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7:04

桃花源诗翻译篇1

关键词:桃花源记;翻译美学;文化交流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方重和林语堂的译文如下:

方译:allofasuddenhecameuponapeachgrove.Forhundredsofpacesalongbothbanksofthestream,thepeach-treeswereinfullbloom.noothertreesweretobeseeninthewholegrove.thesoftgrasslookedfreshandbeautiful.Hereandtherefallingblossomsweredancinggracefullyinathousandhues.

林译:hesuddenlycameuponapeachgrovewhichextendedalongthebankforaboutahundredyards.Henoticedwithsurprisethatthegrovehadamagiceffect,sosingularlyfreefromtheusualminglingofbrushwood,whilethebeautifullygrassygroundwascoveredwithitsrosepetals.

此段中原文的“忽”字凸显了桃花林的出现不仅出乎渔人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方译中短语“allofasudden”被置于句首,进行了强调,林译中副词“suddenly”被置于主语后,也是强调,据此,两译者均体现了用词的“准”,适应语境的需要,即后文的“渔人甚异之”。两位译者对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处理侧重不同。在方译中,译者详细刻画,通过“freshandbeautiful”形容芳草,“dancinggracefully”,和“inathousandhues”来描述桃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动态美景,突出了“美”,即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林译则突出“精”,即精练,无拖沓,一句“thebeautifullygrassygroundwascoveredwithitsrosepetals。”简洁明了地道出桃林的全景。

在字词微观方面,两位译者均向目标读者展示了《桃花源记》中蕴含的美学因素,一个强调动态美,一个展示简洁美。

2.“意”与“象”。“意象、意境运用是中国艺术的独特的创作手法,因此翻译审美绝对不可以忽略”。“意象”指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意象”蕴涵着“情”与“景”及作者的“意”与“志”,是审美的高级阶段,而“象”也指象征手法,审美者需根据“象”来理解作者的“意”,即其要表达的概念。作为译者,领悟原文中的“象”至关重要,因为“意象”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审美情感,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了解意象的文化所指。《桃花源记》文末提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方译:agoodscholarofnanyang,onlearningofit,wasanxioustorediscovertheplace.nordidhesucceed,anddiedsoonofillness.

林译:Liutsechiofnanyangwasagreatidealist.Heheardofthisstory,andplannedtogoandfindit,butwastakenillanddiedbeforehecouldfulfillhiswish.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文末提到刘子骥,实际上是在寄托自我情怀,要借其隐逸之心,抒发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同时也突出了“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之意。方译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为“agoodscholarofnanyang”,人名被略译,从审美角度来看是译者领略到了原文的“象”,即虚无的桃源,而突出“未果,寻病终”的结局,所以此处弱化了人名的翻译。林译中直接用“idealist”一词来翻译,即“理想主义者或空想家”,也同样表达出了桃源的虚无之意,可以说两位译者是异曲同工,都表达出了原文中的“意”与“象”。

两位翻译大家为读者呈现出不同的桃源之美,都传达出了桃花源的象征意义,给读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也让目标语读者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桃花源诗翻译篇2

【关键词】:古诗英译文化信息遗漏

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出发语的语义信息,还要传递其所附着的文化和语用信息。但是以出发语作为母语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意向读者,通常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语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常常不知所云。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键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往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文化信息的遗漏。文化信息遗漏,是指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某种文化中的文化形象,文化涌义等的损失。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在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遗漏的现象。本文将就唐诗宋词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一、归化造成的文化信息遗漏:即以读者为中心,直接用目标文化来取代出发文化

这种翻译虽然有助于给译文读者在理解上扫清障碍,但是由于翻译尤其文学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所以一味归化势必靓弱文本的文化魅力,限制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请看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对《好了歌》第一小节的处理:

世人都晓神仙好,menallknowthatSalvationshouldbewon,惟有功名忘不了。Butwithambitionwonthavedone,古今将相今何在,where二thefamousonesofdaysgoneby,荒象一堆草没了。

ingrassygravestheylivenow,everyone.《好了歌》主旨是,凡人只有看破了红尘,当了和尚或道士,修成正果,成了神仙,才是最自由快活的。第一小节是要人们看清功名利禄到头来全都是一场空,这体现的是道家“虚无”“无为”的观念,完全符合玻足道人的身份。但是英译过后西方读者看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基督文化,承认“原罪”,执着于精神就赎。因此在英美读者那里本来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如今成了“同门”,归根结底这都是归化惹的祸。

二、删译造成的信息遗漏:即有时译者为了语篇连贯,故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

汉诗颇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有些译者由于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奥秘,冒然侧除相关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霉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HerbertallenGiles把它翻译成"thecrystaldewisglitteringatmyfee.themoonsheds,asofold,hersilverylights这里Giles将“今夜”“故乡”剐去,看似损失的只是一两个字,而实际上却丢失了源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今夜”点明了时令,指出写诗的时间是在白霉节的晚上“故乡”突出了作者对月亮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衬托出思乡之情。所以这两个词理当译出。同样,许渊冲对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也进行了剐译:"Dimmorningdreamtobebutterfly,pamorousheartpouredoutincuckoo’scry."许译明显剐去了两个体现中国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读完译诗英美读者可能会迷惑,是“谁”晓梦迷蝴蛛,是“谁”春心托杜鹃。原诗因为用典凸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浩叹;通过庄生(哲学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出场,阐明了人生无常,梦幻飘渺的道理。但如果译者只是空洞的向译文读者呈诉两个没有主角的事件,他们则很难发现这两者有何关联,甚至还可能对几百年前中国诗人的逻辑思维质疑起来。

