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文化营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9:26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1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产品营销工农一体化创新型进出口销售

一、农产品营销的概况

(一)营销规模

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乡土文化逐步成为农村发展的主流,而农产品的营销自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产品营销的数量和规模正日益增大,不仅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扩张趋势,还在原有基础上了一定的提升。依据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营销规模的拓展主要呈现在内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规模的扩张使得企业和部门建设相对集中,而外部规模的扩张则使得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大。

(二)营销方式

基于时展情况,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蓬勃向上的优质化建设阶段,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的营销方式,也随着时代进步有了明显的改革和完善。从目前的农产品销售角度看,农业事业发展的相关人员,开始从传统的营销模式转型到现代化的营销策略上。通过网络通讯等新兴技术,来实现对营销方式的创新和革新,使得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顺应时展的基本潮流,最终实现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方式真正作用于农产品市场。

(三)营销特点

基于乡土文化视角,我国的农产品营销主要呈现出实体与虚拟相互融合的特点。基于实际发展情况,农产品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的销售,还通过虚拟化的互联网络,作出网络与实体店的关联与串通。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农产品营销,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开拓性,不仅可以保证较高的营销效果,还可以为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提升,奠定必要基础。

二、乡土营销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营销途径较为传统

相对较为传统的营销途径,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的乡土营销面对周边城市或市场,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数量和规模,而作出一定的拓展,市场营销范围较为狭窄,所涉及面也有一定欠缺,这就导致了乡土营销未能达到预期标准,相关经济利益和文化效益的数值也未能达到预期值,造成了营销上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二)营销制度尚未跟进时代潮流

随着时展,各行各业都紧跟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创新和改革。乡土文化视角下的农产品营销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市场营销制度未能及时顺应时展需要,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欠缺性。基于现阶段的营销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制度的设未能对特殊情况作出解释,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三)营销财务审计存在缺漏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与财务审计存在一定的关联,而现阶段的农产品营销等相关财务审计一直存在着明显缺漏,这导致了乡土文化下的农产品销售,出现了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依据实际情况,财务报表上仍然有模糊数据等现象,这种不透明的处理方式,将导致内部财务与外部报表,存在重要的偏差和矛盾,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另一方面,乡土文化下的审计制度尚未完全与其它部门相互隔离,这就导致审计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交互和日常沟通,容易导致数据受到个人关系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将直接导致农产品营销的相关数据报表,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和虚假性,最终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后阶段农产品营销的创新型策略

(一)工农营销一体化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尽管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势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然而从本质角度来看,两者存在互利共通性,这就意味着,在后阶段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客观背景,落实好工农营销一体化,不仅能够带动工业的持续发展,还能使得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技术作用于农产品销售,最终保障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进出口营销

进出口营销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客观生活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农产品营销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将会导致营销对象的局限性,因此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进出口营销,使得农产品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为国家经济的提升奠定必要基础,与此同时,也通过进出口营销反馈于社会发展,促使市场经济能够随之提升。

(三)自产自销模式的优化

现阶段的农产品营销主要以自产自销为主,而后期建设则应该充分优化自产自销的相关模式,从本质着手,提高自产自销的资源利用率,使得农产品营销可以与乡土文化相互结合,并从中得利,使得农产品营销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营销,上升为精神营销,而真正作用于国家的文化建设。

(四)推进个人与团体的合作

尽管时代的发展要求个人不能完全依赖于团体而作出自身的拓展,然而,个人的独立性并不包括他要脱离团体而存在,他同样需要用团队精神和个人努力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实际价值。乡土产品营销不仅仅应该落实到个人努力,还应该通过团队力量作出全局考虑,从整体化的角度,挖掘本质内涵,从而实现农产品营销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延明,赵贵玉.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战略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2,12.

[2]史贤华,陈明,李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产品营销策略[J].经济纵横,2011,10.

[3]赵仕红,常向阳.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2

1.从产品视角到管理视角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的探讨大致基于两个视角:产品视角和管理视角。产品视角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生产止于销售的过程,通过产品标准化、信息收集、运输流通等活动协助产品价值的实现。管理视角以营销管理为学科基础,关注于消费者需求,将农产品营销视为始于市场止于市场,涉及信息收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定价、渠道、促销等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呈阶段性发展: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产品视角研究为主,此后以管理视角研究为主。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以及研究的焦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以产品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到来。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始凸现,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研究者主要从产品视角探寻农产品经营困境的问题所在,将农产品销售渠道作为一个独立于产品生产、定价、储存、促销等系统活动之外的行为加以认识。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焦点问题是流通渠道不畅,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灵活、流通主体不成熟、政府宏观调不完善等(张治安,1995;左尔钊1994;贾益东1995);农产品过低的比较利益、小农业对大市场的不适应、价格信息传导滞后是农产品大流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吴振先,1994)。此时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限于宏观环境范畴,研究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农产品在社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营销研究的微观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营销研究”,但却是此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础和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3.以管理视角对农产品经营问题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效率虽大为改善,但卖难问题仍然存在。研究者们意识到“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市场营销系统的总体开发”(陈良珠、蔡雪雄,1995),开始以管理的视角审查农产品营销活动系统。营销缺陷成为农产品经营问题的讨论焦点:在微观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有“营销观念陈旧,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价格定位不准,营销手段缺乏,渠道网络建设滞后”等缺陷;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营销管理体制,营销主体结构,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的障碍(吴兴安2005;李玉珍、张旭2005;王杜春2006)。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绿色消费浪潮和绿色贸易壁垒在使我国农产品营销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李崇光,2002;惠献波,2006;何均琳、陈瑜,2003)。由此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我国农产品经营开始了宽视角多角度的研究,在秉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地从宏观、微观多个层次上对农产品营销活动展开讨论。

二、营销策略研究的发展

随着研究视角和焦点的变化,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1.注重农产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农产品流通问题。流通市场和流通主体构建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关键环节。贾益东(1995)提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农产品流通的特殊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高效灵活的流通调控体系、新型的经营组织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建设思路。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构建,可以选择“主体形式多元化,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的目标模式(纪良刚,1995)。崔晓文(1996)进一步认为应当从提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贸农一体化,交易方式规范化等几方面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者们基于产品视角从宏观层面上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培育等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2.多元的系统化策略研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视角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的范围也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照营销学的理论体系可归类如下。

(1)需求研究。需求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需求研究是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基本内容。基于需求行为理论和价格行为理论的分析,影响食物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者收入,它们的变化是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依据,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科学的食品市场价格体系引导人们的食物消费(高飞1999)。各类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因此对各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周曙东(2003)采用二阶段预算估计近乎理想化的线性需求系统的方法,估计出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所引起的农产品需求量变化数据。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消费习惯、饮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也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不同地域的类似的实证分析所见甚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除了受价格、居民收入影响外,还在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强度(强度大小主要在于绿色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消费目的的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唐华仓,2006)。刘晓昀,辛贤(1998)运用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和均衡理论,建立了由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投入、农户农产品生产和需求、流通厂商对市场投入的需求和供给、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和供给构成的系统的农产品市场模型,探讨了农产品市场预测方法。

(2)目标市场策略研究。“供需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问题已成共识,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饱和的实质是农产品市场上某一座标点上的消费者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产生显性或隐性的新的需求点,因此市场空白是绝对的(李苏、韩科锋2004)。如何发现这些市场空白成为关键。李苏等进一步指出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市场机会,但是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避免走入“多数谬误”误区。差异化营销策略是目标市场营销者比较理想的选择(漆雁斌,2005)。黄维梁(2000)进一步指出,差异化策略的实施有两个途径—产品差异化和营销手段及过程的差异化,但差异化营销也伴随着“需求变动、竞争者模仿、经营成本上升、实施不当”等诸多风险,值得关注。

