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小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6:44

兄弟小文篇1

红旗区和平路小学四(五)班吕浩莹

小熊兄弟都长大了,该学会独立生存了。他们向妈妈告别,去找一个地方盖房子居住。

小熊兄弟想找一个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遍地都是青草的好地方。可是,小熊兄弟找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找到让他们满意的地方。

一天,小熊弟弟来到了一片空地上,指着这个空地说:“哥哥,我们就在这里盖房子居住吧!”

“在这里?”熊哥哥满脸惊讶地说:“可这里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呀!”

“我们可以自己种树、栽花、养草啊!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里呀,把这里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的乐园啊!”小熊弟弟对小熊哥哥说:“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来改变这里吧,行吗,哥哥?”

“那样多累啊!要多长时间才能把这里改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好地方呀?你就别傻了,如果你已经打定了主意,那我就再去找别的地方了!再见,弟弟。”熊哥哥说道。

于是,熊哥哥继续去找,而熊弟弟则留了下来。

熊弟弟在那片空地上盖了一座美丽漂亮的房子,安安稳稳地住了下来,并且在不远的乡镇里找了一份工作。每天下了班,他都会买一些种子,把它种在那片空地上,给它们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天天都是这样。所以,小熊弟弟虽然累一些,但过得充实快乐。但他的心里还在想着哥哥,不知道他找那个心目中的地方是什么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间一年就流逝了。熊哥哥呢,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地方。熊弟弟的房子前边已经是绿树成排、花儿满院、遍地青草的地方了。

这天,熊哥哥来到一个地方。呀!真是一个好地方,到处是绿树和五颜六色的花儿,地上还有绿油油的小草,鸟儿在树上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真是草翠花开,百鸟争鸣,蝶飞凤舞啊!中间还有一个房子,“这是谁的房子呢?我去问问他,让我也在这里住下来吧。”

熊哥哥来到了房门前,轻轻地敲了三下门,门开了。呀,是熊弟弟!

原来,熊哥哥找来找去,不知不觉又找回来了。

“哥哥,你就在这儿盖房子吧!”熊弟弟诚恳地说。

“谢谢弟弟,都怪我当时懒了。”熊哥哥羞的满脸通红,“老想不劳而获,没有给你做榜样……”

兄弟小文篇2

王中军与王中磊所创立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堪称是中国内地娱乐影视产业的领头羊,同时也是最具话题性的娱乐产业集团。自2009年率先登陆创业板成为首家上市的文化传媒企业以来,华谊兄弟一直在开拓全产业链布局,从电影、电视剧拓展到音乐、手机游戏,再到建设影院的院线网络,随着国内娱乐产业一同成熟的华谊兄弟,如今以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稳坐业内龙头老大的位置。

涉足影视不是偶然

“我在娱乐圈很少看到经营家,王中军算一个。“马云的评价道出了华谊兄弟掌门人的特质。从广告公司起家的王中军有喜欢结交商界朋友的“习惯”,不仅结交了马云、江南春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也为华谊兄弟的资本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从美国归来的王中军用10万美元与弟弟王中磊一同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3年后,华谊兄弟就在广告界初露锋芒,进入了全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在王中军的回忆中,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一段彷徨期。在经历了相当长的空白期之后,中国电影正在第五代导演的带领下慢慢复苏,但前路并不清晰。

1998年,华谊兄弟首次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心理诊所》,净赚400多万,收益率达到90%以上。同年,尝到甜头的华谊投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涉足影视圈。从广告进入到电影行业,王中磊说这是一种相当意义上的偶然。事实上,那时候王氏兄弟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涉足电影投资,再加上广告客户也有电影方面的需求,于是华谊兄弟自然将进军电影产业列为下一个目标。1997年底,王中磊在地铁里看到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甲方乙方》的电影海报,在看过这部堪称中国贺岁片鼻祖的电影之后,王中磊回忆道:“我的电影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而这次邂逅或许也奠定了之后华谊兄弟与冯小刚长达15年的“情缘”。

在《心理诊所》获得成功之后,没过多久华谊兄弟就同时启动了3部电影的投资,分别是: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柯刺秦王》,还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2000年之后,积累了一定影视投资经验的华谊兄弟决定建立一个公司来管理华谊所有的文化作品,华谊兄弟太合电影公司应运而生。太合而今依然存在,就是太合传媒。

开拓国产类型片的阵地

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之所以能够迅速建立起品牌效应,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那就是——冯小刚。1997年,凭借《甲方乙方》一炮而红的冯小刚,在之后的近20年间成为了中国贺岁喜剧的代言人。华谊的电影事业始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华谊为这部电影投资了800万元人民币,回报是3300万的票房。2000年,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华谊当机立断,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把冯小刚招至麾下。从此,华谊兄弟与冯小刚成为了国产电影界的金牌搭档,那些屡掀票房高潮的“冯氏电影”,成为华谊兄弟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

王中磊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华谊兄弟可能是中国电影一个100年的符号,但是你永远会看到在前20年当中,冯小刚成为了一个华谊兄弟电影的符号,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此话充分说明了冯氏电影在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说“冯氏电影”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那么近年来华谊兄弟在类型片上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2009年9月29日,《风声》在国内公映,这部打着“近年来第一部谍战类型片”旗号的影片,票房为2.25亿,在华谊兄弟上市之前,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其后,华谊出品的《唐山大地震》定义为灾难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定义为古装悬疑片……然而纵观这些“类型”影片,却不难发现,它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而是一种带有混搭意味的富于中国特色的类型片。对此,华谊兄弟的金牌监制陈国富说道:“过去对于类型片的理解,是用好莱坞的标准去定义中国类型片,这显然不适用于中国电影。比如《风声》,既不算推理也非惊悚,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却完全可以归纳为一种独特意义上专属于华语片的类型。”

