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9:4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1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理流程

1.参保范围:具有本地农村户籍且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2.所需证件:身份证原件,身份C复印件两份;户口本原件,户口本复印件两份;4张1寸免冠照(60周岁以上人员6张)。

3.办理方法:到所在村镇填写《登记表》4份,《户籍表》2份,贴相片,并由本人签字按手印确认。16~59周岁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缴费,由村镇经办人员开具收据并填写《缴费明细表》。60周岁以上人员不需缴费(注: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填写《待遇申领表》2份,提交存折复印件两份。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怎么交

1.定期交费:对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险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险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

2.灵活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

3.一次费:多数是岁数偏大的农民,根据自己年老后的保障水平将保费一次交足,一直到60岁以后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交多少钱

1.在个人缴费上,今后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2.在出口补助方面,分别确定最低给予每人每年45~65元补贴,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标准最低达到120元。同时鼓励长期缴费,对累计缴费满15年的农牧民,每增加缴费1年,每月增加不低于2元的基础性养老金。

3.在进口补助方面,分别确定最低给予每人每年20~60元补贴。所谓“进口”,是指各级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的同时鼓励多缴费,对选择100元以上档次缴费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每人每年增加补助不低于5元。

4.对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政府代其缴纳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审计理念 审计内容 审计方法

一、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理念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项目,是农村居民养老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的情况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而当前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有效监督,促进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就要正视审计现状,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过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只注重资金的审计。随着当前形势的变化,必须拓展审计目标,丰富审计内容,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审计工作必须从重点关注资金安全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审计转变。只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并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检查监督和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对促进完善制度、规范业务管理。更有意义。因而,从宏观上把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把监督检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评价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效果当作重要工作内容,从政策上、制度上、管理上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促进作用,是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应有的理念。

二、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主要内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情况。主要审计地方政府是否建立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否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筹集渠道等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相关制度比较健全,而资金筹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处在创建阶段,出现的问题较多,因而应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情况。主要审计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效果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人员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执行失误等情况。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效果。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各级财政补贴的落实情况。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以及县(区)财政都有一定数量的投入,在审计中就要检查财政资金的落实情况。(2)参保对象应保尽保情况。主要审计是否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保障范围。这项指标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3)保障对象对新农保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座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发放。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问题:(1)资金按时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每年参保对象缴纳的资金是否划入个人账户。(2)资金足额发放情况。主要检查发放给老年人的养老金是否足额,有没有欠账现象。(3)养老金银行发放情况。这项检查,主要了解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程度。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越高,资金的发放就越及时准确。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审计中应重点检查以下几个方面:(1)养老金准确核算情况。主要检查管理机构在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对经办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监督。(2)基层管理机构情况。主要检查各地是否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机构建设,按照规定设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是否具备,业务培训是否进行。(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情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面广量大、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新农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检查中主要关注地方政府是否进行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否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网络化培训。

三、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手段与方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具体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此外还包括审计调查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可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可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中,应注重审计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1强化结合性审计。发挥整体协作效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到民政、劳动保障、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要与这些部门相应的审计工作有所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工作与各部门的审计结合还存在脱节。单靠社保审计一个部门,无法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做全面。只有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审计工作有效结合,社保审计工作才能达到一定的审计覆盖面和资金量,取得应有的效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3

abstract:anewruralsocialpensioninsurancesystemistobuildaharmonioussocietyinguaranteeingthebasiclivelihoodoffarmers,andgraduallynarrowth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andsafeguardingsocialstabilityisofgreatsignificance。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要性特点问题

Keyword:newruralcommunityold-ageinsurancenecessarycharacteristicquestion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达8亿多的国家来说,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养老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2.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缺陷

199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坚持了“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第一,保障水平低,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覆盖面窄,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第三,政府责任不到位,财政投入不够,中央未投入财政支持。第四,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保值增值难,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

3.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目前我国农村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使其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弱了家庭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互助功能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弄明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养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础养老金

与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新制度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养老金部分,基础养老金是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目前制度设计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但不能降低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

