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1:18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1

关键词:照料者;老年人;跌倒干预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跌倒是老年人伤害并导致残疾或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据文献报道[1],每年约有1/3的居家老年人发生过跌倒事件,大约30%的跌倒会造成中等或严重的损伤,干休所是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且现已普遍进入高发病高年龄的"两高期"阶段,跌倒的伤害时有发生,严重危及老年人的健康。我们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采取对家庭照料人员进行跌倒危险因素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选择社区老年人照料人员56名,男22名,女34名,年龄34~58岁,平均(47.0±1.27)岁,文化水平初中32名,高中18名,大专以上6名。被照料老年人56人,男24人,女32人,年龄78~96岁,平均(88.0±1.2)岁。

1.2方法由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跌倒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存在的跌倒危险因素对照料者进行短期指导及长期随访指导,使其能熟练对老年人存在的生理、疾病、药物、环境及心理因素方面的问题协助医护人员进行跌倒危险因素干预,对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每日督促进行量小的运动如散步、园艺和肢体运动操。对年龄较大及部分自理的老年人由照料者借助辅助工具对其进行步行训练,目的是提高老年人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止药物性低血压晕倒、低血糖跌倒的发生。照料者要帮助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坐便器,避免单腿站立穿脱衣袜,正在服用镇静、安眠及精神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行走跌倒,在服药后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老年人下床活动。照料者帮助改善老年人家居环境,特别注意卫生间、过道要安装扶手。

2结果

56例经干预后1年内跌倒发生率、跌到次数、跌倒相关致残率明显下降,生活满意度提高,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群的期望寿命越来越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越来越被关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跌倒问题已成为诱发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阶段我国在老年人跌倒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对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的研究还处于低级阶段,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老年人跌倒完全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干休所由于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且年龄已进入高龄阶段,对跌倒伤害干预已成为干休所医疗保健的重点工作,目前大部分老年人身患3种以上疾病,导致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大多伴有记忆力减退和智力障碍,对这部分老年人直接进行跌倒危险干预十分困难,效果也不理想,由于这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主要由照护者承担,照料者的素质尤其是健康知识的水平和照护质量直接影响着被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老年人照料者进行直接干预使他们掌握预防跌倒知识和方法,使照料者成为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由于照料者的参与能够使老年人跌倒干预长期坚持规律地进行,避免了对跌倒干预的短期行为,明显增加跌倒干预效果,同时照料者的直接干预也能消除被照料者对跌倒的恐惧心理,提高其活动能力。我们通过老年人本身、照料者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增强照料者对于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力度和重视程度,通过一年的干预和干预前后效果对比,能明显地降低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及致残率,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伤者与家庭经济负担减轻社会负担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2

【关键词】老年人;体检;疾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13-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通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疾病,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并且通过对体检资料的分析和定期随防,对一些疾病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对有效加强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2年度选择虹桥社区60岁以上常住居民1166人,按年龄段分为60-69岁和70岁以上2组。

1.2体检项目

体检项目包括血压、内科、外科、心电图、放射科(X线胸透)、B超(肝、胆、脾、肾)、检验科(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检查及详细询问既往病史。

1.3体检设备仪器

XJ11D台式水银血压计、心电图eCG-6511、XG501a型医用诊断X射线机、B超aLoKaproSoundSSD-3500型、生化检查7020型自动分析仪。

1.4诊断标准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心血管风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3级高血压伴1项及以上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临床心、脑血管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属于心血管风险很高危患者。[1]

糖尿病诊断标准: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a(1)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加随机血糖≥11.1或(2)空腹血糖(FpG)≥7.0或(3)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2]高脂血症诊断标准:tG>2.26mmol/L或tC>6.22mmol/L。[3]

1.5质量控制

成立体检工作质量控制小组,对所有参加体检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掌握体检内容,测量血压、试剂、溶剂、设备、操作、方法、标准统一。由主检医师专人负责对体检表的各项检查项目及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2结果

2.1性别年龄构成

参加体检的老年人共1166例,其中男性478例,女性688例,男女比例为0.69:1。其中60-69岁608例,70岁以上558例。

2.2患病情况

2.2.1本次体检结果患病1166例,其中高血压624例占53.52%,糖尿病254例占21.78%,脂肪肝412例占35.33%,甘油三酯增高356例占30.53%,总胆固醇增高213例占18.27%等,具体见表1。

2.2.2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社区公卫服务

对体检老人统一建立健康档案,并将健康档案全部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对慢性病患者纳入慢性病管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并建立上门访视制度,提供“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

3讨论

根据本资料显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南通市虹桥社区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疾病,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也相似。根据相关资料,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长,与下列因素有关:(1)高强度工作环境,如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加班;(2)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进蔬菜水果等;(3)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过度: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都会造成慢性疾病;(4)环境因素:有调查显示,75%的慢性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带来的危害。(5)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慢性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亦是老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而慢性病多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病程长,常常被人们忽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具有特殊意义,是关系社会稳定、发展与进步的重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各种激素分泌失调,抵抗力也逐渐减弱,患病率逐年增高。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不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且及时发现致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危险因素及时干预及管理,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4],在慢性病患者中,1/3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健康管理可以满足慢性病患者对卫生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健康管理,有利于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除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最终依靠自我管理,提高生活保健和疾病预防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用药量,同时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延长健康寿命;通过健康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因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的医疗费用。由此可见,对慢性病病人通过实施健康管理服务技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控制慢性病对人群和社会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当地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投入,积极开展高龄老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龄老人的关爱。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上升,在社区高龄老人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对创建健康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2012年修订版)。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3

