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0:47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1

英雄,一个充满英气的词语,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一个英雄。他可能是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这样的超级英雄,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2021最新范文,欢迎参阅。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一“英雄”这个称谓每个人都想得到,而有关英雄的内涵,我们也有过许多知识的灌输,那些一心一意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服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人,被冠以英雄的桂冠。从小到大,我们在英雄的赞歌中长大,英雄是神圣的,但他更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英雄。

小时侯,在课堂上,我知道王二小,一个聪明勇敢而又果断的放牛小子,当他被敌人挑死在刺刀下时,幼小的心凉了,随之而来的是满心的敬畏。于是,王二小成了我心中的英雄,也成了我战胜困难时的精神鼓励,孩提时代的我总是傻的可爱,整天希望自己成为英雄,恨不得自己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也做一番大事,也当英雄。

长大后,王二小不再是我心中的,绿色的军装成了我的最爱,而人民解放军也成了我心中的英雄,喜欢他们的勇猛,顽强,战死沙场,保家卫国,那才是血性男儿,才是男儿本色。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人,他们用汗水,鲜血书写的是一段豪情。然而,我不再渴盼成为英雄,因为在没有战火烽烟的年代,我不想用鲜血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英雄,是无尚的荣耀,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英雄,并不一定要战死沙场,只要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那么你就是心中永远的英雄。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二“你心中的英雄是谁?”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回大声地回答:“是赵——一——曼!”

提起赵一曼,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她那面对敌人毫不退缩,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不知令多少热血男儿折服。记得那一年,日本军进入东北,包围了东北三省,在日本人的欺压下,东北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赵一曼看不下去了,于是,毅然抛下年幼的儿子,参加了抗日活动,最后在蚂蚁河边不幸被捕了。敌人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她,打得她血肉模糊,但她没有叫出声来;敌人用钢针钉她的伤口,她没有屈服;敌人用辣椒水灌她,她没有恐惧。最后,敌人使出一招——坐电椅,赵一曼大义凛然,大胆地坐下去。开电了,一股电流在她的身体间穿梭,赵一曼疼得直流汗,一直发抖,她脸色苍白,但始终没有叫出一声。电了整整七个小时。赵一曼一时间什么都看不清了,她身上的许多器官都被损伤了。但当敌人再次问她赵尚志的部队再哪儿时,她还是不说。无奈之下,敌人将她枪杀了。赵一曼倒下了,鲜血染红了白雪覆盖下的黄土地。

有一个中国领导人曾说:“赵一曼所受的刑是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是啊,赵一曼面对敌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为了人民,她抛下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赵一曼倒下了,但她是光荣的,她成为了我心中的英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她的精神将永留人间。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三英雄人物有许许多多:三顾茅庐的诸葛亮,一心为民的宋江······可是我心中的英雄却是比我小两岁的船长亚瑟。

他们跑进失落的文明古国“亚特兰蒂斯”里面,到处都是面目狰狞的无眼老鱼人,当我看到他们的图片时,我的身体瑟瑟发颤,好像无眼老鱼人要把我拉成碎片。可是亚瑟的行动令我惊叹。他不慌不忙的拿出金色长笛吹奏起来,并让无眼老鱼人把墨多多放下。

读到此刻,我不禁露出羞愧的面容,连我都不敢正眼对视的无眼老鱼人,亚瑟竟然在他们面前吹笛子,还让他们把人放下,那必须要多么大的胆量啊!

