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3:00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身心健康

作为青春期年龄段的卫生职业学校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妇产科学》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与性病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与“性”有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生儿育女等知识都受过系统训练与严格考核,似乎没有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和讲座”的必要了,其实,这是对青春期性教育的一种误解[1]。

1卫生职业教育特点

学生年龄小,综合素质不高。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在校3年期间既是生理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进取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这使得他们极易坠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是早食禁果,对其自身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2性教育必要性

由于上述原因,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同时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或是过早承担社会责任。

2.1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有限,辨别是非能力欠缺,易导致极端行为。随之而来的青春期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主要表现为:①对性的追求:进入青春期以后,性意识的发展加速,并日趋强烈。开始的表现是男女学生开始分群活动,活动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符合自己的性别特征。男女学生开始注意到对方的变化。性意识虽然越来越明显,但很少有性冲动的体验,当男生出现遗精、女生出现月经之后,开始体验到性冲动。这种性冲动的体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会越来越强烈。这种性意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2]。②对异性的追求:在青春期性成熟生理的作用下,青少年产生了对异性强烈的好奇心与神秘的新奇感,时常有一种很不安分的探索和尝试欲望,对异性特别敏感,感情十分强烈,同时喜欢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行为来引起异性的注意,如女生格外爱美,打扮自己,男生喜欢出众甚至恶作剧。他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编织着自己的爱云,一旦与异性哪怕有一点点的感情交流,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一种本能的、按捺不住的喜悦和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③具有望和性冲动:大中专院校的医学生,像所有的同龄人一样,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必然寻求着角色的确认,想尝试享有成人具有的权利。他们对异性有一种亲近感,在交往中彼此倾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对并不科学、片面的“性知识”和任何形式的色情文艺作品感兴趣。因此,让学生懂得判断是非,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后果是什么,社会责任是什么,正是需要教师对医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

2.2性健康教育,是性生理发育与保健、性心理发育与保健和性道德伦理培养三者的综合。医学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懂得了生物学范畴的性,但是对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的性的认识则欠缺。作为“现代的男女青年必须对第二性征具有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在言语、行为举止、风度等方面进行自我修炼,以适应现代社会,减少生活中的不必要的挫折和烦恼,使自己成为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人”,更何况是医学生。

3性教育措施

3.1设置课程: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和政策已经确立了青春期性教育的地位,但实际开展从总体上说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教育课程的地位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未得到确立,这在中等职业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将性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是性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设置是青春期性教育的核心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青春期性教育的顺利开展。

3.2培养人格:必须看到,性教育的核心仍然是人格教育,职业高中应该把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坚持把性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性教育过程始终,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性道德标准。同时,应高度重视性法制教育,以规范的社会标准约束学生,坚持把职高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的性犯罪相结合,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因此,面对职高生低龄化问题,性失误、性犯罪日趋上升问题,更需要在性教育问题上加强性道德教育。

3.3建立师资队伍:建立稳固的性教育教师队伍是对职高生实施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作为性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性道德会给学生很大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性教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促进青少年心理平衡和社会成熟;顺利度过青春期。

3.4运用多种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多种信息有机的组织起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获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性教育是一种人格的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活动,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和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使青春期性教育取得良效,达到性健康教育的目标,使每一位青少年能够走出青春期的沼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得以塑造健全的人格,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杨珍,蒋欢.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28-1029.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2

基础教育以间接经验、系统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其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职业教育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缺陷。而职业教育弱化的职业特色,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观愈来愈远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造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只能通过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解决。

1.1招生难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1.2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1.3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2.1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2.2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2.3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3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3.1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3.2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3.3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3.4强化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重要性

在近几年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愈多,这都要归功于国家的大力投入,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规模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因此,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数量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素质也应该有所提升,这是职业道德水平得到提升的有效方式,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德育教学落实到实处,才能实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真正提升。

1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生产实践作出重要的贡献,但是一直以来,职业院校自身存在的诟病是所培养的学生素质不高,与社会的发展相脱节,这与最初的实质极不相符,因此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急需要解决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相应的技能,同时具备较高的素质,这样才能明辨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为实现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巨大的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职业院校中积极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德育教育。

