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7:0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1

1、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3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2、24的25%是,比24少25%的数是。一个数的15%是24,这个数是。30比多20%。比一个数少20%的数是20,这个数是。比25少20%。

3、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它的20%,第二天修了它的。

⑴两天共修45米,45米占全长的。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5米。5米相当于全长的。⑶还剩下55米没有修,55米是全长的。

4、粮店有大米10.5吨,,有面粉多少吨(在里列出相应算式。)

⑴面粉是大米的。⑵大米是面粉的。

⑶面粉比大米多。⑷大米比面粉多。

⑸面粉比大米少。⑹大米比面粉少。

二、只列式不计算:

1、一件工作甲每天完成总工作量的,乙每天完成总工作量的。两人合作1.5天一共完成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2、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如果三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

3、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需要8天,乙队单独修需要10天,两队合修3天后还剩几分之几?如果剩下的任务由甲队单独修,还要几天完成?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20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5小时。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相遇?

5、(1)某食堂原有煤2吨,烧去了,还剩多少吨?

(2)某食堂原有煤2吨,烧去了吨,还剩多少吨?

(3)某食堂原有煤2吨,烧去了吨,还剩几分之几?

6、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1)两天共看了多少页?

(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了多少页?

(3)还剩多少页没有看?7、有一桶油,第一次取出总数的,第二次取出总数的。

(1)两次共取出42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取出2.4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3)还剩58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8、(1)针织厂男职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男职工是120人,全厂职工有多少人?

(2)针织厂男职工人数占全厂职工人数的,女职工是420人,全厂职工有多少人?

(3)针织厂男职工人数占全厂职工人数的,男职工比女职工少300人,全厂职工有多少人?

(4)针织厂男职工人数占全厂职工人数的,女职工分3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140人,全厂职工有多少人?

9、学校发奖品,购买钢笔和圆珠笔各40支,钢笔每支3.4元,圆珠笔每支的价钱是钢笔的。买这些奖品一共用了多少钱?

10、修一条公路,第一天完成全长的25%,第二天完成了全长的,还剩32.5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三、应用题:

1、亚细亚商城为森达皮鞋厂代销240双皮鞋,代销费为销售额的15%,全部售完后商城向鞋厂交付了32640元。每双皮鞋售价多少元?

2、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甲先做2天,再由甲、乙合做,还要几天完成?(4分)

3、挖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挖135米,20天完成。如果每天多挖,多少天可以完成?

4、一次数学竞赛,结果学生中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获得三等奖,其余获纪

念奖。已知参加这次竞赛的学生不满50人,问获纪念奖的有多少人?

6、一套课桌椅的价钱是105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椅子的价钱是多少元?

7、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队独做需要18天完成,丙队独做需要15天完成,如果只安排两个队完成工程,最少需多少天?

8、一项工程,甲单独做8小时完成,乙每小时做30个。现在甲乙二人合做,完成时,甲做了这项工程的,乙做了多少个?

9、一位老人去世后留下一笔遗产分给其三个子女。老大分得财产是其余两人的,老二分得财产是其余两人的,老三分得财产12000元。问老人留下的遗产是多少元?

10、现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5%的糖水,该加入多少克的水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2

第1单元

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1.我们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最快),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体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10至12岁身高与体重增长得特别快。

2.我们成长的证据: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毕业证,旧衣服,旧鞋,照片,乳牙,手印和脚印,奶瓶,勺子等

2.我们的生长过程中,头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减小,变化较大;腿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增大,变化较大;躯干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减小,变化较小。由此可以推断:人体的不同部位生长的速度不同。

2.悄悄发生的变化

1.填空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智力)水平迅猛提高;(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易与(老师、家长)产生对立;(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2.青春期注意点:1、不穿高跟鞋

2、不把胡须

3、讲卫生

4、不吸烟、不酗酒

5、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3.青春期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早熟型、晚熟型、均衡型。

3.人生之旅

1.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2.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期和(老年期)需要别人较多的帮助。(成年)期独立性较强。

3、可以预测自己的身高的方法

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

x

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

X

0.928+母亲身高)/2

4.踏上健康之路

1.从身高统计图上可以看出,身体(中等)的人较多,身材(很高)的人和身材(很矮)的人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6.9厘米和5.5厘米;体重增长男女生分别达到6.6千克和4.5千克。

2.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还要注意(心理卫生),每天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迷恋(电脑),要科学用脑。

3.科学用脑的五要素是(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第2单元

1.生物的遗传现象

1.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虎父无犬子

狗改不了吃屎

有其父必有其子

桐实生桐物生自类本种

2.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子女与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之间除了外形特征的差异外,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体质、性格、兴趣爱好等

