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选19篇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选19篇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选19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5:07:13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篇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

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2篇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米字格,你知道它和田字格有什么不同吗?

生:米字格里有四条线,而田字格中只有两条线。

生:田字格中有横中线和竖中线,这两条线把田字格分为了四格,而米字格比田字格多了两条斜线,并且把米字格分为了八个部分。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

师:让我们来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着画一画米字格。

师:先在空格中打两条斜线,再过交点打横竖两条线。

(学生练习画米字格。)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3篇

【关键词】写意画人物人物画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上,已经可以见到我国人物画以线造型的手法的运用。原始人用粗放的线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祭祀和原始的意识,这些情感冲动的痕迹带有中华民族早期的朦胧的审美情趣。

原始社会的图形,以及秦、汉、魏以前的绘画,从表现方式来看,似乎更多的带有粗放的、自由的写意因素。自晋代以后的人物画,已经开始以一种理性式的严谨而工整的作风去替代原始的感性式的粗放而自由的作风,将这种工整式的绘画即工笔画推向艺术表现上的高峰,形成了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工笔性绘画的极其灿烂的时期。宋以后的人物画,其表现题材逐渐由宗教和宫廷生活走向民间的世俗生活,尽管在感觉上不如唐代的严肃宏大,但由于绘画的视野扩大了,宋代人物画从总体上看显得更丰富、生动、亲切。一种更自由、奔放、概括、洗练、粗细结合的画风逐渐形成。这种活泼的绘画中,很具代表性的是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他们的艺术可能受到唐代张璪、王墨、王维等人的“笔飞墨喷”、“不贵五彩”的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和启示。传世的梁楷《泼墨仙人图》是现代能见到的这种作风的代表作,表现上的成熟度显示了一个新画种正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使中国人物画开始了意笔与工笔并行发展的新阶段。

元、明、清的意笔人物画一直与工笔画并行发展,现在所能见到的元代的作品并不多,一般以人工景意、工意相间的作品居多。元代意笔任务画坛中没有出类拔萃的像梁楷那样有创造性的画家,意笔人物画至明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明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创造性更多,他的作品多数是工笔,只画过少量的工意相间的作品。他师蓝瑛,人物画自成一格:造型古拙,用笔浑厚而含蓄,画面具有装饰味。其画风对清代的意笔人物画发展影响较大。从现在的眼光看,陈洪绶仍然不失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

意笔人物画至清代,画家人数颇多,其中因其创造性而影响较大的有“扬州画派”的一些画家以及清末的大画家任颐(伯年)。“扬州画派”以人物为主的画家有罗聘、华碞、黄慎、高其佩,以及受他们影响的闽贞等。罗聘、华碞、金农重古朴,高逸、黄慎重仓劲,他们的作品意境和章法一般都奇绝,能突破程式,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黄胄在《黄州画语录》中评价华碞:“华碞在笔墨有所创新,落笔便有神韵,有清一代大师也”。用笔浑厚,转折自如,墨色华滋,造型概括而有整体感。

任颐以及任熏、任熊是清末的三位多产的画家。任颐师任熏、任熊,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末的一位在人物画成就很高的画家。他还吸取明代陈洪绶古朴的造型方式,用爽利洗练的笔墨,生动多变的章法,给后代留下了近万张作品。任颐在某种程度上总结了我国意笔人物画的主要精神和技法,将意笔人物画推向又一个高峰。任伯年的人物画应是三百年来的大家,却又为不少同道视为民俗画匠,其实任伯年无论功力、才情皆非常人所及(《黄胄书画论》)。纵观我国古代意笔人物画的历史,从宋到清,历时千年,一头一尾是高峰,中间元代不如明代。我认为就对意笔人物画发展的贡献而言,应首推梁楷和任颐。

到了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引进,西方绘画的理论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造型观表现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特别是素描的表现力,当然就为中国画表现丰富的内容,关系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因而也就为水墨人物发展提供了一条广泛的途径,水墨人物今天的面貌,更具体的证明了其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结果。

