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英美文化总结优选8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09:45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1篇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修课,包括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该课程对于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发挥直接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系和细碎的知识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概况》课程采用主要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和问题都极其明显:首先,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甚至,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创新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主导,基本上互动环节没有特定的教学设计。

其次,该课程易于过渡成泛读课。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信息量极大,需要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花费时间来进行阅读,虽然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但是知识点的掌握容易被忽略。最后,不同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阅读基本上全是英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更不用说一些语法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自行掌握。这些问题使得《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掌握坚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基本状况有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题型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来维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意图,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行为,同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丰富理论知识,确保自主学习的方法的持续完善和更新,达到具备自身良好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凸显学生的能动作用,能较为有效地启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的平台,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之上发现可能的问题,探寻知识点,学会必要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习的习惯,以便激励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问题型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突破精读课程教学中惯用的逐段讲解的模式束缚,紧紧围绕与文中内容有较强关联的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鉴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并且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目的性地遴选一些与本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给予学生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被动的过程,变成了自主探寻的积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科学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问题型教学的优势在于:

(1)问题型教学可以创造问题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能动性。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知识之门的钥匙。

(2)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留有空间,使学生在用思考填补思维空白的过程中,产生启发式思维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不经意的“填鸭”,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生搬硬套。唯有化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氛围。

(3)“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问题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课下学习兴趣激发的紧密结合,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因此,问题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解决很多现存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任务。此外,以授课内容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构架教学活动。结合问题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给出问题,激发思考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问题型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提出若干问题。如:了解各国国情知识时,提问学生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区别。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研究比较;面对复杂的美国地形地貌,可以提问最长的河和最高峰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没有目的地去阅读。

(二)解决疑难

此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较强的倾向了解新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划分任务组,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分组,使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问题型任务。学生在此环节,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协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

(三)总结和巩固

此阶段完成总结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启发学生时,及时察觉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立即做出适当调整。同时,对于学生给出的反馈,教师还应做出适当与准确的评估,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后,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可以使以后的教学活动任务更加明确,相关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以及团队意识的养成。总结的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完成,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布置课下的任务,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2篇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1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蘑菇)”,“(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3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个国家的灵魂是这个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所积累下的文化。而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文学评论可产生一定深度的影响。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其文化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正是不同的文化打造出了不同的文学,其差异让文学丰富多彩。纵观英、美文学的评论,其批评声音非常大,而且批评的角度、方法等更是多种多样,影响英、美文学的评论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差异上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

英美文学指的是英国、美国民众艺

术化使用英语的一种表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英语具有强烈的表达功能,其文学的风格也非常多元化。其分类一般包括:戏剧、文学评论、诗歌、小说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演变过得也非常复杂,在此过程中英国文学受到文学体之外的如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内容遵守了相应的自身规律,经过了一系列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二战之后,英国文学一般的趋势为写实――实验――多维度。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在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由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在初期虽仍具有英国文学特点,但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二战后,美国文学历经了三个阶段:新旧交替期(20世纪50年代)――实验主义精神期(20世纪60年代)――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期)。由此可

见,美国文字形成了和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其文学表现为多维度、平民化、爱自由等。在美国文学史上,可归纳为三次繁荣:第一次,19世纪前期所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有近十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次,文学理论、批评非常活跃,主要有结构、后结构、女权、新历史主义等。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传诵一时批评需直面面对三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第一,文学伦理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文学伦理学批评、道德批评问题(此内容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性问题);第三,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关系。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时期,文学品评沿着内在到外在研究的发展轨道,结构、解构、女性、新历史主、后殖民主义等等思想及理论,改变了相应的文学观,由基础上转变人们对于文学传统、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认识,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二、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文化发展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发展久远,有着良好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而且英语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的本宗,有着自己的优势,因它传承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好的表现能力。所以,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评论的时候,对语言的使用非常小心,也许是出于对本宗英语的崇拜所造成,生怕因为语言使用不当而玷污了英式英语的地位。所以评论家对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一向都是比较规矩的,缺少个性。

