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9:49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1

中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发生退化

1.老年人因牙周病、龋齿、牙齿的萎缩性变化,牙齿会出现脱落或明显的磨损,从而影响对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2.舌乳尖上的味蕾数目减少,使味觉和嗅觉降低,以致影响食欲。

3.黏膜萎缩、运动功能减退。年逾60岁者,其中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性变化,胃黏膜变薄、肌纤维萎缩,胃排空时间延长,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尤其是肠蠕动减弱易导致消化不良及便秘。

4.消化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能力下降。口腔腺体萎缩使唾液分泌减少,唾液稀薄、淀粉酶含量降低;胃液量和胃酸度下降,胃蛋白酶不足,不仅影响食物消化,也是老年人易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分泌减少、活性下降,对食物消化能力明显减退。

5.胰岛素分泌减少,对葡萄糖的耐量减退。对老年人营养吸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身体中的各类消化酶活性降低,从40岁开始,人体内的酶活力就会迅速降低;到了60~80岁时,体内的淀粉消化酶的活力降到了40%,脂肪消化酶降到了大约60%;降低最多的是蛋白消化酶,酶的活力降到了年轻时的20%。

蛋白质不足,会造成体质下降

身体的肌肉以及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细胞和酶,都是由以蛋白质为主的营养成分构成的,由于蛋白质的补充跟不上需要,到了中老年以后,肌肉就会逐渐萎缩,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所以,当老年人摄入食物后,食物中的油脂被消化吸收的比较多,变成了身体的脂肪堆积起来,造成很多中老年都会肥胖,而食物中的蛋白质并没有多少被真正利用。

因为害怕油脂过多会导致肥胖,有些中老年选择素食类的清淡饮食。如果常年只吃清淡的素食,造成蛋白质不足,会导致老年人体质的降低。然而在饮食中加入充足的肉蛋类,其中的油脂又会被中老年人吸收变成脂肪。这是由于中老年对于脂肪和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上面的差异,食物中的蛋白质很多都没有转化为最终的营养物质。因此,日常的饮食已经无法满足中老年对蛋白质营养的需要了。

大豆蛋白肽的保健功效

由于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而畜肉中的油脂含量很高,中老年人又不能吃过多的肉类来补充蛋白质,因此,中老年人就特别需要能够被快速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这种构成人体“营养基石”的物质的补充。大豆蛋白肽正是具有适合中老年人的特点:(1)天然植物蛋白,不含油脂;(2)是氨基酸均衡的蛋白营养来源;(3)小分子,易吸收。中老年人只要在日常膳食中,每天搭配摄入10克的大豆蛋白肽,就可以满足机体所需的蛋白质营养。

我们针对大豆肽对老年人的保健功效做过很多临床试验研究。我们给身体体质低下的老年人每天服用10克大豆肽饮料,坚持服用12个星期后,发现老年人群饮用大豆肽后能够明显改善虚弱的体质,大大增强了免疫能力。参加试验的老年人群的步行速度也明显加快,膝关节的伸屈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2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服务;政策

研究老年人健康问题及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采取科学合理的针对老年人口的社会政策行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口这一特殊年龄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1发达国家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与保障制度

国外学者对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研究较早,侧重描述老年人及其健康需求、生活质量,如约束与跌倒、压力性溃疡、失禁、谵妄与痴呆、疼痛等领域;延伸至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政策、法律支持与服务体系化、服务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系列成果〔1~4〕,有关老年人的理论研究与老年保障、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现以美国与日本为例介绍其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制度。

1.1美国主要从老年社会保险项目与老年社会服务项目两大体系建构老年人生活、医疗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与保障制度。老年社会保险项目方面,1935年确立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老年残疾遗嘱健康保险计划(oaSDHⅠ),1965年美国国会颁布医疗保险制度,以帮助老年人支付高昂的卫生保健费用,1974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社会安全补助金计划(SSi),为65岁以上需要经济援助的老年人或是任何年龄的盲人和残障人士提供补助金。老年社会服务项目领域,1965年美国通过年长老年人法案,通过法律方式确立了服务老年人的各种保障项目、系列的老年服务计划,包括了降低财产税计划、家庭健康服务计划、营养计划、家政服务、日间护理中心、电话确认计划、集中家政设施、生活辅助设施、特殊的公车费服务、年老公民中心、群养计划、寄养照顾家庭计划、住房计划、低价票计划、护理院、持续关心退休人群计划、护理院调查官项目等20多项具体的有关社会系统的老年关怀计划〔5~7〕。各州都建立了老龄机构,一些市、县也建立了社区老龄委员会,许多大学建立了老年医学中心、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培训课程以及大量社会化老年服务机构。以上老龄社会政策与公共产品的出台,与美国老年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密切相关,为解决老年群体的生命维持与生命质量保证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1.2日本1970年,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老龄化国家,现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为18.5%。日本的老年社会保障,从开始就走法制化,而且经历了效仿西方模式到构建本土模式的转变。《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法律制度,撑起了日本老人福利保障体系〔8〕。1959年颁布《国民年金法》,根据该法,个人缴纳年金满25年,且年满65岁,便可定期领取养老年金,此外,国家为公务员特设了“互助养老保险”,民间企业雇员还可参加“厚生养老保险”,很多企业设置了“职业养老保险”。1963年7月颁布《老人福利法》,推行养老社会化。1982年《老人保健法》出台,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这项法律和1989年制定的“黄金计划”,以居家养老、居宅看护为发展方向,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出资,培训10万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设立70亿日元的长寿福利社会基金,推出“银色住宅计划”,开发了一批低价位的“三代同堂”式住宅,对愿意入住的家庭,提供优惠贷款。2000年推出了老人介护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是将老年福利制度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合并而成的〔9〕。介护保险制度的推出既保障老年人生活不便时有人照料、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和护理,又尽可能提高劳动人口照料老年人的效率(节约劳动人口的劳动力),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延缓衰老进程,促进和维持健康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

