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23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1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新校高一(1)班杨行

邮编:274300指导老师:初凤平

我们从遥远的文明走来,我们从磅礴的长江黄河走来,我们在灿烂的华夏文明上崛起。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我们是有灿烂文明的中国人。古老的中国而今焕发出无以伦比的光彩,因为梦想使它闪闪发光,因为中国梦使中国勇敢起航,因为中国梦,肇始于足下。

中国梦,肇始于足下。孔子,一个被世界永远记住的名字。他为了自己心中治世为人的梦,为了心中的大爱,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提出儒家思想。因为孔子对梦想的坚持,才有了教育后人的《论语》;因为梦,才有现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因为梦,才有了华夏文明中最重要的一脉;因为梦,才让世界认识了风度翩翩的中国。“仁义中国,文化中国”这是孔子的梦,更是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梦,肇始于足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曲《春天的故事》经世代传唱,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中国的沿海,为中国作了重要的决定,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吹醒了沉睡的中国雄狮。因为邓小平爷爷对梦想的笃定,他才会义无返顾的带领华夏儿女去开辟出这条新的发展道路;因为梦,才使得中国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梦,才使得中国人可以挺直脊梁,不再是任人欺凌的中国;因为梦,才使我们的梦想飞的更高更远。“繁荣中国,经济中国”这是小平爷爷的梦,更是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2

关键字:梦文化;占梦;梦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梦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醒后难找与梦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即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即遇之。梦之神秘至此,我们的祖先亦早知之,即产生梦文化。梦反映出人类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在人类文明史上,梦始终被人们视为一个谜。在原始部落中,梦甚至是被当成天神降临或是妖魔附体。

1.中国梦文化的历史演变

梦文化的含义,梦是做梦者的一种心理体验,一旦这种体验突破梦者个体的界限,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流,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它便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很奇特复杂的文化.

中国梦文化作为中国特殊的精神文化,具有自己固定的思想内涵和清晰的历史线索,在形式上与宗教哲学,艺术类的精神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是以一种"凝聚态"的形式存在活动演变的,是以"发散态"的形式存在演变活动的.梦文化的这种形式,与其它的"凝聚态"精神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作用力.梦文化的主体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环节和角落,都可以看到梦文化的存在和它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占梦迷信的历史演变,历代占梦书的流传和考证,种种的占梦术的秘密,90年出版的,是中国现代出土时间最早的梦书文本,在具体剖析占梦术的过程中,揭穿蒙昧性欺骗性,采取客观的态度,肯定占梦过程在不自觉的形式中,可能接触到梦的性质以及其活动机制的某些方面.研究历史文化现象,对于陈腐的东西不能够没有批判,但是批判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依据,讲明道理,破解除迷信,解放旧思想.梦体验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过程和感受也是个体性的,它不只是属于某些个体,人人共同具有共同感受的.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互相交流这种体验与感受,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它便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梦文化.

梦文化中梦的迷信,主要起源与人对自身的精神活动的无知,作为思想基础的梦魂观念,最集中的反映了人在思想认识上愚昧性,由梦发展起来的占梦之术,除了愚昧性之外,还有它的虚伪性以及欺骗性.梦文化中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一种理性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在中国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古代学者依靠自己的智慧独立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时期可以看做是梦的探索开端时期,历经汉、晋、隋、唐时期,梦的探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开拓发展。

2.梦形成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做梦的原因分为生理和心理机制两方面。从《左传》中关于晋侯做病梦的分析中,就可以发现梦的形成原因有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内疾病生理现象可能会在梦中有相应的反应。弗洛伊德则认为梦是童年期压抑的那些反社会、反道德的愿望满足,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人非理性以及反社会愿望的满足。荣格则认为梦来源于集体无意识,是更广泛的潜意识的反应。弗洛姆把梦看成是表现任何的心智活动,这不仅是不合理的需求表达,同时也是合理需求的表达。对梦下定义的一个人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是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收到同样的歪曲理解.

3.解梦具有一定科学根据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很多关于梦的古老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庄周梦蝶”。古人认为梦可以预示吉兆和恶运。古人常常参照《周公解梦》一书来解读梦境。由于梦的意义更不相同,人们可以通过解梦来得知吉凶祸福的预兆。古人把梦当作是神的意旨。解梦在中国十分流行,最为家喻户晓的解梦书籍当属《周公解梦》。其实,解梦并非完全迷信。解梦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1)梦会反映现实。很多梦实际上是在清醒状态下发生的事情的重演。不需要解梦,人们就能够轻易的读懂这类梦。(2)梦是机体自身的暗示。中医药学指出,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当阴阳失衡时,便会做梦。依照中国哲学,阴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自然属性:前者为负,后者为正。阴为女性,阳为男性。如果梦见自己被大火炙烤,并且燥热难耐,那么就意味着你内火过重。因此,你的外在表现为容易发怒或紧张。(3)梦通常与事实相反,这正好与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相吻合。