2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原则以及思路安排

加强德育教育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入手,从他们的身心发展入手,只有明确学生的心理以及特点,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而不是作出无用功。实现德育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首先是要求与时展的进程相一致,只有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才能运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活动,只有正确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才能通过德育教育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其次德育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是一切思想的源泉,从实际出发,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引导,并且对其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才更加具有指导意义。第三是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表里不一的行为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杜绝类似的问题。在具体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对自身的道德规范进行管理,运用正确的态度指导实践,从而将我国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良品质的现代化人才。最后,还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理服人,积极的在学生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无论在遇到何种挫折时,都能阳光的面对,并且突破现有的困境,重新走上人生正常的轨道中,这样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对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挫折也能积极的应对,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将会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3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困境

3.1职业院校虽然在招生范围上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变化,但实际上,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学生的数量变多,无论是来自家庭的原因,还是自身原因,亦或是社会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此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扭曲的心态。二是过往的人生经历或是曾经受到过打击,在心灵上的创伤始终没有得到恢复,无论是对于同学还是老师都具有一种敌对的心理。三是在社会上受到过歧视,因此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积极性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造成学生的素质整体性偏差。

3.2社会是个大染缸、大熔炉,中职生“抗侵抗诱惑”能力有限。由于学生部分都来自中学毕业生,入校时基本处于“半成人”时期,个性、品格等方面尚未定型,故其可塑性有着较大的空间。性格上却表现为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期和青春期等错中复杂而又矛盾动荡的交叉反应。于是,网络、影视甚至书籍等媒介都可以侵蚀他们的心灵甚至改变他们的个性或为人。这些都成为学校教育或教学上不可忽视的拦路虎。

3.3问题学生大部分来自问题家庭。有的是来自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庭。父母因自身文化水平的缺陷,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正确引导孩子,从而听任孩子变坏却无法挽救;而有的是因为家长因工作或生活的压力而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对孩子属于照顾和教育,试图通过物质满足来实现精神上的缺失,使得孩子与父母难以沟通或交流;还有的则是因为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饿坏了或冻坏了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个性自私。

4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4.1教师或班主任在校园内多组织各种大型或班级文体活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活动中去,减少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空间和范围,从而增强学生的班级甚至是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另外,学校的老师要积极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从学习上或是生活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长处,在适当的时候多让这些闪光点和长处有机会发挥出来,教师甚至学校及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肯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2正确引导,科学管理。学校可通过制定一些较为严厉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严格遵守,强调行为的规范性,突出管理的合理性。比如因地制宜的采取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制定好相应的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强化学生的纪律性和时间观念,从中显示出全日制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性,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4.3学校和家长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联盟。教育孩子不是单方面的事,如果只靠学校的单方面教育或教学必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积极和家长联系,并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积极接纳学校在育人方面有用或有效的方法或经验,齐抓共管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真正起到带头作用,深化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予以学生重要的指导,本文就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等相关内容作出阐述,并且针对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之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笑梅.浅谈职专生德育教育方法创新[J].劳动保障世界,2015(27).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4

1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业首先需要理想,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将树立理想与高职生自身对所学专业、就业、创业前景的实际相结合,将创业理想作为高职生学习的动力。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教育,使高职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树立自信心,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想信念教育是对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激励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等心理成分。高职院校要发挥理想、信念的目标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将创业作为自己的理想,并坚定信念和人生追求,将自己的兴趣、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三观”与创业价值观教育

高职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会考虑“我是否需要创业”、“我为什么创业”、“我怎样才能成功创业”等诸如此类关于创业价值观的基本问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来认识创业要立足于实践,并且可以通过创业更好地展示自我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人的品德素质与创业基本素质有机联系来进行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是创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中的灵魂和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意识是一个人的品德素质的核心,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品德素质一旦内化为高职学生稳定的人格品质,必将对其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持久的调控和驾驭作用。

3就业与创业形势、政策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就业政策的转变,就业形势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为了转变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及时有效对其开展就业与创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国家层面到各级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等,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法规,来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创业的障碍,以保障、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加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经常进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资源库,着重分析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宏观形势,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归因,顺应时势的需要,积极利用环境中的优势条件来克服创业所面临的障碍,做到既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能借助社会提供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顺利地走上创业之路。

4社会责任教育与创业诚信教育

创业个体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个体创业成败,最终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并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把自己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诚信是立业之本,是创业必备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以诚信为本,以自己的人格、真才实学去创业,靠诚信在商界发展、立足,牢固树立诚信创业之路。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问题。例如,学习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生活中拖欠学费,故意不偿还助学贷款;以及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诚信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创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把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带到市场竞争中去,形成良性循环。美国社会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曾说:“在充斥着魔鬼的社会中,人人都各显神通,伺机欺骗别人,这样的社会也不稳定。而在由魔鬼组成的社会中,引入少量诚实的合作者,会使合作者大大受益,而让魔鬼付出代价。魔鬼不会进行相互合作,因而渐渐失去优势,让位于具有合作精神的天使。”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高职生,必然缺乏诚信意识,个人道德也会遭到质疑,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没有资格在市场上参与竞争,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创业诚信教育。