中国类型片的发展尽管已经起步,但仍然举步维艰。如何能够在现有环境下,创造出符合中国电影市场需求的类型片,对于华谊兄弟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谊娱乐帝国现雏形

2014年,华谊兄弟即将走过第20个年头。有数据显示,2013年华谊兄弟全年总票房突破30亿元,较2012年的21亿元总票房增长45%。在电影方面,华谊兄弟已经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基本完整的传媒体系。2005年,华谊成立了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营销自己的电影。其后发力院线,相继完成华谊兄弟影院在北京、上海、武汉、无锡等一二线城市的全国布局。

已经成功在电影领域竖起旗帜的华谊兄弟,在近年来更是全面投入传媒产业,以全产业链的模式,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游戏等领域,成为名符其实的娱乐巨头。

王中军曾说:“以知识产权和智力资源为核心的流行文化与娱乐产业中,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华谊兄弟拥有自己的旗下的演员。2003年,华谊兄弟文化经纪公司成立,黄晓明、李冰冰、邓超、姚晨等众多演艺明星的加盟,令华谊兄弟的实力更为雄厚。除此之外,华谊兄弟还与著名导演冯小刚、张纪中、滕华弢、陈大明以及制片人李波签约,合作建立了5个导演(制片人)工作室,从而保证了电影创作的出新。

2004年10月31日,华谊兄弟音乐公司成立,华谊兄弟开始了在影视领域之外的扩张之路。2005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成立。2011年,华谊兄弟时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超模经纪、时尚公关活动、电视真人秀以及时尚零售等。2014年,华谊兄弟并购银汉科技,向手游领域大举进军……

兄弟小文篇3

先看“兄弟”之别称。

棣华棣萼棠棣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辚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中的“常棣”也称“棠棣”,即郁李;“华”同“花”,“鄂”同“萼”,即花托。此处以常棣的花与花托的关系,来比喻兄弟问的关系。此后,古诗文中便以“棣华”、“棣萼”、“棠棣”代称兄弟了。如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杜甫《赠侍进汝阳王二十韵》诗:“自多亲棣萼,谁敢向山陵。”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同夕霁寄诸弟》诗:“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

脊令鸽原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中的“脊令”,即鹊钨,是一种水鸟。鹊钨鸟本应在水边,而今在原(陆地),便鸣而求其同类。诗句意思是兄弟之间有急难也当如此。后人于是便以“脊令”或“钨原”来代称兄弟。如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诗:“脊令各有思归根,日月相催雪满颠。”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鸽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匪他

《诗经・小雅・颊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其意是亲如兄弟非他人所可比拟。后人便截取其中“匪他”二字作为兄弟的代称。如曹植《求通亲亲表》:“远慕鸣君臣之宴,中咏常棣匪他之诫。”

友于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主张兄弟要相爱。此后“友于”便成为兄弟的代称。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具尔孔怀

《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意思是亲近的兄弟,不要疏远而应亲密相处(“尔”同“迩”)。又《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此处的“孔怀”为“十分思念”之意。后便以“具尔”“孔怀”代称兄弟。如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殒,怨具尔之多丧。”《晋书・熊远传》:“姬公不曲绳于天伦,叔向不亏法于孔怀。”

雁行雁序

《礼记・王制》:“兄之齿,雁行。”意思是兄弟m行,弟在兄之后,如雁之飞行而有次序。因此后人便以“雁行”、“雁序”代称兄弟。如白居易《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诗:“龙节对持真可爱,雁行相接更堪夸。”楼钥《祭叔父彬州文》:“雁序凋零,门户亦替。”

再看“朋友”之别称。

莫逆

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且友谊深厚的朋友,也称“莫逆之交”。如《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肺腑

指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又称“肺腑之交”。如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刎颈

指可以共生死同患难的朋友,也作“刎颈之交”。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金兰

指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如《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竹马

指幼年结交的朋友,也称“竹马之好”。如《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杵臼

指贫贱相交的朋友,也称“杵臼交”。如《后汉书・吴佑传》:“佑与语大惊,遂定于杵臼之间。”

连璧

指才华兼美的朋友,也作“联璧”。如《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

忘年之交

指不拘年龄、辈分的悬殊而结成的知心朋友,也称“忘年交”。如《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亡,同“忘”)

总角之交

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如《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金石之交

指友情深厚得如同金石般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如《后汉书・韩信传》载,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一面之交

指仅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如崔蹇《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倾盖之交

指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如《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相浃洽。”

兄弟小文篇4

“兄弟”有两个读音,“xiōnɡdì”指兄和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可引申为有亲密关系的;“xiōnɡdi”指弟弟。经过反复查找、核实,笔者认为,此处的“兄弟”还是读成“xiōnɡdi”,指“弟弟、妹妹”比较恰当些。

《旧唐书·王维传》中“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王维幼年全家从故里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山西中部)迁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山西西南边陲),今公路里程为370千米。在唐朝时期,这段距离已经是很远了。由此可见,王维在蒲州属于外来户,在蒲州家乡有原来太原王氏家族宗亲的可能性不大;在重阳节这一天,太原、蒲州两地王氏宗亲在一块儿登高、插茱萸的集体性活动的可能性更小。王维母亲为“博陵县君崔氏”,为名门望族。“博陵”相当于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今河北石家庄东)。王维曾多次为表弟崔兴宗赋诗,关系也很融洽,但是相对祁县到蒲州,博陵到蒲州的距离更远。所以崔氏表亲来蒲州一起登高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王维幼年丧父,15岁便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17岁时写下此诗(此时弟弟王缙已回蒲州)。祁县、蒲州虽然都在华山以东,但是蒲州在祁县的西南方向,更接近华山。所以“忆山东兄弟”应当为忆蒲州兄弟,此处的“兄弟”应该指同父母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王维传》等资料,可考出王维有弟、妹数人,王维为长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唐诗三百首译解》(1987年6月第一版)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王维弟兄五人,他是长兄,另外还有两个妹妹。”中国台湾教授皮述民的《王维探论》一书中《王维年谱》记载:“兄弟五人,维居长。以下为缙(小维一岁,代宗时任左丞相)、繟、紘、紞。至少有妹一人……”王维兄弟五人的结果一般认为是公论了,至于有几个妹妹,则有争议。