3.描述生物变异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

龙生九种,各有不同。

九狗出一獒。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4.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如高茎豌豆长成矮茎豌豆;另一种是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眼。例如,把小麦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长出饱满的种子,而种在贫瘠的土壤中,麦粒就比上一代的小,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5.白虎由孟拉虎变异而来。

3.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1.对生物自身有害的变异:玉米种子发生白化。人生下来有色盲。人得了白化病。

既无害又无益的:玉米产生白色的玉米粒。有芒的水稻种子长成无芒的水稻。白羊生出黑羊。

有益的变异:水稻出现抗病性。

2.在孟德尔的研究中,当他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色和白色配种的豌豆花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也有白色花。请你用学到的知识简单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孟德尔的研究中,当他用同一种颜色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说明花的颜色是可以遗传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色和白色配种的豌豆花是紫色的,说明只有一半遗传物质时花仅显示紫色,但是在第二代中,只要白色花的遗传物质又结合在一起就又可以显示白色。第一代的花虽然是紫色的,但是白色花的遗传物质还是在它们体内隐藏着。生物体内的遗传遗传基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3.无籽西瓜是3倍体西瓜,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分裂,染色体组不完整,缺乏繁殖能力。

4.你还知道有哪些无籽水果吗?它们是怎么繁殖的呢。

有籽和无籽之分。香蕉没有种子也是因为是3倍体的缘故,不过香蕉在自然状态就出现了三倍体。它主要靠扦插、分株繁殖后代。而无籽西瓜完全是人工培养出来的。

5.生物体除了因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还有一些变异既无害也无益。

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X射线照射种子,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6.用X光照射种子,会引起种子发生(变异)。

第3单元

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1.从恐龙展里,我们认识的恐龙有(棱背龙、梁龙、霸王龙、异齿龙、似鸡龙、翼龙、鹦鹉嘴龙、三角龙、剑龙)等。

2.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后来,古生物学家对从岩石中发现的这种动物的(颌骨)和(牙齿)的化石进行了研究,一位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恐龙),它是一种(爬行动物)。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3.化石是这样形成的:当动物死后,身体里的(骨骼、牙齿)等(坚硬组织)被保存下来,被(沉积岩)包围,并被矿物化。数千年后,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4.现在的一些生物与几千万年前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它们被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银杏、白鳍豚、蟑螂、水杉、)等。

5.地层中的化石年代

鱼类(5亿年前)、两栖类(4.1亿年前)、爬行类(3.45亿年前)、哺乳类(2.25亿年前)、恐龙(2.1亿年前)、原始鸟类(1.5亿年前)猿——人。

6.现代马与5000万年前的始祖马相比,身躯变大了,趾由4个变为1个,牙

改变了,适应啃食草原上的草。

7.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相同,说明他们可能有相同的祖先。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1.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2.达尔文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3.达尔文的关于(生物进化)观点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近100多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着(挑战)。

4.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它的发现表明,生命从单细胞形式向多细胞形式的演变是一个(十分突然)的过程,而并不像达尔文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5.用达尔文的思想解释长颈鹿长脖子形成的原因:

变异是没有方向的,长颈鹿的脖子又长又短,当缺乏青草时,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叶子,就死去,颈长的吃到高处的叶子,就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4单元

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1.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

3.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可能成为(敌人)。

伙伴关系:海葵——小丑鱼

蜜蜂——花

树——啄木鸟

敌对关系:狼——兔子

菜青虫——小鸟

狮子——斑马

蝙蝠——蚊子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1.仙人掌能够适应沙漠环境,它区别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

茎——粗壮的圆筒形甚至球形,肉质多浆,这样,有利于(储藏水分)

叶——退化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散失)。

根——根系浅而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的水)。

主干——表面一层像打过蜡的角皮,用来(与外界隔绝,减少水分蒸发)。

2.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骆驼的身体构造是怎样适应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的

(1)夏天,沙漠里气温高达50℃以上,地温则更高。骆驼靠(角质垫)和(厚厚的皮毛)隔热。

(2)沙漠干旱缺水,为了防止水分流失,骆驼血液中特殊的蛋白质可以防止水分流失,不变粘稠,保证血液正常循环流动。

(3)骆驼长途跋涉,找不到食物时,就要用(驼峰)内的脂肪维持生命。

(4)骆驼的双层睫毛、鼻子自由闭合,耳毛多,可以防风沙。

3.斑马喜欢过(集体)生活,身上的(条纹)是其他动物没有的,可以混淆狮子的视线、散热、驱虫.