基于经验与实践,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用于解梦和预言吉凶的书,这本书便是《周公解梦》。作为古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人们愈发意识到《周公解梦》不是迷信之谈。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科学合理的。《周公解梦》这本留传百年的巨著仍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4.梦的现代研究发展

研究梦的研究者在不断的进行着新的探索,Solms和mark提出了快速眼动睡眠,takeuchi和tomoka等人利用eRp对8个大学进行连续七天的睡眠研究,证明了快速眼动睡眠与梦及其回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脑干激活的角度分析研究梦的内容及其性质,从这可以看出,梦的研究趋势,已经从思辨逐渐转向以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等经典理论的研究中,开始采用了客观的量化方法.有的研究梦学者提出记梦日记,这样不仅可以为梦的研究积累资料,也可以通过分析,发现梦的启示.现今当代的梦心理学研究分化成了4个阶段,开始于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感觉决定论阶段-需要决定论阶段-原始决定论阶段-双重决定论以及整体决定论阶段.

总结:我国传统的梦占文化是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梦的研究成果,明代崇祯年间的《梦林玄解》是梦学中的集大成者,是现代研究梦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在民间流传深广的《周公解梦》也是我们研究梦学的资料之一。“乾坤天地”节选了《梦林玄解》的《占繇》,介绍了解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将《周公解梦》改编成《梦兆吉凶对照表》,以便快速查询。

参考文献

[1]李成武.探源中国梦的文化基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8(16)

[2]欧阳秀敏.窥探中国梦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宋词多“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3]杨波.从《史记》的梦异看中国早期梦文化心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并表示出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种长期追求和达到的高度。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梦凝练为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梦表现为独立自由之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梦表现为富强民主之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以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它为大学生不懈奋斗、努力拼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前尚存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还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会议室等范围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脱节,仍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把“中国梦”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的深化与系统化研究较为缺乏,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尚存不少的研究空间。

第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理论界侧重于对“为什么教”即其必要性的问题的探讨,而缺乏对“怎样教”的问题的探讨,偏重理论研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尊重其具体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规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就解释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性较强并存;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个性张扬但内心孤独茫然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对“中国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析局势,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网络传媒兴起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必须先搞好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领悟,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所以它能说服人,尤其能说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由他们学习、掌握之后,便可内化为其精神力量,也是其主观能动性。曾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梦”的理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思想确立起来。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梦”的书籍,引导其自我教育,再进行必要的辅导,开展评议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举办知识竞赛,奖励读书优胜者,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举办“我的中国梦”等学习演讲,开展专题辩论等,真正将“中国梦”教育引向深处,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使“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其用自身行动去践行“中国梦”的实现。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引发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大学生也应该享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落实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继承与发展多种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例如利用正式群体(学校政教部门、两课教育)和非正式群体(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功能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把“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此外,面对“中国梦”教育的现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传统载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和开发现代载体,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尤其应注重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和运用,拓展网络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做到把“中国梦”教育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结合点,主动承担起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国梦”教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不应该仅仅融入在大学的两课中,更应该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是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将群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地进行评价。具体可以给每个大学生制定实现“中国梦”的成长记录袋,对每个学生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时地对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整理,汇总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做具体部署。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谓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郑永廷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宣传途径

关于对“中国梦”的阐述与论述,将目前中国的时代的独特的所在完美体现,引起了全中国上下民众对国家现状、自身的责任问题的热切关注与关心。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军,需要大学生这样的群体为正在实现“中国梦”并为之努力的集体注入新鲜的血液,由此,各个高校就应该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中国梦”的宣传,本文就如何宣传,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展开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中国梦”的出现与时代特征

1.1“中国梦”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格。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实践基础中,它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它的本质特征、内在要求、重要品格恰恰就是创新跟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它的生机与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从成立之日时起,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总结发展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并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重视不断地创新与改革,敢于将未知的理论运用到国家发展中,也敢于将理论进行创新,可以说理论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品格。对于理论创新,有着这样的看法:“马克思这样的经典的书目,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员,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写出新的理论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这样才能为自己国家的政治服务,只靠经典的历史内容是不可以的,必须要自己进行创新改革。”历史的车轮总是朝前行进,邓小平同志曾经发表过这样的意见:“世界的形势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尤为快速,以这样的发展速度,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如果不用创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志在发言中强调:“创新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不断进步的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的创新,国家的发展动力才会源源不竭。”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与时代在共同进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风格。“中国梦”这一名词,是2012年11月29日,由主席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们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提出的来的。它代表了新一届国家领导群体对于如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信心,有能力有动力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3年3月23日,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说,在演说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执政以来的提出来的“中国梦”的理论,在演说中表示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拥有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的的首要条件,为此中国领导人必须要长久视此为发展目标,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中包括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历史意识、与价值理念、文化气质、精神能量,是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下能够实现的宏远目标,能带领引导人们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创出属于适合中国的理论体系,进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格。