美式英语是英式英语的衍生,虽在本质上和英式英语比较没有改变,但作用自由、民主的新国家,美国在争取独立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是新生。美式英语同样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便带有创新的特点。而且美国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未留下大的历史问题。这些反映到语言使用面上即文学评论家对美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具有个性和创造性。这种语言上的创新与美国自由、民主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

(二)文化内含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在是在传承与脱离传统之间挣扎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复仇中挣扎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充分表现了他的不独断的个性,而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7到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宗教色彩至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传承与脱离传统的斗争。20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总体分析,英国文学评论界中除伊格尔顿之外,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向着现代、后殖民、女权主义方向发展。文学评论对以前文学理论成就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并构建起新的、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文学理论。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美文化渗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对应于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在这样教学模式的实施之下,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虽然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1]。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会对学生在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渗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首先是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英语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从这一教学要求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势在必行,只有在教授学生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对英语的起源、发展有非常好的认识,同时能够使其对应用英语的民族、地区以及社会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这对于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其次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是符合时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力日益强盛,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质的有用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应同时掌握人文及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不能够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对待,而是要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阅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长久以来,一说到英语阅读课,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多数将阅读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的讲解上,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了教师“围着教材、学生围着教师”的模式之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极易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遣词造句上。最终导致学生将词句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进行学习,而忽略了文章的结构及文中的语境,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习的词句,一旦其离开文章所特定的语境,学生就会出现不知该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的情况[3]。

因此,在英语阅读课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词句的学习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相联系,才能够不断地帮助其提高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如此,英美文化的渗透,还能够很好的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词汇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词汇,才能够学好英语,基于英语词汇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词汇的拼写和发音上。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处于一种机械式的记忆状态。学生对词汇只是大量的背诵和记忆,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实际的交际和交流。且单纯地对词汇进行记忆学习,也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而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背后的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加深其对词汇的映像,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对英语词汇文化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词汇交际的能力[4]。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熟知并掌握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英美文化,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谭雅素,刘江华.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2]拓晓波,刘百宁.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有效贯穿[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评论文化差异

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等,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总要受到外界及自身认识的限制,从而导致其评论的依据、方法甚至角度、态度上的差异,从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出发,英美文化差异在其文学评论中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

(一)英国文学及其特点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历史、政治、社会发展、文化兴衰等都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推动英国文学不断革新、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的文艺复兴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萨里、华埃特、斯宾塞、马洛、海伍德和莎士比亚等。17世纪,英国文学经历了玄学派及骑士派两个阶段,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又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和现代主义阶段。18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崇尚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新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到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气息开始显露,文学家对于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日益强烈。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文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题材逐渐扩大,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旨在通过文学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文学被赋予政治、经济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的英国文学写实比重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文学除了会受到文学体的影响,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同样不可避免,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自然在不同的文学中留下了烙印,其内容同样遵循相应的文学发展规律,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写实、实验及多维度的特点成为二战后英国文学的一般发展趋势。就目前状况而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同样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发展。英国文学顺应时展的潮流,更加多元、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文学繁荣,巩固其在世界文坛的重要位置。

(二)美国文学及其特点

与英国文学不同的是,美国文学的历史较短,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国家,移民较多,因此,美国文学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庞大性等特点。美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和二战后。

殖民时期,早期浪漫主义在美国文坛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美洲大陆在殖民地时期经济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文学来源于日常劳动、生活的积累,多是赞颂自然风光、高尚品格的诗歌作品,人们口耳相传,世代延续。早期的浪漫主义与后期的浪漫主义的不同在于,早期的浪漫主义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

一战前的美国文学发展平缓,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相继产生,在美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文学家们将目光从遥远的天堂投射到了现实生活中,现实性不断增强,为日后的美国文学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战后,美国文坛出现了所谓的“迷惘的时期”,由于战争的摧残,美国文学家们开始对人性、社会产生怀疑并开始反省,深入剖析人的灵魂深处的善与恶、罪与罚。

