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0:24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职业能力;专业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自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软件等多方面技术之大成,要真正建设好高职物联网专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深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职学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靠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来保障和实现,只有建设规划好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体系才能完成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修成。随着国家“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与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智慧农业和环境监测作为高职物联网技术实训切入点,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培养主要面向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具有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规划与实施、系统服务与技术支持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人才。

1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

1.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最终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来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满足一定理论知识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最终使实践教学来内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为拓宽高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打下基础。为此,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要求,以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为系统实训平台出发,围绕这两大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开,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如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农业食品溯源应用系统实训、城市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实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表

公共素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专业支撑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概论、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设备配置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1.3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它的特点是突出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实训实践教学,完备的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时,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出发,按照“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展开,“认知”主要是强调基础性和启蒙性实训,“技术技能”主要侧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系统体验”主要是对前面实训成果的系统综合和应用,更加贴近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技术基础与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来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用能力,校内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和理论知识的内化。

2基础性实训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职实训也是同一个道理,也要从基础性实训抓起。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性实训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认知实训。

2.1专业基础实训

专业基础实训一般是指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面向职业岗位的通用型技能实训。如计算机基础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通过这几门课的实训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两项实训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应用办公软件如office,掌握对各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和维修,训练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掌握,为下一步技术技能的实训打下基础,如C语言学习。

2.2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是开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门的起初环节,目的是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设备、相关领域和相关应用有一个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专业技能实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职业面向行业应用面广,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据专业培养定位来开设认知实训。针对面向农业与环境应用的特点,专业认知实训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际电路的调试,让学生对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个较好认知;通过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相关的实训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涉及的多类技术要素,了解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及相关的感知、传输和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在认知实训中强调以感观了解为重点,知识普及为重心,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如网上查阅、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与访谈等。

3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面向社会就业之根本,也是体现现代高职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大多体现在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从物联网技术层面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因此,我们结合面向农业与环境领域的应用从三层结构来组织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

3.1感知技能实训

感知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获取,为最终的行业应用提供信息与数据。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技术,如各型传感器、RFiD系统、定位系统、条码等十分广泛。以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应用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说的四大类设备,为此要建立感知技术应用实训室,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传感器、RFiD等方面应用技能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类型传感器和RFiD系统应用技能。传感器方面:如温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如何使用,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设备方面:如各型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等。通过RFiD原理实训台,让学生掌握各型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频段RFiD系统的适用范围,以电子标签信息识别读写实训让学生对各类技术标准有一提高认识与消化。另外,也要适当增加控制方面的实训,如智能农业方面的调节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风等。

3.2信息传输技能实训

网络传输是信息高速公路,负责把由前端感知设备获得的信息实时准确上传到云端。这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二是远程高速网络传输。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如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和集中转发上传到远程网络上。重点是实训无线传感网(Zigbee网络)的组网与使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基本组成、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如节点之间点对点的通信、无线SoC端口控制与传输来强化对无线传感网的使用。另外,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来强化学生对局域网、宽带广域网的应用以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3信息处理技能实训

在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最后一层是信息管理与应用(简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完成经网络传输层上传到云端数据的接收、过滤与存储,然后结合行业应用进行控制与管理。主要涉及专业课程有数据库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一些相关软件应用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管理和前后台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强化数据库(如mSSQL)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动开发平台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基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已占据主流,为此结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在学习了Java语言后,通过“教学做”来培养学生开发小型app的能力。

4系统性实训

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集多专业之大成,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容易给学生产生知识混杂和难学的印象,那么如何补救这一情况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为此,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的理念,特别强化与设置了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环节。

4.1智能农业应用实训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如火如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别是食品溯源系统已日益成熟。将农产品种(养)植、运输、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个系统涉及溯源标识技术、监装技术、物流监控技术和数据采集与查询技术。溯源系统以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是一典型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这一实训系统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通过溯源系统的实训体验把原本分散的技术串联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特别是强化了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识。实训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电子标签制作与识读、数据库管理与应用、pDa安装与调试和app应用开发等。