4.比目鱼待在海底石子上,它的身上就长出许多斑点;当它伏在泥土上,就变得像泥土的颜色;当它躺在沙上时,它的颜色就和沙子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答:动物为了适应长期的生存环境,保护自己而形成的保护色。

5.你能解释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含义吗?怎样认识这一规律。

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只有适应外界环境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弱者要有保护自己的本领,强者必须找到足够的食物才能生存下去。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它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2.地球上有一类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个荣誉称号民(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3.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

4.在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是(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是(消费者)。

5.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通过它就可以发现某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6.分解者:蘑菇、蚯蚓、屎壳郎、霉菌

4.生态平衡

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建有(22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在我们江苏省就有(盐城珍禽)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部级自然保护区。

3.(保护动植物资源)和(建设生态工程)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4.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大力宣传、不破坏生态环境、放置鸟巢等

5.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名

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6.选择。

(1)自1995年起,中国政府在东海、黄海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自1999年起将休渔范围扩大到南海。对该项政策的作用:a.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养护

B.有利于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C.保证渔业产品长期稳定供应

(2)科研人员在水稻种植区推广“鸭稻共作有机稻米生产”项目,即把一定数量的小鸭用围网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地同生同长。该措施的作用a.利用鸭子采食稻田内的飞蛾、三化螟虫、稻飞虱、钻心虫、田螺等害虫

B.利用鸭子吃掉田里的杂草(由于禾苗又硬又有毛,鸭子不会吃)

C.

利用鸭粪为稻田追肥

7.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过度放牧、喷洒农药、过度捕捞等

保护生态平衡就要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建设生态农业等。

第5单元

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1.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2.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电能、热能、水能、声能)等。

3.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4.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将下列工作或运动与需要的相应能量连起来。

煮饭——热能

鼓膜震动——声能

酒精灯燃烧——化学能

播放电视——电能

6.选择

(1)高速运动的箭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因为它具有(D)

a.光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2)湍急的溪水可以使水车运动,这是利用了流水的(D)

a.电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明人体需要吸取食物中的C

a.光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4)建筑工人戴安全帽才能上岗,且工地对外全部封闭,以免高空坠落的建筑材料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高处的物体具有(D)

a.动能

B.热能

C.化学能

D.重力势能

能量的种类: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光能、声能、电能

7.下列能量的作用有:光能可能使(植物生长等),热能可能使水(沸腾等),电能可以使(电灯亮等),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等),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等),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等)。

2.能量的转换

1.填空

(1)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如电闪雷鸣:能源转换,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

(2)太阳光使番茄生长,就是(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实例。

4.公路上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无需外接电源的信号灯,不管白天黑夜都闪烁,它是怎样工作的。

白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信号灯工作。

5.

填写出下列能量形式的转化:闹钟发条(机械能)转化为门铃响(声)能,太阳照射植物(光能)转化为植物果实(化学)能,通电的电热器(电能)转化为水被烧热(热)能。

6.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的能转化成其他形式。在下面括号里填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发电机(机械)能电能电灯(光能)收音机(声能)电饭煲(热能)

(2)(化学)能电池

(电)能

蓄电池充电

(3)太阳(太阳)能植物(化学)能人吃食物(机械能)运动

3.能源

1.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量有些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还有一些能源是可以再生的,称(可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矿物燃料)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达到约(77%)。由于消耗速度极快,(面临枯竭的危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可再生性能源)。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因此可以说(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无穷无尽的(太阳能),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人们把(海洋潮汐)称为蓝色的煤海。

第6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

1.我们应该把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拓展到生活中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炼越强)。

2.你知道的描述“拓展”的成语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叶知秋等)。

3.写出采用快慢两种速度用尺子翘平摊在桌上报纸的结果,写出你对这两种现象的解释。

(1)慢速:慢速翘时,报纸被掀起来

(2)快速:快速翘时,报纸翘不起来,尺滑落

(3)我的解释:因为快翘时,空气来不及进入纸下,报纸上方受到的大气压力远远大于报纸下方受到的大气压力和翘动的力量。

4.用玻璃杯罩住小草后,小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其结果如何?

气温变高以及微量的光照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小草变黄变干死亡。

5.烧热试管上部的水时,试管下部的水的温度还比较低。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水传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对流传热的速度较慢,在液体中,温度较高的部分向上,温度较低的部分下降。

6.在瓶子里吹泡泡的实验中,瓶子里能吹出泡泡的原因是什么?在瓶子里吹过泡泡后,为什么在向瓶壁浇冷水后,玻璃杯中的水又被吸回到瓶子里?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受冷体积缩小

7.在桌上放两叠书,中间隔5-10厘米,上面放一张纸,向纸的下方、两叠书的中间吹气,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纸不会飞起来,却从中间往下垂,你能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吗?

