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配音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36:49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1

关键词:动漫;配音课程;改革

引言

我国动漫配音专业比动漫专业在起步更晚,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动漫配音课程,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较低,不能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做好动漫教育是我国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

1.高校动漫配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动漫配音课程知识面广,有待发展动漫配音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动漫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掌握播音知识[1]。我国大部分高校动漫配音课程教学是由专业的动漫教师或者新闻播音专业的教师来授课,这就存在动漫专业教师播音知识欠缺,或者新闻播音教师不能诠释动漫知识的现象[2]。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不能将动漫知识与播音知识有机结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动漫配音教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但是受我国整体动漫配音教学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解决难度较大。

1.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动漫配音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动漫、播音专业知识。动漫和播音专业不仅包含理论实施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疑问。要想成功的进行配音工作,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面,同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或者情感表达技巧,另外还要善于运用各种配音技巧,由此可见配音教学的实际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从事动漫配音教学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无法满足动漫配音工作需求。

1.3配音课程缺乏科学性

我国动漫配音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具体科学的体系,部分高校课程随意性较大,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忽视了实践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就职需求,教学模式传统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低下。总之,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动漫配音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2.高校动漫配音教学改革的措施

2.1提高对动漫配音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提高动漫配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提高高校对改课程重视度。动漫配音课程受起步晚的限制,教学各个方面急需改善,因为作为办学方必须加大对动漫配音教学的物力支持,引进高新配音设备,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另外应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配音领域上相互交流沟通,并结合学生就职能力需求编写更为合适的教材。依据配音专业教学以及就业需求科学设施配音相关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质量。

2.2强化动漫配音师资素质

上文中已经论述了动漫配音专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选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定期参加动漫与配音培训,对于动漫专业教师加强播音方面的培训,对于播音专业的教师强化动漫专业知识。教师也可以走出校门,加强与在读第一线进行配音工作的配音员交流,吸取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作为教师自身应该针对自己知识的短板,强化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提高动漫配音教学水平提供切实的保障。

2.3提高配音实践教学水平

进行配音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进行革新。首先学校应该科学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数量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实践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不能让学生简单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如加强与媒体合作,让学生定期到媒体参与配音工作,让学生在模拟工作中或者真实工作中发现自身配音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与带队教师或者授课教师分析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

2.4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主动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丰富动漫配音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网上动画片的配音,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师模仿,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另外微信作为社会新兴社交软件,教师可以通过注册一个教学公共号或者教学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仍可以与教师交流和学习。

3.结语

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动漫配音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推动动漫配音课程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完善教学设施、师资素质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毓嵩.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2):428.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2

"初中英语教材和大纲要求中对音标教学都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在实践的教学中,老师往往集中几节课一下子将音标教完,并没有将音标发音知识系统化。"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如何有效开展系统化音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基于此,作为音标执教者,教师必须在课堂内进行全方位音标教学,课堂内需全面讲解各个音标发音与规则,以音标故事,游戏,绕口令和小练习作为讲课辅助,并搭配音标进行生词教学与默写训练,来进行课堂学习与巩固。

1.全面讲解各个音标发音与规则

在英语学科音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初期先进行系统化的音标教学。从元音到辅音,从音节到重音,乃至各个零散的发音规则都要求学习,掌握根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切勿急功近利,务求循序渐进。教学过程应先从最简单的12个单元音入手,以两两配对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掌握根本的单元音后,进一步用单词进行8个双元音的讲解,配合更多单词的发音,讲解所有元音的发音规则与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在单双元音讲解完毕后,应进一步讲解辅音的相关内容。辅音相对而言数量较多,有28个。但通过清浊辅音的搭配与单词的配合讲解,并不难掌握。最后在熟知48个音标的正确读法与发音规则后,再进行音节与重音的讲解,讲解过程应配合相关练习方能达到一定效果。具体来说,在单元音教学时,教师在初期可以采用长短元音两两配对的模式进行教学。方式配对结果为:短元音分别配对长元音,剩余两个短元音[e]和[ae]自动配成一对。配对的好处在于学生会非常清楚明了元音存在长短元音两种,且由于配对性,不容易造成遗忘和疏漏。在对元音进行两两配对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嘴型、具体描述口腔相关部位,以及谐音的方式来告知发音规则。例如在教授[u]和[u:]时,针对口腔部位可以描述为:[u]发音舌尖稍离开下齿龈,舌后部上台,唇较圆。[u:]舌位同[u],但比稍低,唇较[u]更小。

