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十篇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十篇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2:38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7-01

手术室医院感染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是衡量手术室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核心。随着现代化医疗的不断发展和高尖端的手术开展,以及各种生物品的大量应用,致病菌的变异、耐药,致使致病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避免手术室感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1]也是促进医院健康和谐发展的保障。因此,结合我院实际和自己工作实践作以下讨论。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制度

按照等级医院的标准:

1.1医院应建立三级监控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科(设专职人员)-各科监控小组。由分管院长亲自挂帅,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科室监控小组长,成员由科室中级职称以上医生、护士2-3名组成,对手术室预防院感等各项工作负责,层层把关,每周检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1.2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术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输血、输液制度、手术室手术人员参观制度、手术人员洗手制度等等,并上墙,按照有关制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提出对策。

1.3加强手术间的管理手术间管理指定专人管理,落实到人,按月轮转。采用动态管理,随机随时进行检查,定时进行考核评分,并与奖金挂钩。手术人员按规定更衣、穿衣、按规定洗手消毒、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术配合原则,感冒未愈不能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环境要清洁,无灰尘、血迹,物品摆放合理,尽量避免物品移动和人员流动。我院为层流手术室,一般手术术后要进行卫生消毒,物表、地面、墙面用0.2%-0.5%含氯消毒剂擦拭。严格划分无菌区域,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与无菌手术间。特异性手术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后布类物品必须有效浸泡消毒后或清洁单严密包裹后送高压蒸汽处理后送洗衣房洗涤,敷料、手套焚烧,以免交叉感染。引流液、冲洗液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30-60min后倒入下水道,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先用1000mS/L有效氯消毒液浸湿在血渍上15-30min,然后戴手套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彻底洗手。门窗彻底清扫后,手术间用过氧乙酸熏蒸,空气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定期检查手术物品表面细菌数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预防血液传播,防止交叉感染

当前,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重,已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医疗环境中与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的潜在危险,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研究及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2.1实施标准预防凡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时,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即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或其他生物材料都视为有传染性。在医疗活动中,对这些生物材料的采集、保存、运送、使用后处理等,均按有传染性的物品来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3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操作与消毒规程。手术器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保养,手术衣、手术巾、纱布、盆罐以及各种常用的手术器械都可用高压蒸气灭菌。锐利器械、内窥镜和腹腔镜等不适合热力灭菌的器械,手术完后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净凉干。我们除了对必须消毒的物品进行消毒外,对易忽视消毒器械应进行认真的消毒。如呼吸机面罩,管道,血压计。对这些物品采用0.5%84消毒液、2%戊二醛消毒。一次性输液器,输血器使用后应严格规范操作,及时毁形,消毒,进行无害化处理。

4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

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第一道防线,通过洗手可以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手上的细菌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洗手去除,所以只要注意洗手,可有效防止疾病经“手”传播。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进行有效的洗手,每周定期监测手卫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各项操作规范化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围手术期;感染控制;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的发展,围手术期的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围手术期的感染占到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5%左右,围手术期包括手术前期、手术中期以及手术后期。为减少临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临床总结控制感染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为患者提供安全洁净且符合卫生学标准的手术操作环境;②为患者提供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手术器械、用品等;③严格的无菌意识,围手术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④围手术期精心有效的临床护理,包括术前全面检查、心理护理、术中无菌技术控制、术后饮食指导及手术切口护理、抗生素应用管理等[2]。从以上几方面综合控制感染,以期控制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

1.强化手术室环境管理

1.1定期空气消毒并监测空气微生物合理布局的手术室是保证手术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空气是一种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统计发现41种常见传染病中14种疾病经空气传播,占各种传播媒介的第一位[3]。美国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浮游菌的菌落数达到700~1800cfu/m2时就可能发生感染[4]。因此,空气微生物监测是我国医院感染监控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现医院开始在手术室普及使用净化空调系统净化消毒手术室内空气,在手术前1小时开始运行净化空调系统,术毕继续运行1小时达到清洁消毒手术室的目的。控制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5]。遇到有患者血液、排泄物、体液以及分泌物感染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每天清洗空调系统过滤网1次,每周大扫除1次,每月对手术室进行1次卫生学监测,遇到可疑感染源随时检测,严格执行不同级别手术室的空间环境要求。

1.2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相关人员为减少手术室环境污染,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参观人员等进出手术室,凡进入手术室者要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按要求更换衣鞋,戴口罩、帽子[6]。自身患有呼吸道、皮肤等感染者不得进入。同时控制进入人数,减少室内走动,最大限度维持手术室环境,以期减少环境污染造成手术患者发生感染。

1.3强化手术用品消毒管理手术用品遵循一人一用一消毒的原则,每次手术后更换床单被褥等,消毒手术床、器械台、推车及升降台等,对吸氧面罩、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对鼻导管、麻醉插管导管、吸痰管等密切接触患者的器械使用蒸汽或环氧乙烷灭菌。对于气性坏疽、朊毒体、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患者手术时要在负压手术室进行,并按照特殊感染处理原则处理手术用品[7]。成立消毒治疗监控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或随时监察消毒质量,并进行记录。

2.术前感染控制

2.1特殊感染患者术前手术室准备结核、破伤风、艾滋病、气性坏疽及肠伤寒等特殊感染性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室内进行,手术室内护理人员要将疾病情况及防护级别告知供应室、洗衣房及护理服务中心,提醒各科配合人员提高警惕[8]。同时,手术前将手术无关用品及器械移出手术室,术中在门外悬挂特殊隔离牌,警告无关人员切勿靠近。

