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赠别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6:14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1

一、比较诵读:初步领略诗歌情感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河流上溯,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在揭题后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指名学生朗读,再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录音范读以及同学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我认为语速应该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

生:我认为应该读出李白、王昌龄分离时的不舍,要满怀深情,读出他们真挚无比的友情。

师:你能否读出这种深情呢?(指名该生再读,然后引导评价)

生:我认为前两句应读得缓慢一些,体现出“凄凉”;后两句应富有感情,表达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切之情。

生:我认为语速应稍慢一些,并且富有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读好这首诗。

师:现在你就是李白,在皎洁的月光下,请你将这首诗吟诵一遍。(该生倾注感情诵读,全班学生深受感染)

[设计思路]“吟和唱都将文章音乐化,而朗诵和诵读却注重意义,音乐化可以将意义埋起来,或使意义滑过去。”(朱自清语)因此,诵读是解读诗歌的基本方式。

二、创意编读:学会感悟诗歌意境

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然后进行创意设计。

师:如果将此诗拍成mtV,你来做导演,将选择哪些景物,设计怎样的场景表现此诗的意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再推选代表发言)

生: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在枝头悲伤地啼鸣,皎皎明月悬挂空中,月光下,李白在吟哦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师:你即兴朗诵一下,把这首诗送给好友。(学生表情诵读)

生:我会选杨花、子规、月亮等景物,设计的场景是:夜晚,杨花凋落,子规立在枝头鸣叫,皎洁的月光下,李白手捧酒杯,一边饮酒,一边高声吟诵此诗。

生:我们小组认为,在拍摄时将远景和近景结合起来,远景拍摄自然环境:一轮明月当空高照,杨花飘零,杜鹃鸟啼声响起;然后拍近景特写:李白站在书桌前,桌上铺着刚刚写好的诗歌,仰望明月轻声吟诵……

[设计思路]理解诗意一味按照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讲究字字落实,那样味同嚼蜡,将诗歌的意味丧失殆尽。唐诗虽写作年代久远,但诗人抒发的诸如离别、失意、思念等情感却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让学生知“唐人的需要”,懂“唐人的得失”,“真切”地感受到诗歌的原生态情感,需要我们打通古今隔膜,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

三、情境悟读:设身处地读得真切

为了让学生深入情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师:如果你化作明月,见到王昌龄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王兄,你过得还好吗?你知道你的好友李白多么牵挂你吗?他托我带来了他的问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

生:昌龄兄,李兄与你深厚的情谊我都看在眼里,他让我捎去对你的祝福,虽然你现在被贬为龙标尉,但是,只要你能为官造福,就是一个好官。

生:昌龄,别难过,不管身处何地,身兼何职,只要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那就是一个好官,为民服务,你就会感到快乐,振作起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首诗心里会怎么想?

生:李白不愧是我的朋友,他这样关心我,我虽然被贬异乡,但收到这样的诗,心里十分温暖,我为有这样的一个朋友而自豪。

生:李白兄,多谢关心,小弟不胜感激,有你这么一个朋友,是我一辈子的福呀!

生:李白,我的好兄弟,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会做好工作,不辜负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设计思路]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角色,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诗歌理解可以“不求甚解”,但前提是读者不仅理解了诗歌,而且把握了诗歌的神韵,达到了“通透”的境界,所以不拘泥于字面的理解。

四、探究精读:咀嚼语言读出情味

我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师:首句可以换成“桃花盛开喜鹊鸣”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桃花、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李白与王昌龄的分离是忧伤和不舍的。

生:“桃花盛开”是粉红色的,很喜庆;“喜鹊鸣”有一种热闹的气氛,而首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妙在何处?

生:这句话使月亮拥有了像人一样的思想,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诗人把对友人的满腔热忱托付给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人。

生:这句话将明月拟人化,将“我”对王昌龄的祝福寄托在这轮明月上,将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动。

生:作者运用的比喻十分巧妙,把“愁心”比作一封信,把它寄出去,而且把“愁心”托付给“明月”,明月成了知心人,十分巧妙。

[设计思路]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需要“求甚解”,通过对具体字词、语句的再三玩味,细察其质地,估摸其分量,体察其状态,感受其温度,方能悟得其中三味。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增删换调的方式咀嚼语言,也可通过对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赏析,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

五、拓展连读:互文链接深入文本

在本课最后环节,我让学生交流李白还写过哪些送别的诗,然后重点讨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三首诗写法的不同之处。投影显示下列诗句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生从内容、写法、情感表达等方面作了周到深刻的发言。

生:送的人不同。《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龄。

生:描写的景物不同《赠汪伦》写潭水,《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长江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明月。

生:写法不同。《赠汪伦》运用夸张手法借潭水写友情的深厚,《送孟浩然之广陵》借江水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抒情。

生:感情不同。《赠汪伦》表达了不舍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惆怅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思念与关切的情感。

[设计思路]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但链接的文本要注意适量、适度:链接的文本过多,学生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链接的文本过深,学生无法理解,更无法比较。

接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放飞诗情,按照句式写一段话。投影显示:

古诗云: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体验他与友人间真挚的友谊。

在桃花潭畔,;

在黄鹤楼下,;

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

吟诵这些优美的诗句吧!愿美好的友情永驻人间!

然后组织交流: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深深潭水见证了李白与汪伦永恒不变的友情;黄鹤楼下,滔滔江水凝注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祝福;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片片落花体现出李白与王昌龄的伤别之情……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流淌在他书写的诗行中。桃花潭畔,多情的桃花潭水映照着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下,滚滚的长江水流不尽李白对游人的绵绵思念;在杨花落尽的暮春时节,皎洁的明月送不完李白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教师小结:好诗不厌百回读.今天我们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与李白对话,与王昌龄对话,与诗人笔下的优美的诗句对话,只要我们用心体察,亲身体验,我们就能走进诗歌的深处,走进诗人的心灵!

[整体思路]如何让静态的文本复活并进而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在一起,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机械单调的阅读样式与活跃繁杂的阅读图景杂陈在一起,干扰了阅读教学的路径,也很难让学生静心澄虑走入文本,体悟语感,陶冶情操,磨砺思想。我们需要探究一种有序深入的阅读路径,让学生步入文本深处,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朱自清先生在《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会读诗的人,多读诗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依然觉得这些诗真切。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识的真切。这些人不但对于现在有情感,对于过去也有情感。他们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现代人不一样,可是在读唐诗的时候,只让那对于过去的情感领着走;这种无私、无我、无关心的同情教他们觉到这些诗的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向性对话,引领学生替作者着想,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尤其重要。

上述“比较诵读――创意编读――情境悟读――探究精读――拓展连读”五个环节,从教学结构来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文本的外部形式的认识开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意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在螺旋式的变式阅读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从教学方法来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重“整体感悟”的教学特点,引领学生涵泳体察、诵读欣赏,也吸收了现代阅读学的理论精华,从接受美学出发,强调读者意识,利用多向性对话,与作者、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增强阅读体验,丰富阅读图式,培养阅读技巧。

“变式阅读”实施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设计思路的明晰与简约。“多则烦,简则精”,不要过于追求多重“变式”,以致学生在反复多变的活动中失去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在“求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守恒”:“求变”在于阅读对话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立体的解读文本;而“不变”的是,一切活动应该紧扣“文本”这个中心,不能信马由缰任意拓展。如果一味“求变”,在活动的样式上不断翻新,却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变式阅读”只不过是应景式的表演活动,离语文学习的本意已渐行渐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面!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2

一、烽火台上的侠骨柔情

高适《燕歌行》展示了隔山隔水,两两相望,挡得住的是彼此的身影,挡不住的是思念的深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旷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浓浓,羌笛传来,曲调悠扬,如泣如诉,想来久别的妻子也在深闺里思念我吧!

