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17:43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1

关键词:经济危机危机恢复经济政策

2008年10月,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爆发,使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真正走出危机,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切实作出努力,清理债务问题的举措将拖累经济恢复的进程。这必然造成全球危机恢复过程的长期性。中国央行以最大规模持有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债券,即刻用前所未有的货币性扩张政策挽救了全球经济,然而,我们中国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代价,诸如恶性房地产价格、恶性债务等等。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氏期恢复期冲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如何针对目前危机恢复阶段的全球经济形势萎缩的情况,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1、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目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私债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在欧洲,很多欧州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用此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加之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大部分政府的债务,致使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普遍存在。债务危机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便是长期过低的国民储蓄率。为此,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来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一定会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延缓经济苏复的步伐。债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债务危机表现在政府部门,便是较高的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如若平衡预算,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但这一举措的最终结果果就是压缩需求,使失业增加。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更难带来和谐稳定的局面。

2、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期恢复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自然是紧缩的。全球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量,外贸出口的下降意味着国外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在下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必然呈缩小之势。我们在没有革新现在技术的基础上不得已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来争取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是由于国外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有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过去,中国经济可以依靠制造业强大的成本优势来获取全球市场的美元盈余,所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不需要增值保值,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增长,也就是,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既便那时候出现亏损,也都可以迅速依靠大量贸易盈余来解决亏损。可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正在逐步输给韩国、印度和越南等地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我们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以上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2.2、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具有机遇的,第一,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通胀,但我国的粮食连续几年丰产。虽然猪肉价格涨速比较快,但总体而言,未来食品价格走势还是可控的。第二,输入性通胀虽然在2011年比较厉害,但是最近因为欧债危机重启,美元对欧元可能走强,同时最近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望减轻。随着Cpi的下降,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空间就比较有限。第三,2011年以来,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外需今后将面临较大负面冲击。虽然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是,由于国内需求也在收缩,全年顺差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对GDp的负面冲击也不会太大。就国内而言,食品价格尽管难以预测但快速上升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

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3.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呈不断下滑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应该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目前我们对未来经济走势具有预测性,提出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考虑,在保证人民币贷款的前提下,适当放松调整流动性的力度,让新增贷款略有增加。这样,可以避免紧缩政策的自我强化风险,缓解大企业以延期支付方式对小企业的资金链的进一步挤压,避免出现大面积三角债现象。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增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是可行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如降低营业税税率、推动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进一步降低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进一步下调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等。

3.2、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鉴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转向内需为主,并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将是投资,对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尤须引起注意。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持工业化投资,但支持城镇化投资的力度不强。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这样的金融体系,适应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却很难支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规模巨大、期限很长、可持续性不确定,且风险集中,如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来提供资金,或者来源不足,或者风险甚大。

鉴于此,政府和市场应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其中包括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3、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三方面的改革是不叮或缺的。第一个方面是两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改革,第一个层次是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一是政府降低居民部门面临的整体税负,第二就是政府要求国有企业上缴更多的红利,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居民,譬如说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纠正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服务业。最后一个层次的改革就是当前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都应该市场化,要素不单包括能源、生产要素、土地,还包括资金,资金的价格就是汇率和利率。只有这些要素充分市场化,我们的经济才能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才能更好地反应它的比较优势。这些改革到位了,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就下来了。同时在各种价格市场化的前提下,对外资不要给那么多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这样双顺差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我觉得这三方面的改革都很重要。一方面要看中央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一方面也要看有没有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4、小结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目前物价上涨水平仍处于高位,我们仍须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减速迹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实际消费增幅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保持平稳,但增速下降势头已初现端倪。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2-0054-04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

我国2008年的宏观经济导向要求和宏观调控重点,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波动影响,变化较大。年初调控重点是“二防”,即防止过热、防止通胀。年中是“一防一控”,即防止经济出现下滑,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下半年以来整个宏观经济调控重点、政策取向,突然变成“一保”,即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短短一年时间,发生了三次变化。从“两防”到“一防一控”,再到“一保”,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变化,说明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产生剧烈变化,使形势变得艰难、复杂。这种艰难曲折和多变形势,也许仅仅才开始。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对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有金融体制的问题,有房地产泡问题与银行次贷问题,有过度宣传的虚拟经济形成的泡问题。有一些经济学家,脱离实际国情,一直鼓吹“第三产业最重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要占很大比重,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大越好,金融业就是现代服务业”。实际上,第三产业也好,现代服务业也好,离开了二产(工业)、一产(农业)这些实体性制造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岂不就是无本之源的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脱离了实际经济,形成了巨大的泡破裂,是这次危机的关健因素。当然这次金融危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最主要的是实体企业经济、传统的制造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问题已积累了多年。直到2008年美国才爆发次贷问题,美国有的银行破产,117家美国银行出现重大问题从而引发整个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标志着日本在时隔7年后,再次进入了经济衰退期;欧元区亦进入了1999年成立以来的首次衰退,这也是欧元区大国近15年来首次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和经济衰退。

我国持有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数据显示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当美元贬值,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一蹶不振之时,中国的美元资产亦会受到重大损失。美国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增加,购买力疲软。美国是个消费型国家,每年从中国进口额超过2000多亿美元。危机发生后我国对美出口贸易大幅下降,日本、欧元区国家从我国进口额也有所减少,这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股市、房市、汇市这些与资产和金融相关度较高的几大市场都受影响。由于全球经济关联度太大,中国在此种情况下不可能独善其身。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用总理的话来说,“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要保持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稳定房市,提升股市,繁荣市场等措施。中央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上下同心协力,按总理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这些重大措施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有利于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内需,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趁着世界经济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之机,抓紧时机,把我国的基础设施、关键项目建设搞上去,使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能变被动为主动,能转危为安,这对中国未来几十年都有极大的好处。对扩大内需,切实抓好教育、住房问题及医疗保障,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件实事、好事。

2医药产业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战略地位一直不明确。作为关系国计民生,治病救人,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产业,在国家政策层面,对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定位,一直不十分明确。这种情况导致机构多变,基本上无主管部门,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长期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国家政策对行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十分不利于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十分不利于从制药大国发展为制药强国。

二是医药行业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投入仅为年销售收入的1.02%,而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15%,就以仿制非专利药为主的印度制药公司来说,其研发投入比例尚且要占到销售收入的10%。我国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一些关键、重大技术始终未能获得突破,产品更新速度缓慢,影响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长方式转变及自主创新,影响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进程。

三是医改方案雷声大,雨点小,迟迟不能出台,“以药养医”体制依然存在。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一品二规”、政策性药品降价以及普药的“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价格,强制使用”等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回归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药品招标,弊端重重。对医药企业来说,真是劳民伤财,怨声载道,而且是只讲价格,忽视质量,客观上催生了伪劣药害事件。什么“议价招标、网上采购、一品二规”,都是为了“要钱”的新花样,都是“以药养医体制”的明显表现,也是“看病贵、看病难”的根子。这些都不利于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损害了制药企业的利益。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吸引各类外商投资项目共3497个,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拥有合资和外资企业约1500家,占国内医药企业总数的30%以上。外资、合资药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约占我国医药市场的41%,三级医院用药量占到50%以上。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估计外资企业还会进一步渗入中国医药市场,药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医药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种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有竞争力的原料药以及特色制剂产品偏少,知名的品牌企业、品牌药、“重磅炸弹”型产品不多。同质化竞争、重复生产的情况严重,明显缺乏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国产药品将向何处发展?

