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7:01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课堂分析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评价,并借此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1.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全面分析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给出较为合理与较为科学的案例之后,学生便可以充分的展开思考,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最终经过分析与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尽管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进行分组的集体讨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学生个体仍然是较为独立的,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思维的锻炼,得到思维方法与逻辑的培养,最终会较好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一般都是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将案例提供给学生之后学生便会积极思考,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讨论,并且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大胆质疑,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不断地进行自己的加工与推断。因此,案例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高中政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过于模式化。很多高中政治教师把案例教学错误的等同于题海教学,仅仅在进行答题技巧的培养与训练时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或者是为了保证考试质量,训练考试题型时才会使用案例教学。如果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被等同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那么案例教学的优势便不会得到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得到培养。在对于案例教学进行错误理解与错误应用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混为一谈,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用举例子代替了案例设计。认为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案例的穿插增加课堂的活力即可,这种错误的认识便导致教师不重视对于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发散。

三、做好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基本措施

1.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性差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的把握和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观念,在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与主导。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使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达到极为理想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摒弃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由教师基本包办的方法。

2.在案例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法必然离不开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能力培养与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都会获得提高。在教师给出案例之后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大胆质疑,以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重视交流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高中政治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很多同学便会觉得政治课堂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克服这种状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应该讲究生动和逼真,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进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升华为理性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创造和谐与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由与充分的交流,不断地进行讨论与探索,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与浓厚的兴趣。

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是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地探索与实践,还需要不断改进,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小聪.浅谈案例教学[J].教法研究.2009(10).

[2]屈亚红.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2

【摘要】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学实践构建出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将该模式应用于笔者所参与的“天云项目”中,从而在研究和实践中对其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2-0044-04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一两年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媒体的大量关注。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化学课上的尝试。他们录制了教学视频让学生回家观看,初衷是帮助缺课的学生,但他们逐渐发现这种“学生回家自学,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学生也很喜欢。由此,两位化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在班级里面开展这种翻转式教学。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天河区“天云项目”中,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完善。

国内外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国内外代表性案例,分析其具体实施流程。

(一)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部高中数学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2011-2012学年,这所学校的约翰逊老师在三个数学班级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在正式实施翻转课堂前,他预先制作了15个教学视频,并准备好了每次课给学生的资源包、随堂测验以及阶段性测验,同时也提前设计了翻转课堂实施时的每一次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他只需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调整即可。做好了充分准备,约翰逊老师才开始翻转课堂教学——学生们在家中先看教师录制的10分钟~20分钟的针对教材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之后会接受与该视频匹配的相应测验;学生做完之后可通过教师的资源包来进行拓展性学习,期间可通过moodle平台与教师或者同学讨论学习和测试的结果;回到课堂上,教师则在拥有液晶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和ipad的教室进行问题解决,解决完之后教师再布置适当的拓展性问题并给予解决和评价。[1]

不难发现,约翰逊老师充分的准备为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丰富的技术环境则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支撑。从时间线上来说,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两部分: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通过教学视频之后的试题来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新内容,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学习,之后学生可通过教师布置的拓展资源包进行拓展性学习,而此时教师则通过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第二天到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会再布置适当的拓展性学习或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伟谷州立大学数学实验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这所学校的罗伯特副教授在大一新生的数学实验课上采取了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课程开始前,每一位学生需申请一个博客,该课程每周有2课时,大约80分钟。他是这样翻转课堂的:课堂外,学生需先观看由他借助录屏软件录制并到博客上的6分钟~8分钟的主题视频,对要学习的主题内容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与该学习主题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被要求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到的内容,同时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将完成的任务提交到博客上;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用5分钟做几道多项选择题,以此了解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教师会花5分钟~10分钟来解决学生课前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再将剩余的6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做与主题相关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2]

罗伯特副教授的实施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者,而且学生愿意继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归功于罗伯特副教授结合大学生学习的特征以及该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设计。

3.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布里斯学校微积分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该校的教师史黛丝罗桑在她的ap微积分课上实施了翻转课堂式教学:学生在家观看她使用平板电脑录制并上传到itunes的讲解视频,学生可快进、倒退或反复看视频,若有疑惑还可以与朋友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解决还没弄懂的问题并完成课堂作业。[3]