关键词:跌倒;老年人;护理干预

observationonthe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forFallamongelderlyadultsinRuralCommunity

CaiYin-bo

(ningboCityBeilunDistrictSecondHospital,ningbo315809,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an12-monthnursinginterventiondesignedtoreducetheincidenceoffallsinruralcommunity-livingolderadults.methodstheelderlyadultsagedover60yearswereselectedfromtwovillagesandselectedonevillageintotheinterventiongroup(givingnursinginterventionfor12-month),anthervillageintothecontrolgroup(nomeasuresgiven).Resultsafternursingintervention,thefallrateinthenursinginterventiongroup(6.25%)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17.50%)(p

Keywords:Fall;elderly;nursingintervention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跌倒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公共卫生问题。跌倒是指人的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地接触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一般应除外暴力打击、中风、癫痫发作)[1]。在农村社区生活的老人,由于生活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落后,跌倒的伤害可能更多更大。随着农村社区基础医疗事业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系统性因素分析和护理干预的理念被应用于跌倒的预防,本文从社区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如何有效减少老年人的跌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的2个村,2个村在经济水平、人口规模方面相似,将村内所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研究,进行逐个问卷调查。随机选择其中一村为护理干预组,另一村为对照组,对护理干预组实施12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不干预。

1.2方法

1.2.1社区健康教育每季度1次与村委会一起组织全村老年人上健康教育课,重点宣教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相关知识,告知跌倒的危险因素,认清跌倒的危害,包括软组织伤,骨折和关节伤,脑部损伤及内脏损伤等[2]。

1.2.2确立高危人群将村内女性,75岁以上,文盲,独居,视力差,有慢性疾病,服用降压药物,步态异常的老年人作为高危人群,重点进行护理宣教。

1.2.3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计划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运动、劳动、用药、心理、跌倒后的急救等方面出发,帮助村内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制定个体化的预防跌倒的计划。比如,对于常年在河埠头洗涤的老年妇女,应告知适当减少每次蹲位的时间,注意站立时要动作缓慢,以免改变时发生跌倒;对于夜尿多,睡眠差的老年人,应告知减少睡前饮水,减少如厕的次数或在床边排便;对于有慢性疾病常年服药的老年人,应对其服用的药物进行梳理,避免不必要不合适的药物治疗;等等。

1.2.4纠正不良环境因素从减少环境因素减少老年人跌倒的角度出发,敦促家属对老年人居室进行合理的布局,敦促村委会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修缮及整改[3]。

1.3统计学分析调查结果录入epidata3.0数据库,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回收调查表格326份,其中护理干预组160例,男74例,女86例,平均年龄72.8岁;对照组166例,男7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3.3岁。两组之间性别比例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干预前后跌倒发生率,跌伤率和骨折率变化(见表1~表3)护理干预组干预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跌伤率、骨折率分别降低了11.5%,7.1%,5.6%,而对照组前后相比,无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的跌倒发生率,跌伤率和骨折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3讨论

农村社区老年人的跌倒不仅伤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负担加重,给家庭和社会带了很大的伤害。老年人跌倒的的危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社区老年人由于生活的环境、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多数的跌倒发生在社区内(包括家中),因此,为减少跌倒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伤害,对社区老年人的集中护理干预是较好的实施方法。通过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干预,不仅减少跌倒的发生率,降低了跌伤率和最大损害老年人健康的骨折发生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护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社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逐步的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如何在预防老年人的跌倒实践中长效的持续的贯彻健康教育的理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参考文献:

[1]BuchnerDm.HornbrookmC,KutbernG,etal.DevelopmentofthecommondatabasefortheFiCSittrials[J].JamGeriatrsoc,1993,41:297-308.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4

关键词园林树木;美国白蛾;危害;防控

白蛾在华北地区传播速度快、繁殖量大,幼虫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且危害严重。北京地区树木种类繁多,据记载,北京可应用的树种达700余种,常见树种达100多种[1]。北京地区有树木6000多万株,其中阔叶树1000多万株。如此多的树木给白蛾的生长及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之北京地区夏季较长,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为白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给北京园林白蛾监控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现结合对美国白蛾的监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分布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学名Hlyphantriacunea(Drury),英文名Fallwebworm、americanwhitemoth,又名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目前在西安市、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2003年传入北京,最早在北京平谷金海湖的一株杏树上被发现,2006年在北京地区各区县被普遍发现。美国白蛾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对园林树木的危害主要是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近些年来的监测发现,白蛾危害的北京地区的树木品种主要有毛白杨、核桃、臭椿、桑树、榆树、白蜡、紫叶李、碧桃等。叶片宽大的树木更利于白蛾产卵。

