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2:57

心理疏导方法篇1

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心理疏导方法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疏导;宣传教育;鼓励

1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心理疏导

1.1医生在治疗前对患儿及家长的诱导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儿童口腔科医生掌握了治疗口腔疾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制订和实施治疗计划。与其他口腔科医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治疗中不同,儿童口腔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时刻关注患儿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应有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来作为补充。口腔科四手操作的开展,让医生能更加专注的治疗,护士也能帮助医生稳定患儿情绪,及时传递治疗用品,观察患儿情绪变化,这种一医一护的治疗模式在儿童口腔诊疗中不可或缺[1]。学龄前儿童心智还不成熟,情绪不能自控,但如果能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治疗前的心理诱导。医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治疗,应尽量做到让患儿主动配合,不能强制性束缚,否则会造成患儿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会一直影响孩子对牙科治疗的认知,也会间接影响周围的孩子,从而牵扯到其它方面的治疗,所以说,儿童口腔科治疗主动配合的益处远大于暴力性的强制束缚。医生应掌握行为诱导方法,即讲解-示范-演示[2]来达到预期效果。3~6岁儿童正处于乳牙列阶段,是孩子的第一套牙齿,初次就诊多数是第一次经历牙科治疗,所以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及认知。临床工作中,有时受到患者多,环境乱的影响,医生会忽视对患儿耐心引导的过程,这样的治疗不算是成功的治疗。在治疗前,医生应向患者耐心讲解治疗过程,演示需要的操作,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进行诱导,比如告知孩子手机是给小牙刷刷牙,牙里面有小虫子,用手机给他抓出来。让孩子适应手机运作的声音,演示每一个器械的用法说明,告知小朋友治疗动作会轻轻的,仔细听孩子的诉求,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只有一点点通过恰当的语言与情感的交流,才能及时消除患儿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可通过沟通过程,使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建立信任与依赖关系,进而使患儿主动进行治疗。同样医生对家长的引导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患儿家长由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文化水平的不同,对口腔科的治疗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行为表现及话语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初次就诊,医护人员通过自己的检查,孩子及家长的主诉,会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并向家长告知。在此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孩子。比如牙髓炎引起的疼痛,治疗方法应是立即开髓,这就会产生一过性的剧烈疼痛。若这样的话语被小朋友听见,会加剧其本身紧张的情绪。小朋友年龄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治疗的必要性,所以,家长在这其中就要起到引导作用。被告知患儿的治疗方法,时间,刺激强度,以及治疗的必要性后,家长通过对孩子性格的了解,对其进行仔细耐心的告知。往往家长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会比医护人员更加顺利。这样和谐的三者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2医生对不同患儿口腔治疗合作程度的处理态度

通过临床实践中的观察,患儿对口腔治疗的合作程度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配合型。此类患儿较为听话,能跟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对口腔治疗没有过多的恐惧,能理解家长及医生的询问,主动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只需在治疗前耐心的鼓励,在治疗中告知每一步的过程及时间,患儿便可听话的配合治疗,这是儿童口腔治疗最佳状态。(2)条件承诺型。相比配合型的患儿,此类型孩子会反复强调自己的担心顾虑,这就更需要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其讲解和安慰。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许医生安放手机,反复强调疼不疼之类的话,要求家长在其治疗后买喜欢的玩具,这种类型的小朋友需要医生用温和的态度对其承诺,鼓励,耐心讲解,多数情况下可以完成治疗。(3)被动型。此类患儿从外表上看较为乖巧听话,多偏于内向,没有过多的话语,会主动躺在牙椅上,不说话,不哭闹。当对其进行治疗时,动作上却有意与医生的要求背道而驰。时而听话时而躲避,对刺激的敏感值降低。此类型患儿多把恐惧感表现在内心,此时医护人员应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态度,通过讲解,演示,慢慢建立友好关系,信任程度,当孩子适应诊室环境,从自己内心消除恐惧感时,便可配合治疗。对待这样的孩子,耐心亲和最为重要。(4)冲动型。此类患儿在没有进行治疗前就会不停的哭闹叫喊,发脾气,听不见去任何人的话,情绪十分激动。这样的孩子多数在家中比较溺爱,任性顽皮,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家长应配合医生稳定患儿情绪,医生应用相对强硬的话语进行教导,说明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带其参观别的小朋友的治疗过程,增加其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防护性固定措施,以防突然的冲动行为造成伤害,尽量快速高效的完成治疗[3]。

