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英雄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13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1

1、真金烈火: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保持英雄本色不变。

2、一鼓作气:古时在作战时,打第一通鼓,兵士都鼓足勇气;到第二通鼓,勇气逐渐衰弱;再到第三通鼓,勇气就消失了。

3、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4、百折不挠:形容意志坚强。

5、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6、百炼成钢:比喻经过长时期的锻炼,才能成为坚强的人。

7、无名英雄: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8、独胆英雄: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以少胜多的杰出人物。

9、百战百胜:形容每战必胜,所向无敌。

10、居高临下:指军事上占领高地,控制下面。

11、战天斗地: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12、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一直向前。

13、盖世英雄: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气概。

14、乱世英雄:才能勇武超过常人的人。混乱动荡时代中的杰出人物。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2

【积累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诸葛孔明之名如雷贯耳,他虽自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但在刘备看来,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ɡuān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孔明分析天下形式,使思贤若渴的刘皇叔茅塞顿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茅塞顿开(

)

愧nǎn(

)

ɡuān(

)巾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如雷贯耳”中“贯”的意思是

(

)

a.连贯

B.事例;成例

C.穿;贯通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

描写,并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3.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诸葛亮躬耕陇亩

下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

,

,

,

,

。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杜甫一写,《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更加巩固了。

①却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

②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感同身受

③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④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

⑤历史上比他更具有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

⑥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

a.⑥②⑤④①③

B.⑤①③⑥④②

C.⑥④②⑤①③

D.⑤②①⑥④③

5.阅读下面“三顾茅庐”的故事,进行缩写。(不超过70字)

官渡大战后,徐庶向刘备推荐南阳奇才诸葛亮,说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一定可以得到天下。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刚好出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的弟弟告诉刘备说哥哥被朋友邀了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则在台阶下静静地侍立。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综合探究】

6.某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明同学拟了一封邀请函,下面是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画线词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分别是

(填序号)。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想邀请您于12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③莫大荣辛。本应光临④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冼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2)邀请函中出现两处有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道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

)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4)张老师的专题讲座结束时,作为活动的主持人,你将怎样评价和致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阅读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7.文中的“玄德”指的是

,“关、张”分别指的是

,第2段中画线句子隐含一个成语,即“

”。(4分)

8.选文开头为什么写“关、张二人”与玄德的对话?(4分)

9.曹操与玄德煮酒论当世英雄的目的是什么?(2分)

10.“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11.文中描写玄德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1)sè 赧 纶

(2)形式 形势

(3)C

(4)肖像(外貌) 比喻

2.[解析]

C “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示例:刘玄德三顾茅庐

4.[解析]

B 解答本题,重点推敲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却”“也”“因此”“即便”“而”等关联词来分析。

5.示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答应辅佐刘备。

6.(1)①④⑥

(2)荣辛—荣幸 冼耳恭听—洗耳恭听

(3)D

(4)示例:张老师的专题讲座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良多。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张老师表示感谢。

7.[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人物及成语典故。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字玄德,曾经与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被称为“刘关张”。

[答案]

刘备 关羽 张飞 望梅止渴

8.[解析]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由关、张二人的语言可以看出,他们对玄德“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的行为是有看法的,这从侧面说明了玄德善于韬光养晦。联系下文的情节来看,此处对话又是必要的铺垫。

[答案]

衬托了玄德胸怀大志,韬光养晦;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9.[解析]

此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分析曹操论当世英雄的目的。

[答案]

曹操想试探玄德有没有野心,借此试探玄德的政治抱负。

10.[解析]

此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理等角度入手。

[答案]

第一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处环境描写为刘备掩饰失态做了铺垫。

11.[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分别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等的句子,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3

“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的我国短篇报告文学的最高奖项。刊登于2011年6月28日《河南日报》的报告文学作品《英雄不老》,通过对一位87岁、屡立战功的老战士视名利如浮云,将所有荣誉收于一个小布包,回归家乡隐姓埋名当农民,一生默默奉献的高尚人生的采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甘守淡泊、不求索取、大象无形的英雄老人。颁奖组委会给《英雄不老》的颁奖词是:“一曲饱含敬仰之情叙述的英雄诗篇,现实主义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它的绽放使人们感动和思索。”

《英雄不老》的题材、时代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报告文学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现实中,不少重大事件或人物不一定能成为报告文学的题材。相反,不少看似平凡的事件或人物却是重大题材。老英雄李文祥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的一个典型,这位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和平年代隐功埋名、安贫乐道的老人,他的人生就是一座值得深深挖掘的“富矿”。作者敏锐地从中发现重大题材,通过反映老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高尚情操,挖掘出富有时代精神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和事,报道了读者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取向,使受众在知晓英雄人物和了解典型事例中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反映时代精神,是媒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努力追求的方向。对于报告文学这种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文体来说,更为重要。时代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具体内容,我们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向李文祥同志学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地去做、去实践,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把河南建设好”。

时代精神可以通过各种题材、各种方法来表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现实题材来反映。将时代精神通过实实在在的典型和生动的事例,形象地报告给大众,报告文学就是最好的形式。在李文祥事迹经过国内媒体第一波大量报道之后,《英雄不老》的作者冒着“炒剩饭”的风险,在当地宣传部门都认为“再也采访不出啥东西了”的情况下进行深度采访,凭借深厚的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娴熟地驾驭和发挥报告文学“及时反映”和“多角度展现”的特点,将一个高风亮节、令人震撼的老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英雄不老》不仅在采访、发表过程中做到了时间上的迅速、及时,而且在现实题材的反映上,及时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回答了受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正是它得到广大读者钦赞,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

《英雄不老》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独到之处

报告文学的重心是写好人物,人物是否鲜明生动,是报告文学成败的关键。

但是,报告文学刻画人物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拼凑起来的角色进行典型化的塑造,它要反映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只能选择生活中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进行集中、提炼、剪裁,从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所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风貌,都要表现出其独特的地方。《英雄不老》在刻画人物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使人难忘:

其一,环境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报告文学的重心是写“人”,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只有将人物的形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坚实的基础。为写好老英雄李文祥这个人物,《英雄不老》将他的人生分为上下两部分来写,即前面15年的从业经历与后面50年的回乡务农情况。上半部分,作者用七千字的篇幅描写了李文祥参加过的济南、淮海、渡江等六次战役,成为功臣后又义无反顾回乡务农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李文祥的无畏气概,结构紧凑、语言疾急。在下半部分中,作者用近一万四千言的篇幅,描写了老英雄隐功埋名、安贫乐道、回报家乡的赤子之情,阐幽明微、慢工细活。《英雄不老》正是通过既有鼓乐的“急急风”又有音乐的“慢板”这种特定的、具有强烈反差的环境描写,将一个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其二,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报告文学既然具有“文学”的特质,写作上和短篇小说一样,也应抓住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英雄不老》在刻画李文祥老人的鲜明个性方面也是很到位的,作者在写老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时,自始至终把握住他性格中的坚毅、倔强、耿直、豁达和淡然的生活态度,通过六次战役英勇杀敌、义无反顾回乡支农、带领乡亲改变面貌、得到照顾却忐忑不安等一些特定的情节,展现了一位“有着伟大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的可敬老人。

