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14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20:03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篇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您的建议是?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2篇

客家童谣内容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孩子们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幼儿不仅感受到客家方言的语言美,在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训练幼儿语音的同时,使我们的本土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像“开火车”边唱歌边玩开火车的游戏:“(车头):哎嘿哎,涯个(我的)火车马上就爱(要)开嘞,(车厢):往耐之(哪里)开嘞?往耐之(哪里)开嘞?(车头):涯个(我的)火车爱(要)往XX(地名)开嘞,爱(要)往XX开嘞!”,有的客家游戏都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我们也可以为民间游戏创编儿歌。这些儿歌非常顺口,颇具地方特色,深受幼儿喜欢,在增加幼儿民间游戏兴趣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跳线绳”时,只是单纯的喊节奏,有点枯燥,但我们为其配上儿歌:“风吹树叶哗啦啦,小红起来叫阿妈,阿妈说:‘你睡吧!狼来了,我打它!’”节奏正好,一举两得。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3篇

在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游戏活动,教师们通过对客家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拓展,并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而且要寻找客家民间游戏在幼儿主题活动中整合的有效途径,探索客家民间游戏在幼儿主题活动中进行渗透的教学方式,以形成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渗透方法,从而积累一些优秀的案例,这样可使教师获取更多的客家民间游戏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客家民间游戏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教师对客家民间游戏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客家民间游戏素养,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迅速提升。

总之,客家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块瑰宝,它的魅力经久不衰。在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游戏活动,对幼儿动作发展、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亲子关系的改善、提升教师的游戏素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幼儿教师有责任将客家民间传统游戏深入幼儿园活动,让孩子们传承民间传统游戏的精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赞0

还能输入140个字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4篇

在幼儿园开展客家民间游戏活动,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家长,尤其是老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客家民间游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前以工作忙或农活多为由对幼儿的在园生活漠不关心的家长们在客家民间游戏的搜集活动中一反常态,热情特别高涨。在家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这对于习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的独生子女,获得的可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客家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独特教育作用。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5篇

(一)贴门神、春联

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家家户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门户装点一新。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还会在家里吊上大红灯笼,还会在家里的花盆插上富贵竹,代表着全家富贵。在贴“福”这个字,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我要具体介绍一下,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二)全家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女人们会准备晚上要吃的食物,主要的食物鸡,这鸡必须拜过神,据说拜过神的鸡,吃了之后就会平平安安。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例如,鸭、鹅,海鲜,葱头,蒜头。葱头代表孩子学习越来越聪明,蒜头代表着孩子在学习上算数好。在春节期间每一样食物都代表不一样的寓意。做好了食物,就会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吃团圆饭。

(三)大年初一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_红枣茶_,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_拜茶_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_正月初一喝汤的_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_长寿面_,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紧接着就去拜神,拜完神回来后就要带上柑到期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在我的家乡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共品功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愿望。

(四)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还有年糕,柑橘。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被我的家乡人称为“食日昼”。不仅是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就连亲戚也要带着柑橘来拜年的。

(五)迎神接福

正月初五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五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6篇

1、风俗习惯

下面是有关春节时候的习俗,虽说小打小闹,但也是地方的风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打开祠堂的大门,把里面供奉的观音寿星公公等神仙抬出来,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里辈分较大的前辈们将其擦洗干净,再给他们一番仔细装帧。神门便被打扮的光彩夺目。随着他们便在鞭炮唢呐声中被请入到专制的木架上,将木架放入一顶装饰的十分漂亮的木轿里,由村里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抬围绕游走。后面通常跟着浩浩荡荡的观看队伍,尤其是孩子们喜欢跟随木轿追打嬉戏,场面甚为热闹!木轿过处,人皆欢喜!当然你还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停放一会儿,但你必须不停地放鞭炮,还得包红包,图的一个吉利。这些财务便充当村费,供以后一些农节开支,为各种村里活动提供保障。

农事安排在农村很讲究的。我们村要过农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劳作。发试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时,各家各户先要开秧门,下田栽禾苗时秧不够。不能互相用手递秧,栽不赢后面的人抛在田中间叫吃田螺。我们这有种特产红桔,红桔产区采摘红桔时,摘桔人不能喝酒,还得剪指甲,并要用木制马梯来摘。

我们还有饮茶风俗,以擂茶最为显著。擂茶是我们新干一枝独秀的奇葩。过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现在已被新干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谭丘。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我一根半米长的擂棍将茶捣碎,边擂边不断的给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也可以。直到钵中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同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药用。

除此以外,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新干莲花落又称为落离莲或者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内容多为劝世人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效。

2、民间建筑

新干宝塔山七级状元塔位于105国道旁,是为了纪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讳,敢疏小人,为当朝做出了丰功伟绩。也是为了激励广大新干学子端正态度,积极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青铜文化公园和大洋洲青铜博物馆都展示了商朝时候的文物。极大地深化和推动了江西对殷商文明的认识与研究,还有利于考古工作的进行。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7篇

客家民间游戏有它独特的趣味性,它对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冰块解冻”游戏中,已变成“冰块”的幼儿必须一动不动的在原地呆着,直到有伙伴来解救他,这对一个幼儿来说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无疑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只能“定”在那儿等待别人来解救他。这对孩子的坚持性、自觉性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些客家民间游戏难度较大,如在“摸田螺”游戏中,摸螺者必须蒙住眼睛,“田螺”必须猫着腰走,幼儿必须自始至终遵守这一规则,如果做不到,就会造成同伴都不跟他一起玩的后果,这类游戏大大锻炼了幼儿的意志,使幼儿获得耐挫能力。还有些游戏需分组进行,并有一定的规则,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8篇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汕尾春节的民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9篇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客家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和碰撞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广东、台湾客家联谊会

?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0篇

客家围屋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如关西新围,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有禾坪、照壁、马廊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

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一般实行二次葬!

