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剪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2:43

运动剪影篇1

秋姑娘迈着姗姗步伐来到了人间,带来了秋的凉爽,带来了秋的凉爽,带来了一片金黄,她像万物洒落一颗收获的珍珠。一切都变了样,叶子褪去了生机勃勃的绿色,换上了诗情画意的金色。在这凉爽、美丽收获的季节中,学校迎来了同学们盼望已久的运动会。

巾帼不让须眉

吴瑶女“童鞋”,是我们班的运动“女将军”。她报了两项体育运动,跳高和女子400米,都取得了第一名。

女子400米时,裁判枪声一响,“砰”,吴瑶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一开始,吴瑶落后第一跑道的选手,但跑到中间,渐渐开始反超。经过栏杆是,全班同学都为她加油!有的同学屁股像着了火一样,直接从椅子上一蹦三尺;有的同学想吃了兴奋剂,脸通红的……到了最后100米,吴瑶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冲刺到终点,筋疲力尽。

回首望望,还有的选手在终点老远呢!吴瑶夺得了第一,连平时老爱板着脸的“老班”(班主任)也欣慰的笑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人家吴瑶还是现代版的“穆桂英”呢!

体育达人~~~蔡彗

彗星,原名蔡彗也。他的腿在比赛前已经挂彩了(挂彩)了。他参加了男子400米和接力赛。在400米中,他获得了第二名,然后他又在3×400棒接力中,他如彗星般冲刺终点,勇夺第一。

大力神~~~陈佳文

陈佳文,是我们班负重跑中唯一一个获得第一名的选手。负重跑时,陈佳文背起沙袋,枪声一响,使劲的跑,别人在沙袋重压下,气喘吁吁,他却身轻如燕,把其他选手远远甩在身后,10米、5米、2米……又是第一!

运动剪影篇2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59-01

一、影视剪辑的意义

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1、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2、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1、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2、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四、剪辑师的工作要求

1、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

2、电视电影的剪辑方法主要是运用镜头来讲故事,为影片主题服务。相对于电影而言,电影是在巨大的银幕上展现,能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而电视电影只在电视上播出,因此电视电影场面不宜恢宏,要少用慎用全景以及远景镜头;相对于电视连续剧而言,电视连续剧可以有充分的时长来叙事,而一部电视电影的长度大约是90分钟,要把所有的影片内容都传达给观众似乎不太现实。因此题材不宜重大,需要有主线的引导,要强化叙事功能。虽然现在的电视电影多数是用高清拍摄,极少用胶片拍摄。但是从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来看,现在很多数字电影技术已经达到胶片的水准。因此不论从技术还是艺术上来说,电视电影作为以电视为传播手段的电影故事片,已经完全是电影化的制作,并且具有电影的艺术特征。

运动剪影篇3

【关键词】剪辑师;艺术素养;探讨

一、影视剪辑的意义

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第一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第二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第一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第二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四、剪辑师的工作要求

运动剪影篇4

关键词:剪纸艺术;灯饰造型;创新;应用

一、利用剪纸特有的镂空造型创造灯饰独特的光影效果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以各种纸张为加工对象,用剪刀或刻刀进行镂空的艺术创作,最终产生特有的镂空造型。将它应用到灯饰设计中,灯饰的光源便能通过镂空之处产生独特的光影效果。光与影历来相互依存,有光才有影,有影必有光。天气晴朗时,在室外活动的人必会在地面上投射出一个影子。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间接地论证了光影原理。自然光是这样,人造光源也是如此。不同的灯饰设计能够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灯饰设计的常用方法是通过灯饰表面的不同图案或灯罩的不同造型进行设计,也有通过选择灯罩的不同材质或对灯饰表面刻意镂空进行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光源透过图案产生光照变化的效果,或者光线在透过灯罩的过程中被压迫并最终产生折变的效果。阴刻、阳刻以及阴阳结合是三种不同的剪纸表现手法。运用这三种表现手法,能够表现剪纸的基本效果,展现世间万物,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镂空的剪纸造型在灯饰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产生使平面光源更加具有层次感、更加丰富的效果。剪纸图案多是对称或者重复、连续的,它所呈现的光影效果也是纷繁和具象的,它的边缘轮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形,部分造型的放大与缩小、模糊与清晰,能够形成一定的虚实关系,产生独特的效果。

二、运用剪纸丰富多样的图案形式创造灯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剪纸艺术图案形式丰富多样,有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景物和花卉图案、组字图案等。不同的剪纸艺术图案形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室内灯照视觉效果,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人物类剪纸图案大多是神话传说类题材,有“天官赐福”“麻姑献寿”“观音送子”“天女散花”“钟馗辟邪”“高祖斩蛇”等,这类图案带有祝福、辟邪意味,充满传奇色彩。除了神话传说类的人物剪纸图案,还有写实类的人物剪纸图案。这类图案根据现实生活定的人物外形进行创作,带有人物的性格特点,平实、真切。动物类剪纸图案的题材多为祥瑞动物,表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的追求。龙、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在中国古代被人们视为重要的神物、灵物和吉祥物,也是剪纸艺术中的常见题材。“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猫蝶富贵”等题材的剪纸也很常见。景物和花卉类剪纸图案来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观察,为室内整体环境增添了山水草木的情趣。组字剪纸图案题材多为“福”“禧”等字,带有吉祥寓意。剪纸图案大多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应用于灯饰设计中,不仅使灯饰设计充满古典韵味,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古典美。剪纸图案造型夸张、概括,有意识地强调人物衣服的花饰,在动物的身上加上装饰图案,如锯齿状和月牙状的修饰纹样。“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对比,能够形成独特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审美意趣。锯齿纹可以表现植物的花果、叶子,动物的绒毛、鬃毛以及人物的眉毛、胡子、头发等。“月牙儿”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长短、曲直、宽窄皆可。锯齿纹和月牙纹延续至今,已成为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熟悉和运用。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运用在灯饰设计中,能够形成精妙绝伦的视觉效果。