1.2“中国梦”的内涵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现如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梦”就应景地适应了这个阶段的时代特点。原因一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的“实力特点”。将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的提升是“中国梦”的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与此同时,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们要把握住使我国改善的机遇,并以准备好的姿态面对一切挑战,以确保我们在2020年有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全国代表们在十六大、十七大就提出过相关的建议:要持续发展经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这一根最大化据经济现状衍生出来的相关议案体系构成了我国向“中国梦”的目标进一步迈进的宏伟蓝图。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的象征”,党领导领导着我们各族人民向“中国梦”迈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全国人民的幸福感。原因三就是五千年文化的中华文明在复兴之路上的不断向前推进的“文明的象征”。纵观全世界,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几千年来延续不断并传承到今天的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文明的发展有了前进的目标与动力,现在,中华文明必须要以以往的农耕文化为基础但要实现质的超越,去体现现代文化的文明向上。这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向前发展的重大原因,为了推进文明的传播进程,为了实现全国人民日夜期盼的“中国梦”,领导人必须将中华文明的灿烂更加悠久。原因之四是促进国人发展的“价值的象征”,其中,《共产党宣言》中说明了最终的目标,就是要组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按照自己自身条件发展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特别的是,党的十中就指出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路线的发展就是在实现国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这大大地提升了“中国梦”的凝聚力、吸引力与感召力。

二、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状。随着“中国梦”这一基于马克思理论主义提出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不难看出马克里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渗透现状。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路线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的,在当代中国,十“中国梦”的提出,如清新空气铺面而来,将现代大学生的奋斗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与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命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以此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践行,从“中国梦”的主要理念为人民幸福着想、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发就足以证明。

2.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的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梦”所倡导的是实现全国人民向幸福生活迈进,这一幸福的理念正是基于社会共产主义生活的宏伟目标提出的,要想实现“中国梦”所倡导的先进的理论,就必须在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实现最大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最大化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2.3实现中国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这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带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所以说,“中国梦”最终实现之时,便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全面普及与传播,并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最大化。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教育

3.1.优化课堂教学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是以文化课为主,所以,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式有利于向学生开展宣传“中国梦”的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形成以“中国梦”为主要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最首要的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特长以及宣传党的会议精神的主要政治效能上,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理念,以此来推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各个高校应将“中国梦”的理念与校风、校训相结合,丰富日常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相关理念向学生们讲述,以独特的方式向同学们进行宣传。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就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

3.2.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自信心,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高校领导管理阶层人员应引导学生将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与相关政治思想有机结合,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梦”的特质。学生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这样才能构建校园的和谐,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这一方面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使校园特色形成有凝聚力的、时代性的特点,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领导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们向“中国梦”这一理念所倡导的为人民创造幸福、为国家繁荣富强献计献策做出自身的努力,使这种良好的向“中国梦”的实现考虑的现象蔚然成风。当代大学生应培养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勇于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建立起民族自信心,热爱自己的民族,并努力为国家为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完成度的任务。就高校而言,高校若想把“中国梦”所蕴含的思想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必须要知道“中国梦”与课堂中的契合点,在目前高校现有的四门与思想政治有关的课程当中,每一门都有与“中国梦”相关的契合点,在《马克思主义本原理》中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这里的理念与倡导的“中国梦”的理念是一致的,学生要了解到中国的国史、国情,这样一来,学生对热爱祖国有着更明确的态度与意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将“中国梦”这一理念融合到了其中,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着力点。现如今,许多高校都有如下作业: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所在家乡积极参与或主动承办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详细地调查自己所在家乡的历史,并对当地的风情有所了解,也要了解基本国情。同时对家乡近几年在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建设方面的变化有所了解,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变化进行汇总、总结,用这份实践报告记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成就,对自己身边正发生的或者已经变化了的能够代表“中国梦”的事件进行总结,藉由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愿,使自己深刻意识到肩负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管理阶层人员需要着手解决的首要任务。

处于正当风华之时的大学生们,正是表达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的时候,应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身体力行,参加样式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尽早地接触社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

四.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到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是宣传“中国梦”的主渠道与主要途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的理想,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表明:“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主要方式,加强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就等于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国梦”的内涵由此看来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就是使国人能够在意识到这一理念的同时去发扬这个理念。

中国道路的内在机制与运行模式使得“中国梦”是唯一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小康之路的方法,全国人民对于这个目标正在矢志不渝地前进着,作为高校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形式。“中国梦”的距离不会再遥远,她是必定能够实现的宏伟蓝图。(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姜恩来,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和途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3,(6)

[2]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5-20

[3]李西泽,崔丽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J]。山东文学,2009,(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43