二次葬时,要把尸体拿出,清洗,然后拿去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_明媒正娶_,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_六礼_。所谓六礼是:_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_。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1篇

摘要: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每每有一种时下人们常说的“穿越”能力,尽管两岸意识形态,甚至长期处在敌对状态,可在根本的方面,却又无形中趋于一种出奇的一致。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同样也开始了民主进程,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就曾经从半个世纪的沉沦、失落、自卑中奋起,走向了文化的自信,两岸的“大河小说”,体现客家文学与客家精神的贯通,尤其是颇受青睐的纪实文学,对两岸分离演绎出的历史悲剧,更有着深沉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海峡两岸;客家文化;沉沦;复兴

二三十年前,在中国,也就是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就曾经从半个世纪的沉沦、失落、自卑中奋起,走向了文化的自信,来了个“文起八代之衰”,建树起了一个族群的尊严。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今日不无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两岸的文学,包括大河小说,尤其是纪实文学说起。当年,两岸在无法沟通之际,却几乎同时发生了客家族群共同奋起的历史事件。

时间――历史、空间――地域的大跨度的变迁,无疑会让一种文化发生巨大的裂变,从而释放出可观的能量。正是在这一格局下,我们期盼客家文学的辉煌。

而海峡两岸的客家文学,不仅曾有过共同的裂变,即从原乡到沿海,千年迁徙,万里长旋,同时又经历了因海峡相隔,历史惨剧的再一次的裂变。客家文化几近半个世纪,两岸同处于“万马齐喑”的境地。

但是,历史与文化的传统,每每有一种时下人们常说的“穿越”能力,尽管两岸意识形态,甚至长期处在敌对状态,可在根本的方面,却又无形中趋于一种出奇的一致。大陆经历了“反右”、“_”的“_”,直到1978年底的_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算结束,而台湾的“戒严”之“白色恐怖”,也是一直到1986年宣布终止。两个政治强人,_死于1975,_仅后一年。而在他们之后,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同样也开始了民主进程,虽说仍有不少差异,但大趋势则几乎一致。而这,不能不说是共同拥有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尤其是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潜意识”仍在顽强地发挥作用。

对于客家文化而言,竟是惊人一致的同步。

大陆80年代,陆续出现了若干把注意力集中在客属地的作品,纵然客家意识还不怎么明显,甚至文学观念仍有待解放,如老作家白危的《沙河坝风情》,以及隐含国共和解的《抓来的老师》。而台湾“解严”后第二年,《客家风云》杂志创刊,客家杂志进一步提倡“心怀客家,认同本土,放眼天下”,及至1988年,发动起客家的“还我母语”大游行。

一如前国台办负责人张铭清认为:

“从一定程度上讲,客家文学架起学者研究与民众情趣共通的桥梁,实现雅俗共赏,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提升客家文化自觉。1997年谭元亨的《客家魂》三部曲问世为标志,体现客家文学与客家精神的贯通,甚至改编自该书的12集电视连续剧《客家女》也向海内外热播。台湾方面有林清玄不仅有广受两岸读者欢迎的“菩提”系列散文集,也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和文化关注的作品。正是有郭沫若、李乔(高雄人)等客籍文学巨匠将客家文化精神融入了文学作品,客家文化的渗透力日益增强,以至于台湾的黄子尧编出了《客家台湾文学论》、《台湾客家文学史概论》等作品,大陆方面也有《客家文化审美导论》等具有概括性的理论作品问世。可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态,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蓄积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陆关于客家渊源的大大小小研讨会,终于在罗香林的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推进。而1990年,台湾更成立了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委员会,并发起了“新个客家人”运动。在香港、台湾发起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终于进入了内地,在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举行。

而后,双方都紧锣密鼓地把客家大旗挥扬了起来。

1992年,客语刊物《客家台湾》创刊。

这也是“九二共识”的一年。

1994年,大陆长篇小说《客家魂》第一部由最大的一个客家省的出版社发行。

1996年,宝岛客家电视台成立,首届客家文化节举行。

同年,大陆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客家女》开拍,不久即在中央4台、8台连播。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2篇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政府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赣县是许多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是从古至今的客家文化聚集地。来到赣县,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美食所深深吸引,就连不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其中有名的莫过于让赣县所有的“板鸭之乡”的“沙地牌”板鸭了。板鸭以传统工艺程序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晾晒等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沙地牌”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依据该工艺制作的“沙地牌”板鸭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具有“形如月琴、皮张洁白、毛脚干净、肉嫩骨脆、芳香四溢、盐味适中”之特点,被人们誉为腊味之王。

当然,“民以食为天”,既有食,必有饮。赣县传统的习俗“擂茶”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是一枝独秀的奇葩。

在十分美味的肉类中,“梅菜扣肉”是美味无比,老少皆宜。梅菜扣肉即我们常称之烧白,因地域不同而名字颇多,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当你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它一点不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赣县是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城,是一个传统的地域,如果您来到了我们赣县,一定要品尝那些美食,一定让您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赣州,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那里的客家人都非常好客,来过赣南的人,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好客之道。在那么多待客美食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客家酿豆腐。

“酿豆腐”这三个字虽然听上去有点奇怪,但却是每逢佳节我们客家人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肴。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做酿豆腐。

做酿豆腐的方法非常非常的复杂,一点儿也不能马虎。首先,选择豆腐就是很讲究的,豆腐必须是山泉水制作的才行,软硬适中,不然太软没办法酿制,太硬就会失去鲜嫩爽滑的口感。肉馅儿呢,一定得是土生土长的家猪五花肉,肥瘦相宜。还有新鲜采摘的大葱头,再是山里原生态的香菇。等材料备齐,先将香菇在清水里浸泡2小时,然后剁碎猪肉和葱,再把香菇切丁一起加香料搅拌均匀,混在一起放置一小时,好让香料渗入肉馅中。在肉馅酝酿的时候,我也没闲着,把外婆早早准备好的豆腐切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再小心地放进烧开的油锅里炸,看到豆腐渐渐变成金黄色就把豆腐夹起来,盛在碗里备用。

