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189句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189句

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189句

发布时间:2024-05-05 22:03:46

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67句

1.是不是你捅了我一刀我没说谢谢所以你觉得我特没礼貌。

2.200LR命名为“郑和号”。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

4.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和门人在其逝世后记录、整理的一部集子,约成书于中国战国(公元前

7.子曰:“有教无类①。”出自《论语•卫灵公》。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

10.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12.地面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五幅长卷画。它们分别来自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

13.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15.礼多人不怪:谦逊有礼好成功,少谈得意事,为别人鼓掌,把优越感让给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锋芒不可太露。多听老人言,不独享荣耀,谦让可以化解矛盾,不要太在意赞许。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礼貌待人得人心,用微笑面对每一个人,把德字刻在心头。

16.高高兴兴做游戏,和和气气在一起。不打不闹不追逐,安全二字不忘记。

1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

1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9.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5.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亚当斯先生眉飞色舞地向斯宾塞先生解释其中奥妙;斯宾塞洗耳恭听,却显然只是出于礼貌。

30.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3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内在的仁德是善美的人性,如果不以仁德的准则而选择,怎么会获得智慧呢?)

3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3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39.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

4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1.《游春图》—画于距今13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画的是人们踏青游春的情景。

4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4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4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7.子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51.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3.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4.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55.公元前221年)初期。

56.现在演的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欧洲大陆。“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5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59.这897位演员,整整训练了10个多月,每一个人的动态程序都不一样,全凭熟记和苦练才能完成。

6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1.《清明上河图》—是距今1000多年前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由于描画了众多百姓人物的生动场景,它在今天的中国家喻户晓。

6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过去的种种错就错了,追悔已来不及,但将来的一切还是可以预料,还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发展。)

6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4.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宋代(公元

65.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为政》。

6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87句

1.坐车不吵不嘻闹,保持安静有礼貌。

2.总有这样一种人,你认识又不认识。有著寻常的对话,但每次想要交深都会出现尴尬。并不是她不友好,二而是有一种看不清楚、不想展示的情绪于其身形影不离。交谈如投石如暗谷,那磕磕绊绊的撞击声是礼貌的回复,而永远听不到石块击底传来的回响。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出自《论语•子罕》。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公元前1046年)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制作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一种崭新的东西。

1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6.afteryouisgoodmanners.您先请是礼貌。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9.〔子曰:“敏而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1276年)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王希孟的山水画富丽细腻、气势磅礴,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

2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不怕贫穷,而担忧不安定。

22.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

2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6.以线条的形式表现长城,简洁而鲜活。

2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中学习的名言句子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克己。”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29.“活字印刷”的表演,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盘,又像现代的电脑键盘。

3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子曰:“有教无类。”

3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35.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36.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7.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38.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这是中国传统的京剧打击乐表演。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戏曲也衍生出数百种。

41.地面上,是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

42.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4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5.当一个女生对你不哭不闹,不再对你撒娇,不在欺负你却对你越来越有礼貌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彻底失去她了。

4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出自《论语•学而》。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1.子曰:贤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3.说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句礼貌用语,可止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一句粗野污秽的话语,可导致一场轩然大波。以品处事事圆满,以礼待人赢天下。狠话不能说,气话就别说,直言不全说,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礼貌。学会话到嘴边留三分,三思而慎言。

54.朵朵桃花,浪漫、写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5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或: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

5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

59.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60.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公认中国为礼仪之邦。

6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62.画卷中央,铺放着一张白纸。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6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6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

6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7.没有礼貌的人,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屋。

6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7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

76.演员在演唱昆曲。昆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7.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8.礼貌是儿童和青年都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7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80.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81.弟子们手持竹简。这是用竹片穿成的书,竹片上刻着文字。

8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84.陶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中国商代(公元前

85.《荀子·大略》商朝荀子: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86.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87.子曰:“见贤见贤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中关于态度的句子是精选35句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演员在纸上画了朵朵祥云,画了山川、河流、太阳。祥云神奇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阳。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十分快乐而忘记了忧愁,没有感觉到老年将要到来。)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9.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和”字。

15.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6.现在表演的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情境。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出自《论语•里仁》。

19.费厄布拉泽太太兴致勃勃,很有礼貌,不亢不卑地接待客人。

2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自己力行多些,且苛求别人少些,就能远离怨恨了)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这是孔子的“三千弟子”。演员们吟诵着《论语》中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

27.《大驾卤簿图》—画于距今700多年前的元代,描画了宫廷仪仗和车骑的宏大景象。

2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博闻强识,何有于我哉?

2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3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有没有时时温习、实践呢?)

34.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3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