[5]林培雄,刘光明。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2-12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梦”;原因;概念;意义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迅速走红,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一、“中国梦”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梦”提出的前提条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由来已久,但将其升华概括为“中国梦”这一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并被作为官方用语固定使用还是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有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1.经济总量的增加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现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参酌其他国家,我们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中国奇迹”,“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①。“根深叶茂,树壮果稠”,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为“中国梦”的提出提供了信心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是坚定有效的。抱持着对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我们充满并且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也就敢于自信地表露我们心中的梦——“中国梦”,敢于以自信的姿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实现“中国梦”。

3.“两个百年”目标为“中国梦”的提出设定了标准和参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是无可阻挡的。为此,我们设定了循序渐进的两个标准和参照——“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系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与“两个百年”目标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在努力,有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真真切切不再遥远,“中国梦”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梦”是可以通过全体国人努力奋斗实现的。

(二)“中国梦”迅速走红为中国民众所认同的原因

“中国梦”是十以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一个政治主题词,是当下中国的正能量、最强音。中国梦迅速走红并为国人所认同,除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之外,更得益于“中国梦”自身具有的以下两方面的特质。

1.表达清新亲和、口语化、大众化,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和传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达稍显冗长、抽象且意识形态化,不便在多数普通民众之间传播。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话语是探析传播方式的一个良好入口,“是镶嵌在一定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环境——也即一定的传播方式中的,其形态必定带有特定的传播方式的特征”②,“中国梦”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性的转换,用“中国梦”的新话语阐述核心价值尊重了传播规律,让人喜闻乐见。人人都会做梦,人人也都有梦想,所以“中国梦”的提出天然接地气,“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话语,其清新亲和、口语化、大众化的表达,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和传播。

2.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拐角处,一方面我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干劲不足、人民幸福指数总体不高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精神空虚和理想信念缺失。树立理想信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重构美好梦想,就是树立理想信念。“梦是愿望的达成。”③“中国梦”鼓舞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为信念而奋斗,“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即“中国梦”让每个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可谓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能够产生最强劲的共鸣。“中国梦”既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强调每个人的福祉,这是中国梦能够直抵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巨大感召力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其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二、中国梦的概念分析

阐发的“中国梦”将昨天、今天、明天连在一起,将国家、社会、个人连在一起,将中国、世界、人类连在一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历史性的概念和空间上的概念。

(一)中国梦是一个多维概念

“中国梦”基本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围绕基本内涵,学者对中国梦予以不同的解读,老百姓对中国梦的理解多是把“我的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可见中国梦梦想缤纷,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庞大的系统。

(二)“中国梦”是一个历史概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170年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④

1.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式微。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耻辱。落后就要挨打,但生存必须自强。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怀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不断地奋起抗争。“由每个角度来看,梦都是源于过去。”⑤历史学家金冲及也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2.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方向,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⑥。90多年的艰苦卓绝,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条道路的优越性。发展到今天,我们处在实现“中国梦”的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进步的、崇高的理想,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巨大动力,要使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把握好理想与实践的关系。“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大船必能远航”,中国是一艘大船,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中国定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不到十年我们就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不到四十年我们就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三)“中国梦”是一个空间概念

“中国梦”不仅是憧憬成功的中国人渴望凭借自己的勇气、力量、智识、创造精神,去争取幸福生活的愿景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在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梦”是一个空间概念。

1.“中国梦”是属于中国的

“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行动宣言,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梦。“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的梦,也是个人幸福的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振兴梦。

“中国梦”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梦。“中国梦”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倡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左,“盼望国家好、民族好,成为中国人民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⑦“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为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之相对,西方国家的梦想植根于西方殖民文化、移民文化,早期的“美国梦”只是属于欧洲移民,而不属于被他们杀戮的印第安人。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振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⑧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目标追求,“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整体的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富强意味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表征着中国梦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也是人民幸福的梦。根据《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不是精英梦、权贵梦,而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它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而我们每个人具体的梦想是“中国梦”的真切展开,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

2.中国梦是属于世界的

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梦”与世界分享;过去的实践证明,中国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分享的“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一方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⑨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及发展问题,充分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可行性和模范性,“中国梦”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范式。

“中国梦”是和平崛起、永不称霸的“中国梦”。和平的国际环境既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也是“中国梦”所孜孜不倦追求的夙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外国入侵和内战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中国梦”实现靠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明方式,而不是披着全球化外衣的对外扩张。“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任何国家,中国不发达的时候不称霸,中国即使发达了,也不称霸,永远不称霸!”⑩“中国的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B11

“中国梦”向世界学习借鉴、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根本要靠中国人民的实干,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是得到世界人民支持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中国梦”的意义分析

(一)对党的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梦”,是提出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梦”丰富了党的理论体系,不但体现了政治话语的与时俱进、创新近民,同时保持了意识形态一以贯之的重要理论价值,对意识形态话语创造性的转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中国梦”视野广阔、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二)对中国社会奋斗的意义