2.2术前个人皮肤的准备术前患者要使用抗生素肥皂洗澡,并刮干净术区毛发。对于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患者尽量延期手术。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探视患者时要告知患者保持个人卫生,消毒术区皮肤,以预防术后发生感染。延期手术者定期进行常规化验和检查,传染病患者要进行单独隔离和控制,急诊手术者按传染病防范级别对待,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手术顺利进行[9]。

2.3严格无菌物品的管理对于接触患者组织或器官的医疗用品,要严格无菌处理,否则将直接引发感染,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无菌物品存放库房要选择宽敞、温湿度适宜的区域,严格管理外包装,存放期间有序摆放,做好分类标识。

手术室内用品在供应科领取时检查产品三证齐全,核对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生产厂家、外包装消毒标记等[10]。所有用品现用现拆,使用前要再次查验是否过期、破损、潮湿或松动等,核对用品是否符合无菌要求。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物品的管理原则,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更换或重新灭菌,确保灭菌率为100%。

3.术中感染监控

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要严格遵循更衣、洗手操作规程,保持自身清洁卫生,严格按照无菌要求做好术前准备,对于无菌意识薄弱、感染控制意识差及不严格消毒的工作人员给予严重处分或撤销手术室工作资格[11]。手术操作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术中人员走动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要求术中各岗位工作人员要快速定位,避免走动,一般距手术操作者30cm以外为宜[12]。研究表明手术室内空气含菌量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空气含菌量越高,术后切口感染率越高[13]。随着医学条件的改善,对于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时尽可能选用一次性消毒用品,手术人员加倍防护,使用双层隔离衣及手套等。术中手术室内外物品供应安排两名人员,避免内外人员走动引起交叉感染。

4.术后感染监控

4.1手术垃圾及器械隔离、消毒处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严格管理手术垃圾的收集和处理[14]:①一次性手术垃圾处理:对于一次性的手术用品术后全部使用防渗漏型标准医用垃圾袋存放,每次手术完毕后更换垃圾袋。传染病患者手术后及时密封垃圾袋,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定时从手术室专用通道运出医疗垃圾至指定处理地点;②病理性的医疗垃圾处理:手术中切除的组织在不需进行病理检查的情况下要准确装入专用病理袋中,由专业人员收取并统一处理;③锐器性医疗垃圾处理:围手术期使用的缝合针、注射针头、刀片及穿刺针等手术结束后要放置于指定的专用利器回收盒内;④化学性垃圾处理:过期的碘伏、过氧乙酸等化学性垃圾要稀释后进行处理;⑤敷料垃圾的处理:对于使用的敷料要在更换后放入双层防污染防渗漏的密封袋内,做好标记,统一焚烧处理;⑥手术器械处理:术毕先进行初步消毒处理,擦干净表面血迹,整理打包后做好感染标记送供应室高压灭菌[15]。

4.2术后整理术毕,所有工作人员更换下的隔离衣、手套、帽子及口罩等分类放置,对手术室彻底清洁和消毒后方可离开[16]。

4.3术后控制感染护理①加强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定期更换切口敷料、冲洗引流管,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有感染征兆者及早控制,护理期间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切口和导管污染,降低感染发生率;②合理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指征,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清洁手术患者可在术前2h给药,使手术开始时局部组织药物浓度足以杀灭手术操作过程中侵入的细菌。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可重复给药[17]。污染手术者可增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术后定期检查切口恢复情况,疑似感染者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用药控制感染[18]。③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力:通常手术类患者要求禁食,患者营养低下,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术后感染。因此手术前后要给予营养支持,术后要加强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合理饮食,注意卫生,减少感染发生[19]。

5.小结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尽管手术室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但是围手术期尤其要注意控制感染,保证每一个环节严格无菌操作,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控制围手术期感染的关键[20]。有效控制和减少围手术期患者感染率的关键因素是手术人员,因此要强化手术人员的无菌理念,加强手术人员的操作训练,将围手术期患者的感染率降低在最低范围,同时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率,医院管理中药加强感染控制宣讲和培训,力争最大限度控制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21]。

总之,预防围手术期感染应综合分析考虑引起感染的各种因素,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手术操作及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有效措施,才可有效控制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冯杰.特殊感染患者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5):204~205.

[2]冯蕾.白内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感染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93~3694.

[3]谢玮娜,于美华.手术室物业保洁人员的管理预防交叉感染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48.

[4]赵巍,鲁延君.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2):175~176.

[5]楚智慧,张黎,王风华,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1):71~72.

[6]毛静馥,李会玲,吴国松,等.黑龙江省医院手术室病人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28~30.

[7]李爱娟,张竞超,张玉华.保定市第三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2):158-159.

[8]何美清.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2(8):99~100.

[9]Diaze,planasK,RelloJ.infectionassociatedwithtiieuseofassisted-ventilationdevices[J].enferminfecmicrobiolClin,2008,26(7):465-470.

[10]李传姣.舒适护理在妇科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102,21(16):1807~1808.

[11]高丽花.妇产科手术患者64例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220~2221.

[12]刘丽君,孙晓妍.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98~299.

[13]邢玲玲,王黎娜,邢佑红,同军,刘卫红,李树分.妇产科腹腔镜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研究[J].武警医学,2009,3(16):218~219.

[14]李丽卿,林羽纶.急诊手术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7~1229.

[15]顾荣华.手术室感染管理与探讨[J].医学信息,2010,5(12B):3788-3789.

[16]HorantC,andrusm.CDC/nHSnsurveillancedefinitionofhealthcareassociatedinfect-ionandcriteriaforspecifictypesofinfectionsintheacutecaresetting[J].amJinfectControl,2008,36(5):309-332.

[17]郭丽明,上官志毅,纪红梅,等.177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36~437.

[18]任保艳.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52-154.

