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的诗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8:30

雪莱的诗歌篇1

关键词:拜伦雪莱诗歌艺术比较研究

拜伦和雪莱,这两个不同的名字在许多时候都会被联系在一起。的确,他们有太多的相同处:出身相同,经历相似,思想相通;同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都以诗歌作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嘲讽,热情歌颂自由和解放;甚至他们的婚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么多的相同点却无法掩盖这对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在诗歌艺术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不同。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诗人的个性烙印,而个性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所以要比较研究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

一、拜伦和雪莱的生平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824)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鄙视。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大陆旅行,有机会广泛认识社会和接触各阶层的人物,回国后发表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1812年发表了著名诗篇《〈压制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愤怒揭露了英国国会反人民的本质,以及立法者的凶残面貌。接着,他又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写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不少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这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极大的仇恨,他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在移居瑞士时,他遇到了雪莱,结为知友。在雪莱的影响下,他写了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歌《卢德分子之歌》。1817年他迁居意大利,与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人取得联系,积极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这时他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唐・璜》。1823年拜伦离开意大利,到希腊参加反土耳其压迫的解放斗争,并成为希腊民族独立斗争的领袖之一。但此时他却患了寒热病,不幸于1824年4月9日病逝。

波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出身于贵族家庭,却与父辈格格不入。19岁那年,因《无神论的必然性》(thenecessityofatheism),雪莱被学校开除。次年雪莱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并去爱尔兰鼓动当地人民反对英国的统治和奴役,可惜没有成功。回到英国,雪莱决定以诗歌为武器,与反动统治者继续斗争。1813年他写了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并表达了建立美好社会的理想。英国统治者对此极为不满,迫使雪莱永远离开英国。1818年雪莱定居意大利,完成了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不仅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而且预示了革命一定会到来,一定会取得胜利。这部诗剧既是诗人创作的高峰,又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1819年英国反动统治者制造了残杀工人群众的“彼得卢事件”,这对雪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文字宣传是不能改变现有秩序的,因此他一方面创作《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揭露统治者的罪行,另一方面号召被压迫被剥削者为争取自由而起来斗争。他还写有不少优秀的抒情诗,如《西风颂》、《致云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822年7月8日,雪莱因渡海途中遇风,不幸溺死。马克思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两个人不同的童年体验和早年经历,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支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拜伦童年的不幸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被父亲遗弃,天生的跛脚和脾气暴躁的母亲,使拜伦渐渐形成了一种既好强又脆弱,既高傲又自卑,既热情又冷漠,既激进又消极的人格心理定势。天生残疾,却苦练击剑、骑马和游泳;积极参加希腊远征军,却轻视希腊人民;猛烈抨击上流社会,却又沉迷于他们的恭维。1809年,拜伦世袭了上议院的贵族席位。由于贵族的优越感和偏见,他终生以拥有爵位和议席而自傲,并助长了郁愤孤傲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以及轻视人民和机械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对社会热情而深刻的批判与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交织着;“反抗反动势力的怒吼、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对人类前途深深失望的、怀疑战斗徒劳无益的悲观情绪交织着”。可以说,拜伦一生始终处于这种钟摆式的两极情感之中,始终自我否定着又自我斗争着。

相比之下,雪莱的性格就比较单纯。如果说拜伦以其丰富和复杂显示出十足的诗人品性,那么雪莱则更偏重于革命者的气质。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反叛和斗争的一生。在伊顿念中学时,他便反对教师们施行体罚。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后,他又因印行《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这件事使他顽固的父亲极为震怒,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接济,雪莱只得自谋生活。但年轻的雪莱没有屈服,而是继续为解放和民主而斗争。他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言中写道:“iwasaversefromacatastrophesofeebleasthatofreconcilingtheChampionwiththeoppressorofmankind.themoralinterestofthefable,whichissopowerfullysustainedbythesufferingsandenduranceofprometheus,wouldbeannihilatedifwecouldconceiveofhimasunsayinghishighlanguageandquailingbeforehissuccessfulandperfidiousadversary.”热情洋溢的雪莱坚信民主和解放。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葛德文(williamGodwin)又在雪莱的思想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雪莱终生追求美好的明天,憧憬未来,不能不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

二、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比较

1.在思想倾向和中心主题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1)揭露现实的黑暗和腐朽,反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专制,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共通的思想倾向。

拜伦在《唐・璜》中,对英国官场的种种丑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Besidestheministersandunderlings,

whomustbecourteoustotheaccredited

Diplomatistsofratherwaveringkings,

Untiltheirroyalriddle’sfullyread,

theveryclerks――thosesomewhatdirtysprings

ofofficeorthehouseofoffice,fed

Byfoulcorruptionintostreams――eventhey

werehardlyrudeenoughtoearntheirpay.

andinsolencenodoubtiswhattheyare

employedfor,sinceitistheirdailylabour

inthedearofficesofpeaceorwar;

andshouldyoudoubt,prayaskofyournextneighbour,

whenforapassportorsomeotherbar

tofreedomheapplied(agriefandabore),

ifhefoundnotthisspawnoftax-bornriches,

Likelapdogs,theleastcivilsonsofbitches.

雪莱则通过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在《“虐政”的假面游行》(themasqueofanarchy)中,诗人写道:

“‘thistoseeyourchildrenweak

withtheirmotherspineandpeak;

whenthewinterwindsarebleak:

theyaredyingwhilstispeak.’”thistohungerforsuchdiet,

astherichmaninhisriot

Caststothefatdogsthatlie

Surfeitingbeneathhiseye.

(2)为民主和自由呐喊斗争,则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

拜伦的《路德分子之歌》(SongfortheLuddites)虽然只有三节,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在这首诗里,拜伦坚决支持路德成员的行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和斗争决心:

astheLibertyladso’erthesea

Boughtheirfreedom,andcheaply,withblood,

Sowe,boys,we

willdiefighting,orlivefree,

anddownwithallkingsbutKingLord!

