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理发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6:52

松鼠理发师篇1

程,开感世界,发展主体思维。多媒体技术必将倍受关注。

语文是一门融人文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作为一种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沟通心灵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智慧。阅读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吸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具有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储存的丰富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优美意境。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10课《松鼠和松果》为例,谈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松鼠和松果》是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这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着“爱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的。《松鼠和松果》是一个充满着环保意识的美丽的童话,讲的是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吃的时候想到: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要是那样,他的后代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摘松果,摘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一、诱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够实现“课伊始,趣已生”。

据此,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松鼠埋松果的动画,并说:“同学们,这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干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松鼠正在埋松果。这时,老师又问:“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童话本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形式,再配上色彩鲜艳的课件动画和老师激趣的话语。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本来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在开篇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往下学习,正是所谓“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点为不难,缩短学生理解从课文浅表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进程,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为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1、变抽象为具体

一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松鼠和松果》一文中写到,“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挺拔”一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制作了动画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松树慢慢地越长越高,越长越粗壮时,一下子就明白了“挺拔”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有学生说出来了:“是指小树又直又高的意思。”

2、化难点为不难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事物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所以,难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可以通过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认识事物。

在这篇课文里有一段说:“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不太理解,弄不好就会让语文课变成自然课。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谈话氛围——创设森林情境——感悟文章意思。具体步骤是: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松鼠喜欢吃的是松果。那么,松鼠又住在哪儿的呢?

生:住在松树的树洞里的。

师:对。松树是由松果长成的。如果松鼠只摘松果吃,不种松果。松树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一棵松树也没有。松鼠就会没东西吃,没地方住。那会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光秃秃的森林图。小松鼠们没有吃的,很可怜的样子,引起了学生的同情。这样,学生更理解为什么松鼠要种松果了。

三、开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通过情感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使他们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形象化的画面。多媒体“形”“声”方面的优势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以形动情。

让学生直观感受,丰富表象,以形激情。在《松鼠和松果》这课的教学中,多媒体里多次出现松鼠可爱的形象。学生对这只松鼠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深深地喜欢这只松鼠了。

其次,以声动情。

在对松鼠形有了感知,老师又利用多媒体设置了有感情的朗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旨,达到以声动情的效果。

静止的教学信息在电教媒体作用下“活”了起来,有声有形有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

四、发展主体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不能停留在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工具。在《松鼠和松果》一课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松鼠为什么要埋松果在土里。如何由松鼠埋松果联想到人类也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中,松鼠变成了人。老师说:如果人类像松鼠一样,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想到让别的事物不会消失。那么,我们的后代也会像我们一样幸福的。

松鼠理发师篇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有环保意识及不破坏环境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导入,回顾识新。

2.随文识字,互相交流。

3.创设情境,理解品读。

4.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课前准备】

1.画好的松树若干。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大量认字、识字的过程中。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等。而我在设计本课时,做到了随文识字,这样孩子们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很好地认识生词,学习生词,与课文相互结合,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再牵强和生硬,并做了字词的扩展,让孩子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在阅读和对课文的感知上,我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要保护环境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微妙关系。让孩子们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展示图片,揭示课题

师:(出图)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它吗?去年通过你们的帮助,小松鼠终于找到了花生,今天看看这只小松鼠又要做什么?

(让学生回忆《小松鼠找花生》,以引起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师: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孩子们,那就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画出生词。

生:自由读文,读识生字词。

师:孩子们,你们读的那么认真,文中的词语听见了,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呢!请你们先自己读一读它们,看看你能交到几个朋友。(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聪明、活泼、忽然、如果、眨眨眼睛、总是、以后、主意)

生:自由读生词。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

生:读生词。

师:认真听孩子们的发音,强调和纠正孩子的发音。

生:齐读生词。

师:如果你们这些好朋友摘掉了帽子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词)就让我们“开火车”领读这些生词吧!

生:认读没有拼音的生词,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师:孩子们,把你们的朋友送回家去,你们能读准它们吗?

生:通过刚才对生字词的认识,信心满满地回答“能”。

师:好,那老师想请六位同学来轮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这六位同学读得可真好,字音读得非常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三、感悟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你从文中找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生:我从文中找到了一只聪明、活泼的松鼠。

师:(出示词语“聪明”“活泼”)这只小松鼠十分聪明、活泼,那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聪”字呢?