[19]杨凤雄.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8):1780~1782.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

1.1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手术室护士感染HCV的风险为0.1%-1.6%,在健康工作人员中最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最多,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在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造成的感染。

1.2艾滋病: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也在快速增长,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站60%,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健康手术护士在工作中感染的可能性与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Rna)水平及病人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随着梅毒患者人数成倍增长,合并梅毒患者也相应增加,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因此使手术室护士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

2.1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及实习人员、保洁,都要进行上岗前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教育培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手术室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前1天对病人应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手术病人的病情,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的病人应高度警惕,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诊断和隔离种类,对急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用一次性手术包,手术结束后装入黄色双层垃圾袋内,专人负责回收。

2.2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手术室护士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皮肤破损或小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修剪指甲不易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术中应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具,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对有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时,护理人员必须戴双层手套,佩戴护目镜,手术衣外再加一层一次性防护服,穿加长脚套,穿不露脚趾的手术鞋,以防止血液污染皮肤及锐利的器械掉落刺伤足部,洗手护士在传递手术刀、剪、针线时,不要直接递给手术医生,应置于弯盘内放在托盘架上,手术者自己拿取。手术过程中及时撤除所有不必要的锐利器械,如电刀、钻头、克氏针、开胸及骨科锐利特器,入固定保护位置,以免造成误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用手复帽,手术结束后放入一次性利器盒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时,应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或消毒工作衣、鞋、帽。

2.3对污染物品的处理手术后的废弃物品应分类处理,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手术室护士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即使个人遗忘,也由同事监督,科室负责人加强管理。

2.5建立上报制度手术过程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周围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边挤边冲洗,伤口用5%碘伏消毒,同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由科室负责人逐级上报职业暴露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

3综上所述

手术室护士因其职业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有所增加,实施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可降低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率,2011年我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防护措施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手术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护理;管理

乙型肝炎是血源性传播疾病之一,医院是该种疾病聚集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因医院手术室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锐利的器械应用频率较高以及与开放创面的接触时间过长,致使患者的血液接触的时间越长也就相对增加感染的发生率[1]。近些年以来,不断增加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同时存在外科疾病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治疗中的分泌物、排泄物、体腔液以及血液等是引发交叉感染的因素[2]。如手术操作及麻醉器械及物品处理不妥,或者相关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都可能发生乙型肝炎的交叉感染,故对手术室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对避免乙型肝炎病毒的传的工作意义重大,特将该院的成果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20名参与该次研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4年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17名,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人员其中护士长1名,护师3名,护士16名;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5.67±3.41)岁;男性2名,女性18名。对照组护理人员其中护士长1名,护师3名,护士13名;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5.09±3.88)岁;男性2名,女性15名。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该院自2015年初开展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对照组为未开展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实施加强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组成相关调研小组,针对以往手术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

1.2.1术前准备

对于准备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应做好常规肝功、梅毒等检查,进而充分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如患者一旦检测结果是阳性,立即按照相关污染手术流程实施严格的处理,而急诊患者手术时,为防万一应根据特使感染手术进行治疗,且应用特殊隔离方式启动专用手术室,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相应的手术治疗物品和器材,治疗中的物品和器材尽量的选用一次性,在治疗的过程中,杜绝一切无关人员,由专门人员负责手术中的配合和巡回工作,在运送该类患者时,应使用专用推车[3]。

1.2.2术中护理

在手术的治疗中,要密切配合操作人员,对使用的器材、物品、切除标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术中使用后的敷料(不点数)放入过氧乙酸(0.5%)浸泡;对点数的敷料,点数后将其放入专门的污物袋中及时焚烧;对切除后的标本及时放入专门的标本容器中,并做好详细的标记HBsag(阳性);对手术治疗中吸引后的体液和血液等消毒处理后,进行专门处理。

1.2.3术后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的护理方法是隔离、杜绝发生交叉感染最关键的护理过程,术后,将参与治疗的所有相关手术人员在治疗时身着的隔离物品(衣服、帽子、口罩、鞋套)等全部脱至该手术室,应用过的器械及时放入洗涮间,并使用过氧乙酸(0.5%)浸泡30min将其使用流水进行冲洗,然后对其进行擦干并包好,在对其进行高压消毒后放回原处备用;对手术治疗中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全部放入污物袋中进行焚烧[4];对该手术进行清洁时,应使用该手术室专门工具(抹布、拖把等);以上物品使用完必须消毒;在墙壁下1m处使用过氧乙酸(0.5%)浸泡进行擦拭;室内的空气使用臭氧杀菌机照射时间在2h以上;以上操作均由巡回人员完成。

