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8:14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探新知:

(一)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高―()大―()

前―()左―()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

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正负数)

(二)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把听到的数清楚地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1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学校四年级转来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3名同学。

3小刚的妈妈做生意,五月份赚了7000元,六月份亏了1000元。

2、收集学生的记录单展示交流: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如赢3、输2)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如:笑7000元、哭1000元)

第三种:用带方向的箭头表示(如:5、3)

第四种:用加号、减号表示(如:+3、-2)

师:你用的符号意思你明白,我用的符号意思我明白的,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要让大家都能看明白,怎么办?

生:要统一。

师:在同学们所用的符号中,哪个更具数学味?

生:用加号和减号数学味更浓一点。

师: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师: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数学家提出这种表示方法,并得到大家认可,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3怎么读?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抢读。+200、+5.8、-2.7、2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26是什么数?在写数时,为了简便,可以去掉正数前面的正号,去掉正号后仍然是正数。这些数你们熟悉吗?(是我们过去学的数)

二、自主探究,发现交流正、负数的秘密

(1)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条数轴,然后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在数轴上去发现:正数、负数也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生:独立观察、思考后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发现)

(2)汇报交流内容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你们的精彩发现。

生1: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有无穷多个、负数是也一样;

生2:我们组发现了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生3:我们组发现了越往左边的正数越大,越往右边的负数越小......

师:引导学生小结《适当板书》

同学们发现了正负数中这么多的秘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是...(无限的);所有的正数比0...(大),所有的负数比0...(小);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

(1)比0大的数用()表示,比0小的数用()表示。

(2)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

2、判断

(1)+15可以写作15。()

(2)―2,―5,―10,―100,都是负数。()

(3)0表示什么也没有,0比负数小。()

(4)+5和―5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

3、在里填上“>”“

0―30―6―3―2

8―809―9+77

三、结合生活、交流分享、运用新知。

师:那负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最简洁的记录并交流。

1、整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答对得10分,记+10分答错扣10分,记-10分;

生2: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记+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记-127元。

生3:我听写时写对了5个,写错了5个。记录成听写时,+5个,―5个。

生4:我在妈妈的工资本上发现每月5号好发1560元,妈妈每次取钱后工资本上记录的是―200、―100

生5、我妈妈记账本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这个月水、电的支出200元应记作-200元。

生6、足球队进了3个球记作+3,失2个球记作-2。....

师:同学们表现真出色,收集了这么的信息,原来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在运用正负数作记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节约记录时间。

生2:可以让别人快速明白........

师:对,省时、省力。老师也收集了些信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课件出示)1、电梯中的正、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2、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记作“+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米。

3、方向中的正负数。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米;(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行()米。(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行()米。

4、运动中的正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1)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2)反馈并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表演。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负数,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应用的过程。“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上课时我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借助相反意义的量理解了抽象的负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相反的量表示出来。通过尝试,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数学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课后的巩固提高,我大胆的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负数,结合相反意义的量自己创造一些正负数,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整节课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力求做到“动静结合,张驰有序”,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98-01

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欲和表现欲,他们在课堂上想当“演员”,不想当“观众”,而传统的“鸭式”教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使笔者们初中数学教学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一个案例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资源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

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二、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生成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是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等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

三、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就可以了,它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四、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情境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或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下自然产生的教师意料之中的内容。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奇思妙想的展现了学习之美属于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点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以说影响深远。就象布鲁姆说的“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3

一、“认识小数”教学案例简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看一看。

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环境中了解超市中的一些数据,如价格、数量、付款金额等。

2.分一分。

观察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把观察到的数据分成两类,一类是已学过的整数,另一类是还未学过的小数。

3.认一认。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小数,并知道如2.0等同类型的数也是小数。

4.说一说。

教师板书“像3.50、0.2、0.5这样的数就叫小数”,由此引入小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的组成。

师:我们刚才说小数与整数的最大区别在于这个小点,在我们数学上怎么称呼它呢?同学们猜一猜。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中间的小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小数部分。

2.试读小数,适当指导。

教师示范引导,对学生进行多重训练。

3.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多媒体功能,让学生知道当用小数表示多少元时,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字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字表示几分。

4.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教师以“我是小数吗”为主题,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小数,并进行自由畅谈。

5.利用线段图,理解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含义。

教师通过提出承上启下的问题,即“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小数呢!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呢?老师的身高是1.71m,同学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并结合分数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米”与小数的关系。

(三)重在“收口”,总结新知

师:因为小数简便,所以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认识了小数,它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多观察生活,把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关于小数的认识。

