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0:05

心静的诗句篇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为一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创作的一首抒写心境的佳作。它以浅近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广受赞誉。清人徐增说:“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而庵说唐诗》)清人吴蜒亦云:“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唐诗选胜直解》)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许多研究者认为,此诗抒发的是李白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悱之情与孤独之感,如宛敏灏、宛新彬说:“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安旗也说:“在孤独寂寞中,向大自然寻找慰藉;业已找到的慰藉虽然给了人一些快意,却并不能真正消除人心深处的郁愁。这就是《独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内容。”(《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应该说,此诗确实彰显出一份孤独,但却并非怀才不遇者郁结于心无从排解的孤独与寂寞,而是令诗人恬然沉思、属于诗人自身的诗意的孤独。

开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浅显素淡的文字写天上的鸟儿们高飞远去,渐渐杏无踪迹,辽阔的长空一片孤云悠闲地慢慢飘远。“尽”字既点染出群鸟喧闹而逝的形态,也烘托出喧嚣退却后环境的安宁;“闲”字则既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孤云悠然飘离的情态,也衬托出作者心境的闲适。

开篇两句在透露出诗人举目观望的同时,不仅勾勒出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面“相看两不厌”作铺垫,也拓展了读者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这两句是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外似写眼前景,令喧嚣而逝的群乌、飘离而去的孤云与兀然独坐的诗人构成强烈反差,实则不仅凸显环境的幽静,而且亦在此处设置一个悬念:诗人独自一人,是否回想起自身所经历的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而内心充满无法言说的孤独?诗至此形成了一层转折。

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并转出深远的情思,既将诗意推至一个新境地,也指出虽众乌高飞,孤云独去,身无佳友亲朋在侧,但诗人此刻却拥有一份可与敬亭山同悲欢,令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的诗意的孤独。如果说“首两句已绘出‘独坐’神理”,那么“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日‘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独’字,倍觉警妙异常”。悠然独坐的诗人,在静思冥想中与寂然耸立的敬亭山忽然神会,“相看”二字后着“两”字,不仅言明诗人与敬亭山对若宾主,更赋予诗人所静享的此种孤独以诗意。“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唐诗选胜直解》)“只有敬亭山”一句,语意虽着重强调“除却敬亭山,无足语者”,但却令“‘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唐・皎然《诗式》)诗至此戛然而止,却意蕴悠长,引人遐思无限。

心静的诗句篇2

如:①以动衬静,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②化静为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③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④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常见的问题如:1.本诗运用了哪种描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本诗用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简要分析诗歌在描写景物动、静上的特点?那么答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总写,写出诗歌使用的动静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再分析动态景物、静态景物的特点;最后,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试题解读:如刘攽的《雨后池上》,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答案示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心静的诗句篇3

关键词:松尾芭蕉王维俳句绝句意境

唐诗中的五言绝句是一大特色,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少见多,有着平仄押韵的韵脚,流传广泛,一直被世人所传诵。俳句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简短的一种韵律题材文学诗歌,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传统形式之一,在日本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绝句诗歌和日本的俳句都对世界的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更是以简短凝炼的语言营造出了深邃的意境美,传递出深刻的主题思想,一直被后人所称颂,下面我们将从诗人松尾芭蕉和王维的个人生平谈起,选取各自的代表作诗句,对其中营造出的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做出详细的探讨。

一、有关俳句和唐诗绝句的基本常识

俳句是日本格律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也是诗人通过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等用凝炼的语言通过十七个音节表达出来,律诗一般采用五七五的格式,非常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伴乐演唱。唐诗中的绝句又称为断句,常常“截取律之半”,主要是为了方便吟唱。唐诗中的五言绝句常常是节奏紧凑,一二四押韵。亦有仄起,平起二格。唐代的绝句诗歌起源于汉代的乐府诗歌,深受六朝民歌的影响,一直到了唐代,和近体律诗成为了孪生姊妹、并蒂双花,凭借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中国的诗歌文坛之上。因此,俳句和绝句都有言短意赅、适合吟唱等特点。

二、有关松尾芭蕉与王维个人生平的相关概述

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诗歌的创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左右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当我们对某一个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诗人的个人生平做出有效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俳句和绝句诗歌的意境美之前,我们先对松尾芭蕉与王维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从而加深我们对两位诗人诗歌中意境美的把握。