其三,人物语言充满个性化。充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在《英雄不老》里面比比皆是。如记者问李文祥老人军功章若没被发现会放到什么时候时,他回答:“等我死了,放棺材里带走。”当写到为什么对所有战功荣誉保持沉默时,他回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当问到“你想过自己会死吗”时,他回答:“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当社会各方的关心纷至沓来时,他说:“哎呀后悔了!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这么多麻烦!”掉在桌上的饭粒,他捏起来放嘴里:“掉了可惜,以前打仗经常饿肚子,现在有米馍就知足了。”这些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朴素浅显却又深含哲理,使作品中的李文祥老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四,人物内心世界真实感人。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的灵魂、人的精神风貌,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英雄不老》在“引子”中是这样写的:“当卢书记解开小布包时,李文祥老人下巴抵在扶着拐杖的手背上,好像伏在桌子边的一个孩子,等待老师审查他的假期作业。他的眼神有些忐忑,姿态令人生怜。没有一丝炫耀,没有一丝骄傲,猝然之下拿出布包,仅仅只是为了证明,不是虚夸说谎,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些举动和神态,把老英雄寡言朴实、功成不居的宽广胸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摇

在描写李文祥为何能淡泊明志、安贫乐道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权力,官位,能对无数人产生强烈诱惑,李文祥却是一个绝缘体,即使穿过诱惑的鹅毛大雪也能雪不沾身。究其根源,还是来自战火中的启蒙。他说过,当年谁在战场上提拔,谁就意味着牺牲得更早更快,因为当干部的肯定是迎着死亡冲锋在前。淮海战役中,李文祥一个月连升两级,先提副班长,又提班长,那是因为他敢拼敢死。那时接到提拔任命,不会弹冠相庆,只会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认为党员干部始终都应如此,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这段文字真实地表现了李文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具有的崇高精神境界,将老英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明明白白地告诉了读者。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有“拔高”和“提高”的意味,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敬可信的英雄典型。

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鼓舞群众、教育群众成功的作品,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脱离了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教育鼓舞作用与真实性的一致。《英雄不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渊索珠,说明作者从思想认识到感情投入、从现场准确观察到形象化构思,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正如作者王钢所说:“作者也是一面镜子,通过你的文字真实地反映采访对象。你这面镜子上的灰尘越少,越纯净,就越能清晰映射出对方的纯净。”

《英雄不老》的文学色彩和结构创新

报告文学既然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自然具备一定的文学特质,除运用文学语言做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写、饱满的抒情、选取典型情节和妥善安排结构以外,还需要精当的议论,这是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的区别所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在评价《英雄不老》时说,作品第一次尝试用大白话勾画人物形象,第一次创新使用“复调”结构,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大白话”,应该是指通俗的文学语言。在《英雄不老》中,优美、生动、通俗、感人的文学语言可以随手拈来,如在“转业”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记者问陈宝珍:“不当干部当农民,这么大的事你都依了丈夫?”

她朗声说:“他的主意,我起初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有啥办法!”

一旁有人说:“你们家是老李说了算吧。”

她边朝厨房走边笑道:“今天晚上吃啥饭,还是我说了算!”

在“下篇”中,作者是这样写李文祥的老伴陈宝珍的:

陈宝珍早已融入了白衣阁的百丈红尘。她学会了范县方言,与乡亲们嬉笑怒骂,如鱼得水;她学会了耩麦子、点玉米、打农药;她学会了擀面条、蒸包子、包饺子;她学会了女红,织的花格床单比如今商店卖得很贵的老粗布还漂亮……她当了妇女队长,与当生产队长的丈夫一起夫唱妇随……如今77岁的老太太,一骗腿儿就上了三轮车,蹬起来像一阵风。

“现在我啥都会!”她笑靥如花地告诉记者。

李文祥老人疼爱地笑她:“你还会吃呢。”

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掷地有声、朴实宜人、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强烈生活气息和地域特征的文学语言,十分精确地表达了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白头厮守的生活场景。用这些语言烘托的气氛、创造的意境,令人久久难忘。

巧妙地安排结构,更是《英雄不老》写作上的一种创新。据作者的讲述,“写作之初最憷的是,李文祥前半生雄壮火爆高潮迭起,后半生淡泊沉缓波澜不惊,前重后轻,极端不平衡”。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也说这个文章前边好写,有故事;后边特别难,平淡琐屑。面对这样的写作难题,《英雄不老》在着力将重心放在后半部分的同时,发挥报告文学可以随时对人物进行评论、直抒己见、发表观点的特长,分别从“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股清流、一个敬礼”四个角度归纳了李文祥回乡务农的50个年头,显示出娴熟驾驭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功力。文章写道:

一把尺子,衡量境界的高低。问我们:你活得满足吗?

一面镜子,映照灵魂的明暗。问我们:你活得无愧吗?

一股清流,荡涤世风的清浊。问我们:你活得干净吗?

一个敬礼,考验信仰的坚柔。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这“四问”不同凡响,振聋发聩,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作者再通过杂以叙述进行形象的表达,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色彩,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更使读者的思绪在升华和飞跃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李文祥老人英雄本质的认知和深解。

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也说:“我们很少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工厂、农村和部队内部的日常生活,这方面新鲜事物最多,最需要注意。”李文祥的英雄故事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发现缘于省委书记的下乡调研,他的出现是媒体的幸运。而真正让这位老人以全方位的角度、以鲜活感人的形象走进读者视野的,是报告文学《英雄不老》作者的职业敏锐和辛勤劳动。

在当今发展、进步、多变化的时代,读者大众随时要求知道社会所起的变化以及生活中最新发生的现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和记者利用报告文学这种报道形式,写出更多讴歌先进人物、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4

【摘要】《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形象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关键词】《水浒传》;性格塑造;艺术结构;语言风格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后来长篇小模仿的典范,以性格透露人物本质特征。《水浒传》在艺术结构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情节的展开已开始由单线勾勒式向细致描绘式过渡,其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人物刻画都是在这样的结构建构中得以完成。而语言风格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一、人物性格塑造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一)把人物置身于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经历刻画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把人物置身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行动和语言来显示其性格特征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他们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也表现在对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扬柳等夸张描写。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

二、独特的艺术结构

采用章回体分卷分目使人物的个性与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水浒传》采用章回体分卷分目,每回集中描绘一、二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其它的人与事则“暂且按下不表”,这样便保持了人物和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加深了人物形象的表现范围,使人物的典型化与个性化的刻画具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章回的多寡安排取决于中心人物的重要性,如主要角色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卢俊义的描写、刻画都各占到了十个章回,而较为次要的人物所占章回则较少,如李逵五回,柴进、高俅各四回,杨志、杨雄与石秀各二回等等。这样的结构安排使作者可以用大量的笔墨充分表现中心人物,将其行为、性格、言语等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描写中心人物中,间及次要人物,如宋江故事中串出了花荣、李俊、李逵、戴宗、张顺等好汉。各回之间又善于制造悬念,结构上的逻辑衔接多在高潮处断开,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如第八回结尾:“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可怜豪杰,等闲来赴鬼门关;惜哉英雄,到次翻为槐国梦。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也落谁家?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而第九回开头则道:“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这显然是上回结尾的重复,之后续写花和尚救林教头,完成第八回故事的描写,接着进入第九回故事的叙述,这样就不会使读者感到平铺直叙,或产生拼凑、缀合的印象。统观全书,各章回之间多以这样的笔法转换,统摄着章回之间的逻辑衔接结构。其实,这种悬念式断章分回的结构方式正源于早期的话本小说,说明《水浒》作者成功地承袭了以前的布局结构,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巧妙地安排情节,往往在高潮或转折处断接,从而使章回之间贯通一起,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水平之高下,全在此处。