大气压力造成的

8.右图是一个自动浇花的装置,盆里面装满水。把水盆放在靠近花盆、比花盆略高一些的地方,把棉纱绳一头放在水盆里,一头放在花盆里,盆里的花就自动得到浇灌。请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毛细现象

2.应用

1、懂得科学知识是一种本领,应用科学原理是更大的本领。

2.把科学家的名字与他们运用的科学原理及其发明用线连起来。

张衡-地震波-地动仪

瓦特-蒸汽产生动力-蒸汽机

法拉第-磁感应生电-发电机

3.除了用发电机发电外,你还知道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3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zhàngyìchúfángshòuxuēyùzhuóbīngdiāo()()()()dùjuānnuòyánpúsàchóngshānjùnlǐng()()()()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玫瑰(guīguì)竹笋(sǔnshǔn)歼灭(jiānqiān)缀满(chuòzhuì)花茎(jīnjīng)翘首(qiáoqiào)三、成语练习。(6分)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3分)直()了当花团()簇万()千红顾名思()司空见()温文()雅2.按要求写成语。(3分)(1)与孔子有关的成语:、、(2)来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将下列词语搭配起来。(3分)颗粒饱满的广玉兰打通矿井苍翠挺拔的麦穗实现隧道洁净高雅的松树开凿理想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1.“神舟七号”成功飞天,我们感到十分自豪。(改成反问句)2.长城是那样雄伟壮丽。长城吸引了很多游客。(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溪快速地流淌着。(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些)4.把句子补充完整。今天的天气可真冷啊,。5.仿写句子。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6.小时候,我不爱读书,老师用有关读书的名言开导我:“,。”后来,我对读书有了兴趣最爱读科技小制作的课外书,但很少亲自动手做,老师用陆游的古诗告诫我:“,。”六、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3分)()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把第一束阳光洒在睡莲身上。()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待着。()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东方刚露出晨曦。七、用修改符号改病句。(4分)1.王伟和张奇说好了,他到他家去做作业。2.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3.稻子已经熟透了,一望无垠的田野里一碧千里。4.说话和作文时,我们要恰当运用和正确理解所学会的成语。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时光悄悄地溜走,跟着。夕阳也,变得温和起来,像,悬在海与天的边缘。2.《石灰吟》作者代的。诗人用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和“”,即使“”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3.不入虎穴,。近水识鱼性,。欲知山中事,。兼听则明,。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一)区别(8分)世界的产业公司iBm里虽有雄才大将,但也不乏小人物来帮衬。其中有一个普通的员工,成天端茶倒水,抹洗清扫,觉得能摸摸办公室的传真机都是奢侈。口袋里的薪水是惟一安定的理由,但现实的巨掌毫不讲情面地打破了她小小的快乐。那次她购买办公用品回公司,门卫把衣着寒酸、推着平板车的她拒之门外,口气生硬地要她拿出外企工作证。偏偏那天她忘了带,于是就因一张薄纸片儿被晾在了门口。门卫酷酷的姿态,来往人们异样的目光,慢慢烧毁了她的自足感,耻辱与愤怒却一点点燃烧。“这种日子不会久的,我不允许自己再被拦在自己公司门口。”敏感加上好强,她从此更努力更谨慎。就在这时“凉水又塞牙了”:她被怀疑成是偷喝别人咖啡的小贼,原因是办公室她分量最轻地位最低。面对那位飞扬跋扈的白领小姐,她气得浑身发抖,不顾所谓的尊卑据理力争。风波平息了,她的内心却狂澜依旧。她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每天最早到公司最迟离开,将别人任意丢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工作上。很快她就脱颖而出,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她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她又依靠超人的实力成为第一批本土经理、第一批美国本部作战略研究的人。最后,她终于圆了美梦,成为公司华南区的总经理。她的名字,吴士宏,普普通通,但她挑战自卑的勇气与信心往往令我们汗颜。老板与打工仔的区别就在这里,前者抗争,后者屈服。1.“但现实的巨掌毫不讲情面地打破了她小小的快乐”和“于是就因一张薄纸片儿被晾在门口”两句话中,前一句的修辞方法是,“小小的快乐”指,“薄纸片”指。(3分)2.“凉水又塞牙了”是指,原因是。(2分)3.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简要写出你的感受。(3分)(二)松籽和野草(16分)从前,有个书生很有才气,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能中举,他心里烦闷,郁郁寡欢,久病不愈。常常gùyǐngzìlián(),形销骨立,眼看着不久于人世。有一天,集市来了个鹤发童颜的老郎中。书生请老郎中给自己诊治。老郎中仔细询问了病情,沉吟良久,开出了一张处方:山岩上的松籽四钱,将沃土上的野草当柴煎服。书生如法炮制,吃了几剂,病情仍不见好转,就派人去请老郎中。老郎中写一首诗,叫人带给书生。书生展开一看,上面写道:“杂草纤柔身,烧之除草性。松籽耐风寒,食之具松质。”书生读完,máosèdùnkāi()。从此他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到深山老林里散步,或读书,或吟诗,病情渐渐好了起来。一天,老郎中飘扬而至,他问书生,有没有吃药。书生回答道:“吃了,而且把药吃到了心里。”老郎中拈须微笑:“味道如何?”书生起身作辑:“感谢老先生指点,味道好极了。”老郎中谦虚地摆摆手:“愿闻其详。”书生说:“杂草生于沃野,松树长于山岩。杂草只能长成细弱之身,松树却能长成参天乔木。只因杂草多愁善感,一会儿愁天旱,一会儿怕地干;夏怕热,冬畏冷;又哀白日短,又怨黑夜长,它怎能长大?松树却不然,生于贫瘠之地不叫命苦,身处逆境之中不叹福浅;顶风雪而不怕寒冷,遭风雨而不怕吹打;不因春去而悲,不因冬来而愁,它只管拼命地扎根,冲天猛长。”书生顿了顿,“先生开这剂药方,又写诗赠我,是要我去萎靡不振的草性,取巍然屹立的松性。晚生当时刻铭记在心!”后来书生,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1.读拼音,在括号中填上所缺词语。(2分)2.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几句话,使上下文联系起来。(3分)4.理解句子。(8分)(1)“吃了,而且把药吃到心里了。”句中两个“吃”意思不同,第一个“吃”的意思是,第二个“吃”的意思是,这句话的意思是。(2)“杂草纤柔身,烧之除草性。松籽耐风寒,食之具松质。”“草性”指“松质”指这首诗的意思是: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简要谈一谈。(3分)十、习作天地。(30分)记忆中,总有一些抹不去的身影,他们就像退潮后沙滩上的贝壳,色彩斑斓,撞击心灵,永世难忘。请从你的老师中选一位来写,要写出令你敬佩的地方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4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

