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4:14

诗四首篇1

四季,我写一首诗 丰宁实验小学五年一班白建馨 春天 我写一首诗 用刚萌发的小树的种子 作笔尖 用小草上的露水 作墨汁 谱写一首“快乐进行曲”

夏天 我写一首诗 用荷花的花苞 作笔尖 用潺潺的溪水 作墨汁 谱写一首“美好进行曲”

秋天我写一首诗 用麦地里成熟的麦穗 作笔尖 用凉爽的秋雨 作墨汁 谱写一首“丰收进行曲”

冬天 我写一首诗 用皑皑白雪 作笔尖 用冰封的河水 作墨汁 谱写一首“晶莹进行曲”

四季 我写一首诗 一首意味深长的诗

诗四首篇2

iallalonebeweepmyoutcaststate,

andtroubledeafheavenwithmybootlesscries,

andlookuponmyselfandcursemyfate,

wishingmeliketoonemorerichinhope,

Featuredlikehim,likehimwithfriendspossessed,

Desiringthisman’sart,andthatman’sscope,

withwhatimostenjoycontentedleast;

Yetinthesethoughtsmyselfalmostdespising,

Haplyithinkonthee,andthenmystate,

Liketothelarkatbreakofdayarising

Fromsullenearthsingshymnsatheaven’sgate:

Forthysweetloverememberedsuchwealthbrings,

thattheniscorntochangemystatewithkings.

赏析: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堪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整个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巨匠。英国人曾经宣称“大英帝国可以没有印度,但不可以没有莎士比亚!”果然,印度终获独立,而莎士比亚则将英伦岛的文明传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

莎士比亚以戏剧著称于世,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喜剧、悲剧、历史剧和传奇剧。然而,这位文学大师的诗歌也同样成为传世经典。他一生共著有两首著名的长诗theRapeofLucrece(《鲁克丽思受辱记》)和Venusandadonis(《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这次我们就以第二十九首十四行诗为例,共同领略莎士比亚的诗歌才华吧。

所谓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它有多种样式,今天我们赏析的是“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8行是第一部分,讲“我”的悲惨境遇。“我”深受命运与世人的轻蔑,暗自垂泪,悲号苍天不公,然而上天昏聩,徒悲无益,只得哀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于是,“我”陷入了对他人的盲目崇拜之中。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像别人那样的远大前程、英俊相貌、广阔人脉、精巧技艺和渊博学识。但“我”对自身喜好却视而不见。中间短短的几个排比句(parallelism)便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在时运与世人的双重打击下失去自我的人物形象。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典型应用。

9~12行是全诗的第二部分,讲“我”从地狱到天堂的巨大转变。转折词Yet为信号,统领本部分。当“我”即将彻底丧失自我时,“你”像天使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扭转全局的关键。于是一切在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剧变:“我”的心境宛如破晓的云雀,振翅脱离大地的阴霾,刺破长空,栖息于天门之上,脆鸣圣歌。这里明喻(Simile)和夸张(Hyperbole)的用法十分出色,使第一、第二部分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完美地凸显了“你”在“我”心目中的重要性,即“你”使我重获自我,再获新生。

诗四首篇3

与一只鹅的距离

我看见一只鹅

低下高贵的头颅

在干涸的河床觅食

我在岸边伫立

怀揣对它的记忆

彼此交颈嬉戏

但若抬脚渡过一条河的距离

成为它眼中的一道景致

却不得不掏一掬清溪

把一双手脚清洗

小白兔

柔软的绒毛

其实异常锋利

一直深入心底

让我疼痛

终生失语,除了纯净的外表

绝不用累赘的语言辩白

那副可人的模样

不在一双手的把握下灵动

而是沿着心脏的根系游弋

雀儿

黄昏时分,从田野归来

如一粒粒尘埃落入檐下

同处一个家园

谁更容易感受对方的喘息

有时在晾衣的丝绳上站成一排

彼此的视线里,渐起的

旋律断续传出

清晨,在来日的起处

醒来就满地上跃动

叽叽喳喳地鸣叫

在一双试探的脚步前

一轰而散

雨雁

去年的雨丝

今年仍未剪断

雨越下越大的时候

农人误了归家的路程

雁子误了田野上的飞行

在雨意的尾声处

雁子飞出了梁间

农人抖落雨水的蓑衣挂在了檐下

剪雨的双翅收起或展开

远不如一声呢喃的力度

轻柔的语句

就挠得树叶迎风飘舞

一群鱼穿过我的眼睛(外一首)旺黥

在池塘里

除了荷花,翠鸟,蜻蜓

一群鱼,自由自在地

来回徜徉

它们欣赏荷花的妩媚

翠鸟的靓丽

蜻蜓的婀娜

它们只是一群鱼

当秋天深了

池塘的伙伴越来越少

连那些荷叶也在苍老

它们都远离了池塘

听不到翠鸟清脆的歌唱

看不见蜻蜓快乐的舞蹈

游览的人越来越少

只有这一群鱼

它们逃离不了

这永久的家园

不管季节怎么变化

或者更多的风风雨雨

想起童年的那几棵树

想起童年的快乐,美丽

也想起童年的那几棵树

村庄,清新的空气

让我们和树一起成长

年年枝叶繁茂,蝉鸣

与我们,以及

徘徊的晚霞,是村庄

一片风光

风来的时候

一群鸟飞过秋天

树叶纷纷而落

树,以枝的微笑

在村庄,站立

第一场春雨来了

枝头又是一片新绿,并且

就这样持续

是的,很多年了

这里

树已远离

诗四首篇4

关键词:十四行诗;爱情观;结构;韵律;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摇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0-02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人类文学殿堂中最瑰丽璀灿的一块明珠,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热情的讴歌了友谊和爱,青春和美;感情充沛思想深邃,节奏鲜明辞采优美,就其艺术力量和意象的丰富而言足以和他的戏剧媲美。纵观十四行诗,其主题不外描写时间,友谊,爱情和艺术,往往若干成一诗组,表现同一题材。粗略一读,难免给人一种重复感,似乎是诗人随心所欲之作,但因为诗本身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所以几乎每首都存在独立的审美价值。十四行诗的第116首,抒发了莎士比亚对永恒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坚贞,让人难以忘怀。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等方面,探讨116首诗中所折射的爱情观。Sonnet116Letmenottothemarriageoftrueminds,admitimpediments.Loveisnotlove,whichalterswhenitalterationfinds,orbendswiththeremovertoremove:o,no,itisanever-fixedmark,thatlooksontempestsandisnevershaken:itisthestartoeverywanderingbark,whoseworth’sunknown,althoughhisheightbetaken.Love’snottime’sfool,thoughrosylipsandcheeks,withinhisbendingsickle’scompasscome:Lovealtersnotwithhisbriefhoursandweeks,Butbearsitouteventotheedgeofdoom.ifthisbeerroranduponmeproved,ineverwrit,nornomaneverloved.