还有一件事,让我至今忘不了。那就是冒险队他们来到了凶狠的邓氏鱼巢穴。正当邓氏鱼要吃他们的时候,亚瑟不惜疼痛地割开了自己的动脉,洒向邓氏鱼。

我要是亚瑟早就遛之大吉,更不会割开自己的动脉,可是这些行为亚瑟一点也不跟我的作法一样。

亚瑟的冷静,胆大,不怕疼痛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因为这样所以亚瑟他才是我心中的英雄。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四英雄?英雄是谁?英雄是他——记得那是一个明朗的早晨,我去同学家玩,在半路上,却发生了眼前的一幕:一位小女孩被一辆骑得飞快的摩托车碰到在地,小女孩的膝盖上擦破了一大块,小腿上擦破了皮,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而手上扎进几片玻璃渣。可是那个骑摩托的人,头也不回的匆匆离去了。

过路的人看见了都停下脚步,很快,一大群人围住了小女孩。小女孩豆大的泪珠掉在她雪白的连衣裙上。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二话不说,抱起女孩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他给小女孩付清了所有的费用,才问小女孩她妈妈的电话,那个人告诉小女孩不要乱跑,一会她妈妈就来,便离去了。

有的人将这个事迹写在网络上,过了几天,网上、微博上都传遍了这件事,可是却没有他的照片,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有的人评论到:他为了什么呀!救了人,付了钱,可人们却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这人真傻!

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就是那开放的杜鹃花,默默无闻,却给人间带来无限生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五我心中埋藏着许许多多的英雄,而最令我敬佩的是一位十分敬业的清洁工。

她中等身材,40岁左右。我常常可以看见她在路旁清扫垃圾,勤奋工作着。

有一次,我在去往超市的路上,看见了一个下水道堵住了,水不能往下流,所以积了一片水,还会发出一股臭味。路上的行人纷纷捂住了鼻子,小心地绕过去,生怕踩在这肮脏的水上,弄脏自己漂亮的鞋子。我也快步绕过去,走开了。等我从超市回来,隐隐约约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儿晃动。走近一看,正是那位清洁工,她把下水道盖拿出来,用竹子把堵住下水道的东西一点一点挖了出来,什么烂树叶、烂苹果、脏的破塑料袋......,别人见了都跑得远远的,她却不怕脏,不怕累用力得挖啊挖啊......北风呼呼地吹,行人都戴好了手套、帽子,可她的脸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颗颗汗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下水道终于通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于是又拿起扫帚“刷刷”地扫起马路来了。在清洁工的背后留下的是一条条干净的马路。

清洁工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着,为了城市的整洁无私地奉献着,这种敬业的作为难道不是英雄吗?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六这世上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不过在我心中的这位伟大的英雄,他并不是军人,而是一位司机。

在两天以前,一辆公交车在正常的情况下,突然,车子开始不受控制,疯狂的奔驰在大马路上,原因是司机的心脏病发作了,公交车撞到了树、电线杆、路灯,又冲进了绿化带,车子上的二十四名乘客惊慌失措,便又跳又闹,大家都以为这次一定是“九死一生”,甚至有人绝望的写遗书。

这时,司机喘着粗气说:“请大家不要慌张,我一定会让大家平安无事的。”,说着便开起车来,有的乘客吓的站都站不住,甚至有的乘客要跳出车子,有的已经把遗书写好,而司机正努力地转着方向盘还呼呼的踹气,终于把公交车安全的停在路边,车上的乘客欢呼跳跃,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司机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位司机非常的伟大,他那怕自己死也不让他的乘客受伤,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作文七每个人都有心目中的英雄,他或许惊天动地,或许平凡无奇,但一定是我们心中最尊敬、最伟大的一个人。

他是杭州的一位普通大巴司机。5月29日中午,他在途经一段高速公路时,突然有一铁块从空中飞来,击碎了车前的挡风玻璃,猛地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导致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

然而,他在身遭多处重创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后,摇晃着疏散车上的24位乘客。可是,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瘫坐在座位上,最后经抢救无效离世。

