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筛分工作总结优选8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3:49:27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1篇

优化“产权不变、资源共享、开放使用”的资源配置机制。着力以创新项目为纽带,将支撑平台直接建立在企业内部,促进分院与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高度融合,放大功效,实现效益驱动;建立政府政策导向、专项财政激发、企业投入保证的资金保障体系,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联接各单位,构建起成果共享、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驱动;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为引领,有效整合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力量,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服务地方茶行业企业,实现公益驱动;逐步优化形成效益驱动、公益驱动等资源配置机制。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2篇

2013年6月10日,在武夷学院举行了吴觉农茶学思想暨我国首家茶叶研究所迁至武夷山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吴觉农之子吴甲选、吴觉农纪念馆顾问尹在继、吴觉农之女吴谷茗、上海老茶人刘启贵、农业部种植业司黄继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程启坤、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俞永明、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士康、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吴觉农思想研究会北京联络处主任朱大明、吴觉农思想研究会上海联络处主任王理平、中科院研究员张顺高、吴觉农纪念馆馆长许四海等专家学者围绕吴觉农茶学思想与我国茶产业发展、科技兴茶、茶学人才培养、茶叶贸易、茶人精神等进行了研讨。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3篇

6·18虚拟研究院茶产业(筹建)分院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机构,挂靠武夷学院开展工作,成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下设办公室和岗位专家,每个pi团队设置1个pi岗位。

学术委员会是分院的学术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由8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宗懋

副主任:刘仲华、杨江帆

委员:李清彪、夏涛、关雄、屠幼英、萧力争

学术委员会职责:立足行业发展需求,根据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分院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制订提供决策咨询,对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效、科研成果进行评审,对岗位设置、学术决策和人员绩效进行评估。

分院还聘用了来自厦门大学、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7位专家作为岗位专家,负责相关课题的研究,促进茶产业的多方向发展。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4篇

2016年11月,在武夷山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乌龙茶(青茶)技艺交流大会。来自台湾、福建、广东的茶人齐聚一堂,以茶为媒,共话茶产业发展。大会设置了采茶分堆、海峡两岸茶叶制作技艺交流研讨会、制茶职能技艺大赛、传统乌龙茶品鉴、两岸茶人自由交流、观摩学习制茶、初制茶样评比、初制茶样斗茶等环节。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执行会长陈光普表示,两岸茶叶一脉相承,台湾的很多茶叶都是由大陆传过去,技艺交流活动的举办不仅是两岸茶人的一次相聚,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制茶工艺的一次全新的碰撞,对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有着深远和现实的意义。同时,“一带一路”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居民有饮茶习惯,两岸可在茶叶种植、加工等领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5篇

2016年9月,在武夷学院举办“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中心工作会议,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武夷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武夷学院校长吴承祯表示,协同创新中心对学科建设、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希望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多协同单位、多专家教授的力量智慧,共同解决乌龙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服务茶产业发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和科研服务社会能力。

会上洪永聪博士介绍了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本情况;福建农林大学叶乃兴教授介绍了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研究进展情况;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介绍协同创新成员任务分工、相互配合协作、科研成果的情况。参会专家分别围绕人才培养、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建设、协同创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会议主要对上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下阶段中心工作进行强调。要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组建高层次创新团队,促进乌龙茶产业高水平和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并推动学科发展;依据产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创新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乌龙茶的国际竞争力。并要求,大家要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中国乌龙茶产业不断发展。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6篇

2015年7月,在武夷学院召开了“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会议暨茶学专业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与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大学所有与茶有关的25个本科院校和9个高职专科学校共200多位茶学专业教师和著名茶学教授。这是全国茶学学科组成立以来参加学校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

会议上教育部茶学学科组组长、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宛晓春教授介绍了全国茶学学科现状及相关情况。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各高校就我国茶学学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今后我国茶学学科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会议专门听取了南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我校茶与食品学院院长李远华教授、博士所作的由我校牵头的“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情况的专题报告。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7篇

以分院为依托,茶学专业积极推进专业和教学改革。获批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等项目,茶学学科建设成为“福建省重点学科”。教学改革取得实绩,杨江帆教授主持、骨干人员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挖掘‘五茶’资源,学校-产业-社会多维联动培养应用型茶学人才”获2014年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人才培养效果显现。茶学专业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获创新茶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茶席创新竞技一等奖2两项,三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1项。在第二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中,获茶艺创新竞技团体一等奖、品饮竞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优秀奖4项。2015年10月,在“2015中国天门‘陆羽杯’国际茶道邀请赛”中,荣获最佳创意奖与铜奖。三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包括茶学、茶文化、茶经济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600余人,连续四年有20余人考取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力军。

茶叶筛分工作总结第8篇

6·18虚拟研究院茶产业(武夷山筹建)分院以武夷山市政府与武夷学院共同成立的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单位。分院将立足福建省茶产业资源,特别是以闽北地区茶产业资源为基础,以打造国家级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和闽北茶产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等“三大中心”为目标,创建闽北茶产业最好平台,建成中国茶产业技术前沿和创新中心,为闽北乃至全国茶产业提供包括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创业投资、项目申报、专家顾问、科技培训、专利代理和信息化服务等在内的“八大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共发表论文69篇,其中一级期刊论文15篇,SCi、ei检索论文17篇;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南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等各项专利28项,编写国家级等教材或专著14部;承担省部级或其他科研项目38项,累积科研经费达1700多万元,具体情况见附件2表3-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