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2:08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1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爬坡说辨析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深刻的变化,改革继续深化,文化与经济一样,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影响着青少年价值取向。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就显得任重道远,面对这一形势,教育工作者应重新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对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学界研究颇多,目前主要的说法有“爬坡说”、“滑坡说”和“中间说”,其中认同“爬坡说”的学者最多,但是对此也存在争议,很多学者还是坚持“滑坡说”和“中间说”,本研究针对目前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几种说法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如何利用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道德行为进行提升。

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爬坡说”研究现状

爬坡说的基本内涵在于较多的专家认为虽然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主流还是较好的,比如革新意识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占到改革开放的前列等。龚超的研究指出,“爬坡说”认为我国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状况较好,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是非界限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也承认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某些不足。采用此视角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斯塔亚特、霍普金森、格林菲尔德等。他们站在某种哲学流派的立场,运用其思想,对学校道德领导的价值问题进行演绎和思辨,强调学校领导者在成功应对挑战的同时,要能够将学校从组织转化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传播公正、关怀的理念。比如佘双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次实证调查指出,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状况总体处于积极稳定状态,在道德发展的诸多领域,依然与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但是青少年的婚恋道德观与传统道德观念的距离正在日益增加[1]。熊孝梅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并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来做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民主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王苏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山区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得到的结论也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只是有一些道德失范问题,可以通过德育教育来解决。张耀灿教授、郑永廷教授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时认为,“一方面,交往实践使主体之间形成角色共同体,在协同、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主体之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使作为意义的文化要素得以传播和理解,而且通过自组织生成新的意义。”

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滑坡说”和“中间说”辨析

“滑坡说”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普遍“滑坡”的背景下,青少年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并认为这种“滑坡”状况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信仰的塑造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持“中间说”的学者最少,他们认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是喜忧参半。在“滑坡说”的支持者中,最有代表的是王雯姝等认为青少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普遍薄弱,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失范行为。而站在教育立场上,张英丽指出抄袭试卷、购买答案是学业成绩获得中较为常见的失范行为[2]。焦岚等指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行为、网络言行、社会公德、情感道德、价值取向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3]。在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研究中,黎影等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网络成瘾、浏览、网恋网婚等现象导致青少年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等不道德行为屡有发生,而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盗版侵权和散播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4]。邓验等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作为中国网民中最主要、最活跃的群体,其网络道德失范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失范行为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网络语言滥造粗俗、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方面。雷世斌等人认为是网络时代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受到网络时代的强烈冲击。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道德失范问题严重[5]。但是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并没有非常著名的研究中有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在滑坡的定量研究,在大部分研究中,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还是以好的一面为主。但是这不代表青少年思想道德中不存在问题,道德失范问题还是存在的,这说明青少年在道德的知行统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负面现象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在混乱的网络环境下,部分青少年已经表现出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三、利用影响因素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提升

1.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环境因素也称为外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初期起着关键作用。Kohlberg指出,学校道德氛围是指用于调控学校及班级里人际间社会关系的规范和价值观系统,它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所持有的那种统一和完整的人道主义的育人价值观将有助于青少年奠定品德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总比例的25.1%。所以在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中,网络因素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7]。万峰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学生伦理道德的CeB(Culture-ethics-Behavior)模型,以网络文化为自变量,以青少年学生伦理道德为中间变量,把青少年学生行为作为因变量,探讨了网络文化、青少年学生伦理道德和青少年学生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沈嘉祺也指出,道德认知不一定导致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其中介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tobiasKrettenauer等实证研究了道德情感在青少年道德决策和行为中的作用,发现道德情感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在亲社会行为和行为的场景下是不同的,道德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道德决策过程[6]。

2.青少年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对策研究

(1)西方青少年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①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杜威、皮亚杰的理论,并且引入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方法有三个主要观点,一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就是认知发展,二是道德判断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道德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巨大支配作用。具体来说包含的方法有公正团体法、价值分析法、道德分析法以及问题探讨法等。

②价值澄清方法。价值澄清学派的代表人物有L・拉斯思、m・哈明、S・西蒙等人,他们提出了针对美国儿童选择倾向的价值澄清方法,美国儿童同样也面临多元社会中的多种选择,所以价值澄清方法的核心是,当人们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社会中寻找解决方法时,深受价值观的影响,而现实社会中又没有公认的价值观,价值观没法通过教学来传授,只能建立一种氛围,一种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

③社会学习方法。社会学习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提出来的,并且其依据是社会学习理论,在此依据基础上构建了道德教育方法体系,班图拉等人对认知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吸收,使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后发展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学派,成为了一种教育学、社会学。社会学习方法的主要核心内容是认为人的态度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而不是直接行为的获取。