“中国梦”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一个目标、前进方向,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中国梦”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是在为我们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广阔地拓宽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的提出给我们这样这样一种信念:大梦至美,实干而成,我们不懈奋斗的今日,一定能换来国家美好蓝图和我们自己梦想成真的明天。

(三)对中国人民团结的意义

梦想凝聚共识。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社会面临转型分化的境遇,每个人、阶层、群体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相互冲突,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激烈竞争的白热化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普遍化导致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化,力的平行四边形开始变形。“中国梦”从政治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提出,把不同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大小各异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培育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个团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国梦”是中国社会转型分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强大驱动力。(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2.吉林大学行政学院;3.吉林大学护理学院;4.吉林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十报告。

②李庆林:“传播方式及其话语表达——一种通过传播研究社会的视角”,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奥)西格蒙得·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丹宁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5月第2版,第31页。

④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⑤(奥)西格蒙得·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丹宁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5月第2版,第498页。

⑥李捷:“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4日,第1版。

⑦李泽泉:“中国梦: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载《浙江日报》2013年5月17日,第14版。

⑧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4日,第8版。

⑨邓小平同志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谈话的一部分。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6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梦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梦想。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新一届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集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

中华民族曾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人类进步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却逐渐走向衰落,并屡次遭受屈辱,历经了各种各样的磨难,甚至面临着继续生存的危机。鸦片战争170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断努力,我们找到了这条科学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自强是中华儿女心中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中国梦”。中国梦历经沧桑,经受了火与血的洗礼;中国梦印刻着中国的屈辱与自尊,中国梦承载着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愿。

二、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即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用中国梦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大学生坚定有力的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善于表现、视野开阔、创造性强的特点,但是他们又是自我意识强,喜欢捕捉新思想、新潮流,能够迅速地接受新事物。这些又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挑战,因此,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励人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克服种种磨难。当每个人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那么“中国梦”也就有了实现的奋斗力量。“中国梦”的学习和讨论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信念,只要为了梦想不断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就有了一种精神动力,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的生活。在学校里,学习和践行“中国梦”,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下,广大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就不怕他们不会去努力了。

其次,中国梦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刚刚接触到复杂社会的大学生难免会被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如果不及时对他们加以引导就会形成各种偏离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国梦”的教育学习可以让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进行思考,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涌现出一些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这些都是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一种引导和规范,我们不能忽视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梦”还是一种价值观念,观念的东西得到大学生认同后,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在学校内形成优良的学风。[3]

最后,“中国梦”还具有凝聚功能。“中国梦”形成的凝聚力,促使大学生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做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国梦”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向心力,也就是凝聚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的途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梦”的教育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教育是主要的途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强烈的期待,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还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大学生具有活力,他们有勇气不怕失败,所以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己与“中国梦”的关系,了解其内涵,让他们明白“中国梦”就是他们自己的成才梦、创新梦和报国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我国的发展成就,让他们能都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强大。让他们坚信:我们有着正确的理论指导,有着强大的思想动力,也有着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合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

高校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宣传栏,进行“中国梦”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宣传平台,加强校园舆论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校报、海报、校刊等刊登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形象生动的展示“中国梦”的现实性,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班团活动的时间来观看一些记录片,让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微博等社交方式组织学习讨论,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三)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梦”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学校内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大赛、主题班会、以“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的班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然,还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展现在校园网、校园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优美的文字表述,通过健康的信息传递,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4]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中国梦”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亲近感和信任度,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中国梦”与自己的梦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加强专业学习,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四)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社团开展的活动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不同类型的社团中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在社团中可以进行“中国梦”的理论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前赴后继不断拼搏,这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该重视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成立新的社团,一些专门进行理论研究的社团也是很必要的,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融入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

(五)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发挥其积极的模范作用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7

[1]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

[2]韩小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梦.考试周刊.2014(31).

[3]刘晓杰.“中国梦”的哲学意蕴、现实意义与当下诉求.理论观察.2016(4).

[4]孙祥、林雪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和谐共建研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学习实践“中国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英梅王普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53

[2]王英梅王普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54

[3]徐永利.引导青年教师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n].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5日

[4]秦兴洪冯益谦.《圆中国梦从我做起》[m].广东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100页

基于中国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论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2.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7]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方法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14:6.

[8]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9]谭培文.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4:6.

作者:黎一献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8期

“中国梦”愿景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参考文献:

[1]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

[4]张书林.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解析与建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7).