2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与制度

2.1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相关政策1996年8月,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3号)对老年人群体各方面权益通过了法律上的确认,此外,在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均相应规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中发〔2000〕13号),对老龄工作的重大意义,老龄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老龄工作要点作了阐述。同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部委发出《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确定了福利性、非赢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5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全国总工会等21个中央、国务院有关机构及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就老年人优待工作出台的文件,也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部老龄工作部级政策性文件。《意见》提出,全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优待;对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优待,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城乡贫困老年人要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医疗机构应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如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诊费、提供免费体检等;提供生活服务优待,采取多种措施,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维权服务优待;提供文体休闲优待,努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同年,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随后,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十一五”期间老龄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做了具体要求,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以全国老龄委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委发〔2006〕2号),提出在城市要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政策,努力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要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力度,切实保障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6号)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内容、供养形式及监督管理作了界定。

各省市结合本地实情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措施,积极开展老年人群社会服务工作。如全国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上海,先后在《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务实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本市城镇户籍人员社会保险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方针、政策中,推出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养老财政补贴、支持养老机构、鼓励到养老机构就业及医疗政策等优惠政策和措施〔10〕。而福建省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

2.2我国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制度我国老年人群体健康保健服务可分为医院与社区两部分,以社区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部分费用由国家补助。《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6〕61号)决定: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补助,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市(地)级以上政府的有关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有关慢性病预防控制,有关妇女、儿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卫生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列入政府补助范围;规定各省级政府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安排必要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3元和4元并统筹考虑各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考核情况给予补助。

老年群体健康保健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老年群体健康保健服务人员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支持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并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要求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和社区基地建设,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的配套教材;并对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培训制度作了相应规定。

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财政部等部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的指导意见》(卫农卫发〔2007〕253号)、财政部会同卫生部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8〕17号)等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实正逐步使农村老年人得到基本健康保健服务。

3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存在的不足

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卫生政策体系,老年人相关政策法规总体上缺少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多停留在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层面,没有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老年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缺少配套和衔接〔11〕;②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构建实践、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需求难以适应;③现有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政策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存在执行难;④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构建呈现区域不平衡性,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⑤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实践与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构建城乡间差异巨大〔12,13〕,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覆盖面以及开展的养老服务、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保健服务主要对象多为城市老年人,少有涉及农村老年人,农村合作医疗促进了农村老人健康保健服务,但农村老年人只是其中包含的对象之一。

4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政策构建与发展

发展、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靠政策先导,且具有长期性〔11,14,1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提出,要积极推动老年健康保健服务的立法进程,将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法规、规章总结概括,提升为法律,制定老年社会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大力发展农村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实践、构建农村老年健康保健服务政策;加快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养老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从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等级划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

参考文献

1maryG,andreaF,JoanneG,etal.Characteristicsofruralhomeboundolderadults,acommunitybasedstudy〔J〕.JamGeriatrSoc,1996;44:3638.

2LeeJH,JeongY,parkGJ,etal.needsforhomecarenursinginthevulnerableelderly〔J〕.taehanKanhoHakhoeChi,2007;37(2):2017.

3Dargentmp,BreartG.epidemiologyoffallsandfallrelatedinjuriesintheaged〔J〕.RevepidemiolSantepublique,1995;43:7283.

4appollonioi,CarabelleseC,Fratolaa,etal.Dentalstatus,qualityoflife,andmortalityinanoldercommunitypopulation:amultivariateapproach〔J〕.JamGeriatrSoc,1997;45(11):131523.

5Johnm,Levy.Urbanamerica:processandproblems〔m〕.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

6KuypersJ,BenstonV.Competenceandsocialbreakdown:asocialpsychologicalviewofaging〔J〕.HumanDevelopment,1973;16(2):3749.

7FischerDH.puttingourheadstothe“problem”ofoldage〔J〕.newYorktimes,1977;(10):33.

8夏北海.日本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简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6):602.

9黄婧.老龄化现实下的日本医疗保险制度〔n〕.学习时报,2006;5:30.