2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疏导

2.1治疗前的认知教育

家长对口腔科治疗的认知往往会通过行为和语言间接影响患儿。比如家长有较为痛苦的牙科治疗史,有时会在一言一行中传达给孩子,让本来对看牙没有行为概念的孩子,在内心就有了疏远跟恐惧。所以家长作为治疗前的第一位疏导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并给孩子普及口腔科的知识,对孩子进行耐心的讲解。树立良好的口腔观念,鼓励孩子生病要勇敢的接受治疗。学龄前儿童处在接触新鲜事物的阶段,应对其鼓励引导教育,绝不能恐吓,威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前的体验,可以从熟悉诊室,医护人员开始,慢慢的进行简单的口腔检查,当孩子自己开始从内心消除恐惧时,后期的治疗将会更加顺利。

2.2治疗中的鼓励安慰

医护人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疗上,而患儿情绪的稳定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临床观察,有的小朋友需要家长在其旁边进行陪伴,家长可在一旁紧握宝宝的手,给予安全感,并不断鼓励,告知进程,孩子会增加其治疗过程中的信心。有的小朋友家长在其旁边反而更加拒绝治疗,这样家长可适当回避,医护人员就要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总结来看,对待不同的孩子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行为的疏导最终都是辅助治疗顺利进行。

2.3治疗后的支持鼓励

一般的小朋友在接受治疗过后都会心情低落,这时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在语言上对其进行支持鼓励,比如像你是最棒的,真勇敢,你可以跟你的小伙伴讲解看牙过程啦之类增强其信心的话。也可以带其吃一些好吃的,告诉孩子只有牙齿健康才能吃更多的东西,来教导他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总之方法很多,要因材施教。

3社会宣传对孩子治疗前的影响

3.1幼儿园

学龄前孩子多数处于幼儿园阶段,一天中多数时间小朋友都在互相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某个小朋友曾经的治疗体验会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其他小朋友,这样幼儿园老师就是正确引导孩子的最重要引导者。首先老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口腔科知识及文化素养,本身起到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认知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拒绝糖果及碳酸饮料,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其次,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小朋友观看口腔宣传片,普及保护牙齿对身体的重要性,以及有病早治疗的必要性。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及文字说明,让小朋友了解认识口腔治疗的器械,治疗过程,从而使接受治疗时对整体的诊室环境不陌生,也能更快的适应环境。当每个小朋友通过良好的教育能主动保护自己的牙齿时,预防比治疗更加有意义。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309例儿童牙病患者,其中3~6岁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为72.38%,两者比较证明年龄越小,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高[4]。所以说,加大保护牙齿的宣传教育力度,较少低龄儿童患龋的风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幼儿园应联合医院组织开展对孩子牙齿的检查活动。许多小朋友在一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会有榜样作用。医生用口镜给小朋友进行口腔检查,不会产生疼痛感,从而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也能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尽早治疗减少疼痛。第一次良好的体验会给孩子留下较好的印象,在以后的治疗中也不会产生抗拒心理。医院也可以组织孩子参观口腔科的诊室,通过观察医护人员的示范,相互交流,减少以往孩子对穿白大褂医生的恐惧。

3.2诊室环境

学龄前孩子还处在幼年阶段,会被一些好奇的事物所吸引,诊室的环境也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诊室内可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及儿歌,也可播放牙科治疗宣传片,屋里布置一些有趣的卡通图案,让诊室环境更加温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5]。也可准备一些小礼物鼓励配合治疗的孩子。总的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辅助孩子能顺利安全的完成治疗。

3.3社会活动

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或是某些医疗机构,都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社会活动。例如宣传牙刷及牙膏的选择,Bass刷牙法的现场指导,对刚刷过牙齿的小朋友进行菌斑显示实验,用显示结果来进行更加直观的口腔卫生宣教。

3.4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得自己对口腔知识的认知。近年来幼儿患龋率大大增加,跟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孩子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认知就相对比较高。所以今后应加强对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进行幼儿口腔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引导[6]。希望通过努力在今后的儿童诊区不在听到孩子害怕的哭喊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疏导也应越来越受重视。

参考文献

[1]胡蓉.四手操作在儿童口腔门诊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1):73-74.

[2]樊林.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7):369-371.

[3]易黔林.儿童口腔疾病治疗前的心理分析及心理诱导的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21):2347-2348.