唐诗里的勇士们,抛家别子而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他们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夜中,冷月的清辉里,才能想起家的温暖。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风筝的长线,虽然飘出很远很远,但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

二、狼烟点燃的壮志豪情

王维的《陇西行》是十万火急的军情、风驰电掣的军书:匈奴围困酒泉,关山飞雪阻碍了军情的传递,后面的故事,引人遐想。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青海上空,长云漫卷,遮住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不禁想家思亲。但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是战士们的铮铮誓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花犹如梨花怒放,胡琴琵琶羌笛,更添诗情画意,是唐代诗人的浪漫与豪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时代,因为强大,也因为壮美。大唐的自信与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边塞诗的壮丽美景之中。

三、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王维《少年行》表达男儿责无旁贷的使命:投笔从戎,策马扬鞭,鼓角争鸣,烽火边城,青春的渴慕与热盼是诗人战死沙场报效家国的梦想。崔颢《赠梁州张都督》表达了虽然风霜雨雪令将士们吃尽苦头,而能够杀敌报国,便是男儿的一种荣幸。杨炯《从军行》写军情如火,心中的英雄气概层层激荡,金戈铁马,奔赴沙场。军旗褪色,鼓角争鸣。宁做小军吏,胜过一书生。王翰《凉州词》中甘甜的美酒,通透的夜光杯,断断续续的琵琶声,汇成了塞外独特的记忆。

功名利禄不重要,封侯拜相不计较,只有开怀豪饮,醉卧沙场,才是人生珍贵的经历。

四、深埋心底的夫妻挚情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堪称最为简短又精致的情书。白居易《赠内子》描写与妻子苦乐相伴,也算是一种精神安慰吧。李白的《赠内》中满是撒娇和淘气,很像做错了事向家长检讨的孩子,让人又气又爱。

无论是李商隐巴山夜雨的相思,白居易荣辱与共的流年,还是李太白酒后猛醒的倾诉,都记录了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深情,见证了苦乐与共的婚姻。不管如何曾经沧海,如何激情澎湃,最终都要回到一粥一饭总关情的日常生活,这就是爱的真谛。

五、魂牵梦萦的苦乐相思

刘禹锡的《望夫山》让人心扉滴血。苦苦的相思之情,使故事的主人公在后人心中化为永恒的坚不可摧的磐石。王维的《红豆》把相思之情寄托在定情信物之上,任凭山河斗转,心中情怀依旧。

无论是望夫山还是红豆,都是表达相思的一种媒介。是矢志不渝的誓言,是重若千金的承诺,无论在爱情生活里,还是在艺术世界里,这样的执著始终令人神往。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3

关键词:盛唐;刘虚;诗作;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93-04

在盛唐这样一个诗人才俊辈出的时代,形成了以李白、杜甫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群体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有创造出静逸明秀之美的山水田园诗人群,有创造出清刚劲健之美的豪侠诗人群,还有创造出慷慨奇伟之美的边塞诗人群。中国诗歌王国这一浪潮,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向南扩展,影响波及于如江西这样在当时还是比较边远的地区。江西文学肇始于东汉,但自东晋陶渊明之后,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沉寂,终于在诗国高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诗人群体。见诸典籍的盛唐江西诗人有刘虚、綦毋潜、陶岘、熊曜、熊暄等五人,而到唐末则更显示了相当的活力。本文拟以刘虚为切入点,在有限的资料中去还原这位诗人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期对盛唐气象的研究有所补充。

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勃记载,刘奋虚(约702-约756),字全乙,号易轩,洪州新吴(今奉新)人。性高逸,8岁能属文,上书,被召见,拜童子郎。他于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官授崇文馆校书郎,三度调任洛阳尉,后改迁夏县(今属山西)令。壮年辞官南归,啸傲风尘,游历于休宁、安庆、浔阳、庐山、洪州等地。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于天宝末病逝。刘虚的生平资料很少,《新唐书・文苑传》和《旧唐书・文苑传》中都无传。

考察一位诗人在当时诗坛上的表现,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自然是考察他和同时代诗人的交往。这对刘虚这样的作家来说,又尤为重要。因为这不只是反映着他自身的文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反映出盛唐诗国高潮的辐射与影响,反映着江西文人融人中国主流文学的历史进程。

刘虚在盛唐诗坛是一个交游广泛、创作活跃的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交游,时称“吴中四友”,并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往来酬唱,互赠诗章。《江西通志》记载:“(刘虚)与孟浩然、王昌龄相友善。”刘虚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恳挚。其中,《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以诗代书,从京口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其中“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写诗人在月下吹起寒笛,夜深天冷,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就犹如这悠扬而又哀怨的笛声,如泣如诉。然而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江、汉两地,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友人,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一句中的“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显得婉曲而深厚。《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则作于孟浩然去世之后,诗中说: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对亡友孟浩然的感情正像那浩瀚奔腾的江水,绵绵不断。“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刘虚惟恐孟浩然遗著零落散佚,便托江滔代为搜求,表现了这对莫逆之交的死生之情。孟浩然也有和刘虚交往的诗作,如仇日于龙沙寄刘大虚》:“海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竞乘流去,滔滔任夕波”,同样表现出对刘奋虚的深刻怀念和分别之后难以相见的惆怅之情。

和刘虚交往甚深的另一位盛唐诗人是王昌龄。刘虚亲赠或怀念王昌龄的诗歌不见流传下来,但我们从王昌龄的诗集中却可以寻绎到一些蛛丝马迹。王昌龄有《宿京江口期虚不至》,诗中说:“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樽。”因刘虚相约而不至引发如此强烈的失落心情,足见二人交情非同一般。王昌龄还有《送虚归取宏词解》,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义,岂复泪如彼”,与刘虚忧喜相共、情怀真挚,千古之下读来都令人感叹。

刘诗中有交往记载的还有高适。但和王昌龄一样,高适诗中也保留了他和刘虚来往的诗篇。如《另刘大校书》一首:“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此诗应作于天宝末年,那时刘、高都在长安,由于安史之乱,刘虚想南归,因此高适便有此送行之作。细味诗意,高适对刘虚的“才望”是十分钦羡的,而对他的弃官南归,也便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惋惜及委婉地规劝。以落落有奇节的高适尚且如此看重刘虚,则刘虚当时受文坛的推重情况可想见一斑。

刘睿虚所交往的还有一批当时在仕途或诗坛上还不那么显耀的诗人,如阎防、薛据、乔琳、韩平、郭微等。阎防,字号和生卒年均不详,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好古博雅,诗语纯真朴实,颜真卿甚敬爱之,但不肯为官,放浪山水,曾与诗人薛据读书于终南山,刘虚《寄阎防》,便写于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时:“青暝南山色,君与缁锡邻。深路人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唯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对阎的隐居生活给予深切而真挚的慰藉。全诗所写皆寺中景物,非深入其境者不能道,这也可见两人交往之深。刘虚还有《赠乔琳》一首:“去年上策不见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羡君有酒能共醉,羡君无钱能不忧。如今五侯不待客,羡君不问五侯宅。如今七贵方自尊,羡君不过七贵门。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这首诗表现了对尚未遇时的乔琳以十分同情的思想,其实也是刘自己“脱略势利,啸傲风尘”思想性格的写照。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等》中曾说过,在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中,有主唱者,也有团结在他们周围的和声,他们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时代的大合唱。应该说,刘虚的交往中,像孟浩然、王昌龄、高适,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至如阎防、薛据他们在唐音交响中,则是不可或缺的和声。刘虚也是以自己的歌吟,融入了盛唐诗歌这一雄伟壮丽的大合唱之中,既在这诗国高潮中深受这些大小诗人的影响和熏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刘虚的诗文在当时颇负盛名,殷瑶在婀岳英灵集》所选的24名诗人中,刘奋虚位列第四,在常建、李白、王维之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刘奋虚与王维、韦应物并列,称为“大名家”。有《集》五卷传世,可惜至今却湮没不闻,《全唐诗》中仅存其诗1卷15首,残句一。

