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5:45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1

问:请谈谈制定《方案》的背景。

答:“十一五”时期,国家第一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方案》是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分十二个部分,共50条。十二个部分分别是: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问:“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方案》提出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问:“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方案》细化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在节能方面,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提出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方案》还以附件形式,明确了“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问:关于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方案》是如何考虑的?

答:《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任务。一是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如节能目标分解: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下降18%;北京、河北、辽宁、山东下降17%;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下降16%;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宁夏下降15%;海南、、青海、新疆下降10%。二是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统计核算、监测方法及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三是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以解决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等问题。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问:关于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案》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

答:《方案》提出,一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三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四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五要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

问:《方案》中提出的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主要有:一是节能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二是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脱硫脱硝工程,形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能力420万吨、40万吨、277万吨、358万吨。三是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等。《方案》还明确要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

问: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方案》从哪些方面提出了要求?

答:主要是八个方面:一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二是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三是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四是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五是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速淘汰老旧交通运输工具。六是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七是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八是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办公区节能改造。国家机关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问:《方案》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什么要求?

答:《方案》提出,要加强循环经济宏观指导,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同时,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问:《方案》就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作了哪些规定?

答:《方案》提出,一要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组织高效节能环保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二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三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建立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四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问:请详细介绍一下《方案》中明确了哪些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答:《方案》从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四个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关于价格和收费政策。一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二是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三是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四是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五是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

关于财政政策。一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地方财政也要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三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关于税收政策。一是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四是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关于金融政策。一是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二是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三是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四是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问:如何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答:《方案》提出,一要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二要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三要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四要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对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

问:为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方案》中有哪些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答:《方案》提出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作用,主要包括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等。

问: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答:一是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

问:《方案》就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提出了哪些工作任务?

答:《方案》提出三项任务,一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二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专项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三是政府机关带头节能减排。

问:请谈谈国务院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组织领导有什么要求?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钢铁企业

引言

钢铁工业在我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给环境也带来了危害。钢铁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废水、粉尘等。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等措施,钢铁行业整体环保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国家“十三五”规划又明确提出“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核心目标,不仅资源要高效利用,同时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等。钢铁企业作为工业主要排放源之一,仍然存在着巨大节能减排潜力。“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也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系统动力学能够对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模拟推演,并做出动态分析,它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企业生产中各环节的动态特征。强瑞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思想与方法,构建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模型,并以某铸造厂为案例进行仿真分析[1]。刘丽娟等[2]以火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分析了节能与减排系环节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黄飞等[3]运用系统动力学,对煤炭矿区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了矿区主要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张华等[4]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分析不同节能减排投资方案下,企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为企业节能减排投资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杨勇波等[5]建立了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政府、企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动态分析,并对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模拟推演。系统动力学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生产事后节能减排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对生产环节与节能减排效果之间的动态关系涉及较少。本文将以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企业节能减排系统模型,分析环保投入、钢铁产量以及企业成本等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

1.1系统动力学简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创立了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以分析研究控制反馈为基础,通过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对系统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仿真预测的学科,是一种以以定性分析为先导,定量分析为支持的系统、分析、综合与推理的方法[6~8]。它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和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最适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行为之间动态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而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系统恰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反馈性动态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对其进行研究。

1.2模型的主要假设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庞大且复杂,系统内部受众多因素影响,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合理假设对模型进行简化:(1)模型边界为钢铁企业,不考虑相关政策以及市场变化等外部因素对模型的影响;(2)钢铁产量平稳下降,能源价格相对稳定。

1.3因果关系回路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存在一种因果关系,通过分析得到相关因果关系:(1)钢铁产量增加,使得能源消耗量上升,能耗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随之减少,最终导致企业治污量降低,使得企业污染排放量增加,从而限制了钢铁生产,形成负反馈回路。(2)钢铁产量增加,直接导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增加,对钢铁生产产生制约影响,形成负反馈回路。(3)钢铁产量的增加,使企业总产值增加,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最终使企业增加对污染物的治理力度,使得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从而减小污染物排放对产量的制约影响,形成正反馈回路。

1.4节能减排系统主要参数及方程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反馈回路中各变量之间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节能减排系统模型涉及的主要参数及方程:利润:inteG(利润变化量,0);节能减排投资:减排投资比重*节能减排投资;So2排放量:inteG(So2产生量-So2减少量,18186);CoD排放量:inteG(CoD产生量-CoD减少量,736);总能耗:产量*吨钢综合能耗;总成本:其他成本+能耗成本+节能减排投资;So2产生量:总能耗*单位能耗So2产生量;So2减少量:DeLaY1i(单位投资So2治理量,治理量延迟,0)*废气治理投资。

2实证研究-以宝钢股份节能减排系统仿真分析

2.1模型参数的确认

本文以宝钢股份为例进行研究,时间边界定为2010~2020,2010年作为基期,仿真模型步长Dt=1。以企业2010年相关数据为初始值,涉及企业2010~2015的历史数据,相关参数主要通过以加权平均法、回归系数法等方法得到。

2.2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通过对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建模目的,认为模型边界、变量设置和调控参数选取符合实际,企业节能减排因果关系图、流图和方程表述合理,方程的钢量也一致,因此,认为模型通过结构一致性检验。本文选取宝钢股份2010~2015年主要指标的历史数据,如钢铁产量、企业产值、成本、废水、废气、粉尘排放量等,对模型进行历史检验,发现仿真值与实际值基本拟合,各指标最大误差率均不超过20%。由于模型是理想状态下的简化模型,故仿真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决策方案下企业节能减排效果,允许误差存在,因此可以进行模拟仿真。

2.3节能减排模拟仿真

宝钢股份作为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多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钢铁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通过对宝钢股份实际情况分析,认为钢铁产量、节能减排投资比例以及成本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减少产量(方案一)、增加节能减排投资比例(方案二)、降低成本(方案三)、所有方案同时(方案四)四种不同的方案,通过模拟比较各种决策方案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

