医疗远程会诊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5:25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1

中国医疗变革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时期,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人员集中在大型医院,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实体资源利用率接近极限,不得不不断扩张。基础医院病床空置率偏高,设备使用率偏低,医师养成周期慢。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强调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并实施了远程医疗及双向会诊等措施。但由于存在远程通信传输质量不高,系统兼容性差,远程传输存在安全问题,缺乏终端执行操作平台,缺少大中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医生“医医沟通”平台等诸多问题导致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形同虚设。

为了配合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本次展会上同样云集了众多远程医疗智能化产品,是医疗信息化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和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有效达到大型医院与基础医院、基础医院与门诊部、医院内部之间高效接洽与服务水平的相融合。此次一康智参展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正迎合了市场需求,会上的咨询与会后的交流也恰证实了这次产品的成功亮相。

而一康智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如何呢?

首先农村、社区基层医院通过信息化医疗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患者信息,相当于大型医院中央监护系统延伸至基础医院每张病床边,为基础医院搭建患者的服务平台。其次采集的患者信息(可能含paCS信息、LiS信息等)由区域电子病历中心系统通过专网(高速专用网络)上传,运用远程会诊平台随时发送会诊请求。再次,大型医院的医生通过移动医疗平台随时随地获得全部医疗临床信息,并根据上传信息进行远程会诊,在不影响现有工作时间及地点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远程会诊,甚至进行视频指导诊断、治疗或转诊,让远程会诊日常化。

此解决方案的具体流程可概括为:基层医院对患者通过服务终端刷医保/社保卡,识别身份(个人身份兼医保、社保多功能健康卡结合终端实现病例的采集、存储、传输一体化);然后农村、社区基层医院医师对患者检查、生成电子病历;选择远程会诊申请,则可直接选择某大型医院的科室/病区与专家;信息传输到大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会诊列表,等待会诊通知;专家通过电子病历查看远程会诊病人监护信息,了解当前状况及其病人完整电子病历(含技诊报告);通过视频查看病员情况;诊断完成后发送远程会诊结果。以上流程,运用计算机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言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

远程医疗克服了时空距离给求医问诊造成的障碍,以其便捷、快速、经济、权威等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实质作用。远程医疗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缩小医疗水平的差距。对医院来说,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的信任度;对医生来说,既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隐患;对病人来说,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意见,既可把握最佳的诊疗时机,又节省了异地就诊带来的巨额的费用开支,从而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2

[关键词]远程医学;医学信息;远程医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4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说是由远程诊断、远程会诊以及远程护理、远程培训、远程信息分享等内容构成的。通过狭义的角度对远程医学进行理解,主要是指远程影像学、远程护理等远程化医疗活动。远程医学不仅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的路途奔波,还可使医学资源得到共享。[1]近些年来,远程医学信息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1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我国远程医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以及全面推广阶段。起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此阶段主要是借助一些独立的远程技术来实现医疗诊断的目的;网络化建设发展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医疗基金会在这个阶段中成立了自己的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委员会,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成功举办了各种有关远程医学的专题讲座、手术现场直播以及学术交流大会等,在此阶段中,远程医学逐渐从以往的学术研究向商业化服务模式的方向发展;[2-4]2000年至今为远程医疗的全面推广阶段。

2我国远程医学存在的问题

远程医学所应用到的技术十分多样化,其中最基本的为医疗技术、远程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攻克,才可以确保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受到阻碍,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医生及患者对于这种新科技下的医疗方式接受度较低;②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个人安全以及隐私保护问题;③没有制定规范的收费标准,未建立统一的医疗体系;④远程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够健全;⑤通信条件以及通信资源匮乏;⑥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兼容性较差。

3构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31构建远程会诊电子病历信息库

电子病历的主要作用在于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记录着每一位患者从头至尾的远程就诊过程,例如远程诊断结果、远程治疗方案、远程随访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医生及患者提供远程信息查询功能。[5]同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加强病历库的安全防护。

32建立医院电子病案信息库

电子病案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医学领域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详细、完整的病案资料是确保就诊质量的最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6]完全摒弃了传统病历不便携带和查找的弊端,大大节省了医生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病案必须与纸质病历一样符合相关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病案信息的完整、无误,为患者就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3建立远程医学信息系统

在兼容性的网络平台中构建一个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一套具备完善远程医学信息及相关服务功能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远程就诊、远程治疗、远程信息查询等服务,具备良好的通信平台兼容性,可以在各种通信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很好地解决了网络远程医学信息业务工作开展对相关应用技术的需求。

4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的应用

41远程医疗就诊的实现

远程医疗会诊是目前为止在医学服务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个项目,它主要是通过远程医学信息进行全方面的会诊。[7]远程医疗会诊可以为医院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为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带来了一丝曙光。

42远程诊断的实现

医生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历资料,借助计算机模拟系统展开辅助诊断;使用传感器系统来完成一些疾病发展趋势的检测,以及部分伤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此外,随着LiS系统以及paCS系统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越碓蕉嗟囊皆嚎始导入这两种系统进行应用,这将在本质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质量及有效性。

43进行临床教学

医院可以在手术室中设置相应的监控设备用于记录整个手术过程,并在教室中通过转播的方式传递给实习人员,或者直接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后保存进医疗学习系统当中,用于后续的学习与观摩。这样一来,手术教学工作并不会对手术本身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观看人数,确保更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术教学来获取更多样化的医疗知识,掌握更丰富的医疗经验,能够很好地培养见习医生和青年医生。

5远程医学信息在临床上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51组建管理机构

组建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专门为远程医疗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技术层面来保障远程医学信息可以畅通传递。

52培养专业人员

选取业务骨干,培养一批技术过关的高素质人才,学习远程医学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远程医疗工作流程,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信息查询等操作,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式,遇到常见的仪器故障可以快速进行反映与遏制,确保远程医学工作的流畅性与高效性。

53构建完善的远程医疗设施

构建远程医学中心与网络中心共用网络机房,通过网络布线实现与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之间的连接。在铺设网络线路时应确保一定的合理性,确保铺设方式满足相应规范要求。远程医疗中心需要配置一些基础设施与场所,例如远程会诊室、远程培训室、远程图书馆、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录像仪等,为远程医学及培训工作提供基本的设施保障。

6结论

远程医学信息是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产物,我们必须针对它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度思考。远程医学信息无论是在医疗资源还是在信息传播速度上都具有充分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成为现代化临床医学中的主流趋势。此外,远程医疗信息还有利于国内医疗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一些基层医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的解决步伐,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霞,孙晓琳,张喜雨远程医学的研究及其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8):35-38.