4.2环境监测实训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实训是以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组建与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专业实训,通过此实训让学生达到对无线传感网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传感网组网及Zigbee协议的应用开发有一定程度深化,实训重点要让学生树立起系统性的理念。下图是物联网环境监测实训室功能总体框图。

环境监测实训系统

实训系统包含三种数传模式(wiFi、Zigbee、有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同时,其他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他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这些设备的灵活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较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应用模型。包含的实训:网络组网与无线信号测试、Zigbee协议栈应用、Zigbee网络拓扑、开发环境的搭建;ieee802.11协议介绍、接口程序代码开发、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查询显示等,重点是把从信息采集、传输和信息处理联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无线传感网系统的体验,更加贴近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5结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实训教学必须以良好理念为先导,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符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学体系。本文以农业与环境应用为背景,从分析人才培养目出发,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构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49-52.

[2]邹洪芬.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6):12-14.

[3]张新.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5):80-82.

[4]刘雪梅.民办高职院校实训体系的建构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18-20.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2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abouttheSettingof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

technologymajor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GuangzhouCitypolytechnicasanexample

ZHaiHongyan

(GuangzhouCity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510405)

abstracttheinternetofthingshasbecomeoneoftheworldwidestrategichighgroundsinanewroundof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whichneeds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talentedpersonsof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technology.thispapertakesGuangzhouCitypolytechnicasanexample,putsforwardthenecessity,feasibilityandmajordevelopmentplansofsetting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technologymajor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highervocationalcollege;developmentplanning

0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紧扣经济社会急需,大力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思考。

1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联网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中国科学院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发展结合起来。2009年9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2012年2月,我国第一个《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标志着物联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作为宏大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实施。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为进一步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推进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在此前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均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及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政府愈加重视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智慧社会”的新形势下,物联网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在广东,近年来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7.6%,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4224.2亿元,占全国的16.9%,居全国第2;电子商务交易额1.5万亿元,居各省市之首。作为信息化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广东物联网发展呈现“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应用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的发展态势,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规模1380亿元,占全国的37.8%,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16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200万台,全国60%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生产商集中在珠三角,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国内物联网应用先行城市的广州,已在多个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方面均有贡献,未来几年将迎来加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将实现物联网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物联网信息集成服务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物联网产业总规模达1500亿元,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物联网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物联网人才的竞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缺乏,急需大量的物联网应用方面人才。仅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的人才需求就可能达到20万人。就广州来说,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的数量和岗位逐年增加,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州市主办和重点支持建设的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和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中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坚持以产业需要和市民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使学院发展成为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列为重点支持专业,已先行对物联网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硬件平台上进行投入和完善,到目前已具备了开设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软硬件条件。

2.1对物联网的RFiD等关键领域开展了教学和研究

我院早在2007年对RFiD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进行四步走的尝试:开设RFiD应用方面课程(2007级)―设置RFiD应用方向(2010级)―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2011级、2012级)―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3级)。同时,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也取得积极进展,取得多项省市级教学科研立项,为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软实力保障。

2.2建立了良好的校内教学平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先后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并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实验和实训基地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建设。

(1)建立广东高职院校中首个“RFiD应用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有六个实训室:RFiD基础实训室、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物流分拣系统与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无线传感网实训室、教学成果展示厅。该实训中心针对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为汽车智能系统、超市结算、物流管理、仓库存取、移动通讯、电子支付领域的RFiD应用实训教学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这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打下良好的平台基础。

(2)建立了具有模拟和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RFiD人才实训基地。利用该实训基地,引入合作企业在物联网方面的真实案例,结合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氛围和设备,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掌握RFiD前沿技术,并有实际成果展示。同时,在本实训基地进行过生产性实践的学生,已经连续两年被合作企业邀请去企业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并有多人留用。

2.3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和尝试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提供了稳定支持。

3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围绕广东省、广州市物联网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本院实际,力争在未来5年,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立足广州、服务广东,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重点建设专业。

3.1探索建立“三项合作”人才培养新平台

与物联网高校、企业、社区合作,搭建校校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校社合作平台,通过学校、企业、社区3种途径,培养熟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实习实训的基础上,积极和物联网高校合作,推行与物联网企业和社区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能在物联网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及测试、物联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职业能力。