2.配套音标故事,游戏,绕口令和小练习

教师在音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学习的枯燥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元音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一组元音,如12个单元音,提前设计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将这12个单元音的发音巧妙地嵌入在小故事的句子或段落后遮盖起来。让学生们根据他们所掌握的音标知识填空补全整个故事,然后带领全班诵读这些小故事,这种有机的结合无疑会让学生们对枯燥的音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扎实掌握了元音知识。例如下图小故事:

3.搭配音标进行生词教学与默写训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开口操练,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一堂能够让学生不断开口的英语课才能算是成功的英语课。教师在教授新单词时,应当结合音标来进行教学。有的老师习惯于先教授单词再进行其他词组和课文的讲解;也有的老师?惯于将单词融入到课文中进行讲解。两种方式都被普遍接受。针对不同教学,也有相应音标的教学法则。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3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幼、小、中、大)、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转贴于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小学、初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高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古典、民族音乐。如果要将电脑音乐创作作为一个环节切入,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同时占有适当的时间比例。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处理好这一类创作课与传统课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它在教学中的很多作用是其它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为了开展创作课教学,也必须在传统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有关的知识的铺垫。创作课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曲家;学会作曲也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开展此类创作教学旨在提升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巩固、发展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在此类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4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小学、初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高中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古典、民族音乐。如果要将电脑音乐创作作为一个环节切入,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同时占有适当的时间比例。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处理好这一类创作课与传统课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它在教学中的很多作用是其它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为了开展创作课教学,也必须在传统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有关的知识的铺垫。创作课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曲家;学会作曲也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开展此类创作教学旨在提升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巩固、发展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在此类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利用电脑的多媒体功能进行音乐创作教学,将许多美好的教学设想转变成为现实,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由此看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并将其加以推广具有一定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抛砖引玉的拙作,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电脑音乐创作教学,从而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得到更新、更快的发展。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5

关键词:意识支配;歌唱联系;艺术表现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1]。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1.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在声乐教学中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主观上要有教好声乐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生主观上要有学习好声乐的信心和愿望。

无论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技能技巧、歌唱方法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使他们的差距得到缩小和改善,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歌唱意识能动性和良好的歌唱心理,在知识传授与对知识的理解进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最强地歌唱意识能力,教学效果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完成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是人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话题。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业余工作者,始终不能像其他直观科学一样表达得那么清楚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来完成的。间接支配比较抽象和内在,而探讨声乐的研究它既直观而又抽象,落在纸面上的文字是客观的,而衡量发出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感受与批评标准,可以说又具有抽象性。

在歌唱中,歌曲中的吐字、咬字是在意识支配下,由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与气息以及声带的振动协调配合共同进行完成的,表现为直接支配意识。其他: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都是由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赋予了歌曲内容所别有的技巧表情和思想内涵,因此,歌唱中声带的振动及变化,音色的显现及改变等这些运动,包含条件反射的作用,从属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

二、意识的协调统一是正确歌唱的基本条件

(一)关于呼吸

1.胸式呼吸法——吸气和呼气时靠胸腔一起一伏的运动,单吸气时有抬肩的动作,使胸肩着力,造成呼吸浅,导致声带、喉头用力过大,使声音的控制力差,不流畅、不圆润。

2.腹式呼吸法——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基诺·贝基曾说:“我个人倾向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换气快,而‘胸腹式呼吸法’换气慢,这点不好。”目前一些中外歌唱家对腹式呼吸法已经达成共识[2]。

3.对横隔膜的调节。当我们竭尽所能打开我们肋骨的时候,在腹部那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横隔膜,将完全得到平放,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提供足够的气息空间来支持我们在唱歌时需要的气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吸气中要自然的心态,平和的心理,使吸气正常进行,声带才有较足的气息支持,才能保证歌唱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

