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先登的意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9:17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1

捷克民族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623年,西迁的斯拉夫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斯拉夫人国家,而作为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大摩拉维亚帝国曾经的辉煌,从此成为生活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捷克人最为深刻的历史记忆。不过,此后经历了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捷克人受日耳曼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以至到了18世纪,无论是从生活习惯、语言文化还是思维方式来看,捷克人已经成了日耳曼化的斯拉夫人――能喝啤酒,也能造机器。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机器人(Rooot)这个单词才会首次从一位捷克作家的笔下出现,对于机械的感悟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捷克人的内心。

世界第三大坦克生产国的“根基”

在全世界的主要坦克生产国中,捷克从来不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甚至以世界第3大坦克生产国著称于世。小小的捷克如何能列位一个主要坦克生产国,其工业立国的“根基”又是自何而来,这是必须弄清楚的。捷克在17世纪便逐渐崛起为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工业行省,自有独到的先天优势。我们知道,工业需要大量的矿产、土地、煤炭、水源、道路的支持,奥匈帝国统治区域虽然比较大,但情况很复杂。南部匈牙利地区是传统农业区,封建贵族的实力很强大,取得土地很不容易;东部地区是山区,交通不便。南部威尼斯地区是意大利人的地盘,奥匈帝国面对意大利的统一要求也不敢在威尼斯投入太多资金;因此奥匈帝国的工业区就只能放在西部奥地利地区和北部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奥地利地区虽然有平原,但缺乏矿产,而且有阿尔卑斯山脉阻隔,和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德意志各邦国的交通状况不好。相比之下,捷克斯洛伐克地区有平原可以建工厂,有矿产、煤炭,与北方德意志各邦国的交通也很便利,因此奥匈帝国将工业资源主要投向捷克也就不足为奇。

奥匈帝国为捷克的工业化打下了牢固根基,至一战爆发,一个未来举足轻重的中欧工业强国已经呼之欲出了。一战的结局毫不出人意料,但等到了真正面临肢解奥匈帝国的和会上,西方大国却又纷纷犹豫起来。幸好,从遥远的海参崴传来消息,被苏俄流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海外军团战士,为了回到自己的新祖国,毅然横穿整个欧亚大陆腹地,上演了一出万里西归的英雄传奇。此举不仅感动了世界,更重要是感动了美国,威尔逊总统率先承认了新建的捷克斯洛伐克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此例一开,欧陆各国纷纷跟进,捷克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建国理想。由于继承了奥匈帝国丰厚的工业资源遗产,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很快以工业作为立国之本。经过战后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1937年,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十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1.78%,人民生活水平高居世界第四,而且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尤其发达,向国外出口品质优良的坦克,成为了当时捷克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说,捷克人的富裕生活,正是通过出售机枪、坦克、大炮换来的。

不算成功的尝试――KH-50/60/70轮履两用坦克

捷克虽非“坦克”发明国,但由于重工业基础深厚,且自成体系,造起坦克来自然毫无困难。1922年,为满足捷克国防的需求,布拉卡公司率先推出了仿自“雷诺”Ft-17的“布拉卡”mt型轻型坦克。然而,捷克军方对“布拉卡”mt低劣的性能不感兴趣。此后,布拉卡公司虽然又推出了改进型“布拉卡”YHn――重约7吨,装甲15~12毫米,主炮为一门维克斯60毫米炮,发动机为55马力,最大公路速度达25千米/小时,然而由于设计仍然较为陈旧,没能脱离Ft-17的影子,所以也未获军方订单。作为对Ft-17仿制“失败”的一种反思,当1923年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捷克庞大的军火工业开始认真打算制造坦克时,一上来便出手不凡――目标直指技术难度最大的轮履两用坦克。由于当时工业水平所限,各国生产的坦克履带可靠性差、寿命短,所以在人们的想像中,如果坦克能够轮履两用便不存在这个问题,在条件允许下,轮履两用坦克可以拆掉履带,以负重轮行驶。

1924年,两辆被称为KH-50的原型车在斯科达兵工厂建造完成。车体基本上是用钢板铆在一起的盒子状,前部略微向后倾斜。唯一的武器是单人炮塔内的一挺机枪或是一门步兵炮。捷克人对该车测试后发现,这个设计实际应用起来很麻烦,从车轮模式转换到履带模式相对容易,只要将轮子慢慢升起,让原先悬空的履带慢慢落地就可以,10分钟就搞定,而从履带模式转换到车轮模式却十分麻烦,因为车轮的悬挂系统设计得强度不足,无力将坦克车身连带履带抬离地面。要想完成转换,首先要将坦克开到两道和履带同宽的平行斜坡上,再将车轮降下,但悬空着不接触地面,之后再倒车直到车轮接触地面为止。如此的转换方式麻烦无比,如果是在战场上,找到现成的两道斜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底盘过于复杂而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或者外力损坏。所以,KH-50原型车制造出来后,无论是捷克军方还是外国买家都态度冷淡。虽然此后斯科达兵工厂在KH-50的基础上,提高发动机功率并加强装甲防护,又制造出两辆改进型的KH-60和一辆KH-70原型车,但终究因无人问津而不了了之。

渐入佳境――从“山寨”开始

虽然KH-50/60/70的轮履两用方案失败了,但捷克的军火巨头们却坚信生产坦克将会带来比大炮更为丰厚的利润,所以向国际市场推出能够热销的坦克产品成为几家捷克军工企业的首选。当然,考虑到生产履带装甲战斗车辆的经验较为有限,经历了KH-50/60/70的挫折后,捷克工程师们谨慎了许多,将目光开始聚焦在目前国际市场上的某些“热销产品”,希望借此获得些许灵感。在这种情况下,大名鼎鼎的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进入了他们的视野。1925~1928年间,约翰・卡登和薇薇安・洛伊德设计了大量的单人或是双人“轻型装甲战斗车辆”,这些设计后来被统称为“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并成为包括波兰在内其他国家设计类似车辆的参考蓝本(值得注意的是,将这类单人或是双人“轻型装甲战斗车辆”称为“超轻型坦克”其实并不妥当,因为按照当年约翰・卡登和薇薇安・洛伊德的设计意图,这类车辆主要是用来在战场上运载1、2名士兵以及一挺机枪,并提供必要的装甲防护,实际上是介于轮式装甲车与坦克之间的一种装备,无论是作战用途、价格还是大小都是如此,以至于被戏称为“tankettes”,也就是“准坦克”的意思。不过,今天的汉语中并没有严格对应“tankettes”的词语,因此被称为“超轻型坦克”也就勉强合适了)。

在一系列“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中,最为成功的要数1928年出现的mKⅥ型。为了向和平年代手头并不宽裕的军方大量推销,mKⅥ在设计上采用了彻底的“简约”风格,不但车体采用毫无遮拦的“敞开式”结构,全部两名乘员的主要军械只有一挺英军制式“维克斯”7.7毫米水冷机枪外置于车体的活动式枪轴上,动力和行动部分的部件也尽量取自廉价的民用车辆,以求进一步降低成本,如22.5马力发动机就取自著名的“福特t型”轿车。至于其改进型mKⅥb虽然要略为复杂一些,重新设计了车体和半封闭式的战斗舱,侧面较小的垂直护板改为更高大的梯形护板,两个独立的护罩被一个大号护罩所取代以将作战舱完全封闭,但整体上仍然没有改变简单廉价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设计意图。

在出色的商业宣传中,“卡登・洛伊德”mKⅥ被描述成一种万能车辆,既可以作为作战车辆直接投入战场,也可以胜任装甲拖拉机、火炮牵引/搭载车、步兵机枪车的角色,同时作为一种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火力、机动和装甲防护的履带式机械化车辆,这辆车还有一个最为抢眼的优点――廉价,其售价只相当于一辆“赛犬”中型坦克的1/6,或是一辆Ft-17轻型坦克的1/3。这一点,不但对于那些穷国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代替价格昂贵的“真坦克”,就是对那些富国来说,也有着足够的诱惑,毕竟在那个军费普遍遭到削减的和平年代,大量采购“卡登・洛伊德”mKⅥ这样的小玩艺儿,至少有利于维持部队的机械化程度,而耗资巨大的“全坦克化”军队则是不可能的。也正因为如此,由于不遗余力的宣传,再加上在设计上深谙客户心理,“卡登・洛伊德”mKⅥ很快成为了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不但英国军队自己采购了348辆各型“卡登・洛伊德”mKⅥ,还卖给了另外16个国家,并有6个国家购买了生产许可证,精明的捷克人正是其中之一。需要说明的是,348辆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军火订单,特别是考虑到1918年之后,英国的年度国防预算和编制不断被削减。不仅军事开支和人员数量遭到急剧砍削,大多数军工企业被关闭或转为民用生产,高于师级的建制被取消,如此数量的一笔订单也就有了更特别的意义:英国陆军在过分延展于维持帝国治安这一传统职能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提高陆军机械化程度的必要性。

起初,英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向全世界范围扩散“卡登・洛伊德”系列超轻型坦克有着什么样的深远意义,因为无论是整车出口还是许可证生产,流散到国外的“卡登・洛伊德”系列超轻型坦克在数量上似乎都不值一提,比如“抠门”的捷克人只购买了2辆。但在几年后英国人却发现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那些购买了生产许可证的国家,在象征性地生产了极少数原汁原味的英版“卡登・洛伊德”后,开始疯狂制造各种更为适合本国情况的“山寨货”,结果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卡登・洛伊德”一下子成了“福特t型车”那样的大路货。在这些生产山寨版“卡登・洛伊德”的国家中,以苏联的t27最为著名。在用英国零件组装了大约40辆“卡登・洛伊德”mKⅥ后,从1931年开始,苏联兵工厂开足马力制造稍作改进的t-27,从1931到1934年,共有3297辆走下了生产线;意大利的情况与苏联类似,在从英国人手中购入“卡登・洛伊德”mKⅥ的技术资料后,只生产了29辆许可证版本的CV-29,然后就甩开许可证的限制,开始大量生产“自行设计”的CV-33/35。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作为“卡登・洛伊德”mKⅥ的许可生产国家,以这种大受好评的英国设计为蓝本,精明的捷克也要生产自己的超轻型坦克似乎是不难理解的。