六是产学研结合,联合攻关,去攻克关键新药和重大技术课题甚难。产学研联合攻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弹”、卫星都能攻下,但必须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计划、联合作战才行。实践证明,靠自由主义、市场化运作口号,想自愿结合,自发去组织攻关,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延误时机。必须改变作风,深入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有计划、有项目,真抓实干,才能有收获,见实效。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还有待实践中逐渐形成。

3从企业自身转型、创新、发展这一微观角度来看,亦存在着多个问题

1)不少企业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较多的企业习惯于就事论事,忙于应对日常业务,急于完成近期指标,而对国内外市场趋势、同产品动态,以及研制什么,拓展什么,储备什么,核心骨干产品是什么(哪些剂型),心中无底,至于如何系列化,产业链如何发展,如何培养企业优势,则缺少发展战略,缺乏敢教“旧貌换新颜”的毅力和战略决策。这样就会使人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停滞不前。

2)在构筑强势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方面,存在着短视和盲目。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独、特产品,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要有自己的信誉和品牌,这样才会有话语权和发展的主动权(卡乐康的“欧巴代”产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就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市场后劲,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

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和“短视症”,提高自觉性,既要认真地去分析、总结、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一定要精心构思,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以获得后劲,使企业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3)缺少“重磅炸弹型”产品和著名品牌。我国是制药大国,但却是一个品牌小国。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品质,注重品质的提升,是培育品牌的关键。如果没有品牌的缔造,我们就将始终处于仿制和加工地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在国外,辉瑞的阿伐他汀(立普妥),默克的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斯利康的奥美拉唑(洛赛克)是著名品种,大家都知道。拿品牌来说,中国是产茶大国,对于龙井茶叶,中国人都知道,但外国人就不很了解,全世界只知道英国的立顿茶叶。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说,品牌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旗帜;是消费者选择的导向;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更是企业发展和利润的源泉。

4)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缺少持之以恒、一心一意把产品做专、做特、做精、做强、做大的理念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现在我们医药企业的共性是规模不大,品种繁多且类同,剂型显得传统化,人才缺乏,竞争力弱,利润率很低,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世界500强企业的评比标准是营业额、利润额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好产品做出来,卖出去,才能谈得上盈利。国内扬子江药厂一个厂能产销140亿元,有13亿元利润。黄海药厂只有400人,5只产品,年销5亿元,利润1.2亿元。这两家药企都取得了丰厚利润,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问题:

①缺乏发展方面的雄心壮志和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矛盾和环境斗的战斗精神,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和创新意识。

②专一、专业生产经营不到位。有的企业刚有一些起色,就想搞多元化、多种经营,心态显得浮躁,突出主业、精益求精的意识不强。拜耳药厂的阿司匹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厂至今还在研发这只药的新用途。我们却习惯于做表面文章。许多独家产品,任其自流。对特色产品,培育支持、市场精心开发不够。

③工作刚有成绩,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缺乏专注经营、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其产品很少考虑革新改进,有的企业还急于去扩张和兼并、联营。世界上的大企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一经营,如单做碳酸饮料的可口可乐,邓乐普的轮胎橡胶,波音737、747、767飞机,这些产品的制造商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先做专、做精,然后才做强、做大。我们要吸取以往的有关教训,引以为戒,才能发展壮大。

5)缺少诚信至上的企业文化,而一种形成理念的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进步和发展。企业文化不能空唤,空唤就是泡沫,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是形式主义,就是表面文章。企业文化甚至比有形产品还重要,因为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独特的精神中提炼的理念,是企业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追求卓识的共识。青岛海尔张瑞敏说:“每天把要做的、简单的事情切实做好”,并还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两句话体现的就是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涉及到企业素质问题、诚信问题、形象问题,解放前尚且还讲“老少无欺金不换,货真价实不二价”,而当今的医药行业,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却比较欠缺。企业一定要对国家、社会、客户、员工负责,都要有足够的感恩心态,不忘记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对病人,特别应该注重药品质量,一定要有高度责任心。前上海长征药厂提出的“一瓶输液一条命,瓶瓶输液为人民”讲得何等好呵!如果我们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就必然看不到差距,看不到群众的力量、集体的智慧、科技的进步、各方的帮助,也认识不到国家发展后给予我们的种种机遇。所以说,虚心使人进步,诚信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6)要有企业家,企业发展、企业文化,都需要企业家,但现在不多。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现在到处对厂领导叫“老板”,这样很不好,此风不可兴。企业家必须具备胆略、智慧,既要有雄心,又要有责任感,还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事业心。企业家还应该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具有远见卓识,并应懂得关心员工的安危冷暖,注重服务至上,要懂得报效国家,负起社会责任,要有与人为善的平和心态,工作上应相信职工群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亦应争取上级党政组织的关心支持,更要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的成长。

要积极培养企业家,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工作上要给予关心、支持,并为企业家多创造稳定的环境。有了强有力的企业领军人物,如常州四制药厂屠永锐厂长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干就干20年厂长,干就干出好厂来的好领导,企业就会兴旺发达。有了好的企业家,相信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然会提高,企业也会走上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之路。

4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最根本的是要振作精神,攻坚克难,积极应对,真抓实干,作新贡献,夺新发展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改的重要一年。当前我们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处于加快发展、技术创新、经济转型的关键考验期。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自身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大背景下,要把当前各项应对措施与我们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好,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做好自主创新工作和发展方式改变,要逆势而上,提气鼓劲。在这个节骨眼上,也要做到出手快、出手重、措施准、工作实,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经济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在这方面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积极行动。如何做好2009年工作?我谈些想法,供参考。

1)冷静分析全球性经济危机冲击和当前经济形势对自己的影响,把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医药产业宏观、微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本文第二、第三部分所述),联系企业实际工作,攻坚克难,积极应对,保增长,夺取新的发展。

2)认真学习、努力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增长、求发展是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是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和基本立足点。依靠内需拉动来推动经济增长。调整结构,是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这四个结构都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我们医药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医药产业是以内需为主、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医药行业产品的刚性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程度,周期性效应尚不明显,所以我们要立足市场需求,千方百计地抓早、抓紧、抓落实,妥善组织好生产供应,以保发展。

3)新医改方案即将出台,我们期待国家听取各方意见后修改好方案,修改药品基本目录,修改好药品招标和定点生产条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保证广大群众享有安全、必需、有效、价廉的基本药物,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这必将使药品需求扩大,市场扩容,我们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走出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终端,面向全国,把市场销售做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做好服务工作。

4)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由于医药产品是刚性需求,有着广阔市场,国内外资本青睐医药产业,人才也向往医药产业,我们要见机行事,捕捉战机,以求发展。

5)经过Gmp改造和多年技术改进,国内药品走向国外市场时机已日趋成熟,我们亦应创造条件走出去,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6)在产品研发、创新仿制、仿创结合中,要提前规划立项,合理规避专利保护问题,抢占先机,自强不息,自觉地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7)现有定价制度使得国内药厂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内药企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原研药就是“外资药、合资药”的代名词,高端医院市场几乎被外资药占据,在医院终端市场份额已占到50.7%,且销售利润的集中度又特别高。原研药问题,表面上是定价问题,其实是一个国家政策性的发展战略问题。政策层面应考虑增强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对过期专利药,政府若再给外企特殊待遇优惠,于理、于民,都实在讲不过去了。所以应该改变药品定价机制,希望能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药品价格,要密切关注其趋势,多作动态分析,积极反映企业需求,注意维护企业权益。

8)新的情况、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力争增长求发展;一定要学习先进、找差距、抓赶超;一定要与时俱进,自主创新;一定要加强管理,挖掘内部优势;一定要重视质量;一定要宣传、推广、发扬先进,弘扬正气,振奋士气,激励进取精神。在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冲击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时刻绷紧敏感的神经,洞察发展商机,不轻言放弃,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振作精神,积极应对,适时调整,攻坚克难,定能作出新贡献。

