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1:19:38

高师论文篇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1]。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2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校德育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就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3.1以人为本,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3.2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3.2.1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对高校从教优势的宣传,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3.2.2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高校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3.2.3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3.3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3.3.1努力认真地学政治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严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从师素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着重对自身的心理品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进行重塑和再提高,简言之师德师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3.3.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升华自身,钻研业务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青年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知识储量的增加,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并注意不断地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充实自己,进而去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精华。

3.3.3加强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科新领域。“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作师表”,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4以人为本,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4]

3.4.1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与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特殊津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养,将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中,使之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牢记“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师德产生的效应是无以估量的。

3.4.2强化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学习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教师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写的‘人’,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5]因此,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师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师高尚心灵的体现。

3.4.3抓紧对青年教师进行国情国力教育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在发达的美、英等国,其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处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广大的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该尽的职责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师要做“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德治学”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在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

[5]张群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书育人浅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73.

高师论文篇2

在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文学现场都承载着作家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个体生命经验是作家初入文坛的主要创作素材,这些文本中的生活记忆在作家的生活居所等文学现场中都能寻得痕迹,而文化记忆又将他们的作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些带着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文学现场多为名家故居、山水故园以及地域风俗场域,如鲁迅在绍兴和北京的故居、郭沫若在北京和乐山的故居、老舍在北京和山东的故居、曹禺在天津的故居、张爱玲在上海的故居等。这些名家的故居遍布祖国各地,既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基地,又是现代文学专业文学现场的勘察和回归的教学基地。虽然不能在每一位作家的故居都进行现场教学,但是可以结合文学史有计划地就近选择。如讲第二个十年文学史中“东北作家群”作家时,哈尔滨地区的学校便可以选择地处阿城区的“舒群故居”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对故居的考察,了解舒群早年家庭生活的艰辛,以此来分析其小说中浓重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选择呼兰区的“萧红故居”,通过对后花园、磨坊、储物室等处的游览来走进萧红的精神世界,以儿童视角体味童年萧红眼中的乐园,再现吃黑天天、帮爷爷踩格子、爷爷锄草她锄苗的捣乱、和小朋友烧鸡蛋的乐趣。而在讲萧军时,锦州地区的学校则可以选取萧军故居来现场教学,为学生再现“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的萧军精神和各种义举。同样,在讲述这些作家作品时,其笔下的秀美山水也同样可以进入现场教学。根据所处地域,组织人数或多或少、行程或长或短的郊游、笔会,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中,如湖南学生可选湘西凤凰古城,浙江学生可选绍兴水乡,北方学生可选长城关隘,东北学生可选白山黑水、松花江畔。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益配合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这种回归文学现场的教学模式,“是以文学家个体或群体的文学生产空间及其地理位置为坐标,以处所带动时间和空间,展开作家心灵、写作状态、文学地貌变迁的寻觅之旅”[2]。其作用在于,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从而达到对高师学生学科品质的养成。