沙翁十四行诗中占统治地位的,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罗益民教授提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表达的爱情观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善,美。”[1]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对爱情的认识,其爱情况观无疑是被较彻底地曝光了一次。透过这些闪闪烁烁,亦实亦虚的诗行,我们感受到,诗人同我们一样,对爱充满了激情与苦恼:一方面表现为对爱情“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又对爱情的中的背叛,时间的摧残,短暂的爱情与永恒的存在矛盾的迷惑。116首诗正是一首被世人所称道的爱情的哲理诗,通过此诗,“莎士比亚论述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真。”[2]此诗真爱的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论证。

一、结构

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十四行诗在16世纪时由托马斯·怀特爵士传入英国。这种最初的“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经过英国诗人们创造性的运用和改变,在英国诗坛声名鹊起,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英国的三位著名十四行诗作者为:菲利普·锡德尼,埃德蒙·斯宾塞及威廉·莎士比亚。其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不论从格式还是韵律上来说,皆为英体十四行诗之最,达到了巅峰造极,不可超越的境界,堪称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英体十四行诗为4-4-4-2结构,即由三个四行组(quatrain)和一对偶句(couplet)组成,韵脚为ababcdcdefefgg。这种诗歌的形式,一方面“很容易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辩论体,适合于英国人理性的发挥,”[3]同时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韵脚,更利于表现英语丰富的韵律及节奏,诗人也可以不受前后两段韵脚一致的约束,更加自由奔放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此诗的第一个四行从正反两面引入作者的爱情观:真爱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并假设随波逐流,朝秦暮楚的爱情并非真爱。第二个四行通过比喻来突出真爱的形象:爱情如恒久的标计,指路的星宿。第三个四行强化真爱能对抗时间的腐蚀。十四行诗的最后两行,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点晴之作,又自成一联警句格言。且看本诗的最后两句吧:“如果这些话有误,并证明我确有错,就算我从未写过,也从未有人曾经真正爱过”。而事实恰与最后一句话相反:诗行已被写下,轰轰烈烈的真爱正被不断上演。这就说明了,莎翁在此诗中所说的话有确凿无误,真爱永恒。莎翁调皮地在最后两排诗行中,通过不可能实现的否定,达到了对自己的肯定,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三个四行诗组,诗人层层逼进主题,使读者对真爱的认识从理性定义变成了形象化的描述,对真爱的认识步步加深。莎士比亚成功地让诗的形式和结构服务于诗的主题。

二、韵律及重复

本诗严格按照十四行诗的要求,压的韵为ababcdcdefefgg.同时,还增加了其他的音韵效果,如头韵“whoseworth’s”,尾韵“lipsandcheeks”,这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一种表现,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对真爱的形象过目不忘:真爱并不是朱唇和芳容和吸引。重复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重复否定及词重复变形。本诗否定词的使用贯穿在字里行间,如:开篇的否定“letmenot”,中间两次使用“loveisnot”,最后的“ineverwrit,nornomaneverloved”。这些反复出现的否定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重复使用否定词不仅简化了语言,使之有了音乐中重复某个音节的美感。如“Love’snottime’sfool”一句便通过否定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莎翁的观点:爱不为时间愚弄。同样地,在本诗的第二句中,就出现了两个词变换形式的重复“alter”和“remove”,重复使用让读者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真爱变质的两种情况:遇上变化,便随之而易;一旦迁流,便恋情别移。

三、意象

诗的意境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本诗中,隐喻和比喻的使用让意象之美更加突显。如“themarriageoftrueminds”中,思想的结合用了隐喻“marriage”。“marriage”是通过法律的程序的兼有义务责任的结合,这样一来,让两个思想的结合也变得庄严肃穆。再看“itisanever-fixedmarkthatlooksontempestsandisnevershaken”此句中,诗人把爱情隐喻成恒久不变的标记,爱情坚若磐石韧若蒲草的形象也变得栩栩如生。紧接着,作者再把爱情喻为“指引方向的星宿”(itisthestartoeverywanderingbark),宛如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那一束明亮温和的光芒,给迷途的心以慰藉和方向,让爱人从此互相依靠。而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意象,是第十行中,诗人用镰刀比喻为时间的腐蚀,这是莎士比亚的诗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时间对相爱双方容貌的摧残,激情的削弱,考验着爱人们的意志和真爱的程度,把真爱的艰难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地表达了真爱应该坚定始终如一的观点。

莎士比亚通过严谨的诗歌结构,灵活的修辞和生动的意象,向世人传达了美好的爱情观。他向往着永恒,讴歌矢志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但坚定而稳固的爱情,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它要靠思想的水乳相融和精神的珠联璧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人文主义赞扬人的个性,宣称人生而平等,赋予了人和人的生存以全部重要性和新的意义。在116首诗中,一方面,莎翁褒扬海枯石烂心甘如一的爱情;另一方面,时光的考验,容颜的衰退对爱情的影响,让莎翁疑虑重重。爱情的坚定是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善的一面,而这不也是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吗?本诗只是众多十四行诗中的一小首,一叶知秋,我们不难理解,莎士比亚的十四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了。

参考文献:

[1]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朴学爱情观[J].国外文学,2011,(2):73.

诗四首篇5

——情诗四首赏析

(前注:蓝笔是劳燕的评述,绿笔是附录原诗)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人潸然泪下。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光隧道上的古今穿越,也不是空间上的囊括宇宙,那是一种最遥远又最接近,最易通畅又最难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生与死,是一种永远无法相融合的距离。

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只是一厢情愿,是单恋者的心与所爱的人的心遥远相距;

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难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

心里爱着,面表却偏偏只能或装着若无其事、不在心上,使心思矛盾而痛苦,是有违真心的距离;

还有更遥远的距离,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淡漠、轻薄、藐视,是在爱的心路上掘出一条鸿沟,把爱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距离可以产生美,但如果是爱情造成的距离——就会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它只有痛苦。

泰戈尔这首诗,以爱为主线,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倾吐着无奈、叹息,令人动容。

全诗简短,句式整齐富音律,在“不是……而是……”的对比排列句式中,反复吟叹,将心中的怅然深情倾吐,把读者带到了那种因为爱情,而难言的痛、苦、忧、思的“最遥远的距离”中,这是一种悲哀。

诗人把自己的情怀感染给了每一位读者。

诗人最后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

为了爱,心,不要冷漠,心与心,要o距离,就要能够感受、感觉、珍视别人赋予你的爱。

为了爱,不要让心与心之间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亲爱的,如今,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不能在阳光下相爱。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在诗歌中,抒情的主人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热烈、诚挚、坚贞的爱情,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浓郁的感情色彩诗句中,融和了清晰的理性思考,蕴含着精湛的思想哲理内涵,读来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传统爱情观念做作了否定:以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迎(“险峰”)这两种爱情观,作了含蓄的讽刺与否定。作者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呼唤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