一战后二战前,美国文学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19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各种流派,同时也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发展时期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方面的种种矛盾。美国文学的现实性愈加突出。到了30年代,左翼文学成为佼佼者,在美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美国文学界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在这些流派中,现实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对走向世界,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影响。

二战前的美国文学经历了现代派和南方文艺复兴两个阶段。二战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与此同时,美国文学呈现出多样式的局面。按照文学风格的不同将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美国文学经过充足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学体系,成为独立于英国文学之外世界上又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分支。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特点曾作出明确的说

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英美概况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改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数都是围绕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B等级考试为教学中心,主要强调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正如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则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的最低要求。正因为这种重理轻文的“实用主义”学习背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然以语法教学、单词教学为主,学生没有途径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常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匮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基于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职院校开展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继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以上说明,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探索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并以我校为例,英美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合理选取教材与授课内容

大学英语专业所使用的英美概况课程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低,难度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一套校本教材、制订符合本校学生能力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继而制订合理的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这样的“活”教材,如名著电影等等,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选择上,授课内容的选取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将某个国家的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也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2.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布置授课内容,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讨论题目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授课并在课后讨论,教师则进行启发式引导,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政体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等有自己的认识。学生的积极参与,带着任务学习英美文化常识,教师再查漏补缺地增添知识点,会使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更广泛的知识。

3.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讲到英国政治制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女王》,虽然不是完全展现政体风貌,但仍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

4.英美概况选修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在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估手段上,我建议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最好能采用多元化考核办法,比如使用课堂表现20%、课外作业(活动参与)40%和期未测试40%这样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辅助的评价考核模式。旨在激励学生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背景介绍、ppt制作并讲授,阶段性知识点小组比赛等等,这些都对学生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5.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见附表),总体来看,学生对英美概况选修课课程的学习意愿较高。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操作技能。学生对一贯接受的被动式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希望在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涉猎知识,更好地发展自我,充实头脑提高人文素质。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对我们如何有效地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的课程及教学安排等给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和极大的帮助。

英美概况选修课的开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外语教学的需要所在,是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高。什么是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教育模式下有着对世界清晰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独挡一面的职业操作能力,有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劳动者就是复合型人才,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就只是一群会操作机器的人而已。我们希望,不仅要面对所有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一门英美概况课程,而且要带领学生立足本专业,拓展眼界,了解世界,充实头脑,提高外语综合基础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表:

问卷调查(学生版)

对XX高职学院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调查与研究问卷

尊敬的同学们:

本研究旨在提高XX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希望您能认真填写真实情况,我们会为您保密,不将任何信息用于科研以外的用途,谢谢合作!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专业

毕业中学a.城市中学B.县城中学C.乡镇中学

(一)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是否有必要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

a.十分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D.不知道

(二)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想收获些什么(可多选)

a.增强对英美国家的了解B.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C.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方法D.提高人文素质

(三)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

a.教师讲授

B.师生互动

C.小组讨论

D.教师创造条件督促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四)你认为学习此门课程的难点是什么(可多选)

a.知识点多

B.基础薄弱,阅读全英文的教材时语言理解方面有障碍

C.课时少、内容多

D.课程考试用英语难度大

(五)在课堂教学中,希望教师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可多选)

a.黑板+粉笔

B.指定的教材

C.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D.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幻灯片(ppt)

(六)你希望的考核方式是什么

a.开卷

B.闭卷

C.提交论文

D.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七)谈谈你对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建议。

(八)对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所需要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有何看法?