[5]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eB/oL].人民网,(2012-11-15)[2013-03-

0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5/c1001-19591

993.html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实践

中图分类号:B-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77-02

中国梦是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在哲学层面“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因此也就必须从哲学层面深入研究和剖析三者统一的机制,即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三者统一于中国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深刻批判了近代以来的认识论哲学,打破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局面,消灭了思辨哲学,以其历史观在整个哲学领域引起了全新的变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出发,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作为中国梦在不同维度的具体形态的根源以及统一基础。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梦“三位一体”统一的核心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实践人道主义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进行了本质上区分,认为对于宗教的反抗所形成的人道主义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人道主义,而对于私有制的扬弃才能使理论的人道主义成为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1]。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理论人道主义传统可以追述到中世纪末期的人文复兴运动。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与反抗拉开了近代哲学的帷幕,以“杀死上帝”为旨归的近代哲学凭借着科学技术的力量为人类的启蒙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中,对于主体性的张扬成了一个辉煌时代的主题,宗教神学的铁幕终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摧毁,致力于以理性光辉照亮世界的伟大科学家与思想家层出不穷。但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却没有能够完成它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论在面对自然还是在面对自我时,人一直都被异化的阴霾所笼罩。于是,神话的消除成了对神话的创造,坚信能够确证自身力量的人却始终在确证着他的异化形式――人的逻辑被以资本为代表的物的逻辑所掩盖。

与理论人道主义不同,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并没有从异化的世界、从物的逻辑,而是从历史的逻辑、从真正的人的逻辑出发,从而恢复了人类的实践本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1]。

因此,任何梦想都必须从现实的人、从人的实践、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才能够明晰其内在基础与未来可能性维度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中国梦同样如此。可以说,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的必然历史归宿,同时也彰显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点所在。由于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始终处于异化了的状态,因此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所谓的人权或人道主义,但是仍然不能脱离理论人道主义的弊端,致使任何对于人的理解都沦为了抽象的、空洞的以及非历史的概念。一旦脱离了历史,人与人民、民族不但不可能达成统一,而且甚至会使它们对立起来。

在实践人道主义看来,单一的个体形式并不是独立地存在着,通过实践这一否定性的确证活动,人总是不断扬弃自身有限的特殊性以适应群体的普遍性,因此实践的个体必将在历史中实现他的总体化,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个人势必以人民以及民族的总体形式出现。同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当作为人民或民族的个体以整体利益为自身价值时,个人、人民以及民族就达成了“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尤其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贯彻,不仅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提,更使得中国梦在本质上与“美国梦”、“德国梦”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梦想区别开来。这是因为唯有在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基础上,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才能够切实地统一在一个国家的梦想之中。

二、历史是中国梦“三位一体”统一的基础

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之间“三位一体”的哲学统一是一种内涵统一而非单纯形式上的一致,因此只有在历史的视域中才能够被真正理解。在黑格尔之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无法充分理解主客体的统一。所以,自近代哲学以来,由笛卡尔奠定的形而上学基础一直面临着挑战,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能够僭越它经验的有限性,进而统摄人文科学。休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辟了道路。康德虽然开启了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但是形式逻辑的绝对同一却因为悬设了物自体而无法解决现象界与物自体之间的统一。黑格尔打破了康德形式逻辑的窠臼,正如他对康德所做出的批判一样,思维彼岸的物自体根本就不存在,思维的对象是绝对精神的异化的结果,因此与绝对精神在历史中得到了统一。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视域,只不过后者的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而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梦想的实现所关涉的恰恰就是历史问题。正如如果丧失了历史的视域,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统一将无法理解一样,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之间的统一也必须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加以考察。但是,历史的统一或者总体性也并非是理论上的一种先验的悬设,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所揭示出来的,乃是从当下的现实出发的。换句话说,尽管历史为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提供了统一的基础,然而,如果从先验的历史目的与总体出发,这样的统一就会倒退到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水平。所以,以上三者的统一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简言之,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在中国梦中“三位一体”的统一既不是简单的加总,也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同一,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过程。

这是因为中国梦本身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相一致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种实体,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因此,中国梦一直在不断的生成之中。所以,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的统一也并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终极目标与终点,而是同样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一言以蔽之,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三位一体”的统一在逻辑上来说是从差别同一上升到历史总体的过程,这一进程符合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原则,即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结构在现实中就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走向深入的光辉进程。

由此可见,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三位一体”的统一只有在历史的视域中才能够被真正把握。不仅如此,民族梦、人民梦、个人梦甚至是中国梦自身都是过程的结果,它们各自以及彼此之间的统一关系也同样是一种过程。所以,毋宁说历史作为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相统一的基础在本质上根源于马克思哲学所揭示出的从实体性思维向过程思维或者历史思维转变的革命性特征。

三、实践是中国梦“三位一体”统一的途径

既然,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的统一需要以历史的视域与过程的思维加以把握,不能够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预设的历史中的实体,那么如何避免使其陷入绝对精神式的历史终结与归宿,就需要以马克思对于实践的理解为基础,揭示出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之间的统一机制。