二、基本技能的训练: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教学模式

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是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技能是一种个体体验,但是这种体验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3]。在文学的学科素养中,基本技能指的是心智技能,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和听话能力”[4]。在高校中文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是文学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需分类进行精读和泛读。教师要列出读书目录,对于重点作品必须精读且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要发现问题,养成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对于泛读作品的文本,只需要了解作品梗概内容、主要人物关系、主要人物语言即可。对于泛读文本可以以学习小组或寝室为单位共同阅读,即每周小组或寝室每人读一本作品,周末以座谈的形式交流讨论。这样,便实现了对泛读文本的多人多本阅读计划。相比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更加重要。在现代文学的教学中,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回溯式同题训练写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范本,回归既定的文学场域,设若置身于该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以其生活及文化心态来面对同一题目进行创作。如对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戴望舒的《雨巷》、李辉英的《最后一课》等篇目同题训练写作,面对同一题目写自己的慈父、熟悉的雨中巷道、某科的最后一课等。而后将自己的作品和同题作家的原文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提高了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深邃的思想见解”[5]。通过比较,学生既能看到自己作品的优点,又能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三、基本经验的获得: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高师学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高师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获得从教的基本经验。事实上,高师每一门课程都应该配合教学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教学经验。对于高师学生来讲,课堂教学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得到知识,而学生又可以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因此,基本教学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大学教师有“‘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权利,求取新知的学生则拥有‘学习自由’的权利”[6]。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讲,课堂师生位置互换教学就是一种基本经验获得的一种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变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是真正还原学生的“学习自由”。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现代文学课堂上有计划地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教授预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而教师则以学生和评委双重身份提问并总结。对于学生,采取自愿、择优的原则。对于学生教授的作品,要选取难易适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师生互换的课节不宜过多,并且只能占每节课的不超过一半的时间。学生在教学时,要完全按照正规的教学步骤进行。在教学结束后,班级同学要就其所讲课程的教学内容、板书、教态、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最后,师生再一次置换位置,由教师对该学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点评并总结,点评既要包括学生所讲的作品内容,又要包括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点评一定要以鼓励、赞赏为主,不足则是在鼓励基础上的建议。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促进讲课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掌握所教授的文学作品。为了讲好课,学生势必要较以往更认真地阅读文学文本。为了使所讲内容有一定深度,必须要查找尽可能多的相关研究资料。如在讲老舍的《骆驼祥子》时不仅要认真研读小说,还要查阅研究该作品的相关文章,了解老舍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意义,分析虎妞身上的恶魔性因素等。而在讲沈从文的《边城》时,还要查找湘西世界的材料,阅读相关的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分析沈从文边城世界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讲好这二十几分钟的课,所看的资料要较没有讲课的学生多出很多,其收获自然也是最多的。其次,教师在点评的时候还能进一步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没有讲清楚、弄明白的地方,还能帮助学生纠正教师技能方面的不足,如板书、教态、语言表达等。同时,学生在教学时的某些优点也能给教师以一定的有益的启示。再次,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收获。他们必须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按教师的要求为讲课的学生提出建议,才能从讲课学生的身上发现优点和不足,用以取长补短,修正自己。在这里,“学生一半靠教师教一半靠自己学,师生互相促进,教学彼此相长”[7],师生位置互换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印证了这一教学规律。

四、基础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式教学模式

作为学科素养核心成分的基础知识,是构建科学、完整、合理的学科素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学科成分。高师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与非师范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不同,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相近,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内容本身,二是外在的学科教学法知识”[8]。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主要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法知识可以通过教法课程和师生位置互换的实践教学模式得以完成。通常,我国学校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讲授,二是学生的自学。然而一些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却与之恰恰相反,仍然是教师讲教案、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混淆了课堂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针对现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现代文学是一门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主要包括文学史、作家论、作品论等三个部分。对于各部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和考核等不同形式。文学史和作家论部分多为客观基础知识,这部分在教师简单指导后由学生自学,高师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要定期通过提问、考试等形式考核学生自学效果,并通过评价体系量化为平时成绩。对于作品论部分,教师在讲解后还要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做到“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①。

五、结语

高师论文篇3

纵观佛山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成绩好的学校并不多,题目稍难些,成绩就大幅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暴露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到,开卷考试实际上是在考老师,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考察。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抓住考试的方向,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得力。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提高政治科中考成绩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诸学科中,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综合起来,我认为,高素质的政治教师应当是一个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历史知识比较丰富的人;文学素养比较深厚的人;社会责任感比较强的人;思维比较活跃的人。

一、扎实的理论功底,能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政治科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答社会的热点问题,一直是中考政治的命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基本的理论不能停留在表层面的理解,而要吃透其精髓,深刻领会其内涵,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不扎实,又怎能胜任中学的政治教学呢?笔者在教学中对此感悟较深。政治理论知识是我们能上好思想政治课的源泉。

初三政治教材中有二条重要的理论,一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二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二个观点可以用来分析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城镇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重视农村教育问题、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都可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如果教师对此类理论理解不透,是无法指导学生答题的。

把时事作为政治考试的命题材料,是中考政治的特点。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事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从而提高备考效益。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血肉丰满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初三政治课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其范围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等。如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秋收起义;世界历史上的贩卖黑奴、工业革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等。许多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作铺垫,又怎能将课本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呢?我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不能停滞在表层面的历史知识上,而应清楚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原因,这样才给把课上的内容充实、生动活泼。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教师都要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因此,政治学科的这个特点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较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在工作当中也要善于学习,及时补充缺漏的历史知识。

