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的谚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9:24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1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为朋友两肋插刀。

3、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4、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5、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6、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0、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1、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12、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众人拾柴火焰高。

15、诚心能叫石头落泪,诚意能叫枯木发芽。

16、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17、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18、助人为快乐之本。

19、千里送鹅毛,物轻礼重。

20、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21、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22、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被人的帮助。

23、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

24、现代化建设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

25、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26、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27、我帮别人的人,能得别人的帮助。

28、该出手时就出手。

29、助人为乐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30、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1、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32、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33、雪中送碳。()

34、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35、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友爱才是幸福。

36、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37、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2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谚语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谚语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谚语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谚语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谚语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谚语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谚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当然。——谚语

1、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2、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3、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情高卧》

6、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8、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3

关键词:格言警句;谚语;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格言警句和谚语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及知名人士的思想精华,它简洁概括、内容深邃、发人深省;同时它也是一种世界文化遗产,传承着古老而悠远的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它以特有的言简意赅、隽永清新、富有哲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人类思想的净化剂。学习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不仅能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迪。

笔者在教授《新编实用英语读写教程》(浙大出版社)第九单元mythsandLegends(神话传奇)中颇有感受,每个寓言故事富有深刻的寓意,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利用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寓文化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理念来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需要教师去激发的,因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出发点,从而让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乐趣和找乐趣的开创性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反复诵读优美的文句能激发学习的兴奋点,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以往枯燥的语言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如果结合一些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教学,那么就容易调动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能使枯燥的语言点讲授变得生动有趣,也能使枯燥的语言点便于理解。例如在第七单元教学“wheretherebe….;therebe…”的句型时,就可以利用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谚语作为经典例子展开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积累较多的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如:wherethereisair,thereislife./wheretherearedifficulties,therearewaystogetoverthem./wherethereisopposition,therearerebellions./wheretherearewomen,therearejealousyandsuspicion.

二、利用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教学有助于巩固和复习知识点

格言警句和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英语格言警句或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

例如,在讲解“trouble”这一单词时,要讲解trouble的意思和两种词性时,可以利用“Don’ttroubletrouble,untiltroubletroublesyou.”(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有助于学生掌握trouble的两个不同词性。

在对cryone’sheart/eyesout的词组讲解时,根据谚语it’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覆水难收),可以拓展到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的考点:itisnouse/good/pointdoingsth.并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itisnousetryingtopersuadehimtogiveupsmoking./itisnousearguingwithhim,hewon’ttakeyouradvice./itisnousebuyinghimsuchanexpensivegift.

在“Health”单元的讲解中,可利用警句Healthisnotvaluedtillsicknesscomes.(病时方知健康可贵)巩固not..until的结构。

在“family”单元的热身环节中,可导入朗朗上口的谚语:eastorwest,Homeisthe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通过学习这句谚语,我校的一些学生还在英语文化节寝室话剧中就活学活用,喊出了eastorwest,Snowwhiteisthebest.这种压韵式的口号就是学生创新的体现。

三、寓文化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西方文化,吸取其精华是英语教学目的的一个方面。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英语正确得体的基础。我们学习英语,不仅要比较两种语言,还要比较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而格言、警句和谚语是与民族特定的历史、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透过英语格言警句谚语的表层,可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

如:loveme,lovemydog.此谚语的表面意思是:“你若爱我的话,必须连我的狗一起爱”。因为西方人多有养宠物的习惯,尤以狗为甚。也就是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必须爱属于他的一切。而汉语中的乌鸦带有“不吉利”之意,“爱屋及乌”的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就必须连他的缺点也一起爱。学过“everydoghashisday.”(时来运转)进而了解dog一词在英语中毫无贬义。再如:DoRomanasinRoman.如果了解这个谚语的背景,我们就不难翻译“入乡随俗”了。又如习得“everyJackmusthavehisJill”(人各有偶)中,Jack和Jill分别代表男子和女子,就不难解释或翻译下面的句子:Sheisalready38,butshestillhasn’tfoundherJack.

英语中有数以万计的格言、警句和谚语,其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格言警句及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传统意义上的语法教学仅局限于课文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利用格言警句和谚语进行教学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尤其能促进对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并促进实际运用能力。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大胆创新,找出一条适合于自己教育教学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英语格言警句和谚语教学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过我们也要运用得合理恰当,切合实际。相信利用好这一教学方法也会达到“onestone,twobirds”(一石二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Schimmels,C.1999.teachingthatworks[m].ZondervanpublishingHouse.

