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可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0:19

红楼梦秦可卿篇1

论文摘要:秦可卿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占着非常特殊的位置,尽管她来去匆匆,尽管对她的描写只占长篇巨著的寥寥数回,但她在全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蕴并不因此而减弱。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采用“幻实相参”(1)的手法,借“幻”的方法,有意识地将太虚幻境、宝玉梦境与秦氏在贾府的生活状态衔接起来,使她成为近些年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在此收集综合了近二十年关于秦可卿的身世、生活作风及作者赋予她的判词等方面研究观点并得出我的几点简要的看法,以便更全面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所用。

一、 关于秦可卿身世的几种观点

    秦可卿的出生身世在书中有两处交待,一是第五回写明秦可卿是警幻仙子的妹妹兼美。二是第八回说是从养生堂抱来的。出自“寒儒薄官”之家的秦氏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能嫁入如此显赫的豪门贵族,又身为宁国公嫡系长孙媳妇这一重要地位,更有贾府上下如此看重和珍爱的情怀。这其中必然存在着某些秦可卿身世的掩藏,研究的一些观点及其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有下面那么几条:

1.认为贾珍是个荒淫无耻的小人,看重秦氏“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而养父秦业“素与贾家有些瓜葛”而娶予贾蓉为妻。(2)作品讲到作为公公贾珍对儿媳秦可卿生病的焦虑和关切,他显得是那么的忧心忡忡、焦虑万分,这和他那“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的性格形成了极大反差,对媳妇诊脉换衣裳这样的细小之处,他都萦心于怀,大不以为然,对媳妇的用药,他也要过问,交待要用好的。作为公公对儿媳妇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儿子和婆婆,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此外他对秦可卿死亡的悲痛。秦可卿的死,最为悲痛和伤心的莫过于贾珍了,堂堂一个男子汉竟然不顾自己做公公的身份,不顾自己一家之主、三品官衔的体面,“哭得泪人一般”。

2.认为秦氏是皇族中人,有皇族血统。(3)作品中讲述至高无上的太虚幻境里住着的警幻妹妹名叫可卿;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叫一声:“可卿救我!”在宁国府的可卿立刻听到了,纳闷我的小名他如何知道。预示太虚幻境成为皇宫的象征,警幻仙姑的妹妹与可卿同一形象,具有皇族血统(4);势利的凤姐生平只拍两个人的马屁,一个贾母,一个可卿。可见可卿的来历不凡;另外可卿托梦凤姐预告两事:一为元春晋升,一为贾府被抄,是皇室作出的决定。在以后的章回证实了秦可卿预先知晓的这个“消息”。可卿是皇室中人,所以知道这个“消息”就不足为奇另外。这些无一不隐含秦可卿是皇族,有皇族血统。此外还有人根据可卿在太虚幻境与宁国府的两个卧室所陈列的物品及这些物品所象征的意义进一步认为秦可卿乃雍正之女。(5)(6) 

二、 关于秦可卿的生活作风的两种观点

秦可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先引诱宝玉而后勾引贾珍的事情,向来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有之。以下是秦氏与贾珍翁媳间的一些相关的观点及评价:

1.长期以来她被认定为先引诱宝玉后又勾引贾珍而身担“宁府淫乱之魁”之名,更有人认为“她是个十足道地的坏女人”,“她是个道德沦丧的罪人,淫乱无耻的魁首”,“淫”被认为是她性格的主要特点。(2)

2.而与之争锋相对的观点是秦氏既未先引诱宝玉后又未勾引贾珍与之“乱伦”,她的淫丧是为贾珍强暴后羞愤不已而悬梁自尽。(7)

秦氏与公公之间的乱伦行为究竟谁是主动者,谁又是败家的根本。秦可卿判词的“造衅开端实在宁”句中的“宁”既明指宁国府,又暗指贾珍。他是一个不干正事,一味享乐,竟将宁府都翻了过来而又谁都管不了的人。“翻了过来”其中当然包括纲常礼法、道德规范在内。应当说是他凭借着自己在宁府的地位、权势和淫威迫使秦氏与之乱伦。贾珍才是宁府地地道道的淫乱行为的肇始者,是罪魁。秦氏虽身为蓉大奶奶却是一个被受损害的弱女子。她能进贾府是凭借养父秦业“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所以她在宁府事事小心处处谨慎,从不敢做出违背纲常礼法,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事来。遭公公强暴被丫鬟宝珠撞见,既感羞耻,更感到愤怒,她无力反抗也不能忍受,于是只好以自尽方式结束生命,与之抗争。“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责备秦氏为巩固在宁府地位而凭借自己的风情月貌讨好贾珍使宁府的家事破败,实是指斥贾珍作为一族一家之长却贪婪追求女性的风情月貌而不顾纲常礼法、道德规范,不顾人间羞耻,一味享乐、乱淫。自然家事的衰亡不再可卿而是指向贾珍。

三、关于 “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的判词

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结合“诗后又画了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一人物结局的暗示,构成了作者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设计。对这首判词的理解直接关乎到对秦可卿本人,历来众说风云但不外乎两点。

1.这首判词是对秦可卿淫荡生活的揭露和批判。(5)一是对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不正当关系的暗示。“情既相逢:暗指秦可卿与贾珍不正当关系。”并把这句诗翻译为:“滥情人既然相遇就必然导致荒淫。”

2.对判词中的关键词“情”进行了分析,认为判词不是对秦可卿的讽和否定,却是肯定翁媳之间“情相逢”。(9)

“情既相逢必主淫”,对这句诗寓意的解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其中的这个“淫”字,把秦可卿与贾珍的两性关系简单地定性为淫,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却忽视了诗中另一个关键词———“情”字。“情既相逢必主淫”,作者在这里讲的非常明白,他们的淫是因情而起。他们之间的私通不同于一般淫乱行为,而是情之所至,是两情相悦的结果,是两情相遇的必然。如果站在道统的观念和立场上去认识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的关系,彼此之间俨然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作者的笔下,秦可卿与贾珍翁媳名分的背后,却蕴涵着难以世人所接受的情愫,蕴涵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愫,我们可以从贾珍对秦可卿生病时的焦虑和关切、对秦可卿死亡的悲痛和丧事办理的隆重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贾珍这种有违礼制,极为奢华的铺张,固然丑态尽现,为人所讥讽,为人所不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更见其对秦氏的一种特殊情感。你可以骂他无耻,骂他缺乏人伦,但是,你不能否认他对秦氏的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因为不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贾珍都是有地位、有身份之人,尽管他身上沾染有封建没落阶级腐朽的一面,暗地里可以极尽斗鸡走狗、寻欢作乐之能事,但表面还要维持一种假面孔,假道学。贾珍不是不知,不是不懂,之所以他敢于、甘愿撕下这层伪装,这正说明他对秦氏的爱意之深,甚至达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秦可卿的死亡,不见其丈夫贾蓉悲痛和忙碌的身影,而处处却是作为公公贾珍手拄拐杖,如丧考妣,伤心嚎啕地踱来踱去,亲自筹划安排丧葬的具体事项,这需要多么大的一种勇气啊!由此可以想像到贾珍平日对秦氏用心、用情的程度。因此,对于秦氏与其公公贾珍之间的“苟合”,不是一个简单的“淫”字所能够概括的。这种“苟合“不为世俗所接受,但它却蕴含着一份真情。

