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十篇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十篇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1:32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64-01

一、基本资料

高××,就读八年级,男,14周岁。该同学应属男生中的早熟型,已进入青春期,且已有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其父亲湖北房县人,母亲龚xx湖北房县人,文化程度不高。在家庭条件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有很大的原则上的分歧。其母亲一切任其自由发展即可。其父亲则认为从小要打好基础没。两人经常为这个问题发生分歧。高××同学也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他虽表面上表现出对学习很不在乎的样子,但考差了他会很不高兴,且会给父母发短信道歉。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根据案主的情况,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是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进行直接辅导,主要是缓解其对于老师的那种逆反心理,进而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其次对影响案主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他科任老师、其父母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和风细雨,避免冲突

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爱“顶牛”,你说什么,他偏不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个别脾气暴躁的孩子甚至会当面反驳或顶撞你,让你下不了台,这时教师先不要生气,也不要和他继续争执下去,如果不顾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场合地对孩子大声呵叱,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孩子出了差错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处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呢?首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且停止这次谈话,防止矛盾的继续恶化,避免冲突的发生,然后老师要静下心来把孩子犯错误的情况、性质以及所涉及的各方面情况了解清楚,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找孩子个别谈话,注意一定不能将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使之产生无脸见人之感。谈话的时候,教师的语气一定要轻,要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之中。

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叛逆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偶然间形成的,所以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地关注着孩子,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教育,要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引导。

接下来我从一些小的方面对其进行引导,比如说早上早些到校;头发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修剪;自习课不应大声喧哗;等等。从这些小事上对其提出要求,他不会因很难做到而放弃,他也可以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2.2为人处事方面要注意教导。

如何与人交往,是现在各阶段孩子都面临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在平时的交往中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不合群,他们不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不会取长补短。这些问题在高××同学身上基本都存在,因此我先教给他基本的做人准则,如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诚实守信等,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容忍、平等和协调,培养他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为此我鼓励他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年纪乒乓球赛,并在比赛过程当中一直都去为他加油,他在这方面本来就有一定的特长,因此帮助我班夺得了初一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且在全班同学心目中树立了一种良好的形象,也进一步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对班级的认同感。

2.3学习方法要注意指导。

性格叛逆的孩子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一般在学习上也不很用功,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注意培养高××同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技巧外,更关心他的学习,尽一切能力给予他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提高他的兴趣,让学习的任务变成他的愿望。他通过学习,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思想随之变得成熟起来,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从而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

3.掌声教育,鼓励上进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在一方面对张××同学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时,我还制造机会让他担任了班级的数学科代表和学习委员,同时我还从体育老师那了解到他在短跑方面比较突出,于是再校运会上鼓励其参加了男子200米、400米和接力比赛,果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他的成就感。

4.加强沟通,取得配合

4.1与其他科任老师的沟通:通过与其他科任老师的沟通,让其他老师了解这位学生的情况,从而配合我的教育。同时也及时了解他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因势利导。

4.2与其父母的沟通: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让其父母达成一种一致的教育观点,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

4.3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让其他同学了解我对这位同学的一些做法,从而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有其他想法。也配合我对这位同学的教育。

四、结果与思考

1.结果:一个学期下来,高××同学的成绩由入学时的班级第28名跃为班级的第9名,在期末的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中以高票数被评选为“优秀班干部”。我班上也因为少了他这个“刺头”,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已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家里,顶撞他妈妈的次数少了很多,父母因为他的教育起的争执几乎没有了。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3

一、个案

个案一:刘同学在初一时性格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优秀,有自信。初二时由于功课难度加大,成绩就不稳定了,数学下滑得尤为严重。之后刘同学就变得自暴自弃,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脾气也变得急躁,一点就着,不愿听取老师的教导。

个案二:吕同学是个高挑清秀的女生,初一时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内向,她遵守校纪,成绩中等,是个惹人喜爱的女生。初二阶段她判若两人,衣着时尚、浓妆艳抹,打架、敲诈、偷窃,屡犯校规。对老师的规劝置若罔闻,对学校的处分熟视无睹。

个案三:任同学性格内向,很少引起老师的注意。初二时他突然拿了父母的钱离家出走,流连于网吧,旷课数周。返校后精神萎靡不振,厌学,不愿和同学交流,用沉默作为对抗老师和家长的武器。

二、多观察、细思考,寻找症结

以上三位同学的变化看似突然,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变化之后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大众媒体的渲染不当等。所以当问题出现后,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和分析,抽丝剥茧之后才可能找到症结所在。

