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0:42

梵天寺木塔篇1

大约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想找一个安静避世之所。逃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闯进这满眼的树木与花草,似乎是另一层境界。佛光阁位于法门寺的新文化景区内,是西北地区首家佛禅文化体验宾馆,酒店虽按五星级标准兴建,建筑风格却与寺院建筑别无二样。“世间情薄袈裟黄,深山缈袅梵音响”,从大堂开始,满眼的袈裟黄就铺陈开来。

房间格局并无大奇,简洁朴素,灯光柔和。临窗的起居区窗明几净,佛榻式的设计也更适合静修,搭配墙面的芭蕉扇,更显幽静轻巧。房内陈设全部采用古典家具,配以中式字画、古董,以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透过古朴的衣架、素雅的纸巾盒、精细的香薰灯,处处可窥酒店对细节的注重。房间里还有据机缘而设的佛学典籍可随意取阅,也是有了“禅境只为有心人”的姿态。

梵行品斋,参透禅意

留宿在这样一个禅意盎然的酒店,一日三餐也当以素斋为上。佛光阁中除设有“膳缘居”素斋餐厅外,还另设有紫烟轩、幽露堂、瑞凝楼、素心阁、惟馨龛5个包间。设计简单静逸素雅。菜品不但选料考究,菜品名字也出自佛典,“罗汉斋”、“五灯会元”、“闻香识佛”等都是具代表性的素斋名菜。

酒店距离法门寺景区仅数步之遥,清晨常有僧侣晨修。晨望古寺煦光,暮听禅院钟声,微风起时,风声、铃声、清净梵唱声交织,确有“深山缈袅梵音响”的真实意境。

灵修三秦,千年古刹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发迹于北魏,兴起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如今,它已然是游人如织的著名景区,其中的法门寺旧址、合十舍利塔和珍宝馆更是蜚声中外。

法门寺旧址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合十舍利塔

为更好的保护佛骨舍利而新建的“合十舍利塔”,造型为双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意愿。

塔共六层,分地面及地宫部分。地宫中心,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化身佛的身前,供奉着世界唯一的保存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宝函。

法门寺珍宝馆

法门寺珍宝馆所藏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世界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金银器;首次发现的唐皇室秘色瓷系列;上千件荟萃唐代丝织工艺的丝织物,其中包括武则天等唐皇帝后绣裙、服饰等均是稀世珍宝。这些奇珍异宝的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被誉为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中国考古的一次重大的新发现,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

梵天寺木塔篇2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1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

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1962年,泉州开元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3月又被列为部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6年被评为全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葺,现已焕然一新,金碧辉煌,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2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3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琀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但不相统属。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准许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由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社会动荡,寺亦随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为住持,重建甘露戒坛,一度中兴。正映之后寺又趋荒落。成化、弘治间(1465—1505),僧众流散四方,火药匠占据戒坛。万历初年(1573—1575)僧舍成为民居,戒坛、法堂沦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黄文炳禀于地方官,驱走匠人,恢复戒坛。崇祯八年(1635),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倡修大雄宝殿,全部换以石柱,开元寺开始复苏。民国时期,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遂向海内外劝募重修,当时转道慷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圆瑛与转物于1924年9月进寺。圆瑛主持开元寺后,通过黄守恭后裔黄孙哲、黄祝堂向黄仲训、黄奕注和黄秀烺等先生劝募,他们分别负责修建法堂、东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费用。修复工程达三年之久,至1927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寺院的部分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成为囚禁壮丁的场所。

抗日战争期间,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又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栅栏,并栽刺桐。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积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迭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梵天寺木塔篇3

自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中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穷苦的百姓在困顿之时,往往去佛寺大殿跪拜,祈求端坐微笑的佛祖指引明路,安慰心灵。而自东汉至今,佛寺千万间,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天灾,凡经历种种磨难留存至今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国人本当珍之爱之,可事实并非如此。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留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古佛寺处处可见。只是,古寺的现状堪忧。

(一)山西沁水福胜寺正殿-毁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南约40公里的蒲泓村中,地处偏僻,1982年沁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晋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断代元明,其正殿根据文物部门的断代为元代建筑,然而现在已完全塌毁,片瓦不存。

福胜寺现存三进院,中轴线上有前门楼、二门楼、前殿和正殿,两厢还有多座配殿和配楼,全寺以正殿最古,文物部门断代为元,其余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

2012年7月17日,寻访沁水福胜寺,沁水县地处偏僻,福胜寺更偏僻,离县城还有四十公里山路,没想到的是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正殿已经完全塌毁,据老乡说1997年成为市保时正殿尚在,塌毁已有十年左右。

正殿塌毁后,老乡把等小构件堆放在前殿内,梁、柱、等大构件露天堆放,原本寄望文物部门能尽早修缮,没想到一放十年再无人过问,现在放在屋子里的等构件状况还可以,能够继续使用,露天堆放的梁柱等大构件已完全腐朽不堪再用,损失不可挽回。

经历数百年的建筑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塌毁,一般都会有一个渗漏――屋顶坍塌――彻底塌毁的过程,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如果这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它是不会塌毁的,遗憾的是这座寺庙却看不到任何维修与维护的痕迹。

同在沁水县,同为1982年县保的玉清宫山门在2012年夏季彻底坍塌,在网络舆论和媒体的推动下,2013年春玉清宫山门开始抢救性维修,后我曾与当地村民联系,村民说已经开始挂瓦了,可见民间监督在督促政府做好古建保护方面作用是巨大的。可惜福胜寺没能赶上网络舆论发达之时,自去年曝光问题以来,完全毁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2013年沁水县把福胜寺、玉清宫山门、圣天寺一起列入年度“十大项目”之一,期待他们能一步步好起来。