从差别同一上升到历史的总体性,在现实中体现为历史的进程,而在理论层面则关涉实践问题,即人类的历史如何从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的问题。每个人在历史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这些价值追求最终得以上升为一种历史的普遍性,即历史的合力论,在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个体与整体也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但是,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目的与结果并不是简单的理论预设,而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作为历史的中介,成了从个体的特殊性上升为历史的总体性的途径。进而,实践也就成了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三者从具体的特殊性上升到历史总体性的中国梦这一高度统一的途径。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将以精神助产术的方式来通过自我否定的形式来实现对于“至善”的认识,自此,有限的特殊性如何上升到历史的总体性这一哲学问题,在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斯宾诺莎以及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4]。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之前,这一问题并没有能够真正地解决,尽管康德与黑格尔都距离正确的理解仅仅一步之遥。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总体性的生成的关键在于实践。首先,实践是人类的本质与存在方式。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存在业已存在以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物,因此,人类的生存必须以改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活动,自在自然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人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于自然的认识,以更加适应自然,因此,实践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持续推进的辩证关系中,推动了人与自然界的共同发展。其次,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仅是具体操作层面的现实活动,同时也关涉人类的自我确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2]。但是,这种自我确证却是通过自我否定的形式来实现的。无论是对于对象世界的创造,还是对于无机界的改造,其本身都是人类自我否定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的个体自觉地放弃了自身的特殊性,否定个性,以适应自然以及群体的文化、传统,乃至道德上的约束,因此,个体的价值追求也就得以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地上升为历史的总体性,即特定历史时期,群体的普遍性价值追求。个体在实践这一持续的否定性的自我确证中,确证了自身的自由,以及他的社会属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个体的自由,即其特殊性与历史的总体性达到了统一。

民族梦、人民梦与个人梦的统一途径也正在于此。任何个体追求自身目标与实现梦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对于自身现状的一种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同时也是一种肯定,因为社会个体的否定活动都无法跳出当下的历史环境,也就是说否定的标准与依据来自于社会历史的普遍性,亦即一个群体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道德习俗等规范。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无数建设者们追求自身价值与梦想的同时,也在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生成了他们的个人梦、人民梦与民族梦,使三者统一在自己的现实活动中,进而不断生成着在历史总体层面上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梦语境意义认识

党的十后,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国梦,随即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宣传、讨论中国梦的热潮,“中国梦”不仅成了官方语言的重要热词,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点话题。高校是对大学生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刘云山同志在出席、教育部、召开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在大学生中宣传、学习中国梦,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梦的语境意义,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推动中国梦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能量。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这是他第一次阐述“中国梦”的概念。同年12月12日,他在视察广州战区会见驻穗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特别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说强军梦。[3]这两次讲话,主要强调了“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9次提到“中国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梦”,指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作了明确而又精辟的概括。

2013年4月8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刘云山同志在会上指出: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5]同年7月8日,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

二、中国梦的实质

中国梦的实质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既要依靠人民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实现又是为了造福人民。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7]这次讲话共44次提到“人民”,由此可见中国梦的人民性。人民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动力,而且是中国梦的实现本质和归宿,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2013年5月2日,同志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写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8]在以后提到中国梦时,同志都会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实质。刘云山同志在谈到中国梦的本质时明确指出: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9]因此,在宣传教育中国梦时,必须紧紧抓住中国梦的人民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梦大众化、通俗化的本质特征,显示中国梦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发挥中国梦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道路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纵观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可知,什么时候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国家的发展就充满生机活力;什么时候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国家的发展就坎坷曲折。纵观党的九十二年历程可知,什么时候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迷失了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遭遇重大挫折。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路程可知,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当代中国道路。

同志在阐释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强调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0]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同志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1]革命战争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革命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就是因为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经济实力十分落后,如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因为有那么有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同样需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这股劲、这股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同志在阐释中国梦时概括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志强调:“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2]

“梦”是人民群众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同志把本世纪“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为“中国梦”,促使“中国梦”与人民群众的“梦”零距离对接,增强了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3]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内在联系,既指明了个人梦实现的目标方向,又指出了中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当前提倡、宣传、学习中国梦,就是要把每个中国人的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找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契合点,让每个中国人的梦汇聚成中国梦,让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成“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正能量。

刘云山同志在出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时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14]“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惠及每个中国人,个人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奋斗中化为现实。

四、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所谓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就是中国梦获得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认同,获得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认同的价值观。根据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可知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有三。

一是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个体层次上的价值支撑。个体是群体的基础,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没有社会。个体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个人通过努力获得事业成功、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其基本价值支撑就是“三个共享”。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5]“三个共享”让个体看到了实现中国梦的前途和希望,认清了“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我的梦”就是“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坚定了个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二是中国梦在民族层次上的价值支撑。民族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价值支撑是没有一个统一、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人民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6]

三是中国梦在世界层次上的价值支撑。世界层次上的中国梦就是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其基本价值支撑是中国梦既造福于中国人民,又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梦既具有梦的特殊性,又具有梦的一般性。

中国梦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具有中国的风格、中国的气派、中国的特性,不照搬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不搞全盘西化。2013年3月25日同志在访问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17]中国梦与非洲梦、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梦是不同的。

中国梦的一般性在于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梦既造福于中国人民,又造福于世界人民。2013年6月7日同志在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18]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19]

五、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近现代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就不能创造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就永远只能是梦想。

同志在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20]可以说,改革开放过去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现在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将来仍然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动力源泉。2013年7月23日,同志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1]

六、中国梦的指导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创新,中国梦就是这一理论体系在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为这一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22]

中国梦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刘奇葆同志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23]

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把握时展的脉搏,呼应广大人民的心声,根据党情、国情、民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在指导思想上的再一次与时俱进。刘奇葆同志撰文指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24]

参考文献:

[1][5][9][14]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2013-4-9,第01版.

