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8:13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有大量研究报道指出:无论所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方式属于抽水式蓄能发电,是径流式引水发电,或调节性水库,其建设与运行势必会对整个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重点是了解项目建设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以及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是否为生态环境或社会环境所接受。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第二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的评估。本文即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评估与分析。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评估要点

1.1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与识别:重点关注所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所覆盖区域与建设范围内是否涉及到农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区域,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敏感性目标的关注与评价。

1.2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概况的调查与识别: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体系中所涉及到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附属工程,环保工程等建设内容,主要评估建设内容是否合理与全面,同时还需要从水资源,水电,以及流域资源等多个层面针对工程项目的规划符合性进行评价,关注规划内容具体实施中的情况与合理性内容。

1.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枢纽部分选址,蓄水位,以及运行调度模式的评估:调查收集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工程建设区域沿线环境敏感性目标,了解相关敏感性目标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区位相关性关系,重点关注内容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选线,选址,运行调度方案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具体环保措施的合理性问题。

1.4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以及施工方案的调查识别:指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规划要求以及所对应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特点以及具体保护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交通组织体系,施工道路建设方案,重点关注项目规划以及工程区布置的环境可行性,并系统论证环保措施的合理性。

1.5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期间以及运营期间的产污,排污情况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分析工程建设期以及运营期产污,排污情况时,应当重点关注相应策略是否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若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移民安置方面的问题,则还需针对安置区内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价。

2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2.1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主要的评估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是重点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的完整性水平,对环境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重点论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的环境保护以及修复措施(如针对施工场地的恢复,对料场开挖景观的影响等内容);第二是针对项目建设位置与生态环境及敏感性目标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生态环境中因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变化,提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国家保护性动物,植物应当准确预警,根据动植物对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要求,对包括植物移植、工程避让及异地重建等在内的环保措施进行细化处理;第三是针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评估,重点关注环境保护要素,明确项目建设区位与保护区,名胜区等在位置分布上的关系,评估两者间的符合性。若涉及到隧道工程项目,则应重点了解输水类隧道建设所导致疏水问题是否会对施工周边的地表植被等生态元素产生影响,并做出准确预测,了解环境应对方面的措施,分析隧道工程建设是否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产生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第四是针对建设项目覆盖范围内的鱼类动物进行科学保护。重点研究并评估项目建设完成后对本区域内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情况的影响,制定针对鱼类繁殖季节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条件,评价过鱼设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完善对增殖放流站的选址,条件允许时可以提供相应的平面布置图和建设规划图。

2.2对水文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主要的评估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是针对碱脱水段下泄生态流量问题进行评价,制定在项目蓄水和导流阶段对应下泄流量的保护性措施,评价下游水资源受水库蓄水情况的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方案,评价生态小组的建设可行性;第二,应深入分析并了解受项目建设影响水文区域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水源现状,并对污染水源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特别制定针对敏感性水质指标的指控要求,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制定污染源的治理方案,加强对重点退水区域及水质保护河段的合理选择,加强农灌退水策略;第三,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水库类工程项目,必须重视对分层取水问题的分析,结合项目建设区域内的水温分布情况及运行特征,对所致水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可以有效缓解水温影响的相关措施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2.3对环境空气以及声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对项目建设区域内环境条件的调查以及对敏感性目标分布情况的评估,准确界定各种影响源因素的强度水平,遵循环境质量保护需求,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中料场开采及工程运输等内容的环境敏感性进行预测分析,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项目环保效益目标的实现。

3结束语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主要关注评价项目建设影响性质以及影响程度的显著性,以验证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水平,同时了解环境保护目标对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的重要意义,以明确环保措施在实施中的优先等级。本文中重点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关键内容与要点,望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了解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关系,从而在具体实践中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作者:吴南江单位: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永仁.关于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91-91.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教育宣传

    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与农村民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力发展农村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普及农民们参与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该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题。毕竟在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农村环境教育宣传程度不够,教育主体和方式相对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目标等问题。

    1、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视宣传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城市,环境教育普及率有一定的保证,但是针对农村的环境教育无论从立法、宣传书籍或者是培训队伍几乎没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源于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度不够。我们从立法上和政府管理两方面考虑,立法上,《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于在农业化肥、农药、农业除草剂等农业有机物使用、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与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问题都缺乏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法律细节举措。政府管理方面,中央在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中还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而在基层,基层干部没有宣传意识,甚少干部有主动支持村环境教育的意识。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对日益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局面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无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方式单一

    当前,农村环境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针对的对象是学生,而事实上,农民才是环境教育中最重要的受众,这无疑限制了农村环境教育的宣传面。此外在教育方法上,缺乏有力的实践,致使中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缺乏感同身受。除了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直接针对农民的环境教育少之又少,更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或者教学条件不足,农村环境教育尚未启动,这自然不能落实和提高农村环境教育的效果。而且从制度上,我们也不能保证农村环境教育的展开,我国很多乡镇没有环保相关机构,没有政府进行环境指导,即使是设置了环保机构的乡镇地方,工作人员也因为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使环保工作流于形式,以上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落后。

    3、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

    在农村环境教育要实现的目标问题上,原国家环保总局只是提出要“全面启动面向农村的环境教育”,但具体的目标并未具体提及。我国农村人口占比高,不确立阶段性教育目标,很难从提高全员素质,增强意识方面进行环境保护,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

 二、寻找相应对策,推动农村环保工作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出现上述问题,各相关群体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举措薄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面对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是当前我国环境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1、扩大承担教育任务的主体范围

    发展农村环境教育,需要自上而下地展开,各国经验和历史表明,“指导和协调环境宣传教育”是国家环保部的重要职责,政府部门一定不要承担起组织和推进的职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承担环境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当地政府和学校。因此,政府的环保部门在进行环境宣传和教育首先应该制定农村的环境教育规划,联合各方力量,制定农村环境教育大纲和实施细则,循序渐进引导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

    2、丰富环保教育宣传方式

    丰富环保的教育宣传方式,是针对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而言的。我们在环境教育的方式上面,应当采取一些较为通俗的,农民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例如广播、电视等。其次,可以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挖掘本地的经典事例,用比较通俗的方式,通过文艺表演向农民朋友们传播环境保护知识,也可以通过壁画、宣传标语等宣传国家环境法律法规,让农民朋友们了解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还可以通过展览展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具体事件,请事件的当事人,现身说法,请有关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宣传,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环境教育的效果。

    3、制定具体目标,细化教育宣传

    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设定为通过环境教育,使各相关群体提高环境意识,了解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能,最终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新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行为习惯。在环保教育宣传上,我们通过借鉴国外和国内环境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提出了具体的环境教育方案设计。笔者认为可以把公务员、乡镇企业成员、农民群众、城镇居民、大学生、未成年人作为农村环境教育的五大重点群体,分群体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喜欢宣传手段,达到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4.构建长效机制,保障教育宣传实效