(二)关于吐字

歌唱时,应通过语言,结合唱腔,表达思想感情,使吐字、咬字、语气、语调都服从歌曲情绪表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唱热情、欢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嘴的动作不能太大,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既做到字音清晰,不带杂音,又表达出歌曲的热情、欢快的情绪。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亲切、情深、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柔和、圆滑、相连;唱激昂、愤慨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才能将情绪唱出来。由此可见,咬字、吐字不能从形式出发,而必须从语言的感情出发,使它服从歌曲艺术表现的要求。

(三)声区音色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大家一般把人的歌唱音域划分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如果单纯从声音上来划分,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歌唱中的音色上来分为三个声区,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严格的说,在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后,发出的声音为一个声区,当然不能说是嗓音中的高音和其低音都是一模一样的音色,但,声乐中的寓意是不要把相邻很近的(譬如上下大小二度音程,前后歌唱成截然相反的、极不统一的音色)“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2]——那就是混声区。

歌声音色要做到如同某一种乐器一样在演奏中那样一致的统一,就必须掌握最科学的声乐方法来把握这种高深的技术技巧。在歌唱训练中要狠下工夫,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使宽广的音域中具有尽善尽美的声区之统一、声音之流畅。就必须掌握好换声区的歌唱唱法。无论男女声都须克服换声区不统一、不流畅的问题。克服和避免:女声“真假声”打架,或者中声区用真声,特别是初学者:唱到高声区突然变成假声,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总有一个坎儿,造成中高声区的不一致,成为俗说的“两茬子”声音;男声常见的毛病是高声区特别吃力、费劲,或者喉头上提,声音发白,或者喊叫,演唱高音总是一种障碍。这些弊病都是因为没有掌握换声区的唱法而带来的问题和困扰。

当然,人声的自然声区是很有限的,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声,其自然歌唱音域仅在两个八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恐怕大多数人都唱不上去,唱上去也可能是喊的声音。所以,超过了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就必须转换成另一个声区的唱法,这种自然声区到高声区的连接区域,就称为换声区。各声区从自然声区转入高声区,都有相对固定的转换点,这个点就称为换声点。男女各声部的换声点分别是在:

女高音:#f2;女中音:be1;女低音:#c1;男高音:#f2;男中音:be1;男低音:#c2。清楚了各声部的换声点后,各声部在唱到换声点时,就不能再用自然声区的唱法,而是要采用换声区的唱法来支配歌唱。

三、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技能起关键作用

1.就意识对人体支配的熟练程度而言。只有长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歌唱技巧、歌唱能力进行支配训练和把握,使其成为自然的一种习惯,通过认真正确而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并有夜以继日、日积月累、不屈不挠的认真态度,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人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人体的支配随着磨练的增加,人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歌唱水平自然得到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好的层面和预期目的。

2.正确歌唱相关肌肉的锻炼问题。通过常年累月的长跑运动的锻炼,就一定能够增强身体健康程度,从而提高肺活量,身体肌肉组织就会逐渐结实、强壮,对歌唱的支持能力就会越加持久,发声能力就会轻松自如,声音也会圆润饱满。

3.歌唱水平提高的其他方面。除了纯粹的专业技术性训练外,个人的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等都对歌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成功者路途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不要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只有对各学科、各门类都关心都有一定兴趣,才能对声乐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淋漓尽致的出色表现。

培养良好的意识能动性,对于形成正确的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演唱中,必须掌握语言的规律,把握对不同风格特点的表现,用声音技巧塑造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才是达到歌唱艺术的真谛。掌握歌唱训练的科学意识能动性,在具有科学而严谨的理论和高深的技能训练下,形成深刻、全面、熟练、准确地意识支配能动性,使声乐理论有更深入的研究与掌握,使声乐教学计划、目标得到贯彻和实施,教学效率、学习效果做到最好,声乐技能有最快的发展,歌唱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

实现意识能动性对人体支配的最终目的是:歌唱者,能够正确、全面的调动和支配自身的各个有效器官,构成一个良好的“乐器”来完成全身的整体艺术歌唱,通过运用自如的声音,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情、景、物融于一炉感染人,以声、像、美的玲珑荟萃打动人,使观众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激励和完美的艺术享受[3]。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何纪光.成人声乐考级作品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6