当今的水墨人物从写实的意义上来说,它的造型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水墨更向着人的神采表现,人的精神深层挖掘。并把画面表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力度作为与现实内容完美统一标准去实践。毕建勋老师在他的《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12)提到从横向上看,水墨人物画除了继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资源外,主要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他是文人写意的笔墨语言和西方的人物画造型方法及相应的色彩学方法结合的产物。它的画中积淀不甚丰厚,不像山水画、花鸟画那样大师林立,梁楷、陈洪绶、黄慎、任伯年等写意人物画家之后,水墨人物画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姚有多、周思聪到1978年中央美院第一节研究生等一批画家至今,仅仅四五代人而已。经过这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水墨人物画这一画种已经初具现代形态。它是一个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而又非常年轻的画种,一个有待于更加成熟的画种。

中国写意人物画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经受西方文明的冲刷,经受了金钱磨盘的碾压,相信人物画的辉煌已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刘国辉.中国画名家创作随笔.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5.

[4]关山明.意笔人物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6.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4篇

焦墨、浓墨、交融的墨色分别可以表现梅花的哪个部分?(演示)2.分析作业步骤:

(1)画干:先从树干转弯处,向右下方侧锋运笔,使主干笔触出现飞白,再向右横出,向右上斜出主枝。(同学们用侧锋随意表现树干的体态。在画时可以留空,在空白处待会添加梅花。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调墨,用干涩的线条表现树干。)(2)画枝:从主枝向前生出新枝。

(3)点花瓣:用中锋变侧锋渐次点出可呈现浓淡变化。

(4)点蕊:正面的花丝画全,侧面花宜过半,背面花交界下方及花蕾的下方点花萼。

中国有独具韵律的古诗词,我爱古诗词;中国有动听的京剧,我爱京剧;中国有枯湿浓淡相宜的毛笔书法,我爱毛笔书法……但我最爱的还是历史悠久,色彩动人,有着笔墨情趣的国画。

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用毛笔在我家的水泥墙上画了一幅夏荷图。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国画,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学国画。”于是,妈妈把我送进了国画班。刚学国画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调出各种各样的墨,我学的时候脑袋里就像一团浆糊,怎么搞也搞不清,经常会出现一些麻烦:墨和水沾多了,四处扩张;沾少了,起不到色彩的那种效果……但我从未畏难放弃,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我终于找到了画国画的感觉,国画水平有了很大进步。每到星期六,我都特别高兴,因为我又可以展示我的画技了。随着我对中国画的深入了解,我更深地迷上了这门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一直学下去。

国画是人类凝固的历史,无声的语言,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作为新时代少年儿童,我们更要继承和传承好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散发更加耀眼的光芒。我很庆幸,我早早地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我的童年和中国画这一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国画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5篇

中锋:笔杆垂直于纸面,笔尖在笔划正中,由上向下或由左至右运笔。

中锋线条:圆劲、流畅。

侧锋:笔杆倾斜,行笔时,笔尖偏听偏于笔迹之一侧而显露其锋。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正侧锋,手心向上。反侧锋手背向上。

侧锋线条,犀利、枯涩。

顺锋:笔杆稍侧,行笔时,笔杆在前,笔锋在后,顺其笔锋,拉着笔杆行进。顺锋线条,多流利、挺秀。

逆锋:笔杆稍侧,行笔时,笔杆在后,笔锋在前,由下向上或由至左,戗其笔锋,推着笔杆行进。逆锋线条,多毛涩、老辣。

运笔方法很多,如以笔腹着纸,拖着行走的“拖笔”;笔锋散开的“破笔”;笔杆颤动的“战笔”等等。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初学者对笔、墨、水和纸的性能尚未摸透,不是水分过多,水墨漫漶,就是焦、浓一片,墨无层次。所以在教学本课时,除应讲清方法外,更要加强练习指导,常用的方法是演示、观察、练习、讲评、再练,直至理解。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6篇

师:你们知道怎么才能使你写出来的横的起笔是尖的吗?