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养老储蓄,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有条件的村集体还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3.与现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所有老农保的账户都可以直接进入新农保,无论过去缴费额多少,对过去的缴费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认,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歧视性的待遇差别。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1.要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进行政府补贴。

2.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

由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这会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比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3.要妥善解决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虽然规定了与相关保障制度的政策,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与老农保制度衔接,与农民工养老保险衔接,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衔接,还涉及到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实现各种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技术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为各地农村社会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a].《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4

第二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和对象是:具有本县农村户籍,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全日制学校在校生除外,下同)的务农农民,以及暂不具备条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其他各类人员。

第三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政府主导、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建立农村居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集新农保基金。

第四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开发区、各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政府要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基金的征缴、管理和发放,具体业务工作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财政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和保值增值等工作。审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和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第五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以货币形式按年或按月缴纳。

务农农民缴费,原则上以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缴费比例为15%,其中个人负担12%,县级财政负担3%。县级财政补贴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

农村其他各类人员缴费以本人年收入为基数。低于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按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

第六条鼓励农村村组干部、卫生室人员优先参加新型农保,并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给予补助。

第七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一寸近期免冠照片到其户籍所在地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参保人员经其户籍所在地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核准其参保资格后,办理参保手续。参保人员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金缴款单到指定金融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

第八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财政补贴资金全部纳入社会统筹账户。

第九条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农民核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设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养老保险档案。

个人账户资金包括:

(一)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利息;

(二)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和利息;

(三)其他收入和利息。

第十条个人账户记账利息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年应对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中储存额结息一次,并为参保人员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在本县内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可随之转移。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个人按规定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享受政府主办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核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领取证》,从到达领取年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十三条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一)基础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2009年度基础养老金为每月30元。

2、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基础养老金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支付能力适时调整,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为本人启领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个人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到达规定领取年龄时可一次清,补缴的缴费年限不享受财政补贴;也可申请延长缴费年限,延长的缴费年限可以享受财政补贴。但延长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延长缴费年限后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可一次性缴清,补缴的缴费年限不享受财政补贴;未按规定补缴的,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五条参保人员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十六条建立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可根据地方财力逐步实施。

(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人员,可按月领取社会养老补贴:

1、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且具有本县农村户籍。

2、上述人员的家庭直系亲属符合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的均已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并正常缴费。

3、未享受政府主办的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或发放的其他生活补贴。

(二)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年满8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的社会养老补贴在原基础上可增加10元。

第十七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金和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指定或委托的机构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领取养老金和老年养老补贴待遇资格审核制度。对虚报、冒领养老金和老年养老补贴的,以及相关人员违反规定挪用、侵占养老保险基金的,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参加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已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养老金仍按原办法计发。

第十九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转换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县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组成,负责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和养老待遇调整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以县级为统筹核算平衡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财政部门设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专户”,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户”,单独建账和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稽核制度。县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县财政部门编制基金年度收支预算,报县政府批准后执行,并将年度决算报表报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县财政部门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计划,定期及时将资金划拨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户”,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二十三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根据国家规定用于认购国家债券和银行定期存款,所得收益计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计息标准应不低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性质和用途。

第二十四条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机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准备金可由基金超增值部分和政府从年度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列入当年预算。

第二十五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及其收益、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均免征税费。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资金

   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时,就宣布该国家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5亿,全国人口有13亿,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1.5%,说明我国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在1.5亿老人中,有大约5000万在城市,他们大部分已经有了职工养老保险。剩下1亿人在农村,他们也需要实现老有所养。

   而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民离开家乡投人到打工的潮流中,掀起了一股民工潮。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许多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得不到子女的照料,甚至经济来源也仍然要靠自己挣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同时,随着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的出现,4-2-1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年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沉重,巫需社会来帮助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由此,在农村实现社会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

   为顺应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以前必须全部覆盖。实行养老保险以后,每个农民的养老保险金每月至少能拿到55元,并且上不封顶,根据地方财力而定。与以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农民个人交费、集体补贴和财政补贴来共同组成这个资金来源,其中财政补贴占大头。这就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蔽义