三、语言风格

《水浒传》的语言成就也是极为突出的。由于它从话本发展而来,因此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施耐庵又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优秀的文学语言。

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明快、洗炼,无论叙述事件或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地步。在“汴京城杨志卖刀”一回中,对泼皮牛二的描写就是这样。书中只写“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将来”几句,便把牛二的凶形醉态非常形象地勾画出来。紧跟着在牛二与杨志论刀的一段简洁对话中,又把牛二百般刁难,撒泼耍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在于它的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逼真,读来特别使人感到痛快。书中很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像李逵初见宋江时的一段对话固然非常精彩,就是一些次要人物的语言也表现得很出色。

《水浒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展示给大家许多独立成篇的人物故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为《水浒传》在文化精神和艺术成就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天地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重庆出版社,1982年出版。

3、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7月2日出版。

4、鲁迅,《花边文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5、李渔,《闲情偶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1日出版。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5

作者简介:丰晓流(1963-),男,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着“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像梁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之为“另类”的英雄。英雄主义写作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的人性化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成为创作的新趋向。

关键词:英雄主义;多元化;人性化;复杂化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英雄主义写作大体上经历了三大类型的演变:高大全式的英雄――本色英雄――人性张扬的英雄。在经历了十七年为政治因素所左右而产生的系列高大全英雄形象之后,八十年代的作家们开始探索英雄身上的人性,开始挖掘英雄身上的平民化、人情化、人性化。

到了九十年代,受着“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1],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像梁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之为“另类”的英雄。在这类英雄身上,个性被过度张扬、放大,甚至为了使个性更加突出,以至于颠覆传统,充分显示了当下的多元文化特点。

追循着新时期英雄形象的嬗变过程,我们会发现,英雄主义写作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的人性化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成为新时期创作的新趋向。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九十年代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自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希望看到文学作品中挖掘出形态各异、类型众多的英雄形象,以反映特定环境下的人性特征。可以说,文学形象的日新月异,正是流贯其中的社会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内涵的体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多元趋势的客观实际,分别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塑造出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以适应不同社会成员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和审美追求。本色英雄的书写也好,另类英雄的书写也好,都只不过体现了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

英雄首先是人,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一样,所以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英雄是在战争中形成的,但写英雄的人,却是生活在现时代的人,因此,在描写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时,不仅仅是要复活战争中的历史过程,还要表现人物命运所构成的心灵的历史,而这种历史观更多地渗透着时代的气息,历史的绚丽多彩也正是从人物命运、心灵的复杂多变而展示出来。

以往的英雄都是坚定的无产者,对党的领导从没有一丝怀疑,但《亮剑》中李云龙却开始思考着:在饥馑的1960年,为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老区的人民还在挨饿?人民做出重大牺牲帮我们取得了政权,但是我们当年对人民有地耕、有饭吃的承诺兑现了没有?为了解决农村生产问题,《我是太阳》中关山林在解放后带领农民武装抢化肥,这样的情节描写,给人以悲剧英雄的惋叹。在新时期,我们的作家都在有意识地注意表现现实中的悲剧性,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们在创造出关山林、李云龙这样的形象时是有意进行了一些尝试。

同样,《历史的天空》中梁大牙的革命历程,迥异于以前的价值观。过去,参加革命的英雄或为苦大仇深求解放的穷苦百姓,或是受进步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但梁大牙均不属于这二类。他虽属无产者,但不愁吃喝。他出身于地处僻壤、民风剽悍的蓝桥埠,“除了有副盘死蛤蟆踢死猴的玩劣相,还有一身张牙舞爪的功夫”。“这个人没正形,好起来像个大侠,坏起来像个强盗。可是退一步想,梁大牙也有梁大牙的长处,他豪爽仗义,为人无私且无畏,挣多少钱,花多少钱,真正的穷光蛋品格。”这些都可以看出,梁大牙只是一个流氓无产者,一个痞性十足的无赖。由于日寇的入侵打破了他与韩秋云成亲的美梦,这才被迫从军。他本算计到军队“混个团长司令干干”,只是阴差阳错,才混到八路军队伍里,梁大牙参加革命既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又有个人的功利目的,这是小说的独特之处,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套路,惯常的套路总是让英雄人物参加革命的动机表现为不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就是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但梁大牙这一人物的处理,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我们的革命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千千万万革命战士中,上述两类人其实只占了一部分。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像梁大牙这种误打误撞者,因为生活所迫而“当兵吃粮”者,加上那些被俘虏而改换门庭者,以及诸如逃婚、失学、随大流甚至为投机分子等诸多来源。不可否认,我们的几十年庞大的革命队伍不可能都是那么纯而又纯,只有正视事实,真实地描写历史,才是严肃的态度。所以,“另类英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文艺创作扩大了创作天地。

二、英雄情感人性化

英雄首先是人。只有把他们放在人的基点上去透视和塑造,使之贴近变化的时代,贴近真实的生活,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这样那样的缺点,才是可信的,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才可能引起更广泛人群的认可和共鸣。在这方面,“另类英雄”真实地再现了作为普通人具有的人性。

长期以来,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使得作家们自觉不自觉地凸现着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英雄性,而忽视了其人性的一面,殊不知,文学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对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描绘与刻画。新时期以来,作家们力图拓展既有的英雄话语,并为之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们的英雄话语中仍然蕴涵着新旧交替的历史痕迹”,[2]虽然英雄人物不再作为阶级或者是观念的化身而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他们却仍然承担着他们所力不能及的道德说教的重任。而“另类英雄”的出现,在本色英雄的基础上,扩大了对人性的描写,也更显现了“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时代特色。

如果说《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是本色英雄的第一人,那么他仅仅只表现了他人性中部分真实的一面,而《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则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整体的人性,且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前面说过,他本是乡村一个粗野的地痞式的无赖,即使在参加革命后,他强抢战士的新鞋,调戏妇女,居功要挟上级,他的许多毛病全无革命组织纪律性。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在描写梁大牙被改造成为身为高级将领的梁必达之后,在表现出卓越作战指挥才能和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同时,他那种棱角分明的性格硬度仍一如既往。有棱角、有锋芒、有缺陷,这样的英雄人物,更具有性格的深度,更容易唤起读者心底的亲切感和亲近感。

在感情问题上,梁大牙开始是很随便的,他认为“男人搞女人,女人要男人,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这种带着人的原始本能的性格,是他人性的自然流露。参加革命之前的梁大牙对女性的追逐,可以用本能来解释,但是,自从东方闻音出现后,“爱情”的概念开始注入到梁大牙的生命之中。东方闻音用她的坦诚和美丽改造了梁大牙,梁大牙因她的无邪而无为,因她的纯净而纯朴,因她的美丽而美好。梁大牙从最初握着她的手不放,到别有用心地要求她和他一起到陈埠县大队并肩战斗,再到尊她为师,直至后来发展成为真正的爱情,生离死别石破天惊,上演了一场崇高的爱情绝唱。

总之,梁大牙的每一个优点似乎都附和着缺点,他提的每一个条件不无道理但又透着无知,每一个理由是那样冠冕堂皇让人挑理不得,却又透着农民式的狡黠。而正是这些人性的展现,这个人物才显得真实、可信。