④人本主义教育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渗透和延伸,是心理学临床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方法的核心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忘我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达到“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天生的趋向,人的各种不同需求的满足都是自我实现的部分满足。罗杰斯说,“我们对于那些能激发整个人产生自发的、有意义的、经验性的、内在的学习的条件有着相当多的认识。我们并不能时常看到这些条件起作用,原因在于这意味着我们教育方法的一场真正的革命”。

(2)国内青少年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针对青少年的道德失范现象,学者们针对不同的失范行为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张英丽认为矫正青少年学生学术道德失范,应从多方入手,在整治社会外部环境的同时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学术道德规范并加强宣传教育。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托马斯在《完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十个理由,以及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内外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包括了利用班会解决班级的一些事情,认为班会的实效性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学生体会民主的思维,让学生有可能共同探讨如何把班级管理更好地开展起来。鲍业云和罗晓媛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就是将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协同起来,通过自组织机制增强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和融合,从而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把握好每个人自身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此来得到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体要认识到他人的重要性,社会的存在以每一个个体的总和为基础,也要意识到自己会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们对人与人之间意义的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单玉提出,直面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哲学解释学之“理解”的观照,我们不无惊喜地发现,它为我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的启示: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之源,自组织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的意义,观念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生成观的意义,对话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的转化的意义,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归之所。李焕明指出,在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中,要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分别协同,他们之间的协同和宽容才能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这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共同作用途径,高度体现了教育者“晓之以理”和教育对象“受之以道”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就是协同,协同体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关照,是一种理解,因此,有的学者把协同当作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既要求教育者深入把握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时机,同时也要求教育对象正确借鉴吸收教育内容、体谅教育者的良苦用心。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很多的关联,韩力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一体化建设,不但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协同理论下探索了结合的途径,认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提到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使得两者互相协同,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此类观点很多学者都有提及,例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手段和方法上互相借鉴,从而建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一体化机制。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2]张英丽.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

[3]焦岚,于海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成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4]黎影,杨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8).

[5]邓验,曾长秋.论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1).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2

关键词:法律知识;青少年;成长;宪法

青少年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干力量,民族的希望。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增添删减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最精华的法律知识,上述举措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有利途径。但与此同时,教师也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是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逐年攀升,这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直接关联。若法律教育开展的深度不够,学生很容易越界。因此,有关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仍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一、法律知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析

宪法是我国的第一大法,是制定各项法律所需参照的母法,其中对青少年所应享受到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能够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其处于即将步入成年的人生成长关键期,虽然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早已渗透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开始,法治教育就开始了,通过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长期的法律熏陶,其中所倡导的各项文明美德,早已在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例如,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在班级要遵守班规;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凭着自己的实力交出一份真实的答卷,不作弊,不抄袭;在放学的路上,更应遵守交通规则,做新时代遵守规则的好青年。上述青少年应做到的行为目标是遵纪守法的最直接体现,是底线,是原则,是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必备的素养之一。据青少年法治与社会行为融合程度调查表明,多数青少年都能很好地理解并纠正自身的行为,这与教师在思政课堂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法律教育有着直接关联[1]。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高度,其影响也是较为深远的。在思想政治教材中重点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论是有何特权的人,都不能逾越法律这道红线,这也正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人最公平正义的武器。通过法律教育,学生能很好地认识社会,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努力去争取自己未来想要的同时,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从个人做起,去感染身边的人,只有社会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准则,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现状浅析

(一)仍存在着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法治教育认识不足的现状

从当前来看,分数成为了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重分数)表现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课时安排中实际占有的比重严重缩水,表现为实际则为学校与社会并不真正重视法治教育。从当前来看,法治教育仅局限在线上课堂中,缺少实践课堂的比例,从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养成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另外,相关人员更应清晰地认识到,法治教育在课程中的定位较为模糊,法制教育与反腐败教育、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间的关系仍处于难以厘清的状态。形成体系的法律教学,当前只在法律专业的学生可见,这是极其不利于法制教育广泛进校园推广的。

(二)学生对一言堂的法制教育形式并不感兴趣

知名教育学者王静波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既不感兴趣,也不讨厌。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方式仍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式不科学的现状。建议教师采用针对参与式、互动课堂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利用调动起其实际参与度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法治理念的认同与法律知识的了解。

三、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据调研表明,曾接受过一定法律教育的学生相较于法律知识了解匮乏的学生,在校园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2]。可见法律知识匮乏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学生难以在社会中获取到足够的法律知识,因此,更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提升法律教育在课堂中的比重,用教育手段扭转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状。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可通过如下途径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训练: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提升法治知识宣传质效

