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优选4篇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优选4篇

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优选4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4:33:27

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第1篇

(诞生)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调查性报道源于20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

(含义)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相对独立的采访,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的深度报道方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备受公众关注。

(特点):揭露性内容、报道详尽、篇幅长分量重、报道周期长、调查工作艰苦复杂等。

经典的调查性报道的案例有:_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等。

容易与之弄混的概念还包括:深度报道\特稿等。

这其中深度报道的范畴最为广泛,包含了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包括因果分析)、解释或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二者时有交叉,或直接称为“深度调查性报道”。特稿则是一种故事形式呈现新闻的新闻体裁,运用了一定的文学手法,故事性和文学性较强。

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西方学者众说纷纭,但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性已经得到学界共识。大致可以从以下3种类型对调查性报道作出界定:

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第2篇

1993年《东方时空》问世,掀开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页。

199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了《焦点访谈》栏目,确立了“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的定位,针对社会“焦点、热点、难点”进行报道,主打深度报道和舆论监督,与《东方时空》、《新闻纵横》等,成为央视调查性新闻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内地许多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和焦点类节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新闻调查》。《新闻调查》是《焦点访谈》的深化,旨在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报道的复杂性。

《新闻调查》受到美国CBS电视台经典调查性节目《60分钟》的理念与技法的影响,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方式,使用专任出镜记者,节目既是拍摄采访对象,也是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具有开创性。

《新闻调查》的报道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998年的长江洪灾,《新闻调查》先后做了“抗洪三部曲”系列报道;曝光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如《贪官胡长清》《行贿大公家》《黑哨内幕》《国企最大的破查案》等。

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第3篇

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初出茅庐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通过艰苦卓绝的调查采访,终于使“水门事件”这一美国政坛的大丑闻公之于众,迫使了时任美国总统的_引咎辞职,他二人也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但《华盛顿邮报》为调查“水门事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报社股票一落千丈,白宫不再给《华盛顿邮报》提供任何消息,两位记者也受到了威胁。

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概念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借鉴西方国家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界定,借用其关于调查性报道的个性特征来概括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有人也使用类似的提法如“批评性报道”等。

第二类概念则侧重于用中国传统的新闻理念来诠释调查性报道,使调查性报道完全中国化。其中,学者孙世恺从写作角度分析,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并非“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范文第4篇

《南方周末》常被作为中国报刊调查性报道的旗帜。数以百万计的读者群体为其提供了大量报道线索,形成一张全国性的信息网络。

此外,《南方周末》积极学习西方调查性报道的理念,体现在釆访过程和文本上,“多重消息来源”“事实标准”“安全选题”“避免责任”等一系列写作避祸策略,利用完整的证据链减小了调查对象报复、诉讼的机会。同属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都市报》则重视调查性报道和广州本地报道。

受益于调查性报道累积的声誉,报纸在1997-2005年间发行量从3万上升到150万。其中2003年又《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王雷采写的调查性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堪称是中国调查性报道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经过漫长的前期取证,文本逻辑与事实严密清晰,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反响,直接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社会矛盾现象涌现,各家报刊发表了大量优秀调查性报道。如_报道伍芳上访冤情,赵世龙暗访偷拍_康复中心贩卖女性的黑幕,李鸿谷揭露低层省级官员受贿千万,《南方周末》调查慈善基金腐败现状,《中青报》揭露_记者受贿满报矿工被埋惨案,《中国经济时报》对北京出租车行业黑幕的调查……

每一篇调查性报道在揭露阴暗现实、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界的声誉以及调查性报道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