三、深厚的文学素养能增加政治课教学的文化品味

政治课教师普遍认为政治课难上,学生们也大多数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每到上政治课便昏昏入睡。因为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语文课不同,决定了政治课的趣味性要差一些。尤其是一些政治理论、概念,如物质、意识、世界观、规律、矛盾、社会主义本质、“三个代表”思想等,是比较抽象的、不容易懂的。能否将抽象的内容讲清楚,取决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就要求教师会不会通过举例子、打比方去讲清楚课文内容了。

文学素养深的教师一定能将政治课上的生动活泼、春意盎然。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我们不仅要吃透教材,而更主要的是如何将课向学生讲明白,让学生能听得懂。这就要考虑你怎么去上这节课了。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否则无法去指导学生。我们在工作之余,也要去阅读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试想,教师授课时的言谈之中透出浓厚的文化素养,就能提高政治课的文化品味,政治课怎么会没有魅力?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促使教师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准确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因为政治学科本身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此,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要与时俱进。政治教师作为政治学科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求政治教师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比较强的人。政治教师都不关心时事,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又怎能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养成勤看报、勤看电视新闻、勤听广播的好习惯,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要密切关注。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的文件要细心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绩。

五、知识、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高师论文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语文素质;培养方式;复合型教师

一、语文素质及其特点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语文素质。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语文素质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质?“所谓语文素质是指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平时语文学习中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语文素质这一新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语文素质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

整体性是语文素质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学工作者首先应坚持从整体的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语文素质,也就是围绕教师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吸取哪些语文素质,其次使这些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努力使语文素质能在整体互动中发挥效用。综合性是语文素质的形成原则之一,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素质,这是由教师通才特征所决定的。综合性随语文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教师要紧盯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的要求。

2.语文素质具有变化性与发展性

语文素质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守旧的封闭的语文素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质特别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也要相应的调整,紧跟时代步伐,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语文素质具有中心性

语文素质虽然范围广、内容杂,但它的建设不是盲目的,它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具有明确的中心性。教师的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把语文素质连成一体,让所具备的各项语文素质得以串通,相互作用。各方面的语文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效益,使所学的知识不失去作用。

二、语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特长的主要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是专业教学人员,也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新世纪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虽然每个老师的内容不同,但也是教师知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术业有专攻”,语文老师要熟悉语文学科知识,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知识。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学科中努力钻研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2.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

如果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题海战术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则不会也没时间去主动探求,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探索,不积极创新。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存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

3.职业道德知识

教师可以说是影响学生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具有和、友善、理解、负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艺求境界的执着追求中而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教学理论的探索与钻研,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三、语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1.基本途径:自我教育

素质本身不是能力,它仅提供能力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经过后天努力,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这种后天努力首先是自身的努力。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其努力成正比。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熟悉和把握教师工作规律,努力掌握各种技能为出色完成任务创造充分的个人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要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不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2.核心:实践锻炼

教师的知识得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素质的提高仅靠学习书本是难以完成的,一个称职的高素质教师人员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种种挑战,实现从新手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转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3.条件:管理监督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离不开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到的东西就多,素质也随之提高。因此,要建立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庞大的教师群众中,真正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复合型教师,是通才也是专才,成为复合型教师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提高以语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所以说提高语文素质、发展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质与做好教师工作的关系之密切。可以说,语文素质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否做好工作。

高师论文篇5

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培养目标上偏向职业性,从根本上混淆了高师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传承着最初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教授技术性的东西,研究画种的技法,过分强调既定的知识结构与单一技能,这种滞后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很难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社会的很多艺术语言都依赖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然而,处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故步自封,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未能浸染这种多元化的时代精神,无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性,缺乏学术前沿性。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吸收当代艺术的优势,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真正的对话与交流。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示了高师美术教学在艺术观念培养方面的滞后。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学科完全独立出来进行封闭式的教学,会使其无法与当代艺术相联系,且导致一些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的培养目标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将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的不同,高师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职业画家或专业设计师,而是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所以要特别重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而不是把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等同。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就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必修课稍作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使其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师范生特有的师范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对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做到全面发展,多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专业拔尖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一专多能,涉猎书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另外,选修课作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一个平台,应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还要提供见习机会,先让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感受教师这个工作身份,为教育实习预热。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回顾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在教育实习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状况,培养其美术素养。