而雪莱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Unbound)整篇就是一部自由斗争的宣言,其中充满了对独裁统治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2.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

拜伦和雪莱都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风格特色方面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背景广阔、想象瑰丽、气势磅礴。两人共同完成并超越了由“湖畔派”(“Lakepoets”)诗人开始的诗歌革新,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拜伦师法18世纪的大诗人蒲柏(alexanderpope),但他学习的是蒲柏写警句和讽刺诗的深厚功力。在《审判的幻景》(theVisionofJudgment)、《青铜世纪》(theageofBronze)等诗中,拜伦都充分运用了他的讽刺天才。但拜伦没有采用蒲柏常用的英雄双韵体,而是寻找和发展了更适合自己风格的诗体。《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的一、二章,他采用的是比较典雅的九行体(斯宾塞(Spenser)创造)。《唐・璜》、《审判的幻景》则是用意大利八行体所写,这是一种更能表现拜伦口语风格的诗体。拜伦运用这种诗体将诗写得雅俗共赏,挥洒自如,为英国诗体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雪莱则把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在诗歌中很注重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结合。他称自己的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Queenmab)为“哲理诗”,其后的《阿拉斯特,或寂寞的精灵》(alastor,ortheSpiritofSolitude)、《智美颂》(HymntointellectualBeauty),甚至《伊斯兰的起义》,都充满了诗人对人的命运、道德、情感、理想的探求和思索,带着浓厚的哲学色彩。可以说,雪莱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也使他的诗歌有些晦涩难懂。

3.在诗歌性格上大相径庭

“诗如其人”。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一定程度地“具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妨称为诗歌的性格。

拜伦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两种性格:一种是对社会和当权者的不满和敌视,另一种则是失望悲观和孤傲。如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中他写道:

ihavenotlovedtheworld,northeworldme;

ihavenotflattereditsrankbreath,norbowed

toitsidolatriesapatientknee,

norcoinedmycheektosmiles,norcriedaloud

inworshipofanecho;inthecrowd

theycouldnotdeemmeoneofsuch――istood

amongthem,butnotofthem――inashroud

ofthoughtswhichwerenottheirthoughts,

andstillcould,

Hadinotfiledmymind,whichthusitselfsubdued.

这正体现了拜伦双重性的性格。自负而又自卑,同情却轻视弱者。

而雪莱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颂赞美好的明天。“雪莱在诗歌创作中一贯地表现了对社会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深情地预言:人类必将战胜暴政,大地必将获得新生”。他所有的长诗,从《麦布女王》开始,到《伊斯兰的起义》,再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结尾都是热情的歌颂和向往,留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动力。在《伊斯兰的起义》中,莱昂夫妇被处死后,雪莱写道:

theseperishasthegoodandgreatofyore

Haveperished,andtheirmurdererswillrepent,

Yes,vainandbarrentearsshallflowbefore

Yonsmokehasfadedfromthefirmament

evenforthiscause,thatyewhomustlament

thedeathofthosethatmadethisworldsofair,

Cannotrecallthemnow;butthereislent

tomanthewisdomofahighdespair,

whensuchcandie,andheliveonandlingerhere.

正是雪莱美好热情的天性使他写下这样美好热情的诗句,其中充满乐观主义,让人读后不仅不会为主人公的牺牲而悲观沮丧,反而会产生更坚定的信心。

4.在诗歌形象上有显著不同

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主人公也烙下了两人精神个性的印痕,透射着二人不同的思想和热情。

在拜伦的很多诗歌中,他创造的是一系列“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heroes)。这些主人公都与社会对立,是具有反抗性格的叛逆者,但多是个人反抗。他们高傲孤独,没有人民的支持,结局悲惨如哈洛尔德、曼弗雷德。毫无疑问,“拜伦式英雄”的实质是拜伦个人的写照。但拜伦诗歌中也有一些以人类幸福为己任、为人类而斗争的“民主斗士”,像普罗米修斯、该隐。

与拜伦不同,雪莱笔下的文学形象显得统一、单纯。他们以未来为动力,以热情为主导,都是坚持到底、始终没有丧失希望,并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者。甚至连“被缚的”古希腊典型的悲剧形象普罗米修斯也是被“解放了的”。雪莱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设计了战斗的、胜利的结局:普罗米修斯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救出,他派精灵向人类宣布了解放的消息,整个宇宙沐浴“爱”的光辉,人类万物幸福欢欣。雪莱笔下的人物既概括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和不畏的英雄气概,又集中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定的立场、伟大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雪莱本人曾于1819年写过一首长诗,题为《朱理安与马达罗:一次谈话》(Julianandmaddalo:aConversation)。事实上,诗里的马达罗(maddalo)就是拜伦,朱理安(Julian)则是雪莱自己。诗中通过两人的谈话鲜活地表达了两个人思想上的差别,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马达罗是个悲观主义者,认定个人斗不过命运;朱理安则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也许能解释两人在创造主人公上的差异。

5.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有明显不同

拜伦的诗歌创作有“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讽刺”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尤长于讽刺和议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叙事、抒情、描写、讽刺自然地融于诗歌中,信笔挥洒,气势磅礴。如《哀希腊》(theislesofGreece)深沉抒情、讽刺英国,是广为传诵的篇章。在拜伦的诗歌中,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结构统一、浑然天成。

雪莱的诗歌天才则突出地表现在优美的抒情和丰富的想象上。雪莱曾在他重要的文学论著《诗辩》中申明:“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沸腾的战斗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歌作品除了反映出他的崇高的理想、澎湃的热情、杰出的才华、博广的知识之外,还贯穿着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他认为宇宙、天地、自然界的景色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唤起诗人的灵感,想象随理想起伏,灵感随理想泉涌”。长诗《麦布女王》、《西风颂》、《云雀颂》就是这些瑰丽想象的结晶。

三、结语

在西方抒情诗的领域里,拜伦和雪莱是一直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虽然他们的诗歌有着众多的不同,但同是西方语言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同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这些诗歌将和双子星一起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LordByron.DonJuan[m].penguinBooks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

[2]percyByssheShelley.theworksofpercyByssheShelley[m].CopyrightbyRandomHouse,inc.Black’sReadersServiceCompany.Roslyn,newYork,1951.