(3)产品策略研究。农产品营销已进入质量营销的时代。产品质量分为性能质量和适用质量。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质量营销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性能质量(黄祖辉、吕佳、刘东英2004)。分级和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性能质量的基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李燕、琼范高林2002;高丽晶2002;卢向虎2004)。但是无论质量高低,任何一种农产品都有一个从入市到退市的市场生命周期。薛莉(2005)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延展策略,给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农产品延展生命周期的措施,以使产品在有获利性的成长期和成熟期最大限度地保持获利的势头,并使有衰退迹象的产品重新获利形成新一轮的增长。品牌策略是农产品产品策略分析中的热点问题,形成了研究专题。张劲松,何德文(1998),王策之(1999)陈良珠,蔡雪熊等(2000),邱琪,张旭东(2005),王杜春(2006),阿迎萍(2006),张萍,项英辉(2006)等等诸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谈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构建农产品品牌的策略建议。

(4)价格策略研究。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主要是有关营销活动主体的价格制定和策略选择的研究。对农产品的农户价格和零售价的合理价差问题,辛贤(1998)在改进价差理论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价格策略方面,李东升,高彦彬(2005)认为差异化定价策略适用于鲜活农产品的定价。有关绿色农产品的定价,张秀芳,史建民等(2005)根据消费者剩余原理指出绿色农产品应该采取价格歧视策略,靳明,李爱喜(2005)则认为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有关农产品定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蒋侃(2005)运用消费者意愿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给出了消费者购买超市农产品意愿支付价格构成,对超市农产品定价具有参考价值。

(5)渠道策略研究。营销渠道的研究形成了几个主题:一是对流通体系的继续研究。根据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应当通过加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建设、做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李志萌,2005)。二是对渠道模式和结构的研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农产品竞争的加剧,垂直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多渠道农产品营销系统是可选的农产品渠道模式(孙剑、李崇光,2004)。针对农产品现有渠道体系的弊病,邓若鸿等(2006)基于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协同模式”的渠道结构系统;陈善晓,王卫华(2005)则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三是渠道选择和渠道组织的研究。农产品渠道的选择应当基于交易费用节约的基础(包玉泽,2005)。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是一种多元的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联合体,成员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商等(孙剑、李崇光,2003)。农产品超市销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零售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刘东英等(2005),杨金风,史江涛(2005)对超市的经营行为以及农产品流通超市化对农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农民作为重要的渠道成员是近年渠道组织研究的重要对象。农民在市场中的经营能力低、谈判能力弱,建立合作组织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章胜勇、阎竣,2004;严太华、战勇2005)。

三、研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

1.研究发展的特点

(1)回归本位的研究。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营销学具有微观性特征,它着重于微观营销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研究。近年来对农产品营销研究的内容逐渐回归到围绕生产经营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营销活动展开。

(2)广视角的交叉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营销学交叉性较强。农产品营销学更加强化了这一特点,它以农业经济学和营销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型边缘学科(李崇光,2004);同时农产品营销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与工业品相比受到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大,决定了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从多个视角、运用多种理论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产品营销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以产品的和管理的多个视角进行,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及农业经济学中的理论,弥补了营销学理论的某些不足。

(3)多热点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形成了多个热点。对于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我国农业,如何面对市场全面开放的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以及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是近年来农产品营销研究的热点之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技术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是农产品渠道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绿色观念的兴起,农产品如何应对绿色壁垒进行绿色营销成为了继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之后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停留于理论探讨实践性差。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研究中,缺乏结合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的具体特点对农产品营销规律深入探究;缺少按农产品类别进行的分类农产品营销研究;缺乏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农产品营销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不利于本土化农产品营销学的发展。

(2)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目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偏少。据笔者对“中国全文数据库”中文献的统计,与农产品营销相关的文献中实证研究仅占4.2‰;在有关农产品实证分析文献中,仅有2.2%的文献是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缺乏通过市场调研对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使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打了折扣。

(3)部分研究缺失,泛化营销功能。目前农村产品营销研究主要集中于营销策略,而且多是关于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农产品营销环境、农产品营销道德、农产品定位,农产品推销策略,农产品营销策略效率等营销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难点问题缺乏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泛化农产品营销的功能。将“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都与农产品营销联系,认为做好农产品营销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势必夸大了农产品营销的功能。营销活动作为一种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实施组织战略目标的整体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不宜将其功能过分扩大,否则会进入“重流通,轻生产”的误区。农业的发展关键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营销活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得以更好地发挥。

四、总结

无疑,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农产品营销问题将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若干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力求做到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特点,发展出适合中国“农情”的本土化的农产品营销理论;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走入农村和城镇开展广泛的实证研究,增加所提策略的适用性、可实施性和科学性;发扬探索精神,关注与农产营销相关的所有问题而非仅限于热点问题,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研究方法不拘一格,研究视角多样化。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3

关键词:农产品;发展瓶颈;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农产品营销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农产品营销在30多年来的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与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相对应,以小生产与大市场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但与我国农业日益现代化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模式相比,我国的农产品营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发展仍受若干因素制约。

一、制约我国农产品营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农产品营销主体发育不健全

我国的农业经营还局限于规模小型化、经营分散化的的模式,面临变化莫测的市场,个体农户很难克服自身弱点参与到日益国际化的竞争中来[1]。而我国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构建的农产品分销体系虽然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营销中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交易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构建的农产品分销体系占据了农产品交易的大半壁江山,其主要交易形式表现为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家可以在查看货物品质的基础上与卖家讨价还价,结算则是通过现金收付的形式。虽说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支付方式的变更对传统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短时间内我国农产品传统的交易方式是不可动摇的。

(三)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过于繁琐

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构成中,营销渠道一般表现为:农户(生产者)采购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小摊贩)或超市消费者[3]。这种营销渠道具有多方面的缺点:1.渠道环节过多,流通链条过于繁琐。在各个环节的流通中,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导致了农产品的收购价与销售价差别过大。2.农产品运输时间长,流通速度慢。营销渠道的过长使得农产品运输时间的拉长,农产品的品质下降。3.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损耗严重。由于农产品运输时间的过长,一些易腐烂变质的生鲜类农产品损耗严重,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3]。

二、发展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对策

(一)通过政府出面,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要解决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发育不健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各类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营销主体[4]。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的农产品营销组织体系,对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在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应主力做好以下工作:1.政府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提供发展的土壤,避免农户组织因法律纠纷问题而夭折。2.政府相关财政部门应出台针对农产品营销主体的优惠政策,通过利益吸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3.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审查审批环节中对农产品营销主体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杜绝相关职权部门常出现的“如何证明我是我”等问题。4.加强各地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如建设市场的信用评级体系,质量安全制度等。5.各地区政府应加强合作,杜绝以往政府部门经常出现“各扫门前雪”“一推三六五”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政府内部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各农产品营销主体服务。

(二)提高网络销售方式所占的市场比重

虽说短时间内我国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随着近几年来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的兴起,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信誉的提高,网络销售这一全新的销售模式已经深入人心。政府可以通过扶持网络销售的方式,慢慢的压缩传统交易方式所占的市场比重,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1.政府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通过网络销售农户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2.政府财政部门应对网络中支持农产品销售的购物平台提供政策优待。如某平台年销售的农产品所占的比重达到一定数额后,政府给予其一定数目的财政补贴,使其能够加强在农产品领域的资源倾斜。3.政府宣传部门应通过相关渠道,向农户传播网络销售常识、政府政策扶持等信息,如通过各地村政府粉刷标语,组织农民集体学习等手段提高农户对网络销售农产品的了解及热情。

(三)优化渠道结构,提高营销渠道效率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通链过长,因此政府需要对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优化,以前文所述现有流通渠道为例,其中“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就应当予以限制,基于此我国农产品流通速度将会得到提高,流通成本将会得到降低,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营销效率。如美国78.5%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5]。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农产品的消费者之间,只有“配送中心”和“超市与连锁店”两个中间环节,因此这一营销模式的运行成本较低,竞争力较强,与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销往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只占当期产量的20%,集贸市场更是只占1.5%。这种环节少、效率高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会百分之百适应我国的实际现状,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农产品渠道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所占的市场比重注定会逐年降低。但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农户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相关农产品营销组织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在研究中致力于结合我国国情及农产品生产特点,发展适合中国本土的农产品营销理念,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营销体系。

参考文献:

[1]毛梅.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进展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4696-4698.

[2]毛梅.我国农产品营销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7,16:3-5.