5结语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研究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随着人们交流模式的进步与发展,信息交换速率及效率都在不断提升,促进了贸易与自由化程度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经济交流,这种趋势是近些年来经济的重大走势,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的整体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对外展开,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支援政策等,都代表了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决心与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有所了解并掌握,有利于我国制定整体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的展开。

1国际经贸发展进程中呈现的趋势分析

1.1经济模式发生新变化

在经济发展全新时期,生产力的基础模式得到了基本层面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新型经济将会在未来社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全新格局中,以全新产业内容及产业类型所代表的生产力模型将会成为最新的主导力量。一方面,新型经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产业不断自我优化而逐渐升级。从世界整体进步的角度来看,在新时期,各种以云计算技术和ai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在当前经济模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整体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中,这种全新的经济内容也成为主导力量。以云计算为例,在云计算模式的帮助下,很多行业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生态,改变了行业的整体运行思路。这种理念及状态的应用是新型经济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将会是全球经济的具体化体现,而且在最新理念的应用中,这种模式在不断创新及发展。

1.2贸易谈判呈现多元化趋势

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种未来趋势及有利选择,但是盲目地打破区域壁垒来促进贸易的展开,也是一种空想。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贸易经济仍然在进步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自我保护问题。虽然交流的便利及信息的交互已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由贸易,但是在一些局部问题或者焦点问题上,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很多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这也是限制当前多边贸易进程的主要阻碍。以中韩为例,中国与韩国属于邻国,在整体贸易中一直属于彼此重要的贸易对象,而签署自贸协定有助于两国贸易的继续扩大,也可以很好地促进两国贸易方式的改变。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各种间接贸易转化为直接贸易,促进了两国交际方式的转换与发展。就双方的自贸协定签订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表1所示。

1.3双边、区域贸易发展进程加快

世界格局及经济体制的变化,促进了很多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贸易或者双边贸易。很多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伴随着国际贸易及国际谈判的全新进步与发展,更多的国家开始在区域经济进步上下功夫,促进了经济的全新进展。以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为例,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不仅相辅相成,而且地理上相近,历史上、文化上密切相连,因此,中韩两国的共同繁荣也是必然的。在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必须正确判断对方国家的优势和弱点,并做好应对准备。中韩两国不仅要进行竞争,还要相互补充,充分利用对双方有利的条件,把不利因素最小化。韩国农业的优点是气候和自然条件,缺点是贫乏的土地面积和人力费用。机会因素是内需市场的增长和对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扩大,但也有与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带来的危险因素。但是,如果对国内各种条件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并利用中国的缝隙市场,完全可以期待扩大对华出口。

1.4服务贸易呈现新面貌

在未来的整体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是占据比例最大的贸易内容。转化贸易形势、改变贸易内核、成就全新的贸易体制内容,将会使所有国家的对外贸易输出有所改变。从目前来看,服务贸易更多的是以技术输出及交通旅游类服务为主,而信息技术将可能推动服务贸易内容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信息带来的交流及传递便利,都可能使更多形式的服务内容加入当下的国际贸易中,例如基本的医疗教育输出。在全新的形势下,我国已经不断改变当下的对外服务贸易理念,开展对应的论坛及会议,包括如高峰论坛、品牌专题论坛和行业会议等。目前来看,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品牌主要包括电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旅服务、体育服务等多种供应模式。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服务贸易将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也会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形式。

2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相关建议

2.1完善贸易出口方式

国际对外贸易的形式往往取决于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及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受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做出调整。从我国的经济角度出发,在具体的对外贸易中,不断地改善并且完善自身的贸易出口方式及形式,才能更好地优化我国整体对外贸易战略选择。在具体的贸易选择中,要注意贸易顺差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更需要倾向于贸易保护,对本土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防止由于外部产品的盲目进入直接破坏我国基本的产业平衡。以汽车行业为例,无论是当前的基本关税或者是企业并购选择,都是对技术壁垒的冲击及产业平衡的保护。一方面,要保证不会由于外部汽车产业的盲目进入破坏我国基础汽车产业的自身平衡;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引入技术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及贸易选择,进而完善我国当前的整体出口方式。

2.2重视技术引入及技术输出

对外贸易的开展,一方面是对国内经济体制的补充及改善,另一方面也是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的内部市场角度来看,两种模式都要兼顾,但是在具体的发展道路中要更加重视后者的使用及发展,以技术引进作为重点行业的重点内容。从经济全球化及亚洲版图的整体战略来看,我国已经开始在经济体制中选择了“走出去”,这也代表我国当前的整体战略选择,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技术输出,这为后续的技术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当前的整体技术环境中,一些工业数据标准都是由传统的西方强国制定。众所周知,工业时代中标准化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而我国的技术输出也有望在后续的技术标准制定中发出声音,这也是技术体系发展的必然。

2.3从体制入手改善对外贸易途径

从当前的整体贸易形势来看,在国际的贸易舞台中,我国的话语权要弱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方面在于我国参与世界整体贸易的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的部分产业技术含量比较低,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代表了在基础国际贸易中,我国处于弱势地位,技术壁垒与基础贸易壁垒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两大枷锁。从整体的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壁垒是对于本土经济的压制。因此,从管理角度及体制入手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思路,也是促进我国整体贸易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样,从wto组织一系列协议来看,其内容不仅十分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如早期的Gatt更多的是基于货物贸易诞生,其中更加重视关税避让,在wto体制下这种模式就不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整体形势。对于我国来说,迎合主流的wto发展形势与协议内容,强化自身的职责控制,也是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途径。

2.4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永远是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区域的地理优势及经济互通性,导致在国际贸易范围中,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性最高而且长期稳定,是国际贸易中所有国家都喜欢的贸易内容及贸易类型。从我国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日韩等国家作为我国近邻,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促进双方的经济进步,这也是国际贸易展开的重要途径。同时,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国家建立品牌,提高中小企业存活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存在。因此,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将会是我国对外贸易展开的重要路径。中国的农产品生产虽然实现了整体供求平衡,但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从国外进口。而且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基础,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高收入家庭,他们追求的不是价格,而是质量。如果韩国生产并出口高品质农产品,就可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粮食消费减少,水果消费量迅速增加,蔬菜类消费量也在增加。增加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可能性,如果韩国朝着扩大高品质农产品对华出口的方向发展,主要针对中国大城市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确立出口战略,增进中韩两国农业技术合作,将有望取得共赢。而对于韩国来说,中韩的自贸协议签订后势必会促进双方贸易的开展。为此,一方面,韩国应该利用气候和自然条件优势,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土地,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提升本国农产品的质量,来弥补产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职能,以政府干预行为来进行管控。在Fta背景下,双方贸易情况呈现正向增长,而如何应对这种增长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则需要政府进行有力的调控措施,才可以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同时,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势必会带来双方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在经济视角下,并不是盲目的快速增长就代表了双方的进步,政府通过有效的调控措施,将会让双方的贸易增长处在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互补,或者是单方面的销售倾轧,而应该达成合作共赢的目的,这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的展开及后续,也同样关系到对外贸易的整体进步及发展,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

3结语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及贸易呈现出新形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的对外贸易状态,促使国内在策略选择上必须适当创新,以满足社会及全球范围内对这一贸易形态的新需求。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国际贸易也呈现了全新的模式及内容,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位置,我国需要对国际贸易形势有着足够且清醒的认识,进而确立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本文对国际贸易形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提出了我国整体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调整建议,以期提供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穆明辉.浅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30):23-24.

[2]严信.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探讨[J].消费导刊,2019(20):196-197.

[3]夏一凡.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中国商贸,2019(16):88-89.

[4]李铃静.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222,224.

[5]王茜.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知识经济,2019(2):48-48.

[6]穆明辉.浅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全国流通经济,2019(30):23-24.

