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走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1:55

经济的走势篇1

新一轮增长周期正在形成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发生转变,即从反通缩过渡到反通胀。如果没有大的战争等意外因素,美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不会出现萧条。劳动生产率较高,消费者信心也回来了。美国经济新的一轮增长周期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时间,上一周期中过剩的it产业已调整得差不多了。美国经济另一个增长点是生物工程产业。如今在美国,凡是与生物工程有关的工作都特别好找,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也非常快。另外,在it业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被注入了高技术的成分,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使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制造业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方向转换,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这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很重要。当然,这方面也存在问题,因为传统产业的升级主要靠的是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再加上外包((软件方面包给印度,制造部分包给中国),使得美国的就业率不能提高。这也是这次大选中克里攻击布什的一个点―――经济虽然增长了,但失业问题没有解决。不过,企业家不管这套,在美国雇一个人的钱,在中国、印度可雇五六个。总体上看,美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个过程中,有些产业可能就会被扔掉了,比如纺织业。但这是从国际分工角度考虑的,若从国内政治角度考虑,则不能扔,会有失业,引起社会矛盾。这方面也是与共和党斗争的一个焦点。虽然共和党会做些让步,但大趋势不会改变,因为共和党的依托是大企业、资本家。这方面的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布什会非常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会像克林顿那样猛炒“新经济”。

布什还会承袭上一届政府的减税政策,继续减税,当然,他减的是企业的税。企业留的利润多―――研发费用就多―――企业竞争力提高―――雇的工人就可能增加,这是其中的逻辑关系。

国内三大经济问题的影响

美国现在的问题在于国债、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国债是3.5万亿~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很大。第二个是外贸赤字,5000多亿,正向6000亿进军。第三个是财政赤字,4000多亿,占GDp的4%左右。老布什时也是有2000多亿的赤字,克林顿给扳了过来。小布什上台时,克林顿留给他的结余有2000多亿,可现在又是这么大的赤字。与共和党在这点上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共和党花钱是大手大脚的。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老布什、小布什各打了一场海湾战争,上次打时,大家捣钱;这次打时,美国得自己掏钱,花了几千亿美元。反恐也花了2000多亿美元,减税又使财政收入减少,医疗保险方面也要花钱。

那么,这些问题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对美国贸易赤字的看法,美国公司认为没事,但工会和政界认为问题很大。美国的外贸赤字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的大头,如摩托罗拉、耐克等都在中国进行生产,之后也就在本地销售,但却并不算在美国的出口当中。七八年前就曾有过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比美国外贸出口产品价值要多出一倍。如果将这部分计算进去,美国的外贸是盈余的,而不是赤字。美国公司其实心里很清楚,卖了东西赚了钱,在那里偷着乐。美国炒贸易赤字的缘由有两个:一是为了压对方,打开别人的市场;二是受进口产品冲击的一些产业工会向政府施压。所以,贸易赤字不说明美国经济有什么问题,美国占了便宜还卖乖。上面谈到过,布什上台依靠的是大企业、资本家的支持,所以他是不会阻止企业向外走的。他强调的是自由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当然,工厂搬到国外去,会使一些产业受到冲击,有些工人失业,引发矛盾。但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给予解决。

财政赤字方面问题较大。庞大的财赤肯定会对美国政府的行为产生制约。不过,现在国会中也是共和党人占上风,所以,布什的财赤政策不会在国会受到阻挠。这样来看,美国的财赤可能还要扩大。受此影响,美国的国债规模也会相应扩大。可是,美国是在花全世界的钱,去年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增量比日本还要大。如果美国经济起来,还个国债是不成问题的。有了发债的支持,财政赤字问题的影响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由此看来,美国国内存在的几个问题对美国经济并不会形成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美元汇率

经济的走势篇2

2006年,美国经济出现了拐点性变化,其经济增长率从一季度的5.6%猛跌到二季度的2.6%,三季度又下降到2.2%,据预测四季度的增长率在1.8—2%之间。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拐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显著衰退迹象,使由房地产市场旺盛引发的“财富效应”大为减退,相应导致自“9·11”以来始终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美国房地产市场显现颓势,http://始自2005年9月美联储第11次加息,当时美国的基本利率被提高到3.5%,终于打击到了房地产市场近4年来的飚升。自那时以后,美联储又连续进行了6次加息,把基本利率提升到目前5.25%的水平,也使房地产市场的颓势越加明显。

美国的加息行为实属迫不得已。自2003年初第二次海湾战争后,美元对欧元一直在走贬,到2004年末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1.3667,与2002年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最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70%以上。在美国日益拉大贸易逆差,又无法改变逆差格局的背景下,美国只能用本国资产价格的不断升值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此来寻求获得弥补贸易逆差的资金,而美元贬值则导致了美国资产价格的同幅度下跌以及资本外流。自2004年初以来,已经有多个月份美国所吸引的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小于经常项逆差额,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使用加息手段提升美元的币值。但是加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升美元币值,但也会打击到本国资本市场,包括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还是要压低本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可以看到,在进入2006年后,欧元再次出现了对美元升值的势头,全年升值达7%,这也是美联储在进行17次加息后不得不停下加息的步伐的原因,因为靠加息也达不到提振美元的目的了。