[3]孙严育.农产品营销渠道关系承诺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4]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及品牌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4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不断提高,互联网络迅速向商业化、社会化发展,从事网络商贸活动已成为潮流,迎来了全球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农业大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改革了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大部分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推广适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本文通过研究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商贸活动;农产品;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08-02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造成农产品产量、质量标准很难符合市场需求,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这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高科技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推动力。与其它营销模式相比较,网络营销对ti技术的要求较高,如营销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市场调研与管理决策等等活动,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目前国内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大量的既懂网络技术又懂农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有一个培养过程。

(二)农产品网络消费群体尚未形成

网络营销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消费群体,即必要的客户基础。而这个群体的壮大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网民的购物习惯的改变更需要引导。据有关调查,有86.%1的中国用户抱怨互联网速度太慢,服务质量较差,许多网站无法登录,74%的网民觉得网络既贵且内容单调,而通过网络来消费农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则更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不力的因素,也有消费者还习惯于“菜篮子、车筐子”的传统日常购买模式,进超市购买标准化农产品以及网上定购、社区配送的方式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方面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部分农民开始利用网络开展农产品的销售活动,并且从中取得了收益。随着更多农民开始尝试利用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我国农民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意识进一步提高。然而,由于农产品网络营销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在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方面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网络营销优势作用的发挥。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农村基础信息建设不均衡

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5%以上,但是上网人数只占全国上网人数的0.3%。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曾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对中国农村人口的上网情况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是,个别省份的农村人口上网人数有较为详细的统计。

在2000年末四川省总人口8550万人,农业人口占80%,统计的四川上网人数200万,其中80%以上为城镇人口,农村上网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华网2004年4月12日消息说,中国互联网络信J息、中心最近在济南公布的《2003年山东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627万名山东网民中,农民由于上网用户过少竟然被忽略不计。

由此可见: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中国农业网络营销的环境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

(二)品牌营销有待夯实

品牌经营是市场营销的高级阶段,是网络营销的基础与灵魂。网络营销只有建立在知名度高、商业信誉好、服务体系完备的农产品企业品牌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广大用户才能接受农产品网上购买等新的交易方式,摈弃传统的实物现场购买农产品的习惯。而我国的农产品缺乏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品牌战略的系统营销。

目前国内农产品企业只是建立了一个网站,借助网络技术做做网络广告、促销宣传、农产品介绍、信息、价值查询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简单业务,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将企业的厂名、简介、农产品品种、通信地址、电话等简单信息、挂在网上而己。事实上,以上所述的几种网络业务根本不能等同于网络营销。企业只有通过大力探索各种具体的营销业务,如电子商务、网上调研、网上新产品开发、网上分销、网上服务等等,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不断向网络营销靠笼,创建自己白勺农产品品牌。

(三)网络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

目前,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网络营销模式还处于实践摸索和向其他行业学习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指导策略。一些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只习惯于沿用过去传统实体市场的营销策略,不熟悉与网络营销相适应的营销策略,不注意在经营过程中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培育企业顾客资源、革新企业技术、进行企业重组,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等等,同国外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其他行业的网络营销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诸多优势在国内农产品营销中尚未体现出来。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平衡中国农村基础信息建设

当前,农村通讯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电脑的普及率还很低,更缺乏与网络营销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中心,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底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在网上实际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以书刊为主,音像制品、电脑其次。购买食品的只有2.4ry0,排倒数第二位。网上购买频率越低的产品,其不满意度也越高。这也说明现阶段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在企业网站上开设网上商品交易平台要慎重。网上直销可采用开设网上商店的方式。

(二)夯实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要注重包装和服务质量。农产品传统销售很少包装,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活节奏加快,包装显得日益重要。如,由于城乡居民电冰箱的普及使用,蔬菜、水果、鱼肉类等农产品的小包装销售很受顾客欢迎。包装好的农产品不仅可以减少储运、运输过程中损失和散落,还便于储藏和搬运,也有利于易变质农产品的保存。

(三)完善网络营销策略

当前,农村通讯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电脑的普及率还很低,更缺乏与网络营销相匹配的物流配送中心,并且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地域性特征的限制,应该说,由一家一户的农户来大规模发展网络营销不太现实。而且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分销应尽可能缩短渠道。基于这些基本事实,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层次高、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符合国际标准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将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产品从种苗、种植、田间管理、产品加工、冷藏、保鲜、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参与和控制,由这些企业带动、教育、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发展农业行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产品调集职能。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零星农民生产产品,统一运到配送中心或包装处理中心进行分级及小型包装,然后再通过“超市”出售给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蒲海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3).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5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

中图分类号:F323

一、引言

南水北调通水之后,能否保证一江清水流北京,取决于水源地及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目前来看,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战线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更大。如果在沿线建设一条生态保护线,既保证一江清水流北京,又能开发生态农产品,实属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生态农产品顺应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关注生态环保。吃得安全、放心,注重生活品质,追求精致生活是消费者的新诉求。然而,现实中却遇到若干障碍,如成本过高、缺乏品质信任、品牌树立难等,成为不易被市场接受和公众认可的瓶颈问题。生态农产品该如何树立品牌,提高附加值,激发消费者的新兴购买动机?尤其是南水北调沿线的生态农产品。如何取得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体现品牌价值是单个品牌难以做到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指出:“当品牌单独出现没有说服力时,联合品牌可以更好地标明商品的品质”。因此,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想要提高附加值,打造大品牌的有效途径之一即建立品牌营销联盟。本文借鉴品牌战略与营销联盟相关理论,构建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新体制,进行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品牌营销联盟的研究进展

营销界关于品牌战略与营销联盟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品牌战略选择、制度安排、文化塑造、模式设计、品牌管理,以及联盟动因分析、联盟效益分析、联盟关系的博弈分析、联盟伙伴的选择和组织的系统分析等方面。

在品牌战略方面,学者(许娟娟,2010;吕承超,2011)集中探讨品牌联盟的战略选择、制度安排、内在机制、联盟形式、联盟条件、联盟作用等。[1][2]具有代表性的是iBF战略星图,由(iBF)国际品牌联盟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中国老师创立。“iBF战略星图”是一个五角图形,五个角分别代表:战略选择、制度安排、文化塑造、模式设计和品牌管理。[3]涉及农产品以及生态农业的研究,(杨全顺,2004;张明林,2012)认为购买带有品牌名称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瓜果蔬菜”已备受青睐,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4][5]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以及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通过农产品创名牌,保证农产品品质信誉,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大多数关注于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的意义、品牌联盟的实现路径、实施措施等相关方面。[6]陈思达(2008)认为,品牌联盟是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背景下最为流行的商业经营模式之一,是提升品牌战略竞争力的利器。品牌联合方在品牌核心价值、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等方面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本的优化组合,各取所需。以彼此为传播载体实现品牌增值,同时受益,具有共同的利益指向,取得1+1>2的优化效果。[7]当某个品牌单独出现说服力不强时,联合强势品牌就可以得到有力支持,充分标明品质。

在营销联盟方面,大多数学者运用合作博弈、演化博弈、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工具对营销联盟的动因、联盟的组织形式、联盟伙伴选择的标准以及联盟效益的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李天芳、刘明、曾庆洪、孟韬等对具体的联盟组织形式与结盟原则进行了总结,并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等角度对营销联盟的效益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李航将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引入到以顾客关系为基础的4Rs营销理论中,阐述了合作营销如何能够促进4Rs营销理论中的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要素的实施;[8]李蓓霖运用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共生营销理念,对商务营销联盟团队有关组织管理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9]孙超通过囚徒困境模型的静态分析与蜈蚣博弈模型的动态分析,认为对协商谈判的需求与渠道成员寻找利益交集等是联盟形成的动因。[10]占辉斌等从合作伙伴的兼容性和贡献能力两大方面对营销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研宄,并以这两个要素建立二维模型,对营销联盟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分析。[11]

