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5:16

九色鹿的故事篇1

关键词:敦煌257窟;故事画;图像;九色鹿本生;情节;叙事

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

音乐、文学叙事易于被感知为一种不停的流动。但是这种流动性如何在绘画中得到展露,这是画家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过,绘画无法复制这种流动性,仅仅只能将时间的流动转换成空间的铺陈,并为它们建立秩序感。在对复杂有序的故事进行图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有效的形式常常被他们采用,那就是长卷式构图。长卷形构图与图像叙事关系紧密,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猎狮浮雕到古代罗马的纪念柱浮雕,从《洛神赋图》到《韩熙载夜宴图》,无不是典型范例。

画家偏爱长卷的形式进行绘画叙事,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尤为突出。他们采用长卷式构图进行绘画叙事的动力来自长卷式构图所具有的图像叙事魅力。长卷的长与宽的比例很大,呈现出水平展开的趋势,它极大地压缩了绘画在空间深度上展开的可能性,而呈现出水平流动的强大动力。当画家将他所要描绘的图像有序地配置在这样的画面界框之内,他就可以通过各个情节之间的顺序的安排来做到故事流动性的呈现。

卷轴画形式具有一种规定的视觉连续性。“手卷短可仅3英尺,长可及30英尺,大部分9至14英尺宽,多为一整匹绢画成。长卷由多幅绢、纸联成,左端有木质卷轴,或有象牙、玉雕装饰,右端是半圆形狭板,供舒卷时固定画面。以直行书法传统自右而左一节节展开而观,每次看一臂长的画面。”巫鸿补充说,看毕手卷后,观者仍将一节节把手卷收回。这可以只是一个机械化的短暂过程,但一些鉴赏家也喜欢从左至右“反向”读画,随意流连。①

当然,人们在长卷中所感受的连续性、时间性与绘画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敦煌275窟北壁的长形壁面上就平行地描绘了一个个不同的本生故事,自西开始依次有毗楞竭梨王本生、虔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本生和快目王本生。其中只有尸毗王本生描绘了“割肉”与“称秤”两个情节,其余均用一个情节的画面来概括。②在这样的横卷式画面上,尽管存在若干事件,但是由于这些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叙事性时间联系,绘画图像之间的叙事的方向性和连续性就不会存在。但将它看作克孜尔式图像与敦煌的长卷式叙事画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正确的。

阿恩海姆说,当观者展开这种类型的卷轴时,会意识到是在一个既定的实体中运动。“在这方面,卷轴画与一卷电影胶片是有根本区别的,一个运动的画面只是作为屏幕上的一个视觉事件而存在。放映机上的片带纯粹是技术性的器具,而并不存在于观者的知觉经验中。卷轴画都不是这样。观者意识到它在作品整体中的存在,他的注意中心从右到左扫过连续性的画面,在每个部分都停留片刻,表现出对其中心重点的关注,逐步积累而建立起整体的结构。”③画家大卫•霍克尼的一番描述可以对阿恩海姆的言论进行补充。他感受深切地说,“如果中国绘画大师拥有一座花园,不管这花园多小,他愿意在花园里散步,这样他就会在花园里铺上小路,使散步的时间更长。所以,他是先在花园中的小径上散步,然后再回去作画,绘出花园或者绘出他在其中散步的体验。中国画家的作品是在花园里散步观察的结果。”④中国画家借用特殊的绘画形式,依靠独特的观察和表现方法,将时间蕴含在自己的绘画之中。在时间性方面,画家的绘画过程和观众的阅读过程获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尽管西方画家作画的时候一笔一画也凝聚着时间,但是在透视学的作用下,他们逐渐放弃了此类自由的叙事图式,从而使得他们的画面有着“瞬间”的错觉效果。霍克尼不无遗憾地说,透视法有得有失,它让画家损失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描绘。⑤他本人的摄影艺术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霍克尼的拼贴照片拓展了传统的摄影观念,挑战了以单眼透视观照世界的摄影传统。他在这一方面具有许多新体会,这些体会包括了他对中国传统长卷绘画的形式结构的深刻理解。在和他的朋友保罗•乔伊斯的多次谈话中,他的观点甚为鲜明。他觉得人们使用广角镜头拍出来的东西不令人满意。他宁肯将一些照片拼接起来,而无意中忽略了视点的统一性。拼贴照片在一个总的透视中含有许多视点,典型的是他的摄影拼贴作品《龙安寺石庭》。⑥

尽管他的目标很明确,但是他是在将角度不同的景象拼接起来,这是典型的立体主义者的做法,与真正的中国长卷是不同的。中国绘画很少涉及到这样的严格的角度问题。过去我们经常套用西方的绘画透视讨论中国的“透视”,其实,这是在运用西方的评价体系来对中国的传统绘画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视点”这一问题没有进入古代画家的艺术理论术语之中,他们在绘画中也很少将它看作是一个问题。因而,将中国绘画看作是若干不同的视点的统合,进而认为它的透视是“散点透视”等等之类观点是不严肃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长卷”形式本身的特点讨论得并不充分,对中国古代画家为何偏爱这一形式(在非叙事画中,长卷也是常见的形式)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对其所具有的魅力,我们却有着深切的感受。霍克尼曾感叹,观看卷轴画有让你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你路过了画中所描绘的街上的那家商店。⑦“路过”与“窥视”是不同的观看方式,但是前者为故事画的表现提供了契机。

由于中国画家并不是按照他所见的样子来经营画面,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他们对绘画的布局并不是以对象反映于我们视觉上的“物理性”为依据的。中国山水画家有着凭借高妙的“画理”来解决所遇到的“物理”问题的本领。“烟云”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澄叟曾说,“高山烟锁其腰,长岭云翳其脚。远水荣纡而来,还用烟云以断其派。”⑧郭熙亦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⑨我们看到古代山水画中烟云环绕山脚,但它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山高水远。画家们有意识地利用“云气”将各种母题纳入到统一的画面之中,将“云气”看作一种功能多样的重要元素,既让它参与画面上各个形式母题的衔接与融合,又让它对画面的特殊意境的生成起到直接作用。

这种借助“云气”进行衔接的一个个单元与是否具备清晰的视角无关,重要的是它们的典型性和艺术魅力。画家衔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综合更多的“典型”景致。“云气”的这种功能在宗教叙事绘画中也照样发生,不过在这里,它兼具衔接与分隔两种功能。利用“云气”的图像进行绘画“局部界框”(subframes)的界定和分隔,这在宗教壁画传统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山西新绛稷益庙壁画关于后稷的传说故事的各个情节单元的画面就是通过这种“云气”图式分隔的。