[4]秦德川,高爱兰.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行为特点及防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7):69-70.

[5]范爱洁,包金娥,柴银薇.心理疏导在儿童牙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5):114-115.

心理疏导方法篇3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青年官兵的身心发育正处在这一阶段,认知、鉴别、自控和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多发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使广大官兵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基层消防官兵在执行灭火战斗、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后,脑海久久出现亲身处置过的惊险、恐怖场面,长期心有余悸、惶恐不安等。随着官兵来源的成份越来越复杂,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活跃,青年官兵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对官兵干扰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规律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官兵心理问题。通过剖析部队近年来发生的案件和事故,大多与青年官兵心理障碍逐步郁积和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这也说明,产生心理障碍后,如果错过最佳时调节期和治疗期,就会由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对官兵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重视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从优待警、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益补充。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符合部队实际、适应官兵特点的心理工作方法和途径,确保广大官兵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教育,注重引导,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新理念。在新时期,一方面,部队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在利益调整、竞争加剧、环境封闭、训练艰苦等现实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少官兵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着“四不”现象,即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知道了又不在乎,即使产生了痛苦感也不敢说,别人发现了还不承认。这些官兵之所以存在此类心理问题,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观念滞后。因此,要使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首先在帮助官兵树立心理健康新观念上下功夫。一是纠正官兵对心理健康不重要的观念。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只有将生理与心理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能正确认知在我们自身发生的一切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进一步地说,官兵个体生理的疾病,常常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心理的疾病又很容易催生生理的病态。二是树立官兵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紧密联系的理念。心理健康是思想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主体具有健康的心理反映活动,才能保证其所形成的观点、立场及态度等符合客观实际,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思想健康又将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机制。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这项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消防部队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建立健全如下机制:一是建立支、大、中队官兵心理问题三级预警体系,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官兵中己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预警体系主要由依法组成的三级工作小组构成,即中队有骨干信息小组,大队有心理咨询小组,支队有心理医生参加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领导小组。预警体系的工作程序是,中队骨干信息小组发现问题,应迅速将其整理上报大队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大队工作小组将调研后形成的基本结论上报支队工作小组。支队工作小组一方面进一步对下面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制定工作对策,指导实施教育与疏导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将研判的信息呈报上级政治机关,以使上级机关掌握情况,必要时给予各种支持。预警体系作用发挥的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做做到组织落实、职责分明、反应快速、情报准确。二是要建立官兵心理档案。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摸清官兵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卫生部门或在专家指导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要紧密联系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善于发现和认真分析个别官兵行为上的异常表现,找准心理症结及其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缓解和调控,避免心理矛盾加剧;对有心理疾患的,应积极治疗,不适合服役

心理疏导方法篇4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致病因素;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0-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临床上更注重的是对孕妇的心理保健措施,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产褥期产妇发生的抑郁,其病程较产后不良心理情绪长,但严重度没有产褥期精神病严重[1]。产前抑郁影响子宫收缩力,助产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增高,而产后抑郁症对母乳喂养以及婴儿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婴幼儿智力发育、情绪思维以及行为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产后抑郁症的产生会为产妇精神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到产妇的正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家庭关系[2]。从产后抑郁的易发因素、病情评估及对产后抑郁所采取的预防及心理疏导护理干预措施。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期间产后抑郁症的患者46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产妇的孕周均在38-41周,平均(39.6±1.28)周,顺产12例,剖宫产34例。

2致病因素

2.1心理因素产后抑郁症多见于成熟度不够、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思想闭锁等人群,而发生产后抑郁的患者大多为性格内向、心理耐受力差和情绪不稳定的产妇。而且在分娩时的并发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产钳助产因素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3]。产妇在产前焦虑症状明显对产后情绪造成影响,产前抑郁是发生产后抑郁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具有产前焦虑的孕妇在产后容易患产后抑郁症的机率要比正常产妇高2.6-3倍。由于妊娠期妇女的身体与生理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孕妇情绪变得极为敏感,尤其分娩时心理上的紧张与恐惧。产妇的这种负面精神状态持续发生而未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则易发生产后抑郁症。

2.2社会因素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为社会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以及经济条件等均能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可以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产妇分娩不顺利、新生儿所患疾病、母乳喂养不足等因素,都会明显增加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预防及心理疏导护理措施

3.1环境改善创造良好的围产期住院条件,改善病房硬件设施以家庭化病房代替封闭的传统的大病房,为产妇提供心情舒畅的场所,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干净、整洁。日常生活中使产妇减轻疲劳、保证充分的休息。