   1.有利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我国农民的人口比例占大部分.他们的生活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民生,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与老农保靠农民自己缴费的自我储蓄方式不同的是,新农保能享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渠道,大大解决了农民由于收人有限而无法参保的问题。这一举措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的社会养老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有利于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存在并运行着,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城乡养老模式方面。城市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养老的模式,而农村的养老主要采用家庭养老模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以后,农民也开始从家庭养老模式过渡到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元经济模式,开始实现城乡一体化,也实现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发展的起点。农民的生活开始与城市接轨,这一过程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步伐。

   3.有利于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1f::力不断增强。大多数年轻人都背负着买房、看病和子女上学的新三座大山,再加上养育孩子的成本,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老人的晚年生活。特别是农村老人,年老以后体力下降,没有任何收人来源,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以后,不仅能够保证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而且能够减轻家庭和子女的负担,缓和家庭矛盾。

     三、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经济保障

     “老

[1] [2] [3] 

农保”启动时有一个教训,就是单纯依靠农民自己和集体出资,包括这个制度管理和运行的资金也都从这里边提,所以它就没有能够支撑下来。当时也不是说没有想到政府财政可以出资,但是十几年前我国政府的财力有限,财政收人可能才几千个亿,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民收人不断增加,已经有足够的资金来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养老观念转变莫定了思想基拙

   独生子女政策促使农村父母养老观念转变,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观念逐步转变为社会养老的观念。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第二代独生子女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他们面临着--家庭的养老负担。为此,父母大多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在他们有能力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养老。再加上农民在外出打工的经历中,被城市里的社会养老思想同化,他们也不再仅仅依靠子女养老。传统的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观念不复存在,他们也期望建立社会养老模式。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扫清了障碍。

     .城镇养老保险提供了制度借鉴

     我国的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已经运行近六十年了。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比如资金运营模式、社保的系统内部的监控的系统的建立等。为此,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加以学习和借鉴,避免走弯路。

     .合作医疗的成功莫定了实践基拙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出资占大头,农民出资占小头。比如说你出了元钱我就给你出元钱,这样农民就可以算清这笔账了,政府资金到位了,自然会带动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农合的覆盖面迅速扩张,不到三年就从无到有,现在已经覆盖亿多人了。农民生病了不再在家扛着,而是积极到医院治病然后报销,农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后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类似,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大头,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尝试,让农民的心里更加踏实、放心,他们享受到了政府的福利,对政府颁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了信任的思想基础。

  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落实国家资金,规范社保基金的管理机制

   国家资金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占大头,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家资金的落实直接关系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旧农保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为此,国家要制定资金落实的计划,并制定响应的监督措施,来保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社保资金是农民的救命钱,是农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被挪用的情况发生,更要防止它的贬值。为此就要建立保质增值的渠道,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资金的保值增值中,要安全第一,效率第二。对于风险性大的增值渠道,比如股票要谨慎投资。

   .尽早完善社会统筹机制

     目前,城镇养老保险将在年月日实现全国社会统筹机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施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从年月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还转移部分单位缴费;参保人员在各地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对农民工一视同仁。国家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机构信息库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这一制度对于更好地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权益,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家庭养老保障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机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6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7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设计;政府;收入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加上农村大量的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空巢化严重,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明显下降,农村养老风险增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86年—1992年)。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确定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为首批试点地区,拉开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大幕。

第二阶段:推广阶段(1992年—1998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通过,确立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并推广。

第三阶段:衰退阶段。自1988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出现了倒退甚至停顿状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下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不断萎缩。

第四阶段:新农保阶段。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从而为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提供保障。2009年首先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首批试点工作,并期望于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二、安徽省太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

自2009年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太和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相关精神,结合太和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太和县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方案》规定,全县范围内农业户口农村常住居民均可参合。本县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开发区农民,以及虽有城镇户口但在城镇无固定职业且事实上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可以自愿参加新农合。《方案》还就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操作流程等问题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中:(1)县卫生局负责全县新农合综合管理,县财政局负责新农合基金管理,其它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新农合工作。(2)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县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卫生局设立新农合管理中心,负责新农合管理经办业务。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向各乡(镇)派驻人员,负责各乡(镇)新农合经办、监管等具体业务。(3)参合农民应遵守新农合各项规章制度,住院持《就诊证》自主选择县内定点医疗机构。