一幅长卷总是显示为一系列连续性的“局部界框”,而不是单一界框内的独立整体。⑩观众在山水长卷中所读出的“局部界框”往往需要凭借他个人从绘画的图像中取舍出若干空间单元的兴趣与能力,这意味着画家本人并没有有意进行类似的分隔。但是在叙事绘画中,由于画家需要对一个个情节的独立性进行充分考虑,他们就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图像来分隔和连接这些单元。例如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起到分隔画面单元并将各个单元进行巧妙连接的作用,巫鸿先生对这一点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述。B11用于对画面中故事情节进行分隔和连接的形式母题并非局限于“云气”和“屏风”,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中,“山”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母题,本文后面将再次讨论。

尽管有着与手卷相同的形式和诸多类似特征,但是长卷式壁画自身的特点也需关注。长卷式壁画不是徐徐展开的,观众需要一边走动一面完成对画面整体的观照。观众可以从任意一个点开始他的阅读。当选择左边作为起始点,他们可以按照相应的顺序完成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即便画面的叙事顺序是从右向左有序展开的,这也不会对他们的阅读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倒叙”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知识经验会建立一个完整的总体故事情境。观众这么做,也缘于绘画形式本身的特点,因为在构图的垂直方向上,有一种重力轴支配这个系统,而在水平面上,没有哪个方向享有空间上的特权。B12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从画面的中央开始,这种起端方式导致他们的阅读需要双向进行。但是由于画幅不是特别长,不是特别复杂,他们的眼光可以轻易地把握整体的顺序,建立清晰的秩序感。这也可以看作是“观众的本分”([英]贡布里希语)。

当然,我们还应该回到人们利用图像代替文字来呈现相关的宗教故事,进而传播宗教思想的做法本身。在普通信众的心中事先没有吸收、接纳相关的宗教故事和思想的情况下,绘画叙事势必具有更强的主动性。人们对图像叙事的清晰性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大乘佛教流行之后,长卷故事画比较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4世纪,与鹿有关的题材经阿富汗传入我国西域地区。龟兹石窟中便有多种鹿的壁画,其中一些是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克孜尔224窟拱顶壁画中,便有关于不少鹿的形象。有的画了一只母鹿低头饮水;有画了一只小鹿正在吃奶,母鹿转过头来舔着小鹿的茸毛;有的画了一只大角鹿伫立林中,警惕地察视周围。B13

除此之外,克孜尔石窟还有一些关于鹿的故事性图画。克孜尔有一种鹿舍身救兔的画面,皆作一鹿身跨横流,背负一兔,身后为烈火。B14有的画面上出现的是在一个锦袍宝带的国王面前放着一只三足烹器,器内正冒着热气,国王的身边跪着一只鹿的场景。经过辨认,这一场景与《六度集经》鹿王故事有关。有的画一位猎手正拉弓射箭,猎手前面有几只奔走的鹿。这是与《杂宝藏经》有关的鹿妻故事的图像。有的画母鹿深情舔犊,悲鸣婉转,子鹿依依膝下。这是与《佛说鹿母经》故事相关的图像。而画面上描绘一个人正在河水中挣扎,岸上站着一只鹿,正把落水者拯救上岸的场景显然是与《佛说九色鹿经》有关的故事画面。B15除此之外,关于这个九色鹿本生故事的描绘,克孜尔的画面又有多种处理方式。有的作溺水者向九色鹿跪拜,有的作九色鹿跪伏在乘马持剑的国王面前。B16国王所乘之马有着飞奔的态势(图1)。B17有的作王合掌向鹿(图2)。B18九色鹿在国王面前的姿态逐渐有了深刻变化。当时的佛学思想,特别是东晋高僧慧远提出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影响了这一点。B19

这些图像选取的都是一个代表性的情节,直接以此来暗示故事本身的意义,它需要观众凭借已知的知识来完善和补充。随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传播和普通信众的增多,画师们惯用的图像传统和叙事方式遇到了新的困难。他们知道必须增强画面的故事性、趣味性和清晰性,将图像作为一种与文字相等同的重要工具,以此推动佛教思想的传播。

.将单一情节的画面添加为多情节的组合画面是一种过渡性的方法。在九色鹿本生故事的图像志上并不缺乏这一尝试。这种方法有助于人们对这个故事和别的相似的故事进行区分,但是并没有将故事的趣味展露出来。早在公元2世纪印度的巴尔胡特[Bharhut]大塔上的九色鹿本生浮雕就选取了五个情节:1九色鹿在水中救人;2溺人告密;3国王张弓欲射鹿;4九色鹿述说;5国王下令禁止猎鹿。各个情节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漩涡形,在构图的中心达到高潮(图3)。B20这些情节的确在画面上都有所反映。但是要顺利辨认和完善这些情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困难来自于浮雕上的形象之间并没有形成十分固定的组合关系。通常,我们设定一组画面情节,依赖的是对该组形象之间的“行为与反应”作出判断。从右侧的人物形象以及中间的鹿与国王的关系上看,这种关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右侧的人物完全孤立,将它解读为溺人告密只是一种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而尽管九色鹿面对着国王,但是国王的姿态显然不是对它的行为作出的反应,形象之间的关系是孤立而不清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形象只能被默认为指代一个情节,图像的意义并非不完整,但是叙事的清晰性受到了限制。

在加强宗教绘画叙事的清晰性方面,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家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敦煌254窟的几铺故事画运用了倾向于方形的画面综合多个情节来进行图像叙事。257窟也是北魏修建的石窟。窟内主尊是倚坐说法佛。九色鹿本生故事绘于西壁上(上为千佛,下为饰带),此外有须摩提女因缘前半部,该画下转北壁(佛语诸弟子赴会十一组)。南壁相应东起画沙弥守戒自杀品、沙弥均提品各一铺。B21这些故事画均采用了长卷式构图,在这一点上,它们与北魏254窟的几铺图像颇不相同。

画家采用长卷式构图进行图像叙事,需要完成两项基础性的工作,一是将画面空间分成若干单位,二是将故事情节分成若干单位,并转换成人物组合场景。当然,这两项工作是基本对应的。在许多绘画范例中,画面所分隔的空间数量与故事情节的数量完全相同。

在画面空间的分隔中,山、水图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母题。因为它在起到分隔作用的同时,其本身就是故事场景的构成符号,这使得画面空间的分隔含蓄、自然。敦煌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与克孜尔的图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王后的服饰在克孜尔石窟中十分常见。B22早期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山水均用图案式样绘成,山用菱形构图,组成山的单元。B23人们将克孜尔石窟中的菱格形图案读作须弥山。古代画师们为了在有限的壁面上容纳数量众多的题材种类的故事画,又要给故事中的人物、动物以一个特定的山林环境,菱格式的构图应运而生,它是小乘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B24凹凸起伏的乳突形菱格轮廓被看作是山的简单符号,它的基本构思萌发于山峰的一般形态。B25它既可分隔画面,又可以暗示总体的山林场景,甚至象征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可谓一举两得。