[7]杨振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55-57.

[8]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0.

[9]沈慧.国际经济新格局下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J].市场周刊,2020(5):140-141.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4

第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必然提出形成新优势的迫切要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2000美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我国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领域中的比较优势有消有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也在发生相应调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第二,新优势是相对于传统优势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展望今后5~13年,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工资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等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与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优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形成创新优势,就是通过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激发经济成长的活力,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品牌优势。知足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我国产品的名牌却寥寥无几。缺乏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今后,打造品牌优势的重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创自主品牌意识,以品牌资源整合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5

围绕着众多企业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市场大环境?怎样的管理才能扭转不利局势?什么可以让企业的发展持续?”等问题,《实效管理》杂志对茅于轼先生进行了采访,以期为中小企业家们解惑。

民营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

《实效管理》:茅老!您好!欣闻您将参加10月份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实效管理总裁论坛”,很多受邀参加的中小企业家、企业高管都非常期待。想请您就中小企业领导目前的一些企业发展困惑给予解答!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外贸形势极为不乐观。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中小企业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越发困难。作为经济学家的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哪些主要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茅于轼:国际经济形势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处于调整和恢复之中。美国振兴实体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欧洲债务危机从希腊到西班牙,此消彼长。日本在核危机之后复苏缓慢,近期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也呈现放缓势态,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下降的挑战。

我国经济结构要调整,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从出口导向转变为注重内需。所以有一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必须调整,改为面向国内市场。但也不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要改,我认为那些利润很薄的企业需要转为针对国内生产,利润较高的还可以继续开发国外市场。

经济的发展必然具有周期性,中国企业应该在观念转变和调整结构上下工夫,以迎接未来发展的契机。

《实效管理》:国际形势不好,国内环境也不乐观。目前国内也面临着物价不断攀升、人力资源上涨、税收等压力不断增大,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小企业还要面对哪些不乐观的形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内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形势如何判断?

茅于轼:我国经济面临重大调整:国内外形势都在变,国内人口结构变化,青壮工人日益短缺,工资必定上升,而且这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提高打工者的收入;纳税应该减少,但很难实现;如果政府还和国企在利益上互相依赖,民企很难得到公平对待。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深化社会改革。

民营企业管理要讲究实效改进不能作秀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解决就业的核心力量,中小企业应该如何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从企业自身来说,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是缩小规模过冬还是“逆势扩张”?

茅于轼:民企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决不可退让,否则中国的前途就非常可虑。全社会都要帮助民企,特别是要改善政府对所有企业的服务,从管制转向服务,具体到一个民营企业在滞涨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选择,比较复杂。从经营策略上讲无论是采取收缩战略还是“逆势扩张”,首先是企业的Swot分析,然后是企业家的追求、行业发展空间和企业家整合社会资源能力。

《实效管理》:中小企业不仅面对外界的严峻经济形势,还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从管理层面来说,中小企业应该练好怎样的内功?比如在质量控制、实效管理方面。

茅于轼:在完全竞争领域中的企业,必须将自身生存与发展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理解政策、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不但要练好内功,使自身的经营理念、品牌策略、产品结构和服务方针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要讲求实效改进,企业管理要实实在在,要承担责任,不能作秀。同时,企业还要组织起来,利用各种渠道维权,通过各种商会、协会、学会表达自己的合理意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破行政垄断迎来经济大发展

《实效管理》:从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目前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哪些机遇?政府层面应该给予中小企业怎样的扶持?如何避免中小企业由投资“实业”向诸如房地产、股市等虚拟市场转移。

茅于轼:重要的是企业家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机会。从整体上讲,目前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发展机会是努力打破行政力量对行业的垄断,即打破行政垄断、公平对待民营企业、降低进入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当垄断行业对民企开放,比如金融业,通讯业,电力和石油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等,民企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之时,就是社会福利改善和经济大发展之时。

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要理解自己的使命,要经受得住各种诱惑,做出理性选择,坚持企业家作为财富创造者的追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次贷危机;外部空间;内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099-03

1引言

所谓“经济型酒店”是指经济、简约、酒店规模小;设施相对简单,但装饰布置考究;注重功能性,力求在提供的核心服务“b&b”(住宿和早餐)上精益求精的酒店。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因此减免了大型辅助设施,投入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进入蓬勃发展期,特别是在奥运前后,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并购、“洗牌”、联盟、变革等现象。

但在后奥运时期,在国内连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在反复中终于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普遍下滑,主要经济体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在新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商务活动和旅游这两个酒店市场未来增长的主要因素开始进入了紧缩期。

虽然新的经济形势使得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新经济形势也使得国内的经济型酒店遇到了变革创新的发展契机。如今,大部分企业、公司、单位、个人都感受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于是开始实施紧缩开支。商务活动以及文化旅游的群体开始明显排斥以前讲究的、相对比较奢侈星级高档酒店作为住宿场所,而偏好选择经济型酒店,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面对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和机遇,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去变革创新,使其在讲究经济实惠的前提下,既提升酒店的整体品质,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是建筑设计师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2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

2.1国外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阶段性十分明显

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大众消费的兴起,以及公路网络的发展,汽车旅馆开始出现,为平民的出游提供廉价的住宿服务。

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酒店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产品形态呈现丰富的层次性,开始朝着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体酒店开拓出快速发展的扩张途径,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并购整合单体酒店。同时,经济型酒店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各地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酒店业态。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行业开始进行品牌调整。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的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通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得益于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经济型酒店步入了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和本土品牌的发展。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非常迅速。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宜必思、速8、假日快捷等都纷纷瞄准了亚洲市场。

2.2国外经济型酒店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美国:分布广泛

美国酒店业协会统计显示,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约占旅馆总数的75%,客房平均出租率70%,经济型酒店的营业收入约占美国旅店营业总收入的65%。美国经济型酒店大都建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机场和车站附近、城市边缘地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几家甚至十几家旅馆汇集一起组成经济旅馆群。收费比高档星级酒店低得多,但基本服务周到齐全。每间客房约30平方米,一般分吸烟房和无烟房。而且,绝大多数经济型旅馆都提供免费停车、免费早餐、免费上网等项服务。

匈牙利:精打细算

在匈牙利的经济型连锁旅馆中,法国雅高集团旗下的“宜必思”(ibis)经营模式较为典型。“宜必思”精打细算,如床头灯、电视机“小巧”,不占太大空间,家具多采用“板式”结构。在用工方面,“宜必思”也极“节省”,一家酒店全部员工只有16人。

新加坡:四字秘技

新加坡颇有名的经济型酒店“飞龙酒店”,经营秘技可以用4个英文字母a、B、C、D概括:a(affordablerate),指价格合理,普通人住得起;B(baby-sit),并不是字面“照顾婴儿”的意思,而是指酒店把所有的顾客都当成婴儿般细心照顾;C(cleanroom),指提供干净、舒适的客房等设施;D(dealing),指酒店员工使用恰当的方式和顾客交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

3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兴业态对市场的广泛适应性,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同时开始发展起来。自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开始酝酿旗下的经济型酒店开始,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初步估计,迄今,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近100个,全国目前拥有近1000家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超过10万间,成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图1)。尽管如此,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发展空间依然很巨大。根据欧美成熟酒店市场结构,经济型酒店为70%,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份额仅为7.5%,且从替代低档酒店静态角度分析,至少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3.1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我国国情致使现代全服务酒店与国内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够,经济型酒店的恰当身份使其得到蓬勃发展,品牌化、连锁化的经济型酒店在不断的涌现。这些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在设计上也十分注重,他们需要建筑在设计投入使用时不光讲求“经济”,而且力求标准化、品质化。另外,在现代全服务酒店的影响下,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在设计上也在不断地模糊与星级酒店距离。