[2]傅征,连平远程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6

[3]许锦标,廖翔云,王群智能化医院的功能及系统设计[C].北京: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

[4]王金才,周梅我国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5):21-23

[5]荣剑远程医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9):6-7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3

【关键词】川藏线;卫勤保障;远程会诊

根据多年来川藏线卫勤保障实践,川藏线点多、线长的特点,使传统的卫勤保障方式,很难让川藏线卫勤保障能力更上一层楼。远程会诊技术在川藏线的应用,使得川藏线的卫勤保障能力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但如何在川藏线应用好远程会诊技术,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就此谈几点看法。

1远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1建设的背景

川藏线保障点多,驻地分散,卫勤人员少,医疗条件差,所能开展的卫勤保障地域局限性强;川藏线保障线长,且道路崎岖,受交通条件限制,伤病员后送难度大,卫勤保障落实难。虽然各基层医疗所均安装有全军远程医学网,但基层单位与全军各医院、医学院校联系不紧密,开展远程医疗准备时间长、效率低,使全军远程医学网的应用不能满足川藏线卫勤保障需求。

1.2建设的意义

远程会诊技术的应用使川藏线各基层医疗所中伤病员的情况、资料能及时上传到所需的医疗单位,由专家进行会诊,提供有效的医疗救治方案或在专家的指导下展开现场救治,不仅提高了医疗效率,也为伤病员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减少了川藏线官兵疾病诊断和治疗上时间的延误,弥补了基层医疗所卫勤力量的不足,提高了川藏线卫勤保障能力。通过远程会诊技术,实现对基层医疗所卫勤人员卫生知识的宣讲、健康资料的传输、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基层卫勤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远程会诊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川藏线卫勤保障的难题,还为基层部队的卫勤管理、医疗业务学习、通讯网络、数据应用提供了平台,对川藏线基层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极大地提高。

2如何构建川藏线远程会诊体系

2.1会诊中心的建设

体系医院的远程会诊控制中心通过军事综合信息网、全军远程医学网及电信Vpn专用传输网络,实现与全军各医疗单位、医学院校的信息互通并建立远程连接。基层单位、机动部队通过该网络,采用点对点的远程信息传输方式,实现与体系医院、全军各医疗单位、医学院校的视频、语音、文件、医疗资料的安全传输,进而开展远程会诊、卫生宣讲及建立官兵健康档案等工作。

2.2基层部队的建设

各基层单位医疗所通过专用网络通道,实现与体系医院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互通,开展与体系医院的远程会诊,通过该网络,医院定期组织专家对基层部队进行健康宣讲、开展医疗教学活动并建立官兵健康档案。如需要可通过体系医院与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进行信息互通,实现远程会诊等活动,简化了基层部队与全军各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信息互通的流程,提高了远程医疗效率。

2.3远程部队的建设

各上线部队通过远程会诊车或3G移动远程会诊终端,实现与体系医院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互通。在部队机动过程出现医疗需求时,能及时与体系医院控制中心连接,进行远程会诊活动,如需要可通过中心转接到全军各医院、医学院校,借助后方强大的医疗技术,满足上线官兵的卫勤保障需求。

3远程会诊技术应用的几点注意

3.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军队远程医疗会诊暂行管理办法》《军队远程医学信息网运行管理工作制度》等,经过认真研究、学习,结合我院保障体系的特殊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定期检查,落实到远程会诊技术应用的各项工作中去。

3.2专人专管

建立专用网络专人管理、维护的制度,管理员不但要熟知各项计算机、网络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强化,促进远程会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3网络管理

对远程会诊技术应用的各项网络技术,要加强管理,保证线路通畅的情况下优化网络管理结构,保证远程会诊应用的顺利进行,特别是专用网络,要定期维护检查。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社区远程诊疗;医生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345-03

applicationandDesignofCommunitytelemedicineSystem

ZHanGLing1,ZHUGuang-ping2

(1.networkCenterofShangqiumedicalCollege,Shangqiu476100,China;2.HenanRoadyLimitedbyShareLtd,nanyang473000,China)

abstract:thecommunitytelemedicinesystemistheuseofcomputer,networkcommunicationandmedicaltechnologywillbetheprocess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epracticalhospitalmovedtotheinternet,remotemedicaltreatmentandtreatment.the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ofthissystemcansolvetheunbalanceddistributionofmedicalresourcesbetweenruralandcity'sproblem;suddennaturaldisasters,citywell-knownexpertscannotreachthedisasterscene,communitymedicalequipmentandtechnologylevelinruralareascannotmeetthedemand,canusetheremotediagnosisandtreatmentsystemofcommunityclassificationguidancefortreatmentofthewounded.