2形态特征

2.1卵

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2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比较易于识别的方法是一对前足上部呈黄色棒状。

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其在低龄时可明显分辨。3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2.4蛹

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3生活史及习性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3代,每次产卵800~2000粒。以每次产卵1000粒、成活率为60%、50%为雌虫记算3代数量分别为:1代600头;2代18万头;3代5400万头。美国白蛾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羽化,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越冬。7、8月之间有世纪交替现象出现。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发展,但高湿对幼虫发育有利,平均温度15℃以上为其活动的界限,越冬蛹能忍受-20℃的低温。但对早春温度的骤然变化十分敏感[2]。美国白蛾幼虫的耐饥饿能力强,远距离传播主要靠5龄以后的幼虫和蛹,随交通工具、包装等传播。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飞翔和趋光性均不强[3]。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产800~2000粒,卵期10d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随虫体长大,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逐渐扩大,最大网目可达1m多[3],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3龄后幼虫爬出网目分散危害,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受害叶片呈缺刻状或网状。幼虫7龄把树叶蚕食完后,转移危害[4]。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d,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4防治措施

4.1对蛹的防治

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绳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草绳长为10cm左右,用水喷湿,白蛾幼虫下树时遇到温暖湿润的环境,会在草绳中产卵,注意定期检查并集中处理。

4.2对成虫的防治

(1)性诱捕器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管辖区阔叶树木集中的地区放置性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内,白蛾雄成虫对此敏感,可直接诱杀,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定期对性诱捕器进行检查,白蛾成虫近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时期为4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其中以7月最为活跃。2009年7月6日,在1个观测点的性诱捕器中发现22只白蛾成虫。由于高湿的环境对其幼虫发展有力,因此在夏天的雨后,白蛾成虫在性诱捕器中发现的数目明显增多。

(2)生物防治。白蛾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物种,原产于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在管区内5~6株树上悬挂1枚白蛾周氏啮小蜂卵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4.3对幼虫的防治

实施监测、人工剪网和化学药剂防除并举,将管区分片进行检查,做到每3d循环1次。特别应注意在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树木密集的地区白蛾网目发现的机率也较高。越冬后第1代幼虫总体数量较少,能力较差,而且此时树木叶片较嫩,白蛾幼虫还集中在树冠下方,随着第2代幼虫及第3代幼虫适应性的加强和树木枝叶底部的逐渐老化,网目发展到达树冠的中部和上部。观察时要细致认真,必要时使用10倍以上的望远镜。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将幼虫销毁。对发现网目病虫枝的树木及周边地区进行药物防治。但切忌不剪除网目直接喷施农药。8000倍的除虫脲和2000~3000倍的高渗苯氧威是防治白蛾的有效药剂。1、2龄幼虫抗药能力差,粘到药滴即死亡,防治效果好。幼虫在3龄以后可爬出网目,在树上自由爬行,且爬行速度很快。随着虫龄的增大其采食量增大,其抗药性增强。并且由于此时幼虫的活动范围加大,很难清除干净。因此,人工剪除网目的方法在低虫龄时效果最佳。但如果幼虫已长大并爬出网目,应对留有幼虫残网及周边地区阔叶树木进行药物防治,适当增大药物浓度5%~10%并细致均匀的喷药,可达到防除病虫的效果。

5参考文献

[1]陈向远.城市大园林论文集:遵循生物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北京园林树木种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莫建出.城市绿化害虫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5

【关键词】认知功能;构成比;危险因素

轻度认知障碍(mCi)进展到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性非常高,据估计,约10%~15%的mCi患者在初诊1年内发展为aD。morris〔1〕等对社区一组mCi老人进行了9.5年随访。生存分析显示,第5年时有60.5%进展为aD,第9.5年时已100%进展为aD。mCi被认为是a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目前mCi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年龄是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日益增加的高龄人群将成为防治aD的重点人群。但是,目前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轻度认知功能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高龄人群mCi现状及主要危险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7年8~10月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80岁的老年人。排除标准:①患精神疾病影响认知功能评估;②失语、听力丧失、失明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③已经诊断为aD的患者;④不愿配合调查。共纳入202例,其中男性15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82.51±2.14)岁。

1.2方法调查采用筛查和确诊两步进行。筛查:筛查员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神经专业医生组成,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和标准化的调查用语,对每个老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资料、现患疾病、既往疾病史和家族史,外伤手术史、吸烟史,饮酒史,常规体检;同时进行量表测试,包括mmSe、画钟测验、临床痴呆量表(CDR)、日常生活量表(aDL)、哈金斯基(Hachinski)缺血指数等。确诊:每个病例均由3名老年科神经专业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根据详细病史、量表成绩、体检结果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判断。mCi诊断采用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轻度神经认知损害研究用诊断标准:①主观症状有记忆力减退;②客观检查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证据,如mmSe评分中学以上25~27分,小学21~24分,文盲18~21分,GDS为2~3级;③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降低,aDL3个月;⑥不符合aD的诊断标准〔2〕。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和95%Ci。

