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7:51

能言善语篇1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课堂提问时,多数学生不敢甚至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有些学生大胆地站了起来,但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开班会或即兴演讲会,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生怕老师叫到自己。在众目睽睽的公共场合,一般学生更不善于做准确流畅的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能言善语,是我们每个教师不容推辞的教学任务。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都能言善语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且行之有效。

一、因势利导,分类指导,让学生“想要说”

大多数农村学生较胆小,性格内向,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甚至不愿开口。城区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对其期望值高,使得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懒于开口。教师应针对这两种心理状态,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唤起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气氛,调控学生的心态与言行。借助对话,让学生能自信、准确地回答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因成绩较差怕发言的学生,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提出易答的问题,既让他们觉得老师在肯定自己,又使他们对自己的回答充满信心。当然无论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思路较敏捷、表达较好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想要说”,从而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二、注重积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话说”

表达能力好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学者、智者之所以能妙语连珠、谈笑风生,或旁征博引、联想自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文化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广博。因此,学生光靠课内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博览群书,积累词汇,积累知识,为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内是精读,课外是博览。每周应至少安排一节读书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教师要进行指导和检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提高阅读的效果。

进行课外阅读要有的放矢。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名段,促使学生对著作中精典的词句进行吸收、内化,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储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读物。在活动方式上必须多样化,要搞得生动活泼。可以是个人读,也可以组织读书小组,除了到图书室去读,学生还可以互相交换阅读。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文章的精彩片断,介绍文章的梗概,讲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观察文章插图,指导学生表演故事的生动情节等等。

教师还要传授阅读的方法,及时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这是扩大阅读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检查效果,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读书,检查要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检查的方式可采用:(1)组织读书会。(2)举行朗诵会。(3)检查读书笔记。(4)举办班级日报,开办一书一评活动。(5)组织故事会。

教师还要介绍和提供一些典范的口语训练资料。如,杂志《演讲与口才》、电视栏目《焦点访谈》、介绍性的录像资料等,督促学生扩大视听范围,学习模仿好的说话习惯。把所获得的知识按个人的想法和表达需要说出来,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并适当以体态语配合,做到言之有理。

三、重视复述、组织讨论,让学生“敢于说”

(一)以读带说

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清晰、流畅地复述课文或提出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然后选用各种复述方式:(1)具体复述。(2)概括复述。(3)创造性复述。

(二)读中练说

以“答”和“问”带动说话,是消除学生不愿说或不敢说心理障碍的常用方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于有疑处解疑,无疑处生疑,按照“师生问答—生问生答”或“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连问连答”的顺序鼓励学生说话。这种方式主要训练学生会解说或提出问题。

(三)以论促说

1.开展课堂讨论

这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出某个看法不一致的议题,引起讨论,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发表个人意见。如,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前后六次变色,神情有怎样不同的变化?《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行为愚蠢吗?廉颇“负荆请罪”是件失面子的事吗?等问题。让学生按照“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顺序,由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倾听别人意见并辨明正确与否,最后教师及时评点。

2.开展辩论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小规模辩论会,由教师提出争议的焦点,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听到的、见到的材料,有理有序地辩论。教师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要学会:(1)善攻—能敏锐发现对方立论的漏洞及突破口;(2)善守—当对方反驳时能充实论据,巩固自己的观点;(3)善转—当形势不利时能有缓解再求改观的方法;(4)善收—在辩明真理达到一定效果时果断结束。这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说话训练方式,这种方式能非常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机智应变能力和语言的精确性、辩证性,也利于培养文明礼貌的说话态度和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

能言善语篇2

关键词:高校;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由于英语语言学的理论化性质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提高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效率,笔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提高效率的方法。

一、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

1.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完善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与课堂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保障课堂效率的关键。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师都缺乏完善的知识体系,对语言学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的现状,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师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教师相对年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束缚,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如此,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缺乏联系,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将教学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

二、提高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效率的方法

1.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了提高高效英语语言学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对英语语言学的学习与了解,确保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保障学生的学习,进而确保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传递,从而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教学的要求,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专业讲座,了解更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升和改善自己。