2.4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运用VensinpLe软件仿真得出不同方案下企业大气污染存量、水污染存量和粉尘存量的变化情况。通过仿真模拟得出企业污染物存量呈累积上升趋势,但不同方案下引起的污染物存量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源头来自企业钢铁的生产,对产量的限制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分析,发现当产量下降5%时,与现状相比,污染物存量都有所下降。其中,So2存量下降了14.6%,粉尘存量下降了3.2%,CoD存量下降了4.16%,说明适当的降低产量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投资比例,由原来的0.01911增加到0.02,企业So2存量下降了9.09%,粉尘存量下降0.62%,CoD存量下降了2.72%。企业通过增加环保投入,改进了节能设备与工艺,优化了能源结构水平,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同时,通过减排投资增强了企业治污能力,从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节约成本,将原来成本降低5%,通过仿真得出:企业So2存量下降了7.00%,粉尘存量下降0.41%,CoD存量下降了0.56%。企业降低成本的消耗,增加了企业利润,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企业环保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最终降低企业污染而排放。当所有方案同时进行时,企业污染物存量最低,节能减排效果最佳。

3结论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能够对复杂系统作出动态分析的特点,用SD方法建模。通过对钢铁企业历史数据检验后仿真,得出不同方案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路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仿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要注重从源头治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钢铁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限制钢铁企业的产量。这样不仅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化解过剩的钢铁产能,同时也有利于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行业的优化整合。同时,企业不仅要注重增加环保投入,还应重视节约企业的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企业节能减排应制定实施“多脚”并行的发展战略,积极响应政府相关政策,不断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促进企业早日走向能耗低、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强瑞,廖倩.企业节能减排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126-132.

[2]刘丽娟,王灵梅,杨春.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J].华东电力,2010,38(10):1499.

[3]黄飞,李兰兰,於世为.煤炭矿区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煤炭工程,2012,(2):108-111.

[4]张华,陈凤银,王艳红,等.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系统动力学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2,(7):22-25.

[5]杨勇波,陈缨,羊静,等.耗能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模拟推演[J].系统仿真学报,2016,(4):972-978.

[6]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有限公司,2009.

[7]钟永光,贾晓菁,李旭.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3

1节能发电调度对于低碳电力的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国际社会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实现减排承诺,发电领域排放的Co2量被严格限制,低碳成为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又一重要目标。

在电力行业,节能发电调度改变了传统的平均分配发电小时数的调度模式,最终以节能环保为基础目标,以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供电全系统设备为调度对象,严格按照能耗和污染排放的标准水平为衡量标准,优先调度一切可再生资源和清洁发电资源,最大限度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泄,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终极挑战。

从节能发电调度的发展来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引导,先进的社会制度规范并激励着技术创新的完美实现,力求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改变Co2的排放,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和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从节能发电调度的内容上看,节能发电调度根据时展观的要求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性约束力度去发展,成为了中国电力行业实现Co2有效控制,促使低碳电力正确合理运行的必然选择。

从节能发电调度的特殊属性来看,电力行业针对低碳技术的的发展和控制具有明显的碳锁定效应,能够促使各种低碳电力技术实现新一轮的发展目标。

在国内传统技术上常采用平均分配发电小时数的调度方式来进行碳的排放,但要想满足短期类控制Co2的减排标准有着众多的技术约束。目前国内提升技术条件,实行了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它的实际效果表明,中国电力行业想要在短期内有效控制Co2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发展,节能发电调度模式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当前国际上已开始了积极的研究活动,联合国与以欧盟为核心的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发展目标,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各个国家开始开创技术创新领域,从根本上提高碳的利用率,从源头杜绝C2过度排放的可能因素。这一场技术革新标志着工业文明彻底向生态经济文明转变,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标意味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巨大进步,将会是一场影响着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生产模式和国家进步的全球性的科技革命。

2不同调度模式中电力系统Co2排放的计算方式

从未来电力行业的Co2排放轨迹和相关特征来分析,建立一个能够适应不同调度模式的Co2排放计算模式必不可少,从模型的整体实施流程综合来分析将会有:电力负荷增长、发电装机规划、机组退役、小机组关停计划四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模块。

Co2排放计算模式常采用精细建模的思路,各建模单位具体细化到了每个机组的层面,在模型的数学表达中需要计算控制多个模块,以实现控制因子的调整和多方案制定。

2.1电力Co2的排放计算

在计算全国电力的Co2的排放总量时,机组的Co2排放强度、机组的年发电量和机组的集合都会影响公式计算的结果。但单纯计算Co2排放强度时,有机组所用燃料的Co2排放因子,机组所用燃料的发热值和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就成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因素。

而水、核、风等类型机组中,无论在何种调度模式中,年发电量都是固定的,都能按最大能力值进行发电,只有火电年发电量会因为调度模式的不同而改变结果值。

2.2节能发电的调度方案

节能发电的调度要求是按照效率高低进行调用机组的发电程序的,直到满足负荷需求的目的。但在实际的调度中,总会因为各类约束条件让实际调度与理想调度值发生偏差。

在传统方案中,不同调度方案的年发电小时数的分配方式记为Ht,理想方案用两阶段阶梯曲线近似表示,记作Hi,在高效机组和低效机组的分配发电小时数和各种约束条件之间,可用以下图示表示彼此的关系:

而节能发电调度的控制因子可以描述各种不同发电调度因子下的实施方案和最终的效益,方式定义为:

为实现煤耗差异的发电小时数分配时,通过对年发电小时数、发电煤耗、机组总和的最大煤耗和函数的形状控制参数等相关因素设置节能调度方案来实施调控时,就需要确保电量平衡,调度方案就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那么通过这些函数的调整,便可以控制函数的形状,得到不同的调度方案。

3低碳目标的排放标准和效益评估分析

十二五期间的低碳标准有了明确的限制,中国电力行业对电力Co2的排放轨迹和特性有了深入的计算,传统调度模式下的Co2排放分析和节能发电调度下的Co2排放轨迹以及理想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的Co2排放量与传统调度模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不同节能调度实施过程里,不同调度控制因子下的Co2减排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边际减排量反而会持续下降。