再如,《亮剑》中刻画的二个主要人物李云龙和赵刚,二人代表着二种类型。赵刚以知识分子身份参加革命,是革命把他锤炼成职业军人,而李云龙出身农民,草莽气十足。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军事指挥员,李云龙往往在关键时刻,无法约束自己,长征的时候抢藏民的粮食,战场上连缴了械的俘虏也杀,为给妻子秀芹报仇,竟然动用所有兵力围攻县城,牵动了整个晋西北的战事……种种为军法军纪所不容的错误,赋予了李云龙更多人性的光辉。按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形象,赵刚要比李云龙完美,其性格也更趋于理性。但作为形象的震憾力,以及个性的冲击力,无疑是李云龙留给人们的印象更强烈更深刻。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正是李云龙身上的不完美,才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完美。

三、内心世界复杂化

过去,我们的作家在描写英雄的内心世界上多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要写,往往也是简单化,雷同化。比如写爱情,往往就是为了共同理想、为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合在一起。显然,这样的写法,放置于多元化的今天,就显得太单一了。

新时期的“人性回归”使我们英雄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在这方面,“另类英雄”更是如显微镜一样,将人性中最复杂的内心世界揭露得一览无余。

《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大牙,在两性关系上带有原始的本能。只不过,梁大牙只是蓝桥埠一个痞子味十足的无赖,所以他只能和“水蛇腰”有点不清不白,所以只能与女人打情骂俏,只能摸摸女人的屁股。所以当他见到东方闻音那清纯的美貌时,原始的本能使他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八路军。蓝桥埠剽悍的民风激发了他好斗的本性,加上他在军事的天赋,他取得了不少胜利,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并在东方闻音的影响下,思想上逐渐走向了成熟,爱情也走向了成熟。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成熟最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东方闻音,杨庭辉对梁大牙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美人计”。这在革命题材中,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一笔,但也唯其如此,才能改变梁大牙。梁大牙初被任命为小队长后,他强抢士兵的新鞋穿,张普景批评他,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小队长,大小是个官儿。”当他打了胜仗,便强令士兵用担架抬着他走,理由是:“老子虽没挂彩,但老子也是功臣么,你们还是得抬着我走。”当他被任命为大队长时,他首先问:“县大队长是个多大官儿?能不能骑上东洋马?”这些,把梁大牙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和无赖嘴脸像镜子一样照得透明。即使他已经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他人性的本能也时有冒头。当苏联护士柳芭硬是把他的脑袋往她胸膊上按时,他的原始本能冒出来了,“遇到这种事,就是唐僧他也招架不住啊,我这个凡胎肉身,能不被俘虏吗?”最后紧要关头,他耳旁响起张普景的怒喝而悬崖勒马,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梁大牙真的成熟了。

与梁大牙不同的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一出场其性格已定型,他的内心一直如镜子一样透明。小说第一章,当面对被包围的山崎,李云龙侠气顿生,提出与山崎以剑决斗,输了就给山崎让路。当山崎被打死后,李云龙为未能决斗气得大骂。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开战斗总结会时,赵刚问李云龙:“老李,山崎那小子要是在决斗中把你打败了怎么办?你真准备兑现诺言给鬼子让路吗?”

李云龙一脸的不屑:“嘁,就那小子?不可能。”

赵刚固执地问:“我问的是万一打败了怎么办?”

李云龙圆滑地说:“万一要打败了,我脑袋肯定也搬家了,我个人可以给他让路了,可你让吗?你们不让路是你们的事,不能说我说话不算数吧?”

赵刚笑了:“的农民式的狡猾。”

光明磊落的汉子,又不失农民式的狡黠,李云龙的内心,一下展现在读者面前。

秀芹是李云龙第一任妻子,李云龙仅仅因为搂抱过她,男人的责任就让他们结了婚。当秀芹在新婚之夜被抓走后,李云龙“冲冠一如为红颜”,不顾军纪,毅然调动全部兵力攻打平安县城,把整个晋西北搅成了一锅粥,一个对感情负责的性情中人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为了追求田雨,李云龙也像打仗一样,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最后在关键时刻来了个闪电战,终于抱得美人归。可以说,田雨是李云龙的克星,在她的美丽、温柔和体贴下,李云龙的粗野化为柔情,暴燥化为温驯。然而年龄的悬殊,文化素质的差异必然也会给他们带来差异,发誓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的李云龙“为妻子的世界观改造问题伤脑筋的时候,田雨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消息,李云龙顿时乐得差点儿昏了过去,马上把关于妻子世界观改造问题丢到爪哇国去了。他像中国所有农民一样,对传宗接代非常重视,娶妻就得生子,没有儿子婚姻就没有意义,没有儿子,谁来继承香火?李家不是要绝后了吗?这次要是生个儿子,以前和老婆的矛盾都可以一风吹了。”这看似可笑的一幕恰恰折射出李云龙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内心世界。

总之,九十年代,另类英雄的出现,是摆脱了长期形成的创作思维束缚而产生的一种渲泄,是对本色英雄中人性的放大,同时,也是商业语境下的必然产物。这类英雄之所以受欢迎,表现了人们长期欣赏习惯的叛逆,以及这类英雄带给人们的新奇感。

参考文献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6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1943年被改编成电影。

海明威在文坛上负有盛名,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对美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在语言风格和主题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海明威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现在所说的冰山理论使他与同时期的作家不同。冰山理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陈述保留,对20世纪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明威使用精确有力的文字,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许多作家。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一、《丧钟为谁而鸣》中相关概述

(一)人物语言风格概述

《丧钟为谁而鸣》描绘了典型的海明威式人物。如同在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也广泛地运用了所谓的海明威准则。各种各样的人和他的个人生活事件对他的写作也产生了影响。

许多人持这样的观点:没有一个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国作家能和海明威相媲美。作为一战后“迷惘的一代”的成员,海明威在很多方面是他自己作品中最好的人物,并成为他自己一生的传奇。虽然他的生活剧和浪漫史有时似乎掩盖了他的作品质量,但是,海明威首先是一个文学家、作家和读者,在谈到所有关于他狩猎、探险、斗牛、捕鱼和战争的时候,这通常会被忽略。海明威很享受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后的感觉。然而,海明威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他并不想因为所有不当的原因而出名。

(二)评论家心中的语言风格

几乎是从他的写作生涯的开始,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引起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并发表评论。海明威不肯让步于冗长的地理和心理的描述。有人说他的风格缺乏实质内容,因为他避免情感的直接陈述和描写。从基本上说,他的风格简单、直接,有点朴素。他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散文风格,特点是句子简单,很少有副词或形容词。他写的对话简洁、生动,对地点和事物的描述准确。评论家哈里·李文指出了海明威写作中语法和用词的弱点,但很快就赞美他传达动作的能力。

二、海明威与《丧钟为谁而鸣》语言风格形成分析

(一)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背景概述

海明威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做过记者。1937年,他为北美报业联盟到西班牙去采访西班牙内战。在西班牙数个月后,海明威宣布,他计划写一本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书,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

他大部分的早期小说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并以单一的观点结束,但是,当海明威写《丧钟为谁而鸣》时,他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叙事技巧。他使用了内心独白、客观描述、迅速变化的观点和总体上比他以前的作品松散的结构。海明威认为,“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和个人的,他的意象丰富而朴实,他的话语简单而有力。”

(二)《丧钟为谁而鸣》政治语言产生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写的小说中最严肃和有政治动机的。在整部书中,很少有喜剧色彩的言辞。《丧钟为谁而鸣》试图深入地呈现海明威深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解决非常复杂的战争的一种努力,由于信念的启发而变得更加复杂。

