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6:20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小清河;城区段;河道治理;景观规划;设计

1小清河概况

小清河全长18km,流域面积8014hm2,贯穿驻马店市中心城区,是主要行洪河道,现状小清河干流河道蜿蜒曲折,断面狭窄,行洪能力有限,上游河段防洪标准不足20a一遇。小清河现有的水系统中,九条支流汇入小清河,水源主要为雨水,补给严重不足,存在河道水面窄、局部淤塞、枯水期断流、水质被污染及沿河生态环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根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要对小清河局部改造加宽,整治小清河水质。规划采取蓄排并举的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充分利用西部山区雨水资源和上游余洪资源,提高蓄水供水能力;同时构建“一带串五珠”的滨河景观带,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目前实施的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长5.76km,位于开源路与育才路之间,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开挖、堤防填筑、五级景观坝、桥梁、驳岸、滨河景观带和水生态系统等。

2河道治理工程规划

2.1防洪标准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确定小清河设计洪水标准为20a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a一遇,堤防设计超高1m。

2.2总体规划

河道平面总体布置首先在满足河道设计过流能力的情况下,与景观工程相衔接;结合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综合岸上、岸边不同情况,按照“形态流畅、高低自然、挖填平衡、综合利用、规模适度、超前控制”的技术要求,基本不改变现有河流态势,充分利用现状河道池塘和滩地,减少工程量、占地、拆迁,并满足防洪除涝要求的情况下与周围环境协调。河道治理基本维持现状河底纵比降,河底高程与上下游河道平顺衔接,挖河深度能满足施工及施工排水的需要。在部分段河岸修筑堤防,将开挖土方就地填筑堤防,余土在场地内塑造微地形绿地景观,创造游憩场地,在保证景观效果下尽量解决土方平衡。经渗流稳定计算和边坡稳定分析,新筑堤防边坡≥1:3,堤顶宽度≥4.50m,堤顶高程按照50a一遇洪水加1m超高控制,填土压实度要求93%,各种计算工况下堤防不会发生渗透破坏,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2.3建筑物规划

根据景观工程设计的需要,在小清河河道规划设计了5级梯级拦河坝,采用钢板液压升降坝和混凝土溢流坝两种型式,坝高在1.80~5.00m,形成5段层层跌水、水深不同的“湖景”,正常蓄水水深1.50~4.00m,总水面面积约1.91km2;河道上新建桥梁6座。其中第4级钢板液压升降坝建成后,可使上游小清河河道内形成长约2069m、宽约50~700m、最大水深约5m、水面面积约101hm2的人工湖,命名“清河湖”,具有调节河道内水量和为下游农业提供灌溉水源的功能。2.3.1钢板液压升降坝第4级坝为钢板液压升降坝,长100m、高5m,该坝体与现状绿岛结合,门前蓄水可形成宽阔水面,门顶溢流可形成瀑布景观,与5级坝、运动公园一起,形成跌瀑湖的动态效果,上游水量较大时均可形成瀑布景观和水帘长廊奇观,可供游人观赏,从而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改善生态人文环境,增加城市观光性。2.3.2溢流坝河道上规划设计了4座溢流坝,坝的位置不同,形态也不完全相同,4座坝的形态与位置是紧密相关的。①级坝:汀步型滚水堰(人行可通过),与南段步行桥结合,成为一个步行环路。②级坝:儿童公园旁边的滚水堰,东岸狭窄,需要简洁形态处理。③级坝:弧形跌瀑坝在古吕路南侧,保证湖面的完整性,形态考虑主坝、副坝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宽阔大气的跌瀑效果。④级坝:作为景观水线的末端景,高差最大,运用现代手法将立方体混凝土模块高差错落又不失韵律的堆砌,既解决了高差,又增加场地趣味性,在溢水期形成高低错落的跌水景观,在枯水期坝体本身也是景观小品。2.3.3桥梁城市桥梁是重要的艺术建筑之一,河道上规划新建桥梁6座,跨越小清河及其湖面,按公路—Ⅱ级汽车荷载设计。桥梁上部结构全长为65~460m不等,单跨径为20m的预应力混凝土(后张)空心板,桥面全宽为36~50m不等,下部结构桥台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此方案施工工艺成熟,桥型简洁美观、跨越性好、整体性好。考虑桥梁本身的造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对桥头堡、栏杆、灯柱的艺术要求较高,分别对其上部造型设计了多种结构形式,形成不同风格,体现出城市的文明、文化和内在素质,向外界展示城市的特色景观。

3景观规划设计

3.1景观设计理念

小清河景观规划突出“以人为脉,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营造出集防洪、蓄水、生态、游憩、学习、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河道景观带,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综合治理目标,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滨水而居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3.2分区公园规划

根据小清河两岸地区城市发展定位,结合小清河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等,将河道规划为一个综合景观区(清河湖公园),两段特色体验区是湿地公园和植物园。以天中历史文化内涵为底蕴,充分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景色,点缀天中文化特色的雕塑、山石、园林建筑小品等,形成文化景观节点;共规划了27个主要景点,其中有五大核心景点:天中清源入口区、天中芦湾湿地公园、天中乐海休闲区、天中文化休闲区、天中叠瀑静氧区。由此,小清河串联起了五大核心景点,构成“一带串五珠”美丽景观。

3.3人工湿地

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在支流规划一处湿地公园,面积20hm2,湿地率56%。湿地公园将建设生态密林、花语回廊、翠屏幽径、亲水栈道、高台观鸟、碧水逸湾、水中赏鱼等景点,配以科普宣教中心、湿地生态监测站等基础设施。

3.4驳岸设计

根据河道水的流速、周围景观、当地盛行风及划船等因素对水体不同情况的扰动,河道驳岸的设计形式有垂直挡墙驳岸、石笼驳岸、石滩驳岸、生态驳岸四种类型。其中:在商业界面广场采用垂直挡墙驳岸;在河道较窄且坡度较大的区域采用石笼驳岸;湖面水体扰动大的区域采用石滩驳岸;其他区域采用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尽可能的多采用生态驳岸,植上草坪或水生植物,防止引起水土流失,改变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5水生生态系统构建