Keywords:Computernetwork;communitytelemedicine;doctorworkstation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国的老人越来越多。人们工作时间长、生活没有规律,人们的心里压力都是由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受污染环境所致,最终引起所有慢性病的发作,如人们的血压高于正常值、心脑血管阻塞、糖尿病和骨头软化症等症状的病人非常多。当前,中国医院的资源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各省市经济不同资源建设极其不平衡。威望高医疗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和世界先进的医疗器械非常有限,这些有限的资源都是集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而偏远农村的慢性病和老年病人行走不方便,想去医院做检查看病非常不便,给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居民带来健康隐患,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和偏远农村的病人长途跋涉跑到市或省城看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开支,还使省市等城市大医院床位出现紧缺、医疗辅助检查器械不够用的情况,反而使乡村医院病床闲置和医生清闲。这就是设备分布的不均和医疗人员浪费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卫生资源的价值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能力,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和解决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1]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四川的汶山地震和玉树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知名专家无法马上赶到现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缺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多重症伤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失去宝贵生命。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推广应用,遇到自然灾害时,知名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当地的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指导救治,使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们的生命得到有效的保护。

1系统分析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服务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集医疗咨询、会诊、远程病理图象诊断、医疗保健、医疗数字化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是B/S体系。设计系统时采用B/S体系结构,用户是通过浏览器完成一系统操作。打开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网页,先注册个人信息,然后再登录系统,输入个人信息登录后在网页中,首先查询远程专家的个人信息、远程服务请求、远程服务请求答复等一系列功能[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先进成熟的intelnet,完成网上远程看病服务工作。患者的的咨询、诊断和治疗等服务都可以借助远程视频技术来实现。看病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挂号选择专家进行远程看病,在当地医院看病的流程,我们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化验报告和X射片通过高清扫描仪实现远程传输,供专家医生会诊;病人有疑问需要咨询医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提问,专家医生利用该设备在线和患者进行在线答疑、交流、讲解注意事项。最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2]。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看病方式,使医生的看病空间得到延伸,使患者在农村社区都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级的医疗服务。社区远程诊疗服务系统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流程

2系统设计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包括医生服务站系统、远程设备管理系统、药物发放系统等[2]。

2.1医生服务站系统

医生服务站是远程专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远程诊疗系统对病人的信息进行管理,能够满足病人信息的及时处理,如收集,处理、保存、传输等。进入该系统后,显示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远程专家确定诊疗对象,通过系统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同时查看电子病历、主要症状、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远程专家看完病人的基本病情之后还可以利用远程高清视频进行询问其它的症状,患者进行主诉病因。上述工作做完后,远程专家确诊,修改病人的基本信息,书写电子病历、开电子处方并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和社区医生根据远程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和电子处方在本社区进行治疗。

2.2远程诊疗设备

远程诊疗设备是在网络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设备。该设备的信息传输是通过网络实现交互传递,远程专家和病人之间实现语言沟通、文件传阅、结果查询等功能。同时,社区远程诊疗系统还能够把病人的电子病历贮存起来,作为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专家为病人确诊时做为参考依据。

2.3药物发送系统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浩的方方面面,我们购物时可以通过物流业把货物送到我们手中。同样,患者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看完病之后,如果远程专家开的电子处方里的药物,在当地社区和医院不能买到,患者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药品配送功能,把患者需要的药物通过物流业的配送,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患者看病后拿不到需要药品的后顾之忧。药品配送的一个前提是,患者需要在线把药品的费用结算。医院只需要把患者需要的药品进行划价之后,患者通过一卡通医保卡就可以完成在线支付。最后,医院进行药品发送。

3数据处理

3.1Server服务器

Server服务器处理用户端提交的各种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服务站和远程诊疗终设备等,提交的患者注册信息、远程专家和病人的登录信息等。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变动操作时,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信号,服务器程序作出相应的回答请求[2]。患者注册就是病人申请将个人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成为合法用户。远程专家和患者登录是指数据库中的合法用户通过服务器验证合法后实现相关的服务,可以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退出系统是合法用户处理完工作后,将授权的操作和服务交还给服务器。

3.2辅助设备数据处理

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它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远程专家对患者的辅助检查信息要求精确,其中做的各种检查图像、远程视频、询诊音频信息要有诊断的参考价值。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远程专家和病人双方实现互动沟通,要实现网络在传输视频和音频时达到画面清晰流畅、声音和口形一致,便于远程专家对病人的病情更加了解,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那些不及时需要的信息实现单向传输。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网络带宽,我们在传输信息时,可采用实时传输信息和非实时传输信息结合的原则,这种传输原则能够把远程专家急需的数据信息及时送达,帮助远程专家尽可能早点做出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治疗。

3.3数据安全交换

我们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和医院内网中分别设立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的服务器,在内外网的服务器成对出现,目的是建立远程诊疗业务访问的逻辑连接。服务器把业务的数据转换成可以交换的数据文件,并且指定交换的发送人与接收人为远程诊疗内外网的服务器。通过网闸没有应用协议,业务应用在内外网中间是中断的。远程诊疗业务数据交换是针对每个需要内外网大量数据交换的远程诊疗业务开发的,业务针对性强,认证、加密等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业务开发的认证、加密属于私密处理,每个应用都不相同,被攻击的可能比较小。即使有攻击,也只能针对本业务,不会扩展到远程诊疗内网的其他业务。与进行协议解析相比,网闸解析协议开通的是一类协议的所有应用,而远程诊疗业务是针对一个应用的开通。协议原理比较公开,被利用攻击的可能性较高,即使使用安全的用户身份确认技术,也不能与应用不同而改变,当应用增多时,危险增大。而远程诊疗业务服务的数据转换是远程诊疗业务本身开发的,根据远程诊疗业务本身的安全级别要求,采取各自的身份确认机制,与应用的融合性好,对业务使用者本身的权限管理也比较严格,对资源的安全管理粒度也比较细。

4远程诊疗流程

4.1注册登录

注册登录是病人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如实填写自己的详细信息,获取到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iD、姓名、姓别、年龄、住址和密码等[2]。登录是患者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里获得合法的用户信息后,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能够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并能享受系统分配的权限服务。患者登录系统成功后可以看到远程专家和排队挂号人数;还可以提前把自己做的各项检查指标和化验结果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诊疗系统,供远程专家做参考诊断。

4.2预约远程专家

患者在远程诊疗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社区远程诊疗系统,从远程专家库里调取专家的详细情况、根据远程专家的工作时间,发出预约请求,预约信息确定提交后等待远程专家会诊。