吴斌,他用生命最后的76秒延续了24名乘客的生命之火。事后,他被批准为革命烈士、授予见义勇为勇士的称号。他爱岗敬业、舍己为人。

面对吴斌这样爱岗敬业的公交司机,不禁让我想起了上学坐公交时常碰到的那个司机。记得有一次,驾驶位上不停地传出嘀、嘀、嘀的声音,大概是那个零件坏了。我坐在前排,干扰声不绝于耳,令我眼冒金星,也有好多乘客不甘其扰挪到后排去了。但是,那位司机却仍旧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仿佛十分安静似的,依旧专注地开车。我不禁纳闷起来:我都烦得只想下车了,他却还笃定地开车?然而,当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与有序的动作时,我终于明白:他不是什么超人,也不是什么怪胎,他只是凭着心中那份敬业的精神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罢了。这也许只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我们看来却变得如此不可思议。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2

【关键词】话题作文拟题方法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话题作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相关性,即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二是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三是想象性,话题作文就是要让学生驰骋于形象思维的空间,表现中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为话题作文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涌动,学生尽可以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意翱翔。

话题作文开端在于拟题,标题可谓“文眼”“窗口”“第一印象”。题好一半文,拟一个让人心动的标题,能让读者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紧抓读者心弦。从考试角度看,拟题质量如何,不仅标题本身占分,而且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无疑你的作文分数就远超他人。所以拟题切忌掉以轻心,而应“以小为大”。所拟定的题目要注重“切题”“新颖”“凝练”“创新”“有文采”几条原则。下面结合笔者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经验,介绍几种常用的拟题方法。

一、巧用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内容和问题,运用比喻、拟人、反诘、对偶、双关等修辞方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贴切。如以“幸福”为话题,可拟为《幸福是一杯甜咖啡》;以“挫折”为话题的《挫折是一种美丽的痛》;以故乡为话题的《故乡,我的爹娘》;以“诚信”为话题的《赤兔之死》等。这些题目运用了合适的修辞比喻手法,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深深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二、中外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幽默色彩浓重,常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如“幸福”话题——《Comeon,给我感觉》,“电脑”话题——《internet,myonlylove》,“科技”话题——《areyouok?e-mail》,“校园”话题——《iamsorry,女孩》。

三、巧用化用法

将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谚语、俗语、歇后语广告语、书名等稍加改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可使文章的题目显得新颖别致,熠熠生辉,妙趣横生。如以“理解”为话题的《爸爸,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对面的男孩看过来》。以“亲情”为话题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以“环保”为话题的《我想有个家—北极熊的哀求》。以“学习”为话题的《都是考试惹的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生活”为话题的《笑傲生活》《我和挫折有个约会》。以“诚信”为话题的《赤兔之死》。以上例子通过引用大家熟悉的诗词、名人名言、广告词、等作为题目,使得文章标题贴近生活,使人喜闻乐见,倍感亲切,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四、流行元素法

《小议“统一口径”》《同桌你“out”了》《非诚勿扰》《记住我的QQ》《坑爹的考试》。这些题目都使用了流行元素或时尚标语,因为时尚标语或流行词汇都是大家熟悉的、了解的,所以读者一看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且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给人以新奇、时尚感。

五、设置悬念法

文章题目最忌“千人一面”。标题设置悬念,把文章内容设置得一波三折,才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显然,如果能在拟题时故弄玄虚或者有意识的设置悬念,能收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如《高手》《女声传来的纸条》《100分,我恨你》《死海不死》《美丽的谎言》等。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古人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即毕,点睛尤为重要。上述方法只是众多拟题方法中的几个“特例”,更多的拟题技巧还需要大家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去发现、去总结。要想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就得多看多留意。特别是报刊上的标题,品味借鉴,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加以模仿,如能长期坚持,拟题水平必大有提高。当然好的作文拟题只成功了一半,想作文出色,还需在构思、选材、语言等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张立梅.浅谈中考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考试(中考版),2009(4).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3

高考作文,作为中国高考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必然会牵动千千万万人的关注。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与原则仍然而且必然应该是: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一个让考生一看就傻眼的作文题目,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失败的;从人本主义角度分析,更是非人道的。“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作为一个命题原则,已经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标准了,这一倾向可以从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中看出来。还有,“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并不是“让每一个考生都说(写)得很好”。“有话可说”与“说(写)得很好”之间,正体现了考试的精神。