太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太和县140多万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始终把保障居民的老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依”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新农保在太和县已经成功运行了2年有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因为新农保尚处在试点阶段,各地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参合情况

太和县委县政府积极宣传新农保制度,使得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有了初步了解,人们的参保热情相对较高。通过从太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所获数据可知,截至2011年6月底,2011年应参合人口135.27万人,实际参合人口134.95万人,参合率为99.77%。2011年参合人口比2010年(128.92万人)增加6.06万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基金筹集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实际筹集新农合基金共27742.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14574.7万元,省级财政拨付5979万元,县级财政补助3103.95万元,农民个人缴纳4048.626万元(人均30元,含民政部门为贫困农民代缴参合资金91.45万元),利息收入35.94万元。上年基金结转4748.19万元,累计基金32490.41万元。

3.基金支出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基金共支出补偿12118.41万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支出9425.81万元,门诊统筹补偿支出1601.51万元,住院分娩补偿支出434.94万元,意外伤害补偿491.84万元,慢性病补偿164.31万元。

4.补偿受益情况

截至2011年6月底,新农合累计受益1677625人。其中:住院补偿47830人,门诊统筹补偿1616948人,住院分娩补偿9137人,意外伤害补偿2953人,慢性病补偿757人。

三、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传统养老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家庭规模普遍缩小。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家庭户规模由2000年的3.54人下降到2009年的3.01人;2人户和3人户占所有家庭户的55.5%,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单身户家庭大幅度上升,而4人户、5人及5人以上户分别下降5个和8个百分点,由此导致人们的家族意识、家庭观念弱化。加上农村大量的青壮年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务工,导致农村空巢化严重,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明显下降,农村养老风险增大。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观,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有所弱化。但是家庭养老这一在中国存在千百年的传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地植入人们的观念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年轻人自身所肩负的压力等,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改变。

2.软硬件设施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

太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刚刚组建不久,其职责、职能、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在配套设施、人员安排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许多村镇的新农保办理人员并不能熟悉的掌握新农保所运用的软件,办公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大打折扣。有些乡镇的办公地点的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没有十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部门。而且由于有关新农保的法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造成各地在新农保的建立、撤销、保障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各级财政责任分担不明确,地方财政压力大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中央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并不困难,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更是有限。由集体补助的部分,由于一些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的有限性,集体补助很难落实到位,甚至有些地方并不存在集体补贴。

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限制,安徽省的县域经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弱势地位,要求县级财政每年拿出如此巨大的专款用于补贴,可谓是雪上加霜。因此,在新农保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强求2020年必须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即可,这样就可以减轻地方财政的压力。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1.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长幅度并不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当前,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我国新农保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缴费模式,如将缴费水平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挂钩,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农村居民的缴费需求和享受待遇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对养老金领取的补贴,从而不断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2.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及参保热情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新农保有着不同程度地了解,但他们并不是清晰地知道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养老金待遇计发。还有很多人对参保心存疑虑,他们的社会保障意识还有待增强。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了解新农保并积极参加新农保。首先,可以采取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比如以戏剧的形式将新农保知识融入其中。其次,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村干部的社会保险知识培训,培育村干部的社会保险意识。作为政策的传播者,只有自己了解并接受新农保,才能更好地传播农保知识。再次,社保干部可以深入田间地头等多种方式,解答农民对农保的疑惑,增进农民对社会保险政策的了解和理解。

3.积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

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的原则,切实落实三方的责任。积极宣传,努力动员,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热情及缴费档次。有条件的集体,应该提高补贴标准,给农民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应当预留充足的财政资金用于对新农保的补贴。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筹资形式还可以实现多渠道发展。一是借调城镇社会养老基金筹资,由政府财政作为担保,从城镇调剂养老保险基金,解决暂时性的收支困难。二是发行农村社会债券筹资。通过发行债券,集中社会上的闲置自己,以此缓解压力过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未决债务。三是其他筹资渠道,主要包括开征农村养老保险税以及吸收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