10台恩普,翟德华.上海陆续出台优惠老年人政策〔J〕.老人天地,2006;1:54.

11阎青春.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靠政策先导〔J〕.科学决策月刊,2006;4:179.

12彭英.“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的政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857.

13周绍斌.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与健康服务〔J〕.社会主义研究,2007;29(2):702.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3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4

   论文关键词:健康;老龄化;价值

   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要素,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投资。在当今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人民还不十分富裕的背景下,面对21世纪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比例迅速提高的老龄化社会,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可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却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悄然来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龄人口数量多、发展快。在21世纪前40年内,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7逐渐攀升到2010年的8.38,2030年至2040年,会快速上升到20.9[1](p1)。世界银行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而中国将用不到4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从2000年的9000万上升到2040年的2.9亿。2050年,60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1/4,达4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健康状况不佳。从几次全国性较大规模调查反映的数据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198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调查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占26.9%;199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的状态下度过的。

   3·老年人的分布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0739万农民,城镇只有3.79亿人口。按照65岁以上人口7的比例推算.在农村大约有5652万老年人,约为城镇老年人口的2倍。加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

   4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水平同步进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工作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在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后,党和国家根据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了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同步进行。

   5.人口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青壮年外流以及人口城市化发展,家庭规模在变小,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概率在下降,子女对于老人的照料、护理愈来愈少,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6.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而老年社会保障是它的核心。目前.中国的正规养老保障覆盖范围还只限于城镇职工.且主要是城镇正式就业的职工.而广大农村居民没有包括在内.占老人65却又无固定收入的农村老人.国家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

   二、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殊的特点.其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人口老龄化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同步进行,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适龄劳动力数量受到影响,从而改变人口的抚养比。据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4%,2000年为15.6%.2025年为29.46%,2050年抚养48.49%。总抚养比也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可供使用的适龄劳动力资源不足,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影响国家资金的投入。中国老年人口发展快,数量多,加之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差,自身的衰老与患病率、致残率高,从而导致老年群体对社会的需求增加。疾病还会使一些老年人及其家庭致贫难于脱贫、重新返贫,国家不得不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群的医疗、养老、社会福利及救济,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要求国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老年人群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为目标.积极发展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以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等问题。这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问题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家庭角度来讲,稳定低生育水平意味着子女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其结果.一方面老人数量上升,照料需要增加;另一方面,子女减少,家庭养老资源形成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老年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在中国未富先老和强调家庭养老功能的环境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会加大老年问题的压力和严峻性,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多,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而农村青壮年又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这将会对社会助老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从而成为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营造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我国不仅是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和尚不发达的背景,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和压力,这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五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的需要。健康长寿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强,不仅对社会、家庭照料的需求降低,还能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健康的身体又是老有所学的基础保证,老人通过学习,发挥其参与生活的潜力,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老人的自身价值。老人身心健康.心情舒畅,老有所乐.健康的身体也使老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降低,最终实现老有所医。

   2.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缓解老年贫困。营造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全社会每个公民生命全程的健康。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贫困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帮助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决定因素在于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其中也包括健康水平。陆杰华对四个县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经济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最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

   3·营造健康老龄化,有利于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不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引起老年人残疾和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使得老年人对医疗、经济、护理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济南市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排在首位的是医疗保障(占34.53%),其次是就医就诊(占26.79%),再次是及时发放退休金(占25.79%)。胜利油田曾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占70.79%健康的老人不仅对社会医疗、就医就诊的需求减少,且生活相对能自理,既能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还能发挥余热,从事社会劳动,增加个人收入,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保障负担,以为促养,又能减轻当今家庭的赡养、护理负担。

   4.营造健康老龄化,降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增大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基础。老年人再就业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生存和物质精神需要。发挥余热的同时,能避免老年贫困。同时由于白食其力,降低了劳动力负担系数,减轻了社会负担,填补了适龄劳动力的不足。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减少,节省了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需要护理、服务、医疗等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增大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e73(p56)。部分地区曾对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做过调查,一般均患有3~4种甚至l0种以上疾病,完全健康无病的是极少数,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着,因此研究健康老龄化的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5

目的:探索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的“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模式。方法:在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分别从人口覆盖、服务覆盖及质量保障、财产风险分担三个维度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探讨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果和结论:针对老年人应实施“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是必要的,应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及信息化等保障措施建设。

关键词

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健康整合;全民健康覆盖;长期护理

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其护理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巨大,加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我国的养老服务面临诸多挑战[1]。本研究从全民健康覆盖(universalhealthcoverage,UHC)[2]的角度分析构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全民健康覆盖研究现状

1.1全民健康覆盖内涵全民健康覆盖核心本质是为了健康,而维护健康是一切卫生政策的终极目的[3]。wHo将全民健康覆盖定义为:所有人都应对享受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卫生服务,并且不因利用这些服务而出现经济困难。该定义强调了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卫生服务质量及经济风险分担3个维度。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即一定区域内的居民不因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及道德等因素均可享受需要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类型不仅仅指医疗服务,还包括健康教育、预防、康复、护理及养老等围绕生命周期和疾病周期的健康服务。经济风险分担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全民医保。

