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案模板范文必备10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5:14:46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1篇

一、中职会计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大部分的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都被认为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而忽视了其实践性。

由于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实践,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在面对以后的工作实践时会有很大的压力。

因此,基于中职会计教学的基本现状,开展体验性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中职院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都是在面临毕业时,才会安排学生去相应单位进行实习,在这之前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一直是老师讲,学生记。

这就导致学生在走进实习单位时,缺乏实践经验,面对实践无法与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无法下手。

2.教学方式不当

会计课程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这种方式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综合实践能力较弱。

长期这样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3.教学手段落后

要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手段下理解理论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会计成了枯燥无味、不得已而学之课程。

因此为了改变这些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体验性教学就必须实施起来。

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体验性教学对中职会计教学的积极作用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理论,体验性教学可以克服这种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困难,进而提高中职会计的整体教学效果。

目前,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最大的困境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层。

但是开展体验性教学,可以通过学生企业实习,教学场景的创设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到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结合社会现代化对中职会计的要求,逐步养成合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

三、体验性教学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有很大区别,体验性教学是一种行为,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不去思考,只是呆板的接受灌输。

并且中职院校有其特殊性,面对的都是一些需要直接参与到社会,进行工作的学生。

我们就结合中职院校的特殊性对如何让开展体验性教学做具体分析: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体验性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像培养知识,能力,增强情感等。

在设置中职会计教学目标时,作为老师既要在知识认知方面给与体现,并且在学生人生观以及情感方面也要特别重视。

从整体层面讲,对中职会计教学目标要根据综合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在《基础会计》的”财产清查”这一小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知识点,然后通过老师教学明确财产清查的概念,种类以及方法,前提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重点。

通过模拟企业等方式对“财产清算”进行演示,使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我巧妙地将价值观、人生观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中,运用体验性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设计的更合理,并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学习。

2.将体验性教学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体验性教学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现状,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

并且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会计账簿”这一课程时,我先是讲解了关于会计账簿的理论知识,理解账簿的分类,对账结账的方法以及错账的处理办法。

我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小组讨论,每4人一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错误的账簿,然后个分给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发现错误所在,让她们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对账结账等。

在次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并且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关于税务课程时,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遇到难题可以自己拨打说去系统电话进行咨询。

关于对账这方面,可以设置一些真账练习。

总之,体验性教学的方法很丰富,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发现,根据实际出发,寻求学生的探究点,带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体验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设计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教学资料,课前准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想要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首先具有自己的自由性,尤其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老师可以自由准备课堂上教学情境,这都是在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另一点就是有其实践性,我们所说的体验性教学就是提倡师生共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要求学生对新课进行搜集资料,增强应变以及自学能力。

(2)情境创设

在这个阶段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不仅是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学生单纯根据老师所创设的情境而去实践。

最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设置情境,老师尽量做好旁观者,学生遇到困难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在创设情境,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掌握会计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对工作的认识。

(3)学生体验

学生体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体验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自由组合,自由讨论,老师给与指导。

例如,在学习税务方面的知识时,每组由4名学生组成,各自扮演税务系统人员,报税人员等,自己设置问题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体验阶段主要就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会计的激情,进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4)升华体验

学生在学习到相应理论知识,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时,需要将学习的这些专业知识进行整合。

将这些理论知识升华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且在学生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醒悟,发现自己的不足。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体验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体验性教学的升华,与学生内心的感情产生共鸣。

四、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有着很强的可实施性,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避免一些问题:

1.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指明灯

在进行体验性教学时,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指导经验以及突发事件的知道能力。

一开始说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是一件很艰难很复杂的工作,教师需要在平时搜集资料,设置教学情境,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会计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学习能力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领悟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在学生体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尽可能使他们达到深层次的体验。

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仿真银行系统,税务系统等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应变能力。

3.注重升华体验环节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抽象的知识转变升华为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可体验,可触摸。

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感受到感情的共鸣,但体验教学有其不确定性,有可能对原来的理论知识展示不精确。