第二部分,直抒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理想。强调爱必须要独立,有同等的地位和人格。理想的爱,应当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理想的爱,应该保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理想的爱,应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理想的爱情观,就是现代爱情。

全诗以象征手法构造了橡树、木棉形象,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使作品的主题思想突破了爱情的框架,引申出人与人之间广义的爱心与爱情的理性思考。

《致橡树》是新诗,但其句式吸收了古诗中汉语的韵律美,注重句尾韵脚,句式整齐、有韵律,字、音、义上有照应,行句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音韵美,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美,表现了诗人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风格。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质朴无华的情感,世事变换无常,只有爱情始终不变,爱情如天上恒星,历尽沧桑,亘古不变。

这就是《见与不见》。从诗中,我们可以遥想美丽的雪域高原,多情的诗人相思踏雪而夜行会情人,是缘还是劫?

当破晓时分,我们读着一个男人在雪野里留下的清晰的夜奔足迹——这足迹,急促而有力地连接着布达拉宫蜿蜒向高原人居小巷的深处……给人满满的疑惑、惊愕,新鲜、激动,诗人在坦然地以爱情的名义歌唱时,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

其实,爱情可以和任何一种宗教对话,因为它同样需要宗教那样圣洁的内心和狂热的情感支撑,需要苦苦的修行、勇敢的牺牲作代价,它是人人向往却永难抵达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样宁静又忧伤。爱情是圣洁的,永恒的。

现实社会中,爱情能达到这种至真至纯的境界吗?爱情能够无论人事、世俗变迁此情不移吗?

无论你见与不见、念或不念、爱或不爱、跟或不跟,爱都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那是因为,爱已经溶入到每一绺香雾、每一声梵唱、每一次转动的经轮、每一滴朝拜的热泪!

读这种至真至纯的情与诗,可以击中读者的心坎,于是我们心中涌起感动,更有一份冲动。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这首诗是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献给意中人——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茅德的。

既然是写给爱人的诗,就要表达真情实感,就应当叙述生活、人生和爱情,否则不会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不能让人心生共鸣。《当你老了》便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是这首诗,没有简单描写,并非一目了然,可以完全理解。在字里行间那悲戚、委婉的诗句,是婉转地道出诗人多情而隐秘的诗人的内心。它表达的情感真实动人,使人感觉诗人似乎有某种遗憾和不幸的痛。

爱情往往是深刻的。爱情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深沉而甜蜜的幸福,伴随着这幸福而来的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巨大的痛苦和酸楚。一往情深的痴恋,收归入心,往往是碎了的果实。

诗人在诗中抱怨,他的一腔柔情“真像是奉献给了帽商橱窗里的模特儿”,我们不难想见他心中的悲伤甚至哀怨。然而诗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痴恋着,那个伤了他的心的人。就像《荆棘鸟》中的那只荆棘鸟,唯有荆棘穿透它的血管和心脏时,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声。诗人正是用那颗被爱情扎伤的心,为我们献上了一曲深情的歌。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望中去爱一个人。”

诗人的爱情,就是那么无望,所以那么忧伤,那么绝望,但是爱,可以在无望和绝望中爆发出感情的风雨雷电,可以美丽,可以绚烂,可以壮烈。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

(傅浩译)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诗四首篇6

南陵美酒岭南客,

明月相思醉寂寥。

离离依稀轻似梦,

寒星点点云水遥。

(二)霸王别姬

人间好风月,

四面楚歌声。

小舟从此逝,

一马一离影。

滚滚乌江泪,

一剑向天横。

古今一出戏,

长叹又天明。

(三)村雪

沉沉犬吠急,

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雪。

(四)遣怀

胸有涛天浪,

任凭大江东。

诗四首篇7

——荷尔德林《远景》

在曾文正公的荷叶塘,我看见了美女秋瑾与蔡畅,

在花明楼,我看见两弯明月,在荷叶上诗意地栖居!

——邹岳奇《韶山的天光》

新世纪以来,邹岳奇先生提出了自己独立而引人关注的诸多学术与文学主张,比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的主张、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的主张、以文学地理学开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格局的主张等,其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诗派的主张引起诗坛上下的特别关注。而他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写作自然山水诗,则具有相当的开创性。据考证,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形式源于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后在英国的弥尔顿、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齐慈等诗人的推动下,渐趋成熟;英美当代十四行诗代表,有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英国诗人玛丽莲·哈克等,只是在西方专门从事十四行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在中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就有人习作十四行诗,诗人闻一多、朱湘、徐志摩等,都写作有不少精致的十四行诗作;当然,中国十四行诗真正的集大成者是冯至、卞之琳和屠岸等人,他们的十四行诗写作在中国的诗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影响。[②]如今,中国当代的诗歌前景,似乎越来越不容乐观;对于十四行诗这种有着一定规则的诗歌体式,涉猎者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的写作与出版,可谓标志着一种诗坛新象,也许更是“异军突起”。这些十四行诗作品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以及相关的诗刊与报章发表后,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诗人江天在读了这些作品以后,在中外文学讲坛的留言中写到:“这是一种新的,其实也不太新的,诗歌样式。我们的诗歌没有多大发展,诗人苦恼,读者也有怨言。抛开其他原因不说,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新的形式?”这种看法,可谓是对岳奇先生十四行形式的肯定和推崇。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白劲鹏教授读到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中的一些作品后,对此十分惊讶:“我原来不知道国内还有人在按英诗的格律创作诗歌。现代白话诗受人垢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太随意了,如前一段时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梨花体’。我的观点可能很保守,但我觉得写诗一定要有限制,如果诗人自觉地接受一些限制、甚至自己设定一些限制,那一定能有所成就。可惜,现在这样的诗人不多,多是以激情取胜,而不是以艺术见长。您的诗作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未署名的网易博友留言说:“只知道邹师是著名的诗评家,没想到近年诗兴勃发,组诗语言朴实,感人至深;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华中师大文学院张卫中教授在读到岳奇先生的十四行诗后,也曾经这样评论道:“十四行诗很到位,感情深沉,诗意浓郁,韵味很长,引得我思绪绵绵,情不能已。如今,哪怕是老教师中,能写这么好的‘十四行’的学者恐怕不多了。这很难得,令人钦佩!”