王维不仅纯孝,也极友悌。《新唐书·王维传》说他“资孝友”,《旧唐书·王维传》说他“闺门友悌”,《观别者》中“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可见其对家庭的责任感。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弟妹二首》、《山中寄诸弟妹》外,王缙早年边塞从军,王维作《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玉山》。诗云“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以表惦念之情。王维对从弟也有手足之情,有《灵云池送从弟》、《送从弟蕃游淮南》等诗,都是送“从弟”而无送“从兄”诗。所以“忆山东兄弟”当为“忆弟”,无“兄”可忆。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除登高外,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区的男子也佩带,这种风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早有记载。可见历代的重阳节活动都是全民性的,很普遍。

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王维生活年代为“中宗——睿宗——玄宗——肃宗”,青年时代恰为盛唐时期。唐朝社会风气经过五胡乱华而变得比较开放,特别是从武则天时代到杨贵妃时代,女性地位提高,可参加社会各项活动,重阳节活动也定是积极参与。按当时风俗,重阳活动并无重男轻女原则,全家人都要登高、插茱萸、饮酒,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

所以,王维忆“山东兄弟”绝非单纯忆男性弟弟,也可以忆妹妹等亲人,“兄弟”只是亲人的代名词。“遍插茱萸少一人”实际上是王维参照一家人往年的重阳节活动而产生的推测。

兄弟小文篇5

很多看似平常的小事,兄弟(中国)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兄弟(中国)开始只认养了上海数百平米的绿地,渐渐地到现在全部加起来约有数十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其在中国各地的植树造林活动,公司员工为地球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就像认养绿地,在沙漠等地植下树木一样,在打印机方面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兄弟(中国),已在很多领域成为实力强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

“我们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尽管在中国的公司还只有十年”,尹炳新说。百年是十个十年组成的。如今兄弟(中国)在中国已经迈出了百年中的第一个十年之步,步履十分坚定。

“伴中国成长”的十年

成立十周年时,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18日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盛大的十周年庆典活动。Brother集团法人代表董事社长小池利和、兄弟(中国)董事长加藤和利、总经理尹炳新出席活动,中国时尚界领军人物瘦马、艺高高创始人曹启泰、上海广播电视台综艺部首席主持人陈辰女士同时在庆典上闪亮登场,与Brother集团总部高层代表、来自全国上百家媒体、全国核心经销商以及到场的兄弟(中国)员工600余人共同见证了Brother在中国成长十年的辉煌硕果。

尹炳新在庆典上畅谈了兄弟(中国)建立之初所经历的艰辛与努力,他表示正是依靠内部组织体制与外部经销商制度的不断强化,才在挑战中实现了成长。

赵卫明作为商,畅谈了他眼中的兄弟(中国)。“兄弟(中国)与其他品牌的不同,在于兄弟(中国)不是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是通过和合作伙伴实现共赢的商业模式,来达成长远发展战略。”赵卫明期望和兄弟(中国)继续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如何诠释Brother(兄弟)这个词?瘦马从时尚人士角度出发,用“brave(勇敢)、real(真实)、open(开放)、together(共同)、helpful(助人精神)、equal(平等)、regular(大众)”7个英文单词,重新解读了Brother的含义。笔者看到,常年在美国工作的小池利和社长,听到这样解读Brother时,不住地点头称是。在此次庆典中,小池大概是唯一不懂中文的日本人,但他是全球业务的负责人,用这样的诠释方法来看待兄弟公司,他自然脸上有光,而对兄弟(中国)的评价也更上一层楼。

十年来的经营,让兄弟(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伴中国成长”绝非一句面子上的话。

兄弟(中国)许多个“第一”

演艺圈的人对企业的感受,或许会代表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曹启泰以与兄弟(中国)合作的万人艺术展感慨在与“兄弟人”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到由于共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共鸣。“兄弟员工以挑战精神对应万人艺术展,保障各项创意与运营活动顺利完成”,曹启泰说。他憧憬与兄弟(中国)再创跨界合作的新愿景。

“我希望能与兄弟(中国)在艺术品电商领域试水。”曹启泰说。至于兄弟(中国)的产品能在哪些方面与艺术家合作?看看其产品内容,也许能找到答案。

在8月18日的庆典上,笔者看到了那里体验展示区展示的兄弟(中国)的许多个“第一”:Brother集团在中国上市的第一台彩色数码打印机HL-3040、兄弟(中国)唯一一台黑白喷墨传真机FaX-3360以及中国第一台a3喷墨一体机mFC-5490等。在家用缝纫机产品中,以HelloKitty机型和中国市场新上市的裁切机等,成为该公司热销机型的重要代表。

在办公类产品方面,兄弟公司生产的多功能一体机mFC-7360,连续3年蝉联iDC数据no.1。可实现连续打印10000页不卡纸的mFC-7380等打印机,是专为中国办公用户开发的产品。