水生生态系统构建的目的主要是净化水体,维持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安全,提高城市水景观质量。河道及中央湖均为景观用水,水质必须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水生生态系统主要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构成完整生态链,达到水体自净的效果。沿岸线布置挺水植物,在水深0.50~1.00m处设计暖季型沉水植物,在水生1~2m处设计冷季型沉水植物。蓄水后放养鱼虾等水生物,逐渐吸引水禽到水面栖息、觅食,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在运行期采用水体曝氧、种植植物浮岛、使用净水剂等手段使主要污染物达标。

3.6植物种植

植物设计原则主要是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注意各类植物的花期在时间上、色彩上的连续性。与道路、建筑、滨水空间尺度相协调,符合美学要求,利用植物季相创造丰富的景观,与空间设计结合,整合并引导行人视线与活动。在植物选择上,采用适地适树原则,较多选择驻马店当地乡土植物。

3.7滨水景观交通

河道的景观交通体系主要由主路、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木栈道、跨河人行桥等构成。其中在河道两侧绿化较宽的区域设计6m的主路,在南北两段局部较窄的区域设计4m的主路,满足应急交通的需要。自行车道局部单行,局部与主路合并,贯穿整个河道;临岸人行步道、木栈道、跨河人行桥等交通设施的设置,缩短了人与河道的距离,极大增强了河道两岸地带的亲水性,增加了河道的亲和力,满足人们日常游玩的多种需求。3.8景观区照明及水源照明应结合景观设计,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河道的清河湖区为照明度最高的区域,为烘托气氛布置有庭院灯、照树灯、地埋灯、草坪灯、线条灯和水下灯等,而在河道的南北两段主要以功能性的照明为主,主要灯具有庭院灯、照树灯为主。滨河景观区域的消防用水、绿地用水等水源直接由市政供水管网提供,采用人工浇灌方式,给水接入点沿市政道路250m半径设置,浇灌系统采用尼尔森型快速取水阀。

4结语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河道治理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渑池涧河综合治理景观规划项目位于渑池县城以南,西起河西桥,东到电厂路,北至渑池县城,南接丘陵山脉,总面积约3230亩,其中规划绿地面积约969亩,水域面积约2261亩,是渑池县重点建设项目。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定位及思考: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风光而得到重视,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

而一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地位、名气的不足,往往被人们忽略。有些甚至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城市管理者们出于水利安全的考虑,将其定位为行洪河道、排污河道,相邻的绿地也变成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由于经济的发展,渑池涧河有幸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涧河绿地将和周边用地为城市发展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上说,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流变,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城市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并付诸实施。

涧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一些未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

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

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而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是活水。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

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规划设计构想:

在渑池县打造最宜人居住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思路的指导下,加大园林绿化力度,着力培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涧河将作为渑池县倾心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

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通过2-3年时间的规划与建设,把渑池涧河景区建成一个规划合理、设施完善、景观优美、具有时代特征的精品工程,既能具备河道防护及城市绿化休闲,又能满足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观赏。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古迹、湿地和环境的保护,规划完善景区外观和内容,协调景区与周边环境关系,建成一个集河道保护、生态旅游、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及休闲区。

根据渑池县城市总体规划和涧河河道及滨河公路的初步规划方案,在对现场的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涧河两岸的景观做了初步构想。

(一)、整个景区形成“一带二线三区多点”的景观。

1、一带,指改造完成后的整个涧河生态区,巨大的水面和两岸的绿带将是渑池县一大亮点,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的整个绿带将成为渑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整个渑池县城城市品位的提高都将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

2、二线,指的是涧河两侧的两条滨河公路,北侧的道路两侧各设5米绿化带,南侧三米道路行道树采用常青的大叶女贞,这样,两条道路就形成了两条绿色通道,形成二线。

3、三区:指城市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活动区,居住健身活动区。

3.1、城市文化展示区包括历史文化,仰韶文化,现代文化的展示。从河西桥开始至二号橡胶坝,包括原苗圃,烈士陵园。此区主要向人们展示渑池县博大悠远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秦赵会盟台是整个城市文化区的中心,也是景区的最大亮点,在会盟台的周边设置与秦赵渑池之会乃至战国时代的一些典故,如:渑池之会,将相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可以采用一些雕塑、小品等来体现,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在此区,羊河、涧河、渑河三河交汇而形成了大型水面,是整个涧河景区的亮点,是整个涧河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三河交汇处和会盟台周边,我们暂给他取名“会盟公园”,形成的水面为“会盟湖”,会盟湖含义有两条:一是借助历史典故,二是三河交汇也有会盟之意,会盟湖周边做一些休闲广场、游园道路、座凳等设施,树木选择适当考虑增加一些古老品种,如合欢,松柏等。三水交汇后形成了一个半岛,取名叫将相半岛,岛上建一亭子,叫“将相亭”。会盟公园和军事管理区临近,在公园的设计中还要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3.2、城市生态休闲活动区(二号坝到四号坝)。此区以生态性的建设为主,以覆盖式绿化为主,开阔处设计一些游园来满足人们的活动。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3.3、居住康体活动区(四号坝到南闫公路)。此区规划面积较大,视野较宽,交通便利,规划一些高档居住区和休闲健身区。此区包括已有的吕祖庙景区,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景区道路,增添苗木品种及其他的人为景观来丰富景区的内容。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

4、多点指的是沿涧河两岸的各公园、游园。包括河西桥桥头游园,会盟公园,吕祖庙景区等多点通过涧河连接形成了一个大的涧河景区。

(二)、在各个分景区的绿化栽植及设施建造中应主要遵循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上要以和谐社会为主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在植物配植上要遵循常青和落叶,乔木和灌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的原则。整个结构是乔、灌、草、地被的立体空间。

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增加一些彩叶树种。接合渑池特点,选择一些在当地已经生长良好的树种,如:大叶女贞、红花木槿等,选择彩叶树种红叶李、红栌、柿树等。