4.3“一卡通”交费

可利用医保卡网络发展“一卡通”,只要患者到医保中心办理一张“一卡通”在卡里面充值一定的金额。患者需要付费时,只需要拿出一卡通在读卡机上刷卡就能完成一定的交费。全国医保实现互联互通,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院实现刷卡看病。医保中心是所有一卡通的结算结点。一卡通的推广试运行,给患者带来很大便利,看病时不需要带大额现金,对病人来说增加了安全感。

4.4药物购买

远程专家确认之后,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开具电子处方,患者就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在当地社区拿药和治疗。如果当地的社区医院没有电子处方的里的药物,那么患者可以在指定的医院里购买,医院进行药物划价后,通过一卡通交费,医院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功能将患者在医院购买的药物送到患者手中。方便病人,同时降低了病人看病的支出成本。

5结束语

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可以把大中城市的医疗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偏远的农村患者更好的服务。有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了大中城市医院床位紧张,专家号一号难求,患者拥挤现象。当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远程专家不能到达救灾现场时,可以利用社区远程诊疗系统对重伤员进行指导救治,为受灾的患者开通了获救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胡外光,龙朝杰,陈敏莲,等.医院网上挂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55-57.

[2]马锡坤.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视频诊疗服务系统方案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4(30):208-210.

[3]魏晓慧,盛海云.中小医院开展远程医疗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1):37-38.

[4]边长杰,田俊峰,潘丽娅,等.智能在远程医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1,22(3):50-53.

[5]师硕,李锡杰.远程医学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展望[D].上海:2005中国医学图像技术应用论坛论文集,2005:162-164.

[6]朱新建,吴宝明,彭承琳.国内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进展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03(5):26-28.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5

一、建设目标

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改变基层诊疗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优化县域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二、建设原则

(一)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牵引,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统一制定“智医助理”建设规范,明确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等建设内容;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结合“智医助理”建设和电子健康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心枢纽作用,实现地区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标准,确保安全。遵循国家、行业颁发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智医助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智医助理”系统

1.辅助诊断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依托医学认知智能技术和医学知识体系,在诊疗过程中辅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疾病信息并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逐步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漏诊误诊率;实现与电子病历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减轻基层医生负担。

2.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辅助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分类、分级管理,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随访、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3.远程会诊接入系统。将“智医助理”接入现有的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通过电子健康卡核验患者身份后,上级医生可在线实时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验检查等资料,制定诊疗方案,及时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保障,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就医秩序。

4.移动终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下同)配备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在移动诊疗场景下的智能辅诊、医学知识检索、共享调阅、慢病智能管理和远程视频技术援助。前期项目建设已有移动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重复配备。鼓励以“智医助理”为载体,特别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医疗信息化其他建设工作嵌入集成其中,统筹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推进电子病历录入方便快捷。实现“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电子健康卡、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云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更换淘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旧电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四、经费概算

“智医助理”项目概算不超过400万元(含市级“智医助理”支撑系统建设硬件费用)。我区建设经费由省与市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五、职责分工

(一)区级相关部门职责。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智医助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采购、软硬件安装部署工作;负责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协调“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环境改造,做好与市级平台接口联调和网络互联等工作;制定本地“智医助理”信息系统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负责组织开展“智医助理”培训应用与评估验收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智医助理”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后期运维费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配合做好项目招标采购等相关工作。

(二)服务承建商职责。经招标确定的服务承建商负责开发建设“智医助理”系统,其中“智医助理”系统分级部署在省、市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智医助理”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负责开展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招标文件确定的其他职责。

六、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2020年4月)。制定下发项目建设方案,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项目采购(2020年5-7月)。完成“智医助理”项目采购和网络环境改造。

3.部署联调培训(2020年5-10月)。完成“智医助理”部署和本地化改造,开展系统应用培训、上线运行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联调等工作。

4.跟踪评估及验收(2020年8-12月)。区卫生健康委开展全程跟踪评估,对跟踪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建设完成后及时启动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健康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医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相关单位要确立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二)加强培训推广。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培训,确保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三)落实资金保障。区财政局根据建设需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按时完成。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6

一、门诊楼大厅

讲解人:xxx

基于医共体平台,我院目前在用的信息系统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远程协同服务、互联网线上服务等共计22个系统,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老百姓就医。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所在的是第1站门诊大厅,接下来演示内容:‘健康大襄城’、门诊医生工作站

健康大襄城微信公众号开放的服务功能有29项,目前,我院已开通20项,下面将我的手机投影到大屏幕上,为各位领导进行演示。

扫码关注“健康大襄城”微信公众号,办理电子健康卡,凭这个二维码可以在全县范围内的各医疗机构看病就医。每个微信号可以绑定5个身份证号,我们可以通过绑定家里老人、孩子身份证号的方式,随时关注老人、孩子的健康状况。

“健康大襄城”微信公众号分医疗健康、出示健康卡、互联网医院三大版块。

医疗服务模块主要为居民提供在线缴费、扫码取药、报告查询、门诊费用查询(点击一次进入查看消费汇总列表,再点击进入查看对应明细),患者可以查询在襄城县医疗集团所有医疗机构的就诊花费情况,例如点击XX时间xx医院的消费明细,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舒舒服服就医。

健康服务模块包含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功能。

在“健康档案”中,通过调阅健康档案,查看自己历次的诊疗、公卫随访等信息,比如可以查看近期检验报告,(点击显示具体检验结果);可以查看影像检查报告,(点击显示详细的报告单),(点击诊疗记录)在诊疗记录选择XX时间的记录,可以查看具体的诊疗服务内容(点击一个处方查看),也可以查看具体的处方明细。(点击公共卫生,上下滑动一下)在公共卫生中可以查看自己的公卫服务项目内容。

在“家庭医生签约功能”中,居民可以点击“签约签名确认”,通过手机签名来确认自己的签约信息,已经确认的,可以查看电子签名;点击“签约医生”,查看自己的签约团队;点击“签约服务记录”查看服务包信息,(点击服务包),也可以查看家庭医生履约记录;(点击联系医生)也可咨询家庭医生,实现居民和签约医生的实时沟通。