实践证明民间监督是非常有效的抢救文物手段,山西的乡村,蕴藏这众多不为人知的宝贝,有些已经很垂危,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行动起来,深入乡村,拍下乡村古建生存现状,呼吁保护,随手拍救古建。

(二)山西太谷宣梵寺――基本毁掉的新中国第一批文保单位

宣梵寺位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城东南十余公里的惠安村中,现存明代风格的正殿五间,清代风格的东西配殿各五间。1956年宣梵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新中国第一批文保单位,然而成为文保单位五十七年之后,正殿塌毁严重,五间大殿仅存一间屋顶。

宣梵寺正殿前檐使用了六根暗红色砂石材质的石柱,四楞抹角,略显锥形,内倾侧脚明显,其余内柱及后檐柱皆用原形木柱。

前檐没有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出两跳,外转第一跳华上置翼形,第二跳华为乳伸出,通过短替木托风,短替木两端刻成蝉肚形,没用令,耍头刻做卷云形。里转第一跳华上没有,实拍在乳之下。栌口内横出一道泥道托柱头方,前檐当心间正中位置普拍枋上用了一只驼峰托托令承柱头方。

不少明代建筑中仿古的成分较多,这可能与汉人重新掌握政权有关,北方经历了金、元两朝外族统治,长达两百余年,明代汉人重新掌握统治地位后,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是更喜欢模仿唐、宋等古汉政权的风格,而且明代时唐宋建筑存量也会较多,比较容易找到参照对象,但大多数模仿仅限于外观相似,内部结构上仍是明代作法,再就是明代的仿古建筑用材比唐宋时期要小很多,加工也相对粗糙。

梵天寺木塔篇4

[关键词]佛教建筑;舍利;佛塔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72

佛塔,也称宝塔,原本是印度佛教梵文“Stupa”(@堵波)的音译,有的也称为浮屠,来源于印度梵文“Buddastupa”,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p圣像p佛经等。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

佛塔基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佛塔的平面呈方形、八角形,也有六角、十二角形的,还有圆形的。佛塔的层数多为单数,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泛指七层佛塔。佛塔有实心塔、空心塔,单座塔、双子塔。中国的佛塔吸收了古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的建造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的精华,创造出了有中国风格的“佛塔”。

1佛塔的出现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thupo”也随佛教传入我国,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在古印度“Stupa”是用来珍藏释迦牟尼涅盘后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的,因此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隋唐时期,有翻译家创造出了“塔”字,沿用至今。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形成舍利,八个国王带兵争夺,分别分得一份,带回各国建塔供奉。在释迦牟尼一生中诞生地点、成道地点、首次说法地点、安居地点、从忉利天地点、化度分别僧地点、将入涅盘地点、涅盘地点八个地方,兰毗尼花园、尼连禅寺、鹿野苑、陀园、桑迦尸国曲女城、王舍城、毗耶离城、拘尸那城建造了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盘塔灵塔。这就是最初的佛塔,非常有纪念意义。

2佛塔的演变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由原本的覆钵式塔汉化为楼阁式塔、亭格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

原始的佛塔在印度时名为“支提”,形状多为方形和原形。支提的特点是多个塔形成一个塔群,塔身也不是很高。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印度的佛塔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在中国生根开花。这时的佛塔已经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汉传佛教地区佛塔的塔身一般都较高,形状多为四边形和六边形。同时也不以塔群为主,多为独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塔(@堵波)c中国的阁楼相结合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再与佛教传播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借鉴,逐步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多姿多彩的佛塔样式,如楼阁式、亭格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佛塔。

21早期佛塔

印度早期的佛塔就像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堆,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坟墓的形式。印度桑奇大塔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早期佛塔,中央是覆钵形塔体,位于方形平台上,佛塔的底部有基台,正前方有台阶上下。最外层周围有绕塔围栏,围栏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牌坊状的塔门。

22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覆钵式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钵体,形似一个倒扣的碗。起源于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式。覆体上面建有巨大的塔刹和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著名的有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宁夏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

23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的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外形和结构,是中国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佛塔,形体最高大,历史悠久。我们现在见到的著名的楼阁式塔有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v国寺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寺塔。

24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的特点是第一层比较高,从第二层往上各层开始变得低矮,高度和面阔也亦逐渐缩小,而且越往上收缩的幅度更大,各层之间的密檐紧密相接,因此而得名。密檐式塔整体形似炮弹形。河南登封是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同时此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塔实物。

嵩岳寺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岳寺塔的总高度约30米,底层直径约106米。嵩岳寺塔的外形流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嵩岳寺塔设计独到、施工巧妙,使得这座古塔屹立千余年而不倒。其他像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25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的下部是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密宗五方五佛)。塔由塔基、金刚座和顶部的五座玲珑宝塔组成。金刚宝座塔在中国自明代开始陆续建造,总体数量不多,据统计全国有50余处。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真觉寺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恩寺的金刚宝座塔等。

26墓塔(塔林)

墓塔,此类都为寺院圆寂祖师、高僧所立,最有名的如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及北京潭柘寺的塔林。

3佛塔的建筑材料

佛塔从建造初期的方形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外形变化中佛塔的建筑技术、佛塔的结构也日趋合理;建造所使用的材质也在发生变化,从早期传统的夯土、木材,发展到了砖石、琉璃、金属等多种材料。