史黛丝罗桑实施的翻转课堂是基于平板电脑的“家校翻转”: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自己遇到的疑惑,当然也可以请教朋友;第二天在学校,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解决,如有时间会再布置相应的课堂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

(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践方面,我国还没有国外做得那么成熟,但我国的很多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某些特征,例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等,尽管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在我国,最契合翻转课堂特征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而笔者所参与的广州市天河区“天云项目”中教师的翻转课堂实践也可视作翻转课堂实施较为成功的案例。

1.重庆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走在我国的前列,他们的翻转课堂是基于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的,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平板电脑作为自己的学习终端。

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并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10分钟~15分钟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通过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做测试题,教师则通过平台的及时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

课中,学生先独立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随后,学生完成网络平台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并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习题评析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反思提高。

2.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幸福,2012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开始推行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实验。课前,学生在家通过平台观看教师录制好的微课,看完之后通过做测试来验证自己的掌握情况,测试提交之后,平台会立刻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结果来继续学习仍有问题的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通过ipad打开翻转课堂平台,详细查看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等,然后选择正确率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之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题来巩固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

3.天河区“天云项目”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项目实施中,很多教师都尝试了“家校翻转”的翻转式教学。项目组对参与教师每个月进行一次培训,每次培训后教师要选择一次课进行翻转式教学,并提交相应的任务给项目组。培训共进行了三次,所以教师们的翻转教学实践也基本都进行了三次。方老师是翻转课堂常态化实践的唯一一位初三政治教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以及家校的客观情况,她将翻转的整个过程放在课堂内,并将所教的课设置成a型课和B型课。a型课是学生的自学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学习指引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B型课则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师通过平台统计出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整理出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再通过设置课堂测试,加强学生对常考点和易错点的理解和巩固。如有时间,最后会布置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方老师的课型组织是aaB、aBB或aB型,这要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自学完成情况来定。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国外翻转课堂案例外,还有很多被大家熟知的翻转课堂实施案例,比如,美国高地小学的翻转课堂实践、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的翻转课堂实践、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城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柯林顿戴尔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等[4],这些学校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它们本身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从国外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教师制作学习视频、基于某种设备的平台支持、教师对课堂上活动的设计。

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录制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根据检测结果设置第二天的课堂问题解决方案,课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再进行课堂检测或者拓展训练。从国内外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可看出,其实施有鲜明的技术特征,要么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平板电脑技术在一些公共的视频平台上开展,要么基于一定的硬件设备在合适的翻转课堂实践平台上实施。

笔者认为,有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较好地呈现出了国外翻转课堂的操作。国内研究者王红、赵蔚等对此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图进行了翻译(如图1)。

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在Robert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况,笔者构建出了更为详细的基于翻转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并借助项目契机,将该模式应用于广州天河区天云子项目(iCt项目和翻转课堂项目)的实施当中来检验其效果。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6],该模式的设计也是基于此提出的。在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参与的三种角色,他们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执行者;而家长则起着监督、伴学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前负责给学生布置自学内容,包括清楚地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完成什么的学习指引,同时也要包括给学生布置的微课或者其他学习资料以及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者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平台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当学习完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可通过与学习内容匹配的测试来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由于学习是在学生家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可根据学生的学习与任务完成情况,配合教师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调整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课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自学时产生的问题创建环境。比如,有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稍微有难度或者考查学生小组协作能力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解决。如果有些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则可以请教教师。教师也可选择让学生自己或小组来展示成果,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内容,并加深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可以给予及时的评价。如果学习问题掌握了,则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可重新创建环境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可布置课堂测验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在课堂时间结束后,应该进行下一个新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课前时间段,教师、学生、家长“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堂结束时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问题由于时间或者其他原因课堂上未能解决等,在课后教师则负责为学生的复习活动进行指导,所以笔者在这里加入了课后阶段。