    环境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范围广、职能有可能出现交叉,因此加强领导组织尤为必要。首先是加强统筹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各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不断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形成由环保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资金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针对客观实际,想办法,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构建环保的长效机制。形成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合,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我们必须要根据环境教育工作的需要,确定投资领域和重点,并适当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切实的资金保障。

    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保护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宣传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努力推动农村环保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艳荣. 搞好环境教育保护地球家园[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09)

[2]王照双. 谈生态环境国民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03)

[3]闫守轩,胡广宇. 论环境教育的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3

1揭开宪法环境条款的面纱

1.1宪法环境条款的内涵

要明确宪法环境条款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环境的定义。在《辞海》中,环境的概念为环绕所辖的区域或围绕热内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要素的总体。可见,环境的概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自然界现实存在的天然或人工环境,而且还包括影响人们思想以及成长的人文环境。法律对环境进行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对环境加以保护,其显然是环境的一个下属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将会因人们所生活社会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根据周珂教授的观点,这一概念的确定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一、科学之可能性;二、经济发展之必要性;三、法律之可操作性。笔者在赞同周教授观念之余,认为目前法律上环境概念的确定最重要的是法律之可操作性。当下中国不断在加强环境立法,但是在环境行政执法环节往往难以跟上立法的步伐,导致大量的环境立法难以有效实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环境行政执法频频遇挫,在环境利益受到损害的公民面前难以发挥其作用,再完美的环境立法也将不仅失去其原来的光环,其后果不仅仅是法律权威性的降低,更重要的受到损害的公民利益难以获得其应有的补偿。

本文中所讨论的环境是指法律所调整的天然存在的空气、土壤、水等环境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为了对我们所生存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宪法环境方面做出了概括式规定,开启了环境保护立法的大门。我国宪法环境条款主要是指在宪法中,对构成环境的特定要素的一些规制性条款以及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条款,这些条款是我国环境立法的立法基础与立法依据,并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着环境行政执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宪法环境条款体现了宪法中要求环境保护的价值,其可以被认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基本国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为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结合本国的国情所制定的一系列发展政策。陈新民教授根据宪法条文的效力作用分为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制度性保障与公法权利。在对宪法条文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陈慈阳教授根据该宪法条文对于宪法秩序之作用,将宪法条文分为:1.权限规范2.创造性规范3.程序性规范4.宪法修改规范四种类型5.规范性规定6.基本权规范7.制度性保障规范8.国家基本原则的规范9.国家目标设定规范10.宪法委托性规范11.其他。陈海嵩教授将基本国策条款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国家目标条款。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环境条款的基本国策性质从两方面进行讨论。第一种是方针条款。这里的方针条款是指的宪法中国家对相关政策的宣示性质的条款,对于国家权力机关没有规范效力,即没有法拘束力。第二种是国家目标条款。这种宪法上的国家目标条款指的是一些具有拘束性的宪法规范,与之抵触的法律就构成违宪,其内容在于为现在以及未来的国家行为设定任务与方向,这些目标设定的位阶高于一般政策目标。而我国的宪法环境条款可以说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下的一项国家目标条款。而国家目标条款为了保障国家目标的实现,结合三权分立的理论,有着多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这种国家目标条款主要表现形式是宪法委托,即由立法者在宪法内,规定由立法者有所作为的指示。虽然宪法条款拘束了立法者的立法行为,但是手段上如何实现该宪法目标是立法者的权限与自由。另一方面,这种国家目标条款除了对立法者加以约束之外,还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以约束。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据宪法条文规定的该项国家目标条款或者在适用法律时不违反该项条款之精神,行政机关应当在国家目标条款范围内做出行政行为,做到依宪释法,防止滥用职权。

1.2宪法环境条款的内容

我国宪法环境条款对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从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因素中展开的,其不仅包括对地球上有限自然资源归属的宣示以及对这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制,而且还包括对环境进行保护的义务性条款,既包括针对国家的国家义务性条款,又包括针对公民的义务性条款。从文章上述对环境概念的说明以及对法律中对环境的规制范围的限制,来确定我国宪法中的环境条款。在此定义下,我国宪法环境条款主要有第九条、第十条和第二十六条。针对这三个条文,主要分成两组来理解,第一组是宪法第九条第一款和宪法第十条,第二组是宪法第九条第二款和宪法第二十六条。对这两组进行分类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宪法条文规定的客体的不同,而是针对宪法条文的性质来进行分类。宪法第九条第一款和第十条作为第一组是对我国自然资源的说明以及其归属的确定,宪法第九条第二款和第二十六条作为第二组是为了对我国的环境进行保护而课以国家以及个人的义务,笔者将第一组称为说明性宪法环境条款,将第二组称为义务性宪法环境条款。说明性宪法环境条款主要是宪法对相关自然资源的归属以及利用方式等进行了说明的条款,类似于宣示性条款;义务性宪法环境条款是指宪法中明确了某主体拥有某项义务的与环境有关的宪法条款。笔者以此种方式对宪法环境条款进行分类旨在对宪法中的国家的环境义务进行明确,在环境立法的背景下,寻找环境行政执法的有效路径。

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是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禁止事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半段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分析其性质,可以归结为国家的义务性条款,此条款所规定的国家义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二是国家对珍贵动植物的保护。与此同时,针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宪法开辟了行政法上之合理行政的立法之源,针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要求做到合理利用。除此之外,第九条第二款还规定了个人和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即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条款第二十六条前半段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根据其性质来判断,规定的是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属于国家义务性条款;从其保护的环境范围分析,并不仅限于公民的生活环境。究其原因,是因为根据生态时空有宜律,虽然每个区域中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但是这种特定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不仅仅包括公民得意安居乐业并生活在某一区域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包括更广范围甚至整个生物圈的生态环境。当作为造物者的人类实施某一行为,并作用于环境时,所带来的影响虽然不会像蝴蝶效应那样夸张,但是人类必将会根据这一行为而受到不同的影响。后半段的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则属于倡导性条款。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这则倡导性条款面临世界性难题的解决,需要公民个人以及各社会阶层团体的共同努力。

2宪法环境条款在执法中的适用方法

正如波斯纳所说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宪法环境条款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只是环境保护体系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环,起到了一个罗盘与铰链的作用,至于环境保护蓝图的展开与构建则是部门法的任务。环境行政执法不仅需要依据部门法中现有的法律规范,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的规定,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以及保证宪法实施的任务,这就要求环境行政机关在适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时应当遵循依宪解释的解释方法。

2.1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

要明确宪法环境条款在环境行政执法中的运用,首先需要明确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环境行政执法是指国家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环境法的活动,包括依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行政行为和依法解决环境纠纷的环境行政调解、环境行政仲裁、环境行政裁决和环境行政复议等行政行为[7]。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监督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的活动。不同的学者对环境行政执法概念具有不同的解析,但其本质并无较大差异,都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依照一定的程序,在行政权限范围内,执行关于环境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规的活动。通常,这种环境行政主体由法律规定,其环境执法行为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并承担法律责任。笔者认为,环境行政执法涉及到环境法领域和行政法领域,是包括环保局在内的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运用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依据相应的行政法律法规,做出行政行为的活动。并且,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应当在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文义范围之内,遵循一定的解释方法与论证方法,不得超过行政机关的执法权限,不得有损公民的尊严,并不得与立法目的相违背。