《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由我的同门师姐周兰美编选并作注,即将出版发行。这本诗集共由24组十四行诗构成,可见诗人所作的是十四行组诗,并不是一般的十四行诗。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为诗人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所感所思,欣然命笔,题而为诗。从内蒙古大草原到长江三峡,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到蒋介石的老家奉化,从武汉桂子山到发生大地震的汶川,从承德避暑山庄到作者的老家内江与越溪,诗人足迹所至,诗情萌发,因此诗中的所有意象也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当然也是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纯美的心灵。在这些诗作里,首首承载着诗人饱满的感情,处处洋溢着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真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过往的缅怀、现世的思考。从诗歌的创作主题来看,有感怀故土的诗,有感慨历史沧桑的诗,有面对开阔神奇自然的诗,有忧国忧世的赤子情怀的抒写。总之,岳奇先生在自己的诗作里,融入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使得其多数诗作诗意隽永,韵味深长。

本文试对其十四行诗的主题构成,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我认为其诗作的主题,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所构成:

一、乡愁——浓重与绵密

1984年,岳奇先生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来到武汉,远离了自己的家乡;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他难于经常回到自己的老家。所以浓重的故土之思,成就了其多数十四行诗作品。在本诗集所收的24组诗里,对于乡愁的描写贯穿始终,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怀,包括《越溪的明月》、《成都的南方》、《内江的风景》、《天鹅湖的想象》、《西越的风情》等。在这些作品中,诗人描写了故乡令人神往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在外游子那浓浓的思乡情怀。

从开篇的《序诗》开始,这种以乡愁为主要内容的思绪就开始漫延开来,让读者受到深深的震动。2008年7月,诗人回到四川南部的越溪老家,在那段曾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虽然对眼前的风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却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回那少年时代的心境,更找不到少年时代的影子,于是“只好再次回到太阳和月亮同在的老屋/这百年的风声将他那绿色的心灵照亮/他与两位老人回忆起那些淘气的日子/那淘气的日子是山崖上百合花的芳香”(《序诗》)。“百合花”的芳香似乎可以闻到,却是那么的遥远而不可触及;正如童年与少年时代所度过的那段淘气的时光,只能留在绵长的回忆里,似乎再也无法追回,再也无法复制。再往前看,在2004年,岳奇先生借到重庆开会的机会,于中秋时节回到自己的老家。这是他离家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唯一的一次在中秋时节到自己的故乡,当他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尤其是最容易点燃思乡之情的“月亮”,顿生感慨。多年没有回家,眼中所见的是世事变化,耳中所闻的是人间沧桑,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他依然感觉到那么亲切。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创作十四行诗歌,却成为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了。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凌滢副教授在读过这组诗之后,受到了深深的震动与感染,她对岳奇先生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在现代社会,人有了更多的空间的移动,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加大,也常使人身不由己。回归故乡,亲人团聚往往也成为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因此,“26年了,26年之后的一个深山的中秋”,诗人才终于“从遥远的江上之风中逃离月之手”,在一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中秋节回到故乡。其急切之情充满字里行间。这时一切外在的景物也都投射了诗人的情感与想象,“山峰”、“大鸟”、“长蛇”、甚至“月光”也都具有了与诗人同样的心情与感受。虽然在异乡也有美好的生活,比如“东湖的鸟鸣”以及“桂子山的花香”,但是“异乡的月亮再亮,总好像缺这少那的呵,故乡的月亮再弯,却像当年割草的镰刀一样柔”。思乡之情总是游子内心最为敏感最为温柔的一根神经,于是在诗人的心中,连故乡锋利的割草的镰刀也变成柔软的了。

人生的航船,“不得不在汪洋大海中返航”,虽然诗人不得不离别故土回到当下的生活环境,但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中如诗如画的青春记忆,以及如歌的生命激情将穿越岁月、穿越时空永远定格在诗人的脑海之中。它成为诗人生命的原动力,伴随着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它给与诗人温暖,给予诗人力量,使诗人更加惬意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华夏大地上。

“乡愁”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从西方有那么一句谚语:“eastorwest/homeisbest。”中可以得到说明。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生旅途的加油站,而除了家而外,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始终令人梦牵魂萦的地方,那就是故乡。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无论故乡在空间距离上多么遥不可及,但在心理与时间上,它始终都是在场的,是融入到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最亲切的情感。所以,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缠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在岳奇先生的《越溪的明月》这组诗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越溪热切的渴望和深情的眷恋,感受到了诗人即将返回故乡的急切与喜悦,以及在故乡短暂停留之后不得不“返航”时的无奈,以及那种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淡淡的忧伤。

故乡承载着诗人少年的记忆,承载着诗人少年的情怀。从“怀春的少女”与“钟情少男”青春的情感萌动,到油灯下与庄子对话的那个才华横溢少年;从让人难以入睡的“蛙声”到“核桃树下”外婆温情的歌喉,再到金花庙上令人敬畏的“长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地让人如此怀念!尽管逝者如斯,26年的时光使情窦初开的少年有了中年的沧桑;尽管“岁月的尘土可以封闭少年的心事”,可少年的记忆却如“桐树沟里的深秋”。这些印象如此鲜明深刻地烙印在诗人的心中。无情的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改变了人生的际遇与生活的环境,却难以改变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纯朴的情感记忆。正如有的评论者已经指出的那样,那故乡山坡上“长角的山羊”、“可爱又可惧”的“总让我骑不上去的老黄牛”的动物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可爱的画面,为本诗平添了不少的动感与生活趣味,以及充满张力的想象空间。”[③]

虽然远离家乡,诗人对故乡却依然充满深情,故乡的过去与现在,故乡的山与水、人与物,点点滴滴,都清晰地呈现诗人的记忆里。在《天鹅湖的想象》中,诗人以故乡的景点——“天马蜂”、“五梅花”、“罗汉寺”、“俩母山”等九个具有传说和神奇色彩的地名为题,一草一木、一山一峰,以及当地所有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游子的心里,并得到了生动与丰富的表现。在《内江的风景》中,诗人满怀敬意地抒写了故乡的八位“大师”——艺术大师张大千、新闻大家范长江、草鞋书记杨汝岱、西学大师罗念生、当代作家刘心武、诗人元帅陈毅、少年将军熊克武、人大校长吴玉章等。诗人在那整齐的诗行里,用或抒情或沉重的语言,记叙了他们的生平与事迹,歌吟了他们的个性与风采,展示了他们的形象与品格,这些诗作融纪实与传奇为一体,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心,洋溢在整组诗的字里行间。

岳奇先生对故乡的满腔深情,成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其实也是他写诗的最深厚的心理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故乡、对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感情,那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诗人。未留下姓名的网友这样留言到:“看来邹师对老家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简直就是自然的儿子,就是他的故乡的儿子。我们也看过一些照片,那里的自然山水的确有一种气象,山环水绕、龙蛇奔走,阔大的空间中自然是更适合于人的成长。”甚至是,让邹师如此眷恋的故土,让我们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到那里参观与采风的心情:“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到邹师的老家看一看、走一走呢?”