在上述翻转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及时有效跟踪是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虽然没有一定的平台支撑,翻转课堂也可以进行,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本模式就是在翻转课堂实践平台的支持下构建的。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实践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并统计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于家长在学生自学时可伴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结果反馈、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长都可以详细了解。平台的使用是贯穿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介绍“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项目是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应用融合,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两个子项目,这两个子项目分别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的汪晓东博士和焦建利教授主持。项目组结合两个项目的内容通过多次研讨,决定将两个项目融合后同时进行。“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培训的内容是“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实施的基础和支持。在提高教师iCt技能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进行高效率的网络搜索,从而利用网络有效资源来帮助自己的翻转课堂教学,此外,iCt技能的提高也是教师制作、设计优秀微课的保障。

两个子项目融合之后,主要对参与教师进行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培训,微课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学会自己制作优质微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而翻转课堂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了解翻转课堂并能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而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实践中应用、修改和完善的。

本文在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以及笔者所参与的项目实践构建出基于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笔者在翻转课堂项目中既是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所以较充分地考虑了翻转课堂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而且模式中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标示,活动安排也较细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性。在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笔者将该模式在项目试验学校进行应用,从而不断改进,使其更具体、更完善。在本栏目的后续文章中,会向读者介绍几篇本模式具体应用的案例,希望为翻转课堂研究者及实施者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Johnson,GrahamBrent.Studentperceptionsofheflippedclassroom.2013.

Roberttalbert.LearningmatLaBintheinvertedClassroom.2012.

[4]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Roberttalbert.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eB/oL].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高一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7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9

高一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期,一般认为是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后。笔者在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开展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在缩短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期,减少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等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

了解So2物理性质和用途;探究So2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培养关心环境的情感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方案设计

1.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激趣性,即通过多渠道激发、维持、增进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兴趣。(2)主体性,即以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过程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3)发展性,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终点)和学生起点能力(教学起点)之间的相对关系。(4)探究性,即落实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平台,教学中问题设置要体现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2.教学起点分析和教学设计主题

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起点:(1)认知起点:初中阶段已学过二氧化碳与水、碱溶液等性质,知道正常雨水的pH,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有所了解;化学1专题1的学习建立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2)技能起点:能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一定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表述能力,但容易忽视对细节的观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不足。(3)态度起点:实验观察和操作兴趣较浓厚,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愿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大主题。

三、教学组织过程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

2.新课引入

[投影图片]展示雕像、森林、水体受酸雨毁坏的图片,硫磺燃烧法熏银耳的图片,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的报道,直接引入本课题。

[教师引导]二氧化硫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如何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或检验食品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捍卫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健康?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3.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

(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和物理性质

[情景创设]用蜂窝煤取暖,室内经常能闻到刺鼻气味;展示一瓶软塑料瓶盛装的二氧化硫气体,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取上述1-2mL塑料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1-2滴石蕊试液。

[教师提问]So2溶于水过程仅仅只发生了物理变化吗?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在遇到硫化氢等强还原剂时,也会体现一定的氧化性。

[教师提问]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具有哪些化学特性?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小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加热试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效果不持久。

[联系生活]二氧化硫熏蒸银耳、馒头等食品的危害;二氧化硫用做纸张漂白等。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品红化合形成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分解又生成品红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氯水也具有漂白性,我们从原理、本质、效果和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思考讨论]比较氯水和二氧化硫漂白性。

(3)硫酸型酸雨

[指导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酸雨有什么危害?

③如何防止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交流]结合课前调查,对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进行交流。

[观看录像]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渠道,最终都形成硫酸;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等多方面构成危害,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大家谈到的防治方法都很好,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治理酸雨,保护环境!

4.课堂小结(含板书)

[教师点津]①学习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还原性和漂白性;运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特点来理解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②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多视角来认识、研究物质。

5.作业设计

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气体是Co2和So2?

四、教学方案的反思

1.关于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准备水平。对于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说,要格外关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起点能力,就是要科学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实际上,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要对化学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予以全面分析,既要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一般特征,也要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2.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作为化学学习内在动力系统中的发动系统的重要因素,对高一衔接期的学生化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探讨和实施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方法。然而,如果离开了对化学学习需要的充分重视去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显然是徒劳的。高一衔接期的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不断维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进入化学学习动力维持和定型系统,使学生的化学学习顺利进行。比如,本课开始以酸雨危害的相关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酸雨的关系,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引入微型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作业设计中安排了难度较易、操作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以期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强化。