3.2按照“三性”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跟踪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服务广州物联网行业发展,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岗位能力,以“岗位―能力―课程”为建设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3.3构建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按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重点发展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应用”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逐步建成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形成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社会、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群,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3.4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

紧密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社区的实际案例,引入物联网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高职实训教材,同时,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学习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及视频公开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个涵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有信息的教学共享资源库,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需的一切资源。

3.5建设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专兼共同组成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3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计划显示,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等。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紧跟形势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做起。

2.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嘉兴工业领域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专业围绕嘉兴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来建设,以“十步法”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的新契机

通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金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研修培训、课程研发、成果交流等活动,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框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融合”是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要一显”:“三要”是指“企业融校要合作、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联校要技能”;“一显”是指“文化融校显特色”。其中“企业融校要合作”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纽带,相互融合;“协会驻校要标准”指通过常驻在学校的行业协会(机械工程协会、模具协会、技师协会)获得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评的标准等;“企业联校要技能”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文化融校显特色”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融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契合。

“双主体”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实现物联网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通过走访、信函调研、问卷调查、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嘉兴地区15家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企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需求规格等作出科学全面分析,形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后,以嘉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o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校企双方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整理出了5个职业岗位,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为后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企业、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坚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修订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梳理典型教学项目,实施工学结合;坚持将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呈现学校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智慧生活模块)》《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C#版》《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搭建》和《智能家居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校本教材6册。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版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教材。

3.师资培养方面的成果

两年来,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教师,以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构建本专业教师的“四维资格”培养机制,创新“三入”培训途径,重点实现“九种”能力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聘请了2名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普遍提高,技师及以上比例占93.3%;现拥有市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属级带头人2名。专业教师参加竞赛获部级奖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一体化”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育科研方面的成果

两年中,该专业的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8篇,6篇论文获奖,申报获批实用新型和观设计专利共7项。

5.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该专业面向企业,开设了专业讲座、高级研修班、技能培训鉴定等。近两年,积极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579人,鉴定1847人。

6.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成果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4

关键词:五年制物联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0-02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物联网,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为此,如何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有关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本文论述五年制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下简称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物联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物联网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3]。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相关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4]。由此可见,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年制高职专业,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良好信誉,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专业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在同类院校中排名领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以上专业试点开设物联网的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与实践工作。与此同时,与物联网研究机构、物联网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上所列,都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开办物联网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新开设的物联网专业是以培养产业紧缺型人才为突破口,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构、课程设置等入手,精心谋划,勇于实践,旨在为物联网产业时代的到来储备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存储、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学习计算机、电子、自控、软件、通信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跨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具有:

2.1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并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2知识要求

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标准和法规;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初步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集成的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和运维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了解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物联网产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2.能力要求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物联网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文献阅读能力,达到规定的要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图1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图

在进行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到了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并对专业核心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在总学分270学分(教学16学时对应1学分,实训每周对应1学分)的情况下,相关课程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具体课程分类论述如下:

1)政治、德育(16学分)。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律、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贯穿八个学期开设。

2)体育(16学分)、信息技术基础(6学分)。体育每学期2学分,共设置8个学期,信息技术基础在第1学期开设。

3)文化基础课程(60学分)。主要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分别开设4个学期或6个学期。

4)专业基础课程(37学分)。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电工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工程制图、专业英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

5)专业课程(9学分)。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等。

6)专业核心课程(32学分)。主要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数据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应用、Zigbee技术及应用、综合布线与弱电工程等七门课程。

7)专题实训课程(28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技能实训、物联网认识实践、电工技术综合实训、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实训、RFiD系统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及考证、数据库设计综合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实训、物联网组网综合实训及考证等专项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8)企业顶岗实习(18学分)。该教学环节是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补充规定》的要求设置的,规定中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低于半年。顶岗实习就是安排学生离校走入生产一线,进行劳动锻炼,以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按照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安排第期进行顶岗实习,每周1学分。