生:我觉得毛笔的笔头是尖的,写出来的自然是尖的。师:是啊,这样的笔锋我们把它叫做“露锋”,是笔锋外露的用笔,一般用于笔画的起笔处。用露锋写出来的笔画常是尖笔或是方笔,显得锋芒毕露,神采飞扬。

师:还有一种笔锋叫做“藏锋”,它的写法是让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把笔锋藏起来。用藏锋写出来的笔画显得浑厚。就像“三”的第三横那样。

师:(拿出钢笔)你们看,钢笔的笔头是尖的,把笔尖露在外面起笔的叫做“露锋”,把笔锋从笔画内部起笔的叫做“藏锋”。

生:用钢笔练习一下,加深印象。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7篇

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文房四宝中的笔呢?生:写书法用的是毛笔。

师:对了,写书法时我们用的是毛笔。师:毛笔是用动物毛做成笔头,柔软而富有弹性,主要为狼毫笔与羊毫笔两大类。

师:那同学们,你们知道选择毛笔时要注意些什么吗?生:买毛笔的时候要买好的。

师:我们在选择毛笔时要注意“尖、圆、齐、健”四点。“尖”,指笔锋尖锐;“圆”,指笔头形状圆润、饱满;“健”,指毛笔弹性好;“齐”,是指笔毫用水化开后,笔锋顶端的毛排列整齐。

生:原来选择毛笔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师:对,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支毛笔,它的学问可大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使用毛笔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呢?师:(出示毛笔讲解)在使用毛笔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它。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8篇

(1)确定思路,构想

(2)写生、搜集资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而且要深入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收集素材(口述:公园、花圃、盆栽都可以作为写生的素材)。

(3)自描定移:

(首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白描。白描的特点?)

白描:也称双勾。它的特点是不借助任何色彩和明暗关系、完全用线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和立体感,圆满地完成画面效果,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要求。

白描的空间感、质感、立体感:

①空间感:是靠线的虚实、疏密、浓染、粗细、松紧、强弱等对比手法表现的。

②质感:主要是根据对象轮廓特征与表面纹理而概括出来的那些线条。

③立体感:是根据物体的透视结构而产生的。

(4)构图:指在特定的有限平面范围内,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组织结构,从而创造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构图的方法和规律:

①宾主:分清主次、突出主体,可以从位置、分量、角度、虚实、色彩等方面考虑。

②疏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构图应密处密,疏处疏,不能平铺直叙。

③呼应:画面上所有的特点不同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且相互联系。

④画里画外:构造时,要冲出纸的边框,使画里与画外互相先发呼应,补充、使观者通过画面产生联想,达到画面有限而意境无穷的效果。

(5)工笔花鸟画的设色

渲染手法:(提问:常用的渲染手法有几种)

①分染图1②罩染图2③统染图3④接染图4

⑤平涂图5⑥哄染图6⑦注水注色法图7(6)色彩的配置

(7)提款(8)印章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9篇

教学目的:

一.参照范画,临摹其笔墨技法,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二.使学生认识画、诗、书,即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教学重点、难点:

一.运笔、用水、用墨的方法;二.画菜叶;使用教具:

(1)范画2张(2)步骤图6张(3)竹笋和豆角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有哪些?(学生答)教师小结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引入新课。拿出大竹笋和豆角实物,说明本节课教学任务,并简介其结构,然后,板书课题——《竹笋和豆角》(中国画)(两分钟);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0篇

国画社团这学期安排了“蔬果”写意花鸟画练习,通过简练的笔墨技法,由浅入深,分步练习,非常适合初学国画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绘画经验,提高对中国画笔墨的自由掌握。

国画是一个内容很广泛的课程: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都是学习的内容。

这学期社团学习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重点学习用笔用墨。介绍中国画及其主要绘画方法、进行笔墨练习。欣赏教师作品,提高学生对笔墨的感受能力。第二部分是:重视基础方面的学习,从简单的蔬菜、水果开始,熟手。