二、历史——厚重与沧桑

游览名胜古迹,不仅仅是要看到那里的自然山水风景,更重要的是要在游览自然风景的时候,要能够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底蕴。对于喜欢读史、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岳奇先生来说,更是喜欢在游览自然山川之后,思考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背后那深层的历史与文化意蕴。韶山——毛泽东的老家,一般的人并不陌生;岳奇先生在最近几年曾经两度来到这里,这里浓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吸引了他。他每一次来到韶山,都是兴致盎然而写下诗篇,这便是《韶山的地象》和《韶山的天光》。前后两次游览韶山,有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悟。湖南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讲师田艳对岳奇先生这两组诗的评价,是最好的注解:

今收到恩师的两组十四行诗《韶山的地象》与《韶山的天光》,我怀着欣喜之情与虔诚之心于寂静夜色中浅吟低诵着,读罢但觉口角噙香、耳目生色,韶山之景顿时如现眼前。这是清代举人戴炯的韶山,这是伟人毛泽东的韶山,这是悠远丰厚的民间的韶山,这更是恩师您眼中心上的韶山!韶山在您的笔下充满了诗意,流动着灵气,激荡着豪情!您这两组十四行诗虽以“初游”、“重游”命名,但并不是一般的山水游历诗,而是在情景的交融之外,将韶山的历史、地理、人文诗意的融合于一体,再现了韶山的人情风貌与文化内涵,在山水游历之外别有洞天,诗歌的境界亦随之阔大。

吟诵这两组诗,就像在聆听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里有戴炯“毕生奇才”的神秘预言,有五龙朝圣的神奇景观;有伟人的万丈豪情,也有美人的丝丝柔情;有召引百鸟的韶乐的回响,也有来恩师梦境中的飘渺之声。这神奇韶山的美丽传说,被恩师编织成曲曲牧歌,在晚风中婉转悠扬。“初游”和“重游”就仿佛乐章的两重奏,一则阔大,一则深邃。

曾记得与您笑谈“英雄事”,我说您有“英雄情结”,您却笑不语。今观此二组诗,始知您是以诗词为心,抱英雄之胸怀,行大师之风范。此二组诗乃是您“英雄情结”的诗人之作,匠心、文心、赤子心,可见一斑。您说:“在花明楼,我看见两弯明月,在荷叶上诗意地栖居”,我被这美丽的诗句深深地打动了。从此,韶山在我心里,是另一道风景,为着您这些缱绻万千的句子!

在这两组关于韶山的诗中,在自然风光的背后,举人戴烔和伟人毛泽东一同构成了韶山的神话。毛泽东丰富了韶山的历史,诗人则记下了自己眼中的韶山以及韶山的历史。2007年5月,诗人去到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并对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有自己的思考。诗人在《宁波的山川》这样一组诗中,描写苍茫的沙漠、逝去的历史、一望无垠的大海,开阔的意象和气度让我们领略到宁波的自然美景以及自然美景之后的历史与文化。

承德这样一个封建王朝修建的山庄,经历了多少帝王文化的洗礼,又遭受了多少朝代的腥风血雨。诗人游历至此,更是感慨万千。在《承德的佛光》这组诗里,诗人透过眼前之景来阅读历史,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人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上升到了一种诗性的高度,人生、历史、哲学、生命、宗教、战争、世界的本原等,都在诗中得到了生动又深刻的表达。同时,诗中也不乏正义的伸张、人神的交流、古今的对话。这样的诗行,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那时、那景、那情,总在我们的思绪中飞扬。“方圆百十里,这哪里只是一个小小的避暑山庄/风云数千年,这里的风雨正是一场历史的演讲”: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仿佛在听一场历史的演讲。诗歌中的物象与想象、景与思、韵与势,都相互融合而成一个整体。每首诗的结尾,都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之一”:“看那鸽群正在飞翔,像夕阳发出悠长的呼唤/我看见,我看见一片黑影,正来自光波之间”。这些诗句既与整首诗融为一体,单独取出也是佳句[④]。而对于十四行诗这种诗体来说,结尾的点睛之笔显得格外重要,体现了诗人对十四行诗独具艺术的匠心。华中师大文学院研究生李红在留言中曾经这样写到:“组诗气度跨越古今,在时空穿梭之中,尽显张力。加上优美的意象,使之别具风味。全诗用一个意象——她,贯穿始终,不由让人感叹组诗的浑然天成,实为佳作!”诗人李魁则给予了更高的评价:“组诗或是意象的纷呈,或是哲理的感悟,或充满宗教的神秘,或有历史的纵深,而这些又融入深浓的诗意与诗趣,放中有收,收而又放,既讲究形式美,更有丰富的内含,邹老师的汉诗十四行,在当代汉语新诗中可谓异军突起,读之令人兴奋!”青年学者陈梅充满感情地评论道:“多少次徜徉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不愿停步,多少次被莎翁的字字珠玑迷倒。想当初冯至老先生的诗作在国内掀起十四行诗热潮,而今您的大作再现其辉煌。阅读之后好生一番感慨!!很喜欢您诗歌的语言和它们的恢宏气度。您彰显了现代侠士豪情柔肠、林荫古道斑驳迷离和飒爽东风蓬勃有力。昨天今天明天天天经指点,世事国事家事事事经启示。”青年诗人郝俊细细品味之后,曾经这样说过:“隐约感觉诗中有两条并行的线索,探索美和探索历史。诗歌的语言淳朴清新,开阔大气。诗质自然,文势斐然,学者之风,君子之诗!”

诗人的心中、眼中装满了历史——或沉重或沧桑,所以才看到了在风景之外的文化,没有就风景而风景[⑤];而读者则从他的诗里看到了历史,甚至是大地混沌未开时期的原初景象,如“之五”的最后两句:“北方的山川,亿万年前辽阔而厚实的大海/我看见一只青鱼在游动,一朵莲花在开放”。