3、树木和楼房相接合。在楼房之间宽阔的地方多栽大乔木以拉开层次,绿带形成后,优美的环境是人人都向往的最佳居住场所,真正的让人们能体会到“楼在林中生,人在园中住”的优美环境。

4、增添休闲和娱乐设施。增添城市休闲广场以及花架、亭子、艺术座凳等一些园林小品供人们晨练以及茶余饭后的休闲和娱乐,形成人们休憩、娱乐的美好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1993]784号)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设部)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147+.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河道景观是指以河道及周边环境为景观主题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涉及诸多方面,要使河道景观设计达到预期效果,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1格局连续性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保证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沿河岸设计足够宽的绿化带,建立完整的河道绿色廊道,与郊野生物带连通,保证河道的生物廊道功能,并尽可能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其它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

1.2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从属关系,服从、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处理好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关系,力求达到水安全与水景观协调统一。

1.3保持生态平衡原则

进行河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不破坏总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自然景观美化处理,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河道景观设计应尽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减少对周边原有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重视对植被的保护。

1.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自然要素,还需考虑城市的文化底蕴,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设计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景观是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有机结合,城市水域景观才能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

1.5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河道设计考虑观赏者视觉美感,还要设计供游人休憩的简单基础设施,形成舒适的水边空间,供人们接近水面欣赏水景,满足休闲、娱乐和健身等活动等要求。

1.6观赏性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充分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物。在满足河道生态需求的同时,形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

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内容

2.1城市河道总体规划

城市河道属于城市水网络,因此,设计时需重视整个流域的总体规划设计,从而保证河道在生态、工程系统上的完整性。总体规划属于前期阶段,通过前期考察、调查,拿出可行性报告,在此基础上立项,最终制定总体规划方针、政策。

2.2城市河道景观的平面布局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要因地制宜,尽量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的河道设计,不必强求平行等宽、整齐划一,在解除河道瓶颈、保证河流畅通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不仅具有特色的河道形态景观,而且能够在凹岸形成深潭、凸岸形成浅滩,交替出现的深浅水位为自然界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从而实现河道的美学价值。

城市河道平面布局还需结合河道实际地形,进行合理分区布局,河道景观呈线形带状,平面布局应注重连续性,应相互呼应。节点处进行重点设计,注意主次分明,在一定长度的河道景观带中,设计应有主题突出的亮点。节点位置应结合地段、人流量等因素进行综合选取。各功能区、景点间应相互借景,形成视觉上的引导性。

2.3城市河道护岸设计

河道景观设计对普通段护岸应注意融入到整体风景中去,护岸尽可能缓,堤线尽可能宽。根据实际工程,舍弃传统的矩形、梯形断面形式。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缓、急变化。常见的护岸主要有山石护岸、仿木护岸、真木桩护岸、生态墙壁护岸、轮胎护岸、干砌石护岸。总体上可分为人工型护岸、生态型护岸两种类型,人工护岸根据断面的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可分为垂直式、缓坡式、分级式、组合式护岸几种类型。

2.4河道景观的交通设计

河道景观的交通道路连接着区域内的多种元素,交通设施直接关系居民进行滨水活动的行为。设计河道景观的交通设施,重点在于合理的交通组织及其道路设计。

2.5城市河道的构筑物设计

河道景观的构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桥梁。河滨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状况、区域尺度以及周边的建设情况,建筑的整体风格需要有地域性与延续性。城市河道桥梁是城市景观河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尺度和形式的变化强化了滨河空间独特的个性。桥梁作为城市河道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要有鲜明的个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应该体现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景观的和谐性。

2.6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设施

城市河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围护设施、雕塑、休憩公用设施(长椅、凉亭、厕所、垃圾桶)、导向标、停车场等,从形状、尺寸、材质、颜色等细节上体现河道景观的品质。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态设计风格应该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观效果、体现区域特征。

2.7城市河道绿化走廊设计

河道两岸的绿地,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河岸形成绿色走廊,将景区连接为一体。选择植物时,以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尽量种植适宜本土环境生长、具有美化效果、经济、适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样性。遵循“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慢生树为主,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的种植原则,以形成合理良好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种植于水边的植物,应选择耐水的乔灌木、花卉、草地等。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金昌河西堡镇;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

在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专业整治规划的河滨景观,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本文引入景观生态学对自然系统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现代景观规划进行有机融合,并对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例的剖析。

1、金川河滨水景观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川河横贯穿于河西堡城区,对市区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年以来,河西堡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管理相对薄弱,水资源污染加剧。河道的景观保护、建设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步伐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干旱问题

河西堡镇(金昌市)地处亚洲大陆腹地的中温带干旱区,属干寒的大陆性气候,主要受西伯利亚干燥的高气团及内蒙新疆的高压气团等控制,气候干燥,多风沙,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温年变化幅度大,年平均气温7.7℃,年最高气温35℃,最低-23℃,昼夜温差悬殊。水量储藏量严重不足是个缺水城市,金川河属于季节性河道,在枯水季节,水位也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严重影响其观光休闲功能。

1.2污染问题

水是自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景观园林的灵魂。其它自然景观也正是由于水的衬托才彰显出了灵气和魅力。在市区内,金川河目前常年处于断流枯竭的状态,河道左右分别分布着金昌市电力集团公司,永昌建材加气砖厂,等多家大型重污染企业,河道周边设置许多直接排入金川河的排污口,河道两岸生活污水及工农业生产废水对金川河水质影响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颜色异常,现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污染问题突出,周边景观设施陈旧。

1.3河滨两岸景观问题

目前金川河滨水带周边环境较差,河道两岸堆积大面积的工业垃圾及建筑废料,几乎没有任何景观设施,沿河绿化杂乱,河岸植物种类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植物景观缺乏特色,人文景观保护严重不足。河岸处理不尽合理。周边建筑缺少合理规划,样式杂乱且老旧,无法适应河西堡镇建设发展的步伐,不能充分反映出当地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