1.2.4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措施

手术室相关人员做好自身皮肤的保护,如在手术前皮肤存在损伤,不能参加本次手术治疗过程;在手术时需要佩戴双层手套,在手术完毕后及时使用碘伏洗手后,才能离开手术室;在手术的过程中,尽可能控制血水溅出的范围;手术中操作人员应穿戴具有防渗材质的手术服装或穿戴一次性塑料围裙;在手术操作中选择不用手传递,可以将锐利的器械放到中介物中,操作者再将其拿起,有效地避免因手部传递引发的刺伤;在手术中发生损伤,应立即将手套脱下,然后将损伤的下肢自然垂下,对受损的位置在自心脏部位向外方向挤压,清除污血,并使用生理盐水将其损伤部位进行反复的冲洗,之后在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和包扎;在受损伤后24h注射乙肝疫苗(10μg)和免疫球蛋白(1支);定期对自身的肝功进行检测,并定期注射乙肝疫苗[5-7]。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研究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操作评分。采用考核问卷的形式开展,对手术室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护理质量由护士长和主治医师进行综合判定;总分为100分,总分的平均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尚可;70分以下为差。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采集的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数据(护士了解程度以及护理质量)采用(x±s)表示,并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护理知识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近些年以来,不断增加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同时存在外科疾病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治疗中的分泌物、排泄物、体腔液以及血液等是引发交叉感染的因素,针对手术室乙肝病毒感染问题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隔离。手术室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可能会意外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手术室的工作环境比较密闭,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强度大、抵抗力降低,如果存在乙肝病毒侵入,则容易导致乙肝病毒感染。在手术的治疗中因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未进行隔离,因此该类的患者分普通患者同在一间手术室内治疗,会增加其他患者发生感染,而相关手术人员随意进出手术室,也是发生感染的因素。②认知。如果急诊手术患者为诊断前的乙肝患者或者处于潜伏期的乙肝患者,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特殊性以及紧迫性的影响下,导致防护和隔离措施不合理,进而就会导致感染传播。少数医护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性认识不够,特别是急诊手术时,因患者此时的生命危重,对HBsag的检查时间较长,故出现忽略和省略的情况发生,导致HBsag(阳性)患者与正常患者应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诊治[8]。③污染物品处理含有乙肝病毒感染血液的注射针头、缝合针刺伤手术室护士皮肤;手术刀、布巾钳、手术刀、骨折碎片以及克氏针等锐利器械刺伤;器械意外脱落、松动、骨科力量性操作等污染手术室护士粘膜、皮肤以及眼睛;手术室护士的破损部位皮肤意外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体液或者血液等[9]。手术中因使用锐利的器材,难免会发生划伤和割伤,而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感染源进行伤口,引发乙型肝炎病毒。术后,对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污染物或应用的医疗器械处理不当。④相关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手术室护士并没能正确认识乙肝的传染性,因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技术操作,没能有效处理污染物品,最终增加感染发生率。对手术室加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护理管理措施是遏制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本次管理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干预并加强护理管理,从根本上切断传播的途径,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10]。通过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后,不仅能增加乙型肝炎病毒的认知度,还能通过在术前、术中、术后以及保护措施后,改善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护理技术水平;通过术中紧密的配合,控制发生感染的几率;术后对手术室彻底的消毒能控制传播的感染源[5]。通过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护理知识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的阐述和研究结果充分的说明,对手术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护理和管理,能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还能有效地遏制交叉感染的发生,提升手术室护士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自我防护意识,亦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莉.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情况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296-297.

[2]田津泽,陈窈丽.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159-161.

[3]赵江丽,刘军,涂显春,等.某医院2011-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80-81.

[4]安娜.乙肝病毒感染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管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7中旬版):197.

[5]李平.某院2011-2013年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4):2228-2229.

[6]陈建伟,韩立海,孙吉花,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909-1911.

[7]龚玲,刘静,王洁,等.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对104周疗效的预测价值[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5,29(3):232-235.

[8]张伏萍,戴明芳,李晓飞,等.118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暴露情况的调查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95-97.

[9]孙建,徐华,顾安曼,等.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81-685.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5

1眼科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眼科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眼部解剖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眼的结构复杂纤细脆弱,眼球是在外的器官,极易受外伤、异物、细菌、病毒及真菌的侵袭和感染。眼结膜中潜伏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受到感染,迅速蔓延扩大,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很难控制,极易引起医院内感染;②眼科诊疗项目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眼科大多诊疗项目需要在暗室内进行,室内得不到阳光照射易滋生细菌致院内感染的发生;③病区管理具有一定难度:我院眼科是门诊-病房一体化的综合科室,人员流动大,患者在就诊、住院期间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容易发生接触性传染;④对医院内感染认识不足:由于长期以来眼科发生严重医院内感染的情况很少,致使部分眼科医务人员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生麻痹思想;⑤长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某些与免疫有关的眼部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眼部生理性屏障受损,导致真菌或病毒感染,易发生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溃疡;⑥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容易在眼结膜定植,手术后更以引起感染而导致眼内炎;⑦手的传播:其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不同病种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检查时,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蔓延传播,另外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自己被污染的手进行揉眼等动作造成眼部感染。

2眼科医院内感染的防控和管理

2.1健全组织并完善规章制度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眼科工作特点,制定了眼科诊疗工作制度、眼科消毒管理制度、眼科消毒隔离制度、眼科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及眼科门诊、病房医院内感染管理质量标准,明确科主任为消毒管理第一责任人,各类人员职责分明并设一名专职消毒员。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为强化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进修人员学习院内感染知识并进行考核,增强全员消毒无菌观念,充分认识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及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

2.3做好诊疗区的清洁消毒工作我院眼科重新设计了门诊布局,使之趋向合理,各诊疗室、治疗室、换药室设专人管理,配备感应自动流水洗手,一次性纸巾擦手,快速手消毒液。物体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分别擦拭、湿拖2次/d。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两次,每次1h。暗室由于环境要求的特殊性每天中午、夜班紫外线照射1h,然后开窗通风换气。病房每天通风换气,湿式扫床,物品表面、地面每天用1000mg/L擦拭。

2.4做好患者的隔离控制陪护人员流动,减少环境污染的因素和途径。将内眼手术与外眼手术患者分别收住不同病室,同一病种固定房间安置。眼部外伤疑及感染患者集中于一室,并嘱其不得随意外出,不得互串病房。一旦发现急性结膜炎患者立即做好隔离并向其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

2.5加强器械消毒灭菌管理眼科诊疗器械一律采用符合国家灭菌标准的一次性器材、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对于不耐高热高压的用品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滴眼液专人专用,遮眼板一人一用一消毒,眼压计、检眼镜每次使用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非接触式眼压仪、验光仪、裂隙灯额架上及下颌垫的消毒纸,每个患者使用后及时更换。

2.6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为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操作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为患者检查滴眼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眼病时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造成医源性感染。