这时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酿,只见我右手拿刀,左手握馅,把一块块豆腐侧面切开一道大小适中的口子,再把馅儿小心翼翼地放入豆腐的“肚子”里。馅儿一定要塞结实,不然会掉出来,但又不能太用力,不然豆腐就裂开了。最后把酿好的豆腐摆盘,放锅里蒸。这时候火候不能太高,用中火蒸豆腐直到出锅。一盘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的酿豆腐就做好了。

我们客家的酿豆腐不但营养丰富,鲜咸爽滑,香味浓郁,还具有其特殊寓意。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那时南方还没有面,思念中原的客家移民便以豆腐代替面皮,将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裹着肉馅,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客家名菜。

【摘要】客家文化与台湾土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两种相异的文化在撞击过程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异。客番之间的互动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在其变异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族群心理、甚至族群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关键词】客番互动族群性格族群心理

在清代移垦时期,台湾的族群关系大部分时间内极不和谐。对客家族群而言,不仅存在因械斗导致的闽客关系紧张,而且也存在客番冲突。客家人每每受到势力强大的福佬人排挤以后,被迫进一步靠近番人的地域,在客番杂居的混合聚落本来就有冲突,带着冒险精神进入后山地区开垦的客家人更是与番人冲突不断。因此,客番之间的互动必然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番害”与侵垦――客家人与高山番的关系

汉人与番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人不断地侵蚀番人的土地。詹素娟在其硕士论文《清代台湾平埔族与汉人关系之研究》中指出①:“番业汉佃”原为清廷理想中的番、汉土地关系,但来台汉移民抓住番民憨厚朴质的性格,百般用技,巧取豪夺。如以少数廉价品,骗取偌大的土地;或利用番人不识字,擅改契约,巧夺土地,致使土地纠纷不断发生。另外官府与通事、社商的勾结对番人的压迫与愚弄也是重要的原因。在汉人逐渐在经济、文化、人力、技术上取得绝对优势下,台湾的原住民立即成为欲振乏力的“弱势族群”。为了抗拒汉人侵垦与官府压迫,番人奋起自卫。

客家人大规模入台是比漳、泉人要迟的,所以他们开垦的地方多为近山之地,而这些地方又多为尚未开发的生番所盘踞。生番为了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狩猎之地,加上有猎取人头以祭祀的习俗,所以时常出草杀人。而对于近山的客家来说,就经常成为被袭击的对象。乾隆曾在上谕中指出:“内山系生番巢穴,向闻遇有内地民人到彼,即行杀害”。②闽浙总督英桂在奏折里说:“由枋寮经桐脚南行,可至风港,沿途山深菁密,仅阙一线,以通行人,兼有凶番潜伏。”③客家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筹资募丁,编组乡勇,修建木栅,设立隘寮,严加防范。

由于客家人与生番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的关系,总体而言,生番的汉化程度不高。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开山抚番”以后,生番才真正开始汉化,汉人与生番的关系才逐步走向和谐。因此客家与生番的关系大体经过了:冲突――涵化――同化的过程。

融合与汉化――客家人与平埔番的关系

早期的客家人与平埔族人的关系,从土地的契约来说,一般是佃户与业主的关系,双方合作较多。但随着移垦的扩展,这种租佃关系有所改变。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客家人在累积一些资金后开始投入垦拓活动,并向原平埔族业主购买耕地。这些原本是平埔族业主的佃户的客家人,也不乏有因参与垦拓而致富者。如嘉庆六年(1801)十月承买竹堑社白“番”鲁于改耕田,而后捐给义民庙为香灯祭业的林先坤,因聚集族人从事垦辟活动,家境、族势渐盛。④在移垦后期,竹堑地区的客家移民越来越多,人口的优势和文化的优势以及逐渐取得的经济优势,使得处于相对弱势的平埔族人不得不渐渐为客家人所涵化。平埔族人不仅在农耕方面放弃了旧有的耕作方式,而且在文化、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也日趋“客家化”。竹堑社七姓祭祀祖先,除仿照汉人祭祀公业之方法办理外,亦祭拜神明土地公、清明祭祖、中元普渡,以及拨谷奖助族内子弟入义塾,参加科举考试,为族亲育才。⑤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平埔族人愈来愈普遍使用客家语,而原来的母语则“多成为死语了”。⑥施添福也指出:“客籍移民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保留区和隘垦区,并进而将这两个地区塑造成纯客的移垦社会,实得力于跟熟番保持良好的族群关系,而能获得他们的接纳和协助。”⑦因此,可以说客家人与平埔番的关系大体经过了合作――涵化――同化的过程。

客番互动对台湾客番族群心理层面的影响

整个移垦时期,在客家人与熟番杂处的地方,客家与熟番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与生番之间则基本上是“侵垦”与“报复”的敌对关系,在这场生存竞争中,两者的矛盾一直处于尖锐对峙的状态。