2、金川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重点分析

城市滨水带景观建设的目标是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建设、整治,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在金川河(永和路—长城路)东西岸滨水景观带规划的设计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2.1规划定位与理念

金川河位于河西堡镇东南面,于东面的长城路与西面的永河路之间的范围,规划面积约为234.6ha,设计目标为防洪隐患、保障城市安全、突出生态特色、凸显文化底蕴、展示城市形象、满足市民活动、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发展的集文化、生态、防洪、休闲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河道景观空间。在设计定位上,应以首先满足防洪排涝的功能,重点打造和完善和谐的城市景观及防洪体系;在思维理念上,强化河流自然发展规律,注重金川河滨水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和提升。

2.2规划目标

依据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和现状地形,该方案设计,目标立足以金川河沿岸生态自然景观保护利用,再现金川河美丽风光,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人文景观,从而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成为该镇旅游观光、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新亮点。同时达到利用景观植物的合理配置,改善当地小气候的目的。

2.3加强河道环境治理

要做好金川河滨水景观带规划,水体污染整治势在必行,找出污染金川河的污染源,进行彻底清除,对金川河两边的市政排污管道走向进行改造设计,沿金川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河道的排污口;其次保证河道畅通,对部分区域河道清淤、拓宽,以保证防洪、排涝所需的宽度和深度。其次就是加强河道防护堤建设,对河道两边的防护堤进行加固改造,原来的防护堤是用土垒起的,坚固性差,而且极易流失,在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河道会出现缺口,对周围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按照中等城镇100年的防洪标准对防护堤进行规划设计,才能确保金川河水体的安全和稳定。再次根据河西堡镇规划蓝图要求,制定规划管理制度,加强对金川河水体的环境保护。

2.4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生存空间的形成源于我们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滨河景观特别是南方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尊重原生态,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生态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土地本身来设计相适应的产品;另一方面,应尊重本地植被,大量采用本土植被充分运用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运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种植鼓励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等,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生态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通过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景观,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景观。

3、围绕的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干净而又美丽的环境里,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而真正美丽干净,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是没有被人类开发过的地方,这些地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那里保持很好的生态系统,因此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景观设计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让景观中的水能够自动净化,景观中的生物可以健康生长,保持当地生物的多样性,这样的景观作品是既节约能源又可以可持续发展,还保持了景观的生命力。

3.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景区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滨水景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景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3.2恢复和发展金川河两岸景观文化,展现河西堡镇悠久历史人文景观

金川河是河西堡镇的母亲河,凝聚着浓厚的河西堡文化、是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开发金川河文化价值,创造金川河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前金川河综合整治的崭新课题。滨水景观带作为独特城市风景要素,维系着城市的生态平衡,积淀着生动优美的城市滨水文化。结合地形改造,充分发掘利用河西堡镇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金川河优秀人文景观可以从下面二个方面获取:首先是河西堡历史事件上自然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二是根据河西堡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说,收集整理创建出新形式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增加了滨水园林景观的内容,丰富了滨水园林景观资源。赋予了滨水景观别致的历史文脉内涵。对于有历史的建筑古迹我们同样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让腾飞中的的“镍都”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具有地域风情的特色。

4、结束语

文章主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切入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它有助于滨河景观通过规划设计实现“规划结合自然”,满足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生态平衡与人地协调,达到生态滨水景区规划设计所倡导的口标。作为都市圈景观一部分的滨水景观他保持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强调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使生物有更好的栖息地,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滨水景观带的规划研究,利用水环境治理、亲水性空间建造,立体景观绿化等设计手法,营造一个舒适、休闲娱乐的水域环境,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V5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城市河道在传统排水功能前提下,更要求具有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特色,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一、工程概况

东软西侧河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起源于软件大道与规划宁双路交叉口处,主要功能为汛期防洪排涝,上游暗管接入,水流方向由南向北通过绕城公路排入规划二号沟,继续向南排入秦淮新河。

现状河道全长约640米,上游170米已护砌完成,河道缺乏必要的管理,淤积严重,填埋河道现象屡禁不止,河道过水断面减少,调蓄、排涝能力严重降低。

二、综合整治原则

东软西侧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目标为:以“生态、亲水”的理念建设东软西侧河道,将其打造为“水质良好的清水河道,疏泄畅通的排水通道,景观怡人的生态廊道,适宜休闲的亲水步道”。设计原则如下:

(一)尊重规划,统筹治理。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为指导,满足河道排洪能力下,全面考虑河道整治。

(二)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围绕工程目标,重点突出河道清淤疏浚,统筹兼顾生态修复需求,营造亲水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三)因地制宜,体现效益。综合考虑河道现状及现有设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实施时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体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并重。

(四)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景观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统一规划、近远期结合、可持续发展、前瞻性与可实施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综合整治方案

(一)河道整治工程设计

1河道设计标准

结论:结合河道上口宽度及两侧规划用地情况,宽顶堰堰宽取15m。

(三)河道景观设计

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外,同时满足生态景观需求,对岸边及浅水区进行景观设计,据坡度、水面线情况设置木质临水景观平台,满足周边小区居民对河道景观进行观景的需求。

结语

通过对东软西侧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可以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升软件谷的总体形象。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区;生态;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3-03

1前言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相关概念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

2.2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最早始于美国,其港湾城市的成功再开发拉开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序幕。所谓滨水景观是指以水(江、河、湖、海等)为中心,对其沿岸的空间、环境及设施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创造出优美、生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型也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1]。

3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3.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2],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3.1.1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3.1.2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方文脉;

3.1.3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全球盛会场所的选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3.1.4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3.2.1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图1)。

3.2.1.1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3.2.1.2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3.2.1.3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3.2.2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70km2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环湖景观规划的核心在于二元性概念的表达: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图2、3);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3.2.2.1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3.2.2.2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3.2.2.3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耳朵空间体验;