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围产期的孕妇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产妇热情细心,认真做好各项生活基础护理,主动与产妇进行交谈,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性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并给与有效的护理措施。充分准确的评估产妇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产妇心理相关危险因素筛查表效能分析阐述:运用语言、行为、暗示等方法疏通心理,诱导产妇把心中的抑郁诉述出来,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护士采用细心安慰、认真倾听和积极疏导等方式,消除其抑郁心理。

3.3针对产妇的围产期进行干预:

3.3.1产前护理干预产前针对孕妇加强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相关知识宣教和咨询,实施产妇心理疏导。对具有精神疾病史、孕前情绪异常以及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预防干预,采取有效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工作,对家庭成员做好指导沟通工作。多与产妇交流帮助认同母亲角色,平时多学习育儿知识。在不同时期进行深入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

3.3.2产时护理干预营造一种家庭化的温馨的全程陪伴分娩,以减轻或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孤独感和恐惧感,从而提高产科医疗和护理质量,鼓励产妇尽量自然分娩。开展提倡母婴同室病房,重视听取产妇的心声,及时处理产妇的不适症状及心理状态。

3.3.3产后护理干预做好产后指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产后访视、陪护。适当的使用放松疗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疗法等)和产后恢复训练增加产妇的心情。正确积极的评价及鼓励产妇,增加正性心理情绪,减少负性心理情绪。创造舒适产房环境,向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做好宣传工作,使其对产妇实施最有利的帮助。如加强产后的保健工作,对抑郁症产妇建立病例档案。

4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产妇的产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是产后抑郁症产生的重要生理原因,而产后抑郁症也与遗传和家族因素有密切的关系[4]。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发病原因的潜在因素。产妇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抑郁症家族病史的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产妇过去有经前抑郁史、情感史等均可诱发产后抑郁症。对于有产后抑郁症病史的产妇再次怀孕分娩,复发产后抑郁症率高达50%,既往有过重症抑郁症的妇女,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较正常产妇可增加30%-40%。针对产妇只有加强心理、生理、家庭、社会等全方面的预防,采取早期识别抑郁状态、实施产前教育和早期进行干预才能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对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我国还停留在危险因素和干预方法等探索研究阶段,临床上还需加强对预防干预方法实施效果的评估,进行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翟书涛.英国妇女精神卫生研究的介绍[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1995(S):81.

[2]单晋平,荣萍,张冀莉,等.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与产后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23):1681.

心理疏导方法篇5

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矛盾心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英语学习的紧迫性和英语学习的被动性的矛盾;英语语言的认知渴望心理和难以摆脱母语影响的矛盾;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思维转换的矛盾;等等。

针对这些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的矛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自然而然的英语学习心理疏导和干预,可以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基本是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教育,重点是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比如,语法,词汇,考试训练,阅读和写作,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是,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认知心理和英语使用的情感认知心理还相对缺乏,对英语学习使用和阅读欣赏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很多学生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学英语的目的就是过四六级给自己的毕业考核和就业增加更大的筹码,英语学习的动机仅仅局限于考个好分数,学生往往把自己变成被动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能动的积极的学习主体,英语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和训练导致缺乏长期有效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动力,英语学习的心理认知培养几乎被忽略,缺乏心理认知或者认同的英语学习必然导致知识的大量机械输入,而在英语语言知识的自觉使用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英语运用的心理干预而导致英语交际的困难。同时,受母语文化背景的深刻干预和影响下,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运用难以形成有效的自然的心理和情感的认知。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缺少英语文化背景的熏陶,比如英语文化中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情感认知,宗教认同,价值观,风土人情等,这些东西的天然缺失,必然导致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缺乏有效的文化心理认知从而导致英语交际运用的心理认知困难,母语也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行为心理进行分析、疏导和干预是有必要的。