另一方面,国内传统住宿业在经济型酒店的优势面前曝露了极大的弊端,使得传统住宿业在受到不断的冲击下纷纷盲目寻求转型。然而,在转型设计时,业主往往只看重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大部分设计都照搬照抄,或者仅限于门头更换,内部设计也草草了事,使得酒店的设计缺乏变化。经济型酒店应有的系统化、标准化都得不到有力的实施,更谈不上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了。

3.2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

第一,经济型酒店正成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规模是管理的基础,品牌高于有形资产。只有在若干个知名品牌的旗下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群,才可以说经济型酒店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业态。

第二,经济型酒店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品牌和声誉的保证。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酒店所体现的时代感越强。

第三,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一个主题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喜欢的人却会特别喜欢,这符合个性时代的要求。”这应该成为今后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一个趋势。

4新形势下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思路

在分析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和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要发展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这个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尝试着摸索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些设计思路。

4.1以标志性方法处理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空间,创造经济型酒店的个性化和易识别性

外部空间是大部分建筑向人传达的“第一印象”,在建筑要素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酒店作为一类特殊的建筑,更需要在设计时很好在表达其外部空间。

酒店类建筑历来都十分注重外部空间的利用。在古代,我国的酒馆都以立于建筑旁边的木杆酒旗作为标志性构件来表示建筑的身份特征,而且也以迎风飘扬的酒旗来吸引顾客(图2)。在现代,全服务酒店以其高大的建筑体量以及豪华气派的入口来处理外部空间,使得顾客在比较远的距离就能得到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客源的目的。一般经济型酒店都是体量比较小,外部空间相对也比较狭小,如何处理才能达到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呢?在国内现有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中,已经有比较优秀的例子作为设计思路的导向。例如,“7天”连锁酒店就把“7”字十分巧妙地体现在建筑立面处理上,并统一立面色调,在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图3)。

4.2抓住潮流元素塑造个性的内部空间,在讲求“经济”的同时使经济型酒店更具时代感

由于受经济疲软的影响,商务及旅游的客源开始从全服务酒店转向经济型酒店。这时,经济型酒店就可以对内部空间做适当调整。

相对于商务客源,其对高科技的通讯设施的需求增加,酒店就可以参照一些全服务酒店,在酒店客房内增设网络服务,还将一些高科技潮流元素加进来,如可以将酒店内部空间的主格调设计为高科技体验空间或者外太空空间之类,这样不仅仅改变以往简约、明快的“经济”格调,还可以使酒店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以文化旅游和软探险活动为主要客源的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的变化则有更多的选择。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这些酒店将其内部空间以水果为主题,将住宿的房间设计成“苹果”之屋、“草莓”之屋等等,这样在以水果为统一主题下,每个房间的感觉又不相同,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起到吸引客源的目的(图4)。还有一些酒店针对特定客源将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成特殊的形式,如田园风光、水下世界之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是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设计变革的参考。

4.3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创造出带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蓬勃发展之势使得经济型酒店不再局限在主流大城市,地方城市的经济型酒店也如雨后春笋。从客源角度分析,对于旅游者来说位于文化或遗产地的位置比品牌更重要。进入地方的经济型酒店应该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去,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酒店。我国的地方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地方的酒店可以根据当地文化来变革酒店的主格调。这样酒店不仅融入当地建筑文化中,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住宿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化,随着差异化、个性化潮流的涌动,在中国住宿市场多元结构的环境中,面临新经济形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应该抓住各个要素,在讲究经济的同时,又让酒店更具有时代感、个性化和特色化,开创出中国经济经济型酒店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7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比例也处于上升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新时期。新形势指的就是当今我国所处的这个大环境。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牵扯到企业立足的根本,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新形势的步伐,把创新放到重要位置的同时,也要注意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增长和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方面的一些活动、策略等采取一些前期规划、指挥和监管的措施,以提升企业的层次,获得更多利润和发展的管理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连成一个整体,对外贸易、资本流通、技术转移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国企业要不断强大自身实力,争取在世界之林站稳脚跟的同时,也要多方面发展,构筑起坚硬的“防护墙”,以防在经济危机发生或他国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之时,能够独善其身。作为企业存在及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在新形势下就显得非常急迫。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理念的企业不在少数,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往往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老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是不堪一击的。此外,也出现了管理体制混乱、组织结构与企业本身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诚然,经济管理存在漏洞的企业不能适应于我国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从外部性讲,国际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越来越多经济组织的形成,表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在这个无国界、少门槛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如继续保留沿用不合时宜的或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极为容易被残酷的世界市场所淘汰。因为陈旧的或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企业必须紧跟新形势的步伐,构建创新理念及制定相应的策略。从内部性讲,我国不少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不适应于企业本身,也与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不协调。这是由于企业没有结合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实效性,制定出可行的策略。这样,企业的在创新方面的发展也会止步不前。此外,企业经济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包含诸多方面,如采购、生产、销售等,贯穿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实现经济管理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保证资金的合理应用和走向,为企业提供利益保障。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员工动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利润收益,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当今企业经济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理念滞后。现今,不少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意识到经济管理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然保留着缺乏时效性的经济管理理念,限制了企业的前进步伐。较多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及策略,通常表现为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单纯地扩大生产、投资的规模。其实,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到位,创造更大的生产经营规模也是枉然。此外,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理念、缺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精神和缺乏对人才的重视及培养,也是企业难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2.经济管理模式转型难。经济转变过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无论是采购、生产还是经营管理环节,都会从原本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高一级的集约型,这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潮流、缺少科技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人才的空缺等原因,企业不能及时甚至完全不能够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这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且无法与现代化、国际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接轨,处于尴尬的边缘状态。3.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事实上,当今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无论是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还是财务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例如,企业管理制度仅仅作为形式存在,与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状况并不相称;企业员工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整体的发展;财务制度缺乏严谨性,容易出现财务空缺、混乱等现象,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及经济利润下降。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把制度落到实处,加强监督监管,确保制度没有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企业要切实履行创新策略,制定与新的经济形势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在摆脱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滞后的这个问题上,首先,应关注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对员工的影响,加大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宣扬和指导,鼓励员工积极接受和实践新理念。其次,应积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倡导,实现从传统的经济效益至上的观念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还有,企业领导人应该积极的参加国内或者国外举办的一些经济会议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来积极最新的了解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公司抛却以往的老旧的管理理念,转而积极的了解经济发展的新动态,不断了解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而能够及时的更新管理理念,学习最新最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从而与新形势接轨,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而明确的做出决策,从而更好更快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企业应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创新氛围,构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创新环境,实现企业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企业管理的一般组成部分包括外部控制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良好、先进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一方面,企业要形成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以预算管理为重点,构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财务管理模式,把预算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落到实处,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约束控制能力,使得企业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架构能够形成,并能有效地实践。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同时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管,还要加强对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不断完善企业监督管理的程序,并将内控监督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企业监管体系。此外,企业还可设立专人专岗监督财务的具体方案和资金的去向企业,以防企业资金流向不明朗及浪费现象的出现。只有实现了全局性的内部控制监管,才能在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约束,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就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一方面要能通过一些约束性的条款,使得企业成为高效运行的经济团体,在自负盈亏中针对市场建立起一个内部的团体构架,使得企业的产品开发更具有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体系,既不因为过多的约束与限制阻碍企业的向前发展,也不因为企业过于开放而存在诸多风险。当然,企业在建立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时,应切实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结合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状况进行组织、部署和规划,把握好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向,切勿脱离时代以及现实的轨道,使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创新,是企业在新形势下进步的源泉,把创新思想植入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中,把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把创新思想真正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稳定提升。在生产、市场、资金、科技、信息传播和投资的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大背景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着不利、风险和挑战。我国企业作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全球化的先驱。企业应明确经济管理的含义、地位和价值,转变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内控监督管理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旨在让我国企业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长久屹立。新形势下创新的经济管理策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支持,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杨忠绪单位:中节能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9-50,51.Doi:10.3969/j.issn.1005-5800.2014.34.022.