3.2.2.4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的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3.2.2.5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4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4.1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难发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普通百姓亦关注自己身边的、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建设是否生态、是否环保、是否低碳;然而,大量迅速完成的滨水景观工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假生态绿地与体育公园之名,行违法圈地GoLF建设之实,如陕西某滨河2011年新建占地106.6hm2(1600余亩)的滨水标准高尔夫场地,在实现经济利益驱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每月近20吨的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对土地、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数据显示:高尔夫场地对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的吸收利用不足50%,其余都随雨水经管沟直接排入自然河流,对相关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样,大树移植的违生态做法在专家、学者发出强烈呼吁、反对十数年的今天,仍屡见不鲜;而水利部门对城市河流“一刀切”的工程式防汛做法,不仅切断了河流的自然呼吸,也切断了人们面向滨水的自然生活。

因此,“生态化”的理念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是践行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纲领的核心要义。滨水景观建设中对自然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对透水有机材料的有效探索;对乡土物种的珍视与运用;对河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积极回应;对原生物栖息地的宏观调节与保护等,都是切实贯彻生态化理念的重要环节。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对生态理念在工程技术措施中有的放矢的落实做出了积极探索,如环湖慢行道的建设,在保证基本通行速度(40Km/H以下)和基本通行吨位(13t以下)的情况下,采取了透水混凝土的工程技术,保证了路面对雨水的自然渗透,避免了道路工程基部混凝土垫层的惯常做法,有效减少了工程排水管网的敷设;同时,该技术的运用,亦创造出形式活泼多样的滨水非机动车道系统(图4)。道路绿化分隔带中雨洪花园概念的提出与工程设计,不仅有效利用了自然雨水,更将景观的创造与道路工程的实施从细节部分就得到了无缝对接(图5)。

4.2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的确,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以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景观工程为例,设计者不仅完整保留了由历史名家题写的“宜都”城标,更将体现宜都水运文化的历史痕迹,如滨水码头、机械作业通道、工程设备基础设施等作为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了有效梳理与融合(图6),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图7),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4.3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自然禀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传统赛事如龙舟赛等。人们对于滨水生活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其规划设计理当积极回应此类生活情愫,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结合区域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保留道路堤防工程框架主体的基础上,并依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对景观的需求,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形成了沿岸10km步移景异的风景式滨水慢行道;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给,如滨水港湾式停车位;马拉松赛事服务站;自行车专行道;环湖旅游观光车站台;环湖观光游线亲水码头;特色旅游Vi导视系统;亲水步行景观道;情景式景观场所等诸多细节的充实将道路堤防工程的景观“社会化”演绎与滨水生活进行了顺接,从宏观到细节实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图8、9、10)。

5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理当避免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板块如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依水而建的老路;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尊重土地,尊重生活;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之路。

注:文中插图除注明外,均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提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7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的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2)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驳岸,使滨河区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及。例如黄浦江上海外滩段由于防洪等功能要求,河道两岸3~7m高的驳岸砌体恰似两面高墙生硬而呆板,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而后期改造的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空间就打破原有的岸线,设置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

(3)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这样的河道不加治理,不仅不能改善城市环境,反而会变成新的污染源。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得很大发展。四川成都活水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大面积滨水浅滩,栽植大量水生、沼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这种利用滨水湿地植物净化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这种思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改造值得借鉴。

(4)规划设计与地方文化脱节,景观缺乏个性。很多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设计者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照搬一般的设计模式,这样建设出来的滨水景观必定“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政府决策者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协调政府管理部门间的工作,组织水利部门、水运交通部门、园林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做到多目标兼顾。

其二,综合治理水道的水质污染问题。滨河区的开敞性、可接近性都是建立在水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的,如果面对污染严重、散发着臭气的河水,再好的亲水空间,恐怕也没有人愿意靠近。

总之,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2.1生态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尚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完善。

2.2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对于后者,传统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考虑,生态规划设计是应填补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当然,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给生态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持,生态规划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或演变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设计师们常常采用一种折中的或改良主义的手法,即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预见,随看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3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局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3.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5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城市滨水绿地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绿地内部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系统、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

4.1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置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类型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类型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观风格和现代景观风格两大类,其中,古典景观风格的滨水绿地往往以仿古、复古的形式,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恢复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现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种风格通常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保护区域。例如扬州市古运河滨河风光带的规划,由于扬州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之古运河贯穿城市的历史保护区域,所以该滨河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是以体现扬州“古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古运河沿岸文化古迹的恢复、保护建设.再现古运河昔日的繁华与风貌,滨河绿地内部与周边建筑均以扬州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城市或区域,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定位往往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会选择现代风格的景观,通过雕塑、花架、喷泉等景观建筑、小品加以体现。例如上海黄浦江陆家嘴一带的滨江绿地和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的滨湖绿地等,虽然上海、苏州同样为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均为新兴的现代城市区域,所以在景观风格的选择上仍选择现代景观风格为主,通过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小品体现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置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4.2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设置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这种复式的断面结构分成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几种。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淹没。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临水可设置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o.5~1.om,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置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

(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生,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循环。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局部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4.3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湿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云南黄馨、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4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4.5道路系统的处理

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是构成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方式,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

(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这里所说的人车分流是指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一般步行道路系统主要满足游人散步、动态观赏等功能,串联备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问,主要有游览步道、台阶登道、步石、汀步、栈道等几种类型组成;车辆道路系统(一般针对于较大面积的滨水绿地考虑设置,一般小型带状滨水绿地采用外部街道代替)主要包括机动车(消防、游览、养护等)和非机动车道路,主要连接与绿地相临的周边街道空间,其中非机动车道路主要满足游客利用自行车、游览人力车游乐、游览和锻炼的需求。规划时宜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例如苏州金鸡湖滨水绿地,由于湖面开阔,沿湖游览路线除考虑步行散步观光外,还考虑无污染的电瓶游览车道满足游客长距离的游览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其中,舒适要求路面局部相对平整,符合游人使用尺度;方便要求道路线形设计尽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动场所的可达性,现代滨水绿地内部道路考虑观景、游览趣味与空间的营造,平面上多采用弯曲自然的线形组织环行道路系统,或采用直线和弧线、曲线结合,道路与广场结合等形式串联入口和各节点以及沟通周边街道空间,立面上随地形起伏,构成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道路系统;而美观是绿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道路相比,园林绿地内部道路更注重路面材料的选择和图案的装饰以达到美观的要求,一般这种装饰是通过路面形式和图案的变化获得,通过这种装饰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道路景观。