三、通过剪纸传统的文化寓意创造灯饰美好的意境效果

中国传统剪纸的寓意多是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多子多福,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快乐的向往和对苦难、灾祸的规避。有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愿望,如“松鹤延年”剪纸、寿星造型剪纸等;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祈祷风调雨顺,如“喜鹊闹梅”剪纸、“连年有余”剪纸、“鱼跃龙门”剪纸等;有对纯美爱情的珍视,祝愿婚姻幸福美满,如“鸳鸯戏水”剪纸、“百年好合”剪纸、“凤凰牡丹”剪纸等;有对家族延续的期盼,渴望人丁兴旺,如“莲生贵子”剪纸、“双鱼戏莲”剪纸、“麒麟送子”剪纸等;还有对神灵圣贤的崇敬,祈祷庇护赐福,如“八仙过海”剪纸、凤凰图案剪纸、观音图案剪纸等。将剪纸的传统文化寓意与灯饰造型设计相结合,能赋予灯饰造型特殊的含义。如,在长辈房间装上两盏“松鹤延年”造型的壁灯,在新婚夫妇房间放上两盏“百年好合”造型的台灯,在办公室放上一盏“鱼跃龙门”造型的落地灯……这些灯饰蕴含着特殊的寓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灯饰造型设计相结合,运用剪纸艺术创造灯饰独特的光影效果、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和美好的意境效果,可以推动灯饰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清涛.灯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运动剪影篇5

[关键词]剪辑手法镜头运用衔接故事情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36

一、视频剪辑技巧

1、视频剪辑

好的影视作品不单单是故事情节好,还要从剪辑的角度来表现,只有剪辑得生动多彩,才能体现一部作品的优秀。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视频剪辑就是组接一系列拍摄好的镜头,每个镜头必须经过剪裁,才能融合为一部影片。当我们对影片进行剪辑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编导的意图和影片的风格,遇到风格与内容相悖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内容,不要出现跑题的现象。在剪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镜头都不舍得剪掉的情况,这时候便是考验创作者的时候了,再好的剪辑风格和也要符合剧情的发展,要理清故事的发展情节,要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剪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视频剪辑技巧

素材的剪接,是为了将所拍摄的素材串接成富含意义的片段,同时具有艺术感染力,突出和强化拍摄主体的特征。在对素材进行剪接加工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主题,同时合乎思维逻辑。无论是用跳跃思维还是逆向思维都要符合规律,不能为了剪辑技巧而脱离剧情。镜头的视觉代表了观众的视觉,它决定了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方向和关系方向。无论是静与动,还是长与短、快与慢的对比都要注意每个镜头的时间长度。确定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这样的对比技术使得视觉更富有冲击性。在电影镜头的转换中常用不同的光学技巧和手法,以达到剪辑影片的目的,我们称为剪辑技巧,如叠化、切入切出等。我们常用这些剪辑技巧表现剧中人物的回忆、梦境、虚幻想象、神奇世界等。掌握了这些剪辑技巧后,再结合故事情节就能完成作品的剪辑。

3、声音剪辑

剪辑声音效果,也是剪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的声音效果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声音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产生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声音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生活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增强戏剧效果,衬托人物的情绪和性格。运用声音效果,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取舍,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效果,避免机械地配合画面,干扰语言和音乐。最简单的音响效果,在剪辑处理上也存在着掌握分寸的问题。

二、培育和完善良好的剪辑心态与剪辑注意事项

1、剪辑心态

培养良好的剪辑心态,就要了解对于不同题材和不同样式、风格的影片,在剪辑处理上体现出来的节奏基调。剪辑基调的依据是剧作的文学构思和导演的蒙太奇设想,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剪辑基调。比如,严肃的传记片,往往采用深沉凝重的剪辑基调,在镜头的数量上,长度和叙述顺序的安排和掌握上,应明显地区别于轻松明快的喜剧片。对一部影片的剪辑基调,应有统一的设想和安排,但也不完全排除局部采用不同的手法。只要采用的手法处处能密切结合影片的主题思想和生活内容,便不会破坏基调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剪辑基调的了解,将会知道以后剪辑什么样的片子要用什么样的基调,对于故事片来说,更要掌握人物的特性,场景的变动,以及事件发展的情况。要注意影片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戏剧主线、人物关系、风格、样式、基调,对整部影片的结构、节奏、转场手法、特殊效果、某些重场戏的声画处理要慎重,对于故事的理解思维要清晰,要反复琢磨故事的剧情,要以能打动观众为目的来剪辑。

2、剪辑注意事项

剪辑过程中要注意剪辑点的运用,但更要注意剪辑点的作用,剪辑点过多对于影片来讲就会产生一种比较凌乱的感觉,而且会给观众的视效上带来麻烦,在对于一段情节的描写上,剪辑要按事情的发展来定,比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场景的转换等,都要完整地剪辑,不要出现夹画。对于声音剪辑来说就是要符合语言的完整性,剪辑声音的过程中要注意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长短、语言的完整等,只有运用好这些声音因素才能完善地衬托出故事的情节,给故事增添色彩。