[2]唐纲.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商,2014,(4):21-21.

[3]张敏.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2):128,70.

[4]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2,(7)

[5]吴晓萌,王静,李健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解析[J].投资与合作,2014,(11):210-210.

[6]陆恒.新形势下解析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科技展望.2015(23).

[7]张力.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J].北方经贸.2015(09).

[8]张曦薇.试析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5(16).

[9]胡波.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2).

[10]钱之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5(06).

[11]肖秀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11).

[12]黄燕.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1).

[13]宋靖.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7).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关系

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两者共同之处在于都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实现,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在全球均等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跨国公司是微观经济一体化,由市场力量推动,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为主要形式,从事国际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以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这种一体化构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属于宏观经济一体化范畴,是成员国基于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鉴定协议来为资本在本地区扩张扫除障碍,促进本地区分工深化和创造本地区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形成政治方面的合作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构筑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宏观基础。由于这两种一体化在运行层次和运作机制上的不同,形成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两个主要动力源。但是,这两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本文旨在研究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的原因

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自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在全球确立以来,资本积累速度的加快及资本逐利的本性受单个国家尤其是小国的资源与市场局限无法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战前的殖民地开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列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战争方式获得的资源与市场很可能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失去。另外,战争也破坏了生产力和资本扩张的机制,破坏了生产力和资本向纵深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条件。显然,从战争转向合作是解决这一矛盾更可行的途径,于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调节,由资源争夺转向资源共享,从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逐步成为战后各国的共识,这在实际上便构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化在战后迅速发展深层次认识的基础。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在战后的迅速发展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强烈地逾越国界的要求时,实际上使一国市场无法承受如此分工与规模经济,另外,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新技术和新产品的R&D费用不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国所能承受的。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跨国性的集体力量或协调来解决,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了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较好选择。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构成一体化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甚至唯一条件。一体化还需要有下述条件才能形成:一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产生逾越国界的要求却遇到来自其他地区对商品、资本流动设置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这种障碍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双边谈判予以解决时,才有可能率先在本地区形成区域经济组织,以便在局部范围内妥善加以解决;二是当生产力发展的逾越国界要求退到了来自其他地区商品与资本的严峻挑战时,需要依靠地区组织来保护其成员国产业,确保对本地区市场的占有;三是组成一体化的成员国必须同处于一个经济区域中,而不是困于纯粹地理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区域是指区内诸成员国经济具有竞争性(可以实行产业内分工)或互补性(可以实行产业间分工),有长期交往传统,否则,即使在同一地理区域里形成一体化组织,也难以获得真正发展,这是一体化形成的基础条件(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便是典范)。战后蓬勃兴起的遍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多或少与上述条件有关。

这就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生产力逾越国界的国家都能具备实施一体化的条件。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能与其他国家成立一体化组织。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主要是选择跨国公司的微观一体化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矛盾(这也是跨国公司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原因)。跨国公司把R&D、生产、销售、服务等诸价值链增殖环节分解到世界上各个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把生产力发展与资源和市场的矛盾分散化,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来解决一国无法承担的生产力逾越国界的要求,跨国公司也利用规模化生产和各国要素价格优势组合出价格最低,且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跨国公司遍布世界的子公司和营销网络,把市场交易内部化,使生产力发展大公司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区外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区内的大量投资来绕过这种人为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在实际上也促进了战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早在欧共体成立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以1966-1977年这一时期为例,在1966年美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向世界市场上出口的制成品总额中(不包括返销美国部分),有46%是设在欧共体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到了1977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4%;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块跳板来减少美国关税对其不利的影响。

战后通讯和运输的迅速发展及其服务费用迅速下降,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世界银行、imF和Gatt(wto)等机构的成立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协调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他如联合国的调节、多边国际协定的执行等,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跨国公司的微观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宏观一体化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市场的力量,其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不局限于民族利益和国家疆界,通过跨国经营活动,追求全球性的机遇、抉择和效果,以获得企业全球战略的实现和最大限度的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在某一区域不断投资,便会促进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这就是说,作为微观层次的跨国公司,其市场机制力量能够推动作为宏观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纵观当今最成功的两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在区内大量投资,使区内比较优势上升,从而为推进一体化创造条件。

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为何能与发达国家美、加实施经济一体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国公司对其多年扩张和渗透的结果。1955-1989年间,美国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总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70.79亿美元,增长了10.7倍,分别占当年对拉美投资总额的9.2%和11.5%。事实上,美国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资者,在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资本占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国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总数的79.7%和2.6%。美国和加拿大跨国公司多年来在北美一直属优势的投资比例,使得北美三国贸易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现,美加墨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这说明,跨国公司在区内的扩张已为其创造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为什么跨国公司微观一体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条件的实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跨国公司在一个区域内投资促进了区内国家比较优势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区内扩张,将传统的国家产业间分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产业内分工,这种分工形成的规模经济使该区内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区内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来重新定位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为跨国公司以本地区为出发点重构企业的区位优势、技术垄断优势和经济资源优势,还可以使那些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或者优势并不明显的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使跨国公司优势定位外化在国际比较优势中,让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

2.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趋同了国际经济游戏规则,进而趋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的规则。如果经济纯粹在一国之内而不发生跨越国界的要求时,国际经济活动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规则,它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对国际经济交往产生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当资本开始国际化时,东道国在根据自己国情吸引外资时,也逐渐改变国内立法,接受国际惯例,对跨国公司活动的游戏规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予以认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既给自己带来了利润,又实现了其区域战略和全球战略,也使东道国实行更开放的对外经济发展政策,优化了国内的法律、政治和人文环境……这些变化都是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3.跨国公司的区内投资深化了区内市场。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规模经济仅仅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潜在条件,拥有一个巨大的或潜在的购买力市场,可以将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条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投资是自己与东道国分享互惠互利,区内的大规模相互投资将使区内市场深化和扩大,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实现。

如果该区域经济发展遇到外来的阻碍和威胁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便会很快建立起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比较优势,优化制度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来本国投资以强化自己的经济优势以及相互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出困境的便捷之路。

三、区战经济一体化促进跨国公司的微观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微观一体化,这是因为: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发了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座。这是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相对应的现象。投资创造主要是指,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产生的贸易转移现象,使区外的企业产品进入该市场变得困难,因此,区外大量直接投资涌入区内,在那里建立分支机构和占领成员国市场。而投资转移则指先前进入的企业,为了利用市场统一以后所提供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机会,对该地区的生产经济活动进行重新布局,即进行生产合理化方面的投资;第二,区域一体化使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发生了变化,并且为跨国公司实行复合一体化的经营战略提供便利。传统上,对外投资作为要素流动的一种形式,与商品流动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刺激资本的国际化和一体化。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特征便是在宏观层面从制度上保证了跨国公司在区内的微观一体化的顺利实现。因为一旦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通过区内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政策的推动,使区内的跨国公司在这块已经“围起来”的商场上较易占据优势地位,使其在区内扩张更具有便利的条件。而且,一体化组织还会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微观一体化的实现。如欧共体执委会在70年代曾援用《欧洲共同体条约》的有关条款对美国大陆崩头公司吞并一家荷兰公司实行了严厉的制裁,80年代还制定了一项10年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目标是将西欧在世界技术市场的占有比重从那时的10%提高到90年代的30%,这些倾斜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区外的竞争对手,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国的跨国公司对这些重要行业的渗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保证还表现在,如关税同盟是实现对内取消关税和数量限制、对外统一关税,关税消除后,市场随之扩大并向纵深发展,为区内各国产业间分工转向产业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国无法再运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市场;必须面对区域内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各国公司便加速对区内直接投资的步伐,成员国之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也会加快,这样便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区内的微观一体化。例如,在欧共体内,1959中的西德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5.47亿美元,其中在西欧的投资为1.97亿美元,而到1978年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18亿美元,其中对西欧的投资增至212亿美元,分别增加57.1倍和106.6倍,英国1971年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总额为985亿英镑,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8%,1973年加入欧共体,1974年对欧共体直接投资总额达到22.82亿英镑,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9%,分别较1971年增加1.3倍和上升7.1个百分点。

