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3:10

市场经济弊端篇1

一、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一)理论维度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即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存在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1990年1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364)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

(二)实践维度

首先,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发展并且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和高效作用,而且也更好地规避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和不足。其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到182美元,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是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2](35)。

(三)时间维度

诚如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由于罗斯福出台并实施了大量计划经济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产,以至于美国舆论界一致认为罗斯福是一位共产主义者,而这位共产主义者要把美国引向共产主义。然而时光如梭,白云苍狗,时间昭示人们,罗斯福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政治家,计划经济也是一种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罗斯福用它挽救了资本主义。一个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为人们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总免不了受到旧事物的破坏,遭到险恶用心的敌对势力的阻挠。但是,青山遮不住,新事物反映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总是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市场经济的弊端

如前所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础和最高效的方式。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情况,市场经济如果不加管束,任由其演绎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从而引起两极分化、生产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现象;也会推动利己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牺牲集体的利益,甚至牺牲人类的道德。总结起来,市场原教旨主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显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主要带来了教育、医疗、住房和食品安全这四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首先,教育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使贫困的农村孩子上学难。在中国,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和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和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其次,医疗问题。市场化之下,普通群众在大医院“一号难求”,看病难;贫困家庭“看病倾家荡产”,看病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医疗技能水平低下、医疗设备落后的现象。再次,住房问题。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热衷投机,房价飞涨,普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年轻人沦为房奴,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同时,由于盲目开发,很多地区出现了无人居住的“鬼楼”。最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不恶意评断市场经济的不足,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却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在我们日常的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甚至还添加工业原料,如此罪恶的行径层出不穷,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在隐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导致了三重关系的异化。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曾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161),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爱护自然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界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提供了舞台。“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损害自己的身体包括无机身体,则无异于自杀行为。”[4](69)然而,事实却正朝着我们所担心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之下,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无限增长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急剧扩大着,“征服自然”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加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严重分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等,一时间这些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不胜枚举。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统一的。他人即社会,个体的存在以社会为前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奋斗和努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每天只想着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大剩余价值,工人想赚到更多的生活资料;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困;资本家的富有是工人贫困的原因,工人贫困是资本家富有的原因;资本家压迫工人,有产者压迫无产者,资产阶级压迫工人阶级。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是敌对的。第三,个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异化。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导下的社会,犬儒主义异常盛行。人们在认识和理论上很清楚其行为的害处,但在实践上却放纵自己,玩世不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举个例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得工人畸形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然而工人却不得不继续维持这样的畸形发展,否则,工人就无法获得生活资料,甚至不能维持生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模式,它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制约并克服它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凸显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和高效作用,还可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很好制约并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弊端。

三、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

(一)技术层面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防止和制约市场原教旨主义。首先,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1](149)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更高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又可以合理布局、节约资源,矫正经济运行中的失误,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说:“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做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真正做到调节社会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协调地区发展,消除社会贫困。再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计划和行政管理等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运行。

(二)理念层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创造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5](109)。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自由、全面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创造出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理论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接,把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西方文化所指引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和谐理念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三)价值层面

市场经济弊端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内涵;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市场经济弊端篇3

  【论文摘要】社会的现代人格体系的构建,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社会的重要内客。理性地阐释我国社会人格现状存在的若干弊端、形成弊端的原因以及该弊端对所引发的人格障碍,指出面对人格现状必须进行社会人格整合与重塑的必要性以及整合重塑应循的基本原则。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人格文明的全面建设,适应并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这将使得我国社会进一步走向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要求社会的诸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与军事、“硬”件与“软”件并重,和谐地发展,在彼此互动的发展中求得社会总体上的进步。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态势下,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软”件建设,关注社会的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的状态。因为不和谐的社会将引发冲突、暴力甚至动乱,这不仅妨碍社会的经济建设,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包含着社会公民的个性、品德、潜能等方面的社会人格状态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精神状态,关系到公民的基本素质。付我国社会的现实人格状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其中的弊端及其危害并寻求付策,将有利于构建现代人格范型和新的人文精神,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社会现实的人格状态及其弊端

   自上世纪}o年代末,我国社会进行的社会改革和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可喜的进步,但勿庸讳言的是,比之于物质文明则有着较大的差距。反映在社会精神领域,表现为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物欲至上、急功近利盛行,我国社会的人格状态在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存在诸多弊端,其现实表现不容乐观,甚至有某些危机的迹象。有学者将此概括为人格的“三失”—即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是很有道理的。这些弊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有的传统人格与发展了的社会经济形态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是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这一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依附性强、缺少自主独立的人格状态及人格范式。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统一安排和听命,习惯于通过依靠他人或社会来达到自己的行为目的,缺少自立、主见和开创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大的变化,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所有制并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多元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的人格状态能充分展现人们内在精神气质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并倡导人性中的独立、自主、竞争、富于责任感以及开拓创新的人格精神。这就使得原有的人格范式与发展了的社会经济形态很不适应,巫待构建新的社会人格。