敦煌图像继承了这一点,不过,山的图式正在逐步摆脱克孜尔式的几何图案装饰性。在257窟九色鹿本生壁画中,除了画面下方沿着边界从左至右的一排完整山脉之外,一共出现了四组呈现出“左上-右下”走向的山脉。这些山形成了一个山地场景,正好符合故事所发生的场合。山脉中各个山峰的形体小于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和动物形象,但是由于每一组山峰组成的序列的整体性很强,它们有着分隔画面空间的基本力量。现且将画面从左至右的山脉序列分别编号为2、3、4、5,再加上左边的河岸1和右边的宫墙6、7,画面被自然分隔成0-1、1-2、2-3、3-4、4-5、5-6、6-7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基本上规定了7个固定的绘画独立空间(图4a、4b)。

段文杰先生将257窟九色鹿故事画的布局看作是10个情节单元。从南向北依次分为:a溺人水中呼天乞救;B九色鹿闻声至岸边,吩咐溺人不要惊怖;C九色鹿跳入激流,溺人骑上鹿背,双手抱住鹿颈部。D溺人长跪谢恩。从北向南依次分为:e皇后说梦,国王悬赏;F溺人贪财告密;G国王驱车出宫,溺人车前引路;H国王乘马入山,侍者身后张盖;i九色鹿荒谷长眠,好友乌鸦啄而告警;J九色鹿直面国王,控诉详情。B26

a、B的图像在画面之上难以寻觅,但它们所占据的当是空间0-1与空间1-2,余下的8个单元均按照一定的规则布局在从1到7规定的6个空间的范围内。在1-2空间中描绘的是C情节(溺人骑在鹿背上);在2-3空间中,描绘的是D情节(溺人长跪谢恩);在3-4空间中,描绘的是i情节(九色鹿荒谷长眠);在4-5空间中,描绘的是H情节(国王乘马入山);在5-6空间中,描绘的是G情节(国王驱车出宫,溺人车前引路);在6-7空间中,描绘的是e情节(皇后说梦)。根据这样的对应关系,有两个情节超乎了上述的7个空间规定的范围之外:一是情节F(溺人贪财告密,图5),一是情节J(九色鹿直面国王,图6)。

探讨艺术家对这两个情节的安排对于探究这幅画的叙事结构可能更有意义。因为这两个情节超出了画面的基本空间框架,但是却巧妙的对画面的空间单元进行了联系,使得画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情节F的场景中,画家描绘了告密的溺人,他位于空间5-6中,却没有单独描绘国王与王后,画面借用了情节e的场景。这样,空间5-6同空间6-7被溺人告密的形象连接在一起,这客观上避免了空间6-7由于其建筑的几何封闭性而被从画面上分割出去的危险。国王驱车出宫所对应的空间5-6中并没有引路的溺人形象,这时,他位于空间4-5中,身在国王侍从身后。从他的动作看,他正在完成引路的动作,以此连接空间5-6。同时,他的身上生满癞疮。《修凡鹿王本生》等文本中均未提到“生癞疮”。而支谦所译《佛说九色鹿经》中,溺人面上即生癞疮这一细节出现在国王承诺愿意付出极高回报,而溺人答应国王找到九色鹿的要求之后。B27画面上正在告密的溺人形象身上并没有癞疮痕迹。而此处“生癞疮”的溺人形象在被看作引路人的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国王与九色鹿对话场景的陪衬。画家可能将“生癞疮”的时间有意地挪置到了九色鹿揭示真相之后,从而加强故事中“因果报应”的内涵。

画面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情节J――九色鹿直面国王,控诉详情。画面的空间3-4种描绘了一只挺立的九色鹿,但是没有另外描绘国王形象,这一形象共用了空间4-5中的情节H(国王乘马入山)中的形象。这一场景的核心是九色鹿与坐在马上的国王进行对话场景,这样的场面在克孜尔菱格形构图中并不罕见(图1)。在该铺敦煌壁画中,这一场景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区域,横跨空间3-4-5。我们可以从这个中心开始反观整幅画的叙事脉络。“九色鹿在南侧,其后是它讲述的情节;国王在北侧,其后是与之相关的场景。九色鹿与国王两个主角像两根带线的针,分别将自己经历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再由‘王鹿对话’的场面合二为一。”B28

由山脉的形式母题所划定的基本空间单位清晰地组织了大多数画面的情节,同时安排一些超出了这些框架的情节和形象,将这些分隔的单元衔接在一起。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其他的方面。画面中的河岸与宫殿同样具有空间分隔和连接功能。河流、宫殿在绘画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暗示故事所发生的环境。两条河岸将画面的左边分隔成了三个空间(0-1、1-2、2-3),在这三个空间中,分别描绘了情节a(溺人水中呼天乞救)、B(九色鹿闻声至岸边)、C(溺人骑上鹿背)、D(溺人长跪谢恩)(图7)。可见,河岸的分隔并非是单纯的空间分隔,它同样也为绘画叙事做好了时间安排。而宫殿的建筑形象则以一种传统的图式展示了内、外的空间,这样的内外展示也为皇后说梦、溺人告密等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九色鹿中的宫殿建筑与同窟中《沙弥守戒自杀品》中的建筑样式几乎完全相同(图8、图9),只是前者的人物的比例稍大一些。这表明这一图式并不局限于宫殿建筑,而是作为一般的建筑图式被广泛接受,画家(同一画家或者许多画家)可以根据其需要而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建筑物及其中人物活动的组合图像传统。画家将房舍的外形与里面的人物一同描绘出来,略去墙壁这一实体,造成房屋中空的印象,这种处理方式在汉代画像砖中已经是一种惯例。例如郫县一号石棺《宴客、乐舞、杂技》画面(图10),我们既能看到巍峨的居所,也能看到其中爽朗的空间以及里面的人物活动B29,民间画家以这种方式来描绘母亲腹中的孩子和大山压着的孙悟空。吕胜中将它看成是“全方位空间”的一种形式B30。该图式在拜占庭宗教艺术中也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可以看到圣康斯坦扎教堂(St.Costanza)的拱顶镶嵌画中就有最为典型的例子(图11),类似的情形在中世纪圣书插图中也屡见不鲜。它很容易被看成是东方艺术的固有特征,其实,直到十五世纪,欧洲试图真实再现自然的绘画大师也仍然在运用这样的图式。例如马萨乔,和他同时代和之前的许多画家一样,为了将屋舍里外同时展现,而拆除了面向观众的墙壁,使得画中的房子仿佛一个个壁龛(图12)。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传统绘画在单眼透视的规定下,完全放弃了这种与“瞬间”相矛盾的全方位展示的古老图式。

从视觉艺术和艺术感知的角度看,画家同时将建筑的内外空间描绘出来,这本身就包含了叙事的时间性。观众可以根据画面的描绘先进入室内,再来到室外,将两个情节单元连接在一起。