怎样才能让考生“有话可说”?多年来,我们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却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这种令人悲哀的状况主要来自我们长期以来的一种写作观:思想性、思辩性、深刻性、启发性……等众多概念。就是说,我们的作文命题或教学,都是以考生的思想考察为主。我们总是立足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审视,怕他们思想落后,怕他们思想狭隘,怕他们反动……我们忘了作文其实就是一种表达,忘了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命状态!当我们把作文与思想或与其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时,我们的作文教学和考试,就变成了一种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话说到这里,读者会以为我们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他们认为每年的高考作文考试,还是有优秀作文存在,还是有数以万计的考生“有话可说”。但是,有另外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去关注:为了实现在作文考试中得分,我们的教师、家长和考生,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没话可说--那就想办法编;说得不好--那就想办法编好。

纵观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分析结果:

重视思想(或观点看法)考查的有:

江苏--以“人与路”为话题

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江西--雨燕减肥

湖南--谈意气

全国卷1--学鹰的乌鸦

全国卷2--谈读书

全国卷3--以“书”为话题

四川--以“问”为话题

山东--距离与美(判断)等话题

湖北--“三”的启示

福建--以“留下一点空白”为话题

广东--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这些题目约占高考题目(以出现在试卷上的题目为统计,包括三选一)66%以上。这就是说,有这么多的省市的考生将又一次面对试卷,谈自己的观点可看法,哪怕是没有话可说,那怕是说不出来而强说。至于其他几道题目,也并不是那么好写的:

福建连续了前两年的传统,仍然把阅读作为考试的一项,可以说做到了有话可说,然而只有两道题如此。“留一点空白”就也滑到了思辨的泥沼。

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继续开阔了作文的范围,让人想到了众多话题。人文关怀、希望工程、同学情谊、公益事业……

天津卷“愿景”延续了去年的命题形式,却从题目上也没有摆脱“为了明天”的影子,看似容易,实际仍然是要求思想考查。

只有辽宁卷“肩膀”是惟一看起来与考生生活有关的一个话题。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4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一)审题要准确周到。

由于限制少,许多同学审题不准,写起来跑题,甚至出现转换话题的失误。要克服这种弊端,我们可以化大为小,把话题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口小的具体新鲜话题。如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应从小处着手去思考,如叙写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表达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等。

再者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我们要.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还要.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最后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二)选好角度,拟个好题

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就能给人新颖的感觉。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其标题就可以拟为《诚信,为人的底线》《我们需要诚信》《带着诚信上路》等。这种拟题的方法,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作为话题作文,应该怎么拟题呢?

1、用化小了的话题作标题。可在话题前后加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从而把话题变“长”,成为一个恰好反映作者观点或理念的标题。如“吃亏才是福”、“多子一定多福吗?”。

2、完全抛开话题文字的标题。这种标题可以是文章所反映的中心(主题),如“一切都靠自己来把握”、“珍惜拥有”等。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假日”为话题,可拟为《假日——爱的桥梁》。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该法适用于一些有象征意义的话题,如“水”、“山”、“树”等。以“树”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拟出很多见解独到的标题,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材与非材”等等。

(三)立意创新求异。

话题作文的立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放开视野,寻求广度。如2003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以“桥”为话题,我们在立意时就不能只想到生活中有形的普通的“桥”,更应该想到文学作品中的“桥”,以及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等等。

二是有的放矢,把握精度。同学们写文章立意要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或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或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或提炼哲理,令人警醒。

三是纵横拓展,追求深度。即在立意时,要放开思想,多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如2003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记叙了婆媳之间矛盾的产生到最后解决的过程,得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的道理,使文章的立意有了深度,给人启迪。

(四)文体明确规范。

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比如: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记叙描写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逻辑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议论说理的学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感情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可以选择散文等等。