客家人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得其族群不得不加强团结和自卫的能力,甚至连他们的聚落也进一步加强防御功能。刘兴盛曾指出:“由于客籍垦民是恃着乡团武力的保护下,凭借优势的生产技术入垦原住民的地域,族群的矛盾冲突是相当尖锐的。弥浓庄民依着弥浓河环种植多重刺竹林围绕整个村落,再东西南北四向开设栅门,辟巡更到‘大更路’联络周围,出入均由栅门,夜晚闭栅巡更监视。乾隆二十年,为抵挡来自东边的原住民下山夺回原生活领域,在东栅门兴建城门楼,累石迭砖楼高三丈五,占地十五方丈,城楼上有垛墙屋阁。”⑧这些客庄以高大坚实的城门楼抵挡激烈的攻击,俨然成了一个个封建堡垒,确保客家人在强势的福佬人和剽悍的原住民的夹缝里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所以我们说台湾客家人“团结、强悍、械斗”的民风不仅与其族群习俗的承继有关、与福佬人长期械斗有关,也自然与其靠近内山,频频遭受“番害”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客家人与熟番杂处却有助于增强客家族群的包容性。由于客家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地,所以也容易出现客番杂处的现象,《恒春县志》就有记载:“民居曰庄,番居曰社。有所谓客庄;客人者,皆粤人也。庄如西门外之保力、统埔、四重溪、内埔等及城内之客人街是。又有客番杂居者,如东门外之射麻里、文率、响林、八瑶、太古公、万里得、八姑角、牡丹湾、罗佛山等,南门外之大板埒、潭仔、垦丁等庄是。其闽籍者,则不系以客,亦不与番同处云。”⑨这说明南部地区的客家人与番人(熟番)杂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移垦初期,官方记载往往对于客家人持较负面的看法。“各庄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室家;漳、泉人称之曰‘客仔’,客称庄主,曰头家。头家始藉其力以垦草地,招而来之;渐乃引类呼朋,连千累百,饥来饱去,行凶窃盗,头家不得过而问矣。”⑩由于这些客家游民无家世,往往无牵无挂,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乃是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农历年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后,我们都叫“入年界”意思就是过了今天新年就算是到来了,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家里,打扫卫生,办年货,酿豆腐,做煎堆(年糕)……

到了年三十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都会在子时一到时,争抢第一个点放鞭炮:我们当地叫“打头炮”。而到了年初一早上,打开门第一件事也是放一串鞭炮,这就叫开门红。我们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那天,把堆积秽物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叫“送穷鬼”。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过春节风俗。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3篇

从调查的结果看,汕尾地区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浓烈,而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汕尾地区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所以由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3.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

一、从妈祖信仰说起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实岁27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这是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这是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是明成祖朱棣的诗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然,妈祖本身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历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话传说。但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的某种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应当承认,也必须承认,神话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而妈祖神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从海外评价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的“土特产”,她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_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妈祖,对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贸易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开始传播为标志的。各地天后宫保存的清代以来的碑刻,都记载着极为丰富的有关海运贸易和商港开发的珍贵资料。

妈祖,这一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瞻拜妈祖,已成为许多华裔、华桥和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妈祖热”。

妈祖文化不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妈祖文化的全部还应包括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等。可以从各个领域去探索、研究。

二、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顽强地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哩”。(哩即母亲,把妈祖喻为母亲以上的祖辈之意)。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呢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濯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妈祖信仰还启遍及城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作为载体,对于了解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可以认为,研究妈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探究,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去发掘。三、汀江与妈祖

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妈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岛,后人建祠奉祀,这是陆地上最早的妈祖庙。妈祖原是一个地方的民间神,为什么会成为远近闻名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以历史观点考察。总的来说应与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与科学不发达,民众有迷信思想以及历朝皇帝出自统治的需要不断给妈祖加封有关。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治平赖家山将军凹,流入长汀境内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过龙门,流经新桥、大同、汀州镇、策武、河田、水口,左纳南山河,右纳濯田河、再纳武平县桃兰河,经武平县店下,再经羊牯的回龙,直通上杭,经永定县峰市入广东,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

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各县市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出任长汀县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州县吏和商贩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自建一“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四、研究妈祖要有正确的导向

信仰是对某一种学说、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崇拜、信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对美好操行德性的崇仰。而迷信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力无能为力时,用想象或者借助想象造出一种神力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况。现在,人们对天后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析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妈祖视作祖国母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他们对妈祖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性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妈祖视作一种具体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互助互慰,患难与共,因此,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天后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所以,妈祖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如果民众中还存在迷信的话,应予正确的引导,去除迷信成份,借鉴民俗,引导人们修身向善。提倡妈祖信仰中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善、团结互助、思念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利用妈祖这架璀璨的“桥梁”,加强同海内外同胞、侨胞、华裔(客裔)的联系,增强民族(系)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由于妈祖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国际女神,我们还可以通过妈祖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商务会议邀请函范本一

乘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东风,广东省文化厅、广东_基金会、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广东省文化学会、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定于20XX年12月10日至12日共同举办首届岭南客家文化风情节活动。

我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和丰富的社会活动举办经验,誓将此次活动办成高规模、高品味和高水平的岭南客家精英盛会。籍此整合客家文化组织和区域客家文化资源,并将岭南客家文化风情节打造为一块文化品牌,成为我省展示客家的文化窗口,为客家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与其他民系的文化、经济的共同繁荣贡献力量,今后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我们对本次活动做了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其中的岭南客家文化风情文艺汇演、客家企业名优特产展销、岭南客家文化成果荟萃和岭南客家文化论坛由于项目大、影响广,将以冠名的方式诚邀各界加盟,诚恳盼望社会信誉度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热心公益和文化传播的企事单位的协作和指导!

商务会议邀请函范本二

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X中国铸造活动周将于201X年11月13-17日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是中国铸造业的一次盛会,是铸造行业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和产品展览的良好平台。活动期间将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并组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会,还将组织一系列的行业活动。会议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收到的论文数量超过140篇。我们热诚邀请广大从事铸造研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员莅临此次盛会。

会议主题:先进铸造技术及铸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学术与技术交流:大会特邀报告;铸钢、铸铁、铸造工艺及铸造材料、特种铸造与有色合金、铸造装备等领域学术研究交流及生产技术研讨。

展览会:年会期间将举办展览会,为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开发市场提供机会和平台。

企业信息发布:

工厂参观:中天创展球铁有限公司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内容: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圣泉之夜晚宴、兴业之声晚宴;第十三届福士科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颁奖活动。

商务会议邀请函范本三

经与贵公司就项目合作事宜进行初步洽谈后,我公司对合作事宜进行了研究,认为:

1、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2、该项目不仅将极大的促进双方发展,而且还将极大的促进两地合作,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该项目所在我地区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具备合作的基本条件。