国外学者认为营销联盟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独立组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营销领域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的正式的契约关系,双方共同管理,控制合作过程。合作营销、协同营销和共生营销是营销联盟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外早期有关品牌营销联盟的研究集中在战略联盟研究、商业生态学研究、交易成本研究、组织理论研究等方面。主要探讨渠道关系、供应商与生产商关系等。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旅游业和航空业等。研究(肖恩·克拉克,1997;J.BrockSmith,1997;patraliChatterjee,2000;SomaDickinson,2002;Hui—meiChenandChian-Hautseng,2004;LaurelJ.ReidandStephenLJ.Smith,2008)探讨了合作营销、战略联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关系,区分了无效率和有效率的销售伙伴关系,考察了使联盟成员良好关系持续维持的影响因素,研究了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回顾并分析了北美地区营销联盟成功运作。[12]

综上所述,营销联盟与品牌战略领域的研究较为全面的探讨了品牌树立与营销联盟全过程的理念与原则,以博弈论、交易费用理论为依据对形成动因、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两个领域的研究为品牌联盟构建提供了理论框架与设计思路。然而,在实践应用、经验总结与可操作性方法方略方面鲜有涉足,尤其针对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的构建方法与模式选择研究更为少见。

三、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的创建

生态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市场需求旺盛,前景看好,但是,由于生态农产品不易用眼观识别,也不易通过味觉、触觉来辨认,只能通过权威部门的仪器检测才能确认。因此,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很难获得品质信任,推广应用艰难。另外,市场准入低、成本高、品牌价值低都是生态农产品发展的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介入现有名牌企业的生产资料,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建立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生态农产品的核心价值,增强消费者的品质信任,树立别具一格的大品牌是切实可行的重要措施。

(一)品牌营销联盟的模式创新

根据生态农产品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我国当前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构建的重点是模式创新与文化塑造。联盟模式多种多样,对生态农产品来说较为适合的是契约型与管理型两种。契约型联盟特点是成员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契约型垂直营销联盟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特许经营组织,特许经营是企业将商标、服务、产品等转让给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型联盟是由一家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出面组织,由于该企业的规模、实力、信誉和声望而与众多销售商建立了信任和默契的关系,从而形成比较紧密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营销联盟。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契约管理复合型的营销联盟模式,成员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建立信任和默契的关系,形成比较紧密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营销联盟。

(二)品牌营销联盟的文化塑造

我们把营销的重点放在文化塑造方面,通过统一品牌的命名,品牌含义的诠释,品牌意义的提升以及品牌故事的构思等,从而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品牌联盟文化塑造的内含包括品类、品名、品位、品质、品说五个方位。品类说明产品的市场细分类别,针对的是目标消费者类型,例如农产品细分市场中的生态农产品、绿色产品、富硒产品等。品名是商品的名称和符号,如果在原有品名基础上提炼一个新的概括性新概念,赋予它丰富、新颖、实在的内涵,更能凸显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品名具有多种层次,各层次具有递进关系。如由物名、品名、品牌、名牌上升为金牌。其中,物名是大自然的造化;品名是物化的结果;品牌是人为赋予的,是人化的结果;名牌是神化的结果;而金牌是品名的最高境界,它象征着力量,凝聚着人气,代表着财富,标志着身份,证明着品质,蕴含着文化,体现着价值,征服着人心。品位表明产品的档次定位,一般分为中低端与高端产品,不同的定位对文化塑造的要求不同,高端产品尤其注重文化渊源的诠释与解说。例如,对于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来说,从一般消费品的小买卖提升为千秋伟业的大事业,将经济利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充分挖掘生态农产品的现实意义与贡献地位。品质指与品类和品位相对应的质量保障,根据市场细分对应的目标消费者需求制定质量要求,如国标、企标等。对应生态农产品来说,在绿色无公害方面有研究的品质标准,需要权威部门的检测与认证。品说是以上四个方面内容的综合,是品牌灵魂的体现,即通过阐释、解说品牌的来源、品牌故事、定位等,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信任和支持。例如,从权威人士、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典型案例、权威评价等角度介绍品牌的来源,彰显品牌价值。

品牌营销联盟的设计是在营销管理理论指导下,与具体产品的品牌相结合的新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让品牌结成联盟,实现品牌价值倍增。通过多个名牌企业结盟使企业竞争力倍增,使具体产品荣耀地登上市场,联盟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设计在南水北调生态线建设中的应用

对于生态农产品品牌联盟设计在南水北调生态线建设中的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南水北调生态线地区生物肥品牌营销联盟的模式创新实践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尚属千秋伟业,万代福祉。为确保一江清水流北京,必须在清理两岸的点源污染的同时防治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条南水北调生态线。南水北调生态线就是在1300公里沿线、两岸20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一条生态防线,跨越河南、河北的10多个地市,在这条线内,严格禁止一切工业点源污染,同时,通过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态农膜等绿色无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南水北调沿线属于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只允许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这既是对南水北调沿线生态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是生态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机遇。生态农产品要在生态建设的背景下打造品牌联盟,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品牌营销联盟和南水北调生态线建设及生态农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模式。这种模式介于契约型与管理型之间,以一个企业为核心,将涉及的相关企业,如种子、肥料、农药、机械等,还要有收购、加工、贮藏、贸易等多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在南水北调源头的淅川县,在当地龙头企业——源科生物农业科技公司的带动下,借助源科“渠首神”名牌商标及绿色营养复混肥的知名产品,联合南水北调生态沿线的优质种子、生物农药、科研单位及加工企业成立了生态农产品研发营销联盟——中国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开发中心。沿南水北调1300公里沿线辐射两岸20公里,建设农业生态线,通过相关涉农名牌企业的结盟,将绿色种、药、肥和收购加工有机结合起来,减少面源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引入种药肥同播,航空植保、富硒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联合生产生态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见图1)。

(二)南水北调生态线地区生物肥品牌联盟的文化塑造

生态农产品提升品牌价值的有效途经是文化塑造,以建立理念系统和品牌文化就成为首要任务。根据南水北调工程的性质、地位、作用、规模、特征等,我们赋予南水北调“清龙江”的新名称。这样,围绕“渠首神”结盟,在“清龙江”演义出生态农产品开发的新传奇——结盟渠首神,演义清龙江(见图2)。

营销联盟的宗旨为生态农业,健康人生;经营理念为一江清水流北京,生态产品惠百姓;发展理念为建设南水北调生态线,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富硒生态农产品的诉求点为:物以“硒”为贵,食以安为先。富硒强健面粉的诉求点为:天赐清泉,一江清水送北京;地赋良田,万仓雪粉惠百姓。理念文化将在生态农产品营销联盟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同时,联盟中的种、药、肥、收购加工等知名的品牌(如渠首神、平安、全丰、爱地等)也将叠加成金牌(清龙江),实现品牌升值和利益增值。按照整分合原理,整体品牌大于个体品牌之和,树立一个大品牌,强势多个小品牌,这是单个企业难以做到的。目前,各种农资已经到位,首期三点一线(淅川、温县、安阳)千余亩肥料已经施用,小麦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联盟企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期盼合作的种子尽快开花结果,分享丰收的喜悦。

五、结论

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是解决生态农产品“不易入市”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赋予新的内涵,塑造统一的新品牌,提高品牌价值与品质信任度。南水北调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联盟初步实践表明,品牌联盟的重点在于模式创新与文化塑造,核心是通过理念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播来提升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杨全顺.农产品品牌战略探析[J].农村经济,2004(4):52-54.

[2]陈洁,王方华.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营销渠道联盟形成机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0):1596-1599.

[3]占辉斌,尹琴.企业营销联盟合作伙伴选择及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4-77.

[4]陈思达.品牌联盟——提升品牌战略竞争力的利器[J].新闻界,2008(2):171-173.

[5]梁中国.iBF战略星图:实现中国企业健康发展的5大系统思维[J].中国科技成果,2008(12):8-9.

[6]王爱红.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75.

[7]李航.基于合作营销理论的4Rs营销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127-130.

[8]许娟娟,卢泰宏.品牌联盟研究评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0(6):57-60.

[9]吕承超,孙日瑶.多品牌战略内在机制的经济分析[J].经济经纬,2011(6):121-125.