二、对英语教学的动机心理进行疏导和干预。

动机心理学是强调了内部动机一需要的作用,亨利·默里需要理论以及亚博拉罕·马斯洛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认为需要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这一理论较好地揭示了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学习的发生、发展、意义建构、概念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英语学习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动机。需要是“动机的内部来源,它能激活并指引行为朝向环境中的对象,以缓解剥夺状态。”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中介的作用,或者是催化剂或者助燃剂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发生偏差,教师必须加以疏导和干预。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很多是急功近利型的,其目的就是拿个英语四六级证书,很多学生根本不关注自己的英语交际水平是否得到重视和提高,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交际,而不是考试。动机不同就会导致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侧重点不同。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学习,在学习心理上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的侧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机械积累和对试题的强化训练,其后果是英语学习失去了交际意义,变得无果而终;以交际为目的和动机的英语学习,侧重的是英语学习的全面学习,对英语文化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社会心理、人文宗教、英语的交际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融汇贯通,从而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够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加以疏导和干预,明确高校英语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英语的交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和考试过程,必须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平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一种以交际运用为目的的健康有效、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学习心理机制。

三、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行为心理的疏导和干预。

外语学习是自觉的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外语思维的行为心理是人的内部语言心理自觉使用外语语言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全方位地让学生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具有共同性,也就是应该不经于母语的转化和翻译使英语表达与思维建立直接的心理联系。这种不自觉的运用英语表达人的心理和行为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而并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因而,人的行为不是,也不应是那种简单的、仅做机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仅用刺激与反应的字眼就能“客观地”加以描述的、与动物等同的行为。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对英语交际运用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这种反射和环境相关。高校学生的内部英语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受英语教学的环境影响的。有效的英语学习行为,既受人的内部心理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疏导,上面已经做了分析和说明。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行为心理的疏导,离不开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设计。以交际为目的的高校英语教学,显然离不开对教学环境的全方位地营造和建设。高校应创造条件,积极为英语学习和教学提供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培养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语言材料(包括识别),培养思维能力,还有巩固语言材料(包括重视),培养记忆能力,还有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让学生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在学习环境方面,高校在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上要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听说读写用提供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图书馆、多媒体、网络、网站、校园英语广播等的建设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无限的高校的学习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英语学习和交际运用环境,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英文竞赛、丰富多彩的英语互动活动,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反射”,有效地干预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英语思维和运用心理及行为。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一个可以影响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文化认知心理的小“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全方位的英语环境的“刺激作用”和“反射”,从而形成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种教学行为心理的疏导和干预,以学习环境设计的精确性,来解释学生学习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建设的合理性,来预测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监督的有效性,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考核的科学性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

综上所述,以英语交际为最终教学目的的高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高端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形成自然和自觉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同时要加强学习环境的科学设计和建设,以科学的主动学生参与的良好的学习英语学习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自主自觉地学习心理行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运用中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心理,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和运用的意识和水平,从而最终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郭德俊,2005-1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疏导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共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9.5岁。所有入组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3],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全身系统疾患及无法配合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依照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重点在于指导患者用药、饮食,并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整洁与卫生,将室温与相对湿度分别控制在24℃与55%左右,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保暖等。观察组在此条件下施加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包括:(1)心理疏导。①安慰与支持,多数抑郁症患者在思考问题的速度上较迟缓,疏导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耐心,并通过拉家常、亲切称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慰与鼓励,尽量满足其身心需求等,以缓解其低落情绪。②诱导发泄,严重的抑郁心理可能给患者造成身心危害,甚至产生自杀倾向[4-5],因此,医护人员应增加巡视频次和陪伴在患者身边的时间,通过换位思考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并做到认真倾听。(2)精神护理。①认知护理,在患者清醒期间,耐心为其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包括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②加强沟通,本组抑郁症患者中,部分年龄偏高者,可能有机体抵抗疾病能力较差的情况,部分患者则可能有长时间缺乏亲属陪伴的情况,若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言语、行为稍有差错,可能给其情绪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护理时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并争取其家属配合,共同给予情感支持,以拉近护患感情,提高其护理配合度。③其他精神护理。抑郁症患者通常有情绪消沉、兴趣丧失以及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护理时,医护人员可事先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患者的性格、经历与爱好等进行充分了解,再通过拉家常、引导患者回忆美好往事或规划未来等方式,予以精神支持,促使患者明确自身价值,尽早摆脱消极、低落心境。部分有睡眠障碍者,可能由于入睡困难或夜间易醒等情况而导致心情过度烦躁,给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护理时,医护人员可告知患者通过睡前散步、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及按摩头部和深呼吸训练等松弛神经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应增加夜间巡视频次,以尽早发现患者夜间易醒的情况,并及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处理或安眠药服用。

1.3观察指标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参照,对两组病例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同时参照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ndex),对两组病例护理后的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及总体状况等5项进行评定,每项0~2分,以十分制显示,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6-7]。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aS与HamD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HamD评分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QL-index评分比较