法律作为一种工具,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而言,考虑到其尚未进入社会,对于部分如合同纠纷等领域的法律知识,只需稍加了解即可,但不能一点也不了解。其更需要重点学习的应该为涉及自身权益保护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生动的案例宣传法律知识;播放案件片段,并采用旁白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基本案情。如在自我权益一章中,教师介绍如下事例:小白与父母曾到某一知名景点游玩,并使用照相机拍摄了几组游玩照片送至冲印馆。后冲印馆未经小白及其监护人许可,将其中一张有小白的照片置于展览橱窗中展览,使得其生活中遭受了很多无关的困扰。后经法院裁定认为:冲音馆需赔偿给小白4000元,并主动向其赔礼道歉。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师更要充分发挥交互性课堂的作用,与同学们积极互动,如向学生询问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肖像权等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教育学生应如何树立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态度,特别是在移动智能终端盛行的背景下,应如何保护收集存储照片安全、电脑数据安全等方式。用贴近生活的案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播撒法治精神种子,让学生了解法律,尊崇法律,树立对法律的正确认知。也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律活动的方式,利用动漫视频、抢答互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3]。

(二)教师应定期持续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减少校园欺凌案件发生

据中国青少年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35%的学生偶尔被欺负、6.2%的人常常被高年级同学所欺负[4]。通过分析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学生对自身权益维护及法律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学校既要重视学生的成才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成人教育,切不可重分数而轻人格。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的好坏,正确选择人生之路;另一方面需尤为注重“差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加以干预,重视其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用教师的一己之力,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与校园欺凌事件干预工作。

(三)增添第二课堂比例,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育远远达不到扩宽学生眼界的标准,开展延伸课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学校应联合教师,采用多元化形式,为学生进行直观且生动的法治教育。例如在大课间等空闲时段播放法治教育电影、案例等;在学校走廊的展览橱窗中,增设法治宣传模块;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让学生充当旁听者,更好地了解学习法律后,应如何利用法律中的哪一项要求对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有益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当前,“互联网+法制教育”模式的逐步推进,教师与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例如我校定期在课堂环节中,增设模拟法庭环节。关注“罗翔说法”公众号为案件来源,定期组织模拟法庭;在思想政治期末考核中,增设法律知识问答模块,并纳入最终成绩,此举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四、结束语中小学生守、用、知、护法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积极动力源泉,是传播法治正能量的有利途径。《少年中国说》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值得每位青少年铭记于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育人,先育人后育才,法律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成长路上具备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为其未来人生发展提供坚实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法治观念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渐突出,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一些青少年犯罪事实根据和结论。

1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和成因

1.1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字来概括。从数量上来看,据《中国法制报》报道,全国约有两亿五千万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而大城市则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从危害性来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大。如绍兴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年龄仅十七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了和玩游戏机的恶习,为弄钱绑票索要金额两万余元,并将九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犯罪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对社会危害很大。

另外,青少年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江西省某市法院对近几年来的抢劫、盗窃案件的统计分析,未成年人参与抢劫、盗窃犯罪的数量增多,2005年本省某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抢劫、盗窃案件25件,2006年、2007年分别是30件、32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生犯罪。这些学生,既包括在校生,也包括刚刚毕业的学生和违法乱纪而被开除的学生。

1.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一是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现在初犯的年龄已降到14岁左右。二是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20%。三是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绑架残害,还有计算机等新型犯罪。1.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至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而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教育的缺失,身陷囹圄,怎么不让人忧心如焚,痛心疾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担起责任和义务。为了了解中学法制教育的现状,我们也作了较为细致的调查。

①教育决策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个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和八年级下册课文设立法律基础课,至于这册课文四个单元十篇课文,只有三个单元八篇课文谈到法律知识,内容重点讲以权利和义务问题为主旨。对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却很少讲到。而小学六年级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程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因此,中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法律知识是有限的。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重点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应重视起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②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大多数的中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制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如请“”代考替考,考试作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改变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律知识薄弱,淡薄的法治观念现象。

③社会各个司法职能部门对中学生法制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我国历经五次大规模普法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深入人心。但是,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处在断档地位。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一些人认为,现在法制健全了,法制教育可以放松了。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于他们无关。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2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面对当前少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律和纪律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广泛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内容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所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农村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内外》、《法治在线》等电视法律节目,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咨询、征文演讲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相关部门应出台在公、检、法等司法部门中聘请法制副校长,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派出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或者校外法制辅导员,并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并且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中小学生合法权益。建立起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从而保障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3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的学法工作。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学校要充分利用行政会议和教师政治学习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法制知识的活动。着重学习《普法读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法规等。思品课教师要上好每一节思品法律课,把思品课中的法律知识教学当作重点难点来抓。