生:(回忆、巩固识字方法)加一加:耳+总=聪

编儿歌: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用心记。

师:你们真厉害!那看看“活泼”这两个字,你们从这两个字里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三点水旁的字。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那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呢?

生:清、洗等。

师:那这只聪明的小松鼠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摘吃松果,心情怎样?课文中使用哪个词说明它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它的心情很高兴,课文中用了“高高兴兴”。

师:(出示句子)谁能给它换个词而意思不变?

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扩充和巩固aaBB形式的重

叠词。)

师:小松鼠高高兴兴地去摘松果,他摘了几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松鼠摘了好多,因为它摘了一个又一个。

师:一个又一个表示很多的意思,许许多多的松鼠怎么说?

生:一个又一个的松鼠。

师:谁能在括号里填一填?出示:一()又()。

生:一只又一只……

师:小松鼠摘了一个又一个的松果,这些松果味道怎么样啊?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你真会读课文,把松果的美味都读了出来,请大家拿起书,一起来品尝这美味的松果吧!

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小松鼠吃着这么香甜可口的松果,多高兴啊!(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孩子们,小松鼠会一直这么开心吗?

生:它不会一直这么开心。

师:它为什么会不开心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生词。(出示:忽然、如果、眨眨眼睛)“忽然”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怎么理解呢?谁能用它来说句话?

生:假如、万一。用“如果”造句。

师:从“眨眨眼睛”这四个字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目”字旁。

师:那我们一起来眨眨眼睛,记住它们。

生:眨眼睛,记生词。

师:小松鼠眨眨眼睛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二、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担心、焦急、害怕的心情。)

生:读文、听文、思考,画出自己读懂的句子,齐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是啊,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小松鼠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快看第四自然段,哪个词和办法的意思相近?

生:主意。(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主意)

师: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意”是什么结构的?老师范写,生书空。

生:交流识字方法,注意“意”字是上中下结构,并跟老师书空。

师:小松鼠想了一个什么样的好主意?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生:朗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说干就干,小松鼠行动起来了。(出图)小松鼠干得多起劲啊!它一定盼望着小松树快快长大。(播放视频歌曲《小松树》)师根据视频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孩子们,这片森林中长出了一棵又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挺拔)

生:抓住“挺拔”这个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通过读,感受到小树的挺拔。

师:将来这里会成什么样子?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生: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有吃不完的松果。朗读第六自然段。

师:我也种了一棵松树,你们愿意把这儿变成松树林吗?(将做好的一棵松树贴在黑板上)

生:在黑板上贴上准备好的松树。

师:这么多松树我们怎么形容它?找出课文中的这个词。

生:“茂密”。

师:有了这样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一定会无忧无虑幸福地生活在这里。森林里有了小松鼠这样的爱家卫士,他们未来的家园才会更美好,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生:齐读课文。

四、扩展

师:(出示带有生词的一段话)孩子们,我们认识了这课的生字和生词,并把课文也读得很棒,那生字词搬家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你能用上几个词说上几句话或在一句话中用上几个生词吗?

生:巩固识字并用生词练习说话。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松鼠理发师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积累aBaC结构的词语。

3.学会具体语境法区分读音。

4.学会用换词代替法理解词语。

5.学习前后联系法理解课文。

6.学习带着想象读、体会心情读、加上表情读的读书方法。

发展目标:

1.练习说话。从说词语,到说完整的句子,到说形象生动的一两句话,到写一处景色。

2.拓展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巧设情境,引导积累,趣味复习,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果》,小朋友们,小松鼠想邀请我们一(2)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寻找花生果,小朋友们想去吗?

可是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河里有两块石头,读准了,就能顺利过河。

请看第一组词语:摘下来钻出来结了果

这组是轻声音节,强调“结”是多音字。这个字既可以读“结果”(第一声)还可以读“结果”(第二声)那怎么区分这两个词语呢?(学生默然)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妙招: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出示:

jiējié

(1)院子里的桃树结果了。()

(2)这件事情的结果真奇怪!()

第二组词语:睁大眼睛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这个四字成语非常特殊,它是什么结构?(aBaC)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生说成语,老师再送孩子们一些成语,并引读。

师过渡:学习语文就是要日积月累,小宝库就一定会积累得越来越丰厚。

二、学习第一段:引导观察,日积月累,迁移运用,读出想象

师:恭喜你们顺利过关,你们随着小松鼠来到了树林旁边,看到了什么样的叶子?出示图和文字:()的叶子

预设:碧绿碧绿的叶子,绿色的叶子,绿绿的叶子,绿油油的叶子……

1.对呀,绿得发亮,谁来读?指导读美。

预设:你们已经学会了重音朗读法,真好!