中国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期建造的木塔居多,唐宋时期砖石塔得到了很大发展。

4形式

塔的高度从数寸之小到数十丈都有,如吴越王所制之宝箧印塔高不过数寸,而魏献文帝时所造之永宁寺塔则号称百丈,为中国之第一高塔。

不论佛塔的形态、大小、结构、材料如何,佛塔的基本造型由三部分组成――塔基、塔身、塔刹。早期的佛塔(@堵波)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坟墓的形式,比较简单,像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堆,是由基座、一个半圆形覆钵、方形平台、塔x构成。塔基有多种形状,塔身呈以阶梯状层层向上垒筑,最高处收拢成塔冠。塔在组合上也有不同形式,有单塔、双塔、三塔、五塔和群塔等;目的也更多样化,有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为珍藏佛经而建,也有为敬八尊佛而建。

5佛塔位置的变化

印度的支提堂与寺院也是以@堵波为中心所建造,如巴雅(Bhaja)、克利(Karle)及纳希克(nasik)石窟院的早期形式,佛塔的位置都是在寺院的中心作为最早的建筑形式。

犍陀罗时期佛教寺院的特点是:寺院分为塔院和僧院两部份,把佛地及其供养者组织在一个寺院内,塔院和僧院之间往往有中庭相隔。塔院以佛塔为中心,周围有许多小塔或佛堂,塔是早期佛教寺院礼拜对象。

中国寺院的发展,从接受来自天竺的@堵波变为楼阁式塔,由圆变方,甚至六角与八角至十二角的造型,再由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变为中轴线上的前塔后殿的布局,最后变成以殿为主的形式,而塔的位置则由中心偏南,渐移至寺侧,或衍生成中轴线对称的双塔形式。

由于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中国人的审美概念及建造技术,在建筑中轴线中发展出双塔相对及三塔的布局,如宋代泉州开元寺双塔,全为花岗岩所建,雕工精致;安徽宣城广教寺的双塔,方形长,玲珑秀丽。三塔如云南丽江崇圣寺的三座白塔,主塔密檐式,立于山水之间,造型饱满而长。后来,汉地(藏地)塔的重要性渐渐不如佛殿,有的已移至寺边或寺后。

6塔的功能

塔的功能由于具有登高望远的特质,山水之间,临风揽胜,缀墨题诗,特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具有文学诗意的特质。登高望远,又具料敌于前的警示功用,所以也具有国防的功能,边界的佛塔如山西北部的佛塔有时又称料敌塔。加上中国明清地理风水之说特兴,也产生与风水有关的文峰塔,实则与佛教无关,但造形上多模仿佛塔的形式,多立于山巅水湄,用来镇风镇水。

佛塔具有镇佑性、观赏性,还有实用性。最初是为了盛放圣贤的舍利,演变为可以放置得道高僧的遗体骨灰和佛教经书圣物等,这成为广大信教群众朝觐的精神寄托,使得佛塔具有了更深层意义和象征性,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梵天寺木塔篇5

关键词植物景观;空间意境;普陀山普济寺

普陀寺又称前寺,为普陀山三大寺庙之一,是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是经过历代精心打造的植物景观,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体现,也具有佛教文化的渗入。普济寺坐落于梅岭山东,北倚灵鹫峰,面朝梵山,占地面积逾2万m2,建筑面积逾1.5万m2。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渐次升高,平面布局采用中轴线六进并左右对称手法,从南至北建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内坛和两侧的普贤殿、文殊殿、地藏殿、普门殿、钟鼓楼以及堂、客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1]。普济寺总体布局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东面平坦通海,颇有吞吐东海之气、吸收朝阳之光的态势[2]。梅岑山、灵鹫峰、梵山植被茂密,且古树成林,昂首苍穹。其植被分布以黑松、香樟、青冈等常绿树种为主,间有朴树、枫香、黄连木、野桐等落叶树种,整个山体四季葱郁,春有花香,秋有红叶,鸟鸣山幽,梵音不绝。普济寺依山而建,建筑掩映在古树林中,其依山傍水的态势,与中国风水思想中的“土包屋”形式相吻合,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一面敞开(通常为南面),房屋隐于万树丛中[3]。普济寺在选址和营建的过程中,既考虑了佛教理想天地中的净土,同时也结合了中国风水的思想,无论是所处自然环境还是寺院内部空间布局都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符合中国佛道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境,也达到了佛教中“远离尘世,宁静自在”的要求。普济寺的自然山水空间、人工山水空间和寺内庭院空间各具独特的植物景观和意境氛围。

1寺外植物景观

1.1妙庄严路植物景观

普陀山的总体布局是以妙庄严路作为进入寺庙景区的序幕,香客从短姑道头登普陀山即可见“同登彼岸”的牌坊,朝山之旅由此,循道前行可至妙庄严路的起点。妙庄严路以松、樟林为主景,沿途茂林修竹、梵音缭绕,间以摩崖石刻、庵棚、山亭等佛教景物,不仅起到了组织空间、供人休憩等作用,同时也酝酿了宗教情绪,激发香客的游览兴致,从而起到了“涤心”、“明戒”的作用。妙庄严路所在山体,植被丰富,野生花卉点缀于丛林当中,在妙庄严路中段的正趣亭附近,尤以杜鹃、山茶居多。春天杜鹃花开,满山红艳,冬天山茶怒放,犹如漫天降落的曼陀罗花。游者在深山中寻访禅宗,作息正趣亭于自然之中,慢慢感受禅的意境。