2.4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工作要有生动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空洞的说教。如果说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即是与法制教育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容忍之心,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尊重他人人格,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却常常被忽略的教育内容。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克服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培养他们自制力,防止因小事而演变成恶性案件。对早熟的学生要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犯罪。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2.5动员全社会力量,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积极争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思想健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暴力、色情、、恐怖等音像制品和书刊毒害青少年,打击社会上不法分子对青少年学生的引诱、威逼、恐吓、迫害行为。家校联合,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以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社会正气、文明风气,使他们自尊、自律、自强,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司法部门对学生犯罪要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对情节严重的犯罪,应当依法惩处,绝不留情,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学校在法制教育的同时,要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狠抓常规教育,把遵纪守法的意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去。

现在我想谈谈我们学校是怎样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谈两点。

2.5.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赵金平校长除狠抓思想品德课的常规教学外,还聘请了岷山派出所所长姚木龙同志担任学校校外法制辅导员,每月一次定期给全校三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上法制课,重点讲学生怎样遵纪守法,怎样维护青少年学生自己的权利。岷山派出所还在岷山学校设立了青少年维权站。有效地保护了青少年合法权益。另外学校利用宣传栏开辟法律专栏,宣传法律知识。开展法律咨询、征文演讲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5.2学校思品课教师十分专业化。思品课教师认真钻研新教材,学习新课标。特别是思品课中有关法律课文,都认真进行备课和研讨。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力求法制教育课生动、易懂。李强老师在九江市思品课优质课竞赛获得第一名。学校思品课教师经常联合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摸拟法庭。这些方法和措施,都有效地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教育效果。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4

关键词养成教育青少年法律信仰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法律信仰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法律和依法治理方式的一种理性的自觉把握,是主体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并体现在行动中对法律严格遵循和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蕴含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律主体的法律信仰培育尤其是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未来性,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昭示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和未来。法律信仰对法律主体包括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包括宗教般虔诚的内心信念,还包括对自身行为规范、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养成,其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代名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性观的本质。培育合格的理性公民是各国教育目标的共性。法律信仰的教育无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心和担当能力的合格公民;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养成,提高青少年权利义务观念;公平民主的法律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行为科学认为行为主体的状态决定了行为选择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其中,行为主体的心理、观念、知识、信仰等理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法律规范不仅是人们行为的理性总结,也是社会秩序的概括。秩序是法的价值之一,秩序的存在是人类活动的必要前提。任何时期或阶级的法律对秩序的维护都包含了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对人类基本文明行为的维护。青少年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德性养成。

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的培养)起步晚,力度不够而且不够深入系统,偏重于“支离破碎”的法律知识灌输,法律信仰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最根本的法律理念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与青少年养成教育、法制信仰教育缺失、滞后有重要的关系。

二、养成教育对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借鉴作用

养成教育理论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具有独特的借鉴作用。“养成”这一词汇涵盖了“手段―目的”或者“条件―结果”的逻辑关系。在这个逻辑关系中“养”规定着“成”,“成”是“成长”、“长成”、“构建成”,而不是“规定成”、“约束成”或者是“制造成”。唐凯麟教授和刘铁芳博士认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道德理性引导下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没有道德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就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行为不过是没有内在灵魂的“创制”,而不是个体道德精神的实践;没有个体日常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终究是肤浅的。两个过程是相互交织渗透的。加强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教育,应当是是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习惯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品性的养成之所。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就是青少年把个人的理性启蒙与现代法治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自身的理性信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基本方式。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是青少年作为生活的主体自觉地实践个人的理性信仰,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突现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青少年法律信仰养成教育的路径分析

青少年法制教育包括法制观点、法律信念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其中以法律信仰教育最为匮乏。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途径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其实效性不强。

(一)宣传法治精神和宣传法律知识并举。

对青少年而言,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要课程有初中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仅仅体现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却很难体现对法律信仰、现代法治精神的弘扬,缺乏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法律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和心理需求,只有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信仰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现代法治的精神,才能从行为上养成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

(二)法律援助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理性的启蒙。

“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法治建立的过程是逐步树立法律权威、坚定公民法律信仰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其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权利的救济也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只有给予青少年以力量,青少年才会形成法律信仰的坚强基础,社会才会形成稳定和谐的法治秩序,进而才会形成民族法治未来的一片晴空。

(三)加强青少年规则意识教育。

规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它包括道德规则、法律规则、宗教规则、技术规则、游戏规则等,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是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理性的启蒙需要用习惯的养成来落实,法律信仰的作用需要制度和规则去实现;制度和规则的遵守会深化对法律信仰的虔诚。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教育应以法律规则、道德规则教育为主线,技术教育规则为补充,把尊重青少年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长期性和一贯性原则,循序渐进由繁到简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