二、教学反思

从整体性来讲,这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

(一)创设生活情境到位

调查表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课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超市环境作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小数的形象化概念,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上述教学,导入环节、关于“元”这个单位的认识等环节,都能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求发展,在探索中创新。

(三)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到位

教师以“我是小数吗”为主题,让学生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四)教师驾驭课堂到位

写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教师不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考和探讨,而且能够成功地掌控课堂,不因为学生交流而导致课堂秩序紊乱。

(五)整堂课的组织教学到位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恰当地借用分数和各种生活事例安排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数。其中,通过“元”和“米”两个日常生活概念的解析,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识。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3—0088—02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

然而,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忽视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案例1】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说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说兔子在跳舞。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教材安排主题图的目的是什么?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每个例题前都有一幅主题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主题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而往往有的教师在处理主题图的时候把主题图浓缩成一个文字题,这样处理违背了教材的编排意图。那么,在处理主题图的过程中怎样提问才是有效的,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案例中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案例2】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方法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教师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让学生把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析: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发现班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没有举手,便说这个问题我专门找一位这节课还没举手的同学来回答,没有举手的学生渐渐地低下头不敢面对教师的眼神,教师还是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很明显结果是这些学生回答不出来。

分析: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教师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应抽中差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应让中上生来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优等生来回答。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学生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从而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们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学生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则有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

针对以上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提问,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认真思考,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3.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有效的或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数学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效提问的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在学生的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有效提问还应注意十戒:一戒只提问优等生,省时省力省心;二戒只提问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四戒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突然发问;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八戒大而无当,无从作答;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十戒提问如林,面上开花。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5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的含义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事例。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和分析数学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和思想情感。

二、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数学教学的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2)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要能够把数学教师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的描述,也不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

(3)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4)数学教学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数学教和学的特性,提示出人物内心的数学思维活动,如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5)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例发生的教育背景。

三、小学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遇到学习数学特别困难的学生;遇到学习数学特别优秀的学生;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全班的错误率特别高;遇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数学内容时,多数学生特别感兴趣;遇到某个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特别关注,孩子的成绩并不好(或特别好或无明显的感觉)。数学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数学教学案例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做案例的意义:

(1)案例写作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6

【摘要】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课堂教学案例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又好又快的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师反思;专业成长;教学新境界

教学案例就是课堂教学事件,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教师反思就是根据教学事件进行的反思,下面谈谈如何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

谈到“教学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了几十年的书了,教案写了不少,但是具体谈到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案例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有也说不出个“一二来”,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没多大价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写教学案例日记,我们只注重平时教学教案编写,却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案例即事件的记录整理。我们可能都是这样的一片茫然,面对每天的忙忙碌碌,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应对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应对,我们对所教的每一节课,课后是否进行回顾写下来了,对有些精彩场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进行了记录整理,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和不足的记录,这就是教学案例,也就是叙说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撰写教师反思呢?下面就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反思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间时李老师在黑板中间写了‘加法’两个字,同学们纷纷议论:加法太容易了,我们早会了,怎么还学习加法呀?同学们莫名其妙,这时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走上讲台。老师说:加法的奥秘很深,我们已经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有关加法的奥秘吗?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新课便从这里开始了。同学们通过观察3个算式发现新的奥秘,从而明确了()+3=5,已经利用今天的发现,接下来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对本节课教学案例的评价反思,本节课导入既要有精心的课堂设计又要能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以学生的行为切入,感觉自然,学生感兴趣,一节课下来轻松愉快,同学们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会求未知数x,但在计算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加法的进位、减法的退位错误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个别辅导,特别是错题一定要老师看着改。

2案例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以故事形式引出新问题:一个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数表示呢?这样引出‘分数’的产生,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同学们兴趣很高。在课的结束时,王老师又以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的下一步学习设置了悬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个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听了哈哈大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向课后延伸,同学们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可以分圆形、长方形、一条线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呢?应在准备学具时涉及到,使同学们对单位1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下一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鉴定基础。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同学们兴趣浓厚,使枯燥的数学有了博大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新知,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学们兴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学习能力。

案例三,孩子写数:

1,2,3,……9,(帮一下)

10,11,12,……19,

……

90,……99,(帮一下)

100,……109

110,……199

写到1001,……。

他不愿再写下去,说:就这样继续下去!