1.2全民健康覆盖测量wHo提出了3个测量维度:人口覆盖、服务覆盖和费用覆盖。人口覆盖指特定服务项目、特定的筹资制度等覆盖的人口比重。服务覆盖包括服务范畴和服务质量,范畴越大质量越高,全民健康覆盖程度越好。费用覆盖是指医疗服务费用的补偿程度,即患者自付费用程度。由于卫生资源的限制,全民健康覆盖的测量分为两个角度:向特定的人群提供所有的服务,或者为所有的人提供特定的服务,测量费用覆盖。

2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

2.1人口覆盖维度:老年人口众多,服务需求大,供给不足

2.1.1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且高龄化趋势明显。我国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13.7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2020年将达到2.43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人[4]。

2.1.2老年人护理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巨大。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18.5%有行动困难,12.6%生活不能自理,4.0%的老年人长期卧床,8.2%的老年人不能独自出门。功能障碍方面,7.3%的老人很难听清楚,14.5%的老年人说话有困难,4.3%的老年人视力存在极度困难。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达43.2%,是普通人群的2~3倍;慢性病患病率为43.8%,医疗服务需求巨大。

2.1.3家庭养老负担重、社会和机构养老供给不足。家庭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四二一”和“四二二”家庭结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家庭养老面临更严重的问题[5]。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照料老年人的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家庭养老困境明显。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11.90%剧增至2050年的42.04%[6];二是老人对子女精神慰藉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三是特殊的老年家庭,如老年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社会和机构养老来看,床位数和专业护理人员数存在巨大缺口。

2.2服务覆盖及质量保障维度:医疗服务体系、康复服务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割裂,服务链条断裂

2.2.1老年人长期住院现象突出,严重浪费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质量。长期住院是指在医疗机构的住院时间超过30天[7],多数长期住院患者属于“延迟出院”,即疾病治疗后符合出院条件,但因疾病康复需要、暂时未找到符合继续治疗的机构或者出院后家庭或者社区无法提供后续支持性治疗、康复,以及个人和社会等其他种种原因不愿出院,继续滞留医院[8]。恶性肿瘤是长期住院的首要疾病因素。老年人长期住院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是长期住院延长医院平均住院日,降低病床周转率,严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二是长期住院增大了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尤其是肿瘤末期的患者,由于放化疗的原因,其抵抗力、免疫力低下,降低医疗服务质量[9]。

2.2.2服务体系相互割裂,服务链条断裂。缺乏整合卫生服务提供的设计、高程度的专业分工及细化的专业服务模式,导致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在注重服务供给效率提升的同时忽略了居民获取服务的整合性、综合全面性[10-11]。割裂的卫生服务体系无法给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卫生服务,老年人所需要的预防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康复服务和养老服务分别由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机构提供,机构间缺乏协作,患者信息不能共享,服务链条的割裂产生了严重的问题[12]。

2.3财产风险分担维度:医保资金浪费严重,长期护理险制度缺失

2.3.1终末期老年患者医保资金消耗严重,降低医保基金保障水平。过度医疗既严重消耗医保资金,降低其保障水平,又加剧患者家庭的疾病负担。医院的常规治疗在消耗高昂医疗费用的同时并未带来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国外研究表明,姑息治疗组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减少30%,临终前3个月医疗费用减少41%,临终前一个月减少48%[13]。姑息治疗组生存期平均延长29天,尤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癌、胰腺癌及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治疗明显延长生存期。因此,将临终姑息照护纳入医保支付可以在不降低患者生命质量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带来医保费用的节省[14]。

2.3.2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我国健康保险业起步晚、精算基础数据缺乏,加之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不够,使得我国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也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15]。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起步早且先进,保障范围广泛,涵盖了医疗、精神和生活等方面的护理服务。而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多数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品种相对单一,且保费高昂,覆盖人群有限。

3“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1“医养结合”的政策背景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医养结合”理念。

3.2“医养结合”的内涵“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常由专业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健康生活起居,提供持续性的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

3.3“医养结合”的国内探索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具体模式。

3.4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积极意义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老年人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2)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提高二、三级综合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16];(3)探索国家和个人共同筹资方式,改变现有支付方式,在最大限度的补偿参保老人的基础上,降低医疗保险的基金风险。

4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建议

4.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医养结合”整合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的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即涉及“服务整合”,也涉及“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整合,而“资源整合”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资金、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等管理要素上的共享和协同。因此,“医养结合”整合服务实施战略包括服务策略、管理策略、筹资与支付策略。

4.2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包括保险经营制度、监管制度和服务提供制度三大主体制度。经营制度包括保险政策制定、参保对象选定、筹资渠道及筹资模式确定、护理等级划分等。其中,筹资模式上多数选择建立“个人缴付+医保缴付+政府财政补贴”的筹资机制[17]。监管制度包括保险管理政策、审核政策、奖惩政策等。服务提供制度包括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机构。

4.3加强政策法规、人才培养、健康信息化等保障措施建设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及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尤其是民营社会资本进入的税收、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等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强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持证上岗,保障服务质量。加强老年人健康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精细化、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13-22.