(一)家庭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神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可见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方面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老师首先应该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接触三位同学的家长,我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同学家境富裕,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事业有成,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在旁人看来,刘同学有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但在父母和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他们时常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孩子不足的排斥,甚至以此为耻,觉得很丢脸。在如此功利的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目的被扭曲成了为父母脸上增光。在孩子有了过失之后,父母的不包容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吕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吕同学的父亲人高马大,性格急躁,曾在女儿出事后来过学校,结果在办公室里就对女儿使用暴力。之后吕同学的父亲就再也不愿意来学校,什么事都让奶奶和老师联系。吕同学的母亲来过学校一次,她向老师表示自己因为忙于生计对女儿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吕同学在奶奶、爸爸和老师面前始终昂起的倔强头颅,在妈妈面前终于低了下来,泪光闪烁的眼里充满的是对母爱的渴望,对妈妈的依恋。可惜的是吕同学的妈妈匆匆离去,好像并没有体会到女儿的感情。吕同学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缺失父爱母爱,因此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任同学的家庭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任同学的妈妈性格软弱,在学校和老师交流几句就会泪流满面,在生活中对儿子较为溺爱。任同学的爸爸反复向老师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向来是非常民主的,但是透过事实来看,爸爸其实是把民主错误地理解为放任自流。比如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流行的手机、名牌的服饰,只要孩子要求就不会拒绝。再如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指导、教育,反而对问题只字不提,认为这是大度,是包容。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又受到不良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发生了偏差。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对于孩子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孩子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过度强调学业竞争的激烈,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学生就可能出现自卑、消沉、意志脆弱、言行过激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刘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可是我们学校每周一都有一次数学小测验,这就意味着刘同学每周都要为此提心吊胆,因为一旦考不好,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败,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日积月累的焦躁情绪使得刘同学在青春期异常叛逆。

部分教师重学科知识传授而轻学生个性差异,轻学生情感需求,更有甚者轻学生品德培养。面对个性风格迥异的学生,老师往往容易注意到的或是活泼好动的,或是成绩优异的、落后的,或是有特长的,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突出特征的学生,忽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波动,简单草率地用听话、守纪为其定性。所以当他们的问题出现苗头时很难被发现,爆发时令人措手不及。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吕同学和任同学叛逆期的异常行为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其实就是因为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社会因素。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阶段,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冲击很大。网络、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其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三、多交流、细判断,对症下药

想要帮助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在仔细观察、冷静思考之后,还需要关切询问、准确诊断,再及时对症下药。对于以上三位同学,我在仔细观察分析他们的表现后,和他们都有过多次的深入交流。

在交流时,我坚持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绝不居高临下。面对面地交流,从眼睛的平视到心灵的平等。不要总是盯着学生的弱点,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多加鼓励,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抗拒心理。

(二)不从学习入题,谈人生,谈理想。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谈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谈谈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换位思考,寻找共鸣。联系自己的青春期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和学生有了共鸣之后,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稳定情绪,理智冷静处理问题。不能把急躁、心烦等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同学生交流。

在这样的谈话之后,我对这三位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采用了“寻找关键人物”的办法解决问题。

刘同学在谈话中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无比崇拜和对自己学习的期望。所以我和刘同学的父亲多次沟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刘父表示愿意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不再颐指气使。对儿子会多鼓励,促使他形成自信、健康的心理。同时我还帮助他们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辅导老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刘同学的情绪明显好转,对老师和同学的抵触也越来越少。

在和吕同学的交流中,我毫无悬念地发现她对母亲情感上的依赖,所以治愈吕同学的良药无疑就是母爱。为此我和吕同学的母亲联系,吕母在知道女儿的心思之后答应一定多关心女儿。我还做了吕同学奶奶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摒弃前嫌,支持吕母的教育。此后吕同学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她的衣着打扮变得整洁清爽,再也没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至于任同学,我发现他最信任的人是他正在上大学的表哥,他觉得只有表哥能理解他,和他有共同语言。于是我在开家长会时特地邀请任同学的父母带着表哥一起出席,并在会后和他们交流,希望任同学的表哥能够为该同学在思想上引好路把好关。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表哥对弟弟也很关心,愿意尽力而为。后来任同学每天按时到校,再也没有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行为。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4

叛逆心理似乎每个学生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可一旦叛逆心理特别突出和严重,将会影响学习和家庭。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呢?

1.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心理随着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特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烦躁心态和对抗情绪。

2.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时候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呈现出一种幼稚的独立性,表现出“小大人”的某些特征,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3.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空前增强,各种媒体思潮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意识来满足自我和好奇心。

4.应试教育和家长过高的期望都化作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感到极度的惶恐、焦虑和不安。另外,独生子女的孤僻、自私、冷漠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也是叛逆产生的“沃土”。

许多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激的事,对此,老师和家长往往由恼火变得发火。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相反会使有些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出现此种现象,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的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以“火”压“火”,更不可火上浇油,给孩子在心理上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2.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就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可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又能控制他们的方向。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3.经常适时找孩子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彻底摒弃家长作风,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平等地交流,只有打开孩子的心扉,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

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教师应该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释放他们的心事。事实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的效率高得多。

2.教育有强烈叛逆心理的学生,应该从尊重与赏识开始。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我们应该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蹲下来,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3.应该像教给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问题一样,把青春叛逆期的防治列入正式的课程。教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矫正和自我修复的目的,我想这一点非常必要。

案例分析:

一次第三节课刚下,班里的大王跑到我的办公室里对我说:“老师,小明在教室里哭……”我急忙说把他给我叫来。一会儿,小明泪流满面地走了进来。我着急地问:“小明,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他提高了声音说:“我心里难受,我活得很累,我想给我一把宝剑,我立马上天堂……”此时此刻,我的脑袋被眼前这个孩子惊蒙了,并一时不知所措。

晚上下班回到家里,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坦白说,小明自从来到这个班里,各方面一直表现得很优秀。可为什么现在情绪如此不稳定,且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等我的思绪稍调整后,我和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小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以前还好,可近段时间,自己总是呆呆地在自己的卧室里;并且蛮横霸道,即使犯了错误,爷爷、奶奶、爸爸也不敢批评他,否则他就哭哭啼啼地喊着说,他的妈妈不要他了,爸爸对他也不是真好;有时小明还以不吃饭来对抗家人对他的批评。听了小明爸爸的倾诉,我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常把小明叫到办公室里,给他讲名人承受挫折的故事,经常询问他有没有不高兴的事,以给他倾诉和发泄的机会。同时,针对小明的爷爷、奶奶、爸爸为弥补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犯了错误也不敢批评的现状,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青春期异常反应疏导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特点,把握青春期的各种异常反应

我们这里所说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年龄在13到16周岁。它的生理反应是性激素的分泌增多,第二性征出现。他的心里反应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心里飘忽不定,难以形成定式,叛逆、盲动、偏激和行为具有攻击性等等。那么青春期孩子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异常反应呢?