(2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2.

(8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蹒________跚(mán

pán)

水浒________(hǔ

xǔ)

画卷________(juǎn

juàn)

灾难________(nán

nàn)

鲜嫩________(lùn

nèn)

刚劲________(jìn

jìnɡ)

哈________达(hǎ

hā)

纤________夫(qiān

qiàn)

3.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成语大比拼。

惊天________

小儿________

4.

(6分)把下面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背诵。

①________,歌声振林樾。

②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⑤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⑥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5.

(3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蓬头________

莓苔

侧坐

________

借问

路人

________

稚子

6.

(1分)根据课文《小儿垂钓》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7.

(5分)用下列词语“路人”造句

8.

(5分)照样子把词语组成通顺的句子,并写下来。

例子:衣服

弯曲

穿上

小柳树

弯曲的小柳树穿上了衣服。

①阿德

起床

早早

②爱

爷爷

唱京戏

拉二胡

9.

(2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按课文内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遥招手,怕得________不应人。

10.

(5分)按要求写句子。

用“侧坐”写一句话。

1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解释词语“蓬头”的意思。

1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chēnɡ

chuán

xiǎo

tǐnɡ

pínɡ

yòu

zhì

m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是怎么做着钓鱼呢?

14.

(3分)按要求填空。

“蓬”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能组成词语________。

15.

(5分)读课文《小儿垂钓》,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①蓬头

②稚子 学

③垂纶

16.

(3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蓬头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纶________

17.

(1分)默写诗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

18.

(5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②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说说小孩在哪钓鱼呢?

20.

(5分)读古诗两首《小儿垂钓》,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2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小儿垂钓》,你知道文中哪句是写外貌的吗?

22.

(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阅读理解题

(共4题;共21分)

19-1、

20-1、

21-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5

姓名:

得分:

一、填空。

1.

50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3升50毫升=(

)升

2.8平方米=(

)平方厘米

27毫升=(

)立方分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之差是6.