3、剪辑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电影剪辑和故事情节的关系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的因素,而且其创作过程具有多层次的性质。电影剪辑和故事情节的关系包含三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剧本创作阶段,用文字写出视觉、听觉的形象;第二阶段是导演拍摄阶段,将文字形象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用摄影机、录音机将影像和声音分别摄、录在胶片上;第三阶段是剪辑阶段,将拍摄出来的一系列镜头创造性地重新组接成完整的银幕形象。无论是画面剪辑,还是声音剪辑,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镜头剪辑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通过不同的剪辑方法来完善故事情节,传达故事内容,让观众了解故事梗概。运用不同的剪辑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故事情节,丰富完善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戏剧的冲突,使故事情节更扣人心弦,吸引观众。因此,掌握了正确的剪辑技巧和方法,再加上实际工作中获得并养成的良好的剪辑心态,我们便可以得心应手地完成剪辑工作。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荷,《美国电影的形式与概念》,[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程步,《学门拍片子的手艺》,[m]江苏:昆仑出版社,2005年

[3]刘荃,《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4]王洪义,《影视后期编辑技法》,[m]沈阳: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

[5]张一平,《DV短片创意拍摄后期制作》,[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运动剪影篇6

关键词:剪纸艺术;动画形象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价值。中国剪纸动画更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如《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标志着中国剪纸动画的辉煌成就。但随着动漫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在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强国市场压力之下,中国剪纸动画一度陷入低谷。剪纸艺术逐渐变成一种历史元素堆砌的设计,如利用“剪”“刻”“撕扯”“粘贴”等手法处理文字、图形等设计。最近,广佛地铁佛山段出入口将采用“剪纸”方案,广东移动用户过亿篇的剪纸广告设计,桐庐剪纸亮相中国国际动漫节,说明剪纸在现代设计的充分地位和应用。但是这些设计脱离了剪纸本身的民俗文化背景和审美思想,成为一种高度“形式化设计”的手法。

一部成功的动画成功的关键不外乎几点:优秀的导演,出色的人物造型设计,完美的叙事结构。从某个角度来说,动画片里面的形象相当于传统影片中的演员,演员的选择直接导致影片的成败,也许你不会记得影片的全部,但你一定会记得影片中的人物。可见动画造型设计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

剪纸的造型手法有平面化,图案化的特征,它不强调物象的写实性,甚至不强调物象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了传达自己的情感或表现理想的装饰性,创造者用民间造型中虚实相结合的观念来进行设计,利用虚、实形的互动,提炼和夸张等手段,使不平衡变成平衡,不统一变统一,从而使剪纸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剪纸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不太注重物体的明暗和光影,而是依靠平视或侧面的构图法则,以及取,舍,借,变等手法,把人物的长、宽、深三维空间,概括为长、宽二维空间,通过夸张,变形,美化使人物形象最本质的东西浓烈地释放出来,在高度凝练中突出人物最美的部位。例如,剪纸艺术家林载华的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古装人物之所以使人喜爱,正是因为人物形象处理已经超越写实的手法,他把女性明亮的大眼,小巧的嘴巴,挺立的鼻子,纤细的手等做出夸张变形。但剪纸造型这种依靠平视或侧面的构图法则,必然会产生一个矛盾:造型过于生硬,人物动作角度单调,人物形体不能像手绘动画那样流畅,特别是关节处造型和装饰图案必然会影响动作的流畅性。即使配合皮影的表现手法也无法解决动作生硬不自然的问题。但是在美国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狮子艾力的造型“大量使用直线,风格简洁,明快,利用美国动画的那一套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使动画惟妙惟肖,生动之极。”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好的表现手法可以弥补造型的问题。

以上的探讨的是一种造型整体的表现方式,那么造型细节方面呢?动画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对头部、身体和动作的设计来完成,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向来把“写神”“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境界。如何有效地“取神”,就是如何把握形象的内在精神。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运用变形、夸张加以突显。形象的夸张和概括是剪纸艺术的造型特征,同时也是动画造型的特征之一。夸张是指强化形象和事物的个性特征。例如,人物造型的高矮肥瘦,面部形象的方圆扁宽,动物的凶残与温顺,狡猾与可爱等。概括是指对事物的形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后,准确判断出它的形体结构特征,并且舍弃一些细枝末节,概括出形象的总体特征。例如,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如像艾力这样的角色放在中国和中国剪纸艺术结合又如何体现呢。当然先重点装饰,抓住头部的毛发外形特征加于漩涡式的装饰,还有尾巴那个毛发也是重点造型和装饰部位。这种装饰美的效果集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但是最重要的五官呢。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把几种风格的人物放在一起排列开,然后把人物头部遮盖住,事实上这些所谓风格的差异除了民族服饰以外就非常小了,也就是说所谓的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物的面部。典型的“日卡”风格把重点放在角色的眼睛上,而其他部分进行弱化,而迪士尼的重点在于五官及面部结构上,迪士尼注重结构有其原因,那是因为欧美人的面部骨骼比亚洲人更立体一些。中国的风格在以前受过迪士尼的影响所以在某些地方有些相似但却有自己的特点,如眼形上有些变化(亚洲人的杏核眼、丹凤眼),因为丹凤眼曾经是东方美的标志。所以,加强中国本土风格必须要在角色面部的五官上下功夫,我们可以借鉴剪纸、戏曲、雕塑、壁画、连环画等艺术门类中人物五官的处理方法,使本土风格更加明确。