在相关因素的相互制约中,Co2减排量的计算控制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综合考虑的实施效益和实施难度的平衡点,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节能发电调度方案。

在取得合理的平衡点h=1500h的影响下,年发电小时数的分配方案会如下图所示:

此方案在运作过程中,减排率达到了5%,成功实现了理想减排效果的80%。在有效降低电力Co2排放量的同时,也有着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实现的经济效益方面来假设,如果能够将节能发电调度减少的Co2排放量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或全球排放额度交易(et)进行交易,计划以80元/t作为基准价格,大概计算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减排收到的经济效益竟可达144亿元/年。

4节能发电调度的碳化效益发展应用的建议

1)可按节能发电调度的碳化效益目标实现发展观的改变,结合Co2减排目标和电力行业发展目标,改变传统思路,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日渐改变不合理的发电调度机制,在短期内对电力Co2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

3)在节能发电调度的引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新型方式实现深入挖掘,找寻电力行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有力途径。

4)大力发展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在能源结构的调整下实现减排任务,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的强度,确保电力行业在碳排放领域的持续性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启鑫,周天睿,康重庆等.节能发电调度的低碳化效益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6):24—29.

[2]黎灿兵,刘,曹一家等.低碳发电调度与节能发电调度的一致性评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31):94—101.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意义;对策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发展中最突出的第一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目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是向“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方向发展。总理也指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可见,如何在发展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

首先,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及重要任务。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

其次,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贡献。

二、实施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

1、创新节能减排观念。节能减排能节约能源和资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应建立全新的节能减排理念,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将节能减排工作提到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节能减排不一定得付出高昂代价。(2)节能减排能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实现,应加强对生产设备、家用电器等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重用、再制造和物料回收。(3)节能减排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应通过立法把节能日、节能检查日、节能周和节能月等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并建立起专门的节能减排网站及电话服务中心,强化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2、强化法规制度建设,依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把完善法制建设、强化制度管理,作为有效解决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做好环境立法工作,推动出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法规和政策。配合修订《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

3、制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通过法律的形式,用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控制企业的市场准入,比审批制更能促进节能减排。因此,以环境准入制代替审批制,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建议尽快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各行业的能耗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法规形式强制执行;加快制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及实施办法,制定清洁生产审计指南等,逐步完善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的信息统计、分析及制度等。

4、强化建筑节能管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管理机制是落实建筑节能规划的前提,这就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在对新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进行论证和评价时,应包括合理利用能源的专题论证,并作为项目审批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筑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节能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时,必须审查节能设计的内容,并签署意见。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设计组织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时,把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审核工程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建筑设计、施工的招标投标过程中,注意将建筑节能技术的落实列入重要考核条件,作为评定和选择的依据。

5、大力加强建筑节能的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在重点抓好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已有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的研究。在已有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建筑节能的施工、验收及运行规范。鉴于建筑节能技术的复杂性和方案的多项性。在建筑节能工作起步阶段,有必要成立专业工作组,专门从事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和政府研究及方案、设计的指导和审查;指导或监督施工及运行管理;参与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审等工作。同时要推动建筑节能产业化的发展,支持专业化的建筑节能企业,满足建筑节能的方案、设计、改造、施工和运行调试工作的需要,加速发展建筑节能相关产业。

6、加大节能技术进步。加快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资金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对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7、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到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8、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树立典型示范引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政府专网等新闻媒体加大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开展绿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建设“绿色文化”,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理念,培育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

总之,要做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探索建筑、金融、立法、产业政策与商业运作等各领域的有机结合点,形成节能减排的理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2]石成春,陈轶.论构筑循环型社会的科学和实践[J].福建环境,2001,18(6)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5

关键词:碳减排;全球碳减排方案;中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X16;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1)05-0001-06

收稿日期:2011-01-13

作者简介:卞家涛(1983-),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金融、金融机构管理。

余珊萍(194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金融机构管理。

一、引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碳减排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其中,全球碳减排方案(或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由于关系到各国的发展权益和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Co2排放大国,今后的长期排放数量及排放路径被全球广泛关注,面临的国内外压力与日俱增,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全球碳减排方案和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文献梳理,以厘清研究脉络和进展、明确未来研究方向,对于公平的确立“后京都时代”的全球碳减排格局,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高效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二、全球碳减排方案述评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减少碳排放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由于涉及经济代价、发展权益和发展空间,一个覆盖世界各国的碳减排方案始终没有达成,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或分配各国的碳排放权”,对此有很多不同的方案。