2.7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治疗室、换药室,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每年由医院感染科定期测定紫外线灯管强度,对于正常及时更换,对灭菌物品及无菌柜定期抽样监测,对不合格者进行安全讨论并进行整改。

2.8规范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进行毁型处理。严格区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入袋做好标识,手术刀片、注射针头、缝合针装入利器盒内封闭盒盖由专职人员运送到指定地点并认真做好交接登记。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门诊手术室院内感染预防管理

1门诊手术室存在感染的因素

1.1空气传播如空气中的灰尘、飞沫、细菌。

1.2接触传播

1.2.1直接传播术者手套破裂,手的细菌直接接触伤口,直接接触污染的液体。

1.2.2间接传播污染的物品,如器械、敷料。

1.2.3术前备皮消毒不彻底,消毒液浓度不足不合要求,入室人员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

2门诊手术感染率情况统计

自2002年~2006年5年间,共施行门诊手术2403例,感染率见表1。

3预防措施

3.1手术室的清洁保持手术室清洁的和无菌环境,是预防和杜绝手术感染的主要措施。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应定期严格执行,以尽可能减少空气及物品上的细菌。流通空气是简便有效的空气清洁方法。如室外空气清洁无尘,应定期开放门窗,经过通风换气使空气内细菌数量得以减少。手术间应在手术毕后使室内外空气对流,保持手术空气清洁,每日手术后应进行清洁扫除,每周进行彻底清扫,包括刷洗地面、墙壁、手术台、桌柜等。

3.2手术室的清毒我院门诊手术室就在门诊大楼的三楼,严格分区,有2个手术间,一个手术间在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门诊无菌手术;一个手术间在半限制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普通手术。2个手术间空气均为循环风紫外线清毒器消毒手术间,,时间为每天一小时。(该消毒器是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移动式C波段紫外线空气清毒机)此清毒器快速、可靠、消毒前湿洒地面效果更好。每天手术间地面常规用“84”消毒液湿拖3次,湿抹地面三次,空气每日用0.5%84液喷雾3次,本手术间已取消甲醛周末薰蒸(因甲酸对人体刺激性大,易致癌),一般用乳酸,过氧乙酸每周末轮流薰蒸,一般乳酸用量为100立方米用80%溶液12毫升(加水至20毫升)薰蒸后密闭4~6h,过

氧乙酸用量为每1立方米用20%溶液0.75ml加热薰蒸,密闭2h。每月监测消毒液效果均符合要求,手术间空气定期做培养,以检测洁净度,细菌数在109~198cfu/m3之间,无超标。

3.3手术室的器械物品管理手术室的器械直接与手术病人的皮肤,粘膜,组织器官接触,器械无菌程序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危,常备的不同类别的器械均应高压灭菌,包括缝针、刀片、剪刀等。特殊要求手术都于术前1天预约后准备。对浸泡用的消毒液,每周测试1次并达到要求,一个月物品轮流采样送培养均符合要不,每日无菌物品灭菌率100%。

3.4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管理对入室人员加强管理及培训,以减速少细菌传播机会,对参加手术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口罩及帽子,拖鞋。对手皮肤有创伤,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内,严格了洗手制度,做到了用物一人一套一消毒,一切用物用过后均按清毒―清洁―灭菌程序,如感染手术及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按另行规定处理。工作人员每月咽试子培养阴性,每半年的体检合乎要求。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签清晰,指示卡及指示股带变色无缺失,无菌日期使用前认真检查。持物钳用干桶,每4小时更换一次,手术人员严格按无菌要求开包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单,正确缝合。我院门诊手术室除按正规操作缝合伤口前后用酒精消毒伤口外还加用一次络合碘,经证实效果好。此外,我院门诊手术室护理人员轮流去外地学习进修,以不断接收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3.5建立术前术后档案对于门诊手术病人,本院建立了一个术前术后档案。内容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术前诊断、术后诊断、病人康复情况、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用药情况、手术医生姓名、联系方式等等。通过对此档案的建立,对于每个病人伤口生长状况,用药状况了如指掌,掌握了大量统计学资料,提高了本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消毒隔离控制措施医院内感染灭菌

医院内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毋庸置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

1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基础设施

基本设施应设置专用消毒间、洗衣房等;而病区要设有更衣室、办公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每个区域间要有间距。患者的标本采集物应专门设有区域放置,送检时分类,用密封容器进行送检。

2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2.1贯彻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技术操作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2切断院内感染途径医务人员需重视并了解空气、物体表面与工作人员手的含菌量与感染的关系。认真做好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使空气含菌量及工作人员手的含菌量达到要求。医护人员应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知识及防止措施,加强宣传工作。

3加强消毒隔离效果监测

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及科室主任、护士长、感染控制监督员成立感染领导小组层层管理,负责感染控制制度与知识考核落实情况,并监控每一项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使感染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积极参加院内感控例会,全面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每周每月上报报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隔离措施及管理制度并进行考试考核,从根本上认识到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每月对科室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卫生学监测,定期进行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检测,及时更换紫外线灯管;每月对监护室、治疗室、换药室进行空气、物表细菌培养一次,必须天天对消毒液的浓度进行合理检测,定期核对隔离效果进行评价,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4防止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4.1隔离预防是防止感染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措施。包括严格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等。

4.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切断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与传播。

4.3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即病毒性感染者不用,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者不用,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4.4中心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有密切关系,完善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使质量管理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维护病人的生命,降低医院感染。

4.5紫外线灯管的管制每天要进行换药室、治疗室的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并记录消毒时间,病房每周一次消毒,照射强度越高其灭菌效果越好,紫外线灯管要合理安装,合适的反光装置、消毒时间的长短,及时更换新的灯管并做好相关记录。