民族服装、服饰也是确立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设计人物形象就有意识地夸张衣服的花饰,设计动物形象时则在动物身体上配上花纹。不过要考虑过分装饰影响动画表情的丰富性和动画动作的流畅性。那么剪纸动画如何才能体现有自己风格的运动和节奏呢?传统剪纸动画是直接吸取皮影的造型和运动特点实现这一点的。这似乎体现了造型和表演风格的内在联系。例如,《大闹天宫》主要运用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强调夸张性和规范性,配合音乐使人物动作具有节奏感,有起有伏,浑然成体。一个物体的运动除了体现为自身的实际位移,还可以是通过外部环境来衬托和体现。例如,动画《小水滴》,就是完全平面的造型,通过不同的环境变化来实现自身的运动变化。剪纸造型特点除了正负形镂空外还有的就是连接,剪出所需要形象之间的线、面并巧妙的连接,这就使我们在运动视觉上集中在周围环境的表现上,而无意间削弱了剪纸人物造型运动的缺陷。

中国动画曾经拥有的辉煌,归根到底是由于强大的传统文化的支撑,动画作品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与此同时,动画形象的塑造应该站在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文化和思维结合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动画角色语言。动画形象的塑造可以从连环画、国画、壁画、雕塑等民间艺术方面汲取营养,但不是照搬而是扬弃,发扬优秀的传统,抛弃文化中的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本土动画、漫画风格来。

参考文献:

[1]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翟翼.影视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王洋.活动的民间艺术――探讨中国剪纸动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运动剪影篇7

[关键词]电视电影;电视电影剪辑;人物传记片;三度创作

说起电视电影,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1]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2009年岁末,浙江传媒学院与曾执导过多部影视剧如《上错花轿嫁对郎》《宰相刘罗锅》《命运呼叫转移》的浙江籍导演沈雷合作,定下高清电视电影《长生殿》的拍摄计划。此项目由浙江传媒学院出品,投资约100万元,并且申请到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立项资金资助。这是我院首次运用教师组成团队全程参与电视电影的编剧、摄影、剪辑、录音等主创工作,也是我院产学研的一次成功“试水”。笔者有幸作为该片的剪辑,参与了团队创作。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2]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了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电视电影《长生殿》剧本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刘连开教授撰写。剧本以洪n所作《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的这一创作过程为剧情发展主线,生动反映了洪n才气横溢且玩世不恭,却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并通过这一性格特征的描写,充分诠释了洪n坎坷多舛的悲壮一生。影片的主要人物一共是6位。分别是:洪n,国子监太学生,风流倜傥,酷爱昆曲;邓小玲,杭州名伶,家事悲凉,一个给予洪n创作灵感与激情的绝色女优;康熙帝,一位有城府、性格复杂且酷爱昆曲的人物;佟贵妃,康熙的表妹与妃子,临死前被康熙册封为皇后;高士奇,康熙的宠臣;赵班主,民间戏班的班主。剧情从一枚簪子开始,洪n邂逅了一个充分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女子――邓小玲。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他们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在此期间,洪n自己对历史、爱情和人生有了新的见解。他的传奇大作《长生殿》也经过“三易稿而始成”。第一稿《沉香亭》。洪n通过李白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第二稿《舞霓裳》,在这一稿中洪n将李隆基、杨玉环的情缘作为主导;第三稿为最后定本。“死生仙鬼都经遍,只做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以《长生殿》题名,表现出“情缘总归虚幻”的深刻哲理主题。

电影的二度创作,是导演将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形象的再创作。在亚伯拉罕•波隆斯基看来“导演是领路人、指挥家、预言家和老板”[3]。导演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确立影片的整体创作基调。导演拥有对影片各个方面的最后决定权,所以他必须谙熟电影的技术与美学原则。[4]本片的导演沈雷是电视电影《长生殿》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其电影作品有《――伟大的朋友》《寒号鸟》《命运呼叫转移》等;电视剧作品有《上错花轿嫁对郎》《大龙邮票》《天下奇谋》《枪声背后》等。他的作品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视觉风格的美感,用寓言化的电影语言追求极致化的意境。说到电视电影《长生殿》,它既不是单纯的戏曲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既需要正对洪n这个历史人物,但也不能缺少观众关心的戏剧矛盾和冲突,虚与实之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加电影的观赏性,导演更倾向于以戏说的方式来一统全片,于是剪辑的风格便形成了。

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通过充分理解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及与沈导的沟通,笔者对整部戏的影片风格的展现、影片结构的梳理、影片节奏的变化以及关于声画处理、场景转化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剪辑构想。