1930年,参与生产捷克版“卡登・洛伊德”mKⅥ的有斯科达、CKD(摩拉维亚・科尔本-丹历,捷克一家曾经十分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现在已经破产并被分割成许多不同部门被出售,其中一部分卖给了西门子)两家公司。竞争的结果是CKD公司样车中标,定型为Lt-33超轻型坦克。与原版“卡登・洛伊德”mKⅥ相比,Lt-33变化不大,战斗全重只有2.5吨,乘员2人,军械仅为一挺机枪。不过,令人尴尬的是,由于各国对“卡登・洛伊德”mKⅥ仿制过多,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在各种山寨版“卡登・洛伊德”中,Lt-33算是质量上乘,只可惜“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却令人无可奈何――结果,Lt-33在国际市场上颗粒无收,只有捷克军方订购了85辆,算是没让CKD公司血本无归。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捷克版“卡登・洛伊德”mKⅥ竞标中失败的斯科达方案,却以S-1的名义向南斯拉夫卖出了50辆,正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打满全场”――CKDaH-Ⅳ/R-1轻型坦克

虽然Lt-33在出口市场上仍然遭遇了惨败,但生产捷克版“卡登・洛伊德”mKⅥ毕竟让捷克工程师们找到了灵感。于是,以“卡登・洛伊德”mKⅥ为基础,捷克工程师们制造了一些改进幅度颇大的样车进行测试,其中之一便是CKD公司的aH-Ⅳ超轻型坦克。较之“卡登・洛伊德”mKⅥ这个摹仿蓝本,由于悬挂系统和军械系统都进行了技术升级,aH-Ⅳ基本型已经体现出了浓郁的捷克风格,并因此成功推销给了瑞典和埃塞俄比亚(瑞典版被称为Strvm/37,埃塞俄比亚版则被称为aH-Ⅳ-Hb),其中瑞典的Strvm/37还进行了许可证生产。1935年,在克尔科诺谢山,由于捷克提供的aH-Ⅳ坦克样车展示出了出色的雪地性能,博得了瑞典军方的青睐,于是在1937年,瑞典购买了48辆aH-Ⅳ,其中两辆在捷克斯洛伐克本地生产,而剩余的46辆则由位于奥斯卡港的琼格尔公司生产。沃尔沃公司为Strvm/37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以及改良的传动装置,装甲则由阿沃斯塔公司生产,而CKD公司也在制造完原型车之后提供了剩下所必须的零件。Strvm/37整车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包括取消前机枪,同时与aH-Ⅳ相比,Strvm/37更大更重,炮塔也换装了瑞典自己的两挺8毫米Kspm/36strv机枪并加装了指挥塔,而车体内部则容纳了一部无线电台以及相关的通讯设施。这些坦克一直服役到1953年,现在依然有8辆保存下来。至于,埃塞俄比亚订购的50辆aH-Ⅳ-Hb则参加了抗击意大利的卫国战争,不过由于备件短缺和使用不当,大部分aH-Ⅳ-Hb损失于战场或是被意大利军队缴获,没能发挥太大的战场价值。

相比瑞典的Strvm/37或是埃塞俄比亚的aH-Ⅳ-Hb,罗马尼亚版aH-Ⅳ的名气要更大一些。1936年4月,罗马尼亚向捷克CKD公司定购了100辆坦克。其中36辆是安装了指挥塔的aH-Ⅳ超轻型坦克的变型车(从技术上看,这些应该是安装了旋转炮塔的轻型坦克,但由于它的武器充其量只是机枪,所以称为超轻型坦克更合适)。但是由于斯柯达公司推出了一种性能更为先进的轻型坦克,所以罗马尼亚人的订单略有缩减,到8月为止,实际只定购了35辆CKD公司的超轻型坦克。这批坦克于1937年下半年开始交货,由于在测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所以延期到1938年8月罗马尼亚皇家陆军才开始接收。入役后,这种坦克得到了R-1罗马尼亚军队制式编号。交货后不久,罗马尼亚的malaxa公司就要求和CKD公司签署合同,以得到能本国继续生产R-1坦克的生产许可证。但是由于法律手续太复杂,直到1939年2月才实际签署。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包括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导致所必需的图纸转交工作拖延到1939年10月。而战时材料的匮乏使得罗马尼亚继续生产R-1坦克的企图流产,结果只是用备用的零件组装了一辆样车,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

在罗马尼亚军队中,R-1坦克装备于骑兵旅的机械化侦察中队。有几辆隶属于第一和第三骑兵旅的R-1坦克可能在苏联对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克维那的占领中遗失。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有30辆R-1坦克在6个骑兵旅中服役。到1941年10月前,所有这些过时的小坦克要么毁于敌火,要么由于机械故障被遗弃,但到第二年3月前,罗马尼亚人又修复了其中29辆并继续使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大灾难中,很多R-1坦克永远与罗马尼亚人绝缘,到1943年早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辆还在军中服役。然而,骑兵训练中心的维修人员又一次发挥超人的修复能力,到春天时又有15辆R-1重回部队服役,虽然除了训练我们实在想不出他们还有什么用处。1943年11月,军方计划将所有现存的R-1改装成taCamR-1自行火炮,但该方案还在设计图版上时就被认为是过时的产品,最后也是不了了之。1945年3月,罗马尼亚人从训练中心和骑兵仓库搜刮了11辆R-1坦克,装备了第二装甲团,经过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战斗,到4月至少还有2辆R-1坦克幸存,它们参加了进攻布拉迪斯拉法(捷克斯洛伐克中南部城市)的战斗。也就是说,这种小小的坦克居然完整地打满了整场世界大战!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2

软件产业是网络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出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软件产品。一批优秀的作品已经开始走出国门。但我国软件产业的群体效应一直很小,仅为美国的0.6%。软件开发的领域多集中在财务、游戏,播放、杀毒、教育和少量的支撑软件上。在共享性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软件、人机交互软件方面,尚缺少可以和跨国软件商抗衡的能力。特别是市场急需的适宜于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软件,尚拿不出象样的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商讯网》推出了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软件《商务快车》。它一推出,立刻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已下载超过20000套。可以说《商务快车》是目前我国外贸电子商务软件的一大突破。

摸式上的创新是《商务快车》的第一个特点

创新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核心。是树立民族品牌的关键。《商务快车》打破了“克隆”的洋模式,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首先,它把传统上网登陆、注册、搜索、,多步骤完成的信息模式,改为综合进行,一步完成的崭新模式;

其次,它把搜索信息,信息,查询信息各自为政,分别进行的对立模式,改为了搜索、、查询信息依次完成的关联模式;

第三,把“一次一发”的笨拙信息模式,改为了发时可选、发后可查的“一点多发”模式。这三点突破,是继王东临首先打破洋模式的羁绊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特别是,它总结了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探索中,种种平台模式的问题和不足,简化了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实现了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大众化、便捷化、经济化。

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讲,它降低了外贸企业的上网门槛,降低了信息的综合成本,满足了网民“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带给网民的是“倍增效益”。

设计定位和国际接轨是它的又一个特点。

《商务快车》在设计定位上,引用了iSo9000的营销和管理理念。而且把为外贸企业服务,让顾客便捷,让顾客省钱,让顾客满意作为了软件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不仅优选了一大批国际买家、和卖家,而且每周都把网络市场上新增的30个外贸网站加进来。让外贸企业在第一时间里,即可和这些新网站进行对接。这反映了我国软件企业,在软件生产,和软件工程管理中已经把视角投向了国际市场。

在技术上、《商务快车》注重了便捷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不仅搜索和信息的过程“傻瓜化”了,而且已经了的信息的再查询也十分便捷。作到了“一点即出现,一找就看到”,再不用“频繁上网四处找”了。

在功能上、该软件坚持了多功能和个性化的统一。据笔者统计,该软件把平台模式中众多的行业分类,移植到一个软件中,把登陆选择,变成了打开软件选择。即可宣传网站,又可推广产品;即可搜索邮件、搜索企业、搜索产品、搜索新闻又可进行邮件管理和信息情况的综合统计。其可选站点近150个。

在管理上,使用者即可任选站点登路,又可优选站点。即可满足行业的共享性需求又可满足客户的单向应用需求。同时,注重了信息、搜索信息的对应和查询结果的统一。页面上不仅有登陆结果的显示,还有结果的显示。和查询一条信息的平均时间仅为3秒钟。

注重了大众化是该软件的第三个特点。

网民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只有大众化之日,才是网络经济的大发展之时。晦涩难懂的软件,年年考试的软件,严重的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普及。而《商务快车》从我国广大外贸企业网民的现状出发,不需要高深的网络知识。只要稍加熟悉,即可使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平民百姓进军电子商务的门槛。人人会用,人人能用,不仅打开了该软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商务快车》提供了庞大的客户群。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3

[关键字]动产抵押、物权变动、登记对抗主义、意思主义、补救

我国立法机关已经将制订民法典列入了议事日程,民法典草案也已经由学者形成建议稿,据已经公布的民法典草案,动产抵押已经被纳入其中。动产抵押是一种新型的担保物权制度,它与传统的担保物权理论相冲突,突出表现在它的公示方式的天然欠缺上,立法上对这一制度的补救只能采用登记制度。但是登记制度与动产抵押的结合,并不能当然产生让人满意的结果。动产公示缺陷如何克服是个有价值的课题。笔者期望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对将来制定的民法典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动产抵押公示缺陷的产生机理

担保物权根据标的物的特点,可以分为动产担保和不动产担保,根据担保自身的特点,可以分为抵押权、质权、留质权。抵押权以不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为特点,而质权以移转对标的物的占有为特点。在传统的担保物权制度中,抵押权是以不动产为标的的,因此抵押权也是不动产物权。这样,一方面抵押权标的为不动产,而不动产要求以登记为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另一方面抵押权权利本身要求不移转占有,自然也不能以占有为公示方式,而公示方式除了交付占有外只有登记,也就是说,抵押权客观上要求以登记为公示方式。因此在传统担保制度中,抵押权制度在公示方面理论上是畅通的。

实际上,根据物权变动的要求,物权的变动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表征于外,使第三人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在长期的立法实践中,各国普遍采取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占有)的公示方式,抵押权由于不以移转占有为要件的特点,公示方式只能采用登记方式,因此,只有将抵押权的标的物限制在不动产范围内,才能避免抵押权本身性质对公示的要求与抵押权标的物对公示的要求的矛盾。