关键词:意识支配;歌唱联系;艺术表现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1]。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1.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在声乐教学中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主观上要有教好声乐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生主观上要有学习好声乐的信心和愿望。

   无论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技能技巧、歌唱方法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使他们的差距得到缩小和改善,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歌唱意识能动性和良好的歌唱心理,在知识传授与对知识的理解进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最强地歌唱意识能力,教学效果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完成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是人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话题。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业余工作者,始终不能像其他直观科学一样表达得那么清楚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来完成的。间接支配比较抽象和内在,而探讨声乐的研究它既直观而又抽象,落在纸面上的文字是客观的,而衡量发出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感受与批评标准,可以说又具有抽象性。

   在歌唱中,歌曲中的吐字、咬字是在意识支配下,由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与气息以及声带的振动协调配合共同进行完成的,表现为直接支配意识。其他: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都是由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赋予了歌曲内容所别有的技巧表情和思想内涵,因此,歌唱中声带的振动及变化,音色的显现及改变等这些运动,包含条件反射的作用,从属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

   二、意识的协调统一是正确歌唱的基本条件

   (一)关于呼吸

   1.胸式呼吸法——吸气和呼气时靠胸腔一起一伏的运动,单吸气时有抬肩的动作,使胸肩着力,造成呼吸浅,导致声带、喉头用力过大,使声音的控制力差,不流畅、不圆润。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音乐;立体课堂;学习体验

引言

多媒体,即多种信息载体形式,被特指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并结合学科特点,让音乐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从画面意境感悟到音乐声音享受,学生的感观更加深刻,增加了音乐课堂学习的体验感,也构建了立体式音乐教学课堂,拓展了音乐课堂的深度与广度。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1多媒体音乐教学价值

1.1创境富学

音乐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离不开情感的体悟,而情感的体悟依托于具体的音乐情境。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传播媒体多样性与信息资源丰富性两大优势,将其结合应用于高校音乐课堂当中,可以构建多感官体验式立体课堂,为学生营造音乐学习的“芝兰之室”,在这里学生的音乐思维任意驰骋,音乐创意也源源不断,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得到了最大化激发[1]。

1.2提质增效

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核心,这是音乐教师的共识。传统音乐情境模式呈现出单一与静态化特征,各种信息之间也相对比较孤立,无法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2]。多媒体音乐模式下的音乐课堂,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最大的信息面,更是构建立体式的音乐教学课堂,将多种信息载体形式融合为一,实现音乐课堂“提质增效”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音乐教学现状

2.1理论课程

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发现,复调、配器、曲式和声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仅依赖于教师的言语讲解,学生很难将其掌握其中,并将直观教学内容变为语言想象,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例如,教师在讲解和声知识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其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举例和声是怎么完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性认知。

2.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试音与视唱。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开展的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教师会使用钢琴与言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两大用具。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视唱练耳当中,为视唱练耳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活力,教师可以预先将节奏、旋律、和弦、伴奏、音程等知识使用专项的音乐软件进行编辑。目前,我国高校应用视唱练耳的音乐软件主要为earmasterprofessional、auralia等,能够合理地进行音节、和弦、音程、旋律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教学,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4]。

2.3音乐欣赏

目前,我国高校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基本都已经开展了多媒体音乐教学,并配有DVD播放器、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等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设备。多媒体应用于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过程中,信息载体形式契合时代标准。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从专业与非专业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专业性的多媒体音乐课堂构建。

3多媒体音乐教学困境

3.1技术薄弱

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并不熟悉,仍然停留在初级的信息查找与信息展示上。由于音乐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考虑多项信息载体之间的搭配性与贯穿性,并要考虑到视觉呈现的效果。音乐专业教学深层的使用多媒体是一件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再加上教师多媒体技术薄弱,不利于多媒体技术的推广。

3.2互动性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将多媒体作为另类的教学信息传播器,但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授式为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不足,丰富的课件只能徒增课堂教学的华丽性,并不能够起到“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无论哪种模式下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主体,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变其形却忽其实,将无法真正发挥多媒体信息教学的有效性。