(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最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其本质的特征就是拥有开阔的水面和多变的临水空间。对其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诸如临水游览步道、伸入水面的平台、码头、栈道以及贯穿绿地内部备节点的各种形式的游览道路、休息广场等,结合栏杆、坐凳、台阶等小品,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具体设计时应结合环境特征,在材料选择、道路线形、道路形式与结构等方面分别对待,材料选择以当地乡土材料为主,以可渗透材料为主,增进道路空间的生态性,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

(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诸如坐凳、指示标牌等相关的装饰小品的设计,以满足游人休息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一般滨水绿地道路常用的灯具包括路灯(主要干道)、庭院灯(游览支路、临水平台)、泛光灯(结合行道树)、轮廓灯(临水平台、栈道)等,灯光的设置在为游客提供晚间照明的同时,还可创造五彩缤纷的光影效果。

5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4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5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季风性雨源型;顶托效应

一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的特征

据1985年出版的《青岛市水利志》介绍当前青岛三大河流体系中大部分属于平原河道,属季风性雨源河流。根据对此类河道景观调查,并结合青岛市域内入海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特征。1.1水源不足,流速急,不利于涵养水源青岛处于山东半岛,属于沿海丘陵地区,水资源条件较为复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青岛市域内河流主要来自汛期降雨产生径流,通常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的降雨量较多,而冬季和春季的降雨量少。但是由于青岛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河道坡降较大,汛期内雨水流速较快大部分流入大海,即便是截流的水体在蒸发和下渗的双重作用下日趋干枯,需要上游不断地提供水源补给。1.2潮汐、风暴潮形成顶托效应影响河道防洪排涝青岛市滨海河道与海相连接,受海潮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根据青岛市的气象资料显示,青岛海水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一些河道河底高程较低的区域能够形成海水倒灌。除了每天的潮汐对河道水体的影响之外,最为重要的还要属暴风潮的影响。如果遇到汛期和风暴潮的双重作用,河道水体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河流会形成漫堤,会对于河道周边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影响。1.3入海口淤泥较多,且周边土地盐碱化严重每年汛期大量的泥沙在洪水的作用下,流入大海,并在入海处形成大量的淤泥堆积,抬高入海口的地势,不利于河道水流入海。此外受海潮和风暴潮的影响,滨海河道两侧土壤容易遭受海水侵袭,形成盐碱地。1.4植被种类较少,但生物类型多样性情况较好受海水倒灌影响,河道两侧土壤盐碱度较高,不能够耐盐碱的植物无法生存,因此河道两侧的植物种类较少,青岛市沿海常见的耐盐碱植物种类主要有黑松,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碱蓬、芦苇等。尽管河流冲击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也使得该地区带来了土质肥沃,生物多样化,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形成了别样的滨海生态景观。

二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整治河道水利,往往考虑城市排洪防涝的需求,采取了扩宽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景观渠化的做法。如今这种做法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逐渐被更加生态、自然的模式取代。当前城市绿道网络、海绵城市等新的生态设计概念不断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优先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2.2可持续规划设计原则河道景观存在河道狭长、流域广阔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注定了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实际的工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引入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

三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青岛市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属于典型的季风性雨源型河道,它位于鳌山湾西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心地带。基地位于滨海大道以南,南泊河西路以东,南泊河东路以西,南至岛湾路入鳌山湾,全长约为1.93公里,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3.1公顷,河道面积约为5.71公顷(图1)。根据2012年青岛市政府批复的《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我们将该河道景观设计定位为在确保南泊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即墨蓝色硅谷规划建设“蓝色新城”的主题,着重体现“生态低碳、自然、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的特色,打造具有生态自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水生态绿廊。在对河道满足基本的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基础上,对现状河道设计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3.1策略一:河道入海口外部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三堰,三河水”的设计思路(图2)。为了防止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倒灌现象,采取在河道入海处设置挡潮闸,用于阻挡百年一遇的风暴潮。三堰就是经过河道的计算一共在南泊河河道上设置三道砌石堰,其中在科技四路桥下游新建砌石堰(2号堰)为界,分为北侧以淡水资源为主的河道景观和南侧以海水资源为主的生态湿地景观。北侧淡水景观区在科技一路以北设置砌石堰(3号堰)用于蓄足淡水,而南侧海水区则在问海路桥以南修建砌石堰(1号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带来的海水,形成自然的生态湿地景观。而三河水的概念就是3号堰以北水体为淡水资源景观。由于水源的匮乏,淡水景观区多考虑枯水季节的景观效果,注重考虑运用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河槽的基础上再布局设置支槽,满足枯水季节能有常流水,河床支渠周边可以设置形成多样的汀步和园路,形成多样的生态景观湿地效果。3号堰至2号堰以淡水资源为主,考虑到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能越过2号砌石堰,形成海水与淡水的融合。2号堰至1号堰河道景观区水体资源为海水,它能利用海水潮汐的作用,在涨潮的情况下可以不断的补充水源,能够形成稳定的水面效果。3.2策略二:河道入海口外部不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一堰,两河水”的设计思路(图3)。由于当地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河道的景观用水需求,同时沿海又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在潮汐的作用下不断涌入南泊河为河道景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经过河道防洪的计算,在科技路一桥的上游新建一座砌石堰用于存储淡水,在问海路新建一座钢闸坝用于截留涌入河道的海水,用于河道景观用水。因此,就形成了以科技一路砌石堰为界的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若本次对挡潮闸不予新建,则汇入口处需新建节制闸,同时对节制闸的功能要求上增加了挡潮作用,但是,当发生100年一遇的风暴潮时,由于外部无挡潮闸作用,有可能还会漫过节制闸闸顶,倒灌进入南泊河,对沿河地块造成较大威胁,同时,对节制闸提出了更高的防海水腐蚀作用。3.3策略分析比较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策略分析(表格1)比较可以看出策略一优势较为突出。