出于对情节发展进行图像叙述的需要,河岸、山、建筑起到了对画面上的空间进行分隔的作用,它们制造出一组水平的空间序列来对应情节的先后序列。画面左边半部的人物与九色鹿皆呈现出面向右边的态势,画面右边的人物则呈现出向左边行进的态势。这些态势形成了强大的形式力量,贯穿于各个空间单元与情节单元之中,通过界于各个空间之间的活动形象进一步将这些空间连接起来,层层递进,烘托出画面的中心,这也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意义的重心。

对于北魏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艺术成就,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论述。学者们注意到王后说梦(溺水者告密)中的王后的形象。她依偎于国王身旁,右臂搭在国王肩头。翘起的食指,似乎在下意识地叩打。曳地的长裙下面露出一只光脚,脚趾好像也在不自觉地晃动。这些具有特征感的细节描写把她当时要求国王为她捕捉九色鹿的内心活动作了细腻的展示。B31它是该铺壁画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艺术家在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两头起端向中心汇聚),情节单元的清晰分隔与自然连接,画面空间的整体性与间断性的完美结合以及形象细节的生动描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得这铺壁画在宗教绘画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即便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①[美]巫鸿(著),梅枚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54页。

②赵秀荣《试论莫高窟275窟北壁故事画的佛经依据》,《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13-20页。

③[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张维波,周彦(译)《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④[英]保罗•乔伊斯(著)《霍克尼论摄影――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0页。

⑤同④,第24页。

⑥同④,第3-4页,第18页。

⑦同④,第26页。

⑧[宋]李澄叟《画山水诀》,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620页。

⑨[宋]郭熙《林泉高致》,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640页。

⑩[美]巫鸿(著),梅枚等(译)《画屏:空间、媒材和主题的互助》,《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9页。

B11同B10,第236-242页。

B1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张维波,周彦(译)《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B13朱英荣(著)《龟兹石窟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B14姚士宏(著)《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画的题材种类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第21页。

B15《龟兹石窟研究》,第225页。关于与《六度集经》相关的故事画面,段文杰先生的描述是:画面上画一鼎燃火烹物,侧立一菩萨向鹿,鹿王头顶大角,双膝跪地,请求代替众鹿献身御厨。他还指出了另外的一种表现方式:鹿在宫内,资源为众鹿献身,师双手合十与鹿王对语。(《六度集经》布施度中的《鹿王本生》)。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117页。

B16姚士宏《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画的题材种类二》,《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第21页。

B17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117页。

B18金维诺(著)《中国美术史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70页。

B19贺世哲(著)《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80页。

B20宁强《从印度道中国――某些本生故事构图形式比较》,《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3页。

B21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91-92页。根据学者的考释,原确定为“沙弥均提品”的一铺当为“弊狗因缘”。樊锦诗、马世长著《敦煌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缘故事画补考》,《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第29-30页。

B22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B23霍旭初(著)《龟兹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B24姚士宏(著)《克孜尔石窟探秘》,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221页。

B25史小明、张爱红《克孜尔石窟菱格画形式探源》,《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第26-30页。

B26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117页。

B27“王闻此言即大欢喜。便语溺人:‘汝若能得九色鹿者,我当与汝半国,此言不虚。’溺人答王:‘我能得之。’于是溺人面上即生癞疮。”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大正藏》第3册,第452页。

B28宁强《从印度到中国――某些本生故事构图形式比较》,《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4页。

B29除了上述的这一点之外,157窟的九色鹿本生画面中的房屋、车马的诸多细节均与郫县一号石棺《宴客、乐舞、杂技》十分相似,从它们的屋顶的样式即可分辨出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物。汉代绘画中积累下来的造型经验逐步辐射到了敦煌地区。

B30吕胜中《造型原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9-106页。

B31段文杰《早期的莫高窟艺术》,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178页。

imageandnarrationofnine-color-deerStorypaintingsinDunhuangCave257

ZHanYue-hai

(CollegeofFinearts,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uan,Hubei430074)

九色鹿的故事篇2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9篇神话:《沉香救母》(二年级下册)、《哪吒闹海》(三年级上册)、《日月潭的传说》(三年级下册)、《开天辟地》(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四年级上册)、《九色鹿》(四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六年级上册)、《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5篇神话:《开天地》(三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三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四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五年级下册)。

以上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题积极、形象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生动、语言优美。

根据神话文体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借助神话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神话的美学特征是崇高,其主人公大多是正义凛然的英雄(如《沉香救母》中沉香、《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的普罗米修斯、《九色鹿》中的九色鹿、《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始终以“形象”作为教学的中心,神话中的英雄,可以使学生的心中烙下无限伟大、无限神勇的形象。事实上,学生感知、理解神话形象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

二、紧扣神话形象,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对神话形象的感知、理解,可采用“四读”的教学策略: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形象细读,梳理文脉,理清形象品读,品词析句,理解形象深读,拓展训练,丰满形象。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阅读神话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朗读走进神话的情节,感知神话形象的神奇,并能复述故事。如,学了《沉香救母》后,能讲讲沉香救母的故事。复述故事的过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它先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然后通过讲述,又要将内部语言外化为“独白”语言。中年级侧重在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的基础上,感悟神话形象的神奇。高年级侧重在通过品味语言表达效果、揣摩谋篇布局方式的基础上,领悟神话形象的象征意义。

现以《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程序:

第一,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形象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第二,细读,梳理文脉,理清形象

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板书:

九色鹿调达

九色鹿是怎样救调达的,调达为什么又要害九色鹿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品读,品词析句,理解形象

1.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自由朗读课文第1小节,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

练习说话:真是一只________的九色鹿!

过渡:这么美丽的九色鹿,你们见过吗?可惜我们大家都没遇到过,但是有一个人却遇到了,那就是(调达)。调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遇到九色鹿的呢?

2.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

要求:(1)用“————”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2)用“————”画出描写调达的语句,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堂交流:

(1)这时候的九色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①善良、勇敢

出示句子:“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a.你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

b.“立即”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c.这时候的调达正处于怎样的境况中?(抓“汹涌”、“奋勇挣扎”感受情况的危急)

d.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九色鹿出现了,难道九色鹿掉进这汹涌的波涛中就没有生命危险吗?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他?(勇敢)

e.再读这句话,读出九色鹿的勇敢、善良。

②不求回报

出示句子:“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就算知恩图报了。”

a.什么是“知恩图报”?这里的“恩”在文中指什么?

b.对于调达来说,他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九色鹿?

c.九色鹿需要调达这样的回报吗?(它只要调达不泄露自己的住处)

d.这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九色鹿。

(2)此时的调达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感恩戴德)

①出示句子:“落水人名叫调达……终身受你的驱使。”

a.此时此刻的调达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

b.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的?(抓住“连连叩头”、“感激”、“永远”、“终身”等词语体会)

c.读出调达的感激之情。

②出示句子:“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a.什么是“郑重起誓”?

b.出示“誓”,解释:誓,上“折”下“言”,古人发誓时跪在地上,手拿枝条,发完誓后折断枝条,如果违背了誓言必将和这根枝条一样。

c.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调达郑重起誓:我调达对天起誓,今生今世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如果说了,必将____________。

过渡:真切的誓言还在耳边回响,可是这样的誓言禁得住时间的考验吗?调达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回报九色鹿的呢?