3.3利用不当

多媒体技术虽然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教师利用不当,就会出现“喧宾夺主”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现象,学生将更多精力放置在课件形式上,而是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另外,部分高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解读知识内容的现象,教师借助非线性编辑软件,对于其中一小节音乐知识过度解读,学生在过细的教学内容中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多媒体音乐教学策略

4.1培养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音乐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够深度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校音乐教师的多媒体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能够准确地结合课堂内容,确定课堂知识教学的方向,并在互联网中收集、整合、优化、提炼教学内容;(2)音乐教师能够熟练ppt音乐理论教学软件,将复调、配器、曲式、和声等相关音乐理论知识放入其中,ppt要做的简洁大方且生动有趣,能够突出重点教学内容;(3)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电脑音乐便捷软件的使用,能够借助相关的软件开展音乐等知识教学,并能够使用软件作曲。

4.2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开展必然有硬件作为基础,采购相应的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构建专业性的多媒体音乐教室才能确保音乐教学的开展。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应该为教师配备电子计算机、音响、投影仪等最为基础的音乐设备,支持音乐教师日常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同时,高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打造电钢琴教室以及miDi音乐制作室。miDi音乐制作室可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兼容与搭载不同的电子乐器,提供高品质的音响效果,并可以借助中心控制系统做到随时修改乐谱,成立一支专业化的“电子乐队”,学生可以使用该教室寻找音乐创作的灵感。电子钢琴教室的建立,能够帮助教师更高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课堂中齐奏与合奏。

4.3新旧结合

究其根本,多媒体技术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如何用”。因此面对音乐课堂互动不足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当的困境,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不仅是让多媒体成为知识的展示器,而是成为学生获取专业音乐知识的探索工具。例如,音乐教师讲解伴奏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miDi音乐制作室进行创新性实践,引导学生自由创作编写曲目,培养学生伴奏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感,同时结合传统的小组合作、问题导等教学模式,最大化开发课堂教学价值。新旧结合下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优势的强强结合,可以起到“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8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电影英文配音;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一、电影英文配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门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教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关键因素。[1]该理论还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成为他们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情境。

将电影英文配音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很好地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学生在做英文配音前需观看电影片段,了解故事情节,这便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良好情境;而在配音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角色分配和多人会话练习,这就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也从原来的说教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建构。

二、电影英文配音教学的优点

(一)练习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英语语音语调的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极重要的环节。语音语调的掌握不仅决定了学生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能力。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语音语调一直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在练习电影英文配音时,学生通过反复揣摩和模仿原片的语音,让自己的发音最大程度接近原音,这对他们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的语音语调有着极大帮助。加上英文电影由英美人士演绎或配音,电影语速较快,学生练习英文配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

(二)扩大词汇量

英文电影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台词偏生活化,这就有利于学生积累口语表达词汇。另外,英文电影中还会出现大量平时教材中较少出现的英美俚语,学生在练习配音时就能接触到更地道的英语表达,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比如在电影《SilverLiningsplaybook》(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该片片名就来自于英语中的一句俚语,即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也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之一。学生在练习配音的过程中便自觉积累了这句俚语的表达,加深了学习印象。

(三)实现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而英文原声电影作为文化的极佳载体,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良好媒介。如电影《朱莉与朱莉娅》介绍了英国的饮食文化,提到传统的英式早餐中必包含煎培根,煎鸡蛋和炸薯条三样食物;西餐的顺序是前菜(appetizer)、主菜(maincourse)和甜点(dessert)等。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学生眼前生动地呈现开来,他们在练习配音时,也学习了解了相应的文化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实践对象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是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14级环艺专业、动画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八个班共计三百余名学生,整个实践历时四个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八个班级均分为两个实验组进行对比,每组四个班级,其中在动画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的四个班运用电影英文配音练习,将之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而环艺专业的四个班则不加以应用电影英文配音进行教学。