三、意译典故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遗漏请看下面一段秦观《踏莎行》的翻译:

雾失楼台,thetowereachlostinthemist,月迷津度,theferryveiledbythelunarlight,桃园望断无寻处。’fheancientidyllichavenisentirelyoutofsight.可堪孤馆闭春寒,

howcanibearspringcoldinalonelydwellingroom,杜鹃声里斜阳暮?Hearingthewanderingcuckoo’svoiceinthesundowngloom?释寄梅花,mumeflowerssenttomeposthaste,鱼传尺素,

andletterstoofromkinsfolkandfriend,砌成此恨无重数。pileagonyonagonywithoutanend.郴江幸自绕郴山,ChenriveryoualwayspassmountChenwithyourwindingflow,为谁流下萧湘去。

ButwhereforeshouldyoufallintotheXiaoxiangbelow?这首诗有一些关键词如“津度”、“桃源”、“释寄梅花”、“鱼传尺素”都蕴涵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涉及到中国佛道文化和文学故事。但是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只能采取意译即译出诗人的本意,向译文读者隐瞒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当然会削弱原诗含蓄式的审美效果,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就拿“津度”这个词来说吧,它本来是一个佛家术语,佛语称普渡众生为济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获得救赎的渡口,所以诗人暗用短短两个字的典故所表达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决不是一个“ferry”就能替代的。原诗中“桃源”一词能让读者迅速地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虚构的那个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脍炙人口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口口”,意译成“theidyllichaven”之后,译文读者当然就不会知道秦观在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为它是避难之所,另一方面还因为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缘故。至于原诗中的“释寄梅花”和“鱼传尺素”分别涉及到两个历史故事。如果直译读者则不得要领,加注解释又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得不意译,但降低了译诗的文化含量。

四、对文化信息遗漏现象的处理方法

对遗漏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展示来源语文化,但同时也要承认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可译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不得已要“忍痛”舍去一些东西。这种情况下的“舍去”并不意味着胡乱删去或抛弃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和涵义,而是为达到翻译的目的,即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采取的文化亏损处理。

根据文化信息遗漏的不同原因,本文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其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针对由对同种事物不同称谓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迁就目标语,采取“舍”的方法。例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鹊桥仙》

Cloudsfloatlikeworksofarts;

Starsshootwithgriefatheart.

acrossthemilkywaytheCowherdmeetsthemaid.

在这个例子中对“银汉”(即银河)的翻译为“milkyway",是迁就了目标语的说法。当然,译文中出现了文化信息遗漏,因为“河”与“路”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译文已经将原文的大意传达出来了。如果一定要把银河译作"SilverRiver",那么就一定要加注释进行解释,否则英美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第二种是针对同种事物不同涵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进行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也是以“舍”为主,只要将其意译出即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此涵义对全诗起较大作用,可以在译文中保留原来的形象,然后通过加注释进行说明。例如: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王维:《洛阳女儿行》

Hecherisheshisdarlinglovesomuch

ashimselftoteachherdances;

andgivesawayhiscoralinsheerspite

Sincehisemeraldentrances.

inChineseliterature,an"emerald"connotesagirlofgreatbeautybut(alas!)

fromalowlyfamily.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门的故事。在诗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这是来源语读者很容易领会的,而“碧玉”一词在目标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涵义,然而这个词在诗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此译者则将这个词保留在译文中,然后再通过注释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领会。这不失为处理这类文化亏损的一种好方法。

第三种是针对由典故所引起的文化亏损的处理。由于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较多,对其处理方法也可分三类:保留形象加注释;用意译而舍弃其形象;通过同位语等方法既传达其义又保留其形。

第一类方法,即保留文化形象,然后再通过加注释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是一种以“取”为主的处理方法。请看下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镇:《》

aroundthecottageliketao’sautumnflowersgrow;

alongthehedge1strolluntilthesunhangslow.

tao你an(365-427)wholovedthechrysanthem.

以上便是第一类方法的例子之一。此诗中出现了一个典故“陶家”,在翻译中如舍去则会破坏原诗的意境,然而用意译的方法又较难处理,很容易破坏原诗的整体的形美和音美。因而译者采取了这种方法。

第二类方法,即采取意译的方法而舍弃原来的外形,是一种以“舍”为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对原诗词有一个较深的理解,能较好地把握诗词中典故的用意及其精髓。不然容易造成既失其形又损其意。当然,运用此方法而取得较好效果的例子也有很多。请看下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wheresongstressknowingnottheefofconqueredland,

Stillsingsthesongscomposedbyacapturedruler’shand.

《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叔宝所作的艳歌《玉树花》,后来通常用来指亡国的靡靡之音。译者虽然舍弃其原来的外形而采取意译,但是已经较好地将原诗作者的意思,心情和意图表达出来。

第三类方法,即保留其原形又通过同位语和介词短语等方法来传达其意的方法,是一种以“取”为主但同时兼顾译文读者的理解感受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加注释,“最好能做到使读者不看注也能看懂大意,读了注可以加深对我国一些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的了解。”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由典故引起的文化亏损的方法。请看下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whyneedthe伍angfluteplaininasongofpluckingwillow?

SpringbreezeswouldnotbewaftedouttheJadeGatepass.