几乎在海明威的所有小说里,常见到海明威式英雄的概念,有时称为“准则英雄”。当海明威的小说首次出版时,就能被大众欣然接受。接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海明威创造的人物对生活的响应,强烈地呼吁了读者。读者把海明威笔下的英雄看成是:他们几乎能够以梦的感觉认同的人。海明威的英雄是男人中的男人。他参加野外狩猎,喜欢斗牛,喝得酩酊大醉,他参与所谓男子汉的所有活动,这些是典型的美国男性没有参加过的。

海明威在战争中的参与使他有了深层次的政治观点。《丧钟为谁而鸣》是对个人参与具有政治动机的战争的研究。但是,这部小说与海明威以前描写的个人英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接受他周围的人,不仅是几个杰出的社会成员,而且是整个社会。这个社会组织引用诗人约翰·邓恩关于一位亲密朋友去世的布道。小说的名字就是从这个布道里选取的。

因此,主人公保留了海明威式英雄的素质,他已经建立了与人类的团结。最后,他发现世界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好地方”。在他与死亡对抗时,罗伯特·乔丹意识到,有一个人类可以选择从事的更大的事业。在这方面,他与早期的海明威式英雄不同。行动和它的形式完全放在一个人身上的坚持仍然存在,伴随着人物需要采取行动的需要。不过,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斗牛士对一头牛,或者一个人物对他的整个环境。此人是“人类的工具”对战争的恐怖。因此,这部小说的政治问题不是以“黑与白的对比,而是以现实的阴影”来呈现。

(三)不理想的现实产生

在当时,乔丹是英雄行为的缩影,他比海明威以前的英雄人物在更大程度上把握自己和自己的情况;他被深刻的情感需要所逼迫而面对现实。小说里乔丹的所迫似乎是海明威自己的直接反映,因为海明威也被父亲的自杀深深影响了。讽刺的是,以自杀逃避现实是对海明威自己准则的违背。自我怀疑和恐惧,是自杀行为带给孩子们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心理结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恐惧的痛苦导致海明威式的英雄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思考”的原因。因为“思考”太多可能会妨碍一个人做出反应,而且没有作出反应,英雄就要面对他内心的恐惧。海明威也用死亡作为小说的结尾,解决这个故事建立的戏剧性冲突。同样,死亡的主题在本书其他部分也能看到,例如主人公在桥上被攻击时表达他对垂死的关注,正如在他的父亲自杀后的其他作品,海明威让他的人物与死亡面对面。他钦佩那些勇敢面对死亡且没有表达情感的人。对于海明威而言,一个人没有真正地生活,直到亲自分析死亡的意义。

三、海明威与《丧钟为谁而鸣》的独特意义

(一)海明威人物语言中女性风格

相对于海明威的英雄人物,是他的女性人物。在他的作

品中,海明威描写的女性有独特的男子气概。在他的故事里,尽管她们完全是女性,却可以和男性相提并论。海明威没有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除非这个世界与男性有关。读者把她们视为爱的对象或反爱情人物。海明威对女人有这种观点,部分原因是他看待自己母亲的方式。他认为他的母亲是一个操纵者,并指责父亲的自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

海明威的女主人公几乎总是在人格化理想女性的美丽容貌,尽管海明威通常把描写的女性形象落入和男性一样的基本范畴。和男英雄一样,女主人公也符合“海明威准则”。她看到了什么是生活,她甚至渴望更多的东西。她基本上勇敢地生活,通过思考选择现实,她坚忍地面临死亡。尤其是,在她生活中经历的一些悲惨事件,如失去情人、暴力,都会给她以这种方式面对生活的力量。

(二)《丧钟为谁而鸣》叙事诗表达独特

《丧钟为谁而鸣》是在当今时代叙事诗的特征如何必须被表达的活生生的例子。英雄的行动是叙事诗的特征之一,《丧钟为谁而鸣》包含此特征。故事背景简单,强调的是普通人的基本美德。男人在冲突中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因英雄事迹而不同寻常。

这种英雄思想观念的背后是美国公众的失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易受影响的人认识到,植根于宗教信仰和道德的旧观念,没有把他们从一战的灾难中挽救出来。战争宣告结束之后,海明威和其他作家开始寻求新的价值体系,以取代他们认为被证明是无用的旧观念。采用这些新的价值体系的作家后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它标志着战后一代和这个时期的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的观点:“唯一的现实是生活是残酷的。”

(三)海明威与他文学的独特风格意义

有关海明威的独特风格已经有许多评论。自从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开始写作以来,他一直是赞美的主题,有时有残酷的批评。他从来没有被忽视过。

用这种方式写几段文字来解释海明威的风格,以满足那些看了他的文章和书籍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风格,直接且适度。海明威的散文朴实,是他尽可能避免使用形容词的结果。他用直接的新闻形式叙述故事,但是因为他是一个不加润色地传达情感的大师,其作品是更令人愉悦的。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7

何娟,女,汉族,籍贯湖北宜昌,本科,单位: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

摘要:本文以《林海雪原》原著、样板戏和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从审美习惯、不同时代英雄理解和意识形态诉求三个方面分析杨子荣的形象。

关键词:林海雪原;杨子荣;审美;英雄;意识形态

50多年前问世的长篇巨著《林海雪原》,描写了小分队牡丹江剿匪的英勇战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侦察排长杨子荣,他大忠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激励过几代人,并且风采依然。尤其时期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更是将其推崇到极致,形象深入人心。到了近几年,《林海雪原》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然而其所塑造的杨子荣却与以往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简要地概括来说,杨子荣的形象是由书中的光辉战士英雄样板戏中神坛英雄电视剧中的平民英雄,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还原具体(更具体)的整个过程。

一、审美习惯

对于《林海雪原》最初步的印象,恐怕是人物的体貌特征,尤其是正邪两方极具典型对比意义的体貌描写,给读者或者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对比感受。小说是强化了这种审美习惯,样板戏是再强化,到了电视剧则是弱化、回归了。

从杨子荣一人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过程。虽然小说中对杨子荣的外貌没有描写,但有一个简单交代:穷苦农民成长起来的41岁的侦查英雄,言语幽默、本性淳厚、智勇双全。到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形象大大地提升了,演员形象孔武有力,英姿飒爽,就算是假扮土匪深入敌人内部,京剧架势一摆,也是毫无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到了现代电视剧版《林海雪原》,杨子荣却成了一个思想落后成分复杂的伙夫,之后才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侦查排长。

有人问作者曲波:何以要极度丑化敌人而美化战士,曲波回答得快而直率:“我为什么要把敌人写得那么美?我不愿意把我们的军人写得丑,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美的”。曲波在小说中是把敌我斗争“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立转化为善恶对立来处理的,因此,在外貌形象的表现上我军是正义之师,是善的,在他的思想里,模样上理所当然应当是美的。这种有意识的脸谱化的描写有强烈的心理隐喻作用和深层的民族心理审美习惯。而中国戏曲更是如此,脸谱艺术对人物性格、身份有指示作用,一出场就能给人明显的善恶判断,脸谱的夸张性、装饰性,具有强烈的寓褒贬、别善恶的鲜明性。到了现代,不是说我们的审美变成了“审丑”,而是电视剧内容的扩大需要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转变过程,需要这样的铺陈和叙述,同时这样人物也显得更加丰满可感。迎合以来“反样板戏”,反对人物空洞的高大全,探求人物复杂性的大众审美需求。