3.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第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结、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二,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第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面对教育实践课、教育理论知识和美术专业课能不偏不倚,合理分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比例。为适应中小学美术培养目标,学校不仅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4.加强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高师美术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要求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高师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代艺术潮流的步伐,吸纳新潮的优秀思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以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高师论文篇6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只是一带而过,更甚者根本在歌唱实践前不教授理论知识,直接对学生进行歌唱实践训练,这不仅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会因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没有歌唱理论基础,而造成在歌唱中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没有方法随意唱。这不仅使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声音嘶哑、声带小结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毕业后,走上中小学声乐教师的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法再教下去,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高师声乐学习中,有诸多必须掌握声乐的理论知识,如:掌握人体的生理结构、歌唱发声器官和歌唱时的姿势、歌唱声音的分类和怎样识别声音的性质、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的方法、声域的分类、歌曲分析和表现等等。这些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歌唱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对歌唱声音正确与否准确判断的能力,还有知道不正确的歌唱声音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时要掌握把不正确改为正确的方法。教师是学校的依靠力量,我们要培养音乐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不断的更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二、强化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关于童声训练及儿童变声器的嗓音保健的方法,这对于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职业尤为重要。另外,还要掌握能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范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范唱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唱技法的一种直接的手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直接接触、聆听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每一位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其平时的演唱及课堂上的范唱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学习声乐时间的长短、演唱经验、对作品的理解及知识积累的深厚与否是不同的。有的声乐教师声音条件宽厚而不失明亮,如果学生盲目地模仿教师宽厚的声音,就会造成压喉、声音暗淡而失去光泽;有的教师歌唱声音非常的明亮,如果是嗓音宽厚的学生去模仿,就会出现喉头挤压、气息不稳、声音过紧的后果。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盲目崇拜,不假思索的模仿老师的声音。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声音、掌握声音、创造声音。教师在使用范唱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认真地、准确地、有感情地、有表情地把声乐作品演唱出来。有些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不从表达作品的角度出发,只是局限在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往往容易把自身的缺点强加给学生,会使声音条件不错的学生变成声音暗淡、嘶哑,这些缺乏科学研究是声乐演唱技法,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关于这一点,应该引起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还有的教师在示范演唱的时候,没有全身心的表达作品,只是完成任务一样的唱一遍,这同样不可取。教师应该用灵感启发演唱,应该是正确方法的体现者,教师要通过范唱,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音乐想象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利益而充分熟悉声乐的科学性,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让学生将声音置于丰满自然的形态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声音鉴赏力、创造力和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掌握教学的基本要领及教学规律,要学会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是解答声乐问题的引导者和顾问。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在演唱技巧正确的前提下,对作品风格、结构等方面独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要为学生以后的工作能力打基础,教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即示范、比喻、对比等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教授他们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了解青少年变声期嗓音训练和保护的方法;在分析声乐作品中,找出技术难点和解决难点的办法;掌握初、中、高不同层次教学的方法;了解声乐伴奏的重要作用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材选用和搭配的方法;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课,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高师声乐课不仅仅是“教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能力教育

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记得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培养他们站在讲台上的所需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试讲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任教的综合能力,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均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专业知识,随后写出教案,再登上讲台试讲,组织其他同学评课。这样,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声乐作品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其他同学的评课能力,使他们在共同讨论、共同分析中共同进步。在试讲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控制课堂的能力、应变和即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他们将来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论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的认识能力。教师定题目或学生自选题目,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论文题目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分类,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观点进行论文写作。还可鼓励学生做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中、小学生,调查学生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满意程度,这样,在写作和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将来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因材施教机制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特点尤为突出。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曲目,这对学生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教学曲目,可使学生接触到不同作曲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可以使演唱具有多样性。在选择曲目方面,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音域。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可塑性规划。在学生一入学,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为学生制定一套声乐学习计划,按计划、按步骤进行教学,例如,从一个八度开始训练音色,逐渐到一个半八度,再到两个八度,同时解决“换声区”的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绝不能盲目拔高。对于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的学生,尽量选择篇幅较小、音域较窄、旋律较易的歌曲,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已有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的中级阶段的学生,要选一些结构较复杂,音域跨度较大、情绪起伏较大的声乐作品,在巩固已有的声乐歌唱技巧的同时,进一步扩展音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声音驾驭能力。对于演唱技巧较为成熟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修养和艺术表现力,要选择一些情感对比强烈、结构复杂、篇幅较大的作品,同时还要注重舞台表现能力的培养。在选材时,尽量选一些有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声乐作品,帮助学生掌握对作品的处理和表现的方法,找出歌曲主要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层次,唱出作品的表情符号,在歌唱中合理地运用气息和力量,声情并茂的演唱作品。同时,还要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和学习中外优秀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还要注意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关注中小学及中师音乐教材,使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五、强化声乐教师专业素质