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显著进入衰退后,美国股市却出现了繁荣景象,道琼斯指数从年初刚过万点,飚升到年末的超过12400点。但是根据有关数据,2006年前11个月,美国股市基金总共仅吸收了147亿美元的新资金,为17年来最小规模,与2000年美国股市出现大繁荣时期吸纳的2596亿美元资金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截止到2006年11月末,美国流入跨国基金的资金数量已高达1350亿美元,创下了198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说明美国的基金经理人也对本国股市缺乏信心,而把资金转移到海外。显然美国股市的繁荣仅仅是指数的繁荣,而且有明显的“作秀”迹象,也不可能出现以股市繁荣重新创造财富效应,继续拉大美国经济增长。

由于美国经济缺乏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动力,2007年出现经济下滑已成定局,只是有“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区分。现在看,不能排除硬着陆的可能,主要的看点是今年初欧元与日元加息后对美元的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欧、日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去年全年经济复苏的势头更加明显。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欧洲与日本央行自去年初以来,已经分别进行了4次和1次加息。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初肯定要继续加息。欧洲与日本的加息行动,会不断缩小欧元、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利差,从而会沉重打击到美元的强势,而且在本轮国际经济景气周期中,战后60多年中美、日、欧经济景气同步的惯例已经被打破,在美国已开始进入经济衰退的同时,欧、日经济却仍在复苏轨道运行。美国为了应付经济衰退可能会被迫减息,欧、日却在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要加息,这个格局就会导致有可能出现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暴跌,从而更深刻地加大美国的经济衰退。

目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在美国经济衰退,对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后,欧、日的需求是否可以接替美国的地位,从而使世界经济可以保持一个理想的增长率,这个前景目前还很难说。

首先,欧洲的消费总额仅为美国的4/5,日本更低,只有美国的1/5,即欧、日消费需求之和等于美国。因此,只要美国消费衰退的幅度大于欧、日消费增长的幅度,全球消费需求总额就要下降。

其次,欧、日在本轮经济复苏中主要是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复苏并不显著。去年以来,欧元区消费增长率始终在1.5%上下,相比美国近年来3%以上的消费增长率相差太多,而日本2006年的消费需求还处在下降趋势。所以欧、日即便在今年消费能保持增长,也很难接替美国的地位。

第三,美国经济衰退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欧、日的经济复苏进程。欧盟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5%,但是却对美国有着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盟的贸易顺差就会显著减小,从而会打击在相当程度上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复苏。日本也是一样,去年对美贸易顺差仍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

转贴于http://

从时间序列看,可能应是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欧、日在半年、至多一年后也会陷入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上述情况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774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7%,而2005年是4.5%,说明净出口至少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率。从某些产业看,出口需求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例如钢铁行业,去年的净出口高达3500万吨,约相当于当年新增产量的40%。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出口增长是避免中国经济陷入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的重要条件。如果2007年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相应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停滞,而国内的大量投资项目在今、明两年又会集中到期,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就会发生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

今年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延续去年8月份以来下降势头,这对中国经济是好事。在国际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其主要因素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场,背后仍然是美国在利用抬高油价来打压欧洲经济复苏,以及欧元对美元出现强势。但事与愿违,根据有关分析,在本次国际油价上涨后,大量石油美元并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那样基本流进美国的资本市场。美国在近万亿美元的全球石油收入中,大约只获得了20%,而欧洲却获得了40%的石油美元流入。所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去年8月总结欧盟经济复苏的时候,把opec大量使用石油美元购买欧洲产品,作为了三个复苏因素之一。美国由于认识到这个结果,在去年8月以来,已经调整其国际油价战略,开始打压油价,到今年1月9日,油价已经比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近1/3,因此油价下跌的走势可能全年持续。

经济的走势篇3

一、2010年世界经济回顾

回顾和总结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总体缓慢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持续不断,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与2009年的负增长相比,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全年走势前高后低,上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5.25%,下半年增长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4.8%。在2009年深度衰退后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既得益于各国强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得益于及时的金融稳定救助,还得益于共同的应对危机方案。

但各经济体的复苏势头有差异。发达国家复苏乏力。上半年增长3.5%,下半年仅为2%左右,全年估计2.7%。美国复苏锋芒渐失,前三季度GDp增长逐季为3.7%、2.7%、2%,预计全年2.6%。欧元区复苏一波三折,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1.1%、3.9%,预计全年增长1%。日本复苏走弱,前两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4%、1.5%,三季度工业生产和出口下滑,预计四季度将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增长了8%,下半年增长6%左右,预计全年增长7.1%。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复苏势头好于发达国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健康、财政赤字较低、政策稳定积极。但也不平衡,亚洲领先,将增长9.4%;拉美、非洲居中,将增长5.7%和5%;独联体、中东欧在后,有望增长4.3%和3.7%。

(二)全球金融依旧动荡

受全年实体经济复苏高开低走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澜起伏跌宕。年初股市信心恢复满满,5月份,由于欧洲债务危机而引起大跌,三季度在资金推动下反弹,四季度却由于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Qe2)而再续高位,走势与实体经济有所反差。全球金融体系酝酿变革,新出台的巴塞尔规则在改善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方面作出了努力,但这种努力由于欧债危机而受挫。经过欧洲国家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和进行财政调整,金融形势有所稳定。但全球金融体系仍然存在风险,爱尔兰再次爆发危机,说明全球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仍心有余悸。