2.丰富教师教学经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带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积极与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不断反思自己。此外,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不仅仅要通过试卷的成绩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对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

3.完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不要脱离实际,并且为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相关的内容和知识。

例如,教师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课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运用英语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谈论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问题,改善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英语语言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使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为了加强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而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康英华.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

能言善语篇3

语言表达由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两部分组成。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一名彼此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部分。

盘锦市双台子区阳光小学的前身是中建二局子弟学校,后来划归盘锦市政府管理。随着建筑企业市场化,大多数企业职工下岗自主谋业,一部分职工外出打工,多数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教育缺位。这样的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很多学生缺乏自信、自卑感强、内心封闭、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

二、目前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学校和教师重视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和教师重视如果不够,没有做好基础设计,没有从基础抓起,更没有建立起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是存在教学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学生语文能力强弱不是看“明白语言”而是看“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多语文教师在这一问题上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教学思想,也就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没有可行的教学行动。

三、是存在课堂教学不到位的问题。开展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时候,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课堂教学目标缺位,重视“死记硬背”,轻视阅读训练;重视“不停地写”,轻视口语训练;重视书面作业,轻视口语作业;重视课文内容理解能力,忽视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课堂教学能力不足,讲解??嗦絮叨,叙述没有条理,和学生缺少互动,尤其不注重学生回答问题和语言的复述的训练,造成学生对教材理解难,进而形成“表达难”、“作文难”等问题。

三、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教学长效机制,解决学校和教师重视不到位的问题

学校要从六年一贯制全局出发,全链条统筹部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一二年级以说话、写话的培养为重点,三四年级以练习说几句话、写片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五六年级以练习说大段话、写整篇文字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二)提高语文教师素养,解决教学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1、对语文老师提出“说起话来好嘴巴、提起笔来好文章”的语言表达目标。

2、明确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内容,重点是练好“三字一画”基本功、练好语言表达基本功。

3、规范课堂语言表达行为,明确学段要求、知识体系和单元章节等内在联系的教学要求。

(三)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1、明确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培养的目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也是习惯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不说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合理断句,及时纠正语序,把句子读顺畅、写通顺。

2、培?B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是重点。主要方法有:

(1)发展语言表达渠道: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口、人人动手。

(2)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通过大量的读课外书,积累说与写的素材;利用摘抄写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写的能力。

(3)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专题训练并适度作出评比,主要开展三项专题训练: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五分钟写话训练及其课前一分钟演讲训练。

3、激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观能动性。阳光小学是典型的“打工子弟小学”。由于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胆子小、自卑心理严重,课上回答问题怕说错话、怕挨批评、又怕别人笑话,干脆少说或不说,造成语言能力的表达障碍。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封闭语言环境的影响,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说话词不达意、语序混乱,口语表达能力很差。为此,需要从心理引导入手,辅以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方法如下:

(1)善于创造机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表达困难的学生群体,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焦急、自卑的心理,从封闭的阴影里走出来,坚定自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的举手发言,即使说错了也不要批评,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站起来说话、敢于在多数人面前说话、敢于在老师办公室说话的习惯和敢于在众人面前为自己辩解的能力。

(2)善于发现特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特长,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善于凭借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用趣味激励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主要有:①用看图说画激发语言学习兴趣。语文书上配有许多美丽的彩色插图,可以利用图画进行指导说话,指引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主动说、主动写。②用故事情节激发语言学习兴趣。记叙文、作家作品,都可以成为动人的小故事。结合教材教学,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辅以配乐、朗诵、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讲故事、说故事、写故事。③用周围环境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体会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实践中进行语言交流训练。

(4)善于依托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世界上最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孩子们内心憧憬确定语言表达题目或作文题目,让学生们在无忧无虑、无所顾忌、自由自在的诉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表达,以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能言善语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浅析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教学文化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趋向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理当正视汉语言的教学出格是中学阶段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体例已不能知足要求,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阶段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二、关于完善和加强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探究