5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合力”的结果。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业心理是创业“灵魂”中的最初萌动与“张力”的源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加强培育的是高职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使他们具有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和独特的创业个性,增强“创业心理弹性”,实现“创业心理自由”。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本科生越来越多,受到我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都是在高考中淘汰下来的“次品”。这些原因使得高职学生感觉受到歧视,不被社会承认。他们在缺乏社会认同感的同时,对自身也不认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基于此,对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应以克服创业过程中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的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的行为障碍为目的。

6创业法制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法制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创业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法制意识的培育,作为想要创业的高职生,必须树立法制意识和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法办事,把创业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然而法制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觉养成,规范的法律认知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才能确立。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创业领域的法制意识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法制意识教育,就是要在传授创业相关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思维方式、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提升运用法律的技能,并提高在创业过程中自我保护、解决争议的能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观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生就业观教育中导向作用表现十分明显,主要是帮助高职生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朝着适合自己正确的就业道路发展,创业也是一种就业,我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纠正学生不良的创业观和错误的思想倾向,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职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创业教育中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提升作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当代高职学生创业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的完善和主体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繁荣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市场中也出现了唯利是图、道德失范、诚信危机、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也是造成个体创业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艰苦奋斗、勇于承担、团结协作等优良的创业品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迟疑退缩、盲目冲动、过分依赖等心理误区,或在遭受种种挫折的情况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其创业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中培养其独立而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冒险、顽强拼搏、勇于承担责任的创业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善于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

3激励作用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2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够。主要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第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主要表现在不接受新事物,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只是一味地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用一本教案教一辈子,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个问题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

第三,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3新时期合格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首先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又是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严师出高徒”正是这个道理。

4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强化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发挥表率作用。这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领导干部是师德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起示范作用的实践者。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就业;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教育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为社会输送基础性人才的过程中得到了健康发展。但毋庸讳言,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大规模扩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加之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还未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这种“进”与“出”两头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面临较大的压力,有不少学校已经步入了窘境。

1我国现有的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教育总体上缺乏特色,教育对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职业教育环境里培养的毕业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其应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1.2生源规模小、素质差

一味追求高文凭、高学历的社会观念,使得学生和学生家长把上重点高中读重点大学作为终极目标,而中职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万般无奈的选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生源规模和生源素质。

地方政府未能真正理解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各县、区、市一窝蜂地办职业培训学校,再加上民办职业教育的介入,瓜分了这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客观上导致了招生市场的恶性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各学校招生成本急剧上升,办学规模和效益急剧萎缩。

招生难,难招生。各学校都把招生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招生第一,全员参与”成为各职业学校不争的现实。这种做法自然淡化了教学教研、学生管理、就业市场调查等工作,客观上对学校的稳定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专业建设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众所周知要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因此,各学校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新专业、热点专业。其危害有三:一是像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对教学设备和师资的要求很高,投入很大,学校如果盲目建设,或投入巨大,背负极大的财政包袱,或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如果在一个区域,大家都上相同的专业,势必形成重复建设,势必有的学校生源不足,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过去财会、电子电器等专业曾经热极一时,现在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闲置设备和师资。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现在热,大家竞相上马,三年后可能就冷了。

1.4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不高

由于各学校都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职招生的就业拉动基本形成,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同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是低薪就业;部分学生经过学校多次安置后,学校不再承担安置责任,学生再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质量不高,二是学校就业跟踪服务不够。从考察情况看,少数学校把弹性学制曲解为随意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极短,技能训练的时间更少,技术等级证书含金量不足。

2就业指导意义及内涵

2.1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门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而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更是近几年的事情。为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带领全体教职工反复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学习各级领导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精神,引导大家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中职校学生成长和发展、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了一支由“一把手”负责,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再次,建立起稳固的就业基地。由此,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2.2就业指导的任务、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其主要任务包括:使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通过学习逐步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的理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其自主择业、自立创业的自觉性。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第一,进行启蒙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够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既注重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发展自己,又能根据所学专业的要求,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第二,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个人优势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帮助学生端正择业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三,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开拓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第四,指导学生进行求职、就业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有关就业的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择业求职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目的。