(二)实践过程

1.教前准备

英文电影的质量决定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因此在实践开始前,教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实践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最初阶段,教师挑选了一些较为有趣且内容比较的浅显的英文电影,比如《功夫熊猫》、《机器人总动员》等动画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期,由于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英文电影的配音要求,且已经掌握了一定词汇,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挑选一些故事性强,俚语丰富的青春校园影片,比如《乖乖女是大明星》、《足球尤物》等,这些影片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到了实践末期,练习的重点便放在一些以历史为背景,文化底蕴丰富的影片上,比如以美国越战为背景的《阿甘正传》等,这类电影的难度较前期的影片要大一些,但却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绝佳的语言材料。

在实践开始之前,学生被分成四到六人小组,要求全班同学全部参与其中,角色可自由分配,这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了锻炼自我的机会。

2.教学过程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把配音的影片片段提前布置给学生,每次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进行配音练习,要求他们尽量做到还原影片的语音语调和语气。在配音开始前,教师先进行影片的背景介绍,让其余未配音的学生有所了解;学生配音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影片片段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并点评配音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再将原片片段复播两到三次,让学生体会自身与原片的差距所在。

(三)实践结果

通过历时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两个实验组的八个班级同学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

首先,参与了英语电影配音练习的四个班同学比未参与实验的班级同学在团队合作意识上有了明显提高。前者上课时与老师的互动更为默契融洽,班级的氛围也更为和谐。

其次,参与实验的四个班同学相比未参与实验的同学,听力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词汇量也明显增大,这表现在教师在讲授教材知识时,他们的反应比未参与实验的四个班同学要快。

总结

实践表明,将电影英文配音融入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也将美育结合于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艺术高校的英语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秀荣.建构主义理论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9

一、高校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自古以来,音乐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角色经历了从师学艺、认达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为人师表,传递知识的演变。随着高校音乐的教育改革,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高校传统音乐教师是单纯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递者。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师转变成为学生未来创造自己音乐活动的指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如此一来,学习者在音乐的世界中不仅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而且能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其次,高校传统音乐教师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对学生自主独立性的发展容易忽视。在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对学生自身的兴趣、情感、意志以及性格等方面上,传统音乐教师的关注不够。因此,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师的转变,不仅要重视教学的成果,而且要紧抓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的意志以及自身的性格和感情基础。

最后,传统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传统音乐教师只通过口头语言向练习者传授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专业技能训练、掌握知识素材的能力。高校传统音乐教师的讲授法特别适用于必须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知识素材的教学,尤其是单凭间接经验可阐明、而不能直接引导学生接触所授的事实与现象的场合;在“知识爆炸”的社会中,必须有计划地接受知识、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不断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如果片面地仅凭传授型方法展开教学,只能使练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虽然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上还得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如此一来,就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单一,老师对学生的传输方式呈单向发散,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过程。目前,随着音乐专业知识的发展,音乐文化的积累,高校音乐教师的知识来源、教育方式以及专业技能、技能训练的传授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知识来源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愈发的专业化、复杂化、技能化、信息化,而教师传授的不单单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不是在居高临下的地位,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再是教师支配学生,学生被老师支配的关系,而是“师者”和“学者”互动平等。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平等互动,所谓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活动,需要他们共同思考问题、共同探索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会根据老师发现的错误进行改正,老师本身也会从学生那里得到宝贵的经验,防止学生在此类问题上继续犯错,这是教师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或者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者能动地操作和创造。教师常常会被学生的创造精神感动,不断地会有惊喜。总之,高校教学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掌握、共同探讨,知识技能学习、洞察力的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练习者能动的生产性活动获得的。

二、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化是指音乐教师在整个音乐专业教学生涯中,通过自身音乐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接受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性音乐学习,从而得到音乐教学经验、从事音乐教学资格、音乐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过程。21世纪新时期的到来,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已成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关键性问题。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力以及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上,因此,高校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力以及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是发展高校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关于配音的知识篇10