2.绿油油的叶子,多美呀!绿得就像冒出油来了一样。除了绿油油的叶子,还有绿油油的什么?

预设:绿油油的竹叶,绿油油的小草,绿油油的大树,绿油油的荷叶……

3.“老师也积累了一些。小朋友们一起读——出示图片和文字,孩子们边读边记忆:绿油油的韭菜,绿油油的麦苗,绿油油的小草,绿油油的荷叶。

4.还看到了()的小花呢?相机出示:图和文()的小花。

预设:“金色的小花,黄色的小花,黄黄的小花,黄灿灿的小花。黄灿灿的小花,多美呀!指导读美。

5.除了黄灿灿的小花,还有黄灿灿的()呢?

6.别急,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引导孩子观察,有迎春花,风信子,,向日葵,油菜花。然后引导孩子们说——黄灿灿的迎春花,黄灿灿的,黄灿灿的向日葵,黄灿灿的油菜花……

7.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多美呀!你能把它带到句子里读美吗?指导读美!

[出示第一自然段]

8.“真”谁能用换词代替法来理解。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很,非常,特别,十分)

9.这个句子还可以这样说,出示:

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的,小花是(),()。

预设:

①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绿油油的,小花是黄灿灿的,非常好看。

②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绿绿的,小花是黄黄的,特别好看。

③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小花是金黄金黄的,十分漂亮。……

10.小朋友真会思考,还会灵活运用,非常好!老师这里带来一幅图,你也能说一说吗?

[出示荷花图文]

我看见池塘里有,,。

(引导按顺序说,从荷叶说到荷花,引导说得具体,说得形象,说出不同的感受。)

11.这样的景色多美呀!让我们带着想象读小松鼠看到的美丽景色。板帖:带着想象读引导读美。

三、学习第二段:找准对话,关注标点,学会联系,读出心情

1.小松鼠知道这是花生吗?(不知道)轻轻打开书,翻到140页读一读,找一找,把小松鼠问蚯蚓的话用“”画出来,把蚯蚓的话用“”画出来。

2.指导读对话,小朋友们,看小动物说话时运用的什么标点(冒号和引号)。以后写话,小朋友也可以学着运用这样的标点。

3.小松鼠听完蚯蚓的话,是怎么想的?(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

4.留着冬天吃,让我们想到了前面学习的什么课文(《蚂蚁和蝈蝈》)中的小蚂蚁,你还想到了什么词语?(先苦后甜,满头大汗,又冷又饿……)老师想到了练习7中学过的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5.小松鼠此时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6.让我们体会小松鼠的心情读。总结读法并板帖:体会心情读

四、学习第三段: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每天”,读出心情

1.从那以为,小松鼠是怎么做的呢?谁来接着读——

2.小朋友,你们每天干什么?(让孩子联系实际,说一说)

3.小松鼠每天干什么呢?(到花生地里去)

4.理解“每天”

烈日炎炎时,小松鼠到哪里去?(到花生地里去)狂风暴雨时,小松鼠到哪里去?(到花生地里去)一天,两天,三天……一直到小花落光了,天天都去,就叫——(每天)

5.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此时小松鼠的心情怎么样?(难过,失望,伤心……),运用“体会心情法”读——

五、学习第五段:引导质疑,体验表情,读出表情,明白道理

1.小松鼠辛辛苦苦每天去花生地里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如果你是小松鼠,你的头脑里会产生什么样的小问号?

预设:①怎么回事呢?②真是奇怪,花生果哪里去了呢?……

2.对呀,真是奇怪。奇怪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动作呢?

预设:①手托下巴②拳头握着放在脑门下。……

3.这是小朋友们的动作,王老师可能还会摸摸头,指指下巴。那小松鼠是什么样的动作呀?(睁大眼睛)加上你的表情,来体会读——板帖:加上表情读

4.当小松鼠自言自语说话的时候,蚯蚓听到了,怎么说的?(“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指导看标点,读出感叹的语气。

5.这时候的小松鼠明白了,原来花生果不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泥土)里呢!