但是传统的担保物权制度在理论上的完美无法回避它与社会现实需要的冲突。传统的动产担保除了法定的担保类型留质权外就是动产质权,动产担保是以动产质权为典型的,动产质权制度,使质权人掌握标的物,一方面可以避免债务人有损毁标的物的行为,以保全其价值;另一方面,对债务人产生促其清偿的心理上的压迫,对债权的保障,功效很大。但是动产质权以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为要件,一方面,债权人需要就标的物尽妥善保管的义务,无形之中增加了债权人的负担,而且根据担保的性质,债权人是无权对标的物使用收益的;另一方面,移转占有意味着债务人丧失对标的物的占有,自然无法使用收益。这样标的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动产质押的制度价值受到质疑,“此在农业社会,以书画或饰物之类提供担保之情形,固无大碍,但在今日之工业机械社会,势必窒息难行,机器或原料均为生产财(指的是生产资料-笔者注),工厂赖以从事生产,将之交付债权人占有作为担保,以寻觅资金,殆属不可能之事,因此于质权外另设不移转占有的动产担保,确有必要。”[1]从物权法的发展趋势看,物权出现了以利用为中心的趋势,动产质权虽然对担保债权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权能,这无疑是一大缺憾。动产抵押的出现恰是正视这一问题的表现。从世界各国的立法看,美国《统一商法典》对动产抵押作出了规定,日本也先后制定了三部相关的法律确立了动产抵押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动产担保交易法》肯定了动产抵押制度。我国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涉及到了动产抵押。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还对船舶的抵押作了专门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动产抵押制度。

客观生活要求承认动产抵押,而动产抵押在理论上又存在若干弊端。这就是动产抵押制度的两难境地。

二、对动产抵押公示缺陷的认识和具体归纳

对动产抵押的承认就意味必须直面动产抵押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中的若干障碍。动产抵押制度的理论障碍首先表现在:一是公示方法的障碍,动产抵押无法采用一般动产物权交付占有的公示方法,只能采用登记,但是,对一种标的物为动产的物权采用登记作为公示方法,不符合一般的交易习惯,增加了交易的成本,不利于实现交易的便捷,因此与现代民法对交易的要求不相协调。二是公示效力的障碍,在大陆法国家,虽然都主张物权的公示,但是物权公示的效力是不同的,在德国等采物权变动形式主义的国家物权的公示是物权变动的成立要件;在法国等采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的国家,物权公示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公示与否不影响物权的变动,物权变动未经公示只是不能对抗第三人而已。这样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在采形式主义的国家就是成立要件;在采意思主义的国家就是对抗要件。具体到动产抵押的登记,如果坚持登记效力的一致,从直接意义上,在采形式主义的国家就应当认为是成立要件。这样问题又产生了,如果采取成立主义,动产抵押要成立则必须进行登记,否则,抵押权不成立,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当事人之间也不具有对抗力。但是动产种类繁杂,数量众多,对所有的动产抵押都要求登记,在理论上违背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在现实中也是不可实现的。因此采用登记成立主义的结果必然是动产抵押制度的自我毁灭。动产抵押的登记的效力只能采用登记对抗主义,这就造成了同一公示方式在公示效力方面的不同,抵押权也即因标的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公示效力。

动产抵押制度欠缺公示性无疑是该制度本身最根本的缺陷,克服由此产生的两难境地使其立法化成为立法技术设计上最困难的工作,王泽鉴先生认为,就各国立法例观之,解决方式不外五种,1,意思成立主义;2,书面成立主义;3,登记成立主义;4意思成立-登记对抗主义;5,书面成立-登记对抗主义。并进而认为,第5种立法例是立法政策上应采取的最能完满的解决动产抵押权因欠缺公示表征或权利分化而引起的权利冲突制度。[2]

笔者认为,动产抵押制度欠缺公示性,如前所述根源于其权利性质与其权利标的物对公示方式要求的冲突,而权利性质无疑是动产抵押制度存在的根本,因此必须确立其权利性质的优先性,而按权利性质,动产抵押不能以占有为公示方式,只能以登记为公示方式,因此,王泽鉴先生所说之第1、2两种主义根本就没有解决动产抵押的公示问题,难谓之为解决方式。对于登记成立主义,前已提及,对于动产而言要求只有登记才能成立抵押权一方面在理论上有违自治精神,而法律的基本精神应当是“个人拥有最大限度的选择余地,因为他们自己才是自身利益的最好判断者。”[3],法律应当“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遍行为的动机,尽可能的间接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4]因此在理论上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也难以实现。至于意思成立-登记对抗主义和书面成立-登记对抗主义,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实质都是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书面成立只是意思主义的书面化而已。当然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言,采书面成立-登记对抗主义有利于使当事人关系明确,防止虚伪和欺诈的发生,因此较之其他主义“颇称精密”“实行以来未见重大弊端,尚难谓非妥当之制度。”[5]

然而承认登记对抗主义就意味着对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的承认,事实上对意思主义的承认本质上是由私法的权利本位、意思自治的精神决定的。从动产抵押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确有存在的空间。即便在德国这样严格的形式主义国家也难以例外。德国虽然在立法上不承认动产抵押制度,但却在判例确立了让与担保制度,所谓的让与担保是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第三人将担保物的整体权利转移给债权人,但不移转对担保物的占有,在债权得以按期清偿时,债权人按事先的约定将担保物的整体权利返还给担保设定人;债权届期未受清偿的,债权人得就担保物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制度。[6]而根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动产抵押的绝大部分是由让与担保承担其责任,让与担保就是所说的动产抵押制度。”[7]因此,在德国实际上也是间接的承认了动产抵押,因此也是有意思主义的存在空间的。但是承认意思主义的存在,就难免与形式主义的物权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此为动产抵押制度理论和观念上的弊端。

登记对抗主义在实践意义上也存在需要弥补的缺陷,连王泽鉴先生也承认,“自立法政策而言,第5条(指的是《动产担保交易法》-笔者注)中登记的对抗效力,似有过分保护债权人之处,不利于善意第三人的保护”[8]此为弊端其一;登记对抗主义能使第三人查阅登记簿,因而会暴露当事人的经济状态,此为弊端之二;动产交易属日常生活必需,第三人为保护交易安全需经常查阅登记簿,难免费时费力,影响交易的便捷,也不符合动产交易的一般习惯,此为弊端之三;动产种类繁多,数量大,形态各异,价值各不同,因此登记手续难免繁杂,此为弊端之四。

三、动产抵押公示制度弊端的克服

针对上述弊端,笔者分别作以分析,试图就各弊端各个击破。

(一)理论上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冲突之解决

承认动产抵押不可避免的要承认登记对抗主义,而登记对抗是与意思主义相适应的,因此,承认动产抵押就难免出现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冲突,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在同一法律中就可能有不同的效力。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将动产抵押排除出民法典,以特别法规定之,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民法典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德国民法实际上就是这种立法精神。因此,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不应当规定动产抵押制度。

(二)登记对抗主义对第三人保护不力的弊端之克服

动产抵押以不移转占有为设立方法,而动产所有权的物权变动却以占有为公示方法,因此第三人完全可能在不知动产负有抵押而购买,此时,动产的抵押权就会与所有权产生冲突。如果认为第三人完全可以通过查阅登记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实际上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交易习惯,即动产的公示方式通常为交付占有。从一般的交易观念讲,第三人不可能为了交易的安全而在交易之前,都先查明动产的真实权源。反过来讲,如果第三人都为了交易的安全在交易之前查明权源,则交易的便捷无从实现,这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尽管登记对抗主义对第三人不利,但是登记对抗主义是动产抵押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否定登记对抗则动产抵押制度也将难以存在,这就决定了在动产抵押权与第三人的所有权冲突时优先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对第三人保护不利的弊端,应当借鉴日本的“重叠并存说”理论,即承认抵押权的物上代位与抵押权人的追及力同时并存,但抵押权人应当先就抵押物的代位物行使优先受偿权,在仍不能使债权完全受清偿时,再根据抵押权的追及力行使抵押权。债权人受有的利益不能超出抵押物的合理价值。这一理论使第三人处于一种承担“补充责任”的地位,实现了抵押权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协调,难怪有学者认为这理论是解决动产抵押转让中抵押权人与善意受让人利益冲突的最佳方法。[9]对于第三人利益的弥补,完善公示制度确立“同一性识别法”也是一个方面,这一点在后文论述。

(三)登记暴露当事人经济状态的弊端之克服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美国统一商法典》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该法典设计了“通知报告制度”和“债务报告担保物清单制度”。[10]笔者认为这两种制度有利于克服登记制度暴露当事人经济状态的缺陷,是可资借鉴的。我国立法在设计登记制度时应当规定当事人不必就担保契约或其副本进行登记,只需在担保物权设立前或设立后就担保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和担保物的种类进行登记,登记本身仅表明履行登记的担保物权人在其陈述的担保物上设有担保权益,而不是为第三人提供有关担保的详尽信息。这一登记制度为相关的利害关系人提供了可供查询但又内容有限的登记,第三人要获取交易安全的保证需要查知更具体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程序保障。这一程序应当作到一方面使抵押权人公示或透露详细情况,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任意的咨询者都将获得详细的信息。这就需要第三人必须通过某个与担保有密切关系的人作为中介才能获取详尽的信息,而债务人是个中介的理想选择。从债务人角度看,债务人在与第三人交易中,或为建立其信誉地位或为证明哪些财产没有设定抵押,需要从债权人处获得一个债务报告和抵押物清单,因此就有必要将请求透露信息的请求权赋予债务人。这样合适的程序保障就形成了,即第三人要知悉详细的登记内容就需向债务人提出,由债务人向债权人主张透露相关的信息。当然只有抵押物是由该债权人保存的抵押契约或其他记录所确定时,债权人才有义务作出或认可清单。笔者认为这一制度设置在有效克服了登记暴露当事人经济状态的弊端的同时没有影响登记的公示性,这正是这一制度的魅力之所在。