从刘虚现存的诗歌来看,在内容上主要有描写

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的,如《阙题》、《江南曲》、《浔阳陶氏别业》、《登庐山峰顶寺》、《寻东溪还湖中作》、《越中问海客》、《积雪为小山》等;还有一些是用作赠别唱和的交往诗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送韩平兼寄郭微》、《寄阎防》、《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寄江滔求孟六遗文》等;这些赠别唱和的诗歌也多写歌咏清静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表达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类诗,都反映着他所受唐代山水田园诗风的深刻影响,和唐代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刘虚开元中举宏词科,累官崇文馆校书郎,本来是有着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的,在《登庐山峰顶寺》中表白“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以及在《寄阎防》中对友人的劝慰“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但在历经仕途坎坷之后,他最终挣脱名利的桎梏,效法五柳先生,乐赋山水田园。《浔阳陶氏别业》说:“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表达了对陶氏先祖隐居在明丽、澄澈、清旷的生活环境中的艳羡,并抒写向往归隐的情怀。与此情怀相似的还有仇日送人》:“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流水意何极,满樽徒尔为。从来节,早已醉东篱。”是诗人向往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写照。这种山水田园情怀最终在历来为选家所青睐并被选人《唐诗三百首》的五言诗《阙题》中得到酣畅的倾吐: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歌为“阙题”,是原题在流传中已散失,后人便题作“阙题”,还是本意就是“无题”,我们尚难论定。但这首五律在艺术上,却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唐诗以韵胜,浑厚典雅、蕴藉空灵,这种特点在刘奋虚诗中同样显得很突出。这首诗,按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山水画卷:山道弯弯,伸向白云深处;春意浓浓,沿着清溪流淌。清清溪水,常有落花漂过;阵阵花香,随溪中流水飘向远方。门朝山路,那样的寂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柳掩书斋,多么幽雅,正宜山中隐居。在这空山密林之中,每当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洒在衣襟上,清辉熠熠,这又是何等的舒适潇洒。落英缤纷、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杨柳堆烟,无人却有无限生机,用王国维论意境的话来说,这便是“无我之境”,情意完全寄寓于境中,给人以无穷美感,生动地体现出诗人自甘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闲适情怀,而这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共同的审美追求。显示出刘虚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另一方面,刘虚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唐才子传》也说他“交游多山僧道侣”,“善为方外之言”,如最具代表性的《阙题》以及《登庐山峰顶寺》“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界,业悬前后生。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其中“心”、“业”、“有无界”、“前后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范畴,都流露出他的禅学修养。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前代诗论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派诗人的淡远风格。胡震亨引《震泽长语》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无非是言其“淡”。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浩然风格,评孟诗云:“盂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并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闻一多先生形容: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而在刘虚的诗中,又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

1、诗境空明

刘虚在诗歌中经常体现出对“空明”境界的追求。比如《寻东溪还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其中“清溪”、“空林”、“独寻”、“幽兴”等意象有类似王维诗歌空灵优美的禅韵。再如上文所引的《阙题》一诗中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现的是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人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空明澄澹的诗境,在盛唐山水诗派的作品中是俯拾即是的。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等,往往给人一种空灵、玄远、寂静、闲适和清丽的审美体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立公房》:“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间春泉满,萝轩夜月闲。”等等。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正是这种特点,而这在刘奋虚的诗歌中也同样体现了。

2、清幽兴远

刘虚工于五言,其诗清淡悠远。殷瑶给予刘奋虚很高的评价:“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率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刘虚的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一种“清淡”之美,他善于用清淡的语言,写清淡的景物,抒发清淡的情感。即便是描写浓艳的景物,也不用浓笔重彩对它作直接的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审美意识对它进行审美观照,然后再以表现出“清淡”的审美效果为前提对它进行“淡”写。这样,无论多么“浓”的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也就变得“清淡”起来了。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景“清淡”了,赖以表达的情也就会随之而变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写景诗“清淡”的风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阳晚照的景色,应是一幅金光散射、红霞漫天的浓艳图景,可是在刘窨虚的笔下,却是“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江南曲》)。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夕阳的光辉与色彩,前句侧重写日落后海天“青苍”的冷清景象,后句侧重写日落时湖面上与水相接的云,使夕照呈现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斓的自然景物面前,诗人选取写入诗句的景色却往往是舍艳求淡的,这在诗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

从分析刘虚为数不多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诗人是以写田园山水隐逸诗为主的印象,这既是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发扬,同时也是受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带有盛唐人士特有的隐逸情结:傲世独立的高洁人品,返归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慰藉,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与盛唐这样一个以李白独胜,多个才子诗人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相比,刘虚的创作是十分微不足道的。但是,相比陶渊明之后的三百年内江西文坛一片异乎寻常的沉寂状况,以刘虚为代表的盛唐江西诗人通过与盛唐名家们的交往,初步打破唐以前江西诗坛封闭低靡的状态,开始走向全国,并由此开启了中晚唐江西诗坛的活跃局面。其代表山水田园诗风表现了与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契合,是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渗透和沉积的又一次佐证。

参考文献:

[1]周广同等篆修,江西通志[m],明嘉靖四年刻本,1525

[2]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辛文房著,唐才子传[m],舒宝璋校注,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胡应麟,谈薮・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闻一多,唐诗杂论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殷瑶,傅璇琮校笺,岳英灵集(上下卷)[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4

关键词王昌龄七绝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享有声誉的一位诗人,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也是盛唐诗坛上心倾七绝、专力于七绝的创作并取得空前成就的一位诗人。明代诗评家称为“神品”,认为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清宋荤《漫堂说诗》)。“七言绝名,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昌龄的七绝创作内容广泛,举凡从军、出塞、狩猎、劳作、怀古、赠别以及闺思、宫怨等等,他都以七绝来加以表现,确乃达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境地。不仅如此,他还于其中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深邃幽远的意境,并表现出或雄浑、或含蓄、或清空、或悲壮、或幽怨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因此,无论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言,还是从表现艺术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而言,王昌龄都不愧为唐代乃至整个诗歌史上的“七绝圣手”。

一、刚健明朗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数量虽然不多,却篇篇皆佳,意深境远,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故而且是“发兴高远”且富于生气。

先来看一首他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语言非常简洁,但含意丰富。作者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昌龄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涵盖全面。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充溢着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理想,显示出阳刚之气的悲壮美和崇高美;再如:“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五)自信非凡,于壮浪纵恣中见豪迈气概,将士们的勇武形象恰如浮雕般凸现于读者眼前;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和“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则又寄情于景,景情浑融,抒写了征人久戍不归、思念亲人的深情,创造了一个深幽的诗歌意境,对广大戍卒寄予了深厚的理解与同情。

二、情兼雅怨宫怨诗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他用比较新起的七绝体式处理这种传统题材,使人耳目一新。王昌龄的宫怨诗,洗尽了南朝宫体诗的铅华,绝无浮靡轻艳的色情成分。他不是庸俗低级地描写女色,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深刻揭露宫廷生活的黑暗,反映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失宠嫔妃内心深处的悲怨与绝望,体现其典雅高尚的审美风格。

如《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借汉代班婕妤的故事,来写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在他着意营构的长信宫中,刻意描绘着失去恩宠的宫女,她们早已失宠,然而却仍然痴情地等待着,祈盼着“昭阳日影”即君恩的降临,多么可怜而又可悲。全诗以失宠宫女的口吻,巧妙地将“玉颜”之光洁美艳与“寒鸦”之乌黑丑陋形成强烈对比;再将“寒鸦”之羽翅染光与“玉颜”之满面愁云进行强烈对比,这种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凸现了人不如鸦,美不如丑的怨愤,足以显现失宠宫女怨情之深。

又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从字面上看来,前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王昌龄一生命途多舛,屡遭贬谪,因而职卑禄微。然而,王昌龄早年的志向却颇为远大,他在《上李侍郎书》中云: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可是,天生贤才的诗人,终其一生却并未被圣代用之,而是怀才不遇,抑郁愤懑。因此,王昌龄虽才雄志远,却屡屡见弃于朝廷,可谓才高而命薄;而宫女尽管天生丽质,然亦常常寂处冷宫,又可谓红颜而薄命。两者的命运于此是何其相类。很显然,王昌龄正是借失宠或不得宠宫女的怨情来隐喻自己的身世遭际,从而抒泄内心的极度苦闷。因此,其笔下的宫女妃嫔多忧愁苦恨,从而体现出哀怨的情感心理。具体地说,王昌龄宫怨诗主要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更将比兴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运用在其宫怨诗的创作实践中,从而体现出比喻真切、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质。

三、情韵真挚送别诗

王昌龄的送别诗则更注意字锻句炼,词意蕴藉而含蓄,诗味隽永而深厚。作者处处默察幽微,精心凝聚焦点,巧妙捕捉景物,高度概括感情,表现出深曲婉致,幽思动远的审美效果。

如《送别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全诗写在桔柚飘香、“江风引雨”之时,作者和友人“醉别江楼”。这时诗人既未接写二人情深意切的难舍之语,也未写离别之景,而是“巧运言词”,宕开一笔,精巧虚拟出友人的别后之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愁绪萦怀,辗转难眠,这恰与描写离别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凄清的环境,行人恐难已成眠吧?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方面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再看他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采用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笔法,表达了虽人分两地,山水相隔,却如长居一处,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被广泛的运用。或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伤感,或承载豁达的情怀彼此安慰勉励。月光无处不在,冰心玉壶般的友谊似月华一般与挚友形影相伴。只要情同一心,即便人分两地,也依然会感到离而不别,别而未分。对朋友温暖的宽慰,深挚不渝的友情及别后的思念,深会于字里行间。人类就是这样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使自然的明月人格化,以表现内心深处最为深厚,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