在“慢病管理”中,患者可以随时查看推送的相关健康宣教信息,也可在慢病管理中,查看自己的血压、血糖,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以上就是“健康大襄城”微信公众号在我院的应用情况,下面给各位领导演示门诊医生工作站。

二、内科门诊

门诊医生工作站整合了基层HiS、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基层检验检查等信息系统,实现了医卫融合的新模式。

首先我们打开门诊医生工作站,患者可以通过出示居民电子健康卡二维码刷卡就诊,现在我们通过扫码进入,系统会自动提醒该患者是不是家庭医生签约人群、转诊患者。现在系统提示本患者为家庭医生签约患者。

问诊过程中,我们可以点击健康档案浏览器,经过患者授权后查看该患者的“健康档案”。可以了解该患者的过敏史、遗传史、外伤史、手术史等信息,可以查看患者近期的就诊信息、用药信息、既往的检验、检查信息,比如点击某一次记录,可调阅检验报告、检查报告的详情。查看完患者的健康档案后,可以再结合患者当时的病情描述,开具处方。这是我刚刚为患者开具的医嘱。(切换手机投屏)患者可以通过健康大襄城微信公众号的诊间支付功能进行网上缴费。完成检验检查后,可以通过手机查询报告结果。开具药品处方并支付完成后,可以通过扫码取药。这样,患者可以不用排队缴费、取报告,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也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如果在诊疗中发现该患者是慢病患者,还没有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可以在诊疗的同时为患者进行诊间签约或诊间随访服务。如果已经签约,可以进行诊间履约服务。

我们颍阳镇卫生院属于襄城县人民医院医供体成员单位,如果居民就诊时的病情比较复杂,可以向县人民医院申请远程会诊。(填写会诊申请单,选择会诊医院、会诊科室,填写简单的病情描述,点击确定)县医院医生接诊时,可以实时调阅患者的健康档案及就诊情况等信息,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服务。(口语化)

需要转诊的患者,可以向上级医院申请转诊。(填写双向转诊申请单,选择转诊医院、转诊科室,填写简单的病情描述,提交申请)转诊后,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到县人民医院相应的科室就诊。

以上就是我院门诊医生工作站的演示。谢谢。

三、影像科

讲解内容:远程影像操作流程

下面由我向大家演示一下我们的远程影像。就诊患者来到诊室后,如果碰到不好确诊的病例,我们就向县人民医院申请远程影像,将DR影片上传,由县医院的专家出具诊断报告,传回我院,直接打印县医院给我们出具的《影像诊断报告》。现在平均每天能做xx个

(举例说明。以具体病人为例进行详细演示)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7

卫生部部长充分认可

时间拉回到2011年6月13日,北京优纳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医院演示实操。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陈啸宏亲临现场观察指导。此次远程病理会诊为乌鲁木齐与喀什两地之间,患者为疑难病症。喀什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把患者的细胞切片扫描成数字化上传平台;乌鲁木齐人民医院病理科专家上网看片,确诊之后,发诊断报告;喀什的医生网上看报告就得知诊断结果了。喀什、乌市相距千里,然而,使用优纳科技的创新产品“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喀什那位疑难病症患者的病理诊断片刻之间就解决了。

这一切,卫生部部长陈竺都看在了眼里,对于“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的显著效果,陈竺部长给以充分认可,他说:“如此高清晰的技术,使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的优势力量能辐射到1000公里之外的喀什,为全国的医疗信息化带了一个好头。卫生信息化不仅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也能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为什么要看病理医生

问题不得不说到病理科。什么是病理科?什么样的病症需要看病理医生?

病理科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科室,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病理科的主要任务是在医疗过程中承担病理诊断工作,负责对取自人体内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及分泌物等标本通过大体和显微镜观察,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殊染色体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进行分析,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做出疾病诊断的病理诊断。与其他诊断手段如B超、常规放射、Ct、mRi及同位素相比,目前世界各国医学界公认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手段仍然是病理诊断。因此,病理诊断在医学界享有“金标准”之称,国外医学界甚至把病理科医生称为“医生的医生”或称为医院里“说最后一句话的人”。

明白了什么是病理科?也就明白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病症需要看病理科医生?不言而喻,是难以确诊的疑难杂症。病理科究竟是做什么的?常有人问,甚至有一些医院的人也不完全了解。

我国病理诊断啥现状

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20%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基层医院,病理医生严重缺乏,病理诊断设备也十分简陋,一旦遇到患者需要做病理诊断时,往往求助于上一级省、市较大医院会诊。求助的传统模式是提取患者的组织、细胞、血液等做成玻璃涂片,然后邮寄或亲自送到省、市大医院,请病理专家通过显示镜阅片后帮助做出诊断。

优纳科技市场部的郑女士介绍说,传统的邮寄玻璃涂片的远程病理会诊方法虽然落后,但边远地区的医院不得已仍在沿用。因邮寄时间过长、邮寄途中玻璃涂片损坏而造成的延误病情、治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发生。众所周知,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延误一周的时间,后果都不堪设想。但是,边远地区的患者若想摆脱传统的邮寄涂片的方式,自掏腰包涌进大城市大医院看病理科医生,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费用患者负担不起。而且也会造成大医院除病理医生资源以外其他一切医疗资源的过分紧张。

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也给大城市大医院的病理科医生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如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主任,每天大约要看100张片子,假如到外地出差,回来后第一天往往叮嘱大家:“今天都别打扰我,我得看片子。”然后一头扎进病理科,埋头看片子看上一整天。

优纳科技创新点何在

2006年,优纳科技第一台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研制成功。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系统已经成为病理数字化、医疗信息化、远程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纳科技董事长郑众喜说,优纳科技推出国内首个“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将打破国外高端技术对该领域的垄断,让远程病理会诊在我国正式跨入数字化时代,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缓解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提高边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喀什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邹小广从受益者的角度评价优纳科技的创新成果“数字远程病理会诊全面解决方案”:“远程病理会诊大大提高了会诊质量和会诊效率,患者不出喀什,就能享受到1000公里以外的乌鲁木齐、自治区以外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专家的服务。通过远程会诊,转到上级医院的病人不到7%,绝大多数留在当地医院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医院满意度有了很大提升。”

