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17:06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2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3

“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半年之后这一过渡时期。“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小学教育之中,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音乐教育给儿童创造愉快的氛围而且能让儿童在愉快的音乐世界里陶冶自己和提高自己,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

关键词:

音乐教育;幼小衔接;作用

“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半年之后这一过渡时期。“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同时为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石。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教育机构为了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问题,开设针对小学入学前儿童的“学前班”。学前班大多是附设在小学内或幼儿园的大班,作为入学准备班。然而,这些“学前班”内容更倾向小学化忽视了在过渡时期,儿童在角色、身份、环境、关系等多方面变化中面临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儿童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在幼小衔接中怎样帮助他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将会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孩子在学前、小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上会产生一个过渡时期,这其中既保留了幼儿时期的一些特征,也拥有了学龄期刚刚出现的一些特征。在这个过渡时期,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转向以正式学习为主导的活动。这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挑战的核心表现在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变化和提高学习能力。音乐教育贯穿幼儿园、小学教育之后学习的各个时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注重个体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注重在愉快的音乐世界里让学生陶冶自己和提高自己,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

1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孩子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小学的“起跑线”上,怀揣着对儿女的期待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引起了“学前班”热潮。然而,学前班作为入学准备班,片面地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在进入小学后不掉队,教学内容主要是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也沿用小学教小学生的方法。这种状态就像给孩子“喂饭”,老师和家长把知识点和难点“喂”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吃”,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违背了儿童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儿童日后的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儿童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音乐教育以音乐为载体,以审美为核心。它不仅可以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还可以让儿童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儿童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优美动听的乐曲中蕴含了文学的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然的美景,聆听并学习可以给儿童带来心理和听觉上的愉悦。音乐课堂注重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音乐参与活动。在气氛活跃的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不同的乐曲获得音响感知,再通过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后得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的过程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儿童独立去思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活动时,处于“幼小衔接”的儿童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进行创编,运用节拍、旋律和舞蹈动作,结合生活观察经验创编出音乐作品。一些儿童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节拍的强弱联系,思考作品的效果,从而掌握节奏的强弱规律。在活动过程中,音乐教师会留给儿童独立思考的时间。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出来,儿童只有掌握这种能力才能适应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案例一:在给儿童讲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的课堂上,先让儿童模仿水牛的叫声(哞—),猫咪的叫声(喵—),小狗的叫声(汪—),敲门的声音(咚),雨点的声音(滴答)等,这些声音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获得了感性认识,了解到了这些声音的长短,激发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欲望“这些声音的长短该怎么表示出来呢?”,从而引导儿童在自己的探究中掌握了知识。案例二:在让儿童以下雨和青蛙作为素材创编舞蹈的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儿童形象的用手做出下雨点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儿童播放a段音乐,让儿童思考怎么把动作加入到音乐片段中,儿童完成了小雨点的创编动作,表演给教师看。之后,教师用谜语“绿衣服,白肚子,吃害虫,冬休息,夏劳动。”让学生来猜“青蛙”引入。教师给儿童播放关于青蛙的视频,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给学生播放b段音乐,让儿童进行动作创编。儿童完成了这两段音乐的创编之后,把他们分为两组分别扮演小雨点和青蛙,播放音乐让儿童进行表演。整个活动过程中,儿童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探索之中,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把自己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创编的动作融入音乐中,亲身体验激发了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使他们乐于在学习中独立思考。