王昌龄一生命运多舛,沉沦下僚,才高却无人赏识,月夜下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位清高、孤直、忧郁的诗人在倾述自己的内心情怀,诗人巧借这些月亮意象,表现一种幽渺之思,空灵之美,让人不由体悟难以言说的不言之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骆礼刚.论王昌龄在盛唐诗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贵州大学学报,1990.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5

王鹏运(1849~1904),字佑遐,另字幼霞,号半塘老人,晚年别署鹜翁、半塘僧骛,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宫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直实录馆事。之后,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为礼科掌印给事中,以弹劾谏诤有直声。半塘晚年南下寓扬州,主讲仪董学堂,并执教上海南洋公学,后客死苏州。词集删定为《半塘定稿》二卷,《剩稿》卷。

半塘先生墨迹于晚清四大词家中流传最为稀见。词作之余,鹜翁极嗜金石、赏书画,亦擅书法,唯以词名盛而掩,且矜重特甚,今已极难寓目。笔者得见者为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七言诗轴一件(图1),纸本,纵129.6厘米,横32.2厘米,以行草书题诗云:“通越门边乌夜栖,马嘶隐隐杂鸣鸡。五更听得邻船语,一声斜风到竹西。”题识“丁酉半唐僧鹏运书”后,钤朱白文篆书”王鹏运印”、朱文篆书“半塘”二印。丁酉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半塘流寓扬州。

项文彦《绿天草童瀹茗图》(见于上海敬华2005年春拍)有王鹏运、钟德辉、傅潜、蒲华、吴仓硕、李之实、况周颐、王梦湘、缪荃孙、张祥龄十余家题识。半塘行书题绝句三首:

奇绝江南老画师,个中解着陆天随。春阴漠漠凉如水,漫向东风感丝口。

任城突兀楼酒高,万丈晴虹吸海涛。(刘藏春句)却怪隔墙吟望久,不将饮兴付春醪。(庵在太白酒楼侧)

巾车邻巷过从密,心事萧廖共短檠。昨夜月明君忆否,荒斋风雨沸瓶笙。

王鹏运诗无专集,偶存吉光片羽,光气自不可掩,其诗其书,极可珍惜。诗后题云,“荫阶老前辈大人属题,即请教正,癸巳五日半塘老人王鹏运初稿。”钤白文“半唐老人”印一。癸巳为光绪十九年(1893)。荫阶为查恩绥号,字承先,以举人曾官内阁中书,为薇省老前辈,故题识者多为薇省后辈词人。画家项文彦,淮阴人,擅山水,笔致苍劲。

余怀著《板桥杂记》三卷,白纸印,线装册,光绪辛丑(1901年)金陵傅氏晦斋本。刻以宋字,笔画纤细,秀丽精整,足称雅善。据沈瑜庆《福建通志・文艺传》云:”余怀,字澹心,一字广霞,又字无怀,别号鬟持老人,莆田人,流寓金陵,征歌选曲,俨如少年。阂明之所以亡,著《板桥杂记》,备载亡国之俗。”半塘行书跋语于扉页云:“余氏板桥杂记三卷,光绪辛丑金陵傅氏丛刻本。晦斋持赠于秦淮水榭。携之游梁,兹又将为白下之行。敬赠左麾太守,藉以志别云尔。壬寅中秋半塘老人写记。”时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跋后钤“牖下陈人”白文、“骛翁”朱文二印(图2)。晚景流移,骛翁称牖下陈人,其心事可知。此书乃刻者傅春官持赠,骛翁复转赠左麾太守。左麾或为州铖,事履不详,仅见于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四有(九月)“十八日,仍驻跸河南府,予与黄小宋太守Z、周左麾太守铖同乘马出东门外”之语。此书行外另有“汪氏所藏”朱文印,书中别有“云荪过目”(袁克文印)、“云荪”、“平阳汪氏藏书”、“黄苗子”、“中山黄氏图书“诸印,可见历经平阳汪氏(艺云精舍汪阆源之后)、项城袁寒云、中山黄苗子递藏,尤见诸藏家珍惜之心。

鹜翁同乡况周颐(1859~1926年),原名阁仪,以避宣统讳改,字夔笙,别号玉梅词人。光绪五年(1879)中举,至光绪十四年任内阁中书,改任会典馆纂修。后以叙用知府分发浙江,入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端方幕。辛亥革命逸居上海终老。夔笙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及笔记掌故等。生平极喜收藏书籍及金石碑版,且精于考订,撰《藏书话》,编《粤西金石略补遗》、《万县西南山石刻记》及《清朝金石文录》等,并为端方审定金石碑版,撰写题跋。晚年为谋生计,又为刘承干代纂《历代词人考略》,与《嘉业堂丛书》、《吴兴丛书》编校事。

梅花向为文人雅爱,自宋朝杨补之、元末王冕以专绘梅自成家,历代擅此者不乏其人。况周颐亦尤长于墨梅。其词集题“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玉梅词”,赋及无限情思,论词有“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之语(《蕙风词话》),绘物取意,未尝不如此法。笔者见其《梅花》立轴并题《浣溪纱》词(图3):

文采风流易庆之。澄心妙迹继徐熙。春空霞绮在琼枝。世外仙源如可即。门中人面最相思。为谁珍重买胭脂。

虬干曲曲,盘蜒而行,枝头梅朵点缀其上。词后有题识云:”减字浣溪纱,乙丑中春,况周颐并缋。”钤”况周颐印”(白文)、“夔笙”(朱)、“蕙风”(朱)印。此件梅花立轴于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艺术拍卖会上以成交价16800元拍出。

民国九年(1920)三月初,梅兰芳莅沪演出,海上文人两集赵尊岳家,为“香兰雅集”。况周颐赋《清平乐》21阕,题于吴昌硕所绘之《香南雅集图》,况周颐数数作咏梅词赠梅,必有深心,情怀别具可知。赵尊岳《慧风词史》记载:”畹华去沪,越岁东来,先生属吴昌硕为绘《香南雅集图》,并两集余家,一时裙屐并至。图卷题者四十余家,画五帧,则吴昌硕、何诗孙,沈雪庐、汪鸥客作也。”此《香南雅集图》至今藏于梅家,信为镇宅之宝。

又有行楷书法镜心(图4),词文云:

莫遣歌尘到扇边(温飞卿诗:“咏嘶扇边歌绕尘”),苕华珍重绿琅歼,篁溪高矩至夸传。画铁凝姿成幻渺,镌筠着骨见芳坚,笑他刻楮几经年。

此件著录于《明清书法名家大成》第六卷《清代书法》之四,并于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以35200元拍出。后有题识:“浣溪沙,西四兄大人正拍,况周颐。”西为金绍坊(1890~1979,字季言,号西压,吴兴(今湖州南浔)籍,以祖上经商致富,书香传家,喜收藏,且为竹刻大名家,朝夕奏刀,技艺精湛,善刻留青小臂搁,刻其父肖像之作,极为传神。吴昌硕、吴待秋合作为绘《西锲简图》。

项文彦《绿天草童瀹茗图》有况周颐行书题《高阳台》:

阁小留香,庭深种纸,旗枪镇日流连。玉尘同挥,墨林风调翩翩,何须浊酒浇胸臆。指层楼,慵问诗仙,晚凉天,红涤纤尘,翠里疏烟。水西觞咏家风旧,便云萍小住,也足清缘,花底朝回,怀人句,写鸾口。春风细啜红薇露,玉壶清,风味依然。擘龙团,分绿窗纱,长共婵娟。

词后题识云“右调《高阳台》,题奉荫阶老前辈大人政拍,侍表周仪呈稿。”下钤朱文“玉梅词人”印。词作未具年款,据诸家题记,或作于光绪十九年前后。此词未见于况氏词集,为佚作。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6