六、总结:提炼学法,小结读法,阐明道理,启迪思考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美好的,小松鼠多问,多看,多想,多听,心情由高兴到失望到奇怪到高兴,终于明白了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小朋友也要学习小松鼠那样,爱动脑筋,多思考。我们还学会了几种读书方法:带着想象读,体会心情读,体会表情读。

七、巩固:引导审题,快乐练习,当堂反馈,巩固强化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补充习题》,听老师读第二题题目。

(引导审题,然后让孩子做,播放轻音乐,当堂再反馈。)

出示: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例:绿油油的叶子

黄灿灿的小花()的头发红通通的()()的()

八、自选作业,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拓展外延

1.将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阅读童话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3.仿照课文第一段写一处景色。

附:童话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便要去找太阳。

它来到屋子里,提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

小兔子来到菜园里,看见三个红红的、圆圆的萝卜,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三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头,看见天上飘着红红的、圆圆的大气球,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红气球……”

小兔子焦急地喊:“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呀?”

妈妈说:“瞧,太阳只有一个,还会发光呢!”

小兔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抬起头,大声叫:“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松鼠理发师篇4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朗读课文。

3.小熊和松鼠,纸船和风筝(课前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纸船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

生:纸船。

2.出示风筝。

师:这个呢?

生:风筝。

师:请同学们注意了,风筝的“筝”读轻声,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风筝)

3.师: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和”,再加上题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板书:和20)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92页,在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一点什么要求呢?

生: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书要有感情。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自由去读吧。

(学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词跑出来了,快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行。

生: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

师:请同学们注意“扎”读平舌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扎风筝(齐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行。

生: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请同学们注意“幸福”的“幸”读后鼻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幸福(齐读)

师: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还认识吗?四人小组之间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小组内练习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小老师领读一遍,同学们跟读一遍,小老师请你领读第一行。

(指两名小老师领读)

师:下面我们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文动画录音)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能为一点小事吵架。

生:我知道了小熊和松鼠是通过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

师:那小松鼠和小熊住在什么地方呢?(师板画)

生:小熊住在山角,松鼠住在山顶。

师:松鼠住在山顶上,小熊住在山脚下,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2到6自然段。

生: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为好朋友的。

师:松鼠先是怎样做的呢?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松鼠。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谁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指2名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出示两句话:①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名有“漂呀漂”,第二句没有。

师:(师拿下黑板上的纸船,演示)哦,原来纸船是漂呀漂,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的。你从“漂呀漂”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很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时间长,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

师:那你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你的休会。你读一读吧。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们的休会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话呢?自由读。

师:谁想读?那我们一起读,这次请同学们给“漂呀漂”加上动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纸船带着松鼠的祝福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收到了纸船后心情怎么样呢?

生:小熊很高兴。

师:请大家看图。(大屏幕出示图)你从哪看出小熊很快乐呢?

生:小熊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小熊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课件出示第三段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快自由读一读吧。

师:谁来当这只乐坏了的小熊?松鼠都把纸船托我给你送来了,高兴吗?快读出来吧!(师送纸船)

师:谁来向他挑战。

师:多么高兴的小熊呀,谁知道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礼物,所以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祝福,他又有了一个好朋友,所以很快乐。

师:小熊不仅收到了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他当然很快乐了。这时,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熊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课件出示句子: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谁能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漂呀漂”,这两个漂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生:一个是三点水的漂,是在水里漂,所以偏旁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的飘,乘着风飘,所以是风字旁。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真好。

师:“漂呀漂”的纸船和“飘呀飘”的风筝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多令人快乐啊!下面请2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2――6自然段。一人读2―3自然段,一人读4――6自然段。

(两名学生配乐朗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多么快乐的一对好朋友啊。课件点出7自然段。(音乐)可是,有一天,他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第八自然段知道的。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生2:我从第九自然段知道的。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生3: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的。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课件出示第10段话)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松鼠企盼和好。

生:我休会到了松鼠想和小熊恢复友谊。

师:老师也想当这只难受的松鼠,给我这个机会好吗?(师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老师还有一个读书小密决,就是在我在读这句话时,我想到松鼠太难受了,他太渴望朋友了,我就是体会到它这种心情来读的。你们试一试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谁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师: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生:和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小熊高兴得哭了,他会怎么想?