28

dm³,体积之和是(

)dm³。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惟,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锥底面积为24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为(

)平方厘米,如果它们的体积和底面积都相等,那么当圆柱高是3厘米时,圆锥的高应该是(

)厘来,

5.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00平方厘米,已知圆柱高20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6.以一个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以一个直角边是6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7.在一个高24厘米的圆锥形量杯里装满了水,如果将这些水倒入与它等底的圆柱形量杯中,水面高(

)厘米。

8.把一个棱长是10

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需要削去(

)立方分米的木块。

9.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cm,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8cm,一位同学去洗手,走时忘记关掉水龙头,5分钟浪费(

)升水。

10.有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内直径是20厘米,它里面盛有一些水,浸入一个圆锥形铁块(铁块完全被淹没)后水位上涨0.3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1.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形的钢材截成两根,表面积增加了0.28平方分米,

如果每立方分米钢材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

)千克。

12.一根圆柱形的木料长6米,把它锯成4段小圆柱,表面积增加了12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锯成4段用了12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它锯成8段要用(

)

分钟。

二、选择。

1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

a.1:πB.1:2πC.:1

D2π:1

2.把一段重9千克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一个和它等高等底的圆锥体零件,截去部分重(

)千克。

a.9

B.6

C.3

D.2

3.用丝带捆扎种圆柱形礼品盒,如右图。捆扎这种礼品盒用长为(

)

的丝带比较合适。

a.13

dm

B.

26

dm

C.27

dm

4.下面是两位同学把同样的圆柱平均分成两份的两种不同切法。甲切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乙

切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

a.

πr²

B.

2rh

C.2πr²

D.2πrh

e.4rh

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直径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45

B.

15

C.5

D.3

6.包装盒的长是32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厘米。圆柱形零件的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1厘米。这个包装盒内最多能放(

)

个圆柱形零件。

a.32

B.

25

C.16

D.8

7.一个圆柱和一

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3:

1,那么高的比是(

)。

a.3:

1

B.1:

1

C.1:3.

D.1:2

8.一个圆柱,如果直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那么侧面积(

)

a.和原来一样大B.扩大到原来的2倍C.扩大到原来的4倍D.无法确定

9.高是18厘米的圆锥形容器装满水,把这些水全部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这时水面离杯口(

)厘米。

a.6

B.12

C.9

D.18

10.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512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

a.2厘米

B.5厘米

C.6厘

11.圆锥和圆柱半径的比为3:2,体积的比为3:4,那么圆锥和圆柱高的比是()

a.9:8

B.9:16

C.4:3

D.1:1

12.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3倍,则它的侧面积扩大(

),体积扩大(

)。

a.3倍B.6倍C.9倍D.27倍

三、按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四、解决问题。

1.一台压路机的前轮宽2米,高1.2米

(

1)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圈可以压路多少米?

(2)如果它每分钟向前滚动10圈,那么它5分钟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

2.建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6米,高是1.5米,要在它的四周和底面抹水泥,每平方米用水泥10千克。

(1)它的容积是多少?

(2)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3.在一个直径是20

cm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

一个底面半径是3

cm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

cm。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4.右下图是一块长方形的铁皮,利用图中阴影部分刚好能做成一个油桶。求这个油桶的容积。(接头处忽略不计)

5.瓶子里装着一些水(如图1),把瓶子倒放后(如图2)所示,瓶底的面积是0.6平方分米你能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升吗?

6.一个圆柱的高是5厘米,若高增加2厘米,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增加25.12平方厘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7.把一个底面半径为5分米、高为96分米的圆锥形钢材,改铸成底面直径为4分米的圆柱形零件,铸成的圆柱形零件的高是多少分米?

8.一根长2m,横截面直径是40cm的圆柱形木头浮在水面上淘淘发现它正好有一半露出水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6

姓名: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1.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这样的统计图叫作(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已知总数量,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各部分数量,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回顾2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

)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知识点1

看懂扇形统计图并经行简单分析

1、下面是新街生态园三种蔬菜种植面积的扇形统计图.

(1)已知草莓园的面积是126平方米,三种蔬菜的总面积是

平方米.

(2)黄瓜园的面积是

平方米,西红柿比草莓少

第2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它有(

)条高。

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锥只有(

)条高。

回顾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Ch=rdh=(

)。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1个底面的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S表=S侧+2S底=2xrh+2πr2

课堂讲解20~25min

知识点1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典例1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1米,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了10周。

(1)

压路机前进了多少米?

(2)滚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压过的路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典例2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宽15米直径是0.8米。这台压路机行驶一段距离后,前轮压过的路面有12平方米。这台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了几周?

知识点2

应用圆柱表面积解决常规问题

典例3

一个圆柱地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地底面积是多少?

当堂测试:

1.