2.2从部门法中寻找依据

部门法中的具体的环境条款在环境宪法领域可以作为宪法环境保护价值进入环境法领域的一项承接规范。因此,在对宪法中的环境条款进行解释时,必须从部门法中寻找法律依据。环保部门在针对一项具体案件做出行政决策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现有的法律依据。而这些现有的法律规范必然需要符合宪法并不得与其精神相违背。由于宪法的母法性质以及篇幅的限制,对基本义务仅规定的概括性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内涵,需要立法机关对基本义务进行精细化。同时,为构建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有民法、刑法、行政法中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同时,我国还有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保护法和污染防治法。民法中除了现有的《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对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正在倡导的绿色民法典要求在民法总则中加入修复生态环境,这意味着当环境利益再次受到损害时,不仅要求污染者根据公民的损失状况对公民进行赔偿,而且还要求污染者应当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或还原。污染者承担的责任将可能并不限于原来的损失的两倍。《物权法》中涉及到物的所有权分割以及使用权,第四十九条规定了中国的野生动物之资源。《刑法修正案八》对原来刑法的第三百三十八条做出了修改,一方面扩大了环境污染罪的入罪范围,另一方面更改了这一罪名,罪名从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名为污染环境罪。行政法中的《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有关于涉及到环境生态保护的设定行政许可的规定,《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而且,环保部公布的《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造成环境污染给予行政处罚做出了细致的规定。环境行政合同的运用以及普及和行政补偿制度的建立将会进一步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治理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首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1989年通过并在2014年4月24日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新出台的《环保法》将保护环境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重要位置,促进了环保信息化、科学化,专门对农业生活垃圾做出了规定,加强行政公开和公众参与,并加重了政府机关以及环境保护部门主管人员的行政责任。为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例如杭州淳安、衢州开化、南京以及贵州和四川等地将当地的政府政绩与GDp指标剥离,从而加强当地政府等行政机关的监管。针对我国的环境资源,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时还可以参考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破产资源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水法》等,在特定领域,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红线的确立,并对海洋各区域加强管理,确保科学使用海洋生态功能区。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环保部办公厅在2016年10月28日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号召在十三五经济规划期间,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

2.3遵循依宪解释的解释方法

在讲话中提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在环保行政执法中,行政人员在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行政行为,当依据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可能会做出有损公民利益之行为时,应当对其进行宪法解释,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未经解释不得适用。宪法解释就是宪法的具体化,我国宪法中对环境资源以及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这就要求环保部门等行政机关在适用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时应当依据宪法的规定和精神来进行解释。正像魏德士所说:任何法律适用者都应当注意到方法问题是宪法问题,因此,环境行政执法中在适用法律条文时,也应当做到合宪性要求。同时,这种要求应当在追求行政效率之外,不仅应当做到与宪法环境条款的要求不违背,同时还需要符合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要求和价值,将宪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价值贯穿于环境行政执法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首先,这是由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位阶性,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法的制定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如果抵触则无效。环境法作为宪法之下的部门法,其内容包括污染防治领域和生态与资源保护两个领域,当环境法的适用与宪法的精神相冲突时,需要进行依宪解释,这种依宪解释并不必然认定这项条款无效,形式上仍然维持此项规范的整体效力,仅仅是认定该规范与宪法相违背之处无效。同时,依宪解释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该项条款的正确性,而是为了该项条款在适用时能够做到合理,从而在更大限度范围内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环境法上的依宪解释首先意味着环境法中的各项规定都不得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其次,还需要在适用中依照宪法的精神做到合理行政。

其次,依宪解释意味着当行政机关的一项行政行为侵犯到重大公共利益、公民的基本权利或所执行的环境法规未能妥善保护公民的环境法益时,需要用符合宪法的精神来对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的依据进行解释。公民的权利自由对政府的权力和权威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如何在执法中保障公民的自由将需要宪法这一公民权利书的保障.同时,环境行政执法中的依宪解释也意味着政府以及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有义务依照宪法中关于环境条款的相关规定来做出一定的行政行为。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应当保证公民参与环境许可听证,并保证在做出重大环境决策时征求公民的意见,及时公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并接受公民的批评与建议。因此,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在行政行为时就有可能侵犯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等权利。此时,如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做出的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律依据,则无效;如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做出的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依据,则此时应当对该法律依据进行宪法解释。即用宪法的精神来对该条款进行解释,使得此项环境法律条款与宪法条款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并且,根据我国的宪法中环境保护的理念,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针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做出了新的规定,这主要表现在对政府责任的落实、环境执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环境信息公开、行政处罚力度的加强等方面,而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做到依宪解释则是保证有效实施这一新环保法的有力办法。再次,环境行政执法中的依宪解释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在个案中进行。例如,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环境行政处罚时要结合个案,充分地考虑到污染者的污染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程度及社会影响,并结合污染者的过错程度、具体违法方式或手段、危害的具体对象、初犯还是再犯、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效果等,还要求行政机关根据个案的不同做出不通过的依宪解释。在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个案中适用依宪解释的同时,这种依宪解释还将受到司法机关的检验。行政机关在不超越行政职权并符合法律目的地在行政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的规定做出行政行为,仍然需要接受司法者的再次检验。当公民针对自己受损的环境法益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机关需要在依照宪法中规定的环境条款所体现出来的宪法精神来对相关案件利益进行衡量。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时,对现有的环境行政法律的多数解释中,优先选择符合宪法的原则,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做出行政行为。

3环境行政执法依宪解释的限制

依宪解释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实务中,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除了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依据相关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命令。而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命令由于其制定和修改程序都较为简易,并且条文内容多是针对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的具体的规定,这些具体规定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利益衡量标准,因此在制定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命令时应当做到符合宪法精神,行政机关在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升,而且需要在依宪解释的背景下作出的具体规定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合理裁量。

3.1符合环境立法目的

拉伦兹认为:法律解释的最终目标是探求法律在今日法秩序的标准意义。而对于一个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而言,基本权利的保障就是宪法制定的最终目的,这不仅是宪法秩序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还被公认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最重要的指标。而且,这种基本权利的存在要求国家包括行政权在内的各项权力,应当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最大的尊重。在环境行政执法领域,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作出依宪解释要符合法律目的。其含义是指环境行政机关所适用的环境法规范应当保护一定的环境法益,并体现一定的环境法价值。根据其面对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