[10]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1):52-54.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6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产品;农产品营销;跨界营销;营销模式;创新

一、引言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农业经济发展中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条件,全社会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类化、个性化、高档化农产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促进农产品营销就必须加强需求管理,调整农产品供给的总量问题,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本文在结合政府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精神上,面对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环境,农产品营销亟需从模式创新上寻求变革,利用跨界营销延展农产品营销的价值链和生态圈,谋求走出困境之策,以探寻其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二、文献回顾及综述

关于农产品营销的研究,学者郭锦墉探讨了在农产品营销里影响农户合作选择的要素,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完善市场体系,极力培育各种农产品营销主体;胡克敏等通过分析影响产品营销合作中农户履约行为的因素,探讨了设施投入、宏观调节、人力资本、法律限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等要素;张桂华在农产品的营销方面强调了文化营销作用,分析了文化品牌是基于产品和营销的文化因素;李怀斌把农户与政府当作基点,着手于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以政府支撑和经济利益为桥梁,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王延明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提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建议及措施;周正平通过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国际竞争力“4i”模型,并给出网络销售背景下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及措施;肖亮从农产品销售途径的成员合理选择角度分析,构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评价决策模型,并实施了综合评价;盛凡提出构建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系统。上述学者在不同层面对农产品营销的角度、层面及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我们开拓视野和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我们将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的前瞻性理念为导向,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对农产品跨界营销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三、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依据及方向

1.我国农产品总产量及供给失衡分析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发显现出降低投入、去除库存、补齐短板的急切需求。若农产品的进口和库存量一起增加则说明我国的农产品供给结构还具有一些问题。当农业的生产投入比较高时使得国外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够,一定程度上国内农产品被进口农产品挤出市场,导致库存提高;另一方面,当农产品质量达不到需求时,也可能导致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其次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投入降低问题。基于确保农产品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条件下,缩减农业生产投入,利于减少海内外农产品价格差和国内农产品营销数目的增加。最后是补齐短板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和亟须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源自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要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

2.农业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的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核心,是指通过国家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而实现无缝对接就必须加速由传统农业向当代农业转变的步调,实现和做好创新。目前,中央已经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光延伸到农业领域,并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增效的重要策略。随着农产品的供给侧向生态、绿色的转变,中国的农业将会更加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四、农产品跨界营销的商业生态系统架构

1.农产品跨界营销的内涵及外延

跨界营销是根据不同产品、产业、偏好、环境的消费者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联系的消费特性,将原来那些没有关系的成分实现融合、渗透与延展,显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生活立场、审美趣味或者价值观点,以获得目标顾客的好感,最终实现跨界整合的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新型营销模式。防止独自作战,寻找不同行业内的联盟搭档,施展不同种类品牌的协同效应。在客户体验的互补关系前提下,建立“跨界”联系的不同品牌,在营销思想模式上形成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移,保障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思想。品牌效应叠加。是指两个品牌在优缺点上彼此弥补完善,并使自已完全确立的市场声望和品牌内蕴互相移向对手品牌身上或者传递作用相互累计,最终实现丰富品牌的内涵和提高品牌整体的影响力。

2.重构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营销创新体系

目前,“互联网+”逐渐促进“农户+交易平台”、“农户+信息平台”、“农户+价值链整合平台”等形式越发完善,利用虚拟的信息网络系统为散而小的农户供应“统”的信息服务、商业流通、生产协作等基础设施,以电子商务经济体为例的虚拟农业产业集群正当崛起。“互联网+”系统不仅可以缩减联结、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成本,解决此地区产业链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推动了地区农业经营主体跨区域、跨产业、跨部门直接对接、融合产业链资源,搭建动态、开放、自组织的农业产业链生态系统。由于近来消费互联网逐渐向产业互联网进展转变,位置分散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将加速实现互联互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模仿虚拟的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网络节点,对贯通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整合、培育虚拟农业产业集群着施展更大的影响。

3.农产品跨界营销的商业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1)农产品跨界营销的商业生态系统①当前,共享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利用“互联网+”,推进大数据建设,搭建流通企业共享经济信息平台,构建以农产品跨界营销平台为核心的农产品跨界营销生态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碎片化闲置资源的再配置,重塑农产品企业营销的商业模式,推动实体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实现互联网化、产品在线化、平台数字化。②有助于实现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其他业态的跨界融合随着传统商业业态迭代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流通企业的改革步伐加速,但流通企业服务生产者、消费者的角色没变。同时,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催生了新的重大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企业应在供给、需求的矛盾中找准位置,通过与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跨界融合,打造多元化“一站式农产品跨界营销生态圈”平台,实现农产品营销商业模式的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

五、农产品跨界营销模式创新体系

1.农产品跨界营销的一般流程

(1)基于B2B随着“互联网+农业”跨界融合理念的普及,农产品营销的传统渠道如农产品物流园、农超对接、批发市场等逐渐发生改变,尽最大可能地保障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然而,因为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尚位于初级层面,规模不大,散户较多,商超需求和供给能力不匹配,没有可能直接对接上超市。因此,将“农超对接”融入“互联网+”新元素,打造“农超对接”商务云平台模式,大力推广“农超对接”等各种对接直销模式,支持各市场主体积极进行订单营销,使得生产和销售流程能够实时控制和预测。“农超对接”的传统流通模式见图2.近来,国内B2C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逐渐兴起,互联网、电子商务日益与当地成熟农产品市场形成一体。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将名优特农产品推向海内外,并与国家大中型超市、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达成长期联盟伙伴关系,加快实现“专业社+基地+超市(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其次,农产品物流园区侧重发展以高端进口食材交易为主的高端市场交易平台,建立海鲜水产、进口水果、进口食品、进口肉类等交易区以及名优特产展示展销中心、体验式消费主题街区、电商体验中心,全面配套建设农产品冷链等项目,最终实现不同行业间跨界融合,达到最大效益。(2)基于B2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消费者已走到商业舞台中央,并且开始主导所有商业模式。以B2C电子商务嫁接生鲜供应,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重构原有的农产品生产流程,使大众顾客积极参与其中,大力倡导食品安全,追溯农业生态。其次,进行消费者体验式营销,打造“三平台一基地”营销模式,即仓储物流平台、产品供应体验基地、实体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极力打造餐饮、电商、农商、文商相结合的创新型营销平台和具有实体产品展示、订单销售、品牌推广、线上购买、线下试吃体验、基地采摘活动等功能,集线上推广、线下体验于一体的地方特色体验馆,让农产品优良的品质品牌有效对接高端消费市场,达成农企、政府部门与互联网资源跨界营销,跨界融合的多赢局面。

2.农产品跨界营销创新模式的类型

(1)电商营销渠道模式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和流通配送业快速发展,使电商营销渠道模式成为了可能。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建立多种形式的联营协作关系,拓展农产品进城途径,解决农产品冷链运输问题。(2)第三方营销平台模式建设一批基于互联网的“透明农场”,开发建立专门服务于农产品交易的行业网站及跨行业的第三方营销平台,实现农产品的全程透明、可追溯。推动农产品第三方营销平台向行业内外的开放与共享,搭建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供需流通平台,培育大型本地涉农网络购物平台,共建农产品数据化供应链平台。支持中小型农业生产与创客社区、设计企业、行业专家等创新主体高效对接,降低研发设计成本。(3)区域分销一体化和配送共同化模式依托互联网为载体,与成熟的第三方电商服务商合作开展网络分销,建立强有力的分销系统,将区域内实体零售的产品数据与网络零售数据进行同步管理,实现区域分销一体化。以“互联网+物流”模式,建立农产品共同配送服务中心,承接物流园区共同配送业务,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智能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行合理优化组单,进行一站式服务,实现配送车辆优化配置,从根本上缩减物流成本、提升配送时效。(4)终端社区营销模式①终端社区营销模式近来,“互联网+”使得线上与社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日益变成未来社区商业最具想象力的价值增加空间,终端社区经销模式逐渐成为农产品企业经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社区商业中的餐饮饭店,通过手机app消费者能够实行预约、点菜服务、网上支付等,同时开展外卖业务;以及结合社区生鲜电商在社区商业实体店建立快递收纳及配送网络,如顺丰快递在社区开“嘿客”,天猫设置集中的快递代收点,打造离家最近的、实体体验+互联网的全新商业业态。②搭建智慧社区,构建互联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紧密围绕客户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平台,应用远程监控、智能管控等信息化技术,建立跨界融合战略,建立社区商业创新模式,实现跨界营销。协调融合农产品商业运营资源和经验的大商业格局,兼容统合商业、地产、物业三大业务模块资源,联合招商资源和物业租售资源,从商户服务、高智能平台、咨询服务三大角度为社区商业提供全天候保障,以营造社区便捷、提升社区品质、引领社区繁荣的良好氛围。从“衣、食、住、行”到“教、超、养、医、娱、文、金”延展,将农产品企业与生活超市、餐饮服务、食疗保健、家政服务、快递取货点、金融服务中心等整合在大型综合电商平台上,建立大数据中心,打造一个集智慧政府、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商圈等为一体的“智慧社区”微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位置共享的智能化社区体验服务,促进线上线下多元化融合,提供针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及特色精准化服务。详见图3、表。图3互联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系统“一站式”互联网社区综合服务项目表设立社区银行、便利店、干洗店、宠物店、汽车美容、社区医院儿保、疫苗挂号预约等服务项目,开通社保、计生办事等板块。