4.6科室内的感染废弃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6小时后倒入黄色垃圾袋内或倒入下水道,按无害化处理原则处理;非一次性用品如吸痰器、手术单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2-6小时清洁干燥备用,手术单、被褥、衣物等送洗衣房。

5重视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为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职工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危害的认识。生活垃圾要与医疗废物分开归类。医疗废物按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和药物性五类分别进行处理,并放在指定污染区域内。损伤性废物应放在防刺破、防渗漏的黄色专用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放在有医疗废物专用标识的黄色包装袋内,严密封口,注明科室、时间、废物种类等;化学性废物应交由专门的专业机构处理;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药品依照有关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医院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6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

医务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应自觉的履行医疗原则和行为规范,严格遵守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杜绝医院内感染。加强对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提高。

7及时治疗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由于院内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因此除应针对病原选择杀菌作用强、疗效高的抗菌药物外,还应改善病人的体质,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对病人的原发病应积极治疗,也有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8传染病疫情管理

为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医院要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避免传染病疫情造成院内播散,并做好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

9结论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院内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以及维护医务人员健康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控制感染,从我们做起。

参考文献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8

写好总结,须从以往的工作实际出发,可养成调查研究之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2020年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阅。

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促进学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年初工作计划,在医院党政的领导下,依靠全院职工的通力合作,开展了一列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我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分管院长直接担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内容和全年工作计划中。

认真做到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使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

2、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发各科,各感染小组认真组织学习实施。

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不定期会议,通报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查找隐患,及时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体现了院感小组在认真履行职能,实现工作目标,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内容的知识。

二、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能,各项管理规范到位,积极协调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1、制定我院医院感染综合监测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坚持对每日出院病历检查,做好感染病例的个案登记和统计,每月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及时提出院科两级医院感染重点,及时反馈到各感染管理小组。

2、为保证我院各科消毒工作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了全院消毒工作管理,全院各科建立了消毒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经常深入科室检查消毒管理情况,及时发现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坚持做好各科消毒工作。

加强了重点区域如手术室、病房、供应室、等区域的消毒管理,有效地扼制了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

4、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用后立刻毁形消毒由制定人员统一回收,确保了我院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安全使用。

5、加强了医疗废物的管理:

(1)、制定了医疗废物收集、回收、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各科的医疗废物由各科收集,专人每天下科回收,并做好登记工作,及时进行处理。

(2)、重视医院污水、污物的排放处理工作,专人负责全院污水、污物的消毒处理工作,由环保部门监测达标排放。搞好了各种医疗废物的管理,限度地控制了由于该类工作不善带来的医院感染隐患。

三、加强传染病管理

1、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加强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清洁环境,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切断传播途径。

制定了发热门诊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工作流程、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非典型肺炎病人住院护送程序等。加强了发热门诊的消毒隔离工作,准备了各种消毒药械和防护物品,经常下科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2、各科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重视医院内传染病的管理工作,除经常到传染科、发热门诊、腹泻门诊检查消毒隔离工作外还积极敦促相关科室认真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及时准确的进行网上直报。

针对各类传染病的流行季节,适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杜绝我院院区内传染病流行。

3、认真做好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工作,填写结核病人转诊单达100%。

四、大力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了对全院职工医院感染规范等专业知识的技能提高和培训

1、继续组织全院职工以感染管理小组为单位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出国留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及我院有关制度等。

2、组织全院清洁工学习简单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知识。

指导他们消毒隔离的方法,使全院清洁工能掌握医院特定环境下的卫生标准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从搞好清洁卫生的角度去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部分医务人员重视不够,医院感染诊断还有一部分医生不能作出正确诊断,临床个别医生还存在滥用抗菌素的现象,我们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学习,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使合理应用抗生素不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2、加强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学习。

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2】

_年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各临床科室医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发现院内感染能及时、准确报告,同时院感科也加强院感病例上报管理,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加强监测与控制,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常规依托护理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督查、无菌技术督查并反馈,协同医务科、护理部,配合院领导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度在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一次院感委员会会议,一次院感简讯。

院感管理在1至10月份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院感安全生产要求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

二、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

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根据院感管理要求,做好病例回顾性调查

1至9月份,全院共出院的_例病例,院感科全部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率1.04%,例次感染率1.09%。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依次为:内二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5%,骨伤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9%,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1%,内一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4%。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0%;上呼吸道例次感染率0.30%;泌尿道例次感染率0.25%;胃肠道例次感染率0.25%;医院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医院感染好发病种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类,例次感染率10.28%;内分泌类疾病类,例次感染率2.30%;循环类疾病,例次感染率0.98%,泌尿生殖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39%,肌肉骨骼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15%,。各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糖尿病例次感染率2.91%,慢性病例次感染率1.35%,高龄例次感染率1.27%。前三位院感相关易感因素为慢性病、高龄、糖尿病。

四、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及手卫生监测情况

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_年度院感科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细菌室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全年全院共采样358份,其中空气采样培养56份,物体表面采样培养41份,医护人员手采样培养41份,消毒液采样培养47份,消毒物品采样培养12份,无菌物品采样培养137份,高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4份,合格率100%。本年度市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采样监测23份,合格率100%。

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3】

医院感染科工作总结上半年,在卫生局及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完成了工作计划,现将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

感染科使命任重而道远!我院按相关文件精神和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健全了院科两级管理制度及三级感染监控网。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及各科室制度健全,有相应的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学监测

1、今年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实施强制监测,对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生物、化学监测,并有严格记录和整改措施。

2、购买了紫外线强度监测仪,对全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灭菌灯进行监测。

3、对供应室灭菌物品进行了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并严格记录。

三、完善设施,保证血液透析医疗安全

感染科使命任重而道远!因血液透析检查不达标,6月8日我院接到市卫生局通报,医院针对提出的问题连夜召开由医院班子、职能科室领导、相关科室领导及工作人员紧急会议,建立健全院感组织,全面部署、完善制度,立即整改。县卫生局对此也非常重视,派专人到医院现场指导,督促整改。