[3]雪莱.诗辩[a].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5]张伯香主编.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Book1)[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雪莱的诗歌篇2

关键词:西风颂;雪莱;自由主义

雪莱,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抒情诗的典范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却从来不高高在上,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与自由,对穷苦人民充满怜悯。在政治生活中也反对暴政和迷信,倡导的是新式的革命,提倡尊重自然,愿意为实现全民族自由而不断奋斗。他创作的诗歌数量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流传最广泛的就是《西风颂》,诗歌中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既体现浪漫主义思想,也具有自由主义的意识。为了更好的分析雪莱的创作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他的作品《西风颂》,借助判断明确诗歌体现的自由思想,从容做好诗歌的传播。

一、社会背景对雪莱自由主义的影响

一个创造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9世纪的英笼罩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社会被分为以资本家、富人为代表的贵族和无产阶级,相较于贵族的优质生活,无产阶级的生活贫困,力量微小,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工人运动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逐步形成,对自由的追逐也成为了人们的希望。这时候的抒情诗出现了新变化,雪莱的思想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

二、《西风颂》中体现的雪莱的自由主义思想

《西风颂》这部作品创作于1819年,发表于1820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身处意大利,对当时英国所发生的一切感到无能为力,对于这种处境诗人感到十分悲伤的状态下写出的。诗歌中展现了作者的想法和态度,雪莱希望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传播力量,将“西风”比喻为这股新潮流。在雪莱的文章中大多能蕴含着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他希望打破传统的写作方式,摆脱桎梏,鼓励人们勇敢革命。《西风颂》最为雪莱最著名的抒情诗,诗中描述了广阔的天空、海洋和大地,通过这些事物之间的联想对自然界进行描写,表达诗人对西风的无限自由的向往,此外,雪莱也希望自己像西风一样传播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三、诗歌的主题体现出雪莱的自由主义

《西风颂》共分五节。在第一节中,西风在陆地上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落叶,同时又把种子吹入泥土,点出了西风既是毁灭者又是保护者的主题。第二节描写西风在空中扫荡残云,带出了暴雨雷霆。在第三节中,西风在海上劈波斩浪,大显神威,搅醒了沉睡的海洋。以上三节咏风,把西风在陆、空、海上的凛凛威风写得酣畅淋漓。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咏物而抒怀,在第四节中表达了自己愿随西风而舞的心愿,进而在第五节中发出了愿与西风合而为一的澎湃激情。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热烈渴望和追求是雪莱抒情诗永远的主题。

《致云雀》中云雀的呐喊,《云》中深情的歌唱,都是描写出了雪莱对自由的憧憬。在作品《西风颂》中作者雪莱更是将“西风”比喻为“奔v放的精灵”,透过强有力的呼唤追求自由。在雪莱心中,自由是崇高的精神,是理想的精神世界。

四、《西风颂》中意象体现出的自由主义

雪莱自由主义的体现,不仅融入创作、主题之中,意象同样能够传达诗人的自由主义理想。《西风颂》第一节中对狂暴的西风的描写,就是在借助西风的力量传播种子。且是人通过比喻,将“碧空的姊妹”喻为春天的清新空气,这其实也是对自由进行的歌颂。与前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段写的是暮秋的衰败景象,在这种由枯到荣的变化中,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季节的神奇之处,恨不得自己也化作西风摧毁衰败的景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雪莱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时刻蕴含着对自由的向往。《西风颂》是雪莱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品,其中的句子中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由于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为雪莱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作品中的主题中渗透着作者对自由的期许,自由主义被诗人借助于西风的形象幻化出来,读者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恨不得自己也是西风,传达自由的思想,传播革命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常铭芮,曾.从的翻译看“五四”以来西方诗学对译者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2005,02:50-53.

[2]张洪斌.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8-11.

雪莱的诗歌篇3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继承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离不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积淀,正因为有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有力支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才实现了继承与超越。古典主义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根植土壤,其在主题思想与体裁、题材及技巧上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精髓部分,因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主题思想和体裁的继承

主体性的体现、主观情感的表达、想象性思维的发挥,这些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的三大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题思想的关键部分,于是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思想纷纷达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学高度,但这些都离不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题思想上对古典主义的充分继承。无论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还是一首古典主义的诗歌作品,其都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体验的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理性的主题思想,因而读者才能从诗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审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作品《西风颂》中,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歌体裁上继承了古典主义,而且还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创作思想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于是乎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创作中,雪莱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十四行诗体裁,但是为了突出其诗歌中的理性主题思想,雪莱对十四行诗体裁进行了重新创造,具体表现在采用三行诗的结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跨行诗与跨段诗的手法,还巧妙互换十四行诗与三连韵诗的位置。因而,《西风颂》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在体裁上就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创新,这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备理性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因为只有诗人雪莱在诗歌创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这样才能驾驭整首诗歌在体裁上的重新创造,从而确保诗歌作品的浪漫独特性与主题思想内涵的深远性。

二、题材和技巧的继承

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内涵、主题意识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题材与内容才能得以被读者感知,因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对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选取上十分用心,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备受作家们的重视,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性。当然,选取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的题材与内容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十分重要,但作家们借鉴与运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将讽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运用到浪漫主义诗歌作品当中,能够进一步升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从而更好地传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情感。

在选取题材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大多都会选择那些极具表明自身主题思想与主题意识的题材,包括社会中统治者的残暴一面,从而传递出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众的文学关怀,对一切残酷、阴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布莱克、拜伦等,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的影子,在作品题材与技巧上借鉴及继承了古典主义;雪莱的《麦布女王》、布莱克的《经验之歌》、拜伦的《唐璜》等,这些优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都传达了诗人们对黑暗社会与残暴统治者的批判,寄寓了诗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济慈的诗歌《赫坡里昂》中,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则借用古典主义幽默写作技巧在诗歌中传达他对英国民众的文学性关怀。

结语:综上分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是在相互继承与相互超越中实现发展的,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同样适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古典主义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继承,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古典主义主题思想、体裁选用、题材选取、技巧运用的明显继承性。不可否认,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力,正因为有着古典主义文学的积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继承其精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超越,进而推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断完善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莎烈.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84-86.

[2]田春,孙辉.论康德艺术观的古典主义倾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21-24.