(四)查阅登记簿耗神费力影响交易便捷缺陷之克服

登记采用登记簿管理,第三人要查知相关的信息劳神费力,大大折损了动产抵押应有的制度价值。针对这一缺陷,日本和我国台湾立法规定了“同一性识别法”即在抵押物上打刻或贴标签,如日本立法认为“因登记的公示效力较弱,故对于汽车、飞机等只有通过所谓的打刻以弥补其特定性后才能被视为具有了登记公示手段。”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实施细则》16条规定,“登记机关应于登记的标的物的显著部分烙印或贴标签以资区别”,实务上“以机器作为担保抵押者,应于该机器上标明已设定抵押于银行之固定标识,如此始得认为登记已完成”[11]由此可见,在日本和台湾,对于抵押物应当打刻而没有打刻的即使抵押权已经登记也不能产生对抗效力。应当说采用一定的标识对抵押物加以特定化,免去了第三人必须查阅登记簿才能知道某一动产已经登记的麻烦,有利于实现交易的便捷。而采取登记和标识共同存在才能产生对抗效力的做法则有效的减少了善意第三人被抵押权人行使追及权所带来的利益损失。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应当规定,对于适合于烙印或打刻的动产设定抵押的,如机器、飞机、机动车等,担保物权人在与抵押人进行登记的同时应在标的物的显著位置烙印或打刻,否则不产生对抗效力,但是烙印和打刻以不影响动产的效用价值为限。对于不适合烙印或打刻的应在其所有权凭证上标明已经设定担保权益,对于一般的动产宜在购物发票上标明;能够标明没有标明的不具有对抗效力。当然,登记方式的改进,如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克服此种缺陷,此点在后文论述。

(五)登记手续繁杂的弊端之克服

抵押关系当事人为登记的劳烦之苦与登记机关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采取适宜的登记机关设置,有利于克服登记的繁杂的弊端。对于登记机关的设置各国立法规定不一。从地域上范围看,有中央登记制和地方登记制之分;从抵押物的种类看,有统一登记制和分别登记制之分,统一登记就是不分登记物的种类都在一个机关登记,分别登记制就是区别不同的抵押物有不同的登记机关。[12]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央登记制和地方登记制各有优劣,表现在:中央登记制有利于第三人获取抵押物登记的信息,对抵押当事人不便;而地方登记制对于抵押关系当事人有利,对第三人查阅信息不便。分别登记制和统一登记制也各有优劣,分别登记制省却了第三人的检索程序,而统一的登记制却可免除抵押关系当时认为登记而带来的奔波之苦。因此采用地方和中央登记相结合,分别登记和统一登记相结合的方法是可取的,有学者提出的三级登记制即分县级地级和省级三级登记机关允许当事人在其中做出选择的方案是可行的。

但上述分析所得的结论实际上是建立在登记采用传统的登记簿的前提之下的。要省却登记的繁杂根本的在于变革登记的方式,登记方式如果改变,上述的分析结论也就失去了意义。笔者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地方统一登记,全国联网”成为可能。因此我国未来的立法,应当确立地方统一登记制度。由于,我国立法已经确定了机动车等的登记机关,因此对这些已经有法定的登记机关的抵押物不必受到统一登记制度的限制,对于这类抵押物以外的一般动产,应当由地方的公证机关来登记。具体而言,抵押关系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抵押登记的公证机关(但是应当限定为县级以上的公证机关—),公证机关登记后,登记信息采用全国互联方式,效力及于全国。地方统一登记制度,有助于克服登记的繁杂,抵押关系当事人不必为了使登记具有较大空间的对抗效力而到省级的登记机关登记;这一制度同时也有利于第三人的查阅,因此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登记制度。

(六)对于动产抵押造成的登记在民法中公示效力不同缺陷的克服

实际上动产抵押登记只有对抗效力,而没有公信力,这是与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相联系的。而在采物权形式主义立法的国家登记作为不动产的一种传统的公示方式,是具有公信力的,这样就出现了在一个国家的民法中登记作为公示方式因为标的的不同而效力不同的局面。这一局面的造成与物权变动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冲突是相联系的,对这一缺陷的克服也就与解决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冲突的方法相一致,也就是说,应当采取特别立法的形式对动产抵押予以确认,而不宜在民法典中对动产抵押作出具体的规定。

四、结束语

动产抵押作为一种新型的担保物权制度,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动产抵押毕竟是与传统的担保物权理论相冲突的制度。因此这一制度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动产抵押的出现体现了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的生存空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物权变动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关系,给我们认识物权的变动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路。动产抵押的缺陷是明显的,承认动产抵押制度就必须扬长避短,使之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正确的认识动产抵押制度给现有担保物权制度和传统观念带来的挑战,针对其缺陷设计合理的补救措施,对于将来制定的民法典来说是个有益的探索。

注释: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解研究(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p237。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解研究(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p239。

[3]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郑成思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p8。

[4]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文跃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p13。

[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解研究(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p241。

[6]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71。

[7][日]近江幸治,担保物权法[m].祝娅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101-102。

[8]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解研究(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p240。

[9]徐洁,论动产抵押物的转移与抵押权的效力[J]中国法学,2002.(6)。

[10]王闯,动产抵押制度研究[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3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p418。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工作便民快捷服务工程四个不出村必要性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为全面提升经办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服务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健全覆盖全国、经办规范、服务优质、管理高效、网络健全、居民满意的城乡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系统,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全面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该服务工程的建设,为城乡居民办理养老保险业务提供了方便。

一、建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的必要性

城乡便民快捷服务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出发点之一,还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举措。要想做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就需要建立一定规模、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服务质量更高,且还能够满足更多城乡居民的服务机构。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的建设则是适应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举措。

1.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城乡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中,通过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为城乡居民办理养老保险业务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经办服务,既能够推动我国城乡环境的改善,也能够提高公共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城乡品位。

2.城乡居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具体要求

城乡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生活需求在提高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城乡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以往的“低、小、散”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要求,尤其是养老保险经办业务中,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排队、填写资料等,有时还需要到处取材料。因此,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来满足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经办业务要求更方便、快捷。

3.促进城乡服务品位的提升,推动了城乡和谐发展

通过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将社会资源以及市场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全方位、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真正实现“便民利民”,促进乡级服务水平的提高。

4.城乡服务的市场化及产业化发展

推动城乡服务,尤其是乡级服务朝着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对社会资源充分加以运用,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

5.提高我国政府为城乡居民服务的质量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组织一系列为民服务的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解决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办理时间长、办理难等问题,全面提高经办服务水平。

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的建立,以“让参保人满意”为服务宗旨,以“廉洁社保”、“网上社保”、“阳光社保”为服务内容,对于全面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乡级居民的养老保险工作朝着科学方向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的建设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层工作平台以及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的建设,完善“便民快捷”服务体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村级服务站以及便民服务点,对办管理服务措施进行创新,将经办管理服务功能延伸至各个村,以此为村级群众“参保登记不出村”、“缴费领取不出村”、“待遇领取不出村”、“权益查询不出村”的便民快捷服务,将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直通至农家,使得参保的村级居民不出村,就能够将社保缴费、转账、查询以及取款等全部业务办理好。

2.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工作量较大,为他们提供快捷、方便的业务服务,是城乡居保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信息共享”的省级大集中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建立起省、市、区、镇、村五级信息系统网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发、管”全流程上线经办,网络延伸到村,城乡贯通,实时服务。通过金融系统的网络资源,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渠道,让居民不出村,就能够办理好城乡居保业务。

其二,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在数据集中、上下联网、资源共享以及服务延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并适当下方职能权限,建立参保登记、更改信息、收缴保险费、待遇登记、注销关系、终止待遇、资格认证、记录权益以及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此外,根据“在网上传输数据、在银行取转钱款”的基本要求,加强和银行的合作交流,让银行能够做好“代收代付”工作。城乡参保人也可以在当地的金融网点缴纳保险费或领取养老金等,还可以进行对账查询。因为缴费以及领取养老金要求通过银行才能够完成,所有经办人员不会直接接触先进。这样防止了数据的传输漏洞,从而保证了基金的安全。

其三,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因为银行网点多是集中在我国的镇政府住区,这给偏远村的群众存取款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因此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银行村级助农服务站点。由信誉良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商户或农户来承担村级助农服务站点的有关工作。而银行则应在村中建立电话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以此提高村级服务的质量及效率,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险业务服务。

其四,做好经办管理工作。加强镇街以及村的基层服务平台的建设,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行为,实现服务的网络化。同时,高度重视基层经办人员的工作能力,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开展业务政策知识培训,以及信息系统运用培训,并邀请合作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到村、到点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讲解示范,现场对村级协理员开展业务辅导,保证经办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便民快捷服务工程的建设,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好的经办服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逐渐强化经办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更新服务理念,以此做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雪莹.法国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带来的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2,1(9):101-102

[2]胡士金.实施新型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范管理的路径探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2,9(2):202-203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5

把握正确的建设与应用方向

把握区域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的正确方向,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是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的根本保证。

1.明确服务主体

要把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服务主体,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设学习环境;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管理作为服务主体,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评价与管理活动创造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2.给工具,教使用

给工具――工具包括网络、各种应用平台(软件)、各种应用终端设备等。应用平台是信息技术通向教育应用的桥梁,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石。网络及终端设备是基础,应用平台是核心。

教使用――培训师生掌握应用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平台建设中,应该追求更高层次,变“教使用”为“免教使用”。

3.建平台,创环境

建平台――建设服务教育主体和主流常态学习与工作的平台。

创环境――创设和构建服务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创设和构建服务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学习、“一对一”教学、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的教学环境。

工作中,我们坚持“理念为先,平台是抓手”。我区2004年率先实现教育网络“校校通”,2005年,在北京市教育网络“校校通”完成后,我们就开始构思教育应用平台建设,2006年,我们和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一起进行了市、区、校三级平台的用户统一登录的研究,2009年实现了在全市的推广。

坚持正确的建设与应用方向

当方向确立之后,贵在“坚持”。坚持是以坚定的信念为前提,以阶段性不变的规划为抓手,以依法治教为保障,以良性运行机制为营养的系统工程。下面具体谈建设与应用工作层面的问题。

1.把“教育应用云平台建设”作为“教育应用的基础工程”来抓

牢固树立服务教育主体的思想,并在此思想指导下,着力构建服务师生常态学习与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云平台。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教育如何落实这一计划?应该把“互联网+”具体化为“云平台+终端设应用”(图1),创建服务教育主体常态学习、工作的“云应用生态环境”。把教育应用变“校内建设”为“校外建设”,即:升华为“区域建设”,使信息技术和资源冲破学校“围墙”,消除信息孤岛。