我公司认为,本项目符合合作的基本条件,具备进行商务合作洽谈的基础。具体的合作事宜必须经双方更进一步详细洽谈。请贵公司法人代表收到本邀请函后,派代表赴我公司作商务考察并就实质性框架合作进行洽谈,我公司将承担本次商务考察的全部费用。敬请告知准确时间,以利安排,我公司法人将亲自与贵公司面议合作事宜。

提到豆腐,不得不说一下客家人一种吃豆腐的吃法,他的名字叫酿豆腐,到了梅州新丰等地区,你一定要尝一尝客家的酿豆腐,去饭店点上一份,再来一碗米饭,豆腐又滑又嫩,想起来真让人流口水呢。

有关于酿豆腐的。流传着一种传说:相传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坐了皇位。这个乞僧出身的皇帝口味愈来愈刁钻,只觉得御厨的菜肴索然无味,马皇后见状,想到当初一同行乞的厨师黄心明会做“珍珠(禾)、玛瑙(豆腐)、翡翠汤(菠菜)”,于是进谏:“皇上何不把黄心明招进宫来做豆腐呢?”一句话提醒了朱元璋,于是命凤阳县令查访黄心明,克日赴京。不数日,黄心明被送进宫,倒也格外亲热。寒暄过后,黄心明便奉旨下御厨为皇上烹调豆腐,他悉心研试,独创了“把三关”(选料、制作、火候)、“走四步”(做菜坯、打蛋清、下油锅、熬糖汁)烹任方法。送予皇上品尝,朱元璋赞不绝口:“外酥内嫩,鲜美爽口,清香盈口,味同樱桃,甚合朕意。”因而黄心明身价百倍,他所做的豆腐被朱元璋命名为“御菜酿豆腐”,是大明朝国宴御席上的一道名菜,闻名天下。

这些豆腐,吃在嘴里很嫩,可是,从外表看起来,有一点焦,看起来硬硬,等到上菜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这外表所“迷惑”了,就等于:“石头里面有黄金一一看不出来。”当时闻名天下的菜,现在除了客家人,还有谁知道呢?在古代这可是道名菜呀!

制作酿豆腐很简单,里里外外不需要10分钟,这种豆腐看起来很复杂,可是呢,稍微简化一下,味道也是一模一样,这种豆腐呢,煮的时候不能心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煮这道菜也是一模一样一切都要小心,煎的时候要开小火慢慢得把它煎至两面金黄。

从这种豆腐上,我学到了做,凡事都不要心急,一心急,之前的所作所为就会毁于一旦。

客家民俗风情更是千姿百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客家民俗的“喊魂”就是其中一类。

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屋前多有小溪、小河或池塘。有的屋前屋后是高头高坎或山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小孩易跌。一旦小孩跌倒,多数都会着惊。晚上孩子睡在床上,心脏常一下子跳动,使小孩口说梦话:我怕!我怕!有的哇的一声惊叫起来。这种情况,我们客家人叫“孩子着吓”。

孩子“着吓”了,过去,家里的老人,主要是做奶奶的,就会用“喊魂”的方法,来使孩子平安睡好。“喊魂”的方法是:首先老人到小孩跌倒的地方,把魂飞魄散的“魂子”喊回来。如果是跌到河里(小溪或池塘),先将一块石头丢落河,口中念着:河里跌的不是××名,是石头哟!(如果是山边、路边、洼地则不必丢什么东西)然后面朝太阳,口中念:太阳公公保佑××乖乖,身体健康!满子归哟!满子归哟!满子东边跌倒东边归;西边跌倒西边归。最后用衫帕朝跌倒的地方把“魂子”帕着回家。到家后,将衫帕往孩子睡的床上打开,表示“魂子”已“帕”回来了。再往孩子的背部多次拍拍揉揉;往小孩的耳公尾上摸摸捻捻。口中说:耳公胆大,老哩做公太(女的说“婆太”)。这样的做法,要连做三朝(天),早晨、傍晚各做一次。这样就能给孩子压惊,小孩就会安眠善睡到天光。

“喊魂”的做法,虽属是一种精神安慰,老人祈求小孩健康的一种渴望,带有迷信色彩。但从中医学的穴位按摩疗法的角度来看,拍揉小儿背部的心、肺等穴位,捻摸小儿耳朵,“耳为宗脉之所原”,它与人体的经络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拍背按摩能治惊悸、失眠、心烦、心神不安等;揉耳朵、耳尾有治小儿急惊风等症状的功效。这就是“喊魂”有效果的科学依据。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他们主要是四世纪初(西晋末年)、九世纪末(唐朝末年)和十三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而客家文献则是内容涉及客家或客家文化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的集合。客家文献具有原始性、地方性、广泛性和无序性等特点,加之多数历史久远,使得对客家文献的利用、收藏和保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将分散的客家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之有序化和系统化,无论是对于弘扬客家精神、开展客家研究,还是对于保存珍贵地方文献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收集

(一)收集范围

由于客家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并且包含大量的非正式出版物,因此,在客家文献的收集上,必须要有计划有重点的收集。由于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华南各地,尤以广东东部、北部和西部,以及广西东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为主要集中地,因此,在文献收集的地域范围上应主要集中在以上几个地区,并适当辐射至周边地区,尽可能地做到系统、完整的收集。

(二)收集原则

1.系统性原则。对多卷册、丛书和连续出版物等文献,如期刊、年鉴等应保证连续的收集和采购,使其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非正式出版的印刷品,如手稿、线装本、族谱等以及音像资料、古籍实物、图片等,应尽量收集齐全,确保学科的系统性和文献的完整性。

2.针对性原则。客家文献学科庞杂,分布广泛且无规律,所以在进行文献收集前,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明确收集目标,有主有次,具有针对性的收集。

3.宽严相济原则。对于时代比较久远的文献,能收集到的要尽量收集;对于当代文献,不可多加限制,文献较少的类目则更要放宽,文献较多的要严格筛选,保持文献的真实性和特色性。对于无法判断其价值的文献,应尽可能的收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对其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