高师论文篇7

对高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突显是《要点》的另一个特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所承载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要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部署。《要点》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中提出了6项任务,这是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是把履行历史使命落实到工作实处的具体体现和表征。《要点》第五大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内容中提出了4项任务,体现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广西师范大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工作要点。《要点》中第六大方面的内容“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出了3个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师大所承载的科学研究历史使命的进一步强调,更是一种品质超越和升华,服务社会就是科学研究的归宿与出发点。在“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项,要求加强海外华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要点》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有的地方语言表述上故意含糊其辞,如在总要求中提到“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表述对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没有明确,到底是国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国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还是广西区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对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上的表述糊糊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广西师范大学现实办学境况的一种真实反映: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综合实力在国内达不上一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也不是龙头老大。这种办学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份工作要点对广西师范大学今后办学定位的表述也是显得尴尬。总体上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这份工作要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形成其自身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至少这所大学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对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大学文化特征的表述充分表明这个学校的高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与办学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在其悠久的办学史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独秀”大学精神。这种“独秀”精神不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孤傲,不是天下皆差我独好的自足。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是全体广西师范大学人对真、善、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是的是全校师生人格上的诚实与独立,人品上的完善与诚挚;彰显的是全体师生对真理追求、对学术探索、对科学创新的一种独立精神、首创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精神;表现的是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和一言一行的良好形象。广西师范大学在“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工作有创新有成效,学习有追求有效率,生活有目标有品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教师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教书育人乐奉献、科研创新图富强、服务社会勤致富、文化创新留清名”的一种新时代教师的典范;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学生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好学上进求真知、诚实做人人人爱、踏实做事事事顺、知书明理的社会有用人才。《要点》中,似乎没有对这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精神的突显和强调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在措施表述也没有任何提及。如果《要点》能够把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突显出来,整个《要点》将是另外一个面貌。《要点》没有体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没有突显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要点》对本年的招生工作和财务工作似乎没有提及。在整个工作要点中,有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点,也有对毕业学生就业的工作要点,除在第七大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到“进一步扩大长短期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外,全文没有提到招生工作。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做好了,即是对一份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一种极好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要点》对招生工作的只字不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无论原因是什么,在年度工作要点没有提及招生工作,似乎使人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原有影响特别好,学校领导班子对广西师范大学招生工作相当自信。无论是这种原因还是其他理由,似乎都是《要点》的一点缺憾。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账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校很多具体工作的催化剂和油。一所高校是否善于理财,是否能够做好其财务工作是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要点》中提出了诸多民生工程的工作要点,如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和基建维修工作中提出:“督促润松公司按时按质完成雁山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推进东院二期教师主房建设的前期工作和争取在上半年开工;推进王城东、南区危房住户搬迁工作和朝阳乡半塘尾43亩土地(东院三期)建房的前期工作业推进育才校区北院排水(排污管道)改造和校园侯车棚修建等基建维修项目。”等多项具体任务,但没有把财务工作单列提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