基于这一思想,2009年我们建设了“怀柔区教育信息网”,实现前网站、后应用平台的建设模式。怀柔区教育信息网实现了市、区、校三级统一用户认证,初步呈现了“云平台”“云服务”的区域应用系统。可以说,无论是理念还是行动,我们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是领先一步的。

目前,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各家公司推出的“私有云”“公有云”的应用平台系统,在看到这些云平台的云服务优势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它存在的不足。一是各家公司推出的所谓“私有云”“公有云”,都不能满足教育应用的全部,在应用技术服务的舒适性、内容的吻合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二是我们在应用这些系统时,应用数据和数据分析等常常是被制约或被“绑架”的,只有教育行业自主建设的“公有云”才是安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坚持“统一用户登录”“分级角色权限分配与管理”“资源统一编目与共建共享”

统一用户登录(图2)――不仅方便、快捷,更为构建服务教育主体常态学习与工作、综合应用的“门户窗口”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分级角色权限分配与管理(图3)――满足个性化应用。这是消除人们担心区域建设会制约个性应用或特色应用的有效办法,体现的是既讲“应用规范”,又讲“个性发挥”的管理。

资源统一编目与共建共享――资源统一编目,服务资源应用与大数据分析;资源共建共享,配合数据管理与分析,延伸教育应用与管理。

3.坚持“教育的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

坚持学、教、研、训、管同步登场,同台建设。教育应用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应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而不应使各个环节产生割裂;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4)。每个人、组、校,既是个体,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深化建设与应用的内涵

这里所提的“深化”是指,我们日常工作中没太注意、现实中又是比较弱化的层面。在这些层面不去“深化”,就会影响“为师生搭建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目标的实现,就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1.构建“云平台基础构架”系统,形成教育云平台的内核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建设出囊括所有教育应用的平台,但是可以建设“云平台基础构架”,如图5所示,实现统一用户登录,角色权限分配,数据统一存储,服务应用系统对接等。

2.将各种应用系统与“云平台基础构架”嫁接

S持原有认证系统,实现数据“一库管理”。尽管实现数据“一库管理”要克服很多技术和配合障碍,但也应该努力去做,这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各级依据数据统计结果实施管理的前提。

3.努力实现教育大数据分析

促成各系统的“基础数据”与“生成数据”“基础系统数据”与“外接系统数据”的统一存储和分析(图6),进而运用现代教育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测量、统计,甚至形成评价与档案。各种结果要满足个人、组、校、全区各级,在权限内通过列表、图形、数据看到,导出统计结果,为自我成长,为部门、学校、区域的条块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4.支持教学模式、教学终端设备多元化的需要

云平台最核心的本质特征就是提供“云服务”。云服务首先应该满足教学终端设备多元化的需要,目前,教学终端主要就是pC、pad和手机系列。此外,还要支持传统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开放教育思想的融合。支持传统授课、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慕课(mooC)、Stem教育、家校通、社会大课堂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开展,搭建多种教育模式的生态环境。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6

为了推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深入开展,更好地为全县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当前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少、规模小、活力弱、效益低,已成为制约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的主要因素,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将个体私营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突破点。

(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发展准入门槛高、审批环节多、收费项目乱、经营环境差,是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将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三)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为全县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着眼,从服务每个企业入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

二、降低准入门槛,方便企业快速进入市场

(四)放宽投资领域。按照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即可准入的“非禁即入”原则,实施市场公平准入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改组改制,放宽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

(五)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申请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企业名称可以不受乡、镇、村区划的限制,在核准时可以不冠乡、镇、村区划名,而允许直冠“*县”行政区划名;支持、帮助规模较大的企业向省、市工商局申请在企业名称中直冠省、市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鼓励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无地区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

对企业申办手续有困难的,可以无偿提供咨询服务,并代办有关手续。

(六)放宽股东出资方式。公民个人及其他非公有资本投资设立有限公司,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六种形式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外,还允许用股权、债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鼓励股东多元出资。

(七)放宽注册资本出资限制。具备生产条件、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出资额可实行零首付注册,先核发3个月的营业执照,注册资本在三个月内到位20%,二年内缴足全部注册资本。

有限公司在法定期限和数额内,股东可以通过章程自行约定出资额和出资时间,不要求所有股东在出资期限内同步、同比例出资。

(八)放宽经营范围,试行大类核定。对入住我县各类工业园区的企业,只要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均试行无具体经营范围的注册登记,可根据企业意愿,只明确载明与企业名称中行业特点相一致的主营范围,从大类核定。

(九)放宽企业住所权属证明的限制。对产权人无法提交产权证明的,经企业住所地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居委会、有关法人单位、开发小区(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管委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企业即可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允许经过物理分割的同一法定地址注册多家企业。

(十)放宽登记前置审批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前置行政许可项目外,其他一些部门和地方性规章及文件规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一律停止执行。

(十一)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凡申请组建企业集团,可降低省政府规定的集团注册资本限额,只要母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控股子公司不少于3个,且母子公司注册资本之和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即可注册登记。

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且母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也可办理服务业集团登记。

(十二)放宽服务对象,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对持有《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证》的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以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士兵)、科技人员、残疾人员、农村特困户等从事个体私营经营的,一律按落实国家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办理,实施国民待遇政策,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3年内免收工商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费、变更费、补换营业执照费)、营业执照副本工本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十三)放宽验照时限,严禁验照收费。为使个体工商户验照不影响其在旺季正常经营和降低经营成本费用,将验照时间从每年的1月至3月改为每年的1月1日至5月31日,同时县局委托各工商所上门为个体工商户进行验照服务,对验照材料齐全、内容完整、符合规定的,当场通过验照,验照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严禁借验照、年检之机乱罚款、乱收费、搭车收费、代收代扣其他收费。

(十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立足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都要为个人和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放宽条件、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支持其大力发展。

凡允许外资经营的服务业领域都要允许民间资本经营;凡允许本地资本经营的服务业领域都要允许外地资本经营。

(十五)放宽服务业发展项目。鼓励发展旅游业、文化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贸易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力争在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上有大突破;尤其要重点支持农村服务业如农产品购销、加工、储藏等行业的发展。要做好农资流通领域的规范和发展,鼓励以连锁经营的方式设立农资经营服务企业。

三、立足全县果、棉、药、粮等优势产业,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六)认真理解和践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增强支持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积极促进农村“小生产”适应社会化“大市场”,引导、支持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向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十七)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业务范围可以涉及农产品销售、运输、储藏、加工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还可以为农民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购买使用;行业范围可以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以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等。

(十八)帮助农民快速进入市场。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方面,只要有五个以上出资人共同出资和认可出资(农民成员占80%以上),不限出资多少,不限出资方式,不需要验资,不进行年检,只要材料齐全,当场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和地位,并免收登记注册费。

四、积极培育各类经纪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十九)鼓励和引导从事农产品、工业品、技术、劳动力、运输等经纪项目的个人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允许经纪人既从事经纪活动,又从事农产品购销;帮助经纪人建立自律组织,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组织开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经纪业务培训,促使经纪人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十)发挥经纪人在新产品引进、农产品流通和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经纪人公司发展,使农村经纪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创新服务手段,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

(二十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四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务公示制和首办责任制,实施阳光审批,网上公告,群众监督。

(二十二)在县、所两级“工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立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和服务窗口,以“六有六做到”规范化标准为基础,简化登记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供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为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务。

(二十三)坚持“凡是审批进大厅,大厅之外不审批”和“凡是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受理、当场登记、当场发照”的原则。

(二十四)对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及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企业,申办登记时有法定前置要求的,应积极预先核准企业名称,在说明情况和申请人提交承诺的前提下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边办边规范,允许先核发营业执照进行投资建设,并限期补办前置审批手续予以规范;对法律法规未设定法定前置许可的,应依法积极予以注册登记,当场审批、当场发照。

(二十五)针对全县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实际,登记注册别推行“超前服务,突出一个‘先’字;特事特办,突出一个‘特’字;开通绿色通道,突出一个‘通’字;急事急办,突出一个‘快’字”,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缩短登记注册时间,为企业发展赢得先机。

(二十六)在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减少层级审批,全面推行注册审批“一审一核”制;对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企业变更名称、经营场所、营业期限、无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法定代表人、补换执照等事项的登记审批,严格实行“审核合一”的“一人核准”制,减少注册登记的内部审批环节,提高企业注册登记效率和当场发照率。

(二十七)对企业年检采取“提前通知、到期前提示、到期后催检、迟延不检再公告、首次不检免处罚和送检上门”等人性化服务措施。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非法人营业单位及分公司,实行企业年检“审核合一制”,对国家驰名企业、省著名企业、县重点企业和诚信守法、资信等级较高的民营企业,实行企业年检免审制。

(二十八)对企业改制、变更登记,以及登记注册中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存在重大疑难问题和需要“特事特办”的登记审批,由局长决定实行局分管领导、企业登记注册部门负责人、法制股负责人和有关业务骨干“集体会审”的制度。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7

1、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3、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勤劳征服一切。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7、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8、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9、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0、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11、懒惰和贫穷永远是丢脸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别人隐瞒财产,对自己隐瞒懒惰。——塞缪尔·约翰逊

12、人生是一座可以采掘开拓的金矿,但总是因为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同,给予人们的回报也不相同。

13、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14、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15、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16、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约瑟夫·鲁

1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18、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19、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20、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

21、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22、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2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4、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网络收集

2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27、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28、休息休息,脑子生锈。——德国谚语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0、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3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32、常用的钥匙最光亮。——英国谚语

3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3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35、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36、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37、上帝保佑起得早的人。——西班牙谚语

38、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39、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40、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41、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德怀特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4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44、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45、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加缪

4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7、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48、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9、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民谚

50、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51、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英国

5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54、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55、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华罗庚

5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7、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58、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59、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60、称赞削弱了勤勉。—塞缪尔·约翰逊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62、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6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6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6、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67、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68、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达尔文

69、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70、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小普林尼

71、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72、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最重要的是奋斗心,热爱生命,勤奋实干,开放进取。

73、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7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5、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76、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

77、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78、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79、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8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1、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得到富足。——《圣经》

82、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

83、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84、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

85、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86、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87、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8