(一)松尾芭蕉(公元l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原名宗房,早期号桃青,而后改为芭蕉,又名曰钓月轩等。少年时代的松尾芭蕉成为了其嫡子主计良忠近侍。良忠自幼酷爱文学。宽文七年(1667年),良忠因疾病而夭折,当时宗房二十三岁,这让宗房对人生更是感慨万千,于是辞别了王家,进入到京城季吟的门下做了一名谋士。元椽七年(1694年),在结束了两年的静居生活以后,芭蕉再次开始了自己的长途旅行,途经伊贺,奈良,大阪等地,在罔女亭的文会上突然病发,尽管有门人的精心照顾,病情还是毫无起色,十月十二日病逝在大阪的客舍。芭蕉正是因为“町人”的出身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才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让他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迎合了俳句被广为流传的要求,这也正培养出了他俳句之中意境优美的灵感和特点。

(二)王维(公元70l-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王维九岁就知属辞,和自己的弟弟王缙齐名。王维在年满十五岁以后就已经做了很多出名的诗歌,主要有《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王维十九岁,便进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这些著名的诗歌都是在这期间进行创作的,王维个人精通佛学,擅长绘画和音乐。在王维创作的自然山水诗歌之中,经常有着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意象玲珑。王维一生创作的诗歌颇多,被后人所传诵的诗歌也是多之又多,例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送邢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最为出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为《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其中都描绘出了深邃的意境美。

三、对松尾芭蕉与王维诗歌中意境美的解读

在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绝句均对自然景色进行了描写,以静写动,用动衬静,用词恰到好处,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回味悠长的闲情雅致。诗词语言细腻生动,让人充满了幻想和憧憬。二人诗歌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根据这种模式进行创作的俳句占据了松尾芭蕉诗歌的绝大部分。比如: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译文)这一首是松尾芭蕉俳句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这首诗词,正冈子规是这样进行评论的:“芭蕉经常独自一个人居住在深山的茅草屋中,一直苦心钻研世间流行的俳谐。因为逐渐走向了陈腐的状态,这为贞德俳谐的兴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贞门也同样陈腐以后,谈林俳谐就凭借着诗词中独特的意境也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然而谈林也只不过是流行一时,最终还是没有永久流传下来。俳谐提倡新的改革,创作中开始使用长句法,中间夹杂着汉语,逐渐去除了贞门俳谐中的滑稽和洒脱。我门下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俳谐诗句,有时候我也会进行这样题材的创作,可是长期使用这种题材进行创作,久而久之不免会觉得厌烦,然而此时俳谐的创作也不能重返谈林的鄙俗,更不能效仿贞门的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使用一种新的题材才可以让读者和作家更为喜欢。那么在创作中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要使用那些显而易懂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所以要想运用这十七个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需要尽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用的事物和言语。可是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俳句的创作呢?芭蕉的脑海就像是蒙蒙的大雾一样,怅然而思,经常为此寝食难安,这时突然从窗户外面传来了青蛙跳进古池之中的声音,这时候就在芭蕉的耳旁响起了‘蛙跃入水声’这样一句。芭蕉这才恍然大悟,稍微低头沉思以后就满脸的欢笑。”这是一段关于对芭蕉创作这一段诗句时心情的猜想。松尾芭蕉也把这首俳句作为新诗的第一句,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从这首俳句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某个地方的千年古刹之中,庭院里面有一口千年的古池,古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脆欲滴,古刹的周围是那样的寂静,静得那样出奇,甚至连一丝风声都不存在,突然有一只青蛙“扑通”一声跳进古池之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那样地让人心醉,此刻之境连水中的仙女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而惊醒,这也许就是松尾芭蕉俳句所营造的意境美所在吧。

此外还有一首“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从诗词的表面上看仿佛是一首消极色彩的暮秋诗词,然而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首诗词解读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吟咏春光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天地之中别有诗意活泼洒脱的生活趣味。“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译文)这一句写出轻快的动作,表现出了松尾芭蕉旅游途中的愉快心情,尤其是在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满山的松树,这一句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晴和的冬日,苍鹰在松林之上盘旋的雄伟景象,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也说明了松尾芭蕉细致入微的观察。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的是一幅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让读者在一派清新宁静并且生机盎然的山水之中感受到幽静的甜美,在王维另一类的山水诗中,则是通过对远离尘嚣、清幽宁静的大自然的描述,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空寂的禅意和人生追求,例如《辋川集二十首》中,在高度宁静的山水意境中表达了诗人自甘游乐在山水之间的情怀,在《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歌中则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大自然中对空静之美的感悟,同时王维还善于在动态之中捕捉自然的景色和风光,并且在诗歌中营造出色彩的层次感,诗歌的意境,体现了人景交融的特点。在王维的笔下,山水田园的风光明净,峰峦叠翠,田园生活也安详悠闲,是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用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阳在林中青苔上的光影来对山林中的空寂清幽进行描绘,可以说是有声有色,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向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让人回味无穷,余情浓浓。