数字远程病理会诊还为大医院的病理科医生缓解了工作压力:他们不再使用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方法而使用电脑,工作省时省力,高效便捷。比如2011年,友谊医院引进优纳科技的“数字远程病理会诊全面解决方案”后,病理科主任再逢外出考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看切片,发诊断报告,而不必等到回北京后再突击看片子了。

企业发出的两点呼吁

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对于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尤其是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发展数字病理远程会诊,也是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边远地区医务人员的热切期盼。然而,据记者了解,北京优纳科技的“数字远程病理会诊全面解决方案”的推广,还面临两个发展瓶颈的制约,其一:尚未制定收费标准。不少医院担心,花费数十万元或上百万元购进“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会由于缺乏远程病理会诊的收费标准而致使购进成本收回无望。其二:有些边远地区的小医院,病理科医生希望购进优纳科技的远程病理会诊设备,但由于财力有限,院领导往往不予支持。目前,虽然优纳科技已经针对边远地区小医院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价格也较为低廉,但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医院而言,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北京优纳科技呼吁:一是卫生部门尽快出台数字远程病理会诊的收费标准,以利于大医院引进和使用远程病理会诊设备;二是政府扶持、共同负担,政府出资30%,医疗机构出资70%,使小医院能够引进设备,最大速度地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为百姓健康造福。

我们团队能做得更好

优纳科技2005年创业,至今不过六七年的历史,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企业创立时只有5个人,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已发展为数百人,形成了一支以博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知名高校硕士为代表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研发团队。除自主研发“数字病理远程会诊全面解决方案”之外,团队还自主研发出了KiS平板电子产品检测系统、Rapid系列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等高端产品。

北京优纳科技董事长、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郑众喜曾表示,优纳科技已经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团队,优纳科技一定会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做得更好。

【相关联接】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8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信息化

1概述

1.1“互联网+医疗”概念的背景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了。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在已郑重列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和战略划,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1]。

“十三五”期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包括: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强化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和上下环节的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远程医疗的广泛深入应用和高效有序发展等等。

我国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约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居家养老,迫切需要适合于他们实际情况的健康服务。卫生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慢病管理,国家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之间推行的“医养结合”方针,也需要信息化的技g支撑[2]。

“互联网+医疗”是必然面对的第一个战略方向,它直接应对未来健康服务模式变革的需求。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在经历着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走向分散化、社区化、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医疗资源,控制费用、提高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正是支持这些变革和目标的利器[3]。

1.2“互联网+医疗”的定义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使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让连接无处不在。这种连接方式改变引发的各种关系的重组、优化,带来了大量创新机会[4]。

“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与传统医疗业务交叉渗透、融合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跨界性,应用得当可使医疗资源配置利用更大化,就医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就医流程和机制便捷化,就医需求和服务个性化。

当前,无论是区域医疗、远程会诊,还是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等,无不冠以“互联网+医疗”;诸如掌上医院、网络医院、线上医院、云医院、虚拟医院等,倍受业界推崇和青睐;继而标以智慧医疗、智慧健康,进行角逐和较量这个群雄争霸的医疗市场。

2“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

为了了解我国"互联网+医疗"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最近在江苏、浙江及网络平台考察了几家网络医院、云医院、互联网医院,以及几家提供技术支持的it公司,重点考察了相关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运维模式等。

2.1政府或公立医院依托企业平台开展的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和阿里健康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桐乡市政府+微医集团,是由微医集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创建的“网上医院”,2015年12月7日正式成立。医院以互联网技术连接患者和医生,实现在线电子处方和延伸医嘱等功能,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改革样板。

在公立医院占主体的情况下,这种纯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推广还有一定困难,微医集团也适时改变策略,转型跟大型公立医院合作。2016年4月,微医集团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成立甘肃省网络医院,以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4]。近年来微医宣布启动千家互联网医院的计划,上海儿童医院、湖南儿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福建、四川、江苏、云南、广西等多家医院都与微医集团开展了合作,各家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开通不同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已形成公立医院+it企业平台的模式。

阿里健康的云医院平台,是一个可以接入各种服务供应商的开放式平台,提出“打造以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诊所等健康服务机构有效联动为代表的云医院建设,并在医疗支付服务、药品流通和监管、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武汉市中心医院+阿里健康,覆盖网络医院,远程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本院检查检验,本院云药房,健康管理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双向转诊中心,外部云药房,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等。

浙大附一的互联网医院也是这种模式的案例,浙大附一+卓健科技,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医疗。掌上医院软件分为大众版和医护版。适用于大众版的app深度接入医院HiS系统,患者可以手机挂号、取化验单、智能分诊、健康宣教等。医护版中,医生可直接为患者办理住院申请及住院常规检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及病程录,用药记录,对出院患者制定出院随访方案,住院结账等。

2.2依托多家实体医院开展的云医院宁波云医院和广东云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市卫计委+东软,宁波云医院是宁波市卫计委牵头,与东软熙康合作,于2015年3月推出,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特定病种的签约患者直接通过“掌上云医院”app网上问诊,医生在线开处方,患者到合作药店取药或享受送药上门服务;另一种是患者在社区问诊,社区医生通过云医院平台与大医院专科医生互动,在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2.3依托一家实体医院开展的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广东省网络医院+友德医平台,2014年10月,作为首家经卫生计生部门批准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上线运营,用户无需挂号,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抢占互联网医疗市场先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智业互联也基于此模式合作构建了厦门市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优先开通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儿童哮喘四个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4]。

2.4医院需求,委托承建苏州中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是苏州银行投资,委托杭州创业公司为苏州中医院量身定做的。该院的HiS系统是创业开发的,所以互联网医疗在深度结合医院信息系统方面,信息安全方面,很有势。