四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专项设计研究

4.1多样化的砌石堰设计根据对河道水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砌石堰。1号堰(桩号0+120)位于问海路以南,河道的第一道砌石堰,为斜坡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涌入河道的海水。2号堰(桩号0+465)是位于科技四路以南的第二道砌石堰,主要用于阻挡海水,防止海水向北蔓延,以此为界将河道分为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为了防止海水对淡水资源的渗透,该处砌石堰采用深层搅拌桩截渗墙的方法起到防盐碱处理的效果。3号堰(桩号1+025)是位于科技一路以北的第三道砌石堰,主要用于分级蓄淡水资源。4.2河床设计青岛市域内河道景观枯水期的时间大于丰水期,很多河道常年都没有水,且部分河道河底被硬化,仅在河底预留狭窄的排水沟,河底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将岸线形态和河底综合考虑设计了多层岸线景观,不仅在河道两侧设置多层滨水道路,而且在河床设置多层多级自由形态的子槽在不影响河道两侧步行交通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道路在丰水期或者汛期可以淹没。借鉴雨水花园的手法,保证不同水位情况下,河道内部景观的多样性。4.3海水利用由于青岛市域内水体资源匮乏,常年河道内缺少淡水,采用拦水坝或者在河底铺设土工布等形式仅仅只能解决部分河段缺水的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海水资源成为解决滨海河道景观用水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被引入河道内,沿河道设置多级漫水堰,将进入河道的海水截流,形成海水、两河水和淡水三种不同水体景观效果,既可以弥补淡水资源缺乏带来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潮汐解决河道景观用水的窘境。4.4慢行系统设计慢行系统市考量城市景观人性化方面重要的一项因素。河道与城市交通相交,将河道景观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段落不利于沿河整体的景观效果。为了形成连续的滨河慢行系统,在能够满足基本通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需要考虑在桥下设置栈道。

五总结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堤防设计河流景观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市城市防洪和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市水患较多,城市防洪问题十分突出,城市防洪与景观规划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城市的防洪建设专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整体改造结合不足,存在脱节现象;其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考虑防洪堤本身的工程、技术、防洪功能及节约投资的因素较多,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环境品质及景观因素要求的少;再次是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对该地区的城市历史、文物、古建筑、城市环境破坏较严重。我国城市城市防洪和景观矛盾主要体现在城市堤防既要证防洪安全,又要注重城市景观。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首先,是政出多门,法与法之间有脱节现象。我市目前城市地区防洪的组织实施和投资建设的是各级水利部门和城建部门,它有它的一套建设管理程序,如:防洪堤必须由省一级以上的水利专业设计院设计,招投标及质监也是由水利部门或城建部门自成体系等。

2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融合

当今我市为了解决社会、经济、人口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协调的矛盾,历史和现实确定了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在以往工程水利的指导思想下,相对偏重水利等工程措施,导致大多数城市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线形裁弯取直。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所以,在河道的规划层面就必须确立生态、景观、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的理念。

这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利工程治理河道不同,而是在不排斥堤防、翻水泵站、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将三者统筹起来考虑。这与国外“近自然河道整治”等不同,2.1河道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制约城市河道成为良好的景观区、城市休闲空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现状河道的许多地方直接与城市道路、建筑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式相联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但是,如前面所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沿河两侧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20m才能够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河岸植被在40米的宽度,则初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并提升城市的品位。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的或拆除、或保留等用地的调控都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只是要看政府重视的程度与采取的力度如何。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是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位的提升。

2.2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在我市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适当的土地利用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它们造成了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最终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良好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用以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河道绿色廊道的完整性建立也是规划阶段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时必须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包括河漫滩、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2.2.1河流的沟通

把河流网络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

2.2.2重要栖息地的连通与重建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栖息地特征包含水质、产卵地、摄食区、迁移通道等。河岸边、河滩区、河汊、湿地等共同组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这一地段的重建和连续可使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两栖动物、水禽和哺乳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网)。

2.3河道景观的功能区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的景观的品位,整合土地资源,在规划阶段必须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划,以及对每段区划的主题定位。

2.3.1区划的前提

在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所划分的水功能。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运动等,因此,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为生态水源涵养区或水源核心保护区。

2.3.2功能结构区划

根据河道每一段所处的位置、周边的环境等,在功能区划上应以河道水环境保护为前提,从河道现有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分析,将整个规划范围内的河道于其性质、功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一般来说,位于城市内的河段,其功能定位为通过对河道的生态整治与景观改造,满足市民的亲水、休闲、娱乐需求,规划以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

(1)河道景观由于自然及人工的原因分布在城市、村镇、产业园区、郊野等不同的地域,每一地域的河道景观其规划目标、宗旨、布局不尽相同。规划设计首先得解决其规划定位及问题。如:我市境内钱塘江、上塘河、运河、和睦港等综合整治工程,都是作为我市近年来主要的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实施。

(2)对于郊野自然河道的改造,基本定位在河道的防洪功能和自然生态恢复整治上。

(3)对于河道流经特殊的地域或该区域有特殊的产业或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较为特殊,则需统筹考虑该区域区位、产业结构、用地类型等因素。

2.4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2.4.1水利风景区的提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论证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如河道及周边的区位条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情况等。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从而达到以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为前提、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发扬与传承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

2.4.2景区建设与水利设施及生态的统筹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而导致资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不同,可有多种开发方式。因此,作为景区的河道规划则应对其旅游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另外,水利风景区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类似,都是主要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主。但是,水利风景区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点既是必须首先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效能。以及河道生态的涵养及修复,故在规划和管理上,水利旅游区都有其特殊性。