因此注重升华体验阶段,需要教师注重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总结

中职会计教学目前最需要的教学方法就是体验性教学,因此,身为教师,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运用体验性教学,致力于培养一批对社会有用的会计专业人才。

课题名称: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2篇

一、中职会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水平不同

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导致中职学校生源减少,中职学校招生较为困难。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偏低,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率尤为吃力,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促使恶性循环的发生。

有些学生精神集中能力较为薄弱,在课堂学习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会计专业课程难度较大,教师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效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二)课改脚步较慢

中职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较长,对于社会中企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管理软件,以及管理模式不是十分了解。

中职学校对于社会调研工作完成得不够深入,教材的更新速度无法追随新技能、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这些问题都将导致中职会计专业观念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从根本上降低了中职会计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学习会计专业,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薄弱

中职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专业知识内容讲解,对于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各项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进行口头讲解,内容较为死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低。

长期以来学校较为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是接受教师传达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中职教师在教授会计专业时,一般采用的传统的讲授、示范等教学方法,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校中现代化设备较为老旧,而且使用率不高,对于实践操作教学理念不是十分完善,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课堂的气氛较为沉闷,对于知识较为抽象的会计知识内容来说,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

中职会计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掌握会计知识,并使其得到运用。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改变传授知识的方式,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会计知识教授予学生,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印象。

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和神情将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了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就会提升,从而到达会计教学的目标。

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的学习兴趣随之提升,学生开创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初步的提升。

(二)激励学生学习会计

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基础水平不高,使学生没有充足自信心学习会计,学生的负面心情直接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多一些的鼓励,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得到最大的认可。

学生在获得认可的情况下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对于不同学生,鼓励方式也有所不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鼓励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对于较为腼腆的学生,在课堂上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在作业本上书写几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达到鼓励的效果;对于不服管的学生,并不能将鼓励的话语说在明面上,要以赌注的形式跟学生进行打赌,激励学生学习,在学生完成赌约之后再对其进行鼓励,实现赌注,保证教师的信用。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于知识理解能力不同,在学习中所领会的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同的疑惑。

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民主的发言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回答。

组织学生对某一论点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3篇

1.教案题头:

周次:

星期:

授课时间:2.课题:项目一

认知会计

任务二

理解会计职能

3.教学目标:本项目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么产生的?会计职业领域的情况如何?会计有哪些职能?会计的目标是什么?要实现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应具有哪些特征等一系列会计职业认知问题,通过本项目学习,您会对会计及会计职业有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重点、难点: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5.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6.教具:黑板、多媒体。7.时间分配:90分钟。

8.教学过程:项目一

认知会计

任务二

理解会计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价值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记账算账报账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核算的特点: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会计核算应以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会计核算采用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记录

4.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单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一个法律主体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立场。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以及全部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经济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企业能够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期收回应收款,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对多期受益的费用支出进行摊配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和实际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等建立的基础。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等间距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国《会计法》规定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

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

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核算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它使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核算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会计核算应设定记账本位币。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货币计量假设的意义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核算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二、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取得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2.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会计监督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会计监督是全过程的监督,会计监督主要是进行价值监督,具有综合性.会计监督具有强制性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没有监督的对象。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会计监督,就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正确、完整。

9.作业布置:10.审批:11.后记:12.小结:

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概述一、会计的涵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任何社会的经济管......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特点2.基本能运用“借”“贷”记账符号确定会计分录教学内容:高教版的《基础会计》第三章第二节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第二......

1.教案题头:周次:星期:授课时间:2.课题:项目一认知会计任务三明确会计目标3.教学目标:本项目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么产生的?会计职业领域的情况如何?会计有哪些职能?会计的目标......

第一章概述学习目标◆了解会计的概念。◆能说出会计的对象。◆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能区分集中核算与......