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凸显,债务普遍膨胀,希腊等欧洲五国几度面临债务违约。美国的财赤则是在自己印钞给自己当债主,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把危机转嫁给外部。由此引发了国际汇市的剧烈动荡,欧元、日元等多数货币与美元出现反向波动。金融危机导致了不少国家政府和个人财务困难,民生多艰,而紧缩财政又导致了社会的极端不稳定。

(三)全球失业现象严重

“无就业复苏”成为本轮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有数据显示,此轮经济衰退导致了全球失业人数增加了3000多万人,尤其以发达国家为甚,约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三。美国和欧元区最为严重,2010年9月份,美国统计失业率为9.6%,较6月份的9.5%还上升0.1个百分点。如果加上半失业人数,广义失业率要达到16.7%。欧元区目前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日本的失业率超过5%。就是经济发展良好的“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失业率也分别在7.5%、9.4%、7.2%。在失业率居高难下的同时,近半数失业者失业时间超过半年。长期失业不仅给失业者自身及家庭造成困境,也会损害其工作技能,并对其就业前景造成长期影响,加剧结构性失业难题。

无就业复苏不是真正的复苏,若失业率不能降下来,这场危机就很难说已经结束,它不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四)全球贸易较劲明显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各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难题,特别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高失业率,致使各国政策更加内敛自顾,明里暗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贸易利益得失更加较劲,国际经济环境趋紧。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危机的政策各自为政;二是国际经贸政策很难协调一致;三是货币战争已经开启;四是发达国家“锱铢必较”,以“再平衡”迫使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金融危机使各国“以邻为壑”,同舟共济的意识越来越淡化,国际合作更趋于现实和实际。与之相反的是,财经分歧不断加大,贸易摩擦开始增多。

二、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

展望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世界银行预测为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4.2%,经合组织预测为4.5%。全球以及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之势。各经济体都将步入危机后的痛苦调整期,国内政策和国际协调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一)经济增长仍缺动力

从政策看,多数国家和主要经济体都在酝酿或实施退出计划,经济增长将由政府财政刺激政策转向由企业和民间的投资、消费、出口拉动,政府的推动作用在减弱,市场的作用在增强,而市场信心的恢复有待时日。从需求看,由于主要经济体内部需求不振,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尽管新兴经济体日益扩大的增长需求给这个世界带来亮色,但应该看到,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取达国家的需求。从产业看,尽管各国都在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但起码在这几年内,还难形成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时段看,由于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的潜在问题一一暴露,其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财政政策等等,都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有这些,都决定了2011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金融市场仍有风险

其一是货币问题。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已经给金融市场带来剧烈的震荡,汇市波动加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表示,为支持美国经济复苏,不排除继续推行第三轮定量宽松(Qe3)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问题是:美国这样不惜代价地通过发行货币来使美元贬值,促进出口,别的国家会听任美国这样的单边行动吗?如果各国都争相发行货币,竞相贬值,这个金融市场还能稳定吗?美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其二是银行问题。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仍然极端不稳定,银行和债务负债仍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还有像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爱尔兰那样的国家承担不起巨额债务,需要靠救助度过危机。2011年发达经济体如果启动退出战略,不能排除发达经济体投资者从新兴经济体抽回资金,这又可能导致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银行出现银根紧绷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三是游资问题。由于美元泛滥,给金融市场制造了大量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就有可能产生救市的后遗症,变成游资到处乱窜,投资炒作有可能把资产价格推高,到处乱窜有可能造成局部市场动荡不已。据国际金融研究所估计,2010年流入亚洲和新兴市场的资金高达2700亿美元,2011年仍将维持在这水平以上,在排山倒海的热钱催生下,将对这些地区的资产构成泡沫威胁。

(三)经贸关系仍趋紧张

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各国政府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外经济政策,许多问题的国际政策会变得难于协调。首先是失业率会使贸易保护主义大为增强。发达国家为了避免政府,将极力维护国内的产业安全,保证就业将被放在首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仅仅是国际场合的一个说法而已。其次是各国的国际利益博弈将大为增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退让将大大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愿望将很难得到满足。多哈回合谈判有可能处在僵局状态,只要美国经济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恐难于解决。再次是国际治理结构的协调难度将大为增强。金融危机反映出国际治理结构的许多弊端,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等,都需要通过加大改革来继续发挥其作用。但面对着改革,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围绕着权益和利益分配的较量将大大加剧,只要发达国家不作出具体让步,这种改革将流于表面形式。

(四)外贸形势仍较严峻

由于全球复苏放缓,世界三大组织纷纷下调了2011年国际贸易增长的预期。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减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全球贸易将从2010年的12.5%减至7%。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东盟贸易增长将下降0.2%至1.3%不等。发达国家进口将从2010年11.3%降至5.3%。世贸组织认为2010年的进出口增速为60年最高,2011年将会显著下降。总需求不足将在较长时间内困惑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由于需求不振,不仅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而且各种贸易风险也会增加,需要认真应对和严加把控。

三、我国外贸要认真应对挑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从强度和深度都超出了预期,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2011年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维护和拓展我国的利益。对我国外贸发展来说,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应对环境变化恐怕比应对形势变化更复杂