他们的智慧医院并不是简单的“掌上医院”或者app应用,而是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以患者、医生、护士三者为中心,实现HiS业务拓展延伸,诊疗业务掌上支付,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便捷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现在已经完成的:①便捷预约挂号,开展智能候诊服务。②开展移动(医保+自费)支付,实现脱卡支付。所有的过程只要有手机,且绑定,不用任何卡就能完成。③无纸化扫码就诊,开展智能核对识别。④建立了互联网医疗+金融银行级网络安全通道。引进安全机构权威检测认证,保障数据安全。⑤HiS业务拓展延伸,优化流程。

2.5其他民营企业+民营医院,康美药业+康美医院;基金会+公立医院,徐汇云医院,吴建平医学基金会+徐汇区中心医院。学术团体+医院,广东云医院,广东医院协会+恒生芸泰。

3“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分析

3.1优势上述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一些信息技术在诊前(院前)、诊中(院中)和诊后(院后)三个环节全面渗透到医疗服务之中。诊前实现在线挂号、预约、咨询、付费等;诊中实现在线问诊、检查处理、确认诊断、电子处方、远程体征检测、在线购药;诊后在线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不仅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而且方便了患者就医,极大的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1]。

一方面,实体医院拥抱移动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也开辟线下诊所,并跟医药企业全面展开合作。打通从健康管理、网络问诊、导诊、候诊、诊断、治疗、移动支付、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全部环节,整个就诊完成了o2o闭环。

3.2医疗安全的隐患问题医疗安全隐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线上线下协作中可能出现的误诊等现象,②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等在线下环节泄露的风险。由于涉及到了核心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是否具备有专业充足的医药管理人才和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生,线上线下诊疗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保障医疗安全,都是互联网医院将要面临的安全隐患。

3.3盈利问题单纯依靠线上流量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毕竟线上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微乎其微。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网上咨询、挂号、转诊等属于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取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也就是说,想要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实体医院已经不可或缺。况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互联网医院盈利的重点仍在线下已成为一种共识。

4互联网医院发展

经历了2013年的暗流涌动,2014年的蜂拥而至,2015年的风生水起之后,2016年互联网医院所经历的仍然是一场破冰之旅。

2016年宣布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多达32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线下医院、移动医疗平台、医疗投资者、地方卫计委等等。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正式拉开互联网医院的序幕。一年后,随着宁夏互联网医院的启动,国内各省市的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30余家。

截止到目前,在互联网领域耕耘最深的微医已经入驻了24万名医生、7200组专家团队,并建立起8个远程会诊中心。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移动医疗创业者开始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从最初的“流量”思维到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

当然,从更大的层次来说,当互联网医院落地宁夏、贵州等中西部城市,也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5互联网医疗展望

随着物联网与移动医疗的深入结合,基因检测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医生多点执业真正实行,互联网医疗会有更大的发展[5]。

患者在互联网上,向所选医生陈述病情,且直接通过可穿戴检查设备上传检查数据,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疑难杂症可通过社区医生或是私人保健医生,协助网上远程会诊。

转变观念,从生病才去看病,转化为注重保健预防疾病病,人人拥有私人保健医生,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李华才.当前"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与应用类型[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2]傅征.医院信息化要进一步"通天接地"[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3]李包罗.在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9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诊疗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274-04

1概述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并对互联网进行了扩展,将相关领域中各种设备与互联网有机地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特殊功的网络,由此形成了新兴产业,如将射频识别RFiD和无线网定位技术与现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型网络、智能物流、工业自动化控制[1]。物联网通过将各种设备与互联网有机地融合使得相关服务发生了质的飞跃。就医疗领域而言,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医院的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物联网在移动诊疗方面的应用,一直备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关注[1,2]。

目前物联网在国内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在国内医院中的广泛应用,使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地提升,但这种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终端固定、网络结构单一、移动性差、各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等弊端,这些弊端制约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5,6]。而移动诊疗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终端接入灵活、数据传输安全等特点克服了这些弊端,使医院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7,8]。

为了推进医院诊疗现代化进程,应用射频识别RFiD和无线网络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诊疗系统。该系统是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为基础,利用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的可移动性、网络结构多元化等特点解决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点固定等弊端,能够实时地为移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数据。而且本文提出的移动诊疗系统是以现有通用的HiS系统为基础,并不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网络结构去实现物联网下的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系统集成射频识别RFiD和wSn技术,由诊疗设备、医院数据中心、医院内网、基站和移动设备和用户服务界面构成的HiS架构[8,9]。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信息存储安全、无边界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移动医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诊疗、急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

2移动诊疗系统架构

为了给临床诊疗提供方便,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提出了移动诊疗系统。采用移动诊疗系统有效地减少了就医过程中的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移动诊疗系统是以RFiD和物联网技术与现有的诊疗系统相融合,通过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和医院的移动诊疗系统,为医院中的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实时数据。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10]。

移动诊疗系统集成了RFiD和wSn技术,由医院数据中心、医院内网、基站和移动设备、应用服务界面组成了定位模块和服务提供模块如图1。医院数据中心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数据,基站和移动设备负责采集相关的医疗数据、患者健康状况等各种信息、通过无线网和移动设备将信息传输到医院数据中心。定位模块主要负责患者定位服务和医护人员的定位,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实时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服务提供模块为患者提供了住院服务、急诊处理、门诊相关服务,使得患者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诊疗系统处理住院、急诊、门诊挂号。

该系统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弊端,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

2.1门诊系统的移动诊疗

传统门诊流程中存在的挂号难、就医难、门诊科室难找,交款取药程序过多、医生看病时间短、医疗报销程序过多等因素。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传统门诊的众多局限性,提出了一种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门诊系统如图2。该系统是利用RFiD电子标签完成对患者信息核对工作,医护人员不需要再去核对人员信息,同时采用电子标签可以自助获取化验单,简化了患者信息核对环节,增强了病患隐私信息的保护。