3.探究实验的设计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课本上二氧化硫与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的实验成功率低,即使在不加过氧化氢水溶液的条件下,也会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不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硫还原性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体现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学生通过对溴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反应前后溶液pH的变化来发现两者间的反应原理,更能吸引学生。

由于该课所涉及到的多种物质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我们进一步将微型实验置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4.教学设计主题

本课以“从生活走进化学用理论引导分析用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为教学设计主体,目的在于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即强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加工、提升后,再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教学设计主题的贯彻,即能提高整节课的流畅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政治课堂;有效运用

一、前言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理念是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这种理念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即教师说,学生听,虽然也能教授给学生知识,但是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课堂效率低,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枯燥且单调,而高中政治涉及内容广,抽象,包含有经济学、哲学、时事政治以及社会舆论等内容,面对理论性强的哲学以及复杂的经济学,学生往往处于懵懂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然而高中政治是高考的科目,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即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时,以案例材料为依据,通过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来达到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的目的[1]。在上课前,教师先将案例材料整理后分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学生也可以单独研究,自行分析案例,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遇到难题时要及时采用引导措施,通过提醒或者补充促使学生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是局限于课本的授课方式,而是以一些热点新闻作为讲解政治的案例素材。这样在开阔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因为以案例教学法的载体为案例,相比书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因而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且运用案例素材,将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贯穿高中政治教学始终,使政治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得到较好的诠释,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思维的开拓,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好奇心与探索心相对较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判断能力较强,同时也喜欢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反思和质问,因此思维性较高。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教学质量欠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目的性强,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以一个或者几个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以及思考案例,激发大脑的兴奋点,调节注意力,尤其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能够无形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通过对校园外的知识以及实际问题进行转化,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触,从而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强

多数教师在教授高中政治课程时,依靠课本的固有套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政治课本理论系统化且专业化,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教学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并存在一定的盲区,针对性较弱。案例教学法以多个或者一个案例作为教学的入手点,在政治教学过程当中,不受固有套路的影响,将教材内容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在筛选教学案例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选择的案例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又具有十分鲜明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形象描述、直观表达,给学生制造身临其境之感,将抽象的理论与深奥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出来,变得深入浅出,并且促使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课本知识的难题。

(三)案例教学体现了高中政治知识的应用价值

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的教学即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而且使上课气氛也比较活跃与轻松。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进行案例理解、消化,然后查阅或者互相交流相关的知识,再经过缜密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补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高中政治的价值,这些都无形中帮助了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四、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通过案例辅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附带进行讲授,而应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使案例教学法成为高中政治的辅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在选择案例时尽可能优先选择真实的案例。可以选择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案例,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以“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为例,该课题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因此教师可以讲解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案例。屠呦呦在实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带领团队研究青蒿素,在失败近200次后终于提取出青蒿素,帮助六百多万人战胜疟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献。利用这个案例,让学生讨论价值创造的困难,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

此外,在选择案例时,要把控好案例的难易程度,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非常轻易地就可以得出答案,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错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案例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会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也会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以案例引入进行讨论

在选择好案例后,教师应适当引入案例,将案例布置给学生准备讨论。例如在讲解“国家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南海问题、问题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主题进行解剖,让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表、解释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彼此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重点,并对案例的性质和国家规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还能激发爱国热情。随后教师与学生进行结论讨论。案例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提问或组与组之间的辩论。案例讨论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3]。

(三)总结案例的同时补充相关知识

在案例讨论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多给予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对没有对学生讲解到的知识点予以引导、补充和深化,通过提醒、反问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学生对相关政治知识的认识,拓宽其知识面。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开放,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五、结束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材料为依据,通过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以及分析,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且高中政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辅助,有助于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高中政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精心选择案例,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姚兰.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研究),2014(51):29.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5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高年级的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学习的难度有所加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有所加强,因此依然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持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激发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在此着重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进行介绍。

多媒体设备是为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实效而配置的教学器材。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该要多多运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借助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印象,并且借助一些有趣的画面甚至是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案例分析一】

例如,进行四年级上册unit2inatoyshop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一些毛绒玩具的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在这些图片的旁边配上一些有趣的话语。假设教师展示的是一只熊猫玩具,如下:

师:谁可以告诉我,这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

生:一只熊猫,是panda。

师:很好。对,是一只panda,那么大熊猫具有什么特征呢?