(三)收集方法

1.正常采购。对于正式出版物,我们可以通过书商和其他图书一样正常采购。在采购时,除采购纸质出版物之外,还要注意对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的采购。

2.互助交换。对于收集到的那些复本量大的客家文献,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与客家相关研究机构和收藏机构互通有无。如此,不仅提高了客家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更加丰富了相互之间的客家文献资源。

3.征集求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征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从而获得个人和机构的主动捐赠。此外,有些文献数量少,信息含量高,并具有绝对收藏价值的客家文献,应高价求购。如果实在无法购入,可以在征得拥有人同意和遵守版权前提下,通过复制或摘抄等手段予以收集。

4.专访收集。对于客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要派专人前往相关机构或相关地区进行专访,从而获得人物或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那些数量少价值量大的客家文献,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访求。

黄发有先生长于思辨又注重实证,才思敏捷而学风严谨,视野宏阔且业有专攻,在日益喧嚣浮躁的学术圈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当1990年代乱花迷眼的文本追踪批评变得难以为继时,他以一位优秀学者前瞻性的敏锐,在继续从事文学批评的前提下,将主攻方向转向文学传媒研究,在跨学科交叉中探寻出新的学术生长点。杂志、报纸副刊、出版社是文学生产的重要载体,这些看似文学外围的因素,其实与文学体制的沿革、创作群体的培育、文学思潮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关联,但是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复杂互动却多少处于被遮蔽状态,研究者的目光也较多集中于文本评介,对文本生产的具体过程,传媒对文学外部环境的塑造与内部质地的渗透习焉不察。黄发有先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以考古学的细致和耐心对此领域做了深入研究,其专著《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媒体制造》《文学传媒与文学传媒研究》等,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路径、存在问题做了扎实有效的示范与推进,这种学术沉潜的努力和用心颇令人钦佩。

布莉莉:黄老师,您是如何从文本批评和作家论等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转向文学传媒研究的呢?

黄发有:我以前曾在文章中说过,文本细读是审美批评的起点,也是严肃的文化批评的起点。但是现在存在的情况是,很多研究者没有认真读过作品,却可以根据文学史上的论述侃侃而谈,其实这种道听途说的现象是很值得警惕的。我在写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期间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如果忽略了90年代媒体对文学的改塑以及各种力量对于媒体的强势渗透,很多问题是谈不透的。对于当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复杂关系,早在1998年我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就开始密切关注,并且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1999年春天,我发现原先设计的博士论文框架有一些问题,对90年代小说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清晰地意识到传媒对文学的影响日益强化。后来,我在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与补充时,增加了对这方面问题的专题讨论,针对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文化、媒体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考察文学环境与文学生产的互动模式。后来逐渐深入地研究文学传媒,也算是水到渠成。

布莉莉:其实,大多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都知道,“文学传媒研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多数时候甚至是“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因为想要在此领域做出成果,需终日于故纸堆中爬梳史料,吃了不少灰尘不说,研究者自身亦有被资料淹没之虞,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主体性该如何确立?学术的想象力又该如何保持呢?您能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吗?

黄发有:你说的不错,这确实是目前“文学传媒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苦恼。很多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论文将目光关注于一本杂志、一份报纸,将其视为静态的研究对象,批评者的主体性被纷繁浩杂的文学史料环所淹没。

作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新兴领域,文学传媒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学术规范和方法体系,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较大,难以形成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在研究方法上,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以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扩展研究视野。研究文学传媒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以原始材料为入口,考察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同时,文学传媒研究必须将媒体纳入文学史的视野进行立体考察,要重点关注文学元素与文学性的生成方式与内在构造。第二,以史料发掘为起点,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以传媒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学史。文学传媒研究一方面要重视研究对象作为媒介的特性,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对象又是第一手的文学史料。因此,研究文学媒介不能无视其特殊性,将之混同于普通的大众媒介。第三,文学传媒研究应该从个案入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没有扎实的个案研究,容易流于空泛;没有全局观念和历史意识,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把个别性视为普遍性,作出误判,产生误导作用。第四,以内外结合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也就是文学生态。文学作品走向受众和社会,其常规渠道是文学传媒。文学传媒是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作用于文学的中介,面对外部力量的影响与渗透,文学也迅速地通过文学传媒,传达其回应与改变的信息。另一方面,研究文学传媒,应当重视媒介发展与文学思潮、文体变迁、文学生态之间的互动模式,即传媒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了文学的格局。第五,以定性研究为主导,以定量方法为辅助。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历史中,定性研究长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较少有研究成果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当然,量化分析方法的作用不宜被夸大,文学创造的价值不能以数量的多寡作为核心标准,更不应该作为唯一标准。

布莉莉: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信息化、平面化写作甚为流行,余华七年磨一剑创作的《第七天》,就被广大读者认为是“微博段子集锦”,由贫富分化、野蛮拆迁、蚁族、卖肾等支离破碎的故事单元连缀起来的叙事,颇似赚人眼球的新闻标题。然而遗憾的是,余华这种与现实近身肉搏的写作姿态,并未击中时代要害,反而呈现出一种急于表意的写作焦虑。

布莉莉:黄老师,我很喜欢您写的《客家原乡》和《客家漫步》两本随笔集,文笔间的朴素心声和诗意乡愁很让人感动。我曾很偏执地认为评论家要懂得创作才行,如果不进入创作的堂奥,评论起来总觉得底气不足似的。您觉得散文创作对批评实践有影响吗?“客家”的独特文化认同对您有什么影响?