(作者: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讲师)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5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这是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主要特点,进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青龙帮”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_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广泛开展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el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3.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各级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娱乐的场所,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离校不离教”。同时,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在校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和有劣迹的社会人员的帮教、监管工作。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努力为我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维护我镇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

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充实与完善:由政法书记***同志任组长,主管计生文卫副镇长任副组长,由镇派出所所长任法制校长。成员单位含概镇综治办、宣传办、民政、社保、妇联、团委、派出所、司法所、各村党支部、村民民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相关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由镇团委书记任主任。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协作配合,切实为青少年远离犯罪、遵守法纪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挥法制校长作用,以各种形式警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发挥法制校长作用,紧贴学生实际,以北京市法制校长宣讲手册《知法守法、远离危险、远离犯罪》为基础,以“远离危险、远离犯罪”为主要内容,深入各中小学定期举办法制专题讲座。法制校长结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说明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茫然和无知,重点讲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同时采用互动形式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抵御不法侵害。同时,由镇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同志不定期向师生汇报近期镇域内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并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区司法局同志举办法制报告会,向同志师生们介绍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维权法》等相关的法制法规。使师生及时了解当前违法犯罪的状况,进一步敲响警钟。增强了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及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发挥教师、学校、家长共同作用,构建预防网络

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教师监督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宣礼讲法,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切实保障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利用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堂,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耳濡目染宣传守法意识,营造家庭和谐、守法环境。

五、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地法制教育

镇预防工作小组因地制宜的把握禁毒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纪念日,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成功举办了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普法宣传日”走上全镇各主要街道,张贴挂图、发放宣传单,向每位社会成员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知识,并现场进行法律咨询服务;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进行反警示教育活动,号召学生做小小宣传员,与家长、邻里进行交流;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危害,普及预防知识,还在张各庄中学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并组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营造法制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六、提高自我保护、安全自救意识,抵御侵害能力

预防工作小组非常关注我镇未成年人身心变化,不断加强自护能力的培养,通过青春期教育、心理生理辅导、避险救护演习,引导他们克服成长期综合症状,抵御不良思想侵蚀,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联合计生办启动了“青春期性教育”系列活动,通过讲座、游戏及知识竞猜等活动,传播青春期知识;邀请消防中队在张各庄中学举行了实地灭火演练,增强了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学区推行“小黄帽路队制”和教师护导制,邀请交通民警为师生上交通安全课,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的良好习惯。在寒暑假到来前,对学生出游、饮食、防火、防水、防电、禁放烟花等行为进行教育,并开放活动场所,保障学生平安祥和的度过假期。通过种种措施使学生掌握必要必备的自防自救方法,提高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能力。

七、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今年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五年大变样”目标的关键之年,同时为迎接奥运,全市范围内也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镇预防工作小组紧密联系当前重点工作,实现了将预防青少年人犯罪与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育青少年做文明守法公民,杜绝了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我镇预防工作小组切实配合镇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将文明礼仪教育同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在全镇青少年中发出倡议“塑造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的当代青少年良好形象”,组织了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在夏各庄学区开展“我讲文明礼仪,我种文明之花”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公民道德宣传月期间,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走上街头整治镇域环境,用实际行动宣传公民道德,监督不良行为,教育群众、感染自己;重阳节、中秋节期间发动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对敬老院及各村军烈属及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夏各庄学区还举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文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五千年文明的洗礼。

八、建立预防长效机制,加强沟通、逐步完善队伍建设

建立了由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联系会议,沟通信息,协调、督促、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管理、服务等相关事务。及时对工作出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上,通过预防、挽救、教育感化等方式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逐步完善帮扶队伍建设。通过在学校,发挥集体作用,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帮一、多助一接对帮教活动;在各村建立由村治保主任、民兵等组成的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7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性格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而且心境变化较为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业训阶段的队员表现突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所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有针对性的创新与发展途径,以此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当前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一般情况下,青少年运动员处在初、高中阶段,训练形式是业余训练,也就是说青少年运动员除了正常上课外,走出课堂直奔训练馆,学习时间要比普通学生少的多,而且有的运动员体育比赛任务较重,容易产生浮澡的思想。基于这样的特点,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引导容易被忽视或产生责任和分工不明现象,致使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相脱离,无法达到家长、教师和教练共同育人的目标,甚至有时形成三不管局面,力量非常薄弱。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青少年运动员特点决定了其思想和行为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当前情况下,有些思政工作人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用管理普通学生的方法来做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合体育专业的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后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遵循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作为根本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做事虽然中规中矩,但学习的欲望并不强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青少年运动员是学生中较为开放和活泼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变化复杂,服从型的灌输方式不仅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学习欲望降低,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1】,因此激发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和鼓励。