大唐是李家的天下,诗坛也被李姓占据了半壁江山。李白、李贺、李商隐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家。一部唐诗,随手一翻,正是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大诗人正在金陵酒店喝酒,喝完了要去扬州,那可是当时最令人神往的俚兀估计他那颗从不肯安分的心早已飞到了那里。然而春风柳絮、美酒高朋又让他恋恋不舍,害得诗仙左右为难。“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是李白去世30年后才出生的“海内名士”张祜“纵游淮南”时看到的扬州之美,市井接连,人如神仙,在他看来,死也要死在这儿。穷困潦倒的杜甫也知道扬州好,在愁闷的日子正巧有胡商来看他,说要去扬州,杜甫就想起以前游览江浙的情景,这次也想去扬州散散心,可囊中羞涩,于是先问当地的米价,“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唐代地域辽阔,风气开放,国民富庶,百姓迁徙自由,人们说走就走。古书记载,唐代是“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刺激得心装天下、情系山水的诗人们坐立不安、心生小脚,此时不游,更待何时。纵观唐诗万首,在这样一个空前繁盛的国度里,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们干什么的都有,进京赶考的,边塞从军的,出门经商的,隐居田园的……。而且不管是谁,不论何事,都要先摆上一桌喝两杯,然后折柳送别,赋诗壮行,真是一个物质精神双丰收,慷慨有味多姿多彩的年代。但任何时候想出去都得有钱,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唐诗中最多见的也是山水游历,发愁饮酒的内容,这一点谁都不例外。李白相对来说有点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瞧,多潇洒。杜甫就不行了,“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没钱,还爱喝,到处欠债,想去趟扬州还得先问问米价。真想回到那时帮他一把。但估计他要么是诗不被时人认可,要么是运气不好,当年白居易去长安见顾况,顾况也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及至看了他的诗,就是写草的那首,大加赞赏,连说,“有此好诗,居之甚易”。

说到长安,那可是比扬州还为人向往的地方,因为扬州是商业文化与娱乐中心,如果要求取功名开拓仕途就得去长安了,“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但无论是白居易还是杜甫,在长安混的都不行,“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这是白居易写的《长安春》。杜甫则望京兴叹:“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自己与之无缘,还是离的远点吧。其实,去长安还得跟着李白,官未必做得,吃喝没问题,还可以看歌舞,“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当然,也要看什么时候,如果秋天去,则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风萧瑟,心怀远方,家家都在赶制寒衣,给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穿用。

边关的情况如何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这首从军行告诉我们,边疆很苦,战事频繁,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很高,所以李白前面说,只有什么时候平了胡虏,良人才能不再远征。王翰不这样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与酒是大唐的招牌,还是不能忘了喝,反正马革裹尸是常有之事,不如闹个潇洒的醉死鬼。最后冷眼看世忧国忧民的杜甫出了个好主意,他认为之所以连年征战,边寇不平,主要是战术有问题,“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得孙子兵法之真谛。而且看来他的建议真被采纳了,因为卢纶就说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只是弓太强了,射穿了石头,敌王也没擒着,趁着月黑逃了。惹得王昌龄一声叹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在战争只在边关进行,前方吃紧不耽误后方紧吃,你瞧,张继在左拾遗皇甫冉家就喝得十分痛快,“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岑参喜欢和判官一起混,“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颇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势。

最有财富最可享受的还是帝王,全唐诗第一卷就是李世民的作品,他的《帝京篇》写道:“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既有哲理,又有气势,比写诗最多的乾隆的作品要好得多,而且他不愧为一代明君,面对富裕的社会和享乐的人们,不忘谨慎节俭,“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在这首《赋尚书》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享乐的看法。所以,唐代虽为盛世,人们喜好宴饮,公款吃喝却不多。人们把盏飞觞,多是在亲友送别或自斟自饮或节日聚会中。多情自古伤离别,唐人朴实重情,生活富裕,人也豪放,所以诗酒相交很正常。而且诗已成为唐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同今天的短信段子,几乎人人能写,任何情况下也能写,比如王维在送元二出使安西时就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官员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时也说:“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与朋友相聚要喝,独处时也要喝,喝完还要有诗,唐代就是诗与酒的时代。为人谨慎,以忠孝著称的韦承庆,一次在江边喝了起来,喝得半醉登上江楼,写诗一首,“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曛。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至于李白月下独酌,以月为友,更是人所尽知。孟浩然经常过隐居生活,有时不免寂寞,好在和当地的百姓混得好,常到附近庄上与老朋友们“把酒话桑麻”,但他也常因喝酒误事,甚至还把命送了。一次是荆州刺史韩朝宗想给他弄个官做,他竟因与朋友喝酒错过了与韩大人的约会,这可是连李白都羡慕的机会,李白为了求官,曾给韩朝宗写信,“生不愿封万户候,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要知道他的老朋友这么没正事,非骂他不可,大概老孟忘记当初向张九龄求官说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老孟好喝,也重友情,王昌龄贬官路过襄阳去看他,两人相见甚欢,大喝一通,孟浩然后背正发毒疮,要忌口,竟全然不顾,王昌龄前脚才走,他随后便毒疮发作,不幸逝世。

说起诗友相遇,在唐代是常有之事,李白杜甫两人曾两次共游,据杜甫诗中说,“醉眠秋同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分手后还互相关心,李白在沙丘时写诗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寄南征。”杜甫则多次梦见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人也常互相戏谑,杜甫说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门心思学神仙,终究没学成,杜甫便嘲笑他秋天到了还到处飘荡(古人一般秋天要归乡),仙丹没有炼成有愧于神仙。李白则写《戏杜甫诗》:“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两个大诗人老没正经。

白居易和元稹是好友,白居易几次梦见元稹,就写诗给对方,“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大滑头元稹回诗说:“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如果正常,就只梦你不梦别人。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7

沈汝瑾出身于江苏虞山(常熟)富豪之家,癖砚藏砚,辑成《沈氏砚林》一书,身后由其子精拓一百部,每部四卷刊行。沈氏藏砚珍品名品之多,品式之精美,举不胜数。如玉溪生(李商隐)像砚、宋阿翠像砚(上有明末秦淮名妓、诗人、画家马守贞湘兰题记)、李易安(李清照)像砚、黄文节公(黄庭坚)真像砚及和轩氏紫云砚等。沈汝瑾不仅喜古砚,也收藏近人所作新砚,他自己也善于琢石为砚,新砚也多名人所作并题记铭刻,而吴昌硕为其藏砚题记就有百十方之多。

吴昌硕(1844—1927)与沈石友相识,一说是经蒲华(1858—1911)的引荐,由沈石友给蒲华撰写的《墓志铭》中述及“二十年前,君携仓石书,岁暮来访,遂下榻予家”可知蒲华先是由书荐人的。一说是经吴云(1811—1883)的介绍在常熟相识订交。吴云号平斋,是一位大收藏家,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古铜印存》等,成为后世好古者必要参考的好书。吴云“历任常熟通判,宝山、镇江知县,咸丰间总理江北大营营务,筹军饷,擢苏州知府。”在苏州,吴昌硕就寄寓于吴云的两罍轩中,饱赏他收藏的名人书画,彝器金石,并相与臧否评骘,得益良多。在吴平斋故后,吴昌硕又在他的家中设馆授课,教导后人。二人很合得来,由吴云作介绍人合情合理。在吴昌硕为沈石友《铭坚白斋诗集》所作序中云“我与石友论交为壬午,今三十余年。”按《吴昌硕年谱简编》之壬午年(1882)所载“与虞山沈石友论交,过从甚密”来看,是年吴39岁,沈25岁,大概这是二人定交的确切年份。在吴昌硕终生中,他与沈石友的故事很多,尤其当吴昌硕1884年前后在吴大澂幕府中阅历了中日之战的失败,1898年又经历了从安东县令任上辞官的风波,仍回苏州寓居期间,恩主吴云也早已去世,吴大澂虽在世,却已被贬,无力助他。此时的吴昌硕,“时鬻艺生涯清淡,不足以瞻一家生计”,微宦既无前程,卖艺又无市场。此时,就是得到沈石友的帮助,才使他渡过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难关。