3针对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3.1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我国教育经费中比重较低。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与财政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中央专项资金投入60亿元,扩大优化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可见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多。许多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国来借鉴和学习。

3.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2.1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应大力发展“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可以解释为: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有一部分专职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3.2.2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新任教师除应具备规定学历文凭外,还要逐步增加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切实具备职业教育师资要求的比较全面的素质。要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固化、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完善教师职务制度,设立专门的职务系列,制定专项的实施办法,充分体现职业学校教师管理的特点。

3.2.3改善中职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确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地位也就很难提高,由于发展空间不理想,所以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不足,当务之急是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待遇,增加吸引力,建立一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其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4就业指导的途径

4.1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

首先,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结合所教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德育课教师要上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要增强实效性、针对性。要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再次,开展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学生毕业前要集中接受写求职信、求职面试辅导、礼仪礼貌训练等,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和能力。

4.2实行“订单”教育

要进一步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就业工作,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要紧紧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走。因此,从2004年起,我校先后与当地及沈阳、大连、青岛的企业达成合作办学的意向;企业根据需求确定用工计划和人才标准,学校依据企业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然后到企业实习,企业利用先进的设备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种合作办学方式,实现了培养、培训、就业一体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节约了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证。

4.3尝试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保证毕业生安置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利益,从2006年开始,我们与开原市化工集团、开原市起重机厂、开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位签订协议,在焊接、机加、计算机专业挑选30名学生开始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实验,收到了显著成效。这种工学交替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了校企间的优势互补,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深受企业、学生、家长的欢迎,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4.4探索毕业生“预就业”模式

我校以往就业安置工作都是从三年级开始,这种安置方法的弊端是:毕业生集中,安置时间集中,往往容易出现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就业单位不称心、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的间题。从2007年开始,学校探索毕业生“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协议,在二、三年级中选拔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优秀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学校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同时,企业还对这些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毕业时,经过考核合格,即可毕业。

“预就业”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激烈的竞争,学生也能以最快的速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起就业平台,开拓了学生就业的新途径,也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4.5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近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作为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一途径,既能够实现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同时,实现了招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4.6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学校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就业跟踪服务的力度,派出专业课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派出毕业办的工作人员开展毕业生跟踪服务及就业信息反馈,建立优秀毕业生人才库和优秀就业基地资料库,树立就业典型,从而保证了就业服务的优质高效。

实践证明,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为毕业生找出路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学校、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惠及千家万户的大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汽修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收录日期:2012年2月8日

目前,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繁荣,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汽修专业越来越成为热门专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新技术的应用,现代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汽修专业即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俗称,是我国高职院校工科类常设专业之一,其目标是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目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来看,其课程设置始终没有摆脱“本科压缩版”的阴影,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本科机械类课程设置。

一、汽修行业人员素质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

目前,在汽修行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比例低,仅占20%。一线工人中,有38.5%的工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由于汽修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大量未经任何培训的人员进入汽修技术岗位,因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预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和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员工30万人,特别是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里手。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汽修专业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要通过用人单位较长时间、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汽修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国当前高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尽管很多,如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脱离实践、双师型教师匮乏等,但根本原因是课程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汽修专业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行业特点,强化职业教育特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应成为该专业寻求突破的出路所在。

二、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发展汽修专业

1、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化。项目化(有说模块化)教学是汽车维修专业的必然趋势。汽车总体可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和车身四大部分,而发动机又由机身、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系、燃料系、起动系和点火系组成;底盘由传动系、系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电气设备除了蓄电池、起动机、电动机、仪表灯光系统外,还有空调、电控系统、aBS、汽车音响、车载导航等。每一大部分均可按其结构分解成若干模块,可将每一模块按其结构和功能再进行分解成几个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然后到实际操作(或演示)的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学习。这种项目化的教学对汽车这样复杂的结构非常适用,但对教学和实训场地要求较高,教材的组织上也相当复杂,对教师的要求也高。

2、进一步开放教育,建立课程平台。高职汽修专业的开放教育,提供一个如同商品超市般的“课程平台”,努力为学生提供品种多样的资源和教学服务项目,同时从管理上增强学习者的自选性,通过累积学分达到一定培养目标和取得证书、学历资格。高职汽修专业课程建设应该成为课程平台搭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的课程包括科目名称、课程资源、课程教学服务。高职汽修专业开放教育课程应该既是教学科目,同时又包括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组织,以及预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多考虑成人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以供选择,提供动态的、可调的、弹性化的教学计划。

3、进一步紧密结合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培养具有多种技能专门人才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社区教育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特色。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社区高职汽修专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为此,汽修专业要进一步贴近地方经济建设,贴近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课程教育。

4、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抓紧实施考核及评估工作。就目前国内汽修专业而言,还缺少部分相关的执行、评估标准,社区高职汽修专业教育还处于试点阶段。在借鉴国外社区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本国国情,不断摸索,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现行远程教育的标准,促使汽修专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汽修专业在社区高职教育中担当的角色,应通过实施考核评估,明确汽修专业的地位。使得学生在接受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经考核获得有关受教育的证明,为就业和再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晓亮.论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城市建设(下旬),2010.6.