生1:大熊猫喜欢吃竹子。

生2:大熊猫是白色的,还有黑色。

……

师:很好!那我们一起走进玩具商店,走进动物玩具的世界,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好不好?

生(齐):好!

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保持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协助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旦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凸显,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学生在获得这种感觉后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进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仅是要学生成为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并且更好地获取知识。

【教学案例分析二】

例如,进行四年级上册unit2inatoyshop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导入学习之后可以这样开展教学,如下: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商店里的玩具,那么有谁愿意来给我们讲解一下你平时在商店中看到的玩具呢?

生1:我们最喜欢的兔子“rabbit”,这种动物在玩具商店里白白的,还毛茸茸的;还有“rabbit”喜欢吃胡萝卜,我也喜欢吃胡萝卜。

生2:还有“tiger”,森林之王!

生3:还有那个“beer”,长得可漂亮了。

……

这样,学生不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而且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学习效果加强、主体性地位被凸显,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表现固然重要,但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看似三言两语却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语而更加努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肯定而获得自信心;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感动进而摆正学习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所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并给予合理的鼓励。

【教学案例分析三】

例如,进行四年级上册unit2inatoyshop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当堂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调动自己的联想能力,能够迅速地跟上老师的步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能够把对自己想到的动物进行描述并且加以一定的修饰,能够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你所介绍的动物的一些特点。这些都是让老师非常欣慰也很感动的地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之中能够继续发扬,能够继续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老师非常期待大家在今后学习之中的精彩表现,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给老师以惊喜的!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教学策略;动手操作;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2-02

1中学生物课实施动手操作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操作学具不仅能开发人的右脑,而且能协调左、右脑的发展,又能让学生的认识活动从形象至表象再到抽象,使认识不断内化,最终使认知结构得以形成,学习技能得以提高,以致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更注重独立操作。使演示实验演化为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使知识简单化,有利于长久记忆。

2关于生物课堂动手操作教学策略实施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有效教学的理念。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和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教学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的需求而组织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现实要求我们构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抑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视学生是否“吃”的饱抑或学生“吃”得好。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或者学无所得,教师就是教得再刻苦亦是无效的劳动。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刻苦,但学生发展很有限,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在新教改中:我们切忌把探究学习简单误以为“动手”操作,而应该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知识建构,应该侧重“做”背后的社会文化实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共同体的文化情境;应该尽可能采用知识建构共同体这种“做中学”的思路,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知识(思想)的生成和不断改进活动,同时辅助实践共同体“做中学”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生物课堂动手操作教学策略实施的案例——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教学为例

(1)目的要求:①认识种子的结构。②学习观察种子的方法。

(2)材料准备实验前一两天,将菜豆(或蚕豆、黄豆)、玉米的种子放在培养皿里,加水浸泡,使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3)材料器具浸软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刀片,载玻片,放大镜,滴管,碘液,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挂图。

引入:家住乡村的同学可能知道,这两天正是农民播洒稻种的时节,不久,播入土壤中种子就会萌发,长出新苗来。在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和水稻一样,当它们的种子落入土壤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萌发,长出幼苗,随后有的可能长成一株不太高大的花卉,有的甚至可以长成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植物体呢?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么?

师: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先了解种子的结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种子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看实验桌上的种子,看看你能认识几种,大家相互提示,将你们组认识的名称填入实验报告单相关的栏目内。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一粒大豆的种子,作为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每位同学拿到1-2粒大豆种子,请同学们观察它的外形,像什么?再看凹的一侧有什么结构?用母指和食指挤压一下,看有没有水出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撕开外面的种皮,小心地分开两片豆伴,仔细观察内部结构,利用书本上提供给你的信息,找到有关各名称所对应的结构。思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大豆的种子完成以后)

师:学习完大豆的种子的结构后,下面我们来学习和探究玉米种子的结构,请大家取出一粒个大、饱满的玉米种子,作为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二个对象。

请同学们用摄子小心地从胚处撕开种皮,这实际上是结合紧密的两层结构,外层较厚,是果皮。内层较薄,是种皮。

然后请大家把一粒玉米种子平放在一张白纸上,从中间纵向切开(教师画图演示)取其中的一半,在其纵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观察出现的变化。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对照课本上的图或挂图找到各部分结构。它们各有什么功育旨?

