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文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7:04

最经典的文章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4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诵读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小学教材课文中,不乏大量经典的文章,不仅起到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情感感悟、知识积累的优化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为有力的指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一些经典文章的教学要积极的开展诵读两方面的推动,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经典的文章或者段落进行记忆,并通过诵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优美结构和深刻情感。

而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学时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惯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继而造成整个经典诵读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继而在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优化整个教学工作,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究与梳理,继而发现现阶段经典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1.机械化教学与被动式背诵,诵读教学只注重表象。在教学任务中,经典诵读文章往往作为考试的重点,继而影响到学生升学应试的竞争力。在现阶段,由于传统应试教育下教学方法的惯性,教师对于经典诵读文章仍然采取机械化教学与学生被动式背诵的方式。遇到经典的文章段落,教师直接布置熟读任务与背诵任务,学生机械化的朗读,被动式的记忆,最后在考试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填空和习题解答。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实际来看,整个机械化的并不能够让学生认真的感悟经典文章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累赘”,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工作也只是注重了表象。

2.诵读未体现“诵”,课堂教学不完善。经典诵读主要表现在诵这一个特点上,朗诵、背诵都是为了将经典的内容进行记忆并以最佳的姿态表达出来。而现阶段,除了基本的阅读以及背诵外,小学阶段的诵读课很少能够将诵这一特点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不完善,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机械化讲授,学生很难领悟到诵读的妙趣。课堂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越少,学生课堂参与的越少,对于诵读的领悟越少,继而诵读课堂教学也更加的不完善,因此现阶段小学语文诵读的诵还未完全体现。

3.诵读课知识应用不全面,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由于在机械化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经典文章的阅读往往只是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因此对于经典文章的诵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考试和最后的升学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章的内涵主旨、表达手法以及经典段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能力没有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点点的提升。因此,整个诵读课知识应用非常的不全面,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突出。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的机械化与学习的被动化、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诵读课的教学效果,还对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产生了障碍。因此文章结合前期分析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本节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

1.积极开展主题诵读课,让诵读变成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诵读课的机械化教学与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往往是因为学生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以及诵读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继而将诵读课变成以此主题情感表达的过程。例如《母亲的恩情》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Y合家长会、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等等来开展文章的诵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可以赞美母亲恩情的段落进行朗诵,以经典的段落表达对母亲恩情的感谢,继而让学生有感而发,诵读出感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段落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母亲的实际案例,进行模仿写作,不断的拓展整个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继而以课程主题为引导不断的丰富诵读课的教学内容,改善传统诵读课教学的实际面貌。

2.积极开展班级小活动,以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督促学生主动探究诵读奥秘。很多时候,教师在班级中要求学生开展经典段落诵读时,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者是为了基本的课堂作业,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正确的对待诵读课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语文单元安排,在经典文章教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以班级活动契机,开展例如“小小朗诵家”、“听听我的故事”等诵读比赛,并让班级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积极的派出代表参赛,则整个诵读变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法宝,班级学生能够主动的去练习朗诵、背诵文章、感受文章的情感,继而做到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式学习局面得到改善,诵读课的诵也能得到体现。

3.积极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以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诵读课蕴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优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经典的语句或者作者的构思,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将诵读课与作文课相对接,让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在诵读经典佳句的同时进行模仿写作,尝试借用优美的语句,以及相关的思路,来优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

最经典的文章篇2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更是对古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是大有裨益。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教学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整理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

2、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3、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二、诵读经典的内容

在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每学年,每位学生定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教师在选择诵读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人文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既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更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其次,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艺术性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启动视觉和听觉多个感官通道,选配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

3、生活性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如,当教师提醒大家看书要有思考时,有的学生马上会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此来为教师总结。在学生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

三、诵读经典的方法

“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在于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心理学家卡尔・希修教授语)也就是说记忆的方法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记忆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提高诵读效率。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如背诵《道德经》时,开始可整理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外每天背两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时间把它们化零为整,“组装”成篇:首先让学生一天复习十章,要求连起来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让他们二十章连起来背,再用两天让他们四十章连起来背,最后一天背诵整篇《道德经》。这样,一本《道德经》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诵读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让他们终身受用。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最经典的文章篇3

我读经典如“初恋”