   近几年来,英国的音乐学研究在表演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相继有两个大课题“录音音乐的历史与分析”(theHistoryandanalysisofRecordedmusic,2004~2009年,约一百万英镑)与“作为创造性实践的音乐表演”(musicalperformanceasCreativepractice2009~2014年,约二百万英镑)汇集英语世界的众多专家,已做出丰硕成果,正积极推进包括行为、跨文化、录音(像)、表演教学、即兴表演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国内也有一些相关音乐表演研究的成果。但是,现有成果主要着力于用文献梳理某些表演现象、通过社会调查展开表演教学研究、用软件分析音响现象①,或通过系统观察来剖析音响形态的形成与特征②,尚未见从认知与实践并重的角度进行的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的结构意识的研究。因此,下文先阐释时间事件的时间性与事件性的构成和呈现出的形态特征,再探讨感知与联结时间事件的两类结构意识及其在表演过程中突显出时间性的种种现象,然后论述在钢琴表演教学中用注意力分配来组合肢体动作、情感与风格等以实践结构意识的具体途径。本文所说的表演均指面对观众的情况,主要指现场表演、兼指音像,不包括自娱自乐或以实验为目的的表演。

   一、时间事件

   音乐表演是活态的、有音响、有动作、有场地、有观众与表演者互动的艺术。无论按谱表演还是即兴表演,不管有意或无意,往往有一些鲜活的东西呈现在每次表演中。在过程中逐一呈现的、预料内外的东西(指音响形态、表演行为、场景、情感交流等),是表演事件。这事件强调音乐的时间性,也有不同于一般事件所指的特殊性。时间性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系统,它有起点和终点,有时也指时间里的某一点。③黑格尔认为,有关空间、时间的探讨开始于“点性”,这个点性是一个有着自身否定之活力的精神的环节,而不是一个死板的只被用以计数的单位。④现代科学提出“时间本身或许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描述物体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方式出现的。”体现时间的因素有改变、次序、同时、持续、度规等。⑤

   可见,时间是抽象的,却又是有“点性”、附着性的,需要通过事物的改变、次序、计量等显现出来。我们认知时间基本有两种方式:物理和心理。前者借助设备确立相对准确的客观时间,例如钟表时间;后者属于主观感受,例如凭感觉估计乐曲的长短快慢。音乐表演的时间则以主观时间为主(尽管练习时可能借助节拍器等),这与音乐适宜表达情感的特质以及情感感受的主观性密切相连。我们往往感受到事件的内容(例如情感),而不自觉地忽略寄生于事件的开始、变化、结束的时间过程。事实上,这潜藏的时间过程是表演创造的重点。此过程中,速度缓急的组合方式、起句的音长与音色设计、收句的音长与力度搭配等等,这些时间点的事件布局正是表演家展示风格之处。因此,音乐表演过程中的时间与事件是一体的,当表演呈现出感性至上的倾向时,我们往往更需要理性“计量”该事件的时间过程,以防情感宣泄过度,以使表演的整体效果恰到好处。

   音乐表演也有不同于一般事件所指的特殊性。一方面,音乐缺少直接反映生活的、可用逻辑语言说明的内容,却又有着情感表现、精神内涵、风格特征和表演形态。这些事件缺少文学叙事的情节,但是,伴随情感与音乐形式(例如曲式)逻辑的发展,在时间中呈现的延续、改变、停顿等事件形态,却可以成为客观分析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表演中有着不可预料的偶然性,例如表演者与观众产生互动,这些事件常孕育出新生成的东西。“新生成”具有时间之改变属性,其后现代意味体现为随机产生而非蓄意达成。关于这点,后文另述。表演之时间事件有何识别标志呢?笼统地说,反映着时间度规与计量的节拍与节奏,是标志;表演持续时间所取决的速度,是标志;音乐开始、结束、发展变化时的表演形态是常见的标志。具体地说,时间事件之变化形态主要有:远距离的音、跳音、被休止符隔开的音、⑥连线、断奏点、力度的强弱变化、⑦模进、旋律反向进行、模仿对位、和声节奏(低音旋律)、夸大或模糊长短节奏组合、有意拖长或减短某音时值、改变局部的速度、加重某些音的强度以改变强弱规律,等等。⑧

   另外,还有一些表演行为是事件的标志,例如提手腕、提臂、面部表情,等等。就音乐表演而言,小事件(具体形态)发生在时间点或短时段上;大事件发生在时间过程或长时段中,是由小事件汇合成的整体。上述事件形态都是我们亲眼得见、亲耳所闻,而时间只有投射到这些事件才容易被我们意识到。单论事件很容易忽略表演的时间性,毕竟偏执一端是人在感性至上时容易犯的毛病。因此,本文特将两者合为一体,称为“时间事件”。时间事件是认知音乐表演的综合性概念,指的是表演者或研究者等明确意识到音乐起始点、变化点、持续状态、终点等的前提下,感知到的表演行为、音乐的音响形式、音乐表演中的情感状态等事件及其相关形态。