2结果

2.1不同文化程度mCi构成比共查出mCi患者61人,构成比为30.2%,男性患者43人,占29.3%,女性患者18人,占34.6%。不同文化程度mCi患病情况,其中文盲66.7%(2/3),小学及中学37.5%(39/104),大专及以上21.5%(20/95)。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mCi患者比例呈降低的趋势(χ2=8.293,p

2.2不同调查因素患者mCi患病情况调查的因素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含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饮酒史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oR=6.76,95%Ci:2.74~16.67),高血压(oR=2.93,95%Ci:1.29~6.66)及脑卒中(oR=8.05,95%Ci:2.93~22.10)是影响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见表1。表1不同调查因素mCi患病情况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预计2001~2020年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预计到本世纪中点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将是80岁或以上高龄老人。伴随人口老化,aD的患病率也将逐年增加。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早期aD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是a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意大利Ravaglia〔3〕等调查了意大利一个自治市1016名65岁以上居民,mCi患病率为7.7%,随访4年后,又诊断155名mCi患者,其中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每1000人的发病率为58.6%。国内于宝成等〔4〕对石家庄市1630名65岁及以上的离退休干部进行mCi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其中80岁以上老人244名,mCi患病率为9.9%。本研究结果显示80岁以上高龄老人mCi患病率比国内外相关研究高,可以认为高龄老人是mCi高危人群。

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与mCi有关,随着文化程度提高,mCi患病率有降低趋势〔5〕。低教育水平使老年人mCi患病率显著增高,其oR值1.8(95%Ci:1.2~2.7),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最近的研究证实各种心脏病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meyer〔6〕等通过长期随访224名认知功能正常的人群,年龄为(59.5±15.8)岁,结果有22名发展为mCi,19名发展为aD,同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和心脏病会加速mCi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高血压与认知功能下降呈正相关,血压增高是mCi的危险因素。Kivipelto〔7〕等通过21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50岁)高血压患者和老年(70岁左右)易患aD和mCi,血压越高,危险性越大。中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与认知功能下降呈正相关,是认知功能衰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1.5,95%Ci为1.4~6.1。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Rasquin〔8〕等根据petersen诊断标准随访脑卒中患者,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第1、6个月后mCi的患病率分别为71.1%及61.3%。研究显示脑卒中是mCi的危险因素(oR=2.4,95%Ci:1.3~4.6)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80岁以上高龄老人mCi的患病率高,冠心病、高血压及脑卒中与高龄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衰退有关。如果能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心脑功能将有助于减少高龄老年人群mCi发生。虽然高龄人群mCi患病率增加,但并不是所有患mCi的高龄人群都会发展为aD,因此有待大规模长期的随访研究,为aD的防治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morrisJC,Storandtm,millerJp,etal.mildcognitiveimpairmentrepresentsearlystagealzheimerdisease〔J〕.JalzheimersDis,2005;7(3):2359.

2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m〕.4thed.washington: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7068.

3RavagliaG,Fortip,montesiF,etal.mildcognitiveimpairment:epidemiologyanddementiariskinanelderlyitalianpopulation〔J〕.JamGeriatrSoc,2008;56(1):518.

4于宝成,王玉敏,田京利,等.军队离退休干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病率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056.

5Gangulim,DodgeHH,ShenC,etal.mildcognitiveimpairment,amnestictype:anepidemiologicstudy〔J〕.neurology,2004;63(1):11521.

6meyerJS,RauchG,RauchRa,etal.Riskfactorsforcerebralhypoperfusion,mildcognitiveimpairment,anddementia〔J〕.neurobiolaging,2000;21(2):1619.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6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65-01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已升至第四位,跌倒作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跌倒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识别跌倒的老年高危人群、制定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应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延边地区的社区老年人200名,入选标准为年龄60岁以上、意识清楚、认知正常的在城镇社区居住的老年人。

1.2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跌倒调查主要为过去的12个月的跌倒情况,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在60~89岁之间,平均年龄70.8岁,其中男性占27.2%、女性占72.8%;朝鲜族占44%,汉族及其他民族占56%;有配偶者占55.5%,无配偶者占45.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62.3%;有82.8%的老年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77.5%的老年人患1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以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为主;正在服药的老年人占62.3%,未服药的老年人占37.7%。

2.2跌倒发生率、发生地点及发生原因:在过年一年中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占31.4%,其中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在房间内跌倒者占36.7%,楼梯上跌倒者占16.7%,室外跌倒者占46.7%;老年人跌倒原因有21.2%为绊倒、32.7%为腿脚发软、32.7%为滑倒、13.4%为踏空或坐空。

2.3跌倒认识情况:有56.5%的老年人担心跌倒;有69.6%的老年人认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7.9%的老年人认为不可预防、22.5%的老年人选择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措施的老年人占39.8%,其主要措施为走路小心,其次为外出有人陪同、减少外出、采取防滑措施等。

2.4跌倒相关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有无跌倒史为因变量,与跌倒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引入变量的p值定为0.10,剔除变量的p值定为0.15。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详见表1。