(一)主要国际组织、国外学者提出的碳减排方案

曾静静、曲建升和张志强(2009)通过研究主要国际组织、国家、研究机构和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情景方案后,得出:温度升高的控制目标总体以2℃为主,即到21世纪末,将大气温度控制在不高于工业革命前2℃的范围内;一般都倾向于在2050年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10-6~550×10-6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内,但各个方案中有关具体的减排责任分配、减排措施和减排量分歧仍然较大。[1]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提出《公约》中的40个附件Ⅰ国家,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40%,到2050年则要减排80%-95%;对非附件Ⅰ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拉美、中东、东亚以及“亚洲中央计划国家”,2020年要在“照常情景”(BaU)水平上大幅减排(可理解为大幅度放慢Co2排放的增长速率,但排放总量还可增加),到2050年所有非附件Ⅰ国家都要在BaU水平上大幅减排。[2]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提出全球Co2排放在2020年达到峰值,205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0%,发达国家应在2012―2015年达到峰值,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到2050年则减排80%;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达到峰值,到2050年则要比1990年减排20%。[3]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2008)提出以2000年为基准年,2030年全球应减排3%,其中oeCD国家减排18%,金砖四国排放可增加13%,其他国家增长7%;到2050年全球减排41%,其中oeCD国家减排55%,金砖四国减排34%,其他国家减排25%。[4]GCi(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2004)提出了“紧缩趋同”方案,设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现实出发,逐步向人均排放目标趋同,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逐渐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逐渐上升,到目标年都趋同于统一的目标值,实现全球人均排放量相等。[5]Stern(2008)提出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应该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50%,即2050年排放量应该减少为每年不到20GtCo2e,以后进一步降到每年不到10GtCo2e。到2050年全球人均排放量应该控制在2tCo2e左右,发达国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至少减排80%;多数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应该承诺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6]Srensen(2008)提出在2100年比2000年升温1.5℃目标下,对2000-2100年期间不同排放主体的排放空间直接作了分配,同时为各国匹配了明确的年人均排放额度。根据“人均未来趋同”(即当前排放高者逐渐减排,低者可逐渐增高)的分配原则,到2100年左右时,达到不同国家人均排放相同。[7]Browne和Butler(2007)提出创建一个国际碳基金组织(iCF)来解决减排问题。iCF的首要任务是设定减排量,将碳浓度保持在参与国一致同意的上限水平之下,然后通过政治磋商来分配减排目标比例,以反映目前人均收入和排放水平的变化。[8](二)国内学者关于上述方案的评价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09)认为ipCC、UnDp和oeCD等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倍以上的人均未来排放权,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并指出ipCC等方案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也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此没有资格作为今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参考。当前发达国家倡导的从确定全球及各国减排比例出发,构建全球控制大气Co2浓度的责任体系的做法,实质上掩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和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巨大差异,并最终将剥夺发展中国家应得的发展权;认为以人均累计排放为指标、从分配排放权出发,构建全球控制大气Co2浓度的责任体系,最符合公平正义原则。[9]潘家华、陈迎(2009)认为GCi提出的“紧缩趋同”方案,从公平角度看,默认了历史、现实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趋同过程中的不公平,对仍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构成严重制约。[10]吴静、王铮(2009)采用miCeS系统对Stern方案进行模拟,得出Stern方案虽然能明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但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均排放的角度来看,均牺牲了较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世界上制造了新的不公平。认为Srensen方案的设置较为激进,在实施上存在技术困难。[11]黄卫平、宋晓恒(2010)对Browne&Butler提出创建iCF的提议给予了肯定,但认为iCF必须以全球合作为基础,实行一国一票制(基金以消费基数形成认缴义务),并主张iCF初始资金的认缴必须考虑历史因素,不能根据各国的经济规模来确定,即初始资金发达国家承担50%,剩下的50%再由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消费基数认缴。[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发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方面,有些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依据,有些则充满实用主义和主观价值判断。这些方案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13](三)中国学者提出的碳减排方案

陈文颖、吴宗鑫和何建坤(2005)提出了“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一个趋同是2100年各国的人均排放趋同(或不高于2100年的人均排放趋同值),另一个趋同是1990年到趋同年(2100年)的累积人均排放趋同。趋同的1990-2100年的累积人均排放以及2100年的人均排放趋同值将根据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不同的水平这一目标来确定。并认为:在这种分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发展空间,其人均排放在某一时期将超过发达国家从而将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开始承担减排义务,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14]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09b)根据人均累积排放相等原则,通过计算各国的排放配额和剩余的排放空间,将世界各国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15]樊刚、苏铭和曹静(2010)基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并根据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通过计算两个情景下1950-2005年世界各国累积消费排放量,发现中国约有14%-33%的国内实际排放是由别国消费所致,建议以1850年以来的(人均)累积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指标。[16]潘家华、陈迎(2009)设计了一个同时考虑了公平和可持续性的碳预算方案,即以气候安全的允许排放量为全球碳预算总量,设为刚性约束,可以确保碳预算方案的可持续性;将有限的全球碳预算总额以人均方式初始分配到每个地球村民,满足基本需求,可以确保碳预算方案的公平性。碳预算方案涉及初始分配、调整、转移支付、市场、资金机制,以及报告、核查和遵约机制等,建立了一个满足全球长期目标、公平体现各国差异的人均累积排放权标准。[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假定t0代表工业革命时期,t1代表当前,t2代表未来某一时点(如2050年)。首先,根据目前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总的累计留存量以及人均相等的原则,界定t0―t1期间各国的排放权。各国排放权与实际排放之差,即为其排放账户余额,从而为每个国家建立起“国家排放账户”。并将超排国家模糊不清的“历史责任”明确转化为其国家排放账户的赤字,欠排国家的排放账户余额则表现为排放盈余。其次,科学设定t1―t2期间未来全球排放总额度,并根据人均相等的原则分配各国排放权。每个国家在t1―t2期间新分配的排放额度,加上t0―t1期间的排放账户余额,即为该国到t2时点时的总排放额度。方案既保留了《京都议定书》的优点,又克服了其覆盖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缺乏激励,以及减排效果差等缺点。是一个具有理论依据且能很好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后京都时代”公平减排方案。[13]通过对碳减排方案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提出的碳减排方案基本上都是基于考虑历史责任的人均累积排放相等的分配原则。在此原则上形成的方案,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减排方案相比,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具有公平性、正义性、合理性。

在今后的国际气候问题谈判中,我们可以将我国学者提出的方案作为谈判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同时,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国外相关主体能够逐步了解、认同我国学者提出的碳减排方案,以便在“后京都时代”碳排放权分配中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三、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进展

中国作为Co2排放大国,面临的国内外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深入剖析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积极寻找减排途径与对策,既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又是高效实施节能减排、加速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与碳减排对策

王锋、吴丽华和杨超(2010)研究发现: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居民生活能源强度,其平均贡献分别为-8.12%、-3.29%和-1.42%,提出通过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来实现碳减排。[17]