要提高听说能力,正确的态度是,尽可能设法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并持之以恒。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同学们必须具有自觉实践的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并持之以恒,水平才能提高。机会在哪里?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课内是基础,课外天地更宽广。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听说活动,不但要仔细听英语录音带和老师说的英语,而且还要仔细听其他同学说的英语。听懂之后必有反应,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不要怕说错而闭口不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设法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决不要未开口而先担忧。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设备(电化教具和电脑多媒体)也要用足用好。再来看课外英语听说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带、录像带、CD、VCD、原版电影,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和夏令营等活动,英语学习的素材不一而足。同学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强化自身周围的听说氛围。

顺便说一下词汇难记的老大难问题。记不住词汇,其实是词汇的复现率不够,而光死背单词,又太枯燥,费时效果差。词汇记忆难是事实,记忆词汇有许多方法,但多阅读,在阅读中巩固词汇的识记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书面表达的基础是口头表达,其实质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其中词汇和句型是必要条件,语法知识是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积累靠的是长期听、说和阅读实践的运作。

总的说来,学好英语有以下几点诀窍:

一、认真听教科书规定的内容,大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单词。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9

大陆方面已做好迎接张学良的准备

长期以来,史学界特别是东北的张学良研究者,一直都在争论邓颖超是否真有一封信函寄给远在美国的张学良。新世纪伊始,笔者有幸见到了邓大姐这封信的影印件。

1991年3月10日,当张学良和夫人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飞美探亲之途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共中央对标志着这位著名爱国将领真正恢复自由的访美之旅格外重视。中央书记处特别注意到张学良在台北机场登机前对中外记者的谈话中,公开表示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向。邓小平同志得知后,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你们应该开个会呀,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并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归来作了较为详细的指示。

根据邓小平和的相关指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其中作了4项重要的安排:一是当年6月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二是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三是派人去沈阳修葺张氏大帅府和大帅陵,为张学良归来后赴辽宁抚顺安葬其父的遗骸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同志,亲赴美国旧金山转达中共中央对张学良的欢迎之意。前三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究竟派什么人亲赴美国迎接张学良归来?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吕正操同志。吕是张学良的故乡海城人,东北军的旧部袍泽,与张学良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加者,与张有着至深的私人感情,当时虽已从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退了下来,但他是几位人选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享受副总理待遇)。在中央确定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以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寓所亲自召见了他。

这是因为,此前邓颖超根据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已以私人名义亲笔为张学良写了一封欢迎信。当时由于邓大姐尚不知赴美欢迎张学良的中共代表究竟是谁,所以,她在那封信上对赴美中共代表的人名暂空。她写给张学良的信全文如下: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浓。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今先生身体安泰,诸事顺遂,而有兴作万里之游,故人闻之,深以为慰。

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所幸近年来两岸藩篱渐撤,往来日增。又值冬去春来,天气和暖,正宜作故国之游。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兹特介绍本党专使×××同志趋前拜候,面陈一切事宜。望先生以尊意示之,以便妥为安排。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即颂

春祺!

邓颖超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

这已是邓颖超写给张学良的第二封亲笔函件了。第一件是一年前张氏在台北举行90岁寿庆时她致的贺电。那时邓颖超的贺电高高悬挂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昆仑厅祝寿的礼堂正中,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邓颖超第二次亲笔写成的邀请函,语言更加诚挚热情,充分表达了对这位爱国将军的敬重之情。

吕正操等人奉中共中央之命,于5月23日悄悄从北京启程。他们一行5人直飞旧金山以后,才发现晚来了一步。原来张学良早在几天前即从此地飞往美国东部城市纽约访问亲友了。留在旧金山的则是赵四小姐及她的儿子张闾琳。在这里,吕正操只是出席了为赵一荻庆寿的活动,即刻率领随员飞赴纽约。

张学良致邓颖超信透出遗憾

5月29日,吕正操首次在纽约曼哈顿贝祖贻夫人的住所拜见了老上司张学良将军。初次见面吕正操只是礼节性的晤谈和赠送寿礼。第二天上午,吕正操在纽约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避开所有外人和张学良进行了长达一小时之久的单独谈话。他首先将邓颖超的亲笔信交给张学良,张氏当时见了邓大姐的亲笔信,感慨万千,顾不上使用放大镜,就将眼睛贴近了那封信,反复看了两遍,动情地说:“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

吕正操向张学良表示了欢迎他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的良好意愿,张学良颇为感动。但是,由于事体重大,张学良郑重向吕正操表示了暂且不能返回大陆的矛盾心境:“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6月4日,张学良在纽约的祝寿活动结束以后,主动提出再次会晤吕正操,会面地点选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官邸。

这次张学良和吕正操的谈话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谈话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吕正操着重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深表赞同,并希望有生之年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绵薄之力。张氏向吕正操表示:“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意保存我的这个身份,迟早有一天会用上。我虽然90多岁了,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尽管张学良坦率地向吕正操表露不能马上返回祖国大陆探亲,但他仍亲自执笔给邓颖超写了一封回信:

周夫人

颖超大姐惠鉴:

×××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又转达中枢诸公对良之深厚关怀,实深感戴。良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敬请×××代向中枢诸公致敬。

另转请×××转陈愚见。

肃此

敬颂

夏安

张××顿首再拜

六月二日

张学良在纽约出席旅美华人为他举行的寿庆活动后不久,即与夫人赵一荻于1991年6月27日经夏威夷飞回台湾。他并没有像刚从台北出来时在机场上对记者说的那样爽然:“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老家,我当然愿望回去”,而是原路回到了他在台北郊区的寓所,继续过起了隐居生活。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国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对此海内外媒体议论纷纭。笔者对其中格外引人注目且迄今众说不一的理由逐一辨析:

疾病是阻碍张氏归乡的主因?

媒体认定的第一个理由是:张氏夫妇因生病而失去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

根据笔者多年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认定,张学良在晚年确曾染患过多种疾病。从1946年张学良被幽禁时起直到1990年代他真正获得人身自由,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先后患过几次重病。如1944年抗战期间,张学良曾在贵阳得过当时极为难治的盲肠炎(即现在只需小手术的阑尾炎),后经宋美龄过问,从重庆派医生两次对他进行手术治疗终于大难不死;第二次是1954年在台湾高雄,张学良患突发性咯血,病情危重,也是在宋美龄的支持下得以抢救脱险;第三次是1964年的肠胃综合症,入台北荣民总医院治疗近半年,初时怀疑肠癌,后经验查乃一般痢疾,不久即愈;第四次是1993年10月25日深夜,张学良忽然头疼难忍,猝然晕倒,被家人急送到荣民总医院进行抢救,经主治医师赖继有等人的连夜检查抢救,认定他患有急性脑血肿,起因是张氏的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由于突发,颅内已造成弥漫性血肿,病情相当危急。

当时的张学良已届九三高龄,年龄较大,病情危重,且病变出现在颅脑的要害部位。荣民总医院感到抢救回来的希望不大,但几天紧急抢救后,张学良竟然奇迹般得以生还。这在台湾脑外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月后张氏即得以康复出院,又像常人一样在院落里散步了!显而易见这场突发疾病并非他改变回大陆探亲初衷的原因。

自然,另一种说法也难以成立。那就是日本记者野川在张学良第一次访美回台不久,在日本《读卖新闻》上撰文所说:“张学良有机会回大陆而不能回的原因,是他在美国纽约期间,被医生查出左脚生了数枚阻碍他行走的骨刺。”

张学良脚生骨刺确有其事,但不是在美国查出,而是1992年1月张学良回台后到荣民总医院治理感冒,请他熟悉的骨科医生诊查脚部疾病时,发现在他的右脚(而不是野川所说的左脚)小趾骨上生出了两个小小的骨刺。医生认为这两枚骨刺虽小,但必须马上采取控制性治疗,不然会发展至影响张氏步行走路。后来张学良在台湾一边治疗,一边从北投旧宅搬到台北天母的一幢住宅楼里,以电梯上下代步,就是因为生了骨刺的原因。

至于他夫人赵一荻女士因患病而不希望回大陆,倒是实情。赵四的病情要比张学良重得多。她早在1946年由大陆入台后不久,即先后罹患了严重的肺癌、红斑狼疮等疾病。但赵四小姐的病都在宋美龄的直接过问下接连在台湾治愈了,特别是她左肺因癌变于1960年代后期进行彻底切除根治后,到晚年基本维持旧状,并没有重大病变。至于她随张学良去夏威夷定居后,身体状况日渐下降,也是不争之事实。特别到1996年后,赵一荻在檀香山因病入院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所有这一切,均不是张学良夫妇不能回祖国大陆探亲的真正原因。

日本天皇访华与少帅归乡有关系吗

1992年8月26日,台湾《联合报》刊载了特派记者程川康写的一条新闻:《张学良决定近期回乡探亲》。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可靠消息来源指出,背负西安事变责任,在台湾幽居长达40余年的前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将军,决定近期偕夫人由台搭乘华航班机取道香港启德机场,转乘中国民航返回东北辽宁老家……张将军的确切返乡日期,将视身体状况及东北气候而定。一般预料本月底及9月初可能成行。”

这条消息发出后,不但台湾和东南亚各报刊蜂起转载,就是祖国大陆几家有影响的传媒也深信张学良必回无疑。然而,1992年的秋天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张学良非但在当年9月没有返回大陆,而且到了1993年春天,也没有回乡探亲的行动。更让人大感惊奇的是,不久后他竟然带着夫人赵一荻再次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了长期定居国外的准备。这其中内幕究竟如何?海外报界再次发出种种捕风捉影的猜测,其中最让人吃惊的解释,则是张学良因为返回东北的时机与日本天皇访华时间相碰,而不得不放弃了他计划多时的回乡计划,事实果然如此吗?

后据一位去台湾访问过张学良的东北籍人士说,此种传闻,就连张学良本人听了也颇感奇怪。能够否定上述推测的证据,莫过于张学良本人生前的谈话记录。1990年张学良首次在台湾会见记者时,他那个《缄默五十年,张学良现在有话要说》的长篇访谈,就是和日本nHK电视公司的记者一起做的。当然,他也毫不留情地当着日本记者的面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但当他谈到在1921年第一次出国就是到日本观看秋操时,随口说了下面一段话:“如果可能,我还想再次到日本去看看。也许是上了年纪了,更想了,想看看新日本是什么样子?想亲眼看看……”

张学良如果当真在晚年实现了再访日本的愿望,那么到了日本本土,岂不是每天都和日本天皇同在一块土地上吗?这让以上说法不攻自破。

赵四小姐起到“刹车”作用?