四、对秦可卿这一人物形象我的几点看法

1.如果秦可卿影射的是雍正私生公主这一推断成立,曲子“箕裘頹坠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出生寒门的贾氏媳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等谜也迎刃而解。

2.她淫丧天香楼的悲剧既属于她个人亦属于家庭和社会。通过秦氏就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整个贾府上层人物的道德沦丧,并预示贾氏家庭衰败覆亡命运的不可挽回。也预示《红楼梦》的悲剧情分,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3.如果从贾珍与秦可卿真是出于爱情而导致乱伦的角度看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造衅开端实在宁”,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判词是采用明贬暗褒的方法,在秦可卿身上寄寓着对封建禁欲主义叛逆的人文主义思想。翁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扒灰)在现代社会尚且忌讳,处于封建禁欲主义下的贾珍与秦可卿的关系有旁人知晓,一旦公布于众那将被否定、被贬斥,为正统的观念所不容,为此她命断天香楼也合情理。

参考文献:

(1) 袁方 连接两“界”的纽带——秦可卿结构意义初探[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6月第19卷第3期

(2) 金五德  秦氏是“淫妇”辩[c]  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19卷第3期1998年9月

(3) 陈一华  用另一只眼睛看红楼之谜——论秦可卿的生与死[c]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20卷第1期2007年1月

(4) 李新灿  警幻仙姑即秦可卿的心理分析[j] 明清小说研究 1999年第3期

(5) 丁维忠《红楼梦》中的五个“秦可卿”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第24卷

(6) 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揭秘秦可卿  东方出版社

(7) 卢克仁  秦可卿艺术形象浅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5年第3期

红楼梦秦可卿篇2

偶遇红楼梦

秦可卿可谓是整部红楼巨著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她妩媚似宝钗,袅娜如黛玉,贾府上下都对她宠爱有佳。但她的身世离奇,她与贾珍的暧昧关系以及她真正的死因,一直被世人争论。此外,她带领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托梦给凤姐,预见了贾府的败落,并提出了预防之策。她的所有做为都是在梦中进行的。显得这个人物更加虚幻,更加神秘。与其他金钗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样的一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也颇受关注。唐一菲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机会,她既是红楼十二钗里“擅风情,秉月貌”的秦可卿。又是太虚幻境中“司掌风情月债,笑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姑。

唐一菲没有参加红楼海选,与红楼并无交集,她走入红楼纯属偶然。艺术指导叶锦添看到了唐一菲的一组照片,认为她可以尝试一下秦可卿的造型,试妆后李少红导演当即决定由她来饰演秦可卿一角。

在唐一菲看来,自己的性格与秦可卿是大相径庭的,自己的性格开朗大方,而秦可卿包容的背后则有着深深的忧郁。“虽然她对每一个人都好,长一辈的夸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说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她可以作为每个人的倾听者,但唯独她自己的苦无人能诉。注定了她郁抑而终的结局。”

为了拿捏好人物的状态,唐一菲不仅重读名著经典,还特意找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仔细阅读了关于秦可卿的部分。“原著中对秦可卿描绘的更多是在字里行间,要慢慢揣摩。而刘心武老师大篇幅地揭秘秦可卿,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物。我给自己的表演打80分吧,我尽力了。这次是首次和李少红导演合作,希望能给她留下一份好印象。”

东方的性感美

针对秦可卿的造型“服装色调过于沉重、黯淡”,引来的众多争议,唐一菲倒是非常理解艺术指导叶锦添的初衷。“之所以给秦可卿定这个基调,这是在隐喻她的一生就是个悲剧。内心是极其孤独的、压抑的。明亮的色彩反而不适合她。”

被称为性感女星的唐一菲,即使在黑色、紫色等深色的包裹下,即使一丝不露,却也彰显出充满东方女性魅力的古典性感。面对这样的评价,唐一菲也表达了她对性感的理解,“性感对女人而言,应该是个褒义词,是对女人最高的评价。说这个女人很性感,并不是指她的外形,而是一种综合的感觉,是气质的体现,是内在的东西,不仅仅在于露与不露,不要把它表象化。如果大家认为我的秦可卿造型具有东方的性感美,那这个角色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她不仅生得‘袅娜纤巧’,更是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性启蒙者,她身上是应该具备性感特质的。”

曾经拍摄过杂志性感大片的唐一菲也曾为性感而纠结,被某些世俗的人、世俗的话所伤害。她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把性感与暴露联系在一起。港台有舒淇、莫文蔚掌门性感女星,而国内演员中很缺乏这样的女星,唐一菲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内外兼修,扛起性感大旗,将性感进行到底。如今即使不露,也能被大家称作性感。

新版红楼营造梦境

红楼梦秦可卿篇3

女儿茶:《红楼梦》第63回写宝玉吃了面食,怕停食,林之孝家劝他饮“女儿茶”,宝玉饮后,顿时食欲大增。这里提到的“女儿茶”其实就是一种普洱茶产品,是由云南上贡满清皇室的贡茶之一。由于满族是一个以肉食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更是山珍海味无所不及,难免引起消化不良。而普洱茶由于具有显著的消食健脾作用而深得满族统治者的喜爱,皇宫中饮普洱茶成为时尚。普洱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故又名“女儿茶”。

合欢花酒:《红楼梦》第38回中,因螃蟹性寒,黛玉吃后觉得心口微微地痛,要喝口热热的烧酒。所谓“烧酒”就是白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等病症,所以,黛玉用它不仅能祛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酸笋鸡皮汤:《红楼梦》第8回中,宝黛二人去探望病中的宝钗,并在薛姨妈处吃酒。薛姨妈命人做了酸笋鸡皮汤,让宝玉喝了两碗醒酒。酸笋是用鲜笋自然发酵而成,富含乳酸,不仅帮助消化,而且具有醒酒功能。鸡皮里含有弹性纤维蛋白,能有效预防肌肤衰老。酸笋和鸡皮的搭配也极为默契,酸笋可以去除鸡皮的腥味和油腻,而鸡皮的鲜味又使酸笋汤不至于太淡,这道汤不但口感爽滑而且营养价值较高。