[3]英汉对照格言・警句・谚语精粹[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4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isthickerthan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Longman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ofthesamefamilyisstrongerthan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pridecomesbeforeafall.骄兵必败。amissisasgoodasa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twoiscompany,butthreeis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enoughisasgoodasafeast.知足常乐。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thegrassi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putting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未倒置。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试比较下列各译例。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otthrow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Foolsrushinwhereangelsfeartotread.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或,自助者天助之。moneyistherootofall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anemptysackcannotstandupright.空袋立不直。Doasyouwouldbedoneby。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这与另一谚语:Don'tdountootherswhatyoudon'twantothersdounto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moneytalks。钱能通神。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如: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tmakeit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5

关键词:中英、谚语、格言、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76-02

谚语格言精辟深邃,能阐发真理,启迪来者,陶冶性情,激励上进;应用在英语教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引发学习兴趣,可收到良好效果。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中英文对照的谚语格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一、巧用谚语格言进行引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新的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怎样激发呢?巧用谚语格言进行引题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Unit7Farewell(辞别),课前可以先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英语教给学生,即abosomfriendafarbringsadistantlandnear.和whateverlongdistanceiseeyouoff,itcouldnotavoidweleaveeachother.从而引出关于离别的话题,即能自然引题,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4Unit2artofnegotiation(谈判的艺术),同样可以用谚语格言进行引题,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Knowyouknowme,neverdie.

二、巧用谚语格言进行词汇教学

学生学习英语最苦恼的,最为困难的问题是记不住单词。“单词是英语的生命”。离开了高效率的词汇学习,语言知识的掌握便无从谈起,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巧妙的运用谚语格言教学,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单词。

(一)词汇学习

1、生词学习

比如讲ambitious(野心勃勃的,有雄心的)一词时,就可以运用格言Boy’s,beambitious.告戒学生“年轻人应胸怀大志。”又如,讲词汇cease(停止)时,可运用格言Ceasetostruggleandyouceasetolive.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个格言两次出现了单词cease,不但加强了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更让学生明白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道理。

2、同义词、反义词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运用谚语格言进行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照学习。比如,同义词:反义词offenceisthebestdefence.进攻是最好的防御。nopains,nogains.不劳无获。agoodbeginningmakesagoodending.善始者善终。asamansows,soheshall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Learningmakesagoodmanbetterandillmanworse.好人越学越好,坏人越学越坏。nopleasurewithoutpain.没有苦就没有乐。

3、多义词的学习

一词多意:Don‘ttroubletroubleuntiltroubletroublesyou.不要自找麻烦。这里trouble即可以做动词“折磨、烦恼、费心”,又可以做名词“麻烦”讲。

(二)词组学习

Bettertoaskthewaythangoastray.问路总比迷路好。词组goastray是“误入歧途,迷路”的意思。又如:ifyouhavenohand,youcan'tmakeafist.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组makeafist是“握拳”的意思。

三、巧用谚语格言进行语法讲解

在语法教学中巧用谚语格言作例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具体,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的良好效果。

(一)比较级和最高级

1、thegrassi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hill.这山看着那山高

2、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

3、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4、eastorwest,homeisthe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二)不定代词

1、Somethingisbetterthannothing.聊胜于无

2、nothingisimpossibletoawillinghear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everybody’sbusinessisnobody’sbusiness.三个和尚没水吃

4、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三)数词

1、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twoheadsarebetterthanone.两人智慧胜一人

3、Healthisthefirstwealth.健康乃首富

4、twodogsstriveforaboneandthethirdonerunsawaywithit.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介词

1、Goodadviceisbeyondallprice.忠言无价

2、pridegoesbeforeafall.骄兵必败

3、experienceisthemotherof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

4、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

5、neverjudgeapersonbyhislooks.切勿以貌取人

(五)复合宾语

1、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2、Letthesleepingdoglie.勿打草惊蛇

3、allworkandnoplaymakesjackadullboy.成天工作不玩耍,杰克变成笨小孩

4、earlytobedandearlytorisemakeamanhealthy,wealthyandwise.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又聪明