(一)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具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新能力、知识与理论的传承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新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教学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深化教学主题,比如在某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参观和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在参观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言辞穿插,进而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主要意义所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知识既可,教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在把握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总而言之,由于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实际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探寻出真正适合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使得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已经成为它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将课程整合形成经济实用型课程体系是符合新课改和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设置和确定,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做好铺垫。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要把课程内容的编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欠缺点并且加以完善,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提供了催化剂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学术话题等的动态,并且恰当地将这些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保持汉语言文学的新鲜和时代性;再者,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确定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阅读鉴赏、沟通交际、管理策划等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经验,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也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创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寻和总结,不断丰富和更新。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结束语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文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文化基石的汉语言文学,其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日益突出。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真正激发出汉语言文学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修和把握语文常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搞妥了,就为往后的专业进修和教学打好了基本。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获得弘扬。

参考文献:

[1]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09,(3).

能言善语篇5

关键词:伦理道德语言和谐人际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35-02

一、伦理道德是人际和谐的客观要求

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为人们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好的世界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心灵的善的力量来创造,要求人超越肤浅自私的眼前利益,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具有一颗博大、公正的良心和对整体和谐秩序的领悟力。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依靠一种内在的精神实践功夫,即心灵的超越和升华、道德修炼、修养。将任何破坏宇宙万物和谐有序、共同繁荣的过度行为、偏执的私欲与懒惰、消极的状态等都当作恶,从自身清除出去。人对社会的要求认识之后,自觉地将这种客观外在的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心和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德。

伦理学是研究伦理关系的规律及其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学问,伦理学的同义词就是道德哲学,它研究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那么,究竟何为“善”?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在任何社会关系及日常行为中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能够使我们时常清醒的检点自己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始终朝着善与合理的方向进步,而不致误入歧途,甚至堕入“恶”流。其实“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称道别人的善行,就是做了一件善事,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存在于人性中的善的功能、潜能,并将其充分发挥到极至,发展到优异,臻于完美、成熟,那就是最合乎于人本性的生活,就是最善,也就是生活得好或叫幸福。

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都愿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努力达到人生各方面的优异与完美。而且,每个人的要求都应当受到同等重视。如何使人的各种需要和能力都得到实现或发展,如生存、健康、亲情、方便、政治权利、受教育、劳动创造、娱乐休闲、修养品德、陶冶情操等各种需要的实现都能处在和谐共进、互生互长的状态中,而不是以某些需要或能力的实现压制、破坏了另一些需要或能力的实现,总之,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个人的发展应该是这样,全民族和全世界的发展也应该是这样。所以,伦理的“善”就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人自身各种潜质潜能的全面发展这两个目标。在一个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民不论职业、出身、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情况如何不同,都应是享有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在现代社会被看作是起码的社会正义,这既是一种政治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理想的伦理关系就是人际和谐,就是天、人、物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繁荣的合理秩序。这一最佳状态对以宇宙中每一成员来说都是最公正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和造福于每一成员。社会要确立理想的、合理的伦理关系、伦理秩序,就必然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应当如何”的规范,要求他们的行为尽量符合和有利于社会所追求的“善”的伦理秩序,尽量去掉和约束那些不利于这“善”的伦理秩序的行为。

二、语言和谐是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

建立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提倡和谐语言,这属于伦理道德问题,这有赖于全民教育水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从而促进言语道德水平的提高、公众的个人言语道德素养的提高。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中国古代和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在日本、韩国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哪怕在自己家里,也要“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从。”父子之间,也满口谢谢,晚辈对长辈要使用敬语,这一点返回来倒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学习。在发表个人看法时,不要伤害对方的感情,尽量使用和谐客气的语言表达,讲话时要留有余地,不要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距离很远,如果自己努力去做,也一定会渐渐赶上他。