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或窗口办理RFiD标签就诊卡,卡里包含个人信息、健康状况以及病史、就诊资料和预交金,患者可以凭RFiD标签就诊卡到门诊挂号,患者可以按照RFiD标签上的信息指示到相应科室就诊,该患者的信息将会自动传输到门诊相应医生的办公室[12-14]。医生将会结合患者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开具具体的检查和诊疗信息,系统将检查和诊疗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科室,医生开具的用药信息将会传输到药房,患者通过就诊卡查询到检查、取药、诊疗的科室以及位置,根据就诊卡提示信息去相关部门就诊。就诊结束后,在自助机上刷卡,或输入就诊卡号和发票流水号,自助打印检验报告单、发票和费用清单。住院患者也可以在自助机上办理住院手续,住院信息自动传输到住院科室。患者到病房后,该科室的护士交付给患者一个RFiD腕带。

2.2住院系统的移动诊疗

在传统的住院诊疗中医生都需要对每个病房进行查房,这样会浪费主治医生的大量时间。为了解决传统的住院诊疗查房弊端,以RFiD病患身份识别为基础,提出一个住院移动诊疗系统,具体由患者监控、医护人员手持数据终端应用、检验项目查询三个模块组成。该系统通过wi-Fi下载获取病人的所有病历数据,为患生成完整的电子病历数据,医生在查房或者移动状态下可以相关患者的信息下载到手持移动终端上,这样可以实现电子查房。此外,病人手上的监控手环将会时刻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果患者健康状况异常,病人手上的监控手环将会向主治医生发出警告信号,主治医生通过监控平台读取患者的监控手环信息,以此为依据制订治疗方案。

临床管理方面,医院中的精神病患者和老年痴呆患者的定位与管理在医院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住院移动诊疗系统针对精神病人和痴呆病人指定了特定管理方案,其基本流程是让每位身上患者都佩戴RFiD标签,医院病房的各个进出口都安装RFiD阅读器用来监控精神病人和痴呆病人是否进入其监控范围。若有患者进入监控范围,医院病房安装的监控器将会读取患者的iD号并估算出患者的位置。

临床护理方面,护士通过手持设备来读取患者手上的监控腕带信息,再根据信读取的信息并结合实际需要执行相应的治疗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并通过移动终端记录相关的护理信息,包括由执行人的相关信息、执行时间、患者状况、诊疗信息等,实现了动态实时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流程如图3。

2.3急救处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医护人员对病危病人进行的紧急抢救,为患者能够进入医院抢救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紧急处理在院前急救中尤为重要,在病人到达医院前通过采用简单医疗设备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是急救医学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1]。传统急救模式下由于医护人员难以及时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访问医院数据中心难等因素,一直是耽误患者救治时间的首要元凶。以现有急救模式为基础,引入物联网技术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诊疗急救模式如图4所示。

医护人员在赶到事发现场前,可以查询患者在医疗系统中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该模型是通过RFiD就诊卡保存用户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医护人员可以访问医院数据中心获取患者必要的信息,如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的病史等,这对医护人员制定救治非常重要。除了获取信息,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伤情进行检查和简单救治,并将伤情信息和救治情况记录下来发送给医院,使得医院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状况,并做好术前准备。这样现场急救与医院对抢救的相关准备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提高了医院急救效率。该模型相比于传统急救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减少了误诊、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还率。

远程监护系统将会监控急救过程中的患者健康状况,若患者有异常状况或意外发生时远程监护系统会及时发出警告和患者健康状况信息,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远程监护系统提供的信息制定抢救方案。患者的监控手环能够确定患者发生意外时的确切位置和患者的基本状况,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赶往事发现场进行急救,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提高了急救中的患者成活率.

3移动诊疗数据流程

移动诊疗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数据传输安全等特点,使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10]。移动诊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患者医疗档案或个人信息的存储、医生对患者病情或健康状况的分析、医护人员对患者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的远程访问、医疗数据中心、诊疗事务管理服务、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整个系统核心模块可划分为RFiD、信息数据库HiS和计算机终端。服务器终端负责从移动设备上采集患者医疗档案、个人信息、视频等各种信息,通过医院内网将信息传输到服务器。而系统核心是信息数据库和RFiD,其中信息数据库HiS是医院数据中心,RFiD模块是终端设备与信息数据库HiS的交换器,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传输,将终端采集各种信息格式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如文档统一转换成doc、视频统一转换成mp4格式。该系统的应用系统分为住院系统、门诊系统、急诊系统三个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住院系统、门诊系统访问信息数据库HiS,而信息数据库HiS通过信息将最新信息跟新到住院系统、门诊系统。院外移动急诊、远程监护系统通过Socketip/tCp通信与医院内网通信,以保证急诊系统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信息存储安全、无边界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并能实现疑难病症实时监护、远程诊疗等功能,从而建立一种高度信息化、医院管理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范围的应用一贯备受国内外的普遍存眷。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医疗领域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状况,并详细讨论了移动诊疗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终端固定、网络结构单一、移动性差等弊端,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诊疗系统。移动诊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笔者尽力有限,本文所提出的移动医疗系统并没有涉及医疗领域物联网中电子病历的相关研究,下一步工作将会着重对移动电子病历展开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俞磊,陆阳,朱晓玲,等.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2-8.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3]程之红,焦雅辉,徐渊洪.RFiD技术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院,2010,14(8):5-7.

[4]罗锦,李然,曾隽芳.基于RFiD技术的血液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3):168-172.

[5]宫继兵,王睿,崔莉.体域网BSn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5):737-753.

[6]席丽单.物联网在门诊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0):976-979.

[7]潘媛媛.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护理系统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96-198.

[8]王羽,蒋平,刘丽.物联网技术在临床路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8):2-10.

[9]王羽,徐渊洪,杨红.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10]志彬.RFiD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仪器,2007,20(1):2-5.

[11]王立波,王季,田甜,等.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吉林医学,2013,34(1):195-197.

[12]宫芳芳,孙喜,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4(11):28-29.

[13]杨国良,左秀然.医院移动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2,6(12):63-65.

[14]陆靓亮,陈敏亚.基于RFiD的医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26(11):10-11.

医疗远程会诊方案篇10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