二、微观视角分析

在明确《要点》总体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该工作的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微观解读,以进一步加深对工作要点的理解和解读。加强党的建设是《要点》的第一方面内容,含8个工作,在篇幅上占了整个工作要点的四分之一。加强学校的建设工作要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巩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注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夯实高校党组织的党的基层队伍建设。同时,推进党的民主工作机制建设工作。第二,加强和突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推进干部选优选能制度。第三,群众路线和统战工作在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战略高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高度一致。第四,工作要点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最后一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这与中央的八项规定是高度一致性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工作要点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领域领导权的一种坚决拥护。《工作要点》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抓好顶层设计,含四个工作要点。一是完善学校发展定位规划。二是全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三是做好办学结构和布局调整。四是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块工作要点的优点体现如下:第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校定位把师大的教育事业放在中国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文化语境下,把国家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广西教育发展决策部署和广西师范大学自身的发展融为一体,加强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二,这份工作要点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数量发展,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审视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第三,工作要点提出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工资收入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要点》的第三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要点》中这方面含8项内容: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做好学生帮困助学和就业工作。注重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培养质量是这一方面工作要点的首要特征。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两个工作要点直接强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从教学具体层次提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工作要点,而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则是对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师资要求。但在这方面最后一个工作要点中把帮困助学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教学工作要点中,至少在感觉上给人一种分类不够明确的感觉。不能说助学工作及就业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及学生培养质量没有关系,也不是教学工作就不管困难学生及学生的就业工作,但在传统做法,这两项工作往往是划分在学生工作中,不是归属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6个要点总体上而言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各个方面紧密形成一个整体,这是这份工作教学工作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以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为契机,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和优秀教学品牌的打造三位一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齐抓共进,师范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和非师范教育三方面各有特色,平衡协调发展。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块的工作要点中没有得到很突出的体现,教学工作要点中没有富有特色的工作措施,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工作亮点,都是传统的老一套,没有保障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和学科融合工作机制,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关联不大,但人文关怀体现的较好。《工作要点》的第四方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包括3个工作要点: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没有关注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品质教学团队的打造与培养,更没有提出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当然很重要,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更加重要,只有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才是解决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专业人才的不断层的人才饥荒。工作要点表明广西师范大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升。但工作要点中学校本身在运用专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面,没有给出任何说法。整个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措施没有特点,没有亮点,没有创新。

《工作要点》的第五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包括4个工作要点:抓好学位点申报与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学科建设工作是对教学专业工作的提升和总结,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要点中的学科建设一个亮点是探索自主调整学科设置的机制,加强广西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另一个工作亮点是加强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当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高校职业教育转型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专业性强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工作要点一个很重要的的方面。同时,工作要点中学科建设似乎相对忽视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平衡。从长远规划来看,一所高校的学科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学科为支撑,优先发展特色鲜明的拳头学科,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新兴学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合理的学科结构,否则,始终会影响学校学科的总体发展。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科发展措施给学科发展造成的伤害迟早会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过程突显出来。工作要点对兼顾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提及相对较少,眼光应该可以放得更长远些。工作要点的第六到第八方面的工作在宏观评价中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三、建设对策

高师论文篇8

近年来,科研量化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教师行业水平的标杆,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并不能作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近年,绝大多数高校依据学术文章发表级别和数量、科研项目来评定职称,导致高校教师盲目于发文章、投机申请科研项目而忽略学生教学的怪圈之中。对教案、学生课堂教学环节表现出敷衍了事、学术浮躁现象。部分教师疏于教学而专注于学历的考取和攻读,重视了未来工作地位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教学和学生思想导师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术不良之风也随之出现。

二、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主观问题也有社会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导致教师个人价值观出现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民带来了丰硕的物质享受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市场经济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也接踵而至。这种消极因素强烈冲击着高校教师行业。某些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出现了个人价值观的转型。造成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有多种因素,教育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教师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考评机制出现偏颇

首先,高校管理制度由过去只重教学到现在重科研的转变,使得高校教师科研管理指标化。特别是高校对于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体制并不完善,单纯依靠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进行评定,对教学授课效果和德育素质培养的考虑比重大幅降低。其次,高校师德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标准过于泛泛,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效果考量标准,仅从表面下功夫忽视了内在的核心体系建立。第三,当前实行的考评机制“一言堂”现象较突显,在民主评议方面仍需加强。单方面强调教师科研水平、学历、毕业院校等级,更有甚者仅凭借主管部门领导意见,对学院教师的意见、学生评价等没有划入考评机制中来。这种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也是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师岗位培训形式化,师德培训走过场

要想培育优秀人才首先培养者自身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所谓“律人先律己”。当前,各高校以及专门的培训班对师德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以及内容细化都是出于表面的、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内化成为教师的个人意志,缺乏内省自律机制。其次,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学生思政工作,忽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塑造。长此以往势必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忽视自身的岗位职责,特别是师德缺失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越来越严重。再次,在高校师德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教师间的关系协调等问题,造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所带学生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这种现象在教师加薪晋级等过程中最为凸出,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高校教师是社会的传道者、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人格品德的塑造者。孔子作为教师的代表,他的师德观是教师们应该学习并坚守的基本师德准则。在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主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教师未来形成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职业道德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是高校教师“德、识、才、能”素质的综合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点必将渗透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因此,高校教师应严于律己,恪尽职守,正确处理好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将教师职业操守与职业规范真正地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来,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情感塑造、性格培养相结合,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学术研究浮躁、缺乏创新精神”