二、不同时代不同的英雄理解

简要地概括三个阶段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那就是书中的光辉战士英雄样板戏中神坛英雄电视剧中的平民英雄,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还原具体(更具体)的整个过程。

《林海雪原》书中的杨子荣,一上场就是成熟的共产党员,是挑选出来的侦查英雄。他酒量很大,但在部队却滴酒不沾。苦练了三天黑话,便能够伪装成土匪打入敌人内部,在土匪头子怀疑他的时候,差点认出他是共产党时,他都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地一一化解。他符合那个时代对英雄的理解,既有大智大勇大忠,又有激动人心的传奇色彩,是个光辉的英雄。

到了时期,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表达了时期对英雄的理解。依靠戏剧这种表现形式,更加容易地创造出了一个绝对的、纯粹的英雄形象。他无妻无儿、无父无母,有的就只有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对党的一腔忠诚。这是一种神坛上的英雄。

而03年电视剧中的杨子荣,则是人性化了的平民英雄。从思想落后的伙夫到智勇双全的侦查英雄,有成长有蜕变。我们这个时代对于英雄的理解更多层次、更真实化了,我们需要一个人性化而非神化了的英雄。

三、意识形态诉求

不管是根据《林海雪原》书、样板戏、电影还是电视剧,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都是为意识形态诉求所服务的。

不难看出,《林海雪原》成书时间和样板戏的改编,是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和“”时期。而这两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无疑是以政治为核心的,不仅政治立场、阶级出身、历史面貌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命运,而且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也都要靠政治运动来规范、引导和推动。而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在“”期间更达到了顶峰。文学创作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的影响。在“十七年”和“”期间,政治作为无所不在的力量,无疑是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发生着最大影响的社会因素。《林海雪原》以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自然也不能不受到当时政治化语境的强烈影响。只有无产者才是革命的根本动力和领导者,所以《林海雪原》中,凡是革命的、积极的、进步的、有觉悟的统属于贫下中农和工人队伍,有钱有权有地位的反面人物则不是土匪就是恶霸,要不就是走狗和蒋军的余孽和帮凶。如果说原著《林海雪原》对杨子荣的形象还算是具体可感的,那么样板戏中的杨子荣完全是抽象出来的纸片化的英雄人物。

那么新时期的电视剧,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诉求的引导下,又该如何表现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呢?虽然03年的电视剧改编得不算成功,但不能因噎废食,“具备商业特征的主旋律电视剧”的这个尝试是有益的。而不管怎么改编,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人物的具体化、丰满化、人性化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湖北;武汉;430072)

参考文献:

[1]林窗儿.杨子荣vs杨子荣[J].小康,2003,(3):56-57.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8

关于牛。按牛的生活习性和毛色,通常分为水牛和黄牛,它们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按性别分为公牛和母牛,年幼的叫小牛,其居住地叫牛圈,也作食用,叫牛肉,牛是勤劳的象征,因此就有了“老黄牛”的说法,就有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表现不凡叫“你真牛”,但也有贬义,如牛脾气,一头倔强的牛;英语总称牛为cattle,水牛为buffalo,公牛为bull,母牛为cow,牛仔为calf,成年公牛叫ox,其住所为cowshed,肉名叫beef,描写声音的词有low,moo,boo,bleat,中英都把牛当作财富和力量,股票上涨称谓“牛市”bullmarket,把milkcow称谓摇钱树,“困了、累了”要喝“红牛”redbull,nba赛场上有“公牛队”,中西都有斗牛(bullfight)文化,但西方人也有不少贬损牛的语言,如abullinchinashop指经常闯祸的人,irishbull指自相矛盾,acock-and-bullstory指无稽之谈,johnbull约翰牛是英国的代名词,它演变成了英国人自嘲其傲慢、固执的形象。

关于马。马是中国人崇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动物,是速度、力量和激情的象征,按性别分为公马和母马,也叫雄马和雌马,年幼的叫小马,居住地叫马圈,也作食用,叫马肉,马和牛都可以当作运输工具,所以有马车、牛车之说,马的主要功能是行走,而在英国,马却是犁地的工具,英语总称马为horse,公马为stallion,母马为mare,幼仔为clot或foal,住所为stable,肉名为horseflesh,描写声音大词有neigh或whinny,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里也有不少对马的评价,如犬马,驽马,响马,马贼,马前卒,马后炮,成语有马到成功,老马识途、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马革裹尸、马失前蹄、人困马乏、人仰马翻等,

关于猪。按性别分别称谓公猪和母猪,幼崽叫小猪,生活地方为猪圈,英语总称pig,公猪为hog,母猪为sow,幼崽叫littlepig或piggy,居住的是pigpen或pigsty,可以食用叫猪肉,描写声音大词有grunt或squeal,肉名为pork,中英寓意为懒惰的代名词。猪在汉文化中基本现象是懒惰、嘴馋和愚笨,因此,语言中就反映了人们对猪的蔑视,如“猪朋狗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习语正表达了中国人出名后害怕招惹麻烦和不测的心理。英语中的pig寓意与汉语基本一致,通常比喻为agreedy,dirtyorbad-manneredperson(贪婪、肮脏、粗野之人),“对牛弹琴”的英语是tothrowthepearsbeforeswine(猪),还有eatlikeapig(大吃大喝),pigsmightfly(异想天开,无稽之谈)。不过,民间对猪也有“金猪”的表述,像电视剧《西游记》、《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猪”表现了汉文化中猪的憨厚、可爱、搞笑的一面。

关于鸡。按性别分为公鸡和雄鸡,年幼的叫小鸡,住所为鸡圈,可以食用,叫鸡肉。英语中统称poultry,公鸡、母鸡分别为rooster、hen,小鸡叫chicken,肉名也叫chicken,鸡舍叫coop或chickenhouse,描写叫声的词crow,cackle,cheep,peep。鸡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之物,中国古代常用鸡来报时、占卜、驱邪、祭祀,深受人们的喜爱,“闻鸡起舞”是比喻有志向的人勤学苦练,奋发向上,毛泽东用“雄鸡一唱天下白”来描述新中国的诞生,汉文化中,鸡与吉同音,因此,电影奖项就用了“金鸡奖”,市场出现了“金鸡牌”的产品,但是公鸡(cock)在中英里却表示“骄傲”,如asarrogantasacock(骄傲得像只公鸡),chicken在英语俚语中却象征胆小鬼、懦夫,如themanisachicken(那个人是个胆小鬼)

关于狗。按性别分为公狗和母狗,年幼的叫小狗,住所为狗圈或狗窝,肉名是狗肉,英语总称为dog,其公母分别叫dog、bitch,小狗叫puppy,描写叫声的词有bark,,yelp,yap,growl。在汉语里,狗作为人类常期朋友却因其忠诚的特点而得到了一大堆不雅的词语,如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腿子等等,这是比窦娥冤还冤的事,忠诚被人骂,不忠诚也被人骂,因此,在中国吃狗肉是自然的事了。而在西方,人们对动物是十分开朗和大方的,把其当做亲密的朋友甚至像亲人一样对待,自然就有了every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luckydog(幸运儿),topdog(重要人物),西方人自然就不会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把狗肉当下酒菜了,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人对狗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爱狗人士,从城市到农村,都有人把狗当做宠物来养,民间自发组织成立了动物保护协会,专门收养流浪狗、流浪猫。纵观近几十年的美国总统,为博得民众好感,个别不养狗的总统也不得不养起一两只全美人民都熟悉的爱犬,如克林