[2]白义.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汽修专业课程模式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8

近些年,我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很快,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十分淡薄。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在大多数学校依然处于计划阶段,落实起来难上加难。因为课时紧张,所以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课时,很难正式进入课堂。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瞄准目标发展自身。尽管我们离这个标准相差甚远,但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不能再拖延了,因为高中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奠定人一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一、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少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盲目性,从而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更科学,同时节约社会培养人才的成本

首先,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升入大学当成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却不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样做的后果是,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盲目,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做的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特长和理想。有的迫于生存压力没法换工作,郁郁不得志,抱憾终生;有的因为原专业不理想,不能学以致用,只好回炉再造,重新“充电”;有的最终“改行”和“跳槽”,却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做原始积累,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个人和社会资源,造成浪费。而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令人扼腕叹息。

其次,指导学生选对文理科是根本方向。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在高中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没有选对方向,苦读了三年;报考专业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导致在不情愿中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上大学实质上是一项教育投资,上大学的费用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大数目,家长倾注了心血,自然期盼合理回报。作为“投资者”,不少学生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却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路径依赖”,意思是一件事开始之后,要想改变其发展方向需要付出巨额代价。为了不浪费资源,不付出巨额代价,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理分科的方向,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选自己喜欢并能获得发展的专业,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很多人把时间用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感觉后劲不足。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31.66%的学生在高三时就形成了职业选择想法,26.46%的学生在高二时有择业想法,在大学时代形成职业选择想法的仅排名第三,比例为19.38%。因此就业指导应在高中就开始,高中生应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确定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报考的大学和专业。

最后,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也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转变成成年人的过渡期。他们渴望体验自己人生的自和决策权,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相比初中生会更成熟一些,目的性会更强一些。但他们毕竟是未成人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需要外界的指导,需要家长、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根据观察与调查,现在高中生普遍存在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在动机指把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其动机主要是升学和报答父母,这说明维持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外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一旦高考的外在压力去除了,学生也就随之失去了学习欲望,感到茫然无措,这就是一部分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因染上网瘾或失去自制力导致退学的原因。总之,这样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忧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在动机,激发其内在动机成了当务之急。

所以,学校应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读“一类”“重点”大学固然重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拓展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社会欢迎的人,而不是成为空有一身“大才”却找不到用武之地的“待业”人员。人生规划教育是理想、目标教育,也是责任感、人格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开发个性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根据兴趣逐步选定自己将来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中学时就做好职业准备。

我们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监督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刻苦学习,全方位地增进自己的能力、才干,磨练自己的心理品质。

三、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大学、接触社会,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很多学生在大学因为网瘾或其他原因辍学,是缺乏人生目标、自制力、对社会的责任感所造成的。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像是“真空包装”的食品,与社会脱节,很少与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人接触。到了大学之后他们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自身没有抵抗力,导致发霉腐烂。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打预防针。

人们常说“社会就是一所好大学”,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在假期设置一些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让他们走出校园,勇于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我、确立理想,我校的做法是每年寒暑假都建议同学们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调查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开学后与大家分享。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

1.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也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

2.若理想的大学不在北京,建议走访在北京的同类大学的院系,或在网上收集想要了解的大学的有关信息。

3.要了解的大学的信息包括:该大学该院系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最好在校门口或标志性建筑前留影);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形式;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性格特点;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走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等。

4.若还没有确定理想的大学,也可以多了解几所大学和更多的专业,进行比较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自己理想的大学。

5.开学后写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在班里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6.在活动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外出活动要告知家长。

7.填写《北航附中人生规划教育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假期里不仅全面细致地思考了自己的理想定位,对自己想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有了深入了解,还对社会有了认识,对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感性认识。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思考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制定了计划。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公民教育;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新的征程已经顺利启程!中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信愈来愈强,行动愈来愈坚定,复兴蓝图雏形已现,繁荣富强的伟大国家呼之欲出,人民美好生活次第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此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必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当然也会出现影响中等职业教育顺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把高素质的劳动者输送给国家和社会。