4.切实解决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加大财政补贴

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需要财政支持。在这些地区,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由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我国养老主要是依靠国家养老为主,农村养老保险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和集体补贴来实现的,其中国家财政补贴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形式的不断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加之地方政府的有效投入,共同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作为农村养老对象的个体,也应该明确个人享受国家的养老政策情况下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5.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新农保与老农保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与衔接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还要探索建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寻求与农村五保制度的高效整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逐步完善农保制度建设。

五、新农保在试点过程中的经验

太和县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新农保的开展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新农保的实施。虽然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些许问题,但就取得的高投保率而言,太和县新农保还是有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1.太和县独创了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太和县将便民服务作为新农保试点的立足点,在交通便捷、靠近镇政府所在地的村、社区确定了“一证、一簿、一确定,一趟路”的“四个一”便民服务参保流程,群众只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确定缴费档次,去银行缴费时跑一趟路,填写表格、复印资料、录入打印等手续则全部由镇村完成。对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多的村,实行参保办理下移到村,各镇与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在村部设立参保缴费点,村民的参保登记缴费统一在村部完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完成参保缴费。

2.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给予金融方面的积极配合。2009年,太和县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了镇、村(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按章理事、高效成事”的劳动保障工作机制。在试点中,为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老人享受待遇难问题,太和县金融机构加快开展“新农保金融服务便民点”试点,探索享受待遇足不出村的服务途径,在全县每个网点开设了新农保专用服务窗口;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免收了养老金领取卡的制卡费、年费,统一新老农保账户等。

3.太和县在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加大了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努力缩小了贫富差距。

这些成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其他试点地区学习与借鉴的。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提供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98-104.

[2]杨晓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0(4).

[3]李芳欧阳令南: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8).

[4]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3-13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8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财政;待遇水平

1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民政部根据“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目标,开始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积极探索。1991年民政部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在资金筹集方面仅对个人缴费做了较明确的规定,对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缺乏明确约束。各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集体补贴和政府财政支持,保险费主要由农民自己缴纳,而且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基本养老需要,实施效果不理想。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2123个县市区旗开展了这项工作,参保人口为8025万,仅占全国农民的8%。1999年出台《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就此搁浅直至2002年。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如《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此阶段新农保筹资有地方财政支持,但在国家层面未出台全国性的指导政策和实施细则,缺乏操作层面的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模式不统一。而且没有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难以大规模推广,覆盖范围有限。

国务院于2009年9月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农保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明确了2010年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2020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中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以法律形式对新农保制度进行了规定。此次新农保试点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国家财政给予支持,并有法律保障。

2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2.1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

通常,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就被认为进入到老龄化社会。2000年全国总人口126583万,65岁及以上占6.96%。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中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

2.2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据统计,1980年到2000年,农村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规模由5.54人减少到3.65人,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2.3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土地是农村养老的保障。然而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及允许土地流转,以土地为依托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据有关资料披露,我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每年将新增200多万人。土地在农村养老中的保障功能减弱,如果国家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可能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2.4农民流动性增强,家庭养老难以保证较高的养老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家庭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家庭养老质量下降。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农村总人口比重从73.59%下降为63.78%,各省区市平均人口增长率在0.45%~3.13%之间,排除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外,各省区市平均增长率较高的依次是上海2.25%、北京2.11%、广东1.87%,最低的是贵州、广西、安徽、黑龙江、江西、四川、河南、湖南在-0.63%~-0.22%之间,各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体现了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民流动性增强。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3.1新农保目标定位

新农保目标定位为具有农村户口,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力求实现农村六十岁以上老年人的普惠型养老,达到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即可享受财政支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

对于已参加老农保的农村居民,《指导意见》规定,“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在全国开始试点前,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全年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大约只占16岁-59岁乡村人口总数的11%。

2009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6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96万人,全年共有1556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年共支付养老金76亿元,比上年增加33.8%。年末有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2009年开始全国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近6000万农民参加,截至6月底,全国320个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全部启动参保缴费和发放基础养老金工作,参保人数5965万人,占试点地区适龄农业人口的63.82%,其中领取待遇人数1697万人。