二、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行为特点

作为青少年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文化理论知识的接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其他学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偏见,这种偏见的存在促使了很多青少年运动员极力的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表现出强烈的自尊意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容易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处理问题时产生不冷静、走极端等过激行为。第二,经常会看到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在操场或者是教室中发出一些较为怪异的声音,或者是做出较为奇怪的行为,这不是他们想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而是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渴望宣泄和从众,体育活动的竞技意识使得很多青少年运动员经常性的处于竞技激化状态,因此需要一种感情宣泄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压抑。

(二)人格特点

第一,青少年运动员大多对于社会和现实生活都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但是对于社会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肤浅的状态。青少年运动员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较强,而且他们大多数性格开朗、思想活跃,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第二,青少年运动员往往只注重专业特长的训练,而忽略理论素质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也不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心理上较为散漫。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从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才能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一)提高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政治素养,严守师德规范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事实上,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依靠学生身边的每一位人,包括教师、班主任、教练员等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举足轻重。一方面,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与青少年运动员有着更大的接触范围和更多时间,他们与队员的交流机会大多是一对一的,因此更加容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授课或训练的过程中,每一次示范都可以成为一次情感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师或教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简洁的语言,使队员享受学习、乐于学习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积极的情感回报,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就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发展体教结合的道路,创新青少年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多年来,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场所是各级体校,体校也就成为了冠军的摇篮,同时也是体育部门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力抓手,而今,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出自学校,成为体校运动队和学校的骄傲。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23号)》【2】也明确指出,建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模式。比如:在对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工作进行目标管理时,教师可通过其优势进行引导和鼓励,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则是督促学生完成目标,进而引导培养他们服从全局、遵守纪律及帮助他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促使他们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信心,并且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加强“三方”联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训练过程中,要架起家长、教师、教练三方的沟通桥梁,利用qq、飞信、微信及微博等新媒体,搭建三方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训练和学习,发现有情绪异常时及时沟通,尽量让队员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207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8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青少年、心理矫治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又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居多。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寻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对之进行心理矫治,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知才可能得到纠正,其犯罪行为才可能得到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心理成因

随着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持续增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12—25岁青少年占社会总人口的24%,而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在押犯中所占比例已高达35%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犯罪主体上看,青少年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蔓延快、手段残忍、危害严重、反复性强、团体作案突出、重新犯罪率高、改造难度大等趋势。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比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案件中,作案人数就有75%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个性特征。(1)、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较为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面对现实社会他们有时会感到迷茫、无助、困惑……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此时,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他们往往会被不健康思想和错误思想误导,进而误入歧途。(2)、神经(气质)类型: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他们的气质类型(或神经类型)是有一定的关系的[2]。犯罪青少年的神经类型呈强弱两极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经类型更多表现为强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则弱型居多。偷窃犯罪的灵活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较多。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反应快且准确。区别在于前者活泼,适应能力强;后者好静,细心。从反应快与准确来看,这些无疑是偷窃犯必须具备的[3]。(3)、自身性格特点的不足:我国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崇高理想、目标的追求,显得精神空虚;社会责任感和规范约束力差;分辨力差,难以认清善恶是非;缺乏羞耻心、同情心、怜悯心等,对人冷淡,有敌意,攻击意识强。情绪突发性强,波动大,神经质突出,心境变化多端;少独立性和自控力差,易受外界情境和他人的影响。

2、意志特征表现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反复性大等特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苦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出狱后,经其同伙一拉,或出于哥们义气,又管不住自己,照样违法犯罪。一般来说,大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有恶习不深,可塑性大的特点[4]。

笔者曾在贵阳市少管所探访了一位名叫张亮(化名)的少年犯,他曾“三进”少管所:12岁那年,在无人管教的情况下在游戏厅接交了4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几个人一起打游戏、一起盗窃、抢劫、一起进少管所。据介绍,张亮“三进”少管所间隔的时间都不长,从1997年4月第一次进少管所,第二次距第一次仅2个月,第三次距第二次仅9个月。第一次偷窃,仅13岁,11天后即被送回家;第二次,抢劫,三年劳教;而第三次,团伙盗窃,刑期从2000年5月9日至2009年11月8日。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的调查统计,少年在刑释后三年内重新违法犯罪率为34.6%,个别地区超过40%。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出现了由单独作案到结伙作案,由一般的盗窃到抢劫、重伤、杀人等严重犯罪。可见,这些人反复越多,对社会造成危害越大,也越难于改造。因为他们多次作案得手强化了犯罪心理,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和无所顾忌,特别是在犯罪行为受到制裁和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难以改造的累犯和再犯。