1.教案题头:周次:星期:授课时间:2.课题:项目二设置账户任务一了解会计对象3.教学目标:本项目主要介绍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及账户的相关内容。包括会计六要素的......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特点2.基本能运用“借”“贷”记账符号确定会计分录

教学内容:高教版的《基础会计》第三章第二节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第二课时,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确定会计分录

教学重点:“借”“贷”记账符-号的使用,会计分录的概念及确定会计分录教学难点:运用借贷记账法确定会计分录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多媒体出示复习题)(5分钟)1.用“借”“贷”填空。

(1)资产和成本费用类账户的增加应记入该账户的_____方;(2)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应记入该账户的____方;(3)资产和成本费用类账户的减少应记入该账户的_____方;(4)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的减少应记入该账户的_____方。

2.请指出下面经济业务中金额发生增加或减少的会计科目,并指明应借或应贷的方向:某食品加工企业购入50000元的农副产品,用于加工食品,货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该经济业务使企业________增加了,应记入该账户的____方。同时,使企业________减少了,应记入该账户____方。

企业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为了准确及时将经济业务登记到相应的账户中去都需要先确定会计分录。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确定会计分录(板书)二.讲授新课(31分钟)1.会计分录的概念(3分钟)(1)师讲述:所谓会计分录,就是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规则,确定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2)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3)全班汇报交流。(账户名称,应借、应贷,金额)2.会计分录的要素(3分钟)师:简单地说会计分录一种反映经济业务的记录。反映经济业务的三个方面:(1)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即账户名称;(2)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是增还是减,即增减方向;(3)经济业务涉及账户增加金额是多少,即金额。

上面三方面内容也是我们确定会计分录的三要素:确定账户名称、确定记账方向、确定应记金额。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5篇

教案教学目标是什么

【篇1:教学目标编写范例】

教学目标编写范例:提供10个图形,二年级学生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cab

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d

教学目标的编写(2012-05-2700:05:39)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编写是一种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回答;1、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2、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或能观察到学习者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所以,教学目标是要向教师或学生提供教学的目的或传递期望,并作为开发教学活动和为教学评价提供基础依据。如果目标表述不精确,不仅教学的指向不明确,而且对目标的达成也变得模糊,因为无法检测或观察,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无法证实。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具体、明确、可操作。

下面介绍几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一、美国学者马杰(robertmager)的abcd法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robertmager)强调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他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上对教学目标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对象a(audience)

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

行为b(behavior)

在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实际的行为及其结果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及其内容。描述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表述行为的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用来说明学生的行为结果或学生所做的事情。

条件c(conditon)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学生证实其终点行为时,我们常提出相应的限制条件。例如“可以借助字典”、“通过小组讨论”等都包含有相关条件。行为的条件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环境因素(气温、光线、地点、噪音等)

(2)人的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学生独自完成等)(3)设备因素(设备、工具、图纸、计算器、说明书等)(4)信息因素(教科书、笔记、资料、图表、词典等)

(5)问题明确性的因素(为证实学生的行为表现,提供什么刺激条件以及刺激的数量如何等)

编写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地包含实际的有关条件,以使学生能在适当的环境中证实其行为结果。

行为的标准d(degree)

行为的标准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应该对学生行为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学生行为表现的熟练程度一般而言是具有差异的,而且幅度可能很大。在教学目标编写时采用什么程度的标准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应当以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为行为的标准。行为的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描述。例如“在5分钟以内”、“误差在1mm以内”、“准确率达90%”都包含了教学目标中的有关标准。

在一个学习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的部分,目标编写中,如不提标准,一般即认为要求学生达到100%的正确率。cab

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d

附: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行为目标,因此在教案设计中编写行为目标时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动词,教案中的行为目标设计的参考动词可参照表

描写行为目标的参考动词(按照布卢姆的分类)

学习目标层次

识记特征对信息的回忆可参考选用的动词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理解

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息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订计划、制定??景中方案、解答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合,形成个新的整体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判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价值断

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教师和学生,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因此,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在一个好的行为目标中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描述实例

例1语文教学目标小学二年级学生能正确写出所学的5个生字,5个字中写对4个为合格。

abcd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十分钟内阅读完一篇1000字的文章,并说出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acbcd