六、结语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7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农产品网络营销概述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市场,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有了良好的技术与条件,一般来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及时获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网络营销的手法,农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效的市场,把握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产品上游的生产与采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网络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买卖双方信息透明化,保证交易的质量和信誉,从而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1.2突破传统贸易时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活动时,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制约了农产品在更为广阔的地域寻找市场。通过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农产品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贸易,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的不利影响。其次,农产品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从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对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制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

1.3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品牌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农产品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促进买卖双方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品牌建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从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更具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例如著名的农产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被广大消费者熟知与认可的。

2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不明确

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能看懂互联网的能量与网络营销的优势,然而真正执行起来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中有大部分因为受限于自身素质,无法将网络营销真正落实;还有部分从业者担忧网络营销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不知如何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局面的开展。

2.2网络营销的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即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农产品本身受限于季节、储藏等因素,因此对于物流的配套设施需求也相应较高。目前伴随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虽然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市场规模与流通需求却不相符合,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方面的信息流与资金流方面的意识与应用普及与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建设。

2.3网络营销媒介的发展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来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却呈现出了严重的二元现象,即城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中,农村更是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农村大多偏远与闭塞,不利于信息点的构建,这就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农村。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技术本身发展还有待于发展,这样就导致农村很难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因此这也将导致农产品上游的种植与采购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也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的发展。

2.4网络营销环境带来的阻碍

由于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即时有效的解决。首先,电子商务平台依靠网络而的一些法律法规在网络市场中根本不适用。这就让很多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将一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拿到网络平台中进行销售,导致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的信誉度大大降低。另外,农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政府的很多相关部门没有对其引起重视,更加没有一些鼓励的政策来支持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发展。其次,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市场是虚拟的,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同样阻碍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进一步普及。

3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

3.1打造完善的网络营销支撑体系

要想实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撑体系,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供应与人力保障。同时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构建与网络营销理念的培训,鼓励从业者对于互联网以及网络营销知识的学习与接纳。从而打通对外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的多元化,从而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并且找到市场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3.2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保证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即时性。保证农产品生产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在对市场进行系统化调查的基础上获取相关有效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上游的生产与采购,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完善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加强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产品与品牌形象。

3.3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在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安全立法,为网络营销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虚拟市场的监督,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安全有序进行。通过网络营销,交易双方可以真实、透明得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并且能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这就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精简了农产品交易程序,保证了企业信息搜寻的及时准确,精简谈判流程,并对交易过程提供有效监督,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4农产品网络营销配套措施建设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构造与完善,只有围绕这铁三角的配套设施得以完全的解决,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起来。同时也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民的素质建设,首先,农产品只有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其次,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除了基本的营销知识,还应该精通计算机技术和农产品相关知识,如此才能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

4.1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市场需求指导上游的生产

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一直以来是分别发展的,由于农民的信息闭塞与本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来造成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生产严重脱节。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现象严重,容易造成损失。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即时与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等信息,根据需求来指导农产品的种植与采购,也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法采用预定销售,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性。

4.2开展有效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与农业信息化培训

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有效的发挥纽带的作用,并通过网络、信函、报纸、电话等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将农民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外,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4.3建立网络营销渠道,通过营销沟通促进销售实现

农产品经营企业与经营主体要想有效果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除了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与市场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适合农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的营销渠道。除了选择在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供求信息外,还可以建立宣传型的农产品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网络店铺。使网络渠道最大程度上详细宣传产品信息和特色。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仍以网上营销洽谈、线上成交线下支付为主要形式。因此,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网站优化与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等都是促进农产品“订单农业”的实现。

4.4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整合策略

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构造营销的4pS策略,通过分析潜在市场总体需求特征后,确定适合通过网络营销渠道销售的农产品,特别是对鲜活农产品,更需建立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品牌战略。同时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者与相关从业者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等活动,营造与服务和产品相关的网络社区,通过营销沟通实现销售。网络将农产品提供方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农产品生产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收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营销更具优势。

5结束语

在互联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全世界范围内诞生也颠覆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产品来说,在新的商业时代找到更适合其合理地持续性发展的方法尤为重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说法虽然近几年来广为盛行,然而找到适合其长远有效发展的策略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J].科技论坛,2011(12).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8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价值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

1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农产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农产品品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如蒙牛乳业、波尼亚熟食品、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1农产品品牌意识弱,缺乏保护

农产品品牌营销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中,大多农产品仍停留在以批发零售为主要途径的销售阶段。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致使市场中品牌农产品仅占少数。农产品区分度不高,满足不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诸多地标农产品品牌,由于品牌的保护意识淡薄,没能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包装及防伪处理,出现商贩冒充现象,不仅有损害于当地地标品牌的价值、质量以及美誉,更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

1.2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水平不足,竞争优势低

我国已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发展产业化经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1];产业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种落后、产量低下、产品运输保鲜不足。

1.3农产品品牌缺乏有效宣传

产品品牌营销,能提高产品的公信度,形成品牌依赖,实现自身的品牌价值。当下,部分农产品企业不注重对品牌的宣传保护以及品牌文化建设,仅仅为卖出产品而推销产品,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注重品牌的建设经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信誉与价值,使品牌文化深入民心,得到人们的信任。

1.4农产品包装不足,缺乏区分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起到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2]。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其形象和质量的最直观的体现。好的农产品包装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更好的保鲜。我国农产品包装不足,不能充分突显品牌优势与特点,更有甚者由于包装不当农产品在运输中不同程度变质,造成损失。因此,在农产品品牌营销中应注重农产品的精细化、功能化包装。

1.5农产品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是品牌经销的关键环节,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特色高产农业是品牌经销的战略性措施,不仅提高产品的质量,更能提高农民及企业的收入。我国部分农产品经营者创新意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将学术上的新成果、新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价值分析

品牌作为一种企业产品标识,包含着品牌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外显内容,更是该企业产品品质档次、经营理念、文化声誉、历史传承等复杂内在的象征[3]。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2.1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份额提升,对我国的农产品经销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产品品牌经销发展之路,引导农民、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精包装,走高端路线,并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青岛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2.2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人群必然会选择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引起较大的需求差。所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价量齐升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添加动力。

2.3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有利于拉动内需

十报告指出,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让农产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提高农产品品质。以适应人们不断转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从而拉动内需。

2.4农产品品牌营销实现农业规模化的必备力量

我国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对于解决青岛市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品牌营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突破农产品从小农户生产向市场化迈进的瓶颈,有效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01-04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现状

在黑龙江省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完善、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营销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不断发展。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

“农户+收购小贩+经销商+零售终端”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农民往往仅将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直接卖给收购者,收购者再将小批量的农产品转卖给大经销商。在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地区,农户往往通过收购者完成产品销售,对收购者依赖程度较高。但随着黑龙江省关于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持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的全面转变,而大规模的生产者会选择直接与经销商或者龙头企业合作以实现商品价值,同样不需要收购小贩的中间环节,此种农产品营销模式最终发展成为“经销商+农户”模式。