3讨论

在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31.4%,其跌倒地点中室外(包括楼梯)的跌倒发生率高于室内,这与国内的报道相近[1、2],分析原因与我国的许多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有关,如道路不平坦、楼梯陈旧破损及阶梯高度超过15cm等;其跌倒原因以滑倒居多(43.3%),提醒注意老年人家居安全,如在卫生间、厨房铺好防滑设施;减少雨雪天不必要的外出等。

在本次研究中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担心跌倒,已有研究发现,害怕跌倒反而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增加[1],本研究结果亦表明担心跌倒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因为担心跌倒可降低其活动能力、灵活性及独立性,这种对自身平衡能力信心的下降反过来又会促使活动功能下降与自我行动能力受限,使跌倒的危险增加。

本研究中有69.6%的老年人认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39.8%的老年人采取了预防措施。有研究认为老年人所采取预防措施反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是与老年人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不科学甚至是消极的措施有关[3],在本研究中显示老年人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为走路小心,但走路过于谨慎反而会使老年人起步犹豫、步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7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食性杂,传播快,危害猖獗。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果树类以苹果、山楂、桃、李、海棠树受害最重,其次是梨、樱桃、杏、葡萄等;林木类以槭、桑树、白蜡、樱花树受害重,其次是杨、柳、刺槐、悬铃木、丁香、臭椿、连翘、山桃、落叶松等。幼虫食害叶片,被害叶只留叶脉,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1形态特征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间凹陷。幼虫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类,我国分布的美国白蛾幼虫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约2.5mm,头黑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长28~35mm,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部两侧线之间有一条灰褐色至灰黑色的宽纵带,背线、气门上下线均为浅黄色。体侧面和腹面灰黄色。背部毛瘤为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成虫为纯白色的中型蛾子,体长9~12mm。头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腹部白色。雄成虫触角双栉齿状,黑色,长约5mm;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翅展23~34mm,前翅散生有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也有个别无斑。雌成虫触角锯齿状,褐色;翅展33~44mm;前翅为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或在近边缘处有小黑点。

2生态习性

美国白蛾在河南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羽化。幼虫危害期从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出现,成虫期延至7月下旬。第2代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危害盛期。第3代幼虫危害期从9月上旬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成虫羽化时,蛹壳从头胸部开裂。蛾子脱掉蛹壳后,爬到附近的墙壁或树干等垂直物上,多停留在1.5m以下的高度。如没有外界的惊扰,成虫在白日静伏不动。刚羽化的成虫身体湿润,翅膀皱缩。当翅展开之后,首先像蝶类一样双翅竖立于背方,经半小时左右,两对翅突然下落,呈屋脊状置于腹部两侧。成虫羽化可持续一个多月,低温和降雨等外界条件会抑制羽化过程。大量羽化一般在18℃~19℃,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对成虫羽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下午至夜间。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卵块上覆盖白色的鳞毛。幼虫孵出几小时后即拉丝结网。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防治。并加强对外检疫。

3.2人工防治。美国白蛾在各代幼虫发生期(4龄之前),有集中在网幕内取食危害的习性,可利用这个习性,结合农事活动,剪除网幕,集中烧毁或深埋,或浸入杀虫药液中毒杀,可消灭大量幼虫。5龄后的幼虫,可在离地面1m处的树干上,围以干草,用绳子捆绑。当老熟幼虫从树冠上向地面迁移时,在围草内结茧化蛹。然后解下围草,集中烧毁,亦可大量消灭美国白蛾的幼虫和蛹。美国白蛾成虫有趋光性,可利用这一特性,在发生严重的地区,人工悬挂诱捕电击灭蛾灯、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3.3药剂防治。在低龄幼虫(4龄以前)期,用1.2%烟参碱乳油1000~12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喷雾,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3.4生物防治。一是保护及利用天敌,其中包括多种食虫性昆虫、蜘蛛、蛙类和鸟类。二是利用微生物制剂,如:4龄前幼虫喷洒苏云金杆菌1亿孢子/ml,2~3龄幼虫喷洒核型多角体病毒(1.5×107~3.0×107)piB/ml。

参考文献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美国白蛾》编写组.美国白蛾[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8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门诊;意外伤害;护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条件下,人类疾病谱出现了巨大变化,其中意外伤害这种非疾病损伤已经对老年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1]。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老年人来说,意外伤害处于其死因顺位里面的第四位到第五位,老年人最容易出现的意外伤害就是跌倒。多项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能够避免社区门诊相应输液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本文以80例门诊老年输液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老年人社区门诊输液意外伤害的有效干预以及护理措施,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本社区医院收治的80例门诊老年输液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29例,患者年龄62~82岁,平均68.4±5.5岁,其中高血压15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39例,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化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①构建安全病室环境:应该保证病室光线,到了傍晚需要及时打开照明,同时地面材料必须防滑、平整并且保持干燥。

②加强个人防护:使病人穿上防滑鞋,并且大小合适,不要穿拖鞋,所穿衣服应该大小合适,同时裤子不要过长,避免绊倒患者,情况必要的时候应该教会患者使用相应辅助器具,主要有拐杖以及轮椅等。行走的时候应该予以稳定性非常好并且高度合适的相应拐杖。此外,鼓励患者使用眼镜以及助听器等辅助功能器材。如果是体质虚弱、超高龄患者、器质性病变非常严重以及视力极度低下老年患者,应该告知家属,同时专人陪护避免单独外出。