(五)点题恰到好处。

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六)语言规范通顺,书写正确美观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6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结束后,不少本刊的铁杆粉丝来电来信报讯:我部两刊训练内容大量入选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从本部目前搜集到的70多套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此言不虚。其中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几乎进入所有试卷,古诗文阅读方面的内容进入大部分试卷,这里按下不提,仅现代文阅读就有十多篇载之本刊。

如:河南非课改区卷现代文阅读《妹妹扮演的角色》;浙江绍兴卷现代文阅读《月光下的探访》、温州卷现代文阅读《好雪片片》;江苏连云港卷现代文阅读《海发光》;湖北黄冈卷现代文阅读《如何给地球降温》、天门卷现代文阅读《胸像》;内蒙古包头卷现代文阅读《书里有花悄悄开》《珍惜愤怒》;广西百色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最苦与最乐》;安徽芜湖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黄山绝壁松》;贵州毕节地区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你永远拥有两个机会》;山东课标卷现代文阅读《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广东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词典的故事》;福建福州非课改区卷《不仅仅是左手》等。

我刊指导训练过的作文与几十个省、市的中考试题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如:河南卷“以‘交流’为话题作文”、作文“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湖南益阳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浙江舟山卷“以‘执著’为话题作文”,定海、岱山、嵊泗卷“以‘执著’为话题作文”,嘉兴卷“______也美丽”,湖州卷“以‘感动’为话题作文”;江苏泰州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宿迁卷“以‘细节’为话题作文”;广东江门卷作文“为《人与自然》《人生百态》和《成长笔记》三个栏目投稿”;福建厦门卷作文“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的滋味”,泉州卷“以‘歌声’为话题作文”;广西百色卷作文“感恩”;四川内江卷“以‘责任’为话题作文”,达州卷“以‘让’为话题作文”,乐山卷作文“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甘肃兰州卷作文“我爱______”;山东临沂卷作文“我______,因为我______”等。

山东济宁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作文”材料取自本部中考版2006年第4期卷首语;山西非实验区卷作文题“发生在初三的故事”,则与本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2006年重要栏目“初三故事”惊人相似;吉林卷自拟题目作文给出的材料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0期“漫画品读”栏目内容相同;广西河池卷作文题“以‘门’为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1期“同题作文擂台赛”栏目赛题相同。

欲知详情,请关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第9期“心灵互联网”栏目。

观点

张中行的作文观

张中行先生谈作文观,强调“言为心声”,以手写口,反对“文”与“话”的剥离。这是继承了叶圣陶先生“写话”的观点,即“嘴怎么说,笔就怎么写”,“写成文章,念,要让隔壁人听见,以为你是谈话,才算及了格”。张先生曾以两个“凤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一个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几乎是文盲,竟能给众姐妹的“即景联句”起头,道出“一夜北风紧”的首句,而且这个头开得颇为大气,余韵悠长;一个是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以记录口语的写作方法,写了多种回忆录,叶圣陶先生曾填《菩萨蛮》词赞曰:“家常言语真心意,读来深印心儿里。本色见才华,我钦新凤霞。”当然,张先生也指出,“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张先生谈作文,从实际出发,谈问题不作“无非有多少多少点”的高论,引证的例子也往往妙趣横生。如在谈到作文要坚持“一己之见”时,也强调不能过于偏激。他引用了西方的一个讽刺故事:甲乙二人为地上一个黑点是什么展开争论,甲说是虫子,乙说是黑豆。正在相持不下时,黑点爬了,甲说:“你看怎样?”乙说:“爬也是黑豆!”他用这样的小故事提醒学生写作文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固执己见,而成为“爬也是黑豆”派。

(选自《语文教学参考》,李世中/文)

信息

“接力杯•我与课外必读书”征文大赛评选揭晓

2006年“接力杯•我与课外必读书”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落下帷幕。这次活动历时7个月,1~5月份为有效征稿时间,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老师和初中生的参赛稿件12000多份。看着堆集如小山般的来稿,除了感谢参赛的小选手外,还特别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赛的老师,他们不仅自己写读名著的感悟体会,还组织了班上读名著有心得的同学参与。老师文章写得漂亮,学生的文章也写得养眼,叫人想起那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师生共同展示风采,成为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