王群伟、周鹏和周德群(2010)对我国28个省区市1996-2007年Co2的排放情况、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o2排放绩效主要因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平均改善率为3.25%,累计改善为40.86%;在区域层面,Co2排放绩效有所差异,东部最高,东北和中部稍低,西部较为落后,但差异性有下降趋势,Co2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能源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则抑制了Co2排放绩效的进一步提高。作者建议: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又要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提高人员素质,以更有效地控制Co2排放;针对区域Co2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交流和扩散;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降低能耗结合起来,并考虑所有制的变动,以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作为改善Co2排放绩效的重要举措。[18]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等(2010)通过ipat方程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在技术进步驱动下,Co2排放随着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依据该规律将碳排放演化过程划分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等四个阶段,发现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碳排放的主导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依次为:碳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驱动、碳减排技术进步驱动、碳减排技术进步将占绝对主导。并指出:碳排放三个倒U型曲线演变规律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不能脱离基本发展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起点和基础不同,发达国家应以人均和总量减排指标为重点,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减排行动则应以提高碳生产率或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导向。提出中国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等途径来减缓碳排放增长态势。[19]除了上述文献在研究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之后,提出的针对性碳减排对策,学者们又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一些碳减排的途径。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2002)研究发现:征收碳税将使中国经济状况恶化,但Co2的排放量将有所下降。从长远看,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弱化。[20]高鹏飞、陈文颖(2002)研究也得出:征收碳税将会导致较大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21]不过,王金南、严刚、姜克隽等(2009)认为征收碳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征收低税率的国家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低税率的碳税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极为有限,但对减缓Co2排放增长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22]周小川(2007)指出金融系统应始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工作,要从强化金融机构在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对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能力配置给予市场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理顺价格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等角度入手,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3]梁猛(2009)提出通过转变资金的使用方式,将直接投资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转变为项目的坏账准备;完善配套的运行机制、建立二级市场;发挥保理工具在节能减排融资方面的独特作用等途径来加强金融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24]彭江波、郭琪(2010)认为金融具有的资金、市场、信用等禀赋优势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造金融工具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创造流转交易市场、改变微观主体资信等级等途径支持节能减排市场化工具的创新与应用,从而助推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25]潘家华、郑艳(2008)认为减排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进一步拓展CDm的范围和规模,发挥其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一种作为个人消费性排放标准的碳预算,对于超过标准的碳排放征收累进的碳税,对于低于碳预算的消费者进行适当补贴,从而约束奢侈浪费性碳排放;在积极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发达国家成本较低、更具适用性的一些成熟技术推动减排。[26]陈晓进(2006)提出:在近期,通过节能降耗,尤其是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和提高工业用能的效率,能有效地减少Co2排放;在中期,发展和利用Co2捕集和封存技术,是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远期,调整能源结构,用低碳燃料或者无碳能源替代煤炭,是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途经。[27](二)碳减排与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工业增长

林伯强、蒋竺均(2009)利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模拟得出,中国Co2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170元,即2020年。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年还没有出现,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后发现,除了人均收入外,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都对Co2排放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工业能源强度。提出降低中国Co2排放增长的关键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能源强度,建立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能源的合理消费和提高效率。[28]林伯强、姚昕和刘希颖(2010)从供给和需求双侧管理来满足能源需求的角度,将Co2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通过模型得到反映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最优能源结构,并通过CGe模型对能源结构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以及煤炭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决定了中国目前重工化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所以,现阶段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应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等途径来节能减排。[29]张友国(2010)研究得出:1987年至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使中国的GDp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6.02%。指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等政策措施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并降低碳排放强度。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国际合作开发和自主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生产部门的能源利用技术。[30]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等(2010)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通过分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发现: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越减缓;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导致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原因。提出: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演进速率;推行现代能源矿种的资源国际化进程,最大限度地改善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加大对非常规一次能源开发利用的研发力度。[31]陈诗一(2009)把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作为与传统要素资本和劳动并列的投入要素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来估算中国工业分行业的生产率,并进行绿色增长核算。研究发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工业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以技术驱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能源和资本是技术进步以外主要驱动中国工业增长的源泉,劳动和排放增长贡献较低,甚至为负。指出为了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完全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32]陈诗一(2010)设计了一个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对中国工业从2009-2049年节能减排的损失和收益进行了模拟,认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通过均匀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在2039年达到最高峰,其后继续均匀减排至2049年的-1%的减排率”是通向中国未来双赢发展的最优节能减排路径。在此路径下,节能减排尽管在初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从长期来看,不仅会实现提高环境质量的既定目标,而且能够同时提高产出和生产率,最终实现中国工业未来40年的双赢发展。[33]通过对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启示我们:在制定我国碳减排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地区发展等具体因素,从战略高度系统性地实施碳减排行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保护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四、展望与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献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碳减排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定量估算以增强全球碳减排方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2)以人民币为碳交易结算货币,争取碳定价权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的研究;(3)碳减排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效应方面的研究;(4)碳减排与碳政治的关系研究。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等(2009)为我国当前碳减排行动指明了方向,即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对外要努力争取合理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统一认识,提前部署。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的根本途径。[34]

参考文献:

[1]曾静静,曲建升,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情景方案比较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4):436-443.

[2]ipCC.Summaryforpolicymakers-emissionScenarios[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UnDp.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7/2008―FightingClimateChange:HumanSolidarityinaDividedworld[R].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7.

[4]oeCD.environmentaloutlookto2030[m].paris:oeCDpublishing,2008.

[5]aubreymeyer.GCiBriefing:Contraction&Convergence[n].engineeringSustainability,2004-01-12.

[6]nicholasStern.KeyelementsofaGlobalDealonClimateChange[R].the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LSe),2008.

[7]BentSrensen.pathwaystoclimatestabilization[J].energypolicy,2008,(9):3505-3509.

[8]JohnBrowne,nickButler1.weneedaninternationalCarbonFund[n].Financialtimes,2007-05-04.

[9]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a,(12):1659-1671.

[10]潘家华,陈迎.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9,(5):83-98.

[11]吴静,王铮.全球减排:方案剖析与关键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475-485.

[12]黄卫平,宋晓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12-18.

[1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4-13.

[14]陈文颖,吴宗鑫,何建坤.全球未来碳排放权“两个趋同”的分配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850-853.

[15]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b,(8):1009-1027.

[16]樊刚,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4-14.

[17]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18]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1):45-54.

[19]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等.二氧化碳排放演变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1):43-48.

[20]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47-49.