国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每提高一个台阶都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积几十年的努力方能有所收获。有的家长来了解情况,老师都做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明工作。一个二十岁的同学几乎就是成人,在美院全日制学四年,出来后,可能也不怎么样,有的甚至还在一塌糊涂。一个几岁的孩子才上了几节课外课就要求什么成果,就急于要什么收获,急到这个程度,这个社团肯定完不成这样的目标。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社团活动,学生的国画水平有了很大进步,真正是学有所得。

论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摘要: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诸多的陶瓷艺术品,不难发现陶瓷绘画始终与中国画紧密相连,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的渗透影响,在陶瓷绘画中无一不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极富中国画的寓意和启发。换句话说,中国画有多少种技法和流派,陶瓷绘画中便可以找到多少种与其相似的技法和风格,从艺术理论的观点上可以说两者异流同源。两者不仅同样带有根深蒂固的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本文旨在以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指出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从而讨。

关键词:中国画;陶瓷绘画;发展历程;共性;影响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一、我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将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二、分析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中国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的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中国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气韵在中国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中国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的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中国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物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中国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中国画由于收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中国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中国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浓重感受到中国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中国画艺术延续下新的转变,将中国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三、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1.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很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上被明显体现出,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中国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的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2.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的加入了中国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

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漏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式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3.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于中国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中国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中国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总之,纵观我国的陶瓷绘画历史,中国画风格成为其中的主流形式,两者都是中国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的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从而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姜强,汪勇.论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神韵的融合[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04期.

[2]胡敏.浅论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适合陶瓷绘画[J].景德镇陶瓷,2010年02期.

[3]冯金玲.从陶瓷艺术的发展谈谈中国画与瓷上绘画[J].景德镇陶瓷,2004年02期.

[4]李俨.陶瓷绘画中的大写意[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年02期.

[5]汪盛强,苏勇雷.论中国画与陶瓷艺术[J].陶瓷研究,201002期.

国画教案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1篇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尤其是伴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兴起,题款和绘画的结合更加的讲究。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同时也使画面的空间和审美更加的丰富。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和绘画的功能分工明确起来,绘画单靠图画形象也不能使观者一目了然其内涵,因此便加以文字说明,也就衍生出题款。用题款说明和论述画名、题记、图赞、发源文字等。唐以后,诗歌大量融于绘画之中,题款的形式也多样化起来。题款艺术也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发展,使画面从平淡到有趣,从难懂到一目了然。

题款作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恰当的位置关系、新颖而独到的内容、精妙的书法、适合的书体等都具有提升画作审美价值的功能,而题款中蕴含的文化含量更能给观者提供更新和更高层次的审美空间。

本选题通过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的阐述,让学者更进一步了解题款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以后作画题款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通过对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审美的阐述,对以后作画能力或鉴赏画的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2篇

境界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它深深地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达到了这个境界,人的精神就进入了自由王国,社会就会安宁。

境界所蕴含的这一文化和精神价值已经受到世界人文学者的普遍重视。现代物理学理论也证明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高明与伟大,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是归一的,但是是归东方,而不是归西方。就境界来说,西方思想是“有我”的,而中国是“无我”的。中国人以抱一为天下式,西方则没有这个“一”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重以不变应万变。而这里的不变不是绝对的不变,而是“得一”大道上的变化,过去中国文人做这样的对联,上联是“千山千水千才子”,下联是“一天一地一圣人”,显然后者略高一筹,这是一个境界问题,而这个境界就是现在人大多不认识的大化之境,它是靠天地万物化育而成,他应是与众生同体,合天地成形的大象之境。其大为无限大,上不封顶,下不封底,有才者任意驰骋,尚不能触其边角。这个境界可谓正大而光明。