[2]世界卫生组织.全民健康覆盖研究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R].瑞士:日内瓦.2013.

[3]孟庆跃.全民健康覆盖:从理念到行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2):1-4.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5]ViCtoRCR.asurveyofthedelayeddischargeofelderlypeoplefromhospitalsinaninner-Londonhealthdistrict[J].archgerontolgeriatr,1990,10(2):199-205.

[6]BLaCKD,peaRSonm.averagelengthofstay,delayeddis⁃charge,andhospitalcongestion[J].BmJ,2002,325(7365):610-611.

[7]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1):21-23.

[8]张亮,张研,唐文熙,等.健康整合——引领卫生系统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刘文俊,唐文熙,张研,等.健康整合的内涵界定与辨析[J].医学与社会,2014(8):9-12.

[10]SUnX,tanGw,Yet,etal.integratedcare:acompre⁃hensivebibliometricanalysisandliteraturereview[J].intjintegrcare,2014(14):e17.

[11]CanDYB,HoLmana,LeURentB,etal.Hospicecaredeliveredathome,innursinghomesandindedicatedhos⁃picefacilities:asystematicreviewof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evidence[J].intjnursstud,2011,48(1):121-133.

[12]ConnoRSR,pYenSonB,FitCHK,paringhospiceandnonhospicepatientsurvivalamongpatientswhodiewithinathree-yearwindow[J].Jpainsymptommanage,2007,33(3):238-246.

[13]刘金涛.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4]吴园秀,罗铁娇,罗文华.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2014(3):149-151.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6

【关键词】老龄化商业健康保险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焦点。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给社会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发掘潜藏的机遇。虽然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起步晚,至今仅有二、三十年的发展时间,从保费规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保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剧、疾病谱的变化,将使人们对健康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和机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2000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5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3.7%,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量的二分之一,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2.38亿(详见表1),占总人口的16.4%,人口老龄化必将催生出对养老、疾病、护理保险等的巨大需求。

表1:2005~2030年世界老龄化人口增加数量前10国(单位:百万)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从社会整体层面加速疾病谱比例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慢性病已经成为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时限也随着期望寿命的增加而不断延长,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现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下,在医疗费用的支出上,个人自付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对慢性病人来说,长期检查、配药等造成的直接疾病负担以及由于慢性病而造成的失能等间接的疾病负担也居高不下,仅仅依靠社会医疗保障的支持还是难以逃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居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慢性病患病人群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若能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开发出适合这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特别是疾病相关险种,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会增加社会医疗数量,刺激医疗、养老等相关险种需求。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势必引起社会医疗需求递增,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将大幅提升。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特点,有大量老年人只能靠有限的社保来为自己的医疗费用买单。社保具有覆盖面广、保障低的特点,只能提供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保而不包的社保远不能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机制更加灵活的商业保险来补充社保的不足。

年龄及社会条件决定老年人亟待解决的就是安全和健康两大问题。传统的险种设定往往因为老年人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等原因而被排除在可保人群之外,这在规避保险公司风险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商机。如果保险公司特别是健康保险公司能转变经营思路,从提高精算能力等专业化经营手段入手,开发新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养老和疾病等相关险种,紧紧抓住占总人口10%以上的老龄人口,在合理控制公司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公司规模和利润的双提升以及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有机会借此率先成为行业龙头。

老龄人口增加会加大对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卧床护理周期的延长、病程的增加,以及养老观念的逐步转变,由过去的“生命养老”(延长寿命)向“品质养老”(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将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济状况的下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量的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必将增加针对长期护理和失能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这应该是今后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中的一个机遇。

老龄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也促进了医疗护理需求的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环境的改善以及异地就业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无法依赖子女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增加,“空巢”家庭(也称独居型老年家庭)大量产生,加之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比以往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周期也逐渐延长。因此,由专业保险公司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未来养老的重要选择。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必将产生全球最多的老龄人口,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一大重要产业。根据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养老产业的业态必将要有公立与私立的共同发展。基本养老产业的提供可以由国家和政府提供,但相对高端的养老服务应该由商业公司来补充。比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有高端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开发提供专业的长短期租赁公寓式养老服务,并可考虑配备住公寓的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实现公寓内的健康医疗服务。而商业保险公司尤其是健康保险公司由于其具有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的相关经营和管理经验,在开发综合医疗、养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养老产业上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能在起初就能参与整个养老产业体系的建设,开发出适合不同老年人需求、设施完善、理念先进、功能健全的新型养老服务项目,必定能找到健康保险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7