(各小组都完成之后)

师生共同总结:两种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幻灯演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析和比较上述两种种子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上述完成后)

观察并解剖其它植物的种子,和上述两种种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得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定义。

讨论:种子能长成一棵新植物体的奥秘是什么?

通过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大豆和玉米种子,对于大豆和玉米的结构的区别就非常容易了解,也可以很容易的给单双子叶的植物定义,通过对玉米切面滴加碘液变色的现象,学生也容易掌握胚乳内含淀粉的特点。这种记忆属于长久性记忆,不易遗忘。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解剖其它植物的种子也可以分辨出单、双子叶来。

4结论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喜.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黄建军.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16)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7

摘要: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学生,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073-01

案例一:“这个词谁来读?”课堂上老师面带微笑地问。“我来读,我来!”很多人都举起了手,老师非常高兴。“你读!”随着老师的手指一点,一位小男生亮着嗓门读了起来。刚读完,老师伸出了大拇指,“读得真棒,表扬!”。“你再读读。”老师又点了一位小女生,这个女孩的发音标准,翘舌音到位,读完后教师也伸出大拇指,“读得太好了!”“啪啪啪!”又是一阵掌声。接着开始读课文了,有一位学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没有语感,老师说:“你真棒!”,又有一位学生,声音特别响亮自信,老师说:“你读得真好!”还有一位学生把感情也读出来了,老师真是感到非常的满意:“太棒了,表扬他!”

点评: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可是,他却忽略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回答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其改正。上述例子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除了老师表扬的优点以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这位老师给每位同学的评价都以一个“好”字代替,都没有指出到底是好在哪里,这样就有可能给学生一种错觉一只要我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说好,而懒于去思考自己该在那些方面注意,也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切实的,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的评价。应该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二:两位老师处理一位学生碰到数学难题的情景

情景一: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我知道你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前面三题你都做对了。第4题是相似的,只不过稍难了一些。你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开头,但这里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想一想前面的三题,然后看看能否解决第4题。一会儿我再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情景二: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你不会?为什么?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不要说你不会做――我们从来不说我们不会做。你努力过了吗?

学生:是的,但就是不会做。

老师:前面三题你都做了,可能第4题要多花点精力。再试试看!

点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积极的期望,提供了有效具体的建议,然而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代劳。在给出前三题的反馈时,他具体指出答案是对的,并将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因而支持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还提供了一些知道性的帮助,使学生对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做题的信心。第二位老师既没有提供有用的指导,也没有可信的鼓励。他表达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期望,让学生毫无理由相信进一步的努力会导致成功。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总结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的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身;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日常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229534,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0-51

[3](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65.

[4]胡守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技巧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5]王攀峰,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8