诗中提到的“杨柳”指的是古代歌曲“折杨柳”,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杨柳树。译者采取了这种既保其形又传其意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来的文化形象,又使读者明白其所指,不至于将一支曲子误认作一棵树。

桃花源诗翻译篇3

1、人面不知何处去翻译: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一首诗。

2、原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译文:去年今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桃花源诗翻译篇4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抄录下来。如《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捕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应该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繁句简缩法

桃花源诗翻译篇5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活动,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三个因素的制约。本文以改写理论为框架,从三大制约因素之一诗学角度研究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英译本。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法分别从修辞手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习语表达二方面分析研究,探讨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得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成功地运用了省略、直译、替代的翻译策略,使英译本广受西方读者的喜欢。

关键词:《丰乳肥臀》;改写理论;诗学;葛浩文;莫言

中图分类号:H315.9;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93-03

莫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自1980年以来,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名声鹊起,被归类于“寻根文学”作家。莫言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共创作长篇小说10余部,中篇小说20余部。其中《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莫言曾说:“你可以不看我的所有作品,但如果你想要了解我,就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该部小说热情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以及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葛浩文熟悉中国文学,因为他翻译过大量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所译作品包括萧红、杨绛、姜戎等20多名作家的50多部作品。葛浩文曾说:“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者葛浩文。葛浩文作为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具有天然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优势,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探讨诗学因素对葛浩文翻译《丰乳肥臀》的操纵作用,进而探讨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勒菲弗尔(1992)在他的著作《翻译,改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从文化视角出发,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最为显著而易辨别的改写,它也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因为翻译能够实际反应出一个作者的形象、反应出能够超越源语文化界限的那些作品的形象。”勒菲弗尔认为,任何的翻译活动都不可能在真空环境下进行,而是受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的制约。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形式和规范的格架,支配着我们行为和信仰的格架”,它决定着主题的选择和表现形式。赞助人是指任何能够促进或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力量,包括个人、政府或政党有关行政部门,或权利机构,以及报纸、杂志、出版社等。勒菲弗尔将主流诗学剖析成两部分:一是指文学方法,包括整个文学体裁、符号、主题以及典型情况与特征。二是指文学作用的概念,即文学与它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关系。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翻译活动。受赞助人制约和影响下的译者的意识形态以及受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诗学影响的诗学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诗学操控下的改写

(一)文学修辞手法的改写

在原文本中,为了更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作者采用大量的文学修辞手法,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语言效果。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化和需求及使英译本更好的被西方读者接受,葛浩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做相应的改写。

1.省略

原文:“啊呀呀呀——”一个男人的嘶哑的喊叫声打断她的思路。透过树枝缝隙,她看到福生堂二掌柜司马库骑着丽人牌自行车出窜上桥。(丰乳肥臀.33)

ashout-aiyaya-brokeherconcentration.thesightoftheFelicitymanorassistantsteward,SimaKu,ridinghisbicycleupontothebridgeappearedthroughthebranches.

在原文中,莫言采用详述的文学手法。添加细节“丽人牌”来修饰自行车。根据历史背景,这章描述的是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拥有一辆“丽人牌”自行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原文中,“丽人牌”这个细节的描述传达的不仅仅是自行车的牌子,而是从侧面凸显司马库的身份和地位。这个细节对原文读者来说是很,而葛浩文却大胆地删减了这个细节。如果在译文中将其翻译出来,会让西方读者感觉语言不简练,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自行车的牌子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信息。因此,葛浩文采用了省略的改写策略,使译本更加简练,而且更适应西方读者的需求。

2.直译

原文:婆婆把几颗花生塞到她手里,教她说:“花生花生花花生,有男有女阴阳平。”她接过花生,感激地重复着婆婆的话:“花生花生花花生,有男有女阴阳平。”(丰乳肥臀.8)

译文:Hermother-in-lawthrustsomepeanutsintoherhandandtoldhertosay,“peanutspeanutspeanuts,boysandgirls,thebalanceofyinandyang.”Gratefullywrappingherhandaroundthepeanuts,sherepeatedthemantra:“peanutspeanutspeanuts,boysandgirls,thebalanceofyinandyang.”

原文中,“花花生”和“阴阳平”押韵。作者采用押韵的手法获得了更生动的语言表达效果,表达了上官鲁氏生男孩的渴望。此外,“阴”和“阳”在中国文化中可对应“女”和“男”。然而,葛浩文在译文中将其直译为“yin”和“yang”。虽然可以使西方读者接触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理解难度。此外,译文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文中的押韵,使语言效果减色不少。西方读者也会对“peanuts”和“yin”、“yang”之间的联系感到困惑。

3.替代

原文:第四天晚上,放电影的地点挪到了司马家广阔的打谷场上。司马支队的全体官兵和司令的家眷,坐在金子的位置上,村镇的头面人物,坐在银子的位置上,一般的百姓,站在铜和铁的位置上。(丰乳肥臀.212-213)

译文:onthefourthnight,themovie-viewingwasmovedtotheSimacompound’sspaciousthreshingflour,wheretheSimaBattalion—officersandmen—andthecommanders’familiessatintheseatshonor,villageandtownshipbigwigssatinrowsbehindthem,whileordinarycitizensstoodwherevertheycouldfindroom.

在原文中,作者采用借代的文学修辞手法,“金子的位置”、“银子的位置”、“铜和铁的位置”,分别用金、银、铜和铁来借代由尊到卑不同的位置。在译文中,葛浩文采用改变的翻译策略将其分别描述为“intheseatshonor”、“inrowsbehindthem”、“wherevertheycouldfindroom”。从而使译文的读者更清晰明了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和信息。如果直译的话,会令译文读者不明白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含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表达和习语的改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中有许多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表达及习语。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翻译原文中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表达及这些习语,并将其成功地传递给西方读者成为翻译很重要的环节。如下是一些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及习语。通过对比原文本及译本,探讨译者是否成功地将原文信息及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并对其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归类分析。

原文:她原本是百鸟仙子,因为啄了西王母的蟠桃,被贬到人间的。现在,她的期限到了,自然是要回归仙位了。(丰乳肥臀.201)

译文:Shewasafairyamongbirdsthathadbeensentdowntothelandofmortalsaspunishmentforpeckingatthewesternmother’simmoralitypeaches.nowthatherallottedtimeisup,naturallyshehasreturnedtothefairylandwhereshebelongs.