2通过音乐教育消除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消极情绪

儿童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主要任务是游戏,而小学教育和幼儿园要求是不同的。当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就成为了儿童的主要任务。儿童在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回答问题错误之时难免会有挫折感和沮丧感。音乐教育能使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其次,在音乐活动中,儿童相互配合,互相帮助,有利于得到新的友谊,建立团队精神。儿童在小学教育中的学习压力较大,而音乐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窗口。消极情绪的及时宣泄让儿童的心灵得到释放,有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形成。案例一:在音乐活动中把一个班的儿童分为几个小组,在表演中,组员配合默契的小组将获得教师给予“小红花”的奖励,每个星期选出获得“小红花”个数多的小组为优秀小组,同时为获奖小组中的组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小奖品。通过这种形式,让团结互助意识在儿童得到强化。案例二:音乐欣赏活动是指通过聆听音乐,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定期开展舒缓儿童压力的音乐欣赏活动,活动前发给每个儿童一张白纸,教师为学生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引导儿童随着音乐,放松自己,让儿童在舒缓轻松的音乐环境中,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写在教师之前发的白纸上。通过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用音乐作为引子,把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写在白纸上,在儿童宣泄完不良情绪之后,儿童在美妙的音乐中放松身心,不再对难过的事所纠结。儿童通过音乐欣赏活动,不仅能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而且还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欣赏和审美能力。美妙音乐有助于儿童消除不良情绪,使儿童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案例三:在音乐活动中,优美的音乐为儿童提供了轻松的氛围,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从而使他们放松身心。每个儿童的天赋和能力不同,但他们在音乐世界中都能培养自信心。在儿童才艺展示和游戏中,通过展示,由之前的扭捏、羞涩再到热情、自信地全身心投入。这使儿童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3通过音乐教育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会全面安排儿童的学习和督促儿童学习,但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不同,小学阶段要求儿童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认真听课,在学习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儿童在3至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此期间,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小衔接”时期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十分重要。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儿童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适应小学教育。音乐教育具有游戏性,“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明确的学习概念。儿童音乐活动是在音乐背景下,按照音乐要求的游戏。这种游戏性的活动,既让儿童了解了知识,也让儿童得到了快乐。活动过后,儿童会问教师,下次玩什么。音乐教育的“游戏性”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在音乐活动讲解完要点时,就是儿童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的时候。教师利用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和对时间的把握,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在音乐活动轻松、活泼的氛围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案例一:在音乐活动过后,儿童很开心,此时,教师要求儿童把音乐活动中的道具整理好放回到道具箱中。把写有编号的小道具按分类放好,把头饰、铃铛、小鼓等放在规定的盒子中。此时,教师提醒儿童,道具数量都是一个人一个,如果儿童没有整理好而遗失了自己用的道具,那么下次在活动中就没有道具。这样一来,儿童就会认识到保管好道具才能参加活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和管理能力。案例二:音乐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参与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活动。在“拔萝卜”的音乐游戏中也是一样。首先,儿童要认真的听教师的安排,哪个孩子扮演“萝卜”,哪个孩子扮演“拔萝卜”的老爷爷,哪个孩子扮演帮助老爷爷拔拔萝卜的老奶奶、跑来帮忙的“小弟弟”、围观的“小花猫”、“小老鼠”和“小黄狗”。然后教师再分别给扮演这些角色的儿童示范,让儿童学习怎样表演。这是“拔萝卜”游戏的关键。如果儿童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要求,将会无法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体会游戏中的快乐。当别的孩子在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认真听老师要求,无法参与在游戏中,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在游戏的表演中,教师要求表演的儿童互相交换角色扮演,让儿童互相观察交换角色的小伙伴在表演时动作有没有做错。如果小伙伴在交换角色的表演中,做错了动作,其他儿童也会进行提醒,并给做错动作的小伙伴以正确的示范,这更让儿童认识到在活动中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这种游戏类型的音乐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儿童形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将会渗透到儿童以后的学习当中。

4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音乐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体现较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灵活地把文学、美术、体育、舞蹈等知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能更好的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中把语文融进音乐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文学作品,又能培养儿童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能力。案例一:让儿童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时,配以朗诵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配上一幅有江、有月、有花的江南水乡山水画,优美的旋律加上深情的朗诵、一目了然的美景,就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这种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再由景生情的引导下,既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案例二:让儿童《精忠词》、《梁祝》、《阳关三叠》等音乐的同时,教师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唐代诗人王维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伤感等等这些创作背景。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文学视野,也能让儿童在故事的背景之下更好的理解音乐。综上所述,以音乐教育为铺垫,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可以缓解他们在“幼小衔接”阶段中的不适应所带来的焦虑,又将学习“授之以渔”,从而顺利的完成小学教育中学习任务。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从心理上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金鹭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02.