转贴于三、自然之思——流动而开阔

《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中的诗作,大多以自然为对象,因此用“自然之思”来加以概说,是没有问题的。在不同的十四行组诗中,其抒情的重点并不相同:有的侧重于乡愁,有的侧重于历史,的有侧重于自然。邹师的自然之思,体现得最集中的是《草原的秋天》、《西湖的春天》[⑥]、《三峡的烽烟》、《永州的山水》、《婺源的古樟》等。诗人巴麦子这样评论邹师的有关自然的十四行诗作:“自然,风景,情感,思想交融一体,读后有一种清泉流过心底的惬意之感。会让人忘掉尘世的喧嚣,进入到淳朴清新的自然的怀抱。”我们再具体地分析其自然诗中的意义与意味。《草原的秋天》这组诗,意象流动、气势开阔、节奏灵动,形式和意蕴融合一体,平实中见深邃。这组诗看似淡然,却凝聚着热烈真情,读起来琅琅上口[⑦]。第一首“青冢”,写出了人们对昭君独特而又复杂的情感:带有一种钦佩的赞美和近似于凝重的叹惋。对于王昭君这个人物,人们往往不同于对西施、玉环和貂婵等这样的美女,不会产生半点轻视的、亵玩的情感的——她就像一轮明月或是一片青翠的草原,安谧中蕴藏着无限生机,散发着女性特有的美丽又肃穆、温柔又独立、纯洁又坚韧的人格光辉。[⑧]华中师大文学院研究生赵义华在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上,曾经这样留言道:以前曾经读过一些岳奇先生的山水十四行抒情诗,但今天重读才发现其形式的自由与气象的阔大,不让前人。他尤其喜欢这样几句:“当呼伦贝尔草原上并没有青草流动的时刻/你高耸入云的衣冠冢上仍然青翠如醉/在你高大阴影下层层树林里徘徊了又徘徊/很不忍心攀上你的高处了望中原了望大漠”。著名文学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曼君教授读了这组诗,曾经这样感慨道:“像草原一样浑厚而有气势”,连连称赞:“好诗!好诗!”著名诗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毛翰教授在读了这首诗后,禁不住这样惊叹道:“感觉非常好,真让人刮目相看!没想到诗评家还有如此好诗!比此前我读到的您的格律诗更好。格律诗受格律的限制,还是抑制了才情的自由抒发。可喜可贺,应该公开发表出来,让更多人读到。”一连串的感叹与惊奇,让我们看到了诗歌爱好者在读到好诗后,所产生的共同的欣喜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诗人、华中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张武进,他在阅读邹师的《草原的秋天》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一次对生命的沉思——读《草原的秋天》有感”。以诗论诗,即以诗的方式论诗,在古代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诗论形式。张武进以诗歌写作的形式阐释了他自己对这首诗作的理解。

在草原上,/我发现一个中年人/用江南的梦想/抒写中年的生命忧思!//

从青冢回望,发现了望的苍茫/但在没有忘却的思念中/她的青丝就如那不绝如缕的青草/千年后的夏天对你头颅的抚佛/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感念一个弱女子/在苍茫沙漠里的耸立/不是为一滴泪,而是一个女人/受之于父母的青丝,在生命中的位置。/在历史中的回响。/转经筒摇曳的是命运,一个人/被它把握的深沉,虽然你不信/那是对人生命的征控,但是/谁又能告诉你,七十二的数让人间与生命有如此多的恰合?/就是大青山,在童年的回忆/勾回故里,那一脉苍翠的梦/古人与你,历史与未来/艺术与梦想,伤去了你多少忧思的神/响沙湾无音的沙响/撞开了天地间声音的门阀/不为任何的仙人,也不用过问/生命中的一切劫数/三个男人的沉默,三个女人的惆怅/人生痴迷的寻找,莫不如无语的苍凉/而你让女神眷顾,她“慢慢”地轻行/“丝丝”地无语,“小小”地呵护/“轻轻”地摇晃,“种种”“掬掬”的笑/婴宁开花在金黄的沙地,让智者/聆听着那一份天外的余音/缠满人生与生命、历史与未来/潜行在每个人的沙漠之海/想回望那一片金黄的响沙湾/想回听那一垠无语的响沙湾/还想想那一丝无响的响沙湾/但秋风还语,开启了晨光的草原/白色的风帆在蓝色海里飘摇/神秘的希腊追过千年,万里/航行在北方蒙古的天与地/你想成就一位战士,英雄/但你的战马,让你无言的悲凉/感念任何的生存的自由/让勇士披上战袍,为自在而战/让英雄感伤成诗人,为自由而吟/或许英雄与诗人,同构于/生存前,生命里、自由中/秋风无语,好一阵悲凉,大草原上/一个孤独的失望,还是希望//在草原上,/我发现一个中年人/用江南的梦想/抒写中年的生命忧思!

岳奇先生喜欢用十四行诗阐释、记录他曾到过的地方,让我们分享他的心情、他的思考、他的想象、他的风采。岳奇先生的诗歌或刚或柔,如《草原的秋天》中的气势与开阔,《西湖的春天》里的柔和与清新。在《三峡的烽烟》这组诗里,我们读到的“南津关”的感觉就像轻风细雨的温和;读到“小雨”时的感觉就像天气的突变。读者读到这组诗作,似乎跟着岳奇先生的脚步到三峡走了一遭;即使没有去过三峡,也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景以及诗人在其中发现与寄托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组诗写实中不乏诗感,可谓是虚实相生:实写的地方让我们隐约捕捉到些三峡的神妙风光,虚写之处则让我们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跨越东西,尽情去感受如美女的青山,如白龙的溪水。作为女诗鬼的意象时隐时现,堪称妙笔;节奏规整、音韵讲究,形式上的这种外在的音乐性,增加了诗歌的美质。闻一多对诗有过“三美”之说:“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长江三峡这样一组诗里,可谓是三美俱尽。首尾的照应,也给人一种言犹未尽、意味深长之感。此外,那“白石”、“紫雾”、“浑黄的江水”、“绿光闪动的眼球”等色彩的搭配,又给诗歌增添了画面的质感[⑨]。长江三峡沿线几个景点,触发了诗人的灵感,继而通过“关口”、“溪流”等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的交错转换,建构了整组诗的自然与心理空间。在这组诗中,诗人将内视与外视相结合,将静的景致写成大家喜欢的伟岸的“帅哥”和飘逸的“美女”,真是美极!堪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相媲美。以面对自然、抒发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几乎跟随行者[⑩]的脚步,这些通过诗人的眼睛捕捉的瞬间,忠实地记录了诗人面对自然的发现,以及他探询美的脚步。他后来的诗作正是沿着这样的艺术之路前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正如湖南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王远年所指正的那样:“《永州的山川》、《婺源的古樟》等组诗,也大气、从容,境界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的是诗人的心态也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

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的众多留言后面,有这样一条留言:“谢谢朋友们对我的诗的评论。自己的诗能够引起别人的反响,自然是高兴的。西方的十四行诗有严整的格律,但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用汉语写作十四行诗,只能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进行讲究。这其中的心血,只有经过认真的考究才可以认识到。也许自己有时也并不清楚,经别人一提才知道。总结写作的经验,相信在十四行诗的写作上能够更上层楼。”这条特殊的留言,是诗人自己所写的;诗人的心态和境界,我们从中可略窥一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则我们可以理解岳奇先生为什么能够在每一次的自然山水之中都能发现诗情与画意,都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诗篇!