首先,针对公民个人,依宪解释要求做到保护或限制公民的权利或利益。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但是这种保障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当公民的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或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之时,就需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其次,针对社会层面,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凡法律的正当性,以及法律的权威性,都建立在追求公益的前提下]。公共利益是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的,是指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利益的这种不特定性不仅表现在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表现在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公共利益一方面表现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同时,其可称为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之理由]。公共利益之所以可以成为限制公民基本权利之理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本身代表着更多一部分理性个体的利益。再次,针对国家层面,应当符合民主与法治的要求。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其要求社会成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一定的决策过程。我国的已经建立了环境行政听证制度,该制度的建立为公民参与环境行政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环境听证制度过程中发挥公民的参与作用,有利于环境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民主性的提高。而法治则要求环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严格在法律职权范围内。

3.2遵循个案中的利益衡量原则

在一个法治国家,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不仅需要依照现有的行政法律规范,还需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利益衡量。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仅仅依照法律,而无自由裁量的权限,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也不利于行政案件的解决。根据学界的通说观点,在环境保护进程较早的美国,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早已确立了利益衡量。依宪解释之所以遵循利益衡量,是因为宪法的整体性原则使得这种利益衡量需要在利益之间进行斟酌,从而使得相互冲突的法益能够发挥到最佳功效。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裁量应当遵循利益衡量的原则,从而取得更好地效果。如在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公布的兰州公司与兰州环保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指导案例中,兰州市七里河区环保局对兰州天然物化学工业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并在法律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对该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这个案件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兰州环保局对兰州公司作出的环境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性以及环境行政裁量权的运用。针对程序方面,因为环保局遵循听证程序告知了兰州公司享有听证程序的权利,而且组织进行了听证,仅仅是因为处罚依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一条更改到第二十七条,并未剥夺兰州公司的陈述、申辩和申请听证等程序方面的权利。兰州市七里河区环保局在裁量权的运用方面,依据环保部公布的《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根据该案件中兰州天然物化学工业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结合该公司的行为方式以及过错程度进行了行政处罚。兰州七里河区环保局在法律规定的符合范围内,运用自己的行政裁量权,对兰州公司做出了责令改正和28000元的罚款。因此,兰州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兰州市天然物化学工业公司针对兰州市环保局的上诉请求。可见行政执法中依宪解释方法的运用需要根据个案情况,对相互冲突的法益之间进行利益的衡量,然后作出环境行政执法行为。这种依宪解释的解释方法如下:首先,依宪解释的解释方法根据其本身的特性需要根据个案来作出具体的衡量,而且,针对环境行政执法机关,需要面对具体的个案作出相应的行政裁量。因此,在每一个案件中做到依宪解释的利益衡量将是我们的执法要求与执法目标。在环境执法领域,由于现实中环境问题的复杂多样性以及环境法律规范的宽泛、抽象性,一方面针对具体的案件没有具体适用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不确定的概念。根据陈新民教授的观点,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指法律条文中一些不太明确的法律用语,使得行政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需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来确定。例如,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六条中对当事人过错程度、社会危险程度和处罚程度等不确定法律概念的确定。这些因素的出现,导致了环境行政机关需要运用行政裁量权在个案中进行权衡,运用依宪解释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这种利益衡量原则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利益衡量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所保护的法益与所限制的法益应当符合一定的比例,不得过度侵犯到一方的利益。此处的比例,应当根据不同的个案进行具体的权衡。一般的,在环境行政机关针对一个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案件,作出环境行政行为时,将会涉及到三方的关系,即污染者行政机关受污染者。首先,在污染者受污染者之间,双方具有民事侵权法律关系,当污染者以排放废水、废气或制造噪音等方式使得受污染者的环境利益受损时,受污染者可以直接以自己的生存权、健康权和财产权等个人可以直接行使的权利来使自己的环境利益得以补偿;其次,在污染者行政机关之间,双方是行政法律关系,比如行政许可法律关系(污染者在作出污染行为之前往往需要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许可来获得一定的资格)、行政处罚法律关系(当污染者的排污行为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对污染者作出行政处罚)等;再次,当环境行政机关的对污染者之间的行政许可行为或者未履行行政职权从而导致污染者的污染行为侵犯到受污染者的利益时,在行政机关受污染者之间,受污染者享有请求行政机关排除污染影响的权利,如果当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行政职责,或者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符合程序上的要求而侵犯到公民的利益时,双方可能会建立起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受污染者就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保护自己的环境利益。

再次,这种衡量应当具有正当性。日本田村悦一学者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量权时应当考虑基于公益的考量,这一公益类似于我们此处所说的正当性[26]。正如形式正义(严格依照规则来推理,不违反法律规定)与实质正义(更强调个案正义、执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那样,在保证形式正义的同时而追求实质正义,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最终追求应当是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依照依宪解释的方法,如果行政机关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正当性,那么就可以成为对抗此项条款的理由。环境行政机关在适用相关条款作出行政行为时,运用依宪解释的方法应当具有正当性。具体而言,这种正当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行政机关进行权衡应当具有正当性的要求。尽管行政机关行政行为时应当优先考虑到公共利益,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应当考虑环境优先权。优先性的环境利益何时将会大于公共利益。第二,环境行政机关排除地方性施压。地方环境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施压,还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一般的,地方政府的业绩与当地的GDp相关联,即使该项目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也会迫于业绩的提升,给予污染者较大的容忍。同时,污染者为了在当地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发展资源,有可能会对行政机关以及行政人员加以贿赂,从而破坏了我国行政执法队伍的廉洁建设。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科学;政治思想

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也逐渐变得完善,保护体制与保护行为更加得当,党和国家政府采取全方位措施,切实做好了环境保护工作。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除了要做好环境治理和污染预防以外,还要贯彻落实好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党的建设,让党建精神和政治思想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一、加强党建工作的内容

政治思想工作和党建工作荣威一体,在开展环境保护科学工作时,务必要将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以指导党建、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加强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有:

1、贯彻并落实党的路线、方针

自党的十七大开始,我党便已经明确了社会注意和谐社会构建目标,并总结归纳出了社会构建的主要任务、原则,指出环境保护是新时代下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围绕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探讨。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所有部门都应该全力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环境保护方针与政策,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实际工作,认真执行,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自我检讨和自我完善工作

方针、政策学习之后,各组织要尽快开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检讨工作,总结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原因,探讨找寻出解决的办法。比如:在工作随时注意查看自己或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结果来检讨自己的责任心的缺失;检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是否端正;完善团队意识和强化竞争意识等等。自我检讨与自我完善工作是党建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其应用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与环境保护科学相结合,可以使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3、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党建工作中,要加大政治思想学习力度,加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好政治思想基础理论,并利用该理论来指导环保工作,促进环境保护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理论学习,只有先打好理论基础,让干部和部员均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后,才能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一听说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就开始头大,犯困,提不起精神,或者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进行逃避,这是不对的。党的各项工作和政治内容都在进行不断的变化,那么在进行和加强思想整治工作的方法也就渐渐地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1、直接进行灌输

很多年来,都是用的这种方式,以开会或者进行上课教育的模式来展开,将党的最新动态以及国家的最新的政策以及所面临的局势和相关的政治问题向所有人员都讲得清清楚楚,这种方式较为直接,能促进员工进行理论上的学习。