3.2新农保资金筹集

新农保资金来源有三部分,一是个人缴费,二是集体补助,三是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包括中央政府补贴和地方政府补贴。由于集体补助和社会捐助国家并未做硬性规定,各地依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地区差异很大,难以衡量,本文主要分析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

3.2.1个人缴费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国家规定缴费标准目前设为五个档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按年缴费,但地方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居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国家根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55.53元、4792.75元、3816.47元、5456.59元,根据2009年收入水平,计算不同缴费档次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各缴费档次中400元档的缴费占收入比重接近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8%,在低于300元档的缴费上,所在比例较低,在500元缴费档上,所占比例较高。而且东部和西部地区缴费所占比例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缴费所占比例约为东部地区的两倍。

3.2.2集体补助

国家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2.3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条件的参保人进行补贴,包括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补贴。参保人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中央政府每年需要为新农保投入的财政资金为:55×12×中西部地区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1/2×55×12×东部地区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用该数据除以本年度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可以计算出新农保制度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的比重。

地方政府补贴进入个人账户。国家规定“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地方政府每年需要为新农保投入的财政资金为:30×新农保参保人数+对缴费困难群体的补贴+其他(其他指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经济情况,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待遇给付)。用该数据除以本年度地方财政支出,可以计算出新农保政策需要地方财政支持的比重。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逐步展开,个人账户资金额较大,基金保值增值及使用情况较受关注,《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3.3新农保待遇确定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按月领取,支付终身。新农保待遇具有动态性,待遇会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指从参保人开始缴费到参保人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地方政府补贴、集体补贴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构成的养老金总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目前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率计息。参保人死亡,其个人账户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15年,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有农村户籍的老年人。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人,不需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新农保制度实施时,45周岁以上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应不少于实际年龄到60周岁的剩余年数,允许补缴,但补缴后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参保人达到领取年龄后的月养老保险待遇为:基础养老金(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总额/139)。

若缴费年限按十五年,收益率按2009年一年期存款利率2.5%计算,假设缴费期间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变,待遇的地区差异不予考虑,进行简单计算,则累计缴费十五年后,个人账户中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个人缴费总额,100元档为100(1+2.5%)??14?+100(1+2.5%)??13?+……+100(1+2.5%)+100=1793.19,按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其他缴费档次的个人缴费总额和地方政府补贴额,由此可以计算养老保险待遇,如下表所示:

替代率为年养老保险待遇与2009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值,从上表可以看出,养老保险替代率较低,待遇水平较低。

3.4新农保服务递送

新农保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由公共部门提供,具体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新农保业务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具体经办,村(居)民委员会协办人员协助办理,实行属地化管理。目前经办能力较低,以山东省潍坊寿光为例,寿光农村居民80万,适合参保条件的16-59岁农村居民45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4余万。从经办能力来说,县市一级社保中心农保科人员原有三人,此前只是每年按部就班应付老农保的日常性工作,根本无法应对所要面临的重大任务;镇(街道)一级,虽然在乡镇合并之时(2007年)分别设立社保所,保留2-3人编制,但该部分人员主要从事镇(街道)中心工作,兼职民政、计划生育等事项,没有条件和精力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村一级新农保经办方面更是一片空白。此外,经办机构具有行政化特征,有一定的缺点。新农保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可以考虑公共部门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做好新农保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9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35-03

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中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而其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内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解决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之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人口的全部覆盖。文中调查区域即为湖北省首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村之一。

一、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以湖北省某市试点村为调查区域,抽取100户村民进行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试点地区村民。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对政策的认知情况、参保情况及参保意愿,以及对政策的评价和预期情况几个方面来评价试点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探索当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寻找完善制度的对策建议。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此次调查受访的村民共96人,其中男性占44.79%,女性占55.21%。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20―44岁占15.62%,45―59岁占46.88%,60岁及以上占37.50%。由于调查区域为农村地区,从受访者的学历分布上来看,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水平学历层次比重占到78.12%,初中学历层次占到15.63%,高中(含中专)占4.17%,大专及以上占2.08%。