“西王母”对原文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国多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都有“西王母”这个角色,是众多女仙的首领。“蟠桃”在中国神话故事中象征长生不老的仙桃。“人间”对应的是“天上”或“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些词含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将其分别译为“thewesternmother”、“immoralitypeaches”和“thelandofmortals”。译者采用了替代的翻译策略,巧妙且成功地既传达了原文表达的文化气息和深层次含义,又向西方读者再现了中国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特色。

母亲说:“别给我岔茬儿,金童是金字,你们起码也是银子,怎么会连狗屎都不如呢?今个儿,咱娘俩打开天窗说亮话,那姓沙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肠,我看他在打你的主意。”(丰乳肥臀.84)

“Laidi,”mothersaid,“don’tchangethesubject.Jingtongmaybegold,butyougirlsaresilver.Sonomoretalkaboutdogturds!it´stimeformotheranddaughtertohaveaheart-to-hearttalk.thatfellowShaisaweaselcomingtothechickenswithnewYear’sgreetings.Hedoesnothavegoodintensions.Hehashiseyesonyouforsure.”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肠”是中国的歇后语,意思是不安好心地打对方的主意。原文作者用此歇后语生动地向原文读者传达了母亲对沙月亮的恼怒和厌恶。而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个歇后语很难理解。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aweaselcomingtothechickenswithnewYear’sgreetings.”然后补充了“Hedoesnothavegoodintensions”,从而弥补了直译带给译文读者的困惑,最终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让他们深刻地领悟中国的语言特色。

这个神圣的偶像已经面目全非,眼睛的部位生出一颗黄色的小灵芝。(丰乳肥臀.210)

thefeaturesoftheholyiconwereunrecognizable.ayellowmedicinalporefunguscalledLingzhinowgrewwheretheeyeshadoncebeen.

灵芝是一味中药材,被称为仙草,这个词含有中国文化特色。译者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仅仅将其直译为lingzhi就会失去原文所传递的一个重要的语言信息。译者在翻译此词时,在前边添加修饰语ayellowmedicinalporefungus,使译文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葛浩文采用添加细节的翻译策略,取得了很好地翻译效果。

葛浩文自投身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工作以来,成果丰硕,对中国的文学走出国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其作品广受西方读者的喜欢,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在翻译《丰乳肥臀》过程中,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因素的影响,译文中多处出现了改写现象。葛浩文在其过程中采用了省略、直译、替代等多种翻译策略。大多数改写很成功,使译文更适合西方读者的需求并使其广受欢迎。然而,也存在个别情况,尤其是一些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译者并没有完全原汁原味地将其传递给西方读者,这应该是今后翻译中国文学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Z].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ed.).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LondonandnewYork:pinter,1990.

〔3〕Goldblatt,Howard.thewritingLife[n].thewashingtonpost,Sunday,april28,2002.

〔4〕HowardGoldblatt,BigBreastandwideHips[m].newYork:arcade,2012.

〔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C].ChapmanandHall:Routledge,1992.

〔6〕Lefevere,andre.translatingLiterature:practiceandtheoryinaComparativeLiteratureContext[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2.

〔7〕何绍斌.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一andrekfeVere翻译思想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66-71.

〔8〕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

〔9〕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J].当代文坛,2005,(5):19-25.

桃花源诗翻译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纵观我国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两种大体趋势:一种是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了它的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方便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方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适用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另一种是美化和宣扬美国式教育,效颦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要求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培养了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只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笔者认同这种“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它能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系统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即注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桃花源记》的设计课时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主要学习字词、难句翻译及诵读。对字词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以求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在第二课时。通过对目标、学生特点的分析及第一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一、导入

由《饮酒》导入,并问: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由于这首诗是八年级学过的,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导入过程较为自然,新旧知识也有了关联。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课件配乐。

2.师生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正音正字。

3.解决文言词语。课件展示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提问。

4.翻译重点语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上节课的复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整体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下一环节的开展蓄势。

三、创造性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对课文的逐句翻译中,使得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笔者的这一设计就是要打破常规,使之成为一堂课的高潮,这就是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再读课文,变枯燥的翻译为有趣的再阅读。具体设计如下: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没有人找到,这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当时,谁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师先生和他的学生在渔人离去的一个月后,又一次来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惊讶,课堂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师:假如老师就是晋太元年间的那位教书先生,你们就是我的学生(我指了指靠边的一组学生),我们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师:渔人发现了一处叫做桃花源的好去处,吸引了无数的人前去,可是这个地方却如海市蜃楼一般,不见了踪影,真是令人神往啊。听说周围风景绝佳。也罢,今日就带着弟子们去见识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让大家安静。

师:泛舟溪上。百闻不如一见,果然绝佳(课件展示美景图),观之使人流连忘返啊!

问一生:我们走了多远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师:忘路之远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风景怎么大不同?你来说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生笑)。

师:看来你就是陶渊明啊(善意的笑)!

……

师:真是太高兴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别人想破了头,找断了路都没来到桃花源,我们师徒却于无意之间进来了。哈哈哈!