火肉白菜汤:《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素来食欲不振。在《红楼梦》第87回里,黛玉的丫头紫鹃就吩咐厨房为黛玉做了一道汤,这道汤就是普普通通的火肉白菜汤。白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钙,清火润肺、开胃清淡,自古有“百菜之王”的美誉;火肉即火腿,营养丰富,补而不腻,《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生津、益肾、补胃”。白菜配上火腿煮汤,充分发挥了二者的滋补功效,非常适合弱不禁风的林妹妹饮用。

枸杞芽:《红楼梦》第61回提到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炒枸杞芽”,枸杞芽又名枸杞头、枸芽子、甜菜头,它就是初春枸杞的嫩梢、嫩叶,其略带苦味,后味微甜,很爽口。《食疗本草》中记载枸杞头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和去虚劳等作用,民间常用它来治疗阴虚内热、咽干喉痛、肝火上扬、头晕目糊、低热等。油炒枸杞芽清爽可口,成为深居闺中、饱食终日的红楼小姐既解腻又养生的佳肴。

红楼梦秦可卿篇4

关键词 《红楼梦》 女性人物之美 封建传统

1林黛玉——“娇柔纯洁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在《红楼梦》中林妹妹字“颦颦”,又号“潇湘妃子”。林妹妹有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又有柔弱的外形之美,楚楚动人,这些美点也突出了她的性格之美。林黛玉的美丽姿容是迷人的,但林妹妹更勾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内心精神世界。她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不像她的情敌宝钗那样世故、颇有心计,八面玲珑,懂取悦于人,黛玉冰清玉洁,对人坦率纯真。

《红楼梦》中各女子都精华灵秀,独具魅力,却独有黛玉的美是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谈到林黛玉的美,读者都首先会说她的外貌美,但林黛玉的美还表现在她的才学和诗人气质。在这部名著中,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学识渊博,温柔贤淑。《葬花辞》是林妹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诗中以落花自喻,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花落人亡的悲哀。表现了她高洁和坚贞不阿的情志,也真实地展露了她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她的人格壮美。她擅长鼓琴,且亦识谱,性格中融有着李清照、李双卿等才女特点。在这位女性身上,与其他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较,我们会看到热恋中的少女的感情深挚的美、生动的美。

她为什么有着如此强大的动人魅力?根本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式的凄凉美,名著中宝黛爱情的悲剧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同悲闵。悲剧总是将美毁灭的,现实生活中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曹雪芹怀着真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妹妹,是《红楼梦》里最具有理想色彩和诗意美的悲剧人物。她是《红楼梦》忠实读者心目中的一位美丽圣洁的女神。

2王熙凤——“智慧之美”

在《红楼梦》中,作者用了极浓笔墨写了王熙凤,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美人胚子。但是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集“美”、“恶”于一身,被人喻为一只“美丽的笑面虎”。

从原著的描写中看到,她有华丽的外表,虽然王熙凤劣迹斑斑,罪恶累累,但都不否认她的聪明才智,也不免喜欢她。在大观园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族中,她担当大管家,八面玲珑,巧妙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将一个大家族的家庭事务把持得妥当,赢得老祖宗的信任,也使她能够在家中游仞有余,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她的聪明才智,使她看懂贾府的一切人与事,处处表现出女大管家的魄力和本领。

王熙凤是贾府内务的的当权派,她主理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这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美女,不是一个普通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智慧还表现在“弄权”,从她果敢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格之美,也十足地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阶层。这个女性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华彩和魅力,是《红楼梦》里的任何角色都不可比拟的,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读者的心目中、在红学评论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论评价很多,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称之为“母老虎”,也有把王熙凤比做“曹操”式的袅雄。在许多评论中,人们骂王熙凤,恨王熙凤,但不见王熙凤又想王熙凤,喜欢她的泼辣,欣赏她的智慧之美,这可能是每一个《红楼梦》爱好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

3薛宝钗——“淑女之美”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儿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秋水,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红楼梦》中塑造的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而这位封建淑女又是复杂和丰富多彩的。从对她的美貌和品格的描写来看,穿着“不见奢华,唯觉淡雅”,就很形象地概括写出了宝钗的守封建礼教特点,也勾勒了一个典型封建淑女的轮廓。她是名门闺秀,天资卓越,聪明大方。她有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扬名立万”,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大观园里的各位贵族女性中,她是最具封建传统的。她过着贵族女子养尊处优的生活。相对于林黛玉的爱使小性儿,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比较世故,就是很会做人和处世。在大观园这个复杂而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抱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迎合别人的心意,博取别人的好感,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有着温柔大度的美,比如,她办事周到、公平,懂得人体贴、关心人。在她身上似乎能看到旧社会“贤妻良母”的形象。

4秦可卿——“近乎完美”

《红楼梦》中有一个亦真亦假,扑朔迷离而又昙花一现的女子,她就是秦可卿。这个有着纤巧袅娜身段并兼有宝黛容貌之美、性情温柔平和的女子,她擅风情,秉月貌,出生皇宫,是太子之后,有着贵族血统和气质,她的一语一举无不显露出血统的尊贵,她的品味极具奢华,是大观园的第一美女。有惹人怜爱的气息,掩漫了每一位红楼梦中的美女子,从某个角度上说她是“德才貌兼备”的。她的婆婆尤氏盛赞她:这么个模样、性格,打着灯笼也难找去!

秦可卿是一个聪明美丽、贤惠稳妥的女子。为人和善,近乎完美,秦可卿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很有教养,近乎完美的人。至于书中说她“风流”,笔者认为不该是轻浮浪荡,而是“数风流人物”的风流,是有巾帼气度的豪放女,也众人皆爱的邻家妹妹。这个女子,美以蔓藤展开,充满灵气来到人间,却自尽而去。

红楼梦秦可卿篇5

我认为在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反映了文化领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摩擦。我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转型冲突。网络兴起后,以文本和专家为中心的现代性范式,正转向以大众和阐释为中心的后现代性范式。超女、红学热暴露了发生在适应与不适应之间的现代化摩擦。

下里巴人的红学

刘心武对红学的诸多贡献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创立“秦学”分支这一条。他考证出一个惊人的线索:红楼梦中的秦可卿,有很大可能是被废太子的公主。红楼梦中贾家(以及现实中的曹家)的兴衰,与康乾时期的皇位争夺休戚相关。“无端”显赫的秦可卿就是反映这一矛盾的线索。其中有一些内容确实很有道理。比如刘心武认为给秦可卿看病的医生张友士,“友士”是“有事”的谐音。按《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的起名习惯,这可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发现,就是专业红学家也不能轻易驳倒。

我和大多数网民一样,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红学家对刘心武有那么大意见。按说,刘心武研究红学作为一家之言,尤其是在秦可卿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引起了全社会对红楼梦的再次大规模关注,作为红学界,应当高兴才是,起码应当容纳。怎么不以为喜,反以为耻呢?想来想去,可能真实原因,还是在所谓“规范”上,道不相同,不与为谋罢。