境界的形成是多纬度的,单纯的线性或面状思维都是不可取的。古人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镜子再大所映必偏而不能遍,明珠虽小但可鉴包六合。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圆的价值,大事大圆成,小事小圆转,好诗每句如珠圆,流美圆转如弹丸,心灵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圆象道体,圆者无极而太极也,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先哲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这是人之大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为终生所难以企及。人和人的距离很快就会拉开。但是这种差距不是象一些浅薄之士所理解的那样,总是处心积虑地想翻出与前人不同的新鲜花样,你往前走,我往后退,你向上看,我朝下瞧。其实这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所谓蔽则新是也。难得是找圆的中心点,不中不正,不正则不大,不大则不久。能从理论上认识够,认识到的很少,这仍需要教育,而且是大境界的教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印度的_都是具有这种大境界的伟大思想家,他们为世界人民所承认,为世界学者所仰慕。我们现在搞精神文明的画家却并不太了解这个情况,由此看到我们当今的境界仍需要充实。我们还不能搞超越,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超越的地步。古人云:盈科而后进,我们还缺乏深入的继承。由于思想境界的浅薄,心境达不到中和平淡,心态得不到自在松弛,心情也自然不会静下来,也就必然导致身心不健康,因而不能避免出现火、躁、浮、动的心态,作品自然就会流露出这种情境。肤浅躁动、刺激、有火气和有纵横气的作品是病态的,是短命的,更达不到与终生同体的永生。

现在我们看古人,只视表面不看精神,原因是没有识别精神的能力,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知道的,我们内心不知道的自然也就看不出问题,就不可能达到中华民族的大境界。这个境界是不能为威武所屈,不能为富贵所淫,不能为贫贱所移的精神境界。

现在一些画家的思想处在对现实问题的相互反映和刺激之中,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现在的潮流是什么,什么容易入选,什么容易获奖,什么容易卖钱,就画什么。也有人看外国人的眼色,讨西方人喜欢,别人承认才是对的,这就放弃了最根本的原则:自尊和自信。而把自己的观念建立在别人的好恶上,变成了追名逐利和赶时髦的东西,从而成为后殖民是进步,认为这才有世界意义。这是地地道道的洋奴文化和洋奴意识,这同样是无头脑、无知识、不成熟的表现。孔子讲仁者乐山,主要是仁者的思想能安于义理,厚重不迁,不会随便的改变主意。山主静,水深亦静;深则静,浅则流,不安静深不了,不深也静不下来。还有一种人很有自信心,但缺乏知识,结果表现为狂妄自大,看

不上今人,看不上古人,盲目自我崇拜。又因为多年来接受的都是西方模式的美术教育,所以对自己的祖宗采取的是虚无主义的态度。人类文明的进步,美术家的精神纯化,都需要教育在断裂的鸿沟上架起桥梁,让今人真正了解中国人的艺术境界。

不深入,表面化,或只见物不见人,只画物不画我,只画死不画生,以科学的思考代替艺术的思考,这都是当今画坛的通病。只看到当今物质的发展,电脑、电器的革新,但是看不到人的精神在实质上是深还是浅、是进还是退。现代化不等于文明化,现代科学有许多是不文明的,可以说是野蛮的,如_。民用科技有许多也是害人的,是伤害生物,破坏生命的。人类大有毁灭地球之势,这是由于精神价值不受重视或是没有文明境界所致。人类在朝自毁的方向迅猛发展,并且毫不觉悟,这是很可怕的。现在仍然把发展经济与发展精神摆错位置,叫做艺术搭台,经济唱戏。当然艺术也可被经济所用,但经济不能摆在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永远是在文化精神主导下的文明。孟子讲: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3篇

①请比较用没蘸肥皂和蘸有肥皂的小棒去碰水中墨汁时所发生的不同现象。②小结:有肥皂的魔术棒碰到水里的墨,墨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洗手要用肥皂,妈妈洗衣服也要用肥皂。

③你觉得现在水盆里的墨像什么?(讨论)在玩的过程中,由于蘸墨的多少、组合不同,因而引起画面造型丰富,变化万千,情不自禁地赞叹:“哇,真漂亮!”并不自由主地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这种形式有效地赞叹并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获得了对美的感受。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4篇