市局检查后次日医院购买了低温冷藏设备,对复用透析器进行冷藏保存,并打报告购买全自动透析器复用机,并于当天对透析室进行了改造,设立独立隔离透析间和透析专机;与厂商积极联系并到省二院咨询专家,除对机器设立的取样口(进口)采样外,对进入透析器前的入口(出口)也进行采样检测,并自己进行了生物监测;反渗水水质采样检测;内毒素监测已联系省二院帮助进行监测。

6月18日,省卫生厅组织的专家组对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对我院的整改工作予以肯定,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市卫生局在全市县级医院推广了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四、管好医疗废物,杜绝交叉感染。

1、严格把好准入关,对购进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把关,查验并索要三证,保证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

2、严格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回收、储存、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的规范和登记。

做到不流失、不泄露,封闭运输,定点储存,专人保管,定时焚烧。

五、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耐药菌产生。

1、针对各科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现状,5月份结合药事委员会,制定医院抗生素应用原则,规范临床用药。

2、强化全院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逐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做到有的放矢,对使用二三线抗生素要有审批制度,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

六、完善基础设施,规范院感管理。

今年以来,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非常重视,先后投入30余万元购买了戊二醛低温杀毒柜、紫外线强度监测仪、感应洗手设施、干手设施、低温冷藏设施、全自动血液透析复用机、各种消毒剂指示卡、灭菌指示卡、干手消毒剂等。从而使我院院感防控和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七、规范发热门诊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控。

1、今年以来,针对禽流感、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疫情,医院及时启用了发热门诊,购置了防护设施和消毒设备、消杀药品,完善制度,固定专人,按防控流程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安排。

2、成立组织,健全制度。

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3、安排传染病知识宣传、学习、考核、演练,正确防控;

根据上级精神,做到了传染病零报告。

这篇感染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也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心,天天幸福快乐。

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4】

今年以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委员会的领导下,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经常对新生儿科、手术室、产科分娩室、供应室等重点部门进行重点督查,对可能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进行逐一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指导,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开展情况

1、医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兼职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任务。

2、医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年有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检查工作有记录。

3、各种登记本规范记录,高压消毒物品有记录,消毒包内有指示卡监测、包外有指示胶带监测。

4、医疗废弃物处理有记录,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记录。

换药室、检查室、治疗室、冲洗室配置脚踩式医用污物桶。各科室统一使用了洗手液,手卫生得到进一步规范。

5、能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消毒灭菌和医院环境的监测。

二、存在问题

1、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无专职人员,身兼几职,文字资料操作性不强。

院内感染监测不到位。

2、在职医务人员掌控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有关法规法律掌握不够。

3、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废弃物乱堆放、收集运送过程存在隐患,医疗垃圾桶未使用医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针头。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

并认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2、认真对照院内感染控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本院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3、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管理、个人防护、无菌操作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争取全院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

4、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布局及流程,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以保证医疗安全。

5、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感控科确实履行对购入产品的审核职责。

医院购入的消毒药械必须是取得卫生部批件的产品。

6、全员培训《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规范使用医用垃圾袋及利器合。

感染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5】

作为一名医生,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每天我都坚持做到早起及时来到医院上班,毕竟我们需要认真努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帮助更多病人。

对于自己的工作我也十分清楚,传染科都是一些容易传染的疾病,着都需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做好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保护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工作,毕竟病人来到医院不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尽快的脱离危险重新走上健康的生活吗,每个医生身上都压着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令我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放松,只能够努力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工作。

看到医院门口焦急等待的人群,看到大家因为冠状病毒而忧虑的时候,我积极站出来,来到第一线工作现场,做好工作,浑身上下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虽然沉重但是却是必须要做的保护措施,我每天都要接待很多的病人,有的病人感染了疾病,有的灭有,由于大家都非常担心这个病毒的传染,很多人因为一些身体不适都会及时赶来医院看病,为了服务好每一个病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的做好沟通和理解,当然对于出现症状的病人我们就会及时的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避免他们感染上病毒,对于身体没有问题的人我们就会给他们发放口罩,及时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左海防范,不能有任何的协大。

我们因为工作忙碌每个人几乎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工作结束之后我们还需要呆在一个地方进行为期十多天的隔离察看,避免染上病毒,毕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非常高效,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大家的安全,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虽然如此但是却也都非常高兴,至少我能够做到。

我非常庆幸能够有机会帮助到大家,因为我们大家全新全意的工作让我们及时的改变了这些病毒的传播和传染,给了我们更多的生存空间,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能够救治好所有的人导致很多人,因此离世,悲伤在我的心中蔓延,对于自己及工作的成绩我并没有感到骄傲反而感到了非常难过,着样的错误,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让我认识到了一点就是世界很广阔,需要我继续努力去救治更多的病人,不能因为一点成绩骄傲。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通过努力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艺和技巧,帮助其他病人,让我成为病人的福星,可以及时的解决各种一年疾病,未来我还将继续做好自己掌握好,成为病人们心中的一缕光明,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与机会。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9

一、项目总目标

(一)了解医疗机构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能力及其变化情况。

(二)评价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为改进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三)为制订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新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提供依据。

二、项目范围和工作职责

(一)项目范围

市及12区市疾控中心。部级监测点为青医附院、市北区医院;市级监测点为市卫生局直属医疗机构;各区市疾控中心至少遴选辖区内2家医疗机构作为区(市)级监测点。

(二)工作职责

1、市疾病控制中心

负责制定市医院感染监测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每半年检测一次,并收集、分析和反馈全市医院监测情况;利用监测资料,评价全市监测情况;负责对区、市级医院感染监测的培训、技术指导和工作评估;对全市医院感染监测策略与措施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国家及省卫生厅相关要求做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检测工作开展情况的年度上报工作。