随意走到一位学生跟前,叫起他。

师:老人家,你老高寿啊(生笑)。

生3(有点扭捏):100岁了(众笑)。

师:那可是老寿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蛮不错的。

生3:别看我岁数大,可是头不晕,眼不花,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活50年(众大笑)。

师:呵呵,老人家,就您这精神头儿,再活100岁也有可能啊。祝您长命百岁(有生笑)。呵呵,说错了,应该是祝您长命两百岁(生大笑)。

……

从这里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此处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恰到好处,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感染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学习,使“学”和“教”相得益彰,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探究考证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大家意犹未尽,笔者借此又适时地抛出这样两个问题: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渔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

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大家在讨论中,都能够查找资料(虽然不多),依据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于第2个问题,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笔者也借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揣测或许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对于主题,笔者做了如下的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同时表现了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总体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来,这样便能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但以上仅仅是一两节课的一个实践片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到课堂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桃花源诗翻译篇7

关键词:旅游翻译;呼唤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1功能翻译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3个方面:翻译的实质、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以及翻译功能理论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有赖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等。1971年,赖斯在她的著作《翻译的批评性和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形式,也就是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1984年,曼塔利将功能翻译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她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她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action)这一概念。传统的“翻译”只涉及原文的使用,她则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从而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naction)两个概念。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位主导人物诺德则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并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忠诚”(functionality+loyalty)原则。总之,文本类型和翻译类型学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依据。功能翻译理论跳出了对原语文本一一对应转换的樊篱,将“翻译放到了一个综合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多重关系的动态的行为范畴,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2旅游翻译的特点

2.1行文用词华美

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显得“文采浓郁”,辞藻的渲染加上汉语言常采用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使得文字力求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意盎然的境效,给人以美感。

2.2文化上强调“意与境混”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因而人们常常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体的景象获得抽象的人格与情感,做到情与景相融、虚与实相生、意与境相谐,在描绘外界自然美的同时无时不在传递一种内在和朦胧之美。其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主观色彩极浓。

总之,汉语旅游材料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文采浓郁,大多依靠华丽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其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为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以及诗情画意、情意盎然的效果。这极大地迎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汉语旅游文体特征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如何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是旅游翻译能否实现其“呼唤”功能,有效达到交际目的的关键所在。

3汉语旅游材料的翻译策略

汉语旅游材料文本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常用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译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存在无多大实用价值的表达,若全盘直译出,会破坏译文美感,致使臃肿堆砌。为保证译文流畅,必须对原文进行删改,以有效吸引读者。

例如: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ittearsandboilsalongturbulentlythroughthemountainsand,atsomeplace,flowsonquietlywithasedateappearanceandglisteningripples.

3.2增译

增译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源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采用适当阐释或加注释的形式来明确原义,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或不解。

例如:(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渐复于解放后,大规模修复开发于1990。——《桃花源》画册

taohuayuan(thepeachflowersource)wasfirstbuiltinthejindynasty(256~439a.d),begantotakeshapeinthetangdynasty(618~709),flourishedinthesongdynasty(960~1297),andwenttoruinintheyuandynasty(1279~1368).withupsanddownsthroughthemingandqingdynasties(1368~1911),itwasalmostabandonedinthetimesoftherepublicofchina(1912~1949).itsrestorationwasmadefromtheyear1949andalarge-scaleexpansionanddevelopmentbeganin1990.(贾文波,2003)

3.3拆译

由于汉语不可能在句型结构上与英语完全对应,翻译时必须从结构上对原文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

carryingdistantmountainsinthemouthandswallowingtheyangtzeriver,thevastandmightydongtinglakestretchesendlessly.itturnsbrilliantinthemorningandgloomyatdusk.thesceneryaboundsinchanges.

3.4改写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汉语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辞藻。在描写景物时,喜欢用大量形容词,讲究诗情画意。因此,对景物描写中过多的言辞渲染,有可能被英语读者认为是极度夸张。英译时,不应将原文内容以及大段的华丽辞藻和平行结构逐一直译,而应根据英语景物描写的规范加以调整。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03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2]

situatedtothewestofhangzhou,thewestlakeareacovers6.03squarekilometers.thecauseways.bridges,pavilions,springs,treesandflowersinandaroundthewestlakemakeitaparadiseonearth,whereonecan’ttearhimselfaway.

3.5篇章整合

一些旅游资料中会出现许多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及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如果按字面翻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宣传效果,可酌情对那些一时无法翻译或者勉强译出却让人不知所云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甚至可根据译人处理同类语篇的习惯加以改写。

例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塔高468米,三面环水,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3]

这是一个由散句组成,典型的汉语句子,句中短句一个接着一个。英语讲究句子结构的完整与严密。如果按常规直译,造成的结果或是不合英语语法,或拖沓冗长。因此,我们可采用改译法化零为整,将其缩合成符合英语习惯表达的译文:

situatedonthehuangpuriverandatthepointoflujiazuiinpudong.theorientalpearlradioandtelevisiontowerissurroundedbywatersonthreesidesandfacesarowofbuildingsofvariegatedinternationalarchitecturalstylesinthebundacrosstheriver.this468-meter-talltowerranksfirstinasiaandthirdintheworldinheight.