到了80年代,由于对内部统一大市场的预期,四大流通尤其是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给区域经济微观一体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1984年开始的6年时间里,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从405亿埃居猛增到3534亿埃居,平均每年以54%的速度增加,这一不平衡发展趋势的直接结果是,成员国相互投资在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从1984年的19%上升到1989年的52%。这种状况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反过来又促进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宏观一体化对微观一体化推动作用发生的根本前提仍然是区内各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里宏观一体化的作用仅是在为潜在的微观一体化显性化扫清障碍。当前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实践由于缺乏微观经济一体化的坚实基础,所以比较脆弱。一些发展中国家企图用协议分工和协议投资的方式进行一体化实践,更是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准则,其困境的出路是必须在区内形成比较优势之后才能实行一体化。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互动与进一步融合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即跨国公司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在宏观领域实现一体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反过来推动跨国公司在微观领域的进一步扩张。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成既促进了区内跨国公司的扩张,也促进了区外跨国公司的对内扩张,因为大市场形成给区内跨国公司带来的发展优势是区外跨国公司所没有的,区外跨国公司不得不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商品出口,这使跨国公司在规模和素质上都得到提高;而不同区域内跨国公司的相互扩张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疆界上的扩大,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身的自我加速机制,使区域经统一体化组织在边界和深度上都获得很大的发展,两者互动的结果,便是跨国公司规模和区域经济组织疆界的扩大。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9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扩大内需进出口经济结构调整

一、引言

海关总署公布的2012年11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大大低于市场预期,而作为外贸“晴雨表”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第112届数据也表明,进出口贸易数据不容乐观。在2012年11月份已结束的十会议中也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12月15、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强调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

对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愈显乏力之时,另外两驾马车是否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稳定、高速的增长?我国的政策在下一阶段有何方针政策?2013年的经济工作应如何展开?投资、消费外贸三者如何合理调配以保证经济均衡发展?

本文将由近几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参展厂商及交易金额等数据着手,分析中国进出口外贸情况,浅谈我国内外经济形势,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方面重要工作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外贸经济疲软

2012年11月4日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在广州第112届届秋交会闭幕式新闻会上表示:“第112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9226万人,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第111届同期减少10.26%,比第110届同期减少10.05%。”“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326.8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3%。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降幅明显,对新兴市场降幅较小。受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中日关系影响,对欧盟、美国、日本成交分别下降10.5%、9.4%、36.6%。对新兴市场成交降幅较小,对东盟、中东、金砖四国成交降幅分别为7.9%、5.7%、0.7%,均低于总成交降幅,对澳大利亚成交增长0.4%。”

本届广交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严峻形势下举办的。同往届相比,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出口成交额均出现下降。广交会官方数据指出:“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15.5%和5.6%。受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美国市场成交金额下降8.1%。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交增加4.1%,非洲国家成交增长13.5%。”

历数近几年广交会情况,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广交会与会客商明显减少。2008年前,交易会参展厂商数目呈增长趋势;2008年秋交会和2009年春交会期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采购商减少到7—16万左右,出口成交额约为260—310亿美元;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2009年、2010年采购商升至20万左右,出口成交额上升至340多亿美元,2011年则继续稳中有升。

“广交会观贸易风向,察经济晴雨,助企业成长,以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为导向,全面提升办展规模、水平及品牌知名度,实现质的飞跃,从‘中国第一展’走向‘世界第一展’。”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整体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同时,广交会的各项数据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进出口外贸的情况。广交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本次广交会如实反映了“出口订单不足,经济复苏态势疲弱”的信号,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外贸整体环境比较严峻,国外需求未得到根本好转、贸易摩擦大幅上升。

在12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的11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大大低于市场预期,11月出口额为17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较10月份的11.6%出现大幅放缓,外贸强劲走势预期完全落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10月份出口出现同比双位数的增长是一个偶然现象,2012年整体外贸形势始终严峻。而且,2013年中国的外贸前景依旧令人感到悲观。”

三、内需,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动力

在贸易数据令人失望的同时,零售、固定投资等数据则超出市场预期。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0.1%,而2012年1至11月工业产出同比上升10%,有望全年守住10%的底线。11月零售销售同比增长14.9%,增幅较10月的14.5%加快。1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20.7%,增幅较10月不变。

从现有数据来看,目前国内投资仍保持平稳、工业及消费加速,而通胀压力温和,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对于目前中国的外贸现状,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撰文称,中国外贸正走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道路上,外贸结构持续改善。1月至10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高出同期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7%,占外贸出口总值的57.2%。同期,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5%,其中,出口增长8.5%,比出口总额增幅高0.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仍继续快速增长,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国内产业转移、均衡区域发展和延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周期、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前景。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其中,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105.5%,而外需的作用是负5.5%。外贸增长减速,而拉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内需却表现出强劲的驱动力。一方面,基建投资近期因季节性原因略有放缓,但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仍在加速,流动性条件也相对宽松,预期进入2013年基建投资有望继续加快;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受销售及新开工加速提振而强劲反弹,这一势头可能持续。收入增长平稳也有助于继续支持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相对强势。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2011年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为5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6年达到67%,此后平稳回落,到去年接近50%,这种平稳回落反映出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体现在几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讲,现在外需持续的萎缩会使中国出口大幅减速。从内部因素来讲,中国目前采取的政策也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在外贸疲软的背景下,而消费拉动的作用已经超过投资。2012年前三季度,在内需105.5%的拉动经济增长份额中,消费占到55%,投资占50.5%。“11月11日‘光棍节’的购物模式显示了国民消费的巨大能量。中国经济蓄势待发,下一个增长动力将是内需。”财经评论员秦明表示,中国的内需并不是没有拉动的空间,而是需要恰当的刺激手段。

四、转变经济方式,扩大内需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后续经济工作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近年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就是需求结构发生了调整,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们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而对于扩大内需的战略,在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12月15日至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做了指示。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对2013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

党的十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同时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因此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国内外经济形势篇10

一、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

20世纪50年代,由于联合国对我实行禁运,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经济陷入困境,香港被迫开始了战后的第一次经济转型。这次经济转型的方向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制造业,逐步形成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加工后进入国外市场销售的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工业。到60年代,香港的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1977年至1981年的5年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0%。同时,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旅游业也获得长足发展,金融业尤其发展迅速。自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之后,香港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到80年代初,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加快了香港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轻加工制造业转向服务经济。80年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4%,失业率也由1980年的3.8%下降到1989年的1.4%,带来劳动力短缺问题,加上其他生产成本的增加,香港制造业“搬厂回内地”成风,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1年22.7%下降到1990年17.5%,2002年更是降到4.5%;服务业的比重从1981年67.3%上升到2002年87.5%。其中比重上升较快的是进出口贸易业,从1981年9.9%上升到2002年20.7%。同期,金融保险业的比重也从7.8%上升到12.2%(参见表1)。