传统时代,有传统时代的范式;网络时代,有网络时代的范式。这一次,网民与刘心武在范式问题上共鸣了一把。而且在我看来,是一种深层共鸣。有的红学权威,在得罪刘心武的同时,可能没有想到,他们也深深得罪了网民。因为权威的言下之意就是下里巴人没有资格搞红学。而网民正是这样一群下里巴人,他们不认为只有专家可以谈论红学,而认为《红楼梦》是大众话题,红学是公众共享空间。

网民形成这种共识,往深去想,代表着“解构专家”这样一种共同意志。这不是一种偶然冲动。不管网民自己意识到没有,解构专家实际是以后现代主义对本质主义的解构为思想基础的。专家往往代表对事物本质的专业认识;解构专家既是针对本质,也是针对专业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就成为一个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的话题。

就我个人而言,对刘心武的红学观点并无特殊偏爱。除了对他研究秦可卿的成果,觉得大受启发外,其它的或者印象不深,或者不太认同。这里只是想对后现代的一般话语权利进行一些辩护。

解构专家

所谓解构专家,就是一种否定权威的立场。在刘心武解红楼这个案例中,刘心武之于红学权威,一般网民之于红学家,就处在这种解构关系中。这种解构,触犯了传统的教条,也显示出了后现代的新规范,因此显得十分典型。

1、解构“以专家为中心”的范式

红学家指责刘心武的一条重要理由是─他不是专家。言下之意,刘心武如果写小说,不管他写得好坏,都是正当的;而刘心武谈红学,不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都是不正当的。从互联网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非常无理的指责。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所有网民都不能超出自己的专业发表系统的意见,推而广之,所有人都只能安于社会分工。这是一种不符合现代化潮流的传统观念。

以专家为中心,只是这二三百年工业化阶段中存在的典型文化意识。它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专业化分工先于全面发展。这里的“先于”,是指“价值优先于”的意思。其实,专业化分工的倡导者斯密、李嘉图也不过是业余经济学家,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创造了专家产生的条件。只有在工业化状态,才使专家这种片面发展的人,得以“大规模、批量化制造”。

从未来学观点看,社会以专家意见为中心这种畸形现象,将会随着人的全面发展而趋于弱化。刘心武固然是一个小说家,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了一个红学家、美学家或其它他想成为的什么家。这个道理对一般网民也适用。网络上多次重演非专业人士战胜专业人士的事件,这种事现在不是开始,将来也不会结束。历史地看,在前现代状态,人们的专业化意识并不发达。老子、庄子不过是“业余的”,这不妨碍他们超过一般专业哲学家。而在后现代状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知识融合,将取代人的专业异化。妄言专家意见一定高于大众意见,将不能适应这一趋势。

2、解构“以文本为中心”的范式

对刘心武的又一指责,认为他有许多地方牵强附会,是在搞“六经注我”。我以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确实,如果按传统观点评价,刘心武的红楼梦侦探学确实有点“强解”或阐释过度的味道;他对红楼梦人物的理解,在许多地方,有拿现代人的思维往古人头上硬套的嫌疑。

最典型的是刘心武以“刚、烈”解妙玉,实在过火太甚。妙玉本是弱不禁风的画中人物,刘心武偏把她写成式的英雄。我以为这与刘心武的个人特点有关。以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他似乎把南方古代淑女想象成了北方现代女将。实际上,《红楼梦》作者写女子,并非从是非善恶着眼,而是当作道法之自然的象征,成为与男子社会对比的参照系。作者“无才补天”,迫走江湖之远,遂恶庙堂之高,进而上升到认为所有远离自然的社会现象(四大家族)、社会代表(男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应彻底否定的,凡社会(男人)所有相,皆应自然(女人)化为“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很符合曹雪芹长辈入世经营织造,出世寓于寺庙的生活经历。从这个主旨看妙玉,怎么会象刘心武写的那么认真入世,与人做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呢?

以上似乎在说刘心武的不是,其实不是。现代性的阅读,是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按这一标准,刘心武即有诸多不是。但后现代性的阅读,是以阅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方法论,从个性化意义说,所有文本都是未完成的,只有当文本的“语形”与某一具体阅读者的“语境”产生对话关系,形成一个意义的循环时,整个过程方才完成。从后现代的意义上说,有多少阅读者和阐释者,就有多少种红楼梦。这就是后现代的阅读立场。

红楼梦秦可卿篇6

秦可卿向王熙凤提了两点建议:“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我们看一下她怎么交代,希望大家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待。前面有一段我们讲到王熙凤看到秦钟,没有带礼物,丫头汇报给平儿,平儿立刻就判断王熙凤跟秦可卿关系的亲疏程度,包了几种礼物送去,王熙凤就有了送给秦钟的见面礼,这在如今就是了不得的公关,我们的现代企业里还没有公关可以做得如此的到位。

《红楼梦》里有很现代化的管理学,有企业的规划。她说:“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王熙凤就问什么事情,怎么样处理,秦可卿建议说:“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她一直强调,今天是在极盛时代,有的是人来帮你做祭祀,义学也可以维持,但是一旦将来败落,你从哪里出这个钱来祭祀祖坟和办教育呢?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完全是现代的投资学,就是在祖坟四周买田地房屋。她讲的“田庄、房舍、地亩”这些东西是在做一个打算,如果不做官,把土地租给人家,你至少有生产收入。把这个列为祭祀祖坟的名目,将来就不会被动用了。

秦可卿所说的祖坟的修法是我们现代人不懂的。古代有一个规定,为了去原籍祭祖,可以在祖坟旁边购置田产,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因为孝道不可以伤害。秦可卿很聪明地想到,应该趁家里还有能力的时候,多买一些祖坟附近的田产房屋,将来好有一个退路。曹雪芹在人生最后没有退路的时候,忽然想到当年怎么没有做这件事,因为他后来住在北京香山,据说香山就是曹家原来发迹的地方。如果当初这个地方还有田产、房屋的话,他就不会惨到连日子都过不下去。

秦可卿毕竟出身寒门,生活的艰难她是知道的,所以她会想到退路。她还说要拨一些公款,这些公款是不能够私用的,一定要归于四时祭祀之用。这一笔钱可以很大,将来抄家的时候,这个钱也不会被充公,因为它是祭祀祖坟的钱,古代的孝道观念认为,不能断人家的祭祀与香火。

然后同时也要把家塾设在这个祖坟旁边,等于是把这个家族将来真正的根基打好,设一个真正的学校。

古时候人们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一个家族的长久与复兴,跟子弟所受的教育有关。如果族中子弟有机会读书,就有机会做官,家族就有复兴的可能。所以秦可卿第二个建议是办教育,她说义学现在是由做官的人每个月按俸利拨钱来办,这是不够的,她觉得应该有专款办义学,将来即使家族败落,还有这笔钱可以把学校继续办下去,贾家的子弟就有受教育的机会,将来也可以重新出头。