四、结语

俳句和绝句都属于诗歌的特别题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我们选取了日本松尾芭蕉和中国王维的若干山水田园诗歌为载体,对诗歌中诗人所营造出来的意境美进行分析,从中我们或许可以获得创作的启迪和灵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是为同行日后的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加深对中日诗歌的研究,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谢六逸.日本文学史[m].日本:东京堂,1991.

[3]彭恩华.日本和歌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心静的诗句篇4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心静的诗句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21―0073―0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目如诗歌的眼睛,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切入点,通过题目可以透视到诗歌的内容。本诗的题目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本诗的主题内容,一座古老又古朴的寺庙禅院,全诗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独特胜景来写的。而寺庙从意象来看毫无疑问是容器,寺庙一般是由围墙或院落环绕的殿宇和禅房组成,其中容纳着修身养性的僧人、佛像、经书典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包容、能包容的容器,符合容器――内容的模式。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阳光普照山林。诗人从晨游山寺起笔,在第一句就用到了一个“入”字,而我们通常把进入一个空间称为“入”,这反映出诗人的用词是和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不谋而合的。在第二句中,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礼赞佛宇之情。阳光作为本诗中最大的背景,实际从意象上讲也是容器。阳光可以是填充的内容,比如当阳光照亮一间屋子时,它就是填满屋内空间的内容。阳光同时也可作为容器,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沐浴在阳光里时,就是把阳光看成容器的隐喻,人或事物身处其中。再比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似穹庐”的景象实际上是光线所致,阳光散射到天空中,看起来像帐篷一样笼罩着四面八方,这也说明阳光符合容器――内容图式的内涵。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古寺披上一层霞光,像是带着明亮光环,更显出庄严和神圣,诗人不由得心生仰慕。阳光的意象使得本句已蕴禅机。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创意精妙,似神来之笔,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弯曲的小路通往一处幽暗的地方,原来是花木掩映中的禅房。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此句中的“通”和上句的“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它也表示进入、通往一个空间里。关于“幽处”的解释,我们从下句能看出是指被花木林荫围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的禅房。诗人在这里用“幽处”这一容器图式与上联明亮、耀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一种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体会到的曲折前进的禅意审美追求和客观辩证的禅理。如今,“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静的诗句篇6

关键词:李少鹤高密派冷诗

李少鹤是清代乾嘉年间“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山东高密时期其与胞兄怀民(石桐)效法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编定《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取唐元和以后诸家五律,辨其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发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中晚唐诗歌运动。与此同时,少鹤个人也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得诗凡681首,主要收录于嘉庆刻本《少鹤先生诗抄(十三卷)》中。袁枚则称其诗“高淡可喜”,其人为“今之苏子瞻也”。(《随园诗话》)近人汪辟疆在谈到高密诗派的影响时,也说:“胡森亦以江西人,与少鹤往来,自是江西诗人多有传其《中晚唐诗主客图》者,于是,江西有高密诗派。孙顾崖以吴人官粤西,而最服膺石桐少鹤诗说,……于是东吴有高密诗派。”[1]由此可见,宪乔之诗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作为高密诗派的核心人物,宪乔在宗师的选择,“规模较阔,出入唐宋诸大家,能运以己意,虽巉削不伤真气。”[2]这里的“唐宋诸大家”,具体指唐代韩愈、张籍、贾岛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汪辟疆说:“少鹤五言,近贾为多……惟五七言古体,则尝出入韩苏,气体较大,……要皆不失为高密派重镇也。”(《论高密诗派》)汪氏指出了少鹤宗师所自和学诗辨体的特点。对于宗韩之诗,其诗中多有自述,暂且不表,在此我们专门谈谈其宗岛之诗。“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这两句诗是贾岛《早秋寄天竺灵隐寺》一诗中的句子,不过用来概括李宪乔“冷派诗”的艺术特征倒显得形象贴切。其大部分五言古诗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偏暗、偏冷、偏孤静,约而言之,孤冷二字是也,下面结合作品分别论说。