道德是言语的基础,言语行为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即良好的道德是良好的言语的基础。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往往可以推断一个人的品行道德。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所以,传统文化的缺失就导致了基本伦理知识的缺失。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国学的强大生命力,呼吁重视传统文化、开展国学教育。因此要想通过推广传统文化来提高公众的伦理道德素养,必须重新拾回《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加强人们的人文修养。让高深的伦理知识走出象牙塔,成为大众文化。将高深的国学伦理知识作一些普及性研究。老百姓需要通过简单的渠道,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道德的范围可以分为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道德几个方面。言语道德规范,应该明确规定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提出科学、系统的言语道德原则。任何国家与民族,都不可能提倡说粗话、脏话、刻薄话,这是具有普遍性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这是人类言语交际行为中所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全人类的言语道德准则。比如领导者言语道德准则、长辈言语道德准则、晚辈言语道德准则、教师言语道德准则、警察言语道德准则,等等,各行业人员要熟知本行业礼仪。各种言语类型的言语道德准则是整个社会言语道德准则在社会个体类型上的具体化。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不和谐语言的危害,不断提高全民的和谐语言意识,力争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让所有公民了解语言环境同生态环境一样需要我们去保护,否则会给人类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广播电视节目的公益广告中可增加关于和谐语言的宣传,天天讲适时播。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要肩负起社会责任,成为和谐语言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道德意识是道德活动的思想基础。即先“美德”后“美言”,德成于内而言形于外。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国民素质的高低,而言语素养水平的高低则影响了公众语言的和谐程度,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程度。言语道德水映着人们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的高低,而文化修养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言语道德。提高言语道德素养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律,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言语道德中就体现为“你不希望他人怎样对你说话,你就别那样对他人说话”。要净化我们周围的语言环境。从道德层面为实现和谐语言提供保障,语言和谐又是人际和谐的关键所在,和谐语言是实现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有利因素。

三、社区、家庭伦理建设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从古至今,治党、治国、治家,都离不开伦理规范这一基础,一个向善而伟大的领袖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秩序的时候,总是在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伦理理想,在追求人们更有德行,更向善守法,使社会更公正、和谐。而社区伦理建设的基础则是家庭伦理建设,搞好社区伦理建设、社会伦理建设必须从抓好家庭伦理建设入手。

作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种复杂又变化不定的结构特点,引发大量社会问题,其中社区伦理问题也凸现出来。伴随其中,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更迭,家庭伦理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追求高的物质享受,忽视道德教育,导致离婚率上升,单亲子女增多。忽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甚至物质需求,老人与子女在家庭的地位失衡,子女教育和子女消费成为家庭的重点,老人的精神和生活赡养退至次要地位等现象。我们要吸收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视家庭地位和家庭伦理的父慈子孝、敬养双亲、兄弟和睦、夫妻恩爱、邻里互助、养教并重、宽仁厚德、诚实善良、正直无欺、重义轻利、换位思考、先国后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之成为现代婚姻道德及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和发扬。

主体道德的本质是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人能够约束、克制、甚至牺牲私利、私欲,以服从社会整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他律要求。简言之,主体对自己的禁忌,对他人的宽容,这就是德。“谨乎其外以养乎其内”的中国传统道德,反映的便是将他律转化为自律的道理。一个人的自律能力越强,他越能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四、崇尚道德精神力量,做人际和谐的楷模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上,感到沉重与轻松,取决于人生价值观、对人生的态度。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美丽的光辉,没有人不渴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没有人会拒绝生活中种种美好的情感。人们希望每一天都有好心情,人生本应放射出更靓丽的色彩,平庸不是人生活的本色。那么,就应“景行维贤,克念作圣。”仰慕贤人的德行,克制私念以成圣贤,才能赢得一个快乐、和谐的人生,创造生命的最大价值,才能在人际交往上获得成功。

每一个人的人格主要形成于他长期的、一系列的行为。你若经常偷盗,那么你的人格、你的心理自我就是小偷。你若经常行善做好事,那么你的人格、你的心理自我就是好人。人格形成于行为,反过来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有人曾经形象的将人比作产品,划为四类:有德有才之士为正品,有德无才之士为次品,无德无才之士为废品,有才无德之士为。其比喻之精妙令人深思,这其中的“德”就是伦理道德。要成为人际和谐的楷模,我们应该成为“四品”之上的“精品”,“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以博大的胸怀爱所有的人,亲近有德行的人并强调德行比才华更重要。还要有如下良好心态:真诚的赞美和微笑是一种责任;真诚的关心对方是一种品德;不去指责别人是一种修养;积极快乐的心态是一种境界。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有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总之,品德是来自相应的行为。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如果经常去做一件事情,他也就变成那个样子。自然界的和谐体也在于:阳光成就了土地,土地成就了树木,树木成就了果实,果实成就了人类。而人的快乐就是成就他人。如果我们都能想到、说到并做到,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美好而和谐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续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理查・狄维士.自助者天助.海南出版社,2001