(二)参保基本情况,即参保率及参保意愿

受访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情况来看,85.42%的村民已参保,14.58%村民未参保。在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的选择上,78.13%的受访村民表示愿意参保,11.46%的村民表示非常愿意参保,从参保意愿上来看,受访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制度比较认可,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途径及方式不合理

在村民对参保困难因素的选择上,27.08%的受访村民认为对政策内容的不了解是影响参保的主要因素。政策试点时期的宣传效果直接影响制度的后续进程,同时也关系到农民对制度的认可度及信任度,因此,制度试探期的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受访村民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途径选择上,51.04%的村民是通过政府或村委在村内的公示、宣传了解到新农保政策的,33.33%的村民通过亲戚、朋友、邻居的介绍了解新农保政策。从政策宣传途径的类型选择上来看,试点地区的宣传渠道选择比较单一,政策宣传的可及性不高,村民了解政策的方式比较有限,影响了对新农保制度的认识。

村民对政策宣传的满意度一项中显示,61.46%的受访村民认为对新农保政策宣传做得很充分,使自己很好地了解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37.5%的受访村民认为政策宣传做得不够充分,1.04%的受访村民认为根本没有做过相关政策宣传;50.00%的受访村民认为新农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公开、透明,便于群众了解,43.75%的受访群众认为新农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太公开,对一些关心的内容不方便了解,6.25%的受访村民未关注过此问题。从受访村民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认知途径的选择以及政策宣传的满意度上来看,近半村民满意度不高,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无论从政策宣传的渠道还是从政策宣传的形式上来看,都应进一步完善,对新农保政策做好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做好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落实政策的宣传效果。

从政策宣传效果来看,调查中发现,54.17%的村民表示对新农保制度熟悉,40.63%的村民对此制度不了解;42.68%的受访村民对政策中的不同的投保档次情况不了解,24.39%的村民不太清楚,15.85%的村民对此项政策内容了解程度一般,10.98%的村民对此项政策内容完全不清楚。结合受访村民的参保率情况来看,试点村在实施新农保制度的过程中比较多的采取入户集中推介政策的形式,以完成参保指标为主要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政策具体内容的解释和宣传,同时,由于缴费年限较长,养老待遇不高,续保率较低。限于农民以及基层村干部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在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偏差和漏洞,导致村民对除缴费标准和受益标准以外的新农保的其他政策规定不够了解。

(二)基础养老金满意度不高

调查对象在对新农保投保档次的选择上,96.34%的村民选择每年100元/人的投保档次,3.66%的村民选择每年500元/人的缴费档次。多数受访村民选择的缴费档次较低,处于对政策的试探性阶段。在对本县下发的基础养老金金额满意度选项中,56.10%的受访村民满意度一般,34.14%受访村民表示满意,9.76%的受访村民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较低。由于两级财政补贴不高,造成了养老金支付水平偏低,影响了制度效果和续保率。

(三)存在强制参保现象

《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意见》中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调查中发现,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试点地区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每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有一个前提,就是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这种捆绑式的参保政策本意是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但由于政策宣传及解释过程中的偏差,致使很多农民误以为让这些老人的子女参保缴费是拿他们的钱给其父母发养老金,导致试点地区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政策的实施。同时,从试点地区的家庭结构上来看,47.87%的村民有两个子女,捆绑缴费的方式对于村民来说不划算,因此,这一政策实施方式未达到预期效果。

(四)农民参保能力较弱

参保能力即为农民参保的成本负担能力。调查中,受访村民在对投保档次的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中,10.98%的村民选择自身的经济状况作为参保档次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民的参保能力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47.91%的村民因家庭收入而影响参保选择,收入越少越不愿意参保。结合试点地区收入水平来看,57.29%的村民收入来源是农业、畜牧业、林业产出,27.08%的村民收入来源为打工收入;58.33%的受访者每月可供自由支配收入为200元以下,22.92%的受访者每月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为200―500元。由于受基本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的限制,使得农民的参保负担能力较弱,影响了制度的发展。