4.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要求:

(1)用“———”画出描写调达的句子,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画出描写九色鹿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用“===”画出描写国王的话,想想国王为什么惭愧。

5.课堂交流。

(1)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①告什么“密”?(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②刚才还是信誓旦旦,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变化?(看到了一张皇榜)

③皇榜上会写些什么内容?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誓言:决不说出

④调达

黄金万两

此时,调达会想:________。

过渡:调达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了金钱的诱惑,他选择了金钱,出卖了九色鹿。他不仅告了密,还带领国王的军队去捕捉九色鹿。

(2)当九色鹿发现调达站在国王身边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怎样?(十分愤怒)

①为什么愤怒?

出示课文第3、5、7小节内容,通过对比,感受调达的背信弃义,忘恩负义。

②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a.此时九色鹿眼中的调达是怎样的?

b.“见利忘义”中“利”、“义”分别指什么?

c.什么是“灵魂肮脏”?这和衣服的肮脏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调达灵魂肮脏?

d.九色鹿仅仅斥责了调达吗?它还斥责了谁?斥责国王什么?

e.带着愤怒之情再次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③听完九色鹿的话,国王十分惭愧,他为什么惭愧?

最终,国王还是醒悟了,他会对调达说________。对九色鹿说________。对全国臣民说________。

(3)读到这儿,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迪用一句简短的话写下来。

第四,深读,拓展训练,丰满形象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善良,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小组讨论:假如调达再次掉入河中,九色鹿还会救他吗?

九色鹿的故事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价值探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4-02

作者简介:陶晖(1974―),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南通如皋市城南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旨在教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浅文”,如何挖掘并教出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刻道理,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并适当进行拓展,成为考验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并略有所得,现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现场与教学反思,尤其是课堂上的一些另类问题呈现出来。

一、教学思路

《九色鹿》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学生完全能够读得懂,文中蕴含的善恶评判和错者受罚观点也能为学生所理解,因此不过多讲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教学。

经过分析,笔者以为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怎样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的道理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怎样由文章引申开去,理解生活中形式虽然与此不同但实质却相同的事物?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与视频观看,从文字、视觉角度对文本形成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再读文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而后教师与学生三读文本,研读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整体意境;最后,引导学生思维由文本向生活延伸,感受文章带来的启示。

二、教学现场

教学引入:

教师简介传说中的九色鹿,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板书课题)。然后播放上海美术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片段剪辑)。接着让学生一读课文,说出大意。

教学过程(部分):

师:看完了动画片,读了一遍课文,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意呢?

生:文章讲了一只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位落水者,可那位落水者却恩将仇报出卖了九色鹿。

生:后来这个人受到了惩罚。

师: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哪些想法和疑问呢?

生:这个人太坏了。

师:坏在哪里呢?

生:他出卖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生:做坏事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九色鹿救了这个人,这个人却要出卖它呢?

师:是啊,为什么要出卖呢?……(师不急着给出答案,意在让学生深入思考。)

生:王妃为什么要伤害小动物呢?……

教师微笑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答案了吗?

生:有了。这个人太贪财了。

生:王妃因为爱美才想穿九色毛皮的衣服。

生:老师,我又有了一个问题,动画片的结尾与我们的文章为什么有些不一样呢?(这是本课需要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犯错受罚的故事,九色鹿为什么会有一个不同的被保护的结果呢?)

师:对呀,动画片中说九色鹿是箭射不死,而课文中是说国王下令不准射杀九色鹿。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也许是受这一问题的刺激,其他学生也提出了另一些看起来有些另类的问题。

生:为什么九色鹿要嘱咐那个人不要泄露它的行踪呢?难道它知道自己会被人伤害吗?

师:是啊,动画中的其他小动物也总是担心“有人”会出卖九色鹿呢。

生:动画片和课文中九色鹿虽然最后都没有受到伤害,但一个是国王下令射箭,而小动物们保护了它(动画中的九色鹿救了其他小动物);一个是国王下令不准射箭,是国王直接保护了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对上面一个问题的重申与升华,问得更为清晰。)

师:这两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大家再讨论一下好不好?

师:大家有答案了吗?(大部分学生沉默。)

教师引导:我们先不把这个人想得太坏,他喜欢钱财本身并不错,就跟我们大家贪吃一样(学生笑),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钱财却不能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获得……

师:这个故事中一共涉及到多少个人呢?

生:有坏人,有王妃,有国王,还有国王的将军……

师:如果他们个个都是坏人,那我们这个故事就……

生:好像太惨了点儿。(一个调皮的学生插嘴。)

生:故事中的这个人贪财就不讲道义,我们身边也有人因为贪财做坏事。哪里都有坏人,所以九色鹿为了保护自己,就嘱托那个人不能泄露它的行踪。

生:国王下令保护九色鹿,让我感觉这个故事里的人大多是好的,如果国王也是坏人,那人里面就没有好人了。(学生哈哈大笑。)

师:是啊,生活中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好人要比坏人多得多!动画中的小动物的提醒,与课文中九色鹿对所救之人的嘱咐,其实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自我保护哦。

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生:课文的结尾。

……

三、教学反思

九色鹿的故事篇4

20咕咚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32分)

1.

(5分)连一连,组成新字。

2.

(3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狐狸________,山羊________,小鹿________,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

(12分)选字填空。

(1)愉

________快

________看

________悦

小________

(2)驰

奔________

________名

松________

________缓

(3)骏

________马

________杰

________秀

________峭

4.

(6分)形近字组词。

挤________   睹________    芍________

脐________   堵________

钓________

5.

(6分)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态度

________的脚掌

________的烟

________的空气

________的声音

________的步伐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23分)

6.

(2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_____的波涛中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_____向九色鹿叩头,_____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_____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_____地走了。

(1)在文中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更生动。

只见一个人在________的波涛中___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___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________向九色鹿叩头,________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调达________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________地走了。

(2)根据选文第一自然段,填空。

这段话主要讲了________,从“________”跳进河里可以看出九色鹿________。

(3)从九色鹿所说的话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4)文中调达所说的话为什么用了省略号?