对这个教学活动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这样继续写下去!”就是数学,对这个孩子来讲,他正在创造自己最早的数学,是最深奥的数学。这个孩子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表面上看,写在纸上的数还在继续,但准确的讲,这是数的记号在继续。这个孩子突然发现了写出所有数的非常简单的原理:0的后继是1,……。他也知道,这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由此,可以说,他已经发现了无限。这在数学上是了不起的!这正是数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过去我们关心较多的是怎样讲课,怎样展示教学内容,却不太注意观察学生,也缺乏倾听学生的耐心。现在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学会倾听。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运用

数学案例是数学教材知识体系的有效“承载体”,同时是数学知识结构复杂内涵的“展示台”,更是教师展示教育教学意图的“表现物”。数学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数学案例教学活动已经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重点教研的课题之一。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数学,以其具有的较强思维型、显著抽象性和深刻逻辑性等特性,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将案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之一。案例式教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具体教学活动进程中紧扣数学案例的内在特性,设计和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现简要论述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策略运用中如何结合数学案例特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一、紧扣数学案例概括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深刻掌握教材要义

数学案例是教材要义内涵的生动体现,也是数学知识复杂关联的有效概括。案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主体逐步形成良好的分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更好地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发现小学生要实现数学案例分析和解答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知识根基和素养。因此,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讲解融入案例讲解活动全过程,引导小学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媒介”,对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再次回顾和分析,深度窥探和感知数学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逐步形成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数学认知体系,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数学素养根基。如“认识负数”教学中,该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小学生需要对“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有准确的掌握和运用。在案例讲解环节,教师设置“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走了()”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小学生通过题意分析感知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此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小学生“回顾”该案例遇到的数学知识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让小学生借助数学案例这一抓手,实现对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为有效探析解决案例积淀深厚知识“根基”。

二、紧扣数学案例探究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获得动手实践锻炼

案例:李红和李明骑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0.5小时后相距47.5千米,李红每小时行驶42.5千米,李明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解析:根据题意,已知李红和李明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李红行驶的距离与李明行驶的距离之和。现在知道李红行驶的距离,根据路程公式就可求出李明的行驶速度。

教师指点: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同一地点相反方向行驶这一条件,同时准确利用路程公式。

学生完善修改,合作归纳解题思路。教师点评:解答此类型问题时,要根据题意准确画出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及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解答。

在上述案例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始终处于案例解析的“前沿”,时刻承担解答问题的“主责”。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贯穿在教师组织的案例讲解进程之中,小学生承担了问题条件的感知、案例思路的探究及问题解答的“任务”,其数学动手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得到深刻锻炼和有效提升。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活动可见,教师在小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奇求真的特性,紧扣案例探究实践特定,将案例教学过程有效延长和丰富,融入小学生数学探究实践环节,让小学生获取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机会,以此促进和提升小学生动手探究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紧扣数学案例分层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整体获得发展进步

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分析思维、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任何活动之中,都必须加以关注和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具有显著的分层性特点,解题要求的难易程度就是生动、显著的“佐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抓住数学案例的分层性特点,对学习优秀、成绩优良、后进潜力的三类学生群体,设置出一一对应的解题任务和要求,使他们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时机,并组织他们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互助互学,从而使不同学习群体在不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四、紧扣数学案例发散性开展教学,让小学生数学思维更加灵活

问题:王叔叔家离公司2.05km,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往返两趟,每周(按5天计算)下班共需走多少千米?

小学生进行问题解析:每天往返两次,就是走2×2=4次家到公司的路程,先依据每天走的路程=次数×家到公司距离,求出每天走的路程,再依据每周走的路程=每天走的路程×天数即可解答。教师指导予以强调。小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过程略)。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出如下案例:

变式:学校买来足球和篮球各11只,每只足球售价125元,每只篮球售价75元,学校买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组织小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活动,以此锻炼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设计和变化出其他解题要求的数学案例,组织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分析活动,以便训练他们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案例式教学时需要充分运用数学案例的内在特性,并将案例特性融合在具体教学之中,科学组织教学、精心实施讲解,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数学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听《充要条件》这节课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呢?(2)数学的应用性不是很强吗,那充要条件应用在哪方面呢?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给予解决,虽问题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课后我做了学习情况调查,一位同学和我交谈说:“老师讲授之前,我有自己的想法,但老师解决问题的时间太快了,以至于我没有把我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看来教师低估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教师没有将“线性规划的最优解和最优整数解”放开,约只用了3分钟,特别对“最优整数解”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只作图展示,而且作图不是很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可能不利。“如何更快找到最优整数解”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享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数学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9

一、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二、案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教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

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三、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比如:数学开发性问题、数学作文题、数学情境题等是"孕育创新作品的沃土"。

四、数学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

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1Cme-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