结语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对景观价值要求的日益提升,得河道堤防的构筑从原来满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单一目标,着景观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城市堤防设计与河流景观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仲宏,刘春光,徐泽.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70-72

[2]姜彤.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下游综合治理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2(3):45-50.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防洪;滨水景观;岸线;廊道;生态;慢行系统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特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江、河、湖等)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2.1生态化趋势

2.1.1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1.2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2.1.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2人本化趋势

2.2.1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2.2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2)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2.3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2.4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反映公众意见,通常在前期调查阶段,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调查作为重点,如调查滨水空间的利用目的是体育锻炼、休闲还是聚会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3.1项目背景

3.1.1项目概况

中大.杭州西郊半岛项目位于富阳市城区东侧的大浦闸~大岭山脚沿江段,北面依山、南面临江,西面接富春江大桥引桥,是连接富阳主城与东洲新城的纽带。根据富阳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大.西郊半岛区块将建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一流的融合赛事组织、水上运动、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功能区,是富阳的“城市客厅”。

3.1.2文化分析

自然资源---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景观设计将融入山、水、梯田等自然的元素,营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品质空间。

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景观设计将其与我们的西郊半岛综合体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开发空间,寓教于乐,既是市民活动的场所,又是展示富阳文明的一张名片。

3.2设计目标与愿景

3.2.1设计目标

将滨水岸线打造成:

一条“运动休闲、绿色生态”的景观廊道

一条“动线通畅、人文气息浓郁”的滨水活力带

一张展示富阳迈入“富春江时代未来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3.2.2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富阳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加以强调和演绎,并赋予时代气息,将其融入到滨水岸线景观的设计之中,创造独具魅力的滨水活力空间。

3.2.3设计原则

a.生态性原则:满足防洪、泄洪的条件下,提高城市滨水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岸线景观与富阳的山水融为一体

B.人文历史性原则:延续城市文脉,以人为本,构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C.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将滨水岸线与城市山体、水体以及人们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原则:营造健康、优美的滨水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场所

e.时代性原则: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城市综合体必须给人带来更高效率的品质生活

3.2.4设计手法

 

a.整体控制,营造序列景观带

B.渗透与层次,创造独具亲和力的滨水空间

C.空间的开与合、收与放,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3.3设计方案分析

总体景观设计分为9个区:西入口区,科技之窗景观区,星光游艇码头区,市民客厅休闲区,滨水文化商业区,水韵公园休闲区,体育公园活力区,生态公园体验区,东入口区;(各区特色在文本上已有详细阐述,可摘抄到论文里)

3.4植物栽植策略

3.4.1安全区域植物栽植策略

市民客厅:植物素材:榉树、银杏、香樟、樱花、海棠、春鹃、茶梅、时花等

文化商业街:植物素材:黄山栾、香樟、玉兰、竹子、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时花等

生态公园:植物素材:水杉、池衫、垂柳、枫香、乌桕、红枫、云南黄馨、连翘、蒲苇、芦苇、美人蕉等

3.4.2洪泛区植物栽植策略

该项目防洪驳岸较为生硬,我们选用了一些线条柔软、色彩多变的植物来增添其景色与趣味;驳岸边我们种植垂柳和南迎春,使细长柔细的柳枝和圆拱形的南迎春枝条沿着笔直的石岸壁下垂至水面,以遮挡石岸的生硬和单调。

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我们从生态功能考虑,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水湿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湿生植物景观。

水边绿化植物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能力,同时也要符合方案设计中规划美化的要求。华东地区常见应用的乡土树种有:落羽松、池杉、水杉、大叶柳、垂柳、乌柏、苦楝、悬铃木、枫香、枫杨、三角枫、柿、榔榆、桑、梨属、白蜡属、懂柳、海棠、香樟、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棒棠及水生植物等。

3.5照明设计策略

3.5.1照明设计定位

(1)、功能性

应满滨水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夜间功能性需求。如聚集、商业、娱乐、交通等功能。

(2)、艺术性

城市照明的艺术性从宏观尺度来讲,主要表现在清晰体现中心区城市结构,实现广场、公园、轴线、建筑的有机联系,展现富阳滨水特色,塑造愉悦的夜景等方面。照明设计应将目光引向城市意象、城市环境的原本层面。

(3)、以人为本

城市的活力是通过市民和游人的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文体、休闲、交通和节日庆典等来体现的,照明的根本目标是为人的夜间活动提供良好的光环境。

(4)、可持续发展 

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防止光污染与光干扰、实现节能与环保等方面。

3.5.2洪泛区的照明策略

主要以10.7米的景观灯柱照明,其次再5.5米和6.5米区域采用防护等级ip68以上的侧壁灯,并采用LeD灯具,既节能又安全。

3.6小品设计分析

(1).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亭的设计是大自然树叶与船舶风帆的结合。寓意文化与绿色的结合

材料--采用玻璃、钢材和实木,是现代与自然的结合

功能--构造浑厚而有形,既是景观标志物,又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2)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廊架的设计取自于“山”与“水”的抽象和演变,寓意五彩斑斓的山水世界

材料--采用彩色玻璃和钢材,展现现代感和活力

功能--构造轻盈而舒展,是岸线上特有的景观构筑物,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3)设计构思:

理念--设计与希尔顿酒店建筑的风帆遥相呼应,运用桅杆的有机排列,形成线条优美的构筑物,寓意起航、拼搏的精神

材料--运用了轻型、现代的碳纤维材料,结合玻璃和彩色灯光照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灯塔

功能--将景观灯柱与人防出入口结合,成为了整个市民广场的标志

四、结语

实践证明.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要规划好城市河道,就必须根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其所处的具体区位、现状宽度及走向、周边用地布局情况、历史洪水、景观功能需求、在河网布局中的功能与重要性等进行具体分忻,从而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目的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河道规划与治理,最终实现城市整体规划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2):6-7.

[2]金建峰.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新思路浅析[Jl_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1.

[3]贺清录,邵明星,巩楠,等.河道与城市防洪fJ].生态与防洪,2008(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