三、完善新农保制度的措施

(一)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法规

新农保的政策宣传工作应常抓不懈。在现有宣传媒介的基础上,通过开辟政策宣传栏、网络、印刷宣传资料、干部入户讲解、参保流程公开等方式广泛宣传,让参保农民及家庭充分了解新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政策实施要点,对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制度要点包括新农保制度缴费档次选择以及养老金发放标准和优惠政策进行详解,逐步扭转农民对政策形成的“为参保率而宣传”的印象。对农民进行细化分类,针对不同情况,选取参保政策宣传的重点,提高宣传效果。机制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基层宣传机构。可在村委设置新农保专干,专门负责新农保政策宣讲及制度实施。村干部要加强新农保实施中的自我管理,适应新的形势细化职能分工,专人负责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参保对象的审核、保费的征收、养老金发放人员的审核以及过程的监督等。

针对政策宣传不到位以及政策执行方式不合理所造成的捆绑缴费以及子女不愿参保的问题,应从政策宣传以及实施方式上加以纠正。因势利导,在制度设计中鼓励子女为父母缴费,政府予以一定程度的缴费补贴,在稳固家庭保障的传统优势的同时,又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新农保制度。但实施中应当避免为保证参保率而简单化的施行的强制参保捆绑缴费。

(二)合理设置缴费档次

对于新农保个人缴费档次,国务院指导意见规定,目前设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更高档次缴费标准。参保人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如此规定,一是合理设置参保门槛,保证了收入水平较低的参保农民也能缴费参保;二是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参保能力,使今后缴费标准调整更加灵活;三是农民选择的自由度大,便于经办机构操作。受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多数受访村民选择的缴费档次较低,可以适当提高不同缴费档次的财政补贴额度,吸引农民参保,稳定续保率。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新农保制度个人账户的收益率

调查中发现,受访村民在对投保档次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中,有32.93%的受访村民选择领取的养老金额和政府补贴标准。由此可见,新农保的制度实际保障效果以及对农民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受益情况。目前,新农保制度在筹资结构上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是三个筹资渠道。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因基础养老金、参保缴费两级补贴偏低,没有丧葬安置费和抚恤金,导致的个人账户的收益率较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试点地区应在个人缴费及政府直接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地方集体经济,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参保补助,对贫困家庭实行小额缴费补贴机制等措施提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增强制度的吸引力,提高续保率。积极鼓励弱势群体参加新农保,同时争取县乡财政全额负担。农村特困家庭(农村孤儿、重度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无力缴纳保费的问题,可以以村委会的名义上报,积极争取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对困难家庭实施参保补贴。

(四)理顺管理体制,加快立法进程

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大部分50岁以上村民参保积极性较高,50岁以下普遍积极性不高,对政策的疑虑主要是年龄小的参保人员缴费期限较长,预期收益无法确定;60岁之前死亡已交养老金如何处理;政策实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以及政策待遇能否落实,等等。待遇的落实是制度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构建行政、立法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用立法强制的形式保证政策效果的落实,应针出台针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规范,巩固参保主体各方的责、权、利,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在管理机制上改变目前行政管理中多头主导的现状,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职能。目前的新农保实施的机构网络对于保费缴纳、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更为严重的是,按现行基金管理办法,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计入个人账户,基金亏损严重。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建设问题。进一步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针对新农保基层的经办机构设置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建立省市、县区、村镇四级劳动保障经办平台,统一新农保经办机构以及费用征收机构,提升新农保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司春燕.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推进的思考[J].农村发展:农业经济,2011,(4).

[2]刘晓梅.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试点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4).

[3]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4]刘昌平,谢婷.财政补贴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9,(5).

[5]卢海元.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

[6]赵桂玲,周稳海.新形势下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三农问题,2011,(4).

[7]李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调查研究[J].开放导报:社会建设,2011,(2).

[8]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杨红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探讨[J].农村发展:农业经济,2011,(3).

[10]陈雷,沈长月,江海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河北涿州试点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newtyperuralendowmentinsuranceexperimentalunit

――takingthecountrysideofsomecityasanexample

ZenGYing-xue,ZHoUShang-cheng,ZHUpeng

(publicadministrationschool,Hubeimedicinecollege,Shiyan442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