1.2以海印池为中心的寺外植物景观

海印寺位于普济寺南面距离寺院建筑大约20m左右的地方,面积约1万m2,池上有3座桥,中为平桥,北接普济寺正门,南接御碑亭,桥中有八角水亭一座,东为永寿桥,西为碧池桥。池水积山泉而成,清莹如玉,宛如一面天然的镜子。每逢盛夏,池中荷叶莲花,映衬着周围的古树、佛寺、拱桥、宝塔之倒影,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4]。海印池南部,梵山脚下,古木成林,以香樟、榕树、朴树作为基调树种,配以银杏、黄连木、樱花、垂丝海棠、海桐、常春藤等植物,四季都有色彩变化的植物景观,形成了“樟树似旃檀,云蔚丛林如画里”的意境。普济寺门前,道路空间宽敞开阔,便于游人集散休憩。植物呈对称式排列,以香樟为主,间有罗汉松、朴树等。寺院3个山门的左右,均对称排列相同数目的香樟古树,每棵树木的寿命约在300年左右,胸径均在50cm以上,苍翠挺拔,枝叶茂盛,昂首苍穹,形成古朴、宁静、庄严的氛围。

2寺内前后殿植物景观

2.1普济寺前殿植物景观

前殿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是主要的朝拜部分,其空间环境以体现庄严宁静的气氛为主,故在植物配置上也与此相称。各点植物布局及其景观效果分析如下:

(1)山门外香道,以香樟为主,间有朴树、罗汉松。古木参天、终年常绿、盘枝交错、绿荫如盖,形成普济寺“云蔚丛林如画里”的意境氛围。

(2)天王殿前庭院在中国寺庙环境中,气场属阴,植物以松柏为主,配以香樟、国槐。中下层为修剪整齐的绿篱和沿阶草,采用对称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形成庄严肃穆、宁静素雅的氛围;苍松造福人间,昂首挺拔,如忠实的卫士守护在佛殿门前;此外松柏四季常绿,长寿坚贞,寓意永恒。

(3)圆通大殿前院处于整个寺庙的中心位置,圆通大殿主奉观世音菩萨,香客多积聚于此,进行朝拜、许愿等佛事活动。在庭院中心,植物配置为对称孤植的形式。圆通大殿两边为规则对称式花坛,植物选择以高大、常绿、长寿、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类型为主,如香樟、罗汉松、山茶、苏铁等。两边侧殿前方的植物配置,亦为规则对称式,在植物选材上,以形体规整的小乔木和灌木为主,如孔雀杉、洒金珊瑚、大叶黄杨等。

在植物群落的层次上,中心大殿前的植物高大古朴,塑造出令人敬仰崇拜的宁静肃穆的氛围,突出大殿的主体地位;两边侧殿前的植物层次相对于中心大殿前的则表现为更加规则整齐,高度上也偏低,犹如整齐排列的卫士耸立在道路的两边,庄严肃穆,衬托出主殿的至高地位。

(4)菩萨殿、罗汉堂、伽蓝殿等侧殿建筑外都摆设有整齐对称的盆景,有睡莲、苏铁、雀梅、石榴、南天竹、菩提树、榔榆、南洋杉、花梅等。这些盆景式的植物景观营造了圣洁的佛教文化氛围,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受。

2.2普济寺后殿植物景观

该处为法堂(藏经楼)前的庭院,是后院与前院的过渡地带,从建筑形式上看,这里有供奉菩萨的主殿,也有供香客居住的客堂,从建筑气场学上来说属阴阳结合,多了一些生活气息,少了一丝庄严的氛围。在植物配置上虽仍是规则式花坛,但配置形式更加自然多样、层次丰富,色彩也有了变化,整个庭院环境清新自然而富有艺术气息,与前殿的风格不尽相同。该处的植物配置具有丰富的自然式配置,而且植物群落层次清晰,上层有香樟、罗汉松、圆柏、龙柏等;中层有佛光树、桂花、苏铁;下层为兰科花卉,厚重的层次形成障景。而且建筑依山形而建,地势渐高,将自然之景也纳入庭院之中,使得整个环境有疏有密、虚实相生。

3小结

崇拜遗物是佛教信条的显著特点,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因此,与佛祖有关的一些植物,也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佛的化身而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普济寺大量应用佛教的植物,如莲、山茶、吉祥草、竹类等。此外,还大量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特殊文化内涵的植物,如松柏的长寿坚贞、榕树的博大包容、梅的坚韧顽强、桂花的清香高洁、兰的清秀雅致等,这些植物与寺庙所追求的幽深清远氛围相得益彰,营造了寺因树名、树因寺灵的和谐气氛,突显了独特的植物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丁兆光,付德亮.论佛寺园林空间构成——以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例[j].浙江林业科技,2009,26(6):14-18.

[2]覃勇荣,刘旭辉,卢立仁.佛教寺庙植物的生态文化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1):11-17.

梵天寺木塔篇6

地理位置:梁平县城西南13公里处的万竹山

重要档案:占地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寺院坐东朝西,殿堂为木石结构,有大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等七重建筑。

提名理由:中国著名佛教禅院,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历经350多年,气象恢宏,香火鼎盛,世谓之“西南丛林之首”、“第一禅林”、“宗门巨擘”。

双桂堂藏有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梵文《贝叶经》,作为镇堂之宝;有金桂树和银桂树,传说是嫦娥亲手培养、用观音菩萨的净瓶之水浇灌长成并送来人间的。在抗战时期,西南各地的寺庙损毁惨重,历经乱世的双桂堂,仍然保留着释迦牟尼的舍利、贝叶经、玉佛,以及大量的佛学典藏。双桂堂不以“寺”或“庙”为名,而叫“堂”,是因为这里是佛学讲堂,相当于释迦牟尼在西南地区开办的高等院校。