生:太好了,终于和好了。

生:我又是好朋友了,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

五、感情升华:

师:看得出,同学们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请同学们快速看全文,再次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主动跟他说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我会送她一只纸船,跟她和好。

生:我会写一张纸条给他。

师:同学们维护友谊的办法真多。(师板书:友谊)

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松鼠或小熊的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在音乐中学生写话)

师:谁把自己写的祝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亲爱的小熊,我祝愿你何小松鼠和好如初,希望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贴风筝卡到黑板上)

松鼠理发师篇5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

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松鼠理发师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诗性智慧;语言表达

一、“诗性智慧”――作为一种语言运用方式

(一)“诗性智慧”的提出

“诗性智慧”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18世纪初期意大利古典文学理论家维柯的代表作《新科学》一书。《新科学》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社会及其发展观的学术著作,有着“新科学”的开创意义,其对中西学者研究人类认知自我和世界方式的起源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圣经》。维柯认为,人类的原始思维带有诗性意味,而并非是理性思维。即依靠“浑身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1]这是因为原始人生活在思维的昏暗和混沌之中,他们生来对事情无知,又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对不可知的事情和事件产生敬意和恐惧,只能用感性思维来表达,语言尚未形成语法也即未形成限制,在今天约定俗成的言语规范里,这种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极具诗化色彩,也更接近于人的感情自身,因为原始人没有“被语言使用”。这些诗化色彩在荷马史诗及相关的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得到较多保留和体现,成为维柯及现代人研究“诗性智慧”的宝贵资料。

最初,维柯的这一思想仅在政治学和法律领域得到注意,歌德称《新科学》“比孟德斯鸠还高明……包含着仙女式的语言,预见今后将会或应该事先的美好公正的世界。”[2]19世纪浪漫主义弥漫于欧洲大陆,维柯的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诗性智慧”在文学、史学及古典文学领域得到重视,维柯独具一格的美学观和历史观被重新发现。20世纪初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罗齐的著作《美学的历史》对维柯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集中的审视,称维柯为“美学科学的发现者”,克罗齐将维柯的“诗性智慧”研究引入了美学领域。

(二)“诗性智慧”的界定

本文的论述,把“诗性智慧”界定为一种语言运用方式。“诗性智慧”言明了人类思维的起源借助感官工具,如听觉、视觉、触觉等,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式解读世界,从而赋予了世界“人的感官色彩”,而不是依靠缜密和严酷的法则和推理完成对事物产生、事件生成的毫无生气的科学解释。作为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诗性智慧”的想象和创造成为了诗意语言与实证科学的界限。维柯在《新科学》中说:“我发现各种语言和文字的起源都有一个原则:原始的诸异族民族由于一种意境证实过的本性上的必然,都是些用诗性文字来说话的诗人,是打开本科学的万能钥匙,它几乎花费了我的全部文学生涯的坚持不懈的钻研。”[3]维柯的“诗性智慧”自“语言和文字”和他的“全部文学生涯”中得到。而将“诗性智慧”界定为一种语言运用方式,特别是在特定范围内的语言运用方式,对于幼儿教师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诗性智慧”是在自身感官感受的基础上,加上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实世界和万事万物秩序的解读,以感性感受现实,以感性解读未知。因此,“诗性智慧”是一种体悟世界的思维方式,也因此是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语言风格上:感受力极强的譬喻和语言运用上的“裂变和质变”。

二、幼儿教师口语中“诗性智慧”的使用

(一)精神内核――体悟世界

“诗性智慧”对世界的诠释是一种体悟的方式,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万物和秩序皆“着我之色彩的过程”,是人参与万事万物生长与消亡的过程。

维柯在《新科学》论述说,对于蛮荒世界,可以说原始人一无所知,他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只能把他自己当成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那时的初民浑身洋溢着的是丰富充沛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他们就把个人的思想、经验、行为、姿态、感觉、情绪移置于周围事物上,使其对象化,这种以己度物将自己与外物、主体与客体天衣无缝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功能就是移情。移情并不能使事物在人的情感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但却使外在的事物具有了同人一样的灵性,成为了主体显现情感和意愿的载体。由此形成隐喻的思维方式,形成依赖于自身的体验来命名事物和世界秩序。维柯在论述神的观念时说:“轰隆隆的雷声给在蛮荒大地上的原始人以心悸和恐惧,他们通常用咆哮来表达自己爆裂的情感,因为把天空设想为一个体格高大的巨人――约夫(JoVe天帝)在对人类的某种行为表示发怒,这雷声就是为了警告,惩罚人类而投掷的。在对天神的信仰和崇拜中,产生了神的观念。”[4]可见,“诗性智慧”体现的是人以其自身情感来实现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

