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5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26:11

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第1篇

思维模型之一:目录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把教材的目录或者大纲,作为树干、树枝,把具体的知识点作为树叶,由枝干而树叶,逐一罗列(当然要注意重点与非重点的取舍),这种思维模型,称为思维树,

思维模型之二:一线串联法

一线串联法比较适合对四大程序法的复习。程序法规定了事物的发展顺序。考生可以选择类似佘祥林的案件,从侦查一直到死刑复核,联想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各个环节,然后与法条相对照。如此反复进行,甚至可以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思维模型之三: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是把相近、相反、相同的知识点或者制度进行比较。如民法中的传统论述题,多为联系、区别题,这属于横向比较,考查的是分析性思维,促进的是宏观或精确把握。比如,理解了物权与债权的区别,打通了任督二脉,应付物权、债权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就会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再如,掌握了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区别,对效力模式的掌握,就是纲举目张般的掌握。

思维模型之四:图形列表法

有三种图:

第一种图是鸟瞰图,分为宏观鸟瞰图和微观鸟瞰图。宏观鸟瞰图帮助我们把握学问的体系,在理解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微观鸟瞰图是一个具体制度的结构描述。

第二种图是法律关系图。在涉及三方以上法律关系时,要用图形来表示,

久而久之,空间想象能力就出来了。在考试中,图形自然在脑海中浮现。

第三种图是表格。相同、相反、相似的内容,要列表归纳在一起。比如,考生可以把所有效力未定的行为列在一起,既帮助理解,又加深记忆。

思维模型之五:论述八股法

在做论述题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例如,论述题一般分为四段:第一段讲含义,第二段叙述法律规定,第三段结合所给材料指出制度价值,第四段为小结。

思维模型之六:法条串联法

重点法条法风行一时,也是我历年所主张的。法条串联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考查法条与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或价值关系,否则掌握的法条是支离破碎的,不足以应付考试。

第二,适度注意立法理由,体会法条所体现的法律的基本价值。

第三,要有法条链接的意识。要有天马行空般的联想。

第四,对底线式的法条,要记忆,记忆性思维是分析性思维的基础。考生不妨听听法条的录音。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

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第2篇

巩固对这种模式的认识。继续阅读,因为一篇文章太少了,不足以形成深刻印象,因此,多读两篇同类文章,以求举一反三,加深认识,打成烙印。

第四课:总结这种模式的优势

有了三篇同类文章的阅读,知识丰富了,认识深刻了,于是,总结一下这种模式的意义与长处,很有必要,可以建立感情,可以提高继续认识与积极使用的自觉性。

第五课:思维训练

第六课:三步构思法

第七课:构思训练

构思是一种技能,技能全靠多多训练,因此,我们专门安排一节课,大量训练,以熟练掌握。

第八课:考场应用

考场上,作文题目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必须熟悉,必须研究,因此专用一课,帮助考生应对考试。

以上就是我们组织学习一种模式的过程。依照这种步骤,看起来很麻烦,其实合起来不足96分钟,效率是很高的。

什么是《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的思维模式,广义上就是这种模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思维模式——先看玻璃的这一面,然后吃透玻璃的另一面,在读中取得知识,在练中获得技巧,在写作中转化为综合写作能力。有了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还害怕什么考试作文题目?这就是读写结合,这就是高效转化。

二、微观上的思维模式

——直接应对高考的思维模式

模式议论文在考场上如何应用呢?很方便!只要你经过全程训练,掌握各种模式,考场上管保你怀揣十余种写作模式,胸有成竹进考场,从从容容得高分。

我分别做过三次讲座,每次讲一个题目(全国性题目),每个题目我都介绍四种以上对应的模式,这说明模式议论文介绍的16种模式对付各类高考题目绰绰有余。

今天,我们以去年全国作文二号卷为例,来看看模式议论文各种模式的广泛适应性。

先看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如何破-解这个题目?我们的意见是分为几个层次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层,抓住故事的主要矛盾分析。应该明白,凡是有人物特别是多个人物出现的题目,其间必有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分析是最聪明的做法。本题的主要矛盾是军方人士与统计专家沃德见解不一的矛盾,因此分析矛盾的核心是首要任务。由此:

1.分析军方人士只见战机外在弹痕的现象,不见机身内在完好的实质,由此提炼出论点:不要被表面现象蒙住眼睛,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2.分析军方人士只见返航军机弹痕的统计,未思损耗军机受伤的状况,由此提炼出论点:不要以部分代整体,应该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看问题。

这两个侧面应该是核心问题,属于第一代直接分析。在这方面立论,价值也会更高。

第二层次,分析矛盾的原因。这尽管也属于矛盾范畴,但毕竟是第二代间接分析,不是直接因素,其价值多少会减轻一些,如何评价,就看考官的掌握以及自己的论述技巧了。比如,下面三个方面都是对沃德个人素质的分析。虽然与核心事件相关,但毕竟有距离了。