“和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让族里的长幼按秩序定了则例,以后按照顺序,就是大房、二房、三房之类,每一年让不同的房来管,管的时候包括这个地方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诸事都由这些家族来周流。她用了“周流”,其实是希望贾家这么大的一个家族,每一房管一年,大家都有参与感,一旦将来败落的时候,到底家族有多少土地,有多少房子、田庄,大家能够心中有数。前面讲到过薛蟠家做官做久了,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家房子被卖掉都不知道,因为太久没有人管,也太不在乎。各房轮流来管,为的是让他们了解家族的账目,将来对自己的家业有所掌控。

这一番话绝对是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的感慨,因为他后悔当年家族兴旺的时候怎么没有人想到这一件事情,以致一朝落难根本没有地方可去了。曹雪芹把对自己家族的这份遗憾以托梦的方式补充在小说里。

王熙凤的现代个性

贾珍听了宝玉的建议,就往上房里来请王熙凤。“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正经日期就是丧事时头七、二七、三七等正日子,不是七天头上也要做法事,但不算正经日期。邢夫人、王夫人、凤姐,还有所有的内眷,都在里面陪坐。女人的活动空间跟男人完全不一样,大家忽然听说贾珍进来了,“唬的众婆娘‘忽’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过去女性是不能随便见男人的,所以贾珍一进来,众婆娘都赶快跑了,只有凤姐没有走,大大方方地站了起来——王熙凤从来都不太觉得自己是女人。

王熙凤在《红楼梦》里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我有个朋友现在在国外用英文、法文教《红楼梦》,每一次评鉴投票选最喜欢的《红楼梦》人物时,排在第一名的都是王熙凤。西方人绝对不选林黛玉,因为他们觉得王熙凤大方。可是王熙凤的大方常常被误解,一般人总觉得她是泼辣、粗野,其实不是,她是有大家风范,身上有一种自信。要把女人的这种自信和粗野、没有教养分别开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通常会发现王熙凤是最容易在影视里被误解的角色。你看,就在别的女人们都纷纷躲避的时候,她却大大方方地站了起来,这就是王熙凤。

红楼梦秦可卿篇7

《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经过艺术创造写出来的,呕心沥血,历尽艰辛。那么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2022,欢迎大家来阅读。

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1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2《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读后的感受吧!

走进熙熙攘攘的大观园,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有慈祥的贾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凤姐;直性率真地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就要属林黛玉、史湘云、惜春和晴雯了。下面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是让我悄然泪下。她多愁善感,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泪如雨下。她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她不愿看花儿随风飘零,就给它们建造了一个花冢,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家。

史湘云却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心直口快、乐观大方的女孩。虽然她只是贾母的远堂亲戚,很少来贾府,却和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不仅仅如此,她还在诗社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诗也是非常乐观的。

惜春是贾府的第四个姑娘。她性格温柔、随和。有一次,贾母要惜春将整个大观园给刘姥姥。要知道画整个庞大的观园要画差不多一年。可惜春还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下来,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整个大观园画了下来。我想:要是我,早就不耐烦了!没错,惜春不仅有着温柔的性格,还有着惊人的毅力。

一提起晴雯,很多人读后不理解地问:“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丫头你为什么喜欢她呀?”我觉得晴雯是最有反抗能力的丫头。她敢爱敢恨。在抄捡大观园中其它的丫头都逆来顺受,只有她站起来反抗。虽然晴雯被赶了出去最后洒泪告别,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使我明白了:做一天狮子也比做一辈子的绵羊强这个道理。晴雯你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勇敢的姑娘!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那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引人入神的情节,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4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水平。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非常聪明,薛宝钗非常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产生怜爱,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敏感的女孩让我无法忘记。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说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关系很好,是因为他能读懂她们的内心,能看到她们的内心。贾宝玉无为却善良真实。

文中曾经的宁荣二府多么繁华,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可是就因为后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足,不思进取,才会衰败。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候,不知不觉被里面细致形象的描写吸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知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依然被它所吸引。

红楼梦初一寒假读书笔记5《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而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红楼梦秦可卿篇8

李铁

《红楼梦》的一个原名是《风月宝鉴》,而“风月宝鉴”的重要特点是可以两面看,那么,《红楼梦》也可以两面看吗?

谁照过《风月宝鉴》?(小标题)

在《红楼梦》一书中,惟一照过“风月宝鉴”的人是贾瑞贾天祥。他被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设计,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这时候,来了个跛腿老道,给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老道告诉他,这面镜子一定要反着照,不能正照,这非常要紧,并说三天后来取宝鉴。当时,贾瑞满口答应。

贾瑞首先反照,宝鉴上是一个骷髅头。贾瑞想自己一定是受骗了,于是,他正照了“风月玉鉴”。“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王熙凤,王熙凤不仅没穿衣赏,还摆手叫他。贾瑞不由自主的就跟王熙凤去了,云雨一番。出来以后,王熙凤还摆手叫他,他又去了。反复几次,贾瑞就死了。

贾瑞父母死得早,负责照看贾瑞的是他爷爷贾代儒,贾代儒夫妇早已哭得死去活来。贾代儒大骂:“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石头记》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于是,贾代儒命人架火来烧“风月宝鉴”。这时候,那个跛褪老道又来了,他把“风月宝鉴”从火里抢跑了。贾代儒去追,但老道早已不知所踪。贾代儒没追上,只好回来把贾瑞安葬。

对于这段故事,脂砚斋有明确批注。在蒙、戚本上,脂砚斋批注:“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第一次出现的畸芴叟也批注:“勿作正面看为幸。”

《红楼梦》就是《风月宝鉴》,这一点《红楼梦》里已有明确交待。“风月宝鉴”正反两面都可以照,哪《红楼梦》可不可以两面看呢?

过去,很多年我们都把《红楼梦》正面看,看得很透彻,反面一直没看过,也不知怎么看。但是,我们是不是要尊重作者呢,是不是要尊重一下脂砚斋和畸芴叟呢?

元春和宝玉的年龄(小标题)

《红楼梦》很多地方得反着看,正面看是看不懂的。例如,元春和宝玉的年龄在《红楼梦》里,就是一个谜。

在《红楼梦》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元春的年龄只比宝玉大一岁。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日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宝玉。”(《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程乙本)王夫人第二胎大年初一生的就是元春,在这里,她只比宝玉大一岁。

但是到了元春省亲的时候,元春和宝玉的母亲差不多,比贾宝玉至少能大十多岁,这是不是太“荒唐”了。因此,有的版本改了,说王夫人十多年后才生宝玉。还有人说“次年”并非指第二年,“次年”不过是酒后闲谈之词,不足为信,是冷子兴放言不实之处。“次年”不是第二年,那又是哪一年呢?