以前笔者在剪辑影片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个技术活,对剧本和叙事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便开始动手剪辑。而这一次剪辑《长生殿》,在创作前期笔者就进行了有意识的设计,熟读了剧本,和导演沟通了创作思路。在看素材的时候,笔者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删选。其实笔者很赞同周新霞老师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剧本创作阶段的时候,导演、摄影、剪辑、录音一起参与来分镜头。因为这样剪辑师在先前就会对剧本有一个认知。其实看素材就是找到影片的第一感觉,是探索导演风格的过程。素材就像单词,如何通过镜头组接成为句子才最重要。剪辑必须抓住影片的灵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技法才会用得更恰当。所以说,了解素材和思考用什么技法来一统全片,往往要比动手剪所花的时间多得多。影片中大量的剧情涉及昆曲的演绎,如何将这些大量戏曲唱段很好地随着剧情而融入电影,是一个难题。因为戏曲本身的特点是歌、舞、剧三者合一,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表演是程式化的、舞蹈式的、写意的动作。因此,真景、实景、写实的处理,往往与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会产生矛盾。于是笔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看素材,去揣摩导演的意图,想试图寻找出影片的风格。最终,笔者选择了那些表演到位,造型优美、真实、准确,具有丰富内涵且有艺术张力的镜头。希望通过高质量的镜头的运动和组合,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熟悉素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拎出叙事主线,继而确定符合这部影片叙事风格的叙事结构。影片一共拍摄91场戏,最核心的戏是6场,分别是:因“斗鸟”洪n得罪康熙、康熙夜会洪n、洪n醉怒小玲、小玲倾诉衷肠、4入宫中相遇以及册封立后、京城公演《长生殿》。戏与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影片通过情节的设置与事件的发展,描述了戏曲家洪n创作举世瞩目的传奇大作《长生殿》的过程,这个就是影片叙事的主线。希区柯克曾说过,优秀的影片是在台面上产生的,而不是在摄影棚里产生的。对于《长生殿》的叙事方式,先前在初剪时笔者是严格按照时间、空间的物理轴线,以事件外部情节为主进行剪辑。但后来在剪辑中发现影片的故事空间分别是杭州和北京两个地方,而佟贵妃这个人物是在北京这个特定空间中才出现的,而也正因为她的出现,推动了剧情发展。于是笔者大胆建议导演在北京这个空间中采用另外一种剪辑方式,运用人物内心心理轴线这条线索剪辑,紧紧围绕佟贵妃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和感受推进剧情。通过在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剪辑手法处理后,笔者惊喜地发现佟贵妃、康熙帝、邓小玲和洪n这4个主角人物的性格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配角人物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这让笔者高兴不已。通过拎出叙事主线,确定叙事结构后,感觉影片的脉络与风格也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电视电影《长生殿》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册封立后”的段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戏眼”。如何把人物情绪通过节奏表现出来,是问题的关键。在剪辑这一段落时,笔者琢磨了很久,按照常规叙事剪辑方式好像无法达到对影片主题升华的作用。于是笔者思考再三,决定加入“公演长生殿”的段落穿插其中。通过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运用“闪回”方式和部分画面“升格”处理将邓小玲与佟贵妃的动作同时进行,部分镜头声画对立。这样一来,感觉节奏和情绪马上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对比也进一步表现了佟贵妃、邓小玲两人同样悲惨的命运,有“画龙点睛”之效。

通过这次剪辑电影《长生殿》,笔者感觉自己慢慢完成了从纯技术的剪接到艺术化的剪辑的蜕变,收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电视电影的剪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电视电影的剪辑方法主要是运用镜头来讲故事,为影片主题服务。相对于电影而言,电影是在巨大的银幕上展现,能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而电视电影只在电视上播出,因此电视电影场面不宜恢宏,要少用慎用全景以及远景镜头;相对于电视连续剧而言,电视连续剧可以有充分的时长来叙事,而一部电视电影的长度大约是90分钟,要把所有的影片内容都传达给观众似乎不太现实。因此题材不宜重大,需要有主线的引导,要强化叙事功能,加快影片的节奏。虽然现在的电视电影多数是用高清拍摄,极少用胶片拍摄。但是从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来看,现在很多数字电影技术已经达到胶片的水准。因此不论从技术还是艺术上来说,电视电影作为以电视为传播手段的电影故事片,已经完全是电影化的制作,并且具有电影的艺术特征。

对于剪辑这项工作来说,笔者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剪辑师就像长跑运动员,需要长期的积累,自己有了味道,才能赋予片子味道。今后,笔者还需要大量的学习与阅读并且积极参与实践。只有对人和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把这些变成自己的感觉,并通过剪辑把感受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显杰.“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J].上海大学学报,2008(06).

[2]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运动剪影篇8

关键词影视剪辑;概念与特征;时间调度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8-0031-02

0引言

影视作品的展现是由前期电影拍摄的视觉素材和后期电影剪辑制作两部分组合而成。影视剪辑是继影视现场拍摄后第二次创作,它被称为是隐形编剧、隐形导演、隐形制片人。影视剪辑制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影视作品艺术感染力,而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问题有利于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对影视剪辑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影视剪辑制作质量的不断进步对促进影视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影视剪辑的概念与影视剪辑中时间形态的基本形式,并探讨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作品的意义。

1影视剪辑的概念

影视剪辑是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1]。电影拍摄里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表达影视作品时间和空间的效果是影视剪辑中要处理的最基本问题。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的发展,为满足观众对影视效果的更高需求,影视剪辑成为影视制作效果处理必要手段并且独立成为影视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剪辑作为影视拍摄后的第二创作,成功的剪辑有利于增强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影视作品的整体观赏效果,而失败的剪辑会降低甚至损害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致影响影视作品观赏质量。影视剪辑与蒙太奇某种程度意义相同,然而实际运用中影视剪辑的操作技巧比蒙太奇更为繁琐和复杂。影视剪辑更加侧重于剪辑的实践技术,而蒙太奇更侧重于理论的表述,目前,国际上均采用影视剪辑的说法表述影视后期制作过程。