从形势来看,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但在未来数年里,世界经济总体有望保持复苏,这对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是有利的。但作为第一大出口大国,在大多数国家经济恢复缓慢、出口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的“一枝独秀”是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风必摧之”的!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国几大贸易伙伴对我们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已从纺织品、轻工等低附加值产品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蔓延。发达国家对我人民币升值、与我平衡贸易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一些行业和产品的贸易过程中,管理贸易和公平贸易正在取代以前的自由贸易。在一些进入门槛上,也不断给我制造各种障碍,针对我采取贸易的保护主义更加明显。可以预见,2011年我国外贸企业面对的贸易环境问题将十分严峻,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工作。

(二)消化内部压力恐怕比防范外部通胀更纠结

由于美联储还将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量的美元将继续涌入国际市场,国际货币供应流动性泛滥,势必引起新一轮的国际性通胀。有统计显示,在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的暴涨中,由于美元的贬值就“贡献”了其中的50%。由此不难预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一些刚性需求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对抗通胀的贵金属,未来的涨势将十分突出。通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但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国内通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对内走弱、对外走强”的两难问题。如果无法消化内部成本,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卖个好价钱,势必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后劲。2011年,这对外贸企业是个严峻考验!

(三)把控各种风险恐怕比努力开拓市场更重要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最险恶的阶段已经过去,但各种危机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债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还有可能再发生;美元贬值引起的货币混乱有可能再显现;高失业率引起的社会问题有可能再激化;这都将影响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市场不稳,风险因素将大大增加。因此,在整个经济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经济的走势篇4

[关键词]工业经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引言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工业经济正以较快的速度运行和发展,工业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为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行业也针对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发展以及变化,对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和生产运营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本文根据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结合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特征,从而预测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效的提升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

1电力设备企业现状

1.1行业现状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是我国的第二产业,此行业的特点是原材料比重大、劳动密集、投资多、技术含量高。其主要是通过生产电力设备,以及传输和变换电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国防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通常电力设备主要有电站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两种,而电站设备包括水利发电机、汽轮机及火力、水轮机、电站锅炉等;输变电设备则包含一次和二次设备两种类型,一次设备主要有电线电缆、电抗器、电容器和变压器等设备,是硬件设备,而二次设备主要有电网自动调度、控制和电网保护等方面,包含电力电子器件、电力保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继电器保护等等,是软件设备。我国电力事业在不断进步,同时我国电力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因此也表明我国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国家电网工程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2供电企业采购现状

目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其电力设备时,因为电力企业在采购电力设备方面的规范日益规范,所以,其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购需要的电力设备,但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电力设备时,电力企业主要也是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进行的。同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中标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有很多因素会对企业中标产生影响,一般有客观因素和非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当然也包含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在实现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电力企业在招投标采购电力设备的过程中,一般是考虑电力设备的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然后进行相关评定,进行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一般其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通常情况下,企业制造设备中标过程中产生的因素,一般有产品的生产以及制造水平、质量和投标价格等等各个因素,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投标价格较低其中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般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力、规模以及产品销售额、企业品牌、企业性质、企业信誉度等等,但是因为招投标中标评定的主观性通常较强,所以,在投标过程中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把这些因素当作指标来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关系因素一般是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企业与投标企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因素体现在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专家与投标企业的关系中。

2工业经济未来走势分析和预测

针对工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分析,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多变而又复杂的坏境中,充满了许多的机遇还有挑战。工业经济在未来将会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发展

2.1工业经济使得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进的作用越来越大

针对工业经济的产业优势以及现实发展的特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不会太大,重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遇到许多的发展机会。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同比增长了29.3%,增幅同比增长了4.3%;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和走势都呈现出了同比预期大幅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在持续压力面前,我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而且实时的推出了一系列的定向的调控稳定增长政策。许多企业也加快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革投资。只要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它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2.2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一种实体经济主要的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增加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效益,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工业经济也必然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业经济也将逐渐演变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

2.3外需工业和低端工业将会兴起

在外需再次面临强大的压力下,电子信息制造及纺织服装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升级调整,特别是受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的企业发展活力将再次凸显。区域转移的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会加快,以外需为导向的食品、家电、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外需工业产品将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由于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变化的难度变大。

2.4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新的动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创新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使得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彻底改变我国的粗放发展经营的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发明和新型科技占的比重超过3%。从2005到2013年我国高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2%增加到43%,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平均收入增长了27.5%,每年增加平均值增长了23.25%,实现平均增长利率为14.6%。新型工业经济在规模经济中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10.83%增长到了2013年的11.55.而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使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产业,用新型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

3结论

总之,对于招投标中的低价中标,厂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相互恶意竞争,也无形中成为电网运行中的最大隐患,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管控,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

目前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最终会变成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要做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积极改善其发展环境;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改变工业经济发展的布局,深化改革的进程。使得工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也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任民.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期刊论文].2012(03).

[2]王欣昱.外贸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分析[D].吉林大学,2011.