3.奥格・曼狄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堂课.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

4.宁夏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宁夏百科全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能言善语篇6

一、现阶段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基本模式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经常见到的,这严重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进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是场景经济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优秀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调整和改造。

(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不够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更新,但是从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知识点的选择和观念的更新上都存在着偏离实际、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没有更好注重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推动实践的培养,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等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精准地开发和运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技术运用不到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是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手段做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新情况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依旧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的充分调动以及教学质量的完善,同时现代化教学方式运用的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推动力。

二、关于完善和加强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探究

(一)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具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新能力、知识与理论的传承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去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新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教学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深化教学主题,比如在某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时,教师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参观和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在参观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言辞穿插,进而引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主要意义所在;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知识既可,教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在把握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为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总而言之,由于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实际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的途径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探寻出真正适合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才能使得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汉语言文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已经成为它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因此将课程整合形成经济实用型课程体系是符合新课改和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加以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设置和确定,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做好铺垫。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要把课程内容的编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欠缺点并且加以完善,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提供了催化剂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学术话题等的动态,并且恰当地将这些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保持汉语言文学的新鲜和时代性;再者,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确定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阅读鉴赏、沟通交际、管理策划等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经验,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也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创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探寻和总结,不断丰富和更新。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结束语

能言善语篇7

语言从平淡到精美

大凡考场成功作文都拥有魅力十足的语言。优美的语言往往能使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喜,情感为之一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也慷慨地给出高分。因此,写作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练出独具个性而优美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读者乐于接受的理性美和形象美。

一、理性美。语言首先要准确简洁。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写作者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词汇中选取惟一的、尽善尽美的字词去准确贴切地反映和表达,使之合乎事实,合乎情理。要善于用精粹的语言传达出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语言耐人寻味,产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为欣赏者增加审美愉悦。

二、形象美。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写作者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来传情达意,把理性的思想化为形象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这样就能够使读者得到直接体验的愉悦,并产生联想、想象,从而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这种语言的形象美主要表现为图画美和音乐美。还值得强调的是,不管如何绘形绘色绘声,作者的感情是其内在的生命,注入了情感的画面和音乐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个性美。语言如人,必须富有个性,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个性是独立人格的体现,是个性思想的释放。比如,鲁迅的尖锐泼辣、冷峻凌厉;朱自清的清丽绵密、流畅自然;冰心的繁丽隽秀、细腻委婉等。大气是个性,轻灵是个性,绚丽是个性,深邃是个性,质朴是个性,清新是个性,犀利是个性,幽默也是个性。要善于从优秀作品中吸收精华,广泛地接触各种类型的语言表达样式,加强锤炼,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提升语言美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一、形成独具个性的词句表达方式。写作中,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词语,充分利用汉语词语的特点,展示个性,突出新颖。用词要注意从词义、声音、色彩上进行比较、选择、推敲、锤炼,以达到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声音优美、富于情趣等目的。要注意多从生活中学习,多搜集一些成语、歇后语、对联,并自觉加以运用。

二、重视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的形象美,就是要把事物写活,把它的特征立体、形象地勾勒出来。要善于从形象、色彩、音响、感触等方面入手,绘声、绘色、绘形,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巧用修辞,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善用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改平实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激起读者多样的联想和想像,获取新鲜和丰厚的美感;善用拟人,使景物色彩鲜明,活灵活现,表意丰富;善用排比,气势如虹,一气呵成,撼人心魄;善用对比,美丑尽显,相得益彰;善于引用,则文章添香,意蕴丰厚。