   第二,现实的人格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呈现无序的混乱局面。由于社会改革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带来了由种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性的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出现。改革开放以前,长期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是感性的伦理道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与人之间因经济利益所造成的冲突日趋激烈,加上国际、国内市场的建立使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扩大,社会关系也变得异常复杂,单纯的伦理道德已不能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杠杆,而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秋序和道德规范尚未定型,使得社会滋生出诸如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有些人甚至丧失了基本的人格。

   第三,人格价值的终极追求目标的缺失。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人格状态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弊端。所谓社会人格价值终极追求目标的缺失,是指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作为其理想终生都不放弃追求的人格典范的缺失。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改革开放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人格价值体系因其本身单一虚高、脱离实际,缺少可操作性,不再真正地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逐渐地被摒弃。其二,由于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变动和新旧交替之际常常必然出现的“空白”地带,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新的人格价值体系特别是理想人格的模式没能够及时建立起来,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人格终极目标的缺失状态,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大打折扣。由于缺少理想信念和做人的崇高境界的追求,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人或放纵怠惰、贪婪腐化,或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或奉行极端个人主义,人性中潜在的消极甚至恶的因素大行其道。社会的人格状态则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令人堪忧,甚至潜藏着某种危机。

   二、人格状态的弊端引发的人格障碍

   由于上述社会人格状态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的变动和新的社会环琉时,表现为诸多的心理冲突和不适,情况严重者,则形成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L’J:

   第一,依附型人格。依附型人格原本是在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和高度集权****政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封建生产关系本身缺乏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的力量,而是通过高度集权的****政体来维持社会的整体秩序的。这种情况下,个人只是国家、家庭和群体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个人的权利、个性和追求都被视作非分之想。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造就了一种俯首贴耳的依附型人格。建国以后,这种依附型人格的残余仍在新的社会里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又进一步强化了国人的依附心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地在竟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依附型人格的不适应性被暴露无遗。例如:子女依附父母的权势和地位谋得职位与利益,下级对上级攀龙附风以求升官,职工期望国家和企业把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包下来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做法都严重违反了市场经济对个体主动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成尖锐的冲突。

   第二,因循守旧型人格。因循守旧型人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走的是“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路径,因循守旧观念在人格中根深蒂固。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依然深刻地定格于人们的思想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中还残存着因循守旧思想。因循守旧者固执地用旧的价值观念来评判新生事物,村新时代的变化不满,对时代和文化的变迁感到很不适应,在态度上抵制和对杭新兴的事物与观念,使自己陷入一种深刻的怀旧、失落和自怜的境地。

   第三,无为型人格。无为型人格对人生持安于天命,不求非分的态度,无虑无忧,无欲无我,安贫乐道,善于守成。这种人格类型的人,持守一种“混日子”的生存哲学,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在重大社会发展关头,缺乏必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的潜力和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第四,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又称社会病态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对传统和现实,对社会本身抱着一种强烈的不满和对杭态度。其思想上极端偏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羞肚心,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甚至违法乱纪。犯错误后,他们没有后悔之意,也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切责任归罪于他人或政府,对社会的无知和不满使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充满怀疑和敌意。他们只有在侵犯性冲动的释放中才能感受到一种报复的快意。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在外界的刺激下常常走上犯罪道路,对人民、社会、国家有很大危险性。

   第五,边缘型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守法与违法之间呈游离状态。他们对社会的主流文化保持一种超然漠视的态度,想超越社会各种规范的约束,又不愿受到社会的惩罚。在价值取向上,他们既不以传统的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又不接纳现代社会的价值系统,只以个人想当然的价值判断为评价标准,以个体为核心,以利己为依归。他们在行为上虽不公开地、直接地与社会相对杭,但在实际上又危害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打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擦边球”。

     三、面对人格现状亚待进行社会人格的整合与重建

   如前所述,人格范畴是一个包含着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信仰、道德、权利、义务等,而且也反映了个人的需要、信念、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社会对人格的期望值的大小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结合程度。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社会的人格主题和趋向以及公民人格的具体范型。社会的进步,需要相应的人的进步。面对上述我国社会的人格现状以及由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公民的伦理价值观、人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巫待进行社会人格的整合与重建。我们要自觉扬弃中国传统人格,吸收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现代人格的合理因素,改造现实人格中的非主体人格成分,逐步消除现实人格中存有的弊端,并进一步改造或矫治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因此,这种整合与重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第一,要有利于贯彻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z}0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科学和文化进步等,并且要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也就是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本质,并由此出发来把握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遮存在的种种人格现象、人格观念、人格培养、人格价值以及文化、法规、权利等问题,研究怎样在我们今天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去培养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怎样才能创造出一种鼓舞每个人全面发展和全体人共同平等发展的人格价值观体系和社会文化。与此同时,要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格的热点性、敏感性问题予以充分关注。例如,对封建文化遗留下来而又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依附人格一惟官、唯上是从,仰人弃息,缺少独立性等现象,以及由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造成的人格物化、人格金钱化等现象进行评析和批判,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体现独立自主和能动创造精神的、多层面的现代人格体系。