双桂堂的香火,终年不断,梵音四起,玻璃琉瓦下,每天都是香烟缭绕、木鱼敲击。那凤眉屋顶、屋檐、飞脊,相得益彰。青山作屏,竹林作帐,数百尊铜铸佛像、泥塑、石刻字画,让双桂堂厚重古拙。

梵天寺木塔篇7

关键词:承德外八庙;吉祥八宝;清代;体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吉祥八宝”又叫“八瑞相”、“八吉祥”、“吉祥八清净”,是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非常多见。在藏传佛教中这八种吉祥物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按照佛教的说法,“八吉祥”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轮,即。古时在印度轮是一种兵器,后被佛教吸收为法器,表示能断轮回,灭伏一切恶者,兴佛之三乘。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螺是佛教法会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象征佛之六十种妙音,代表着全部佛语。按佛经说,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传遍四方。是好运常在的象征。

伞即宝伞。在古印度本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被佛教采用成为具有佛之功德的圣物,佛在天界讲法时由大梵天等天神供奉的礼物之一。藏传佛教认为宝伞能遮住一切烦恼、灾难,增强一切吉祥之力。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中做为大白伞盖佛母的手持物,佛教说她能消除魔障,庇护众生。是保护众生的象征。

盖即白盖,也称胜利幢。最早是古代印度的军旗,佛教将其吸收利用。形容佛法如神圣的华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广施慈悲,普惠众生。是解脱贫病的象征。

花即莲花。是佛教的神圣标记和吉祥福德的象征。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即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又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是六牙白象鼻卷莲花入胎,佛生下,即会行走,且“步步生莲”寓意佛“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贵纯洁的象征。因此,清帝把莲花图案大量运用到寺庙建筑与雕刻中。

罐即宝瓶。宝瓶是佛之善法的宝库,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欲望。同时也是密宗修法时用于灌顶的法器,瓶中装净水,插孔雀翎或如意树,象征着吉祥清净、福智圆满、具空无漏。是取得成功的象征。是无量寿佛的手持物。

鱼又称双鱼。因为鱼能悠游于水中,象征佛法超越世间,自由辽阔。双鱼的金眼及金翅象征着善慧之吉祥。是趋吉避邪的象征。

长指盘长,又称无穷盘、幸运结。表示佛法回旋贯彻、一切通达、求无障碍。是长命百岁的象征。

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是佛寺中常见的八种吉祥图案。

大清皇帝推崇藏传佛教,为巩固边疆,结好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教”的政治策略,在承德敕建皇家寺庙群――外八庙,八宝作为藏传佛教的吉祥圣物,在外八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工匠师们或把它装饰于寺庙建筑,或绘于彩绘之间,或刻在各种质地上,或制成精美的器物供奉于佛像前。

普乐寺作为外八庙的密宗寺庙,其汉式部分最为重要的建筑宗印殿的殿脊上装饰着黄琉璃八宝,主体黄色配以绿色的飘带,活泼生动,色调明快。宗印殿的“八宝”饰脊在外八庙的建筑中别具一格,融合了汉、藏的民族风格,在全国的古建筑屋脊上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形式给建筑以极强的装饰美化作用。在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的女儿墙上装饰着精美的琉璃八宝,此庙万法归一殿及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和吉祥法喜殿的鎏金顶均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宝顶、宝瓶、钟、、莲花,这五层的内容是代表显密二宗。它们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分别为:宝顶代表不动金刚,瓶代表宝源佛,钟代表不空成就佛,轮代表大日如来,莲花代表无量寿佛,整体部分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基本内涵。在须弥福寿之庙红台的四个角亭上装饰有,前两个角亭正脊上饰有孔雀和,称“青鸟听经”,后两个角亭饰有卧鹿和,叫做“双鹿听经”,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初转讲经说法,其生动及热烈的场面,连天上的小鸟都停止了飞翔,大地上的双鹿都在驻足细听。俩卧鹿与孔雀之间的象征佛法无边。

安远庙主殿普渡殿正脊上装饰的三座铃状喇嘛塔,塔上饰以精美的吉祥八宝纹饰。普宁寺大乘之阁四角,建有四座形状、色彩、装饰各不相同的喇嘛塔。东北角呈圆形黑塔上镶琉璃降魔杵,东南角呈仰钵形的红塔上镶琉璃莲花,西南角呈覆钵形的绿塔上镶琉璃佛龛,西北角呈折角形白塔上镶琉璃,在藏传佛教中以其方位和颜色分别代表密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即佛的“四智”。须弥福寿之庙琉璃万寿塔的内部石壁上塑有八尊石胎浮雕佛像,在每尊佛像的上方有天盖,左右雕塑八宝图案,与山丘、波涛、云纹共同构成整幅画面,为这座宝塔增添了浓厚的佛教气氛。

八宝在艺术雕刻方面的体现更为普遍,在外八庙的每个寺庙的各个殿堂中的须弥座上常雕刻有八宝,如普乐寺宗印殿中,菩萨的石须弥座的盖面和底板上饰有相同的高浮雕八宝吉祥纹样,八宝之间用卷云纹连贯,显得十分自然协调。须弥福寿之庙群楼东侧三楼中的七座曼陀罗,造型优美,花纹精湛,雕刻细腻,台座的上下花边内就装饰着八宝图案,台座中间饰有莲花瓣,通过八宝与莲花的烘托,使整个曼陀罗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以莲花的洁净,八宝的法力表现了曼陀罗的佛教内涵。