作者简介:

雪莱的诗歌篇4

>>《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功能对等理论下《西风颂》译本比较研究《西风颂》的翻译对比《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西风颂》的诗歌特点及其不同译文的探析《西风颂》所体现的雪莱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体现西风颂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目的论视角下《当你老了》的两个译本对比研究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从《西风颂》的翻译谈英诗中译的气韵美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浅析雪莱《西风颂》中的自然意象和神话典故《西风颂》赏析西风颂(之四)文体学视角下希拉里GetStarted演讲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边立红,熊艳.意识形态与翻译——从郭沫若翻译《西风颂》谈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3]姜春兰.从《西风颂》的译本比较中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J].海外英语(上),2012,(1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钱佼汝.英语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

[6]瞿宗杰.浪漫范畴下的中西浪漫主义诗歌——明朝中晚期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王敏.风格与气韵——雪莱《西风颂》三家译文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

[9]万兵,林小寒.文体学视角关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6.

[1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雪莱的诗歌篇5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浪漫主义文学;领域

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品更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这种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工业革命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产业调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意识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作为19世纪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所受影响尤为巨大。

一、工业革命前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给人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以前可以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古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下面对这几个时期文学进行阐述。

(一)盎格鲁-撒克逊文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是英国文学的起源,这一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也称为古英语时期,这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古英语时期文学。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分为基督徒文学和异教徒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贝奥武甫》以及一些抒情诗和叙事诗;僧侣文学中凸显出开德蒙(Caedmon)和琴涅武甫(Cynewulf)两位诗人;散文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比德(Bede,673―735)、艾尔弗雷德(alfred)被称作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世纪文学

该时期指的是从诺曼征服到15世纪文艺复兴前夕,同时也被称为中古英语时期文学。杰弗里-乔叟(GeoffreyChaucer,约1343―1400)是该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他的主要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马洛礼(Sirthomasmalory,1405―1471)是英国第一个使散文成为文学叙述工具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亚瑟王之死》(Lemortedarthur)。该时期口头文学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民谣和边界民谣。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从中世纪混沌时期后从14世纪到16世纪涉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思想运动,是文学和科学共同发展的时代。该时期文学以反封建反教会制度的思想为内容,其杰出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他以《乌托邦》而著名。托马斯-华埃特(thomaswyatt,1503?―1542)把十四行诗引入了英国诗歌;埃德蒙-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被称为是“诗人的诗人”。

(四)17世纪文学

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但却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陈旧思想观念的打破,清教徒时代的文学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由于受到清教徒的压制,戏剧创作停滞不前。这时期的散文言辞华丽、文体散漫,给人感觉非常沉闷。诗歌方面,部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复辟时期作家们呈现出自己的文风,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表现出的是愤世嫉俗和颓废。这时期涌现出风俗戏剧、英雄模拟剧、英雄悲剧、模拟英雄剧风俗戏剧等多种剧种。

(五)18世纪文学

18世纪的英国相对稳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以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为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蒲柏时代”“约翰逊时代”以及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时代。这一时代是散文的时代,但是古典诗也凸显出许多优秀作品。18世纪后期出现了“感伤主义”的新流派,代表作品有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的《天真之歌》(Songsofinnocence,1783)、《经验之歌》(Songsofexperience,1794)。

这几个时期的英国文学的发展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世纪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虽然形式上不像政治革命那样变化剧烈和鲜明,但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改造作用超过了历次政治革命的总和,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的先进生产力取代了旧的生产制度,英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

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英国显露出更强烈的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甚至是择业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和斗争,也为同时期英国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料。

而且,随着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所谓的中等阶级也发生着分化和重构。这些人中,有的在变革中被机器大工业所排挤而破产,进而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成员,有的在变革中虽然尚能自保,但是前景黯淡,岌岌可危。所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社会,呈现出阶级流派众多的特点,进而在文学中表现出思想的多重性和各种各样的浪漫主义作品。

三、工业革命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进展的过程中,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在发生着分裂、融合等变化,思想流派显得极其复杂,但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未来生活的美好。在这期间,浪漫主义文学成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的进行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使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进而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文学派别。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者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敢于同社会的黑暗作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封建因素的残余,而且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各种丑陋现象敢于披露,因此充满了反抗和斗争的激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其中的代表作家有雪莱、拜伦等,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和当时的革命思想密切联系的。而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则完全相反,他们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持消极态度,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逃避现实,留恋过去,崇尚中世纪的宗法制,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精神安慰,代表作家有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

(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文学运动,而是以少数作家的自由活动形式出现的。英国的浪漫主义历时长久,发展源远流长,时间长达150年之久。从18世纪末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朋斯(RobertBurns,1759―1796)的作品中,就露出了浪漫主义的苗头,19世纪20年代以拜伦、雪莱的作品达到高潮,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仍可以从罗伯特•勃朗宁、丁尼生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存有浪漫主义的余温。英国的浪漫主义分为两个派别,消极浪漫主义比积极浪漫主义先登上文学舞台,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

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他们对英语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进行了很多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汲取精华;布莱克的诗歌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现代英国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的三位诗人是浪漫主义的真正大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和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共同创作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抒情歌谣集》,骚赛的诗歌和世俗格格不入。真正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的是乔治•拜伦和雪莱。雪莱的代表作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它的短诗《致云雀》《西风颂》等铿锵有力,更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句流传至今。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充满异域风情,代表作是《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深刻反省。在欧洲,拜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人们把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称为“拜伦式英雄”。

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1759―1796)给英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威廉•布莱克是画家兼诗人,想象丰富,富有个性。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联合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兴起。乔治•戈登•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是革命诗人,雪莱崇尚美好的理想,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约翰•济慈是创造艺术美的诗人。19世纪20年代,随着拜伦、雪莱、济慈的逝世,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随之转入低谷。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浪漫主义强调的是自由的创作,和欧洲文坛的古典主义创作规律是相对的,形成了西方文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各个学派都应该是浪漫主义文学演变的结果,有些现代主义者称之为“新浪漫派”,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密切。纵观广阔的社会文学历史背景,还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社会革命能结合得如此紧密。浪漫主义文学在近代历史上是人们对科学、物质、精神的一次彻底的总结。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旧的价值观,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模式。而且,很多浪漫主义者注意对民间文化的整理和收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文化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主义者广泛地从民间文化中提取素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稳定和昌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英]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英]威廉•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尔律治.抒情歌谣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