市场经济弊端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改革

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不难发现,会计改革实施的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市场环境也有所转变,因而,只有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行业的发展规律,并且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实施会计改革,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经济体制下应该建立不同于传统的报账型模式的与现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特别是由于企业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为了国家的编制计划提供有用的数据,而且要在企业自主经营,盈利以及风险都需要自己承担的情况下,对企业的收支进行核算,这就使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得以凸显,只有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实施会计改革,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要求,使得企业作为执行和利益的主体部分,在会计改革的实施下得以快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当前会计模式存在的弊端

1.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管理体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会计人员的管理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不仅是会计管理形成的基础,也是人这一要素在此工作中的重要性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得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凾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对投资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和深刻,经营者并没能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案,并且由此而引发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随着这种现象的逐渐频繁的出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会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不健全,特别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并未达到要求,缺乏一定的工作基础,使得在一些单位中出现了违法犯罪的现象,如挪用公款或是挥霍浪费等。此外,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秩序也也出现了混乱。会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还极易导致企业的预算外的管理杂乱无章,出现乱收款等违法问题。在行政管理方面,多头管理的现象使得各个机构虽然职责分明,却容易在执行的过程中造成职能的重复,使得各部门的职责混淆不清。在另一方面,多头管理也很容易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之间的责任推诿和利益的争夺,极易使得事务所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对财政部门的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外行领导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领导者不懂得行业职业规范,造成了乱指挥的现象,极大的降低了管理的效果,而资质割裂作为行业管理的主要弊端,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其相近产业如税务咨询、资产评估等被错误的人为分割,阻碍了政府的职能转换能力以及行业的发展。

2.会计监督体制的弊端

会计内部监督体制的缺失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重要成因,或是即使有的单位设立了相应的监督部门,却并未起到监督的实效,使得已有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的执行力较差,甚至可能因此而导致会计工作的秩序混乱或是出现会计人员或是领导者或是的现象。此外,由于利益的趋势,使得一些企业单位的负责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铤而走险,利用自身的职权便利指使或是授权给会计人员或是会计机构,使得会计人员做出了违法违规的事情,如伪造账本、持假证、违章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等等,使得会计的工作管理完全掌握在管理当局的手中,而由于这种情况,使得监督管理的职能不能独立行使,对会计的正常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共存的制度,这就使得作为企业来说,其经营权以及财产权是分离的,由此带来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会计监督部门听从于国家的相关财政部门以及企业相关的领导等多方面的命令,且要根据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指令对会计任务进行处理。另外,已有的财务秩序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受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在建国初期,我国会计监督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是否合法合规、财务分配以及利税上交等方面。而现有的国家的审计监督体系以及财务监督体系等使得会计监督的范围被缩小,监督体制的权威性也被削弱。

3.法律法规方面的弊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行业所实行的法律法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现行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缺失问题,作为现代会计制度的基本特征,对于会计实务的每一项行为和事项都要予以规范,并且要受到统一目标的约束。而纵观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不难发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所缺失。首先,在会计规范体系当中并不包括现代会计分支;其次,一些企业并没有注意到完整的内部核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审核办法。导致企业的账目出现问题。与会计相关法规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存在着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的相关条款不衔接的现象。不同法规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同,易出现会计人员钻法律漏洞的现象。这种协调性差还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的会计法规出现重复或者是相互抵触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部门数量较多,并且彼此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协调,或是由于受自身的利益所驱使,沟通协调更是难以实现。此外,对于同一会计法规的有关内容的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也是会计法规的重要弊端之一。在立法方面,立法的盲目性则可能使得所制定的法律不合理,从而影响到会计领域的立法,使得相应的法律制度根本没有办法实行或是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另外,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其真实性,而我国虚假会计信息出现越发频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而与披露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有关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完善。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一些估值方法如公允价值等的引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等都是我国当前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改革

1.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实现会计管理机制的改革,首先,在会计人员的管理方面,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该结合当前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并且要求政府要立足于加强会计管理的角度,设置各级会计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对于人事权、处罚权等权利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发挥会计管理机构的职能,保证会计人员核算等工作的准确性。另外,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方面,要通过严格完善的考试制度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合理考查,对于会计任职资格证的持有与否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可以通过报告以及考核制对会计人员的责任落实以及职能分配情况进行确定,保证会计人员的良好的素质水平。在行政管理方面,要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能,同时要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审查,另外,要注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所规定的企业所具有的一切的合法权利都与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应,这就是为什么企业的一切行为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使得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即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分开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责任和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等。并且要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设立更为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等来规范公司的相应财务行为。此外,还要对明确公司各级人员的职责,对单位内部的会计审核形式进行确定,同时要赋予企业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实现单位人员之间的内部牵制,并且设立内部审查制度,通过自我约束以及他人和企业相应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各级人员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保证财务的真实性。