幼儿生理、心理发育都处于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出于感性而非理性,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万事万物对他们而言都是有生命、拟人化的,所表达的语言往往不受语法和常规的限制,即他们没有“被语言使用”。和维柯在《新科学》论述关于蛮荒世界原始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一致,即把他自己当成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另外,儿童语言具有童话色彩。如介绍树的各部分名称,假设老师采用的是一般语言如“树冠”“树根”“树干”等,幼儿可能对此表现的毫无兴趣,借助于“诗性智慧”将树比如成人,让幼儿置身在童话世界当中,效果会更加明显:小朋友,这是大树爷爷的头发(指树叶),那么大树爷爷的身体在哪里?大树爷爷的脚又放在哪里了?通过变换说话方式,适应幼儿幼儿语言水平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情绪情感。

从幼儿心理特点和语言使用方式出发,幼儿教师口语教学除了要具有严密的逻辑,规范的用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性智慧”来合理运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孩子去解读生活的万象,去剖析事情的原委。通过诗意的语言,让幼儿真正的体悟世界。

(二)“诗性智慧”在幼儿教师口语中的应用

在幼儿教师口语中,着重于幼儿教师教育口语和幼儿教师教学口语。两者都要注重语言的美感,要强调表达过程中的语调、句式、音色的变化,另外还要注意句意的童化和诗意。例如:

幼儿的谎言

昨天下午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我的铅笔被雨欣拿去了。”我听后跟小朋友说:“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你问问是她拿的不,如果是雨欣拿的,我让她还给你。”不一会儿到上课时间了,小朋友们都坐好了,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从前有一只小松鼠,它觉得自己的力气大极了,勇敢极了。可是,小松鼠的朋友们――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却一点儿也不佩服它。这真叫小松鼠伤心透了。

有一天,小松鼠在出去玩的路上拣到了一根黄澄澄的毛。“这是谁的毛呢?”小松鼠想,“这么粗,这么长,这么柔软,这么漂亮。对,这一定是老虎的。要知道,老虎是森林之王呀!只有森林之王,身上才会长出这样又粗又长,又柔软、又漂亮的毛来。”小松鼠拿着毛刚要继续走,正好碰见小山羊,小松鼠对小山羊说:“你看,我打死了一只大老虎呢!你们看我厉害吧!”小山羊说:“我不信,你有没有证据啊?”小松鼠说:“你们不信,我手里的老虎毛可以做证,你们看,说着它骄傲的举起了那根黄澄澄的松软的老虎毛。”小松鼠那么小的身躯能打死一只老虎,这是为什么呢?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产生了疑问。

于是,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决定试探一下小松鼠,于是它们找了一张老虎皮,小猴子站在小山羊的头上,小野兔站在小猴子的头上,然后,它们穿上老虎皮,在小松鼠第二次出去玩的时候,它们站在路边上,看到小松鼠

走过来的时候,它们就跳出来吓唬小松鼠,小松鼠看见真正的老虎来了,吓的连连后退,急忙朝着回家的方向跑去,忽然听见从老虎身上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伙伴――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小松鼠看见自己的谎言已经被揭穿了,脸红了,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老师问小朋友们有谁拿了别人的铅笔?当我刚问完的时候,当时教室里已经不是刚才笑声一片了,而是鸦雀无声、东看西看了。刚才讲的故事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要说谎,要做个好孩子。我话刚说完,不一会雨欣站起来走到露露那里把铅笔还给了露露。

我看到雨欣承认了错误也没有批评她,最后快下班了,我跟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是好孩子,所以我们要跟小松鼠学习,以后不撒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好!”[5]