③确立高危人群:应该特别注意跌倒高危和那些病情非常严重的老年患者。编制一览表,让相关护理人员清除了解高危人群,对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以及跌倒相关危险因素与所采取的措施,从而获得配合,采取预见性防护手段,防止意外受伤事故。

④加强健康教育:对病人宣传社区门诊环境,如果病情允许,就应该扶助或者是陪同患者亲临门诊各处环境,特别提醒台阶、拐角以及地面不平等位置。病人输液时应该遵医嘱不要对滴速自行进行调节或者是高挂输液瓶,若出现不适应该立即呼叫护士,对患者讲解一些特殊用药相关注意事项,同时重点观察,注意患者主诉以及情绪改变,这样对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非常有利。

⑤进行心理护理:相关护理人员应该结合老年人自身心理特点,一定要尊重并且诚恳对待老年患者,将其心理顾虑有效消除掉,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对病人分析意外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带来的身体伤害,让病人从心理上接受护士的帮助,主动听从护士宣教并且配合护士的工作。预先备好应急便器,防止尿憋、便憋时患者因为急忙上厕所而提升跌倒危险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2]。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老年人跌倒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人跌倒事件发生率22.5%,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意义(p

3讨论

年龄不小于80岁的老人大多数都是室内活动老人,由于自身年龄和相关慢性疾病等的影响,老人身体平衡能力、视力以及听力均会降低,其外出活动时间越来越少,而在社区门诊进行输液的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因素以及陌生环境的影响,非常容易出现摔伤以及坠落等事故,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也更加大,所以护理人员必须保持警觉性,为患者编制优质护理方案,尽量降低意外伤害出现率。

本组研究中,以80例门诊老年输液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比两组跌倒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老年人跌倒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人跌倒事件发生率22.5%,比较差异显著,这和芮建凤[3]研究得出的结论“针对了社区门诊里面老年输液患者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取针对性比较强的优质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伤害。”一致,说明对老年社区门诊相关输液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加强跌倒因素方法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出现概率,具有积极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管秀梅,范晓燕,张佩玲等.浅谈社区门诊老年患者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4471-4471.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9

关键词杨扁角叶蜂;风险评估;豫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183-01

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compressicornis(Fabri-cius)]属膜翅目叶蜂科,主要为害各类杨树。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豫西地区洛阳市发现,目前已在全区蔓延,严重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对树木的生长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对杨扁角叶蜂的管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危害,现对杨扁角叶蜂在豫西地区的潜在危险性风险进行评估分析[1-2]。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8mm,雄虫体长5~6mm。黑色,有光泽。翅透明,前胸背板,翅基片,足黄色。锯鞘约达到尾须末端,圆形。卵:椭圆形,乳白色,长1.3~1.5mm,宽0.3mm。幼虫:头黑褐色,头顶绿色,唇基前缘平截。体艳绿色,胸部每节两侧各有4个黑斑,胸足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9~11mm。蛹:长6.0~7.5mm,灰褐色。

1.2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在豫西地区1年发生8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中旬羽化,4月下旬第1代幼虫出现,5月初老熟幼虫下地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初第2代幼虫出现,5月底老熟幼虫下地化蛹,6月上旬羽化,6月中旬出现幼虫,6月底入土化蛹,依次共经历8代。成虫多在午后羽化,卵产在叶背面叶脉两侧的表皮下,形成月牙形突起。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上的黏液,12h后取食叶脉附近叶肉,形成圆洞,后向叶缘取食叶肉,最后剩下叶脉,1~2龄群集取食,后分散取食,有假死性。幼虫5龄,取食时分泌白色泡沫状液体,凝固成蜡丝,蜡丝留于食痕周围,形似栏杆。幼虫老熟后顺枝条下树,在树冠下深30mm的疏松土层中或枯枝落叶下吐丝结茧。

2发生危害规律

2.1发生状况

豫西地区有杨树面积逾20万hm2,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半山区,杨扁角叶蜂每年中度以上发生的面积逾8万hm2。由于杨树面积大,林况林权复杂,防治比较困难,大发生时,大面积杨树叶片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2.2危害规律

杨扁角叶蜂的传播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通过成虫的自然飞行扩散,该途径传播距离较近,不会造成跨地区传播;二是通过人为活动传播,如运输虫木、土壤,将该虫从发生区带到另一地区,造成扩散蔓延。该虫害的发生与营林方式有关,与树龄、树势关系不密切。混交林发生危害较轻,纯林尤其是单一品种的林分危害严重。

3风险分析

3.1暴发成灾的可能性

杨树是平原及城市园林绿化、通道绿化、速生丰产林主栽树种,豫西地区栽植面积逾20万hm2。豫西地处中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豫西地区的寄主、环境都为杨扁角叶蜂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2传播的可能性