(5)联系全文填空。

这篇文章是个________故事,通过讲述九色鹿救调达,而调达为了________出卖了________,但最终调达________的故事,赞扬了九色鹿________,斥责了调达________,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作业

(共5题;共32分)

1-1、

2-1、

3-1、

3-2、

3-3、

4-1、

5-1、

二、培优作业

(共1题;共23分)

6-1、

6-2、

6-3、

九色鹿的故事篇5

关键词:民间故事;文本特征;学习方式;语文素养

【场景回放】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会讲,也值得吗?”《小学语文教师》主编陈金铭又一次咄咄逼人地追问,目光炯炯。

“对!值得!”我的回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10月26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报告厅的“辩课”舞台上,呈现着一个又一个激情问答的场景――是一次次语言的交锋,也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作为辩课成员之一,我的内心电闪雷鸣,碎想片片。

【碎想一】

要好吃,还是要有营养?――谈谈语文教学的“术”与“道”。

这次辩课的主题是“民间故事教什么”,星港的沈松明老师和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同题异构都上《九色鹿》一课。沈老师的课不好看,甚至让一些人不耐烦;薛特的课好看,看课的老师啧啧称赞、爆笑连连。

是的,品相好、味道足的菜肴,人人爱吃,正如薛特这节课。薛特这一课设计巧妙、驾驭纯熟、语言风趣,让孩子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三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跟着教师走进了《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也走进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训练之中。薛特这一课是凭借纯熟的教学技术,让观摩他的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是我发自内心的声音。

然而,因为厨师的烹饪技术问题,导致品相不太好看,味道也有些淡,但却保持了食材的独特营养价值的一道菜,就该被全盘否定吗?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做出这样一道菜的厨师进步呢?我真为沈老师的课着急。

沈老师教学《九色鹿》,首先关注到的是这一课的文本特征――民间故事,同时坚守的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核心目标。因此,他的设计思路是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练习把《九色鹿》这个故事讲具体、讲生动,同时感受到人物形象所传递的善与恶、信与义的价值判断。单单从“发展学生讲故事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角度,我就力挺沈老师“把民间故事类课文上成讲故事课”的尝试!因为,这是故事类课文的独特“营养价值”所在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沈老师的教学技术并没有把他的理念有效地呈现出来――设计相对笨拙、驾驭相对生硬、语言相对平淡。唉,这些得罪人的评价,都是与薛特比较而言的,真对不起沈老师,谁让他是跟薛特这样的技术高超的“教书匠”同台献艺呢!沈老师还真得从薛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中偷学几招技巧,把他坚守的教学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学生喜欢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话又说回来,课上得好看,是不是就可以说是教学技艺炉火纯青了呢?也不见得。还是用做菜打比方,不问什么食材,拿过来就红烧的,肯定不是技艺到家的厨子!薛特的课是否有这个嫌疑?

这样看来,一个语文教师在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即“道”的同时,还必须有能力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也就是“术”,来获得看得见的教学效果,让自己的课堂,如同技艺精湛的厨师烹制出的一道道菜肴,既好看、好吃,又营养丰富。

【碎想二】

听都没听过,怎么能会说?――想想学习方式的“真”与“假”。

当我表达了自己的观课感受之后,陈金铭主编追问,如果是我来上这一课,按照“讲故事课”的思路会怎样设计具体的教学

环节。

我的回答是,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讲故事的?再想想我们不识字的爷爷奶奶怎么会讲那么多好听的故事的?听会的呀!这才是最“真”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的教学中一定会把“听一听”的环节做实。

首先,我要用平易浅近、个性鲜活、充满情趣的话说和课文中的书面语汇,有声有色地给学生讲一段故事,就讲“九色鹿救调达”那一段吧。而且,也许我会讲两遍:第一遍学生单单听我讲;第二遍请学生一边看着书上的内容一边听我讲,引导他们去发现我讲的跟课文写的有哪些不同。也许,我还会播放一遍别人讲这个故事的录音,与学生共同欣赏……总之,听一听、议一议、学一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接着,我会请学生讲一段给我听,小学四年级,语言模仿能力、表现欲还都是比较强的,不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是教师的失职呀!就请他们讲“调达看皇榜、出卖九色鹿”那一段吧。引导他们练习用上我讲故事的方式――口语化、想象添加、模拟人物内心的声音等,更鼓励他们用上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讲故事,同时评一评谁讲得好。这样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由学到练”的语言发展梯度,课堂节奏也会呈现一种变化,不会让学生或者看课的教师觉得单调,不失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有效技巧。

至于课文第三部分,就是“九色鹿被困、向国王揭露调达”那一段,主要内容是九色鹿愤怒时的语言,课文本身就是模拟九色鹿的口语表达式样写的,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口语表达的典范,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到“同样是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读出九色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在帮助学生丰富、规范口语表达。

最后,我会让学生给故事中的几个人物打分,并说明理由,这是学生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与表达……

【碎想三】

能讲的,会听的,一个都不能少!――问问语文素养的“小众”与“大众”。

有人追问,你这样的设计就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会讲故事

了吗?

我如实回答:“当然不能!”

于是,陈主编有力地反诘,既然这样设计也只能让一部分学生讲得有声有色,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会讲、不愿讲,那么,“讲故事课”上得还有价值吗?

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期待,跟期待有那么一所学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考上北大、清华,有区别吗?跟认为只有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才是人才,有区别吗?

一堂语文课,培养出了几个甚至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学生,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民间故事、懂得鉴赏故事讲得好在哪里的学生,难道不是同样有价值吗?我们的语文课是要把全民都培养成文学家,还是要提升全民的语言文化素养呢?我们的教育,在面向全体、提高全民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指引下,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帮助一部分学生成为特长突出的“小众”,帮助众多平凡如你我的“大众”成为尊崇人类文化、拥有高品位语言审美情趣的现代公民,这不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普世价值所在吗?

培养能讲的与培养会听的,一样有价值!

【碎想落幕】

辩课活动结束了。

专家走了。

名师走了。

九色鹿的故事篇6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二班

纪莉莉邮编:266041

九色鹿抬头见了自己舍命相救的那个人,现在竟然带着人马来杀害自己,非常气愤,他挺身走到国王马前,唱起山歌,义正词严地指问那个忘恩负义的人。(原文)

“当初我从河里救了你,今天为何忘恩负义?”

落水者蛮不讲理地说:“谁让你救我的?”