填一填,算一算。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地2倍,高变为原来的一半,它的侧面积(

(2)一根长为12分米的圆木,底面半径为2分米,把它锯成6段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3)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7.5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围成(

)种圆柱形纸筒,这些圆柱形纸筒的(

)相等。

(4)如果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8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5)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张长为18.84厘米、宽为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两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长是1.5米。它每滚一周能压多大面积的路面?如果它滚20周,那么它压路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的高是6厘米,如果它的高变为10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56平方厘米。现在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一根2米长的圆柱体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横截面直径为10厘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6.把4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的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4个小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长1米横截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形木头浮在水面上。小明发现它露出水面的部分

正好是一半,求出这根木头与水接触的面积。

8、如图,这顶帽子的帽顶部分是圆柱形,用花布做的,帽沿部分是一个圆环,也是用同样花布做的,已知帽顶的半径、高和帽沿宽都是1分米,那么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9.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0.把一张铁皮按图中阴影部分剪料,正好能制成一只铁皮油桶,求这只油桶的表面积?

上学期知识回顾

1、五年级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00人,没有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5人。达标率是多少?

2、育才小学同学去年植树350棵,死了5棵,后来又补种50棵,全部成活。育才小学去年植树成活率是多少?

3、花生仁的出油率为40%,用600千克的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油600千克,需花生仁多少千克?

4、计算:25%+

14×5.8+3.2÷4

78×15+87.5%×9-4÷117

25×713+40%×613

2

x+40%

x=7.2

117×(3-2

x)=2.4×117

25-23

x=13

5、学校投资3.5万元修建了实验室,比计划节约了0.5万元。实际投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7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繁星

三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六往事依依

七幼时记趣

八十三岁的际遇

九*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十社戏

十一*端午日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写作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十四春

十五三峡

十六济南的冬天

十七*夏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二十二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七颗钻石

二十四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附录一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b《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体裁是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详写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的品德,展示了自由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b《端午日》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本文以时间为序,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三种习俗,龙舟竞渡写得最详,赶鸭竞赛次详。表现茶峒人淳朴的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b《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堂,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散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b《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b《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b《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自《艾青全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此诗写于艾青晚年,因亲人朋友多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诗人写此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猜你感兴趣: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4.201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8

[关键词]书面练习设计分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61

语文课堂书面练习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目的的课堂书面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一定的书写时间,这就更加彰显了课堂书面练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化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地设计练习,使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好课文,提高能力。

1.将模糊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的画面

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自身知识积累的过程,变话为画,就是让学生将文本进行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然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其再现。

2.根据课文中的片段进行仿写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方法或技巧进行仿写练习,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后,仿例写话: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

3.进行主题写话

围绕课本中的某个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再写成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搜集资料,写一写《未来的海洋》。学生通过主题写话,以及口语表述,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写话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生活和个性

1.练习的内容体现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苏教版教材中也加入了语文与生活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课堂书面练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练习的价值。如学习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你身边有像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样豁达开朗、无私奉献的人吗?请写一写。”让学生观察、记述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就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

2.练习的题型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现个人特长

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精心设计练习题。

如果学生擅长写作,教师可以为“未来小作家”设计表达性的练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课,可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让学生抒写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想。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感悟到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学生就有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教师可以让“画坛新苗”为课文配简笔画。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中开凿隧道、建“人”字形铁路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配上图画。

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堂书面练习活动中,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而且各项语文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

语文课堂练习如果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项知识的训练、能力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书面练习走出课堂,展现出多样、有趣的特点,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时,设计了以下的课堂书面练习。

想象训练:蓝天是一块巨大的谱面,电线是那飞扬的五线谱,而停歇的燕子成了跃动的音符。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悠闲呀!____________。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幸福呀!____________。

停歇在电线上的小燕子多()!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有层次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分层练习。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时,学困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了解词的大意即可;一般学生要求写出词人所表达的意境;而优等生除此之外,还要把词改写成记叙文。这样,既消除了差生对练习的畏难情绪,又保护了优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通过课堂书面练习,都能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9

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阅读,尤其是数学,更离不开对教材的阅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而且还要有效的阅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应如何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呢?

1咬文嚼字的精读

语文中学生是从字开始理解的,数学阅读中尤其是要抓住关键字进行咬文嚼字的精读,对定义、定理、概念、公式等要逐字逐字的阅读,理解。数学语言比较精简,逻辑性较强,对某些关键字词可以先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再从数学的角度让学生去阅读理解。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循环小数”,可让学生先理解“循环”的意思,再进行阅读,从数学角度理解“循环小数”。在精读中理解其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即方程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再比如题目中经常出现的“照这样计算”就要理解“这样”具体指的是什么?再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中“任意”这一关键词,从而得出半径可以有无数条。在精读中弄清楚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弄清楚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概念的差异,比如数学中的“距离”、生活中的“距离”。