5、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六)定语从句

1、alliswellthatendswell.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2、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3、apersonisknownbythecompanyhekeep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allisnotgoldthatglitters.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四、巧用谚语格言进行思想教育

(一)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

1、allthingsintheirbeingaregoodforsomething.天生我才必有用

2、thereisaseniorwranglerineverycalling.行行出状元

3、Youthmeanslimitlesspossibilities.年轻就是无限的可能

4、Don'tjudgebyappearances.别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

(二)教育学生要珍惜朋友

1、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情

2、afriendiseasierlostthan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3、afriendisneverknowntillamanhasneed.需要之时方知友

(三)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

Charitybeginsathome.仁爱先从家里开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四)教育学生要发奋图强

1、nottoadvanceistogoback.不进则退

2、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五)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1、everyminutecounts.分秒必争

2、neverputofftilltomorrowwhatyoucandotoday.今日事,今日毕

3、timelostcannotbewonagain.时光流逝,不可复得

(六)教育学生要诚信

1、promiseisdebt.一诺千金

2、Honestyisthebestpolicy.诚实为上策

综上所述,谚语格言是最生动、最精炼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催化作用。这样闪光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饶有风趣,为人所喜闻乐见。它能引发激情,鼓舞志趣,启迪思维,端正思想,开发智力,扩大知识的领域,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将谚语格言巧妙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益吧!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6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也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谚语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很大。

1.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在历史上很发达;而中国地处洲大陆,土地是人们的生活所依。所以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的表达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

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历史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或“speakofangelsandyouwillhearthetheir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is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blindgo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breadneverfallsbutonitsbutteredside”类似于汉谚“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carrycoalsto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leapoverwherethehedgeis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beadoginthe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headsarebetterthan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3.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putyourfingerinthe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isthepolitenessof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isthesoulof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englishman"shom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型特征。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7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欣赏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一:劳动节简介亦称“五一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拥有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二:劳动节庆祝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又到了,为了纪念这个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世界各国一般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那些同过五一”的国家具体的庆祝方式和习惯也大不相同,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其他一些国家是怎么度过劳动节的劳动节。欧洲仍以示威庆祝五一”在英国和德国,当局担心示威恐怕会有无政府主义者闹事捣乱。在德国柏林,警方和无政府主义者半夜发生冲突,有多人被捕。不过,数千名工会活跃分子却和平地在市内游行。在法国和奥地利,反对退休金改革的人也上街参与游行。从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画面可以看见,警方用警棍打示威者,并扯着其中一人的头发把他拉走。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三:劳动节在中国的新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四:劳动节纪念歌曲1920xx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五:劳模代表王进喜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中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六:有关劳动的谚语1自己的双手寻来的果实,那怕是酸的,吃起来也象葡萄。——(维吾尔族)谚语

2红糖甜,白糖甜,不如劳动果实甜。——谚语

3吃鱼的不如打鱼的乐。——谚语

4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哈萨克族)谚语

5园丁爱自己种下的花朵,牧人爱自己放牧的羊群。——(柯尔克孜族)谚语

6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哈萨克族)谚语

7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哈萨克族)谚语

8用劳动挣来的两枚钱,赛过皇上恩赐的一座山。——(维吾尔族)谚语

9金钱是一天的财富,劳动是用不完的财富。——(柯尔克孜族)谚语

10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哈萨克族)谚语

11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哈萨克族)谚语

12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塔吉克族)谚语

13劳动的后面跟着幸福。——(维吾尔族)谚语

14劳动能开胃口。——(维吾尔族)谚语

15男儿在劳动中成长,土地在劳动中变绿。——(维吾尔族)谚语

16劳动可以兴家,淫逸可以亡身。——谚语

17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谚语

18要吃饭,大家干,家里不养闲懒汉。——谚语

19若要吃得香,两年不离脏。——谚语

20流多少汗,吃多少饭。——谚语

21劳动万事足。——谚语

22只要靠劳动,大地最慷慨。——(维吾尔族)谚语

23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谚语

24改天换地英雄汉,双手就是万宝山。——谚语

25靠天吃饭鱼上滩,靠手吃饭鸟投林。——谚语

26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谚语

27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绿丛中,话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劳动中。——谚语

28爱劳动,受尊重。——(蒙古族)谚语

29劳动是个宝,人生不可少。——谚语

30花开满树红,劳动最光荣。——谚语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七:赞美劳动的名人名言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米尔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12.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