2、区(市)级疾病控制中心

具体负责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并按要求每季度将监测资料报送市疾控中心;定期对本辖区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监测医院反馈;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本辖区监测薄弱单位和环节,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根据各自工作实际制定各区市的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方案。

3、各级医疗机构

在本单位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监测工作。

三、项目工作内容

(一)监测医院及感染控制科室基本情况

医院名称和代码、归属关系、等级、监测前一年日平均门诊量、医护人员数、床位数,是否建立医院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结构、主要职责、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学历、在感染管理科工作年限和参加院感相关培训的次数)、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

疾病控制机构及医院首次参加监测项目时填写附表1、2、3,有变化时及时报告。

(二)去污染的程序

医院对使用后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包括消毒清洗灭菌、清洗消毒灭菌、清洗消毒和清洗灭菌4种程序,每种去污染程序所占的比例。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4,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二)手术室空气检测

每季度各检测单位选择普通手术室两间,洁净手术室百级、千级、万级各一间,无相应级别时可空缺。监测普通手术室沉降菌和医院洁净手术室的空气沉降菌、浮游菌。

(三)一般物体表面检测

每季度各检测单位选择医院妇科2个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5间病房,现场监测消毒处理前后房间内物体表面细菌总数。

(四)医护人员手的检测

每家医院每季度选择5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后监测,5名感染性疾病科(住院部)医护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后监测,现场监测消毒后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5只外科手及5只卫生手的细菌菌落总数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5,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五)口腔科用水监测

每点每季度选择口腔科水源水1份、储水箱水1份、手机喷水5份、冲洗水5份,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每季度监测一次,填写附表6,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上报。

(六)医院污水监测

调查医院污水处理方法中采用的消毒因子种类及强度。监测医院污水中生物性污染指示物粪大肠菌群数(mpn/L)和肠道致病菌(主要监测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七)市疾病控制中心对该项目有关技术人员(60人)实施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等技术培训。

四、项目实施与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督促承担项目任务的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目标。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基等耗材必须符合有关标准。

(三)市疾病控制中心负责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区、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各监测点医院负责项目实施。

五、项目执行时间

2012年8月25日—2012年12月31日。

六、项目监督、考核

(一)市卫生局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考核和评价。各区、市卫生局组织专家每季度对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上报市卫生局。

手术室传染病管理制度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62-01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院内交叉感染是当今全球性医院人群健康特别是住院患者群体康复得重要问题,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评价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理管理又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控制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存在问题

1.1对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护士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主力,认为院内感染管理是院内感染科的事,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上,忽视对各病区医院感染的监控,没有将有关院内感染的预防知识融入到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有的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2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一部分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不知哪些属于高危、中危、低危物品,对高效、中效、低效消毒液含糊不清,致使临床工作中出现高危物品采用低效消毒液进行消毒的现象。

1.3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比较重视治疗护理查对制度的落实检查,而忽视了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制度的检查,造成一些违反规范要求的操作行为,如紫外线灯管积灰,终末消毒不彻底,锐器盒使用不规范,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区分不清,部分消毒物品有过期的现象等。

1.4忽视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的感染管理监控重点环节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护理管理者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认识不足,认为消毒供应中心不用上夜班,各医院又面临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因此,通常安排老弱病残的护士,使消毒供应中心得消毒工作质量受到影响,而对手术室、导管室、内镜室、血透室、产房、新生儿室、iCU的医院感染监测不到位,是引发院内感染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1.5职业安全意识缺乏护理管理者较重视病区的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缺乏对护士进行相关防护职业知识的培训,使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为了节约成本,有的护士接触病人的体液不戴手套,操作前后没有按要求洗手,不了解锐器伤的处理流程。

2对策

2.1加强护理管理者的院内感染控制意识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室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的工各种治疗护理活动均由护士完成或协助完成,控制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护理工作,院内感染控制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故护理管理者要加大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纳入每月护理质量检查,发现问题主动与感染科联系,对各病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2.2加大教育力度,提高知识水平护士长做为每护理单元的带头人,应监督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以减少科室感染的发生,首先加强对护士长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护士长在做好表帅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临床护士的感染管理工作和对卫生员这一簿弱群体的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教育,在加强对护士进行“三基”理论知识的培训时,护理管理者要把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纳入到护理理论的培训考核中,使护理人员能自觉的学习感染防治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增强护理人员主动预防的观念;护理部与感染科一起举办院内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班,包括《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办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内容;在制定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的同时,与感染科一起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病区消毒隔离制度等,并督促制度措施的落实。

2.3加强有关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护理指挥系统要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要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落实到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病区设一名兼职的感控护士,制定感控护士的职责,并要求感控护士认真履行职责,督促病区预防医院感染措施的落实;护士长和感控护士要加大对病区感染控制工作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病房的保洁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护理操作前后洗手、医疗废物的管理、无菌物品的消毒与保管、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监测、紫外线消毒的强度以及四项细菌监测是否符合要求,对病区发生的感染病例是否及时登记上报。

2.4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点放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iCU、导管室、内镜室、血透室、产房、新生儿室,护理管理者要特别重视重点科室环节质量过程的监控,每月一次;对一些簿弱环节重点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记录,及时反馈给相关病区,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落实并及时追踪措施落实情况,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2.5加强职业防护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污染的手极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最直接传播途径。手卫生是切断接触传播途径,防止院内感染扩散的最重要手段,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病区必须备好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如锐器伤,要按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并填写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

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护理管理者的感控意识,加大对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有关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护理质量和重点环节的监控,是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