2在阅读中进行数学语言的转换

数学语言主要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阅读要让学生会互相转换。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这一文字语言要让学生能转换成图形语言“直径也是圆心角”。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中经常出现的“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这一文字语言也让学生能够转换成线段图这一图形语言。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下册“ab”这一符号语言让学生能够转换成文字语言“直线a垂直于直线b”,同时能够转换成图形语言,即能够画出直线a垂直于直线b的很多种情形。再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表格:

学生阅读、填空后能够将这一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静态的文字、动态的阅读

阅读就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的统一协调过程,在数学教学的阅读中,动态阅读尤为重要。在阅读时,让学生动手补充完整省略的部份,动手激活静态的文字,展现知识的脉络过程,允许、鼓励学生讨论,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提出、展示与教材中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

0.25x+0.2x=4.5

0.45x=4.5这两步之间省略了(0.25+0.2)x=4.5这一步,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补充理解。

2x-32=8

2x-32+32=8+32为什么可以进行这样解?

特别是对例题的阅读,更是需要学生动手把静态的文字动起来,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让学生制作学具,在阅读中动手操作从而理解圆和长方形的关系,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而不仅仅是能够根据公式计算。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亿有多大”这一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动手操作、测量、计算,从而得出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在教材中更多的是以方程为手段来进行解决,也鼓励学生用算术方法进行不同于教材的解决处理。

4拓展阅读、感悟数学文化价值

新课程标准赋予数学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要用数学的悠久历史来展现数学文化的丰厚背景,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来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现代的文明成果来展现数学文化的功能价值,用数学的美学价值展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借助课外资料,网络搜索来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演绎数学历史的过程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感悟探索的精神,在了解数学的现代文明成果中激发社会使命感,在挖掘数学美育功能的过程中领略数学的奥秘,在应用与探索中培养发现意识和形成科学求真的精神。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课本每册教材中都有的“你知道吗?”内容可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从而感悟数学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5相互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让同班学生之间、同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作业阅读、试卷阅读。一是阅读别人的错题,思考错的原因及地方;二是阅读别人的对的部分,与自己的进行相互对比。通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篇10

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99-01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中华瑰宝,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往往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苏教版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古诗资源,其选编非常有特色,涉及多种题材,诗词中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深挚的情感。语文教师教好古诗词,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的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课堂,贴近诗词表达的内涵,激发学生品读古诗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组世界各地著名的瀑布图片,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们观赏,并适时提问学生这些瀑布有哪些特点等。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观看和谈论兴趣,笔者接着将教学重点放在有具体文字说明的庐山瀑布图片上,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描写瀑布的,由此顺利地完成课堂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鸟叫声、风雨声和花落的动态图,在课堂上一边播放声音,一边让学生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氛围中,再依次播放百鸟齐鸣、夜晚风雨、花朵凋落的图片,从而利用声音和图像完美地呈现整首诗,避免了直入主题带领学生读诗、翻译诗歌的方式而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读古诗文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诗言简意丰,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诵读方法,体会出作者通过诗歌渗透的情怀和人生志向。古人创作诗词往往讲究韵律感,遵循严格的诗歌格律、押韵、平仄规律,学生学习古诗时首先要反复诵读,方可感悟诗中的意境之美。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诗词,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感悟诗词的抑扬顿挫和明朗的节奏感,同时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诵读方法,诵读含有悲愤、慷慨等感彩的诗歌时应重读诗句,如读《春望》时要字字铿锵;诵读快活、热忱的诗歌时应用轻读,如读《小池》时就应该用轻快的语气诵读。其次,要由字词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古诗往往用一个字或词就能表达深刻含义,教学中要紧扣古诗内容,抓住“诗眼”领悟古诗内涵。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每一句诗的意思,然后点出诗眼为“忆”字,并创造出让学生去“忆”自己亲人的情境,以此来体味诗歌中诗人的真切情感。再次,通过诵读梳理诗中的意象,有利于展现诗歌意境。意境实际上是由不同意象组成的一个想象空间,而意象是寓情于景的具体表现,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塑造了不畏风雪、傲然开放的梅花意象,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再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眼中梅花的性格特点,分析梅花这一意象时,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坚持长期诵读,学生培养了语感,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转换体裁消除古诗学习的枯燥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是记叙文式的叙述方式,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将诗歌转换成记叙文,便于读懂和理解记忆诗歌。如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来整理古诗的创作要素,时间是二月天,地点是拂堤,人物是儿童,起因是散学归来早,经过和结果是趁着东风放风筝。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可大胆发挥想象力,续写一个儿童在大自然的草地上放风筝的广阔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变换诗歌的体裁重写古诗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古诗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意涵,揣摩诗人创作古诗的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