2影视剪辑中的时间形态基本形式

影视作品中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作品中表述故事情节的不同涵义,可以再现时间也可以再创造时间,影视作品的时间是具有无限自由度的,对于影视作品中的时间形态的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2.1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实际时间

影视作品中实际片长的时间就是影视片长时间与故事情节叙述时间相等。它是指镜头演绎的时间与在影视作品中主体的运动、行为活动时同步等时的。这种时间还包括影视作品中开头、结尾字幕以及空镜头等这类非故事情节时间的表述。

2.2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压缩时间

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压缩时间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运用方式。它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省略以及叙事的压缩以完成故事情节的流畅跳跃性简要叙事以及故事情节的时空转换,有利于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叙述的多层次性以及呈现视觉流畅的影视效果。

2.3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延展时间

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延展时间是指节目的时间长于事件时间,它在影视作品中可以表现特殊目的和艺术效果。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延展时间主要可以分为:事件穿插细节表现特写镜头、重叠剪辑延长关键动作、重复剪辑放大精彩瞬间、紧张情节延缓时间以及电影升格拍摄和影视镜头对关键动作的时空延展放大。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延展的时间有利于重点突出影视作品表达某件事物的目的以及渲染影视艺术效果。

3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作品的意义

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作品表现影视不同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作品的意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

3.1有利于影视剪辑体现创作力

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可以延展拍摄中一系列重点表现细节动作镜头的时间,丰富观众心理时间感和空间画面感,同时利用机位、角度、景别、运动、速度、音效等空间造型元素实现镜头间拼接,从而在视听认同上脱离于现实时间结构的影响,实现视觉节奏变化和叙事内容完整的心理时间作用,从而表现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要[2]。

3.2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结构的作用

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可以按照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叙述对现实时间、故事时间、心理时间等进行有目的性的控制。此外,时间调度可以调整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叙述的理性逻辑性和戏剧性和观众主观情绪看待影视作品中时空转换引发内在意识活动心态变化产生的矛盾关系,从而时间调度有利于影视结构中多重时间关系控制共同完成情节叙事的过程。

3.3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对影视节奏表现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表现可以说是采用空间表现形式的时间艺术,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艺术,节奏在其中显现出从形式到内容的双层表现性,即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统一进行表现,同时一部作品的外部节奏取决于内部节奏[3]。影视节奏其实就是人主观的情绪和情感脉律的表现形式。影视作品中往往会根据故事情节演绎的速度、强度的节奏感来调整影视作品时间结构关系,因此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可以根据影视作品的节奏需要,从而对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叙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4结论

影视作品主要就是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有效的剪辑,为观众呈现主题明确、视觉画面清晰流畅且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影视剪辑对整个影视作品的失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视作品后期制作主要依赖于精湛的剪辑技巧,影视作品中的时间形态有效的展现影视作品中不同时间感的表述,而不同时间感的表述使影视中故事情节的叙述得到多层次拓展,从而提高影视作品中各种故事叙说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影视作品中的时间调度有利于影视剪辑体现作品的创作力,有利于融合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时空发展与观众主观对作品的视觉和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影视作品节奏感的控制,从而呈现给观众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并有利于促进影视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涛.浅析影视剪辑中的时间调度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报,2011,4(2):53-55.

运动剪影篇9

笔者见过不少朋友对剪辑软件十分在行,说起各种功能如数家珍简直无所不知,电脑操作驾轻就熟果然身手不凡,可是有的人镜头接得不合适、不合理,甚至出现错误竟浑然不知。大概他们以为DV剪辑是靠玩软件,软件“玩得转”当然就等于剪辑水平高……这实在是个可悲的谬误。殊不知熟练地使用软件是一回事,镜头剪得“有想法”、“够精彩”又是一回事。前者是基础,为后者服务;前者重技术,后者重理念,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软件操作是“硬”要求,最终结果是“能不能”把镜头接起来,自然十分重要,属于“会不会”的问题;理念是“软”指标,它是各人脑子里的认识和想法,涉及前后两个镜头“该不该”接,接得“对不对”、“好不好”乃至是否算得上“巧妙”的范畴,两者不在同一层面。

影像镜头有其自身的特点,DV剪辑应遵循其规律,不讲规矩或不知规矩往往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错。这种现象时有所见,笔者曾经撰文议论,如今再说似乎有点老生常谈,怎奈剪辑错误彼伏此起、层出不穷,简直成了多发病常见病……其表现也花样繁多,本文仅就几种常见的违规现象稍作分析。例如:

1 “同场同景”组接

同对象同角度同景别镜头组接,俗称“同场同景”,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忌讳的错误。笔者看到某朋友剪的DV片,片中有小朋友在背唐诗,看着看着觉得眼前一“跳”,心里“咯噔”,细问才知:原来孩子背到这里“卡壳”了,仰起脑袋在想词,据说大约过了半分多钟才想起来,继续背下去……这位朋友就“咔嚓”一刀把这段剪去,而后再生生地两头联结起来。

问题出在“剪”,本来是“连续拍摄”的“一个镜头”,你剪掉一段“卡壳”再接上,这样就成了“两个镜头”,硬是弄出一道接缝。相邻的镜头对象未变、景别相同、背景环境照旧,而人物的动作及所处画面的位置却稍有改变,这是典型的“同场同景”,看到这里叫人眼睛能不“跳”吗?