[3]田菁慧.李杰.浅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成因及利弊[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

经济的走势篇5

从世界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呈现出其两面性。一方面,就10年左右的中周期来说,经过5年的繁荣,经济确实有了收缩的强烈要求。即使不在今年通过次贷危机冲击国际金融表达收缩的诉求,也可能会在其它时点以别的方武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就50年左右的长周期来说。走出低谷才不过10来年,接下来应该是经济繁荣的全球扩散阶段,没有理由因为一个次贷危机就把世界经济拉入全面衰退。

从世界经济平衡的角度看,次贷危机的恶化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一种追认。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是一种常态。这种不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然导致原有经济实力地位发生变化。但是,在当今世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大规模使用,这种实力地位的变化如果不是同时发生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领域。实体经济的实力地位变化往往会被遮盖。不过,虚拟经济毕竟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因此,当契机出现,虚拟经济就会向与实体经济相对应回归。由于美国在虚拟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完全遮盖了其因为伊拉克战争等原因而被削弱了的实体经济地位,危机所引发的调整也许不过是一次虚拟经济向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回归。

从世界经济管理的角度看。本次危机出现后,美国经济管理当局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当危机刚露头不久,2007年9月,就已经开始降息。当危机开始恶化,2008年1月22日,美国紧急推出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降息幅度0.75个百分点,30日又再降息0.5个百分点:同时,美国推出了减税1680亿美元以刺激经济的计划。其他各发达国家也针对危机进行了应对。应该说,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在短期内阻滞美国经济、世界经济的迅速下滑会是有效的。

经济的走势篇6

一、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1、两种经济发展模式

(1)投资冲动型。在改革发展的三十年中,投资冲动怪圈一直反复出现。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和GDp增长的积极性大于中央政府,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趣小于中央政府。地方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和缓解就业压力,就要增加GDp,增加GDp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加投资,信贷量也随之扩大。这样一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的急剧上升和信贷通胀就造成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上涨。这必然引起中央政府的注意,于是就会出台紧缩措施。投资被压下去,物价上涨的趋势也会慢慢下来,随之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这时候,地方GDp下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要政绩,又开始加大投入,招商引资,向市场注入过多的资金,如此循环,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又开始了。

(2)出口依赖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较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出口依赖型的发展方式有受制于入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比如我国没有自己的品牌、知识产权等,只能作为“世界工厂”出现在国际市场中,缺少技术含量的产品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这种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中国经济难以走上稳定持续增长的道路。

为了让我国市场经济能够又好又陕发展,十二五强调,我国今后要遵循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投资与消费并重,强调制度创新,同时要以扩大内需为主。

2、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

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特征。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同上世纪九个年代我国的那次通胀一样,2010年这次通胀也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由关键性生产资料上涨造成的。要抑制这种通胀,直接做法就是减少相关生产资料的消耗。但是,如果一味地减少生产资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平衡,不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困难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四种原因造成的:第一,原材料短缺,因为短缺而价格上涨。第二,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起了整个成本上升。第三,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第四,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也使成本大幅增加。2010年我国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在成本推进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原材料、燃料价格的上涨。一是石油,这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给不足造成的。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而且涨得太厉害了,但是石油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料,所以中国无法控制油价的上涨,虽然我们在开发新能源,但这个过程很慢,目前从中获得的能源数量仍很少,不足以抵消油价暴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二是国际粮价上涨。国际粮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油价的上涨有关系。这是因为油价急剧上涨,国外大量粮食(比如玉米)作为原料拿去做酒精了。

第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因为2010年气候不正常等外在因素和土地变少等内在原因的影响,农产品在供需市场上的均衡被打破,供应链条变长,价格必然上涨。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依然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在里面,使某些农产品出现了短期内的价格大起大落,比如绿豆,大蒜等。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将部分农产品的国家储备发展成商业储备,由国家联手大型的超市,将粮食物资储备在那里,必要时拿出来平抑物价。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国家也可以尝试一下。当然,由于商业本身就是逐利的,有可能商业储备发生囤积居奇的现象,这就需要法律法规跟上,要有相应的措施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用工成本的上涨。中国现在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用工荒”的问题。就用工市场而言,农民创业的机会比原来多得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为农民就近打工创造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经过多年的打工,不少农民工开始转向自己创业。与此同时,市场对技工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很大,供给却不足,经常有招不到技工的现象发生。并且,现在进入市场有大部分是第二代农民工,或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的学历高,独生子女比重高,自我意识更强,所以他们在选择工种、待遇、技能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那种上十年不加工资靠加班加点赚计件工资的时代应该说结束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让更多的民众享受改革的成果。企业特是中小企业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否则“用工荒”就会真的“荒”下去的。

第四,房地产价格上涨。这是需求拉动通胀的结果,同时也是成本推动通胀的原因。房价是由地价推动的,土地是稀缺资源,因此价格会越来越高,相应地,房价也会越越高。很多房地产企业看准了这块大蛋糕,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纷纷从银行贷人大笔款项开发项目,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天价土地转让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惜推波助澜,联手推动地价的上涨,如此循环往复,房价会越来越高。因此,2010年,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试图让货币流通回归正常,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限购措施。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限购只是也只能是一种叫临时性的政策,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因为购房人的自由,我们不能人为限定只能购一套还是两套的,我们可以学习国外许多国家的限售政策。比如新加坡,他们的二手房出售,买房第一年就出售的话,卖家要承担16%的税,第二年12%,逐年减少,第五年以后才可以不用交税,中国也可以效仿,从限购转到限售,从行政手段转到税收手段。

(3)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第一是商品流动的渠道,一个国家需要的产品中有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要从国外输入。如果国际价格上涨,那么,通货膨胀是长期的。比如说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棉花、农产品、大豆、粮食。通过商品渠道而传递进来的通货膨胀,紧缩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一部分不得不进口,紧缩可以影响一部分进口,但石油能不进口吗?对于这样的渠道属于商品流动的传递。第二是资本流动的渠道,主要是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资本的特点有很大的流动、逐利性,是追求异型和投资的利润,假定说,国内的利率较高,而国际的利率比较低,从利润差别上具有创造意义,合法的渠道、地下的渠道都有。