[2]潘朝玉.早期教育与非智力品质的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4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5

一、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概况

中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从“封闭定向”向“开放非定向”的转型时期,许多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院校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师范院校仍是中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的主要基地,音乐师资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师资培养层次和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小学对新教师的学历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地区要求新入职的音乐教师具备本科学历。据此,4年制的“音乐学(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成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

在英国,要想成为公立中小学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相关学历外,还需通过教育培训,达到“合格教师专业标准”(professionalStandardsforQualifiedteacherStatus),获得“合格教师资格”(QualifiedteacherStatus,简称QtS)。英国鲜有专门的师范院校,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一般在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高等教育学院。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有两种模式:“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ofeducation)课程和“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in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后一种课程由3年音乐专业学习和1年教育培训组成,简称“3+1”课程模式,深得政府推崇,是目前取得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的主要途径。

二、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本文选取2013年英国杜伦大学的“3+1”音乐教师培养课程和同年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对比,以说明中英两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异同。

(一)课程概况

英国杜伦大学是世界排名前百位的大学,一流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英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该校音乐学院联合教育学院共同开设“3+1”音乐教师培养课程,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年)是“音乐教育”学位课程,学生通过考核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第二阶段(1年)是“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设有“pGCe小学教育”和“pGCe中学教育”两个课程方向供学生选择,毕业时颁发“合格教师资格”(QtS)证书。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拥有“音乐学”全国一类特色专业。学院开设“音乐学(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学制为4年,学生毕业时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目前,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重新编制了2013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二)课程方案对比

1.课程类别

两国音乐教师教育在课程类别上的差异主要在是否开设大学通识课程(表1)。在我国,通识类课程的数量和学分均占不小比例。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共开设23门通识类课程,其中必修课13门、选修课10门,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30.8%。通识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文史类科目。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素养和相关能力,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养成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

英国不设立专门的通识课程,而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贯穿通识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如杜伦大学音乐教师教育第一阶段“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明确指出,在发展学生“音乐”和“教育”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通用能力(或可迁移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等。又如“音乐教育”学位课程由教育学院与音乐学院联合开设,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长。两个学院互通选课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内学习讨论,不同的学科背景、思考方式在一起碰撞摩擦,常常产生新的思想火花。[1]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2.课程比例

中英两国都开设了教育类课程和音乐类课程,但其比例和受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我国的教育类课程在开课数量和学分比例上都不如音乐类课程(表1)。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类课程只有14门,共1分,占所有学分的13%;而音乐类有38门课程,共82学分,占所有学分的56.2%,教育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4.3。这种课程比例上的不均衡,是因为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受专业艺术院校影响较深,音乐类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特别注重演奏或演唱表演技能。英国的教育类课程和音乐类课程比例均衡,地位平等,如杜伦大学的音乐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各占50%的学分,开课数量和课时也基本持平。教育类课程不仅比重大,门类全,要求也很高。所有教育课程都由教育学院开设并负责教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导师不会因为学生的专业背景而放松课程学习的要求,在理性的逻辑思辨、精确的数据分析等方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样提出严格的要求。[2]

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方面,两国也有较大差别。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远多于选修课程,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开设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2.7:1,而英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必修课程在数量和学分上均小于选修课程,杜伦大学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学分比为1:2(表1)。

3.课程设置

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与中小学校课堂的关联度不够。拿教育类课程来说,通常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三门必修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除了概论式的介绍性课程外,缺少教学方法与技能、本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与音乐、文化、社会结合的交叉性课程,课程视野较窄,课程间联系松散,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课程体系。音乐类课程一般设置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声乐、钢琴、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舞蹈基础以及音乐学类、作曲技法类和音乐表演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但直接面向基础教育课堂的内容不多,诸如经典儿童歌曲、当代校园歌曲、小型乐队排练、地方戏曲等鲜有涉及。

英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较系统和实用。课程涵盖四个领域:基础教育理论(如教育史、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外延与内涵等)、教学方法与技能(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估与干预等)、本国教育制度(如英国现行教育制度、英国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境遇等)和交叉性学科课程(如身份、文化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等)。[3]这些基础性普通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具备广博的教育学知识、开放的教育理念、务实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技巧。在注重课程体系的同时,课程设置还注意到课程的实用性。比如,杜伦大学在“音乐教育”学位课程阶段开设了“19世纪末——20世纪的英国歌曲”课程,学生除了学习本民族歌曲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风格演变等文献知识外,还要大量演唱本国歌曲,这对他们今后从事歌唱教学大有裨益。

4.教育实习

按照有关规定,我国4年制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包括8—10周的教育实习,集中在四年级上半学年进行。近几年,部分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实习时间略有增加,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2013版)安排了12周的教育实习。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或学校安排进入1所小学或中学进行实习,内容主要是音乐课堂教学,同时也辅助进行班级管理、课外活动辅导以及教育调查等。高校选派带队教师负责联络学生,实习生的日常活动则听从实习学校的安排和指导。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指导力量有限,高校与实习学校合作欠紧密,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效果欠佳。