综上所述,旅游翻译是架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与外国游客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有助于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有效达到旅游材料的翻译目的,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的再现给译文读者,进而获得他们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26~127

2张建平、陈二春.论旅游文本的语篇功能与英译[j].商场现代化,2007(493):207~208

桃花源诗翻译篇8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翻译为“更不用说”,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张”增补为“张开”“睁大”,“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翻译为“(村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翻译。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是定语,修饰“粟”,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用意译的方法。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桃花源诗翻译篇9

[关键词]《爱丽丝梦游奇镜》;胡话诗;音韵与句式;视听感受;创造性叛逆

由蒂姆•波顿执导、约翰尼•德普、海伦娜•伯翰•卡特、安妮•海瑟薇主演的3D立体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即将公映。该片取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著名作品《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及其姊妹篇《阿丽丝镜中奇遇记》(以下简称《镜》)。这两部著作堪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与《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是英语中名言隽语的源泉,也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语言学与文学资料。《爱丽丝梦游奇境》不到2分钟的预告片里,疯帽子先生、红桃皇后、白女王、叮叮和咚咚孪生胖兄弟、兔子大臣、柴郡猫等众多角色都得以尽情展示,而不论是扑克军团大战,还是红桃皇后古怪的槌球赛等奇异的大场面,均以其花哨、怪诞而标新立异,突显了卡罗尔原著中“胡话诗”这一文学特色。

《镜》是英国胡话文学的杰出之作。胡话诗是《镜》这部文学作品的一大突出特色。胡话诗是“一种幽默诗歌,故意使用奇怪的、不存在的词语和不合逻辑的想法来逗乐。”(Baldick,2000)卡罗尔在他的胡话诗中,穿插了大量的幽默诙谐的游戏笔墨和“似通不通”、充满逻辑悖论的词语。对于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来说,胡话诗的存在似乎让《镜》变得“不可译”,许多译者“像开凿隧道那样一寸一寸向前挪”,(吴钧陶,2007:7)担心“本来已经是似通不通,再译后变成不通的不通了”。(赵元任,2002:113)赵元任是第一位将此书译成中文的译者。90年代以后,《镜》的译本越来越多。本文以赵元任(1921)和贾文浩(2008)两个《镜》译本中的胡话诗为例,运用动态对等理论和儿童视听感受为导向,对电影文学中的胡话诗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为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的赏析与中文版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形神兼顾――电影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借助于译入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使译文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与原文的对等信息。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诗歌的美,是依赖于韵律、节奏等形式而存在的;诗歌的情,是依赖于其形式上的美而深入人心的”。(王芳,2002)卡罗尔《镜》中的胡话诗,通过其独具匠心的修辞与句式,表达了幽默、讽刺和唯美的诗歌意象。

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片尾有一首长长的《跋》诗,这首诗表面描写孩子们急着要听故事的情景,实际是一首藏头诗,诗文纵行的首字母组成了爱丽丝的原型。请看诗中的一段原文:

(1)Childrenyet,thetaletohear,/eagereyeandwillingear,/Lovinglyshallnestlenear./inawonderlandtheylie,/Dreamingasthedaysgoby,/Dreamingasthesummersdie:/everdriftingdownthestream-/Lingeringinthegoldengleam-/Life,whatisitbutadream?(1981:219)

赵译:还有小孩儿也会想,/眼睛愿意耳朵痒,/也该挤着听人讲,/本来都是梦里游,/梦里开心梦里愁,/梦里岁月梦里流。/顺着流水跟着过――/恋着斜阳看着落――/人生如梦是不错。(2002:132)

贾译:孩童催促接着讲,/目光如炽存渴望,/竖起耳朵围身边,/脑海汹涌起幻想。/昼夜飞逝兴致浓,/梦幻泛舟夏将尽,/流浪冲出金涟漪,/人生无非一场梦。(2008:167)

原文中作者将随韵式扩展为三句一韵(aaabbbccc),贾的译文前四句为aaba韵式,后四句首尾行用[eng]与[ong]的后韵母押韵,韵式不明显,且句式语义关联稍显牵强。赵的译文用[ang][ou]和[uo]三三构成押韵,巧妙地选用了“想、痒、讲”“游、愁、流”与“过、落、错”三组词,把原诗唯美的意境娓娓道来,展示给观众。

郭沫若说要“以诗译诗”,曹靖华说“把诗译成解释的散文,那结果就无异成了榨尽汁的甘蔗的残渣”。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在文体形式上有别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因此,诗体至少应该具有两大内容:诗的音乐的常规形式和诗的形状的常规形式。(王珂,2008:13)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是原诗的审美再现过程,特别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充分领悟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注重诗的韵味,即注重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调动精辟的语言,将原诗的“形”与“神”恰当地再现出来。

二、视听感受――电影文学翻译的核心导向

动态对等理论不仅要求译作在音韵、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语言形式上和原作保持对等,更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这就使得译者必须重视目的语观众的反应,置目的语观众于核心地位。

译《镜》的目的是要把这部风靡于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介绍到中国,其观众群是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如何让这些观众能够原汁原味地品味到原著中那些胡话诗的幽默、搞笑及古怪之处?如何在电影文学这一特定文体的文学翻译中找到中英两种语言的最佳切合点,譬如把英文中的胡话诗译为中国孩子熟悉的童谣或打油诗,让他们的确能够感原文之感,笑原文之笑呢?卡罗尔在《镜》中刻画了一个身体圆滚、傲慢无比、思维怪异的蛋形人HumptyDumpty形象。请看下面的例句:

(2)HumptyDumptysatonawall:/HumptyDumptyhadagreatfall./alltheKingshorsesandalltheKingsmen/CouldntputHumptyDumptyinhisplaceagain.(1981:165)

赵译:昏弟敦弟坐在墙中间儿:/昏弟敦弟一轱辘摔两半儿。/所有皇帝的马,跟所有皇帝的人,/也再不能把昏弟敦弟拼成个囫囵屯。(2002:69)

贾译:大胖墩,坐墙头,/一个跟头摔下来,/国王派马又派人,/怎么也不能把他扶到墙上头。(2008:125)