童话故事在幼儿口语教学中运用极其广泛,这是“诗性智慧”运用的整体集合点。因为“诗性智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维柯充分认识到它的核心和动力就是想象。而且这一想象也蕴含着创造性,与把相分离的和不同的要素结合起来的inguinal(创造力)其实是一回事,所以想象力就是一种创造力。原始人以想象和创造感知外部世界,但不是对外物简单的感应和动物性的刺激,它是一种主动的、综合的能力,即充分运用感觉、想象、回忆、理解和创造。与我们今天对想象的认识不同,原始人所能够依赖的这种唯一的力量是一种创造真实的能力,即维柯主张的那样“认识即创造事物”,原始人正是依照了自己内心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所感知的都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它在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幼儿口语教学中只有重新找回原初的诗性智慧,重新还原事物间生动的联系,而不是语法规则下的已然脱离了生命力昭示的语言定则,才能还原世界本真,充分赋予事物人的感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诗性智慧”于细节运用方面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次小班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正在观看幼儿进餐。一个孩子掉了许多饭粒,家长对他说:“你看掉了多少饭粒,妈妈怎么跟你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愣了一会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又一个孩子掉了饭粒,老师说:“饭粒掉在地上,会招来许多小蚂蚁的。”孩子说:“老师,小蚂蚁是怎么知道的?”老师说:“小蚂蚁鼻子课灵敏了,他们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就会过来跟你抢食物吃。”孩子说:“那我快点吃。”紧接着老师教给孩子不掉饭粒的办法,情况果然大有好转。[6]

和幼儿交流,教师本身就要“会说话”,而会说话,不是要学幼儿叠词卖萌的语调,要把诗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整理出合适的语言,采用贴合幼儿实际的“诗性智慧”语言表述,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幼儿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唯有这样,才能达到与幼儿和谐沟通的目的,进而正确引导幼儿,完成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85,6-7

[2]列为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123

[3]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2

[4]李英华.试析诗性智慧[D],曲阜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9

松鼠理发师篇7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老师不讲,只用线绳围一围长方形纸板的一周,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求绳长的方法,学生们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有的量,有的想,一会儿就想出好几种计算方法,而且各自主动介绍所用方法的道理。讲的同学很认真,有讲解,有操作;听的同学很用心,有验证,有质疑。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很快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

二、?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挂图:小松鼠手里有3串糖葫芦,小白兔有两串,

师:同学们,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松鼠和小白兔在比谁的个数多。

生2:我知道,小松鼠和小白兔一共有50颗。

生3:我知道了,小松鼠有3串就是30颗,小灰兔有两串就是20颗。

生4:我知道了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

师:大家回答得真好!沈硕同学,你是怎样知道小灰兔和小松鼠一共有50颗的?

生5: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30+20=50

生6:我也是这样列式计算的。

师:你又是怎样知道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的呢?

生4:我是这列式的:30―20=10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呢?(掌声阵阵响起)

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图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善于引导――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只能退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就可以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

生2:不对,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生3:有时要反过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4:这要看什么题目?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分组探究

――分组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大家对如何使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有着各自的见解,接下去我们来进行分组讨论,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人数较多,可以多分几个小组。

(教师注意合理分配各小组人数和学生的类型,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不流于形式。)

――验证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你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自己编题。

――交流

小组代表起来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明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以小结,也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做。

3.?激励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今天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发言最全面。其次,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参与者、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引导、启发。

松鼠理发师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示范朗读反复朗读情境朗读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肯定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朗读可以营造出良好浓厚zheshi的学习氛围,训练学生的普通话,提高学生们的语感和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从而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积累并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句子,并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领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总之,朗读对于小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呢?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示范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种“口与耳”的运动艺术,因为朗读直接刺激的感官就是听觉。因此,示范朗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语文知识并不丰富,很多字词都不会。而示范朗读,正好可以教授学生正确的发音,扫除了学生的生字障碍。同时,在小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不仅可以将精美的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将学生们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作者的悲欢喜怒,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时,就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进行朗读教学。老师通过范读,可以把书本上的文字通过声音瞬间变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而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跟着老师的朗读节凑,展开丰富的想象:“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下,学生们似乎很快就记住了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并且对于故事的内容展开联想,可能还会想小松鼠最后到底有没有找到花生呢?在教师轻重缓急的示范朗读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也会随着小松鼠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时而高兴,时而着急,时而奇怪。最后,学生们的内心也会涌起一股朗读欲望和学习激情。

二、反复朗读教学

反复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重复、反复是较深记忆的重要手段;对于语文而言,朗读也是较深记忆和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即要做到吐词清楚、重音突出,字正腔圆、字音准确;轻音简化,尾音不拖沓。此外,通过反复朗读,还可以训练学生有情感的朗读,避免出现不加思考,也不投入感情的“读望天书”现象。