[21]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1335-1338.

[22]王金南,严刚,姜克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9,(1):101-105.

[23]周小川.利用金融市场支持节能减排工作[J].绿叶,2007,(7):10-11.

[24]梁猛.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之道[J].中国金融,2009,(16):38-39.

[25]彭江波,郭琪.金融促进节能减排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3):63-67.

[26]潘家华,郑艳.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及其社会经济含义[J].环境保护,2008,(9):18-22.

[27]陈晓进.国外二氧化碳减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3):21-25.

[28]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29]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1):58-71.

[30]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120-133.

[31]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2):211-217.

[32]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33]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129-143.

[34]何建坤,陈文颖,滕飞,等.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11):362-368.

ReviewandForecastofCarbonemissionReduction

BianJia-tao,YUShan-pi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89,Jiangsu,China)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交通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工会优势,以“职工节能减排活动月”为契机,坚持抓好宣传教育,增强职工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学习培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的素质和能力;抓好将节能减排达标纳入职代会内容,发挥职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抓好节能减排达标竞赛,增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效;抓好优秀成果推广,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交通职工立足岗位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群众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贡献。

二、活动主要内容

3月份为“全国职工节能减排活动月”。围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这个主题,组织广大职工开展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征集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开展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推广节能减排成果、宣传节能减排先进经验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提高节能环保意识,积极投身节能环保建设。

三、实施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3月10日-12日)。在市局工会动员部署的基础上,各区(县)交通局工会、局属各单位工会组织召开会议,对本单位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进行具体部署。

(二)学习教育(3月13日-31日)。各单位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人人有责,和谐发展、人人受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职工学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3月底,组织职工进行节能减排知识竞赛答卷。

(三)开展节能减排系列活动(3月一11月)。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针对本单位和交通行业在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节能降耗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争当“节约环保标兵”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积极投身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去,为本单位健康持续发展和交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四)评选表彰(12月)。大力选树和表彰在“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局工会对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节能减排优秀成果和优秀技术革新、创新成果进行表彰。

(五)成果展示(12月)。对评选表彰的节能减排优秀成果,以举办展览、媒体宣传、巡回展出等形式在全市交通系统进行展示,扩大社会宣传,积极营造“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多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四、几点要求

(一)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全市交通系统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举措;是坚持党的“依靠”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必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责任到人,认真落实活动计划;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选树典型、总结推广经验,确保“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

(二)要注重结合,精心组织。各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各自实际,精心制定活动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活动的开展。各级工会要围绕本单位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总目标,通过参与制定具有国际标准、国内领先标准或企业先进标准的节能减排工作方案,量化本单位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活动方案;要督促配合行政把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措施分解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层层开展达标竞赛活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要注重结合,积极推进。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把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与年度主题竞赛活动结合起来;与“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结合起来;与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增强活动实效,推动全面工作。

(四)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把评选表彰过程作为激励广大交通职工立足岗位、奋发进取的过程,从而吸引更多的职工积极投入到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中来,为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1、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推荐表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7

【关键词】通信建设;节能减排;途径梳理;控制措施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数量的增加,基站建设的节能降耗问题早已引起通信业的普遍关注。如何在通信基站建设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从而达到绿色通信网络建设的效果,对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通信基站建设中技术方案的创新和应用、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基站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结合笔者多年的现场经验和体会,对基站建设开源节流的各个层面进行梳理,提出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以供探讨。

1.通信基站建设过程中新技术方案的创新和应用

通信基站建设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既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新技术进行统筹规划,也需要在实施阶段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方案,同时需要在通信设备的招标阶段从源头上优先采购节能创新的通信设备。

1.1网络规划阶段的技术设计和规划统筹。在网络规划阶段,设计人员应认真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数据,综合考虑基站的地点和容量,通过合理的选择站点,做到通信网络能力与用户通信需求相互协调,在通信网络层面获得较高的能效。在具体站点设计和统筹规划上应结合设备情况,考虑站点或机房的功率、负荷、空间布局等,在充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优化网络设计,提高站点层次的能效,尽量避免不合理的网络段落。例如在移动网络规划中采用通信能力更强、能效更高的3G设备既能满足网络覆盖和通信能力及业务需求,并能减少基站数量,降低基站的发射功率;适时优化网络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以达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变化的要求,资源节约的效果非常明显。

1.2施工图设计阶段新技术方案的创新和应用。

(1)在土建配套的施工图设计阶段,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实施新技术方案的创新和应用,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进展。

(2)标准化基站模式的建立。在工程基站建设中,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施工场景(如农村弱覆盖场景、道路覆盖场景、旅游景点场景等等)对应不同铁塔和机房以及市电引入和配套设备的类型,找出最佳的排列组合,已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性价比,确定最终的站址和建设形式。例如在山区的旅游景点场景下,标准化基站的模式之一可以是仿生树铁塔、直流远供的市电引入方式和小面积砖混机房且自然通风的降耗措施。另一方面,在基站选址过程中,由设计院、网优中心、土建单位、县(市)区分公司共同确定最终站址和建设形式。设计院根据勘察结果编制施工设计图,然后提交给网建主管和设备、土建监理人员进行审核,确保设计图的合理性和最优化,通过审核之后才将图纸下发土建单位和设备安装单位照图施工。如果某一站点后期出现变化(地点微调、机房、塔桅形式等等)均由土建施工单位会同土建主管、监理通知设计院再次进行勘查和设计变更,并将设计变更完成后的施工图重新提交给相关人员。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和反复整改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建设效益和投资效益。