1、对家长的叛逆性

当孩子到了13、14岁的年龄,我们会突然发现,孩子特别不听话了。同样的道理,父母嘴里说出来,他就不爱听,看父母就像仇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是当父母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时,基本处于不说还好,越说越糟的境地。同样的道理,由别人讲给他听,倒是能听进去一些。很多人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就是青春期特有的对亲人的叛逆现象。

2、行为的无理由性

孩子到了青春期,性格有时候会出现突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往乖巧听话的孩子会突然犯让人目瞪口呆的错误。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通知家长,家长会异常惊讶!“怎么会?不可能!我们孩子怎么会犯这错误呢?老师,你搞错了吧!”家长的惊异经常让班主任哭笑不得。这就是说,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理由的,冲动和盲从是这个时期孩子很多行为的特点。

3、幼稚的成熟性

青春期是孩子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心里已经从原来的把自己看成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转变到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独立思考问题和辨别行为的时期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独立地考、自行选择行为,从而使很多行为荒诞无稽可笑,表现出幼稚的成熟。这个时期,他们会有很多天真的想法,会有很多可笑的举动,在我们大人看来很荒唐的事,他们却很认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不让他撞一次南墙他是不会回头的。

4、同伴的倾向性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好处同伴的一种价值取向,他们之间的沟通多了,默契多了,话题多了。平时不怎么有朋友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朋友度了起来,尤其是对异性,以前从不和异性说话的孩子,这个时候突然有了异性的朋友,而且还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孩子和家长闹矛盾了。找老师调节不了,找亲戚调节不了,找他个好朋友,一下子就解决了。和同伴的这种亲密我们姑且称之为“同伴倾向性”。

5、反抗行为的激烈性

很多孩子,从来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鸟。可到了青春期,一点不大的小事,就反应过度,有的自卑、有的亢奋;有的自闭、有的网瘾;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自残——很多行为让父母叫苦不迭、目瞪口呆。父母和班主任对这种反应都心里准备不足。

二、班主任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让孩子健康的走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反应。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由人生第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过渡,这个过渡期是痛苦的蜕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走过人生这脆弱的一个阶段,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少男少女,成为我们社会的栋梁。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都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1、建立青春期的预防和反应机制,合理疏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障碍。

必须认识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反应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必须对学生的青春期行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采取合理的措施。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估,并采取合理的预防,进行有效的心里干预,让把孩子的青春期反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孩子合理释放,健康成长。

2、利用班会、团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里和行为教育

孩子是无辜的,孩子对自己青春期的异常行为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适度的青春期特征和行为特征教育。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引导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疏导,别让孩子孤独、自闭、狂躁。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正常人,树立自信心。

3、建立青春期快乐大本营,让孩子在同伴的快乐生活中得以宣泄,找到自我。

青春期的学生突然迷失了自我,所以就想通过怪异的行为、发饰、衣着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真让我们大人看来有些异类,所以就批评、呵斥、谩骂甚至暴打。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让孩子顺从,还经常引来激烈的反抗,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的优势,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激情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得以展示,学生的情绪就会平和一些,加以合理的心里辅导,会让学生好一些。

4、合理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不要过度要求。

孩子在青春期反应激烈的时候,学习的心思是没有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学习的压力去压他,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他,会更加重他的反抗程度。所以在青春期,合理的学习安排会增加学生的青春应激能力,不合理的学习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所以对学习的安排要适度。不要用成绩作为衡量他唯一尺度。

5、建立一个健康的交往圈子,让朋友的健康行为影响他。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6

一、中职生叛逆着装表现

校服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情况跟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需要穿著不同的制服一样。例如警察要穿著警察制服,消防员需穿消防制服等;同样地,学生自然便要穿著他们的制服――校服。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校长认为:1、穿著校服可加强学生的纪律性,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不断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2、统一着装,便于管理,可防止学生出入一些不良场合;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4、校服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对一些低收入的学生家庭来说,并无坏处。但是现在学生与几年、十几年前的学生相比,更强调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自我意识较浓,爱“酷”,而统一着校服自然压抑了这种追求,有违学生的天性。所以,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说中学生不应穿校服上学。并罗列出一堆穿校服坏处:1.简直分不出男女,穿的都一样。2、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3、穿校服将使个人所有衣服闲置,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4穿校服多为强制执行,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服装对中职生叛逆心理问题的干预活动