例2数学教学目标

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5/6和2/3),小学

ca四年级学生能通分并求出两个分数的和,15个题中12题正确为及格。bd

例3历史教学目标

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初二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8题正确为及格。例4生物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哺乳动物单元,初二年级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篇2: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上传:汪锦坤更新时间:2013-1-818:31:05教案中如何写三维目标的设计

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

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

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二)过程与方法(二维)

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过程目标的表达举例: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所谓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现为情绪。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的情感,如愉快、激动、紧张等。情绪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表现为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目标表达举例:

三是表现为兴趣。兴趣是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性的情感反映。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是表现为动机。动机是情感冲动而出现的念头,它可以成为行动的驱动力。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动力。

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它是在智力探究活动中,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如敬佩、赞扬、羡慕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对xx人物感到敬佩……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指对自然、艺术、社会行为美的情感体验。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目标表达举例: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它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2、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体现了谁?(学习者——主体或对象)

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3、设定教学目标要注重全面性

注重全面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三个维度互相照应,相互协调,体现高度的整合作用。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只有落实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其它目标,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涉及到的知识点,注意在理解和掌握这些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在原有学科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数学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

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习内容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其它德育因素。4、教学目标的叙述要注重准确性5、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应显现“三个维度”,体现“四个要素”,通过行为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功效就在于指导教学行为,能够具体地指导教学实践。如何让教学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呢?那就是将教学目标设计得细致、具体,也就是要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属于课前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的结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定得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就会失去教学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摆设,课堂教学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而预设的目标越是具体明晰,指导性也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可操作性,与可操作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动词越是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就越强,那些含糊其辞的行为动词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一些涵义广泛的行为动词,操作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只有明白无误的行为动词,才会更具有可操作性。

【篇3: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

(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的涵义“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而“过程”在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只是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张汉林《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系指通过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即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从知道“是什么”和复现“怎么做——这样做”的经历中,形成从中抽象或概括出来的“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它反过来促进理解与掌握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并使其能迁移——举一反三,又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的方法;学会探究解决问题。就历史课程而言,这个“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如,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唐太宗生平事迹、编写其年表的思考程序,解释与评价唐太宗的认识程序。注意,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本质和主干逻辑上与史学的认识过程一致,并非时空、途径、形式上完全相同。教学方法上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描述、概括、推理或演示等示范感知的,有的是由师生对话、置疑、解惑完成的,有的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性学习进行的,包括观看影视资料、图书阅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文献查阅、课题探究等。教学方式上可以集体进行、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操作时究竟用哪一种方案,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课而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可千篇1律或机械照搬;“方法”指的是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小到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制作各种历史图表的思维方法,中有如何进行史料鉴定辨证、把握与解释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大至如何发现与揭示历史变化的轨迹、知晓历史演变之脉络的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显示出过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七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确定原则1、精心地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和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前认真备课有充分的准备。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不可轻视的问题。

1)、备课标。只有备好课标,才能构建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念。在设计教案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标,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确定每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根据所任学科教学内容,每节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是学生。②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将是什么样的”。)

2)、备教材。备全册,备单元,备每一节课时。在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挖掘教材内涵,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前后联系、设计意图。(提倡教师们大胆地尝试,灵活处理好教材,注重知识的调整和整合,有自己的创意。)在此基础上设计每一课时教案。

3)、备学生。备学生的知识现状,已有生活经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次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但在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

(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案例1]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上,老师在讲完人们的衣食住行变化后,让学生讨论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有的同学说是党领导的好,有的说是政策的英明与伟大??其中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出“人们就是想吃好住好。”(这是教学辅导书上很少提到的)老师对这一学生的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按照其教学设计列出了一二三点。

[评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说出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想法,本应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却视而不见,任其白白流失。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将教科书中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契机,仍按照教案引导学生展开课程活动,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