四、赤子情怀——真切与深沉

真切与深沉的感情对于十四行诗写作来说,尤为重要。西方早期的十四行抒情诗,大多为表达自己的情爱生活的,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只有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融注进具体的诗作,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中,除了故土之思、历史沧桑、自然之思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这类诗作包括《汶川的呼唤》、《宜昌的春天》、《桂子山的雪》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百年来的最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作为诗人的岳奇先生用十四行诗这种诗体记述了这一悲痛的时刻。诗写得很是真诚与深切,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动。让我们来读“汶川的呼唤”:“当我在躺椅上醒来,正是2:38分/我没有感觉地牛在西边的午间震撼/有人说武汉也被它角力牵动,西安/那群群男女惊魂未定久久立在河边”。在看似平静的记叙中,表达着关切的真情。组诗之三——“唐家山的机群”、之四——“飞雪的六月”、之五——“废墟下的电光”等以救援为主题的诗歌,写得更是独特而有深情。整体来看,组诗纵横捭阖,情感激昂,具有明显诗化的语言,诗人在哀痛、无奈、怜悯的同时,又对华夏明天更好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在这组诗中,迸发出了岳奇先生作为四川儿女的赤子之心,也再次显露了四川地灵人杰的巨大魅力![11]四川大学文学院刘亚丁教授读了这组诗后,曾经这样感慨道:“兄之真情令我动容,兄之才华令我折服。”岳奇先生的诗写得真切、优美,而不乏深沉。真切、优美,因为诗人的率真与自然人性;深切,是因为诗人对宇宙众生同情的理解[12]。读了这组诗之后,诗人气质如在眼前,这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诗人难得的品质:忧国忧时,关心民瘼。当今,很多人将文学特别是诗歌变成一种语言的狂欢游戏,不再关注现实与人生,从岳奇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殊为难得![13]

在《宜昌的春天》这组诗里,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宜昌之行的轻松惬意,读后会让人情不自禁、浮想联翩。诗人在踏着山间小路、呼吸山野清新空气的同时,梦回童年;心疼江城几位遇难学子的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珍爱生命的赤子情怀不禁让人为之动容。“三天三夜,天上的月亮伴随着星星/也记忆着数百个少男少女拉网式的搜寻/今天,我们自然听不到她们的声音/她们那生气活现的身影也难以追寻”。在这首诗的结尾处,诗人写道:“在生命中,有花开自然也有花落/人间,自然也就常常演绎着真情。”人间的真情,在岳奇先生这里表现就更为突出。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纯真的意境,同时又不失诗的神韵。自然涌现的诗意,自然流露的诗情,这些构成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邹涛博士认为岳奇先生的诗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瑜珈”,可以引领烦躁的心灵渐入舒缓、澄明之境。作家张修林先生在评论邹师的诗歌时候说过:“邹老师的诗歌,看似平淡,其实平淡的深处,都是对现实的深层思考。”赵义华认为诗贵在真,其次在美。最清澈的诗歌,恰恰反应了诗人的广阔视域和胸怀。如果宏大到世界宇宙、微细到叶底蜗角都进不了诗人的胸怀,即使入了他的眼睛也不能从他的笔下流出。那种根据某种所谓思想与美学挖空心思刻意制造出来的所谓诗歌,恐怕是没有真正诗质的。岳奇先生的诗作一再表明:诗歌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中来,这才是真醇的诗。从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知道,岳奇先生是一个很有魅力、非常优秀的老师,率直中不乏有几分可爱与童心,严肃中不乏有几分诙谐与从容,性格率真而随和;从诗歌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他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14]。世间的每一次震动都牵动着诗人的心,他把自己独特的关注和感悟用雅致的语言结构、深沉的音韵节奏表达了出来,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真挚的赤子之心、普世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他多年的朋友之一、杰出的青年诗人李魁,曾在《戊子初春抒怀赠邹师》中写了三首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作为诗人的岳奇先生。其一:“逸兴一挥诗千行,万里江山锦秀章;掷笔人间留清白,任他凡夫话短长”。其二:“莫笑我心易感伤,人间苦难太平常;真情流露皆肺腑,惩恶扬善谁敢当?”其三:“我是诗魔我怕谁,诗酒情怀心常醉;浑身正气护真知,抗恶不惜肝胆碎”。岳奇先生在为网友唐朝有梦的《中国南方诗人网》成立之际题词纪念的时候,他曾经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他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灵魂,并且能够与自然进行深入的对话,那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诗歌评论家的感言,也是诗歌写作者的体悟。岳奇先生在从事诗歌评论之余,自己也创作诗歌,尝试各种体裁——古体诗、对联、十四行等。正如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杜雪琴老师所说:这些充满着感情的十四行诗句之所以存在,记录了先生的所思所想,也表达了先生异于常人的才华;先生寂静无声的外表下有着如此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着实令人惊羡!这种丰富多彩体现在对自然神秘的解读上,也体现在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上,更体现在对人生瞬间的妙悟上,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全都注进了诗歌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也是通俗与普适的,但是能够独特的诗句表达出纵情于山水之间时敏锐的领悟,却是一般人难以做好的,特别在当下。这便是先生的“异”。这种“异”的背后经常隐含的潜意识是一种自身的优越感,一种对文化和人性进行深刻理解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只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深层![15]

当今中国的新诗创作,究竟要如何才能创新,才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境界,才能开创中国新诗的新局面,的确是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因袭前人的形式,即使有新的思想与情感,其创新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每一首诗作都写得有自己的特点,也自然会是一种创新。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岳奇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己也要写一写,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坚持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讲究,在诗美发现的前提下写诗,坚持不断地写,我想总会有所成就!”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才让我们能够欣赏这100首诗作,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可以尾随他的脚步,在十四行的意境里解读东方的自然山水;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带动了我们一批人来学习诗歌,从一开始敬畏的远离诗歌到试着去读诗,再到慢慢喜欢上它。正如周兰美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诗,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岳奇先生以他的诗作向人们表明:一个诗人,只要有了敏锐的眼光,不论他在哪里,总会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诗意的发现,从而让自己的一生始终充满诗美的创造。

邹岳奇先生的自然山水诗的艺术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本文所评析的《岳奇山水十四行抒情诗100首》之外,他还著有《岳奇山水对联88联》、《岳奇山水诗草111首》等诗文集。相信在岳奇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一定会发展起来,并走向繁荣的局面。

[①]本文的写作得益于朋友们对岳奇先生诗歌的阅读在中外文学讲坛博客上的留言。借此机会,也感知了岳奇先生的朋友遍四海,桃李满天下。他的为人、他的学术、他的为文,更是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十分感谢具有远见卓识的岳奇先生,当时让我建立了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虽然我所用的资料只是九牛之一毛,它的意义和价值远不至此;作为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中外文学讲坛的博客将会伴随着我们的学术之路,永远熠熠闪光。