三、学会灵活选用句式。要善于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恰当选择不同句式,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运用长句严密周到、精密细致;运用短句简洁有力、生动活泼。运用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匀称、音节和谐;运用散句灵活自然,能加强表达的亲切意味;整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参差中见匀称,使文章生动活泼而又连贯畅达。另外,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长于抒情;设问句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综合运用,各得其所,语言自会生动活泼。

立意:从肤浅到深刻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但是,许多同学的文章,要么主旨不明、不知所云,要么泛泛而谈、不得要领,要么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要么观点偏激甚至错误……因此,如何实现立意由肤浅到深刻的飞跃,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头等大事。

立意的要求和方法:

一、立意求真是基础。所谓求真,就是立意时应求真实、求真情、求真意、求真理。要力争合情、合理、合法,不能瞎编胡写、无病、偏激无理,不能违背自然、违背科学、违背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正确的立意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做到与人民气息相通,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历史同步前进,思想感情健康高尚,给人以启迪、认识、教育、愉悦。同时,要注意一文一意,善于运用聚焦的方法,集中笔力于一点。行文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想到哪写到哪,贪多求全,看起来林林总总,读完后却不知所云。

二、立意求深最关键。客观事物的意义总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意蕴不仅在事物内部的最深层,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个性中显出共性。因此,立意深刻应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开掘,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上。要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涵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从感性认识跃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知灼见。

立意求深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人物要画出其活的灵魂,刻画出特定情境中的鲜明性格;对事件要挖掘出它现实的和长远的社会意义;对景物要使之与情意融合,显现出一种意境;对理在揭示其规律时要具有严密、有力的辩证逻辑力量;对情要显示出心理体验的细腻性和独特性。那些肤浅的、表面的、蜻蜓点水的、一览无余的文章是无法给人鲜明印象的,只有那些启人深思的发现、高瞻远瞩的解读、富于哲理的见识,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产生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三、立意求新出特色。新颖指见解独到,感受独特,别出新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题有新意,有真知灼见,能振聋发聩;二是切入角度要有特点,别致新颖,不落俗套;三是抒发感受要有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思索、联想和想像,能启迪人,引起读者共鸣。

能言善语篇8

一、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胜于应用语言文学是从中文、外语等专业中抽离而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始于北京大学的中文专业,距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教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基础。现今阶段,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其应用性却一直不明显,使得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能,这也造成了社会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认可度降低,因此,在现阶段,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学专业。

(二)语言文学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多年以来,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知识分子的教育基地,对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三)语言文学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语言教育本身来看,语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教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机会较少,学生无法掌握语言练习的机会。此外,现阶段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在分析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同时,还需要对专业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的条件,促进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一)语言文学的理论基础较为坚固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牢固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的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中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源泉,结合国内外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等发展而成的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此外,凡是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其他语言学理论都可以发展成为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因此,语言文学的发展就具备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高校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文学的发展拥有优厚的现实条件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这种现实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对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语言文学虽偏向于教育学术性,但其发展也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社会对于语言文学专业需求也较多,因此,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

三、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高校在进行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时,首先应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完善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应该逐步完善学科体制建设,完善教学体制和网络虚拟教学体制,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于不符合发展的教材及时进行更改。同时,还应该完善网络教学选课模式,均衡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从而在方便师生选课的同时合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在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鉴于此,语言文学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尽量选取新颖的教学素材,并及时为学生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理论,进而巩固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将文学作品与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视频相融合,为学生打造一堂声情并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言文学的美感,增强教学的新颖性。

(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本质在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的语言教学中,仍将写作能力视为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一贯标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应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小结

能言善语篇9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和运用规范的言语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言语在学生中的作用,教师自身的言语就是丰富的强化源。

1.善于运用请求的言语调控课堂气氛。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用客气婉转的言语请求别人,这不符合英语会话的基本规则。因此,在表达同一意思有几种说法时,教师要注意言语的规范性,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英语习惯用法的观念,缩小汉语对他们的影响,学习地道的英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堂活动,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要少用命令句,多用请求句,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善于用言语调控来培养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说法表达,教师则应灵活变换句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如果老师总是用那几句话,不仅学生感到乏味,有时老师也有同感。