英国的教育实习主要安排在“pGCe”课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要在大学继续学习专业课和教育课,还要在中小学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比如,杜伦大学的pGCe(小学教育)课程共38周,其中实习时间约有21周,学生要在4所不同小学的不同年级进行实习。[4]pGCe(中学教育)则要求学生在4—5所中学进行总共24周的实习。教育实习不仅时间长,操作也十分规范和严谨。教育实习由大学、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大学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partnership)关系,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大学导师、协调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实践。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从行政管理层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实习效果的最优化。

三、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启示

通过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1.大幅度增设教育类课程,适当压缩或合并音乐类课程,尤其是技能性训练课时。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普遍存在“重艺轻教”的现象,课程比例失调,教学投入不均衡,造成学生教育教学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英国音乐教师教育实行跨系(音乐系与教育系)培养的方式,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大学的综合性已普遍增强,只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相应的机制,跨院系培养音乐师资是不难实现的。

2.增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系统性。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以音乐表演或音乐研究的“专”和“深”为标杆,而是要注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有层次、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就教育类课程而言,开设的课程应涵盖基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制度和教师职业操守四个领域;就音乐类课程而言,则应包括音乐审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交叉性学科四个领域。广博的课程视野,规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3.扩充通识课程类型,把显性课程与贯穿于日常教学的隐性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英国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实施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可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性选修课程(如音乐与文化传承、音乐与科技、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学等),让学生学会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在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如自习、小组讨论、自愿者工作等)中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把通识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二)完善实习制度,规范实习管理

1.大学与中小学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教育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实地接触中小学生及其音乐课堂的机会,是训练音乐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对于目前的师范生实习来说,这种接触短暂而肤浅。因此可以借鉴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度和督导评估两方面进行引导,保证大学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实习指导细则,发挥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

2.调整实习时间,将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培养周期。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实习期较短,而且时间安排相对滞后,学生在最后一年才进入基础教育实践环境。笔者认为,在4年的课程中,音乐师范生至少要进行16周以上的教育实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了解中小学校的音乐生活;教育实践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贯穿始终。建议每个学年都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内容,实现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以符合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规律。通过多次的教育实践,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获得教学认知、技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中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比较研究”(C13wH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2]丁宁.英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特点与启示[J].美育学刊,2013(3).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6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高职音乐;教学应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先进教学理念,其主要是通过模拟教学手段,借助各种音乐实际案例,营造各种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场景中,完成对音乐知识、音乐基本技能以及音乐情感内涵的感知体会和应用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学实践活动中,行为导向教学法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下文将探讨其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应用意义。

一、高职音乐教学现状

基于高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可知,传统高职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本位,音乐教学相较于高职其他的专业课程地位不高,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分配到的教学资源也是有限的。这直接导致大多数高职音乐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音乐教育教学资源落后。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需要引导学生展开音乐实践活动,且需要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能够为学生提高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活动。但是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且整体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缺少音乐学科的学术科研氛围,相关的音乐研讨会、讲座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所采用的音乐教材的更新换代慢,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展开音乐学习的动力不够,音乐成绩和音乐素养能力的提升更是成为空谈[1]。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内容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内容

上文提到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所在,其主要是以各种活动为导向,以提升学科能力为本位的新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通过模拟活动、表演活动、案例问题以及角色扮演等来逐一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模拟活动的应用。模拟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通过营造一种情境环境,由此来拉近学生同学科活动的距离。在现阶段高职音乐教学中,学生正好对音乐教学活动丧失兴趣,此时通过模拟活动,能够在民主轻松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展开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活动掌握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第二,表演活动的应用。表演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能够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音乐教学活动,在表演活动中,学生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互动性更强、主动性更强,由此带动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技能以及音乐素养等。第三,案例教学的应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在模拟活动和表演活动的实际表现,学科专业技术水准,设置与学生专业水平相对应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研究,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第四,角色扮演的应用。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角色扮演活动正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学生能够完成对各种重难点专业知识的解析,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完成对社会交际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育。