(一)不断强化校园正能量,开展Coplay动漫人物活动。

Co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缩写,中文译为“角色扮演”,一般是指借由穿着特定服饰来扮演动漫、游戏以及影视中的某些人物,而扮演这些人物的人,我们则称为“Cosplayer”。动漫服饰是最大的亮点也就是要帮助塑造角色及作品艺术形象,经过一系列的服装打扮、发型修饰、面部妆容、饰品装饰等的艺术装扮,打造成功的动漫形象,这样的视觉盛宴对追求时髦的学生而言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借由Cosplay,可以更接近自己所钟爱的动漫人物,从服装的制作到饰品的搭配,每一套扮相都是Cosplayer的心血之作;更重要的是,化身成自己所钟爱的人物的一瞬间,那种成就感让每位Cosplayer都为之沉迷。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必定有自己的困恼所在,不管今天你是一穷二白的乞丐也好,腰缠万贯的大富豪也好,都有着自己的烦恼。CoSpLaY者借由CoSpLaY成动漫中的人物,可以得到心灵上的舒解、对现实的暂时逃避以及一种想法上的暂时改变。纵使动漫人物中祭典过去了,还是得面对现实,但那时候感受到的喜悦与逃避现实痛苦的轻松感却是可以让自己更加积极更有自信与期待。

(二)鼓励自主创新,主动参与设计与制作校服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

我校服装专业每年的秋季运动会班服装都是本班同学自己动手从设计效果图、选购服装面辅料、制版制作成衣直至试穿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而进行的。这样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和平、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凝结集体智慧和汗水制作出来的服装让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倍增,个性得到正面的释放,让学生享受创新外衣下顺利度过叛逆时期。

(三)积极关注,辅导化妆、礼仪形体、服饰搭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如果家长或老师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因为化妆、打扮,穿着而斗志斗勇一定是两败俱伤。与其堵不如疏,不能其放任自流不能强加干涉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正面引导这对中职生是十分必要。据科学证明在与人沟通中,50%?是衣着,25%是化妆,懂得礼仪化妆及着装才会使沟通更加的顺利,为成功加分,在职场上着装与妆容是一种礼仪。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由于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严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学习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态。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叛逆心理突出

有叛逆心理倾向的留守儿童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的赞扬也看成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五)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因为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无靠,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大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形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很多家长很少联系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使得他们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叛逆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二)学校教育不完善

目前,由于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的学校、老师仅仅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作为老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

(三)监护人的管教不严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心理问题。

(四)社会因素

社会也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制度不够完善,使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法之徒,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五)自律能力差

由于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他们很容易从其他渠道接受并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导致行为偏差。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

(三)加强村委会职能,施以爱心

各个村委会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村委会要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与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协助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管教。

(四)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坚决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严厉打击,对于犯罪的,要绳之以法。政府应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五、总述

我们必须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8

关键字:青少年;反叛心理;家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生理、心理、人格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对生活和未来有着浪漫而美好的憧憬。但是这个时期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变化趋向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不足,因此,这个阶段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其他年龄阶段多的多,比较突出的就是有关“反叛”的问题。

所谓反叛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不让听的报告却千方百计地挤进去听,且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地偷偷读,诸如此类,都是青少年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这里我仅从家庭背景来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既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青少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形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说。

一、家庭的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因而也是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单位。家庭经济状况过于富庶,家里便会安排好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使其感觉丧失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产生反叛心理来对抗;家庭经济情况低于贫困线的青少年,往往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需要依靠亲戚和社会的援助才能完成学业和维持生存,则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产生自卑心理,只能通过反叛来掩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形成的因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居住环境的拥挤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住宅是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这也是最私密的场所,不容易进行研究,仅有的一些资料显示,居住在高密度家庭中的青少年与居住在低密度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控制力都较差,更容易形成反叛心理。

居住环境的拥挤是对人最大的威胁,因为家本应该是感觉最安全、最亲切、最能控制、最能体现人格特性的地方,但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往往不能住上一个宽敞舒适的房子,有些甚至是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没有一点私密的空间,人会形成一种压迫感,对于青少年就是,感觉压郁,感到自卑,消极,不愿意待在家里,经常在外。家庭经济过于富庶的青少年虽然可以住着非常宽敞的房子,但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又往往缺少必要的交流,青少年会感到孤独,就会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这就是一种反叛心理。

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不发生太多干扰,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控制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也才能更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休息,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二)家庭用于青少年的教育消费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为了理解家庭教育行为差异,为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和社会流动政策提供证据基础,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门组织力量对家庭教育支出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

在这次调查中,将家庭教育支出划分两类四个项目:第一类是付给学校的教育支出,包括补偿学校教学活动的费用,付给学校用来购买学习必需品和服务的费用;第二类是支付给学校之外的个人或机构的教育支出,包括选择非强制性学习用品的费用,私人辅导支出。

青少年受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除了学校收费带来的影响外,还有学校之外的教育支出到来的压力。电脑、学习机、课外书既反映了学习内容拓展带给不同阶层家庭的压力差异,课外辅导费则是学生竞争压力在校外的延伸。

这里我们主要讲第二类支付给学校之外的费用。在我国,青少年的闲暇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上辅导班和请家教。由于历史的原因,“小人闲居为不善”的传统价值观依然主导这着家长们的思想,认为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好的学历或是一技之长是很难立足的,于是强迫孩子上各类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是尽早掌握“一技之长”。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所感叹的那样,“孩子没有了欢乐的童年和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方便快捷的工具,然而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就是因为从小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对现实生活课外压力的逃避和反抗。