(二)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是企业经营者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市场情况调研、客户需求分析、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网络营销针对销售前后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分析,以实现消费者需求满足最大化,通过消费者消费数据库可以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和营销模式,并与消费者建立互信关系。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黑龙江省网民数量过千万,普及率达523%,在全国排名前20位,网民规模年增长速度为78%。网民总量的提升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了大量潜在顾客。

(三)绿色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是指生产者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取产品利润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节约,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可持续生产的长期平衡,以期实现良性发展的新型营销模式。绿色营销更加注重生产资料的节约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并确保产品安全和卫生。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绿色营销有以下特点:第一,绿色营销的前提条件是绿色消费,而绿色消费是消费者消费观念的高层次体现,体现在温饱满足后对生活质量、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第二,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是绿色观念,体现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关注人类的长远利益,重视买卖双方需求的满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绿色营销需要绿色体制的保障。绿色体制包含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目的是约束各方的短期逐利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直销模式

农产品直销模式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农民―消费者”,即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双方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中间环节,交易双方通过讨价还价以双赢的价格及时达成交易。此类交易明显的劣势在于成交量较小,且交易场所不稳定,所以此类产品交易主要存在于城镇贸易集市等,销售量约占黑龙江省农产品销售总量的20%左右。二是“农民―消费终端”,农产品直接由农户手中传递到销售终端(城镇贸易市场、超市等),然后再转移给消费者。这种绕过中间环节的终端供货模式也被称为“通路直销”。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超对接”政策为这一营销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农超对接”即农户与超市直接签订销售协议,后将农产品直接运送到超市进行销售。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市场信息反应不敏感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营销重视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要求。通过剔除不必要的要求和满足特定的要求均可以达到提升价值的目的。“经销商+农户”模式下农产品生产者将产品卖给经销商,对于生产者来说销售活动就此终结。而此后的市场信息,如消费者对产品是否满意,以及消费者的未来需求变化则缺乏逆向信息流动机制。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营者大多缺乏稳定的合约关系,阻碍了市场信息反馈与资源共享,其结果是生产者无法得知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要求,也无法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预测未来消费者需求的走向。这不利于生产者及时调整或完善产品功能,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2流通环节过多且费用较高

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功能在生产者生产结束后就已基本确定,中间的经纪人、经销商和零售市场环节只负责农产品的位置移动或简单的包装整理,不会产生过多新功能。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繁杂的流通环节只会在功能既定的前提下抬高产品价格,降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对于生产者来说,产品价值在销售给经纪人或经销商时就已经确定,未来的流通环节并不会给其带来更多的收益,也就不会提高生产者价值。这些中间环节和随之增加的成本,不利于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3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经销商+农户”营销模式下农户与经销商往往没有密切的产销合作关系,多数的收购行为发生在农产品成熟之时。市场行情好时农产品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经销商,但当该种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会大大削弱生产者的议价能力,更严重的情况是经销商为追求效益放弃收购而导致农产品滞销,农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将完全得不到补偿。这种不稳固的产销关系严重影响生产者价值的实现。

(二)直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标准化的农产品是连锁经营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大范围推广营销的必要条件。外观参差不齐的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降低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目前黑龙江省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农产品标准化进程缓慢。农业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只形成了参考框架。在立法方面同样只有相关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标准法》等通用性法规,《农业标准化法》尚未出台,无法对农产品标准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这些因素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进程,当农产品经营者面临多个农产品供应主体的时候,就难以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从而损失产品外观给消费者带来的功能价值。而经营者对生产者做出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时,又会导致生产者发生额外的成本,降低生产者的价值。

2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直销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最终销售环节,对象往往是生鲜农产品,依赖冷链物流。黑龙江省内的大型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拥有自建的物流和配送体系,但出于成本效益考虑,这些体系难以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地。对于其他规模较小的超市,直销模式则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黑龙江省存在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链条、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比例低、设备陈旧落后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冷链物流供应能力不足使产品的新鲜程度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到产品的功能和消费者价值的实现。

3直销模式形式单一、发展缓慢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直销模式除哈尔滨等中心城市开展的“农超对接”之外,还在城郊、旅游度假村等地发展了观光采摘,订单直销等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以观光采摘为例,消费者实施了购买农产品的行为,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体验从产地采摘的乐趣和获得最新鲜的农产品。观光采摘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主观功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在不增加销售成本的前提下为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但这些模式在黑龙江省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各地只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创新,无法进行大范围推广,同发达省份相比,缺乏直销形式的创新。

(三)绿色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不完善

绿色营销模式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送环节都要全程保证绿色与环保,营销对象通常是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认证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需要满足多种条件,如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包装贮运标准以及其他规范和准则等。但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存在很多漏洞,相关部门制定检测绿色食品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硬件能力和服务网络,无法满足目前信息化办公和质量全程监控的要求。

2技术水平低

绿色营销对产品生产的环境、生产流程、加工手段、包装运输等环节做出严格的规定,这些标准的实施依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标准的流通及营销渠道。一方面,为了改善以往农产品粗放生产方式,需要在产地治理、生产技术更新方面投入大量成本,降低生产者价值;另一方面,相关技术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绿色营销能够真正符合严格的标准,导致到达零售终端的产品无法完全符合绿色营销的价值观念。黑龙江省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与需要科技服务的农民人数比为23:100,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县、乡两级基层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更新缓慢,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脱节。

(四)网络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1营销手段单一

B2C网络营销中有一些通过特色营销手段迅速发展的地方农产品。如新疆哈密瓜在成熟季节通过优质包装和空运,使全国各地消费者能在三天之内品尝到正宗原产地的哈密瓜。“三只松鼠”的坚果产品也因为低价和精美包装在多种网络营销手段下迅速走红。相对而言,黑龙江省则没有通过网络营销手段“捧红”的特色农产品。黑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中营销手段主要依靠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推广和促销手段上缺少创新,网络营销手段单一,影响力不足。

2缺乏配套的物流配送体系

网络营销面对的消费者主体十分广泛,但仍然是城乡居民。这种多数量小批次的购买需要发达的配送网络和快捷的配送速度。随着网购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快递业以“四通一达”为代表迅速崛起,其遍及全国的配送网点和强大的运输队伍为大量分散的网络购买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但农产品相对特殊,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和易腐烂的特点,对包装、保险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有实力的专业化配送主体来完成。黑龙江省缺少大型物流集团的支撑,缺乏区位优势,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偏低。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配送,使农产品网络营销步履维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值无法实现。

三、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经销商+农户”模式的优化策略

“经销商+农户”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生产到销售经历了经纪人、经销商等环节。该模式的优化应重点在于营销流程的缩减,去除对主观功能无贡献的转手环节,如不必要的小规模经纪人和经销商的流转,同时挑选节约成本的流通方式。理想状态的是农产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后经有实力的经销商集中收购,直接运送到零售终端。生产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应该寻求加入合作社或与经销商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合作社形式可以弥补个体生产者议价能力不足和生产活动盲目性的缺陷,是农户实现利益的保障。而稳固的供销关系会使生产者获得稳定的收入,使农业再生产顺利进行。

(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网络营销模式具有独特的流程结构,但主要依赖于网络平台实现交易。在模式优化上要关注交易平台的完善,通过合力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网站有利于提高用户关注度,同时汇聚广泛农产品提供者,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丰富多样的产品。信用体系是网络营销模式的保障机制,对销售者进行资格审查,为其建立信用档案,有利于防止网络营销存在舞弊欺诈行为。为了及时处理顾客的咨询和投诉,网络建设应该搭建客户回访系统,了解顾客对产品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反馈建议,了解手机客户的网络活动信息,为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并借此开发丰富的功能模块及线上活动增加顾客网络购物粘性。

(三)直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直销模式的优化应重点关注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和物流流程优化。以直销模式的主要实现形式“农超对接”为例,超市会对产品的品质和外观做出规定以符合店铺形象和消费者要求,在视觉上构建产品主观功能,当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时,超市、合作社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要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对其进行指导。零售终端在面临不同农产品供应者时,对于品质不均匀的产品可以实行差别定价策略。直销模式中连锁超市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超市自有物流体系难以完成直销农产品的流通需要。因此与生产者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是物流流程优化的明智选择。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共同配送模式,整合多主体的物流配送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四)绿色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