九色鹿说:“韩信不忘一饭恩,送给漂母一千金。宣子送饭给饿汉,饿汉舍身救宣子。你贪图富贵来害我,想想是人不是人……。”

九色鹿唱得山河变色,问得人马无言……(原文)

点评:

九色鹿的故事篇7

一、简约的设计

《九色鹿》这篇课文源自一个佛教故事,通俗易懂,文本在内容上难度不大,难在对人物进行评价。薛老师依据他的“三个不教”理念(即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看明白的不教、教了仍然不会的不教),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只留下了三个环节:

一是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作出自己的评价,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九色鹿――正义与善良的化身,调达――卑劣与贪婪的象征。

二是读一读,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老师通过第一小节的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中最精彩的段落、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想象情节。

三是写一写,调达后来面壁思过,他是怎样忏悔的呢?写三五句话,用上“竟然”这个词。也可以写国王如何感到惭愧的。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丰富的对话

课前谈话,薛老师问孩子,你们的语文老师姓什么?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喜欢她什么?随意的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巧妙地为课堂教学作了铺垫。

第一环节中,老师问:你喜欢九色鹿吗?喜欢它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提醒: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引导学生概括九色鹿的形象:正义与善良的化身。

老师又问:课文里还有一个人,调达,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学生说,不喜欢,但是说不出理由。薛老师说,喜欢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但不喜欢一个人一定有理由。你再想一想。

第二环节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九色鹿气愤的话语之后,薛老师巧妙引导:我觉得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如果我是九色鹿,我就这么说:“你这个狗皇帝,瞎了你的狗眼,你竟然与调达这种卑鄙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你觉得这样说行不行?为什么?

对话中,引领学生体会九色鹿的智慧,同时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别人不知道情况时,不怪罪他;发火不能弄错了对象;当我们被小人陷害的时候,虽然气愤,但是要保持冷静,要揭穿坏人的阴谋,不能气昏了头,那会正中了小人的奸计。

三、扎实的训练

语文教学该干什么?我以为,应坚定不移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都是围绕附属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的。

在分析调达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薛老师让学生将“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卑鄙小人,灵魂肮脏,残害无辜”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相机进行恰当的词语教学,例如“灵魂肮脏”――“下雨天,薛老师的皮鞋弄得肮脏了,与这里的‘灵魂肮脏’,意思一样不一样?”“小人”――“什么人叫小人?是不是年龄小?”“与小人对应的是什么?”“我们要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读完了课文,薛老师让学生当堂进行了小练笔,训练表达:调达面壁思过,他会怎样忏悔呢?请你写一段话。以“唉……”开头,写三五句话就行,用上“竟然”这个词。如果你想写一写国王如何感到惭愧,也可以。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国王非常惭愧,唉,我真笨,竟然相信了这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卑鄙小人的话。我要做一个明君。

调达忏悔道:唉,我竟然做出这样恩将仇报的事,真是罪过罪过。人生在世,谁能没有错误呢?我今后要做个好人。

调达非常后悔,唉,我如果不去告密就好了。想不到九色鹿竟然这么聪明,我还是做一个好人吧。这个社会好人太少了(笑),我要做知恩图报的人。

调达非常后悔,唉,我当初真不应该,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九色鹿在我落水时救了我,我竟然恩将仇报,我真是个浑蛋!我的良心都让狗吃掉了。我这是为何呢?今后我要知恩图报,重新做人,做个善良的人。

九色鹿的故事篇8

一、音乐自助餐,选中求初悟

所谓“音乐自助餐”,就是针对课文的某一段落选择恰当的音乐,用来配合自己的朗读。在学习《九色鹿》一课时,我准备了一些学生曾在音乐课上欣赏过的乐曲,让他们自由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独到感悟,列举出了适合朗读的乐曲:“我想选柔和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配合我朗读第一段,因为钢琴曲可以衬托出九色鹿的美丽与高雅。”

“我想选一段节奏由平缓到急促的乐曲,像《精灵之舞》就可以配合我朗读第三段,因为捕捉九色鹿的过程越往后越扣人心弦,到达了高潮的是最后一部分,所以乐曲要越来越高昂。”

“我想选《五月的夜晚》配合朗读第二段,刚好和她的节奏变化相反,因为第二段中最生动的情节是前半部所描述的救人,而后面九色鹿救人无所求体现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乐曲该由急促趋向平淡。

“我想选择欢快一点的《欢乐的啦啦歌》配合朗读结局,因为调达受罚、九色鹿因祸得福是大快人心的事情。”

根据学生的要求,我一一播放乐曲来积极配合他们,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得尤为投入与专注,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已成为了课本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二、评判烽烟起,辩中求深悟

“说”一直以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九色鹿》时,我把“说”的重点选在了调达这个人物身上,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第二段“九色鹿救人无所求”显现出了大量的留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课堂上,思维火花不断,亮点频闪。

“调达在遇到危险时急呼救命,作为一个男子汉,他是多么懦弱,多么贪生怕死!”

“遇到危险急呼救命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不可以用贬义词来形容他,这不公平!”

“调达所说的做奴仆、受驱使,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是甜言蜜语,虚情假意,因此他是一个很虚伪的人!”

“他得救后表示感激,说不定此时心里想的是自己未死,家中老小妻儿又有了依靠,他可能还是一个很爱家的人!”

学生的思维踯躅于情感之边缘,言语的表达激起思维更活跃的碰撞,课文前后的内在联系此时成了“路标”,在学习了第三段“露本性调达害恩人”后,对调达的再次评价使问题迎刃而解。

“他对自己的救命恩人都如此,还有什么爱心、善心可谈,说他爱家人也只是他恩将仇报的烟幕弹!”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人生的选择千万种,他想养活家人,可以有很多正当的途径。出卖救命恩人的举动更明显地暴露了他肮脏的灵魂,加深了人们对他的憎恶!”

“他胸无大志,满肚子坏水,真是可恨!”

多方面的思考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全方位的认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在学生眼中一览无余。

三、拯救现真情,写中求真悟

九色鹿的结局印证了“善恶到头终有报”,但也有学生认为国王对调达的“重重惩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现在最需要唤醒的是调达的心灵,友善的规劝、真诚的引导才能让调达彻底苏醒。为此,我采纳其中一种建议,制定了一个“拯救调达”的计划,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决定用写信的方式来执行这一计划,以下是部分同学所写信的题目:《苏醒吧,调达》《调达,你真的错了》《真善美的世界欢迎你,调达》《调达,明天的男子汉》《往事不堪回首,未来从今起步》《调达,找寻丢失的真诚》《选准人生最重要的》《走过心灵冬季的调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质量地完成了“写”的任务,其中不乏入情的说理、真诚地劝谏、热情地鼓励,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调达,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缺点,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因为聪明的人总是能够知错就改,周围的人也会比以前更欢迎他。相信你现在一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九色鹿的故事篇9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

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1、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公元366年,有一乐?V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

此时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而寻求解脱,佛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于是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多以佛教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壁画色彩绚烂,场面富丽,如254窟《萨?侍?子舍身饲虎图》、428窟《须达那太子本生图》、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从中宣扬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正果的思想。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图》,故事情节由两端向中央发展,一端为九色鹿救溺水人,另一端为被救人告密,中部为九色鹿向国王叙述事情原委。此壁画不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正常的比例关系,而是把人物、动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统一在一起,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画中特别突出九色鹿坦然高雅的神态,并通过动态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在其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提高。敦煌壁画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为表现方法,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为表现形式。