2.会计监督体制的改革

要实行会计监督体制的改革,首先就要健全内部的会计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特别要注意会计职业的道德观念建设。针对当前我国一些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现象而言,问题主要在于对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而仅凭口头上的强调监督并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只有通过加强社会以及政府的审计和监督,即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才能有效的提高会计监督力度。另外,我国的财政、税务以及保险经营等不能应该对会计监督实行全面的调控,对各相关单位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监督检查,通过群众以及外部监督的合作来优化会计工作环境。另外,就单位的负责人而言,正因其在会计责任重占有主体地位,更应该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应适当加强其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保证其对会计机构以及人员的行为负责,明确其会计监督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求单位负责人能够对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所理解和掌握,对于管理工作和相应的业务也要熟悉掌握。由于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输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其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否达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更是对会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谨慎性,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输出。

3.会计法律法规的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诸多弊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注意增强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次,还要对其他法律当中一些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进行吸收,对于冗余的会计法律规范采取取消的方式。针对立法权持有的部门繁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内部机构沟通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对于较为繁琐的会计规范逐步削弱或是取消的措施,对于会计行政监督等有关行政责任的问题,意义对于业务规则的制定等问题都委托会计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处理。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通过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经验的学习和引进,改善我国的立法水平,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和稳定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另外,在对于虚假信息的责任追究方面,要加强其力度,对于会计违法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都要落实,对于任何人、任何以职位之便等方式、在会计执业的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的行为,都要依据有关法律进行严格的处罚。另外在先进的估值方法等的引进方面,要结合当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取其精华。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会计改革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且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实施改革来促进生产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模式的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处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杜方.基于市场经济要求下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探究[J].现代商业,2012.02.

市场经济弊端篇5

关键词:金融机构;高额利润;弊端;金融改革

一、引言

2012年4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截至2012年4月4日,两市已有包括12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3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报。其中,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剔除12家上市银行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2010年不增反减。

二、银行高利润的根源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令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艳羡不已的成绩单,而“银行暴利论”则再次成为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与银行的靓丽业绩相反,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产能过剩、资源制约、环境恶化、转型困难、增长乏力的瓶颈期,显而易见,举步维艰的实体经济与高速增长的银行正在发生奇怪的背离,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分析一下银行的收入来源,或许会找到答案。

银行的主营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利息收入,二是手续费收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总营收入比例则超过90%。显然,利息净收入长期以来都是银行高额利润的源泉。根据现行利率标准,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的政策,确保了银行业可坐收3%的利息差。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利差远远超过3%,因为根据国家的利率政策,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在操作层面,则是存款利率固定,贷款利率向上浮动。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贷款议价权掌握在银行手中,所以多数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高价贷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Cpi全年同比上涨5.4%,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一年要损失1.9%。而银行将获得的低成本资金高价贷给企业,两头食利,不亦乐乎。

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占比不高,但绝对金额不小,也有几千亿之巨,而且巧立名目、花样众多,有乱收费之嫌。据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2011年7月的统计,中国银行业服务项目共1076项,收费项目850项,占79%。其中个人服务项目276项,有偿服务项目196项。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曾向媒体披露了一份其领衔撰写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这份调研报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虽然要求自7月1日起被取消的收费项目34项,但银行收费项目仍呈增长之势。2010年与2003年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的有偿服务产品和项目从338项增加到662项,增长了104%。2011年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048.64亿元,比上年增长31.79%,占银行总收入的比例从17%提高到19%。如前段时间北京有银行停办存折的消息便引起了广大储户的强烈反对。事件的根源在于银行的追本逐利,对存折业务设置种种限制的同时,间接迫使消费者不得不选用费用更高的银行储蓄卡。据调查,银监会去年的34项收费取消通知里面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对存折开户收取工本费等费用,但是对银行卡,四大行都要收取5-10元的工本费,10元的年费。此外,不管是活期存折还是借记卡,若账户中存款没有达到日均额度要求,还要另外收取3元/季度的小额账户管理费。而且银行卡的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还是叠加收取的。除了个人业务以外,银行也在信贷规模管控与业务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巧立“账户管理费”、“服务费”“融资顾问费”和“信贷安排费”等各种收费名目,变相再度提高贷款成本,将利息收入“转化”成中间业务收入。而银行在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的同时,并未向客户提供与之相称的优质服务,因此而遭到广泛诟病。

三、银行高利润引发的弊端

银行业的高额利润给从业人员带来了高工资、高福利,但对中国经济却并非福音,甚至产生一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消极后果。简单归纳,有以下三大弊端。

(一)扭曲市场关系,造成资源错配,透支经济增长潜力

在当前金融体制下,银行处于强势地位,大多数企业没有议价能力,由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大量利润从实体经济分流进银行体系,而企业则沦为银行的打工者。出于逐利的本性,产业资本争相逃离惨淡经营的实体经济,进入资产领域去追逐以钱生钱的财富游戏,从而形成投机盛行、泡沫泛滥的局面,实体经济则面临空心化危险,经济转型更是无从谈起。缺少实业的支持,银行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导致金融与实业双输的结果。