二、家庭不良气氛和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间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焦虑不安与偶像破灭;而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家庭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更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管教模式是溺爱、粗暴还是民主,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等,对于青少年是否能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由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不良气氛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另外,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还有,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面的世界经受了较之过去要大得多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从而导致家庭气氛下降。不少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个体企业等行业的父母,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将小孩交给别人看管,这同样大大减少了家庭气氛的温馨。

(二)家庭不良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青少年学生的教养态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反映着家庭教育策略;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水平,这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信息看,目前城乡家庭中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要求相背离。

首先,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心理偏差。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上总是能够关心、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实际却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教育上的心理偏差。首先,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不够正确评估他们的思想面貌的现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家长往往无视或觉察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特点所产生的变化,对自己的子女缺乏新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见到的只是自己主观现象上的子女形象,却很少知道其子女的实际面貌。许多家长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这就使得他们与子女在思想情绪上产生出隔阂来,子女则在自己的心田里留出愈益增大的独自耕作的“自留地”,这经常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常使家庭教育陷于僵直状态,家庭采访告诉我们,这类情况即使在知识分子双亲的家庭中也并未减少。

其次,家长的教育期望与自身素质失调也引起亲子心理偏差。在调查中,我们发观当前青少年学生家长,尤其是城市、乡镇的家长们,对其于女抱有极高的教育期望,在中学,家长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或成为专业人才的人次比高达92%。但双亲自身的教育素质却有较欠缺;据调查材料反映,即使在城市家庭,仍有42%的家长不具备指导子女学习的能力。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素质欠缺的失调引起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种种烦恼。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心愿、自己的价值观、得失观强加给子女,他们通常采取刺激或压抑子女积极性的办法,企图引导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走上父母为其设定的生活道路,但家长们又缺乏如何促使实观这期望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成为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的根源。

再次,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甚为欠缺。许多家长对青少年不是缺少尊重便是缺少关怀,有的忙于自己的事务,有的热衷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对子女只是一味地要求,很少利用机会和时间与子女谈心沟通,因而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缺乏正常的渠道。调查旺实,有四种家教类型阻碍着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一是制止封锁型,二是穷追猛打型,三是反复唠叨型,四是无理阻挠型。

最后,家庭生活中存在着“代沟”。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或几代人在时间感受和态度价值主观反应上的差别性;在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也不乏表现。青少年一般都认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接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他们的双亲往往过早关注现实问题;而他们的祖辈所关注的,则是过去的感受。这一方面构成家庭教育的优势,可以有益于补充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但另一方面在于祖、父、子辈所强调的时代价值观念不同,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中发生一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比如,在思想教育方面,祖父母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准则去规范青少年的言行;双亲则注重现实社会风尚,由此出发做出评价;而青少年自己往往极易接受新异的观点和时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偏差,是庭家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沟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

[2]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6

[3](美)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美)多尔.罗杰斯.青年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

[5]胡艳辉.“问题少年”矫治体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12

作者简介: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9

青春期的孩子怎么了

和很多男孩子一样,杭晨小时候特别贪玩,12岁那年,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放学后,竟然学着“铁道游击队”的样子去扒火车。火车越开越快,他们不敢下来,最后被拉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宿州市。回来后,爸爸气得打了儿子的屁股。从那以后,爷子俩算是结下了“仇”。再加上杭晨很快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所以爷子俩基本上没话说,就是有话,说不上几句也会吵架,除非爸爸用“武力镇压”。

杭晨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突出,在班里只是处于中上等水平。爸爸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

于是,爸爸找了很多人咨询,包括跟儿子的老师交流,他们都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做过多年思想工作的爸爸却在想,只要知道孩子这种毛病的“病根”,就应该有办法帮助他改正。既然儿子现在喜欢跟我对着干,我能不能利用他的这种心理,让他把“对着干”的邪劲用在学习上呢?

想到这里,他决定在儿子身上作个实验。

当时杭晨正在读初二,有一天,爸爸在检查儿子作业时,发现有几道题目没有做,说明这几道题可能对儿子来说比较难,所以他耍起了滑头,想打马虎眼绕过去。要是在以前,爸爸一定是拉过儿子把他臭骂一通,然后直接指点他怎么做。但是,为了试试能否利用儿子的叛逆,爸爸这次没有这样做。

他把儿子叫到跟前,没有打他,也没有教他怎么做,而是假装无意地说:“这几道题的确有点难,连我都做不好,估计你就更做不好了。”然后爸爸就休息去了,他要静观其变。

没想到第二天放学后,杭晨却主动找到爸爸,有些不屑地说:“这几道题看起来有点儿难,其实是一点就通,你看我现在不是做好了?”

爸爸眼前一亮:这个办法挺好使啊!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激将法”,就让叛逆的儿子上了套,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为了鼓励儿子,他连忙大夸儿子比自己还聪明,他决定,以后要想办法利用儿子的叛逆来促使他学习。

爸爸在儿子面前“装疯卖傻”

然而,孩子毕竟大了,想一下子把他扭转过来,谈何容易!何况爸爸如果方法不对,父子俩往往说不上几句话,儿子就会顶撞他。这让爸爸越来越觉得,不能跟儿子对着干,得顺着叛逆的儿子从反面去做工作才行。

有个阶段,杭晨的英语学习有些跟不上,爸爸故伎重演说:“现在的课本的确太难了,再加上我的英语也丢了很多年,所以连我都看不懂了。”他想用这个办法来刺激叛逆的儿子。

不料杭晨说:“你看不懂有什么了不起?别忘了你的大学是20年前读的,那个时候连电脑都没有呢!我看啊,有的人说得就是有道理,将来又不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听了这话,爸爸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一招没管用,反倒把儿子逼到反面,连忙对儿子说了一大通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不料杭晨只顾埋头做作业,根本没把爸爸的话当回事,更让爸爸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杭晨干脆放松了英语的学习,有一次,他的英语测验才得了71分。

爸爸非常担心,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儿子的英语学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他太懒,不愿意多背单词造成的。爸爸心想,如果此时逼着儿子多背单词,他一定听不进去,甚至还会跟自己对着干。有什么办法既不会引起儿子反感,又能让他多背单词呢?

