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1:51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

1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郑彩娥,林伟,叶洪青.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2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组实施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陪护式;康复训练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程迁延的、呈反复加重或恶化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作者对恢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陪护式康复训练进行了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选自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5a,持续在我院住院≥2a;(3)年龄25a~40a;(4)临床疗效评定达显著进步,已进入维持治疗阶段;(5)长期代管的患者(家属和单位要求患者在我院长期治疗并签定代管协议书≥3a);(6)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共入组4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康复组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28.70±2.75)a;平均病程(3.17±2.15)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职高4例,高中1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4±2.36)a,平均病程(3.07±1.98)a,其中大专1例,职高5例,高中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入组时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住院治疗,即:药物治疗、工娱疗、心音疗等。康复组联合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

1.2.2陪护式康复训练

由专业护师对康复组患者进行陪护式康复训练,先带教培训5w,被陪护者均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住院患者(即患者陪护患者),要求陪护者与之同住一个病室,一对一陪护,充当家属与护理员的角色。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向康复组患者(其他患者也可旁听)讲解职业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及意义,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情况、家庭护理、预防复发、如何社交等常识,讲课时间2h·d-1,上午、下午各1次,随时接受咨询并提问相关问题,为期1w。(2)职业要求及训练,为期2w:每天统一由专业护师每人培训4例患者,点名分组,每组4例,共5组。由护师进行讲解和具体示范操作并记考勤。具体包括怎样照看输液者(指制止被陪护者要配合治疗);协助护士给不合作或有藏药现象的患者喂药;帮助患者清洁个人卫生;协助卧床患者翻身、按摩活动肢体;帮助患者洗衣服、打饭洗碗;打扫整理其所在病室卫生;每天定时观看新闻、给患者读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精神卫生知识、聊天、关心安慰患者、充当家属的角色。(3)实习期2w:按上述职业要求使康复组患者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完成每天的陪护工作,每组由1名护师负责指导并检查工作情况,具体包括被陪护者个人卫生是否良好;病室的卫生是否良好;是否能按时给被陪护者打饭洗碗,是否每天能积极参加康复训练。(4)实习期满后进入试验研究阶段,即让患者正式“上班”工作。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仍采取每4例患者配备1名护师,逐一指导并监督。每月按工作完成出色与否付给不等额的“工资”,以鼓励并激发竞争意识。

1.2.3临床疗效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临床疗效。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mo末,由3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评定BpRS、SapS、SanS,2名在精神科工作≥10a的护师评定noSte。

1.2.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入组时两组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2.2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BpR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两组BpRS评分结果(略)

表1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2.3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SapS及San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表2两组SapS、SanS评分结果(略)

表2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4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noSte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表3两组noSie评分结果(略)

表3显示,康复训练6mo末,noSte评分康复组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3讨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问题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各种精神症状的影响,被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其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陪护式康复训练显示,训练6mo末,康复组患者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n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徐志达,翁永振,侯也之,等.药物处置模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的随防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96

[2]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32

[3]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治疗对社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682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功能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3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31-02

术中医疗和术后护理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同等重要,然而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医院常因各种原因忽略护理的重要性,导致骨科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功能康复不理想[1],甚至引起一系列其他不良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情,降低病人生活质量,也对医生、医院方面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现对68例骨科住院患者术后功能康复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探究、评价其临床效果及作出心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篇研究收纳以往68例骨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0人,年龄在19~77岁之间;女性28人,年龄在23~78岁之间;总体平均年龄51±3岁。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露骨、躯干骨、四肢骨损伤,术前无非骨性并发症。将患者无性别差异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人,均愿意接受不同的护理干预研究。

1.2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除基础护理外,还要进行各方面的综合性、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心理工作: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减轻患者术前忧虑,降低病人害怕、恐惧的心理,积极采取和患者沟通、疏泄、安慰当手段,使其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态度,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康复。②功能康复:对术后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引导,每日坚持有效的、适当的锻炼,以增加其骨骼活跃性以及活动度,避免相关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还要注意脑功能(记忆、识别、方向等)的康复。③生活能力的锻炼:对于术后不能自理者,要适当地鼓励、引导其自己穿衣、饮食、排便等,以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集体的功能康复。④对于术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常翻身,常换被褥,保持身体和床铺的干燥,避免产生褥疮等其他不必要并发症。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