两种译文节奏感都很强,但比较后不难发现,虽然赵的译文借助“儿”“人”和“囫囵屯”,更具口语化特征,但对于少年儿童观众群来说,则更倾向于贾的译文。因其接近于老北京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一句两顿,朗朗上口,节奏明朗,形象生动。因此,重视目的语观众的接收心理,并以此为翻译的核心导向至关重要。“我们的生命开始于品味催眠曲的节奏,开始于重复托儿所合唱曲的节奏。在学会阅读之前,我们就学会了欣赏声音重复的优雅,认识一种声音范式,甚至一种声音的和谐对称。”(王珂2008:16)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腾守尧,1984:37)一千个小观众就是一千个小哈姆雷特。每个小观众都会把他们独特的“思维模式”带入阅读过程,都因他们的天资与禀赋不同,经历与修养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译文。但少年儿童读者群有其共性特征:他们形象思维较强,更适应“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因此,面向少年儿童的诗歌翻译,应少用抽象词,多用表达色彩、声音与形状的象声词或短句,重视小观众的视听感受,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把原诗的音乐美和形态美声色双馨地展示给小观众。

三、“胡话”胡说――把握叛逆的“度”

意大利有句古谚“traduttoreétraditore”――译者即逆者,指任何翻译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原作造成背叛。诗歌,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使译者在形神兼顾并力求与读者群达到动态对等的同时,所产生的创造性叛逆更加明显。以下面两段胡话诗的翻译为例,探讨叛逆的“度”应如何把握。

(3)tweedledumandtweedledee/agreedtohaveabattle/Fortweedledumsaidtweedledee/Hadspoiledhisnicenewrattle(1981:141)

赵译:腿得儿敦跟腿得儿弟,/他们商量好了打一架;/因为腿得儿敦说腿得儿弟,/他毁了他的新的花啦啦。(2002:39)

贾译:特威达和特威迪/两人发起大脾气/特威达说特威迪/弄坏他的新玩具。(2008:108)

在这段胡话诗的翻译中,出于诗歌韵律的考虑,贾的译文在第二与第四诗行选择了意译,将“打架”叛逆的译为“发脾气”,将“拨浪鼓”创造性的译为“新玩具”。从语篇分析,这种叛逆并未影响诗意的传达,相反,却更好地与“迪”呼应,使句式整齐,韵律工整,可谓“同曲的协奏”。再看下面一段胡话诗的翻译:

(4)thenfilluptheglassesasquickasyoucan,/andsprinklethetablewithbuttonsandbran:/putcatsinthecoffee,andmiceinthetea-/andwelcomeQueenalicewiththirty-times-three!(1981:208)

赵译:快斟满了酒杯子大家别慌,/在桌子上撒些纽扣儿跟砻糠:/把猫在咖啡,耗子在茶里泡透――/来三十倍三欢迎阿丽思皇后!(2002:120)

贾译:快往华杯中灌满美酒,/再朝餐桌上堆上好肉,/猫鼠同桌餐都是贵客,/九呼爱丽丝王后万岁!(2008:159)

这是几百人欢迎爱丽丝王后入席的一段吟唱诗,在这段诗的翻译中,贾叛逆地将“buttonsandbran”“变调”成“好肉”,将“putcatsinthecoffee,andmiceinthetea”“变调”成“猫鼠同桌餐都是贵客”,译文句式整齐且押韵,但却完全丧失了原文中胡话诗的幽默与古怪之处,姑且称之为“变调的错位”;相反,赵在顾及音韵的前提下,忠实的将第二、三诗行的胡话成分译为“纽扣儿跟砻糠”和“把猫在咖啡,耗子在茶里泡透”,这段译文虽然看似古怪难懂,但却恰恰准确地传达了原诗中的胡话成分,可谓“胡话”胡说。

四、结语

影片《爱丽丝梦游奇境》中看似内容荒诞的胡话诗,却有着明快的节奏韵律、出人意料的奇想与荒唐的逻辑,在荒诞与幽默中,又透出一丝讽刺与智慧,被喻为“美味的胡话”(Cohen,1981)。本文从“语言形神”“视听感受”和“叛逆度”三个维度,提出笔者对《镜》中胡话诗翻译的一点拙见。

[参考文献]

[1]BaldickC.oxfordConciseDictionaryofLiteraryterm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

[2]Carrol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troughtheLooking-GlassbyLewisCarroll[m].1sted.newYork:BantamBooks,1981.

[3]Cohenm.introductionto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throughtheLooking-glass[m].newYork:BantamBooksinc.1981.

[4][英]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贾文浩,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5][英]卡洛尔.爱丽斯奇境历险记[m].吴钧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英]卡洛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英]路易斯•加乐尔.走到镜子里[m].赵元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王芳.论以格律体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2(03).

桃花源诗翻译篇10

林语堂(1895—1976)是世界知名的文人、学者和翻译家,兼用中英文写作。其英文作品比中文作品更具影响力,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对英文的精通,足以让英语为母语的人钦佩汗颜。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College)校长给林语堂先生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youhavespokentothepeopleoftheenglishspeakingworldintheirownlanguagewithanartistrythatisatoncetheirenvy,admirationanddespair.”[1](p65)由此可见,林氏英文及汉译英作品,如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与吾民》),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byShenFu,RenderedintoenglishbyLinYutang(《英译浮生六记》),及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中国古文小品选译》)等深受美国人的欢迎和追捧是情理之中的。郭著章等在《翻译名家研究》一书中曾有注释“《中国古文小品选译》,1960年美国克利夫兰世界出版公司出版(指的是陶渊明等人著的古文小品)”[2](p101)。据此,本文分析的林译《桃花源记》应出自《中国古文小品选译》。