对赵四小姐持有微词的学者大有人在。这些学者中有些人曾在美国和台湾亲自见过赵一荻本人,他们了解赵一荻在少帅身边至关重要的特殊地位。红颜知己说的每句话,都可能左右张学良这位近代历史人物的重要行动。这当然都是客观事实。

毋庸讳言,赵一荻在台湾和夏威夷期间,曾公开或私下流露出她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意思,有些话甚至口无遮拦。她的心态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让张学良改变主意和动摇归乡信念的消极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举证说:在台湾期间,即便与张学良私交甚好的台湾“新闻局”处长郭冠英、《联合报》资深记者周玉蔻等人,若想对这位世纪老人进行电视采访,也一定要事先得到赵一荻的首肯。他们认为有赵一荻中间作梗,才使张氏的回乡计划不能如期实现。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把张学良临死前不能回东北的责任加诸赵一荻身上,未免有失公正。

赵一荻之所以多次公开表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并非如外界非议的那样是因为她对家乡和祖国没有感情。恰恰相反,赵一荻对祖国和故乡的情结之深,决不逊于少帅。她平时偶尔流露出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只言片语,有些话确属实情,如:“他(指张学良)现在连走路都要坐轮椅,还能乘飞机长途旅行吗?”有些话则是因为她和少帅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得不那样说,特别是她在台湾时公开表示张学良不想回大陆等语,很可能是为当时政治局势所左右。只有熟悉赵一荻的亲属们,才能真正体会这位当年在天津长大的江浙才女的思乡之心。

1990年赵一荻在台北的幽居生活刚刚解除,就辗转收到了侄儿赵允辛写来的一封信。当赵一荻从家书中获悉她三嫂仍健在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日子过得真是快。我离家已经60年了,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真是非常的感谢您这样孝顺姆妈,侍奉她几十年。而且给她一个温暖和快乐的家。我们姐妹都亏欠了她。她在世的时候未能尽孝。”

一个对亲人有如此深厚感情的人,会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同年秋天,赵一荻又给她在北京的侄女赵允安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她的思乡之情更是溢于字里行间,又一次自叹:“我离家已经六十年了!”并明确地写道:“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够团聚。”

从这些公开发表的文件可以看出,赵一荻对祖国大陆是有感情的。但由于她多年生活在台湾,受到消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难免发生一些让今天读者见异见怪的事情。她或多或少起到“刹车”作用,但决不是张学良不能回大陆的主因。

是谁在阻挠张学良回归大陆

既然上述种种说法都不能完全成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学良不能实现晚年夙愿?笔者认为,他不能回到大陆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政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位一生热爱祖国、主张国家统一、反对“”的人。

众所周知,自1936年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起,他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友谊。从近年不断挖掘的珍贵史料和他与、等中共重要人物的书信中不难看出,张学良从中国政治舞台淡出前后,曾与中共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即便他身陷囹圄与世隔绝后,仍然通过秘密渠道与张学良有信函往来。所以,当张学良1990年一旦恢复自由,面对海外媒体即数次表露出对中共领导人特别是对的敬慕之情。邓颖超病殁时他又专电叮嘱北京友人,代他和赵四小姐为故世的邓颖超送上一只花环,以示哀悼。张学良这样不加掩饰地表露感情,充分说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与心仪。至于他对养育他的祖国和东北故里的深情,更是从他恢复自由后的多次公开谈话中一再表现出来。

笔者对张学良恢复自由前后的诸多史料进行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张学良之所以至死不能回到他心仪多年的祖国、故乡,原因就在于当时执政台湾的人士给予他的精神打压过于沉重,特别是表面上以张学良基督教友自居实则是“”分子的李登辉,从中制造了严重障碍。

早在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在台湾病逝前,以东北大学学生张捷迁为首的一批华裔旅美学者,就已在海外策划如何敦促执政的尽快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事宜了。然而,蒋经国当政时期虽然对张学良的自由已有相当大范围的松动,改变了在世时派军统特务严加管束的局面,可张氏的人身自由在1988年以前仍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李登辉上台后,口头上高叫给张氏自由,事实上仍然利用情治机关时时加以限制。他担心张学良一旦恢复自由身,会不会与中共取得联系,甚至舍台湾而投奔中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张学良得知此事后,特别给张捷迁写了封言词隐晦的短函,暗示了他当时在台湾的处境:

捷迁弟:

4月15日的信收悉。

捷迁弟,凡事要理智些。不要太感情用事,冷静些,忍耐些。不要太性急。你们三对夫妇来台湾,把他们丢掉,似乎不太对吧?我郑重地对你讲,时非其时,你们来不会见到我的。我想起两句唐伯虎的诗,书于后:“万事由天莫强求,强求不成反成羞。”

愿上帝祝福!

张学良于台北

种种压力下,李登辉不得不同意在圆山大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事实上这一祝寿活动是给张氏以政治上的。但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李登辉等右翼人士仍不肯放松分毫。这一点可从张捷迁另一封写给李登辉的求情信中略见端倪。

张捷迁是在张学良有去美国探亲自由后,再次向李登辉要求,给张学良去祖国大陆探亲的机会和条件。他的信充满了幻想:“他(指张学良)珍爱台北家园,依靠基督,自称浮云野鹤。心灵自由,怡然自得,仙人一般。不过,老年时常念念不忘故乡故园,六十多年来从没有祭扫父墓。难免凄然……如他老不访故乡,不扫父墓,不为复校剪彩,似乎末尽道义责任,不会甘心,临终将难以瞑目。”张捷迁在这封信中,甚至向李登辉提出解决张学良去大陆访问的经费,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问题。然而,台湾当局对这封信根本不予理睬。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后,较为权威的知情者、张学良1991年首次访美时与他有过3个月接触的贝祖贻夫人蒋士云,曾借台湾《中国时报》一角,首次向关心张学良的海外公众,披露了其中内幕。该报称:“贝夫人透露,少帅居停纽约时,北京派不少人来看他,中共当局已经准备妥一架专机,只要少帅愿意返回大陆,专机即随时飞至纽约搭载少帅。贝夫人当时曾力劝少帅回大陆看看,并说这是他的‘大好机会’,少帅本人亦很想回东北老家瞧瞧。然终未成行。做事一向果断、爽快的少帅,为何舍弃良机,未回睽违四十余载的故国?少帅向贝夫人解释说:李登辉只准许他到美国来,他不能借此机会就跑去大陆。这样做对李登辉不好交待。而他又是讲义气的人,不愿为难李登辉。贝夫人对少帅说不要管那么多,就利用这个好时机回去走走。少帅一直犹豫不决。他对贝夫人说,他回到台湾以后,将请示李登辉,批准他回大陆。贝夫人答道:‘你不用问他,问也白问。他一定不准。’少帅回去请示的结果,果如贝夫人所料,李劝张学良勿回大陆。贝夫人说,少帅上了李登辉的当……贝夫人说:‘少帅后来嘴巴虽然不说,但心里一定很后悔没回大陆。’”

1993年4月17日,张捷迁在台湾替东北大学向张学良递送“名誉校长”的聘函后飞回香港,他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的专访时,也透露了当局对张学良的“限制”:“张老先生于1990年秋天,确曾打算来香港。那次是因为他有位朋友的儿子结婚,很想来参加。但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以致没能成行。”潘耀明追问:“张先生来香港应该没有问题。是否受到香港政府的限制?”张捷迁否认:“不是受香港政府的限制,而是当时有人告诉他不能去香港。”潘耀明又问:“是否受台湾高层的限制?”张捷迁说:“这点,我不能说是什么人,我亦不愿意说出来。但他(指张学良)最近跟我说,那次他的确是很想来香港的。”

李登辉之所以能左右张学良的行迹,一是以他和张学良有基督教友之情,二是因为在张学良受蒋氏父子多年限制之后,李首次给予张学良赴美探亲的自由,以此作为控制张氏的感情筹码。

而张学良对李登辉等人的政治伎俩洞若观火,他在进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足偿夙愿,退不想死守台岛颐养天年的情况下,才明智而果断地选择了第三地――美国,作为他寿终正寝的地方。显而易见,他对此有过周详的考虑。死前自称是“无党无派”的张学良,在自知生前无法见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大背景下,他希望把归宿选在美国,是符合自己“一生都在为团结和统一奔忙”的政治信仰的。

捷足先登的意思篇10

《序》

欲强其国以救民族之衰亡,须首强其心身,无它可能之良策也。诗书礼乐射御斯为逐古,儒家六艺所列含射御二科者良其道在也,然自“满清”末季以来,欧风东渐,号称新之士,祗知以习他邦者眩耀,国人视固有之技,嗤祗为腐败,致大好国粹烟没无影,可叹亦可怜也,外为有病夫消亦良有以也。今者明达之士,有鉴子斯,倡武救国,以达之武不歧之旨。而修夫子剑痴,以历来武术持珍秘而匿者致传书寥寥,罕见其长虽不绝然难少及为破晓珍秘以着书,是志兹遍“通背”一书,以杨枝甘露遍洒大干俾枯木之醒苏,夫子婆心切矣。读斯书者,勿负夫子之婆心也,幸甚。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冬季

弟子王孝书谨识于连滨客次

《自序》

人生苦乐馑数十年,愁烦灾病不时相拢短折难,折难终天年,幸而医药奏效得延残喘,而赢弱废疾同归六极一生兴趣扫地尽除矣,故明於摄生之道,若中国有真苦苦中乐虽地狱办天堂乐中之苦虽地狱亦天堂异已,故对于摄生无可辩驳可不慎也。

余向幼好奇,喜闻人谈游侠之事,稍长习武、抡刀、棍、枪、棒无所不学,觉无异能乃毅然弃之后,遨游各省,遍访名家。据悉有通背拳术,便登门拜求指授,悉心领悟其中之妙理,方知通背拳术决非附会影射、凭空空讲之谈,标新立异亦非谎言,不经漂渺无稽之理,蒙蔽众人,纯系一种生理发挥,人,天赋、性能增加其气力,强大其身为后用也。