1.3疗效评价:依据《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将康复情况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和良两个等级为有效,并记录并发症情况[2]。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纳入SpSS17.0系统,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总人数34人,有效32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4.12%,X2=14.06**,发生并发症者2人,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总人数34人,有效24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70.59%,X2=6.88**发生并发症者8人,并发症发生率23.53%。两组在总有效率上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3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病死率不断下降,怎样更加有效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已是康复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其他医疗工作一样,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护理工作模式中大多是功能制护理,方法局限,出院后效果不理想,且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活动[3]。当前倡导对患者的全方位护理,包括心理、生理和功能等的护理;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和步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核心,做好其思想工作,态度和蔼有耐心,获得病人的充分信任。

骨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不同,由于外伤、截瘫、年龄大等原因造成骨科手术者,往往因为身体过于疼痛而使活动受限,进而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求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从基础护理工作开始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医院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进行综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以提高预后效果。骨科住院患者常因疼痛、肢体肿胀、功能丧失等原因而情绪低落或者易怒,再加上做牵引或石膏固定等,均不同程度的给病人带来精神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为患者作解释,合理的交流以及恰当的引导,充分赢得患者的信任,为日后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做好准备。特别注意护士应着重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避免长期卧床,必要时经常为患者翻身,常换被褥,保持床铺干燥与清洁,以免造成皮肤破损、褥疮等其他并发症。

经此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接受以心理支持和功能康复为核心的综合护理干预后,其功能康复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心情爽朗,疼痛减轻,活动方便,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可以产生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红.护理干预对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29-30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4

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体质虚弱,骨含钙量低,骨质脆弱,特别是髋关节,其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供给障碍,如遇跌倒或不慎遭遇创伤,极易导致骨折或关节病变且难以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髋关节骨折或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法,一则通过治疗可以减轻因股骨头坏死导致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二则此术式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护理和住院时间[1]。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是一种新型的康复理念,主要应用于外科,它融合临床、麻醉、护理、营养等多个学科,遵循循证医学理论,在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老年患者行护理照护,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行快速康复护理用以判断其效果,以便为进一步推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注:*表示p

表1显示,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6个分维度均低于试验组患者,p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n=80,天)

注:*表示p

表2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试验组患者,p

3讨论

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例如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治疗花费高[3-4]。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消除关节疼痛,以最小的痛苦来纠正关节的畸形、恢复关节相应的功能[5-6]。这一术式的推行使得患者既避免了接受大型手术的痛苦,又从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的肢体功能,是临床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快速康复理论强调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在住院期间与患者一起规划出院后的康复和后续护理方案,向患者介绍控制情绪的方法、讲解患者出院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不仅解决了患者知识储备不足的难题,同时安排了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宜,使其能尽快、较为容易地适应疾病带来的生活环境的转变,助其尽早摆脱疾病带来的迷茫。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也曾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胃肠外科,骨科等,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即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病例讲解与分析等各项措施安排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有助于其调整生活方式,较早回归正常生活。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临床开展有一定阻力,没有突出的护理特色,虽然理论上切实可行,可在临床推广上却有一定困难。一是缺乏完整的系统理论,二是实施过程繁琐、反复,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康复外科理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t.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术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6-27.

[2]刘立俊.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1914-1914.

[3]唐孟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14):2929.

[4]任飞燕.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543-543.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可移动机构;脑卒中;康复治疗;人机工程

脑卒中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据wHo统计中国脑卒中的年发病数将由目前的180万上升到2030年的540万。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脑卒中的死亡者3/4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借助外部支撑来减轻双腿所受的重荷,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康复站立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

此外,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病发后,因长期被动卧床,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行走、读书、说话和与人沟通交流等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并且使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临床表现为言语减少、情绪抑郁、睡眠障碍、兴趣缺乏、食欲缺乏、精力减退、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抑郁症状。护理人员要尽早干预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站立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站立训练能有效的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加上护理人员的亲切态度、热情面容,激发正向情绪,使患者能配合康复治疗工作。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的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的方法一直没有找到解决方法。面对如此急切的社会需要,国内外对康复站立训练机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当今市场上也缺少有效帮助脑卒中患者解决问题的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所以开展新型的康复站训练机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国内站立训练的研究