参考文献:

[1]吴格非.改革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水平[J].外语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7):228.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7篇

[关键词]英美概况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一、《英美概况》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强,然而中西方在文化、礼仪、交流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将失误降到最低,顺利完成交际,对《英美概况》课程的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英美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美、澳、加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概况、科学技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扩大知识面,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该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知识的输入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知识,为其他英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英美文学和报刊选读课程奠定知识基础。然而,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先已准备好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并没有取得事先预定的效果。因此,如何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许多教授《英美概况》课程教师的共同愿望。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该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索性地提出了几点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英美概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伊始,笔者开始承担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对学生做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学时问题

《英美概况1》课程即对《英国概况》学习的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周完成。而概况课内容繁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每周2学时的学习并不能触碰其内在。与此同时,每周2学时的教学进度稍显过少、间隔过长,容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连贯掌握,尤其是对英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为明显。英国历史上王朝和国王众多,而且国王即位的顺序并不像名字一样按顺序排列,如JamesⅠ,CharlesⅠ,CharlesⅡ,James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将教学进度由每周2学时调至4学时,提高上课的频率,进而有助于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使用教材问题

目前,各所院校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但以下几本教材使用的范围较广。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肖惠云教授所著的《当代英国概况》,该书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并且各章节所提供的数据、图表、影像资料均为最近几年所统计的数据,使同学们对英美经济数据的增减、人口的变化、各产业在社会中的分配比例等都形成了直观印象。但该教材并未涉及英国历史知识,英国历史悠久,自石器时代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一部漫长、悠久的历史教科书,对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美国的历史章节起着铺垫作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奎武教授所著的《英美概况》、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来安方教授所著的《英美概况》,这两本书各章节划分明确,内容详细且完整,尤其是张奎武教授主编的书籍,无论是从内容和难度层面上看,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笔者在备课时将三本教材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学生文化基础问题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而初、高中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主,故都是机械性的、照抄照搬、死记硬背,没有将相关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了同学们的厌学心理比较严重。Sprattelal(2002)指出,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应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提高知识储备,从而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四)心理因素问题

生活在科技信息爆炸、媒介高速发展,我们时刻都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包围,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如果教师不说的话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教师讲解的话我们便知道,知识或信息图示已存在大脑中,只不过没有被激活。这样一来,同学们便认为该课程自学便可,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也有部分同学对某些章节内容只知表面,并不深知其内在,也认为自己对该知识点已掌握,慢慢便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

三、改进《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一本教案、一根粉笔、一个水杯,从头到尾像说评书一样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像鸭子听雷一样,教学活动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新教学方法的日益增多,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religion这一章节时,课前可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whatarethefivemainreligionsintheworld?whoisJesus?whatistheeasterDay?whataretheeasterpresents?whydowegivethem?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或课外读物等方式找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加以指导,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再精彩,也很难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通过对所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笔者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对图片、电影、录音等传媒方式较感兴趣,对文字表达方式稍显抵触。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视听设备完美呈现声音和图像,丰富的内容、真实的图像,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事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例如,在讲述美国地理自然状况的时候,通过图片对美国的河流、山脉进行讲解,方便学生记忆其地理位置,同时通过视频的播放欣赏这些山脉的旖旎风光,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在讲解英国王室的时候,教师可找些图片供大家欣赏,同时还可提供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结婚的录像供大家欣赏,播放《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著名影片,不仅了解王室的历史和生活,还可以了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

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学习一些社交礼仪、文学等通俗易懂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presentation为形式向同学讲授内容。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同学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演短剧的形式,模拟西方的婚礼、法庭等现场,使同学们置身其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即使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很难将这些最新资讯囊括其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重视书本知识,应该将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且与该课程有联系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如我们在学习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时,可将目前在任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总统奥巴马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其竞选方式、基本立场,并结合各自的电视演说和电视辩论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五)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和讲解的知识必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途径之一――课外时间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定期举办讲座。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邀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介绍其在海外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与外教、留学生进行交流。将外教、留学生请进课堂,与学生就某一章节或某一话题进行沟通,各抒己见,拓宽并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以致用。

新编英美文化总结第8篇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

0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

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敏,邹囡囡.合作学习法——《英语国家概况》教学的有效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