首先是色调偏暗的诗,这是从视觉感受方面说的。李宪乔诗歌选择的典型时刻,总是或在黄昏,或在月夜,或在阴天,或在暗室,即使艳阳高照之时,也必然处在浓荫里,要之,他的诗像一只怕光的蝙蝠。“暝舷不能寐,兀立吊江东。“(《夜半舟中望燕子矶作寄子才》)这是在暗室;“孤馆当昏坐,荒钟隔雨闻。”(《和石桐闻钟寄子迄》)“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兴胜寺》)这是在昏馆暮寺;“游子半夜棹,严城千里冰。”(《月夜次长江》之二)这是在夜半;“州城接孤岭,昏雪没巑岏。”(《有感祝舍人大雪宿蔚州北山作》)“荒江迥望绝沿洄,雾瞀氛昏到晚开。”(《泊龙头矶闻鹧鸪》)这是在黄昏;“鸡鸣江水白,江月堕混茫。”(《鸡鸣》)这是在黎明月下;类似的例子随手可举。他是一个惯于在黄昏月夜出没的诗人,他偏爱黄昏、月亮甚于白昼、太阳,后文将对黄昏、月夜这两个高频意象作专节分析,这里从略。

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是贾岛诗的色调也偏暗,试举数例,“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白昼里他选择光线较弱的潭底、树荫下;“地寒春雪盛,山浅夕风轻。”(《别徐明府》)虽然炽照,但已近黄昏;“流星透疏木,走月递行云。”(《宿山寺》)“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过河联句》)二句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荷翻团露惊秋近,柳转斜阳过水来。”(《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等句,所选景物的背景都是在日暮时分,色彩昏暗。二位诗人,不知是性情偏嗜一样,还是后人模仿前人,艺术面貌惊人的相似。

其次是偏冷的诗。偏冷与偏暗是联为一体,互为作用的,二者在心理上都给人造成阴郁的感觉,故色彩学上把昏暗的色彩划为冷色调。少鹤选择意象时,着意择取雨水、冽泉、雪霰、冷雾等冰质事物,为他的诗境笼上了冷的氛围。写雨的诗篇在他整个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在后面分析意象时将要重点解释,此处从略。单列写冷江、寒雾的诗句。“暗露缀虚网,晴虫上湿柯。”(《寄曲江翁》)“松高云始驻,涧僻水偏寒。”(《书情寄兰公敬之廉夫》)“寺前西涧水,数里见寒澄。”(《题延庆寺》)“石泉寒更澈,霜柳雨中疏”(《怀林云表》)“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游长白山澧泉谒范文正公祠》)……从常理上讲,太阳、烟灯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但诗人也要为它蒙上冷色。“冻烟开磵曙,高雪入楼晴。”(《登九仙山西观楼见远道人题壁》)“带湿秋阳犹作暑,倦游行客只如闲。”(《雨后龙山道中》)“溪近夜风激,店荒灯焰寒。”(《旅夜检校亡友单子迄集书卷尾》)烟至于“冻”,秋阳至于“湿”,灯焰至于“寒”,都是作者心理上的极端反应。由于偏冷,选择意象时不离江湖雨雪雾泉,因而他的诗又显得湿,冷湿便成为少鹤“冷派诗”风格的感性形式。

三是静寂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是写静的大师。王摩诘中晚年写诗复参禅,禅、诗双栖,“静”是他生活、思想、作品的主要特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对静的感觉,他大多舍去正面描写,而用画家的借景手法,以动态、音籁,设色去衬托,创造了独特的境界。少鹤学过韦王一派,诗中累有痕迹。少鹤对佛禅之事,始终热衷,其诗集里表现他流连寺刹,与高人道友论道的诗篇也不在少数,如《冬夜与远师同宿》、《赠法逸人》、《石溪西亭赠翼上人》、《游龙洞圣寿禅院》、《寻东磵僧》等等。他笔下的静物、寂境也写得很有特色,有些佳句幽境直追王维;即使在写法上,二者也深有渊源:

(1)以声衬静。王维是以声衬静的高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雀噪荒村,鸡鸣空馆”,等等。将细小声响与巨大背景对比,凸显“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的寂静效果,少鹤诗中也不乏这类成功诗句,“瀑喧停午时,诗径独行迟。尽日有雷处,孤云竟不知。远禽醒磔磔,蛮蔓湿垂垂。只此足闲逸,安心更莫疑。”(《佛子岭瀑布》)诗作以瀑布、鸟翅与巨大质实的空山对比,所写之物与背景差距巨大,因此虽然着意在写响动,但实际上更显幽静。(2)以动衬静。在静态的背景中,运动着的刺激物也更易被知觉到,少鹤以诗人的直觉揭示了这一事实。以动衬静的佳构如下诗:“初披入山径,数滴石淙翻。及到孤禅处,千寻瀑布根。昼清鹤过影,寺近井通源。只对莓苔地,经年无屐痕。”(《寻东涧僧》)此诗借助滴水、飞鹤、流瀑等数个运动物,放入空山的背景中,反衬出了一片寂静。还有类似效果的句子,如“僧共无灯夜,禽惊落雪枝。”(《寄祝厚臣舍人》)以落雪、禽动衬静;“甖空和冻螘,枝动恋巢禽。”(《寺居雪夜寄萧检讨》)以枝摇、禽动衬静。(3)以色显静。王维诗画双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以色显静之妙深有悟解。王维设色的特点多用冷色,冷色中首推青绿;少鹤也多用冷色,但冷色中偏向青灰、枯淡。前者如“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商山包楚郢,积翠霭沉沉”,“翡翠香烟合,潮来天地青”,等等。后者如“竹间深阁色,烟际读书声”,“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石扇响空碧,肃然山观清”,等等。

说到李宪乔与郊岛的诗学渊源,汪辟疆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现迻录于此作为本小节的总结:“以寒瘦为高境;以独造为本领;以真挚见情景;以融合见苦辛;而所谓起沈疴者,即戒熟戒俗不作一平直语,而能直穷造化神理混含而已。”(《论高密诗派》)在我们看来,其所借鉴的东西有三,其一,学习郊岛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其二,仿效郊岛所擅长的五古诗体;其三,崇尚郊岛清幽冷僻、尽洗佻滑的冷派诗风。

注释:

[1]汪辟疆:《论高密诗派》,《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2辑)。

心静的诗句篇7

【关键词】文学意象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56-01

第一,文学意象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改写本尽量减少动词的运用,造成意向的密集,丰富了诗歌的表意性,主要体现在“床前明月光”上。这样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灰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诗基本是意象的密集堆砌,并不显繁琐,却形成了明暗对比、色彩鲜明的野外羁旅图,表意明确,意象内容丰富。再如《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然贴切,不漏痕迹,又将商山早行的画面展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想象回味的空间。

第二,文学意象与表现推测心理的动词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诗人用表现推测心理的动词造成意象审美的心理距离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卢照邻的《横吹曲辞·梅花落》“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句正是借助心理动词将梅和雪这两种不同的景象进行了艺术的加工,造成了两种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从而让人在混淆的对立中实现对中原和匈奴两地的联想,表达思妇之情。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用猜度的动词来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的。如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两句也是用表现心理的动词来造成物象审美的心理距离感,只不过这里是双关的用法来表现小伙子微妙的心理罢了。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漾漾乱扑行人面”用“不解”的心理动词将无情的物象化为有情,来表现缠绵的思情。

第三,文学意象与色彩词组合可以产生审美作用。改诗更注重色彩的应用,为月增加了亮度,丰富了诗的意象。将“看月光”改为“明月光”,将“山月”改成“明月”,亮度明显增强,丰富了月的这种意象的美好,对诗意的表达更趋近完美。李贺在这方面就着意于色彩的浓度,如《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中诗人正用“红”来增强色彩度表现雨落的景象,使读者联想起“桃花乱落”和雨落相似的景象,从而将景象叠加而形成对“落红”这一意象的认识。李贺善用色彩来增强意象的色彩浓度,杜牧就说过“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的话。又如我们熟知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就是用色彩来渲染意象从而造成战争场面的壮大激烈,黑云喻指敌人气焰嚣张,甲光则喻指守城战士的雄姿英发。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句中“黄”和“白”也是为意象着色,写出了边塞的悲怆、苍凉、空旷和萧瑟,也流露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慷慨、真诚、豪迈和悲壮之情。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句也是着意于色彩的营造,将萧瑟的秋景和自己的悲苦的心境融合在了一起。