八宝不仅应用到寺庙的建筑装饰上,在外八庙现存的数千件陈设精品中,也常见八宝图案,莲花大量地出现在佛像的底座上,在佛像的须弥座上也有体现。八宝在供法器、佛龛上也常出现,它们的表现形式有阴刻、浮雕、錾刻、透雕、镶贴等多种形式。外八庙馆藏精品中有很多实例,如清代银錾花嘎巴拉碗,碗盖上錾刻八宝纹、云纹、如意纹、卷莲纹,八宝纹与卷莲纹相互交错,整体图案美观和谐;紫檀木雕镶嵌冠式重檐殿式龛,在龛顶的冠檐上镶嵌着透雕八宝;南木如意佛龛,龛上雕刻着寓意深刻的吉祥八宝图案,以增加建筑的起伏顿挫,别具特色;木黑漆描金四角重檐龛,黑漆地满细密优美的金色莲花纹、缠枝纹、卷云纹等图案,内壁板描八宝卷云,线条飞动,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梵天寺木塔篇8

若你是一个六根不够清净的人,也可来普陀寻求清净。曾听一个游人说过,持戒与否只是个形式,静了也就净了,所谓“佛缘到处皈依”。来了普陀,就给自己净心禅修的机会吧,远离喧嚣与浮躁,回归本真。说不定菩萨扬起了柳枝,让束缚在心底的花儿竟放。“普陀归来,海天空阔,极目中绝无挂碍。”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景点

普陀山,沉睡在南海上的菩萨,在这里保佑着她的信徒,虔诚的上一炷香,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

普济寺景区

普及禅寺又叫前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善男信女的必到之所。普济禅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数百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普济禅寺与法雨禅寺、慧济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

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古老的建筑物,普陀四宝之一。宝佛塔为五层方塔,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由太湖石筑成。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气韵古雅。近观多宝塔,欣赏细致的壁画和浮雕,是一种艺术享受。

禅寺出来踩沙滩,按摩按摩脚掌。百步沙沙质柔软,由于滩面较窄,受潮流和方位的影响,大海在这里也显得格外温顺。《百步沙》诗云:“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沙滩中间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冈上筑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名为师石亭,游人可以在这里观日出、聆潮音、沐海风。

法雨寺景区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发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整座寺庙宏大高远,不远处的千步沙时时传来海浪声。其中九龙殿最为辉煌,是目前国内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内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精工巧作,栩栩如生。

佛顶山景区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而后请得大藏经,遂成巨刹。145间殿堂楼阁隐于翠绿丛林,用彩色琉璃瓦盖顶的大雄宝殿,在阳光照射下成“佛光普照“奇景。寺内还有观音堂,四壁镶嵌着众多石刻观音像,它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画家的杰作。慧济禅寺香火旺盛,是香客和揽胜的游人必到之地,中午有斋饭提供。

紫竹林景区

南海观音立像是普陀山标志性景观,也是游人礼佛朝圣必到之处,从莲花洋乘船到普陀山时,在海上就可以远望到它。宝相台座三层,其中观音身长18米,左手托法论,右手实无畏印,大慈大悲,光耀天日。

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此时普陀盛况空前,香客如涌。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梵天寺木塔篇9

北海公园 莫道蓬莱方丈好 都城北海有洞天

北海园林始建于公元1166年,历经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增拓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北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造园艺术。它既有取源于神话传说的皇帝园林的特点,又有江南文人园林的长处:既有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又有寺庙园林的庄严肃穆。

这里向您提供游览北海的6条经典路线,重温北海、让我们回味那逝去的美好记忆。感受北海,让我们领略人间仙境……

经典的园中园游

静心斋、濠濮间是北海公园著名的园中园,是江南园林的柔美与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紧密结合的典范,其布局精巧别致,玲珑典雅,园内小桥流水,假山跌宕,游廊亭阁,错落有致,体现了我国江南文人写意山水的艺术手法。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有乾隆小花园之称。濠濮间位于北海东岸,濠濮间内曲桥婉转、水池清涟、奇峰耸立,有山色波光相罨画,汀兰岸芷吐芳馨之美景。

精湛的书法石刻游

阅古楼和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内珍藏着魏晋至明末著名书法家的石刻精品,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王句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收藏于此。

皇室生活休闲游

小西天、五龙亭、快雪堂、九龙壁、静心斋是皇室庆典、垂钓、冰嬉、赏景、娱乐的综合生活区域,畅游其间,品味皇家气派。小西天位于北海西南隅,是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庆祝80大寿所建,其主殿极乐世界殿为亚洲最大的方亭式建筑。五龙亭蜿蜓曲折似游龙翳然临水而列。

太液清凉水上游

驾舟驰骋于太液池上,感受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无穷乐趣,体验红与绿的对白、动与静的交融。

团城寻宝科学探索游

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外,其精美的承光殿、参天的遮荫侯和白袍将军、珍贵的渎山大玉海和白玉佛让观者流连忘返,神秘的明代集水工程会让你大开眼界。在游览团城的时候会发现,在城里不但看不到排水沟,也没有泄水口,奥秘就在地面铺设的上宽下窄的梯形青砖和地下的涵洞里。

宗教寺庙游

永安寺、白塔和西天梵境是庄严肃穆的皇家寺庙,神秘的宗教文化与园林风景相互融合,体现出皇家园林的独特韵味。永安寺顶端的白塔是典型的佛教建筑,白塔由砖木石构成,由塔基、塔身、相轮、宝顶四部分组成。西天梵境是明代翻译大藏经的地方,是一组格局宏大的寺庙建筑,其内气势恢宏的楠木大殿——大慈真如宝殿,成为人们观光游览的焦点。