[关键词]健康养生类节目;老年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4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众多国家密切关注和需要迫切应对的问题。老龄化不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据我国民政部的消息,截至2014年2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亿,占总人口的14.9%[1],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庞大的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反映老年群体问题和引导、抚慰老年群体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中国自199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亿、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2],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便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以老年受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就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和人们对健康知识信息迫切需求情势下产生、发展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不是单纯的养老、娱乐节目,其与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进行探讨和研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升老年人精神状况、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学界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和老年受众研究得较多,但是以老年群体为目标受众来研究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较少。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部分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是老年群体,而老年群体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对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有较大的需求量。本文拟将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与老年受众相结合,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老年受众的问卷调查,探讨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如何满足其收视需求,以引导老年受众健康生活,从而使该类节目能够真正成为老年受众积极健康生活的催化剂。

一、中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等媒体渠道传播健康和养生内容的节目,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受众的整体健康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的电视节目[3]。我国电视开辟健康养生类节目始于196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迅猛,许多电视台纷纷开办了此类节目,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山东卫视的《养生》、辽宁卫视的《健康一身轻》等。

笔者通过对央视网等电视节目网站的搜索,检索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收到的免费卫视频道共有51个,其中有26个频道开办有健康养生类节目,频道占有率接近51%(频道占有率=播出频道数/所有频道数),节目总数达到50多个。对比分析目前国内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发现,虽然目前该类节目数量逐渐增加,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增加了更多的节目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质量水平不高、部分节目内容不够真实、老年受众定位不够准确、有些节目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等。

二、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诉求

为了研究老年受众接触电视媒体特别是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从数据背后发现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认知和评价。

1.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3月,调查地区集中在河南省郑州市绿城广场、徐砦城中村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达到100%。因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老年受众,所以在发放问卷调查时主要选择的是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一般认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4]。在调查中,由于笔者希望通过适当扩大一部分准老年人群以探索未来老年人媒介接触的发展方向,故将调查的年龄分为55~59岁、60~75岁、75岁以上三段。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共设计了12个问题。第一个部分属于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调查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以此细分老年受众群体。在本次调查中,老年受众年龄在55~59岁的有32人;60~75岁的最多,有104人;75岁以上的有64人。由于20世纪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低的,在被调查者中,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90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仅具有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本科以上学历者没有。就目前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来看,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有96人,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跟子女居住在一起。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接触电视媒介情况的问题,主要涉及收视习惯和内容偏好两个方面。在收视习惯方面,电视媒体仍然是老年人接触的主要媒体,有93%的老年人都选择通过看电视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远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脑等其他媒介;老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多为1~3个小时,每天收看电视4个小时的老年受众高达16%,这说明老年人还是有充分的时间并且愿意选择用这部分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在观看电视时间段方面,92%的被调查老人都选择在18Ga6Fa00~22Ga6Fa00,早上和上午看电视的老人只占少数,这与许多养生节目时间的定位并不一致。在内容偏好方面,被调查老年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前三名分别是新闻类节目、影视剧节目和健康知识保健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较为迫切。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情况的问题,主要调查老年受众对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收看情况和收看态度,以了解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情况、此类节目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老年受众对该类节目的信任程度,意在改进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看电视是老年受众获取养生资讯的首要渠道,其观看最多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在期待健康养生类节目提供哪类内容方面,有79%的老人选择日常保健,食疗保健知识和医疗常识也是老年人比较关心的话题。通过对健康养生类节目传播效果的调查可知,有86%的老年受众选择“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说明现在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观看更趋于理性;有10%的老年受众选择“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些老年受众为健康传播最为理想的受众群,传播效果最好,但是数量偏少;只有4%的老年受众选择“不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就需要通过改进节目来改变这部分老年受众的收视态度。在对健康养生类节目有何不足的调查中,“节目内容不真实可信和缺乏实用性”是老年受众选择最多的选项。

2.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达到满足和实现需求而使用媒介的,受众对媒介内容与形式的选择由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该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由人如何接受媒介到人如何使用媒介的转变,从而彰显了人在媒介面前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5](p157)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他们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并选择电视媒介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由于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特定需求,因此这些需求的产生必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这不仅与受众的性格、兴趣等相关,也受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被调查受众的背景看,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处于这种背景下的老年受众就会根据现存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习惯选择媒介接触。尽管受众的碎片化大大分散了单个媒介的收视率,但是93%的老年受众首选的接触媒介还是电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低、娱乐性比较强,能够满足更多老年受众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背景和收视偏好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存在着收看主体是谁的问题,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只有通过调查把握老年受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电视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老年受众的收视需求制作和编排节目。

选择了媒介之后,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还需要两个条件,即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媒介印象决定着老年受众选择何种媒介或内容来开始自己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影响着老年受众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他们会根据满足的程度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调查发现,老年受众把电视作为收看健康养生类节目的首要渠道,中央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是对其影响力较大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这两个节目的媒介印象较好。在健康养生类节目内容需求方面,79%的老人期待节目能够提供日常保健类信息;对于节目宣讲的养生方法,86%的老年受众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表明当下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收视态度趋于理性,其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谈到当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认为节目内容不太真实可信、缺乏实用性,这也提醒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从这两方面积极改进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需求满足程度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因而在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5](p166)由于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因此电视媒体人应该抓住老年受众的需求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只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能够满足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信息需求,该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提升。