二、结构调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当前中国在调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就业压力。中国城镇化率太低,造成劳动力需求很大,但供给不足的局面。现在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使社会保障惠及全社会。第二,收入分配差距。需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让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

致。第三,面临的国际市场是不确定的。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变动周期和就业周期是不一致的,在现如今的中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2、调整结构的具体做法

(1)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现在的GDp居全球第二位,超过了日本,但人均GDp很低,远不如世界平均水平,GDp结构也不如日本。我们国家进行产业升级,关键在于设计创新。

历史的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城市的繁荣或衰退,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力度。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莫不如此。自主创新做出了成绩,城市和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巴枝术,而且创立了品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也就打开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所受的影响是较小的,它们有很大的机会在保持国际市场上原有份额的同时,还扩大了市场份额,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2)扩大内需。内需的扩大同样有助于早日摆脱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GDp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的投资和消费二者并重,然后再让消费所起的作用逐渐大于投资,这样,GDp的增长就有坚实的基础了。当然,出口这时仍然有必要占据一定的位置,但这已经截然不同于对出口依赖时的情况。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民间消费,而民间消费的扩大,一是以城乡劳动收入比重占GDp的上升为基础的,二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人为基础,这才符合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

(3)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当前,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术界必须开展前瞻性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在理论上率先突破,摆脱一切束缚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的思想桎梏,在全社会营造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氛围;必须在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变革,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要勇于探索实践,统筹城乡试验区,要大胆改革试验,开辟一条新路。

(4)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经济,特是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现在对企业的划分只有大中小三个标准,微型企业是最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包括业主在内,工作人员少于20人的单位,同时,创业资本小于10万元。对微型企业,可以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提供担保、简化手续、提供培训等。

(5)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中国正遇到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个难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供给越来越有限,企业招工难,劳动力成本高,进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使得紧缩的调控政策失效。我曾到广东调查,凡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毕业生,99%都就业了,这对中国长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力资源结构非常重要,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快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我们不仅要做工业强国,还要做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

三、今后经济的走势

1、兼顾经济增长速度和抑制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就足够了,我们的发展不仅仅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同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农业并不是人越多越好,真正需要的是种植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来促进农业走现代化、科技化的道路。

2、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不断准备条件

十二五以前,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是以GDp总量为重点。今后的经济发展,要逐渐摒弃这种方式,转入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的发展轨道。

3、在经济持续增长中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让更广大的民众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为老百姓解决后颐之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在经济持续增长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的走势篇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工商管理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工商管理与社会商品经济有着本质共生的耦合关系,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的作用与监督管理职能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下文中,会从工商管理现状,工商管理走势分析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工商管理的现实状况分析

 

自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合理化资源配置成为首要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要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需求上。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工商管理工作职能的发展日益顺畅,并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发展不同,地方经济利益内在地涨落,使工商管理没有形成一个互推开放的格局,丧失了整体协调施控的基础,工商管理的对象是商品经济活动,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要紧跟国际发展局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管理,把企业自身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利用竞争的商品性、机会均等性和合理性,不断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法》的有关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利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自己。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过去以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弱的商品经济线而展开的工商管理,需要逐步的适应与完善才能达到理想的成熟而稳定的状态。

 

2.工商管理走势分析

 

由于工商管理的现实状况的客观性与理想状态的偏差与不确定,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商管理进行走势分析的时候需要立足于工商管理的现实状态,又要带着理想状态主观预知的不确定性。所以要从理论与实务两个方面的走势来进行重点分析。

 

2.1工商管理的理论走势

 

首先,要转换工商管理的侧重点,从监督管理集贸市场转到监督管理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要注重于大局;其次,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逐步的确立和不断地完善,因而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就变得尤为重要,要对这种无序的的市场进行调控,就需要不断加大工商管理的力度;最后,要多学习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与方法,要吸收一切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能力,从微观管理发展到宏观管理。

 

2.2工商管理的实务走势

 

(1)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以年检为重点内容的检查管理制度;

 

(2)个体、私营经济管理方面要放宽政策,大力发展,加强监察;

 

(3)市场管理方面要打破地区封锁与行业垄断,搞好市场的建设;

 

(4)经济检查方面,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用法律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

 

(5)把经济合同的行政管理变为企业的自律行为,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服务与协调观念,进行自我法律约束;

 

(6)完善商标制,管理注册程序同国际接轨;

 

(7)完善广告法,推行广告制和事先审查制;

 

(8)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逐步由按所有制立法过渡为按市场主体和市场关系立法。

 

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各行各业来进行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力求从现实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在不断变化的局势中,紧紧把握主线。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工商管理还带有计划经济时的色彩,没有完全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模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向国际化看齐,多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模式,不能局限束缚住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理想状态是有足够的透明度,围绕着法律程序展开;各种业务职能围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拘泥于从前的规章制度;具有相对稳定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工商管理条例可以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进行监督,国家经济意志相对稳定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法上。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是多层次的,覆盖广泛的,协调具有弹性的。

 

2.3根据工商管理走势正确发挥工商管理监督职能

 