陆春祥写书名字一向讲究,此番取名《字字锦》,意在表达“书中选读的内容,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字字锦》全书30万字,选读12部经典作品,按历史时间轴分章,春秋战国前后《列子》、《荀子》,西汉《淮南子》,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唐朝《贞观政要》,宋代《东坡志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明代王阳明《传习录》、刘伯温《郁离子》、朱国祯《仿洪小品》以及乾隆读书笔记《历代御批通鉴辑要》都在其中。全书从现代视角加以通俗易懂的演绎,不掉书袋、不落窠臼,观点常常出人意料,甚至给出与教科书、传统习惯思维里不一样的另类解读。

擅写杂文的陆春祥“转型”解读经典,是因为开始的时候读了洪迈《容斋随笔》而引发的写作动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初读经典,五年前,他又重读,并一气写下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两个时间段里,他对经典名著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读书后所留下的感悟描绘成文字也成了一位学者对名著的尊重与推崇。这样,12部经典作品的另一番理解便与大家见面,这虽是个人独到的见解,实则是一种学习经典、分享经典的方式。

在陆春祥看来,与其说《字字锦》是带有作家个人印记的读书笔记,不如说它是带我们步入阅读经典之门的“引领之作”。“好书太多,生命有限,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又有价值的好书呢?读书随笔,是对经典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

艺术汇陆春祥

艺术汇=iaRt陆春祥=陆

iaRt:据了解,“字字锦”本身是一个词牌名,为什么选它作为这本书的名字?

陆:名就像一座大厦的整体结构。《字字锦》是一部读经典的随笔,但是,它又带着个人鲜明的思想印记,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些锋芒和机趣的。从字面解释,书中选读的经典,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这其实是一个词牌名,只是不常用罢了,但它和本书表达的内容,非常贴切。但有一点要声明,并不是我写的都是字字锦,我写的如果能有几节,哪怕是几段几句让读者喜欢,并引领读者去阅读其中的经典,那我就知足了。

iaRt:你一再强调要“自己精读”,不要“道听途说”,“精读”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陆:这其实是个方法问题。如果,你的古文功底比较好,那可以选择注释的版本,一边通过注释,一边理解,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原文,读多了就不难了;如果理解原文有些累,那么也可以找有翻译的白话文阅读,原文,译文,一边阅读,互相对照,在对照中理解。阅读经典,千万不要贪多求快,要精读。很多经典,原文字数并不多,却要读一辈子。

iaRt: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人们在面对经典,面对名著的时候,怎么才能最好的理解。

陆:阅读其实是和作者的一种对话。好的阅读,是自己的体验和作者的观点能实现激烈碰撞,这样就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

iaRt:除了阅读和写作,你还任职于报社,在这之外,你业余有什么爱好?

陆:我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乏味得很。我住运河边上,过马路就是。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走运河,我们把它叫做“走运”。还有就是,我平时在练习吹萨克斯。

iaRt:之前创作杂文居多,而这次为什么想做这么随笔性质的书?

陆:有专家说,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国仍是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国家。甲骨文开启了中国人的阅读之旅,我们就是通过阅读来传承文化的。中国人爱读书,并且有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是对知识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其实,从这个角度讲,我选读的经典本身就是读书笔记。

最经典的文章篇4

一、开发资源,提供阅读经典的有利条件

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经典书目的阅读。近年来,我国对经典书目的阅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包括:第一,书籍的资源不足,来源比较单一;第二,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三,没有良好的阅读指导。受我国传统及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还是相对较大的,学生由于繁重的课程而疲于奔命,压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经典的阅读。同时,学校对于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学生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文化课程上,而不应该放在阅读上,所以,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书籍购买,学生也就没有书看,更别说老师在阅读上给予指导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开发资源,为阅读经典提供有力的条件。在班级内,可以建图书角,购买经典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图书馆也要形成定期更新书籍的制度,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社资源的效能,使用电子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经典。我们要把班级、学校和社会上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要对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同时,还要有专职的阅读课老师来指导学生,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专门的阅读讲座,对文章进行精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学校和教师要切实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品味经典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的领会其中的真谛,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指明道路。