3.善于用言语调控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她像一只极易受伤的小鸟,当你想接近它的时候,它马上就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的时候,那你只好把它抓在手里或关在笼子里,可是当它变成被关起来的‘囚犯’以后,你就别想听到她唱歌了。”由此可见,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心灵的门户,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精细处理的问题。当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说:“我有一个句子,不知道如何翻译,请大家帮助:‘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这时大家都在思考,包括那些想睡觉的学生。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抢先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有些学生问:“老师,为什么用boy不用girl?”有学生抢着回答说:“和尚是男的。”大家都笑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了。

4.善于用言语来调控教学节奏。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和张弛。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速度和节奏。这里我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语调控。教师的语言应简洁、规范,表达的意思应清晰易懂,让学生易接受。这样我通过言语调控把握了教学节奏,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的被动局面。

二、非言语调控在课堂上的策略

所谓教学的非言语调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言语因素进行的教学表达活动,它是对教师教学言语表达的重要补充。非言语调控具有传递信息和美化教师形象的功能。非言语直接受控于大脑,是教师内心活动自发的真实反映,眼神、表情及手势等无声语言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气质和人格,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目中,可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非言语调控来提高教学效果。经常用于教学的非言语有以下几种:脸部表情、眼神和体态。

1.利用脸部表情调控课堂教学。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以及脸部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脸部表情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拉长面孔板着脸,学生就会感觉压抑、恐慌,唯恐“今夜有暴风雨”。而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却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桥梁,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可以给人力量,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愉快。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面部表情,有效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能言善语篇10

关键词:《十善业道经》唐宋译本梵语音译词汇

一、《十善业道经》汉译版本及衍生著述

佛经是由释迦牟尼所说,在他灭度后,由其弟子集结而成文字传之后世,从而成为经典。《十善业道经》又名《佛说十善业道经》,汉传译本以唐译本为原典,经文节奏鲜明,以四字为主,在后世流传中更广泛多见。与唐译本相比,宋译本中梵语音译词汇较多,散句较多,并且增加记述“十不善法”的相关内容。总体而言,唐、宋二译本的结构大致相同,意义相同,均旨在通过叙述修行佛教最初级的戒行――“十善业”的功德,引人向善,修习正法,从而明白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相而证果[1]。

明末清初,q益大师编有《十善业道经节要》一书,略解《十善业道经》所说“十善业”与“十恶业”及其果报,该书收在《续藏经》第九十五册。清时雍正十一年世宗敕谕,相当于为《十善业道经》作序言,足见其对于此经的重视。近现代中国著名佛学家周叔迦著有《佛说十善业道经注》。当代亦有诸多法师讲解此经,其中根据净空法师讲经整理出书《十善业道经讲记》。

二、唐宋译本共同出现的音译词汇

(一)翻译有别的音译词汇

如:“娑竭罗”与“娑伽罗”。“娑竭罗”又名“娑伽罗”,梵音Sa^gara,为海水之名。唐译本中用“娑竭罗”,宋译本中用“娑伽罗”。南宋法云所著《翻译名义集》言:“或娑伽罗,此云碱海。”华严云:“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据近代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又作娑伽罗龙。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言依国而立名[2]。

(二)翻译相同的音译词汇

1.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名Buddha,又作佛驮、浮陀、浮头、没驮、步他、F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

2.菩萨

据《佛学大辞典》:菩萨具名为菩提萨剩梵音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剩摩诃菩提质帝萨[3]。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收哂旅椭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省S忠胱骺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3.菩提

于凌波所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解云: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4]。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的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4.摩诃萨

摩诃萨为摩诃萨实穆猿疲梵语maha^sattva。据《佛光大辞典》载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略称摩诃萨。maha^,意译作大;sattva,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始创笥星椤⒋笾谏。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省

(三)唐、宋单一译本出现的音译词汇

1.两本中只在唐译本中出现的音译词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唐译本)

“行菩萨道,得善心住,善根成熟,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宋译本)

据《佛光大辞典》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音anuttara-samyak-sam!bodhi,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又梵语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