本选题从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题款在画面中的审美表现以及题款在画面中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相关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认识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单单是靠书法的优劣决定,而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如:题款审美表现中诗与画的表现、书与画的表现、以及用印与画面的协调表现等等。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题款形式进行论述。在题款的空间表现中又论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及布局走向以及对画面的作用。本选题通过对绘画本体以及审美取向上去分析得出绘画的追求目的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题款发展的作用,从而避免当今国画作品中题款的薄弱环节,避免国画中缺失文化底蕴、形式呆板、书法水平偏低的弊端。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5篇

1.请学生说说树的结构。2.欣赏体验

①欣赏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树的造型特点。②欣赏画家水墨画树的作品。

③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水墨画树的乐趣。

④互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3.教师示范水墨画树的方法步骤。

(1)用侧锋画树干。

(2)用中锋画树枝。

(3)画树叶:用浓墨点画老叶、近叶。

用淡墨点画嫩叶、远叶。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6篇

教学目的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重点难点1,认识中国画特点。2,“墨分五色”的认识。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教学过程: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新授:

介绍中国画: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三.小结:讲评。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7篇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中国画技法,中国画蔬果通过学习中国画白菜和蘑菇。

重点难点:

如何用笔用墨才能使画面更具情趣中国画白菜和蘑菇。教学准备:

课件、中国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内容,强调用笔用墨方法.二:构思引导

1:生活中常见的白菜和蘑菇有哪些?打算画几样?2:怎么样画出白菜和蘑菇?

3:怎么样安排画面?中国画白菜和蘑菇三:教师示范

以白菜为例。先用课件中国画蔬果分析白菜的形象特征,再讲用笔用墨方法。

中白云笔调淡墨,墨中水分不宜多。先画菜帮和菜根,勾画线条手灵活。大提斗笔浓墨浸,自上而下侧锋行,水分多来叶儿嫩,一笔下去深浅分。白帮绿叶大白菜,画叶毛笔用大楷。墨色中间稍加深,浸透颜色添叶脉。

为使画面不单调,可添加萝卜、香菇等,但必须注意画面上的蔬果有大小之分、蔬密之分、浓淡之分等。

三:创作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用笔用墨和用色四:作业讲评,小结下课。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8篇

关键词:中国绘画象势动静生命感

中国绘画的媒介——象

“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元,传统美学命题中有观物取象、澄怀味象、大象无形、超以象外等。“象”又是审美活动的中心内容。艺术中的最高意境是“象外之象”,之所谓“境生于象外”,这是画家在对艺术形象的体验中所浮现的心灵境界,它是从画者的意中之境到观者的意中之境的转换。

在中国文化中两种最重要的生命符号——“汉字之象”和“易象”的影响下,产生了中国独特的重象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表现为“象”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同样体现在“象”这个范畴上。在“象”纷纭复杂的意义中,有关艺术方面的主要有四种: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艺术之象、象外之象。

自然之象是艺术家观照之客体,观象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意中之象是在外在观照和内在缘虑中产生的意象,它是艺术体验所带来的神会,并形成艺术形象。象外之象是艺术客体内蕴层次的感性化的释放,它是一种“虚象”。此四者贯穿于艺术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理论板块,用古人的话说,即经过了“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的动态建构过程。

“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媒介,又是绘画艺术的本体。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在于由“象”所展开的艺术论述中,正是它决定了中国的艺术起源论、审美体验论、艺术表达论、批评方法论,决定了中国审美意象体系的总体框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中国艺术以情为核心,毋宁说它以“象”为核心。中国美学是形而上的美学,是模仿和表现的统一,感性形态和观念内容的统一,它统一于“象”。

中国绘画的布局——势

经营布局是中国画比较重要的事。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置阵布势”之说,开启了中国画论中重势的先河。画面就是一个空间,是画者的生命世界。山川万物,千姿百态,画面的结构,就是要倾心于它们的组合之中,在屈伸变换穿插映带中显现出生命。万物一体的贯联,称之为气;联系的物象之间又彼此冲突,称之为势。如沈宗骞所说:“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这种既联系又冲荡的特点在绘画形式中体现,造成一种形式张力。中国绘画就是要在安静表相中展露内在的冲突,因此,中国画的生命冲荡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奔突,是一种势。