市场经济是有序的、法制经济、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则、公众识别规则和国家维护规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维护规则的执行者,其职能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政府机构并合并改组和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合理弱化的变化,对市场宏观调控的监督管理职能要强化,对不属于政府宏观预测调控监督管理的职能要弱化,把一些不该由政府部门做的事情交给社会和企业来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效力。

 

3.总结

 

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体制还很局限不够完善,还带有计划经济的残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商管理要明确目标,努力向理想状态靠拢,从宏观的角度来调控,多吸收学习国际管理的经验,适时弱化与强化监督管理职能,紧握市场脉搏,依照市场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自身体制。

经济的走势篇8

结合新近事件、经济数据和历史实证分析,笔者当前全球经济的内在逻辑是:复苏动能下降,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一货币政策博弈渐趋复杂,汇率摩擦有所加剧一国际金融市场宽幅波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在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渐趋复杂、汇率摩擦有所加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宽幅波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2010年9月以来,受美国经济率先超预期回落、美联储重启Qe2可能性大幅上升、美元资产避险需求不断下降和美元套利交易有所升温的综合影响,美元继续前期的快速贬值态势。截至2010年10月14日,美元指数收于76.54点,美元较8月末贬值8%。

经济的走势篇9

三季度,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8%,增幅比上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是2004年四季度以来增长最慢的。主要特点:

近期,韩国经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表现:一是股市剧烈振荡。韩国股市从6月份开始下滑,由于资本大量撤出,10月份韩国综合指数急剧下跌23.1%,其中10月24日暴跌10.57%,一个月的时间里股指从2000多点跌破1000点,比去年10月份的高位下跌46.1%。11月份股指高低点落差比10月份缩小较多,但月末股指仍未回到上月末水平。二是韩元大幅贬值。10月份韩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14.8%,其中10月29日汇率跌至1478.5:1,与10月初相比贬值24.1%,成为货币贬值最多的亚洲国家之一。11月份韩元兑美元汇率贬值4.5%,速度明显放缓。三是外汇储备大量减少。三季度韩国外汇储备减少184亿美元;10、11月份为稳定汇率,韩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致使外汇储备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急剧下降392亿美元,处于2005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给韩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而且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为此,韩国政府采取了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市场流动性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金融政策。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韩国央行连续三次降息,累计下调基准利率125个基点;其中第二次(10月27日)是7年来首次临时召开金融货币委员会会议做出的决定,大幅降息75个基点,创历史之最。10月20日起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总金额13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为本国银行2009年6月前所欠的外币债务提供担保,有效期3年;300亿美元提供给银行和企业,增加市场外币供应。为稳定金融市场,政府还准备扩大2009年外汇债券发行规模至60亿美元(历史最大规模),设立5000亿韩元股市稳定基金和10万亿韩元债市稳定基金。

财政政策。如此大规模的增加财政支出是韩国近年来少有的,2008年韩国预计财政赤字100亿美元,这将是1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最近,财政部又追加2009年财政预算14万亿韩元,其中,11万亿用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和恢复地方经济活力;3万亿用于减税措施推动民间投资,在未来两年内,每年所得税将下调1%。

刺激房地产措施。为搞活房地产市场,政府将出资8万亿韩元购买建筑商手中的土地和滞销房屋。对购买非首都地区新房的居民将给予税收优惠,并放宽对房地产开发的部分限制性措施。延长贷款延期期限,降低从浮动利率贷款转至固定利率贷款时的中期偿还手续费,减轻家庭住房还贷压力。

总体看,韩国经济虽然还没有衰退,但下滑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从国内需求看,房地产市场毫无起色,下半年建筑业订单持续下降,其中私人用途的建筑业订单连续两个月下降,10月份公共事业用途的订单也出现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国内机械订单连续三个月下降,10月份达到2003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实体经济受到损害,10月份企业破产258件,比9月份增加120件;11月份企业景气指数降到65,为近10年来的最低点。

经济的走势篇10

【关键词】房地产;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国务院自2010年4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到2011年1月又“国八条”,逐渐深化实施细则,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这期间一直围绕限购、限贷、税收等调控措施展开,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房销售困难,库存增加,资金回流减少,各房企资金链保障能力备受考验。有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一些热点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北京的新房销售创下9年来的新低,上海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也有不小的降幅。调控政策影响下的房地产行业,将不得不面对逐渐萧条的楼市。

1.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房地产市场保持了年均超过20%的增长速度,依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房地产市场似乎一直处于稀缺的卖方市场状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各种合力形成了对住房巨大的刚性需求;第二,房地产自身很强的投机性已经使之成为重要投资品,在预期房价上涨时,投资和投机需求快速进入市场。当前,这种投资和投机已经过度,推动房价非理性的快速飙升,房价的增长速度严重超过了经济和人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毋庸置疑,近期福布斯已将房产泡沫列为全球六大资产泡沫第二位,其中包涵的风险不可小视,国家政府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屋价格虚高;二、房地产开发结构失衡,有效供给不足;三、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四、投机性成分增加,融资方式过于单一,市场风险大。而房地产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

2.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1财政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国家有关部门以变动税收和支出的形式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通过在房地产比较火爆的时候,提高相关的税率,增加相关的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等财政政策,减少相关的投资者的利润率,增加房地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抑制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从而缓和了相关的市场矛盾,从间接的角度,影响房地产的相关行业的发展,防止和预防房地产行业过快发展而引发的附加问题,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2.2货币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调控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影响利率,从而影响相关的需求的政策。