[2][16].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201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2012-11-30,第01版.

[3].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2012-12-13,第01版.

[4][7][10][12][13][1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3-18,第01版.

[6][19][22][23][24]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人民日报,2013-7-8,第06版.

[8].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013年5月2日).人民日报,2013-5-5(第01版).

[11].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文集(第7卷):162-163.

[17].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2013-3-25.

[18]同奥巴马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人民日报,2013-6-9,第01版.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中,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一时间,中国梦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成为媒体报道的热词。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梦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主题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祖国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趋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所谓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为这一目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始在各大高校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而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这样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主观世界的成长。特别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丧失,道德观念弱化,社会责任心匮乏,功利心较重等不良现象,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复杂的状况下,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达不到预想的成效。因此,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通过对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富有活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现实意义中国梦广泛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中国梦开启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篇章。中国梦作为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武器,为理想信念教育开启新的话语体系。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概念的剖析以及内涵的阐释,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去却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更是比较少。如何让中国梦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努力奋斗的方向。因此,要突破中国梦的研究局限,就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中国梦这个大环境下来探究,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清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则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主力军,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因此最能够触发大学生的热情。中国梦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攻坚期,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思想理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社会信息的交融,思想也呈多元化发展,从而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西方文化思想也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再加上,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扭曲。现今,在社会大环境中,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反而攀比心理、享乐主义充斥着大学生的内心思想。这种思想会导致他们的丧失斗志,忘却自己的奋斗目标,严重的甚至会走向犯罪,酿成大祸。二是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灌输马克思理论与党的政策方针为主导,照本宣科的阐述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出现了思想政治课上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使他们自身对党的理论学习缺乏了主动性,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思想政治教育“名存实亡”,使部分大学生的正确思想产生了动摇。2、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毕业。思想政治观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断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学习教材却永远是滞后的,导致学习到的内容是陈旧的,不能及时的跟随时代的步伐,从而造成理论知识的内化效果不明显。同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缺乏互动性,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教师对考试内容仍然以单纯的卷面考试为考察目标,出题方式仍然以客观理论为主要考察目标,缺乏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使得考试纯粹是为了及格,真正的学习意义丧失了。3、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当前,由于“重智轻德”校园氛围的形成,学校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方面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性不高,队伍参差不齐,当前很多思想政治课很多由辅导员担任,他们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句空话,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不到位,以中国梦为例,中国梦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仍然停留在表层的指向上。更没有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中国梦的精髓。

三、将中国梦灌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应追求中国梦,通过中国梦来唤醒自己的理想信念。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的:“一个人拥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行。”这就是说,人要拥有动力,才会不断的进步。而中国梦正是大学生动力的源泉。1、借助新媒体,将中国梦贯通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大学承载着传播先进思想的重任,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我国领导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智慧结晶,这就必须要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模式上,需要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来创新教学模式。新媒体的开放性、迅捷性、平等性、隐蔽性、互动性等特点彻底转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运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大学生手机中的e-mail、QQ、微博、微信等途径及时传递中国梦教育信息,从而切实提高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利用3DSmaX、Flash等媒体应用软件,以中国梦为设计主题,推出生动形象的微电影、微动画来给以大学生最直观的宣传感受,使整个校园融入到中国梦的氛围中去。2、开展主题活动,将中国梦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具有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宣传中国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情怀的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归宿感。在此,学校以中国梦为主题,组织大学生开展演讲、朗诵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二是以理想信念为目标的主题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人生的理想而不懈的奋斗。学校通过组织征文、信念教育主题月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凝聚梦想。从而使大学生认同中国梦,将个人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3、以中国梦为契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确保中国梦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首先,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中国梦为契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他们提供更好地科研服务,从而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传输到大学生中。再有,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况纳入到平时的成绩中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最后,高校应建立督查小组,负责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和课程的的落实情况,将“中国梦”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中去。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去引导大学生思考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必要。中国梦是一种精神引领,也是一种理想信念。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利益分配的多样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都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的价值观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以及时代的发展。更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这一伟大理想。因此,以中国梦为指导方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各大高校以及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会实现。

基金项目:张家口学院《“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所用。编号:2014062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2]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

[3]姜恩来.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和途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