第四,文学意象表现静态美与动态美。在表达上营造诗意上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使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达到了融合统一。诗人在一二句中虽是描写了静态的美,其实这静态的客观物象中有一个不平静的内心,诗人正因为有一个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才会将月光当成寒霜。当诗人在三四句中其实是为了抒发他不平静的内心的,却其实在描写中是将明月即家乡当作一种永恒的美好的静态客观物象来进行呈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诗歌前后整体上才会呈现出静中有思、思中有静的特点,诗人的内宇宙和外物达到了和谐统一,诗境也形成浑然一体的风貌。这在王维的诗里较为突出,如他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正是在动中表现极静的世界的。又如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正是将静态美和动态美融为一体,来表现一种静寂的美景,呈现出清幽的意境。他在《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不知人,明月来相照”也是动态美与静态美、主观与客观融合的产物。

心静的诗句篇8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较通俗: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10、离合

心静的诗句篇9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垂钓》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

4.《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5.《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当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条青溪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鹧鸪天》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心静的诗句篇10

语文课怎么教?这是一个困扰语文老师多年的难题。它就像一根弹簧,压得紧了,沉闷、没有一丝空隙;太松了,又发挥不了作用。当前语文课堂就是这样。要么严谨、规范,没有一丝让学生喘气、活动的空间,唱成一出“哑剧”;要么热闹、轻松,如同演出一场“闹剧”,主角是学生,老师负责舞台设计。其实,这两种课堂模式各有利弊,教师要做的就是探索出一种兼具两种课优点的新课型。笔者姑且称它为“弹簧课”。

什么是“弹簧课”?笔者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即前紧后松。“前紧”是指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的研读文本,文本的每一处细节都要清楚。“后松”是指老师上课时,选择一个切入点,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交流合作空间。这种课型既对老师研读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学生在上课时“过把瘾”,同时还有很大的收获。

笔者曾听过一交流课,课题是《登高》,课堂交流如下: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李白和杜甫更喜欢谁的话题。接着诵读诗歌,让学生“动其心”、“动其情”。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感其心”、“入其境”。这期间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杜甫人生的几段经历,让学生感悟诗歌最后两联直抒胸臆的句子。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杜甫在诗中既流露了个人之愁同时又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愁。总的来说,这节课老师上的很精彩。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配合,都让人赞不绝口。可是静下来想想,这节课其实说白了就是老师导演的一场戏。老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而学生则是扮演着老师设定好的角色。

笔者认为将这节课上得或“弹簧课”更精彩,就应该上成。老师在授课前自己要拉紧弹簧,能做到认真研读课文,了然于胸。上课时需要不时的松松“弹簧”。比如,老师在导入这节课后,找准一个切口,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谈谈在本诗中最欣赏的一句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发挥了。比如有个学生选择本诗的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学生可能会从该联的意象入手,抓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继而感悟其意境,并能说出此句包含的作者情感。这时老师该登场了,他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做讨论:该联为什么不能放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什么不能放在三四句?这时学生便会关注第二句在全诗内容、结构和主旨情感上的作用了。第一联使用“风”“天”“猿”“渚”“沙”“鸟”这些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而第二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则营造出阔大雄壮的意境,意境刚好由凄凉转为阔大,所以不能放在第一句。第二联意境阔大,而此时的诗人在天地间更会觉得渺小孤独。所以自然会吟出下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并且由景到情,自然流畅,所以该句不能放在第三句和第四句。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而且明确如何通过赏析一句诗继而把握整首诗。当然这节课要想上得成功,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也同样不可或缺。

其实像这样的弹簧课不仅可以应用在古诗文鉴赏上,散文、小说等都可以这样上。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习文本,从内容、结构、手法以及主旨情感方面对全文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找准一个切口引导学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是什么?并阐明理由。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角度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为下文描写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作铺垫,也为下文观赏荷塘美景以及思乡提供了依据,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这句话就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主旨情感上来说,此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了本文的主题。角度二:月下荷塘的美景。首先从表达特色上赏析此段美景(赏析略)。其次从内容情感上来赏析: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喜悦,与上文内心颇不宁静;下文观赏荷塘周围景色和回想故乡流露出的淡淡忧愁、文末回到现实的孤寂形成了一条情感起伏线。角度三:江南采莲的内容。首先可从表达特色上赏析:由实到虚,宕开一笔;还可从内容情感方面赏析:表达了思乡的淡淡哀愁。从结构上来说,与上文观赏荷塘周围景色所流露出的孤寂哀愁形成映照,也为下文“我”回到家后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做铺垫。无论是文章的哪一句哪一段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够从表达、内容、结构和主旨情感方面多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