杨扁角叶蜂在适宜的条件下有很强的传播能力,豫西地区不仅自然条件适宜,而且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加之近几年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力度不断增大,地区间苗木调运频繁,检疫力量相对不足,检疫手段落后,这些都为杨扁角叶蜂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条件[3]。

3.3对区域森林资源的潜在威胁性

杨扁角叶蜂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森林害虫,严重威胁区域森林资源的安全。豫西地区现有的森林具有为城市、平原及山区人民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被毁,必将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洛阳市为国家古文化城市、旅游花都,杨扁角叶蜂一旦成灾,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4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对杨扁角叶蜂发生、危害因素和豫西区域自然条件、寄主条件的分析,认为该虫是一种适应性强、传播迅速、破坏性很大的森林害虫。一旦暴发,必将引起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控制该虫的发生和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安全[4]。

4防治措施

4.1营林措施

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2开展飞防防治

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杨树林区,采用飞机低量喷洒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可采用阿维灭幼脲胶悬剂,或苯氧威制剂。

4.3人工喷雾喷粉防治

利用高射程喷雾机喷洒阿维灭幼脲混配剂或苏云金杆菌进行叶面防治,或采用喷粉机喷洒森得宝(Bt)粉剂进行防治。

4.4放烟喷烟防治

对郁闭度大、集中连片的片林,于晴朗无风的早晨或傍晚燃放敌敌畏烟剂或使用喷烟机喷烟进行防治。

5参考文献

[1]王邦磊,孙新杰,等.林业有害生物及无公害防治[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2009.

[2]林晓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老龄化社会的危害篇10

关键词:低龄化;目标化;团伙化;成人化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在增加,属于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在不断增加。自1996-2004年,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涉案人数在全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涉案人数的比例中始终保持在40%以上。几年前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今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7岁。如河南省固始县检察院2001-2005年办理的未成年人抢劫案件,在涉案的60人中,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有38人,占涉案人员总数的63%。

现阶段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比较集中的犯罪年龄段为15、16岁左右,归结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两点:一是接受完义务教育走出学校即实施犯罪,按照我们现阶段的基础义务教育起始年龄来看,基本是刚好吻合的。这个年龄正好是他们接受完义务教育回到家庭走向社会的开始。在这之前,他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管理,比较具有规律性。他们走出学校后,家长成了其日常生活的唯一管理和监督者,这些未成年人本身处于叛逆、躁动的青春期,而一般作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也都处于忙于发展事业的时期,这些使得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犯罪连续化,即涉案未成年人在未被抓获之前不断实施犯罪,在完成初中的基础教育应该为15、16岁的年龄,从其逐渐涉入抢劫犯罪之中到最后归案,这个时间差会使得实际中开始抢劫犯罪的年龄要比统计中的年龄要更小一些,也就是有一部分年龄为17、18岁的未成年抢劫犯也是在15、16岁开始其抢劫犯罪行为的。

二、犯罪目标特殊化

未成年人的抢劫对象主要是有以下几类,同为未成年人的学校学生、公园等幽静场所的行人、出租车司机等,其中偏僻场所的行人和出租车司机,由于地点和职业因素,作为受害人在整个抢劫犯罪活动都有着较高的比例。对于未成年人抢劫来说,比较特殊的是学校学生这个受害群体。

由于作案未成年人或者为学校学生,或者曾是学校学生,清楚学校上学、放学,学生交费时间,熟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零花钱情况,作案目标也多定位于中、小学生,这样所遇反抗微弱,外来干扰小,容易得逞。如海口市公安局金贸派出所2005年破获一起学生团伙持刀抢劫案,其中最小成员只有13岁,最大的也仅有15岁。2005年12月18日中午,初中刚毕业的王某伙同在校中学生陈某、胡某、龚某一道前往第一百货游乐城打算敲诈来这里玩的学生。4人分工好后,分别从3名学生手中抢得8元、2元、260元人民币。4人抢到最后一笔“巨款”后,迅速离开现场前往一杂货店购得2把西瓜刀。购到作案工具后,4人于当天下午2点左右再次乘坐两辆摩托车直奔双岛学园伺机作案。在学校门口苦等1个多小时也不见一个学生出来后,他们又乘坐摩托车前往景山学校寻找作案目标。大约等了不到20分钟,4人瞄上了一名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中学生,可从其身上没有抢到一分钱。感觉这里没有油水可捞后,4人又立即返回双岛学园。这时,恰好碰到一名中学生从里面出来。他们立即围了上去,这名同学意识到情况不妙,正打算逃离时却被前后各两把大刀架在脖子上。最后,这名同学乖乖掏了50元钱。很多相关的报道材料也表明,未成年人的抢劫犯罪活动大都与本案类似,都是在学校周边地带进行,以学校的学生为目标。

在上面这个案件中可以明显看出来,未成年人的抢劫目标是以自己较熟悉的学生群体为目标,一方面对自己同龄人更容易形成暴力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对作案地点的选择,往往会倾向于自己较为熟悉的活动领域内,作为未成年人生活活动中心的学校周边地区也就成了首选。未成年人的抢劫犯罪活动出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社会经验少、身体条件的一些限制等等,也会更多的选择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财物较少,并非理想作案对象的未成年学生作为目标。