国内对于站立训练产品的研究起步比较国外晚的多,大部分研究都集中注意力于独自站立的学术研究,当今中国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发康复站立训练的综合性机构研究相当于没有,传统站立方式站立床以及不可移动的站立架还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力军。六关节平面运动型双足步行器“先行者”是国内第一台仿人机器人,紧接着各单位都开展了老年人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另外,汉库科技企业成功推出一款双足行走机器人,称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双足行走机器人。上海大学研制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起到平衡缓冲作用使得忠者在训练时相对于跑步机而固定,还保证了人在行走时上、下振动的自由度不被限制。然而针对站立训练系统的器械还十分少见。

二、技术支持

在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指导下,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丧失自主行动的特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站立行为、变化姿势、人际距离、生活习惯等的观察、分析与研究,发现现有站立机构在形态、功能、色彩、材质、可移动性等问题,发现脑卒中患者在空间内活动时对站立机构产生的各种需求,并以此为指导,从形态、功能、尺寸、材料、色彩、空间布局及分布数量等方面提出设计要求。

图1

图2

面板1、前保护垫2、上伸缩杆3、机械手臂4、挂钩总成5、上体支撑带6、主干7、护膝8、轮子9、脚踏板10、基座总成11和刹车系统12。

图3

如(图4)所示,挂钩总成5包括连接架5-1和挂钩主体5-2,连接架5-1上设置有挂钩调节锯齿槽5-1-1,挂钩主体5-2通过销钉连接在挂钩调节锯齿槽5-1-1的内部。

图4

前保护垫2连接在桌子面板1上,桌子面板1连接在主干7的顶端,上伸缩杆3连接在桌子面板1的底端,机械手臂4连接在主干7上,主干7与挂钩总成5的连接架5-1铰接连接,上体支撑带6挂放在挂钩总成5的挂钩主体5-2上,护膝8连接在主干7上,轮子9安装在主干7的底端,基座总成11连接在主干7的底端,刹车系统12安装在基座总成11的后端,两个脚踏板10连接在基座总成11的左右两侧。

患者脚站在脚踏板10上,调节好护膝8在主干7上的相对位置,使得护膝8与患者的膝盖相接触,屁股靠在上体支撑带6上,上体部与前保护垫2相接触,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脑卒中患者康复站立训练机构设计机械模型,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舒适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图5

上伸缩杆3包括伸缩套筒3-1、连接座3-2、伸缩杆3-3、活动连接杆3-4和靠垫3-5,连接座3-2连接在伸缩套筒3-1上,伸缩杆3-3套装在伸缩套筒3-1的内部,伸缩杆3-3与伸缩套筒3-1的配合使得上伸缩杆3整体的长度能够调节,使得康复站立训练机能够适合于不同体型的使用者。活动连接杆3-4的两端与两个伸缩杆3-3的末端铰接连接,靠垫3-5连接在活动连接杆3-4上;上伸缩杆3通过连接座3-2连接在桌子面板1的底端。

基座总成11的末端设置有小轮,刹车系统12安装在小轮上。下压刹车系统12的刹车片,刹车系统12将于小轮接触,使得小轮被锁紧,从而使得康复站立训练机保持停止。护膝8在主干7上的位置能够调节,根据患者的身高进行调节。

本课题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特殊人群问题,并希望能通过设计的手段为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个真正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康复张立训练机构机械模型,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舒适度。

首先,发掘可运用到康复站立训练机构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方法和理论;其次,分析人体大腿骨骼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再次,进行人体立姿腿部的运动分析及助力形式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立姿人机工程学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

通过对现有康复站立训练机构的人机工程学性能的分析,以及自然状态下人站姿活动状况的分析,结合已经确定的脑卒中患者人机工程学指标,提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康复训练站立机构的设计方案。并验证其运动情况符合人机工程学。

三、总结

本课题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和和研究特殊人群问题,并希望能通过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为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个真正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康复站立训练机构机械模型,提高老年人的坐姿质量及起身便捷性。

参考文献:

[1]徐本华,胡永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01).