(二)催生地下金融,积聚金融风险

我国对金融领域实施严格的准入限制,而现有的金融体系又无法满足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于是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内容的地下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参与主体复杂,同时缺乏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使得这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地下金融活动乱象丛生、危机四伏。而且某些畸高的借贷利率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资金链的断裂、风险的爆发、甚至于经济社会的动荡也是可预见的。温州老板跑路潮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不利于银行业自身的长期发展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业超常发展,年增长率超过30%,数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谓成绩斐然。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并无多大关系,只是因为国家实施的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信贷资产不断膨胀,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国家的利率政策保护下,银行只需不停地扩大资产负债规模,便可坐享制度红利、攫取超额利润,而无需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由此造成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失,制约着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解决弊端的对策建议

在银行高利润的背后,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和对消费者的盘剥,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弱化,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扭曲。因此,金融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金融领域的改革应该在市场化方向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自由充分的竞争可以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实现市场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我国现行的伪市场化的金融体系下的一些积弊也会随之化解。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服务收费为例,银监会几次发文规范,但效果不彰,甚至有不降反增的趋势。事实证明,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运行是徒劳无益的。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那些收费高、服务差的银行自然会被消费者抛弃,只有那些收费合理、服务优质的银行才能生存,于是经过优胜劣汰,一套为市场各方所接受的、真正合理价格体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要建立这样一个运行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化金融体系,首要工作就是彻底破除垄断,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参与竞争,规范民间金融活动,将地下金融置于阳光下并合法化,培育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小型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竞争、互补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二)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同时也是其他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是最核心的金融要素,在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博弈,形成市场利率,进而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率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项改革配合跟进,如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财务约束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另外还要涉及到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因此,宜采取渐进方式,科学论证、审慎决择、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实现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开始,逐渐扩大浮动范围,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以温州金改革试点为标志,中国的金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回顾改革开放30年,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困难和阻力中曲折前行,而对处于深水区的金融体制改革而言,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巨大难度,准确判断,及时应对,确保改革成功。

笔者认为,此次金融改革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当下的中国经济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容易对经济运行进行过度干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干预,显然会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到金融领域,这种干预造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此类地方政府融资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无经济回报,因此多以土地抵押、地方财政背书。而一旦土地升值的趋势逆转,地方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贷款风险凸显。在目前房地产市场持续紧缩的环境下,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正在成为大概率事件,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内的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因此,如何定位政府的角色或许会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笔者观点,政府应该尽快从金融市场中全身而退,不再作为市场主体,彻底回归裁判员本色。具体说,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制定者,为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是作为市场监督者,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进行监督,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另外,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警惕和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和阻挠。此次改革,必然会涉及金融体系、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也必然会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激烈博弈。对于垄断金融资本而言,超国民地位将不复存在,高额垄断利润亦恐难以为继,因此最有可能成为改革的反对力量。鉴于垄断金融资本掌握话语权,其代言人往往以业内专家的身份出现,误导公众,游说政府,最终影响改革。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防止改革出现偏差。

市场经济弊端篇6

[关键词]书画市场;委托;社会诚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83-02

1书画市场中的委托关系分析

11书画市场中的两个主体,两个客体

由于书画市场中的买家和卖家的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买家对书画作品的价值性和真实性缺乏了解,于是委托书画第三方进行书画鉴定工作。而书画卖家对书画行情缺乏了解或没有精力时间进行书画销售,于是授权商进行书画销售,因此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即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双方。两个客体,即行使权的销售方和鉴定方。

12出现书画买卖交易的人

理论上而言,在书画市场中,涉及创作者(即真正意义上的卖家)和买家双方,但是实际交易中,往往会通过第三方来完成交易,即画家委托商,进行书画拍卖。比如,在西安书院门中,不少店铺内有来自不同作者的书画作品,但作者本人不会亲临现场进行现场交换,当然,不少名家的大型拍卖会有作者亲自前往,但是大多数的交易则是通过第三方完成。

13交易过程中书画鉴定的人

利用审计的观点,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所有权和资产经营权分离,产经营者应当向资产所有者负责,资产所有者为了保证其经济利益,便出现了审计第三方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定期向资产所有者进行真实情况的反映。对于书画市场而言,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允、有效性、真实性,便出现书画鉴定第三方人。

2书画市场委托关系下的诚信问题

21委托—双方利益差异导致的是诚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从法律角度而言,人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实施行为;委托人的利益依赖于人的行为;委托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契约经济关系,是法律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是在相互信赖的前提下展开的。

由于市场弊端的存在,人作为一种逐利的群体,在一定的诱惑下,一则,人的行为超出了委托人的授权范围。二则,委托人和人的共同行为为社会诚信问题的出现带来了隐患。从以下两点分析。

211书画创作者委托销售人

如果创作者主要被经济利益所驱使,那么他与销售商有着同样的目的——获利。他们之间存在的唯一一个问题就是利益的如何分配。

创作者进行书画销售其看重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注重书画作品的流传和广为借鉴使用,在群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销售商获利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此时,委托和之间的根本目的将发生冲突。