3、需要特征以强烈的自我满足为主。个体的内在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原动力,前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曾说:“违法者认为现实条件没有充分满足他的实际需要或者臆想中的需要,这就是违法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基础”[5]。需要是人的机体内部最大的内驱力,不同的需要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欲望,从而导致不同的活动。因此,人的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需要形成的欲望和动机在外界刺激或诱因的影响下实施违法犯罪活动[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由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每个人的需要层次也不同。大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偏重于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大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满足个体感官刺激有关。一般人的需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需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而且总是高级的需要制约着低级的需要,并且调节和制约着人的行动;而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需要系统却处于畸形状态,某种不良的需要处于恶性膨胀之中,使各种需要之间遭到了破坏[7]。在他们身上需要往往是不择手段的自我满足和强烈的物质占有欲。为达到个人目的,他们往往以型行为来占取不义之财。反映了他们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他们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和心理特点。

4、动机特征表现为青少年动机多样而又茫然,行为易受情绪情感左右。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intrich&Schunk,1996)[8]。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容易受外界诱因而引起,他们的动机较为简单且少预谋,没有经过周密考虑或精心策划。在强烈外诱因的引导下,他们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容易受暗示……一些犯罪青少年在本来没有坏习惯的条件下,也会由于青少年期自身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弱点,加之外界的诱惑而产生犯罪动机。从某种角度来讲,他们的恶劣行为往往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明确的目的,而是追求一种满足、愉悦。并且,青少年犯罪动机容易变化且不稳定。在遇到情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情绪激动下,会实现动机的转化[9]。这一动机转化一般来讲并非是青少年事先精心策划的。在第一动机实施末得逞时,往往情绪迁怒,转移目标,发泄怒愤。如盗窃未遂与事主搏斗,则容易产生杀人的第二动机,杀人后随即又可能产生放火灭迹的第三动机。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措施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改造干预”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10]。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治作为改造青少年的手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培养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心理矫治,其目的在于消除青少年的行为和犯罪心理,实现其产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顺应和适应社会,不再扰乱和危害社会。

1、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针对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及其自我认同问题,学校、媒体应多开展调适心理健康的活动和节目。并以各种形势组织和开展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的系列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辅导者要帮助矫治对象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关键是化解青少年在违法犯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合理化”情绪,即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种种借口,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此,要善于及时发现青少年的一些异常行为,有意将问题少年放在和谐、互助、友爱的团体里,详细地了解产生“合理化”心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分析,通过面对面的疏导,打破违法“合理化”心理。心理咨询主要采取个别咨询的方法,此外,也有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家庭咨询等。对矫治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对于整体情绪的稳定、认知缺陷的矫治、情绪困扰的解除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心理咨询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时,要转入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以改变认知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活动[11]。实施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那些内在情绪或者心理问题的一种机制。因为心理疾病确实是大多数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首要原因。针对犯罪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展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有两条:一是满足,以减缓其攻击行为;二是升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使其行为朝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目的是让青少年对自身形成的病态人格和攻击行为的成因予以觉察,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促使其改过[12]。在此过程中,鼓励少年犯谈论过去的冲突和进行自由联想。因为这些冲突导致他们产生多种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又引发行为或攻击行为,对他们进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他们解决驱使他们犯罪的冲突和无意识需要。而自由联想是在不加任何选择、不做任何掩饰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无意识的内容,有的甚至会使犯罪青少年的活动退回到童年早期状态,此时,由专业人员对此加以解释并引导,如果能被矫治对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达到深刻的人格矫正的目的。

3、行为疗法:行为矫正是指系统应用学习原则和技术评估和改进个人的内隐和外显行为,以便帮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的治疗技术[13]。在心理矫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关注矫治对象的心理问题,逐渐也认识到,对矫治对象的行为问题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行为疗法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厌恶疗法: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矫治对象经受来自惩罚的痛苦体验,并与不良的行为习惯重复结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当一名惯偷少年犯在出现偷盗行为的欲望时,让他立即闭上双眼,想象自己面前正站着一个高大威武的警察,手持警棍、手铐怒目圆瞪地看着他;或者使其矫治对象想象自己在偷盗过程中刚好被事主发现,周围投来厌恶、鄙视的目光……以此来达到和减少这种行为的目的。