其运动之道,即是能健全精神的健康体育,使周身气血筋骨无不加长、加强,而周身肌肉同时又坚固五脏六腑,消化灵通,盖人之内部坚固,固则不怕外界侵袭。且人力足则气充,气充则胆壮,遇敌不畏,作战不怯,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枪林弹雨中常有肉博之场,常有余勇临阵制敌,常有余智,胜而不骄,败而不溃,驰骋疆边,兴味无穷,所谓学剑十年,勇於一试,良有以也。

势法之理,要之,阴阳变化,五行生克,混元一气,中和一体,动静合宜,出入得法,进退有则,静以阴阳,动以五行,融会贯通,周身遍体,处处皆兵,指似柔也用之则刚,刚若金锥,若吼狮,若鹰猿,敏捷至极,迁之者,不死则伤,诚所谓一发,使敌人一见则心奇神骇,手足失措,纵有愤怒之勇以无所施也。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元旦

《又序》

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乃天演公例,有文书者必有武备,仅书理文,当然是以三代,必有战术,必有方弹斗,虽有阵以勇为先,将通兵法,兵法武术,临阵制敌,如拉木摧枯,孰能御之。

夫天下之大莫大于理,天下之精莫精于术,天下之妙莫妙于法,穷其理,推其术,循其法,以智敌万人,以巧拨千斤,人谓之武艺,即今人所谓武术是也,精通武术之人不惟力强而且胆壮,临敌不慌,见敌不乱,见敌不畏,学拳术以健身体,使之制敌,通背拳术创始系燕北祁太昌祖师将秘诀授于新邑许天和先生,余投许先生门下后又遍游各省,历经名师益友之指授始知通背拳术原系五行内功与太极混元一气,神髓相接,支派各异,远非他派之花拳绣腿五花八门所可同日而语也,通背拳术秘诀原谱历代先人宝藏不现,于是通背拳术一门未见发展,余学三十余年选受师承口传手授,对于通背拳术略窥门经,本着广博利人之诚,兼具利国利民之意,敢将一得之愚法解明白,供献于社会以便工、农、兵、学、妇、儒各界公余之日下,随意翻阅而依自修楷模,内中之法,纵不敢称千古秘论,亦可为锻炼身体、调和脾胃、流通气血、健强筋骨增加精神的唯一妙法,此谱分三部:论法部、势法部、击法部、其中所注所载皆以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如若照谱探求其益,大则去病延身,小则强身自卫,兼可助弱扶危,一生之乐不可胜言。望我国人朝夕研究潜心领悟,则将来东亚病夫雄飞世界,凌驾全球,为中华同胞亦同登寿城享快乐高年不其善乎,余非文人拙于词章,有所遗漏,在所难免,尚望海内外各界不愚陋见弃之,进而教之,实所至盼也。

燕北方城修剑痴著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元月

第一章通背之道

通背者何也,通即是通达之意,贯通之法,背乃人体之脊背,动作之则,本由于背,背通肩,肩通肘,肘通腕,腕通于手掌,手通于指,肩背向下通于腰,腰通胯,胯通膝,膝通足,足通步,步通身,身通手,身通于眼,眼通心,心通神,神通意,意通胆,胆通气,气通血,血通筋,筋通力,力由腰背发,根在于足,始由足,贯于腰背,由腰背贯于指掌全体,内外贯通一气,法则放长击远,此之谓通背。斯术内含三大纲要:其一、基本势法理。其二、要诀专恒思。其三、精粹阴阳五行。

其中又分两要部,谓之外壮与心意,外壮则分刚柔外,力壮则刚,以运使呼吸为功效,心意则以柔养气炼气为要道,贵以柔,炼之则柔,用则含刚,随力发气,随此则乃技击之要道,以上之处,壮既是外表心意,既外表以势为本,以法为宗,势者形也,法者意也,学其势必须得法,习其形务要明其意,要诀者既是内心专恒思也,其要专精不止,恒久不辍,思之要朝于,夕于思,无时不思,集思广益,精神者既是阴阳变化之道,五行生克之理,精神动作之妙,此真可为至善至极也,其它各异形意有别,是以善学者,要识其内外之卑,明其外形之韬,得其内意之略,力求深造专精,而后可以得心应手,御敌制胜,实妙无穷,学者宜明辨鉴诸矣。

第二章

技术之要论

学而时习贵手专,阐明原理启其端。

恒心持久成功道,深造精到必胜权。

欲求技术之精贵乎专而已矣,恒而已矣,能专与恒天下无有不成之事,何况区区技术之微哉,其要悉在于思,一尚思而不得,则再思、三思,则无尽思,任何艰难阻碍之事自能心神悟激,得其妙理之深精,所谓思之思之此乃深造自得,专精自妙,诀即是:技术神奇之金针金筏,不可寻常视之也,由此观之专一务与有恒为百事之根,所谓思之思,之之要言即专一恒,之之意如是法,不求精而精,势不求巧而巧矣。

第三章通背拳术之基础

通背拳术内中之意义势法理也,以理推求可以明阴阳变化之道,晓五行生克之理,通于呼吸运使之术,达于养气练气之学,精于助静虚实,刚柔急缓之妙,究其三折九扣之则,阐其五护八断之法,且以奇出巧入之机,以进退超避之捷,识其造机应变之巧,得其迎机开破之诀。

通背拳术基本之势法的六种站桩、六路行桩。

六路站桩谓之:乾坤桩、周天桩、子午桩、混元桩、五行桩、中和桩、此之六路桩则分刚柔,刚者称谓外桩,刚柔相济力发急速、冷弹粹柔者此之谓心意,则柔多刚少,力出自然,柔缓灵活巧,通背之外桩心意由此而分也。乾坤桩、周天桩、子午桩、此为外桩。混元桩、五行桩、中和桩此为心意。故六桩之法内中各含绝技。乾坤桩之绝技:谓之迅雷掌,其探背松肩、放长击远、先发制人,怒似迅雷令人不及掩耳。周天桩之绝技:谓之化击炮(猿猴侧身)其身法活泼、突屈、遁避(柔缓活)藏身躲闪似灵猿,身法似电运转敏捷。子午桩之绝技:谓之追魂掌,其缩身灵活、形如猿猴入洞、心毒眼尖、手脚锐利奔其中门向里钻击其九尾三尖穴,应手使其闭气神迷。混元桩之要诀:乃一法包罗万象,其内容阴阳变化无穷,随机应变制敌万无一失,可谓神异奇绝,惟一无上之妙法之诀也。五行桩之精粹即五行掌摔、拍、穿、劈、钻。五行掌之绝技谓之,迷魂掌,专击二目、三山,所谓一掌、二掌连三掌,神仙遇此也难防。中和桩之道,用以中和掌,此则万法合一(内含太极、无影、无形、浑圆一体、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谓以巧制强、以柔克刚、以缓应急)此技之神言语不能形容。

通背技击之述六路行桩,何为行桩?

动则谓之行,其要手、眼、身法、步法,内含进步。退步、闪腱步、连环步、激步、撤步、提膝步、鹊跃步、鹤行步、梅花步、鹞子串林步、猛虎驱羊步、摇身飞步、腾身跃步、足尖发劲谓之弹簧步,此谓行桩步法。六路行桩:一谓大鹏展翅、二谓猿猴出洞、三谓猿猴闪身、四谓十二连珠炮、五谓一字连击炮、六谓奇形化击炮,此谓六路行桩。

斯道之法宗旧融新势法变迁,以散势化正势,通贯串合成五种拳术,通背功、通背掌、通背拳、猿鹏奇势、小连环,其要上中下三则,反正单双手法,一手变为六手,六六三十六手,由此推闸变化一百零八手,此外有操外之操,法外之法。鹤蛇之要论谓之通背七绝,奇形势、中和掌外有七种操法,铁沙掌、珠砂掌、用药水熏洗,反正摔、拍、穿、劈、攒、及运指之法,必须朝夕无间为要功之自成矣。

通背拳之最要者,手、眼、身、步、膝、背、胸、腰、足、腕、肋、肩、胯、心神意气,血液筋骨皮,精神动作,伸缩往来,周身要合乎,与足合肘、与膝合身、与步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木由气生,气乃血生,气旺则气强,气强则力充,力充则胆壮。

眼为第八要,眼锐手捷、十指伸之似锥、拳回似钩、手背似铁、手腕如棉、肘扣如环、两臂如皮鞭、肩似风轮、背似蜗、胸似空洞、腰似蛇、胯似奔马、膝似寒鸡、腿似锥,动步尤如发动之弹簧。技击之要诀,得其内外专精之道,内蓄精神情之意,外表运转之形揣摩简练,诚所谓穷天地之理,尽天地之术,极天地之妙,迁之魔魁,失其狡猾,虽勇亦莫能施其力,得其神术,体健神威,见敌不怯,临敌不变,此之谓也。

第四章通背要论之(八要论)

其一、动静论:

动静之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静之要,动时含静,静时生动,动极变静,静极变动,动则进击,静则待守,击则急似迅风,令其闻风而倾,待则缓慢其变令人难测,静以待机,乘机而御,动则奇击令人不备,静待蓄力,如伏炮动击,发力如炮发,缩中含伸,蓄而后发,力发于背,力出气随,身动步随,手动眼随,动静合宜,静以待动,窥其势而不动则无奈我何矣。

其二、虚实论:

虚实之要全在于心不在于形,心若虚,形虽实也虚,心若实形虽虚亦实,去实则攻击,从来实则难攻,实则易破,若彼虚我实性贪,贪则力猛,猛则出乎无虚敌,势突变,手足失措虽有智变来不及了,法日:虚实相应临变制敌也。

其三、刚柔论:

刚柔之则,刚居其一,柔居其九,古云:过刚则易折,用柔不可独用柔,用刚不可独用刚,用刚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刚,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柔进刚随,刚退柔变而莫测动合之。

其四、急缓论:

急缓之道,急似迅电,令敌难以防护,缓如阴阳,变化神奇,令人莫测,急则少变,缓则易变,急则失其意,缓则待其变,缓入急取,急退缓变,缓缓自然活变,彼若转动我能随之,急若不克敌势,思变何以应之,法日:临敌应变须急缓相合,此之谓技击之要道也。

第五章势法之要论

势法之道以理为先,未有势法先有理,故势有善有不善之理,顺无有不善之势法,有精有不精理,顺无有不精之法,是以善学者务要先明其理,自得精奇之妙也。欲求技术之精,宜日渐而进,叙次而入,切不可强求。

第六章通背拳术基本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