212书画创作者授权出版商

当书画创作者的目的不是获利,而是注重流传使用时,提高知名度时,书画创作者授权出版商,对书画作品进行翻本复制,同一个书画作品被翻印复制无数流传于书画市场,一方面,明确标明属于翻印书画,以低廉价格出售,满足经济消费人群需求。另一方面,不法奸商将高仿作品视为真品销售,扰乱书画市场。要么为名,要么为利,书画造假便因此而生。

22书画鉴定弊端下的委托诚信问题的出现

由于目前国内书画赝品横生,目前的书画鉴定工作主要凭借传统的经验,也就是眼力来判断,无法做到科学取证和科学论证工作,通过先进技术仪器完成的鉴证工作步骤少之又少,加之书画伪造技术不断提升,为书画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书画鉴定工作者诚信的缺失,自称是书画见证专家的人不计其数,但其鉴定能力却无法保证,委托方由于信息的缺失和经验的不足,只能对其信以为真。

总体而言,由于书画鉴定工作难度较大,使得这一方面的真正的专家人才缺失,给不少不法分子留留下可趁之机,基于这种情况下的委托关系,使得这书画买家利益受损。

23市场弊端与人私欲的膨胀

书画市场中,无论是委托者还是者,因其利益方向的不同,而做出有损诚信的行为,这也是市场的弊端导致的监管不利所带来的危害。

3书画市场诚信问题的出现在群众中的危害

书画造假者作为市场中的委托者,不法商贩作为书画造假的者。书画作品的委托者和者,存在利益的根本分歧,在各自逐名逐利的过程中,带来各种社会弊端。由于委托者的需求,给了者犯罪机会,也由于者的合作,使得委托者不断地犯罪造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犯罪。以下阐明基于书画市场下的委托关系出现的诚信问题的危害。

31书画造假整个过程中的信息抄袭、信息复制、信息重组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损害书画原创者的利益,破坏市场交易机制311传统的作伪

①凭临、摹、仿、造基本功手工绘制的,但整个过程,是作品信息的挪用。

②素材的拼凑,从各个不同作品上,挪用不同的细节信息,仿造者通过拼凑等信息的二次加工,完成一幅新作品,属于部分作伪。

③凭借木板水印技术、珂罗版技术、石板或丝网印刷技术生产的。

④以木版水印后再手绘加工的。

312书画委托者新兴的书画作伪技术

新兴书画复制技术——“颜料”喷墨打印技术使得中国书画作伪走向了成熟阶段。

32作伪和复制书画有违精神文明建设,属于劣质文化

市场经济弊端篇7

 

关键词:私营企业管理弊端应对措施

一、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1)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第一,就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形式是公司。

第二,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部分从事第二产业,少量从事第一产业。

第三,就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就城乡分布来看,私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的户数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

第五,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私营企业的外向度继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私营企业的地位作用

建国初期,公有制经济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于是,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由此,私营企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实践证明,私营企业以其经营灵活等特点,弥补了公有制经济因规模大,经营方式单一,缺乏活力等缺点,使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管理内容上

管理内容单一,只注重生产管理。单一的生产制度,而不是复合的企业经营,即除了进行企业生产制度管理之处,没有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资金运筹、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忽略了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于企业整个组织行为的全方面活动,造成在私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缺乏计划性,经营活动缺乏控制。

(2)管理范围上

管理范围封闭,未与外部相联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也同样如此,要真正达到管理目的,必须树立广泛的合作意识,注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谋求发展,做好内外部资源(而不仅仅是内部资源)的协调工作。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如果不懂如何制订合作的战略,增强合作的优势,企业便无法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局限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封闭式的制度管理,而没有走出企业,向先进的其它企业取经,更没有走向市场,引进现代化的开放式的制度模式。

(3)管理对象上

管理对象以实物为主,忽视企业价值观。私营企业往往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于是在管理上造成了以物为对象进行制度管理,而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制度管理,企业的供、产、销全靠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自主运作,缺少核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4)管理市场信息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适当的系统,经常监视和预测其周围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善于分析和识别由于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机会和威胁,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使其经营管理与其市场发展变化相适应。而我国的私营企业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没有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经济信息和经营信息,更没有及时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税率、汇率、利率、价格等信息,以致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思路。

三、私营企业管理弊端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国的私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形成框架,有些具体事项还有欠缺,它还"年轻",因此,私营企业也必然的不可能与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有企业相比。

(2)私营企业领导素质普遍较低。管理经验少,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的作风,造成领导者威信扫地,内部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滋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克服靠经验办事,杜绝凭主观愿望和碰运气的做法。

(3)私营企业裙带关系严重。中国是个重人情,讲义气的礼仪之邦,然而有些企业就是因为人情致使企业制度不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企业制度成了花架子。

(4)私营企业对制度管理的认识度不够重视。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量的追求利润,他们对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问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虽然知道企业制度的重要,但盲目的追求利润使其忽视了对企业制度的管理,致使企业制度不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四、私营企业弊端解决的根本方法