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无疑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困难集中在我们如何通过教育的努力,将一大批较低素质的中职生,切实转变为学有所长、思有所得、行有所能的较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看,学生大多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分流而来,其中所谓的“问题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大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这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多年来,屡屡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越来越困惑,深感中职教师“教书育人”之不易!经常感叹学生之难教。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认为现在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在行为上随意不羁,沉迷于低层次的快乐和享受,比如流连于网吧和热衷于校园恶作剧;在人文思想上表现为信仰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更不要说去亲身力行了。如此状况,如何达到转化其为合格的社会劳动者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还是首先应该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特别是从公民教育入手。“中等职业教育首先应当是公民教育。”这是由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职生思想行为素质偏低的现状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质量优劣,影响到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中职生要着力培养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水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确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身体和心理素质,以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

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得依靠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提高。如果没有学生内心在灵魂深处产生对自己和国家、民族前途和未来的深沉关切,没有学生自身对“家”“国”以及“自身”的责任的认真考量,又如何增强其自主成才的自觉性、主动性呢?然而要增强中职生成才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法宝,就是依靠我们切实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要把“公民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作为具有导向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模块来认真夯实。中等职业教育要转化,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就应当而且必须从加强“公民教育”入手。

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尊严和责任,关乎政治、道德、责任、爱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忠诚,遵守社会法律和制度,履行社会政治生活之义务,自律、自制、自强,自觉服务社会和集体,在社会关系中恪守公共道德,公民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自身所负责任的自觉承担,等等。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首先要从“加强公民教育入手”,紧紧抓住“公民教育”这个“牛鼻子”,促进学生灵魂深处的转变,特别是通过“义务和责任”教育,使其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自觉学习”,逐渐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爱思考”“学会做人、做事”的习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自治,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事务,通过社会实践参与社会事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强公民教育,而教师自身的公民素质和公民行为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对学生更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就首先应当从“公民教育”入手。

参考文献:

[1]崔明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快速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

版),2012,(01).

[2]刘亚.基于社会实践提升高职生就业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

版),2012,(03).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舞蹈素质;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2-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学校也愈发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以舞蹈为例,大多数学校逐渐把舞蹈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素质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美育能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陶冶情操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功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和实践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审美价值观。以职业院校为例,职业教育本身就属于工学结合、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模式,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思维方法,在舞蹈素质课程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手脑并用,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舞蹈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肢体语言的美和舞蹈特有的魅力,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升华为对人性自然的流露,让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释放,展示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魅力和活力,让心灵美和身体美得到完美的结合岂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吗?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美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对美育的功用有着独特的认识。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而欲达此目的,非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不可,美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三育,它有自己特殊的作用,“使人之情感发达,使达完美之域”。通过舞蹈训练能使人形体美,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形象、感情、形体、气质、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的修养。舞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领悟舞蹈美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完美的姿态,很多接受过正规舞蹈训练的学生,对自己的形体和举止都充满了自信。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对形体训练和形象训练作较高要求之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影响到其它专业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形体美的真正魅力。

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围绕工学结合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人才。不但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用舞蹈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和演出等实践活动,对其心理素质和素质知识技能的考核历练大有好处。通过多次比赛,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比赛都可以使学生进行纵横立体式对比,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继续提高。通过大量演出和实践可不断历练学生的胆识,使学生消除自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和力

在学习不同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尝尽人间百味,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表现失去亲人的痛苦、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有感人的亲情描绘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踏入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亲和力。学生们在每一次演出和比赛中,可以对不同的舞蹈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再创造。在老师的指导和编排下,学生要加入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用舞蹈启感,例如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中,每场演出或者比赛都有一个主题,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对不同事物和人类情感的一种审美和情感体验。

五、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舞蹈是一项团队合作的独特艺术,整齐流畅的队形,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示,常常把人带入另一个唯美的世界而久久不愿离去,此时大家的整体意识是非常强的,只要有一个学生开小差导致动作错位或不协调,就会直接影响整体画面的和谐,从而导致艺术性和欣赏性的缺陷。通过日常的整体意识思想的训练,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的状态,剔除不利于团队和谐发展的坏习惯,自觉维护整体的利益,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大有益处。

总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且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同时职业教育的浪潮越发猛烈,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作为肢体语言艺术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并使学生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从而达到教育作用,使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用“舞动的心”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这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