3.分析沃德见人所未见,提炼出论点:科学思维的精明。

4.分析沃德发人所未发,提炼出论点:发表独见的勇气。

5.分析沃德之力排众议,提炼出论点:坚持真理的韧劲。

如上三个侧面的分析,来自主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价格有所放低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层次,由主要矛盾派生出来的属性,属于由主要事件引申出来的内容。引申之谓,引而申之,已经由此及彼了,自然属于派生出来的新的意义。例如:

6.分析军方最后接受沃德意见,提炼出论点:兼听则明。

7.分析军人人士糊涂,统计专家精明,提出论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两种分析,从根本上说,已经离开了维护军机本身,离开了核心矛盾本身,已经属于第三代意义了,可以说属于引申义了,距离更远了。以之立论,未尝不可,但价值应该是打折扣了。

第四层,完全离开矛盾中心,擦边球,甚至是离题而去。如下两种分析与立论,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因为,二者与故事的矛盾毫无关系,只是涉及事件的内容而已,不在故事的矛盾之中。这样的分析与立论,应该说是失败的。

8.分析对战机的维护,提出论点:亡羊补牢。

9.分析调查战机上很,提出论点》防患于未然。

对于加强战机防护,军方与沃德并无矛盾,不属于争论范围,仅仅是故事必然涉及的事件而已,没有论述价值。

(二)构思

由于这道题是材料作文,可以写为证明文,可以到外界寻找论据,因此,只要抓住一个切入点,引申出去,获得一个论点,写起来就灵活多样了。

思路:

多要素模式

(《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第2号模式)

多要素模式是万能模式,任何题目它都能对付,因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有要素。你有要素,我就可以分析你,就可以写成文章。所以,可以大声地说:“没思路,找要素”。记住这6个字,学会要素分析,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永远有路可走。

比如,军方人士依据统计数字做出判断,做出决定。他们错在哪里呢?统计数据来自于返航的战机,而根本未考虑那些“牺牲”了的战机,所以,所得的数据是片面的,不能成为决策的全部依据。军方人士犯的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而沃德认识问题则是全面的。由此引申出去,就是论述片面性的错误。如何分析?办法是,联系实际,可以在无数个方面发掘其内在要素。往哪里联系呢?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其一,联系高考,为了追求升学率,各地各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害在哪里?

1.造就大批分数奴隶

2.阻遏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综合素质不佳

其二,联系学生,有的同学过分强调个性发展,片面追求个性化,危害在哪里?

1.容易桀骜不驯,离群索居

2.容易格格不入,合作性差

3.容易行为乖偏,我行我素

其三,联系作文,有的同学过分追求的吸引力,片面追求语言美,危害在哪里?

1.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2.华丽语言掩没主题

3.过分雕琢因词害意

其实,可以联系的内容多着呢,因为凡是“片面的”,都是错误的,所以,不管你往哪里联系,都能找到错误要素。

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第3篇

1、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通过改变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方向来将我呢提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然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是在我们遇到难题碰到钉子的时候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是一门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我们解决问题最先用到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先判断题目考察什么知识点,然后通过我们学习到的知识点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推理出正确的答题过程。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得知结果反推过程,我们可以从问题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有时候我们反而能在这种逆向思维中找寻真正的破题方法。

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第4篇

从中英思维模式看英词与汉字之差异

英汉民族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内隐文化上的`不同深刻影响着各自的语言结构.从整体上看,汉民族注重综合性、直观性、辨证性等思维习惯,客观上形成了汉字的形音会意表征特性,属表意文字;而且由于汉字具有更突出的概括性,就使其造词功能极强.英语民族注重个体性、分析性的理性思维习惯,客观上形成了英语单词的拼音文字发展方向,其形只写音不写意,是线性文字;同时英语单词具有表意的具体性,造词能力不强,因此英语词汇的需求量很大.

改变思维模式的总结第5篇

夸克带来的是前端以概念驱动为主的学习模式,在传授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原始素材用于演练,后端配合数据驱动的方式,手把手指导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与历史实战操作

企业团队是怎样学习的?