为了能够统一行动,需要将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激发起来,变成一种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规范,在其中体现了权、责、利的分配和均衡法则,这就是制度。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制度其实就是游戏规则。

(1)企业组织制度

组织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体系或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活动和组织工作。组织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根据计划任务要求和按照权力责任关系原则,将所必需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合成,并把工作人员编排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管理工作系统或管理机构体系,以便实现人员、工作、物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圆满达成预定的共同目标。

(2)企业战略决策制度

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可谓"一招走错,全盘皆输""棋高一筹,满盘皆赢"。确定企业战略决策必须要建立规范可行的战略决策制度,首先要分析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选择战略实施模式,最后是实施过程中的修善和控制。

(3)财务管理制度

据调查中国的私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是营销情况,二就是财务状况了。财务制度是协调和控制财务部门与供、产、销各部门的纽带,是资金流通的河道。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预测、目标、对象、经济效益、监督做出的具体要求,"盘活小资本,做赢大买卖",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环节。

(4)企业文化制度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作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实践表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弊端篇8

财务会计角度食堂外包利弊

现阶段,各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发展,其经营模式更加多样,经营了由自主经营、承包经营再到外包经营的发展。当前餐饮服务进一步市场化,在此过程中食堂外包必然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难免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对食堂外包形成的利弊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外包弊端的应对措施,由此希望可以增强食堂竞争力,使其经营活动更为规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食堂外包有利方面

(一)促进食堂固定资产投入的降低

传统自主经营模式下的食堂,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置和安装食堂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对定时对食堂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这些都会增加了自主经营的资金压力。而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将设施的购置支出压力转移给外包方,外包方自行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筹资购置食堂设施,使得高校固定资产投入降低。

(二)节约劳务成本

食堂采取外包主要是为脱离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的行政后勤系统,进行社会化后勤服务。高校自主经营食堂,其后勤系统归高校所有,其内部人员管理极为复杂,加之工作人员薪资都需要学校负责,增加了高校的经济负担。将学校的食堂外包出去,由外包方自负盈亏,按照市场行业标准确定薪资待遇,给予一定的工资。由此可以为学校节省很大一笔工资支出,节省了成本。

(三)增加经济效益

在食堂采取社会化管理前,其经营模式过于简单,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高校食堂具有一定的福利性,食堂物价较之市场均价要低得多,单纯依靠食堂单一的经营收入,食堂是难以有效的维持下去,必须依赖学校方面的补贴。自从学校采取社会化管理,外包方可以结合市场物价水平自行的确定食堂饭菜价格,同时也可以拓展餐饮食堂服务范围,自主承担风险,自负盈亏。同时,采取社会化管理后,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由此能够显著提升经营效率,增强食堂的经济效益。

二、食堂外包的弊端

(一)难以控制采购成本

食堂外包之后,食物原材料的购置由外包方负责,学校没有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因此难以有效的控制原材料购置成本。食堂购置的原材料繁杂,涉及面粉、米、食盐、蔬菜等方方面面,这些物料价格不一,同时采购渠道也不同,成本必然存在差别,物料质量也会具有一定的差距,在外包之前,食堂财务部门都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外包之后,外包方控制着物料购置渠道,因此难以对物料购置成本进行严密的管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用餐费用提升。

(二)外包方最大限度的追求经营利润

食堂外包方追求经营利润是其承包食堂的目标以及动力。经营利润同时也是外包方经营食堂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利益的驱使下,外包方会提高食堂饭菜的价格,由此可以实现经济利润的增加,而这必然会使学生用餐费用的提高,同时会增加高校费用支出。

(二)服务对象的扩大,加大内部管理难度

食堂外包之前,食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学生以及教职员工,经营对象较为单一,收益并不理想。采取外包之后,外包方为最大限度的追求经营利益,必然会拓展服务对象,允许外部人员进行消费。由此,食堂的封闭管理模式被打破,加之人员的增多且非常复杂,这必然会增加食堂管理难度。

三、食堂外包弊端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餐饭的补贴

在外包之前,直接对食堂进行补贴,由此控制食堂饭价的盲目上涨。而食堂外包出去之后,对食堂进行补贴显然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将其直接补贴给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学校内部人员可以具有自主消费权。通过这一补贴形式,高校内部人员可以在自主选择消费地方,这也使得一些消费转移到高校外部的餐馆,这使得食堂面临了更多的竞争,使其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外包方则不得不对用餐质量进行改善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二)对原材料购置成本进行严格的监督

食堂采取外包模式之后,因为外包方追求利润的特点,会以各种理由提高饭菜价格,从而实现利润的增加。但是学校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假如饭菜过高,学生无力承担,增加学生的负担;或者导致学生用餐质量下降,饭菜质量不高。第二种情况不可取,这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从物料的购置成本着手,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保障外包方利润的基础上,引导外包方确定合适的价格,由此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用餐服务。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

学校食堂只是外包了食堂的使用权,其所有权依然归学校所有,但是伴随食堂基础设施与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必然会出现各种损耗,根据国家的会计准则法规,应当提取相应的折旧费,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此,在外包模式下,学校的后勤财务部门可以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管理,通过收取折旧费来补偿出让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损失。其一,对食堂固定资产和设备相应的账面价值进行实时更新,由此可以确保账实信息同步,从而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其二,应当切实监督外包方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具体的使用情况,及时查看其是否存在损坏,第一时间的上报并入账。

四、结束语

综上,我们从财务会计角度分别对食堂外包所产生的利弊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明确其利弊的基础上,探讨了食堂外包不足的应对措施,由此希望可以促进食堂外包进一步发展,实现食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兰永慧.从财务会计角度探讨部队食堂外包的利弊[J].经营管理者,2013(12):179.