冷子兴是曹雪芹小说里设计的一个人物,他在“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说了不少事,几乎所有的信息都非常准确,单单贾元春和宝玉年龄这个重要信息记错了,而且错的还不是一星半点,可能吗?冷子兴是曹雪芹设计出来的一个人物,冷子兴可以错,而“演说荣国府”是第二回的事,已经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绝对不会错。这个误差只能是曹雪芹故意留下的。我这么说是不是作者有点太“痴”呢?

前文已经讲过,贾元春就是秦红玉。而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化身。说秦红玉比曹雪芹大一岁则非常合理。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真“味”吧!

反着看《红楼梦》,在这里,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秦红玉比曹雪芹大一岁。冷子兴其实一点都没有错。

元春的判词(小标题)

正看《红楼梦》,元春的判词也看不懂。“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元春的判词,争议比较大。

“辨是非”有的版本写作“辨是谁”。“元春省亲”时大约有30来岁,为什么说20年来辨是谁呢?让人十分不解。有人认为,一定是元春才20岁进宫,她在荣国府20年,一直在分辨秦可卿是谁,后来终于认识到,她原来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进宫后元春向皇帝告密了,于是秦可卿自尽了,而她自己因此当了皇妃。

20岁进宫,皇帝不嫌岁数大吗?在贾府,大约有几百个丫环,有几个达到20岁?连鸳鸯、袭人这样的“大丫头”也只有16、7岁。在《红楼梦》里,曾经提到了一个傅秋芳,23岁没找婆家,曹雪芹是以嘲笑的口吻写她的。由此可见,在当时23已经是女性的超大年龄,非同小可。20岁的丫环,贾府早就配人了。反正20岁贾母肯定嫌年龄大,进不了贾府。那皇宫呢?

也许皇帝有病,偏爱20岁以上的大龄青年,也未可知。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话是说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元春死了。字面意思是完全能说得通,但有的版本改成“虎兔相逢大梦归”。我一看见“虎兔相逢”几个字我就想发笑,有时能笑出声。“虎兕”二字是一个固定词组,老子、孔子都用过,甚至乾隆皇帝也用过这个词,为什么曹雪芹就不能用呢?

什么叫“虎兔相逢”?属虎的和属兔的一相逢,元春就“大梦归”了?那元春是属“虎”还是属“兔”?

红楼梦秦可卿篇9

天堑风流,苍穹多情,风景如斯,画卷天成,奈何人不悦,断送一生憔悴,能笑几多山河恋,人浮于世,若碧海浮萍,若轻云掠影,几多闲愁几多欢,几多失意片片殇,繁华背后,万千过尽,残影貌消瘦,怎敌无奈,无奈天海迁,孤行人迹远,离绪斑驳影,对樽阡陌舞,回眸清泪眼中绕,相思怎解路漫情遥,梦影摇,倾城貌,朱颜青鬓愁颜扫,唯一笑,一解情愁纷纷扰。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红尘泪,伊人独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叶飘飞,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说不尽无佳思,梦轻绕,青云蔽月映朦胧,花落彼岸,生尽抛;红尘万丈,天涯隔两岸,相依难两全,冷月当头,为伊憔悴露中宵,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琴声三弄,染指芳华,相思语与天对吟,我自低迷思锦瑟,谁怨琵琶,玉面清瘦指轻弹,为谁天下为谁殇,双影只剩单影立,为伊不解沉沦,空只恁,厌厌瘦,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凉风解。

荒烟蔓草,开到黄叶飘尽了,几季落花,几人含笑,岁月尽留痕,叹花落,流年亦无言,孓影瘦,青衫薄,曾许诺,乱世烟火,为伊世人怜,不语床间卧,烛光烁,谁解痴子情魄,黑夜欢颜淹没,笙歌舞尽相思起,提笔弄墨泪墨染,笔笔为卿赋,怎奈相思意负,此恨不休,惆怅此情难寄,无穷无尽对卿意,画阁魂消,高楼目断,天涯地角寻思遍,素颜改,伊人清泪为谁落?回眸倾世瘦红颜,一夜繁华落那间,几相怜,寸寸痴情为卿洒,只愿卿心知吾意,落魄书生繁华难再续,许卿一诺已成殁,不求一世卿相随,惟愿三世情相寄。

斜月半窗还少睡,一览远山如黛,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秋风不见旧人面,叶落云天贴花黄,薄唇浅语,影斜云纱窗,身影瘦,皓月冷,梦易浅,弦月满西楼,晨露沾衣袖,相思依旧断人肠,红颜薄葬,摇落繁华几时休?欲寄离愁,等谁回首,却道天凉冷清秋。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秋风十里传情,怎奈向,欢愉渐随流水,素弦声断,那堪片片红叶弄晚,风未止,月未央,孤影对酌,夜凉独自甚情绪?相思入琴,一声声更苦,哀音似诉,正思伊人频回望,两处沉吟各自知,长记曾携手处,红叶飘,碧阳倾照,到如今,又片片风吹尽,几时还休?

悦相遇,念相知,魂牵梦萦深深念,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空留芊芊念想凝白霜,回眸难抵伤心处,青袖遮吾面不忍伊人多留念,细数多少红尘事,点点留处殇,且让殇殇住我心,换取伊人红颜媚,往昔映面,消瘦损,凭谁问?红叶知,泪空垂,孤影亦偏离,旧日携手处,几许风流地,落叶飘,花飞溅,只怨流年负痴人,人自老,貌无悦,茫茫暮霭,心牵伊人安,往事难追。

红楼梦秦可卿篇10

【关键词】电视剧《红楼梦》;服饰;礼文化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野,除了小说中展现出的诸多历史文化外,还有宝黛悲凉的爱情故事以及大观园中那些楚楚动人的女子们的不同命运,可谓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的人们生活年代是模糊的,曹雪芹称“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需要把小说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各个要素形象化、具体化,《红楼梦》电视剧中的服饰造型在影视剧中承担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也承载了传统礼文化的传播。

一、古代服饰体现的礼文化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这并不是说礼仪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因为,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礼治的社会规范,“礼不行则上下昏”“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1]。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制,但同时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也明显地存在,礼制的规范不仅体现在皇帝制定的各种朝纲制度上,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以及衣着打扮也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服饰来体现“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在古代社会,要让人们遵从礼教思想,无疑要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入手,那么,古代的服饰就是历代帝王进行礼教的一个媒介。《易・系辞下传》中的“黄帝、尧、舜垂裳而天下治”,就把“衣裳”与“治天下”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制度的制定意味着服饰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一制度大致出现于夏、商时期,直到西周时期才逐步完善确立,并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中。服装的形制从此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同时也是统治者严格等级制度、确立身份地位、巩固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2]