经护理4周后,发现两组患者在疾病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健康感觉等指标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好转,且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改善更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行为习惯的改变,促使该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的倾向。发病期间,患者往往有情绪低落、兴致丧失和思维缓慢等状况,且临床多以反复发作为表现,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念头,危及生命。据卫生部最新一项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人数有近3000万,每年总自杀人数有25万左右,其中因抑郁症自杀者占了将近八成。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是新时期笔者所在医院逐步用于辅助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安慰与支持、诱发发泄、认知护理及加强沟通等一系列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此来起到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和提高治疗配合度的重要作用,对于辅助治疗本病[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同样有理想效果。王丽萍[7]报道应用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对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发现护理后有大部分患者的情绪、思维速度及认知能力均有很大改善,临床有效率达到了88.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观察组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结果发现,该组护理后的HamD评分、SaS评分以及QL-index评分要较其护理前、对照组更具优越性(p<0.05),与文献[8-10]报道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为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疾病认知、日常生活能力,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191-192.

[2]冯艾群.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81-782.

[3]焦洁.新型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74-75.

心理疏导方法篇7

1毕业队学员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

1.1情绪、情感不稳

毕业队学员在面临人生重大转变时期,其情绪、情感都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有些学员由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当遇到非自己所愿的情况时就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比如在立功受奖问题上,自己没有立功受奖就觉得三年的军校生活没有得到上级的认可,一味地自我否定。另外他们深知毕业后就要到基层担负着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的特殊使命,长期战斗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前线,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他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项特殊而艰苦的工作,因此开始受到消极情绪的支配,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做任何工作都没心情。

而另一种则是心情浮躁、情绪狂躁。不少毕业队学员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设计得十分完美,觉得自己即将成为梦寐以求的部队军官了,事业上大展宏图的时机已经到来,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名普通士兵,三年艰苦的军校生活马上就会有丰厚的回报了,开始不断地放大自己的作用、能力和地位,逐步把学员队的管理干部不放在眼里,听不进干部的劝解,条令条例意识淡化。

前者在情绪上表现出悲喜无常、情绪低落,在行为上表现出手足无措、自我封闭;后者则在情绪上表现出持续性的异常兴奋,甚至在一段时间表现出亢奋状态,行为上表现出自我管理松懈,多种违规违纪行为,开始“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认为只要不犯很大的错误就可以随性而为。

1.2焦虑

由于时值毕业前夕,毕业队学员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往往比较多、比较繁杂,这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学员的精神焦虑。他们要处理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后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学校的事务处理。毕业后的问题,主要是分配问题,学员大都急于想知道今后会分配到哪个单位,担心未来工作单位环境的好坏、在新单位发展前途如何,回到离开了三年的基层部队能否适应当前的需要,能否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完成好从士兵到干部的角色转变等等问题。在学校的事务处理往往是应对期末的考试和离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临近考试时害怕挂科而感到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学员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当如此多的事务综合在一起之后极有可能引发学员的烦躁、焦虑情绪。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惶惶不安、焦躁心烦、坐卧不宁、眉头紧锁,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未来,对前途感到茫然。在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紧迫、胸闷、多汗等,在行为上往往是表现为大量吸烟,偷偷喝酒,易怒。

1.3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是当前形势下毕业队学员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临近毕业之时,一些人一方面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安排被自己不经意间透露出去,开始不愿意再对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沉思。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三年朝夕相处的战友立刻就会各奔东西,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心里怀着深深的不舍,这二者往往产生激烈的冲突,导致他们不知如何应对,开始与他人难以和谐相处,不易被人理解,受到冷遇。这在性格内向的毕业队学员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1.4对抗、敌对情绪

当毕业队学员遇到自己分配不理想、评选优秀毕业生的目标没达到等问题时,就会感觉受挫,由此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或者攻击。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由于受挫以后,往往会产生“委屈感”,引起愤怒的情绪,从而对构成挫折的人进行直接攻击和对抗。比如有的学员没有被评选上优秀毕业生,便怀疑战友在背后说自己、诋毁自己或联合起来整自己,怀疑某某领导为难了自己,由此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于是对战友、干部充满敌意,时不时地找战友麻烦,找机会在学员队管理干部面前发泄不满,甚至还以“泡病号”、“压床板”等行为对管理干部施加压力。其突出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或损害他人利益,或有破坏东西的冲动,经常与人争论,容易出现烦恼和激动,顶撞领导,严重者会出现伤害他人的冲动行为。