9)毕业实习、毕业设计(18学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相关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在第10学期进行,每周1学分。

10)选修课程(30学分)。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物联网与智能交通、学术讲座等课程。设立选修课程环节,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四、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特色

根据物联网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精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拓展类课程结构,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专业课、拓展课和通识课为辅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1)按“四级制”设置课程体系,即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拓展类课程,遵循“按需设课”原则。

2)加大综合实训课程比重,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凸显高职高专人才特色。

3)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企业,开展专题技术讲座、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培养模式,以此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语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份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需要紧密结合业界需求,瞄准行业走向,关注工程实际,不断进行微调,完善方案内容,从而成为纲领性教学文件,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以上是对五年制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初步想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与同类院校共同研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9.

[3]物联网三大硬伤:成本、安全和隐私http:///it/2010/07-02/2378338.shtml

[4]物联网用途广泛,重点在于应用http:///webpage/news/201107/2011071309402700006.htm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建设

一、物联网专业背景知识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传感器与传感网和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将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安全保卫与军事等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物联网目前是我国大力推广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截止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650亿元。多省市都制定了物联网产业规划,以重庆市为例,规划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完成投资390亿元,产值突破1500亿元。重庆市和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将投资20亿美元建设“智能城市”和制造基地,成为思科全球第五家总装厂,至少将带动本地2万人就业[2]。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为产业培养技术人才而开设物联网专业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为三个方面:运用物联网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设备故障;整合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简单设计、实施和维护;对运行中的物联网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要面向具体的物联网设备、产品的安装、维护;要面向行业应用和现行系统的管理。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从事物联网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工作,物联网系统终端设备的维护,物联网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等工作[3]。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项目驱动为依托,在教学中把教室与实训场地有效融合,将实际工作情境引进课堂,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行业的实用性人才。

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努力搭建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学结合的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实现毕业后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物联网课程体系层次

我们遵循这四个层次,开展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RFiD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信息存储与检索、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建设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师共同担任。

五、专业实训场地的搭建

为提高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含量,学校须搭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场地。实训场地的搭建可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自主研制物联网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中包括温度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等多种传感器节点。二是搭建物联网融合实训场地,其中包括传感器节点、网络传输节点、数据处理和控制节点,实现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功能。三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来弥补学校的不足。物联网实训场地应包括: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编程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

六、结语

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着重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技能性型人才,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光明[4]。但物联网专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其专业体系还具有发展变化的特性,这使得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既面临新模式探索的挑战,又获得了结合自身实际办出特色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月

[2].李志,物联网专业的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训初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月

[3].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5期

[4].黄艳苏品刚,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探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6月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6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networktechnology,the“internetofthings”Followingthecomputer,theinternet,mobilecommunicationnetwork,setoffanotherwaveoftheinformationindustry.inordertoadapttothecurrentsocialnetworkingprofessionalsneedspecializedtertiaryinstitutionsofthingscameintobeing,theestablishmentofprofessionalteachersadaptthingspersonneltrainingneedsofthingslabsandbecometheimportantworkofbuildingaprofessionalnetwork.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Laboratory;Vocationaleducation;talents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与网络连接,网络对它们进行识别和管理,并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其功能模型图如下图1所示:

针对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及其迅猛的发展,大量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职教院校,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物联网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室,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1职教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1.1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

物联网技术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使学生掌握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物联网专业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其建设的目标如下:

(1)实训室建设应重视基本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2)实验环境能培养学生对实际物联网应用项目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3)有条件的建立宽泛实验环境,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鼓励创新精神。

1.2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与物联网开发的相关内容。国内各大高校也在陆续开设该专业,由于目前各大行业需求量极大,故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培养阶段,尤其职教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安排上不可缺少实训环节。因此,在学校内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室,探索开发物联网实训内容对于实现职教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上的跨越式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实训室的建设,将为职教院校的专业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应用能力的需求。

2物联网结构及其原理

物联网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的功能是完成终端信息的感知与采集,包括感知受控单元和感知网关。感知受控单元由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组成,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摄像头、光传感器、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标签等设备组成,完成数据采集。上述的数据传送到感知网关后,感知网关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节点,完成终端节点与承载网络之间信息的转发。