二、立足课内,开拓经典阅读视野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改革,教材已经比较完备,其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比较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要立足课内,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不断开拓经典阅读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本中的经典文章为起点,结合课外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将学生引领到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我们要对课内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十分经典的,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课内的经典文章,联系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通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一步地体会文学大家的风采,学习经典,体会经典。再比如,一些国外文豪的经典经过了翻译,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就可以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意蕴深厚的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有序指导,有效地开展阅读

最经典的文章篇5

既然已经有了美好的开始,那就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用智慧续写这部名叫“中华文明”的经典,用博爱创造华夏子孙幸福的明天!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材料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材料一

读了十余载的诗书,难免也学着许许文人墨客为经典下下定义。不知觉地也沾上了几分死读书的浑气,别人说的经典与我无关,经典与我的相遇一定是第一次翻开一本书的第一页,那本书带给我的一种耐心,鼓动着我慢慢品读它的味道。

经典容易让人掉泪,不错,正如巴金所说,我落了泪,但是我落泪之后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的身体里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别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经典是对这个社会有所启迪的。

阿Q是一个经典,我想鲁迅这个“男人”,难以忘怀自己的寂寞与怒意,在自己的世界中自我拉扯,要不怎么就造就了阿Q这么经典矛盾拉扯的形象呢,阿Q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是因为封建社会对人造成心理的畸形影响,充满奴性的中国人民和冷漠、无反抗、麻木的封建思想。一个小小的`阿Q,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农民水生火热的苦难。

经典是对现实有所教益的。我一直很欣赏阿Q的精神胜利法,乐观的面对生活。我想,与其这么多大学生抱怨就业难,工作苦,不如回到书本,品品啊Q的精神胜利法,放低自己的位置,感谢每一缕阳光。但是我想,经典最后阿Q的死是最好的结局,我们哀其不幸,却远远地怒其不争,他把精神胜利法最为对生活的妥协,阿Q短暂的一生太苦,太悲,这种悲哀是全人类的悲哀,是一个可怜生物之群的缩影,这个民族也必定也是悲哀的,我想经典阿Q还是活在书里的好。

我想,没有经典作品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民族,有了伟大的经典作品,我们却没有去保护,去热爱,去阅读的民族是最黑暗最无望的民族。

现在,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大量的新型媒体使纸质的图书失去了市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容不下慢节奏的阅读,缺失了现实的动力,一些原创者灵动的源泉也逐渐枯竭了。我想,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文安静的大环境,而我们缺少也正是我们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纯朴的快乐。

微博上有一句话觉得很赞,钱可以决定你旅行的远度,心决定你旅行的高度。我想,所谓品读经典需要的我们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心静,读书。

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材料二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这天地间有这样一部大气大成的经典:它以人类千年的文明为书页,以自然永恒的真理为书脊,以人与自然复杂的统一为线装订成册。感谢老师将它交给了我,感谢生活用它教育了我,感谢社会天天在上面增加着批注。下面,请允许我荣幸地将它一章章打开,和您一道来品读这部经典。

当你翻开第一章,标题是几个力透纸背的朱红篆字:阅读开启智慧之门。“读书,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的哲言引出了本章的讲述:从悬梁刺股到囊萤映雪,从韦编三绝到凿壁偷光,从中山先生流亡窘迫中仍用来买书的数十英镑,到富兰克林装满书的背包……这些事例让我感慨尤深:凡成大器者,无不以书为师,与阅读为友。是啊,正是凭着阅读这双翅膀,我们的思想才能穿过仁爱非攻的诸子百家,来到“理学”、“心学”宏辩的“鹅湖之会”,最后停落在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爱上;正是凭着阅读这双翅膀,我们的心灵才能飞过“关关睢鸠”的《诗经》,与李杜交流盛唐的风骨,最后停靠在曹雪芹“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红楼梦》里。慢慢合上这一章,我意识到:正是凭着阅读,文明得以传递,智慧得以传扬,自我得以成长!

再翻开第二章的封页,几个黑色正楷字凝重而醒目:小心阅读戗害智慧。下面是叔本华的一段警语:“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我猛然警觉:不错,阅读可以将读者的思维点亮,也可以将读者的智慧埋葬!