(二)课上问题,课后解答。

[案例2]课上,老师讲夏朝历史时说:“你们发现没有,年代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确切纪年,一般称公元前21世纪,后来国家大量投资,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建设,才有了现在的年代。”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说:“我认为,国家投资搞那么遥远朝代的断代工程没有意义。”主讲教师看似有些“尴尬”,但很果断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咱们下课再讨论吧。”

[评析]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对课程实施中的生成性事件和问题完全视而不见的情况已大大减少。但是,许多教师采用课下延伸的办法来应对。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与教师备课思路不一样的看法时,一些教师通常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在课后再讨论吧。”如果教师真是发自内心地想着课后再与该学生讨论,这也可算做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后开发。可是很多教师一下课就忘了这一回事儿,甚至当时说出那句话本身就是为了搪塞。如果教师常常这样课后不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发现问题和表达不同想法的兴趣和热情。

(三)一味欣赏,不作辨析。

[案例3]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在讲中国_力量的壮大,让同学分析力量壮大的原因时,一位同学说:“我认为,中国_的力量壮大应归因于日本,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_担起正面战场的御敌重任,错过了集全力镇压_的大好时机,_才有喘息的空间,逐步壮大起来。”老师说:“这位同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值得表扬,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评析]学生把“中国_的力量壮大归为日本的侵略”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对此错误观点进行有效地开发,并给予细致地剖析:“日本的全面侵华,客观上有_政府停止_中央根据地的围剿。让_喘息的后果。但面对日本的侵略_也担起御敌的重责,开辟了敌后战场积极抗日。_的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抗日战争中也损失很多。日本的侵华带给整个中国更多的是一场灾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还要对学生进行做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观点很独特,给予了鼓励和表扬。但教师没有对学生错误的生成性资源进行辨析与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不考虑观点的科学与否,只为“新”“异”“离奇”,这不仅背离

就是说“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备课时,每节课都要考虑教学语言的设计,包括激趣引学、知识传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延伸、教学评价等的语言设计要考虑全面、具体。

6)、备教学反思。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促进更好地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己的知识体系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今后要修补。

②、学生的得与失。

③、对新课标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④、对教材的理解及本节课设计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是否恰当。⑤、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不合理应怎样修正。

⑥、本节课有哪些闪光点今后应汲取。

⑦、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效果如何等等,反思后对自己的备课进行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再超越,再升华,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感悟都有新的提高。2、有效性与能动性相结合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学习,应该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实现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高效性,使学生形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上的多样性。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热闹”。有的教师热衷于“表演法”,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演的内容不合适,对没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表演,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表演时间过长,没有留给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三是表演中角色的定位与成型,使绝大部分学生永远处于观众的角色,从而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一句空话。四是表演极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表演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探寻符合历史的表演现象,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表演如果没有教师科学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其过程与方法可能是虚假的,结果必定是低效的。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误区突出表现在课堂上过分倚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来说,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更是评价其一堂课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今天的课堂上,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经比比皆是。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分心。一些影视资料、图片表格,甚至包括一些课件的动画效果,都有可能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这些事物的本身之上,从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分心。二、有可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跟不上教学速度,从而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知识。由于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普通教学来说,节奏更为明快,因此对习惯了普通教学的学生来说,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节奏是很正常的,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三、有可能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淡化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于多媒体教学都是在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常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从而有可能使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负担。由于多媒体教学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6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ab,ac,ba,bc,ca,cb,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此时叫全排列.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排列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7篇

三年的中职生涯弹指一挥间。马上就要毕业了,回首走过的求学路,我深切地感到时光飞逝。诚然,短短的三年只是我人生历程的中间站,而生活的帆才刚刚扬起。因此,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三年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便以后能更加坚定自信地朝前走,这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三年,我勤奋刻苦,务实创新,在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为我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_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章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我严于律己,积极要求上进。我时刻保持一颗热情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事尽心尽责,并能做到最好,事后认真总结。