[3]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雪莱的诗歌篇6

关键词:雪莱西风颂译文探析诗歌特点艺术风格语言特色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十九世纪初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恩格斯曾经称赞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更是赞他为“彻头彻尾的革命家”。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不仅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治讽刺诗,而且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他热爱生活、勤于思考,一有感触,便付著笔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抒彩,蕴含深刻的哲理。其抒情诗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一、哲理深邃。二、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奇特。三、意象优美丰富。

诗人在《西风颂》中提到的西风,既是自然的保护者,也是破坏者。它一方面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横扫枯枝败叶,一方面又将种子播洒,给大地带来了色彩和芬芳。它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激励着生命的创造力,催生着对未来的希望。他开篇就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他对于未来的希望。全诗五节七十行,采用但丁的三行诗节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合的形式,每节的十四行由四个三行和一个对句组成,使用五步抑扬格。全诗韵律工整,宛若行文流水,跨行以及跨节的反复运用,创造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艺术地表现狂放不羁的西风的形象,产生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围绕着(秋天)这一主要意象,该诗编织了植物、人、神的各种形式的死亡和再生的轮回。”诗的前三节写秋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剧烈场景,后两节抒发了诗人与西风同行的渴望和向往。最后两句则以他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由景到情,达到情与景的交融,使诗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鲜明。

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本文介绍的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译文,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穆旦)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三位在形式、语言表达、和传达原文神韵方面都各有特点。下面仅就语言特色、表达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简略评析。郭沫若代表了我国老一代翻译家的英诗汉译主张。他的翻译重气韵,为了抓住原诗的气韵,在不损伤其意义的范围之内,不拘泥于原文中的语序;主张用“创作的精神来翻译诗歌”,根据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在翻译时进行仿佛身临其境的再创作。查良铮先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在介绍翻译外国诗歌的工作上功勋卓著。他翻译的《西风颂》,收录在1958年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中。从该书的《译者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雪莱《西风颂》有着深入的研究。“《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它将永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一系列自然现象,写出了树叶、流云、海洋等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却以此象征了当时整个现实……”他反对死板地照搬“信、达、雅”这三原则中的“信”,“译诗不仅要注重意思,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傅勇林先生是翻译英诗的后起之秀。他翻译《西风颂》时参考了8种译文,系“细雕之作”。他的译文挥洒自如,诗情画意浓郁、富于音乐美和视觉美,风格俊逸。下面选取了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节,具体分析一下三家不同的译文。

郭译:哦,不羁的西风!你秋之呼吸,你虽不可见,败叶为你吹飞,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无数病残者之大群。哦,你,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冷冷沉沉的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如像死尸睡在墓中一样;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吹放叶蕾花蕊如像就草的绵羊,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不羁的精灵哟,你是周流八垠,你破坏者兼保护者;你听哟,你听!

查译: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肺痨,呵,重染瘟疫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崔送到/黑暗的东床上,他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尸,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天空)/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傅译:狂荡的西风哟,你这晚秋的精灵,/你飘飏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那满天落叶/纷纷扬四散调零;哦,是你哟,/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载去翻飞的种籽,低深地一片冰凉/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吹响/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飏起芳蕾如驱遣羊羔于惠风里牧草)/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狂荡的精灵哟,你四处运行;/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哟,听!

首先从译者所选用的表达形式来分析。中国传统翻译是以忠实为目标,并且这种传统沿用至今。所以在这种要求之下,译者的第一选择是尽可能多地忠于原文,不仅在内容上,也包括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雪莱的原诗韵律工整,查和傅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章节,形式基本和原诗一致。然而,他们在细节上处理得又有所不同,因此,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查很大程度上译出了原诗的节奏感,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傅不同于查的是,他在原诗的形式上做了细微的调整,使译文形式上更加对称工整,朗朗上口,使得原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气势都得以加强。而郭则将每一节十四行合为一个整体,译为自由诗,对原诗的跨行调整较多。这就和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20世纪20年代,汉语发展不够完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外国诗歌刚刚被引入到中国。“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照片生出来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愿望。”基于这种目的,译者的重点就不在于形式,而是其深层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上。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诗的内容,他舍弃了形式。

从语言特色上来说,原诗表现出雄浑豪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原作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修辞贴切。郭沫若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多语气词、白文夹杂、方言夹杂、多戏剧化的语言等,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白文夹杂。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创作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由于他本人非常喜欢戏剧创作,因此他的译文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戏剧语言的成分在里面。整体来说他的语言高度洗练,充满古典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译文中半白半文的语言晦涩难懂,所以译文的接受程度就相对而言低一些。但是我们在分析郭老的译文时,必须考虑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通过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积极倡导和辛勤努力,翻译事业便和当前的需要与反帝反封建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译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原诗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和影响了很多有志之士,应该肯定它的意义。查译的语言很朴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一种自然之美。读起来平直流畅,严谨又不失自然。值得一提的是,查老先生在1958年翻译《西风颂》时的境遇与雪莱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十分相似,他当时也是频受政治打击,可以说他在翻译原诗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作者产生共鸣。在他的译文中,他善于使用短词语,增强诗的节奏感,如“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冷藏,低贱”,“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纷纷逃避”。较短的语言,朴实的表达,却让读者领略了西风的威力。而傅译做得好的是,运用了大量的叠声词和叠韵词,如“寰寰梦境”、“芸芸众生”、“咎咎乌云”、“夏梦绵绵”、“积云密布”、“雷雨倾盆”、“霹雳裂空”、“冰雹如喷”……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并且他非常注重润色,所以整首诗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但是,难免也有疏忽的地方,如他把angelsofrainandlighting:therearespread(第二节第四行)译为“是天使挟雨带电:一泻云河”,和原文意思有偏颇。雪莱在此把乱云比作带来雨水雷电的天使,而不是指雨和电本身是由天使带来的。