2、进行启发式的教育

针对员工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启发,可以将干部进行分组时的划分,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放手让员工进行教育,以这样的方式影响和带动另外一批员工进行自我提高。

3、开放式的氛围

社会在不断地进行变化和改革,要适应新的变化就要采取新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能够打破传统的听课,气氛更加的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措施

环保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只包括理论宣传,还应该结合实际活动,将理论知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环保活动或学术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组织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笔者认为,环保科学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强化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政治思想学习。学习时应提前安排好学习计划,将上级领导的命令、要求细化为单位总年度的工作安排,并对要求展开专题性的学习与讨论。政治思想学习,要尽量让参与学习的每一个人都熟悉自己的本职工作,了解单位在本年度的中心任务,并做好合理的分工与员工思想统一,力求做到单位上下团结一致,切实完成好领导的命令要求以及上级下达的所有的任务指标。

2、落实好工作责任制

其次,要全面落实好环保工作责任制。要将手头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党建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最好是将思想政治落实到实际环保活动中,在开展环保活动,如义务捡垃圾、植树等活动的同时做好环保宣传。活动开展时要细化干部与员工的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切实提高组织人员的环保整治思想意识。

3、积极开展活动,将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到组织活动中

再次,要积极开展各项组织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假期组织人员开展下乡慰问或环保义务活动,比如在植树节组织种树,在国庆前夕开展演讲,为组织内老党员生日送去祝福等等。通过开展各种主题不一的活动来提高组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促进团结。

4、重视生活细节,干部带头

加强干部与员工的细节意识,要求干部带头,在生活中做好环保。比如随时携带手帕,减少使用面纸,做到环保;上下班尽量搭乘公交车、多走路,或者骑脚踏车,既益于人体健康,又能减少汽车废气,保护环境;随时携带环保筷,减少林木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做好垃圾资源回收,换黄金定时整理回收家里的废弃物,减少Co2产生等等。

5、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除了可加强国内思想政治活动之外,国外学术交流活动也可适当开展。增加出国进修、学习和考察人员,支持优秀环保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合作研究。要重视人才引进工作,聘请外国专家、学者到来进行讲授和学习。用其他的方式来加速国际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及时把握世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已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为此在新世纪以后,我们开始大力提倡环境保护,并将环境保护当作了一项专门的工作,提出要加强环保的政治思想工作,采取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环境保护,保障人类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介绍了环境保护科学政治思想工作方法,得出了几点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科学文化与环境保护科学院的竞争力[J].商业科技,2009,(1)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用权民法个人信息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为人们工作、生活、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但是网络环境中的信用侵权问题甚嚣尘上。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为侵权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更为高效、快捷的平台,使现实环境下的一些侵权行为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延伸。信用侵权主要表现为:通过捏造、散布具有诋毁性、诽谤性信息的方式,使社会公众对与权利主体履约经济能力的可信任性降低或丧失,从而造成权利主体财产性利益的损失。从近年来网络侵害信用权案件频发的趋势来看,在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益面临的新问题凸显了我国法律在网络环境下的信用权益保护存在不足。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影响和特征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影响。信用权就是民事主体本身与其经济能力相符合的社会评价,对其信赖所拥有的维护、支配的人格权。可以说,信用权是一种评价性权利,它产生于社会对民生主题履行经济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在此基础上获得的一种信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民事主体的信用权通常以经济价值表现出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电商很快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环境对信用权的侵害不同,网络环境对于信用权侵害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电商平台的信用评价体系、论坛、博客、微信等均是现阶段市场经济中信用权的新媒介。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客户端的兴起,都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播速度。这里面不仅有真实信息,也有对民事主体信用侵害的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对信用权保护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体难确认。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虚构性导致网络用户采用网名,对其真实身份确认有难度,这一点与现实环境有很大区别。虽然现阶段可以对信息者进行技术性追踪,但是某些信息者具有一流的互联网技术,常规性追踪手段也无济于事。我国《侵权责任法》明文规定,网络环境中,除了信息者意外的信息传播者也可能追为侵权主体,比如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传播具有诋毁性信息,并对他人的信用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同时,不同的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服务类型和性质也各有不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不一样。换言之,网络环境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技术性等特征,让侵害信用权主体难以确认。

第二,损害后果难以估量。网络环境可以实现全球性、即时性传播,对于信用利益侵害造成的后果难以估量。同时,由于网络环境对于用户匿名,对于信息者和传播者难以举证,对于信用被侵权人来讲,难以找到举证的侵权责任主体。正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得网络环境下对信用权的保护较现实环境下的信用权保护更为复杂。因此,在进一步分析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行为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环境下信用利益保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责任承担方式相对多样。网络环境中,信用权侵害方式主要通过信息,停止信用侵害的主要方式进行禁止信息传播,删除相关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侵权信息,我们理应采取不同的制止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与现实环境中民事主体信用利益的损害相比,网络环境中的损害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信用权会对信用主体的经济状况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鉴于此,对于网络环境下侵害信用权的赔偿也应该考虑网络环境这一特定事实,与现实生活中侵害信用权的行为不能相提并论,理应提高经济赔偿数额。

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特点。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即时性等特点,和现实生活中信用侵权行为相比更加复杂。那么早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侵权方式有一些特征:

第一,信用侵权的专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的现象越来越多。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专业性的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势必呈现出技术性特征。它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为平台产生的新型侵权行为。比如“腾讯与360之争”中,双方都采用窗口弹出形式对方不正当竞争行为。无独有偶,网络环境下信用侵权如网络域名、商业侵权等行为都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技术手段运作的。

第二,信用侵权的传播广泛性。和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在信用侵权的传播方面更广泛。它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打破传统媒介障碍,只要传播之地有互联网,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区域,信息传播就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第三,信用侵权者的隐蔽性。与报纸、广播、图书等传统媒介相比,它们信息尽管可以采用匿名形式,找到真正的信息者并不困难。在网络环境中,它本身具有的虚拟性,想要找到侵权信息的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阶段,网络用户实名制尚未完善,对于消除侵权主体的隐蔽性依旧鞭长莫及。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信息侵权行为,无论是始作俑者,还是传播者都是侵权行为人。

第四,信用侵权的危害性。信用侵权的危害性是针对被侵权人而言,而不是针对侵权主体。在传统媒介中,由于地域和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传播范围和信息受众群体都相对较少,危害也相应减少。在互联网时代,地域侵权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几何倍增的速度传播,信息传播行为产生的结果难以估量。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信用侵权更加具有危害性。