一、  案例背景:  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本课时的关键是做好直观演示。因此,我以活动教学法为主,适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建立分数的概念。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合适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工作,有效促进大脑两半球功能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在玩弄学具中,通过折、剪、比和看、想、说等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增强智能。二、案例过程:  (一)情感激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屏幕上显示两只小熊图)喜欢小熊吗?今天熊妈妈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想平均分给它的两个孩子,你们能很快口算出它们每人分几个吗?那我们来抢答,老师说每样东西的个数,你们直接说每只小熊分到几个好吗? 课件依次显示:6个香蕉、4个苹果、2个梨、1个饼。 出现一个饼时,当学生说半个时,师可问:半个能有能用一个数表示?用什么数表示? 师: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是一个整数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比如这半个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要把一个饼分两只小熊,怎样分才公平?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代替饼分分吗?   师:谁能说一下,你是把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只小熊分到这样的几份?每只小熊分到几份中的1份?你猜猜看这2份中的1份用什么样的数表示比较合适?(此时可用课件演示分饼的过程)   师:个饼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教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了2块,在横红线下面写“2”。表示其中的一块,在横线上面写“1”。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数表示多少?(表示圆的一半。)它还能表示别的东西吗?(一个长方形的一半,一个正方形的一半,一根绳子的一半,一本书的一半````这些都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2、折纸巩固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或线段,折出它的。请观察一下有几个。(可演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几种不同折法)3、练一练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1)          (2)          (3)     (4)                      (5)    4、小组探究学习其他分数(用圆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线段)。同学们刚才是把一个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如果把它平均分成3份、4份、5份甚至更多份,每一份还能用表示吗?每份又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下面就请每人选择一种纸片或线段,折一折或分一分,看它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用哪个数表示?把它填在表格里(师指屏幕上表格说明)。先折一折、分一分、再说一说、填一填。平均分成的份数每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下面就分学习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得到的新数最多。5、小组汇报6、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折纸片,分线段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7、看书质疑,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三)反馈矫正1、折一折。拿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叠出它的、、和,并涂上颜色。2、图中涂色部分能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吗?                                                                                             3、说说图中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                    (   )    (   )     (   )     (   )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并且初步了解了几分之一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同学们动脑、动口又动手,学得认真,掌握得好。三、案例分析:(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数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和空间性,而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感知为主,不利于理解与接受。如果牵强的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学生连在一起,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抵触与“迟钝”。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例如:本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呈现熊妈妈分东西的故事情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工具性借助,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过程。“活动教学”思想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一般情况下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对年幼的学生来说,活动对于学习的理解、认识的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物学具的充分应用可以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利于理解数学算理,一定程度上把枯燥的教材变成了“活教材”。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能够深刻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对此知识稳定的认知结构。例如: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主,教师和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直观教具和学具,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分、折、剪、画、比活动中,手、眼、脑、口同时并用,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了分数,在思考表达中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实际意义,由形成的愉快的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总之,恰当地选准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种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一盘皆活”的作用,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9

一、教学背景: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体现,自然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是对英语的兴趣,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学生分析: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但只要提起他们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小组对话或小组活动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大胆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在鼓励中也敢于表达。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9whenwasheborn?sectionB1a-2c本节课的目标是

1.学习并记住本课时的单词

2.用形容词来描述人的特征

3.听力练习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课前准备:课本、歌曲、带图卡片、小黑板、磁带和机子

五、教学设计

Step.1Greeting

和同学们打招呼,并提出本节课各小组间将要进行一个竞赛(简要说明比赛规则)。优胜组将得到神秘礼物。教学意图:开门见山,激起学生竞争意识。

Step.2warmingupandlead-in

1.首先通过一首歌来导入新课,当《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音乐欢快地响起,学生们仿佛回到了童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曲结束,我趁热打铁,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歌吗?都讲得是些什么故事呢?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对熟悉、喜欢的东西都有话可说,并乐意去说,因为喜羊羊很聪明……美羊羊很……等,通过提问引入单词famous,outgoing,talented

2.学习并讲解单词,同时通过一个小游戏反复操练,朗读,以达到掌握单词的目的,同时各小组竞赛。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Step.3presentation

1.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单词,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形容词。这些单词都是用来描述人的,此时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周杰伦)引导学生用相应的单词来形容他famous,outgoing,talented…

2.让学生看到课文56页SectionB1a。看到这4幅图片。whatdoyouthinkofthem?让学生用相关单词描述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论图片。

3.老师拿出更多的图片(精美的图片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分小组让学生练习,学生小组讨论后,让小组推荐学生表演对话(对话比较简单,大家都比较勇于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评价,

为本小组加分。

Step.4Listening

1.导入Yaomingismyfavoritebasketballplayer,iadmirehimsomuch.whodoyouadmira?twopeoplearetalkingaboutpeopletheyadmira.Let’slistentothemcarefully.

教学意图:承上启下导入听力。

2.播放磁带,完成1a,2B部分,然后让学生回答相应问题并订正他们的错误。

3.再听并复述句子(强化听力的效果)。

Step.5pairwork

1.教师出示一个表格,

admirewhoBornwhenshewas……

midoriafamousviolinistin1971ShetouredtheU.S

Lauraakindandlovinggrandmotherin1932ShestartediceskatingShebecomeaskatingchampion

2.让学生完成填空,并订正答案

3.根据表格编对话。学生可以用下列句子提问:

whodoyouadmire?/who’sshe?/whenwassheborn?/whendidshedo?