(二)高职音乐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第一,模拟活动是提高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音乐教学中,通过模拟活动,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审美活动借助生动有趣的情境模拟活动来完成。如,在高职音乐曲目《月光奏鸣曲》的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音乐曲目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周边环境。如此将学生带领到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氛围中,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意识。第二,表演活动是音乐教学实践探索活动的重要载体。事实上,音乐艺术是一门表演性较强的艺术项目,学生展开音乐专业知识学习是为了能够实现音乐艺术活动的实践应用。如此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在实践中才更能将音乐艺术修养转化为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能力等。如在开展音乐创作课程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创建表演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在表演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对各种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2]。第三,案例教学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高职教育活动中,展开专业理论教学的重要方式。其能够利用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将实践理念以及音乐理论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效果。如在高职西方音乐史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活动,将各种音乐理论进行案例性呈现,完成对各种音乐理论的梳理,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辨析和认知应用。第四,角色扮演是开展学生专业行为引导的重要形式。高职音乐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单单实现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就够了,其还要求能够展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等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活动则让学生深入到角色中,从市场岗位需求出发,完成对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如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中,其不仅仅需要求学生具有参与到合唱活动的专业能力,更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组织一场合唱活动的能力。因此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各司其职,在实践中完成对合唱活动的组织能力的培育[3]。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总而言之,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音乐教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前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发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佳作用,还需要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项。

(一)确定高职音乐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完成音乐活动模拟、音乐表演活动设计,案例教学设计和角色扮演活动,其都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展开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从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音乐兴趣爱好等出发的。教师发挥着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一切音乐学习行为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管理。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如,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的认同感较深,在展开行为导向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能够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入手,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情境模拟,同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音乐案例活动设计。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创新性。

(二)确定高职音乐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关键因素

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的关键是教学问题,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来呈现出专业问题,由此一步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活动中。从而掌握问题背后的音乐专业知识答案,并且在实践中掌握各种专业素养能力。因此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必须能够注重对专业教学问题的合理设置,让教学问题能够呈现出简繁兼具、理论和实践并存,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各种素质能力的提升[4]。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校音乐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高校音乐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数字媒体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具有互动性、共享性的教学模式,并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化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师资素质等多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依托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但音乐属于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了大量自然、人文和各类音乐事项及时空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特殊性,信息化教学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当前高校在音乐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误区。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指引下,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基础的校园网,用于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10]22号》明确规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a级标准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但多媒体教学观念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到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音乐教学多是采取小班教学授课方式,听课人数较少又受制于教室环境,再加上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教学形式与内容重视不够。

第二,各综合类院校对于音乐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投入不足。在国外,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与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日渐深入课堂教学。而在国内,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音乐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比例严重缩水。在目前高校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相对于优势学科专业,音乐学科处于明显弱势,在各类综合性院校中,硬件设施投入与更新相对滞后,即使在“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的院校,音乐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仍然相当匮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黑板加钢琴仍然是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具,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深入展开。①例如,在和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谱例,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和声音程的听觉联想,而钢琴的乐声转瞬即逝,使学生时常陷入迷惘,尽管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效果则往往事倍功半。又如,曲式分析学属于音乐学科中的基础学科,通过分析不同体裁、规模、时代的作品,对各种作品进行结构、内容、音乐作用与价值的概括,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演奏(唱)的过程中准确表达。在以往曲式分析教学中,需要讲解谱例时,大多数教师会将其誊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对谱例进行书面上的理解。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学生也仅仅掌握了一些无音响效果的书面规则。

第三,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合理地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但目前音乐专业在综合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位置并不突出,师资配备、学历结构、师生比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音乐教学组织方法、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负担日渐加重,导致音乐专业教师在高负荷教学任务和职称、科研压力的扰动下,疲于应对,难以顾及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而一些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涉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停留于电子教案或者幻灯片水平。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掌握水平,打造信息化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新型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及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依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②,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多媒体课程制作与传播、能及时从网络和媒体获取各种音乐教育相关信息、能通过信息化渠道进行学习与培训等。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深刻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积极转换传统观念,尽快培养大量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音乐专业教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落实到位,尤其要转变优势专业教师培训而忽视音乐等弱势专业教师培训的思想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例如,每学期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和引导音乐专业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教学课件开发及制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甚至可以将其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优秀与否的标准。③