经过认真评选,大赛共评出学生组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70名;教师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将分别收到由接力出版社提供的价值500元、200元、100元的优秀图书。所有获奖者,都将收到有全国中语会和本刊签章的获奖证书;学生组获奖文章的指导老师也同样会收到获奖证书。

特别感谢:接力出版社在我国出版界影响巨大,成就突出,本刊感谢他们对大赛的特别支持。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7

题型探微:

命题作文按其字数多少,有单字、双字、短语、句子等四种情况。单字如“读”、“路”等,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双字如“习惯”、“幸福”等,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也很关键;短语如“一件小事”、“我学会了关心别人”等,由于其有一定的修饰补充成分,所以它的题旨相对比较明朗;句子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修饰成分较多,限制较死,要细心梳理其结构,方可领会题目规定的要求。

审题思路点拨:

单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只要写其中的一个意义就够了,只需抓住一点,不必全面思考,这叫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意“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读人生”、“读社会”等,文章要写得具体而不空泛。

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足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题旨就明白多了。然后他就选取“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遇到短语题,审题时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特别是记叙性文题因其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事、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很难把文章写具体,因此要适当增补成分。对动宾式短语,要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等;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补“真淘气”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成分较多,审题时须注意逐字辨析。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女同学”点明记叙的对象,“一个”点明数量,“最近”限定时间范围,“我班”提供了空间范围;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我班,而不是尚未来到我班或将要来到我班,倘若把“了”字改换成“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文章侧重的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半命题作文

题型探微: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更多空间留给了作者。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____的滋味”;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如“我不依恋____”,文题前有温馨的提示――“因为不坚持,天空中的云才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依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流不息”。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命后半题,如“____的瞬间”;命中间部分,如“____真____”;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____的时候”。

审题思路点拨: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轻率从事。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二是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要求异求新,要避俗求新,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三是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写“感悟”,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这一类词语,写起来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透写具体,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三、材料作文

题型探微: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中考与高考材料作文有所不同,高考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而中考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或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命意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而材料又有记叙性材料、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之分。

审题思路点拨:

这里重点谈谈“命意作文”的审题思路。由于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图画式材料有深刻的寓意),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所以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以审题就变为了审材料。

那么怎样审材料呢?首先,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其次,要找准突破口,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审材料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果是图画式材料,因为它没有点题句,也没有提示语,这就要看清楚这幅漫画夸张了什么、变形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然后从中悟出图画的寓意,若是几幅图画,这就要根据图画内容前后的关系来把握其寓意了。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四、话题作文

题型探微: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兼具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特点,一般不限文体。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话题作文的主题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提示语”在材料语和话题之间,对材料内容进行诠释或引发,暗示考生要注意的某些问题,以减小考生审题上的难度。“话题”对写作范围进行限制。“要求”往往对写作作出一定的限制。话题作文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宽泛性,二是文体的多样性,三是写法的灵活性。

审题思路点拨:

话题作文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但是,淡化审题并不是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分四步走:

一审“话题”。首先要吃准“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对理解题意有重要作用的字词,这些关键字词是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例如“我与空间”这个话题,要注意“我”、“与”这两个字眼,否则,就有可能把话题变成“我的空间”、“我们与空间”等。

二审“材料”。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表明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命题意图的体现,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话题作素材提纲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

1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2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的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否则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示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文章,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材料和题旨,恰如其分的点题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文章恰当的地方(一般在结尾处,也可用“题记”的形式出现在文首),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读者(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3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之能见其人。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其实,生活要深入是写好任何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当然,这里也需要多读多思,不断积累,博览课外读物,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话题作文才能真正有新颖别致的可能。