转贴于

顿总统养的宠物是socks(猫)和buddy(狗),小布什总统养了名叫spotty和barney的两只狗。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9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美,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朗读,把握“情”与“景”的内涵,进而读懂文字背后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问:读了这首词,你有何感受与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所讲不一定全面。)

二、师生共读

(先由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单独读,再全班学生一起读。此环节意在及时纠正学生读音错误。同时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进入诗境。)

三、内容品析

1.情景导入

问:这首词写到了赤壁的壮丽景物,三国的风流人物,作者的多情善感,下面我们就从景、人、情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教师对学生前面所谈感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赏析与讨论,也就是通过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情境中来)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

讨论共分为三组。第一组: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第二组:怀了什么人?人物有何特点?第三组:抒了什么情?情感有何特点?(板书:景、人、情)

(教师先分好组,然后分给相应的讨论题,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看到有讨论激烈的地方也要主动参与,对于不情愿讨论的同学要去带动。)

3.分类鉴赏

①写了什么景?描壮观之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ppt展示第一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前句诵读时语速宜慢,应读出磅礴雄浑之气势,但也要传达出豪迈中的一份深沉的伤感。后句要不疾不徐,语气平缓,在气势上和前面有较大落差。

总结:概括出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即大气,开阔,壮观,雄浑等等。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t展示第二句写景的句子)

(这句是全词写景最关键的句子,要重点品味和诵读。要先让学生诵读,再予以指导)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上阕最高潮,和前句有较大停顿,气势陡起,一句高过一句,语速稍快,语音激越高昂,要读出赤壁古战场的险峻壮阔。

分析:动词穿、拍、卷?摇名词天空、江岸、雪(浪花)

总结:三个动词,插入三个静物画。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力度。“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也暗写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美水美人更美。眼前如画的江山,自然会引发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所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结构上应属于承上启下。

②怀了什么人?怀风流之人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此句上阕收尾,承上启下,语气平缓从容,稍带感慨。“遥想”要读出神往味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要读出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儒雅潇洒,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心态。要读出苏轼对英雄的仰慕之意,要读出周瑜的神韵气质,语速宜缓,但气势要饱满。并让学生比较“初嫁”与“出嫁”的区别。

总结:“初嫁”,更加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

(组长发言,虽然是综合了本组的意见,但不一定完整,教师要在过程中适时引导,追问,如为什么千古风流人物里只写周公瑾?为什么要写到“小乔初嫁了”?有两种“强虏”、“樯橹”的写法,你认为哪种更好?通过字词的琢磨推敲,加深学生对词的语言的感悟,品味好的语言的张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表格,请学生上讲台将表格填写完整,红字部分为学生填写。

总结:全词总共100字,写周瑜的就有28字。简直就象一部小说一样详尽,写到了周瑜的气概、外貌、神态、作为,作者写周瑜其实就是为了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周瑜的年轻有为就是为了反衬作者自身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苦闷,而词作又正因词人早已生花发,却一心想有所作为,而见出其人生的大志向,怀,大气度。

(此环节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苏轼怀念这几个英雄人物的原因。特别是写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写出自己苦闷的心情。教师要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总结对比手法,以此来串联词句的情感,便于理解苏轼的心理)

③抒了什么情?抒苦闷之情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讨论:谁多情?)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t展示上两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C句是应读出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味道还是伤感苦闷的味道?此处同学们可以思考讨论。D句要读出深沉慨叹之意,要读出那种超脱功名之后心灵的澄澈、洒脱、豁达、旷达之意。

总结:苏轼兼有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苏轼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又何必去执着呢;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

(这是全词的难点。苏轼思想比较复杂,综合了儒、道、佛三家,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估计学生会难以把握,所以由教师重点讲解。)

板书:描壮观之景

怀风流之人

抒苦闷之情

四、品读自省

学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落实情感教学目标,通过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来使学生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与理智)

总结:苏轼思想蕴含着两个方面,对后世的文人以及整个民族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

描写英雄的成语篇10

[关键词]英雄片;《水浒传》;暴力;兄弟情义

吴宇森的英雄片是指其1986年后在香港创作的作品,主要包括:《英雄本色》(1986),《英雄本色Ⅱ》(1987),《喋血双雄》(1989),《喋血街头》(1990),《纵横四海》(1991),《辣手神探》(1992)等。上述影片以兄弟情义、江湖义气为主题,在华人观众中影响极大,代表了他香港电影创作的最高成就。吴宇森自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刺客列传》等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独到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吴氏英雄片中主人公是水浒、三国英雄好汉的当代变奏。

美国著名理论家理查德・凯勒・西蒙认为如果找到了通俗文化与古典巨著之间的传承关系,人们就不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可能反过来对通俗文化优秀作品所对应的古典渊源发生兴趣,继而找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别。在其《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一书中,西蒙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如电影《星球大战》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史诗《仙女王》、脱口秀节目与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将通俗文化中的重要作品和现象与他认为的古典渊源捉对比较。受西蒙研究的启发,本文将探讨吴宇森的英雄片与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关系。

“暴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强制的力量、武力,如战争、打斗等。暴力作为一个哲学和社会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中外古今文学艺术所常表现的重要内容。《水浒传》写的是绿林好汉所活动的江湖世界,这是一个龙蛇混杂、暴力泛滥的巨型空间,所以小说表现了许多有关打斗、厮杀及战争的情节,充斥着血腥暴力场面,如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血溅鸳鸯楼、杨雄怒杀潘巧云等,其中以“天煞星”黑旋风李逵的杀戮最为血腥和恐怖。用公孙胜师父罗真人的话来说,他是上天恨天下失德,人间罪孽深重,特安排他来杀戮的。书中描写了许多由李逵制造的血腥杀戮场面,如小说第四十一回写道:

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黄文炳笑道:“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且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好汉看醒酒汤。

黄文炳的结局尽管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但李逵的所作所为却非常冷酷残忍、血腥暴力。又如小说第七十三回写李逵捉鬼。所谓的鬼不过是狄太公的女儿为了和情人约会,而故意编造出来的。当李逵发现真相后,先一斧杀了前来与太公女儿约会的王小二,又一斧砍死了太公的女儿,接下来的描写就更加令人发指了:

(李逵)把两个人头拴做一处,再提婆娘尸首和汉子身尸相并,李逵道:“吃得饱,正没消食处。”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

李逵不仅残酷地杀害了他们,而且还野蛮地摧残二人的尸体,场景相当恐怖,反映出李逵阴暗变态的心理。

《水浒传》细致描写的不仅有许多像李逵这样的个体杀戮,还有较多的群体杀戮,如第六十五回写梁山好汉们为救卢俊义和石秀,冲入北京城中,四处放火,大开杀戒:“此时,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窜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但见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如花仕女,人丛中金坠玉崩;玩景佳人,片时间星飞云散。可惜千年歌舞地,翻成一片战争场!”一派惨烈恐怖景象,令人不忍卒读。正如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所论述的那样:官府的不义不公,激发了个人的英雄主义的反抗;而众好汉结成的群体却又损害了这种英雄主义,它制造了比腐败官府更为可怕的邪恶与恐怖统治。《水浒传》所描写的绝大部分暴力行为和场面,都表现了暴力的残酷性、毁灭性和罪恶性以及作者心理的阴暗面。难能可贵的是当施耐庵沉浸于那些血腥暴力描写的同时,他也偶尔会用艺术的形式和具有美感的文字来展现暴力。如在小说第二回中,作者这样描绘鲁达痛打郑屠的情形:

噗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这种对暴力形式美的描写影响了当代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同《水浒传》一样,吴氏英雄片所营造的江湖世界也充斥着暴力,只不过《水浒传》中众好汉手中的刀枪剑戟变成了新式的枪械武器;江湖空间也从山林、湖泊变成了现代都市的楼宇、街区。吴宇森是个唯美主义者,具有舞蹈和绘画专长,在影片中追求一种动态美。吴宇森曾说:“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就是舞蹈。”在表现不同环境、形式的枪战时,他大量运用慢镜头、停格,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浪漫化、诗意化的程度,从而营造出慷慨悲壮的诗意情境。如在《英雄本色》中,小马在台湾酒家给宋子豪报仇的一段,至今仍然是香港电影中经典的枪战场面之一。整个场面以国语小调歌曲搭配着两段情节:一边以慢镜头捕捉小马在走廊里同美女调情,同时把多把手枪藏于走廊的花盆里,潇洒帅气、风流倜傥;一边以正常速度拍摄台湾黑帮得意狂欢、大吃大喝的场景。两个片段平行进行,互相穿插,不同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紧接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枪战。小马不断从走廊花盆里拿出预先藏好的手枪,以利索漂亮的身手,把对手射得七零八落。不断变换的摄影角度,与穿插其中的慢镜头使电影画面具有诗一般的流动与节奏感,体现出十足的韵味。像这种子弹横飞、鲜血溅洒但又唯美浪漫的场景在吴宇森的英雄片中随处可见,如《喋血双雄》中杀手小庄与李警官在教堂中与黑帮的生死搏斗,《辣手神探》中袁浩云与军火贩子在茶楼上的枪战。吴宇森将这种形式探索和艺术趣味不断地发展,从而把“暴力”和“美学”这两个不管内涵还是外延都相去甚远的词黏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即所谓的暴力美学。

《水浒传》中的暴力描写常是一种绝望而无出路的发泄,甚至沦为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如武松血溅鸳鸯楼连杀十五人后说:“我方才心满意足。”武松的复仇尽管带有诛锄邪恶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血腥屠戮所带来的快意,读者从中是很难获得审美的。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说:“尽管司马迁对吕后残害行为的描写颇为客观,但当他写到吕后的儿子的强烈反感时,已对吕后做了永久的判决。《史记》肯定文明事业;而《水浒》在对英雄们采取的野蛮报复行为大加赞赏时,却并不是肯定文明。”暴力描写的意义并不在于故事的叙述里有没有嗜血凶残的内容,而在于作者的价值取向。吴宇森把让暴力与“美学”共舞,这不仅表现为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在于其中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吴宇森曾说:“我痛恨暴力。自小在香港的贫民窟长大,目睹了太多的人死于灾难、死于匪徒的刀下。五六十年代香港动乱期间,我眼见警察在我家门口向人群开枪。在贫民窟成长仿佛置身人间地狱,我总是梦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那是块没有暴力的乐土。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与我的梦想迥然相异――暴力和犯罪无孔不入,但通过电影,我向世人宣告: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肯定文明的,寄托着他对一个没有暴力的乌托邦社会的美好理想。吴宇森常常将新生与死亡,儿童与搏杀并置。如在《英雄本色》中,当豪哥决定用暴力寻求公正的前夜,来到小慧的舞台前,在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气氛下,一曲纯真、烂漫的童声合唱《明天会更好》,更加反衬出主人公对和平的向往。

总的来说,吴宇森的英雄片扬弃了以《水浒传》为代表的暴力描写,勇于革新,形成了以“暴力美学”为特征的强烈的个性化影像风格,使“暴力”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世界观众提供了一个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他的创作更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影坛对暴力题材影片的表现方式。

《水浒传》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好汉相遇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萍水相逢的好汉,往往一见如故,结为兄弟。书中在一百单八将大聚义后说“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她的英译本《水浒传》于一九三三年出版时,即把书名改为《皆兄弟也》。对此,鲁迅先生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近布克夫人(按:即赛珍珠)译《水浒》,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做兄弟看的。”(《给姚克的信》)鲁迅先生眼光独到,梁山好汉的确“并不将一切人们都做兄弟看的”。贪官恶吏自不必说,他们是水浒英雄的屠杀对象。就是许多无辜的百姓,也常常死在李逵等好汉的板斧或朴刀之下,李逵等好汉心中决不会对这些平民产生半点兄弟之念。就连互称兄弟的梁山众英雄,也并非如书中所说“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他们之间大多并不是一种心心相印、人格平等的朋友。要么是宋江与李逢、卢俊义和燕青、李应和杜兴那样的主仆关系,要么是三阮、孙立孙新、菜园子母夜叉这样的亲兄弟、夫妻关系,要么是宋江和吴用等相互利用的关系,但更多的则是李忠和周通、燕顺和王英这些为了切身利益而结成的“盟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在水浒好汉中只有鲁智深和林冲不是血缘同胞,不是势利之交,偶然相遇便惺惺相惜、情逾骨肉。林冲被高俅陷害后发配沧州,鲁智深一路跟随,在野猪林解救了他,并说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

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

这一段话中出现了两次“放你不下”。这四个字朴实无华,但蕴含着那种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

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男女爱情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像《水浒传》这样用细致的笔墨来描写林冲、鲁智深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作品不仅不多,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很成功。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说:“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虽然金庸努力想表现出这种男性之间的情义,但这部小说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张无忌和赵敏、周芷若、小昭等女性的情感纠葛,而由该书改编的电视剧则更加强化了这一点。

可以说,只有吴宇森的英雄片着力突显了这种男性之间的情义。这在他1986年拍摄的《英雄本色》中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吴宇森在此片中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力求以新的手法把对传统侠义精神的描写推向新的层次。影片着力渲染了小马与豪哥之间坚守不渝的友情。宋子豪在最后一次交易时被人出卖,小马出于义愤,单枪匹马独闯台湾给豪哥报仇,痛杀仇人后自己也深受重伤,变成了跋子,但他却毫无怨悔。影片结尾时,被豪哥用汽艇送走的小马把心一横,猛地把汽艇驶回码头,折返助友,置生死于度外。在那个混乱的世界中,他们为兄弟情义出生入死、义薄云天。豪哥那句经典的台词“侮辱我可以,但是不能侮辱我的朋友”,在感人程度上不亚于鲁智深的“放你不下”那句话。

吴宇森以后的英雄片沿袭发扬了这一主题。《喋血双雄》里李鹰警官和杀手小庄尽管在职业上是天敌,水火不容,但因有着相同的做人原则,即为了兄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所以走到了一起,结为生死之交。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谈笑风生,在殊死恶斗中相互欣赏,引为知己。特别是在影片结尾教堂生死决战的一幕,当李警官大叫一声“小庄”,拿起枪与之并肩战斗时,每个观众都为之热血澎湃。《喋血街头》中的阿B从香港杀到越南,后又从越南杀回香港,也皆因对兄弟友情的执著和忠诚。《辣手神探》虽然表现的是警察袁浩云、卧底江浪与军火贩子斗智斗勇、生死相搏的故事,但是其中突显的仍然是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