兄弟(中国)为应对银行、医院和税务等大型企业及政府机构的行业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的高效能产品。其中HL-6180Dw是Brother黑白激光打印机产品线中性能最高的一款,这款高速黑白激光打印机每小时打印的纸张连在一起,长度可超过712米。

高速馈纸式扫描仪、专为电力电信开发的标签打印机、高速商用缝纫机也在为不同领域和各行业带来便利。

这些产品应是艺术家寻找工业品与日常生活、与每日的工作连接点的重要内容。曹启泰等艺术家在组织万众参与型艺术活动时,正在通过兄弟(中国)的产品,寻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点。

过去的十年与未来的十年

2005年,兄弟(中国)成立。

十年来,兄弟(中国)除上海总部外,陆续在全国成立了6家分公司及遍布各地的众多经销商点与维修站。

今年8月来中国参加庆典的成田正人先生,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任总经理。正是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在中国诞生、伴中国成长”的企业理念。如今已经年近六十的成田先生,依旧精神矍铄,活力四射。公司成立时的理念让成田先生看到了一个个具体的成果:十年间,兄弟(中国)的事业领域已经拓展至包括以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传真机、标签打印机、扫描仪等产品为代表的打印及解决方案事业,这些性价比卓越的产品满足了各个领域客户的需求,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业内的工作组、中小企业等SoHo用户提供了便利、舒适、高效的办公打印解决方案。

在成田之后接任总经理的是桥本安弘先生。笔者在庆典会场也见到了他本人。“回到日本后,我负责公司的品牌宣传等业务”,桥本告诉笔者。桥本任总经理期间,凭借过硬的打印品质和卓越的品牌服务意识,为兄弟(中国)斩获众多企业类和产品类奖项。除获得政府采购信息报评选的年度全国政府采购打印机首选品牌、it168、天极等主流it媒体年终大奖等十多项奖项外,兄弟(中国)更是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经济发展贡献奖的多年得主。而以家用缝纫机、绣花机、电脑花样裁切机为代表的家用机器事业,也为DiY创作增添了无限乐趣,让生活充满惊喜与色彩。在中国成功地进行生产、市场营销及品牌宣传,是今天桥本升任公司全球品牌负责人的主要原因。

在8月18日的庆典上,小池社长上台为加藤董事长颁发十周年纪念品,以及为尹炳新颁发社长奖。社长奖是公司一年一度为了表彰取得突出成绩的员工而设立的一项奖励制度。兄弟(中国)从100多家分支机构中脱颖而出,在十周年之际取得社长奖,这不仅是集团给予兄弟(中国)的崇高荣誉,也是对于兄弟(中国)过去十年的肯定和对未来的鞭策。

回首过去的十年,兄弟(中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今后的十年,兄弟(中国)将继续强化开拓4-6级经销商网络。在已有的销售网点的基础上,以在未来会高速发展的4-6级城市为中心,拓展新的销售网点。”尹炳新说。

在中国的开发团队,将更深入地捕捉来自中国客户的需求,聆听中国客户的声音,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兄弟小文篇6

作为小说,《品质》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当然是格斯拉本人,他是文题“品质”的主要承受者,是作者高尔斯华绥着力讴歌的对象。而其兄弟,只是作为一种陪衬性存在。但我以为,他哥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在近5000字的小说中,涉及到格斯拉哥哥的字数合计不到200字。如果不仔细阅读,我们会忽略他的存在。为此,在探讨其作用前,我们得先来梳理一下他身上的几件事情:店铺门面上包含的是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他与弟弟很相像,比弟弟更瘦弱、更苍白;有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是我辨别兄弟二人的主要依据;我去店铺看到他弟弟“苍老、消瘦”而误以为是其本人;因失去了一间店铺,他心里老想不开,最后抑郁而死;弟弟唠叨着“我哥哥死了”。通过爬梳,我们发现,格斯拉哥哥身上的事近乎是零碎琐屑,甚至不能粘连成完整的情节。

经过研究,笔者以为,格斯拉哥哥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作用:

第一、交代格斯拉兄弟的经营方式,具有生产方式转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典型性

格斯拉兄弟的店铺招牌是“格斯拉兄弟”。由此说明,该店铺具有合伙性质,属于家族企业。法人代表是格斯拉兄弟二人,兄弟合伙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具有典型性。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而机器大生产蒸蒸日上。很多手工业作坊,一则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二则为了增强与机器的对抗力量,一般都是家庭成员参与的。有的是夫妻店,有的是父子联营,有的是兄弟合伙。这些都是当时手工作坊的主要经营形式。

从生产方式看,格斯拉兄弟的工厂店,手工业生产者的代表。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手工业生产者在时代背景下的缩影。在与机器生产的对抗中,以格斯拉兄弟为代表的手工业者们,在时代潮流中随波沉浮,苦苦挣扎,随时都有被颠覆和吞没的危险。

第二、深化与丰富内涵,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表现出高贵的品质

文题“品质”是指传统手工业者的品质,主要包含诚实守信、品质至上等。而这些的主要体现者是格斯拉本人。但是,由于有了格斯拉哥哥的出现,这样的品质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他是品质载体拓展者。兄弟俩有奇怪的特征:相貌酷似。文中提及几次到“我”经常误认了兄弟俩。为什么兄弟俩非常相像呢?“相由心生”,即相貌与内心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对格斯拉的描写上看出。格斯拉的脸庞很漫画,竟然长得“像皮革制成”,为什么?接着,作者写到皮革的主要特征是“死板板”“僵硬”和“迟钝”,这显然具有隐喻与象征性。因为在文本后半部分,面对时代浪潮,格斯拉表现出来的品格是坚如磐石的笃定。外在的相貌与内在的品质都聚焦一个字:拧。可见,品质与相貌的关系应是“诚于中而形于外”。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出:兄弟二人外貌相似,那么他们的内在气质与追求应该是一致的。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反映的不是一个人的品质,而是一代人、一个家族在面对社会风云变幻时的坚守与执着。