3.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老年受众媒介素养不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6]老年受众由于长时间地接触电视媒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是电视媒介的忠实观众,所以他们不能理性地辨别电视媒体信息的真伪,会盲目地相信电视媒介。特别是,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他们没有应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总是一味地相信该类节目中“专家”所说的话,而且还会把这些话转化为行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笔者在做问卷调查时接触到一些老年受众,其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就特别相信:某一个“专家”说每吃一口饭要嚼20下才能消化,结果有一位老人每次吃饭都会在心里默默数20下才会咽下去,并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这足以反映出很多老年受众对这类节目的“言听计从”。一旦这类节目传播了虚假信息,老年受众就会被误导。因此,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节目负面信息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其次,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未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变化。笔者在对32名55~59岁的准老年受众的调查中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准老年受众的受教育程度略高于60岁以上的老年受众,大专学历比例比60岁以上人群的学历高出16.37%。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产生一些改变。比如,在准老年人中,收看过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就多于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这些准老年人对这类节目更加关注,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健康意识会越来越强,所以未来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二是在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方面,准老年人群明显多于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在调查中共有18人选择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准老年人选择上网的高达14人,占到了78%。准老年人由于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生理机能方面都高于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的中年人数量很多,在他们步入老年后,仍然会选择使用新媒体。所以,未来新媒体在老年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媒体在老年人市场上发展的潜能不可忽视。

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更好地满足老年受众健康养生信息诉求的策略

老年受众具有获得健康养生信息的诉求,而电视又是老年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因此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对老年受众获取健康养生信息承担着重任,会给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广泛传播,对于老年受众学习了解正确的健康养生知识、身体保健、疾病预防有很大的裨益,因此该类节目对老年受众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虚假片面的养生信息会影响老年受众的身体健康,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节目的盲目听信也会影响其家庭和谐,甚至会产生集合行为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减少该类节目的负面影响,提升该类节目的品质和传播效果,从而积极地引导老年受众。为此,在新媒体时代,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采取如下策略。

其一,应根据老年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节目进行定位。尽管许多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扩大了受众群以赢得更多的受众,但仍然不能忽视老年受众这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特殊群体,重点考虑老年人对健康节目的收视心理及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受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不同于其他受众群体的特征:老年受众的视力和听力水平较青壮年时都有所下降,老年人的言语鉴别能力也大大降低。因此,该类节目的制作要注意节目的背景,应用比较强烈的对比以适应老年人的视力实际;主持人的语速也应该慢一些,这样才符合老年受众的生理特点。另外,在节目定位和受众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制作出老年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节目,获得他们的认同。在节目播出时间上,除了上午和下午老人空闲的时间之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应尽可能地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要。在节目形式的设定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接受程度,老年人不喜欢太过娱乐化和过于严肃的节目,喜欢节奏比较慢、比较好理解的节目,传播者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制作节目。只有从老年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真正达到指导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的,实现“积极老龄化”。

其二,应在保证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探索节目的多样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该在保证传播内容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追求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保证节目内容的全面和生动,以服务不同的老年受众,但是也要注意防止过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要严格杜绝虚假健康养生内容的传播,注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其三,应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扩展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在黄金时段收看电视,而在黄金时段却几乎没有一个健康养生类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娱乐节目选择黄金时段播出以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只能为其让位,选择在非黄金时段播出。这样的播出时段会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主动扩展和调整该类节目的播出时段,使一些制作精良的健康养生类品牌节目能够在黄金时段播出,并努力从节目质量、节目内容上吸引老年受众。另外,从问卷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除了接触电视之外,也会选择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还有一些老人选择了新媒体形式,所以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加强其与报纸、杂志、书籍、新媒体之间的整合传播,来扩大传播范围。在这方面,中央卫视的《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栏目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会根据节目的内容做网络传播补充,并且用书籍、VCD和DVD等出版物形式来强化栏目的品牌效应。

其四,应培养具有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人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电视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具备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健康传播专业,培养这方面人才,或者组织该类节目的制作人员进行短期的专业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人才。在面对老年受众时,健康养生类节目主持人应少用专业术语,尽可能通俗、详细地解释医学问题,使老年观众能理解节目的内容,以达到服务老年受众的目的。因为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程度还不高,过多的专业术语会使他们对节目产生排斥的心理。可考虑用生动形象的模型或者以动漫的数据解读等形式,以达到讲解、教育之目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从心理、生理上对老年受众的全方位照顾。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由于老年群体对传统媒体有广泛接触和对健康养生信息有迫切需求,因此电视媒体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对老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电视媒体应更加重视老年受众的需求,为这一庞大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以传播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10-15)[2014-06-17].http:///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1(1):47.