智者读书,书是智慧的凝结;愚者读书,书是字符的堆砌。以智慧为伴,我们的阅读才不会只看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你会发现八股文的角落里确实藏着“吃人”二字;以智慧为伴,我们的阅读才不会到处是情场的眼泪、职场的抱怨,你会发现《物种起源》《时间简史》其实也美不胜收;以智慧为伴,我们才不会老是《向左走·向右走》与《蛋白质女孩》《第一次亲密接触》结果《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你会经过《红与黑》的考验和《百年孤独》的反省懂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沉重地合上这一章,我醒悟了:智慧地阅读才能为你带来智慧。

再继续翻开下一章,绿色的格调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封页上用行书题写着:阅读仍需行胜于言。此章开宗明义:“阅万卷书,读万里路”。阅读不仅是读书:读书为一,读人为二,读自然为三,三位一体,方可以孕育和生发万物的智慧。是啊,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调研路上的艰辛,支教路上的温暖,呵护花草时的感动,不都是另一种阅读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吗?阅读,也只有走出书本的象牙塔,与人生、与社会、与自然喜结良缘,方能和智慧真正地牵手。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同胞们,合上这一部旷世经典,我不禁想起了中山先生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今天,我们两岸同胞也正是在用阅读来找寻两岸和谐发展的大智慧!既然已经有了美好的开始,那就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用智慧续写这部名叫“中华文明”的经典,用博爱创造华夏子孙幸福的明天!

谢谢大家!

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材料三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阅读经典,你还会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李白雄奇瑰丽的诗笔,把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清丽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还有那边塞的冷月、那大漠的孤烟、那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壮伟、那江南的温婉……你怎能不倾情祖国的河山之美。

阅读经典,你还会感受到慈母温暖的目光以及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或看见朋友或踏歌而别,或把酒而叹;或体察到离别时又有前路无知己的孤寂……

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撷英粹精。让我们从小选取一些经典篇章来阅读,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不要紧,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会豁然顿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气贯注于你,中华文明的特质熔铸了你。你,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材料四

曾经,在我的小小的天地里,有过难以细数的快乐,有过淡淡的忧伤,有过幻想……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每天都可以畅游在自己的小“幻想”中。我感谢它们让我拥有过难忘的童年,让我拥有了如此色彩斑斓的一个童年……说到这一切,还得感谢陪伴我走过一路的朋友——书籍!

从小时候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人鱼小姐,我学会了善良;从小学时的《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我学会了勇敢;从初一时的《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忠义、坚强……渐渐地,我在读书中不断地收获成长。

纵然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但最让我流连的始终只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这本书还静静地躺在我的枕头边,每天万籁俱寂的时候,我枕着它入睡;早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时,我总是不忘先向它打一声招呼。

人的一生当怎样度过才会有意义呢?保尔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向我们证明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块坚强的“钢铁”。在他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能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钢铁是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很坚硬。保尔,而你就是这块钢,你以钢铁般的毅力大了一场又一场的胜战,让我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你敢于向命运挑战,乐观地生活着!

最经典的文章篇6

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文学批评繁荣,文学逐渐摆脱功利的束缚,不再仅仅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教,而是开始慢慢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述逐渐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形成独立的文学经典观。魏晋时期,思想活跃,儒学式微,道家、佛学等各派宗教盛行,这样宽松的思想环境为文学观念的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对于经典的观念,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此时期文学理论最高成就的体现,其对于经典的看法也最系统和深入。《文心雕龙》在前人基础之上,将原道、征圣和宗经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发挥,在中国古代经典问题的讨论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前人一样,刘勰依然是首先从思想上肯定儒家经典的思想价值,他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而道是文的本源,古代圣人创作文章是为了表现道,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教化、治理国家。其在《文心雕龙•原道》中云: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同时,刘勰又认为,经典不但是后世文章的渊源,而且还在思想及艺术上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标准,是后世文学作品的典范,将经典的文学意义提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其在《宗经》中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又云:“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看出,刘勰不仅详细地剖析了后世各体文章与经书渊源,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文学创作审美角度的六标准,即其所谓的“六义”之美:感情深诚而不虚假,风格清朗而不繁杂,记事信实而不荒诞,思想正直而不回曲,体制要约而不芜秽,文采美丽而不淫滥。因此,可以说文学意义上的经典及明确的艺术标准始于《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为南朝文论又一力作。此书是中国文论史第一部诗学专论,总共评述了汉魏至齐梁的122位诗人,且将这些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诗人的品评,树立良好的准则,对当时的诗歌创作起指导作用。钟嵘对所评诗人进行品第的区分本身便体现了一种文学经典意识,被其列为上品的诗人如曹植、陆机、谢灵运等,都是钟嵘心中经典诗人的代表。钟嵘秉持的是文质兼备的文学经典原则,因此,在推崇他心目中经典诗人的同时,依据这一原则,对他们表现出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无形中也就树立了他的文学经典标准。如他赞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真正做到了思想和文辞的完美统一,是经典诗人的最高成就代表。