他也是主人公的衬托者。兄弟俩,一主一次,一宾一客,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一点我要问问我兄弟”,这不仅是文中“我”辨识他们两人的依据,而且也反映出哥哥对自身的不自信,进而衬托出弟弟的主心骨地位:他是靴子质量主要的把关者。哥哥最后抑郁而死,但从弟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哥哥最为关心的是“两间店铺”,而面对萧条与窘境,弟弟说出了一句“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店铺”与“皮革”的纠葛,实际是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是利与义的取舍。哥哥的平凡与朴素,衬托出弟弟的非凡与崇高。

他还是弟弟优秀品质的考验者。在人物关系的安排上,笔者以为,作者是有隐喻的。哥哥与弟弟的关系,是未来与现在的关系,即哥哥的现在就是弟弟的未来,现在的窘境就是未来悲剧命运的可视化。换言之,格斯拉的英雄主义就在于:无视自身发展路途上的可能,依然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拗。通过哥哥的现状,作者似乎在提醒着格斯拉:你如果再坚持,哥哥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然而,格斯无视于此,依然固执前行。在此,哥哥的存在就是弟弟优秀品质的试金石。文中起码有三处,通过哥哥窘境与悲剧的兆示,进而来考验出格斯拉品质的韧性与强度。首先是容颜的考验。兄弟二人虽然面目相像,但是哥哥的脸长得“超前”,“显得更瘦弱、更苍白”,对此,格斯拉毫不在乎,果不其然,几年后“我”再去看格斯拉时,格斯拉“多么苍老,多么消瘦”,长出哥哥曾经的模样,以致“我”误以为是他哥哥。第二是店铺丧失的考验。“另一间店铺”失去后,哥哥信念倒塌,积郁寡欢。对此,格斯拉的评价是“他心里老是想不开”,如此客观与冷静的评价,背后包含的是“我想开了,不就是一间店铺嘛”,如此豁达与通透。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境界高远,都表明格斯拉已经超越了利益这一层面。最后,也是最大的超越――超越生死。格斯拉哥哥的去世,丝毫没有引起弟弟一丁点改变,根据“英国年轻人”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在他心目中,店铺超过生命,品质超过一切。这就增加了品质的硬度与重量。

第三、“节外生枝”的安排,让情节在推进中侧生意外,不断激发读者阅读期待,并引导思考走向深入

作为叙述性文体,要避免由平铺直叙,努力兴生波澜,以跳出阅读预设,激发阅读期待。文本中,正因为格斯拉哥哥的出现,才使得文本在“温和的叙述”中出现了“浪花朵朵”。

第5小节。作者刻画出了格斯拉的执拗。文本本该结束,作者却宕开一笔,将其哥哥安排进入读者的视线,给人以出人意料之感。更让人出人意料的是,兄弟二人面容酷似。此处额外的添加,超出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面作者已有暗示,这间店铺名是“格斯拉兄弟”。此处的情节“拐弯”,既照应了前文,同时又逼着读者在思考:兄弟二人酷似的用意是什么?

第40小节。两年后,我再去他们店铺时。我看到的是“多么沧桑与消瘦”的脸庞,误以为是他哥哥,其实是他本人。按理,作者在此处只要直接写是他弟弟即可。但“我”的误认却是大有文章。此处波澜,作用有三:暗扣前文一句话“他哥哥更瘦弱、更苍白”;以认识的误差衬托出格斯拉面目变化之大,为下文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第三,作者在此似乎再次提醒读者,“哥哥”的“此在”就是“弟弟”的“彼在”。这是一种命运,一种镶嵌在骨髓里的遗传,无法更改与逆转。

第51节。弟弟很很突然地说了一句:“我哥哥死了,我告诉你了吗?”哥哥的死,成为兄弟唠叨的主题。这时,主人公苍老得近乎失忆和内心充满倾诉的渴求,不经意的唠叨,是悲剧的征兆。

第四、共同奏响人生的挽歌,深刻揭示小说主旨,增强小说的悲剧意味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在对抗中每况愈下。在文中第一小节,作者已经有暗示:格斯拉兄弟的店铺的“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时展如飓风浪涛,传统手工业朝不保夕,作者已经在开头定下悲剧的情感基调。

格斯拉兄弟的出现,使得悲剧的意味更为浓厚,收到了“倍增其悲”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第一层是,格斯拉兄弟的死,暗示了一代人、甚至是一个家族的衰败与没落。如果文只出现格斯拉兄弟,那小说主题的落点只是个人英雄主义、硬汉精神的悲歌。但是,由于格斯拉兄弟的参入,文章主题的表现领域得到拓展。

兄弟小文篇7

“东方好莱坞”崛起

时至今日,影迷们重温邵氏老电影时看到荧幕上“SB”这两个字母都会会心一笑。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英文全称为“ShawBrothersFilmCompany”,简称“SB”,正式成立于1958年,由邵逸夫担任总裁。其实,早在邵氏兄弟立足香港之前的1920年代,邵家的电影事业就于“十里洋场”上海展开了。1924年,邵氏家族的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创办天一电影公司,和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以及老六邵逸夫携手闯入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电影业。1925年,天一电影公司制作了史上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受到市场的欢迎,发展颇为顺利。然而,天一电影公司的横空出世,却令当时上海滩的电影业巨头明星影片公司倍感威胁。明星影片公司于是联合其他5家电影公司封杀天一电影公司,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面对强敌,邵氏兄弟中的邵仁枚、邵逸夫远走南洋开辟新市场,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1932年,邵氏兄弟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引发观影热潮,自此开拓有声片的市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战乱,邵氏兄弟在南洋的电影事业一度消沉,直到邵逸夫回港重振邵氏兄弟的电影事业,并从以往在南洋的主攻电影发行业务,转向制片业务,邵逸夫的电影帝国由此拉开帷幕。