解决的方法是,“卡壳”这段不剪也无妨,孩子“忘词”很正常,“想词”的表情可能更生动。或者把这段做“快动作”也未尝不可,兴许还蛮好玩。要是你嫌太长非得剪掉,或者偏要说他背得很流利“一气呵成”,那么就得做“叠化”或者加“白闪”,不过内行依然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

根本关键还是在于“拍”,假如这位朋友明白镜头组接的道理,了解DV剪辑的规矩――相邻镜头必须有所变化――就该改变拍摄角度变换景别构图……要是再懂得镜头语言表达的话,那么就会留意拍些反应镜头(如家人在一旁听孩子背诵或鼓励他想词)并拍些主观镜头及空镜头(如房间天花板上电灯或玩具小摆设之类)插在那个接缝处,这样才叫“天衣无缝”呐。

2 “越轴”现象

“轴线”,是指由于被摄人物或物体的朝向、运动和被摄体之间的交流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轴线有两种,一种叫关系轴线,一种叫运动轴线。

这是教科书上关于轴线的定义,我们举具体例子试着把它解释清楚。

比如说,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坐着玩“石头剪刀布”,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我在心里划一条线把她俩连起来,这条线就是轴线,

又比如,宝宝骑自行车画面上从右往左行,我也在心中给她骑行的方向划一条线,这条线也叫轴线。

前一个例子,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形成关系轴线;后一个例子,宝宝骑车就是运动轴线。

轴线规则要求我们:在遇到存在关系轴线或运动轴线情况下,只能始终在轴线的一侧设置机位摄录,通常不允许一会儿又跨越180度到物体(或人物)的另一个侧面去拍摄。

我们在摄录和剪辑时,脑子里应当有“轴线”这个概念,明白轴线规则镜头才会合理。遵守轴线规则的组接,人物位置就能稳定并合乎视觉习惯。

随意到另一个侧面拍就违反轴线规则,叫“越轴”也叫“跳轴”。越轴会造成人物位置关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不统一,并导致逻辑思维不合理。让人觉得眼前“突兀”,心中又“费解”。

影像不同于照片,屏幕规定了人们观看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甚至可以说带有某种强制性,迫使你接受先后出现的镜头并联系起来解读。假如是两张照片,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没事,不存在“越轴”问题。但是在DV影片中“越轴”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

两个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面对面一个朝东一个朝西,假如你在“线”这边拍了个镜头又到那边去拍,她俩左右准换了位。观众也许会搞不明白,为啥换过来换过去?其实她俩原位没动,是你镜头“越轴”。

同样,宝宝骑自行车从右往左行,越轴镜头就显示从左往右。

再看下图,开沙滩车的越轴镜头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

要是足球比赛镜头老是在越轴的话,球迷也许感觉莫名其妙,恐怕会大吼大叫:你疯啦!往哪个球门踢呀?

有时候不小心无意中越轴了,怎么办?后期剪辑想办法解决。在越轴的两个镜头之间,放上一个空镜头或者大特写镜头来间隔,也可以用中性镜头(正面或背面)来调整,视觉效果可望得以改善。

还说刚才的例子,在两个小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的越轴镜头之间一个空镜头,比如她们身后房屋、花园小景或者蓝天白云,她俩左右换了位,观众未必注意,眼睛也无不适。

再看赛车的例子,用一个正面或背面的镜头(并有转弯的趋势)夹在越轴镜头中间,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在摄录时应当留心拍些这样的镜头备着,剪辑时注意轴线规则,发现“越轴”问题,用这些镜头来解决。

3 “动、静”硬接

一般说来,镜头组接应遵循“静接静、动接动”的规则,即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相接,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组接,接点应当在运动镜头的起幅或落幅中,也就是镜头处于固定状态的时候。

如果前一个是固定镜头,后一个是运动镜头,那么必须有起幅,也就是用固定状态的起幅与前面的固定镜头组接;

如果前一个是运动镜头,必须有落幅,后面才能接固定镜头……说到底,这实质上还是“静接静”的道理。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运动状态(即非“起幅落幅”)硬接,不符合DV剪辑的视觉规则,须采用软接法(如“交叉溶解”也叫“叠化”)来“缓解矛盾”。

笔者曾亲眼见过某婚礼片,其中“动、静”硬接的镜头真够吓人,请看:前面是花车在路上飞奔(运动镜头)紧接着后面就出现新娘一伸腿跨出车门!新郎连声直喊“当心碰头”――原来正在小心翼翼地扶她下车(花车已停在家门口)……冷不丁地没准能吓出你一身冷汗!