气与势成为中国绘画的生命与灵魂。关于如何取势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二是“气交冲漠,与神为徒”。为了营造充满生气的画面,中国绘画的选题,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以表现生命精神为根本目标。这种追求生命感的创作,首先体现在对动感的重视上。画面的似与不似都可放置一旁,将传神放在首位。画面最忌讳的就是死、板、僵、结、滞。画面构图中,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通过画面的组织结构的处理,使画面生动、活泼,使静止的画面充满灵气。在空间的布势上,中国画家偏爱云烟。云烟缥缈,似近若远,似有若无,将人带入一种特有的境界中。“烟者,山之气也,林之气也。”得云烟则得四时之真气、造化之妙理,在氤氲流荡中合于中国文化的宇宙精神。云烟雾霭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有了云烟就有了一气贯注之势,有了活力。云烟又给人一种梦幻感、朦胧感、渺远感,为中国画追求宇宙生命提供了表现的条件。

中国绘画的审美——动静相合

中国绘画充满了深厚的时间意识,力图突破空间的再现。时空观起源于《易经》和先秦道家,宗白华说:“‘虚’,宇也,空间也。‘动’,宙也,时间也。”由此可见,“动”是中国时空观的根本。它决定了古典绘画的空间不是凝固的、静态的空间,而是熔铸了时间意味的时空同体。画面之中的虚、空、白也并非“无有”,而是宇宙生命的绵延与生气灌注其间的灵动的生命空间。

中国绘画重在“变”与“易”的生生不已,这是中国绘画的审美品评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本质规定的。由生动入气韵,首先是气韵化生出“动”,即“有”生于“无”的“造化”玄妙。绘画所凝定的就是这瞬间生成之妙,即绘画所谓“齐造化之功”(张彦远)。再者,气韵自身的“生动”是更重要的,即强调绘画与生命之“活”的相通,意指生命在画中的流动不息。同时,气又为“动”之载体,动是“气”之动。其实,这空间之“灵”性就是气韵之“动”的赐予,气韵之“生动”就意味着宇宙生命的节奏律动。宗炳《画山水序》曰:“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同会。”这就将目“观”与心“游”相和,画面中流遍的气韵要在个体生命内得以安顿,并归根在“游心”之中。可见,正是由于视线的运动,才会将绘画空间的节奏潜化为审美心理的节律动感,它重在心灵与妙境的偶然相逢,重在观照成形的随即性与偶然性。

在诸多形态内的观照流程,无论是纵观竖式条幅时目光的上下回环往复,还是扫视横式长卷时眼光的由右向左之移动游历,都不是置身于定点的一览无余,而是随着“多中心”视点的移动,并将意象在内心并置叠加,从而成为完整的绘画意象。如此一来,审美观照的“游”就与绘画本身的“动”贯通起来。这种意识具有宇宙的轮回节律,并力图在绘画里创生出一个极具情感色彩的生存空间。这里,绘画的空间方位往往扩散成交替节奏,甚至情感、情绪的变化节奏,从而使绘画真正成为了一种“流动的乐章”,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品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张延风.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国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第19篇

步骤:

步骤一:先以浓墨点写出画面左下方的两个石榴,而后添枝条。画枝要注意前后、轻重的穿插关系。再用稍淡的墨补画左侧后面及右侧的石榴。半干时在墨上点朱砂。点朱砂要见“笔”,用笔不可太碎。

步骤二:用墨勾叶。勾叶要注意叶的前后、浓淡虚实关系。为求厚重感在叶子外缘用淡墨复勾,复勾要断断续续以求松动。最后用草绿填叶,填色时不必太拘泥,要见“笔”。

步骤三:用淡墨画帘子。帘子宜虚,中锋用笔,宜松活。要注意线的疏密变化。

步骤四:整理画面。以胭脂点出石榴籽,颜色不宜过重。籽粒与果皮处点以浓黄、枝干上点苔,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