人们生活的四个基本要素“衣食住行”,“衣”是最能够将礼制物化的途剑因为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无声的语言。[3]因此,通过服饰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人们贵贱有别。《礼记・玉藻》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君子这些不同地位的人的服装和配饰,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所着装的不同。

中国历朝历代对服饰都有严格的限定和区别,建立严格的服饰制度以便于人们显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如有逾越或触犯便会受到惩罚,因此服饰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唐朝之后,黄色象征着权势,皇帝的龙袍多为黄色;到了明代,服饰制度中规定龙、凤这样的图文专为皇权家族所用,其余人均不能僭越,否则就是“犯上”,要受到惩治。“服饰被圈入礼制的框架中后,就已经跨越了个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人们的服饰从面料、款式、色彩、纹样等各方面,都以奠定帝王至尊的基础来拟定,被冠之以‘礼’,不同的阶层穿着不同的服饰,不允许随意穿戴。服饰在驱寒保暖、蔽体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完全附属于等级制度。”[4]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涉及不同阶层的人物,通过服饰造型、人物行为、语言等体现贵贱有别。其中服饰除了在塑造剧中人物形象上发挥作用外,在与礼制的关系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贾家是世家大族,为了体现他们“簪缨世家”的地位,《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写或多或少也体现了等级社会中的服饰制度,隐含了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内容。

二、《红楼梦》电视剧中服饰传播的礼文化

服饰作为影视剧创作中重要的组成元素,除了具有日常服饰的基本作用外,还承担着塑造人物形象,丰富影像语言,体现出艺术审美性、表意象征性和流行传播性等基本特性,《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体现,电视剧中通过服饰之礼表现人物之间的等级关系。

担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服装设计的是当代杰出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叶锦添曾担任多部影视剧的美术指导和服装造型,在美术、设计、影视三种艺术中游刃有余,能够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完成影视剧的服饰造型。叶锦添在接受《青年周末》记者的提问时回答道:“红学家跟我讲过一个东西,他说《红楼梦》的服装不是历史的,它是独特的。用历史来衡量《红楼梦》的服饰是不对的。像宝玉的箭袖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葱绿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时空跟细节的混搭。”[5]所以在新版《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服饰是融合了汉、唐、宋、明等众多朝代的服饰特点完成整部剧中人物的服饰。以下主要从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四种礼仪来分析剧中服饰传达的礼文化。

(一)吉礼

吉礼,主要指祭祀之礼。吉,古人训释为善、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写道:“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中国人崇敬祖先,以孝顺亲长为美德,祭祀之礼便是吉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电视剧《红楼梦》第25集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体现了祭祀之礼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心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在进行吉礼时通常穿吉服,吉服分为六种冕服:分别为大裘冕、衮冕、冕、毳冕、希冕、玄冕。根据穿戴场合的不同,穿戴者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品级的礼服,其上衣下裳上面的图案纹样的数目便有所不同。

在《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情节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服饰描写,而是对祭祖的礼仪有比较详尽的描写,对于服饰的描写只有在《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在贾氏宗祠,正堂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蟒衣是明代一种特有的服饰制度,在明代获特赐的大臣可穿蟒袍,“腰玉”便是腰间系着镶了玉板的腰带,也象征着等级的权威。电视剧中宁、荣二祖的遗像以全景出现在画面中,衣着红色圆领官袍,并没有像书中记载的“披蟒腰玉”。电视剧中除了对二位先祖的服饰表现外,贾母的服装颜色以黑色为主,衣服上有金色的凤绣,几位夫人的着装大都以金色为主,只是表现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敬,而家中男人的着装大都还以日常着装为主。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对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这一礼仪有较为详尽的表现,电视剧中以旁白介绍整个祭祀礼仪的流程,除了人物分主祭、陪祭、献祭外,祭祀供品的传序也都有所讲究,供品摆放完毕后,由贾母拈香下拜,一切井井有条,无不体现长幼有序之特点。

(二)凶礼

凶礼,主要是指丧葬之礼,是遇到凶丧祸患时吊唁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扎;以吊礼哀祸灾;以w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是说凶礼共有五类,即丧、荒、吊、w、恤。丧礼,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踊哭泣等礼节。”[6]丧礼的服饰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红楼梦》中描绘到很多人的死亡,像周太妃和作为贵妃的元春是《红楼梦》中最高地位者的死亡,称为薨,百姓要举国齐哀,服国丧,还有大观园中诸多人的死亡,如贾母、秦可卿、林黛玉、贾敬、林如海、尤二姐、尤三姐等,丫鬟晴雯、金钏、瑞珠之死。而秦可卿和贾母的丧礼在书中算是较详尽的,在电视剧中也同样如此。

贾母寿终而去,子孙送终、穿衣、停床、搭孝棚等,家里家外都是白色,贾母儿孙的丧服便要穿戴斩衰。斩衰作为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是把粗麻布直接斩断做成的丧服,这是晚辈为长辈、妻子为丈夫而服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贾珍在贾敬死后,守的也是此礼。齐衰因缝边较为整齐所以称为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一种丧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6集、第7集中,秦可卿的葬礼上,贾蓉为她守的便是此礼。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精细,是次于齐衰的一种丧服。小功是用细熟麻布制成,是次于大功的一种丧服。缌麻是五服中最精细的,也是分量最轻的一种丧服,用细熟麻布做成。

丧礼中除了服饰有如此讲究外,丧礼的场面、规格也体现着死者的身份地位,一般停灵时间越久,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越高,在新版电视剧第6集中,秦可卿死后停灵期间,夜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场面庞大,出殡前一晚家中所有人“坐夜”相陪,出殡时更是有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的丧葬之礼充分体现出当时官宦之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路祭往往表示对死者有较高的敬意,在《t楼梦》第14、15回中写北静王设棚路祭秦可卿,与贾政等人见面这一情节中有对北静王的服饰描写,“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带”。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簪缨、蟒袍、江牙海水、坐龙、碧玉都体现了北静王达官显贵之势。北静王所戴的王帽“又称堂帽,金底,上铸金龙,缀金黄色绒珠,后边有两根朝天翅,两耳垂金黄丝穗,北静王戴的洁白王帽,是吊祭时的特定王帽”[7]。在新版电视剧第7集中,北静王所着服装与书中记载并不一致,北静王的服装以白色为主,突出对秦氏的悼念,而电视剧中北静王头戴的王帽也并非书中记载的王帽样式,第7集中着重表现了北静王与宝玉的对话,北静王大多以中近景出现,也没有完整地表现出北静王的着装。