反复朗读教学,特别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因为小学语文课文都具有语言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们进行反复的朗读,不仅纠正了学生发音不标准的现象,又可以教学生学会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还让学生在反复的过程中熟记了生字生词,对于难以理解的句义也有了更深的感知,对于文章的情感有所感悟。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语感大大增强,对于课文的内容与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文学素养也得以熏陶。此外,在反复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有重点地选取一些诗歌或者精美段落,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重点句子、段落的意思,理解诗歌中的美感和涵义。

三、情境朗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玩、好动、爱表现,希望被关注与肯定,因此,我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也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创设趣味多多的情境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将深奥的内容简单化,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情境朗读教学的方式很多,有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仍然以朗读《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时,就可以设置故事情境,让2-3个人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情境朗读。比如一位学生扮演小松鼠,负责朗读小松鼠进行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一位学生扮演“鼹鼠”、“泥鳅”等于小松鼠进行对话,而第三位学生负责朗读独白部分。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角色里面,有感情地“表演”着,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并体会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活动。又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放一段较为伤感的音乐进行伴奏,一边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更能够领会到对伟大的缅怀与依依不舍,激发起学生们对总理的无限思念与哀悼。通过情境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朗读、善于朗读、勤于朗读,从朗读中有所认知,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并有所收获。朗读教学的方法也很多,这需要我们的教师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出一套适合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松鼠理发师篇9

关键词: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思考

一、“激活”文本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器材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地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创建高效语文课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活“文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新文本内容,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且从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讲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达尔文与小松鼠》一文时,教师首先将达尔文的生平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一下:“达尔文是一个思考问题非常专注并且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人”;其次,将课文与达尔文的性格喜好联系起来,学生就能理解小松鼠为什么能将正在思考的达尔文当做木桩了,也能理解达尔文为什么不伤害小松鼠,进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松鼠不害怕人,而小松鼠的妈妈却很害怕呢?给学生讲一些人类残害动物的事例并且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接受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价值观。最后,请学生分角色地演绎达尔文的淡定、小松鼠的悠闲和活泼以及小松鼠妈妈的焦急和担忧之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灵活的应用教学方法“激活”课堂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

二、“激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因而“激活”学生是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要多微笑,少给学生压力,营造一个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

例如,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在讲《伯牙绝弦》一文时,先让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然后分成小组自选角色朗读,然后再分角色扮演,再现课文情境。同学们将课文中的伯牙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钟子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内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也要多提问,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在创新教育方法、革新教育模式的时候,要注重“激活”文本和学生,创建一个积极活跃的小学语文课堂。建立示范效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为新课改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梁军.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0(1).

松鼠理发师篇10

关键词:朗读;感悟;作用

本文从读的“量”“度”“质”三个方面来简单谈谈其中的点滴。。

一、朗读中“量”的重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读书在于勤劳,“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告诉我们要鼓励孩子自主读书。但是我们老师却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学生自主读书根本不能得到知识与感悟,所以就一味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然而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很少,接着教师便开始对文章进行分析,学生便在云里雾里,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文章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没有对文章理解也就自然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有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才能从文章中感悟到真谛,否则就是老师的见解而不是学生的收获。时间久了,学生会有一种依赖的心理,不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只会接受现成的东西。所以教师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反而要鼓励学生勤于阅读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见闻感才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提高他们的修为。作为老师,我们更多是起引导作用,关键还是看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如教小学课文《白杨树》可以设计如下: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提前学习,整体把握;让学生自己明白文章的含义。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

二、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我粗略的总结了一下,小学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四年级下册《万年牢》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学生只要联系前文就会知道父亲的教导是做事实在,做人实在,做生意实在。

2、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句子含义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脉”,理解起来就简单了。例如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可能”就能体会到居里夫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对科学执著的精神。抓住“一吨”、“一锅一锅”和“终日”就能体会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句子含义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库。有些句子在教师无法用言语阐明时,学生却可以用自己的体验告诉老师。例如《落花生》一文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学生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清洁工人不讲体面却对人有好处。一些小偷,虽穿得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

总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这样学生在读到一句话时,才能迅速判断使用何种方法去感悟理解。

三、融情与读之中

真正的阅读文章是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和作者共鸣。我们只有把自己想象成写作时候的作者进入作者的世界才能明白作者当时的心情。老师讲解时或许只是老师的见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只有自己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有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情感态度自然显现出来。我们教师要多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给学生,使学生每当阅读的时候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样的阅读才达到了一种境界,透过表面的字面意思掌握更深层次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