二、对林译《桃花源记》“创造性叛逆”的关注

(一)“创造性叛逆”简介

“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也称“创造性背离”。此词最早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尔皮,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曾云:“如果愿意承认翻译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那么,那个使人大为恼火的翻译问题也许就可以解决了。”[3](p136)国内学者谢天振则把“创造性叛逆”定义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就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4](p137)翻译即创造,翻译即叛逆。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目标语读者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审美的感受。典型的文学语言有其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作为特殊读者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赏鉴构成挑战,同时也给译者翻译时的创造提供了契机和空间。所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客观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二)林译《桃花源记》的“创造性叛逆”之处

例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theysaidthattheirancestorshadcomehereasrefugeestoescapefromthetyrannyoftsinShihuang[builderofGreatwall]somesixhundredyearsago,andtheyhadneverlefti.t

根据源语读者的历史常识: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朝败,横征暴敛,人民疾苦不堪。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领导穷苦农民组织起义军反抗秦二世暴政。接着项羽、刘邦等各路豪强也开始逐鹿中原,进行关中争霸。混乱的战争时期,人民自然是视战争为瘟疫,避之而不及了。陶文中的“避秦时乱”描述就是这一情景。看来只有谙熟中国历史常识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细节。而译者林语堂则避重就轻,把“秦时乱”具体为“thetyrannyoftsinShihuang[builderofGreatwall]somesixhundredyearsago”,回译成汉语则是“六百年前秦始皇(长城的缔造者)的残暴统治”。

表面上看,林氏似乎背离了原文,其实他这样处理真可谓用心良苦。从他的生活、翻译经历来看,他翻译主要是给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看的。对于一般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文化常识的了解应该包括中华民族的标志长城的。通过括号里“长城的缔造者”的这一注释,想必译文读者会很“感激”他们译者的“体贴”的。但稍觉遗憾的是林却把桃源中人到此源中至外人(渔人)闯入之间的时间流逝约六百年直接交代出。试想,源中人幸福地生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天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怎可能有人专门去计算历法,并铭记他们来此源中度过了多少岁月。由此,林把时间“六百年前”直接放译文中是欠考虑的不明智之举。因其非原文所含信息,把其置于括号内作注,或让读者通过上下文自己推算时间的跨度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例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theyhadnotevenheardoftheHanDynasty(twocenturiesbeforetotwocenturiesafterChrist),nottospeakofthewei(thirdcenturya.D.)andtheChin(thirdandfourthcenturies).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是很复杂的,即使是中国人不费周折也很难搞清楚。要想试图让外国读者清晰了解朝代的更迭及纪年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对此,林氏很自然地选择了归化译法来处理这一棘手问题。到底何为归化,归化的目的又何在?归化指的是用目标语中有明显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替代源语中文化内涵丰富的成分。其主要目的是用目标语中读者熟悉的语言弥合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减轻读者阅读理解的负担。林译中,括号里的注释很明显是针对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英语世界的人们大为基督徒,从小捧读《圣经》,他们对上帝的儿子耶稣(JesusChrist)是很亲切和熟知的,对其生平再熟悉不过。且公历纪年原本就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为界限的。括号里的注释会无形中拉近与译文读者的距离,还会有助于读者轻而易举地知悉原文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这对他们正确理解体味原文的内容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三)林译创造性叛逆的因由分析

创造性叛逆是客观必然的,因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是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作者、原语文化、译语文化、译语读者、译者等多个翻译因素互联互动的整体”[5](p3)。同时,董明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译者是一个兼搞文学翻译的文学家的话,他的诗学意识,即他信奉的翻译原则、其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的爱好和艺术特长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译作里”[5](p176)。另外,还有这样一个现象:越是名家翻译,越容易不忠实于原文的文字。他们的叛逆更多的是有意识地叛逆,以期能更好地处理原作者想传达的写作意图。基于此,笔者将从译者林语堂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他可能在翻译中做出创造性叛逆的原因。

1.林语堂的翻译观

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必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有自己独特的追求目标。而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观就是译者一切行为的准则,译者总会受到翻译观的左右,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的发生。

翻译家林语堂既重视翻译实践,又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翻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的长篇论文《论翻译》[6](p417-432)及其散文和译序、跋中。在其论文中,林氏讨论并详细阐释了翻译的三大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认为,忠实的第一要义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要忠实的,是每个字所组成的整体的语意,而非单个字的意义。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另外,林还赞同克罗齐(Croce)的观点———凡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不能译的,只可重作,译文即译者之创造品。这种观点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艺术文时的无奈心理,却不无道理。林氏向西方读者翻译中国的古典散文,难度很大。想必正是受上述翻译观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英美读者乐于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他走了一条着眼于普通英语读者的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面向目的语文本的策略(target-textorientedstrategy)。于是,就不难理解林译中的“创造”了,把“秦时乱”译为具体的“thetyrannyoftsinShihuang[builderofGreatwall]somesixhundredyearsago”。

2.林语堂的翻译目的

功能派翻译理论家HansVermeer(1989)曾提出,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翻译行为也有其目的。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Skopostheorie(目的论)。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7](p111)。

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情况有隔膜,不甚了解,他们头脑里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部分是被歪曲和变形的。为了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林氏有目的地选择了那些宣扬中国文人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的人生哲学,例如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byShenFu,RenderedintoenglishbyLinYutang(《英译浮生六记》),Chuangtse,translatedbyLinYutang(《英译庄子》),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formtheChinese(《中国古文小品选译》)等。这里分析的《桃花源记》译文最初即出自《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林氏的翻译目的,进而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

林氏顺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在译介中国文化时,为了获得大多数普通英语读者的认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手段和归化策略,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成分,以迎合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化语境。由此上述的创造性叛逆案例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