首先,存款准备金政策。国家通过提高或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减少或增加银行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的策略。最近国家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各商业银行中的贷款份额,从而提高了银行的利率,减少了投资者的贷款,从而缓和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激烈的竞争,减少相关问题的出现。其次,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商业银行对外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了利率的升降,影响房地产市场投资者的资金流动,从而最终影响到房地产投资进而影响到总需求,从而对房地产贷款等进行控制,收紧银根,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进而对房价进行间接调控,从而为人民解决相关的民生问题。

2.3行政政策——限购令

合理调节土地供应。直接增加土地供应。2010年计划供应住房用地总量同比增长逾130%,2011年计划供应比2010实际供地量增加72.6%。要求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大型商品住房及别墅土地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2010年供地计划中小套型商品房占四成多。2011年优先安排民生建设用地,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实施计划指标单列。杜绝非法囤地,平抑土地价格。限购以及停购政策。2010年,限购最早由北京发起,继上海、广州等城市宣布后,各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纷纷出台相应限购细则。2011年7月,限购范围从一线向二三线扩大,显示出政府遏制全国城市房价上涨的调控决心,限制投资投机需求,引导市场预期。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要限定居民购房套数,第一批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各城市本地户籍与持有人才居住证家庭,最多限拥有两套住房;外地户籍和境外人士最多限拥有一套;两次购房时间需相隔两年以上;禁止公司购房等。

3.未来政策走势的初步判断

3.1调控效果将显现

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是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等因素做出的阶段性调整决策,是基于现阶段物价上涨过快、民众生活成本激增、社会矛盾呈激化趋势背景下的一种主动干预行为。因此,必须从政治角度战略高度来看待本次调控。无论是大规模推行保障房建设,还是采取强力的行政手段限制投机/投资购房行为,都体现了中央政府实现调控目标的决心。由此推断,在未来的1-2年内,也就是说在2011和2012年内,此次调控必然会有明显的效果,且调控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效果越明显。

3.2经济因素干扰调控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逐渐消除,国内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日趋向好,为本次调控提供了非常必要的先决条件。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且深刻的。然而,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问题不断,如果出现全球性的事件导致经济动荡的话,有可能将打乱上述的调控部署。这种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可以成为我们观察调控政策变化趋势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3.3调控难以长期持续

尽管中央调控的决心和力度如此有力,但刺激房地产市场走高的制度性因素并未消除。首先是土地财政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博弈的格局未曾改变,地方政府推高地价的冲动始终存在,目前仅仅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而已。其次,房地产投资热潮实际上是持续通货膨胀预期下,投资渠道匮乏导致资金不断追高的结果。因此,通货膨胀预期不变,投资渠道不能拓宽,目前的调控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用强力的行政手段“堵”住涌向房地产的投资,而“疏”的手段或渠道不能有效建立,只能治标不治本。因此,目前的调控是阶段性的,不具备长期持续的基础。

4.房地产企业的应对措施

4.1根据资金供应状况,适度调整发展战略

由于央行紧缩银根,造成开发商正常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很难从银行借到款,即便借到了也只有其土地出让金的百分之三四十,而且还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投资额的35%以上,这对于全国许多实力较弱的开发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许多房产开发企业为了度过难关被迫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有的被迫向民间集资。民间集资高额的利率在推动开发成本上涨的同时,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在销售不畅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房产开发企业资金普遍紧张成了不争的事实。面对目前的形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在投资策略上作适当的调整或控制,以期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开发企业应视资金运作情况,谨慎面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尽量做到量力而行,对于超出自己实力的项目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注意控制风险;对于企业现行已进行开发的项目,规模上也应视资金供给情况作适当的收缩,以满足企业现金流量平衡。

4.2慎重选择开发项目,注意控制风险

房地产开发由于其生产产品的独特性,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对地理位置选择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前的条件下,房地产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房地产价格预期上涨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房子能不能顺利销售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企业在选择项目时必须注重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拟开发地区住房需要量的测算上要下功夫。对于拟开发的项目,企业必须通过对该地区的人口数、年龄段分布等资料对购房需求进行适当的测算,同时结合已售商品房量、商品房未售存量和现有开发量等调查情况测算出该地区的可开发量,进而确定拟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对于超量开发严重的地区不宜介入,宁愿持币待购,也不能冒险挺进,否则轻率的一举就有可能拖累整个企业,造成巨大风险。

4.3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规避市场风险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较大,生活水准大相径庭,在对住房面积、结构等要求方面也是大有差别。有些地方由于工资水平高,人们大多喜欢大的、高档次的房子,而有些地方由于刚解决温饱不久,人们只能买小的、低档次的房子,所以房产开发企业在拟开发项目的时候,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对当地的房屋适应情况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开发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建造符合当地需要的适销产品,房屋滞销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总结

总之,预计未来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供应紧张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一系列调控措施将继续执行。房地产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资源将向保障性住房倾斜,谨防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过热,防止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在繁荣后的“大落”,为房地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潘萍.我国房地产政策对抑制房价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

[2]仇保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1

[3]蔡继明,韩建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走出困局的途径[J].经济纵横,2011

[4]贾康.中国房地产调控与房产税问题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

[5]范志勇.中国房地产政策回顾与探析[J].学术交流,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