三、犯罪方式团伙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团伙犯罪始终是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主要形态,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中约有70%属于团伙作案。关于未成年人的团伙犯罪,美国学者艾伯特。科恩(albertCohen)认为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是不带功利目的的、带有恶意、否定社会的。人类为追求社会的认可,达到公认的成功的要求等文化目标而生存,与此相似,未成年人在群体中也在追求着获得较高地位这个目标。而由于性格、能力、智力等因素在学校不能达到或丧失成就地位的未成年人,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意指个人经历的感受和情绪:由挫折而生的紧张性刺激、焦虑、沮丧、愤怒)。他们或者容忍自己在同辈人中处于落后、卑微的地位,或者会叛逆、抛弃社会、学校、家庭所教授的价值观,并建立起一套新的价值观体系,在此价值观体系下他们能够获得较高的地位以及实现自我。如浙江省未成年人抢劫犯罪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64.8%的未成年人抢劫犯犯罪原因多少有些以强欺弱、张狂示威的因素。

而团伙犯罪具体到中国而言又有着长久的传统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宗法社会文化观念,此种观念是维系帮派,形成犯罪组织的文化根基。随着未成年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普遍对家庭有一种不同程度的离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往往在父母、老师面前封闭自我,有事情也不愿意向家长或者老师吐露。相反,这些未成年人喜欢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小群体。在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时,成员就会抱成一团,不分是非对错,置法律与道德不顾,相互鼓励支持,实施犯罪活动,这种团伙组织的犯罪危害远远大于个人犯罪。尤其对于抢劫这种暴力犯罪,有相当一部分作案者并非出于获取金钱的目的,而是为了得到团伙的认可和接纳,从而通过这种认可来发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未成年人的抢劫作案经历也告诉他们单个作案成功率低,而结伙进行抢劫活动,即容易形成对抢劫对象的暴力优势又容易克服单独作案存在的胆怯心理,又能分工合作,成功率高。因此团伙抢劫很容易为年龄和体质上不具优势的未成年人所选择。尤其是在校园周边地带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抢劫犯罪活动,团伙化的侵害人经常仅仅使用威胁性的语言或轻微暴力,甚至仅凭人多势众,就足以使受害人产生恐惧感,“主动”交出钱财。

四、犯罪手段成人化

越来越复杂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也让现在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早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各种信息,其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也会给其进行暴力抢劫犯罪提供行为方式上的示范。很多未成年人都是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学到了成人化的抢劫手段。如未成年人在抢劫作案前踩点、研究作案时间、地点,进行周密策划;作案时蒙面、带手套等进行各种伪装的已经比较普遍。在团伙暴力作案中,大多事先有谋划,作案时有指挥、有分工。有的未成年人罪犯还专门研究作案技能和方法,总结反侦察的经验。这些的未成年罪犯已与成年罪犯的作案水平相近,个别未成年人的反侦察能力甚至还超过了成年罪犯。

在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在抢劫过程中也越来越像成年人一样残忍地实施暴力。根据山东省某市的统计,当地发生的55起青少年抢劫案例显示,在实施抢劫的时候只要受害人进行抵抗即遭到犯罪嫌疑人的暴力危害。55起案件中有3起命案,在这3起命案的涉案人员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了将近一半,分别是3名青少年(18、19、20岁)抢劫出租车司机致死,两名(15、16岁)青少年抢劫商店老板致死,两名青少年(17、19岁)抢劫2名学生致1名学生死亡。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及希望,其抢劫犯罪活动不但直接危害着社会的治安和秩序,也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来看,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已经相当可观,其发生率的高低也与整个社会治安的好坏紧密相连。未成年人的抢劫犯罪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较之成年人的此类犯罪活动,危害性更为严重。加上未成年人自身情绪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等特点,在抢劫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故意伤人或故意杀人的情况,引发更为恶劣的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的抢劫犯罪活动,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而且一旦进行此类犯罪,由于法律法规的缺陷和自身的不良因素,这种经历会给其个人的改造及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中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要对抢劫犯罪活动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意味着这些被宣判为抢劫罪的未成年人在其档案中已经有了犯罪记录,有犯罪记录意味着某种资格和权益在一定期间内或永久地受到限制或剥夺,而且将终身贴上“罪犯标签”,未成年人终生都要承受由此而来的各种消极影响。这些都恶化了未成年人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其重返社会的难度,加大了这些未成年人成年后继续实施犯罪的可能性。这些都警示了中国要采取各种方法加强青少年教育,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参考文献:

1、(美)乔治・B.沃尔德,托马斯・J.伯纳德,杰弗里・B.斯普奈斯著;方鹏译.理论犯罪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寇学军.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8.

4、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关颖,鞠青.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m].群众出版社,2005.

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m].科学出版社,2008.

7、骆健.浅析青少年抢劫犯罪频繁发生的原因[eB/oL].大河网讯,2005-08-22.

8、周荣瑾.对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司法处遇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3).

9、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0、熊云武.犯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姜立强,张燕.地域内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