2毕业队学员常见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2.1建立预防、监测机制,增强对毕业队学员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

对于毕业队学员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建立各种预防、监测机制,利用家庭、学校方面的力量,及时消除对毕业队学员心理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

学校要重视研究新形势下毕业队学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一是要努力为毕业队学员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军营环境,坚决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对部队的影响;二是加强对毕业队学员的调查了解,积极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情况,加强与学员家庭的联系和交流。

作为家庭,一是注意幸福家庭氛围的营造,使学员不易分心;二是与学校搞好配合,主动向学校反映子女当前的各种情况,包括入伍前学员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使学校对学员的引导和教育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亲情的原因,学员更容易接受家人、亲友的劝告,反而对学校的管理干部有逆反心理。

学员队的管理干部应掌握好学员在校的人际关系情况,如关系较好的战友、同学,通过这些人可以使管理干部及时地了解、掌握学员的近期情况,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从侧面对学员施加影响,有效地防止学员因受到刺激后做出的过激行为。

通过学校、家庭、战友朋友这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把握学员的思想走向和心理动态。

2.2强化思想开导拓阔活动指引,双管齐下培育学员健康心理

心理疏导方法篇8

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其作用下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分析了其应用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其应用的内容及措施。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运用

引言:在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建设的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加强,此时需要借助心理疏导,以此保证人际关系的有效与正确处理。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即:要树立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它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主要是指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对人们的情绪、认知与行为等进行改进,最终实现了对不良心理状态与思想障碍的降低或者解除,此时的沟通方式可以为语言式,也可以为非语言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促进了其作用的发挥,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得到了转变。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需要调整,以此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不足,过于注重政治理论对人的塑造与改造。但心理疏导运用后,对人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与认识困境等各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满足了现代群众的心理需求,进而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丰富[1]。

另一方面,心理疏导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心理疏导将科学理论与工作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把握了疏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维护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使其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内容与措施内容疏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对于思想工作人员而言,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对其思想中的焦虑、疑惑与恐惧等进行化解,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在此心理状态下开展的工作才能够具有高效性,同时其生活也将更加和谐。疏导情感。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思想工作人员要对疏导对象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情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为疏导对象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其对自身的情感进行倾诉,并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效果才能够更加显著[2]。疏导认识。心理疏导开展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要倾听对方的苦恼,此后,对当事人给予辅导与帮助,使其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让其错误的认知得到纠正。通过心理疏导,当事人对于自身的错误认知有所了解,此后则会对此认知进行改变,进而新的认知便会取代旧的认知,最终当事人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发现,并且对于他人的评价也将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当事人的情绪将得到改善。

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使人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疏导对象对生活与工作将更加积极与热情。措施

1.注重宣传教育。目前,人们对于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心理疏导属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手段。此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心理疏导展开积极的、全面的宣传,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让其明确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与良好的心境,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够更加有序。

2.构建良好关系。心理疏导往往涉及个人的隐私,因此,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疏导对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保密,在此基础上,心理疏导才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3.建立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它作为辅助措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建立心理教育机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完善访谈制度,通过座谈会与个别员工的交谈,使心理疏导的形式具有丰富性,进而人们的心理问题将得到全面的处理[3]。

总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重要的,它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高效性,同时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认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星.试论心理疏导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3.18:176-177.

心理疏导方法篇9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

1.1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盛行,心理上有叛逆、封闭的特点,所以说仅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行不通的,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心理疏导,诱导他们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像治病一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理情结,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各种心理疾病不治自愈。所以说,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1.2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学生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极强,并且缺乏针对性,特别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学生,它的作用效果甚微。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宣教方法根本是捉襟见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才能疏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顺利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3心理疏导使大学生人格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格观和世界观。良好人格的形成,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疏导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1.4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现实价值,而忽视对象性,其表现为注重理论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虽然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信号,但并没真正融会贯通,是死记忆、死知识。通过心理疏导,把学生的心理动态、价值倾向、情感情绪、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个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实效性,才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2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

2.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一是理论上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应该遵守教育的一般规律。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大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与自身的学心、生活没有关系。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大课形式出现,宏观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将理论与实践越拉越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出现。二是内容上的脱节。心理疏导注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障碍和思想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上的说教,而不从学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实际问题出发,所以无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单一的教育形式必然无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3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3.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心理疏导方法篇10

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