(2)优钵华

“口常清净,优钵华香。”(唐译本)

“得口处清净,常如青莲花香。”(宋译本)

“优钵华”此处应指优波罗华。优钵罗,梵语utpala,即睡莲,意译为青莲花。在佛典中,也有在“优钵罗”之前冠上意指“青色”(ni^la)的“泥庐”、“尼罗”之语,而称之为“泥庐钵罗华”的用例,汉译作“青莲华”。

2.两本中只在宋译本中出现的音译词汇

(1)量词:俱胝、那由他

“复有百千俱胝那由他梵王、帝释及护世等。”(宋译本)

俱胝,梵语kot!i,印度的数量词。音译又作拘致、拘胝、俱致、拘梨。意译为亿。《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六》(d续三四・四四四上)载:“俱胝,传释有三,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可见历代所译之殊异。

那由他,梵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佛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据陈义孝所编《佛学常见辞汇》: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5]。

(四)天龙八部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t罗伽等亦来集会”(宋译本)。

“天龙八部”据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载: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曰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t迦也。

1.夜叉

梵音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

2.乾闼婆

梵音gandharva,又作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干沓和、干沓婆、彦达缚、犍陀罗等。译曰香神、嗅香、香阴、寻香行。乐人之称。

3.阿修罗

梵音asura,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译曰无端,容貌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之义。新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

4.迦楼罗

梵音garuda,又云迦留罗,迦娄罗,揭路荼。迦喽荼,伽楼罗,m噜,檗噜等。鸟名。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曰妙翅鸟。顶瘿鸟,食吐悲苦声等。居四天下之大树,取龙为食。八部众之一。

5.紧那罗

梵音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

6.摩t罗伽

梵音mahoraga,摩呼洛伽,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t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m。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胎藏界第三院之一尊,释迦如来之眷属也。是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之一法门身,一类众生,因此法遂得到于一切智地。

(五)补特伽罗

“龙主,士夫补特伽罗,远离杀生,获得十种善法”(宋译本)。

梵音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南宋法云所著《翻译名义集》云:“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古译为趣向,中阴有情,趣往前生故。”明时一如等人所撰《三藏法数》云:“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谓一类有情,得修妙行之众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业,如住律仪。盖亲近妙行之众,其人虽不乐为众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六)禅

“若以禅定而为庄严,果报圆满,当得正念清净,法行具足”(宋译本)。

“禅”为“禅那”之略,梵音Dhya%na,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故《圆觉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据明时一如等人所撰《三藏法数》:“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七)奢摩他

“若以奢摩他而为庄严,当得断于一切烦恼”(宋译本)。

梵音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涅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三、结语

唐、宋译本的《十善业道经》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译作,唐译本和宋译本在用词方面都大量保留使用梵语音译词汇,使经文语言具有明显的外域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再现原始语言。除了必要的人名、地名等采取音译方式外,对于一些难以简单解释的深奥词汇,采取音译的方式使原始真意得到保留,而且这样创作的语言更经济,使得行文语言不繁琐,提高受众的认知效率,通过不能够直接简单理解的词汇易于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强化其探求意识。

在梵语音译词汇的择取方面,唐、宋译本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唐译本中的音译词汇在宋译本中使用翻译语言描述,并且宋译本扩充的部分增添许多新的梵语音译词汇。

从梵语音译词汇的容量看,宋译本明显增添了许多新的音译词汇,这表明音译词汇不断进入本土语言范畴。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以上两点表明,对于梵语外来词汇的学习吸收和不断扩充本族语言容量的过程是复杂的,处于一个交互的动态进程。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同时又将外来语言的部分吸收,以扩充该语言自身。

从佛经语言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性质的语言体系,虽然译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出现音译词汇的不同及音译词汇的容量不同等,但是其表达的义理是相同的。即使对于同一种语言而言,在不同的时代,语言的风格和特色也各有差异,但是其目的是使受众更好地接受其中的义理,这正是译本不同却不失相同本质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净空.十善业道经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

[2]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书店,2011.

[3]星云法师.佛光大辞典[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