(2)代币强化法:这是利用分数、筹码等可以兑换成实物或减免其罪行的代币或标记作为正强化物,从而培养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矫治方法。该方法是在监狱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方法。在对犯罪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治时,也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犯罪青少年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获取分数或小红旗、代用币等,便可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或实际的好处,在此过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渐能形成在更大的社会中应用的行为模式:人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也正是这些好处(正强化物)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3)适应疗法:此法强调的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会对某些外界环境产生不适应症,如一些青少年因为性的神秘感而引起无可遏制的性冲动,从而导致性犯罪;还有一些青少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能经受失败的挫折而导致的攻击等,这些都是机体不适应的表现。针对上述两个例子,家庭、学校、社会可以开展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避免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而产生的行为;而对不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模拟竞争训练等使其逐步适应原先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青少年对环境因素的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会削弱,青少年便不会因为情境的不适应因素而产生过度反应。

四、结束语

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具有不良消极心理因素的青少年头脑和行为中的能动反映。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整个社会就必须着眼于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加以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如不及时矫治和消除,其逐步发展的后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恶果的发生。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人格特点着手,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将会减少和阻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和曼延。

参考文献:

[1]魏健馨、张学林著.犯罪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45--153

[2]车文博主编王国新、戚立夫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82

[3][4]孙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矫治研究[J],2005-5-1

[5]许华应著.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6]许华应著.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7]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1

[8]彭聃龄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王少孚,李海英.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分析[J].理论界,1999,06

[10]吴宗宪著.国外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11]吴宗宪著.国外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青少年法治意识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R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75-0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内分泌科及核医学科常见疾病之一,Gra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Graves病(GD)又称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对于青少年Graves病主要治疗方法有内科抗甲状腺药物、131i和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等原因前两者成为治疗的首选。现将我院应用131i与atD治疗青少年Graves病36例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月因被诊断为青少年Graves病于本院治疗的患者共36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确诊,所有患童均经临床症状、体征、病史、甲功、甲状腺吸碘率测定和静态显像等检查确诊为Graves病,其中13例患童有甲亢家族史,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6-14岁,平均10.1±3.5岁,随机分成131i组和atD组,所有病例治疗方法均经家属同意。131i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7-14岁,平均10.5±3.7岁;atD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6-14岁,平均9.4±2.9岁。

1.2研究方法对所有病例行Ct检查测算甲状腺质量。131i组患者行一次口服131i的治疗方法,使用剂量主要依据年龄、甲状腺质量、病程和甲状腺摄131i率等条件按照131i使用剂量(mBq)=甲状腺重量(g)*每克甲状腺组织131i估算量(mBq)/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每克甲状腺组织131i剂量为2.59-3.70mBq(0.07-0.1mCi),最高用量330.6mBq(8.94mCi),最低用量59.8mBq(1.62mCi)。atD组患者予以他巴唑10-30mg/d或丙基硫氧嘧啶100-300mg/d,维持至少1-2年时间治疗。所有病例分时间前后至少随访3次,随访内容涉及临床症状、体征、血清Ft3、Ft4和tSH测定等,随访时间为1-2年。疗效评定标准[1]:①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且Ft3、Ft4和tSH恢复正常标准;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Ft3和Ft4降低但未降至正常水平;③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且血清Ft3、Ft4无明显降低;④甲低:甲低的症状和体征且Ft3和Ft4低、tHS高,若出现甲低视为治愈。

1.3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收集到的随访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

2研究结果

通过随访对收集到的131i与atD治疗青少年Graves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131i组18例中有效率为88.89%,atD组有效率为77.78%,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留存率为100%,分析结果详见表一:

3讨论

Graves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原因,男女均可发病,一般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眼突、手颤和颈部血管杂音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和激动等高代谢症候群,严重时可有甲亢危象、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于对于青少年Graves病主要治疗方法有内科抗甲状腺药物、131i和手术治疗,临床上常首选atD治疗,但由于缺乏依从性,不能良好的控制病情。过去由于对使用131i治疗存在甲减、致癌和影响生育力问题的争议,很少对青少年使用131i治疗Graves病,随着对131i治疗深入研究,放宽了使用131i治疗年龄限制[2],临床上选择接受131i治疗才逐渐增多。通过本研究的随访并未出现有关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或其他癌性病变,说明了131i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31i与atD治疗组中分别发生甲低1例和2例,两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甲低,甲低的发生会使浸润性突眼恶化,该症也对青少年Graves病应用131i治疗的顾虑之一,甲亢治疗后应早期用t4避免甲低的发生[3]。有研究对131i与atD治疗青少年Graves病的疗效进行比较认为131i治疗疗效好于atD[4],本次研究中131i有效率为88.89%,atD组有效率为77.78%,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应用131i治疗Graves治愈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彭晓.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Graves病2611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3.17(9):89-90

[2]周长江.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儿童和青少年Graves病的疗效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0.7.31(13):61-63

[3]李素平,匡安仁.Graves甲亢多种治疗方法对Graves眼病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8,28:278

[4]陈丹云,陈棠华.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儿童Graves病的疗效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5,43: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