网络层主要是指现在实用化的通信网络,如3G网络仍是目前的主流网络,4G网络现在已经遍布大中型城市。

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对感知与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转换,由于系统采集的原始的海量数据杂乱无章,这些数据对于用户来说只有经过筛选、分析和转换处理之后才具有实用价值。

3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功能

以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同时满足教学、实验和实训三方面要求,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应包括以下功能:

3.1基础教学功能

提供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满足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其主要由师生互动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子教室三大系统组成:

(1)师生互动系统,学生端通过定制的手持终端跟老师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教师端通过相应的接收设备可以实时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在互动的过程中数据能自动记录并实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评测等多种教学功能。

(2)教学在线系统,是指网上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材料在网上,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中的相关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提问等进行一一解答及沟通,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在线完成,并能随时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3)电子教室,能在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内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时演示,可同时监视屏幕和远程控制等网络管理的功能。

3.2实验功能

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通过实验硬件平台和实验管理平台,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功能。

(1)实验硬件平台,能够对物联网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自动控制、无线与有线通信、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实验。包括无线单片机aRm7/aRm9开发、物联网网关、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高频RFiD,超高频RFiD、GpRS通信开发、蓝牙应用开发、GpS开发、射频应用开发等。

(2)实验管理平台,能够对实验硬件平台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统计和管理等。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传输技术、软件技术和数据库存储技术等。

3.3实训功能

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和实验平台,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能够模拟设计和实现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超市、智能教学等日常应用为参考的综台系统。

4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终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终端网络的部署和协同等,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为代表;异构的接入网络基础和核心网络;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构成的应用支撑子层以及物联网应用领域示范系统等。因此,在规划建设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感知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智能感知和传感标识等相关技术,包括:多种传感器实训,如温、湿度传感实训、光敏传感实训、运动传感实训、信息采集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等各种频段传感实验。

(2)网络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无线通信网关设计、网络协议等内容,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实训(如433mHz、2.4GHz)、iee802.15.4协议、无线自组网实训及Zigbee网络实训、wiFi实训、Bluetooth实训及RFiD标签应用实训(如高频、超高频无源RFiD)等。

(3)应用层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网络应用接入和智能终端信息处理等技术,包括公网接入实训、设备管理、工业控制实训、安全网络通信实训、物流管理实训,自组网时间同步实训、环境监测实训等。

5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包含了对应课程体系的验证性和项目化的实训内容,还要从硬件、软件、制度、校内、校外等诸多环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的投入和实训室人员自身努力和奋斗。职教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网络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职教院校要明确加强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要不断地集思广益,探索和实践出一条适合职教实训室有序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10.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7

关键词: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员工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66-02

自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网络化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以来,2000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iot”(internetofthings)概念后,物联网广泛出现了技术论坛和国内外研讨会上。对于我国而言,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计划正式拉开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序幕。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装置,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协议,将一些具体事物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并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换以及信息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跟踪以及监控和管理功能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狭义物联网和广义物联网:狭义物联网即是物与物的通信,而广义物联网是指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通信与融合,前者实现的目标是“万物网络化”,而后者实现的目标是“网络泛在化”。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类对周边环境和交互方式的理解。

根据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专家论证调研,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深入的发展,其中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投资111亿元,传感器等中间件的企业达到300余家,而物联网的专业人才需要达到了5万,而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就占到了5000人以上。

在这些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中,主要涉及到四大类人才: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辅助设计、物联网项目规划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维修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1物联网项目定位

以安徽电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数据通信部为主要依托,可以主要开展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与维护为目前主要项目开拓方向。在这项业务方向上,要求相关员工必须具备以下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

1)具备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的基本技能和体系化的管理方法;

2)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保障客户满意度;

3)具备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保及其相关的管理素质;

4)配合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从而有效地保持和产业链上游、下游企业的联系与配合。

通过调研,物联网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这些内容,相关的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企业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物联网项目的招投标、中标后的项目设计与图纸设计、物联网工程项目综合布线与施工管理、传感器节点的安装与调试、数据传输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应用程序的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工程的竣工与验收、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后期维护与管理。