黄发有:《客家漫步》更加偏重情感的抒发,《客家原乡》依然采用散文笔法,但有较强的学理性。这两本书的市场反响都还不错,《客家漫步》还获得了山东省的省级文学奖齐鲁文学奖散文奖。比较而言,一般读者比较喜欢《客家漫步》,而学术圈的一些学者更为推崇《客家原乡》。其实,我个人从读大学本科开始,就一直在构思客家题材的小说,虽然也写过一些篇章,但总体来说,还都是空想。曾经有不止一个老师辈的学者劝我,让我不能不务正业,放弃学术去写小说。吃了学术饭,真是欲罢不能,内心又会时时觉得遗憾和纠结。

在几乎所有客家族谱里,几乎都会提到先祖的荣耀,这种自豪感对后世裔孙也确实有一种激励作用。“五百年前是一家”,但往细处说,很多同姓的名人跟客家的关系并不直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经过反复迁移进入闽粤赣边区的客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底层民系。当海边肥沃的土地被别的民系捷足先登后,客家先民只能退避到较为偏远的大山深处,开辟自己的聚居区。客家人曾经因为贫穷而遭受到周边人群的歧视,甚至引发族群冲突。正因为在艰难的生存条件的磨砺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成了客家人可贵的精神特质。

在《汀江入海流》中,我曾经有这样的文字:“在离乱年岁、恶劣形势和陌生环境下,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勇于进取、信守诺言的精神表现得最为夺目。而一旦进入安逸的守成状态,以山地为文化根性的客家人就容易显现其保守、排他、狭隘、短视的局限性。因此,客家人要像南流的汀江一样,永远地保持一种流动状态,不断地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水源,不断地走向更为广阔的新世界。客家人如果丢掉了‘做客’的自我认同和危机意识,如果失去了放逐自我的勇气,如果沉湎于‘家居’状态中安贫乐土,那就成了地道的‘家人’而不是‘客家人’。‘客家’的宿命,注定与百世一统的守成无缘,在失去了家谱上最初的故乡之后,所有的地方都是异乡,在所有的土地上都只是寄人篱下的‘后来者’,永远在‘客’与‘家’之间流浪。没有为客的危机与艰辛,就没有居家的稳定与美好。”最近几年,借着到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授课和访学的机会,我搜阅了不少有关客家华侨的相关史料,也对一些典型的客庄、客家会馆进行实地踏访。这些经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客家的认识,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客家人获取成功的艰难,更应该以开放的情怀拥抱未知世界,自强不息。

我的家乡江西,可是一个围屋之乡,听奶奶说,客家人是在一个战乱中逃到另一个地方的,然后叫做客家人,其实关于客家人,我并不了解什么,但是却深深地迷恋着这个神秘的人家。

客家人自然有自己的语言,我从珠海那边搬过江西赣州龙南这边来的时候,这里的许多人说的许多话我都不知道,但是这里的人们都很热情,而且很友善,在这个小村子里面,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小偷小摸之类的事情,有的只是互相尊重。

而且客家人也很爱护坏境,在自家门口,没有一点儿垃圾,在校和边缘上面,看见的也只是清澈的河水。每次客家人早上一起床,在干好所有的事情之后,就是扫地,最先就是要扫自家门口看看脏不脏,因为客家人很爱干净,每天都要坚持扫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有为了别人,因为如果别人看到自家门口很脏的话,可能会让本来心情就不是很好的人更加烦闷,客家人不希望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什么事情他人而影响情绪。

这就是客家人,简朴的客家人,很爱干净的客家人,很友善的客家人!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_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_四大金刚_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_四小金刚_。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__五个一_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_东河戏_。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_扮故事_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_,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_三南_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_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_莲花落_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_五谷丰登_、_三星高照_、_八仙过海_、_岁寒三友_、_喜上眉梢_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_民间工艺美术家_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刺绣艺术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应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帘、轿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做工精细,风格古朴,立意多为吉祥与美好生活,色彩以红、黑、黄为多,风格独特。

古代赣南盛产瓷器,唐宋达到高峰。以宋代赣州七里镇窑最为出名。七里镇窑产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窑变为典型产品,瓷品纹饰以团菊、花卉卷草。图案丰富生动的黄陂窑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戏剧故事装饰为代表的固厚元窑及色泽乌黑光亮的东山坝窑黑釉瓷,还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寻乌上甲窑等,这些都是当时赣南质量优秀的瓷器。从瓷器的装饰艺术上看赣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数印花、窑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龙窑烧造为主。

赣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客家地区。有不少闻名于世的美术家和文学家。兴国人钟绍京不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清秀端庄的小楷为世人所崇。清初著名画家宁都人罗牧工画山水名声很大,被时人排名于五代画家董源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间,赣南的文学巨子更是辈出不穷,有唐代诗人家綦毋潜、南宋诗文雅健的赣县人曾几,清初_易堂九子_中的宁都魏禧、魏源,还有才华横溢的瑞金杨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门_四戴_--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赣南的堪舆文化名闻遐迩,杨派风水以杨筠松为祖师在曾文山等人的继承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永乐七年赣南的廖均卿、曾从政等人均因择皇陵有功而受皇封。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赣南书院文化在北宋时就具有规模,时任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就已开坛讲学,授?quot;二程_(程颢、程颐),后来,濂溪书院成为赣州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书院。''''文天样少年时代百里寻父来到赣县吉塘读书。明代王阳明也在赣州开坛讲学,给后人留下赣州通天岩内_观心_的一段佳话,后人又设阳明书院_发扬光大_宋代赣南各州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就已达14所,书院12所。王安石还专著_虔州学记_以记府学的迁址。大余的周程书院也运近闻名,为皇帝赐书_道源书院_,文天样为兴国的安湖书院做记,宋代书院文化得到社会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书院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赣南民间或半官半私的讲学和教育场所。

三、文物名胜

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赣州市西郊10公里,开创于唐末宋初时期。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内有翠微岩、通天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观心岩6个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龛279座及宋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均为佛像菩萨、比例准确,气韵脱俗以通天岩窟中的数龛造像最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最早者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题刻,以明代王阳明和唐邦佐书法最佳。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游通天岩访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促膝谈心携游赣城成为佳话,后代文人骚客不继_后坡公至_提留诗话于通天岩。