《诗品》还突破了儒家经典的束缚,站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正视并高度评价五言诗的成就,其云:“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这无疑是对以往论诗以《诗经》为标准、重四言的传统诗学观的修正和挑战。可以说《诗品》是第一部以文学经典的视角分析诗歌的著作,在古代文学经典及经典观的形成与独立中意义非凡。魏晋六朝时期崇尚古代经典虽然是主流,但也同样有别调。代表性人物是东晋葛洪,葛洪继王充之后,又对崇古抑今的风气进行强烈批判。其《抱朴子•尚博》云:又世俗率神贵古昔而黩贱同时……虽有超群之人,犹谓之不及竹帛之所载也;虽有益世之书,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是以仲尼不见重于当时,《太玄》见蚩薄于比肩也。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所患矣。他甚至认为今胜于古,其《抱朴子•钧世》云:“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他觉得《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在文辞方面逊于两汉魏晋时期辞赋。一方面抨击了贵古贱今的传统,对古代经典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对文辞的重视,从文学的角度对著作进行评判,颇具进步色彩。

二隋唐至宋,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

其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以往经典的问题。在这几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性也更强,而传统儒家经典的文学经典地位,也得以凸现和巩固。第一次大规模的复古运动发生在诗歌领域。经历六朝诗风和文风的浮华之后,初唐陈子昂首先举起复古大旗,其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言:“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这里,陈子昂表达了对晋宋以来,尤其是齐梁颓靡不振诗风的不满,大力提倡风雅、风骨与兴寄,要求保持《诗经》的风雅传统,学习汉魏诗歌刚健、质朴的风格。很明显,他是将《诗经》、汉魏诗歌当成诗歌创作的楷模,即他心目中不可动摇的文学经典。他的矛头是对准初唐盛行的片面强调文采的浮靡诗风,因此,经典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和法则,同时也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对唐诗的风格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复古与革新便交织在一起,对唐诗创作高峰的到来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盛唐名家都主动从传统中寻求汲取创作营养,如李白就是陈子昂复古论的直接继承者,他一生钟情古风,而且也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其他诗人也是从传统中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由此一来,诗坛为之一振,尽扫齐梁余风,这不得不说是复古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次复古浪潮在中唐开始席卷,这一次是在散文领域展开,矛头指向了六朝以来产生的一种新文体———骈文。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质朴,内容充实,而且极富思想性,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然而,六朝时期,随着骈文这种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美的新文体的产生和兴盛,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丧失殆尽,这种不良文风一直延续到中唐。面对社会的矛盾、文风的凋敝,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华艳丽的骈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韩愈首先吹向复古号角,他在《答李秀才书》明确表达了他的主张:“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其辞;通其辞,本志乎古道者也。”很明显,韩愈提倡古文,不仅仅是学习古文的文辞和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古文之道,即里面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指儒家思想。韩愈十分推崇先秦两汉古文,在《答李翊书》中提到自己开始学习文章时,“非先秦两汉之书不敢观”,同时他还在《进学解》中,对他认为的前代经典有更为具体的说明:“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很显然,韩愈主张的学习面很广,不仅限于儒家的《五经》,还提倡学习《庄子》、楚辞、《史记》、扬雄等作家作品。以先秦两汉经典古文为标准,对文学思想性和艺术规范双重要求是古文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此次文学复古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是发生在宋代的诗新运动。此次运动贯穿整个北宋,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代表人物是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姚铉、孙复等人,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响应者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及王安石、曾巩等人,是此次运动的高潮。后期是诗新运动的完成阶段,以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为代表。此次运动以复古为旗号,以革新为目的,他们最初反对的目标就是盛行于宋初诗坛的西昆体和晚唐五代延续下来的颓靡文风。为了达到革新目的,他们主张学习古代经典:散文领域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韩柳古文,诗歌方面则以《诗经》、《离骚》、两汉乐府、建安诗歌及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诗作为标杆,主张以复兴古道改革文风与世风。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动机和背景与韩柳的古文运动颇为相似。以欧阳修为例,他非常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提倡从前代经典中追寻古道,《答吴充秀才书》云:“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很显然,对文学思想性的强调与韩愈是一致。因此,欧阳修对韩愈古文极为推崇,他在《记旧本韩文后》中叙述自己读韩文的经历和感受:“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诗新运动的领袖都如此,其他人对道与古文的重视可想而知,因此诗新运动可以说是韩柳古文运动精神的延续。