第二,将信息化音乐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体系。尽管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资料、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表达及处理的能力;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有能体现音乐学科信息化的课程,如计算机音乐、数码钢琴、音乐欣赏及作品赏析、音乐网站制作、音乐课件制作、录音制作和现代音乐试听等;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努力融入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专业音乐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共享,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将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目的;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搭建师生互评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如网上评课、网上选课、一对一课程的师生双选等。

第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均衡的高校音乐教育硬软件设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是人类为了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为学校充满了各种信息,这是其与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学校信息的要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有些学生误解信息化就是指现代教育媒体,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信息化专指计算机,其实信息化包括了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各类实验(训)室等众多内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应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大厅、琴房、琴房走廊、楼梯间、音乐厅、排练厅、电梯及各种实验(训)室的墙壁上粘贴著名音乐家头像、励志名言等信息资料,使学生一踏入音乐大楼便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开阔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其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在音乐(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教室里设置活动桌椅,以便学生在课内能迅速将桌椅拼凑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环境等。

第四,着力构建并优化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应着力建立支持音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每个高校受到所处的地域、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各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信息化课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开课的具体效果不断优化和调整,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该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讨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最终构建起按年级划分的高师音乐专业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表1)。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数码钢琴、计算机基础、音乐软件与应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专业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三年级为积累阶段,着重进行和声学、复调技术、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计算机音乐和录音制作等科技化课程,以全方位的实践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升华;四年级为产出阶段,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累,用课堂教学展示、音乐作品创作、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音乐会来展现信息化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高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通过优化过后的课程设置方案,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始终处于一个被信息化所覆盖的教学体系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

信息化教学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努力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之路,使高校音乐教育从单一、传统的模式向立体多维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对全面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实施力度也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化、信息化,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赶上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

注释:

①③王扬扬.高校音乐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2009(9).

②此标准由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所制定,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4年2月认可。

参考文献:

[1]田正铁,王炎琪.浅析高师音乐教育的信息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2]周刚兵.现代网络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7).

[3]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4]杜金菊,刘海潮.高校音乐资料的管理趋向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5]黄先开,范蓓,冯爱秋.信息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6]李峰,杨卫萍.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0(6).

[7]王荣.音乐学院实施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1).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造能力;教学方案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小学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之一,有利于老师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培养。老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倾听音乐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式仍然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唱歌,带唱歌,逐句来唱,非常枯燥,很少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只通过老师的讲解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但是我国目前的音乐课堂,绝大部分不存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教学形式较为传统。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案

1.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创造想象

作为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怎样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讲,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小学生仍然处于天真的时期,故而营造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摇篮曲》为例,当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歌曲进行想象。在这种静谧的歌曲环境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感染,想象出一幅妈妈哄孩子睡觉的美好场景。这样的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对其想象力进行培养,一举两得。

2.组织协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

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因为小学生天玩,如果每天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将会使其积极性下降。通过协调交流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进行合作,提升其创造热情。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教学为例,老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对这个歌曲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充满激情地完成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工具的突出优点在于其可以特别形象、直观地将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开拓其创造性思维。以《老师,您好》为例,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充满动画画面的课件,配合音乐进行展示。首先,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音乐;其次,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进行跟唱,既避免了老师对歌曲进行传统教学,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学生的跟唱是愉悦的、发自内心的,对其创造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最大原因就是不能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若是进行改革,要使老师处于主导地位,时常通过合作和学生进行表演,甚至可以创编歌曲或舞蹈,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其创造能力,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老师一定要从小抓起,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贾丽娜.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教师,2011(11):65-67.

[2]周蕊.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之多维因素探究[J].大众文艺,2012(22):87-89.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课堂

一、背景分析

音乐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音乐歌唱教学也不再是专业、局限的音乐课,而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过程。普通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面对普通学生,通过音乐课来培养有素养的乐者,让他们体验到音乐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对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疑惑探究中,在音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让我知道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是不能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良好的音乐课堂歌唱教学能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提升他们的个人音乐素养。这也就是在我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歌唱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原因所在。

二、什么叫歌唱教学

歌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表现音乐的重要形式,同时歌唱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为生动形象的手段。小学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歌唱是人类的本能。只是我们先学会了歌唱原始的牙牙学语,而后才是真正学习歌唱的艺术。其次,小学音乐歌曲是儿童最易接受和最易亲近的音乐体裁,与交响曲、协奏曲等这些其他体裁相比,更容易被学生和大众接受。最后,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之美的最直接方式。