[2]许改玲,罗凤琴.脑卒中后抑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探究[J].临床实践,2010(10).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工作疗法;康复

康复护理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改善精神病患者病态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的恢复其适应新社区生活的社会能力。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方法主要有工娱疗,社会功能训练,行为矫正疗法,运动疗法和综合性工娱疗等[1-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工作疗法是精神科康复护理的手段之一,它使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联系,并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防止和延缓精神衰退[4]。我们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工作疗法康复,观察工作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8个病区中整群抽样抽取2个病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组标准的纳入研究。共入组90例患者,均为男性,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9±13)岁;病程8~24年,平均(14±7)年;其中农民38例(84.44%),工人7例(15.56%);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6例(13.33%),初中30例(66.67%),小学及文盲9例(20%)。对照组年龄20~48岁,平均(36±13)岁;病程7~26年,平均(11±7)年;其中农民41例(91.11%),工人及其他4例(8.89%);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8例(17.78%),初中27例(60%),小学及文盲10例(22.22%)。www.133229.com试验组及对照组入组前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nbprs)评分分别为(27±10)和(27±9),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分别为(39±10)和(38±11)。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及nbprs和ipros评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组标准

符合ccmdⅲ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本次住院1年以上,病程≥8年,病情相对稳定或至少近6个月病情变化不需调整药物或改变护理级别,护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nbprs<30分;排除躯体性及器质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工作疗法实施办法:试验组在不更改原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除参加常规行为康复训练,还参加设定工作疗法康复,主要康复内容:整理内务,仪容仪表,每天由工作疗法护士带领外出从事劳动,并分为几个小组,包括种植农田组:包括种植农作物、施肥、浇水、除草、收割等;饲养家畜组;清扫室外卫生组;绿化庭院组等。工作疗法共进行2月,每周5d,每天2次外出,上午1h,下午2h,上下午各有15min自由支配时间。根据患者工作疗法的表现,每周1次评奖,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患者独自掌握部分一定数量的钱款,可以自行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佩带出入证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允许这些患者外出,在院内小卖部购买日常用品及零食等。工作疗法期间,与对照组一样参加娱乐、作操、散步等。对照组在不更改原药物治疗的前提下,每天只是在室内参加一般的娱乐活动,如看电视、打扑克、下棋等,定期到室外散步,参加常规行为康复训练,但不进行室外工作疗法。

1.3.2评定方法:在入组前对2组患者的病情情况应用nbprs进行评定。应用住院精神病患者ipro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在工作疗法结束(2个月)后,再次应用ipro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在使用此量表之前,我们分别对2名护士进行了7d标准化训练,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kappa法),然后对2组患者同时进行评定,在1周内全部评完。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在经过2个月工作疗法后其ipros评分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工作疗法前ipros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工作疗法后试验组ipros各因子分及总分较前均显著下降,其中工作疗法、生活和总分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ipros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工作疗法、生活、关心兴趣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ipros评分与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和nbprs评分做相关分析,显示其间无相关性(p>0.05)。见表1。表12组ipros评分结果

3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程长,病情迁延,并且多表现为行为缺失、缺乏动力、缺乏感情、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由于长期住院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使患者与外界隔绝,这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我们除了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外,对一些患者同时实行了积极的工作疗法。从两组对照分析结果来看效果显著,其中工作疗法、生活和关心兴趣等三项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工作疗法是促进精神分裂症康复的有效措施之一。工作疗法把患者置身于一种健康的劳动中,这样既减轻了患者对病态体验的关注,克服了不必要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病态行为得到纠正,巩固了药物的疗效,改善了患者同周围环境的接触,恢复与发展他人的友谊,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技能,更激励了患者对工作的兴趣,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减轻由于长期住院带来的被动,丧失自我意愿等。我们的结果与其他康复研究[1-3]结果近似。但也有人提出[5],这些患者的行为语言是有限的,一般是起初较明显,以后就停滞不前。我们也仅观察了2个月时间,以后会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疗法还未见到成熟的经验,针对患者大多来自农村,危险程度低和便于开展,我们选择的工作疗法是类似于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工作疗法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和nbprs评分等未影响工作疗法结果,可能与工作疗法选择有关。

总之,工作疗法有促进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工作疗法可以作为就业前的演练,不同工作经历和预期,工作疗法的选择该有不同,但是训练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利用工作疗法原理,并融入社交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兴趣的培养,行为矫正等原理与方法,实现了预期目的。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是靠一种治疗或方法就能够实现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针对个人特质的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微螺,邓立凤,唐晓红.工娱疗在精神疾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941295.

2董瑞兰,李全会,王素红,等.社会功能训练对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07409.