三明清时期的复古运动尤盛

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当中最具复古色彩的时代。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封建社会发展到末期,一方面,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另一方面,文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和历次复古一样,文坛的领导者们也想利用倡导古风反对不良文风,从古代经典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然而,明清时代的复古运动,并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取得骄人的成绩,相反渐渐走上了因袭和模拟的死胡同,从而也招来了强烈反对的声音。在流派众多、新旧思想交织、争论不休的明清文坛,围绕经典与反经典、复古与革新呈现出一道热闹非凡的风景线,从而也为古代文学经典的创作拉开了帷幕。明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要数明代中叶以后前后七子及唐宋派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主张散文学先秦两汉,古诗学汉魏,近体则学习盛唐。而唐宋派则主要是在散文领域,主张散文创作应该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唐宋名家,虽说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趋同的,即反对明初以来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及陈腐的八股文,从扭转文风的角度讲,此次文学复古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前后七子及唐宋派都没有能够处理好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而是一味循古,极少创新,因此,创新成就乏善可陈。如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在《答周子书》中说:“仆少壮时,振翮云路,尝周旋鹓鸾之末,谓学不的古,苦心无益。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可见,他将古人的作品看成是最高法则,认为这些经典之作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语言、修辞等方面都有一成不变的法式,必须严格遵守。这种匍匐于经典的脚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终究使得这次复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一味拟古,层层相因,遭到了明代后期力求抒写性灵的公安派、竟陵派等的强烈反对。如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就对当时盲目复古进行了猛烈批判: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客观上讲,袁宏道的批评是中肯的,也道出了前后七子及唐宋派复古的弊端。因此,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的成就远远高于明代的复古派。如果说明代复古派重在“复”的话,那么公安派则重在“变”,在复与变的争论中,前代经典的意义也较为客观呈现了出来。清代的文学复古流派更多,较有影响的,如诗词方面有清代前期的浙西词派、阳羡词派,散文方面则有清中后期的桐城派和骈文中兴派等等。但总的说来,清代的文学复古多以拟古为主,创作上成就不高,失去了太多积极意义,与前代的文学复古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故不再赘述。

四总结

最经典的文章篇7

一、课前安排初读,梳理文章思路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开课之前对文章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发现可圈可点的预习性阅读。初读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有个初步认识和大概的了解,同时,初读还要求大家去注意发现新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及时通过字典等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描摹表达方式,以便于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做好铺垫。我们可指导学生在初读时要注意找准文章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和经典段落,然后圈圈点点,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另外,为了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初读,笔者一般会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前为学生创设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我们在引导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先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情感倾向,然后再通过工具书将生词字查询、标注并学习掌握,如文章出现的一些陌生的动植物名字:油蛉、斑鳌、木莲藤、赤练蛇、何首乌、覆盆子等。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看到百草园中活生生的动植物,想象阿长讲的故事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深情的回忆和留恋。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上必须精读,吸取文章精华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后,我们就在教学实践中指导他们展开精读。因为初读时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和掌握了不理解的字词句,所以精读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式和灵活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启迪和智慧的经典篇章,更要让大家细细品味,认真精读,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视觉和理解力。精读过程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来感受文字的意蕴,玩味文字的优美。