三、怎样达到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和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本人提出以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课标,把握教材内容

首先,教师要了解《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歌唱教学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一是在生动活泼的唱歌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喜欢唱歌;二是了解一些中外歌唱文化,能欣赏合唱艺术,掌握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三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唱歌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音乐能力,加深审美体验,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为终身喜爱唱歌奠定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活跃课堂氛围

教材是全国通用的,可是学生却各有所异,因此歌唱教学要根据小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灵活的运用教材,让学生能在自身的歌唱条件下,进行提高,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按着教材的要求去做,而是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放低教材的要求,做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采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需要

在歌唱教学当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歌唱误区。比如歌唱发声部位不对,节奏不稳定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歌唱。例如在发声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去模拟动物声音,让学生寻找到一个发声点。像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学生在跟着音乐来发声的同时,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布谷鸟的叫声,是空旷的,要飞越云端,来让学生感觉到歌唱时要唱到云端上去,有一种饱满的穿透力。

四、如何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

针对于不同的歌唱曲目,教师运用的歌唱教学法也不一样,因此也就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歌唱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小学音乐课堂的亲身经历,针对小学音乐歌唱课中所运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案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概述,对不同的歌唱课教学进行了大体的分类。

(一)歌唱教学情境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歌唱教学活动中,运用肢体语言、画面等,给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歌唱情境,让学生能轻松的加入到这种歌唱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一种歌唱意识,激发他们的歌唱积极性。该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歌唱情境中的体会,能乐于加入到歌唱的活动中来,主动的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形成一种自主的歌唱心态和歌唱积极性。

【情景模式课堂案例小学二年级《幸福拍手歌》片段】

情境创设1:

师:大家都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咱们一起春游去。

生: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

情境创设2:

师:现在咱们来到一片草地上,休息一下。瞧,这里啊有一座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看一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出城堡图)

生:想……

情境创设3:

师:那咱们要先打开进入城堡的密码锁,你们听这个节奏声,拍打出一样的节奏,才能敲开城堡的大门,大家一起来试试。

生:聆听节奏,拍打节奏。

【案例片段分析】

上述的课堂导入中,就运用了歌唱教学情境模式。其目的有如下几点:首先给学生制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歌唱课堂当中,是身体的放松。这里通过图片的展示和教师语言的引导,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并在提问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歌唱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模式,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聆听节奏,让学生首先学会听节奏,再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创设,让学生能不自主的想要去学节奏,为音乐的歌唱做了节奏的铺垫。因为节奏是学习歌唱的基础。一般说来,歌唱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里,主要运用在课堂导入中,大多都是为而后歌唱的学习打基础。此种模式能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歌唱当中,使而后的歌唱教学显得更加的富有趣味性。

(二)歌唱教学体验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的参与歌唱,亲身体验歌唱的节奏、旋律等。该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歌唱中,让情感得到一种熏陶和升华,使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和歌唱的方法。

【体验模式课堂案例小学三年级《钟声叮叮当》片段】

体验创设1:

师:老师弹奏“叮叮”的部分,“当”的部分有你们敲击并演唱。

生:根据6/8拍节奏,敲击碰铃并演唱“当”。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现在“叮叮”的部分有你们敲击并演唱,“当”的部分由老师来。

生:敲击并演唱“叮叮”的部分。

体验创设2:

师:现在由老师来弹奏,你们用歌唱表达“叮叮”和“当”的感觉,分组演唱。

生:分组演唱歌曲叮叮当。

【案例片段分析】

上述的歌曲单声部学唱中,运用的歌唱教学体验模式,主要是通过实物,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学习演唱。体验创设其目的:在体验模式中,让学生在用碰铃的同时,能感受到“叮当”的感觉,把握住歌曲内容,也调整了他们歌唱时的音色,像碰铃发出的音乐声那样清脆悦耳。并且在运用碰铃的同时,能把握住歌曲中的歌词和节奏,让他们能寄娱乐于学习中。

歌唱教学中的体验模式,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主要运用在歌曲学唱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而适用的歌唱教材范围大多是一些能用实物来表现的歌曲。

(三)歌唱教学表演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多种活动,把对歌曲的情感或者歌曲给予他们的感受,通过行为动作阐述出来。该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现歌曲和展示自己内心对歌曲的理解。