爸爸工作中也用不到英语,他当年学的英语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为了给儿子做个榜样,也为了辅导儿子,他开始把英语又捡了起来,几个月时间就把中学英语学了一遍,然后他找了个机会,故意把卧室的门闪开一条缝,让儿子能听到。他大声地对妻子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和我们这一代人相比,智力差又怕吃苦。你就说学英语吧,我敢说只要给我半年时间,我就能恢复到六级水平,但你的儿子就是不行!”然后他又出去在儿子的面前晃来晃去。

杭晨当然不服气,他对爸爸说:“谁说我们不如你们?你们做父母的,总喜欢看我们身上的缺点,就是看不到我们的长处,跟你们这样的父母,就是没话说!”

见儿子响应,爸爸连忙说:“不是我说你们不行,主要是你们太懒。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比比,你书包里有一本《中学英语考试功能词汇》,我敢说我最多用3个月就能全背下来,你能做到吗?”杭晨急了,把笔一摔,说:“比就比,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于是爸爸开始故意在儿子面前背那本书上的英语单词。为了引起儿子的重视,每天晚上儿子做作业时,爸爸就在一旁默读那本书。见爸爸来了真格的,杭晨当然不愿意落后,他每天做完家庭作业,也去背那本书上的单词。就这样,3个月后,爸爸故意认输,甘拜下风,心里却窃喜:儿子因为英语词汇量大增,成绩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杭晨读初三那年,一次,爸爸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有几道数学题改了好几遍,然后又去请教了老师才做好。他的心里没有底:儿子是不是把这种类型的题目真正搞懂了呢?他想当面问问儿子,不料话刚出口,儿子就顶撞他说:“爸,你对我也太不放心了吧!是你在学习还是我在学习?”

爸爸一看,再说下去又要吵架,这种方法行不通。于是两天后,他想了个新办法,找来几道同一类型的题目,然后装着不懂去问儿子:“这是我们矿上一位学生家长拿来请教我的,惭愧的是我的数学丢了多年,根本就不会做,我只好再来请教你了。”

这下,杭晨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满足,他拿过题目看了看,说:“爸,你也太笨了,这样的题目都不会做!”然后他埋着头一边做一边讲给爸爸听。不料爸爸的担心一点也没错,儿子根本没把这类题目真正吃透,做到一半时,儿子也拿不准了。

其实,这样的题目根本难不倒爸爸,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儿子学习严谨的态度,二是为了让儿子把这样的题目真正搞通搞透。杭晨不知道里面的原因,他以为爸爸真的不懂,当他自己也不会做下一步的时候,想干脆把爸爸糊弄过去。爸爸虽然一眼就看穿了儿子的鬼把戏,但他知道,如果当面把儿子戳穿,会伤儿子的自尊心,说不定还会激化父子间的矛盾,所以他装着什么也没看出来,一直跟儿子争论,并在争论中不断地暗中启发儿子。

见父子俩争得不可开交,妈妈有些担心,想过来劝架。没想到杭晨却说:“妈,我跟爸爸是在争论学习上的事情,真理越辩越明嘛,又不是吵架,你就放心吧!”爸爸也说:“儿子说得对,我们是在争论学习上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争论。何况我这是在向儿子请教,他就是批评我几句,我也没话说,谁让我不懂呢?”

在爸爸的几次启发下,儿子明白了应该怎么做,然后他找个理由自圆其说地把题目改正了过来。爸爸长长地舒一口气,但他担心儿子还没有真正搞懂,就又做了两道同类型的题目,直到儿子把题目真正搞明白。

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每一次都是爸爸装疯卖傻说自己不懂,要向儿子请教。再叛逆的儿子,这个时候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就这样,他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很多东西,成绩在不断地提高。

知道了真正的美

不料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妈妈在帮杭晨收拾房间时,无意中竟然发现了一封同班女同学写给他的情书。儿子早恋了!妈妈吓了一跳,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把这事告诉了丈夫。

爸爸知道后,也很吃惊,但他安慰妻子说:“这事千万不能着急,否则只能起反作用,让我来想想办法。”他还要求妻子装着什么都不知道,不能跟儿子正面谈这件事。经过了解,爸爸得知,那个女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在班里倒数,只是比较喜欢穿着打扮,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吸引了儿子,但这事却不能直接跟儿子谈。