2员工的技能培养与培训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招标与施工,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员工进行施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与培训。

按照物联网工程企业的业务开展步骤,我们可以将物联网工程中员工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培训、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培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培训、传感器节点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数据传输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应用程序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以及智能终端产品辅助设计的培训。这些培训可以使得员工具备具体的物联网工程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

3物联网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现在的物联网发展处于蓬勃发展期,但是不得不承认,要想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腾飞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问题,诸如物联网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物联网工程的造价过高等等问题,另外,对于中国的设备商而言,3G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外资企业设备商在企业中的份额远不如2G时代,因此如何借助物联网工程重返利益市场是外资设备上的重要机会,国内的运营商和设备上也面临诸多技术和市场的挑战。

因此,企业在物联网工程的初步运营接入和小范围的试点后的运用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员工的技能素养,做好技能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晓荣,齐丽娜,孙君,等.物联网泛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高职教育;计算机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利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及全球定位装置等各种信息传递仪器与计算机网络结合在一起,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

二、高职教育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终端、电子电工、电子通信、软件开发等实践性行业中都有涉及,这一优势也为我国高职教育院校的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适应物联网发展的经济需求,抓住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进而培养高素质、高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教育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1.增加物联网教学实训课程

传统的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与实训课程都与计算机网络有关,却并没有涉及物联网的相关知识,为此,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制订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训课程计划。如科学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教学特点,以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选择性地增加物联网相关教学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中与物联网相联系的经济产业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全面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力度。高职院校毕业生若是想成为物联网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不断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相关实验学习内容的合理训练。由于计算机专业是建立在网络实验的技术前提下的,掌握网络技术非常重要,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增加物联网技术的实训教学课程。正因为物联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内容,实验内容十分复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加深其教学内容,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2.全面建设高职院校内部物联网技术师资队伍

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都是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对物联网这一新生事物还没有充分了解,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加大物联网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的物联网教学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培训,并深入探索,通过派遣优秀教师到物联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定期聘请物联网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人员到校园内专业讲授物联网知识。

3.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建设物联网实训室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来建设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在进行实际建设物联网实训室时,校方需要与周边不同的物联网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内部的经济资源来全面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以此来解决学校缺乏实训工作场所这一问题。通过全面构建校园内物联网实训室及校园外部的合作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联网企业的实际运营状态,学生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逐渐掌握物联网实用操作技术,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有效地解决物联网企业当前急需的人才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教学课堂中,有效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9

关键词:移动学习;体育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一、前言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一步实践的产物,有人甚至说“互联网”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教育”正在改变着课堂教育的模式。本研究通过分析移动互联和移动学习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案例展开反思,梳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和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今后相关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二、移动互联与移动学习

1、移动互联和移动学习的概念移动互联是移动互联网的简称,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产物。从终端的角度定义,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和无线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即可称作移动互联。有人将移动互联称作建立在移动和互联技术之上的新一代互联网,它在继承传统互联网的公开、平等、共享精神基础上,又兼具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个性化、私密性,呈现出独特的特征优势。

2、在体育教师培训中移动互联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有很大的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移动互联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打破了体育教师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以手机为主的便携式学习工具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研修活动。并且能利用工作生活中的零散时间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在4G移动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热点的覆盖下,网络带宽不再成为移动学习的阻碍,体育教师不单可以通过手机查阅文字和图片资料,更可以流畅地观看网络媒体的动作视频或者是体育比赛直播。移动网络让使用者不再只局限于文字交流,语音和视频聊天进一步拉近了使用者的距离,边讲解边示范边纠正已经成为指导教师在线开展运动技能培训时的最好的方式。