(3)土建配套的新技术方案和创新。一方面,在山区部分宏基站的建设中,我们发明了利用山顶地势高的特,采用机房顶部上建设简易支架,以修改建设铁塔的传统方案,从而节约投资,节能降耗;同时,在山区或平原部分弱覆盖的区域采用小灵通杆改造或增加H杆的配套方式增加直放站设备替换原有宏基站建设方式,进而节约了铁塔、机房等设施的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对于必须建设宏基站不需要建设机房的的位置,在满足覆盖和使用的前提下,采用降低铁塔高度,去掉平台,增加抱杆,设备直接上塔等方式,节约建设投资,大幅度地实现节能降耗;对于需要建设机房的基站采用减小机房面积,同时取消围墙建设的方式节约投资和达到节能降耗;其次,对于部分基站的市电引入路由偏长,我们采用直流远供代替交流引入的方式,避免市电接入价格过高和供电不稳以及线损过大,有效的节约了建设投资,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1.3机房环境耗能技术的改进。有关数据表明,在现有机房的能耗中,主要的能耗来自于it设备能耗和制冷系统的能耗以及电源和照明设备的能耗。其中,空调的能耗占到了机房能耗的50%以上。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自然通风和冷却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空调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实现大幅度的节能。同时,建议空调设备采用压缩机与室内机一体的设备,减少设备被盗机率;加大风力、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机房气流组织优化以减少能源消耗。

(2)适时更新改造设备。对陈旧耗电的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采用蓄电池恒温柜技术,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从而减少设备更新的投资;同时,做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利旧,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照明系统等的节能。选用节能灯具以及白色机柜利于光源反射途径,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

1.4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近年来,太阳能和风能技术逐渐成熟。它不需要以电能为依托,能够与蓄电池组合实现电力的自给转化和运行且运行维护很低。在通信基站建设中,山区直放站的能够有效的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碳排放量,提供了可靠的绿色网络能源系统,。采用离网式发电系统方案,适合广大的无市电或缺少市电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所需要。

1.5节能通信设备的采购问题。通信机房的配套设备主要是电源设备(如开关电源、UpS、蓄电池等)和空调设备。在招标采购阶段,要求设备制造商开展技术创新从而研发生产节能的通信设备,能够从源头上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基站机房温度、湿度检测与通风系统和空调控制系统形成基站机房环境智能检测控制系统。智能开启或关断通风系统或空调以达到节约能耗;对基站机房进行智能通风改造,引入新风系统,采用直通风、自然散热等方式来降低机房对空调的要求,减少基站空调的运行时间;另外,采用专用设备降低蓄电池温度可以使机房的内部温度远远降低室外温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通信基站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2.1基站建设信息台帐的建立。建立基站各专业施工的电子信息台帐系统和数据统计制度,使各专业能够密切配合并做到及时更新各类建设数据;科学调度各施工单位进场次序,极大地提高了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2施工前准备工作。

(1)认真审查和优化建设方案是最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的手段之一。因此,网络建设部门需要不断开拓思路和创新思维,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对每项工程认真履行以招标确定合格供方,降低工程成本。采取“入围招标”和“项目招标”相结合的办法,从程序上保证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投资成本。

(3)严格现场签证的管理,防止施工单位“虚”报现象的发生,网络建设部门工程随工和监理人员,应加强现场管理,责任到人,遇到复杂的现场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到场,根据现场情况,填写《现场签证记录》,《现场签证记录》必须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核实签字,保证签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4)统一结算标准,把好“结算关”。工程结算阶段,执行统一的取费依据、定额标准、材料价格等要求,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此标准对施工单位的结算进行审核。同时,随工人员还要对现场签证逐一核实,对实际竣工工程量仔细核对,保证“竣工图纸与实体一致”、结算与实体一致。并把审计结果与工程随工人员的考评挂钩。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投资。

3.通信基站建设的共建共享的经验探讨

共建共享是通信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3.1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共建共享问题。实现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共建共享能有效降低网络建设工程对土地、电力资源的消耗,同时保护了自然资源和景观,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也解决了城市密集地区基站选址困难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目前,共建共享的推行程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对各运营商建设的考核指标加以落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各运营商之间在制定共建共享实施协议和结算办法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简化共建共享工作流程;采用协调会等形式代替往来文件;开通共享基站的绿色通道,对方同意后主设备及时跟进等办法,将会更加提高资源共享的建设效率。

3.2运营商内部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和节约挖潜工作。

(1)室内分布系统与宏基站建设的共址问题。考虑大型小区的室内外协同,与宽带工程相结合实现综合覆盖的建设和管理思路,建有宏基站的小区室内分布尽量考虑引入宏基站作为室内分布的信号源,同时与光进铜退办公室密切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周围数据机房进行合建。

(2)铁塔和设备的利旧问题。在通信资源的挖潜方面,考虑现有传输网络的容量,挖潜容量有余的网络段落,可以把相关的设备单板拔下来支援新建工程的需求;对部分组网不合理的网络段落进行重组;以及对于铁塔的搬迁和利旧后及时用于新建工程,均可达到资源节约挖潜的效果。

(3)市电引入和传输线路的杆路共享问题。在市电引入设计方案上,尽量考虑传输线路的杆路共享,先施工的专业队伍施工完毕后,后续专业可以利用先施工的电杆线路路由,只加挂本专业电缆或光缆即可完成施工。既达到了内部资源的节约,也减少了外部的协调阻力和赔补费用。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8

8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务院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时作上述表示。

据介绍,下半年我国将从十个方面强化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到位。

措施一: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马凯表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点内容,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在下半年开始的省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进一步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

论文百事通制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公开节能减排信息,为实行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和问责制,开展社会监督奠定基础。

措施二: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马凯说,要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对违法违规的在建项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停缓建。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在电价、地价、税费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

措施三: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马凯表示,下半年,有关部门将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第二批)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分解到相关地区和企业。公布小火电、小钢铁淘汰企业名单及各地执行情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出台《中央财政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中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地方也应创造条件,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全年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00万吨和落后炼钢产能3500万吨。

措施四: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

马凯说,我国将于近期出台《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按改造后实际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抓紧落实中央财政新增安排的70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35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抓紧制定《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的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今年要力争推广5000万只节能灯。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50万户。安排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中央财政资金40亿元,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征收率,2010年之前所有城镇污水处理费标准要提高到每立方米供水0.8元以上。

措施五: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马凯表示,将公布千家企业能源审计和利用状况报告。总结推广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公布和启动第二批试点,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年内粗钢、水泥、烧碱、火电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轻型