(三)嘉礼

“嘉礼,按照《周礼》的说法,是亲睦兄弟、男女、朋友、宾客和邦国万民的一套礼仪制度,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贺庆六大类。”[8]《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表现婚礼的场景不算多,略有表现探春远嫁、迎春屈嫁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算是重要的一场,在第43集中,宝玉和宝钗穿上婚服完婚,宝玉、宝钗大婚的目的主要是为宝玉冲喜,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虽然婚礼仓促,但婚礼的大体礼节都有。

《礼记》中有关婚礼的记载是经过六个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纳采,由男方向女方提亲,并获得女方的许可,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王夫人去找薛姨妈就是“纳采”,询问薛姨妈的意见。第二道程序是问名,主要指问清女方的姓名、八字并请人占卜是否合适。第三道程序就是纳吉,若占卜结果为吉,男方把占卜结果告诉女方,就可以结婚。第四道程序便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中,称为放定,也叫纳征,聘礼包括礼单和通婚书。女方一旦接受了聘礼便视为婚姻成立;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第43集中,当薛姨妈答应婚事之后,选定凤姐夫妇做媒人,吩咐了薛蝌办泥金庚贴,填上八字,送给贾琏,问好过礼的日子,这一系列行为就是问名、纳吉、纳征,这一系列的婚礼程序都具备。第五道程序是请期,需要男方择定日期举办成亲仪式,并让媒人向女方请示日期。最后便是迎亲,新娘、新郎举办婚礼仪式,新娘告别娘家,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婚姻大事”,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从社会等级制度是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也是因为这样的礼节致使宝黛钗三人的悲剧发生。

婚冠之礼是嘉礼的表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除了宝玉、宝钗的婚礼外,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也较好地体现了嘉礼。在古代,见面礼节也是嘉礼的一种,在第8集中,元春元宵节回荣国府省亲,荣国府内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迎接贵妃,贾母、王夫人、邢夫人都穿着朝服,头戴品级大冠站在门外迎接元春。

在明代,诰命夫人是指受有封号的妇女,多指朝廷官员的母亲、妻子,诰命夫人享有朝廷仪节上的待遇,在重要场合穿戴的冠服也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在迎接元妃时必须严格遵守服饰制度,按照品级进行穿戴。在第二次修改命妇服饰后,“大概基本形制是:朝服――头上戴山松形假髻,假髻花锢装饰,身上穿真红大袖衣,珍珠蹙金霞帔;常服――珠翠角冠,金珠花钗装饰,阔袖杂色衣,衣边为绿色。然后按照品级不同霞帔装饰各不相同。一品金线绣纹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玉坠;二品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三品金绣大杂花霞帔,珍珠翡翠装饰,下坠金坠:四品金绣小杂花霞帔,翡翠装饰,下坠金坠;五品镶嵌金线大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金坠;六品、七品镶嵌小杂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纹、色彩鲜艳的画绢装饰,下坠银坠子”[9]。

由于《t楼梦》在写作时刻意隐去年代,所以在元妃省亲这一情节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诰命夫人的服饰,在电视剧中也是表现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这些诰命夫人身着真红大袖衣,身披霞帔,头戴凤冠,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是明代时期诰命夫人的衣着。

元春下轿后,衣着黄色贵妃服装,头戴凤冠,显现出朝廷贵妃之势,从电视剧中元妃的衣着看,便是明代皇后的服饰等级,皇后凤冠上是“金龙”“翠凤”;皇后凤冠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后大衫是黄色;皇后霞帔绣龙;大衫霞帔自妃以下是礼服,而皇后大衫霞帔是常服,皇后礼服是翟衣,由这些明代皇后的服饰制度来看,元妃所穿戴的就是皇后的服饰级别。

贾赦、贾政、贾珍、贾蓉觐见贵妃时都身着朝服,并且都是隔着帘子给贵妃请安,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便作为元春父亲的贾政在见到元春时也要先行君臣之礼,再有家礼。在电视剧中,贾赦、贾政、贾珍、贾蓉所着服饰是洪武二十四年改制后的朝服,也是明代最具特色的区别官阶秩序的重要标志――补子。“补子的图案用以区分文武官员等级,具体来说就是,文官袍服绣禽,武官袍服绣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an);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xi,chi);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鹤鹑。武官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这些不同的禽纹兽纹被设计在方形框架内,置于圆领团衫的前胸后背,下围装饰着金、玉的腰带,既便于区分品级也显得十分壮观。”[10]

在第8集元春省亲这一情节中,元妃、诰命夫人、文武官员都是按照明代官服的等级制度着装,通过不同等级的服饰制度来限制人们的身份。

(四)宾礼

“宾礼,待宾客之礼。涉及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和诸侯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国和外国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和仪式。”[11]《红楼梦》书中第53回写道“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家受礼毕,便换衣裳歇息”。在当时朝贺、祭祖、受礼这先后顺序是不能变动的,不然就是失礼。相对应书中53回的电视剧第25集中,贾母进宫朝贺,除夕辞岁,剧中用旁白说道“次日五鼓”,也就是元旦清晨,贾母等人进宫朝贺,即给皇上、皇后、元妃拜年,无论是除夕辞岁还是春节贺岁都属于国礼,只是剧中没有给出贾母等人去宫内朝贺的具体镜头,但此时贾母等人朝贺的服装是与迎接元妃省亲时所着服装相同的。除此之外,在电视剧第38集中,元妃染恙家中亲人去宫中探望,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也皆按品妆穿着,只是家中的男性都在宫门外请安,不得入见,这都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除了这些,《红楼梦》中还体现了一些士相见礼,最为突出的一幕就是在电视剧第7集中,贾赦、贾政、贾蓉和贾宝玉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路遇北静王,于是贾珍、贾政、贾蓉三人迎来北静王,以国礼相见,北静王并赠给宝玉一串n_香念珠,作为敬贺之礼。除此之外,还有宝玉、贾琏、湘莲和薛蟠等见面时的情景,贾雨村和冷子兴见面时行礼的情景等,总之,宾礼主要是人与人交往时需要遵照的各类规范。

三、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向来与“礼”联系密切,不仅在色彩、服饰纹样、配饰上体现出等差有别,而且在服饰的制作理念上也都体现出中国的礼文化,《礼记・深衣》中对深衣推崇备至,认为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古代深衣很好地体现了自然规律,生活合乎四时之序,身合人间正道、权衡规矩,有天道之圆融。除此之外,中国服饰与礼仪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无论是古代的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还是现代社会中的婚礼、丧礼、成人礼等都同样讲究服饰的得体,不同的仪式场合需要穿着相对应的服饰。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表征,是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语言,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服饰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续保持我们“衣冠上国”的荣光,如何构筑我们的文化认同,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Xw0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20.

[2]郑煦卓.中国古代“礼治”思想下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1(6).

[3]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叶锦添回复质疑.网民望政府干预新红楼人物造型[n].青年周末,2008-7-19.

[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1.

[7]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8.

[8]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3.

[9]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1]李小虎.《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