市场经济弊端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内部管理常见弊端

随着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经营决策者的重视。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导致大量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会计秩序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应结合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当前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常见的弊端

(一)虚假预算

会计核算中编制虚假预算较为常见,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人为地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总成本分解,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和范围内;二是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或个人利益,通过虚假预算,使得企业对外公开的资产虚假,伪造经营成果。

(二)虚开发票

一般情况下,虚开发票是通过多开发票以增加报销,从而使费用提高,成本加大,最终目的是套取现金或骗税。另一种情况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虚拟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从而使企业对外收入和利润增加,伪造虚假的经营成果。

(三)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很多,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而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调整利润的目的,从而随意调整方法。如,为了调节成本将原来的年限平均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来随意调整企业的利润。

(四)存货计价不规范

存货计价不规范是指存货取得和发出的计价不规范。一般来说,存货计价的方法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而存货计价的不规范就会导致存货成本的计算错误。比如,在市场物价变动时,以物价上涨为例,为了提高当期成本,一些企业将原来的先进后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从而使利润降低。

(五)随意计提跌价准备

会计核算中,计提跌价准备的目的主要是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一般情况下,可变现净值的预计是以会计人员的判断为依据的,而会计人员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其职业经验进行的。因此,一些企业在计提跌价准备方面比较随意,基本上是为了达到调节费用的目的而随意进行。

(六)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

会计政策方面的弊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的会计政策不随国家规定的政策的变更而及时地发生相应变更,继续使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第二种情况是会计政策变更要求用追溯调整法,而企业为了达到少计成本费用等目的而采用未来适用法。

二、如何处理会计核算中常见的弊端

(一)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了市场法人资格,基本上是由该企业是否具有产权决定的。产权的明晰是一项基本条件,一般来说,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界限就是产权是否明晰。而且,只有企业的产权明晰,才能够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会计行为规范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会计管理交易活动。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1.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

企业的经营者代表的是整个单位,对企业的各种事项负主要责任,对会计产品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责任,经营者应当保证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能授意、指使、强迫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而且,对于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会计法》的会计人员,可能违背了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但不能进行打击报复,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2.部门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是在会计方面最主要的负责人,其对于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负有全面的领导、监督、管理等责任,对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定的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3.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

企业会计人员作为企业会计活动的主体,肩负着重大的会计责任。实际上,会计人员的的会计责任是其道德责任的一种体现,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的相关职业道德。会计法中也有对会计人员会计责任的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会计人员的责任重大,一旦不慎,易引发会计案件,后果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十分严重。因此,企业的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规范,不做违反《会计法》的事,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明确自身的会计责任,不断进行自我检验,互相监督。

(三)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1.各个企业应严格遵守新修订《会计法》的各项条款,并及时制定和完善与之相应实施细则。另外,应认真执行《会计法》,加大其执法力度,使其发挥真正的法律效力,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使当前比较混乱的局面彻底消除干净,恢复正常的会计秩序。

2.健全和完善会计规范。会计规范是规定会计人员和相应会计工作的行为准绳,因此应加强会计规范建设,使目前会计核算中常见的诸多弊端全部得到有效的治理,使会计工作核算能够依法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云虎.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利弊及改进建议浅析[J].民营科技.2009年第1期

[2]王霞.关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成本核算问题的思考[J].河北企业.2009年第2期

[3]张际萍,严鹏飞.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应用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第2期

市场经济弊端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不完善之处,比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等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强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仅仅的几十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仅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工商监管等方面,相关的审批程序过多,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其进行了完善,但是其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很多中小企业也难以借助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2.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各项思想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还没有全面得到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暂时得到不充分的发挥。

3.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弊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以此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其在市场经济监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其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各地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紊乱现象,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使得市场经济自身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最终不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4.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重在执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企不分现象依旧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借助于自身所掌握的垄断权利,不断出现寻租等违反市场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受到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寻租行为依旧难以得到遏制,这是当前我国政企分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对策建议

1.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充分完善和发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全面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其全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经验,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市场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全面借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想,以减少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其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职能,减少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干预,使其能够充分有效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为理念和方向,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设,以有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因此要想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在合理的法律框架下取得自由的发展,避免各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总量而出现膨胀发展,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有序进行,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应有的作用。

4.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寻租等。因此,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增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等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使其能够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取得一定的发展,尽量实现政企分开,避免国有企业及其个人出现寻租行为,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