邵逸夫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为典范,引进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控制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3个环节。大制片厂体制下生产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例如类型电影、棚内拍摄、明星制等。除了引进西方电影工业的制度之外,邵逸夫还营建了真正的电影“梦工厂”。其实,回到香港不久,眼光长远的邵逸夫就买下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清水湾地皮,修建占地近百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1960年代中期邵氏影城建成并使用,不仅包括现代化的摄影棚,设备先进的暗房、彩色中心、印刷厂,还有功能完备的办公大楼、宿舍、食堂、银行等等,全方位满足电影摄制工作和从业者生活的功能要求。采用片场制,流水线作业的邵氏兄弟,充分体现了片厂制度的控制能力,以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的香港电影业。据悉,截至1980年代,邵氏兄弟20多年间所摄制的影片达1000余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700多人。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工业亦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好莱坞”。

“邵氏电影,必属佳品”

2008年,第11届上海电影节曾特设“邵氏兄弟回顾展”,纪念邵氏兄弟创立50周年。那次的邵氏影展选了7部电影:李翰祥的《江山美人》和《倾国倾城》、张彻的《刺马》和《独臂刀》、胡金铨的《大醉侠》、刘家良的《少林36房》和《少林搭棚大师》。这7部电影,4位最有代表性的导演,贯穿起了邵氏兄弟由盛而衰的数十年历史。“邵氏电影,必属佳片”这句邵氏兄弟的口号,曾陪伴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影迷。

邵氏兄弟从创建起就瞄准符合大众口味的通俗、娱乐的商业领域,凭借武侠电影、黄梅调电影、文艺电影、风月电影、歌舞电影等多种类型片开创了新局面,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才和明星。许多有名的大导演,如胡金铨、李翰祥、张彻、楚原、刘家良、午马、尔冬升等等,没有一个不是邵氏科班出身;邵氏兄弟捧红的明星更是数不胜数,如林黛、乐蒂、凌波、郑佩佩、王羽、姜大卫、狄龙、刘家辉……在每一个类型片中都有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当家巨星。其中,邵氏兄弟以武侠片的成就最为突出,武侠电影几乎等同于邵氏兄弟的代名词。香港武侠片三大宗师胡金铨、张彻、楚原都在邵氏旗下拍出了他们经典的代表作。《大醉侠》《独臂刀》《多情剑客无情剑》等电影已然成为香港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名导演李安曾表示,正是这些影片让他建立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我认为胡金铨的武侠电影,讲述的是剑侠精神,而不仅仅是打斗。胡金铨的风格与中国历史有关,他用剑侠的世界讲述抽象的中国文化,引导你进入一个传奇的、如画的中国世界。”李翰祥是邵氏兄弟又一金字招牌。1950年代末,邵逸夫大胆起用新人导演李翰祥。1957年,李翰祥受大陆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启发,说服邵氏投资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创下票房纪录;接着又以《江山美人》再创香港电影票房纪录,并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5项大奖。此后,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武侠电影乃至风月电影都一直引领风潮。吴宇森曾在邵氏兄弟从助理编导做到导演,从他日后在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中就可以看到许多邵氏的技巧和痕迹。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的吴思远,也曾是邵氏一员,他说:“邵逸夫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很多人才。邵氏兴盛的时候,它代表的就是香港电影,香港电影就是邵氏。”

荣光黯散,后续乏力

邵氏兄弟的无限风光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970年代中后期,香港的电影产业格局发生变化,不再是邵氏一支独大。据统计,邵氏兄弟的票房在港产片总票房中所占比例逐年变小,从1970年的60%下降到1985年的9%,也反映出邵氏兄弟在与嘉禾、思远、新艺城等后起之秀的竞争中逐渐衰落。

兄弟小文篇8

承欢膝下,兄弟齐孝母

73岁的周月英是湖南耒阳市西湖亭人,她生了四个儿子——文辉、文石平、文石明、文石亮。1999年,四兄弟的父亲患病去世,临终前特别嘱托他们:“你们的母亲这辈子吃了不少苦,现在身体也不好,你们兄弟几个一定要团结起来,好好孝敬她……”这几年来,四兄弟遵照父亲的遗训,轮流照顾母亲,对老人孝敬有加。

2001年,老大、老二、老四均到广西桂林市象山区德天广场从事石头生意,并在象山区买了房子。四兄弟年龄最长者54岁,最小的46岁,他们感情深厚。四个儿子及儿媳都很孝顺,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他们不让母亲做任何事,一日三餐都是送到母亲身边。母亲无论讲什么,儿子们都百依百顺。母亲一直思念去世的父亲,在桂林住一段时间后,总要回湖南耒阳,住在老三家里。

2012年7月,母亲来到大儿子文辉家。一天,儿媳发现,母亲总是斜躺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包零食,边吃边看电视,就像小孩一样,与平时生活行为差别很大。文辉忙带着母亲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患有老年痴呆症。文辉怕母亲在家发生意外,每天都带着母亲到他开的奇石店,一起上班,一起回家。

母亲走失,四兄弟寻母

2012年8月1日下午3点,文辉在仓库里与几位客户看货,母亲与他的儿子文韬留在店中,两人一起看电视。看了一会儿,文韬到邻近店中走走,回来却发现奶奶不见了。文辉听说母亲走失了,一下子就懵了。