【表演模式课堂案例小学一年级《法国号》片段】

表演创设1:

师:歌曲中“嗡巴巴”的部分有台下的同学演唱表演出来,看一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声音表演的最生动有趣。而其他部分老师叫5位同学上台来演唱表演。

生:(一部分表演“嗡巴巴”的歌唱部分,一部分表演其他歌唱部分)

表演创设2:

师:现在老师请几位演唱的很不错,表演也很精彩的同学上台来,台下的同学一起为她们歌唱

生:台上的表演歌曲,台下的演唱歌曲

表演创设3:

师:现在让老师也表演一下。看下这样的动作好不好看,同学们也评价评价老师。觉得好的话和老师一起表演

生:与老师一起表演歌曲。

【案例片段分析】

上述的歌唱教学中,运用的就是歌唱教学表演模式,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觉。表演创设其目的:1.通过音乐给予学生的一种律动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受用肢体去表现音乐,体会3/4拍子的韵律感。2.通过上台表演的同学,让台下的学生在自我表演的同时,也能去模仿和发现别人对音乐的阐述,吸取别人表演中的优点,并发现别人音乐表演中的不足。3.这个年级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比较浅薄,主要是以模仿、聆听为主,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也起着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表演,让学生在模仿表演中体会这首歌曲的节奏韵律感。歌唱教学中的表演模式,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主要运用在歌曲学唱之后的音乐拓展中,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如活泼的歌曲,抒情的多声部歌曲等。它们的表演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歌舞、分唱或者语言等来表现歌曲。

参考文献:

[1]马[.浅析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J].成功・教育,2010,(11).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篇10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美的愉悦,进而达到欣赏教学课之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欣赏运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欣赏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经历了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过程,因此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上好音乐欣赏课作一些尝试和探讨,欠妥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作品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基础,包括培养审美感、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和音乐记忆力。(二)培养审美感情,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和音乐情感表现力度感情理解力。(三)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机会接能更多的优秀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区别。

多媒体是指包含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触觉信息和嗅觉信息中两种或以上的复合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管理、储存、交互和传播的技术和平台。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多媒体的运用使音乐知识变得简洁直观,音乐变得形象具体;(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四)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五)电脑多媒体的运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提高音乐课教学水平;(六)电脑多媒体运用,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器材只有磁带录放机,很多时候老师只能靠嘴和乐器上课。只听“声音”进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一)形式单一;(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等。

而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不再是以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现代化极大地扩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经济、量大,资源宽广等正在为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结合实际,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有一间多功能阶梯教室,其设备有幻灯机、电脑、音箱、投影仪等,当这些设施空闲时,我就利用它们进行教学,让自己的上课内容丰富一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多媒体学习的好处。

1.我校音乐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充分把握教材,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上好音乐欣赏课程。

案例1:在《共青团员之歌》欣赏教学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并在部队行军画面中配上《共青团员之歌》的音乐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欲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音画结合,效果较好。

案例2: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用动画制成各种动物,用mi制作各种动物音色,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音乐、文字、画面、画外音等课件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音乐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提高了教学质量。

案例3:《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教学中我利用电脑软件将有关图象如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及羊群等制成课件,在配上蒙古长调音乐,在导入时,先用多媒体影音让同学们感受蒙古的美丽风光和音乐,多媒体强大的立体音画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置身在蓝天百云的茫茫大草原上牧着羊群,进而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结合本地音乐文化特色,自选乡土教材,运用多媒体上好民间音乐欣赏课。

我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县有十一个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如花灯歌舞、高腔山、歌傩堂戏、唢呐音乐等等。

案例1: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每年春节各村寨都要组建花灯班子闹元宵,因此我就在春节期间用摄像机录下,用音视频软件编辑好,以备在民间音乐艺术欣赏课上教学用。

案例2:唢呐是表现百姓喜怒哀乐情绪,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器,唢呐高音如高飞百灵,高亢嘹亮:唢呐低音如鸾凤和鸣,园润清幽。唢呐音乐深受我县人民青睐,是继承和弘扬爱家爱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也是我民间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不要过分依耐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即何处运用多媒体,何时运用多媒体,让现代化的手段为实现最终教学目的服务。运用多媒体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分清主次。

运用用多媒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需要,在运用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找准使用的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力量,提高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结语:把现代化的教学实施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其教学手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需求,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在自身实际的情况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好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