为了这事,爸爸头疼了好几天,最后他想到了一个“绝招”,但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管不管用。爸爸通过朋友,从当地煤炭师范学院,以每天晚上100元的酬劳,给儿子请来了一位“美女家教”。这位家教是大三学生,不光气质高雅,人长得非常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爸爸想用美女家教来冲淡女同学对儿子造成的影响,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果然,面对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举止高雅、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美女家教,杭晨不由自主地把两个女孩在心里作了一番比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自己的女同学太不出色了!50天后,杭晨不光原先的弱项化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他还主动跟妈妈谈起了那个给自己写情书的女同学,表示再也不想理她了,并说:“如果你们强行反对我们,我一定会跟她好的。”妈妈对儿子说:“孩子,你做得对。这个世界上,好女孩多的是,但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美丽的风景都在前面等着你呢。”

就这样,在父母的帮助下,杭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并在不自觉中不断校正生活和学习的方向,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稳定,2005年夏,他以班级第一、年级第三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中学淮北一中。

终于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高中的杭晨,“青春叛逆”状况已经没有初中那几年厉害了,但他不时还会跟爸爸发生一些争执。每一次争执,只要是对儿子的学习有利,爸爸总是先认输。但在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上,爸爸却从来没有让过步。

高一那年10月,杭晨初中时的班主任杨老师因癌症住院。爸爸觉得杨老师是位非常负责的老师,对杭晨也很好,儿子能有今天,杨老师有一定的功劳。于是,一天晚上,爸爸提出要带着杭晨去看看杨老师。当时杭晨被学校推荐去北京参加一个比赛,正在紧张的准备之中。他有点儿不耐烦地说:“我现在脑袋都忙大了,哪有空啊!”爸爸再三要求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杭晨却说比赛后有空再说。

爸爸觉得,一个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帮助过你的人,这是做人的本分,就算是成不了才,也得成人啊!何况儿子还远没有成才,这明明是忘本嘛!想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了,几年来第一次对儿子发了火。奇怪的是,这一次,杭晨却没有跟爸爸争吵,什么也没说就跟着爸爸出了门。两人骑着自行车默默地走了一段后,杭晨忽然骑到爸爸的前面说:“爸,是我错了,杨老师是我的恩师,我应该去看他,都是我忙昏了头!”

见儿子主动向自己认错,爸爸的眉头展开了,他欣慰地想,在原则问题上,儿子还是有是非观念的,看来儿子真是长大了。

高二分文理科时,就在爸爸和妈妈一起商量应该让儿子报什么科,用什么方法让儿子接受时,没想到杭晨再次主动找到他们,向父母征求意见。这一次,爸爸没有再用“装疯卖傻”的办法,而是说:“儿子,这是你自己的事,主要看你自己的想法,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给你提建议。”

杭晨自我分析认为,自己的政史地都不错,虽然理科也不错,但化学总是有些拖后腿,所以他想报文科,老师也是这么建议的。爸爸说:“既然文科是你的强项,我们就支持你。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学好了都前途无量。”在父母的支持下,杭晨毅然报了文科。

事后,爸爸问杭晨:“假如分科时我们主动提出来要求你报文科,你会怎么办?”杭晨想了想说:“要是以前,如果是你们提出来要我报文科,说不定我偏偏要去报理科。但现在不会了,因为我长大了,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好。不知为什么,以前我总想什么事都跟你们对着干。”

妈妈笑着对儿子说:“我们早就发现了你的这个毛病,不过这是你们那个年龄的正常现象。如果不是你爸爸想办法帮你,还不知道你今天会怎么样呢!”然后妈妈把爸爸这几年来针对儿子性格叛逆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告诉了杭晨,杭晨这才如梦初醒。

在2008年的高考中,杭晨考出了634的好成绩,居全省文科第12名。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篇10

一、资优生的情感世界

资优(超常)学生是具有杰出特质者,表现在智力、创造力、专注力等方面。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一般学生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也同样会有情绪困扰问题。然而由于他们敏感性高,企图心强,自主性大,具有高度的坚持性和自尊心,在自我认定和获取他人认同上,往往有较大的困难。尤其绝顶资优的学生,常有超越凡俗的想法,不容易接受现实,也不易被现实所接受。如果他们的心情不被了解,很容易被视为异类或异端。

其实,资优生的个别差异也很大,绝大部分的资优生是又聪明又听话的孩子,其情绪稳定,人格健全;有创意,但不叛逆;有个性,也有群性,在团体中适应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凡事力求完美、不能容忍失败的求全型资优生,少数无视社会规范或他人权益的叛逆型资优生,满怀怨气的自暴自弃型资优生,充满焦虑而刻意自我掩饰的隐藏型资优生,以及有某种特殊学习困难的资优学生。

当资优生的知性与感性不能平衡发展而有显著落差时,其原来资优的特质就可能变得极具破坏性,如自伤或伤人,使喜剧变成了悲剧。因此,情意教育与心理辅导对于资优生而言非常重要,甚至比对一般学生更为重要。

二、资优生的适应类型

类型一:顺从型资优生

据估计,顺从型资优学生约占全体资优生的90%。他们十分听从父母的指示,牢记师长的教诲,因此,无论在家里或学校的表现均符合家长和教师的期待。在家里,他们是乖孩子;在学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大家一致认为最“标准”、最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经由学校鉴定,他们便顺理成章地被标记为资优学生。为了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赏,这类学生表现温顺、唯唯诺诺。因此,他们的情绪困扰问题常常被忽视。

虽然,这类资优学生的行为特征表现了自我节制、遵循校规、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却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目标,不再主动探求知识、学习研究方法,以学业成就高低作为评断成败的依据而变成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许多学者认为顺从型资优学生在学业上可能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却无法充分发挥资优生最珍贵的两种能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力。再者,许多顺从型资优学生,就读于中小学时,品学兼优,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却成了低成就者,进入社会以后更难有杰出的表现。追溯其原因,仍在于未具备资优生应有的各项技能、学习方法,也未曾接受资优生应有的挑战。