就艺术风格而言,傅译的最大特点,是在忠于原文思想、艺术风格与原文的风格贴近的基础上,做了细节改动,不仅译出了原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再现了原诗激情奔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他的译诗的节奏甚至还在原文之上,他的译文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画面也更加浪漫唯美。查良铮先生准确地把握了原诗的精神和内容,所译的作品准确严谨,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风格,读来质朴自然,严谨流畅。总体而言,郭沫若的翻译以归化为主,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就像阅读他的原创中文作品一样,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他把原诗的精华部分吸收,然后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再创作。袁锦祥给郭译的《西风颂》以很高的评价。他说:“人们读了郭译后,深感译诗气势豪放,音调雄厚,犹如暴风驰骋,神韵不减原作。不少词语笔力雄厚,诗意盎然,也和原诗不相上下。”

结语:文章从雪莱《西风颂》诗歌本身的特点和特色出发,从表达形式,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探析,可以说所选的译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社会以及现在汉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时期。就英汉这两种语言本身来讲,句法等方面差别就很大,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文的句式形式,又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讲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着实是对译者的巨大考验。就我个人来看,(本文所列举的)各个译文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其差别是受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所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相反的,会在时间的反复见证下灿灿生辉。那些优秀的译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诺顿出版公司,1986:696。

[2]肖斌如.郭沫若佚文集(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06。

[3]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1。

[5]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郭著章主编.翻译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袁锦翔郭沫若翻译初探.84

雪莱的诗歌篇7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先锋主义雪莱与拜伦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81-01

审美先锋主义被称作是“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一”,在19世纪,先锋主义曾经作为一部分人的流派而存在着。从特点上来看待审美先锋主义,总结性地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诗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审美的先锋主义

审美的先锋主义在笔者看来,其实是身为作者所代表社会群体的前瞻性,也就是未来意识。作为一名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未来的展望是充满了神秘和渴望的,因此也许物质世界无法在未来的现实世界具有先进的接轨地位,但精神世界一定是前卫的。

也许在诗人们的眼中,这个世界虽然美好,但缺少了文字中的那种灵动、自由之美,身为一名诗人,他们在对自己的地位、对读者的地位乃至对世界上万物的地位都有一个心理的约束,从认识事物再到万物发展,作为文字的撰写者,作为历史的编撰者,诗人掌握了过去,把握了现在,自然也懂得一部分未来,用雪莱的意见来说,那便是“诗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先锋”。

这便是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不得不说,作为艺术的先锋流派,诗人的文字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自大甚至是自恋,但这种精神世界的充实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种特别的傲气,诗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雪莱与拜伦看来,两者间彼此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对未来的向往渴求与审美乌托邦――先锋主义的现实投影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不仅仅是自己的文学作品,那些活跃在心中的著作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投影,对未来的渴望渴求在雪莱的创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常见的例证就是我们熟知的《西风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除此之外,雪莱在寄给友人的书信中也提到过“美好的日子最终会降临”。

雪莱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并不是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而拜伦则与雪莱不一样,在拜伦的作品中,对自由与浪漫主义的渴求比起雪莱的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拜伦的作品喜欢歌颂斗争、史诗,在时间的长河里,将坊间流传的故事加以修改润色最终成为不朽的篇章。拜伦的作品中长篇巨著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与《唐璜》,这两部作品在西方被人们认为是“抒情史诗”,能够将浪漫主义与历史性题材结合在一起,史诗巨著的壮伟难以言表。

在拜伦的作品中,和雪莱那种个人自由浪漫主义不同,他所要歌颂的有文艺复兴中的天才雕刻师,有面对侵略者的暴虐奋起反抗的爱国主义者,又有着对山水风情的柔美怜惜。拜伦渴望的是一个无限大的乌托邦世界,尽情地将诗人本我的正义感与热情挥洒而出,既然称其为“乌托邦”,那么实际性的问题可以说是难以面对或者说是不可能出现的,但从本质上讲,这种想法、这种追求哪怕在艺术家与文学家之间都是具有先进性的,充分地体现了审美的先锋主意思想,尽管它只能被少部分人接受。

三、诗人的创作巅峰与文学升华――审美先锋主义的极致体现

对于诗人们来说,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战场就是自己笔下的世界,那是一个能够让人尽情挥洒笔墨,畅快淋漓地完成一个新世界的巨大舞台。也许诗人心中的所思所想读者们并不能及时得知,或者说他们心中的那些美丽都是一些虚幻的光影,但只要他们存在于笔墨之间,那便是真实的。

雪莱的作品追求艺术的巅峰审美,往往寥寥的几句确是真正的精髓所在,让人回味无穷。有学者曾经提出来说,艺术应该与政治分开,但不得不肯定的是,雪莱与拜伦的作品在19世纪初给欧洲各地的革命运动予以精神信仰与支持,同同一时期的华兹华斯不同,雪莱和拜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革命家”。

无论是雪莱还是拜伦,他们的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文字的简单美感,更多的是一种深度美,一种需要解析剖析的审美产物。那些现实中的不公平、人心中的憎恨不甘,作者不必吝惜笔墨,正是这样的真实带来了别样的艺术鉴赏性,未来主义就是先锋主义的一种体现,而审美的先锋主义更是代表了拜伦与雪莱走在文学界乃至世界的最前线,是极致的审美先锋主义。

雪莱的诗歌篇8

我紧秀的身材虽然娇小,但不失玲珑。我振翮高飞的姿态是如此的矫健而有力,像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精灵在高空中自由地飞翔,任情地歌唱!一半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一半是向您展示孩子御风而舞的本领。我虽然比不上一只只狡黠的乌鸦善于围场觅食,也比不了傲视苍穹的鹰隼自由翱翔,但我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使生命炫彩!妈妈,您给了我一双有力的翅膀,赋予我飞翔的本领,我才有了今天的超越与快乐。我要到辽阔的天空去追寻我的梦想。我要用动听的歌喉唱出心中的向往!唱给妈妈,唱给故乡,唱给人间天堂!您用大海一般的深情哺育了我幼弱的生命,为我带来生的快乐,我只有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报答您无私的恩养。妈妈,我虽然越飞越高,就要飞出您的视线,但母子连心的牵念是永不断线的。