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现有体系反思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法律保护问题。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完善系统的信用权保护法,只能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找到关于信用利益保护的只言片语。从法律实践过程来看,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法律保护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现行民法对个人信息以间接保护为主。一方面,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工作依旧没有系统完善的信用权民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对信用权民法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阶段,我国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多半是间接保护。即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明文规定,在个人信息保护内容方面也并没有明确定义“个人信息”,以及侵犯之后如何处理等具体措施。换言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方面并没有构成司法独立性,而是以一种暧昧不清的面貌间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第二,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统一的信用权民法。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之中,这也导致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先天不足,导致信息保护条款出现内容不健全、阐述不明确、保护主体不全面、处罚条例不明确、可操作性低等缺点。在现存的法律体系中,不少条文自相矛盾,交叉重复都显而易见。更加糟糕的是,现有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合法使用,针对擅自收集、利用他人信息的行为如何处置,信息个人遭受侵害时如何救济等问题都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我国现有法律适用范围多半针对特殊行业和领域,比如《律师法》只针对律师,《执业医师法》只针对医疗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等等。换而言之,我国针对侵犯公民信息行为尚未建立起能够普遍适用的统一完善的信用权民法。

第三,民事补偿机制可操作性低。目前阶段,公民信息侵权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让公民财产蒙受损失之外,也带来巨大的精神损失。针对这种精神损失如何弥补,归为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目前都没有统一说明。行政责任需要对行为主体有特殊要求,而刑事责任针对的是“情节严重、危害巨大”的犯罪行为,并不适用于一般性个人安全信息侵犯行为。这就导致受害者没有达到入刑程度,而受害者自然也得不到来自刑法的保护。现在纳入刑法的侵犯信息行为只针对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三种情况。而现实中,侵犯公民信息安全行为绝不局限于这三种方式,这就导致民事补偿机制的可操作性低。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民法保护的反思。首先,信用权被侵害的实质就是对法人名誉权造成侵害。通常情况下,网络环境中名誉侵权就会对信用名誉造成影响,尤其是法人名誉权,并对其权利主体和利用信用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造成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对于法人名誉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形资产。举例来讲,2000年“恒生集团诉讼王宏名誉侵权案”中,王洪在互联网上关于恒生集团的诋毁信息,导致恒生集团的客户对其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任度降低,从而造成大批退货,给恒生集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案件的发生说明我国信用权在我国法律法规中还存在大量空白,最终只能以侵害名誉权的形式对簿公堂。

其次,网购平台信用评价机制隐藏信用权侵害风险。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在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多风险。在电子商务合作中,经营者和消费者采取线上交易方式,而网络交易双方的虚拟性较强,更多的是只能通过网上信息进行主观判断。对于网络经营者而言,由于彼此缺乏直面了解,信用情况的好坏对经济利益和交易成败具有重大影响。另外,由于现在网络交易平台缺乏公正合理的信用评价机制,网上经营者的信用权常常遭到侵害。比如信用评价方具有对网上经营者的评价权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并非真正按照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有时也会为了拿着恶评对网上经营者进行威胁,从而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在经营过程中,很多网上经营者选择息事宁人。网络的便捷性也为捏造诋毁性信息的传播提供方便。以淘宝为例,有些店家常常受到差评师的威胁,如果不给他们返现,就会给产品差评。差评会对交易造成不利影响,为了避免恶意差评,很多店家选择接受现金补偿。这也反映出我国网络环境下信用权的问题。

信用权法律保护建议

第一,建立损害赔偿立法制度。网络环境下,我国信用权理应建立损害赔偿制度,救济方式应以金钱救济方式为主,非金钱救济方式为辅的原则。金钱救济包括赔偿财产损失费、精神损失费等。非金钱救济方式是恢复被侵害主体的信用。通常来讲,侵害主体信用权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在法律实践中,也理应以经济赔偿方式。在赔偿过程中,理应按照实际损失进行数额赔偿,如果无法估计实际损失,理应参照同等损害事例的赔偿金额。如果两者情况都不符合,那就按照法律规定的限额予以赔偿。另外,惩罚性赔偿也适用于救济方式。完善信用权民法保护的重要标志就是要尽力系统完善人格利益赔偿制度。信用权本身是一种财产性利益和人格性利益的综合体,侵害信用权不仅造成侵害主体的信用危机,也会给他带来经济损失。因此,被侵权人因为信用损害造成经济损失要财产赔偿为主,非经济赔偿为辅的救济方式,才能达到信用权对权利人的全面保护。

第二,构建和完善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现在网络环境中出现各种信用权侵害问题,也是因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空白。以淘宝为例,买方除了能够在网上获取卖方的信用等级、个人电话、身份证号码之外,对于信用主体的贷款、纳税等信用信息并无所了解。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买方在购买过程中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现在我国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建立交易后信用评级体系,但是这种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要想电子商务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构建和完善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收集大量涉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信息,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整合系统,导致现有的信用信息还保留在各个部门,这些系统各自为政,相对封闭,并没有为完善信用信息数据系统提供帮助。想要实现信息整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联合相关信用机构,推动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平台。这自然离不开政府对信用信息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明确信息平台管理部门职能等。

第三,构建行业自律系统。在网络环境下,侵犯公民信息权的手段呈现途径多样化、追责复杂化等趋势。要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单靠法律手段是不够的,需要构建行业自律系统,与法律结合,共同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双重屏障。构建行业自律系统不仅能从源头上阻止公民信息泄露,而且能够节省司法成本和经济成本。然而,目前阶段我国各个行业的自律机制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惩罚机制。这使得各个行业监管部门针对侵害公民信息的行为视而不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理应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加强行业自律协会规范的制定工作,推动颁布相关法律。针对公民信息集中的行业,如互联网、银行机构、教育机构等领域,应该积极推动监督管理。政府部门要完善个人信息数据库,对于各个行业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公民信息外漏的行为,依法行事,严惩不贷。在处理过程中,经济惩罚是手段,督促各个行业形成自律系统才是目的。比如,目前互联网就是公民信息泄露的主要爆发地。互联网行业自律协会理应对各大网站的信用保护声明和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查。了解个人信息泄露根源,对于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严查到底,并督促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系统。

第四,完善事前监管和事后救济制度。对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和处理行为,无论任何组织、行业还是个人,理应得到法定监管部门批转。同时,对于信息使用者以何种途径收集公民信息,并对信息做如何处理,违背职业规范理应承担何种法律后果,信用权民法应该有明确规定。当然,信用权民法保护包括事前监管和事后救济。这方面国外做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比如韩国有信息调解委员会,德国有资料保护委员会。他们作为公民信息资料保护人,对于公民信息使用状况予以监督。我国政府可以构建独立的安全执法机构,主要负责公民信息的审查、收集工作,处理公民信息侵权诉讼,从而完善事前监管和事后救济制度。

针对目前阶段我国网络环境下信用权益的保护现状,发现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保护和救济存在的问题,理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现状,推动信用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进行确认。同时网络环境下信用权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需要与刑法、民法和其他单行法律有机结合,协调统一,保证法律上的可行性。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6

1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废水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废水检测管理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废水检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1.1验收废水检测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在的相关规定当中针对废水检测成果的应用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定,而各个部门在环境检测管理中没有应用验收废水数据,这种情况造成偷排污水等现象出现,以此造成监测数据与实际情况背离。