样使人成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杰普莉茨卡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鲁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叶圣陶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8

一、在句型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

句型是英语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应用谚语充当例句,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句型“祈使句+and陈述句”时,引入Givehimaninchandhewilltakeamile(.得寸进尺)

二、在语法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若能运用含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谚语作为例句的话,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定语从句。allthatglittersisnotgold(.发光的未必全是金子。)2.非谓语动词。Lookbeforeyouleap(.三思而后行。)3.倒装。afterraincomessunshine(.雨过天晴。)4.状语从句。makehaywhilethesunshines(.晒草要趁太阳好。)5.名词性从句。Youreapwhatyous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6.不定代词。moneyiseverything(.有钱能使鬼推磨。)7.情态动词。allgoodthingsmustcometoanend(.天下无不散的宴席。)8.比较级。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9.主谓一致。Justicehaslong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0.省略。oncebitten,twice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1.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Readingistothemindwhatexerciseistothebody(.阅读对于思想犹如锻炼对于身体一样重要。)12.冠词。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三、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

现在,英语写作是学生较薄弱的部分。许多学生书写的作文词不达意,语言单调乏味,出现了较多的汉语式表达。熟读、熟记一些英语谚语,不仅扩大了词汇量,学会规范的表达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有助于提高学其写作水平。

(一)教师引导学生要注意积累英语谚语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一些英语谚语;补充一些英语谚语,便于他们课外熟记。经过内化和吸收,学生的英语语感增强了,写作时就可去模仿并写出地道、有文采的句子。例如,Speakofangelsandyouwillheartheirwings(.说曹操,曹操就到。)

(二)英语谚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在英语写作中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强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Constantdrippingwearsawaythestone.(滴水穿石。)Callaspadeaspade.(直言不讳。)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9

回答俗话谚语类面试题应掌握以下技巧:

第一,平时要学习了解民间流行广泛的俗话谚语并掌握这些俗话谚语讲的是什么道理;

第二,回答问题是要首先弄清俗话谚语的字面含义;

第三,要结合当今社会和考生个人对俗话谚语的理解应用或俗话谚语对社会和考生个人的启发和指导。

公务员面试常见俗话谚语题材:

1、谈谈你对“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的理解?

2、谈谈你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解?

3、谈谈你对“多个朋友,多条路”的理解?

4、谈谈你对“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的理解?

5、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

6、谈谈你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理解??

7、谈谈你对“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的理解?

8、谈谈你对“小不忍,则大乱”的理解?

9、谈谈你对“团结力量大”的理解?

10、有人认为处理同事间关系应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怎么理解?

11、谈谈你对“一个好汉十人帮”的理解?

12、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解?

13、谈谈你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解?

14、谈谈你对“一个和尚有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理解?

15、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16、谈谈你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理解?

17、谈谈你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理解?

18、谈谈你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理解?

19、谈谈你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理解?

20、谈谈你对“习惯成自然”的理解?

21、谈谈你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理解?

22、谈谈你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

23、谈谈你对“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的理解?

24、谈谈你对“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的理解?

25、谈谈你对“边学边问,才有学问”的理解?

26、谈谈你对“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理解?

27、谈谈你对“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的理解?

28、谈谈你对“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的理解?

29、谈谈你对“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的理解?

30、谈谈你对“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的理解?

31、谈谈你对“吃一堑,长一智”的理解?

32、谈谈你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解?

33、谈谈你对“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的理解?

34、谈谈你对“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的理解?

35、谈谈你对“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的理解?

36、谈谈你对“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理解?

37、谈谈你对“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的理解?

39、谈谈你对“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理解?

40、谈谈你对“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的理解?

41、谈谈你对“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理解?

42、谈谈你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理解?

43、谈谈你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理解?

44、谈谈你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理解?

45、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

46、谈谈你对“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理解?

47、谈谈你对“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理解?

48、谈谈你对“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的理解?

49、谈谈你对“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的理解?

50、谈谈你对“人要实心,火要空心”的理解?

51、谈谈你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解?

52、谈谈你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理解?

53、谈谈你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

54、谈谈你对“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理解?

55、谈谈你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解?

56、谈谈你对“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的理解?

57、谈谈你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解?

58、谈谈你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理解?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10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 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 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 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 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 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 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 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