[4]。就学术本身而言,是需要一个长时间、厚积累的过程,最终经过淬炼而获得的成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因此,构建纯净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学术道德环境是师德建设的根本基础。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加入学术道德评价标准,在重量的前提下更要规范学术质量,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对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进行培训。此外,加强校际间的联系,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领域学术头人定期开展学术报告等形式,开拓教师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三)高校师德建设应走科学化、创新型考核体系之路

科学的量化考核,坚持“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是高校师德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道德追求以及道德培养都是以人为前提,偏离了这一基础,师德建设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其次,应该把教师的职业目标放在中间层次。教师这一职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职业特点与职业操守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三,师德目标考核体系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教育创新。创新是当前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高校教师应将创新精神注入教书育人的体系之中,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尚,勇于创新。

(四)健全的评价机制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高师论文篇9

1.专业素质考核结合轻师德修养评定。设计问卷对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素质、创新素质、研究能力,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发现,在老师各项素质中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依次是工作能力占43%,待人接物占26%,创新素质占22%,科研能力占14%。这反映出师德修养的提升应以基础素质为本。但是,师德包括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养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实现的,不同高校的教师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管理上重业务、轻思想道德教育,让很多年轻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而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当中侧重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部分高校为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则偏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师职称的评审中,更是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弱化了对教师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考核,且对这些方面的考核比重较低。这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造成了高校教师一味追求科研结果和学历的现象,使教师只重视业务、科研、学历,而忘记了德育、素质等的培养。

2.道德宣教结合师德师风行为准则和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师管理中只有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教道德宣教为基础,以师德师风行为准则细则为辅助,以培养未来人才为己任,才能不断完善我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奖励和宣传道德高尚的优秀教师激励年轻教师,利用树立榜样的方式鼓励年轻教师加强自身德育的修养,用道德高尚的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但是在在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综合考核中,对这种方式的结果评价可见效果不是很好,各种陈旧的评价体系阻碍了高校教师德育的发展。所以部分高校尝试着改变许多对教师的笼统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开始制定一些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可行准则。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评判师德的高低,才能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高。

3.注重突击考核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高校的师德建设依赖于高校长期的培养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培养方法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形成良好的师德培养氛围,设立学校师德师风监督激励制度,奖惩制度,坚决抵制只注重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出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我校教师队伍师德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4.教师福利待遇的不可或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在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上,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查找造成师德师风偏失的主观原因的时候,还要更多地查找客观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调查问卷显示,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责任心(63%),管理制度(41%),就是福利待遇(38%),由此看来,福利待遇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师德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增加对教师的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教师要发展就需要资金支撑他们的想法,除了薪酬待遇的问题,学校对教师想法和创新性课题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了资金的支持,高校教师更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进步。环境很重要,虽然说逆境可以成才,但事实却证明,顺境更容易成才。大学培养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高科技人才,但如果缺少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连仪器和实验器材都无法提供,那教师们的科研项目就只有理论,而无法实际开展。学校和社会应在教师薪酬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在分配上可以考虑采取阶段性策略,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侧重于保障其生存需要,以竞争性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对于年长的教师,应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同时,高校考核政策应做到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其道德自律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会使他们有的放矢,更加专心投入教学和科研事业,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2.建立一系列奖励机制,将学校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可行性较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从各方面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评选及表彰师德先进教师的相关制度,在校内大力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另外,利用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待遇、职称晋升、科研究费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3.完善学校监督管理机制。师德的实现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约束和学校相关制度的督促,做到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将学校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并结合我校重业务轻德育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称、奖金、晋级、考评的重要指标和体系。同时,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将评价标准具体转化为具有行为特征的评价标准,例如将“爱护学生”转化为:管教有方,但不压制学生;态度友好,但不过于亲近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帮助和辅导困难学生;不会公开或私下损害学生名誉等。

4.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接受师德师风教育,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我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所以,教师在时时自我反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品质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检验真理,使师德师风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5.创新教师招聘工作。高校的师资力量决定了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师德的建设有必要做好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招聘引进德才兼备、师德优良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将师德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加强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师德的考核,并依据我校实际制定一系列的教师招聘和考核办法。

三、结语

高师论文篇10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