我担任着班上副班长一职。任职期间,我认真开展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并顺利完成,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假期期间,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锻炼使我的社会适应能力、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也让我在处理事情问题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在学习上,我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成绩优良。通过扎实学习《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各门课程,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特别在熟悉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用友软件,并能熟练操作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为更好地从事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活上,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诚实守信,拥有自己的良好处事原则,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我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坚持原则,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生活中,我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尽我所能热心帮助同学,平时积极参加学院和班集体的各项活动,课余时间注意加强锻炼身体。并通过班干部这个平台,使得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同时我也以积极的态度与大家和睦相处。

回顾过去,我培养并建立了充分自信;展望未来,我豪情满怀。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定会秉承“懂得做事,学会做人”的宗旨,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8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企业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

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财会软件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

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专业知识:

①公司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②公司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③公司会计制度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④公司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⑤公司纳税筹划知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会计核算与监督问题能力、审计查账问题能力、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问题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解决社会经济改革中不断出现的财务新问题。

3.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_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学位课程:

大学英语iV、高等数学ai、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审计、财务管理、毕业设计

三、学制、学历与学位

学制:四年学历:本科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相近专业

财务管理、审计学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2、主要课程:财务会计学、经济法、税收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西方经济学、管理会计、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统计学。

3、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会计认识实习、学年论文、数学建模、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9篇

我是20XX级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现在已离开母校踏入社会大学,心情是那样地兴奋又感到彷徨,我需要一个新生活舞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其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的工作单位。

在三年的中职生涯中,我刻苦学习,力求上进,直凭着“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准则,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念为之奋斗,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我在校期间考取了相关证书以证明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我工作认真负责,曾担任:班会计课代表,班团支部书记,兼XX文学社策划主管,XX社团部法律协会秘书长等职务,同时积极参加学院开展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并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增强了自身的演讲、组织、交际、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虽然我只是一名中职生,没有大学生的知识渊博,但我对我的专业技能非常有信心,而且有一颗真挚的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愿为贵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的工作经验不足,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刚走出校门成为职场新人的经历,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努力钻研,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理论,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以更好地为贵单位服务。没能进入大学虽然是个遗憾,但能更早踏入社会、在实战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也是我们中职学生的一点优势,不是吗?

我相信像贵单位那样重能力、重水平、重开拓,有潜力、有远见的单位,一定会把能力、水平与经验等同视之,给新人一个机会。一颗真挚的心在热切期待您的信任,一个人的人生在等待您的改变,望贵单位能接收我,支持我,让我加入您们的大家庭,我将尽我最大的能力为贵单位发挥我应有的水平和才能。

会计教案模板范文第10篇

一设置的主要账户p108

1在途物资: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原材料: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3应付账款: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4应交税金: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供应过程的核算程序

见课件或p111供应过程的核算程序

二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p1091现购核算:

例9见课件

注意解释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赊购核算

例10见课件

账户的运用与现购核算有区别吗?为什么?

例11p110

从红光工厂购入D材料5000KG,买价2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元,代垫运费300元,款项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

借:在途物资–D材料

20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

贷:银行存款

23700

3归还货款的核算

例13p110

从红光工厂购入的D材料5000KG到达,并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D材料

20300

贷:在途物资–D材料

20300

aSK:为什么是20300元,而不是23700元,3400元的应交

增值税(进项税额)哪去了?

练习:eBp60习题二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

p111–112阅读后回答

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构成生产成本的有:计入当期损益的有:

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是:

生产过程核算程序:

一设置的主要账户p112

1生产成本: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制造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

3管理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

4财务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

4财务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

5待摊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6预提费用: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7应付福利费

p118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8累计折旧

p119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9库存商品

p121

性质:

核算内容:

借方登记:

贷方登记:

余额在方,表示:

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二生产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p113

1工资核算:

2领用材料核算:见课件,填制相关凭证

3计提折旧核算:

4待摊费用核算:

5预提费用核算:

6其他费用核算:

7结转制造费用核算:

8结转完工产品成本核算:

中职基础会计电子教案

篇1:中职基础会计第六章教案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