沈石友出身虞山望族,家学渊源,工于诗词,雅畅而有古趣。青年时就曾以诗题李白《春夜宴桃李园》:“花月醉乾坤”句,为人激赏,曾自谓“五百年无入眼诗”。吴昌硕年轻时从同里施旭臣学诗,后又从名儒俞曲园习小学和辞章,也很早就有诗学的根基。二人年龄、经济状况虽相去甚远,但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常在一起唱诗咏和,切磋诗艺,相交甚笃。在《鸣坚白斋诗集》中与吴昌硕往来酬唱之作不下百数十首,多策励共勉之语。内中有句云:

十年木榻坐欲破,苦吟想见双眉低。

狂名无端压诗辈,迂怪颇受庸人讥……

闭门若在穷谷里,抚松倚柏餐灵芝。

持身孤洁比梅萼,此意炯炯青山知。

与君倾盖如宿觐,岁寒不改金石姿……

其中一首似寄给远归后的吴昌硕的,句云:

云里轮囷树,樽前垒块人。

相依天地内,共保岁寒身。

把酒消残腊,题诗迎早春。

闻君厌奔走,何日息风尘。

沈石友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吴昌硕很大帮助,常为其改诗,还为晚年应酬繁忙的吴昌硕、校勘诗集。邹涛先生据二人的往来信札所考,《西泠印社记》即是沈石友的,证据确凿。据郑逸梅文,吴昌硕去世后,赵云壑搜罗其遗墨,曾得吴昌硕与沈石友书札数十通,装成二册。赵云壑让郑逸梅欣赏,内容十之有九是吴昌硕请沈石友代作题画诗的。他画了什么花卉,配搭了什么,如何布局,都写的清清楚楚,以便沈石友下笔。吴昌硕在给沈石友的一封信札中云:

恳者上海新造湖州会馆嘱弟撰联,弟无此才,求兄代制。约八九十言之间,仍属弟撰。并求数日内寄我。我真虚名,受累也。

按理吴昌硕本人擅长诗文,自己又会作诗仍让朋友,主要原因只能是他晚年名气大,书画和文字应酬多,作画忙不过来,动辄请石友题画诗、文辞联句之事,《西泠印社记》请沈石友代劳也似乎情理之中。也如吴昌硕《读沈石友诗稿偶书》说的:“我画涂抹诗,荒伧多君求”(《缶庐集》),虽是自谦,却也是缶老的大实话。

吴昌硕非常欣赏沈石友作诗的磅礴气势和渊雅韵致,如题《沈石友遗像》说沈诗“乐府鲍明远,诗城刘长卿”,说他的古体乐府可比南朝诗人鲍照,五言近体则可比中唐诗人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的是很高评价。吴昌硕自己的诗也有这种奇崛古风,与沈石友多年切磋也不无关系。到1917年沈石友去世,吴沈两人交往长达三十余年。如1887年前后吴昌硕在给沈石友的几封信都谈到了诗和对沈氏诗的叹服:“今世诗人多矣,能纵横变化,丝丝入古,唯吾兄一人罢了”。“梦中诗是仙华,虽青莲回生当退避三舍”。“诗之师已得我公周先生矣!”。都是倾心夸奖沈石友的诗才,尤其是他早年较擅五言近体,学作乐府古体得到沈石友的很多教益。吴昌硕晚年诗名大著,一直到1915年他已72岁,吴昌硕还自谦没有诗才,望沈石友能教之,可见是真心信服敬佩的。

再如吴昌硕的一封信札中说:“久未奉笺,遐想吟怀照旧,聋近患小疾,笔墨久置高阁,颇想结茅虞山之麓。行示赋诗,日与执事相周旋,唯空囊难乘此兴耳??”信中除了对沈石友久无消息的惦念,怀念在常熟“笛在月明楼”幽静雅静的日子,可惜囊中羞怯,故陈不能成行的无奈。信的措辞委婉舒服,正是老友口吻。信末还附两首五言诗,请沈石友削正。吴昌硕的诗多感时伤怀,情思深厚。每年与沈石友都有诗相酬答,在《缶庐集》中两人酬酢诗就多达20多首,是吴昌硕与友人诗歌来往唱和中较多的,可见两人相交之长、情谊之深。如《寄公周》:

命酒伸豪气,围炉暖曲身。屋辉投海月,愁散忆诗人。矫首霜中树,论才帝外臣。何时理芒屐,江路蹑春申。(《缶庐集》卷二)

《缶庐集》中尚有《寄石友》、《沈石友洗砚图》、《谢沈公周瑾赠赤乌残砖》、《品砚图为石友》、《石友西泠觅句图》等。其中几乎每一首诗后都有和老友的深情厚谊。常熟出产一种象笋,因雪白如象齿而得名。吴昌硕故乡安吉也以生产竹笋著名,吴昌硕有嗜笋之癖,但在常熟吃过象笋后,以为家乡的笋“猫头缩”也不如象笋鲜美可口。他在苏州、上海期间,沈石友都经常寄象笋给他。一次吴昌硕患肺病,沈石友寄了陈米让他煮粥吃,还有象笋,说这两物事颇宜病中吃,遥劝加餐。1917年初夏,他又寄给吴昌硕六十枚象笋。吴昌硕与家人大快朵颐后,写“象笋图”寄赠沈氏为谢。图上有“石友赠象笋画笋为答”诗云:

虞山嫩笋牙牙萌,白若象齿以象名。石友寄将数六十,泥香沁鼻心怦怦。老妻解筐喜形色,剥斫忙乱山厨烹。老饕饱饭恣咀嚼,烂不妨齿难停箸。箸停女孙跳啸出,肘腋如蝯攫食如蟹行。儿辈不攘见孝意,翁所嗜者惟此羹。饭罢伸楮味在口,报无琼玖图以形。廿年前事演一过,再廿年后天下平。我今年已七十四,只望强健天赐龄。愿祝石友亦无恙,送笋赠画同将迎。请君更种竹千亩,龙孙凤尾干霄青。彼此吃笋吃不了,不需辟谷能长生。(《缶庐集》卷四)

缶老把吃笋的几乎无邪顽皮的神态向老友道出,遥祝老友健康并表达能将这种情谊延至一生的愿望,令人扼腕的是,未几沈石友却去世了。

再如“公周索画菜,复属补书一帙于旁。予问其意,谓真读书者必无封侯食肉相,只咬得菜根耳。是言虽游戏,感慨系之矣。”沈石友请吴昌硕画菜,后又再请补画一卷书在菜旁。他说真的读书人一定没有封侯食肉之相,只咬得菜根。吴昌硕题七古一首云:

菜根长咬坚齿牙,脱粟饭胜仙胡麻。闲庭养得秋树绿,任摊卷轴根横斜。读书读书仰林屋,面无菜色愿亦足。面前不少恺与崇,杯铸黄金糜煮肉。(《缶庐别存》)。

诗用《世说新语》典故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故事和晋惠帝“为何不食肉糜乎”的史实。吴昌硕虽说沈是戏言,言辞中却是从自己人生经历中得到的深刻体悟和当时世事的炎凉。

两人除以诗画酬和,还以诗画协作。吴昌硕一生多作大写意花卉,人物很少,真笔传世据说不到十幅。1908年冬,他据沈石友诗意作《短檠微吟图》(一名《灯下观书》),短檠是穷人用灯,与富家朱门所用长柄灯不能相比,是吴昌硕笔下常常出现的图式。画中一中年书生披衣而坐、挑灯夜读,逸笔草草,跋曰:

日短夜更长,灯残影相吊。独坐忧时艰,突突心自跳。微吟有谁知,魍魉暗中笑。黄叶挂蛛丝,风吹作鬼叫。石友先生示此诗,戏为写图。惜秃笔不能称雅韵也。戊申孟冬,苦铁吴俊卿。

沈石友为吴昌硕山水图卷题:

缶翁作画一身胆,着墨不多势奇险。胸中丘壑吐烟云,不比俗手图画染。平生知己能几人,诗才画笔多苦辛。何当散发入山去,古木苍崖同结邻。

可见二人知心相交之深切。

当时,沈石友爱砚、藏砚、琢砚,吴昌硕题砚、琢砚、篆砚,从1905年到1917年沈石友去世的12年里,吴昌硕为沈石友收藏的几百方藏砚题铭,合力着成一段艺林佳话。这些砚铭,寓意深刻,书文双绝。

《沈氏砚林》谱中“铭坚白斋写梅之砚”铭曰:

奇峰插云,冰雪嶙峋,一枝花放天下春。壬子十月,石友属,昌硕铭。

赞石誉人,发自肺腑。又“石友诗画之砚”铭:

胜万金,谁题此。天下士,不如尔。甲寅四月,吴昌硕。

又“骏马图砚”铭:

不羡人骑御史骢,善林犹是气象雄。万言未试年垂老,得失何须论塞翁。石友得此砚,和韵属吴昌硕书。甲寅十月。

又“蒲衣一目砚”铭:

蒲衣子,今不死,双眼犹能识奇士。石友属昌硕铭时甲寅岁杪。

又“莲叶砚”铭:

叶田田,诗青莲。石友属,昌硕。

又“货币砚”铭:

文而多寿,异乎铜臭。石友属,昌硕铭。

又“和轩氏紫云砚”铭:

肤寸雨,溉艺圃。笔花开,春万古。石友属,老否铭。

又如一方清初端石井田砚,别无纹饰,形制朴实。吴昌硕在砚背刻铭曰:

耕石田,岁有秋。弃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石友属铭,昌硕。

又“沧海砚”铭:

桑田难填,此胡为者。肤寸出之,可雨天下。石友属,昌硕铭。癸丑孟春。

题记似是有感砚石的运命,说它们是不能补天填海的无用之才,只能成为文人笔耕之物,但石为云根,自有灵气,可成雨,泽被天下。此意又同“填海补天砚”铭:

补天不足,墨保守学。抱之无殊卞和璞。石友属,昌硕铭。

也是借砚石不能补天,虽成文玩,但敝帚自珍,又何异于和氏璧之美?颇有一丝无奈之感。

谱中“石钟”砚,砚作长方钟纹。吴昌硕额篆“石钟”二字,底部钟形覆手内有张坤正书铭曰:“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小者不窕,大者不槬,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按,周鬴方尺深尺而圜其外。积实所容与黄钟合,其音宫,其器大镛也。故以左氏成语铭焉。乙亥长至前五日为干九年道翁博粲。云间弟撰。”张氏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十一年春,天王将铸无射”意,谓钟之小者其音不纤不细,大者不粗不犷,则能和之于物,物和嘉成,心安则乐。铭文盖以和谐为旨。砚侧缶老书铭曰:

出入宫商,不屑谱郊祀之乐章。丙辰人日,石友属铭,七十三叟吴昌硕。

缶老的文字独出机杼,超出原义,意转跌宕而语臻高妙。吴昌硕铭之丙辰人日,当在1916年正月初七,次年农历七月,沈石友辞世。就是此年,吴昌硕曾题诗他所藏的名砚玉溪生像砚云:

包山妙笔摹玉溪,端石砚刻神仙姿。沈郎得之日临池,雪窗更和无题诗。

不料砚铭才成,斯人已逝。自此年后缶庐为石友砚铭遂成绝唱。这些砚上铭文,后来都刊入《沈氏砚林》砚谱之中。

吴昌硕本也是爱石成癖之人,早年在吴云的两罍轩就接触了大量的秦砖汉瓦,更受沈石友影响,也成了砚癖。早年多是吴昌硕琢古砖为砚,又撰铭文,后来则多由吴昌硕撰铭,吴昌硕弟子常熟赵石泥治砚凿刻。

吴昌硕曾有一诗,说自家里藏有汉魏古瓦数片,琢砚以供书画之用。一年冬日凝寒,砚水结冰,笔也胶结不能作画。家中的小孩将砚台用来养植水仙,竟然一幅自然画稿,清雅异常。于是吴昌硕就在这个奇寒冬日,拥炉作画,写下这一雅致图景,并在画中补小诗:

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清楚宜子孙。卖字年来生计拙,磋商改作水仙盆”(见《缶庐别存》)。

在吴昌硕《缶庐别存》中收录的砚铭,大都是刻在自琢的砖砚上的:

黄武砖砚:

黄武之砖坚而古,桌哉孙郎留片土,供我砚林列第五。

凤凰砖砚:

凤凰砖,辟砚田。凤来仪,大有年。

黄龙砖铭:

黄龙黄龙,尔耳则聋,尔心则聪。

永乐砖砚:

永安砖砚永用吉,安吉县人吴苦铁。

天纪砖铭:

天纪篆文蟠云雷,阿仓获此如获碑,阿买八分徒尔为?(又)是归命侯之纪年,我弄此砖康降天。

建安砖砚:

建安壁垒何可攀,吟诗我独磨此砖。

永宁砖砚:(左侧有“天灾生”三字)

画佛写经,天灾化为永宁。

甘露砖砚:

甘露垂垂,润苦铁之毛锥。

泰康砖砚:

砖作砚兮康且泰,煦我五湖之印匄。

泰始砖砚:

磨泰始砖安平泰,瓦甓之间有道在。

茅山施传作砖砚:

砖出茅山,作者施传,砖再作砚吴甓禅。

辰字砖砚:

辰属龙,谁为伍?上下想从我诗虎。

任伯年宝鼎砖砚:

画奴凿砚如凿井,画奴下笔力扛鼎,宝珠玉者谁敢请?

澄泥砚:

抟土不足休其神,砚池黄色来天庭。

方寸砚:

卖文无苟得,方寸守典衣,一醉谋之妇。

蕉叶白砚:

三分火捺,七分蕉白,赠者香叶,铭者苦铁,惜乎水坑微裂。

画荷砚:

砚池澎湃荷花世界。

作篆砚:

倚汝(此砚)作篆勿(无)蹉跎,对十石鼓日摩挲,蛇长蚓短(抱残守阙)功汝多(谁何)。

沈石友死后,家门衰败,后人迷上鸦片,家财万贯顷刻间化为乌有。据《贯山夜话》中记载,他的后人只能变卖家产,沈石友生前的一百五十八方佳砚被日本人武川右石买下,并自常熟迁到上海三井仓库,准备运回日本。此事被国人得知,发起了让名砚留在中国的运动。武川右石因此没有得到这批砚台。但是日本人桥本关雪却通过一个姓林的中国人,代买到并偷运至日本。桥本关雪死后,一百五十八方佳砚纷纷散落,不知所踪。据说大部分毁于二战时期美国人的轰炸,现在仅存世二十几方。沈石友一生心血竟至如此,令人不禁唏嘘慨叹。

沈石友在虞山病故不久,其同里友人肖中孚携带三大册遗诗到上海见到吴昌硕,转达石友遗言,请吴昌硕为之改正并作序(见《吴昌硕年谱简编》)。吴昌硕认为诗稿为挚友毕生心血所萃,应以全貌公诸于世,乃将石友之诗原样出版,并和墨以泪,在序言里彰现其人其诗:“石友之于诗,为力勤矣。……以石友之材质,处今之世,不溺于诗,则将仰天痛哭,不可终日。”后来吴昌硕并作《玉茗三绝》以记亡友:

石友庭中玉茗一株,数百年前物,花时吟啸其下。石友病殁,花亦枯死,佥曰:玉茗殉主矣!养浩书来索图,媵三绝志凄感。

历劫秀才今沈约,工愁玉茗古罗敷。花魂人影同兜率,天地氤氲画得无?