[②]参阅邹建军:“6+4:中国新诗诗体重建的基础”,作者在太原诗歌论坛发表的演讲,后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刊)2008年第7期。

[④]此处参考何庆机老师阅读岳奇先生诗歌后的感悟。

[⑤]此处参考伟民在读诗后发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⑥]参阅王芳实:“《西湖十四行抒情诗四章》中的‘季节’”。《文学教育》2007年12期。

[⑦]参阅研究生赵义华、王娜在博客本篇诗后的留言。

[⑧]参阅王书婷发在读诗后发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⑨]本诗评论后半部分,参考王冠含在博客本篇后的留言。

[⑩]2005级研究生胡艳萍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称岳奇先生为“行者”。

[11]此处引用署名为陈为为的博友留言。

[12]此处引用三峡大学罗义华博士给岳奇先生的电子邮件。

诗四首篇8

草青无一色,

忘情已无颜。

何故问清影,

似留飞泉音。

落木洞庭下,

萧萧风飘洒。

可惜无一物,

何求碧连天。

登楼

望楼似回心静意,

风动铜铃翠竹音。

登楼忘心无归情,

求得明月似笑怜。

望流

遥望瀑布看奔腾,

飞暴惊起浪千层。

诗四首篇9

用她来净化我乌烟瘴气的心

我好象是烟熏过的香肠

再坚硬也敌不过一把长刀的亲吻

亲吻

没有血液的抚慰只有干瘪的伤口

这无奈的小狐妖

撕咬狼的皮毛

我相信我天生有妖性

下不了台的青春

找不到借口的玫瑰委屈求全

舍不得大雨滂沱

用铁锄挖开春的甬道

真的想吞咽冬那不忍心的疼痛

躲藏在蝴蝶的翅膀

一直蜷曲

三心二意的石头

遮住种子的肚子

纠结的小妖站在山顶

久久送别曾经的每一个声音

和爱撒谎的幸福

这个季节

我想写一首长诗

可是我终于没能再写下去

因为妖也怕痛

我怕他无限延长

——07.3.13

站在一个离闹市最近的窗子

站在一个离闹市最近的窗子

我看到了我的影子

用墨汁的嘴唇咬住阳光

吞下了日子

他没有喜怒哀乐

我记得冬天是我的情人

他的笑声雪白雪白的

我根本就走不出去

我和我的影子胡乱地拍打

我想起后羿

可是看不到涉猎冬天的那支箭

却看到了鸟儿最后的振翅

任何隐晦的黑暗都可以凑过来嘲笑

没有预约的青春

我拿到的入场券是一张白卷

影子一直忍受吞咽

喜怒哀乐

而我和我的白卷不知道能不能

逃向春天

——07.3.10

游弋在雾中的长发

我声嘶力竭的青春

是惊悚的小兽

永远逃奔

拾掇散落的花瓣

太阳的女儿散开她

绯红的发

比火焰更暴烈

我多么想伸出手

可是我怕

破散她的梦

人生的委屈

就像雾蒙蒙的路

仅一壶甜蜜

也是滚烫的伤口

奔涌的是不断

萎靡的彩虹

可那又是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

为什么还那样无奈的

美下去

我倒着走在春天

我倒着走在春天

昨夜的雷雨撂倒了扬尘

树顶着蓬松的头发

这是个头发茂盛的季节

可是没有瞳仁

倒着走在春天

寻找失散的云朵

风 好象风化岩石一样

风化郁郁葱葱的七里香

每一朵云都没有记忆

闪电张着煞白的眼睛

每一次眨眼

就看到树的根须在暗中

闪瞳眸的光辉 寻找

我也看到了

我的煞白的脸

在这雷雨交加的春夜

我倒着走在春天

本打算在约定的钟摆

一回头就可以

看见你的脸

可还是没能

逃过冬天的追捕

我在约会地点的对面思念

我走在时间的六十个胡同里

旋转

我像女巫一样念叨

这是个阴郁的有风的春天

梧桐为了她系上了翠色的领结

还一直让影子在小河沐浴

他一直站在那里等待

时间是若隐若现的悬棺

我在里面若隐若现

不敢走近每一寸甜蜜的回忆

就像梧桐的身边

夏天才是长久的路

等待的方向一直没有出现

在约会地点的对面

风一样的吹

我站在遥远的对面

诗四首篇10

春暖春晴春寒春雨

放蜂人离开温暖的炉膛

打开筹备了整座冬天的行程

大地苏醒晨光湿润

油菜满畴花期不容错过

游牧的蜂箱流落南方

在林间空地支起帐篷

把成群的蜜蜂放牧成

流连在花蕊中的小小马匹

这些春天里开朗的小天使

她们摆弄的那些小喇叭

调皮任性打开羞涩的花事

从一朵桃红深入更完美的春天

来吧把树叶舒卷成歌声

让甜言蜜语蜂拥而来

放蜂人不曾揭开的神秘面纱

放蜂人藏在鸟语花香的深处

2.一场雪

寒流比流言来得更彻骨些

打发掉巷口路灯下

最后一个行人

一场雪堂而皇之地下

下一宿的细软白银

兆一个好丰年

拿雪滚擀面杖

做一个雪人

穿羽绒服的麻雀正在回头

一片茫然它顾虑重重

不露只言片语

只是守着一根落空的雪线

雪水河也无人摆渡安静地流

冬天的心事都藏在雪地里

直到这些雪都做了阳光的俘虏

变成云飘到别处去了

3.秋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秋天的收成黄金的稻子

稳重而内敛的稻子

稻浪滚动喉结俯下身去

亲吻十月分娩的大地

劳动的弧度是一把勤快的镰

踩着打稻机自由上下的音阶

驰骋在红土地广袤的胸襟上

收割五谷丰登的农事

收获颗粒饱满的农谚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犬吠升腾的掌灯时分

几只芦花鸡争先恐后地

打扫完了晒谷场

刈稻的汉子收拾完稻子

再收拾收拾胡茬

坐谷堆旁歇着等着

草根行头的戏班子

张罗开锣鼓和唢呐

唱一出天凉好个秋

4.腰鼓

立秋十日百草结籽

忠诚的老牛守着繁忙的农具

丰收的秧歌把村寨扭起来

腰鼓别在红腰绳最热情的一端

那些焰火的云彩

连同颗粒金黄的稻穗

飘舞成红火的日子

赶在月牙爬上山岗之前

燃起一簇簇欢呼雀跃的篝火

擂鼓的后生把吆喝声

高举过鼓槌鼓点声声

攒集颗粒归仓的喜悦

大碗喝酒大步蹈舞

醉过午夜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