[3]云斐.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电视健康节目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4]华乐.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4):144.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8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研究显示,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浅析天津市区老年人健康教育现状及促进对策,推动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发展。

1 天津市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现状

1.1 天津市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天津市统计局《2008年我市人口发展状况》报告,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1.58万人,比重达11.88%,与上年相比上升了0.26%,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位列第三。高血压等慢性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劳动力供给和消费市场,并通过这三个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对天津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2 天津市老年人健康教育现状资料显示,自2008年天津市实行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政府出资购买以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为44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个人与家庭健康档案并实行随访管理;对60岁以上确诊并已建立健康档案的16万名社区高血压和6.1万名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检测,指导用药和饮食。老年人健康教育在天津已逐渐展开,但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如何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老年人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术,指导老年人把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2 促进对策

2.1 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体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世界各国健康教育成功范例的事实证明,普及保健知识这种手段的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展都大得多。故以社区为基础,建立一专业性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使老年人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即不仅把健康知识与信息传递给他们,同时管理、指导、监督社区老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健康知识落实到健康行为。

2.2 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思路是以预防为主,主要内容是老年人如何预防疾病,工作任务的完成是以医生和社会工作者为主,而老年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要求积极参与,老年人自身是主要角色。事实证明,老年群体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的增强,比依赖建再多的医院、培养再多的医生或在医疗技术上增加再多的费用等具有更大的潜力和收益。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应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实际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应突出饮食营养指导、合理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家庭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心理指导及安全行为指导,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锻炼等综合运用于老年人健康促进全过程中,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9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本文由收集整理

2.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篇10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世纪之交,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解决老龄问题,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为解决老龄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未来十几年,虽然老年赡养比开始上升,但少儿抚养比明显降低,社会总抚养比持续下降,也为做好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前的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制定对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目标。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体系。

——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老龄事业的正常投入机制。

——健全老龄工作体系。

(二)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发展老龄事业,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把老龄事业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老龄事业投入,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相适应。把解决现实老龄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长远准备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坚持老龄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发展老龄事业要着眼于体制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老年服务业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3.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个人的自我养老准备,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4.坚持用法制和道德的力量营造发展老龄事业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完善道德规范,重视舆论引导,增进代际和谐。

5.坚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注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老年人的价值,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引导老年人自立自强,积极向上。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重视农村老龄问题和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好老少边穷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保障高龄老人、残疾老人、老年妇女、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把老龄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基层。

三、任务和措施

(一)经济供养。

1.任务。

——初步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确保老年人生活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2.措施。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助体系。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老年人中的贯彻落实,并随社会经济发展相应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通过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二)医疗保健。

1.任务。

——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初步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健康教育普及率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率达到40—50%。

2.措施。

——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以优质、便捷、经济为原则,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快乡、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努力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老少边穷”地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逐步改善贫困老年人缺医少药的状况。

——重视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在青少年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老年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注意针对老年妇女的身心特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健康预期寿命。逐步建立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重视老年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康复研究,建立老年人口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县(市、区)要普遍设立老年体育指导站(点),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因地制宜地开辟老年人健身场所;逐步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站,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三)照料服务。

1.任务。

——初步建成养老设施网络。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0张,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90%。

——初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的有效管理体制和服务队伍。

2.措施。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

——制订和完善各类老年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住宅、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应逐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大力发展社区老年照料服务。在社区建立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站,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采取上门服务、定点服务等形式,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籍、家务帮助等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建立老年人紧急呼叫系统。充分利用家庭照料资源,积极探索支持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的有效办法,逐步优化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加强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适应退休人员逐步由社区管理的新形势,积极探索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的新模式。逐步完善老年管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社区老龄工作中的作用。

(四)精神文化生活。

1.任务。

——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

——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在校老年学员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倍。

——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措施。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要把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美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敬老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教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老龄事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大中城市要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综合性的老年活动中心,县(市、区)要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要设立老年活动站,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要在现有或新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中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同时鼓励部门和单位管辖的文化活动场所向老年人开放。公园、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要优惠向老年人开放。

——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办好老年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1-2所示范性老年大学,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老年大学,乡(镇)、街道以及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有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各种成人教育院校应积极开设老年班;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重视做好老年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制定并公布全国老年教育条例,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别重视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城市,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会,就近就地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老年思想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农村,要积极组织引导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重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老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注意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五)权益保障。

1.任务。

——加强立法、执法工作,逐步形成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

——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城市普法教育普及率不低于80%,农村不低于60%。

2.措施。

——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

——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观念。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四、实施《纲要》的保证

(一)加强组织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程,建立和完善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明确任务和职责,核定编制,配备干部,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老龄工作干部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二)加大经费投入。

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增加对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用于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老年教育等方面,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在国家发行的收益中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老龄事业的发展。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三)加快体制创新。

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计划、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政府办的老年福利事业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并积极探索公办民营等委托运作形式。同时,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对社会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进行必要的调控、规范、指导和监督,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

(四)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老龄问题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密切注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注老年人口状况,建立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统计工作制度,为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服务。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提高老龄科研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为老龄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开设社会老年学专业或课程,在医学和护理院校增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教学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可设立硕士、博士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