4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如贾岛的“推敲”典故的来由。我们现在虽不能做到“著一字而闹翻整个心情”,但也要做到精心于语言的锤炼。话题作文的命题原则:是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倡导个性作文及有创意的作文,分值60分。这意味着作文的成败将决定语文学科的成绩。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习惯写记叙文,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有些作文素材较好,角度也较新,整体结构都不错,但就是因为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为低分,非常可惜。

5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9

那么,面对陌生的话题,我们应怎样入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到“意在笔先”,即在下笔构思成文之前就要着眼于“意”。“意”的优劣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的美丑高下。“自在题外”则是指立意应紧扣话题,而成文时则应超脱话题的束缚,只是“意会”,不必非要“言传”,含蓄的暗示,巧妙的隐喻,不露痕迹的延伸,让人读来似乎未露话题之“面目”,而细细品来却处处皆有话题之意趣。

接下来,我们就要追问话题的“意”在何处。意在题里,意在心中。从写作的目的来审视,任何一个文题都是要着眼于“育人”和“为人”的人本理念。人们常说“作文如做人”,同样可以说“作文教做人”。因此作文无论是在什么朝代、什么地域、什么环境,也不管在什么场合,其目的就在于教人认识生活,感悟人生、自然、社会,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文明程度愈高,“弘扬”的旗帜就插得愈高,“鞭挞”的声音愈响。

如何“寻”意呢?从“心”出发跨过五道门槛,到生活中“寻意”。

(一)走出心之门,立意便会真

立意时,应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是作文的主体,任何文章都应是“我”的体验与感悟,任何文章,无论用什么手法,选用什么视角,都有“我”的存在,小说、散文、戏剧如此,童话、寓言、神话也是如此。即使“我”不抛头露面,但“我”的思想、灵魂、观念却融于其中。以“趣味”这一话题为例,我们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趣味,也可写他人的,还可写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其他客观事物的趣味。但这样都是“我的趣味”的折射。因此,话题作文的立意就应以“自我”体验为信息源,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辐射开去。这样才能“胸中存丘壑”,凭“意”高的大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二)走出社会门,立意即可深

对于任何话题,立意时由己及人,关注整个社会,从“他人”入手,审视我做的怎样?周围人做的怎样?整个人类做的怎样?整个宇宙应是怎样?应该怎样做?

例如,以“趣味”为话题,立意步骤:

①人皆有趣味。②趣味有高低、雅俗之分。③人当追求高雅之趣,远离低级趣味。④我的趣味。高雅:音乐、游历、运动、读书……低俗:玩乐、骂人、电子游戏……⑤他人的趣味:老师、同学、父母……从“人”的角度联想到此,思路已大开,立意也可放得开了。

(三)走出自然门,立意定会新

对一个话题更深入一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发掘、开拓,使立意求深、求新。还以“趣味”为话题,进一步从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上立意,观赏把玩的趣味。再从自然界外物间的相生的关系来发现它们的趣味,狼与野兔、蜜蜂与花蜜、大气与地球的趣味等。

(四)突破现实门,立意太空行

审题立意立足现实,通过联想、想象又可进入虚幻的世界。这样创新的空间更为广阔,进入此境界后,可围绕话题写成神话、童话、故事新编、小说、诗歌……如以“趣味”为话题,宙斯的趣味,玉皇大帝趣味访谈录,创新之趣……

(五)走出“定势”门,立意自会奇

以我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对“中国话语”之说,我有一些疑虑:所谓“中国话语”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发现“中国话语”?如何保证一种文学理论话语乃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中国性”?所谓“中国话语”这个话语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或者说是在什么语境中出现的?