4.结对练习,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5.拓展对话,拿出教师提前准备的卡片,用卡片上的信息对话,并检查相应的小组。

教学意图:直观的教具和卡片让学生操练语言容易许多

Step.6Summary

1.总结本节课的单词和相应句型。

2.公布对抗结果。(学生为自己的胜利而欢呼,感受快乐和成功)

Step.7Homework

用本节课学到的形容词,描述和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等人物

六、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本人事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能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兴趣,并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

2.竞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以竞赛形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该部分教学设计的亮点。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反应积极,讨论热烈,思维活跃,竞争激烈,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10

一、钻研教材、了解孩子的知识起点

低年段的数学课堂更需要我们钻研教材,却是并了解孩子掌握的知识起点,往往我们觉得简单的知识点,却是更难讲的扎实生动。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因为是第一次上这节课,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一节课,没什么好讲的,通过仔细钻研教材,首先我先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加、减法计算由20以内拓展至100以内,其中主要变化是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各种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并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练习。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我再了解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起点,经了解,大部分孩子都会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但是说不清是怎么算出来的,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那这个便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有了教学重点和目标,我觉得这节课可以好好的设计一下。

二、创设有趣情景、鼓励学生参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生动的课堂也许离不开一个有趣的情景,正好我的这节课赶上了学习组织春游,我借此创设情景,羊村的小羊们也要去春游啦。

师:春天来了,羊村的小羊们也准备去春游,瞧,他们准备了两辆车,在图上你能找到哪些信息?

生:在图上我看到大客车有40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

师:观察真仔细,那谁能提出一个列加法算式的问题呢?

生:两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问得好,谁会列算式?

(师板书:40+30=)

接下来就是探讨如何计算40加30,不出所料,孩子立刻答出30加40等于70,我便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中交流。”这里的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会的先说,不会的孩子后说,这个交流讨论的过程其实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如何计算40加30,讨论过后: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40里面有4个十,30里面有3个十,4个十加上3个十是7个十,7个十是70。

说到这里,你可能很奇怪,孩子为什么会说得这么好。这得感谢我上课前了解了孩子掌握知识点的起点,知道他们理不清算理,新授前我用几道练习帮助孩子复习了整十数的组成,所以新授中孩子们很容易想到知识点的迁移,用旧的知识来解释了新的知识,这个自我迁移的学习过程,帮助孩子更加扎实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

随后我请了几个孩子也像这样说一说,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个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也能减少他们课后的负担。

师:你也是这样想的吗?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生:我是想3加4等于7,所以30加40等于70

师:嗯,我听明白他的想法了,你也听明白了吗?

(孩子们表示明白)

师:那你能告诉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吗?

(引导孩子从数的组成去理解这个算法)

这段教学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想法,多种思路的碰撞才可能生成一节生动的课,并且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孩子去帮助孩子理解新的知识点,孩子们俨然变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举手特别积极,并且在他们自己的讨论中克服了这节课的难点,老师轻轻松松地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让孩子们表达,他们便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才能是扎实有效的课堂。

三、扎实巩固练习、游戏调动课堂

这节课上到这里,孩子们已经不存在难点了,接下来就围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巩固练习,由于这节课的计算比较简单,反复的做习题会让一节课枯燥无味,这个时候可以有一些激励性的情境穿插其中,并且要了解每道题的教学目标,每道练习都不是单一的为了练习计算,有的是为了巩固算理,有的是为了在比较中提炼计算方法,有的是为了考验计算速度等等,掌握这些目标,练习的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讲解中还是要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补充,长期的这种课堂训练,孩子会热爱数学课堂,并且很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补充自己的观点,而补充观点的前提是他得认真听讲,并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们的课堂不就更加扎实生动了嘛!

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学的这么好,奖励你们一个游戏好不好?

看这幅图,这一排的同学正在跟老师做游戏,如果他们能在20秒之内开火车计算出最后的得数,就会得到奖品!

提醒:计算时不能直接说得数,要连着算式说得数。

师:哪6个同学愿意先来挑战一下?

(站在座位上示范即可)

随后出示卡片,选4组同学。

这个游戏配合有紧张感的音乐,上来的同学自然是积极认真参与,下面的同学也是积极的关注台上的同学,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这个游戏调动了整节课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再一次巩固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但孩子们并不觉得枯燥,甚至下课之后还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