类型二:叛逆型

这一类型资优生的行为特征与一般资优学生差异极大,学校中的筛选和鉴定常常忽略他们,因而阻绝了进入资优班学习的机会。此类学生的特征是具有高创力,但是却经常显现固执、冒失、玩世不恭等行为。叛逆型的资优生敢于向师长、权威挑战,对自己的名声视若无睹。他们的情绪困扰问题,大多起因于与家庭、学校的冲突。其挫折及行为大多源于能力未受到师长肯定,转向敌视家庭、学校和社会。

叛逆型资优生的不统整性和适应性虽然也有其正向的意义(见注释),但在社群中通常被列为“高危险”(highrisk)分子,容易与教师、同侪争执,违反班级常规,破坏学校秩序,引起同侪反感,不见容于同侪。部分严重的叛逆型资优生,可能中途辍学、酗酒或沉溺于物。父母、教师、学校应及早发现,适时介入,以遏止不良行为或使其不致恶化,必要时要“拨乱反正”,发挥其不统整性和适应性的正向特质。

类型三:隐藏型

此类型的资优生,常因为某些原因而隐藏自己的天赋。大部分隐藏型的资优生,见诸于中学阶段的女生。另有少数则为了逃避压力、维护颜面而隐藏自己的能力。其他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同侪对个人的影响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归属感,不惜伪装平凡,以取悦同侪,做一个深得人缘者。

隐藏型资优生经常显现焦虑、惶恐,欠缺安全感。他们不再集中精力发掘兴趣,探索自己喜好的学科,对知识的热忱亦随之降低;创造力则因讨好同侪逐渐减弱,失去资优生应有的特质。由于失去了资优生特有的行为特征,师长不再接纳他们,更增加了个人压力,从而否定自我。此时,如果父母、师长能适时加以鼓励、包容,使之继续完成资优课程,他们亦有可能成为杰出的资优生。

类型四:自暴自弃型

此类资优生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反应,他们抱怨不受父母、师长重视,甚至感到被拒绝,怀才不遇。遇事退缩、沮丧,使用不正当的自我防卫,有时更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其结果更使自己不受到肯定,继而产生抑郁、敌视的态度。

自暴自弃型资优生的才华常迟迟未被发掘。他们忿愤不满的情绪,可能是长期受到忽视或被拒绝的结果,此种情绪反应连带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低自尊,如果学校能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谘商,以获取他人的肯定,仍可能有所作为。

类型五:学习困难型

这类型的资优生,是伴随有学习困难者。他们从未被选荐为资优生,其学业问题包括:不做功课、字迹潦草、学业成绩不好。至于行为特征则显现出注意力涣散、退缩、被拒绝、挫折、无助、沮丧、扰乱教室秩序等现象。遇到挫折,往往表现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以学校的功课没有水准、令人厌烦等理由,聊以。有时,难免急切地希望脱离失败的阴影而焦躁不安,甚至贬损他人,以维护自尊。

三、各种类型资优生的特征

见表一。

四、辅导的方法

见表二。

五、结语

总之,资优(超常)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有情绪困扰的问题。他们的情绪困扰往往来自于能力未得到肯定,追求完美主义,以及同侪关系的困难,以致产生受到怀疑、拒绝、排斥及自我沮丧等社会、情绪问题。在工商社会中,功利主义盛行,家长忙于赚钱,往往疏于孩子的管教;而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只会考试,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理性”与“感性”对人的成长及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以外,也要具有“智能”。所谓“智能”,包括融会贯通、高层思考、通情达理及全面观看。“智能”可以透过不断的“学习”而提升。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在认知课程之余,应多加强个人情绪智能(emotionalintelligence)、社会智能(socialintelligence)、人事智能(personalintelligence)、道德智能(moralintelligence)等情意智能的教学,让这群天赋优异的学生,能充分地发挥潜能,并贡献于社会。

(本文改写自:吴武典(2001).资优学生的适应类型与心理辅导.测验与辅导,166,3481~3484.)

作者简介:

吴武典,台湾省宜兰县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研究所毕业(学士、硕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主修学校心理学)。曾任台湾师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特殊教育系主任、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国科会教育学门召集人、多个台湾学术团体的理事长(包括特殊教育学会、测验学会、辅导学会、资优教育学会和师范教育学会)及世界资优教育协会主席。现为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华东师大顾问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学校辅导工作和特殊教育。著有专书二十余种,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编制(修订)测验工具二十余种。

注释:

Dabrowski(1964)的正向不统整论(theoryofpositiveDisintegration;tpD):K.Dabrowski是著名发展与人格心理学家,于1960年代提出人格发展的“正向不统整论”,对于资优学生情绪的过度兴奋状态(overexcitability)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资优生人格发展上的不统整现象,未必不好,甚至是走向自我实现的一种必然的“恶”。他又指出,有些资优学生特立独行,不与众苟同,可能属于“正向不良适应”(Dabrowski,1970)。所谓正向,乃因他的不合群是忠实于自我,但不失去普世的爱及关怀。此理论对于资优生的了解和辅导,极为有用,甚至对于不同社会文化及不同能力的个人,也同样适用。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