首先,到底什么叫“中国话语”?传统中国还是当下中国?如果是传统中国,那么,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非要说古人的话?如果说是当下中国,“中国话语”的意思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真正的中国问题,对中国问题有诊断力的话语,至于这个话是中国人说还是外国人说,古人说还是今人说,是在中国大陆说还是在美国说等等都无关紧要。

换言之,“中国话语”是根植于中国人的存在境况和存在经验的话语,是能够抓住当下中国根本问题的话语。

其次,这样的中国话语怎样才能产生?一个真实地生活在中国当下的现实中,直面并能够自由、直率、真实地表述自己的生存经验、生存困境的话语,一定是中国自己的话语。真实地生活着的人,自由地说话的人,他所感受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真问题,言说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话语。一个学者整天在那里寻找真正的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为此而焦虑不堪,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非常可悲的事情,这只能说明:或者是他的生存状态出了问题――长期生活在假象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真实身份,或者是他的言说环境出了问题――知道自己的生存、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却不能直面它、言说它,非要去寻找一些可以言说、允许被言说的问题和话语,这样的问题当然是也只能是假问题,这样的话语当然不可能是中国话语。打个比方,这样的人要么是一个迷失方向,失去对现实感知能力的人,要么是一个找到方向却不能朝这个方向走的人。

我相信我们的文艺学工作者真正失去了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真实感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学者恐怕是感受到了却不能或不敢去直面它、言说它。因此,在什么是“中国话语”的问题被解决之前,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境遇并自由地言说它的环境么?如果有这样一个环境,我相信讨论的一定是真问题,说的出来的一定都是真话,而真话一定就是中国话(中国话语),我们根本用不着为寻找什么“中国话语”而着急、焦虑。

由于谈论“中国自己的问题”,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牵涉到言说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国文艺学能否说出中国话语,这个问题必然和对言说体制的反思联系在一起。反思体制当然是政治学的任务,是一个政治学问题,但是文艺学问题不可能不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们都不可能不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学术时时受到制约。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体系从来就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而且以后也不可能不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建构,没有新时期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工具论”文艺学的反思,有对文学自主性的呼唤,对“”时期假大空文艺的否定。这些清算“”文学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我看来全部是真正的中国话语。所以,没有一个合理的言说体制,要想产生出真正的中国话语,是根本不可能的。

比如,如果文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大堆不能谈论的所谓“敏感”问题,还有一大堆,怎么可能发现真实地言说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言说真实的中国?“敏感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生存、言说以及我们的知识生产的真实处境。如果我们连言说真实中国的权利都没有,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说出中国自己的话语?

第三,“中国话语”焦虑产生的语境,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从启蒙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转型,中国话语焦虑实际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准确说是1993年,因为这年出现了标志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系列事件,很多重要的后殖民批评文章,比如张宽的《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刘禾的《国民性的神话》等都出现在这一年)以来,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在理论界有后殖民批评的兴起,并进一步延伸到对自“五四”以来启蒙和现代化思潮的激烈批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谓“中国话语”热就是在这个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出现的。很多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发出“失语”的怪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直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从来没有自己的话语,甚至从来提不出自己的问题。

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按照这个说法,在彻底与西方绝缘的时代,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和谈论自己的真问题,我们的文艺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该成就辉煌,飞黄腾达。可是,在抵制和彻底拒绝西方的经济、文化、理论的反右、“”时期,我们发现了什么真正的中国问题?我们有自己的中国话语么?在“”时期,几乎我们整个民族,包括那些有名的科学家,都生活在谎言和欺骗中,他们还怎么发现真问题?发现了又如何能够谈论?那个时期我们的根本问题难道不是纠正“左”的错误,否定个人崇拜,回到事实和常识?可是谁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能够自由谈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个别人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

只要勇敢直面中国现实、自由言说中国现实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中国话语的资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是有助于我们阐释和言说中国现实的,都可以成为中国话语的一部分。不管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古代的。在此,把中国话语的缺失归咎于西方化是尤为误导性的。西方理论话语是有助于还是有害于中国话语建构,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诊断、把握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其实我们对一些西方话语一直是严格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方面表现为禁止某些理论进入中国,比如时期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直受到限制或禁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然有很多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不能引入;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能用西方的某种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如果有助于诊断和把握中国当下现实的西方理论都不能用,那么,西方理论又怎么可能有助于建构中国话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