1.2区域项目环境监测没有重视

针对所有工业项目来说,非工业型建设项目的排污情况比较简单,不过如果从环境、生态保护以及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还是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但是工业园开发区类型的项目将生态环境在影响面上很广的特点突显出来,因此,环境验收检测不仅需要检测其排污达标的情况,还需要开展一些生态调查,如果有必要的话,还需要发放一些有关生态方面的调查问卷。

1.3资料档案不完整

环境保护资料档案主要是应用与落实各种制度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资料档案能确保完整,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过在项目实际施工当中,其企业环保资料没有进行归档整理,多数是在检查之前临时准备好,以此在很大程度上使环境保护验收检测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将环境评价的资料予以保存,不过却单单缺少了环境保护设施的资料;项目建设高层管理人员缺乏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对环保的态度上也单单是为了过验收的关。

1.4验收监测人员专业性不足

环境检测作为一个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不过就针对项目验收来说,相关部门需要将生产工况、工艺流程、运行状态等方面都要把握好,只要这样此案呢对排污量及规律及时有效的掌握。所以,在现场勘察之前,监测人员需要认真的研究污染处理设计及环评报告,尤其在现场进行勘察时,要反复的核实资料,如发现有较大的变动,要及时上报给环保部门,以此确保能将变更手续进行及时的补充。

2环境保护验收检测对策分析

上文已经对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重点来针对问题探讨一下解决的对策。

2.1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提升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有效提高,同时需要依照相关执行标准来验收废水检测,而且行为规范也需严格的遵守,全面对检测项目中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废水检测时所有的资料记录进行验收。

2.2企业环保意识需提高

环保部门要将环保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并且定期展开一些环保的培训,其中包含了环保技术、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必须要让单位领导人能了解到“三同时”的重要性,也要让企业了解到环保验收工作不单单只是排放污染物,同时还需要对环保规章制度的建立引起重视,将环保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2.3监管质量及力度需提高

有一些环境保护问题基本体现在平常的监管当中,要长期不断的促进。有一部分企业对环保管理重视主要是因为要顺利的通过环保验收,而验收工作结束后会忽视环保管理工作。比如像污水废水设置的维护、展开监督检测等相关情况的检查。而环保主管部门要将日常监管质量不断提高,使监督力度能大力加强,不仅如此,还需要将惩罚力度加大。

2.4环保验收意识要提高

相关环保部门需建立科学的论证体系,在整个环境评价中,环评单位必须要有效的论证相关环境保护设施,不能对环保设施当中存在的先进性太过强调,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此达到经济及环境效应的共同进步。在构建项目的审批时,针对一些较为敏感的项目、污染严重的项目,风险很大的项目以及影响生态的项目,必须要对其要求,需展开项目环境监察。环保部门需将相关环保的控制过程不断加强,以此促使环境保护的监察工作能有效完成。

3结语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7

 

目前,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在不断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关注民生的主要热点之一。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保护好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本文重点从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技术层面出发,针对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进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同时分析了环境保护,从中实现水利水电施工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策略。

 

1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水利水电施工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1)施工技术图纸不规范。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为了赶工期,可能出现施工图纸不规范,甚至出现模糊的地方,最终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给施工带来负面影响。(2)技术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施工企业为了节约升本,在施工中雇佣一些技术比较低的技术人员,造成施工质量难以保证。(3)施工过程缺乏管理力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出现了施工人员不按照设计图纸具体实施,可能简化流程,这就给工程造成了质量隐患,同时在施工中,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材料选型中没有按照具体规范标准进行,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或者是出现偷工减料现象,影响整个工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并且不利于工程以后的维护等工作。(4)施工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某些水利水电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在施工中不能及时更新检验设备,最终影响施工质量的检验效果,这就对水利水电施工产生了不利因素。

 

1.2水利水电施工中解决技术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工程技术问题,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和归纳出一些解决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技术问题,除了在施工过程中建立负责技术图纸的人员要加强图纸管理,规范图纸,按号进行存档之外,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水平,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严格控制施工工程,并且要提高检验设备的水平和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要引进先进技术,以便提升水利水电施工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可以通过GpS定位技术系统来提高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GpS接收机作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不仅能够为工程测量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且能够改革和更新测绘定位技术,并且对于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采用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这两种技术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能够将大量的测量数据或者是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根据信息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以此来提高测量数据的利用率,避免由于人为干预带来的测量误差,影响工程正常进行。另外在GiS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下,促进检索、分析以及分发和利用,最终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并且可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针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检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质量。

 

2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环境保护研究

 

水利水电施工工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的破坏,由于水利水电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措施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质量,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造成环境问题加剧;监管力度的缺乏。在施工中没有相应地环保管理机构,出现监察执法力度不够,造成对空气以及淡水质量的下降,长期以来造成生态平衡。

 

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民生问题,不仅要抓好水利水电施工质量,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针对上述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保护问题,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措施,具体内容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且结合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制定可行的方案,最终形成水利水电施工中环境保护的针对性意见和全盘措施;在施工中要营造良好的防污控制场面。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根据当地情况,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降低污染力度,并且细化对防污措施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水利水电施工的进度;最后在环境保护方面要从大气保护、水源保护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等多方面改善,做好减尘措施,定期对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避免由于漏气、漏油现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在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要防止对基本农田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3结束语

 

为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在施工过程中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结合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最终达到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质量,并且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绿色、环保的水利水电施工工程,并且达到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促进二者和谐发展,促使水利水电工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重要性;完善措施

环境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都在探讨的问题,针对环境实施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为保障环境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就需要合理的建构相应的公众参与制度,依据该制度来确保公众可以更为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以减少环境污染,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可有效地遏制坏境违法行为的出现

环境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与政府有着一定的关系,然而,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内容,执法机关在进行环境监督的过程中,也无法做到针对所有的环境问题实施监督,所以,建构公众参与制度,可以依据该制度来更好地防止环境违法问题的出现,有效地弥补执法机关在监督上的缺陷,防止环境问题更加深入的恶化。另外,我国的环境执法机关本身建立的时间就较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表现出了放纵的姿态,再加上一些利益的诱惑,执法机关屡屡出现违法的行为。而面对这样的状况,公民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地转变,其作为权利的执行者以及权利的拥有者,传统的环境治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社会的发展。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方式就是在这一趋势下发展得来的。在环境管理中,公众积极地参与,所具有的优势更为明显。第一,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两者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确保环境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更加地可靠,这样可以使得环境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得到优化,确保环境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二,在环境管理中融入公众,可以使得社会资源进一步得到节约,从而确保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力和人力的支持。第三,公众参与到环境管理中,可以使得环境执法机构的监督职能得到有效的补充,使得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地改正。

1.2可以使环境行政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环境管理中,公众积极地参与,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决策的失误率。就实际情况而言,人们在理性上有着局限性,不会对环境决策作出准确的判定,并且会在环境决策中,融合一定的主观因素,这样就会使决策具有主观性,而这样的决策无法充分地考虑到各种措施,另外,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及在价值观的把控上,也会相应地受到环境决策的影响。而为保障环境决策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且保障环境决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公众参与制度,使得公众与环境之间形成紧密的关系,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针对环境状况做出更加精确地判断,这样可以使得政府做出的环境决策更加的切合实际。另外,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使得各级利益团体可以有效地依据公众参与制度这一平台,实现利益团体之间利益的均衡,从而使得在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消除,保障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得到更为有效地实行,这样会使得环境行政效率进一步地得到提升。