著名景点

五龙亭

五龙亭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多次重建。五亭中以中亭最大,亭间由白石护栏相连,远看形如游龙。在清代,这里是皇室垂钓、观烟火和赏月的地方。

白塔堆云

琼岛是北海公园的主体,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东有陟山桥接岸;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成为北海公园乃至北京城的标志。

九龙壁

九龙壁是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座九龙壁中唯一双面都有龙的九龙壁,此外在壁的正脊、垂脊、简瓦等地方都有龙形,共有大小龙635条。

四季特色文化活动

探幽访古赏春阴

御苑芳菲春满园

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胜景的燕京八景之一,北海公园已经连续两年推出“北海公园‘琼岛春阴’赏春文化月”。每到阳春三月“琼岛春阴”郁郁葱葱,白塔、叠石、景亭参差错落,遥相呼应,连翘、碧桃、丁香次第开放,五颜六色的山野花绽放欢颜,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太液荷风香四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北海赏荷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辽代北海就有植荷的记载,明清年间,北海作为皇城御苑在湖中种植荷花供帝后赏玩。作为公园“一园一品”的品牌花卉,荷花展览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以北海独特的园林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以群体荷塘,主题花坛,科普展板、摄影比赛等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挖掘北海文化与中华传统荷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在观赏荷花,了解荷文化的同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御苑北海秋色美

开筵赏菊兴尤浓

北海,作为皇家园林,早在明代就有皇家和大臣们“西苑观菊”的记载。所以北京市(市花)展览作为一项传统的活动,到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十二届,每到群芳凋零的深秋,北海公园内总是“艳艳夺春华”,一株株秋菊傲霜怒放,繁英似锦,人如潮花如海,品菊赏菊者络绎不绝。

福运亨通迎盛世

圣地祈福福满园

自古以来,祈福、祝福、盼福、崇福、尚福是我国人民最常见的求福风俗活动。据史料记载,自清乾隆十七年开始,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十五,清皇室都要在北海阐福寺举行盛大的祈福盛典,以求苍天赐福,国泰民安。

自2004年始,公园依据历史已经成功举办九届迎春祈福文化节,每年春节在全园营造仙境迎福、福寺祈福、盛世颂福的喜庆祥和氛围,并将清乾隆时期在北海皇城御苑内举行的阐福寺祈福盛典仪式复原展示给广大游客,以此满足人们迎春祈福,为来年祝福美好的愿望。

中山公园

知名景观

梵天寺木塔篇10

关键词:现代化建筑,中国式建筑,应县木塔,文博

abstract:"Chinabuildingisahighly"organic"structure,withthestructureofreinforcedconcreteandsteelstructure,theemergenceofChinabuildingisfacedwithaseveresituation.Chinesetraditionalarchitecturalstructuresystemmustusethesenewmaterialsandfindanewformsofexpression,otherwise,theChinesearchitecturalstylewilldisappearinthefuture."(liangsicheng).manypeopleofinsightinexploringdifferentroad,thischapterofshanxitempleduringthesuperiorityofthereviewofthedesignoflibraryprojectandanalysis,tryingtoexploreacankeepliao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andthroughthemoderntechnicalmaterialandrealizethemodernwayoffunctionrequirement.

Keywords:modernbuildings,Chinesearchitecturalstyle,thewoodentowerincountyying,superiorit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设计理念

“历史与现代与未来的对接。”

本案应该成为承接历史、展示现代、联系未来的连接体。必须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结构形式相结合,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将木塔固有的展示方式与现代展览理念融合,来表达对历史与现代、未来的描绘。

二、设计宗旨

“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

文博馆的建造目的是为了向世人继续展示佛祖真身牙舍利、辽代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泥塑艺术等,使世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面地参拜佛牙,更加切实地感受祖国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所以文博馆一定是宏伟的、庄严的、人性化的,它不仅能够衬托木塔及其文物,而且还应该能够烘托它们,是要为木塔文物增光添彩的巨构。

同时它应该是安全的、先进的,能够真正地保护文物、并且为修复文物创造很好的条件。所以它的结构、机电设施应该是完善的、先进的。

设计思路

1、深入研究木塔历史、辽代建筑布局及结构形式特点,寻找“对接”点。

佛宫寺释迦木塔高67.31米,明五层、暗九层;八角形平面,底层副阶周匝、直径30.27米。塔内五层皆塑有佛像,一层释迦牟尼金身座像,高大肃穆,神态怡然,顶部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一佛四菩萨,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坐像于中央、菩萨分坐八方。尊尊神态端庄、工艺精湛并且具有典型辽代特色。

应县木塔的斗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功能有别,在中国木结构建筑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

据《中国佛教梵宫建筑艺术》记载,应县木塔为一座辽代始建的以塔为中心的梵宫,塔北侧为大雄宝殿(出自《洛阳伽蓝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其规模相当于皇宫主殿,与辽中京城皇宫比较相似,其布局仿北宋东京城的制度,以此判断原佛宫寺大雄宝殿的形制应比较接近宋皇宫大庆殿。另外,根据现场勘察时发现的三块一米六见方的柱础推测,原大殿规模宏大。由此基本推断出佛宫寺原始平面,及大雄宝殿、后阁、朵殿及东西配殿的尺度。