主体人物运动状态的镜头,一般不与同一人物静止状态的镜头硬接,避免逻辑上不合理,造成观众心理上不可思议。由于内容表述的需要而非接不可的,那么应当采取叠化的方式,而且重叠的时间应适当长一些,以弱化“动、静”冲突。

运动镜头的组接重在动作的分解与组合,必须掌握其分解点,预留动作变化的空间,接点应安排在出现动作变化趋势的时刻,在后一个镜头中让动作完成。比如:姜文出演的太子龙男装广告,其中一个穿外套的近景,剪在洒脱飘逸的动作中间(镜头逐渐被衣服遮挡)与后面的镜头(带有遮挡的结尾)衔接十分流畅。

4 逻辑“穿帮”

镜头组接必须确保所叙述事件在观赏视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思维的合理性,否则就是一种“穿帮”现象。

例如,台上某人正在发言,插入的反应镜头中却有此人坐在听众席听讲。这多半是因为单机拍摄,预先拍或后补拍的反应镜头,剪辑时对画面中人物没留意辨认所致,实时切换就不会出此问题。

电视剧中曾出现过令人发噱的事:前面镜头某人左脚被压,后面此人捧起右脚叫痛;员工进经理办公室――训斥声――出办公室,进去时衣服红色,出来成了蓝色;人物吸烟,几个镜头之后香烟越吸越长等等。

逻辑“穿帮”现象,由于前后镜头的拍摄相隔了一段时间,当时疏忽于场记,后期剪辑时又未加注意而造成。

从根本上说,影片成功取决于前期的摄录。其要点在于:把剪辑的“理念”落实到拍摄中去,确保原始素材镜头“到位”。该“有”的镜头必须“有”,镜头拍出不同的“花色品种”并有足够的数量,后期剪辑“要啥有啥”,才能得心应手精雕细琢。

千万别依赖后期的“剪”,要在“拍”上多用心思。可是有的人乱拍一气,全仗着后期剪辑――以为是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似乎拍摄时便可不必操心。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万万要不得!

后期剪辑只能做到删繁就简、去租取精,原始素材镜头到位,才有可能让你如愿以偿、锦上添花;假如先天不足,顶多也不过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改头换面,当真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不成?没那么大神通!若是无米之炊,别指望无中生有“变”出米来,难得“起死回生”。因此笔者郑重说一句:后期剪辑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DV剪辑有规矩,我们必须了解规矩、遵守规矩,起码要确保不出视觉上的错误。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多看中外优秀作品,欣赏品味其艺术精髓,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并揣摩感悟其创作方法,启迪思维开拓自我的新路。笔者特别着重推介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也译为《生死朗读》)其中有一段出乎意料之外的组接,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作品构思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堪称经典“桥段”!特示略图于下,以飨读者诸君。

近年来,“桥段”一词十分流行,这是影像从业人员耳熟能详的惯用语。

“桥段”,译自英文的“bridgeplort”。bridge本义是“桥”,引申为“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创意”等意思,这两个单词合在一起,表示被借用的(或借鉴的)电影经典情节或精彩片段。具体说来,一部新影片采用了老影片中曾经出现过的某一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等)这种被“借用”或“化用”的表现手法都可以称之为“桥段”。

运动剪影篇10

关键词:结构力学影响线

相同的构件,在分别受直接荷载与间接荷载的作用的状态下,影响线的形状大相径庭,特别是剪力的影响线。而直接作简介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影响线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难懂,而且易错。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而非机动法的方式,通过对比直接荷载、间接荷载两种作用下的剪力影响线图形,总结出较为简单易懂的学习与记忆方法。

一,伸臂梁受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

试作图示伸臂梁中和的影响线

对图的处理。我们可以如下分析:1,直接荷载p在从a点开始时,B点左端因受力平衡并不受剪力的影响。而p点开始移动后,随着p不断向B靠近,a点支座反力不断减小,从而造成绕B不断增大的逆时针的剪力,最大为单位力1。2,p点刚越过B点后,B点左端剪力突变零,并随着p点不断向D靠近,重新产生负向的绕B点逆时针方向的剪力。

对的处理方法,同理:p从a到D过程中,B点右端并不受剪力;p越过B点到达D过程中,B右端受单位力1大小的恒剪力。因此,作图如下

二,伸臂梁受间接荷载下剪力的影响线

我们来继续看下面这道例题

试作图示、的影响线(D点为点而不是绞,在此不讨论D点的剪力影响线图形)

对于的作图,我们这样分析:1,p从第一根桩到第三根桩的过程中,仍同直接荷载一样,处于向顺时针方向增大的过程当中。此阶段作图与直接荷载无异,2,而经过第三根桩时,p的压力分担到3桩和4桩,而只有3桩的压力才会产生,因此随着p朝4桩运行,处于下降的过程;3,而p点继续向右端运行的过程中,同直接荷载相同,产生的a端反力不断减少。但不同的是,p在最后2桩之间的运行过程中,p端压力分担到5,6桩。因此剪力消失的点不是B点,而是最后一根桩。

对于的作图,则稍微简单一些:1,p力从最左端到C的移动过程中,造成C点右端剪力的支座反力B的状态与直接荷载完全相同;2,p点经过C点之时,引起剪力的原因转换为第5桩的受力与B点反力之和。因此剪力随着5桩受力上升而产生增大的顺时针剪力,后减小到最后一根桩而消失。

因此,图形如下

三,方法对比与总结

从对以上两道相似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对于伸臂梁直接荷载,产生剪力的原因为支座反力与荷载本身,因此只需根据研究点左端或右端的宏观合力即可简单确定剪力发展趋势;而对于间接荷载,由于伸臂梁与各桩直接接触而非荷载,引起剪力变化的直接原因为支座反力与各桩对梁的压力。

2,而对于研究点附近的剪力分析:在直接荷载下,外荷载偏左或偏右会对某点产生完全不同的剪力效果,因此当剪力通过研究点时,会产生荷载大小的剪力突变;而在间接荷载的状态下,与梁接触的原因为桩,而桩相对于梁静止不动。因此,荷载的偏左或偏右并不会产生剪力图形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