5分钟后,在同一地段做石头生意的老二、老四一起赶来。三兄弟召集了20多位做石头生意的湖南老乡,开始分头找人,文辉同时向桂林公安局求助。但是经过一天的寻找,并没有找到母亲。

8月2日上午,三儿子文石明从耒阳赶到了桂林。四兄弟会面后进行了简单商量,老大、老三往桂林以北方向寻找,老二、老四往南方向寻找。处事一向冷静的文辉此时没了主意,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有丝毫进展。搜寻的范围开始逐步扩大。四兄弟跑遍了桂林市下辖的12个县、5个区。“母亲到底在哪里呢?”无数个夜晚,文辉通宵未合眼,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一想到母亲拉扯大他们四兄弟,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却失踪了,他就想痛哭一场。

文辉找出母亲的照片,印制寻人启事。为了让张贴单更加清晰,他特意请人在东莞市印刷,并做了防水处理,第一版寻人启事印制了两万张。文辉四兄弟召集了亲朋好友,并在一辆面包车和3辆轿车车身贴上母亲的照片和寻人启事,还写着一行醒目大字:认领母亲,面酬人民币3万元。四个儿子放弃手头所有事情,各开一辆车,每天沿着大街小巷散发寻人启事,还特意在每辆车上安放了一个喇叭,播放母亲走失的消息。四兄弟相信,母亲一定会平安地活在人间。

千里寻母,情动中国

时间在一天天后移,在过去几个月里,四兄弟几乎每天都会在一起先碰头,汇集信息,然后或分头,或同行出门寻找母亲。然而,苍天无语,母亲依旧下落不明。

四兄弟寻母的举动引起社会各界广为关注,无数热心的人们拨通了文辉兄弟四人的寻母电话,为他们提供线索,他们都会兴冲冲地过去找寻,却往往失望而归。在寻母的日子里,有一件事让文石平非常难忘。8月5日下午,他接到有人在临桂一市场见过他母亲的线索,立即前往。找了几个小时没有结果,却在路边看见一位神情恍惚的老人。上前询问,发现老人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回家的路。他从老人口袋里找到了其家的住址,把老人送回家里。

2012年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破天荒地播出了文氏四兄弟寻母的消息,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又在同档节目中进行了跟踪报道。四兄弟寻母一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被网民们评论为央视“开播以来的首次寻人启事”,专业人士认为这是“主流媒体”与“民间舆情”互动的有益尝试。

桂林市公安部门展开了大规模的排查行动;桂林市各辖区以及各县城、乡镇的派出所民警也开始走访各社区、街道、村子,希望能够发现有用的线索。四兄弟寻母的举动牵动着桂林每一个有爱心的市民的神经。一场“孝心”大接力,从兄弟四人寻母变成全社会行动。每天都有400多位来自川、渝、沪、鲁、黑、青等省的热心人纷纷以手机彩信或网上照片的形式,提供当地相似走失老人的信息,以供核对。

为了寻找母亲,四兄弟花了多少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面对寻母路还将坚持多久这个问题,每一次他们四兄弟的回答都斩钉截铁:“没有结果,我们就会一直找下去!”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全国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文氏兄弟终于找到了母亲。但令人遗憾的是,母子已阴阳两隔。2013年3月13日,文氏兄弟从警方了解到,2012年12月24日,在桂林市遇龙路一处废弃的荒地上发现一具女性遗骨。警方从尸骨上取了一颗牙齿做鉴定,通过Dna比对,检验结果99.99%确认是他们的母亲。遗骨现场找到的项链、戒指、手表和人民币等东西,也证实是他们的母亲。

兄弟小文篇9

2、《哥哥,你是我的》,作者:腐蚀喵喵;

3、《兄弟手足情》,作者:花飘地狱;

4、《兄弟》,作者:余华;

5、《我的弟弟是个受》,作者:s绿茶;

6、《弟弟别这样》,作者:断肠人在脚下;

7、《兄弟拼了》,作者:相师不吼;

8、《兄弟,拽起来》,作者:田恒;

9、《兄弟盟》,作者:小七;

兄弟小文篇10

乍一看,《大地惊雷》完全不是科恩兄弟的那道菜。但兄弟俩早已表示,要把原版改头换面,影片主角不再是惩恶扬善的大警长,而是为父报仇的14岁小女孩。对英雄的鼓吹讴歌,也会被那些带有嘲讽意味的黑色幽默所替代。总之,是部“科恩式新版西部片!。

无数观众对于科恩兄弟的“旧瓶装新酒”都心怀期待。就连美国媒体也一个劲说:“科恩出品,必属佳品。”即便刚刚拍了部口碑不算好的《阅后即焚》,乔尔・科恩与其弟伊桑・科恩,也仍是很多人心中无往不利的影坛金字招牌。

兄弟一帮一

科恩兄弟凭借影片《老无所依》捧得奥斯卡小金人后,美国媒体纷纷撰文说,二人的成功在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同样的艺术理念。乔尔生于1954年,大伊桑3岁。他们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郊区圣路易斯帕克长大。从小他俩就对罪案故事着迷。少年时,他们为人修剪草坪,用得来的钱买了一部8毫米摄影机。之后,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同“改编制作”电视里看来的罪案影片。

从此后,报上的罪案新闻,经常成为科恩兄弟一起讨论的话题。哥哥乔尔喜欢在话题中加些恐怖电影的元素,弟弟伊桑则爱标榜自己的哲学头脑与幽默性格。每一条新闻,都能在兄弟俩一通讨论后成了一个充满悬念的罪行故事。1984年,他们第一次把自己的故事拿来与更多人分享,这就是电影《血迷宫》。