从元大都大明殿的复原图上看,其主体建筑呈工字殿,工字殿下承三重工字型大台基,台基前方伸出三重丹陛,整组宫院布局严谨,气势宏伟,用材贵重,装饰华丽。与辽代建筑“前出轩、立狭屋、用工字屋”的布局特点相符,南端大雄宝殿为主体,北侧为后阁,后阁两侧分别设有东西朵殿,后阁与大雄宝殿之间以百步廊相连。整座建筑建在三重台基之上,气势恢宏。按照《营造法式》推敲,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庑殿式,高25.7米,面阔9间,进深5间,廊步两间,总长60.8米;百步廊为双坡屋面,高8.35米,面阔10间,总长约62.1米;后阁为重檐歇山式,高18.1米,面阔5间,进深3间,廊步两间,长37米;东西朵殿由三栋勾连搭的歇山建筑组合而成,高10.4米,面阔3间,进深3间,廊步两间;三重台基总高度7.2米。按照《营造法式》得出斗拱尺寸,推敲出柱径尺寸,与现存柱础相符,证明原大殿规模与推论尺度相当。

推算得出:原工字殿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总高26.8米;台基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总高度7.2米。

2、规划新建文博馆,寻找“对接”点。

环境考量:文博馆用地位于佛宫寺北墙外,四边方正,南北长328米,东西长218米,占地约7公顷,较原佛宫寺大一倍。用地西侧为“祉园”绿化广场,东侧规划为民居风格四合院酒店,北侧为县城北环线。

使用功能:应具备佛牙舍利展览功能、辽代文物展览功能、塔上五组佛像展览功能、塔上五层藻井展览功能、文物收藏功能、文物修复功能、放映厅功能、观众厅休息厅、法物流通处等。

动线组织:入口、观众厅、佛像及藻井展示、放映厅、文物展厅、佛牙展厅、出口。

建筑面积:大约需要1.5万至2万平方米。

“对接”:利用佛宫寺大雄宝殿的建筑形式,结合文博馆使用功能,建造木塔文博馆。

3.1总体规划:

为了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风貌,保持文物建筑的主体地位,新建建筑应当充分考虑与原建筑的尺度关系,根据复原的佛宫寺工字殿模型,以及原有场地情况,进行视线分析。最终确定大雄宝殿距离木塔中心240米,保证人们从塔的南侧、东南侧及西南侧采用标准35mm镜头拍摄木塔全景照片时,看不到北侧新建建筑群。从任何角度观看时都能够突出木塔风采。丰富区域天际线,达到衬托木塔、烘托木塔的效果。

3.2平面设计:

复原后大殿地上面积660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使用要求,于是利用建筑下部7.2米高的台基空间,改造为地下室(覆土建筑),可增加建筑面积9500平米,总计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满足了使用要求。地上为观众厅入口,佛像和藻井、斗拱等大型展品区,以及放映厅等;地下为辽代文物展区以及重中之重的佛牙舍利展区。地下夹层设置设备间。

3.3动线设计

观众从南侧购票进入佛宫寺木塔展区,参观完千年木塔外观后,通过木塔北侧的阿司门直接进入文博馆25000平方米的前广场,一种空灵的庄严,使人不得不心生崇敬。踏上三层高高的台基,进入室内面积2500平方米、净高25米的前大殿,内塑释迦摩尼泥像(是木塔一层佛像的原样复制品),吊顶同样是和木塔一层藻井相同。向北进入前殿、后阁的连接体――百步廊,百步廊内分别陈设着塔内二、三、四层的1:1佛像复制品及藻井天花;后阁陈列着木塔五层佛像及藻井的复制品,同时兼做放映厅。通过两侧的旋转钢梯进入地下,陈设着塔内发掘的辽代文物;一直向北到达前殿的地下室,这里是尊贵的佛牙舍利展示厅,至此参观达到最高潮,参观结束通过两侧自动扶梯直达首层出口。设计中巧妙地将竖向木塔平面化,更加便于合理地组织人流。

3.4立面设计

本案立面设计主要依据佛宫寺大雄宝殿复原图,依据《营造法式》图例等,尽量保持辽代建筑风貌,同时为了保持木塔建筑的主体地位,新建建筑除考虑建筑的尺度关系、形制关系外,对立面装饰材料、色彩等关系也进行了考虑。本工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实现外观效果与木塔相一致,我们通过精确计算、缩小结构构件,在混凝土梁、柱等外侧包饰木装修,吊挂木制斗拱,刷水性木蜡油,找暗红色,使新建建筑色相上与木塔保持一致,并保持相对低的明度和纯度,达到能够突出木塔的目的。

3.5结构构造

框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了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本项目的结构设计继承了这种传统而先进的结构形式,但将大木构件替代为钢筋混凝土构件,运用科学的结构计算手段,提高了建筑物承载、抗震、耐久、耐火等多种性能。并且由于钢筋混凝土的优越性能,实现了建筑中绝对的“减柱造”,(减柱造是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可使室内空间宽敞。)减掉了室内半数以上的柱子,并且减掉了所有横梁,实现室内空间最大化,2500平米大殿,只有四根内柱,无一根横梁,完全靠四坡屋顶承重,为下一步室内精装留下25米高的最大发挥空间。结构檐口最多处悬挑3.6米,檐下装饰木制斗拱。这种形式不但继承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优点,而且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做到混凝土与木构件的结合,即美观大方又坚固耐用。

四、结语

本案设计中成功地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结构形式相结合,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将木塔固有的展示方式与现代展览理念相融合,表达现代对历史的尊重、现代对未来的期望。

项目建成后受到多方好评,它即满足了使用方对功能、安全、造价等方面的要求,又满足了文物部门对建筑形式、外观的严格要求,并被专家评为“用混凝土表现传统建筑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并获得了精瑞建筑科技奖的优秀建筑文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