3、覆盖面广泛,促进教师的公平发展。在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学科发展尚不均衡的背景下,移动互联制成的移动学习可以为很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普通教师提供与其他地区教师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4、移动互联在体育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学员需求是设计培训、设置培训课程的目标。培训前项口组利用“问卷网”调查教师培训需求问卷,在班级微信群内问卷链接,参训教师填写后,分析获取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对于培训的需要和目标。微信评定课程。观看和交流活动是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研活动有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很难保障每位学员都获得发言的机会。在线研究讨论。学习的重点是思维的火花和经验的互换。线下指导交流。培训中的微信群和QQ群等移动互联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用于培训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也同样适用于培训后对参训教师的持续交流指导。

5、对提升在体育教师培训项目中应用移动互联实效性建议。对于移动互联和移动学习,我们不应全部否定,而“针对学习过程中手机使用不当引发的各种问题建立防范措施与解决预案,应采取积极态度。”同时,要对成功应用移动互联的教师培训的案例进行宣传为移动互联在体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创新体育教师培训的形式。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应该是如何针对移动互联的特点开发符合移动学习需要的课程,如何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和培训方式进行改革更新。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新环境下,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求利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和强化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相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是要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会有更多的获得,做到以学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做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信息技术课堂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篇10

一、互联网课堂的出现

互联网课堂的时间、空间在4G、5G网络的支持下被无限延伸和扩展,移动互联,远程在线教育越来越逼真,效果会越来越好,web课堂的参与性、参与面、参与度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实时互动,课堂效果的实时测试,比较传统课堂优势明显。那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不应排斥网络课堂的应用,在物理课堂上,进一步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多学生实验,进一步展示演示实验,将网络课堂作为一种补充、一种手段、一种延伸。比如在探究晶体、非晶体溶化规律实验中,学生能确实感受冰与火的交融,感受热量在物态变化现象中流动,这是传统课堂中无法感受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过程演示出来,反复观看,可以作为实验分析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利用网络技术师生共享课件资源

教师的优势在于编写优秀教案、总结成功教法、提炼教学心得,利用多媒体制作优秀课件和教学资源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课件、教学资源等资料的制作可以交由专业公司或团队,制作好后放在网上共享,并开放源代码,这样我们可以将教案、教法、心得贯彻在教材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人人做课件之累,课件水平良莠不齐,好想法、好教法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发生。教师、学生做到共享资源,并将课堂互动、好的建议反馈给制作方,同时也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源代码自己动手修改,体现自己的想法,这样节约人力、物力,真正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交流互通。同时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充分、更有效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各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力学课件制作,怎样让学生感知重力、弹力、摩擦力,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ppt课件、flas,对于普通物理教师技术上难度很大,而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通过传统实验学生认知上困难、困惑的地方很多,一部高质量的flas可以轻松将力学过程展示出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的个人素养、技术能力对整合课程资源的影响特别的大。因此我们当前首要任务是: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水平。互联网技术使用水平主要指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熟练使用常用教学软件能力。通过培训能使教师与时俱进,自觉更新自己的互联网技术知识技能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技术专业化发展。虽然省市经常组织互联网技术能力培训,但多数老师只停留在会简单的技术了解上,加之部分培训时间短,培训对象单一,内容涉及广,和教师日常教师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培训不好,从而使整体教师技术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如果各项培训能够有针对性,分学科、分软件类型、技术层次并且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有效的结合,这样收效会更大。比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的比较多的动画软件,ppt应用技巧等有针对性地对中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在部分学校试点强化培训,有时每个学校安排一两名教师培训,好像普及面广了,但实际效果不好,如果能在部分基础较好,师资配备比较好的学校,培训一批骨干教师,以学区示范校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效果可能会更好。

始终保持良好的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习惯,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交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新技术、新手段的好处,也就会很自然地用且愿意使用新技术。例如,在电学中,很多老师用过设计较好的flash软件后,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电流、电压特点在模拟试验器中展示起来很方便,效率很高,通过模拟学生很容易上手,实物图和电路图的相互转化认知也较容易。

四、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也需要磨合

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不是教育的目的,互联网技术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过程中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否则将弄巧成拙,本末倒置。

(1)要注重应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过程。深刻意识到教学课件制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要以人为本,抓住共性、满足个性。

(2)要注重互联网技术服务功能。在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决不等同于摒弃传统教学和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否定,技术是教学手段、方法的升级、拓展,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