3王彩荣,张红.综合性工娱疗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67.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7

【摘要】基础护理工作对骨科病人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效果。

【关键词】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职业道德;健康教育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的病人,由于患者起病急、病程长、活动少,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就非常重要。

骨科病人的特点:

骨科病人大多由意外事故急诊入院,事起突然。因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及相关疾病知识。而且病人年龄跨度大,从婴儿到老人都有。骨科病人多需卧床休息或有自理能力下降,住院期间护士需协助其生活护理及培养其自理能力,又由于骨科的病种多,手术方案不一,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器械的应用层出不穷。更是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应引起我们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针对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案,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这样就增加了疗效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及康复锻炼技巧,同时也对我们新时期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自觉认真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2)护士应具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及时解决病人中存在的护理上的问题

(5)以护理质量监控结果,作为评价每个护士年终工作总结的硬指标。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任何小的疏忽都有可给病人造成并发证。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每一个护士的技能、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做到心中有数。对护士工作应有真对性的进行随时检查、其结果进行量化管理、到年终进行总结表彰。对低分者应进行末位淘汰制,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护士真正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责任之重大。

通过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使护士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让每一位护士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提供给病人清洁舒适的医疗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这样,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使护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的。

2健康教育

(1)实施方法。出面法,将科学技术状况、骨科病人的医学知识、住院须知等制成挂板和宣传栏。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文并配以通俗易懂宣传卡片或手册,供患者及家属阅读,以达到向患难与患者、家属宣传的目的。

(2)讲授法。专业护士利用下病房的各种机会,用口述形式根据具体病情对患者与家属进行教育,并鼓励患者提出心中的疑问,就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使教育信息的沟通实现双向性,提高教育效果,时常向病患及家属进行治病常识,自我保健等知识的讲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现身说教法。对患同种疾病的患者,选择康复性的典范现身说教,介绍经验,对解除患者顾虑,提高治疗信心具有很好的效果。

(4)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将用药的情况,自我护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等不易掌握的知识应给予患者具体的示教与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等。使患者获得感性知识。

3健康教育的内容

骨科患者的病情及护理要点随不同治疗时期而不断变化,其健康教育也必须结合这一特点来实施。

(1)入院教育,患者一入院,检查诊断病情后,就要对相关疾病的病因、证状、治疗现状等向患者进行介绍,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大概了解,并针对患者起病急,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给予指导,消除患者心情急躁、怒愤、担心、忧虑等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术前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内容、目的、注意事项、利弊关系及不良卫生习惯影响等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在治疗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3)术后教育,手术后应及时向患者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注意事项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指导等护理要点,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4)康复教育,康复期应重点指导患者及时正确地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对锻炼方法,时机给予具体指导,促进功能恢复,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5)出院指导,包括患者的继续治疗、用药方法、功能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返院复查的时间,应付疾病变化的策略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转变,医院的护理工作除了应重视基础护理、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外,护理的范畴正在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全民保健护理的方向转变,因此,只有将健康教育很好地贯穿于骨科护理,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骨科病人的康复就又多了一层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理专业内涵.中华护理杂志,2005

[2]黄津芳,王玉荣.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调适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9

[3]陆静波.骨伤科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出版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8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__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1工作方法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2资料来源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__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结果及分析3.1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3.2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__年度已达合格指标。3.3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__年的一级(p<0.001)。3.4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__年达一类等级(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3.5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3.6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4讨论4.1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__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000名≥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ci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4.2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4.3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4.4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__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4.5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4.6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9

康复护理学的发展需要康复护理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护理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教育。我国现有8000万残疾人,加上人口老龄化,据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8亿,占总人口比重6%左右。这些人大约有50%需要康复医疗服务。同时当今社会一方面工业和交通意外、生活意外及疾病脑卒中造成神经损伤,影响大脑各方面功能及导致肢体瘫痪;另一方面社会和患者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要求不再停留于生命的延续,更注重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质量[5]。这些都需要具有康复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护理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社会、家庭的巨大负担。因此,各高校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康复护理学这门课程,并列为必修课,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好课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如同一座房屋的地基,它对今后专科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康复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及专科技能学习,护生会对康复护理有初步认识,为今后在临床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康复护理学专业师资培养力度

师资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国康复护理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护理教学的教师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护理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护理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护理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护理理论知识与康复护理技术,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血脉。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通过培训,教师能熟悉教材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同时教师也将进一步提高对康复护理教育认识,增强实施康复护理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3加强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护生康复护理技能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是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夯实基础,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护理学教学实习任务。实习基地建设对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医院是护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贯彻国家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强康复护理学实习基地建设,为护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医院需要制定护理教学计划,安排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康复护士或者康复医生给护生讲解康复护理内容,并且现场或者通过放幻灯的形式演示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使护生对康复护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4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康复护理工作总结篇10