措施六:强化污染防治

马凯表示,要重点推进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今年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都要安装烟气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对脱硫设施运行情况实施实时监控。对无故停运脱硫设施和脱硫设施投运率不足80%的扣减脱硫电价并处5倍罚款。9月底前将“十一五”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新增能力、CoD削减量及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并建立考核、奖励制度。建立公告制度,每年公告各省(区、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抓紧编制并实施“三河三湖”等12个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规划内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按期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行。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地及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群众饮水用水安全。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发展有机农业,逐步实行定额供应化肥、农药,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加大畜禽养殖场管理和污染物处理力度。

措施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

马凯介绍,通过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将节能减排相关科研工作作为支持重点,支持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快“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重大专项启动与实施。在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在发电领域应用洁净煤技术,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措施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马凯介绍,将抓紧出台《关于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的意见》、《垃圾焚烧发电价格和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新晨

措施九: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

马凯表示,将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检查各地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和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情况。在现有法律法规下,按高额处罚原则,对违法排污企业实行经济处罚。继续实施和强化“区域限批”制度,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主要河流控制断面不达标、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和不正常运行的,以及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方或企业(集团),按照有关规定,暂停该地区或集团新增污染物项目的环评审批。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将公开曝光,分批挂牌督办,严肃追究责任,强化执法,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交通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工会优势,以“职工节能减排活动月”为契机,坚持抓好宣传教育,增强职工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学习培训,提高职工节能减排的素质和能力;抓好将节能减排达标纳入职代会内容,发挥职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抓好节能减排达标竞赛,增强节能减排工作实效;抓好优秀成果推广,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交通职工立足岗位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群众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贡献。

二、活动主要内容

3月份为“全国职工节能减排活动月”。围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这个主题,组织广大职工开展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征集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开展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推广节能减排成果、宣传节能减排先进经验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提高节能环保意识,积极投身节能环保建设。

三、实施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3月10日-12日)。在市局工会动员部署的基础上,各区(县)交通局工会、局属各单位工会组织召开会议,对本单位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进行具体部署。

(二)学习教育(3月13日-31日)。各单位组织开展“节能环保、人人有责,和谐发展、人人受益”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职工学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3月底,组织职工进行节能减排知识竞赛答卷。

(三)开展节能减排系列活动(3月一11月)。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针对本单位和交通行业在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节能降耗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争当“节约环保标兵”等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积极投身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去,为本单位健康持续发展和交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四)评选表彰(12月)。大力选树和表彰在“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局工会对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节能减排优秀成果和优秀技术革新、创新成果进行表彰。

(五)成果展示(12月)。对评选表彰的节能减排优秀成果,以举办展览、媒体宣传、巡回展出等形式在全市交通系统进行展示,扩大社会宣传,积极营造“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多做贡献”的浓厚氛围。

四、几点要求

(一)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全市交通系统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举措;是坚持党的“依靠”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必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责任到人,认真落实活动计划;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选树典型、总结推广经验,确保“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持续、健康、深入地开展。

(二)

要注重结合,精心组织。各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各自实际,精心制定活动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活动的开展。各级工会要围绕本单位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总目标,通过参与制定具有国际标准、国内领先标准或企业先进标准的节能减排工作方案,量化本单位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活动方案;要督促配合行政把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措施分解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层层开展达标竞赛活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

要注重结合,积极推进。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把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与年度主题竞赛活动结合起来;与“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结合起来;与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增强活动实效,推动全面工作。

节能减排合理化方案篇10

关键词:电力节能减排理论技术支撑完善措施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如果电力经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没有被加以抑制,那么要做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遥遥不可及了。因此,为了长远的目标,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必须做到“先治污、后发展”,是节能减排在电力经济中得以发展。

1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在提出节能减排方案的时候就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至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整个“十二五”期间,共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至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下降10%。

1.1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支撑体系实施节能的方案

电力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主要包括:供电煤耗、火电平均厂用电率、线损率、发电水耗、电力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脱硫机组投运容量、现有电厂二氧化硫达标率等。实施节能减排的方案包括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形成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它引导电力节能减排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必然能够带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改善社会生态资源。

1.2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中的市场机制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通过一定的宏观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对电力市场资源进行充分的配置。因为根据国外许多电力节能减排国家的经验总结而来,要实现电力经济的节能减排必须要利用好国家的市场调控机制,帮助电力经济解决节能减排遇到的挫败。

1.3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相关政策的完善

国家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鼓励余热余压发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继续实行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鼓励使用再生水。完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偿制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研究建立污染物减排激励机制。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继续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公示制度和执行政策的奖惩制度。

1.4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监督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2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启动

我国目前的国情与社会体制表明,在设备节能减排改造的技术认证方面,很多内容都还是一片空白,尽管设备节能减排技术认证的缺位,但是在减排工程方面,工业领域的治理将不断深化,使节能减排用户和节能减排服务企业在项目可靠性、项目节能减排效果的认定等方面的疑问和分歧逐步得以消弥,在即将公布的新排放标准要求下火电脱硫改造与新增脱硝的趋势十分明确,进而改善了节能减排用户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持观望态度。

已经有不少电力企业扬言要“在被减排中,走向自觉减排”,而国家政府也已经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未来要把80%以上的企业纳入到我们的管理范围。”循环经济方面,涉及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等多个方面。节能环保相关行业除了能得到资金支持外,还能在所得税、增值税方面得到优惠政策支持。其中50个城市扩产示范基地、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等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将分解到企业头上。”除此之外,以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化机制有望在十二五逐步形成,国家重点监测考核的企业数量可能由“十一五”期间的1000家调整到3000家甚至5000家。节能减排综合解决方案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机遇。

3完善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措施

3.1改善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

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调整和优化电力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推进电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改善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3.2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电力发展中,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3.3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政策

政府加强电力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把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4结束语

只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电力发展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减排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本工作安排的各项工作,强化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才能不断开创节能降损工作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完善的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能够使到电力经济与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二)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