   除了认知,我们怎样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培养时间把握感和结构感呢?所谓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是我们的意识侧重于时间或空间的表述方式。笼统说来,就是整体感。但是,音乐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特性,使整体感这一说法不仅空洞,而且容易导向视觉感。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视觉符号为媒介,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符号是常见的事实,无论是西方的五线谱,中国的古琴谱、工尺谱,乃至民间艺人自己的记录,都是视觉符号。对乐谱符号进行再抽象的曲式结构图是视觉认知侵入听觉的典型,而结构感则是视觉想象与听觉结合的产物。由于表演与作曲或音乐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身体动作,而身体动作同时存在于时间与视觉空间,因此,结构感可以部分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在第三部分详述)。由于身体动作被意识所支配,又由于听觉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视觉,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意识到时间性(次序、始、终、变化等)的存在,将这时间性的存在具体化为表演行为过程,并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通过结构意识来培养时间把握感或结构感。

   二、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是将各时间点上的事件连成一个整体的,由思维、感觉、想象与意念形成的结果。结构是一个动名词。其名词意味的典型产物就是我们熟知的、呈现各部分搭配和排列的、视觉符号的结构图。这结构图形成于思维、源于作曲意识。其动词意味的典型产物是音乐表演的综合心理过程,这过程是以历时为主、共时为辅,受意识支配。意识紧密联系着认知,音乐表演认知尤其强调意识的作用。意识下属的概念(思维、感觉、想象与意念)都对应着表演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以及我们认知这些现象所需的知识。侧重理论知识的思维、侧重经验知识的感觉以及基于知识的想象和意念,都是表演认知与实践环节所必需的。

   结构意识这个综合概念看似空泛,但是,当我们着力于具体事件来探讨相关的知识分类时,其综合性的优势就体现在驾驭音乐表演之时间事件上。音乐表演的结构意识主要有思维与感觉之分,正如人类意识的树状与块茎之分。“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都是这类树状思想家。他们都试图从普遍化、本质化和来龙去脉的根系图式中铲除所有的暂时性和多样性。而德勒兹提出的‘块茎状思维模式’则不同。它是一种非中心化的、非层级化的和平面状的思维模式。它没有束缚与限制自身发育和生长的胚根。它可以向无数个方向自由地流动、蔓延和随机地延伸。它可以任意地与其他关系线连接形成一种光滑的、无边际的平面空间或块状空间。在这种空间结构中,块茎之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们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因此它们构成的多样性不具有任何同一性或本质。”⑨“树状思想”与“块茎状思维”都属于意识这个大范畴,但是,前者逻辑性较强,后者逻辑性很弱甚至具有反逻辑的特征。

   为了与树状的逻辑思维区分得更清楚,笔者将“块茎思维模式”的提法引申为更偏向感觉特性的“块茎意识”,此“意识”属于狭义用法,与严格的逻辑思维相对。人们表演经典音乐多以树状思维为主、块茎意识为辅。树状思维往往有逻辑轨道,这逻辑的主要外显形式是曲式结构。逻辑本身具有鲜明的先后次序、起点、终点等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特征。此时,我们不妨把申克简化还原理论作为一种有倾向寓意的心理过程,⑩这倾向在心理学层面联系着期待,在美学层面联系着感觉与思维逻辑的惯性,在时间过程中则贯串着表演形态与情感等事件。例如,宏大叙事、结构意识严谨、树状思维特征明显的奏鸣曲,其表演时间长、事件多,需要清晰的、有较精密的时间速度要求的、有逻辑层次的结构布局,以供观众展开史诗般的想象。有机拼贴的组曲则因单曲时间短而对思维的纵深层次要求不多,但并列的各曲却需要性格鲜明的表演形态以展示各自的意或趣,本文暂称之为树状类型中的灌木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