1月-2014年1月本社卫中心辖区内居家康复中心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后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的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applicationinth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of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method:82strokepatientswereselectedinourhomecommunityhealthcenterfromJanuary2013toJanuary2014,theywere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treatmentgroup,41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care,onthebasisofthattreatmentgroupwasgivenearlynursing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thenursingeffectofthetwogroupswereanalyzed.Result: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lofcareinterventionafterthe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7.6%,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onlyconventionalmodelofcarenursinginterventioninthecontrolgroup(80.5%),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Stroke;Hemiplegia;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mode;application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GuangdongprovinceDongguanCity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Dongguan52357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25

脑卒中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该种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中老年人致病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2]。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该疾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恢复,单纯的手术治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因此,可以将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护理训练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本院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瘫痪肢体的各项功能,降低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卫生中心辖区内居家康复中心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被确诊为脑卒中引起的偏瘫。任意抽选41例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8~78岁,平均(64.32±9.1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1例,脑出血患者20例。另41例患者作为治疗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66.71±4.3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1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康复护理: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介绍脑卒中偏瘫的有关知识,并宣传超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加患者的自信,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3]。(2)肢体功能训练:首先在卧床休息的时候要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病的肢关节蜷缩变形。其次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为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放松肌肉,增强疗效。再次,要做好患者的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3)家庭康复护理:患者要掌握好自我康复锻炼方法,做好平衡、协调、速度训练,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4)饮食护理:患者家属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饮食偏好,制定科学、营养的食谱。每日三餐都要给患者提供一些高营养、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患者的饮食要注重蛋白、胆固醇、脂肪等的摄入,从而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身体,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

1.3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者均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且所有患者均经mRi或Ct确诊;(2)患者年龄大于40岁,但不超过80岁;(3)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4)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5)所有患者均无活动性肝病、恶性肿瘤、呼吸功能衰竭等疾病。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排除年龄小于40岁,或年龄大于80岁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恶性肿瘤患者、呼吸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患者;(4)排除四肢瘫痪者;(5)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6)排除有既往痴呆病史的患者;(7)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病程大于3周的患者;(8)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9)排除有精神病的患者。

1.4观察指标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及常规护理两种方式分别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分析,观察指标主要包含有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

1.5评价标准(1)根据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痊愈:Bi=100分,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显效:Bi≥80分,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80分>Bi≥60分,肢体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无效:Bi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经过不同护理方式护理之后,治疗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1%,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5.6%,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开展护理干预前,其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开展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4]。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偏瘫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该种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5-6]。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有脑卒中,而在其中又有约70%~80%的幸存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给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7]。目前来说,临床上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相结合,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情况,其中的康复护理是比较可行的治疗手段[8]。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通过康复治疗护理能够加速建立自主侧支循环,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和代谢,从而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达到永久性的固定[9-10]。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瘫痪、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常会出现自卑、易躁易怒、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和情感障碍,这会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11-12]。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他们紧张、焦虑心理,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13]。要做好患者的系统功能康复训练,防止患病的肢关节蜷缩变形,修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关节肢体的活动能力[14]。此外,脑卒中偏瘫的病程比较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患者在出院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完全康复,因此要做好家庭康复护理工作[15]。患者家属要帮助患者掌握好自我康复锻炼方法,做好平衡、协调、速度等运动训练,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从而增强术后恢复效果。患者家属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一些高营养、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组中痊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中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1.74±11.50)分、

(70.68±12.46)分,对照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9.55±9.95)分、(49.55±9.92)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简易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瘫痪肢体的各项功能,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214-215.

[2]范可文,胡永善,吴毅,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1(6):484-487.

[3]姚惠侠,刘立,冯海霞,等.整合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69-270.

[4]方英,叶民,曹桂华.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101-102.

[5]焦艳华,陈传英.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4,7(2):111-112.

[6]欧剑凡,郑剑聪,李继香,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27(4):304-306.

[7]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7-78.

[8]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9]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10]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11]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12]张萍,张乐,李明连.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0(5):552-553.

[13]陈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1,35(7):537-538.

[14]Sekim,HaseK,takahashiH,etparisonofthreeinstrumentstoassesschangesofmotorimpairmentinacutehemisphericstroke:theStrokeimpairmentassessmentSet(SiaS),the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andtheCanadianneurologicalScale(CnS)[J].Disability&Rehabilitation,2014,36(18):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