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就非常适合作为精读典范。为了营造气氛,渲染情感,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最好先给大家充满感情地朗读示范。细细体味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动作描写,让学生感触亲切的语言和绵绵的韵味。作者截取最普通不过的一个镜头,这却恰恰点触到了人们内心的敏感部位,引导大家想起自己的父母,让细腻的情感汇聚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在心中缓缓流淌。要想突破本文的阅读难点,就要首先从“背影”这个关键词切入,接着和学生一起通过情境丰满、感情充盈的朗读,领悟课文的内涵和美感,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下延伸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的课堂时间很有限,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应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四、体味文章语言,学习表达方式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必要时,对经典的字、词、句用法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体会文字语言所创造的情境中揣摩体味语言文字的神韵,提升学生驾驭语言、品味文章的能力。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文中有经典的句子“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其中的“卧”字,拟人化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的情态。课文的重点词句,一般是文段和文章的总结、概括和主题思想,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这种关键词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经典的文章篇8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最经典的文章篇9

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有效、自然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他在其中的语言输入理论(theinputHypothesis)中探讨了人们习得语言的方式:人们通过理解稍难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原则)习得语言,而且输入必须足够(Krashen,1985)。换言之,要使外语学习获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言材料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外语学习就难以顺利进行。在中国英语语言环境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经典诵读——朗读和背诵经典材料就成了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它是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为基础的。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最佳的语言输入具有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and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要有足够的输入量(i+1)。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经典诵读就是可理解性输入,因为诵读材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精心挑选的,加之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这种输入无疑是学生能理解的。因此,经典诵读是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为达到灵活地用英语说、用英语写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

英语学习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而经典诵读就是语言输入过程,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言材料。但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即说或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经典诵读这一语言输入对初中英语写作(输出)的作用。

二、经典诵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作用

1.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1978)把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knowledge)。前者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后者指那些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并已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凭借这些知识使用语言,即语感。由此可以看出显性语言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可以直接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输出——写作。英语是由单词、短语、句子组成的,诵读英文经典必然能熟记公式化的短语,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随着经典诵读的不断增加,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材料也在增加,其对英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将日益提升,从而使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得到扩展。隐性语言知识越多,学生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马广惠,1997)。这样,许多英语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也逐渐积累,语言运用逐渐准确、规范,书面语的表达能力自然得以提高。可见,经典诵读能帮助我们积累必要的显性和隐性语言知识,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2.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作为中学的英语教师,我们在批改作文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写出来的句子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但总感觉怪怪的,有的甚至让人看不懂。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是用汉语思维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加之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匮乏,导致写出来的句子不够地道。而经典诵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化,其精华只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经典之中,其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不朽范例,也可以精选出数十百短篇以作代表。如能读透这数十百篇,则单字自在其中,文法自在其中,文艺自在其中,思想自在其中(王财贵,2005)。因此,诵读英文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外来文化,熟悉英文表达思路,逐渐达到对各种基本句型不假思索便能脱口而出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生写英语文章用英语表达思想时,就能游刃有余了。

3.有助于克服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迁移(transfer)是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分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对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起阻碍作用的为负迁移(Lado,1957)。我们知道,第二语言写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过程,这中间夹杂着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转换。英语写作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时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会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例如:

①iverymuchlovemyfather.(我很爱我的父亲。)

②Learnenglishisveryimportant.(学习英语很重要。)

这两个例子是典型的字对字翻译的中国式英语。由于目标语输入的严重不足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学生在写作中难以摆脱汉语的影响。他们往往用汉语构思,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再字对字地译成英语,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Krashen(1985)在其监控模式学说中提到,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经典诵读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积累写作中必要的显性和隐性语言知识,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监控和修正写作输出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从而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用目标语——英语进行写作。

经典诵读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诵读输入,学生不仅能更多地接触目标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学会用英语思维来思考,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能够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由此看出,经典诵读对写作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使经典诵读对初中英语写作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推广经典诵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三、推广经典诵读需注意的问题

1.确保学生的经典诵读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Krashen(1985)认为最佳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是有效的。他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而产生的,学习者理解了输入的语言材料,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输出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诵读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其可理解性。扬州市初中英文经典诵读的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分为美文、诗歌和歌曲三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可以满足初中学生各学习阶段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诵读材料开展诵读活动;另一方面,在学生诵读前,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文化渗透,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降低情感过滤,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诵读的内容(蒋祖康,1999)。这样,我们可以确保学生的经典诵读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它有利于写作输出的产生。