三、墓室壁画

魏晋南北朝的墓室壁画有:

1、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令支令将军墓以及上王家村墓。辽阳地区的墓室主要描绘宴饮、庖厨、车骑、门卒、门犬等世俗生活片段,间或出现日月、云气、仙禽、异兽等景象和形象。在制作上,勾线填色,涂以朱、黄、赭、紫、青、白诸色,风格简略粗率。

2、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嘉峪关市牌坊梁墓、酒泉县下河清五坝河、墓石庙子滩墓等都有壁画遗存。河西地区的墓室壁画水平很高,以嘉峪关市古墓区发现的六座壁画砖墓最具特色。这些墓葬共遗存壁画砖六百多块,一般都是一砖一画,少数是几十块砖组成的大壁画。壁画砖除了表现墓主人的宴饮、乐舞、博弈、牛马、扯行等生活场景以及杀猪、宰羊、烹饪等庖厨活动外,还有大量的以农桑、屯垦、畜牧、狩猎、营垒等为题材的壁画砖。这两大类壁画砖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河西地区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反映。制作上,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表现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石黄、白粉、浅绿等色。形成了朴实雄健、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是汉代壁画传统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九色鹿的故事篇10

关键词:敦煌;本生故事;动画

动画这个舶来品,迄今为止在中国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动画艺术家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动画艺术家开始注重对本民族风格的探索。艺术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佛教本生故事、剪纸、皮影、戏曲脸谱等众多传统艺术形式应用在动画的创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中国动画现状

中国动画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一代又一代动画人的不倦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曾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国际上取得较高荣誉,被称为“中国学派”,并且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雪孩子》、《山水情》等优秀作品,其中成功的经验值得今天艺术家借鉴。[1]近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和民间资本对动画的发展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出现大量的动漫产业园,相关影视动画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明显的提升,但动画产业还没有达到与美、日、韩等动画大国分庭抗礼的程度。因而,我们有必要反思民族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借鉴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正如黄玉珊所说:“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我们现在重新提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2]

2视觉色彩

一部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其背后成功的因素众多,不仅需要优秀的故事剧本,还需要清晰的画面质量,更需要绚丽的色彩。动画作品中真实而细腻的色彩,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色彩是一部动画影片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色彩在动画影片中为影片场景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动画角色情感的表达以及画面的丰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色彩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画面的观赏性。敦煌莫高窟地处今甘肃敦煌,是汉唐河西走廊的要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敦煌莫高窟现存有洞窟492个,两千多尊彩塑和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其中不乏精美之作,皆是中外交流的瑰宝。莫高窟壁画遗存丰富、技法精湛,享有东方艺术宝库之称。就佛教壁画的内容题材上来看,佛教本生故事占据了大量的面积,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本生画艺术在整个敦煌壁画中具有较高的水准。敦煌佛教本生故事壁画的色彩丰富且赋彩独具特色,体现了西域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揉合的过程中,外来艺术逐步民族化的艺术特点。透过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期晕染敷彩的变化,可见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的运用表现出来的民族审美与精神面貌。佛教本生故事壁画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着色上较为普遍的采用“凹凸法”,通过叠晕、渲染等手法绘制出斑斓的色调。虽然说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晕染着色为主,但是由于用笔的改变,单色多层晕染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使用,给人以明快鲜丽的效果。在敦煌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中,画面上的用色已具有极大胆的调配了……白、绿相间的骑兵,强盗们深浅不一的肤色,都使画面显得更明快。[3]佛教本生故事壁画的色彩给人无限的美感,壁画的色彩不但符合形式美而且也满足了形象上的需要。动画影片《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而成,该片讲述了佛教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影片在色彩上直接继承了敦煌壁画的用色技巧,影片中,九色鹿的形态肤色、山川、河流等场景的色彩都很好地保持了敦煌壁画原貌。色彩在影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今天的动画创作者而言意义重大。在今天民族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对敦煌本生故事画色彩直接或间接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动画创作者对于色彩认识视野的深度和广度。

3画面构图

在动画影片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对影片的画面而言设计构图是重中之重,优秀的画面构图可以使影片充满生机,画面构图能够增强形式美感、提升影片的立体感,美化影片作品的场景,提高艺术感染力。敦煌莫高窟佛教本生故事壁画众多,构图丰富多样,装饰趣味强。从总体构图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独立图式、组合图式、连环画图式、屏风图式等等。独立图式多以某一故事画的典型情节构成一个单独的画面。如早期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组合图式是以场景和情节结合为主的绘画构图形式,内容画面整体结构统一、主体画面放在突出的壁面,其余部分相互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放在画面正中央,从中间向画面两端分别展开故事的情节,故事情节围绕着故事的结局组成了宏大的场面。这种构图形式的妙处就在于,一方面充分把握了人们看故事的心理特征,激起好奇感,另一方面,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很好的引导观者带着结局带着疑惑去读完整个故事。例如: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故事的主角鹿的神情惟妙惟肖,这种连续的构图烘托出了主角,展示了一定的情节境界。连环画图式则是运用连续的画面表现主题内容,常以横卷和竖轴的形式把多幅画面结合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典型代表有299窟“子孝养父母”。屏风图式是中晚唐时期盛行的构图形式,即以条幅式画描绘故事的情节构成屏风的形式。敦煌莫高窟本生故事画丰富的构图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外来佛教艺术相融合,所形成的具有汉民族艺术特色的佛教画壁形式。敦煌壁画本生故事画的构图不仅为民族动画的构图创作提供了参考,而且对民族动画影片的分镜头设计拓展了思路。

4故事情节

敦煌石窟的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题材多样,堪称典范。就本生故事的内容约有二十几种,有些故事内容通常被反复运用。例如:《萨睡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等等。本生故事作为石窟中常见的题材,常常以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表现“忍辱牺牲”、“施舍”的宗教献身精神。虽然,这些石窟壁画的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宣传佛教教义的色彩,但是,从故事内容上看,具有道德开化的积极意义。在今天的动画作品中,娱乐已经不再是动画创作者最主要思考的内容,还应该考虑如何寓教于乐,乐外受教。那么,敦煌莫高窟本生故事的内容对于当代动画创作者在内容构思上具有借鉴价值。这一幅幅故事画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内容巧妙,情节动人,值得深思。提炼敦煌本生故事画的内容情节作为动画创作剧本,有助于挖掘传统民族艺术资源,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观和认识观。

5结语

作为艺术瑰宝的敦煌石窟,佛教本生故事壁画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它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它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开拓了新的境界,发展了新的艺术方向。

参考文献: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0.

[2]黄玉珊.动画电影探索[m].台湾:台湾远流通出版社,1997:23.

[3]王朝闻.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卷[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