我的婉转的歌喉响彻云天,犹如一曲《欢乐颂》愉悦心田。这是您生命与意志的杰作,更是您一生绵无尽头的梦想!我在忽急忽缓的飘风中不停地歌唱歌唱,而每一个音符都是真挚,那样响亮!1820年,流浪异乡的英国诗人雪莱创作了著名诗篇《致云雀》,开篇便是:“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他用美丽的词藻歌颂着云雀美妙如天籁的歌韵。其实,雪莱就是一只升腾的云雀。他用一生的激情为人类讴歌!直到1822年7月在酷热的意大利斯佩齐亚湾突遭狂澜沉海而亡,他停止了歌唱,但他30岁的短暂生命留给世界的歌吟却穿透了历史时空!我不过是企图学着雪莱作一只高飞的云雀,用一种新的方式舒展歌喉加入时代的交响。这是妈妈永恒的祈望,也是孩子心仪的方向。妈妈,您是否在我的歌声里听出了心灵的律动与坚定?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雪莱《致云雀》第二节)诗人依然对云雀倾注了深沉的寄寓!可是,他理解慈母护子的深爱么?是妈妈教会我如何在草稞里觅食生存,还教我如何从陆地飞向蓝天!带着我一次次试飞,从一次次跌落中又一次次起飞,把我引向高空,带我冲破云层,穿过凄风苦雨,经历风吹雨打,在变幻无常的狂飙劲舞的苍茫中经受生死考验!妈妈,是你给了我战胜困难与恐惧的勇气,为孩子塑造出坚韧的品格!是您的悉心呵护与鼓励,锤炼了我坚强的体魄和意志,让我在天地之间拥有了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

雪莱的诗歌篇9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赞美》

读着这悒郁凝重的诗句,我们的心顿时变得沉甸甸起来。这一首诗是赞美“他”——“一个农夫”,并以一种深沉的感情和“带血”的“痛哭”来歌颂祖国,歌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诗中的“他”又何尝不像穆旦自己和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呢?对于穆旦,确实是“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只能“让我们在他身上痛哭吧”。

穆旦,这位被冷落近40年的杰出诗人,在1997年2月26日他逝世20周年纪念日之前开始热起来。1994年,由戴定南总策划、王一川和张同道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亮出新颖、大胆、变异传统的观点,独具慧眼地把似乎是名不见经传的穆旦一下推上百年诗歌第一人的宝座,把很多受传统诗歌研究和诗评偏见影响或对中国40年代诗歌知之甚少的诗人、诗评家和诗歌爱好者弄得瞠目结舌。当然,穆旦是不是该排为诗界第一人,尚可争论。但是他作为中国80年来卓越的第一流诗人,则是当之无愧的。正因为如此,国内才竞相出版《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纪念穆旦逝世20周年》、《穆旦诗全集》、《穆旦诗文集》等图书,发表对他的评介文章,以表示对这位受人尊敬和同情的苦难诗人的纪念并告慰于他。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爱好写诗,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入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并留校任助教。在40年代初,穆旦即有不小的诗名,诗作大多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和昆明的《文聚》等报刊上。闻一多十分欣赏穆旦的诗才,把他的一些诗选载在自己编的《现代诗抄》上。他后来的诗大多发表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报刊上。1945—1948年,他在昆明和上海结集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穆旦40年代后期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其诗作曾入选1952年在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1953年,他出于对祖国的眷念,偕妻回国,任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作为诗人和学者,穆旦对中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西方传统诗歌、西方现代诗歌兼收并蓄,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在此之前的独特的现代诗歌道路,在40年代后期构筑起一个具有音乐感、色彩感、雕塑感的沉郁苍凉和深重厚实的中国现代诗学系统。他是颇具现代派色彩的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穆旦的诗深沉凝重而又自我博斗,有一种交混回响的音乐震撼力,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有时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有时又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他的诗把悟性融合进感性中,把想象渗透到现实里,采用独特的象征和不同的意象,有时也凭借通感和交感来丰富诗的表现力,增强诗的感应力,让读者置身于诗表现出来的立体画和环绕声中,并被笼罩在诗场中,受到诗的作用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质。但是,他的诗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恰恰相反,他的诗歌律动在驮负苦难的现实的土地上,回荡在弥漫硝烟的叆叇的云层下。他的诗流泻出来的个人情愫与人民大众的厚实感情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穆旦的诗就只有深沉凝重和沉郁苍凉,不是的,穆旦的诗歌风格独特而又多样,他的诗也不乏清丽婉约和灵动轻舒:

我曾经迷误在自然底梦中,

我底身体由白云和花草做成,

我是吹过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

当太阳染给我刹那的年青。

——《自然的梦》

读着这些诗,你不得不承认穆旦的诗具有审美价值和高雅情趣。遗憾的是,穆旦的七弦琴50年代以来喑哑了:因1958年发表《九九家争鸣记》等原因,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因而,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对他感到陌生。

但是,这位带着苦难枷锁的诗人却继续以诗歌翻译家查良铮的名字为广大读者奉献着世界诗歌魂宝,并为他们所熟悉。查良铮在50年代中、后期5年中出版了《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波尔塔瓦》、《青铜骑士》、《加甫利颂》、《高加索的俘虏》、《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济慈诗选》、《文学原理》、《别林斯基论文学》等译著以及布莱克和朗费罗等人的诗歌,其数量和质量十分惊人。其后近20年,查良铮忍受着别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痛苦,真正地“戴着脚镣跳舞”,长夜孤灯,苦行在译林之中。他增译修订了普希金和拜伦等人的诗集,出版了拜伦的《唐·璜》以及《艾略特和奥登诗选》、《丘特切夫诗选》等译著。

穆旦的身影疏淡了,但查良铮的形象却闪现在世界诗苑之中,他以一种介于深沉凝重和灵动轻舒之间的美声融汇于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丘特切夫、艾略特和奥登等世界诗歌大师的奏鸣中,时而交响乐,时而小夜曲,他的声音没有沉寂。确实,查良铮以他神来之笔,不仅引来了西方大诗人的精品,而且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译风,而这种译风实际上是由外国诗人和中国诗人穆旦一起营造出来的。查良铮译笔之美,之富有乐感,在我国堪称一流。读着查良铮的译诗,是一种很好的美的享受、情的陶冶。例如他译的普希金的诗:

白昼的明灯熄灭了,

黄昏的雾气笼罩在蔚蓝的海上。

喧响吧,喧响吧,顺风的帆,

在我的脚下起伏吧,沉郁的海洋。

——《白昼的明灯熄灭了》

雪莱的诗歌篇10

瞬间・刘嘉玲梁朝伟2008年7月21日,刘嘉玲与梁朝伟在不丹举行世外婚礼,只需要与知己好友在堂就好,有爱酒之名的刘嘉玲也不忘在机场扫了30瓶唐培里侬香槟王以招待好友。

在中国Dompérignon是一位17世纪修道士的名字。17世纪末,marne西边山丘的BenedictineHautvilliers修道院里,有一个名叫唐培里侬(Dompérignon)的年轻修道士被分配为酒窖管理人。1668年,30岁的唐培里侬无意中把各种葡萄酒勾兑在一起,用软木塞密封后放进酒窖。第二年春天,当他把那些酒瓶取出时,发现瓶中酒色清澈,明亮诱人,他一摇酒瓶,“砰”一声巨响,顿时芳香四溢,这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香槟酒的由来。Domperignon是性感女神梦露和银幕上型男007邦德的最爱。唐培里侬香槟王在全球投资的“尊享贵宾室”最近落户上海。

玛歌:值得歌颂

瞬间・羽西2011年7月10日,玛歌酒庄在北京万事达体育中心呈献“玛歌酒庄之夜”,庆祝2011环球小姐华彬大赛的胜利闭幕。

在中国中国的“拉菲现象”,曾引起外国许多葡萄酒专家的关注。而同样位列波尔多五大酒庄的玛歌酒庄就理性许多。品牌自12世纪被世人所知。早在18世纪末,玛歌酒庄就被后来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佛逊先生钦点为法国四大名庄之一。其后于1855年的官方葡萄酒评级中,更是受到拿破仑帝王三世的青睐,被列为佳酿之首,自此成为人们心中的头等名庄。玛歌酒庄拥有三款稀世瑰宝:玛歌、玛歌红亭和玛歌白亭。国家主席2010年在访问法国期间,参观了玛歌酒庄,酒庄特别为贵宾此次到访,开启一瓶1982年份的玛歌葡萄酒。

轩尼诗:灵响

瞬间・谭盾2011年10月26日,谭盾出席轩尼斯李察干邑在上海半岛酒店举办的“完美和谐之夜”艺术品鉴会。

在中国2001年,轩尼诗正式进入了中国。轩尼诗李察干邑由现任轩尼诗酒窖大师颜・费尔沃精选超过百种非凡的生命之水汇聚而成。为了配上这款干邑极品,轩尼诗特邀法国设计师英嘉・桑贝设计了高贵优雅的水晶酒樽。奁盒由雕刻大师装点以精致饰纹,每件需耗时达30小时之久。轩尼诗1765年诞生于法国的Hennessy,1872年举行环球旅行,其航迹遍及世界各大著名港口,上海也是其中之一(1895年)。这是轩尼诗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麦卡伦:年份的原则

瞬间・莱利iV-60年威士忌品鉴会2011年11月8日,全世界最珍贵的单一麦芽苏格兰威士忌麦卡伦与法国百年精品水晶(莱俪)再次携手合作,打造出“麦卡伦莱俪Lalique系列”最新麦卡伦莱俪iV-60年威士忌,在华首次亮相。

在中国从2002年起,麦卡伦就在中国努力建立知名度。2011年11月8日,品牌的麦卡伦Laliqu60年,用水晶瓶装了非常珍贵的60年酒液,售价20万人民币。在过去,消费者都是把年份当作是衡量威士忌品质的最重要的标准。麦卡伦新上市的1700系列打破了这一传统―年份可以是判断威士忌的一种向导,但绝不是默认的唯一原则。

马爹利:非凡尚选

瞬间・中国艺术家2009年6月29日,马爹利全球品牌传承总监孟尼亚先生,向四位艺术家―谷文达、曾梵志、姜杰等,颁发L'artdemartell,这四位艺术家是“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者。“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自2004年创办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有分量的年度奖项。

在中国马爹利是全球三大葡萄酒和烈酒集团之―保乐利加集团旗下的干邑品牌公司,名列全球三大干邑品牌。其产品早在1861年就已经来到中国,而正式以品牌推广方式主攻中国市场还得是“改革开放”之后。1987年,保乐力加进入中国。在马爹利的全球市场中,中国区的销量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其中,中国潜力最大,特别是广东、福建地区。

品牌只选用产自干邑最佳产区―边缘区、大香槟区、小香槟区及优林区―的“生命之水”(eaux-de-vie)酿制。马爹利尚选是其中一款品质卓越的干邑,不仅秉承了品牌干邑的一贯风格,也展现出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它由首席酿酒师对生命之水经过精心甄选后调配而成,有些已经在香特露庄园的酒窖中醇化了多年。这款独具一格的干邑在香气和口感方面恰到好处,体现了首席酿酒师的匠心独具,他充分考虑到了每一种用于调配的陈酿的特色,使其能自由展露个性又与其它陈酿相得益彰,在调和的过程中互为补充最终成就了其酿制技艺的精妙与平衡。以香特露庄园为灵感的这款干邑,向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致敬,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马爹利尚选呈透明的琥珀色,有着浓厚的蜂蜜气息。初闻有新鲜核果的香气,如丛生桃和杏子;渐渐地向腌无花果等蜜饯水果变化,最后停留在提子、杏仁等干果的味道上。

大卫杜夫:享受生活

瞬间・成龙2009年3月,亚洲第一间大卫杜夫会所―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大卫杜夫会所,迎来了它的周岁生日。来自中国的青年新锐水墨画画家李永飞将其最新人物画作赠予成龙慈善基金会。

在中国大卫杜夫从2005年9月8日起正式进入中国,第一家零售店开于北京国际机场内,是首家“正式”进入内地的国际雪茄品牌。中国现在买到几乎所有款式的大卫杜夫雪茄,从迷你到经典的no.2,再到世纪系列或者以法国葡萄酒为灵感独创的“GrandCru”系列,甚至可以要求会所为您专门预定每一年的特别限量款,比如今年的DavidoffLimitededition2011whiteedition。虽然由于版权等问题,大卫杜夫的生产线在1991年就撤出了雪茄王国古巴来到了多米尼加这片雪茄新大陆,但这一决定并未影响到其雪茄的优秀品质。

歌帝梵:甜蜜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