纵观当前企业团队学习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模式:知识灌输型和经验总结型。

为了提升团队的能力,企业往往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在“琳琅满目”的培训市场大肆采购,为员工提供大多以授课形式为主,即知识灌输型的学习。这固然能使员工快速地吸收大量的理论知识,理解宏观的概念和整体管理思想,但在经验浅薄或者道行尚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员工会反映学习内容与实际无关,甚至学习过后实际操作变得更混乱。这样低成效的学习模式,不仅浪费企业大量的资源,也大大降低了团队学习的积极性。

不同于知识灌输型的学习模式,经验总结型的学习模式是“逆其道而行”。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层进行头脑风暴,将经验升华,化为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理论,符合自身特色,亦具有相对的操作性。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企业内部经验的升华需要经历漫长的管理过程、有利于营造思考总结的工作环境、以及一个具有归纳总结能力的大脑。然而,这三者共存绝非易事。此外,就企业发展常态而言,不同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不同,职业发展的路径不同,对管理的理解与思考的范畴难免存在局限性,难以上升至管理层的高度,既不利于推广,亦不利于团队文化的一致性。

如此一来,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一致性?

在团队培训内容充分的情况下,正确的学习方法变得尤其重要。

上述两种方法虽为普遍,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呢,为什么?

i.从唐曾磊先生的理论探索学习的阶段性来看

我们可以从著名教育专家,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唐曾磊先生的理论中找到其中的缘由。在他看来,任何学习都要经过四种境界:

第一、无意识无能力,即不知道自己不懂;

第二、有意识无能力,即知道自己不懂;

第三、有意识有能力,即知道自己懂了,并努力做到;

第四、无意识有能力,即不知不觉懂了,并无意识地使用。

比如小孩子学骑自行车,看到别人骑车,似乎很简单,就认为自己也会,这就是无意识无能力;等上了自行车摔几次之后,就发现自己原来不会,这就是有意识无能力;再往后,经过努力学会骑车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骑,不敢说话,不敢扭头乱看,这就是有意识有能力;慢慢熟练了以后,骑车就开始放开了,骑车的时候不但可以大声叫喊,而且可以追打嬉闹,根本不用考虑失去平衡,这就是无意识有能力。

同理,刚涉足企业管理的我们,看着高层稳健地运筹企业,自己认为也能做出同一番作为,这是无意识无能力;待到真的担任管理职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有心无力,这是有意识无能力;再努力学习,在职位上吸收、总结经验后,慢慢地谨慎管理,这时处于有意识有能力阶段;最后慢慢熟悉一切后,便能悠然坐着管理人员的位置上驾轻就熟,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无意识有能力,

可以看出,知识灌输型的学习模式,只带领我们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进一步让我们自己慢慢地尝试将知识融入管理,而不能真正指导我们迈进学习的最高境界。点到即止,一个学习的进程没有完整进行,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样学习的最后仍需自己在没有导师的指引下摸黑探索。

ii.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探索学习的整合方式来看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得知,它揭示出我们内在的信息加工方式: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

前者指从刺激作用开始的加工,叫做自下而上的加工。例如我们先看到一个红色的物体,形状类似球形,触摸知道它的质地是比较硬的,闻起来有些独特的香味,然后我们就把这些刺激在大脑中汇总拼凑起来,认识到这个物体是苹果;后者是从主体对于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叫做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告诉你某人是老师,然后你就会联想出老师在社会的共有特征,如耐心、表达清晰、声音响亮等等。

这两种加工方式相辅相成,彼此交替进行。类比于经验总结型,我们只是把自身的具体经验不断抽象、提取共性,从而将其融合为独特的管理理论,这种过程就是数据驱动加工过程。相对而言,知识灌输就是概念驱动加工,让我们先理解抽象的概念,进一步把它们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演绎。如果两种学习模式单独区分地运用,不仅使知识的传输成为单向流,也破坏信息加工过程的完整性。只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多次交互进行信息加工,才能使知识不断地在理论中推导,在实践中验证。既缩短了经验总结法所需的时间,亦令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融合理论实践的高效学习模式诞生

在对人类学习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后,夸克尝试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模式来解决上述的需求,首创“知明行习”学习模式。其中分别代表四种渐进式的学习阶段。

“知”,乃授课解惑也,也就是平常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的上课学习;

“明”者,练习也,也就是用案例模拟训练,通常也可以称为沙盘演练,目的让理论知识得到一定的具体化,使其变得明t;

“行”,即实践也,夸克在此过程中起着手把手的牵引作用,让企业真正实在地将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习”,就是习惯,是将有意识有能力的境界向上提升的目标,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将实践操作中流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习惯、自动化的过程,将知识、实践最终转变为一种常态,保证了企业管理的长期稳定。

从这个角度分析,夸克带来的是前端以概念驱动为主的学习模式,在传授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大量原始素材用于演练。后端配合数据驱动的方式,手把手指导管理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与历史实战操作。

此外,“知明行习”模式采取领导层团体式学习方式,保证整个团队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一致性,亦有利于学习过程和知识交流与分享,更快地推进学习的进程。

夸克根据十数年与中国企业的思想碰撞历程,在其涵盖的咨询服务中率先导入“知明行习”学习模式,引领企业人员逐步晋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的成功管理团队,使系统科学的管理成为自然而然的一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