枯忧抱节花如竹,想作纯飞死亦仙。大可同归缘底誓,梅村诗好记当年。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8

摘要:元好问作为金代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其《论诗绝句三十首》,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颇为著名的篇章,比较系统的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其第十五首对李白的诗品及人品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元好问;李白

元好问不仅是一位代表着金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伟大诗人,他也以其颇具开拓性的诗学思想而在批评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学思想,最为集中而系统地体现在他那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中。

《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十五首曰: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首句化用李白的传世名篇《望庐山瀑布》句意,十分明确的表明,所评论的对象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第二句的理解上,所谓“何曾憔悴饭山前”,牵涉到传为李白所作的七绝《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戏谑杜甫作诗过于锤炼雕琢以至于刻苦伤身,或者又可以理解为李白认为杜甫诗思迟钝而加以讥嘲。而前人往往怀疑《戏赠杜甫》为伪作,因为李白以己之长而嘲杜甫之“短”,如此则将李白人品置于何地。并且在元好问之前流传的李白集中,均不见此诗。而在元好问之后,《戏赠杜甫》渐渐被诸家辑李白集者采录。现在,郭沫若另有理解,其《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认为“诗作后两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二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太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从而裁定:李白这首诗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诗题中“戏”字,乃是后人误加。而李白对待文友也绝非小肚鸡肠,、尖酸刻薄之辈,观其待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抑清芬。”(《赠孟浩然》),待王昌龄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待杜甫亦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均是一片淳厚真诚之情,这才是李白的本来性格。

元好问并非“扬李抑杜”,综观《论诗绝句三十首》,多处赞扬杜甫,并且以杜甫为准则来“论量”其他诗人。如第十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便是赞扬杜甫一系列描写秦川的诗作乃是出自亲身生活体验的佳作,并以此来反对那种悬空遥拟、一味模仿的文风。又如第二十八首:“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亦以杜甫作为典则,来批评江西诗派虽然自称是宗法杜甫,其实并未得到杜甫的“古雅”“精纯”。元好问便是效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在首篇中云“正体无人与细论”,因而要担当起“疏凿”的大任,以使“泾渭各清浑”,这样的文字精神和思想,俨然也是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遗意。所有这些均可见出杜甫在元好问心中十分尊崇的地位。

元好问强调“真”,真情实感,实事求是。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一首中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六首中也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些都表明了元好问对“真”的重视。首先,他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他认为诗歌反映的必须是诗人的真情实感,以展现其心中不平之块垒。如果不是诗人自身的切实感受,终究是无病,空洞无物。古往今来,凡具有不朽魅力的诗歌,无不是诗人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元好问流传后世的诗文词作,有的悲愤痛切,有的沉郁低回,有的放浪形骸,有的一往情深,无不是饱含沧桑的切肤之痛,这是诗人处金元交替之际,历经战乱灾难的真实反映,所以他说:“暗中摸索总非真”“心画心声总失真”,靠模拟冥思得来的作品总不会有感染力的,因为失其本。其次,他强调创作的真实,即诗人的创作与情感应保持一致,要求言为心声,文为其人,反对口是心非,以假乱真。《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六首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首绝句就是嘲讽、批评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潘岳作《闲居赋》,文中标榜自己情志高洁,淡泊名利,曾名重一时,而其为人德行却是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为人不齿。元好问指责潘岳们的语言伪饰,为人造情,人文不一。

《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四首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里指出了两个重要的词“天然”“真淳”。“天然”指语言的不加雕饰,以真面目示人。邓昭祺在《豪华落尽见真淳》中也谈到:“‘天然’两个字在这里指修辞所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是从作者本身的人格来的。没有一种‘天然’的人格,决写不出‘天然’的诗来。……‘天然’如何会使人有新的感觉呢?因为具有‘天然’这种品格的人,他是以他的本来面目示人的,也就是诚,也就是真性情。有这种品格的人,发之于诗,令人即使在千古之下读之,也可以感到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所以能够万古新了。”这就是“真淳”的魅力。

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二十九首中,元好问对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倍加欣赏,认为其自然清新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变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寄至味于平淡之中。

另外,元好问还强调诗歌的语言要与情、景相融,格调一致,浑然一体。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七首中,高度评价了北齐民歌《敕勒川》,欣赏其天然的诗句与壮美的地理环境、豪迈的牧民生活相生相融,美轮美奂,达到了情、景、意的完美结合。

《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还有更多的篇章都表达了元好问强调诗歌语言崇自然的观点,对于当时诗歌语言的非“自然”提出了批评。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九首中,元好问认为“陆文犹恨冗于潘”,批评陆机文章的琦靡冗长,形式华艳;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首中,批评元稹过分讲求声律对偶;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三首中,批评卢仝诗歌过于好奇逞怪,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七首中,批评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诗句,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二十二首中,批评苏黄后学追求奇险,堆砌生典,雕琢生硬的不良风气等等,针砭时弊,有感而发。

元好问的诗论,是针对金代初期、中期的诗歌,崇尚尖新浮艳、内容空虚的弊端而发的。他标举得真诚古雅和自然真淳的诗学观,不但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就是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9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风格魅力

1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送别诗的种类

2.1亲人离别

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赴任迁谪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要从长安远赴四川上任。人在长安,举目千里外的四川,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因此,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儿女情长般挥泪告别啊!表达出王勃面对离别,胸襟豁达;面对朋友,情真意挚。

2.3落第归隐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孟浩然40岁进京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时写给王维的。诗人孟浩然向王维吐露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在怨怼的基调中,折射着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2.4志同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人生坎坷,生活颠沛流离,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阳相遇,并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结下真厚友谊。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杜甫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挂念和对李白遭诬受害的同情。李白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写出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自己歌兴不起、酒兴不再,表达出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送别诗的主题

3.1伤离别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从长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长安遥望蜀川,迷蒙的风雨遮住了视线,间接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2宽对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朋友间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对朋友的宽慰之意毕现。

3.3祝前路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请朋友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诸多祝愿。

3.4忧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春江渺茫,那担心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处所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3.5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之中,表达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坚强性格。

3.6励志向

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和力量地激励朋友去奋斗、去拼搏,终会有名满天下的那一刻。

3.7赴天涯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北向长安,朋友南向潇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送别诗的艺术特征

4.1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落日时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后两句直抒肺腑之言,诗人没有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4.2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颔联和颈联,李白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出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联,李白和朋友挥手告别,连那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4.3使用修辞

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为逐臣、漂泊远去的友人。

4.4虚实结合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第三联,诗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所去之地湖南应是“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主旨鲜明、艺术表现力强,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09)

[3]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04)

[4]王慧敏.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王昌龄的赠别诗篇10

论文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彩。

在唐人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向来为人们所传咏。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还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丹阳即今江苏省镇江市。诗人时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而江宁属今南京市.东临镇江。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徘岢尽比?郑?砻饔瓴淮螅?皇钦词?说仄ぁ6?啡瓶蜕崴闹芨崭辗乓兜牧?鳎??河晗垂??娣⑾缘们啻淠勐獭U庵志跋笏朴搿八托小钡钠?詹皇?中车鳌H欢??捎谑?诵闹幸严茸白乓桓觥氨稹弊郑??浴傲??隆比?衷谑?斜阌辛怂?睾?澹杭仁切词绷罱诤颍?彩抢肭楸鹦鞯男睦碛诚帧9湃擞姓哿?托械南八住?吹搅??瓷?氡鹬?狻U庵植煌?男睦矸从Γ?浅て谖幕??淼慕峁?R虼耍?魑?幕?曛镜恼庖灰庀蟊恍慈胧?校?褪故?哂惺?址岷竦那楦幸庠獭J?暮罅骄渲苯有蠢氡鹬?椋??扛星槎记阕⒃谝槐?浦小1舜朔直鹗笨赡苡行矶嗷耙?担??捎诶氡鹪诩矗?那楦丛樱?匆皇辈恢?雍嗡灯穑?蚨???票愠闪俗詈玫慕涣鞲星榈姆绞健6?氡鹨?疲?圆煌?诰帽鹬胤昴茄?耐纯旌ǔ??懿幻庥行嗌?奈兜馈S谑钦庖徽逡蛔茫?橐獗愀裢獾刂亍!叭熬??∫槐?啤币痪浼葱闯隽酥骺鸵酪老П鸬男那椤!拔鞒鲅艄匚薰嗜恕保?蚴拐獗?葡缘梅萘扛?亍L拼?捎诠?η渴ⅲ?酝獾慕涣魍?匆部涨捌捣保?虼司?S腥恕拔鞒鲅艄亍被虺鍪够蚓?獭n鞒鲅艄兀?孀愦竽??娑砸煊蛏酱ǎ?缢撞煌??镅杂斜穑?谛牟幻饣岵??尴奁嗔怪?小6?袄此涂偷那子岩沧匀换峄秤型??男那椤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虽亦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伤之感,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写赠给送他的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人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盂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凌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旬《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日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的时候,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难顿时消失,为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句抒发难以遏止的离情。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随着时问推移,离筵已散,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却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象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无知无情的蜡烛尚且如此,那么情人之间,绵绵话别,伤心落泪就不言自明了。诗的后两句是借物言情,而涉想奇特。

杜苟鹤的《别从叔》“立马不忍上,醉醒天气寒。都缘在门易,直似别家难。世路既如此,客心须自宽。江村亦饥冻,争及问长安。”和他的《送黄补阙南迁》“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亦是如此,都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离别的无奈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