绿色营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丰富的主观功能,在模式优化上应保证主观功能的实现。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是保障产品品质和主观功能的基础,是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营销支付高价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认证体系以保证产品拥有优良品质和环保特性。针对目前认证体系不完善的特点,黑龙江省应做到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认证的信息透明化,在大型农产品市场中建立检测机构,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的绿色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在绿色农产品流通环节保持并增强了产品的绿色环保属性,绿色营销的经营主体要树立绿色理念,对产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符合相应的环保要求。

四、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产品营销配套服务措施

针对产销联系不紧密的缺陷,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做到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变化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使农业生产者在及时、完整的信息指导下安排农业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需要的主观功能。同时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公共财政体系的背景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加强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在农业生产环境、农村交通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建设上为农产品营销搭建一个良好的运行平台,使黑龙江省农业更具投资吸引力。

(二)创新农民教育模式

农产品营销的市场环境和营销手段都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不断变化,文化水平本来就低的农民在未来的营销中的处境越来越困难。农民在承担生产职能的同时必须不断充实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黑龙江省目前的农民教育存在操作性、实用性较差的现象,亟须转变思维进行农民教育创新。

一是层次创新。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千差万别,教育也应当根据识字、扫盲、技术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每个层次的教育需要根据农民特点分别进行,例如扫盲阶段的教育要遵循这一阶段的教育规律,强行灌输技术层面的知识必然收效甚微。只有按照渐进性的规律进行分层次的教育才能实现农民教育的良性互动,提高教育成果。

二是方法创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法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有了更多选择。远程教育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课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下乡活动也在以不同的教育主体给农户带去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提升农民素质及帮助农民致富的效果。

三是内容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可以按照受教群体分为青年农民教育、党员农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和妇女教育等,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转移,农村地区农民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因此内容创新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要。目前的农民教育多集中在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随着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营事物管理,对农产品市场和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传播越发重要。教育内容必须随时展不断创新,切实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

(三)规范农产品销售市场

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优化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市场管理“放”与“管”的辩证统一。

一是农产品市场管理要贯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政府部门主导下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采取“两只手”的联运效应,建立“强政府、旺市场”的体制。放管结合是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手段,对积累经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管理部门应实施全程跟踪监管,特别是降低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消失或者转变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对流转环节的各层价格进行积极跟踪监管,以保证农户及顾客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明确职能,统一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的过程中需要界定清楚各自的职责权限,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叠管理,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影响项目的最终落地。明确职责一方面比较细致地界定了市场运行中各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市场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同时也节省了部门间办事时间,降低部门间的交流成本。此外市场管理任务的重心需要放在市场监管上,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将过多精力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是协调工商、质检等部门抓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明确市场管理的工作重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维护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四)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任何一种农产品营销模式都要靠物流系统来完成由产品向消费者的转移,特别是网络营销、直销和连锁营销等对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流运输系统的完善最主要的是先搭建良好的渠道体系和市场枢纽,大型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集散地、中转地必不可少。冷链物流则是保证农产品售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冷链物流的建设上要首先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的运输设备,增强保鲜程度和运输效率,并建立冷藏产品的精加工配送中心,以全面实现物流配送流程集约化。生产经营者的物流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必要时需要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

[参考文献]

[1]田汉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陈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络营销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农产品文化营销篇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环境对农产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下,对农产品进行网络营销首先需要采取必要的营销策略,通过正确的营销渠道进行线上销售活动,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转变,这种网络营销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销售量,对农产品企业来说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推动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人们传统的销售方式和营销格局发生改变,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的工作模式对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打破,企业改变了传统的营销观念,对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善,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1]。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受到制约,农产品销售量并不十分可观,农民对于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获知较为困难,电子商务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在各大电商平台下发展新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打破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但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就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

电子商务活动是一种电子交易形式,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贸易活动和销售行为,并为顾客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格局。其中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各个方面,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为客户提供营销服务。网络营销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对产品进行创新,拓展市场,对产品进行定价促销和宣传推广,通过营销手段来完成销售的过程。因此网络营销不仅仅是指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一系列附带,如购物,物流配送等。经调查发展,企业通过多种信息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营销策略,并对产品进行定位和开发,在此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大企业都认识到并重视网络营销所能带来的价值[2]。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来获取农产品市场的有效信息,并根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进行Swot分析,根据营销的4p理论展开线上交易活动。企业需要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需求信息,根据收集的数据信息来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加工,为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在农产品营销活动中通过电子商务有利于掌握用户的消费倾向,快速收集用户需求信息数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此外,还有利于企业及其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保障。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网络基础建设较薄弱

在企业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企业对于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从而导致农产品信息的和获取不及时,在各个行业中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农产品信息的利用率较为低下,不利于农产品营销工作的开展。此外,部分企业所建设的农产品销售网站,仅仅只是作为广告宣传,不具备实效性,信息的存在滞后性,企业缺乏对网站的维护工作,导致企业网站建设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4]。不同的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导致在网络建设中,对于导致偏远性地区或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覆盖较小,网络信息获取存在一定的限制。

2、网络营销服务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中对信息收集和获取的能力较差,网络营销服务机制的建设不足,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足,对用户需求数据信息更新周期较长,对新技术不能及时掌握,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为落后,在部分企业中不具备或缺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能力,从而导致对农产品的生产工作缺乏重要的数据信息支持。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的展开较难,阻碍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发展。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一般来说,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包装要求需要符合我国相关规范的标准化要求,且满足农产品市场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单位均属于个体经营,经营的规模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存在差异性,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且农产品的种类繁多,具有农产品专业品牌的较少,因此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进行农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此外,根据部分农产品自身鲜活性的特点,对于运输和保存的要求较高,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对物流配送或市场流通的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产生约束性。

4、物流配送服务较为落后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主要是客户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一种销售模式。企业将客户所需的农产品进行物流配送,确保配送的安全快捷[5]。由于我国目前在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对于农产品的配送体系和物流配送点存在不足,组织性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规模性较小,农产品在营销活动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约束。且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在物流配送运输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保护,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三、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1、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基于虚拟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建立首先需要企业加强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农产品信息的获取力度,实现多产地,多省市之间的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和信息交互中心,对农产品信息基础数据进行及时更新,推动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交易合作平台。

2、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

网络营销服务主要是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和消费等环节为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流程,是一种网络贸易或网络交易形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快速交易[6]。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主要是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市场、组织、信息等环节构建联系的过程,从而建立一种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对于农产品生产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和管理,将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生产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对于农产品市场主要是以市场为载体的网络营销活动,形成农产品组织或大型批发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水平;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流通中介一般是以农产品组织形式而存在,对农产品进行销售。而农产品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将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来展开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

3、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与其他产品不同,农产品具备鲜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体系,保证农产品配送的安全性。加强物流配送主要是在保障配送成本这一基础上建立一种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现代化物流体系是基于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的,获取农产品各项信息或数据,整合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进行统一管理和配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需要具备成熟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建设具有规模化的组织形式,从而使得配送方式能够实现共享,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人们在农业产品的需求方面对质量要求及数量要求也更高,但大部分企业在农产品市场推广和农产品营销工作中仍不成熟。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对农产品的市场发展动态及用户的需求信息及时掌握,与用户之间达成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营销范围,转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推广,扩大某一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促进农产品销售量提升。在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中企业需要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和售后服务这一整个服务流程,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能有效降低销售成本,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7]。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工作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部分企业中对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仍比较薄弱,网络营销服务机制不完善,物流配送存在滞后性及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文章中就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拓展,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对企业长久发展与稳定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雨轩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厉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77-179.

[2]冯晨晨:浅析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137-138.

[3]刘雪梅:电子商务领域下的武威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探讨[J].甘肃农业,2016(16):26+42.

[4]高国霞,高安刚:广西特色海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4(12):169-170.

[5]梅玉:铜仁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0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