罗田岩位于于雩都县南郊公里,南朝时即有建寺,在罗田岩的悬岩峭壁上刻有唐以来的百余首题刻,可以以辩认的尚有20多条,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颐《游罗田岩》的七言绝句,还有南宋岳飞、文天样、明代王阳明等名人的题刻。此外龙南玉石岩、宁都翠微峰、石城五龙岩、兴国大乌山、会昌汉仙岩、赣州马祖岩、龙潭等地均分布有宋、元、明时期的许多摩崖石刻,当中不泛有文天样、王阳明等名人手迹。然而赣南最早的题刻却当数上犹双溪乡石门溪旁的一方西普题刻小诗。最大的题刻则是崇义县思顺乡桶江村刻在一块高8米,宽14米巨石上183字的_茶寮碑_,记述了王阳明当年镇压崇义农民起义炫耀武功的_丰功伟绩_碑。

赣南是全省现存古建筑最多的一个地区,在诸多古建筑中,以塔为著,最早的塔系赣县宝华寺内的唐代玉石塔,大理石砌成,塔身上浮雕许多佛教人物故事,是唐代马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觉禅师墓塔。赣南宋塔有6座,它们是赣州舍利塔、信直大圣寺塔、大余嘉祜寺塔、安运无为塔、石城宝福院塔。这些来塔大部分得到全面维修已向游人开放,明请塔在赣南就更多了。其他古建筑有江西现存最大的文庙即赣州文庙占地8000余平方米,于都明代木牌坊即步蟾坊,于都管敏春尚义坊,清代朗际石牌坊,石城扬村亭式坊等都是赣南数十座明清牌坊的精品,明请古桥中以安运永镇桥、龙南太平桥、信丰玉带桥为赣南诸桥之美。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2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运动,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们又称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客家人的革命运动。第二次的中央苏区革命斗争也可以说是一次以客家人为主体的革命斗争,这次革命写下_的初创阶段,留下了一大批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信丰为中心的革命斗争遗址。瑞金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中有15处点,如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_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符旧址、叶坪红军检阅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_叶坪洋溪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等。还有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皆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也是弘扬客家人革命精神的见证。

赣州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嘉右年间,经历代维修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3664米城段是我国罕见的古城墙。现城墙有炮城、马面、城门等军事设施,墙体上随处可见大量的历代铭文,最早的是_熙宁三年_铭文砖。赣州的名胜风景也胜不数举,比较出名的有八境台、都孤台、通天岩、马祖岩等苏东坡诗题的_赣州八景_。还有汉仙岩、罗田岩、翠微峰等洞天福地,奇山异景。它们即风光秀丽,山水迷人,又有着深厚古老的文化沉淀。

5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梅州日报社组织的“相约客家博物馆”小记者采风活动,使我深刻认识了源远流长的客家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客家博物馆有五个展厅,其中记忆最深的是客家建筑展厅。从展厅精美的客家建筑图像、实物和解说员的口中,我了解到围龙屋是客家地标性建筑,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最灿烂的一颗明珠。它的种类繁多,有方楼、圆楼、半月楼、八角楼、四角楼、椭圆楼……每个地区的围龙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历史悠久、设计巧妙、坚固耐用等特点。

参观时,我向解说员提问:“为什么围龙屋与普通的现代房屋在外形上有很大不同?”解说员笑着解答:“这是因为当时的客家祖先从中原迁徙而来,为了抵御外族敌人的侵袭,而建成围型建筑,同时围屋里的客家族人生活上可以团结互助。”她指着花萼楼说,“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也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围龙居还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听完讲解,我们对围龙屋的精巧设计、独特结构纷纷赞不绝口。

博物馆里一件件古朴的展品,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看见我们的客家祖先是多么勤劳、善良、智慧。这次的采风活动真是一次难忘的客家文化之旅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快乐之时,往往忽略了培养着我们长大的本土家乡文化,导致我们家乡的文化不段没落。一个地区的风俗是这个地区的特色,知道了地区的`风俗,才算是这个地区的人,而现在的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家乡风俗。因此我从家乡文化入手,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层度。

客家文化游戏活动总结第14篇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吉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友非常的普遍,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年初二开始,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吉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在客家过春节会感觉到异常的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道万象更新,到处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客家的春节600字作文。在除夕5:00左右每家每户都会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那是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的前奏。5:30正式开饭,大家在餐桌上吃饭,尽量坐紧凑一些,这样比较温暖。年三十的饭菜是最引人注目的,那刚刚出炉的盐犋鸡,色泽金黄,香味扑鼻,肉香骨酥;那清蒸鸭,鸭肉有嚼劲儿,耐人寻味;还有那糖醋鱼,在一层橙黄橙黄的酱汁上洒一些豆鼓,色泽金黄;客家酿三宝,分别是酿青椒、酿茄子和酿豆腐,有青紫白三种颜色,十分美味,是应有尽有,每盘都十分开胃。到第二天早上天刚刚蒙蒙亮,在村头便响起了刺耳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大家闻声而起穿上了大红色的新衣与新鞋,三步化做两步跑过来看热闹,那场面是格外热闹!而后,各自回家吃早饭行早礼,然后全家一起大扫除。年初二,出外拜访亲朋好友,收个“利是”,讨个吉祥。年初三,我们称为“穷鬼日”,假如,那天有人来家里做客,则客人称为“穷鬼”,主人一年不吉。年初四,可以出外旅游观光。年初五、年初六大家不出外,街上也冷清了许多。正月十五——元宵节,又一个高潮来了,每家每户都出外赏花灯,大家在街上摩肩接踵,站在高处往下望,那如同是蚂蚁换上了红装,在街上猜灯谜。此外,我们还要煮汤圆,所谓汤圆汤圆,吃了则会团团圆圆,汤圆也有各式各样的,有豆沙芝麻馅儿的,有花生米磁馅儿的,还有绿豆馅儿的,玲琅满目,能让你大饱口福。在客家过春节,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格外热闹的气氛,客家人是热情好客的,请多来客家坐客,特别是在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