香港制造业的内迁,利用内地的廉价资源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持其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同时,产成品通过香港转口到世界各地,拉动了香港港口、航运、物流以及相关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开始了香港优势由制造向服务的产业转移。以出口为例,1981年,港产品出口为804亿港元,转口贸易为417亿港元,出口以港产品为主;到了2003年,港产品出口增加到1217亿港元,而转口贸易增加到16207亿港元,是港产品的10倍多。此外,香港的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香港企业近6万家,优势是船小好掉头,劣势是明显缺少规模经济优势。在it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个结构劣势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香港劳动力短缺和地产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既没有象其他“三小龙”那样实现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转型升级,并将产业链条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也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实现服务经济向高端和知识经济方向延伸发展,形成新经济结构和新产业部门。由于香港实行的是高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因此其经济转型没有明确的方向,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资本流向。自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7年以前的香港,其在内地乃至全球市场上投资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剩余及资金运作能力,没有投向“前店后厂”,促进珠江三角洲这个“厂”的制造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没有促进香港这个“店”的综合运作能力升级和知识进步,而是投向了投机性很强的房地产和股市领域。长期持续上升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导致香港投机风盛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泡沫,为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打击下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埋下了伏笔,也不可避免地造成香港1997年以来的经济困境。

香港往何处去,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对于香港而言,下一步的经济转型,是建立与it、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相关的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还是继续发挥服务经济优势,沿着服务业分工和专业化链条升级,向高端知识经济服务业转型;还是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内地经济转型的契机,发展出香港优势与内地制造业优势结合,香港优势与内地“走出去”战略结合,香港优势与世界进入中国的需求结合的综合运作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仅仅靠香港优势来发展与新技术相关的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产业是不现实的。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经济,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不仅与我国台湾省、韩国等相比已丧失了先行优势,而且在要素成本、要素禀赋、要素创造等方面也明显处于下风。同时,仅仅靠香港优势来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也不现实。经济全球化、服务业市场准入和对外开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都使香港优势直接面对世界大跨国公司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打压,服务业高端市场业务的全球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香港在这方面不具有自己的优势。因此,香港经济转型的方向,应该是与内地经济和世界经济更紧密地结合。对世界经济和内地经济的熟悉以及独具优势的综合运作能力,是香港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最大资本。这种转型,既有利于香港,也有利于内地,还有利于世界,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二、内地经济转型与香港优势的结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经济的增长实绩举世瞩目。1979―2003年期间,内地GDp年均增长率达9.4%;2004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预计将达到1.1万亿美元;截止2003年底,中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6800亿美元,其中FDi为5015亿美元;2004年6月末的外汇储备达4706亿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内地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中国内地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带来的挑战。既要继续完成传统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又要面对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既有传统的工农业相对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的问题,又有知识产品和传统工业制成品相对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的问题;既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从量的扩张转向转型升级的挑战,又有大力发展优质、绿色和生态农业所带来的挑战,还有快速发展新型服务业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挑战;既要加速发展符合消费升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又要面对能源和资源的硬约束以及发展替代能源和替代资源的成本硬约束。

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带来的挑战。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又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和争端;既要继续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又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和扩大能源、资源和技术装备的进口;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又要建立内需型大国经济增长机制;既要制定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和公平非歧视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又要建立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预警机制;既要综合有效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又要建立人民币汇率、利率和货币有效调节的开放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既要重视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规则和全球治理的各项活动,又要积极促进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相关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三是结构调整优化的新阶段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消费结构不断深化升级,将为未来的发展创造庞大的需求。如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增长,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进入一个快速变动、不断升级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城镇化加速发展将成为影响中国内地未来资源、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未来的20年内地将有2亿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其所需要的消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好香港优势,对于成功实现内地经济转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用好香港的服务业优势,促进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升级和国际化。香港的服务业优势,如投融资、物流、贸易、管理咨询、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国际化等服务功能,与包括珠三角地区的内地制造业体系相结合,将明显改善内地制造业的整体素质,提高内地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更有助于内地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根据一项针对内地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1.9%)的受访企业表示香港服务业的专业程度与国际接近,明显强于内地服务型企业。同时有42.5%的受访公司表示香港公司的服务人员较了解内地的实情,较容易沟通及交流。有89.9%的受访企业表示会考虑使用由香港公司提供的服务。有8.5%的企业认为香港服务业的质量尽管较之跨国公司还有一段距离,但由于香港公司收费较低,比较适合内地的小企业。因此,通过Cepa前两个阶段的协议,进入内地的香港服务企业以内地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为内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指导或在创业板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既可以使内地企业得到更专业的服务,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又可以使香港服务业寻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香港服务企业与内地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市场或民间组织自发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新时期,随着Cepa对两地服务业市场准入和开放不断深入延伸和扩展,逐步消除两地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屏障和制度障碍,建立更加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双向准入平台,将成为促进两地经济转型的新合作模式。

其次,是建立香港服务业与内地服务业之间的新型竞争和合作关系。所谓竞争,主要是香港和内地相同层次的服务企业在客户资源、业务以及成本、报价等方面的竞争关系,表现为相互替代关系;所谓合作,主要是由于香港服务业在许多中高端服务领域与内地存在互补关系,如符合国际规范的财务会计、管理咨询、国际仲裁、标准认证、新型衍生工具以及高端金融投资业务等,两地服务业主要是合作关系。通过香港新型服务业的进入,既可以为内地服务业带来外部的竞争压力,形成完善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动力机制;也可以为内地服务业开创新业务、提供新产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方面,香港和内地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长期以来,香港有雄厚的人力资源积累,其教育水平在亚洲位居前列。随着内地开始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需要大量相关的人力资源。因此,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资源优势,派送人员到香港接受金融、财务、英语方面的培训,把内地人力资源丰裕优势转化为承接服务业外包的新竞争优势,既增加了新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内地服务业干中学的成长机会,又有效利用了香港服务业优势,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新要素组合。

再次,内地金融体系与香港金融体系之间的合作,既有利于提高内地高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和资本形成的效率,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尤其是随着人民币汇率有更多的灵活性,利率进一步市场化以及资本的证券化和跨境流动不断增多,内地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用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对香港有利,而且对内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虽然从本质上说,香港还只是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不仅在主要金融品种的交易规模和金融深化上与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有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加坡的外汇交易功能也有很明显的差异,但香港毕竟是中国的香港。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共享香港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和完善的会计制度优势,可促进内地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同时,香港也是内地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境并购的交易和咨询平台,还将进一步成为内地资产套期保值和进行风险管理的市场。

第四,通过香港服务优势、内地制造优势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多边国际合作,形成两地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的综合竞争优势。目前,香港和内地无论单独还是联合都不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两地通过与拥有原创技术源和综合管理能力的第三方跨国公司的合作,仍有可能在比较劣势产业发展出国际竞争优势。尤其是通过内地的大市场和低成本优势与香港的国际化和综合运作能力优势的结合,可在珠三角建立一个高度开放的创新科技工业园区,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设计和营运功能,建立一个新型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在这个合作模式中,合作三方的功能组合可以在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如跨国公司的研发、设计和营运功能可以设在发达国家或香港,香港的融资、资讯和物流功能可以临近市场地或生产地,最终是通过网络把各项功能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中综合管理和运作的人才最重要,除了需要从香港或海外引进人才外,培养内地各类高素质人才也是成功的重要环节。

最后,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广西、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地的对外开放程度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香港是世界进入大西南和大西南地区进入世界的海上通道,发挥香港的优势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湖南、江西、海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香港作为对外开放的承接点,既可以加速这些地方的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也可以合理利用香港作为世界华人、台商、港商以及世界跨国公司进入内地的新型中介和桥梁,进一步提高香港的综合服务运作能力,提升其国际大都会的地位。

三、促进两地经济转型需解决的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