2.变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有效的语言吸收

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朗读和背诵了许多经典的文章,接受了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但如果这些语言材料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习得还是不能发生。因此,语言输入不等于语言吸收。详细来讲,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语言输入(languageinput)到语言吸收(languageintake)再到语言输出(languageoutput)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当输入变成吸收时,习得才能发生,才能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说或写做准备。Krashen(1985)把阻碍输入变成吸收的因素称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决定着学生接受输入的多少,即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吸收的多少。如果学生学习动力大,对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自信心强,那他们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弱,语言吸收就多;反之,语言吸收就少。因此,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运用讲解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碰撞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及时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以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降低情感过滤,增加语言吸收,促进二语习得。

3.创造输出机会,积极探索输出模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笔者在了解初一新生英语学习情况时,有些学生说他们在小学时每天都背单词但第二天就忘了,这是死记硬背而没有学以致用的结果。同样,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积累了很多语言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地输出,诵读内容也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语言输出环境和机会,帮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仿写句子或短文,选择经典文章中的名言或其主题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论述。王初明教授(2000)探索出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写长法”。比如学生在诵读了经典短文“aForeverFriend”(扬州初中中级美文)后,就可以以“Friendship”为主题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文章不限词数,越长越好。少讲作文法,不设框框,让学生放开写,以篇章带动段落的组织和语句的运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诵读是学生大量输入英语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典诵读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语言知识。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英文表达思路更加熟悉,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能够摆脱母语的干扰,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为了使经典诵读对写作发挥最大作用,教师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选择难度适中(初级、中级或高级)的诵读材料(语言输入),以确保学生诵读的经典文章是可理解性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把诵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语言吸收),进而探索多种输出方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atheoreticalmodelofSecondLanguageLearning[J].LanguageLearning,1978(28).

[2]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Ltd,1985.

[3]La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appliedLinguisticsforLanguageteacher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4]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马广惠.Bialystok的语言学习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1997(1).

[6]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7]王初明、牛瑞英、郑小湘.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最经典的文章篇10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是指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要回答两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和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文章作者如何展开思路,设计结构层次。在大阅读中,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读懂了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文意和写作思路也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关注文章标题,分析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信息都汇集在标题中。通过关注标题,揭示文章意义;正确概括段意,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和写作内容;关注文章注释和写作时间,明确文章写作背景和写作时间,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课文的主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高中生受各类思想的影响,通过课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人生引导,理解作者的博襟和崇高品质,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书71种,涉及数学、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作家”称号。罗素一生经历了多次婚姻变故,但罗素是真诚的,他一直在追求爱。罗素一生坚持为公众进行良知辩护,在1961年甚至因反战静坐而被监禁两个月。

二、重视技巧,奠定基础

文体写作技巧是语文工具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大阅读深化的基础,重视大阅读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为大阅读深化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大阅读教学中,教师把握文章体裁,梳理出不同文体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顺势而读。如小说有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如何渲染环境、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就是小说大阅读的重要基础,也是解读叙事类文体的重要流程。掌握文学技巧,主要是了解章法结构和修辞,解读作品的叙述逻辑顺序、辞章和文字美,看作品设计的用意。

如《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是一种议论式随笔,开头总提文章主旨,中间三段进行具体阐述,在课文的最后再总结。在行文中,思路是这样的:总提人生追求,归纳作者的追求,明确作者“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对无穷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恰恰是这三种追求,使得作者套哦又痛苦;分述追求的理解,渴望爱情,因为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能见到天堂;追求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因为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来人,全球性的贫穷、孤独和痛苦,最后表明态度,值得为之而活着。

三、巧用经典,培养能力

经典阅读,跨越古今中外,带领学生体验各种情感、思想、生命、人文内涵。通过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作品中词语、句子、思想和作者态度,通过整体把握经典,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作品,理解作品写作背景、思想倾向和主旨,分析作品结构,统领作品主题。然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品味作品,欣赏作品,判断作品价值。

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中,分析三种追求的理由时,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名句,如追求爱情――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学生在课文理解中,讨论归纳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概括作者追求的原因,分析追求之间的内涵关系,结合自己的感悟,谈一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课文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让学生从作品中得到启示,明确人生方向。

“大阅读”以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大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重视技巧,奠定基础,巧用经典,培养能力,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强调学生阅读整体感悟和文化积淀,养成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使他们成为“阅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