影片故事发生在得克萨斯,一个酒吧老板的妻子和别人通奸。最终,这宗发展成一连串命案:私家侦探因为自尊一枪杀死了雇主:者因为恐惧而掩埋了奄奄一息的情敌:不忠的妻子为了自卫打死了私家侦探…所有人都是为了维护自身个性的完整和尊严而不惜杀人。正是从该片起,科恩兄弟形成了其独有的“罪案”风格――荒诞、沉着、冷静的黑色喜剧。

虽然从演职员名单看,哥哥乔尔是影片导演,弟弟伊桑是制片,两人合作撰写剧本。但现实分工却未必这样泾渭分明,从拍摄之初,兄弟俩就是一起策划、一起写剧本,一起观摩别人的电影,在片场上交换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意见。甚至有时,弟弟伊桑还会临时代班,帮哥哥执导几天。而兄弟间独有的默契也使得影片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凭借该片获得第一届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时,科恩兄弟自己都感慨,之所以能这样无隔阂地合作,全靠手足间的心灵感应。

其实,科恩兄弟的经验,可以推而广之。因为世界影坛上,有很多像他们一样,亲密无间、互帮互助的兄弟拍档。比如《美国派》的导演韦茨兄弟,拍过《比利牛斯山之旅》、《绘画还是》,专攻法式幽默剧的拉留兄弟,以及喜欢《来自地狱》这种黑暗题材的休斯兄弟。

达内兄弟,也是众多兄弟档中著名的一对。吕克・达内和让・皮埃尔・达内这对兄弟,运用纪录片的手法,大量的手持跟拍,讲述失业与贫困,仇恨与宽容、犯罪与道德反省。煤矿工人、木匠、清洁女工和失业者,都成了影片的主角。

《罗塞塔》、《儿子》、《孩子》是他们最著名的代表作,三部影片也都曾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但达内兄弟几乎所有的作品,结尾都没有圆满交待。“唰”地一下就没了影像,随即字幕出现。按他们的解释: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完成时”,一切都在进行并延续。残酷继续,坎坷继续,挣扎继续,感动与快乐也在继续。随着屡次捧走金棕榈奖,如今全球影评人但凡提起朴素真实的道德影片,总要谈谈50多岁才出名的达内两兄弟。

相对于达内兄弟的大器晚成,刚过30岁就拍出《黑客帝国》的拉里・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兄弟本该算是幸运儿,可近些年他们两个在工作上就像是停滞了一样,《黑客帝国》三部曲,被认为“一部不如一部”。汇聚了好莱坞和中日韩三国明星的《极速赛车》,同样也是反应平平。反倒是兄弟两个的私生活,比他们的电影还要精彩。

分别是木匠和油漆匠出身的沃卓斯基兄弟,一向讨厌媒体,拒绝采访。但不露面不影响坏事传千里。流传最广的传闻便是大哥拉里独特的味。2003年。就在拉里带着一个神秘女子出席《黑客帝国2》首映式的前一天,他的妻子向洛杉矶高等法院递交了离婚诉状。离婚原因是“不便于详细描述的他的个人隐私”,同时她还声称她那渐行渐远的丈夫对她“隐瞒财产”,要求法院冻结他丈夫在旧金山为他和“他的情人”买的价值270万美元的豪宅。

拉里的“情人”,也就是首映式上的那名神秘女子,名叫伊莎・斯基克斯,是美国西海岸Sm界的女王。职业生涯包括教师、演员和导演。她充当教师的课堂,教授的是“穿刺消毒的工艺”或“鞭打的技巧”。

据说拉里其实患有严重的易装癖,最爱扮成玛莉莲・梦露。人们对拉里性取向的关注,远远高过了对他的影片。有人甚至分析,拉里、安迪2006年完成的影片《V字仇杀队》,署名中的“沃卓斯基兄弟”已经变成了没有性别的“沃卓斯基”,因此可断定,沃卓斯基兄弟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弟。

分,还是合?

在众多兄弟导演中,并非只有沃卓斯基二人陷入了创作低谷。同样日子不好过的,还有拍摄过《阿呆与阿瓜》、《我为玛丽狂》、《一个头两个大》等无厘头喜剧的好莱坞“兄弟档”彼得・法拉利和鲍比・法拉利。最近有消息称,二人要拍摄新片《三个臭皮匠》。相对于观众、影评人对“科恩式西部片”的热切期待,大家对法拉利兄弟的爆笑喜剧,远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甚至有些美国媒体还评价说:“无外乎是用那些惯用的黄段子和傻笑话推动故事,难怪他们要找西恩・潘和约翰尼-德普加盟撑场面。”

前几年,法拉利兄弟曾拍过一部很“洁净”,低级笑料少之又少的电影《贴身兄弟》。片中的两位男主角也是兄弟,他们难免有争执、分歧,但最终,却仍然选择生活在一起,永不分离。法拉利兄弟说,想借影片表达对彼此的爱,以及永远合作的决心。但观众和影评人并不买账,电影刚一上映,就有人口诛笔伐:你们还是及早散伙吧!

还有人建议,法拉利兄弟不如学学各自为战的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托尼・斯科特兄弟。哥哥雷德利最擅长的是大场面的控制与调度,从1979年他的《异形》,到1991年的《末路狂花》。2000年的《角斗士》。包括近年的《美国黑帮》等影片,都是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口碑作品。

弟弟托尼・斯科特来头也不小,其影片的剪辑和镜头闪回技巧,素来为人称道。其代表作有《真实罗曼史》、《壮志凌云》、《全民公敌》等。

遗憾的是,1997年后,两人就很少再合作。有人曾质疑他们的亲情出了问题。雷德利和托尼马上联手回击:“既是兄弟,就没必要天天拴在一起。分开,只是让彼此有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