1.3可以有效地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能够进一步地使得人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合理地将公众参与制度融合到环境决策中,能够结合群众的观点,及时有效地发现决策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了解民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使得环境保护更加的贴合民意。就这一点来说,所作出的环境决策很容易受到公众的认可,一般来说,公众对于自己的付出,总会持有一种珍惜的态度,这样就会使其更加珍惜自己所作出的环境决策,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以更好地保障环境决策的有效执行。而就相关的研究数据可以充分地表明,与民众生活相贴近的环境知识,公众对其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垃圾污染以及有机食品等。一般对这些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均在5成以上。但是,针对人们生活相脱离的环境知识,人们了解的程度相对来说较低,一般在5成以下。针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可知,公众在针对环境保护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途径就是互联网以及电视媒体两种。相较于传统的报刊杂志来说,这两种知识获取途径更加的直接和全面,所以,要想能够使得公众可以更好地融合到环境保护中,就需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环境知识,确保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公众参与制度内容

公众参与已经被确认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写入教材中,具体内容为:“所谓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享有平等参与环境管理、环境决策的权利”。但是,徒有原则做理论指导,没有具体的制度做支撑,公众参与依然只是一句空谈,没有现实意义。目前诸多学者对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众说纷纭,无法定论。但从其本质与特征来看,有3点内容得到学者们一致认同,分别是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救济权。其中,环境知情权是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公民都享有知悉行政机关所持有的环境信息的权利。而环境参与权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集于环境立法,环境行政和环境公益诉讼于一身的集合性权利。环境参与权主要包括参与环境立法权,参与环境决策权,环境行政听证权和环境监督权。另外,环境救济权在环境法上主要表现为环境公益诉讼。它的公益诉讼是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私益诉讼是保护个人所有权利的诉讼,仅特定人才可提起。

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方式

3.1依据法律确定公众的环境权

在目前的我国的民主政治中,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民主政治的需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情况,有效地确保了环境保护中,民主理念的融合。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进一步地提升,而且还依据宪法不断地对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使得公民的参政议政愿望得以有效地实现,确保了环境管理成本可以得到有效地降低,促进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构建。

3.2确立民间环保机构一定的法律地位

我国为了能够使公众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在民间设置了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没有赋予其一定的法律职能,其法律地位也并没有确立,这样就使得该机构形同虚设。解决这问题,需要相关的立法机构可以制定出具体的社团组织法,并对民间环保机构的相关文件实施条款的完善,同时赋予其专属的职能,严格地依据其本身的特性以及活动规范等,制定出更加具体的民间环保机构法律条例。由于我国的民间环保机构属于公益性质的机构,所以,其成立的条件在规定上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另外,需要合理的选取民间环保机构工作人员,优化人员的配置,针对机构的纪律、业务范围等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从而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民间环保机构,同时这些机构要积极地进行环保工作,针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和我国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传统的依靠国家管理社会公共利益,已经不能达到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目的,因此引进环境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公众维护其自身环境权益实现的最终途径,更是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实现的程序性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因其具有公益性和私益性两种属性,在法律体系中应保持独立的地位。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弥补我国在环境救济权方面的空白。

4结语

综上所述,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不仅能够使得环境中的违法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同时也可以使环境行政的效率进一步地提高,保障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虽然我国已经建构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并有效地实行了该制度,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就需要不断地对公众参与制度实施完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公众参与制度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蔼珠单位:辽宁抚顺市环保局新抚分局

参考文献:

[1]张瑞.论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缺失[J].理论视野,2010(9):34-37.

[2]崔华平.美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J].环境保护,2015(24):88-91.

[3]张盼.论环境知情权[J].经济师,2012(6):81-83.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政策;现状研究;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现状研究

我国自建国以来先后出现了森林生态功能大幅退化、草原退化、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湖泊断流、生物多样性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较严重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国在不同时期制订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在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制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项规定开启了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的序幕。在1983年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制订了到2000年的战略目标,并开始编制环境保护计划:控制环境和自然生态的进一步恶化,改善部分重点城市水域和农、林、牧、渔区的环境质量,建立一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和示范工程,做好新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为后十年全面开展环境建设打好基础。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中长期规划,争取到2010年基本改变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完善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

2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经过了几十年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2.1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管理环境。

为了防止对我国环境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特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我国的发展计划及社会发展之中,并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环境管理政策上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污染者负担事实上是明确了污染者的责任,即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团体和个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抑制作用。它可以对生产能力和工艺较为落后的企业实施淘汰。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强化管理环境,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都有建设工程所在地相关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2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许多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如征收排污费等,它是运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为了对环境质量进行彻底的改善,国家还将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结合到一起,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信贷规则,对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项目和企业不予以贷款,对有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企业和产品予以积极支持和放宽政策的照顾。

2.3环境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为环境保护专门规定了一些环境技术政策。如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研究。在“十五”期间,我国还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关于环境技术政策的重点攻关项目,对环保技术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探索,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科学技术环保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环境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自从加入到wto后,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随之与国际接轨,而且在产业政策方面也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开始将环境保护产业列入到国家优先发展产业之中,并建立了严格的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了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各级产业制定部门在制定计划时要把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等要求列为重点,努力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3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1公众对环保政策的参与度不够

由于我国在颁布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府来对环保政策和措施进行执行,并且是作为一种行政行为来实施的。很多社会公众并不了解环保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流程,造成了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参与程度不高,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地去调动社会公众的环保积极性。

3.2环境保护政策的体制还不完善

执法不严、目标不明确、执行力不够,这些都是我国在环境保护政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管理体制上的“多头”现象,致使环境保护政策体制管理效率的低下,且地方保护主义、贪污、挪用等现象的频发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3.3环境保护政策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目前来看,我国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与实施力度。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政策的改进和落实工作。而不仅仅是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提升自己的主导地位,带动社会各方面做好环境保护。

3.4环境保护政策的法律地位不足

现阶段,虽然我国制订了众多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法律地位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对污染企业的惩戒和规范力度不够,不能对污染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不能从根源上堵住污染源头。

3.5政府对污染企业的帮扶力度不够

许多企业在产生污染后并不愿意进行环境治理,原因是进行环境治理会对他们的企业生产带来影响,如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对污染企业给予一些政策上和技术上的帮扶,必然能够提高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这样环境保护政策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

4结束语

在我国的经济逐渐开始引领全球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发展开始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国在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都给未来环境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带来了阻碍。因此,我们应该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便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使我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春雪.浅谈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评价[J].绿色科技,2013,9(9):178-179.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启迪.我国环境保护单项政策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28):110-111.

[4]孟慧君,滕有正,刘钟龄.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11):11-16.

保护环境的方针篇10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部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